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2.14情人節”,一個玫瑰花在大街小巷恣意綻放的日子,愛人們於此時狂歡。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相愛的人之間互贈糖果、鮮花或其他禮物。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西方情人節的傳說
情人節是歐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的民族節日。此節日的來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後被定為“情人節”較為普通。
傳說一: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布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於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現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里就被稱為ValentinesDay,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傳說二: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your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三: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還有一個傳說是,西方情人節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LupercaliaFestival)。這個說法是基督教會慶祝這一天是為了把古羅馬的牧神節(每年的2月15日慶祝,為了保佑人、田、牲畜的生產力)基督教化。
國外人怎麽過情人節?
加拿大:私家偵探最忙
在加拿大,每年的2月14日,不但忙壞了親密的情侶,更忙壞了私家偵探,或叫“愛警”——他們此時的任務,不外乎幫助人們追查第三者。
其實在情人節前,妻子們就已發現一些可疑的跡象了,比如領口的唇印、陌生的香水味、毫無理由的缺席、神秘的電話等,但偵探們認為情人節當天是捉對愛情不忠者的最佳時機,因為有婚外戀的人都迫切地選擇在這一天與情人幽會。
其實情人節只是一個開始,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們會在今天發現他們心愛的人變心的蛛絲馬跡。此後兩星期內,生意還會持續火爆。
法國:每天都是情人節
如果要選出一個全球最浪漫的城市,一定非巴黎莫屬。在這種情況下,對法國人來說,2月14日的情人節就顯得沒那麽重要了,因為在他們眼里,每天都是情人節。
盡管如此,商家們還是會挖空心思,想用這個特殊的日子大賺一筆。內衣廠商、香水廠商都提前推出了情人節系列產品。
情人節郵票更是風靡整個法國。法國郵政從1990年開始,就推出了情人節心形郵票,開始了一系列的郵票營銷計劃。而今,法國時尚品牌成為了情人節郵票的主角,香奈爾、卡夏爾等品牌相繼上了郵票。
根據一項民意調查顯示,98%的法國人知道情人節,但真正過這個節的大多是25—34歲的年輕人,他們會在這一天交換禮物。大部分法國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一年的365天里都不知道如何照顧關心自己的戀人,那所有的巧克力和鮮花表達的更多是內疚,而非愛。當然,法國人的這一理念給商家們帶來了很大危機。
泰國:用結婚證明愛情
在情人節這天登記結婚,是不少泰國年輕人的選擇。尤其是那些從歐美留學歸國、受過西方教育的泰國人,更是偏愛浪漫主義色彩。因此,2月14日不僅是情人節,也成了越來越多泰國人的結婚紀念日。
由於2月14日成了最“搶手”的日子,因此,在這天結婚的人都要早做計劃,有的甚至提前半年就訂好了賓館、禮物等。泰國人辦婚禮現在多采用現代形式,在酒店辦一場婚宴,請親朋好友共同慶賀;經濟不富有的,就找類似小宴會廳的普通飯店辦婚禮,席間少不了開新人玩笑,也挺熱鬧。
除了“以婚示愛”外,也有不少泰國人選擇了幫無家可歸的小動物尋找歸宿。每年2月14日,泰國報紙、電臺廣播就會公告哪有當天出生的小狗、小貓,請好心人認領。許多情侶或開車,或搭長途車來認領它們。
韓國:有12個情人節
“物以稀為貴”。對韓國人來說,2月14日的情人節似乎並沒那麽珍貴。因為在韓國,一年中竟有12個情人節。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節,這一天女孩子要給男友準備一份巧克力作為禮物。有來無往非禮也,3月14日自然成了男性回贈禮物的日子,這一天也叫做“白色情人節”,在送出巧克力1個月之後,韓國女生就能收到男生送出的白色糖果。
有意思的是,韓國人還順勢把其他每月的14日都貼上了情人節標簽,巧立名目地起了各種名字。如1月14日為“日記情人節”,鼓勵年輕人列出表白計劃;4月14日為“黑色情人節”,戀人們應該吃一頓黏糊糊的黑色炸醬面,讓長長的面條將兩個人的心綁在一起;5月14日為“玫瑰情人節”,這一天要為心愛的人送上一束火辣辣的紅玫瑰;6月14日為“親親情人節”,這一天你可能在大街上看到有人在肆無忌憚地接吻;7月14日為“銀色情人節”,一對銀色的“情侶戒”將被列入購物清單;8月14日為“綠色情人節”,相愛的人將去郊遊,感受綠色的夏天和大自然;9月14日為“相片情人節”,這天的相機中應該留下情侶們親密的倩影;10月14日為“葡萄酒情人節”,這一天西餐廳將迎來成雙成對的男女顧客;11月14日為“電影情人節”,這天情侶們將沖向電影院,分享一部電影;12月14日為“擁抱情人節”,在寒冷的季節,還有什麽比相擁更溫暖的嗎?
