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所謂新莫干山會議,那個《兩代經濟學人激辯財稅改革
主要是現在董事會關注的,和這些人扯的不搭界,比如談財稅改革,談稅權和事權,你不談地方政府的轉型,那哪成呢。
其實不奇怪,之前,大家應該記得,兩個標誌性事件。
一個就是SHIBOR門。這個時候,炒作的是中國的硬著陸,那麼大家也看了,當時國內的財經輿論,是對中央進行了逼宮。海外的輿論,其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大投行的中國研究人員的影響,所以是被動的跟隨。
當時一個是關於錢荒,一個是關於歷史最差就業年。所以習哥在董事會上,專門提到了這個,說中央的工作很被動。
有幫人動不動,就抬棺材黨出來,指桑罵槐啥的,整個形勢,就是要逼改革,逼開放,逼陣痛,逼休克啥的。大家記得,當時我還專門批評了為改革而改革的思維。
所以馬上有抓增長,定向放水,摸底地方債,這一系列出現。
其實就是我們說的,中央看到棗子樹,就去打。發現打下來的成果不理想,就定向打點雞血。
而這個雞血,大概就是中西部幾條高鐵線路,東北和其他地方的棚戶區改造,等等。當然,也專門針對微型、小型企業資金流緊張紓困。
那麼這之後,經濟明顯站穩,這個同樣以匯豐的PMI跳升到51作為標誌,所以市場信號非常明確,海內外做空中國的,不得不平倉。那麼A股就開始要反轉,從空到多,估計有人撈得太猛,所以出了烏龍指。
其實要知道,我說過,關鍵是烏龍指後面的跟盤,不光是把空方打死,而且大家還以為他們是傻跟呢。
不過大家不要太激動,現在的市場沖太快,回調的風險蠻大的。
以後你買股票,啥都不要懂,只要群裡面的同學,情緒高昂,個個看漲,你就要減倉,或者平倉。如果群裡大家情緒低落啥的,就趕緊入貨哈。我還記得893到9塊錢啥的時候,那個時候,群裡是啥氣氛?
有同學問,王金平的事情,台灣那些吊事,不要浪費時間哈。
忘記說了,剛才有同學問了周小川同學的文章。
其實意思蠻清楚的,就是資本的多層次性,以及這些多層次裡面的不同層次的不同風險的分佈,其實就是要把目前的風險一致性的局面給變化掉。
如果你資本市場融資1000萬,出問題了,全玩完了。
但是如果你融資的時候,是把不同風險分解出來了,那麼高風險可以承擔高風險,低風險不用承擔高風險,這樣的話,出現問題,就儘量會通過風險級別去消化,而不是出現系統性崩潰的危險。
其實西方金融出現系統性風險,並不是CDS的錯,因為CDS是一個比較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西方金融出現的問題,主要是衍生品交易的不透明和不公開,並且缺乏適當的資產作為風險的抵押。
如果將這幾年的經驗和教訓,吸取進來,就應該在監管上,在總量上,在系統風險控制上,有改進。主要是要防止大到不能倒的個體金融機構,在缺乏嚴格監管的情況下,對系統的損害。
第五個問題,也是小強同學最為看重的問題,就是關於中國的城鎮化。
從厲同學的觀點來看,主要是這樣一個思路:
靠土地財政的路子已經死了,因為該賣掉的都賣掉了。所以要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路子,靠舉債來完成城市建設的資金來源。
如果你搞的是土地財政,那麼是靠搞土地三通一平,導致對土地的重新估價,然後用潛在的價格重估,先貸款出來搞基礎建設。
其實這個就是雞生蛋、蛋生雞。就是用你的雞,將來會下的蛋作為抵押,找別人借蛋,然後用這個蛋養雞,就可以還人家的蛋。
當然現在說的土地財政,是已經平整的土地,通過一個名目,重新估值,比如從商業區變成金融區,來做更大的貸款投放。所以你如果發行公共債券,和之前的靠未來土地抵押是一碼事。主要的區別,就是你拿到的錢,利率是什麼?如果你可以靠公共債券拿的錢,比土地抵押拿的錢,成本更低,那就是你的本事,呵呵。
其實中國現在的土地重新評估,還有很大的空間要走,完全不是無土地可做的情況。主要的問題,就是要防止重估過快,需要一步一步的重估。不過城鎮化是一個大課題,出現什麼樣的幺蛾子都不用奇怪。
第六個問題,是很多市場至上、把私有化吹上天的同學們,都最喜歡干的,就是把國企給咔嚓掉。
大家首先要明白,一個市場,有兩個相對的東西,一個是競爭,一個是壟斷。
以前大家聽到的,就是競爭如何如何好,壟斷如何如何差。但是大家沒有聽過,一定程度的壟斷,是對行業比較好。比如美國的大部分行業,基本上都是兩個壟斷大企業,佔領60%-80%的市場,然後其他的很多小企業,來搶剩下的市場。比如說,美國飲料市場,就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當然,很多大企業,比如汽車業的福特和通用,每個後面都有一大堆中小企業的零件供應商。因為很簡單,過度競爭,導致產品價格過低(如果大家不偷偷搞行業協定定價的話),最後就是大家的利潤率太低。
這個大家看一下海外的中餐館,就知道啥叫做過度競爭。或者看一下中國的鋼鐵業,在和人家談判鐵礦石價格的時候。大家通常聽到「中國人賣啥啥就賤,中國人買啥啥就貴」,原因就是中國人的情況,是過度競爭,而去買東西的時候,人家就是適當的壟斷。
所以我說過,只有適當的壟斷,就是所謂行業整合,你才可以真正的出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只要混過西方大壟斷企業的人,大概都知道,大企業真正的厲害之處,是通過壟斷的地位,進而獲取廉價的融資成本,和獲得政府政策的支持。比如在美國這裡,曾經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公司的CTO,如果你購買的思科的設備,那麼出了問題,就是思科的問題。如果你購買其他人的設備,哪怕是人家的質量更好,價格更便宜,如果出了問題,就是你CTO的問題。當然現在其他的競爭者過來了,比如華為,人家CTO也可以買了,那麼這個時候,就是美國政府出來制止你的。
大家要瞭解的,就是真正的技術創新,是不會從這些壟斷的大企業出來,而是需要其他機制來產生。那麼中國的大型壟斷國企,和美國的大型壟斷私企,主要的區別,是在於你國企的壟斷利潤,還可以去國家財政,而私企的壟斷利潤,就去了大富翁的錢包,然後人家再逃一把稅。
或者像厲同學這樣,堅決反對二次分配啥的。
因此中國的大壟斷國企,如果你要改進目前的問題的話,可以就事論事,看病下藥。不要動不動就要私有化,然後讓來同學、松同學等等的私募基金給吃下來,最後你就會發現,日子不會比以前好多少。
而且國企要漲價,大家還可以鼓噪,罵得政府膽顫心驚,知難而退。
可是到了私人的手上,人家市場要漲價,你敢說市場不是?
