📖 ZKIZ Archives


如何用新社區玩法玩轉新媒體?!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0/58504.html

在2013年喧囂的|“新媒體探討”混局當中,新媒體一度和如今的“拯救東莞”、“微信紅包”話題一樣完成刷屏大業。但在最核心的新媒體盈利問題初步探討之後,只能吵架卻打不起架的新媒體們也漸漸變得沒有那麽浮躁。新媒體肯定會有未來,但無論是哪家當前發展得風風火火的科技新媒體,他們也都不能保證他們的模式一定爭取,他們一定就是未來的新媒體翹楚。小謙曾經也寫過一篇對於科技媒體的文章,看好i黑馬那種產業鏈玩法,也忘記在什麽場合下發表過看好鈦媒體公司社群的發展目標的意見。昨日偶然發現了當前大多數新媒體都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即:以資訊為主導的媒體形成一定影響力之後,放大用戶互動的空間還很大,所以就想來談一談新媒體如何玩轉新社區,更好的鼓勵通過優質資訊積累出來的這一批用戶,在新媒體平臺上更多更好的互動分享。新媒體不應該只有資訊雖然說i黑馬、鈦媒體、雷鋒網、36kr這些科技新媒體們,因為能夠提供一些深度或者對味的資訊內容,他們已經要比一般的網絡媒體和新媒體都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資訊評論,但潛水黨數量已經非常龐大。並且話題的探討權利,大多數也集中在媒體編輯和部分作者手中,一批因為時間原因、身份原因只方便評論,卻並不方便撰寫一篇字數比較多的文字的活躍用戶,他們可以短評促成信息互動的機會,就無形之間被新媒體們忽略掉了。資訊是新媒體的喊話筒,通過新媒體資訊中的信息引起用戶共鳴,產生互動甚至分享出去,這是體現新媒體價值的一個方面。所以新媒體不應該只有資訊。如何用新型社區玩法玩轉新媒體?社區論壇雖然相比產品發展顛覆時期,活躍程度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著非常強勁的生命力。大量的社區,雖然總體的流量龐大,但如果不是編輯版主將發帖人的帖子置頂推薦,也許一篇放到其他的平臺能夠引起較大反響的帖子,照樣不會被大量的社區成員看到。新媒體們不只做資訊,i黑馬、鈦媒體他們將那些引起很多用戶共鳴的文章下方的評論用戶,都漸漸發展成為自己媒體社區里面的活躍發帖用戶,是可以走社區路線的。但這個媒體社區,小謙覺得需要和當前的大多數社區的玩法有所差別,而這差別主要也體現在內容推薦機制上。自媒體概念的空前火熱,越來越多的意見領袖開始浮出水面。一個作者或者一個活躍評論他們用戶,他們長期的某一新媒體平臺活躍,並生產出了很多令更多其他的用戶引起思想共鳴的內容,他們本身應該是一批能夠長沙高質量社區內容的可信用戶。新媒體社區,應該在社區首頁的推薦位置上,給予這些可信用戶們一個分享的空間。也就是說,在資訊還處於審核階段的過程當中,意見領袖們可以率先使用自己長期支持媒體平臺所構建的信任果實,獲得媒體平臺的更多推薦,更快的在脫離編輯一手掌控的情況下,和媒體的其他用戶在社區進行信息交流互動。由於這批用戶可信程度相對來說要高上不少,制作惡意的垃圾廣告違法信息的幾率也要小上許多。除了這批作者和活躍評論用戶以為,對於用戶也可以有一個審核機制,讓他們能夠享受作者和評論達人一樣的待遇,未經編輯幹預即可獲得平臺的推薦。這樣能夠讓用戶更大程度的參與到媒體社區的運營中來的方式,也許正是新媒體們當前希望和用戶保持一對一平等關系的良藥。小謙對於鈦媒體公司人社群的理解是,通過構建一個新媒體社區,拉近鈦媒體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所有鈦媒體成員也都只是一個普通的用戶),社區眾成員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地位在一些共鳴的信息話題上進行交流分享,用人性、關愛、互動將成員們聚集成一個大的群體,最終和生活也綁定起來。如果說鈦媒體趙姐以及眾多鈦媒體成員當初提出公司人社群的時候,他們對於公司人社群的理解在方向上沒有太大的差異性的話,那我無疑將陳我給鈦媒體社群理念的忠實支持者!而i黑馬,一大批因為創業和產業發展而聚集起來的用戶,他們本身就擁有一個共同的興趣或者共同的生活,他們也就有機會形成一種小清新豆瓣產品形態下的興趣小組,成為一個興趣生活社群。新媒體保持在資訊領域的嚴謹客觀,在社區領域放大作者和活躍用戶們的權利,運營方協助這批第三方的管理者們管理運營社區,這就是小謙對於新媒體們發展的一個建議,希望真心可以借此給新媒體們提供一個參考,真正用新媒體社區玩轉新媒體!作者:小謙,互聯網觀察員,IT評論人士,微博@小莫謙,微信關註小謙說(xiaoqianshuo),私人微信請添加net1996.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小謙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26

在線旅遊市場商業化的五種主流玩法

http://www.iheim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5
2013年中國旅遊市場總交易額約為29475億元,其中在線旅遊市場增長迅速,市場交易額已達2522億元,面對這個規模巨大且前景廣闊的在線旅遊市場,儘管市場存在攜程、去哪兒等一些老牌實力企業,但仍然有許多互聯網創業者投身其中,導致在線旅遊服務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實現有效商業化已經成為在線旅遊服務商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話題。目前為止,眾多在線旅遊服務商,已經開始了眾多商業化嘗試,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目前在線旅遊市場商業化的多種玩法

Agency模式(代理商模式)

這種模式比較常見,也是目前在線旅遊服務企業中最主要的一種商業化模式。Agency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在用戶和產品供應商中擔當代理商的角色,在交易中通過抽取佣金賺錢。這個模式單筆交易營收較低,但穩定。在國內眾多在線旅遊服務商企業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去哪兒網,通過集成各大在線旅遊服務代理商,在其中充當綜合大代理商的角色,並通過收取部分佣金或者提成進行商業化盈利。另外其他在線旅遊服務商,如攜程,藝龍、世界邦旅行網等都或多或少具有這種商業化玩法。

Media模式

顧名思義,Media模式就是媒體化商業模式,通過內容分享,社交分享等聚集大量的目標人群流量,成為在線旅遊市場的信息分享和共享入口,進而形成聚集效應,在聚集效應下通過廣告展示,內容植入等方式形成一種旅遊服務企業品牌或服務的廣而告之,是一種媒體玩法,因此廣告收入便成為其主要盈利模式,如螞蜂窩、窮游網、面包旅遊等,它們主要有論壇、遊記和攻略幾個板塊,主要通過記錄旅行者探索世界的軌跡,分享旅行者旅途中的點點滴滴,並回答其各種旅行問題保證平台的流量。然而隨著信息分享平台的增多,在內容大同小異的情況下,靠廣告作為主要收入已經不能成為長久之計。據悉面包旅遊近期便推出各種跟團游,一個原本倡導自助遊的網站,必須通過跟團游的形式來營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Media模式商業化玩法的可持續性存在一定的問題。

Merchant模式(用戶出價)

這種模式首創於美國,目前國內還沒有。Merchant模式就是和酒店,機票,租車以及目的地服務商合作,以固定的配額和價格獲取相關產品。同時在線旅遊服務商擁有相應的自主定價權向消費者收費,以此獲得產品差價。這個模式單筆交易營收通常比較高。反向拍賣的模式遵循了經濟學中的「保質期」越近,商品價值越小。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美國的在線旅遊服務企業:Priceline,其憑藉獨特的「C2B」模式:name your own price (用戶出價),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旅遊服務商,市值高達619億美金,可見這種商業化玩法的價值已毋庸贅述。

EC模式(電商模式)

EC即Electronic Commerce(電子商務),所謂EC模式主要是指旅遊產品的在線商城化,目前在國內,儘管在線旅遊企業攜程,途牛網等發展了好幾年了,但是佔整體旅遊市場的份額還是非常小。大部分的資源還是掌握在傳統旅遊社的手中。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多傳統旅行社也開始注重在線化,如港中旅旗下的芒果網,算是最早涉足在線旅遊的傳統旅行社,通過把線下旅遊產品在線化銷售,實現線上和線下雙渠道銷售。電商模式的盈利方式和傳統旅遊產品的盈利方式基本一致,比較穩定,但是因為旅遊產品的價格透明度較高,所以盈利空間普遍較薄。

Integration模式(集成模式)

Integration模式主要是指集成在線旅遊市場各種商業化模式的部分特點,通過綜合優化,實現盈利的一種商業化玩法。該種模式的典型代表為世界邦旅行網。在自助遊成為在線旅遊市場發展的主要趨勢下,世界邦旅行網通過定位自助遊和國外游,以一站式出境自助遊服務為基本出發點,利用其自身電商平台集成國外各地優質旅遊服務供應商,借助DGC(Daren Generated Content,即達人生成內容),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達人實現分享有價值的旅遊資訊內容,融入Media模式,並通過全程代訂,以全權代理模式實現集成商業化操作。