日本:鼓勵老夫老妻過節
情人節對日本人來說,就是一個每一絲空氣里都會彌漫巧克力香味的溫情日子。
在日本,情人節就是大送巧克力的日子,這分為“本命”和“義理”兩類。本命是指送給心愛的人;義理則是出於仁義而贈送,屬於禮儀性質,如在一個單位里,女同事送給男同事,或是朋友之間的互相贈送。
但無論如何,情人節都只是20多歲小青年的節日。日本對27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歲以下的被調查者中,有75%的人表示會和愛人一起過情人節;在已婚的夫婦中,只有五成人重視並會慶祝這個日子。
由於近年來,“無性婚姻”在日本有愈演愈烈之勢,日本婚姻專家在今年的情人節積極鼓勵“老夫老妻”們,要踴躍享受情人節的“特別之處”。
(綜合百度百科、生命時報等)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話說銀仕來(1616)自五月二十六日的3.1元開始出現不尋常的下跌,五月三十日曾經大跌19.7%,由上日的2.99元跌至2.4元收市,其後反彈力非常疲弱,只反彈至2.59元又回復下跌,輾轉跌至昨天的2.11元。
昨天晚上宣布已經根據特別授權以2.5元配售了8,810萬股配售股份給六名承配人,然而消息公布之後股價不但未見反彈,還要進一步下跌10.9%而收1.88元,最低更曾經跌至1.75元,如果以今天的收市價計算,昨天獲配售的那一批股份賬面上出現了5,462萬元的虧損。
為什麼昨天收市價為2.11元,仍然有人願意以2.5元認購那批配售股份?難道「嫌錢腥」?當中有何古怪呢?
看一看其股價,原來去年七月八日的最低價為0.48元,今年五月二十六日升至3.1元,升幅高達5.46倍,過去大半年其股價大部份時間都是於2.3-3元之間浮沈。若以其近日接連跌破了10天平均價、50天平均價、2.25元的支持位及250天平均價來看,幕後人已經完成了派貨了。
純以走勢而論,其股價跌破2.25元的支持位之後的下跌目標為1.4元;若以其調整由0.48元升至3.1元的0.618幅度計算,調整目標則為1.48元;若是幕後人真的已經完成派貨,日後股價打回原形,即跌回1元之下亦不為奇。
故此今次宣布以2.5元配售股份,可能只是一種煙幕,令人覺得股價低於2.5元是超值的,吸引人入市撈底。
是耶?非耶?只能留待時間去作出解答了!
ZestFinance飛速發展的背後,正是其頗有先見之明的將海量個人信息綜合運用,因行而異建模分析,最終得出精準個人信用評分這一創新變革。
7月18日下午消息,百度宣布投資美國金融科技公司ZestFinance,數額未公布,而早在去年6月份,ZestFinance還曾獲得京東集團1.5億美元投資,雙方還宣布成立名為JD-ZestFinanceGaia的合資公司。能得到中國兩大互聯網巨頭的同時青睞,ZestFinance到底有什麽過人之處?