結果壟斷的情況,不會有多少變化。
其實現在某黨的很多同學,還是沒有搞清楚這個。但是他們唯一知道的,就是敵人反對的,就一定要堅持。如果你看到美國和其他歐洲同學,每天想著如何算計中國的國企,你就知道,你幹對了。人家沙特的石油公司、新加坡的主權基金,還有北歐的不少東西,都是國企。
第七個問題,中國的民企,其實中國的名企沒有啥大問題。
現在的情況,就是主要靠初級製造,靠挖煤礦等簡單的低技術企業,積累的資金和管理經驗,已經沒法適應未來產業升級的要求了。其實這個時候,開始的金融改革,就是要讓這些企業資本,可以通過專業管理的資金市場,尋找比較有前景的新型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業去投資。那種事必躬親,啥都要做的傳統老闆方式,應該走不下去了。
現在要出現的,就是專業的投資基金和風險基金隊伍、專業的科技研發和創始人隊伍、專業的企業經理人和管理團隊、以及專業的市場推廣、產品銷售和廣告策劃隊伍。
其實我提到的後面的這些中端到高端的各種人才,中國還是蠻缺乏的,這方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看到,某些同學們,一談到企業的問題,就自然而然地扯到制度問題、法律問題、產權問題等等,就沒有想到,一個現代企業,上上下下,都需要專業和有經驗的同學去運作。以為民企把產權確立了,你就自然而然成英特爾了。
最後一個問題,關於中等收入陷阱,我知道厲同學要為他的弟子大聲吶喊,認為這個在中國不會出現。
前面我點評了兩個美國對華的戰略,就是海空一體戰和裡岸控制。那麼這裡就是最後美國戰略學家對上面兩個戰略都不太滿意的情況下,提議的第三種方法。
就是代理人戰爭,或者更加大白話,就是炮灰戰爭。
那麼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國家裡面,哪個有資格、有能力、有願望,要出來做這個炮灰?
別說是炮灰,就是美軍自己出馬,在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有沒有撈到好處?
說白了,今天可以做炮灰,滿足上面兩點的(最後有願望這點,還是持懷疑態度),大概只有一個國家,就是日本。
但是日本如果有能力和中國對抗,那麼首先擔心的就是美國,因為你要被人踢出局了。
而且詭異的是,當美國紐約的世貿中心被撞掉的時候,有不少中國人是同情美國的,但是大部分的日本人是出去喝酒慶祝的,呵呵。
那麼在南海,除了新加坡,也看不出誰有當炮灰的意願。當然就算有意願,也沒有本錢。
一個關於美國的中國戰略公開討論是非常適宜的,與此同時美國的安全部門也應該討論如何威懾中國的擴張,並且當威懾不再有效的時候,如何採取有效的行動,。
或許在十數年前這種討論還是很多餘,當時美國國防部還對中國的軍力不屑一顧,美國認為只要加強威懾和保證就足以對付中國的威脅,但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中國軍方早就在思考與美國作戰了。
在與中國的接觸與戰略平衡中,華盛頓的官員們應該考慮好兩手準備,包括接觸和對抗,在這個過程中國防部發展出一個新的概念叫ASB海空戰。現階段的ASB是屬於機密,但我們有足夠的細節來看懂這個概念,在操作上,ASB要求美軍可以做到以下:1)中國的網絡戰力、反衛星能力和電子戰力是針對美軍的所依賴的C4ISR系統,而美軍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作戰能力。2)海空軍必須有更強的協同效應來對抗中國的反介入能力。3)打擊大陸腹地的重要目標,以促使中國失去挑戰美國的能力。
ASB是典型來源於冷戰的陸空一體戰思維,當時的國防官員們擔心蘇聯可以快速的打敗西歐,所以陸空一體戰的思維是以更強大的力量來打擊蘇聯,利用陸空聯合攻擊華約國,並在蘇聯的有生力量開始攻擊之前就將其消滅。
ASB也是對一個實際問題的回應,那就是中國建立了強大的防空力量來阻止美軍介入其傳統的防衛區域,並利用自身強大的力量來迫使鄰國屈服。
對於各方的困擾是,陸空戰是在當時的圍堵戰略下的戰術,而ASB卻是一個沒有戰略思想指導的實際戰術,而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通過接觸、平衡與對抗來促使中國變成一個在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stakeholder」(參與者),但美國能強迫中國做出如此的轉變嗎?這聽起來好像有點為難。那麼美國與中國衝突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把Hammes(離岸控制一文的作者)和Elbridge Colby(海空一體戰的作者)都納入討論。Hammes反對海空一體戰,並正確的指出直接打擊中國內地將會導致核升級,也指出了海空戰缺乏戰略指導,中國的核戰略和意圖都是主要的不確定因素,並增加了構建一個防衛大綱的難度。感謝PhilKarber,的貢獻,關於中國核彈頭的數量稍微有了明確的共識。他們沒有理由不增加核武的數量,當美國人開始討論打擊中國本土的時候,如果你是中國的防衛計劃者,你也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加強核武。
Hammes更進一步提供了OC(離岸控制),一種以遠距離封鎖中國經濟手段來截斷中國戰時的經濟,並開展針對中國的戰區,其重點就是經濟是GCD政權合法性的來源。
Colby支持ASB(海空戰),並認為「經濟摩擦戰」,將對美國來說是高昂的代價而且無法有效遏制中國。
James Holmes 也指出了離岸控制的缺點,中國的制海權是陸基武器,移動導彈可以擊中移動目標和在日本的港口,而放棄對中國內陸目標的打擊等於放任中國的制海力量可以隨意攻擊。
我要指出的是,經濟絞殺會比定點打擊更不容易引起戰爭升級嗎?ASB和 OC都對GCD的統治構成了致命威脅,而GCD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以達到生存的目的。
而且人們也忽略了陸基力量。大家應該都記得在二戰中為了打敗日本所動用的陸面部隊,而中國是個陸上強權,並且擁有廣大的戰略縱深與自給自足的能力。
但中國在沿海也有脆弱的一面,美國不想派出陸面部隊進入中國,但是可以和周邊國家來合作以實施這樣的威脅。亞洲的軍力是陸地力量主導的,而美國也可以把這個變為美國的優勢,在戰場的外圍,美軍的陸戰隊也可以圍繞中國周邊奪取並建立機場。
我曾提倡美國的首要目標是重建美國在這個地區的主導勢態(Colby看起來也讚詞這一點),這樣子的話總統就有更多的選擇來應對了。與中國的衝突將是力量密集型的較量,一旦美國主導權確立,那麼美國的目標就是徹底打敗中國挑戰美國的圖謀,並使再也不敢挑戰美國。
如果結局是重建美國主導,那麼美國除了要打敗中國的軍力外,也要能夠懲罰中國,而這當中涉及到了核武的話題。美國必須要讓別人相信,美國有使用核武器的決心,這是贏得對中國作戰勝利的要素。
持續增漲的威脅性,促使中美間的戰爭可能向別的方向發展,可能的結局是雙方都認為直接與對方衝突有太高的風險了,而促使大家轉向代理人戰爭,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美國盟友的質量與美軍的數量都同等重要。