據悉,近期世界邦旅行網即將推出一鍵全程代訂自助遊,通過一鍵全程代訂,實現一站式在線自助國外旅遊服務,該模式可以實現讓用戶可以自由、一站式地自助挑選與行程相關的(包括部分稀缺的)旅行產品,用接近乃至低於目前跟團游的價格、享受跟團游無法比擬的體驗。集成模式通過綜合優化各種商業化模式,實現了一種在線旅遊市場商業化創新玩法。

隨著在線旅遊市場的發展,尤其是自助遊和出境游的提升,在線旅遊旅遊模式的商業化玩法必將會更加豐富多彩,的確值得探索和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08

《專家開解方》沒價格、沒土地、沒後盾 不等於沒市場 科技肉搏戰 要有聰明的玩法

2014-04-21  TWM
 
 

 

這是一場兩岸競爭力的比賽,從產業、公司到個人,將逐一被檢視。而這個曾被我們視為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科技產業,也將面臨競爭優勢一點一滴流失的窘境。

價格競爭,曾是台廠最驕傲的實力,許多美商、日商稱霸一時的產業,只要台廠一跨進去,假以時日,必定成為台廠的天下。許多電子業的老闆都曾驕傲地說:「我們就是比別人會cost down(縮減成本)。」如今,我們遇到了一個比台廠更會cost down的對手︱中國。於是,台灣的電子產業,一個接著一個的崩盤了。

「台廠真的要有聰明的玩法,而不是跟著殺價。」友達資深副總經理蔡國新說。去年,台灣面板廠遭遇到中國面板廠鳴槍的第一戰,就是在三十二吋液晶電視上,「你明知中國三十二吋面板產能開出,供給多了,價格就不會好,那你就不該去硬碰硬。」所以,友達就調整三十二吋面板的產能,改做三十九吋面板。「當消費者看到三十二吋液晶電視很便宜,可是再多加一點錢就能買三十九吋,心態便會動搖。」這就是蔡國新所說的,台廠要有更聰明的策略。

解方一:

要有策略,避開殺價戰「如果跟著中國一起殺價,殺到最後,我們也不會得利。」蔡國新很清楚,如果與中國打殺價戰,那就只是在和稀泥,最後兩邊都是土、土、土(編按:台語,很慘的意思)。

長年觀察台灣科技業競爭力的交大科管所副教授洪志洋不諱言,「講穿了,台廠最需要的就是:創造差異化的價值。」創造差異化幾乎是管理科學裡,宛如家常便飯的名詞,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

以台灣揚聲器大廠美律來說,這幾年美律遇到來自中國的競爭,問題已不只是殺價,「中國的AAC、歌爾聲學能把產品賣進蘋果,美律目前卻沒辦法,這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AAC、歌爾聲學的技術也不比我們差。」巴克萊證券分析師蓋欣山說,競爭力的比賽不會只有價格一項。

「所以,美律去開發頭戴式耳機,就是比較聰明的作法,而不是跟大陸硬碰硬,也就是我們講的,創造差異化的價值。」洪志洋說。

新普董事長宋福祥也認為,台廠要想擺脫緊追在後的陸廠,一種作法是加深技術實力,將差距拉大,另一種是避開紅海市場。

「台灣在傳統PC供應鏈的能量,其實還是很強的。」注意,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用的是「傳統」二字,那新興行業呢?「如果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陸廠崛起的速度就比台灣快。」是的,舊產業部分,台灣有優勢;但具有成長潛力的新產業,台廠早喪失話語權。特別是具備「未來成長性」、「與中國政策相關」及「可以得到補助」這三大要素的領域,早已是陸廠鎖定的目標。

解方二:

技巧性談判,伺機進入平台就拿主機板產業來說,堪稱夕陽產業,日益萎縮的這塊餅,中國廠商就沒有太大興趣。所以,台灣至今還能號稱是全球主機板的重鎮,市場龍頭也都還是我們驕傲的華碩、技嘉。

如果我們將產業別換到了面板、LED、太陽能……,楊勝帆聳聳肩,「這些,中國廠商早就已經追上來了。」講得更實際點,比一比兩岸的技術能力,中國多快能追上台灣?「面板的差距,大概只在一年以內,至於像LED這種太淺的(指技術門檻較低的產業),更容易被追上。」挖角、搶人這些事,中國很早就在做了,從日商、韓廠到台灣,拿到技術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難,甚至在中國品牌的異軍突起下,大陸供應鏈有了最強悍的後盾。

如果連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科技業都面臨這種困境,我們該怎麼辦?「你要懂得用手上有的,想辦法拿到我們需要的。」這就像是談判桌上的技術,當中國品牌還需要台灣PC供應鏈的一天,我們就要把握優勢去拿到我們需要的,例如軟體。

「所以,我們跟小米做生意時,能否不要只想著賣零組件?或用較低的價格去換一些東西回來?像是在小米軟體平台上,也讓台廠進去?」楊勝帆說。

解方三:

世代交替,拚創新其實,撇開兩兆雙星計畫(編按:經濟部為加速產業升級,於二○○二年訂定的計畫),台灣沒有太明確的產業發展路線,這也讓科技業發展陷入瓶頸。「你看外國公司,每三十多年就要轉型一次。」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不諱言,台灣產業早已面臨轉型關頭,「只是大家講產業轉型,都以為是要幫大企業轉,但(大企業)要怎麼轉?幾萬人在做面板、PC,是沒辦法轉的。」大企業無法轉型,怎麼辦?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及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是上個世代的創業家。他們要給下一代機會,當新世代的導師,台灣才有機會。

台灣在制訂未來五到十年的產業政策時,就要把世代交替考慮進去,「當你要抓一隻鳥的時候,不要先放掉手上抓的那隻。」蔡清彥的意思是,產業升級前,台灣最擅長的量產、製造不能放棄,小廠更要靠創意,有勇氣去做小量、多樣有風險的產品,衝出創新能量。有攻有守,才稱得上是完整的產業政策。

撰文‧何佩珊、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76

虛擬運營商的新玩法

2014-05-05  NCW  
 

 

於資費套餐上尋求突破的同時,積累了一定行業資源的虛擬運營商希望在商業模式上發力,但定價和監管問題還有很多問號◎ 財新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不出意外的話,今年5月,將有一大批類似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通信品牌冒出。京東通信、分享通信、蘇寧互聯等虛擬運營商,將像三大基礎運營商一樣為用戶提供語音、短信、移動上網以及增值服務等業務。

所謂 「虛擬運營商」 ,即企業從基礎電信運營商處購買移動通信服務,重新包裝成自有品牌並銷售給最終用戶。

在工信部文件裡,虛擬運營被稱為 「移動通信轉售業務」 。

自2013年5月《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下發,工信部已經分兩批發放了虛擬運營牌照: 2013年12月中旬,分享在線、萬網(阿里巴巴) 、京東、迪信通、巴士在線等11家企業搶得首批入場券; 2014年2月上旬,蘇寧、國美、蘇州蝸牛等8家企業也成功入圍。

「近兩個月,工信部還會發放一批虛擬運營牌照。 」運營商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 「一開始以為只發六張虛 擬運營牌照,大家都看重稀缺資源的價值;現在二三十張牌照發下來,牌照本身已不再值錢,許多拿到牌照的企業必須將目光重新放到通信市場的競爭上。 」通信市場是塊大蛋糕。根據工信部發佈的 《2013年通信運營業統計公報》 ,2013年中國實現電信業務收入11689.1億元,同比增長8.7%,連續三年高於同期 GDP 增速。為了在這塊大蛋糕裡的份額更多一些,三大基礎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已激烈非常,而新冒出的幾十家虛擬運營商試圖尋找新的玩法,將蛋糕做得更大,並吃到其中一口。

各方尋「創新」

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虛擬運營業務負責 人一致認為,虛擬運營商與三大基礎運營商固然存在競爭關係,但更多是互補。虛擬運營商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價格戰,而在於真正的創新。

今年三四月,大小虛擬運營商開始發佈自有通信品牌和SIM樣卡。它們大多試圖從資費設計上尋找突破,流量清零、套餐複雜等運營商被詬病已久的問題,成為虛擬運營商們的集體突破點。

京東將旗下的虛擬通信運營品牌定名為「京東通信」 ,3月月底同步發佈了品牌 Logo 和 SIM 卡樣卡,正式的業務將於5月上線。京東移動轉售業務部總監蘇祥龍告訴財新記者,京東所有的產品和服務設計將完全站在用戶角度思考,京東通信上線後,將重點針對京東註冊用戶提供簡單、透明的通信產品。

在售前,京東會結合 JDPhone 計劃以及京東金融提供的白條業務,為用戶提供真正的0元購機服務;使用過程中,京東將靈活處理用戶每月剩餘流量,用戶不但可以自己享用,還可以將其分享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此外,京東將複用既有的客服、支撐等資源,致力於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營業廳」 。