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的強勢結合
ZestFinance原名Zestcash,2009年成立於洛杉磯,是一家通過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技術進行個人信用評分,服務於哪些在傳統個人征信體系下無法正常使用金融服務的用戶的科技金融公司。
作為一家站在風口上的金融科技創業公司,ZestFinance的創始團隊非常強大,其主要創始人有兩位,一位是道格拉斯·梅里爾(Douglas Merril),他曾是谷歌前CIO兼工程副總裁,負責谷歌的內部技術和全球技術支持,在互聯網領域浸淫多年,另一位則是Capital One前信貸部高級主管肖恩·布德(hawn Budde),擁有超過25年的消費金融行業經驗,是多家銀行和金融公司的獨立顧問。
可以說,雙方的合作堪稱互聯網基因與傳統金融基因的結合,由此產生了這樣一家底蘊深厚的科技金融公司。除此之外,在ZestFinance的數十人團隊中絕大多員工是數據科學家,這也從側面證實了這家公司濃重的技術基因,足以勾起國內科技企業的興趣。
根據早前媒體報道,ZestFinance已經服務了美國超過10萬名用戶,迄今為止已經獲得了2.7億美元融資。
以下為ZestFinance的融資記錄:
2011年7月,獲得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領投A輪1900萬美元;
2012年1月,獲得Matrix Partners領投,Victory Park Capital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Fly bridge Capital等跟投的B輪7300萬美元;
2013年7月,獲得Eastward Capital Partners 領投,Kensington Capital Partners、Northgate Capital 、Subtraction Capital 等跟投的C輪2億美元;
2015年6月,獲得京東D輪1.5億美元投資;
2016年7月,獲得百度投資E輪,金額不明。
服務個人信用評分“問題戶”
根據早前媒體報道,ZestFinance在美國服務了超過10萬用戶,目前服務的客戶群體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因FICO(美國通用的一種個人信用評級法)評分接近或低於500而基本信貸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人群,ZestFinance基於收集到的相關數據,推出了名為 Basix 的服務,幫助這類不符合銀行借貸資質,但又具備還款能力的人能在互聯網領域完成借貸。
另一類則是信用分數不高而借貸成本高的人群,利用大數據征信降低他們的信貸成本。具體的做法是:ZestFinance假設每一位客戶都能按時償還貸款,針對他們需求的貸款類型不同建立了不同的分析模型,通過大數據挖掘出他們的信用信息,在運運用模型進行信用分析評分,幫助信貸信息不完整的客戶給出他們真正的信用狀況,最終幫助客戶享受正常的金融服務。
ZestFinance最早僅服務信貸審批,僅有信貸審批評分模型,隨後不斷細化其評估模型來支持不斷推出新的信用風險業務。2013年Q1推出了催收評分,2014年Q2推出了市場營銷評分;2014年推出了汽車貸款和法律催收,目前已經開發出八類信用評估模型,用於不同信用風險評估服務。
引領個人信用評分體系革命
目前,美國有1000多家信用機構為消費者服務,覆蓋全美約1.7億用戶,而這1000多家信用信用機構都基本隸屬於三大征信公司。這三大征信公司使用得計算方法模型都來自同一家公司,即上文提到的FICO。
FICO評分的確能夠評估個人信用,但其預測絕對風險的能力早已受到業界質疑。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例,彼時的FICO評分從2005年到2011年在美國人口中的分布基本上沒有大的改變,而這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出現大量壞賬的現實嚴重不符。
事實上,傳統金融機構普遍采用的FICO評分具備以下幾大缺陷:
首先,FICO信用評估模型僅使用不到50條變量,這導致了掌握評分套路的消費者可以進行刷分——比如反複在圖書館借書還書就能提高FICO評分。
其次,FICO評分所采用的信息維度較為單一,在大數據時代,這一傳統信用風險評估體系仍主要依賴消費者的信貸記錄去對消費者信用進行評分,這不僅導致了信用評估體系的不完善,也間接導致了第三個問題——覆蓋人群不夠全面,信貸記錄不完善的部分消費者群體在這種評分體系面前無疑受到了不公待遇。
而ZestFinance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采集多源數據,一方面繼承了傳統征信體系的決策變量,采納了大約30%的傳統信貸記錄作為考量。另一方面,ZestFinance采納了更多可能影響用戶信用的信息,如社交網絡信息、用戶申請信息甚至用戶的寫作習慣、閱讀習慣等非傳統數據信息,充分考察借款人借款行為背後的線索及線索間的關聯性,意圖提供真正全面且的數據分析服務,最終給出準確的消費者信用評分。
傳統信用評估與基於大數據的信用評估的區別
到目前為止,ZestFinance使用的原始數據信息就多達上萬條,在此基礎上ZestFinance付出了更多努力,開發了包括欺詐模型、還款能力模型、還款意願模型在內的機器學習分析模型,而在相應的模型中最多可以得出超過7萬個可以判斷信貸行為的指標,最終可以得出準確的消費者信用評分。
數據顯示,與傳統信貸管理業務比較,ZestFinance的處理效率提高了將近90%,在風險控制方面,的模型相比於傳統信用評估模型性能則提高了40%。
百度和京東看重ZestFinance的什麽?