這意味著美國需要傾注更多的資源來培養在這地區的盟友。在東亞這意味著美國要幫助盟友發展他們自己的防衛力量來保衛他們自己的領海和領空,這也更加意味著需要幫助圍繞中國的盟友保持強大的陸基力量,並確保美軍在東海和南中國海的行駛暢通。最後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增加中國對抗美國的成本,以及雙方在世界各地的間接對抗。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需要更多強力的盟友,如伊朗,這樣的考驗對抗美國的代理並保護中國的既得利益。對中國來說,扶持代理人比建設環球性的軍事投放力量更加實際,而美國也需要構建環球聯盟來平衡中國的擴張,並可以減少核擴散的可能。
這裡先和大家講一下,上次週報讀者對雅安地震捐款的事情,後來不少資金去了培訓。不要小看培訓,因為地震之後,能夠迅速組織起來,進行各種救援活動的,就是地震發生的當地居民。
畢竟等到外面的救援力量,哪怕效率很高,速度很快,象藍天救援隊這樣的,或者人民子弟兵們,都沒有本地組織救援要快。
因此把多發地震帶的民眾的自我救援能力提高,對挽救生命,減少人員傷亡,是投入產出比最大效果的。
今天說一下,人民日報去美國化的那篇評論,這篇評論在美國的精英階層引發了很大影響。
其實,大家要把這篇文章和中國最近在東南亞的動作聯繫起來看。
人民幣國際化,尤其是東南亞諸國、中亞諸國等等都是我當初建議的話題,但是現在是讓這些國家自己認清形勢的時候了。
我在以前的博文系列裡面說過的,就是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領頭位置,加上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它的經濟政策和央行的貨幣政策不可避免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但是當美國的政策出現本身的國家利益和它的政策的全球影響的衝突,在這個時候,美國的決策者,尤其是央行的同學們就顯得極端自私。在之前的關於放緩QE的事情上和之前的加大QE的事情上,明顯就是沒有將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放到應有的位置上。這個動作顯然讓東南亞的國家,尤其是印尼非常被動,馬來西亞是因為以前吃過苦頭,聰明了不少,那麼中國和印尼的貨幣互換,顯然就是在這個事情之後加快產生了。
回來看現在美國政府兩黨搞的關門和違約遊戲,也體會到對世界其他國家缺乏責任,雖然共和黨力圖減少美國長期國債水平的努力,對世界其他國家是一個利好,但是採取的短期的自殺方法會有比較大的危害。
在這個局面下的東南亞國家,這裡主要是印尼和馬來西亞需要認清形勢,選擇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畢竟如果日本肯合作,靠中國和日本擁有的龐大美元儲備,應該可以為整個地區形成一個防火牆,只要大家肯將人民幣作為地區的儲備貨幣,那麼美國政策的影響被這個防火牆一擋,大家就沒啥好擔心的了。當然這個時候,上海自貿區就是要提供這些儲備人民幣的投資出路。
所以大家要看到習哥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然後小強在越南、泰國等地方的動作,也要看到小強在痛罵菲律賓總統對香港人質死亡事件缺乏誠意之後,人民日報也放狠話,估計會通過香港政府出台什麼制裁措施教訓一下三世同學,所以我們看一下這些措辭,目標很明確。
不過這個也是一箭雙鵰的事,即教訓了菲律賓,也為梁特首打氣。
大家看這個也是應對新加坡的一個措施。本來新加坡的想法是將自己變成美國的軍事基地,然後靠這個和中國要價成為地區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就可以處理東南亞南部,就是馬來西亞、印尼以及澳洲和新西蘭的市場,因為東南亞北部的中心是昆明和南寧之爭。李顯龍同學去要價,最後的還價是去新疆開發,人家是不樂意的,呵呵。但是現在英國的悶聲發大財就導致了新加坡的這個打算玩完了。
大家看到英國的做法了吧?
一個是開放中資銀行去英國的條件,其實就是給中資銀行其他西方銀行的同等待遇。這個搶了盧森堡的生意。
一個是開放英國市場給中國的核電企業。這個大家要關注一下潛在的股票機會。
一個是開始英鎊和人民幣的直接兌換。
英國其實還有一個東西是可以賣中國的,就是宣佈麥克馬洪線的無效,呵呵。
剛剛(編註:文章於2013年10月12日發表)看到奧巴馬拒絕了共和黨國會關於延長美國國債封頂6個星期的提議,看來這兩天還要玩一把。
這個提議是今天博納,就是共和黨的眾議院議長,帶了20個小兵去白宮開會提出來的,主要是美國財政部可以繼續賣國債來解決11月22日之前的欠債。作為回報,奧巴馬需要在長期削減赤字和稅法改革方面作出讓步。
之前因為老是吵不出結果,就搞一個臨時預算案就是CR(Continue
昨天還是前天看了美國的民意調查,美國國會的支持率是5%,如果這事發生在世界其他國家,人家美軍就有理由要殺進去了,所謂弔民伐罪哈。
現在主要的情況,就是共和黨代表著一定數量的美國老百姓對奧巴馬醫保非常不滿,因為這部分美國人認為美國不應該像歐洲或者英國和加拿大那樣,搞社會主義的國家醫療保險。
所以這次以茶黨作為代表,是很樂意看到美國政府部分機構關門的,甚至其中的一部分同學是財政保守觀念派的Libertarian派別,是不在乎看到美國政府違約的,對他們來講你已經把下面兩代人給搞死了。
違約了,利息高了,你沒得國債賣了,好事哈。
但是奧巴馬政府也出招。
以前為了避免國內的反戰氣氛高漲,美軍戰死運遺體回來的時候是不允許媒體採訪的,因為大家看新聞,看到屍體袋回來一堆,又不知道你在哪裡又和人家打仗,對政府影響不好。但是昨天,就由國防部長親自去接遺體,還讓CNN全程實況報導。
因為其中的原因就是政府關門之後,戰死沙場的將士家屬沒有撫卹金發放。然後就有啥民間團體出頭(估計奧巴馬他們一夥的?),來先發撫卹金和慰問金,說將來找政府報銷。
這個又引發了一些同學的鼓噪。
目前看來,我以前說美國政府的兩黨鬥爭頗有點明朝的東林和閹黨的味道了,這個判斷還是蠻準確的
這個世界的其他地方的人,不管是中國的(必須打電話給我的同學們),還是英國的,比如在CNN的主持人,都是非常難以理解,一個政府會搞來搞去,把自己給搞關門了。
所以別說是搞啥扭轉狂瀾的事情了,現在估計連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要吵一大輪,結果還是吵不出結果來。
而對經濟也是有影響的,畢竟政府還在關門。
中間插一句,看到利比亞的總理,就是剛剛被綁架,又放出來那個,之前接受CNN的訪問,說的一句話,特別逗。
人家問:「你認為利比亞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嗎?」
他回答:「利比亞不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因為現在利比亞還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軍閥割據哈。
不斷增長的中國軍事實力與北京咄咄逼人的勢態把世界的焦點從中東拉回到了東亞。雖然中國的經濟增長遇到了瓶頸,從10%的增長率降到了7%,但是中國依然有能力進行一系列驚人的軍事現代化,並且這將賦予中國可以在亞洲展開有力的軍事行動的能力。
如果中國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那麼這將對美國和美國的亞太盟友們構成強大,甚至是令人畏懼的威脅---軍事強權。這不是一個偶然,根據美國政府自己的評判,中國軍事目標是相當清楚的就是在衝突中有能力「反擊第三方(指美國)的介入」。在亞太地區,中國如果可以在軍事上比美國處於優勢,那美國在這地區所構建的同盟和次序將會失去實際意義。