另一家虛擬運營商蝸牛移動不僅提出兩年流量不清零,其推出的 「免」卡也打破了 「月套餐」概念。購買 「免」卡的用戶半年內撥打全國電話免費,並享有3G 流量。蝸牛移動計劃首期將推出10萬張免卡,預售價為399元,較三大基礎運營商的大眾套餐便宜。

「我們希望能夠做得更徹底,像打車一樣,根據每月實際使用量,為用戶提供最實惠的方案。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虛擬運營商品牌阿里通信總經理基甸表示,具體資費方案將於近期公佈。

為支撐這種計費創新,阿里通信已經完成了業務運營支撐系統的自主建設。未來,基於阿里集團大量具備消費慾望和能力的用戶、電子商務生態和互聯網服務鏈條、雲OS 手機操作系統以及雲計算和大數據等能力,阿里通信將不斷推出各種創新性的增值服務。

蘇寧互聯、話機世界等傳統渠道商也都在套餐上做文章,分別設計了自由組合套餐、9.9元套餐,雖與基礎運營商價格相差不大,但將每月消費門檻拉得更低,且選擇更靈活。

「看起來熱鬧,虛擬運營商做了一些業務、服務和營銷新模式的嘗試,但從基礎資費體系來說,目前並沒有看到特別顛覆式的創新,只能算是促銷手段比較新鮮。 」國際諮詢機構威普諮詢全球副董事侯成芬對財新記者分析,與基礎運營商當前的合作模式及系統支撐條件,決定了短期內虛擬運營商在資費上的創新空間有限。現在,與中國電信合作的虛擬運營商以轉售電信的既有套餐或套餐疊加包為主;與中國聯通合作的虛擬運營商可以靈活制定套餐,但聯通給出的語音、流量批發價就比較高,虛擬運營商不會願意長期承受虧損。

在服務上尋求突破的同時,積累了一定行業資源的虛擬運營商從商業模式上發力。分享通信執行總裁康志斌告訴財新記者,分享通信更重視通信業務與固有業務的結合,即將推出「綠」 「集」 「享」 「尚」四個產品子品牌,分別面向中小學生、企業集團客戶、公眾客戶和VIP客戶。

分享通信是分享在線的虛擬運營品牌。分享在線2006年成立於北京,以經營呼叫中心業務和信息服務業務為主,目前在31個省份設有分支機構,以網信技術為基礎在教育、金融行業積累資源,客戶包括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工行、中行等70餘家行業巨頭。

「面向中小學生的 『綠』品牌和麵向企業集團客戶的『集』品牌將是我們的拳頭產品。 」康志斌介紹,分享在線多年為三大運營商在教育行業、金融行業的網信服務提供支撐,能第一時間靠近用戶,且已經積累了數以千計的合作夥伴。基於對用戶需求的瞭解, 「綠」品牌將完善傳統的「家校通」服務,為學生提供定製的手機解決方案,包括綠色上網、安全交友、名師資源等一體化服務; 「集」品牌則將打破傳統運營商條塊分割的局面,為企業集團提供全國性的移動通信解決方案,包括企業流程管理、雲通訊錄以及安全管理。嚴格意義上講, 「綠」品牌、 「集」品牌是B2B的業務,這是分享在線擅長的領域。

擁有全國唯一一張公交媒體牌照的巴士在線,則計劃把移動通信業務與既有的車載 WiFi、公交電視等業務結合起來,致力於打造公交上的移動應用分發平台。巴士在線副總裁袁博介紹,現在,巴士在線在全國22個省份和計劃單列市覆蓋5萬輛公交車,這意味著巴士在線為這些地方40%-50% 的公交車提供服務。今年巴士在線將會把業務範圍拓展到全國30個省會城市,覆蓋公交總數將達到15萬輛,基本能完全覆蓋所在城市的所有公交。使用巴士在線電話卡的用戶在公交車上可以免費使用移動WiFi,還能獲得基於公交線路及電視屏媒體內容推送的餐飲、影院、KTV、超市等生活消費信息。

「虛擬運營商要有互聯網思維,後向收費業務會越來越多,合作平台化服務將成為趨勢。 」康志斌對財新記者舉例,譬如與培訓機構合作定向流量, 「用戶使用我們的卡可以免費看某培訓機構的教學視頻、下載課件、實時練習聽力,我們與培訓機構分成」 。

不過三大運營商也表現得胸有成竹——定向流量合作的基礎是有用戶,三大運營商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只要他們願意,開出的條件可以比虛擬運營商更優惠,虛擬運營商若與運營商拼搶這 塊市場將面臨挑戰。 「如果虛擬運營商將自己定位為移動應用分發平台,它們面臨的競爭對手就是包括百度、騰訊在內的互聯網公司。 」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說, 「我看不到它們有特別的制勝法寶,據我所知,廣東聯通已經與十幾家大型互聯網企業開展定向流量的合作。 」

瓶頸仍未破

當前,所有的虛擬運營商都沒有真正開始放號。多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虛擬運營業務負責人表示,現在已基於基礎運營商的網絡打通了自己的170號段電話,和基礎運營商聯通的撥打測試,包括網絡和通話、業務訂購等,都已進入最後階段,網站、客戶端等渠道系統的開發和測試也在有序推進。

虛擬運營商們的表態看似信心滿滿,實際上它們都知道,通往正式放號的路途上,仍存一片艱難險阻。

據接近工信部的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工信部召開的會議上,基礎運營商、虛擬運營商在很多核心問題上存在分歧, 「它們站在各自立場,每次都爭得不可開交,但真正解決的問題很少」 。

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保證基礎運營商公平定價。上述知情人士介紹,按照工信部規定,基礎運營商給予虛擬運營商的批發價格水平應低於其當地公眾市場上同類業務的最優惠零售價格水平。

但這樣的界定不夠清晰,運營商的套餐設計非常複雜,到底以哪一款套餐為基準計算最優惠零售價格,語音、流量的最優零售價格如何分開計算,是以基礎運營商促銷送流量等活動產生的實際價格,還是以備案的名義價格計算最優零售價格……由於沒有具體計算規則,基礎運營商在實踐中操縱價格的空間很大。一旦虛擬運營商的做法不符「上意」 ,基礎運營商可以很快祭出 「定價」殺手鐧進行壓制,或者給予某些關係背景更硬的虛擬運營商一定的價格傾斜。

「已經有虛擬運營商在工信部的協調會議上提出了定價問題,有人曾建議建立浮動定價機制,也有人建議施行統一定價原則,即虛擬運營商對所有套餐沿用一個固定的折扣率,不用逐款與基礎運營商談價格。不過,直到現在,如何保障定價公平仍沒有定論。 」上述知情人士說,工信部的態度傾向於將價格問題交給市場,不過通信市場並非完全市場化,虛擬運營商在面對基礎運營商時根本沒有太多的話語權,單純依靠市場力量解決定價問題並不容易。

運營商內部人士也認為,如何定價是關係虛擬運營商生死的大事,如果不能在早期階段建立合理的定價模型或監管機制,試點的成效將很難預計。

工信部還需要明確虛擬運營商的主體地位。現在,虛擬運營商到底是否享有基礎運營商一樣的主體地位還很難說 清。以號碼資源為例,用戶一聽186就知道是中國聯通,一聽139就知道是中國移動,但很難通過號碼清晰知道是哪家虛擬運營商。按照工信部規定,170 號段是給予虛擬運營商的專屬號段,「1705」 「1700」 「1709」分別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轉售號碼標 識,在此基礎上再按照虛擬運營商各自的需求分配連續性號碼資源,虛擬運營商在號碼資源上的品牌識別度很低。

運營商內部人士則表示,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如果虛擬運營商等同於基礎運營商地位,虛擬運營商是不是需要繳納號碼資源費、無線頻譜資源費,是不是需要在監管尺度上等同於運營商?