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個人信用體系並不完善,不僅沒有一個集中有效的信用評分系統,就連有關消費者的個人信用記錄都不多,這就為個人信用評估和授信帶來了困難。而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只有大部分消費者群體的征信信息得到完善,借貸等業務的開展才有基石和依據,這就意味著國內消費信貸發展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進入了瓶頸。
而跟據艾瑞咨詢的預測,2014年至2017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依然將維持2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預計2017年將超過27萬億市場規模。所以即使是百度、京東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無法忽視消費金融這塊成長中的香餑餑。
ZestFinance具有通過模型開發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分析和處理不同類型的複雜數據,最終做出準確信貸決策的能力,這一能力的價值在中國市場則被成倍放大——其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中國這一新興且制度不完善的信貸市場突破發展瓶頸,更能幫助企業有效構建用戶模型,評估信用等級,預測預防風險。
以京東為例,京東旗下京東金融的野心絕不在阿里金融之下,苦於雷聲大雨點小,近年來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始終難以跟上後者的腳步。在投資ZestFinance並展開合作之後,就可以通過運用其先進的大數據信用模型構建技術和經驗,為京東金融提供信用模型和技術,幫助前者更好的挖掘互聯網用戶群、年輕消費者的信用價值,防範因當前國內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的信貸風險。
更重要的是,京東手中掌握著億級用戶的電商消費軌跡和物流數據,這意味著那些遊離於傳統信用體系之外的強消費能力群體,可以經ZestFinance之手成為京東布局消費金融的潛在用戶群體。
而百度更加看重的或許是ZestFinance對海量大數據庫的靈活運用和強大分析,百度的大量用戶搜索數據完全可以通過ZestFinance的技術用於貸款承銷和評估信用風險。
比如,一個用戶在周末搜索了歐洲度假或者在工作日搜索了遊戲,這足以幫助ZestFinance判斷這個用戶的工作狀況,進而判斷用戶的還款能力;再比如,一個用戶如果頻繁的搜索嬰幼兒用品,如果能推測出孩子的年齡,就能預測用戶的消費周期。所以說與ZestFinance的合作同樣為百度進軍消費信貸領域提供了技術支持。
其實,百度和京東去年就已經向央行提交了申請,希望拿到個人征信牌照,這背後布局消費信貸領域的野心可謂路人皆知。而ZestFinance作為個人信用評分領域的專家和變革者能得到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可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數據技術將會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人們生活之中,ZestFinance飛速發展的背後,正是其頗有先見之明的將海量個人信息綜合運用,因行而異建模分析,最終得出精準個人信用評分這一創新變革。它既順應了行業發展大趨勢這一天時,又占據了中國消費信貸市場急需這一技術支持的地利,堪稱用大數據顛覆征信業的典範之作。
據記者梳理,在美國市場天人果汁(SPU.O)股價從2010年8月跌破6美元以來一直表現平平,且自2011年8月以來一直維持在每股2美元上下水平,2014年9月首次跌破每股1美元,2015年9月起更是開啟了長達6個月的低潮,勉強維持在每股均價不到1美元的慘淡局面。