五角大廈對此十分警惕,並大力推進了一系列的措施在這個地區保持軍事優勢。常常被討論的海空一體戰和相關的聯合軍事行動雖然避免提及中國,但毫無疑問中國和其擁有的強大軍事實力的強權將是目標,而且國防部的高官們也常常提到中國反介入和區域封鎖的威脅。
海空一體戰基本考量,以及其他為了保存美國在這個地區影響力所做出的努力都是為了「保持美國擁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對手並在戰爭升級中保持優勢,即便對手擁有強大的實力」,其重心就是發展出「有能力對對手進行縱深打擊的聯網和綜合力量」,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設想發展出一隻尖端的軍事力量並擁有深入敵人的腹地,對其縱深目標如導彈、指揮系統等進行軍事打擊的能力。這思想就是要使美國包括軍艦、導彈、軍機、潛艇、電子戰力、衛星等在內的軍事系統可以戰勝對手的軍事系統,而這些將賦予美軍擁有更多來強勢面對中國這樣的對手,不管是真實的衝突還是威脅。
海空一體戰的質疑
儘管有些人質疑軍事壓力的成效和美國及其盟友是否能從中受益,但這並不是海空一體戰和相關的措施的實際效率問題,而是來自於其他的方面。
當中的一個反對觀點就是中美之間永遠也不會進入戰爭,因為代價太大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準確,況且只要我們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那大家就不會輕舉妄動。
另一個就是美國的財政問題,美國已經無法承受要維持軍事優勢所帶來的高昂代價了。這個想法太悲觀了,我們軍費已經比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都多得多,只要我們更有效的使用這些軍費來維持我們的高端傳統優勢,而不是花在那些低成效的武器。再說了如果我們要維持一個讓我們建立並且受益了半個世紀的國際次序,那我們應該,也需要花錢。
有些人認為我們為止戰而備戰,並且願意為此花錢,但卻認為海空一體戰是個糟糕的主意,他們擔心準備一場對付中國的戰爭就會激化中美間的軍備競賽,更進一步,如果真的發生戰爭,那麼為了打敗中國,美國改採取的措施可能被北京視為嚴重的威脅和侮辱並最終導致戰爭的無限升級。著名學者AmitaiEtzioni,同時也是海空一體戰的批評者,最近總結說「海空一體戰的本性是擴散性的,以及無法避免得導致核戰爭。」
這一系列的質疑提出了我們應該換個思路。國防大學退役的陸戰隊上校T.X.Hammes(上期離岸控制一文的作者),也是一位戰略思想者,提出「美國必須承認中國擁有的核武使美國不能隨意的攻擊中國,美國必須儘可能得降低核衝突的風險。對Hammes來說,這就意味著「不能攻擊中國本土,克制對中國本土的攻擊將降低戰爭升級的可能性和使戰爭更容易結束」。Hammes提倡的「離岸控制」是基於「遠距離封鎖」中國來使中國屈服,而且這個觀點很有市場,包括國會在內。
國防部並沒有明確的指出海空一體戰將是以何種形式體現的,但國防部所釋放出來的信息已經很明確的表達了,如按Hammes的想法,那這一策略(指海空一體戰)將會被明確閹割。海空一體戰的概念是美國「深入敵區縱深打擊,破壞並打敗敵軍」,特別是對付敵軍最具有威脅的力量,比如精確制導導彈、指揮系統、偵查系統等。如此你不需要是中國專家或者是一個狡猾的戰略家來明白該如何應對了。要是放棄這些打擊手段的話就是放任中國胡作非為而沒有任何懲罰。
如果Hammes的離岸控制是可行的,或者說他所認為的打擊中國腹地將導致戰爭的升級可能性大幅上升,那他的策略就非常具有說服力。自然,美國應該儘量避免任何會導致自己本土或盟友受到核打擊的行動,就算是很低的可能性,但是他(指Hammes)以及他的附議者的論據是有雙重性的,首先他的策略是行不通的,所以美國需要海空一體戰這樣的手段;第二海空一體戰不會導致核末日。
Hammes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他的替代策略根本就不行。他總結「離岸控制是採用經濟戰來控制和結束衝突,並迫使對方回到現狀」,這個方法是美軍在中國軍力投放範圍外來控制和截斷對中國經濟十分重要的巨型船隻,換句話說就是美國將通過干擾中國依賴於外貿的經濟的做法來取勝。
這當中涉及到幾個問題,首先長期來說這個在可操作性和財政持續性方面是不靠譜的。如果中國人知道了美國放棄了海空一體戰中近戰手段,那中國軍力的發展就可以集中在長距離作戰和突破封鎖,中方就可以集中力量來發展空中和海上力量來保護他們的商船,反潛艇武器以及其他力量來突破我們的封鎖,而不是發展他們的陸基防衛系統,而且被動性的回應你的對手的代價將比主動在自己強勢的區域出擊更高。當國防部的預算緊張的情況下,一個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施展封鎖並不在西太平洋施加更多壓力的策略會比海空一體戰更昂貴還是便宜?恐怕是更貴。
更進一步的說,Hammes所提倡的封鎖需要區域內的許多國家更緊密的合作,特別是那些對美國並不友好的國家,比如俄國,制裁封鎖朝鮮、古巴和伊朗已經很困難了,Hammes有什麼理由相信其他國家願意封鎖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市場。
先把可能性放一邊。中美間的戰爭涉及了雙方尊嚴和名譽,這是一場決定誰將成為東亞強權的戰爭,這樣的賭注太高也傾注了太多的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場遠距離封鎖是否足夠使中國屈服並接受美國的條件?就像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對抗拿破崙那樣,一個缺乏軍事勝利的遠距離封鎖是不會有成效的。封鎖對勝利很重要,但遠不足以成就勝利。更多的是,這樣的封鎖將是雙刃劍,將把美國人隔絕於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而且我們也可以設想中國也將設法擾亂我們的貿易流。在這樣的情況下,誰將更有能力來承受經濟匱乏的後果?是一個在上世紀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大躍進和殘酷的內戰,以及依然記得赤貧滋味的國家,還是一個在世人眼中代表了(永遠的?)繁榮自由的國家呢?更準確的說,這場戰爭不是在波多黎各或楠塔基特島(美國麻省的一個小島)進行的,是在鄰近中國的周邊打的,是對中國人來說十分熟悉的環境,但對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完全陌生的。
遠距離封鎖或許對美國是有用的,但對美國的盟友們來說,美國的支援也是同等的「遠距離」,不能把美國的外交策略單純的依託於盟友們,相對於中美間的競爭如無涉及它們自身的安危,它們有其他目的更值得它們考慮,而Hammes卻把它們設想為中國軍力的獵物。他相信美國盟友們應該擁有可以對抗中國軍事冒進的實力,但卻忽略了這問題的基本面。如果單純的把先進武器賣給日本或者讓盟友們發展自己的先進武器就可以遏制中國,那問題就簡單多了。中國所建立的軍力將來恐怕可以超越並壓制我們在這個區域的盟友的防衛能力,這也是我們的盟友堅持我們留在亞洲的原因。按Hammes的思路,我們的盟友們將會面對中國海、空以及導彈,或許更多的軍事壓力,同時卻沒有反制能力,也沒有美國的援助,實在是沒有任何清晰的理由來說服美國的盟友們來按這個思路來面對中國,這樣對他們而言或許向中國叩頭或者發展獨立的核武能力更實際些吧。
海空一體核威脅?