目前,工信部在號碼資源問題上的態度已經有所鬆動。據參與協調會議的內部人士透露,工信部已經表態,試點結束之後,排在前幾位的虛擬運營商將會有機會獲得獨立號段。

此外,虛擬運營商需不需要向基礎運營商支付客服系統的網絡使用費、計費系統的改造費等具體操作問題也困擾著雙方。基礎運營商堅持認為,自己為維護良好的客服系統,花費了大量成本,以中國移動為例,綜合客服成本是0.6元 / 每分鐘。虛擬運營商雖然擁有自己的客服人員及網絡系統,但最終要接入基礎運營商,佔用基礎運營商一定的網絡資源,因此需要付費。虛擬運營商還需要向基礎運營商支付計費系統改造、接口測試等費用, 「只是支付多少的問題,不是需不需要支付的問題」 。

虛擬運營商內部人士則認為,虛擬運營商既然是租用基礎運營商的語音、流量開展業務,後者應當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就像買手機時的三包服務,系統改造費、客服使用的網絡資源費等都應由基礎運營商承擔。

侯成芬認為,虛擬運營商在國內首發,運營商和虛擬運營商之間必然伴隨著競合和博弈的過程,監管機構須持續優化監管政策。

針對虛擬運營商、基礎運營商之間出現的重重問題,國外電信監管機構已出台相應辦法。侯成芬介紹,韓國通信委員會明確要求三家基礎運營商給予虛擬運營商的批發價格比零售價格低31%-44%;西班牙電信管制機構曾對西班牙電信移動公司 Moviles、沃達豐和A-mena 三家移動網絡運營商發出警告,如果拖延與虛擬運營商關於網絡容量價格合作的談判,將強制三家公司以一個固定的價格向提出要求的虛擬運營商出售網絡容量;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則明確要求運營商拿出30% 的資源供給虛 擬運營商使用,包括號碼資源和網絡資 源。雖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電信監管部門制定的具體規則不一,但整體看,幾乎所有的監管辦法都主張 「公平、 透明、非歧視」原則,保護虛擬運營商的權益。

「監管機制總會在試點過程中不斷改進。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分析師認為,虛擬運營商最大的問題應該是想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然後踏踏實實推進業務。現在,大多虛擬運營商都沒想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或者說有一部分虛擬運營商是「想像很美好,現實很殘忍」 。

虛擬運營商與三大基礎

運營商更多是互補關

系,虛擬運營商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價格戰,

而在於真正的創新

2014年3月4日,上海,已經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的蘇寧正式宣佈成立「蘇寧互聯」 ,進軍移動轉售業務。

工信部傾向於將價格交

給市場,不過通信市場並非完全市場化,虛擬

運營商面對基礎運營商

根本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80

P2P的融資租賃玩法 李雪

http://xueqiu.com/8289182823/29121518
某P2P平台(避免廣告嫌疑)新推出的融資租賃模式有點意思。

個人理解是:企業A有融資租賃需求,找到融資租賃公司B,B設計整個購買設備和出租設備的流程,同時B擁有設備的所有權和出租後的收租權;
但是,B可能並沒有那麼多錢來買設備,因此就借助平台上眾多投資者C的資金,從而將收租權(部分)轉移給C。

平台在這個過程的作用是與B共同監管投資款項所組成的銀行共管賬戶,並最終將所籌集資金轉移給設備所有者。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該平台推出的第一個項目是:自來水企業供水管道回租項目(回租租賃模式)
(src:https://www.itouzi.com/dinvest/lease/detail?id=65334248763832443971593d 

個人理解是:自來水公司A市場需求增加需要擴大產能,準備用融資租賃模式(出售後回租)獲得更大現金流。

A將原值1800萬的供水管道出售給財和融資租賃公司B,B公司給供水管道評估淨值1500萬(考慮折舊等因素),經合同協商B公司需要支付A 公司750萬元並辦理售後回租(原話:本輪融資合同項下,該供水管道作價7,500,000元辦理售後回租),這750萬元就是平台此項目向廣大投資者的發起的融資金額。

平台項目融資成功後,B將和平台一起將750萬元打款到A公司賬戶後,A公司在1年內按月付息、到期還本,支付本息共計855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30

互聯網思維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法變了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9435698
媒體人喜歡玩概念,糾結於「互聯網思維」這個詞本身的意義,有人熱捧就有人往死裡踩。最近朋友圈裡流行一篇文章,文章裡舉出一堆例子試圖證明互聯網思維是行不通的。

而風險投資是實實在在要拿出錢來投資項目的,所以作為投資人我們玩不了概念、也不敢玩。只有老老實實地研究行業發展的規律,在「對的賽道上找到對的人」。所以我們寫出來的文章更為客觀,可能這也是B座12樓的文章更為受到創業者喜歡的原因吧。在《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麼》一書我們不是想證明「互聯網思維」是多麼正確,只是想借用「互聯網思維」這個熱門詞,多吸收眼球、多賣幾本書而已。整本書我們都是自己「著作」出來、而不是「編輯」,都是根據接觸的創業項目總結思考出來的。

我們所要表達的是在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思維」這個詞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法已經變了」!

▌移動互聯網:一次商業變革的新時代

「左手一個諾基亞,右手一個摩托羅拉」的時代,隨著2011年摩托羅拉被 Google 收購、2013年微軟以74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智能手機業務而終結。像諾基亞、摩托羅拉這樣的科技公司褪去的故事還有很多,從當初的明星企業逐漸失去光輝並面臨重重危機。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這個過程可能只需要短短幾年的時間。

但隨之伴隨著的是一些科技新貴的迅速崛起。小米,四年多時間估值160億美金;極路由,一年估值1億美金;快捷酒店管家:10個人幹了18個月估值千萬美金。最近一年58同城、汽車之家、去哪兒網、500Wan紛紛上市了。這個月80後陳歐就幾年時間成功將聚美優品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

這背後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力量,讓商業回歸本質。在PC時代,每人每天在線時間平均2.8小時,而移動互聯網時代達16小時。各種APP應用的發展使移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個人的生活細節。微信、微博促進了自媒體的發展,以及熟人關係的傳播。這背後是信息流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信息傳遞更透明、速度更快。這些變化通過支付寶、餘額寶、電視盒子、打車軟件、航班管家、快捷酒店管家等產品形態,最終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根本的改變。而個人對這些創新應用的快速接受以及依賴,最終也導致了商業邏輯發生改變。

那麼在新的商業規則下,發生了那些變化,而我們又該怎麼玩呢?這裡總結三點變化。

▌玩法第一變:功能不重要、你做了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體驗了什麼

聽起來很玄乎,但其實很簡單。在物質豐饒、個人基礎物質條件滿足的前提下,用戶對產品的感知,已經不再滿足於功能需求、而更多地追求來帶來極致的用戶體驗。舉得例子,包子最基本的功能是充飢,但我們在選擇包子時肯定不滿足於此,更願意選擇口味好、安全健康的包子。那麼企業就要想法滿足用戶所需要的體驗,口味好是一個很難被量化的標準,而且因人而異,有點類似「文無第一」。但杭州的甘其食,通過「包子重量是100克,60克皮、40克餡料,誤差範圍不能超過2克」的方式,讓用戶體驗到了他們對產品標準的苛刻。加上其實的一些用戶體驗手段,以及事實上不錯的口味,從而得以迅速發展到近200家門店。提升用戶體驗的方法有很多,這裡舉兩個關鍵點。

第一點,超出用戶的預期

超出用戶預期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高性價比。這點是互聯網公司進入傳統行業最經常採用的手段,比如樂視TV,50吋帶3D的售價2999不含樂視網內容490每年)。如果你到蘇寧、各大超市去比較一下,同樣性能的差不多都在5000以上。除此之外,內置的系統功能貼心操作方便,而市面上的云電視Android系統基本不能用。

超出用戶預期另一個辦法就是給用戶驚喜。在你的產品設計中設計一些貼心的細節,讓用戶為之驚叫。比如三隻松鼠可愛的專用物流外箱,被許多用戶譽為「神器」的開箱器,防水牛皮紙外包,真空鋁塑內包、「鼠小夾」,針對不同品類的堅果附送的開殼工具,還有一系列的輔助品、贈品、試吃裝等等。而且這些不是隨意和贈送的,而是這個品牌商品和服務必需的一部分!最近剛剛發佈的錘子手機,在很多細節設計上給了很多人驚喜,所以從發佈會的效果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後面就看拿到實物是否能保持這份驚喜。

很多產品學三隻松鼠,但卻「驚喜」設計過度。「驚喜」都會增加成本,導致的結果是直接撥高了產品的價格。第一次用戶會把注意力放到「驚喜」上,但長久來看用戶不會為了「過度的驚喜」買單,因為大部分不是服務必需的。這就如產品的過度包裝道理一樣,過高的價格也相應提升用戶的期望值。為了「驚喜」而「驚喜」,導致過度撥高價格的產品體驗是難以持續的。這也是很多標榜「互聯網思維」的創業項目不被看好、以及發展遇到瓶頸的重要原因。

第二點,讓用戶為功能之外買單

很多產品沒有採用高性價比的方式,而是通過產品體驗設計,賦予產品功能之外的價值。讓用戶超越功能之外,為產品背後的發生買單。如何理解?想想女孩子在包包上,男人在手錶上願意化多少錢買,幾萬幾十萬的價格比比皆是。這麼多錢買單的肯定不是只為了買個裝個物品、看個時間的工具。

舉兩個最近很火的產品例子。Roseonly專愛花店以皇家矜貴玫瑰斗膽定製「一生只送一人」離奇規則。他們主打的既不是花有多新鮮,也不是送達速度有多快,Roseonly的成功在於他們出售一種「專愛」的概念。用戶花1000多買的不是一束鮮花,而是這花背後承載的情感「一生只送一人」。同樣特別火的TESLA,已經成為企業家買車的首選。除了TESLA是最好用、最智能的電動車外,用戶買單的更多是其背後所表達的社會身份。

▌玩法第二變:沒有客戶,只有用戶

先從經濟上算一個簡單的帳,獲得一全新用戶的成本已經越來越高,京東的數據是200多元換得一個成交用戶。如果京東不能達成高重複購買率,肯定吃不消這成本。所以如果你還是客戶的思維模式,期望每一個客戶、每一次交易都要為你帶來直接利潤,在互聯網時代將難以為繼。因為互聯網的玩法,就是倒貼錢來獲得用戶,通過用戶的重複消費和增值服務、以及互聯網的規模化和長尾效應來獲得利潤。