然而今年7月,天人果汁仿佛打了“強心劑”,幾根連續超大陽線直接將股價從月初的2.17美元拉至20.95美金,單月最高漲幅7倍有余。更為戲劇性的是,股價在5連陽後縱身一躍,紐約時間7月26日開盤便懸崖式大跌,最終收盤跌幅28.59%,較前一日最高價跌幅37.9%,報13.01美元。
股價過山車為哪般
上市幾年未見聲響的天人果汁,股價卻在兩周內如同坐上雲霄飛車。
有外媒報道稱,股票近日巨幅漲跌源於公司在6月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文件披露,公司已達成協議,將其主要子公司51%的股份出售給陜西新絲路獼猴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NSR”)。
西安合德堂果汁飲品有限公司(下稱“合德堂”)是天人果汁旗下的全資子公司,2016年6月15日,合德堂與NSR簽訂了一份股權轉讓協議。然而此份協議內容是否能達成,也要看是否滿足“相關條件”。
根據該協議,NSR將獲得合德堂全資下屬子公司陜西果味多美飲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果味多”)51%的股權。據悉,NSR隸屬國家級獼猴桃產業園區管委會直屬企業。協議稱,總轉讓價格為3億元人民幣,合計約4600萬美元,由雙方共同參與的估價機構出具估價報告,根據最終價格進行結算。
4600萬美元的資金註入是否能成為實質利好,似乎還要等上一陣方能知曉。
核心競爭力最重要
市場的投資者一直以來似乎都在等待,等待給予那些看似被低估的美國中概股一個看多的理由。爆炒概念的背後亦要核心競爭力來支撐,而基本信任的崩塌往往源於欺詐。2010年起市場逐漸爆出各種欺詐案件,投資者對中概股的態度也從追捧逐漸變得步步謹慎,然而欺詐事件與財務上的“渾水摸魚”似乎從未停止。
美國投研機構Geoinvesting曾發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舉報龍騰礦業(LLEN.O)存在財務欺詐,認為其通過為已經停工的業務記錄可觀收入欺騙投資者。美市場研究公司FJE Research也曾發布報告質疑網秦(NQ.N)在用戶數據上作假,網秦宣稱用戶數量為1.42億,而FJE Research的報告則認為最多僅為900萬。
中概股赴美上市最經典的方法是通過反向收購,因此許多已經在美國上市的小微型中國企業雖然在賬面上看著還不錯,卻難以重獲投資者信任。
梳理天人果汁的時間線可以發現,公司於2008反向收購一家美國殼公司後,於2010年獲得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批準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於2011年被美國一家投資機構Absaroka撰文指控,稱公司在對美國證監會(SEC)上報的銷售、利潤及產品生產量等數據上涉嫌造假,同時質疑工廠設備一年開工不足兩月等。天人果汁雖隨後向法院提出誹謗訴訟,並於2012年訴訟和解,外界對其數據的真實性仍有不同聲音。2016年3月16日公司進行每8股縮1股。
有媒體報道稱,天人果汁正是以每8股縮1股的方法繼續留在納斯達克市場。然而,國企背景的NSR對其註資4600萬美元的預期給予市場了一些信心,意味著天人果汁至少價值一億美元估值。同時,也給投資者發出信號,此前的欺詐質控或許存在虛假或過分誇大的可能性。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年初曾一度傳出天人果汁將私有化回歸國內新三板的消息,而反向股份分割,即縮股行為也可被看成公司為私有化而提前做準備。上市公司通過采取回購或縮股的方式縮減股東人數至低於美國證監會要求後,可以無需繼續遞交信息披露報告。
7月2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5項議題中,有兩項分別為:確定有針對性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措施,聽取金融業營改增稅負情況匯報。這兩項議題並在一起上常務會,其中有何奧妙?