這樣考慮Hammes的替代策略並不可行,但如果海空一體戰將導致中國的核擴散的話,那Hammes的觀點還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不過事情不是這樣的,對中國的海空一體打擊,如果小心處理是完全可以避免戰爭升級的,更加不會使大家在人口密集的地區互仍核武器。
原因是因為避免核大戰是中美雙方共同的最大利益。
避免核大戰對美國來說自是不言而喻的,中美間的戰場最可能在西太平洋地區,並處於中國的核武範圍內。雖然中國的核武庫比美國小多了,但加上中國的二次反擊能力,是任何美國總統都不能忽略的,也令到華盛頓盡全力把衝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美國會通過一系列的通道來控制戰爭的範圍,比如說只攻擊離戰場較近的中國國土,或者避免攻擊敏感目標,比如中國領導人設施。美國的核武器使用將只會限於當中國先用了核武器,或者當美國的傳統優勢力量無法遏制中國對美國軍隊、美國領土或者美國在這地區的盟友的攻擊,而後者也是海空一體戰略盡力所避免的。即便如此,美國的核武使用也是相當有限的,也是為了可以平息衝突。
Hammes最大擔心的是中國先將衝突升級。但這低估了中國避免核升級的決心與利益,對北京來說殘酷的事實是美國不管在規模和種類上,所擁有的核力量都更強大,中國領導人十分清楚如何對美國或其盟友人口密集地區的核攻擊都將迎來美國的核報復。除了美國會盡力避免外,中國也會盡力避免核擴散,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場中國人贏不了的核戰爭,而且與美國進行核戰爭將會摧毀中國領導人所要實現的目標,比如GCD的政權、國家的發展等等,因此中國有足夠的理由和動力來避免和美國進行核戰爭。
可以不用光聽我在這講,也可以聽聽中國人的說法,首先中國人一直在聲明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現在大家對中國的這個承諾的效力有很大的疑慮,但是實際的情況就是中國的核武庫不足以支撐中國和美國進行核戰爭,中國的核力量太小,面對美國的報復必將無力支撐。中國也可能把核武器當成純軍事使用,但這無異於以卵擊石,除非中美核力量有重大改變,不然美國唯一要重視的是中國在極端情況下首先使用核武器。
更多的是中國人自己也準備好了本土受到美國的攻擊而不會引起核戰爭,否則的話為何中國自己要花這麼多的資源來發展如此強大的防衛系統來保護本土。
如果中國打算依靠核力量來應對美國的傳統打擊方式的話,那中國在防衛上所做出的投資就很不合理。中國的領導人有很多不同,但卻不愚蠢和瘋狂,中國看起來更多的是要依靠和發展傳統防空力量網絡來對抗美國的打擊,而不是依靠核武。
很明顯,如果美國的猛烈的傳統打擊是為了毀滅和終結GCD的統治,那Hammes的擔憂將會更加實際,但按我們的認知,這不是海空一體戰的目標。海空一體戰是要以傳統力量對抗,並在與敵方衝突中保持優勢,雖然這可能在不經意間引起核衝突,比當如波及到對方核武的生存性。
但這不足以廢棄海空一體戰,而是一個更加嚴肅對待的話題,更加應該認真討論中國的核武戰略和海空一體戰在亞太地區所扮演的角色,應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避免核擴散,比如設定戰爭的範圍,設定打擊目標,並做好溝通的努力來避免核擴散,這些並不是臨時抱佛腳就可以解決的,是需要一個長遠的計劃,美國和盟國們都需要對此有所準備。
無需多言,儘管盡了這些努力,核擴散的風險還是真實的存在,最好的結局是中美之戰對雙方都是極具破壞性的。最壞的事,國家的榮譽成為了大家爭奪的焦點,那事情就會失去控制了,從而導致了最壞的結果核戰爭。因此雙方都需要盡努力來控制緊張的局勢來避免戰爭,戰爭只能是當核心利益受到威脅,並且其他手段都無法有效發揮的時候,成為最後選擇。
如果只是準備戰爭來阻止戰爭,而沒有足夠的決心,那只能使刺激中國或者其他的強權來挑戰美國與其盟友的利益,即便在核武的籠罩下,各國依然希望可以通過各種威懾來達到利益的最大化。古老的智慧依然是真理,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準備戰爭,因此海空一體戰和相關的策略是值得鼓勵、投資和讚揚的,即便是我們都關注這是否會帶領我們進入世界末日。
這種觀點,主要就是認為離岸平衡是無效的。
但是其支持海空一體化戰略的觀點,就是中國在自己的本土被先發制人的攻擊之後,不會將戰爭升級到核戰爭。
這種思考是比較危險的,因為戰爭一打起來,你單方面的希望控制戰爭的規模,是比較難以實現的。
比如說,如果美軍作戰不利,航母被人家打沉了,上萬美軍喪生了,你美國自己戰爭升不升級?
記得美國當年在朝鮮戰爭戰況不利,艾森豪威爾就喊著要動用核武器。而在越南戰爭效果不佳的時候。尼克松也喊著要動用核武器,還讓B52抗著核武器在公海附近飛來飛去,擺架勢。
如果戰爭是輸不起的,那麼現任的美國總統,也無法沒有這種想法。
那麼人家別的國家,也不會沒有類似的想法。
這個時候,如果考慮到戰爭一起,那麼全球的核不擴散條約馬上失效,於是全世界多出10幾個反美的國家和組織,都具有核武器,那麼你又如何收場?
這些都支持海空一體化的同學們,沒有花時間來思考的。
其實就算無法升級到核戰爭,如果美軍先發制人,導致了軍事失敗,那麼你以為人家就就此罷手,不會出招報復?