互聯網企業天生就是玩用戶的

比如我們看看小米是如何賣充電寶,小米電源10400mAh的售價是69元還包郵,這塊基本沒有什麼利潤、操作不好可能還會虧本。但與之配套的配件,如華強北批發一塊五的500px長USB充電線就賣19元,一個樹膠電源套也要賣到19元。相比69元的電源,19元的配件也顯得不起眼。當然小米官網上還有更多這樣的配件,所以對小米而言用戶才是他最大的資產。小米論壇有1000萬用戶,空間有1500萬。在微博和微信都有450~500萬用戶。我們的論壇流量非常大,每天超過100萬,發帖量達到25萬以上。這麼龐大的用戶體系,一方面支撐了小米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又是小米100多億美元估值的底氣所在。

學會社群運營,「有趣」「好玩」是核心

有了用戶,如何維繫這些用戶而不流失呢?用目前流行的詞,這就是要學會「社群運營」。你應該把你的用戶看到一個社群,通過運營社群來形成穩定的用戶關係。這方面的高手就是羅振宇,第一次5小時售賣會員費160萬,第二次24小時售賣800萬。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他其實就是在運作一個社群。當然,另一個「老羅」羅永浩,也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有一批「粉絲」追隨,這也是錘子手機最早的鐵桿用戶來源。

都說如今是一個粉絲經濟時代,大家追求地更多是「有趣」「好玩」。所以社群運營一個核心就是如何讓用戶感受到「趣味」。前段時間我們B座12樓報導過廈門的一家叫做「有料」的神奇美食。這家店開業只有幾個月,50平米壽司店不僅做到了30萬的月流水,掌櫃「肥蟲」自己也享受到了一呼百應、眾星捧月的男神待遇。看到這裡琳瑯滿目的公仔櫃檯,會有人主動貢獻出自己家收藏的大玩偶;在外地吃到了美食,會有人掘地三尺挖到菜譜、教肥蟲開發新菜;有人主動為肥蟲設計更好玩的經營模式,有人在人手不夠的時候主動幫忙擦桌子做衛生;每月舉辦的「有料趴踢」,大家爭著搶著免費提供互動禮物,甚至吃的喝的都不用肥蟲花錢——這些,就是「好玩」產生的無窮魅力。瞭解肥蟲如何做到「好玩」,可以查看我們之前的報導「有料美食:50平米的壽司店「玩」出30萬的月流水」。

▌玩法第三變:忘記營銷,這是一個傳播的時代

有了好的產品體驗、有了用戶思維,如何獲得用戶?答案是忘記打廣告的營銷方式,多思考如何讓用戶進行傳播。營銷與傳播的區別是,傳統的營銷路徑是先告知、再購買、後沉澱忠實用戶,而傳播的路徑是:先打到忠實用戶、再讓用戶擴散、後沉澱更多的忠實用戶。

為什麼說營銷行不通了,根本原因還是移動互聯網讓信息流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方式變了,不再是原來的主流媒體單向傳播模式,而是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所以傳統的電視、報紙的廣告效果已經大打折扣,最近有個案例,某品牌化了幾百萬在知名電視劇中植入了生硬的廣告,結果是基本沒有帶來直接的銷售效果。

最近流行朋友圈點贊,很多人認為這是傳播,但本質上還是營銷行為。邏輯是大家為什麼要點贊,點贊行為事實上是強姦用戶意願的。我理解的傳播只有一個衡量標準:用戶會不會主動幫你二次傳播!用戶主動傳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設計。

細節,超出用戶預期

通過產品的細節設計,超出用戶預期,讓用戶產生驚喜自然會主動傳播。如最新發佈的小米電視,設計了一個「尋找遙控器」的功能。大家都有滿屋尋找遙控器的經歷,但小米電視通過一個簡單的產品設計把大家從痛苦中解救出來。只要在小米電視下方按一下「按鈕」,遙控器就會發出聲響。這個功能設計,足以讓用戶去主動傳播小米電視。

趣味,打動用戶

51信用卡(剛發佈一個新產品「U51錢管家」)有一個經典的傳播案例。「看到閨蜜的手機,我瞬間想嫁人了」配上一個「按照APP功能排列的各類應用」的手機桌面截圖,截圖裡將「51信用卡」的APP放在顯要的地位。這條微博在50小時內達到500萬次曝光,而作為一個發佈不久的「51信用卡」應用迅速進入top40 APP。這背後是通過有趣的內容打動了用戶,讓用戶主動傳播。

用戶參與,付出才有情感

在設計傳播活動時,想辦法讓用戶參與進來,用戶對自己參與過的事更願意主動傳播。B座12樓推出過的「神文案:聯合招聘」,讓用戶幫我們選出最好的招聘方案,在短短幾天裡傳播了幾十萬人,達到很好的爆光效果。而我們發起眾籌的「123茶樓」設定的基調是「不參與不傳播」,通過讓朋友幫我們「起名字」、「選名字」等活動來讓大家參與,也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這是創業、投資的紅利時代

這是一個互聯網改變傳統行業的時代,前面我們講的故事都才剛剛開始。這是大家創業的最好時代,也是我們風險投資人的最好時代。所以讓我們格式化自己,從新開始思考新的商業邏輯,一起抓住這傳統行業互聯網化的紅利時代。

單篇文章內容有限,想瞭解更多,在各大網站都可購買到我們的書《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麼》,當然我們最希望你到噹噹網上購買,幫我們沖沖銷量排名。雖然已經是暢銷書,我們還是希望排名更高些,讓更多人可以關注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15

【案例】優衣庫:「反常規」玩法打造最成熟O2O模式

http://www.iheima.com/thread-6997-1-1.html
線上以互動為主線展開營銷

優衣庫從2008年開始探索線上營銷策略,並且在幾次營銷事件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用時鐘、日曆引爆下載,增強線上推廣:2008年,優衣庫在博客上推出UNIQLOCK,這是一個將美女、音樂、舞蹈與優衣庫當季主打服裝結合起來的時鐘,這個時鐘遵從了網絡整合營銷4I原則中的Interesting趣味原則:時鐘上面有數字顯示當前時間,每隔5秒就會進入一段隨機出現的影片,影片中人物或在跳舞、或在上樓等等,當然,這些人物都穿著UNIQLO當季主打服裝。時鐘可以作為插件下載安裝到博客網站上,直接建立起受眾與品牌之間的連接,這種方式也讓受眾「愛上」了看廣告。截止到2014年3月,UNIQLOCK共推出了8個版本,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已經有超過2億人次的瀏覽量,50萬人次左右的下載量。

2009年,優衣庫推出日曆UNIQLO CALENDAR,這個日曆將不同季節的映像、音樂和優衣庫的服裝畫像三部分結合,可以放在博客頁面進行欣賞,消費者可以根據日曆瞭解優衣庫當月售賣的服裝及配件。

2012年,優衣庫鬧鐘UNIQLO WAKE UP以APP的形式上線,上線約4周,下載就突破了50萬次,這款能為消費者帶來方便的應用,下載國家和地區達到196個,範圍遠遠超過了優衣庫實體店舖所覆蓋的區域。

以時鐘、日曆等方式進行推廣,優衣庫創造了一種概念營銷,UNIQLO品牌向消費者心智又「侵佔」了一步,同時,這種營銷方式還起到了推廣優衣庫自身產品的作用。

嘗試SNS,引發網絡排隊:優衣庫推出過一款基於SNS的社交小遊戲,消費者在這款遊戲中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去參加品牌促銷的排隊,排隊過程中可能還會遇到自己的SNS好友,彼此的中獎信息會互相推送,從而增強互動性。排隊中獎的基本獎項為該品牌的打折優惠券,消費者可以拿著券到該品牌的門店去消費。

優衣庫在2010年首先將這款排隊遊戲放到了Facebook和Twitter上,用戶可以通過這兩個網站的賬號登陸優衣庫官網,排隊領取優惠券,據統計,這次活動吸引了6萬人次參加;2011年,優衣庫帶著排隊遊戲進入中國內地,合作方是當時比較紅的SNS平台人人網,一方面原因是人人開放了API,有很多應用可以操作,另一方面是因為人人和Facebook接近,而此前優衣庫已經積累了相應經驗。

這種排隊抽獎的活動,如果單純的開設在線下實體店內,對於已經麻木的用戶來說,沒有太多的影響力,而將其巧妙的與SNS結合起來,增強用戶在網絡上的互動,新穎的方式更具帶動性,而讓用戶得到優惠券的方式,則可以提升線下實體店銷售額。

優衣庫在人人網平台上推出的排隊遊戲,是它非常成功的一次促銷。據品途網瞭解,在遊戲結束時,共有133萬人次參與排隊,這直接導致優衣庫線下實體店順利完成銷售目標。而優衣庫線上部分也獲得了不小收益——活動期間優衣庫網站每天UV超過10萬,相比活動前激增了5倍。