從這樣的安排里,我們可以讀出李克強總理的決心: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必須攻克的難題就是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同樣也可讀出總理的深意:營改增要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這對金融業來說尤其不易,但也尤其重要。因為金融業的稅負增加,很容易就轉嫁到實體經濟上。
兩項相關議題並置,前一項不妨理解為對金融業“提要求”,而後一項則是為金融業“創條件”。總理在會上把兩者的內在關聯闡述得很清楚:既然要求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那就不能給金融業增加稅負,即使做不到減也絕不能增;與此同時,既然千方百計降低金融業的稅負,金融業就要給實體經濟更有力的支持,切實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也就是說,總理一方面緊盯營改增“只減不增”的承諾不放,另一方面也緊督金融業尤其是各大銀行對小微企業服務有什麽創新和進展。雙管齊下,兩策並舉,確保為穩增長、調結構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在殊為不易的情況下取得了“硬碰硬”的成績:GDP增速6.7%,新增就業人數717萬,31個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有所回落,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同時消費貢獻率提高到73.4%,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到54.1%,單位GDP能耗下降5.2%,經濟結構在持續優化。但一系列數據中也看出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社會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增速出現明顯回落。
事實上,社會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面臨一個主要困境就是融資難、融資貴,難還在貴前。中小微企業得不到金融業的“活水”,便很難在實體經濟領域擴大有效投資。這一直是總理盯著不放的事情。李克強在此次常務會上明確指出:金融支持小微企業,與推動社會投資健康發展相輔相成,也可以說是解決民間投資增速下降的一個關鍵,更是穩定就業的重要前提。
值得註意的是,在總理的經濟理念里,這樣的支持並不只是金融業單方面做貢獻,實際上也意味著金融業自身更健康發展的機遇。他在多個場合多次提醒大銀行,服務小企業要當成“大事業”來做,這樣才有“大市場”。今天的常務會上他又說,支持實體經濟是金融業抵禦自身風險十分重要的一環。從根本上說,實體經濟穩,金融才能安。
每年年中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是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走向的風向標。
7月26日傍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一大議程是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在隨後新華社披露的2000余字內容中,最吸引人的是“降成本的重點是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抑制資產泡沫和降低宏觀稅負。”
“降低宏觀稅負”可能意味著中央對稅負政策基調的一次調整,因為原來的官方表述是“穩定”稅負。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決定》中涉及稅負的表述是“穩定稅負”和“公平稅負”。201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則進一步提出“穩定宏觀稅負”。但這次政治局會議在以往中央精神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降低宏觀稅負”。
宏觀稅負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政府收入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體現政府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額,及政府與企業、居民個人之間占有和支配社會資源的關系。通常也是反映一個國家稅費的總體負擔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備受市場關註。
中國自1995年開始,宏觀稅負一路上升,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05年之後宏觀稅負加快上升。但近幾年,宏觀稅負保持穩定。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從權威渠道獲得的數據,2012年~2015年間,宏觀稅負(IMF口徑)均保持在29%左右,2015年宏觀稅負甚至較2012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為29.1%。而宏觀稅負世界平均水平為38.8%。
近些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企業利潤增速下滑,降低宏觀稅負的呼聲越來越高。此次政治局會議首提降低宏觀稅負,也正是回應這些呼聲,也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更好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降低企業稅負,鼓勵民間投資的一大舉措。
降低宏觀稅負也就是降低政府收入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在不考慮經濟總量變化的前提下,即政府收入要減少,相應地企業收入或居民收入會增加。按照中國官方認可的IMF口徑,政府收入包括公共財政收入、扣除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之後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和社會保險基金收入。
今年是本屆政府實行減稅降費舉措力度最大的一年,這無疑將減少政府收入。
5月1日推開的全面營業稅改增值稅,預計減稅規模為5000億元,為本屆政府最大減稅舉措。同日施行的還有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和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此舉將減輕企業費用負擔1000億元。
不僅如此,6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清理規範工程建設領域保證金的通知》,砍掉24項工程領域保證金等,為建築企業盤活了近萬億元資金。
未來還有可能出臺的一項減稅舉措是,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不少企業家呼籲降低目前17%的制造業增值稅稅率,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降成本舉措中,也包括研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
宏觀稅負多少才合理?目前29%的宏觀稅負降低至多少才合適?是否宏觀稅負越低越好?