比如你轟炸中國本土目標,那麼中國常規的導彈,一樣可以打到美國在日本、琉球和關島的軍事基地,而且還可以打擊美國的本土。
其實我個人的感受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東方比較注意整體,西方比較注意細節,在具體的細節分解上面西方文化有人家的獨到之處。
很多年以前,當時中國有一個同學叫做金觀濤,他在研究生裡面影響很大,他就是學習西方的做法,將社會科學的研究數理化,我88年在復旦大學給經濟系的碩士和博士做了一個講座,當時有同學問我如何看,我就笑著說,一句話可以說明的問題,要用100個方程式哈。
所以西方的不少學者任何事情都要搞一個數學模式出來,對他們的這種思維方式的批判就是很多人類的東西是無法用數理模式來限定的,但是好處就是你沒法搞模糊的東西,你被逼迫必須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所以說有的同學的研究靠不靠譜,你看他/她的模型就看出問題來了。
但是東方思維是靠整體的掌握,不是西方那種機械類的,而是有很多辯證的體系在其中,講究的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相生相剋關係,所以並非一定是一個單一的結果產生。這個在進入高能物理和量子力學之後,尤其是離牛頓越遠,離愛因斯坦越近你就明白了。
但是東方的思維也有一個不好處,就是出大神。比如厲以寧同學這樣的,如果你換一個西方學者來看中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家就會這樣做:
先是確定幾個因素,比如說個人私慾釋放出來的勞動積極性、集體農業基建的貢獻度、糧食收購價格提高的影響等等,最後就是一個投入產出模式給你畫一大堆圖像出來,而不是厲大神這樣張嘴就噴,然後一個制度決定一切就啥都不用深究了。
我這裡的大神是貶義詞,就是那些跳大神的朋友。
我們群裡面也有這種趨勢。記得當初大家說北京的公共交通便宜是因為全國人民養北京,這個就是沒有思考得出的結論。而現在網絡上忽悠大家一愣一愣的,大部分就是這樣的東東。我當時,就是問大家這樣的問題:
你把這幾個數據都搞清楚才可以推斷出相應的結論。如果你發現人家北京市政府因為老出地王,土地財政發財了,那麼這個結論就可能不能成立了。
其實這個事情還是蠻難處理的。你想美國這樣公共交通是比較差,因為主要是窮人用,而窮人在政治博弈上面是沒有實力的。那麼北京的博弈就是主要坐地鐵的是北京戶口,還是外地戶口?如果是外地戶口,北京政府的大規模補貼就影響了其他地方的開支,比如如果大部分北京本地戶口都是開車出去,人家就要鼓噪:為啥不花錢在公路上,去解決堵車問題?所以地鐵提價就勢在必行。
這裡牽涉到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就是如何保護言論自由和採訪權利的問題。
在這方面講,因為最近的網絡上的整肅,對造謠和傳謠掃蕩得比較厲害,讓輿論的大V們和輿論界的同學們有運動擴大化,有些地方政府乘機對以前的眼中釘進行報復的擔憂。所以這個事情,立刻從財經輿論界,擴大到了其他的輿論界,形成了新聞行業的抱團行為,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本來對中央的動作不服氣,但是鑑於自己是端人家飯碗的,不好意思也沒有本錢,搞南方系的新年賀詞風波。那麼看到你長沙小警察自己送上門來,那還不是看到了軟肋,用力往死裡打?
當然長沙同學,你自己也是活該。本來這個動作,就比較操蛋。
本來,這次問題的起因,是因為《新快報》的同學,利用財經媒體,重拳打擊中聯重工,被懷疑是拿了活動經費,作為打手,來痛擊中聯重工的信譽和股價,導致了N多億的股市財富蒸發。而按照中聯重工的看法,這位槍手後面的東家,就是中聯重工在長沙的死對頭——三一重工。
因為這些關於中聯重工的系列報導,沒有聽取兩邊的意見,只有對三一重工的各高管的訪問,而沒有對中聯重工的相關訪問和申述。大家都知道,去年年底,吵得比較熱鬧的新聞,就是「三一重工被逼出走長沙」,還要啥公子和公主相好的傳聞啥的。
中聯重工和三一重工的關係,就是所謂你生了周瑜,又生諸葛亮啥的。那麼雙方的混戰,大家業內都是一清二楚,各自動用資源,互相在輿論上抹黑,也不是奇怪之事。
而中國財經輿論界裡面的,可以說是魚龍混雜,啥屌人都有,用筆桿子勒索企業,放假消息擾亂金融市場,等等,都大行其道,那麼收錢給人做打手,當然不在話下。
那麼長沙警察同學,你來趕啥熱鬧呢。
你讓人家中聯重工自己把報社告到法庭,然後用他們提供的證據,你該怎麼按照程序走,就怎麼走。現在自己出來,就被人家當成軟黃瓜,把氣都發你這了。
如果真的證據拿到手,那麼《新快報》自己稱自己是窮骨頭和硬骨頭,就要被人恥笑為賤骨頭了。
如果缺乏實際證據,那不是又讓人揚名,又給自己挖坑?
大家要研究中國歷史,就要真的花功夫去研究,而且不能只看官方歷史,還要去看縣誌或者看考古的東西才行。另外就是千萬不要把中國的複雜性進行單一化、簡單化的描述。另外對儒家的研究也要更深入一些,幾個不同階段的儒家不要給搞混了。
北宋面臨的問題有許多和明朝比較相似,如果你搞清楚了這個,你就明白了;如果搞不清楚,再讀都沒用。
大家估計都知道美國的弗裡德曼吧,他的主要著作叫《美國貨幣史》,只要你懂中國貨幣歷史,那麼你就完全明白了。
中國的經濟規模在宋開始就已經到了金屬貨幣無法應付的局面,一旦沒有足夠的貨幣供應就對經濟造成很大的通縮作用,這個時候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要靠紙鈔的出現,但是管理紙鈔的難度比較大,你必須真正的壓住通脹,壓不住,紙鈔就玩完了。
在紙鈔的運用上,先是北宋的交子錢,這個是交子線的樣子。
其實這個本來就是個存摺而已,但是後來作為貨幣用了;而唐朝的飛錢不是貨幣,飛錢是匯票,就是異地存取服務;而漢武帝的時候還發行過白鹿皮幣,這個也沒有貨幣功能。
但是交子是有貨幣功能,開始是民間將存款憑證作為交換的貨幣用,後來出現官交子,就整頓了行業,還發牌照,還要準備金率,是28%。熙寧的時候偽造交子就是偽造官方文書罪。
當時出現紙幣就是因為金屬貨幣不夠用。中國的貨幣從商朝開始是用銅幣,這個主要是靠了安徽的銅陵的出產,大家都記得周宣王的中興,其中就包括征伐江淮這邊,非常可能就是沖這裡去的。北宋因為不夠銅就必須靠做鐵幣,因此對鐵的需求量相當大,如果你考慮到手工業、農業和軍事都要用鐵,你就開始理解為啥北宋的煉鐵業那麼發達了,英國很多年(大概400多年)之後才開始趕上來。
這裡大家提到了云南的銅,不過要記住云南是元代才拿下來的,宋朝的時候人家是大理國,唐朝的時候人家是南詔國。元朝的時候,佔領云南主要還是控制茶馬貿易,以控制青海遊牧的部落,防止他們威脅河西走廊。
後來清朝因為吳三桂的三藩之亂,使得云南的銅緊缺,導致了清政府的銅元裡面成色過低,而被市場抵制使用。
南宋的時候當然和金朝一樣也用了紙幣,但是真正的紙幣大規模運用還是元朝的時候。
元朝早期的時候紙幣還是發行得比較靠譜,但是到了晚期就失去控制了。而元末政治內鬥導致管理停滯,加上通貨貶值,然後黃河水災,又沖了蘇北的鹽場,這些都是導致垮台的原因。
明朝朱元璋的時候也是缺乏銅,因為那個時候云南還控制在蒙古勢力手裡,所以發行了自己的紙幣,就是大明寶鈔。
歷朝歷代滅亡的原因不是財政收支,這個只是結果,大家要把書讀透。
貨幣供應量不足導致的結果就是經濟通縮,經濟通縮了財政收入肯定會受到影響吧?