推出APP,位置服務方便向線下引流:2013年,優衣庫推出其官方手機應用UNIQLO APP,用戶可以通過這個應用中的位置服務,查找距離自己最近的店舖、聯絡方式、營業時間以及銷售商品範圍等信息,用戶還可以通過導航工具查找到達店舖的路線;這項應用會及時將促銷信息推送給消費者。購物環節則是與天貓進行打通,消費者可直接在手機端完成一站式購物。

線下加強實體店舖設,推廣APP

如本文開頭所說,優衣庫在中國大陸很多城市各大商場都可以看到,品途網瞭解到,截止到2013年8月31日,優衣庫在中國大陸的實體店舖為225家(優衣庫官網信息),而優衣庫的計劃則是力爭每年新開80-100家店舖。優衣庫實體店大多開在城市的繁華地段,一方面可以加大品牌推廣作用,另一方面,百貨商場比較大的客流,對提升銷量有很大幫助。

除了在線上推出各種吸引流量的活動外,優衣庫也一直在積極探索如何提高線下實體店的體驗。紐約優衣庫旗艦店是全美第一家在店內引入星巴克咖啡店的服裝零售商,此外,為了增加用戶的停留時間,優衣庫還在店內擺放了桌椅、沙發以及iPad,這種做法還可以吸引消費者到線上進行瀏覽購物,增加銷量。

此外,優衣庫線下實體店是其線上部分很好的承接與導流者。優衣庫積極以促銷或優惠的形式向線下用戶推薦自家APP,甚至用店內廣播這種有趣的形式提醒消費者如果使用APP掃瞄制定產品二維碼可以享受打折優惠。當然,為了達到推廣效果,優衣庫對店內工作人員進行了大規模培訓。

線上線下融合,反常規O2O模式深得用戶心

優衣庫借助線上當下最火熱的平台,擊中消費者興趣點,引爆營銷,推廣品牌知名度的同時,為線下帶去流量,提高銷售額,此外,優衣庫還會通過大數據看哪裡潛在用戶多,從而決定將實體店開到哪裡;線下實體店則通過優惠打折等「誘惑」推廣其線上APP等工具,實現線下為線上導流。與很多加強線上部分建設、縮減線下部分的企業不同,優衣庫對線下實體 店的鋪設腳步沒有停止,反而在加快,這種反常規的玩法,反倒讓優衣庫成了目前服裝零售商中O2O模式較為成熟的企業。

來源:品途網
作者:肖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59

【趨勢】翻檯率神話背後:揭秘那些率先改變玩法的餐廳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097
嗨餐廳:我要立體化的嗨起來

創新型餐廳之所以生意火爆,跟現實消費趨勢和時尚潮流有關,消費者喜歡這樣的餐廳,滿足了他們大部分的需求,導致風潮大有蔓延開來之勢。

最近淨雅又玩起了新花樣,在北京開設中國首家跨界樂活無餐具餐廳--嗨餐廳。這是由淨雅注資開店所需的大部分資金、供給原材料、提供烹飪秘技、配給人員等,員工入股成為股東,負責日常運營管理,享受正常薪酬福利的基礎上,還可獲得收益分紅的一種新型餐廳模式。

嗨餐廳的特色在於一是無餐具餐廳,二是跨界,三是樂活。嗨餐廳的"樂活"概念,由LOHAS音譯而來,意為以健康及自給自足的形態過生活,強調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無餐具餐廳,嗨餐廳內沒有一雙筷子、一個盤子,食客直接用手抓著享用美食,無餐具餐廳展現出自然、健康、綠色的休閒飲食新態度;嗨餐廳同時是跨界之作,它一反傳統餐飲企業經營菜系、就餐固定時段的形式,反而融合百家所長,實現了四個創新:一是將26年高端餐飲的食品安全體系成功引入時尚休閒餐廳;二是打破餐飲消費時段限制,打造全天候營業;三是整合自助、咖啡廳、美式酒吧等跨界MIX餐廳;四是開創中國首家無餐具樂活餐飲新業態。

爐魚:讓孤獨的魚熱鬧起來

4月30日外婆家上海爐魚店火熱開張,首日就迎來了10次的翻桌率,排隊排到晚上商場都關不了門。5種魚,19種口味的烤魚,讓上海的吃貨們在新潮的爐魚店過了一把癮。

爐魚店個性時尚的裝飾,以及類似於酒吧的自由氛圍,讓不少年輕的潮一族感受到了餐飲的時尚,聞風而來。以至於開業才三天店中就已經人滿為「患」。除了環境上的時尚調調,與其他烤魚不同的是,「爐魚」的餐桌不再單調,豐富的配菜及冷菜搭配,改變了烤魚唱「獨角戲」的餐桌佈局。

這樣的餐廳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導致晚市發號超過了350桌,顧客依然熱情不減,商場保安被迫出動維持秩序,商場無法關門,夜班人員也加入到引導顧客退場的工作中,員工通道成了爐魚顧客的專屬通道,甚至有很多顧客為了爐魚錯過了末班地鐵。

性價比和高翻檯率如影隨形

在kkmall的外婆家餐廳,下午不到5點鐘已經擠滿了人,門口咨客用遺憾的口吻對記者說如果現在拿號的話可能要到晚上8、9點才有位,希望拿完號去購一下物或看個電影再來吃飯。有在等位的顧客表示,她們有同事剛好生日,壽星指定要來這裡慶祝,因此經過主管同意她們4點半就來這裡排隊。關於為什麼選擇來這家餐廳,其中的一位白領表示這裡的座位很舒服、吃得也很家常,最重要的是價格比同類餐廳的要便宜許多。

例如附近萬象城裡的江南廚子,同是排骨或者是小黃魚等菜式,外婆家的要便宜許多。雖然她們也知道在質量上有些區別,但是平民化價格體系對於上班一族來說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

裝修與氣場成為決定性因素

外婆家、探魚、綠茶、爐魚、浙禮、美心小品、錦禮……相信在年輕吃貨的手機裡,流傳著一份吃飯聚會的地點名單。不難看出,這些年輕人所推崇的聚會地點都是近一兩年來在本地冒起的餐飲後起之秀。

除了在性價比上得到眾多消費者肯定之外,這類型餐廳的裝修風格也經常會成為食客們談論的話題,朋克風、復古風、海盜風、主題風等讓這些充滿風味的餐廳進入到時尚潮流界的視野,商業上的混搭、跨界逐漸成為這類型餐廳的個性標誌。

有資深設計師認為,「小而精」餐廳首先它們的受眾定位就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因此必須要瞭解他們的消費習慣和審美情趣後才會提出裝修方案。

編輯:內參小蘿君   來源:餐飲老闆內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703

港股地雷陣解析:大股東玩法多 小散防不勝防 作者:賈麗娟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10&extra=
正是由於在制度等方面存在著種種差異,初涉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總以為自己來到了遍地黃金之處,但結果往往是一地雞毛。在港股市場上,大股東的強勢地位使得小股東頗為被動,若是遇上了「不靠譜」的公司,幾乎只能被魚肉。因此,混跡港股多年的投資者,說起自己「踩雷」的經歷,大多是「一把辛酸淚」。

地雷一:合股+供股=剪羊毛

熟悉港股市場的投資者一定知道,市場上的「合股」、「供股」多如牛毛。這是一種再融資行為,但與A股市場區別很大。

與A股市場的增發需要通過層層審批,往往持續幾個月不同,港股市場上增發新股,幾乎是大股東分分鐘的決定。也與A股市場更常見的是定向增發不同,港股市場上的公開增發比比皆是。

港股有一個慣例,就是在每年年報後,董事會都會提請股東大會審議批准董事會在來年適時增發不超過20%的新股,而不需要再開股東大會。這樣,大股東完全可以在股價低迷時打8折配售20%的新股給所謂的獨立第三方。

也有臨時公告向全體股東增發或向特定投資人增發的案例。向全體股東增發時,經常會大幅折價,相當於強制小股東購買,因為不買的話,除權損失很大,而在此時,股價往往會暴跌。比如在2010年底,志高控股(00449,HK)曾巨幅折讓82%,增發50%的新股,當時股價就跌去一半,到今天股價仍不到當初兩成。

又如,中國農產品(00149,HK)在去年12月份建議合股後大折讓供股,首先將股份40合1,再以每股0.465港元
(較停牌前理論收市價折讓近90%)進行1供15,涉及發行11.06億股。而每供1股可獲發1股紅股,集資總額5.15億港元,大部分用作開發現有及未來農產品交易市場項目。消息發出後,中國農產品急挫42.48%。

其實,中國農產品已經是合股供股的「老手」了,其曾於2003年10月、2010年9月及2011年6月先後三次進行股份10合1,而2011年那次在合股後進行了1供30。也就是說,如果投資者在2003年10月前持股4萬股,又沒有參與供股,那麼現在的持股數僅剩餘1股!