其實,國際上對宏觀稅負的合理區間並未達成共識。宏觀稅負世界平均水平為38.8%,發達國家宏觀稅負平均水平為42.8%,比如法國宏觀稅負接近44%,丹麥、瑞典、挪威在40%左右。發展中國家宏觀稅負均值為34.4%。由此看來,中國的宏觀稅負並不高。
不過宏觀稅負只是一個平均數,即有的企業稅負高於這個數,也有企業稅負低於這個數,這也是為什麽一些企業認為中國的宏觀稅負遠不止29%。
這也就意味著,宏觀稅負數字大小本身意義並不大,而宏觀稅負的趨勢變化卻更能說明問題。判斷宏觀稅負是否合理,本質上看政府是否提供相匹配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如果政府不提供任何公共產品和服務,那麽1%的宏觀稅負也高。如果政府提供完善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那麽像北歐的丹麥、挪威等高宏觀稅負國家,也並未引起民眾抵觸。因此,並非宏觀稅負越低越好。
在當前財政收入增速下滑,而財政剛性支出不減的情況下,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此時降低宏觀稅負,意味著降低政府收入,為了平衡收支,則需要擴大赤字。
今年中國財政赤字率提到歷史新高3%,財政赤字達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了5600億元。這一舉措是必要的安全的,也正是為今年減稅降費提供空間,同樣也是踐行降低宏觀稅負。
未來中國宏觀稅負降低空間有多大,與財政赤字率空間有多大緊密相關。
我國財政赤字率和政府負債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相對較低。近期官方頻頻發聲,表明我國政府債務仍有一定舉債空間。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稱,為落實中央“去杠桿”的改革任務,政府可以階段性加杠桿,支持企業逐步“去杠桿”。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則建議我國繼續提高財政赤字率。他認為,未來一段時期,可將我國的財政赤字率提高到4%,甚至更高水平,由此可以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有效進行逆周期調控,更好地支持供給側改革,並且不會給我國政府帶來較高的償債風險。
8月23日,據人民網消息,李克強總理22日考察贛州福壽溝地下排水系統。這一始建於北宋的工程沿用至今。總理稱贊道,福壽溝防洪排澇,造福百姓、延壽千秋,這說明中國城市地下設施營造經驗值得贊嘆。今天我們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也要打造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城市良心工程。
李克強考察福壽溝地下排水系統(本文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年來每到雨季,就有些城市內澇情況嚴重。此時,江西贛州建於北宋時期的福壽溝總會被不斷提及,“可以不讓城市內澇的千年工程”,“抗洪神器”等名號紛至沓來。這個修建於千年前的排水系統在歷史上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江西近現代的防汛防澇建設也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發。
這是位於贛州古城門湧金門連接貢江的一處福壽溝出水口,雖然已經過改造,但出水口構造仍和古時一樣,能在內城水位高時排水,貢江水位高時關閉防止江水倒流。
福壽溝到底有多大功效?
據贛南日報報道,贛州老城區地處亞熱帶,雨水豐富,加上東依貢水,西傍章江。據史料記載,在福壽溝建設之前,贛州古城常年飽受水患,百姓苦不堪言。
為使古城免遭內澇之災,福壽溝應運而生。始建於宋代的福壽溝,是一套罕見的精密而成熟的古代排水系統。如今,經歷了900多年風雨的福壽溝仍完好暢通,並繼續造福贛州老城區十萬居民,托起著千年宋城。
這是福壽溝的沙盤模型,可以看到福壽溝的基本走向。
福壽溝根據城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特點,采取分區排水原則,建成“福溝”“壽溝”兩個排水幹道系統,依據水力學原理,即利用水力使閘門自動啟閉,使城市雨水汙水自然排入章江和貢江。同時,福壽溝采用明溝和暗渠相結合、與城區池塘相串通的方式,防止溝水外溢,進行廢水再利用。“縱橫行曲,條貫井然”,主溝輔之以後期修建的支溝,形成了古代贛州城內主次分明且排蓄結合的排水網絡,有效地降低了城市內澇發生頻率。