有同學說,亂發貨幣是因為朝廷奢侈。大家看歷史不要看岔了,不要以為政府就是窮奢侈導致亂發貨幣,這種看法源於公知的道德至上觀點。
其實政府主要的財政壓力,第一個是國防,用兵。比如宋朝和大遼、西夏、金朝、蒙古的戰爭。
第二個是救災,就是哪裡發生了大水災、大旱災,要組織物資救援。
第三個就是工程費用,黃河水災導致決堤,要重修堤壩,要挖河泥清堵啥的。
這幾個是政府財政最大的壓力。
以前社會不是公民社會,民族認同感沒有現在這樣,你西北旱災了,蘇南人民就捐款了。以前這些都是朝廷的事情,你自己去救災,讓蘇南的同學多交點,人家就老大不樂意了。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大家沒有搞清楚。如果你經濟缺乏足夠的貨幣供應,光靠銅錢不夠要發鐵錢,說明你不缺少貨幣擴張的空間,因此發紙幣不等於就會必然導致失控。
插一句,回答關於漢文帝的問題。你以為,漢武帝打匈奴的基礎那是漢文帝的功勞?呵呵。
漢文帝的時候有一條政策是各郡國都有鑄幣權,所以中央財政不如地方財政雄厚,不然人家哪有財力可以和你叫板,最後搞一個7王之亂?
漢武帝的時候重新確立了中央的鑄幣權,然後搞官山海,搞平準和均輸才有財力打敗匈奴。這個鹽鐵論裡面清清楚楚,可以看到大家吵架的關鍵。
回來說貨幣。
如果你要增發貨幣的需要,那麼紙幣其實是可以代替鐵幣的,那麼如果你控制得當,其實是沒有大問題的。這其中的一個奧妙,就是紙幣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是稀釋了金屬貨幣的價值。
通縮的時候,貨幣值錢,物以稀為貴,當然對現在的主要貨幣的持有人造成不利影響,因為銀根緊,我放貸的利率更高哈。這些持有貨幣的同學,現在的名詞叫做利益集團。
那麼這些同學,作為金屬貨幣的主要持有人和囤積人,當然要處心積慮,破壞你的紙幣發行了。
這個時候,為了保證紙幣的國家信用,其實是要禁止金屬貨幣的流通的。
比如在美國大蕭條的時候,羅斯福總統就頒佈了換金令,宣佈你的黃金啥的,必須到美聯儲換掉。如果不按時間做,抓你坐4年牢房,罰款相當於現在的25萬美元。
其實看王安石變法就有用貨幣手段解決財政困難的想法,其中尤其是青苗法和均輸法都是這樣的想法。
青苗法就是搞了個農業銀行向農民放貸,結果人家高利貸的同學們不高興了,於是人家就把農業銀行也搞成了20%的高利貸。
均輸的話,其實是漢武帝的舊路子,但是已經是自己出本錢搞國企了。
那麼到了明朝,大家知道,因為宋朝的時候絲綢之路就切斷了,所以走海上了,這個時候民間就出現了海外來的銀子了。在明英宗正統年間,皇帝就下詔接受銀子作為官方硬通貨,這樣的話日本就成了中國的中央銀行,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銀子,主要是日本提供。
日本的銀子,就是今天美聯儲的美元哈。
那麼中國的各種絲綢、瓷器啥的就去了日本,然後日本的銀子就過來了。
當時日本的倭寇,其實是包括了沿海的浙江、福建和廣東的走私武裝,後來包括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的海盜。他們想做的事情,都是要用銀子到中國買東西,然後倒賣發財。
這樣的話,紙幣就完全不需要,銀子就變成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投放貨幣。
其實和改革之後,美元流入中國起的作用很相似。
這之後就發生了西班牙人在美洲搶到了大量的銀子,這些就全部流入到中國來了,所以到了隆慶的時候,銀子就是主要的貨幣。
在這個背景下,不論是張居正的改革,還是一條鞭法,還是徹底搞定蒙古威脅,都是在這個銀子大量流通的背景下完成了。
但是後來美洲的銀子枯竭了,於是明朝就要通縮了。
明朝的最大問題,就是你要用銀子當貨幣,就要控制銀子的來源。如果那個時候不知道美洲,最起碼也應該大軍去日本,象周宣王那樣,控制自己的貨幣來源吧?
結果不是,讓日本大發其財,過了些年頭,人家就要從朝鮮往北京打了。
清朝的貨幣政策,基本就是明朝的翻版。但是不光是銀錠,就是大家電影和電視上看到那種,要麼拿幾粒碎銀,要麼拿個銀元寶。
其實後來在中國流通,有各國的銀元,連鴉片戰爭賠款都是用洋元賠償的,後來因為不夠,為了賠款才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其實和當年的美國一樣,在中國流行比較大的是墨西哥鷹洋。
比較好玩的就是當我黨在瑞金建立割據政權之後要發行自己的貨幣,結果做的模子就是墨西哥鷹洋,所以蘇維埃政府的銀元上面寫的是西班牙文Republica
而到了共和國才真正建立起了有信用的紙幣制度。
國民政府的金元券就不好意思說了。當時除了各種銀元,鴉片也是通用的貨幣。
確立自己的信用紙幣,再走向國際化,這個是開創歷史的偉業,如果這個解決了,中國經濟的潛力基本就是無窮的了。
因為控制自己的貨幣,作為自己經濟,包括對外貿易的主要依託,這個就是今天「去美國化」的真正含義。
也許從貨幣這個的角度去理解中國歷史,也是一個新的思維方式。
有同學問:中國大部分是農業,經濟貨幣化應該不那麼厲害?
應該說主要的情況是發生在北宋。北宋的城市化相當厲害,出現了汴梁這樣的大城市,後來大家看《水滸傳》,基本上也可以瞭解到;或者看「清明上河圖」。
總之,當銅貨幣不足,才會出現鐵幣以及出現交子,實在是因為流通性成了問題。但是從明英宗開始正式認可白銀作為官方貨幣,導致中國經濟出現了危險的局面。就是中國的對外貿易用銀子來結算,內部用銀子來流通,然後自己的財政和稅收體系依賴於銀子,但是自己卻沒法控制銀子的供應。而海外銀子的來源主要靠東南沿海合法和非法的商業集團,而這些集團又有當地官員的一體利益聯繫。
這些集團,因為掌握了貨幣,就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本來朝廷在中原西北的控制力就強於東南,這樣的結果就是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影響力,又是朝廷指揮不動的集團,今天我們叫做買辦集團。
回頭看中國改革開放,走的還不是歷史上的老路?