最近的例子也不少,8月17日晚,中國仁濟醫療(00648,HK)公告稱,擬以0.27港元的價格(8月14日收盤價0.57港元,折讓約52.6%)進行2供1,涉及3.39億至4.25億股,集資9140萬至1.15億港元,計劃將所得淨額80%用於撥付未來投資及餘額用作一般營運資金。供股消息一出,公司股價應聲下跌超過20%。

港股上市公司大股東為何可以如此「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對此,一位港股資深投資者對《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表示,依據「法不禁止即可為」原則,香港法律對於這樣的行為並未明文禁止,監管機構主要起備案作用,保證信息披露的充分。因此,投資者就要擦亮雙眼研究投資標的,在港股市場上,「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絕非套話,投資者必須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不滿,比如香港保障投資者協會主席呂志華曾呼籲,建議合股及供股不可同時進行,而是要在合股十二個月後才進行供股,避免市場人士利用合股製造向下炒作的局面。此外建議供股和市值掛鉤,每次集資不可超過市值10%;建議供股價較市價折讓限制在某個比例,如20%~30%,避免出現高出90%的折讓。

地雷二:私有化「玩你沒商量」

如果一家公司的股價長期 「一路向下」,作為大股東會不會痛心疾首呢?如果在A股市場上,這也許是個問題;在港股市場上,答案則很可能是「不會」。原因很簡單,如果公司質地夠好卻被低估,大股東完全可以在股價低迷時將其私有化。

港股市場大股東經常會玩這種遊戲,市道好時高價再融資,市道差時低價私有化。所以,如果秉承價值投資的理念,在公司股價節節下跌、但經營數據良好的情況下堅定持股,可能也無法等到價值兌現的那一天——大股東會「先下手為強」,將公司私有化。這樣的例子非常多,近的如美即控股,遠的如阿里巴巴——2007年以13.5港元的發行價、超過100倍的PE上市,5年後股價卻一路下滑到接近6港元,投資者損失慘重,之後大股東提出全盤私有化並退市。

那麼,如果私有化失敗,對於小股東是好事嗎?恐怕也不盡然。一旦私有化失敗,特別是意外失敗,公司股價往往會殺跌,小股東一樣會遭到損失。

近期的新世界中國(00917,HK)就是個例子。今年6月,其母公司新世界發展擬以186億港元私有化新世界中國的方案雖獲得了佔總股數99.84%的贊同票,但卻以告吹收場。

這筆交易主要敗在 「人頭數」規則上。對於此類私有化特別提案,首先大股東和其一致行動人都須迴避投票,即整個股東會的投票結果只能由獨立的小股東們說了算。其次,根據香港證監會發佈的《收購守則》,私有化提案不僅需要75%以上參與投票的股份數同意,而且反對票不能超過小股東持有全部股份數量的10%。此外,大部分香港上市的公司都註冊在開曼群島等地,當地《公司法》還有一條嚴格規定,即要求超過半數參與投票的小股東
「人頭數」通過。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私有化方案才能實施。

於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在新世界中國的私有化進程中,持有不足1%股權、市值總額僅2000萬港元,但以「人頭」計算卻佔大多數的小股東成為否決議案的關鍵。

私有化遭否決之後,公司股價在6月17日大跌17%,收報5.3港元,價格已接近3月公佈私有化停牌前的5.14港元。而截至前一日收盤,公司股價已跌至4.79港元。

私有化失敗的案例,最為著名的恐怕要算2009年的電訊盈科(00008,HK)、香港人稱8號仔的「種票」(指在股東集體投票前,知情人提前佈局入股,以影響該公司最終決策的行為)事件。

據當時《香港文匯報》報導,在電訊盈科的股價9年跌97%的情況下,大股東李澤楷與二股東網通集團以每股4.5港元(提價後)提出私有化公司的計劃。在法院會議及特別股東大會,私有化方案均獲得大比例贊成票,在特別股東大會上贊成票數更是高達94%,反對票不足6%。一旦私有化完成,李澤楷與中國網通
(被中國聯通合併)將分別持有66.67%及33.33%的電訊盈科股份。

要知道,兩大股東在支付約159.34億港元的代價私有化電訊盈科後,可獲得電訊盈科派發的約181.34億港元特別股息,即兩大股東在不花費一分錢將電訊盈科納入囊中之後,還將得到22億港元的淨現金股息!

但這一如意算盤最終被「種票」事件打破。香港證監會懷疑有人「種票」併入稟法院,最終上訴法院認為電訊盈科有明顯操縱投票的情況,而駁回了私有化議案。這一裁決的直接結果是公司股價單日下跌13%。

地雷三:打新有風險 炒新恐破產

A股市場打新股基本是不敗的神話,但港股並非如此。由於市場化程度較高,港股市場上,新股上市後便破發是常有的事情。

以今年6月25日、26日兩日掛牌的6只新股來說,其中5只都在上市首日遭到破發命運,其中長港敦信(02229,HK)的收盤價甚至較發行價低22%。

即使上市當日未破發,幾個月後股價跌得面目全非的也比比皆是。遊戲股云游控股(00484,HK)上市時以「超購300餘倍、凍資王、首日上漲32%」賺盡眼球,但幾個月後,公司不僅未推出新遊戲,還發出盈利預警,並在上週宣佈終止收購 「神魔之塔」開發公司……至此,公司股價已經從51港元的發行價跌至上週五收盤的18.16港元。

有分析人士稱,港交所要求上市企業過往有三年盈利紀錄,但上市後則沒有要求,因此,總有一些企業趕在運營情況開始走下坡路時才急忙上市籌資。

此外,在港股市場上,新上市企業大多會找朋友「撐場面」認購,但對方並非真的有意投資,因此禁售期後會悉數售出股票,這也是香港投行界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之一。

更有分析認為,有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賣殼」,這也是上市公司大股東的「玩法」之一。(每經)
推薦閱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76

中華企業蹊蹺募資上海最老牌地產國企的資本玩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618

作為上海最老牌的地產國企,中華企業及其大股東和子公司們手中擁有上海灘的黃金資源,其項目密布於黃浦江兩岸的主要城區。圖為上海徐匯濱江。 (CFP/圖)

二十年來,滬上三家老牌地產國企之間進行了多次股權騰挪,它們的資產應聲膨脹,大股東也從上市公司手中拿走數十億資金。

散戶股東們對這種騰挪卻越來越憤怒,並且不能理解為什麽公司明明坐擁黃金資源,業績卻越來越暗淡。

2014年8月25日夜,散戶們否掉了上海最老牌地產國企中華企業(股票代碼:600675)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議案,該議案將為目前市值約95億的中華企業募資近60億元。

當天下午,表決議案的臨時股東大會在上海影城召開,兩個小時的會議也像電影一樣富有戲劇性。

南方周末記者看到,股東席上,多是年紀偏大的上海本地市民,穿汗衫、拎著布兜。

高管輪番宣讀議案一小時後,股東代表發言,每人不超過5分鐘,總時長不超過20分鐘。但兩位股東發言後,斥責議案聲音漸長,主辦方宣布未經登記不得發言,激起憤怒的小股東們沖上臺去搶話筒,穿著拖鞋、汗衫的小股東們與主辦方的“白襯衫”們拉扯在一起,現場一度失控。

挑起爭議的,是“二股東”的一輪發言。他持股中華企業3年,發言中斥責議案損害中小股東利益、大股東輸入股權“水分”太重、企業經營涉嫌輸送利益、造成國資流失。

迄今為止,中華企業已成立60年,在A股上市21年。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第一家從事房地產經營開發的國有企業,中華企業及其大股東上海地產(集團)公司(簡稱“地產集團”)以極低的成本,拿到了上海灘最好的地產資源。在其子公司的一張開發地圖上,“經典項目”密布於黃浦江兩岸的主要城區。

然而,中華企業的年報顯示,自2010年起,它的凈利潤由8.23億跌至2013年的4.73億,同時營業總成本由24.9億激增到60.5億。近五年間,凈利潤縮水43%,營業總成本擴張了143%。

坐擁黃金資源,為何業績越來越暗淡?面對小股東的質疑,16年間連任5屆董事長的朱勝傑回應說,“不用我來回答你,有我們的年報,我們公開的數據來回答。”

募資“裝進來”的是什麽

“裝”進來的三家公司的部分股權,評估作價二十余億。這三家營業利潤掙紮在盈虧邊緣的公司,此次評估中資產價值分別翻倍。

8月9日,中華企業公告了這次大規模的融資計劃,以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融資不超過60億,幾乎是市值的2/3。

其中,中華企業與持股36.36%的大股東地產集團簽署認購協議,後者以其所持有的三家公司的股權入股,評估作價20.38億,恰好至少占此次融資規模的34%。這意味著如果議案通過,由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控股的地產集團可以保持在中華企業的控股地位,股份不被此輪融資所稀釋。

其余的募資,要求以現金方式認購,不超過39.62億,募資的發行底價為4.25元/股。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價為5.78元/股——值得一提的是,認購底價過低,也是小股東質疑的重要原因。

這份議案如果通過,一方面保持了地產集團的大股東控股地位,另一方面為上市公司募集現金40億元。

然而散戶們擔心的是,大股東充入的究竟是不是“好資產”,是否能夠為上市公司帶來增值?

公告顯示,地產集團參與認購,憑的是手中上海房地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經營集團”)10%股權,上海凱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簡稱“凱峰房產”)10%股權,和上海地產馨虹置業有限公司(簡稱“馨虹置業”)100%股權。

南方周末記者查閱了這三家公司的評估報告(由上海財瑞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和審計報告(由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

評估報告對這三家公司的評估價值分別是:26.80億,44.89億和13.21億,凈資產賬面價值分別是:14.66億,13.00億和2.99億。

評估中,三家公司的增值率分別達到82.89%,245.26%和342.17%。就是說,它們全部增值了,而且資產價值分別翻了約一倍、兩倍和三倍。

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這三家公司的經營情況並不令人樂觀。

成立於1983年的經營集團也是一家老國企,幾經改制,由中華企業和地產集團控股。在編員工43人。

2014年上半年,經營集團的營業利潤為負值,虧了1061萬。其營業收入由去年的3.47億猛跌至132萬,僅為去年的0.38%。但是,管理費用並未減少(按半年計)。

凱峰房產在職員工20人,旗下徐匯區小閘鎮地產項目“尚匯豪庭”,是評估的主要增值點,也是中華企業公布的此輪融資的主要資金投向處。

經過了2011、2012年的凈利潤為負值後,凱峰房產2013年凈利潤達到180.24萬。與此同時,凱峰房產的負債引人註意,它的抵押擔保貸款高達16.39億。

與前兩家類似,馨虹置業同樣員工人數不多,共12人。公司2011年至今營業利潤均為負值,營業收入為0,上半年營業利潤為-5.4萬(財務報表顯示,均為管理費用)。與凱峰房產類似,它也背負著高息債務,比如交銀國際的信托貸款5億,利率高達13.25%。

綜合來看,三家公司今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合計2900萬,背負的抵押擔保和貸款等合計約為25億。

為什麽它們的估值卻能翻倍增加?評估報告中,主要增值部分是“尚匯豪庭”和“239街坊”兩個地產項目,以及林林總總各類資產,連同電腦、桌椅、汽車等的增值。

三家公司的汽車價值均以“車輛牌照增值”計算。在馨虹置業的評估中,電腦和汽車增值達18.05%,是因為原本賬面為零的車輛牌照價格納入評估範圍。

在此輪評估中,增值幅度最大的,則是兩片綠化用地,增值1100.73%。

經營集團旗下有兩幅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綠化用地,屬於政府劃撥用地。綠化用地,是指公園、動植物園、保護林等公共用地,它的性質不能輕易改變。在以往的賬目中,這兩幅地屬於未記錄的無形資產,然而在此次評估中,按照價值翻番1000倍計入公司估價。

“你覺得這是優良資產,我把它賣給你大股東,你要不要?”8月25日,股東代表發言時,二股東看著主席臺上兩位地產集團的副董事長問。

中華企業對這三家公司也並不陌生,其中經營集團和凱峰地產的另外90%股權就在中華企業手中。臨時股東大會上,董事長朱勝傑解釋此輪融資的目的之一,是按照證監會規定,進一步解決同業競爭的問題。

倘若按照這一評估價格,中華企業手中所持經營集團和凱峰地產的這部分股權,價值就膨脹到高達64.5億。

2014年8月25日,中華企業臨時股東大會上,憤怒的散戶們沖上臺去搶話筒,穿著拖鞋、汗衫的小股東與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白襯衫”們拉扯在一起。 (南方周末記者 張玥/圖)

三大地產國企的蹊蹺騰挪

國資委旗下的三家公司,為何要在20年里彼此之間左右倒手騰挪股權?在無償接管與上市公司花錢購買之間,誰盈誰虧?外界不得而知。只能看到一個結果是經過這些轉讓,地產集團從上市公司中華企業手中拿走約21億。

上海這些地產國企之間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股權關系,與這些年來錯綜複雜的股權更叠有關。

綜觀中華企業上市21年的歷史,交織著地產集團、中華企業和上海房地(集團)公司(簡稱“房地集團”)三家國企之間反複的股權糾葛。

1993年,中華企業在A股上市,國家股股東占74.57%。

三年後,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成立了房地集團,並將手中的中華企業全部國家股交給後者。此時持股63.92%。

2002年,國資委出資,成立了地產集團。次年,房地集團的全部股權,無償劃轉至地產集團,接著其所持有的中華企業股權,也同樣換了主人。

2004年底,地產集團證券過戶為中華企業控股股東,占股36.36%。

上海市國資委通過地產集團,就此成為中華企業的大股東,直到今天。

2005年起,股權分置改革推行,部分非流通股對價換取上市流通權。經過三次轉換,截至2010年12月,地產集團的全部股份上市流通,中華企業全部轉為流通股。

有趣的是,當年中華企業開始從地產集團手中買入房地集團的股份。在2010年12月和2013年7月,分別以8.3億元和12.76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房產集團40%和60%的股份。

簡而言之,在中華企業成立時,房地集團受國資委委托管理其國家股。而後成立的地產集團無償接管了房地集團及其所管理的中華企業股份。接著,中華企業又付給了大股東地產集團約21億,買下了房地集團的股權。

國資委旗下的三家公司,為何要在20年里彼此之間左右倒手、騰挪股權?在無償接管與上市公司花錢購買之間,誰盈誰虧?外界不得而知。只能看到一個結果是經過這些轉讓,地產集團從上市公司中華企業手中拿走約21億。

糾葛至今仍在繼續。

例如此次地產集團註入中華企業的三家公司中,經營集團10%的股權曾是房地集團所有,2010年無償轉讓給地產集團;凱峰房產也曾是房地集團的直屬公司。

在8月25日的臨時股東大會上,針對股東代表提出的種種財務問題,董事長朱勝傑說,“中華企業公司,到今年為止是60年,上市21年。如果真像這位股東說的,有這些嚴重的問題,我想中華企業不要六十年,它的發展會終止的。”

上海三家地產國企股權變化圖。 (李伯根/圖)

高額融資成本的秘密

與四大地產龍頭股相比,營業收入最少(11億元)的中華企業,財務費用卻名列第二,僅僅少於營業收入達340億元的保利地產。

但是小股東們的疑慮與憤怒,依然難以平息。

事實上,散戶股東與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們之間的沖突,早已不是第一次。在臨時股東大會雙方打起來的時候,一位坐在南方周末記者身邊的股東說,“每次都是這樣。”今年4月,在中華企業的年度股東大會中,相似的沖突也曾上演。

在那次股東大會上,二股東炮轟說中華企業的業績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中華企業從2010至2013年的年報顯示,凈利潤確實逐年下滑,同時營業總成本卻逐年提升。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四年中,凈利潤由8.23億跌為4.73億,下降43%;營業總成本由24.9億增長到60.5億,提高了143%。

與市場上的其他地產企業相比,這份業績顯得很奇怪。

同為上市公司的“招保萬金”(招商地產、保利地產、萬科、金地集團),被稱為四大地產龍頭股。將它們的2014年半年報與中華企業相比,在利潤表的每一欄都保持著與營業收入比例相近的懸殊差距,唯一例外的是財務費用:營業收入最少(11億元)的中華企業,財務費用卻名列第二,僅僅少於營業收入達340億元的保利地產。

需要說明的是,中華企業在兩份年報中給出的同一個財務費用數據並不一致。

2014半年報中,顯示財務費用4.46億,去年同期為4.19億。然而2013半年報卻顯示財務費用為3.36億,中間相差的8000萬不知所蹤。

2014半年報列出,今年的財務費用增長為6.4%,但如果按照2013半年報的數據,財務費用的增長遠非如此,而是32.7%。

財務費用,指的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籌集資金而發生的費用。

在中華企業2013年年報上,財務費用的97%是利息支出。

就負債來看,與“招保萬金”相比,中華企業的負債金額僅為前者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但為這些債務支付的利息支出卻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以萬科為例,中華企業的營業收入僅為萬科的6.9%,負債約為萬科的7.9%,而財務費用卻是萬科的112.3%。

對此,有股民評論說“賺錢拿不了第一名,花錢還是拿了個第一名”(因為當時已公布中報的房地產企業中,中華企業的財務費用最高)。

中華企業如此高昂的融資成本花去了哪里?

在2013年年報中,長期借款一年內額度增長36.02%,期末達到105.17億元,給出的理由是公司新增較多信托長期貸款。但是,信托貸款的利率並未披露。

在中華企業的借款項目中,銀行直接貸款的項目很少,即使是金額前五名的項目也僅占長期借款的15.7%。公布的銀行直接貸款項目中,利率在5.76%到8%之間,並不算高。

不過,中華企業官網顯示,在2014年發布的9條臨時公告中,涉及擔保公告的有7條,向外借款記錄為5次,利率分布在9%或10%。

而在馨虹置業公布的評估報告中顯示,它向交銀國際信托公司的長期借款為5億,三年期,利率高達13.25%。這意味著,每年要向信托公司等中介機構支付高額費用。

在臨時股東大會上,有股東質疑,在高昂的融資成本中,有大量權力尋租、輸送利益的空間。但中華企業並未就此作出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