開放的廣東和福建地區搞兩頭在外,市場、原料都在外,那麼利益的捆綁也在外。以前的情況就是沿海與東南亞貿易,其實是沒有啥必要和內地的其他地區貿易的,只不過每年的稅收通過運河的漕運交上去,你朝廷還不閉嘴。改革開放之後就是稅收包干制,我上交一個定額,然後你朝廷閉嘴。
好在現在的文化認同和民族意識加強了,不然的話也是夠麻煩的。
中國是文化立國的國家,當初本不該學西方那一套搞明確的民族劃分,這個是當初黨裡面的同學盲目信奉馬列那套了。
給大家一個例子,當初藏區的部分同學想叛亂,但是要找出口號來搞統一戰線,結果想了半天,口號是吃餈粑的對應吃米的;或者是穿裙(藏式服裝)和穿褲的。維吾爾族也是這麼搞出來的。
以後人家就知道,我們是一族的。
其實切糕那事情很多國家都有這樣忌諱。
上次發生在美國的事情,就是美軍裡面的一個醫生官員開槍殺人那事情。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不對勁,但是不敢做,怕被人告種族歧視,所以軍隊裡面的各部門互相踢皮球,直到人家動手殺人。
新疆比較大,本來就是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你硬扯一起。好在蘇聯先劃分出了幾個族,不然的話人更多哈。
像民族政策這樣的邊邊角角不引人注意,這個不奇怪,以前我們看的歷史書大部分是在扯淡。以前我也不明白,比如我在寫《說文論武》的時候,總是搞不懂之前漢景帝的幾個步子,後來改用地緣政治的角度去分析,那麼一下子就看懂了漢朝的七王之亂的時候雙方的各步棋子了。
其實就是要用我們現代人的心態來看歷史。要知道古人決不比我們笨,所以看現在大家吵國企和民企,你去看鹽鐵論就知道,吵的是同樣的東東。你看更遠,看周厲王為啥給人家咔嚓了,也是國企和民企的問題。
你再看王安石變法,看青苗法,看均輸法,你就知道國企要上馬,因為變法的目的是要解決困難的問題,那麼困難的問題,大體上財政困難是一個主要的問題,既然稅收收不上來,不如老子自己做生意。
大家也不要奇怪,改革實施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什麼的,因為歷史上90%的改革是以失敗告終的,因為既得利益者很強大。
要干掉既得利益者,本身就會損害你的統治基礎和統治體系。但是不干掉的話,最後就老百姓把你們一窩端掉。
那麼大家想一下,明朝的時候鄭和為啥要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貿易,這個要結合之前的紙幣發行不理想來看。
當時一個大背景就是在北方民族持續南下的大背景下,沿海有不少人跑去了南洋,後來這些人在當地都有了比較強的勢力,就帶著寶貝回來進貢皇帝。但是一個大船隊,其實只有一部分是用來進貢和打通各層關係的,大部分的好東西是拿來賺錢的。
明朝開始發行紙幣失敗其實是比較頭疼的,因此需要辦法來掌握一些硬通貨,而朱元璋出生貧寒,非常同情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所以對稅收方面是不願意過重的,所以政府想搞點南洋的奇珍異寶回來,從社會中收回些貨幣。
另外就是大家都知道,東南亞的貿易之路有個別名,叫做香料之路。
明朝當時有用香料賞賜官員的傳統,部分就當工資發給人家了。所以到產地直接去拿,一個是降低成本,另外一個就是可以自己搞官賣。
估計第三個原因,就是到中東和東非去拿鈷,因為這個是青花瓷需要的主要原料。
那麼後來停止的原因,正如淡茶說的是因為木材成了瓶頸。長江沿岸的森林砍得差不多了,在邊遠的地方沒有河流運不出來,導致了船的成本太高,尤其是海船,規模比較大,耗用木材太大,所以最後鄭和的大船隊,因為要大運輸船加上軍艦,確實是成本高,好像美國海軍的航母艦隊。所以大船隊停止了,就依賴沿海的中小船隊,這樣就把遠洋的利潤讓渡給阿拉伯人了。
而歐洲是因為航海開始得晚,木材的瓶頸也來得晚。當然開發了美洲延遲了一些,但是並沒有延遲多少年。
記得當年英國人殖民到美洲,說,這麼多木頭,哪裡開得完了?結果很快就開完了。
當時木頭不光是造船,還用於燃料。
這個就是逼迫英國開始走向煤礦。而英國的煤礦都是淺層煤。這麼說吧,英國就是中國的山西。這之後就發明的蒸汽機,然後就是工業革命,開始了鐵甲船時代了。
為什麼英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可以走在其他歐洲國家的前面?就是英國的煤炭哈,當然其他的因素也不能排除。
說起這個,後來的歐盟就是從歐洲鋼鐵煤炭聯盟開始的。
後來明朝的做法就是從依賴自己國企出海貿易的方式變成藩屬代理的方式。
主要是琉球。
琉球之所以重要,因為當年為啥洪武和永樂年間,明軍打得蒙古各部落的同學滿地找牙?並不是說安徽,尤其是兩淮的同學不彪悍,而是當時對付韃靼和瓦刺騎兵,明軍的火銃槍比較厲害。
那麼要保證武器厲害,就必須保證原料的充足供應。其中中國比較缺乏的硫磺在琉球到處都是。
而且大家知道軍事上需要馬匹,當時和北方同學打仗,馬匹自然難搞,那麼也是通過琉球,從其他地方搞了不少馬匹。
其實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是因為馬匹都出口到歐洲了,才帶動了農業機械、拖拉機啥的給發明出來了。
而琉球又通過中國過來的鐵以及從福建遷移過來的36姓,帶來了各種技術,結果就建立了比較強大的海軍。好像出現過日本海盜船隊被明軍從岸上打退,通過琉球海域的時候被琉球海軍給收拾了。
當時的琉球因為朝貢貿易的原因,估計就好像地中海那裡的熱那亞一樣富裕。
但是這個局面最後的改變,是因為韃靼的俺答最後認栽了。
本來朝廷最擔憂的邊貿,就是貨幣出海,流失太多導致國內的通縮壓力,那麼大概在王安石的時候就搞了物物貿易,這個就是著名的茶馬交易,之前是布匹。
那麼明朝白銀多了,就沒有那麼多擔憂了。那麼北元投降之後,北方的馬匹交易就起來了,而且需要的硫磺就大幅度降低了,這個導致了琉球的經濟衰落,而當時日本的德川幕府,希望靠琉球作為朝貢貿易的馬甲,就派薩摩藩出兵去打琉球,結果就是好日子過慣了又碰到衰落,就被日本人給打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