這和我們今天推出的“海綿城市”概念不謀而合,她讓贛州老城區能像海綿一樣,在應對暴雨洪水災害時具有良好的彈性,有很強的吸水儲水滲水凈水能力。下雨時把雨水存儲起來,等需要用水還可以把儲存起來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將洪水變成水資源。
影響一代代的城市建設
據新華社報道,目前贛州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已達138.6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138.2萬。相對來說,福壽溝實際所能起的防洪除澇功能,不足以讓贛州在每次的大暴雨中獨善其身。一方面是因為福壽溝排水量不及贛州市總排水量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是因為,近十年來,現代城市開發導致福壽溝受損嚴重,不僅排水渠道部分損毀,與福壽溝連通的水塘更是大量減少,福壽溝難以系統地發揮儲水、排水的作用。
但是福壽溝因勢利導、遵循自然的設計理念給當今城市建設所帶來的啟示,福壽溝建造者“利民千秋”的精神以及福壽溝作為城市記憶的價值,已遠遠超過其作為仍在使用的排水系統的價值。
以贛州章江新區的贛州城市中央公園為例,該公園將生態環境、景觀環境與蓄洪排澇工程三者有機融合,利用自然條件建立了人工河塘,充分發揮著調洪蓄水的關鍵作用。該建設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指定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這是根據福壽溝經驗建造的贛州章江新區中央生態公園,這個公園占地面積1002畝,兼具了生態、休閑、蓄洪、排澇功能。
“最初很多人反對建贛州城市中央公園,覺得拿700多畝寸土寸金的土地來建公園實在可惜。目前城市中央公園不僅在提升贛州生態環境上起著重要作用,也成了章江新區防洪除澇的新‘神器’。”贛州市城市規劃展示館館長陸川陸川這樣說。
贛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負責人說,因為福壽溝這兩年成為了排水界的“網紅”,每年全國各地慕名而來參觀和研究福壽渠的人絡繹不絕。“福壽溝對於現代城市建設的啟示是什麽?”幾乎是每個人都會問到的問題。他的答案是:城市建設要道法自然,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的確,功在千秋的利民工程,遠比面子工程更有“生命力”。
最近,關於澳大利亞畜牧業巨頭基德曼公司(Kidman cattle empire)的競標大戰,再一次激起了當地的爭論。這場可能再次拒絕中國投資者的收購戰,也被外界視為將嚴重削弱澳大利亞對於外商投資的吸引力,因此也掀起了呼籲明確外商投資規則的高潮。
中企屢敗屢戰再次競標
基德曼公司在澳大利亞的四個州擁有10家牧場,總面積占澳大利亞國土面積的1.3%,約占澳耕地面積的2.6%,相當於一個浙江省的面積,是澳肉制品出口的主要供貨商之一。
自2015年6月起,基德曼公司開始掛牌出售牧場。優質且豐富的牧場資源吸引了中國投資者的濃厚興趣,以上海鵬欣旗下大康牧業牽頭的中國財團向基德曼發起了多次收購要約,但均遭到澳政府否決,理由是涉及國家利益和國土安全。
最近,基德曼又收到了兩項新的要約,分別來自澳洲內陸牛肉公司(Australian Outback Beef)和澳洲BBHO財團。雙方給出的收購價格分別為3.65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8.9億元)和3.86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9.96億元)。
其中,澳洲內陸牛肉公司是一家以漢考克勘探公司(Hancock Prospecting)為主的合資企業,另外的三分之一股份由中資開發商上海中房置業有限公司所有,而漢考克公司由澳大利亞女首富吉娜·萊茵哈特(Gina Rinehart)負責。BBHO財團則由四位澳大利亞土地所有者組成:布林科沃斯(Tom Brinkworth)、哈里斯(Malcolm Harris)、奧德菲爾德(Viv Oldfield)以及邦坦(Sterling Buntine)。
事實上,此前以大康牧業牽頭的中國財團里也有上海中房置業的身影。根據今年4月大康牧業發布的公告,大康牧業將連同中房置業通過共同設立的大康澳洲以不超過3億澳元(折合人民幣約15.1億元)要約收購基德曼公司80%的股權。
拒絕原因均為國家利益
當時基德曼董事會主席克羅斯比(John Crosby)就明確表態:“該財團與公司遵守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提出的所有要求,相信這筆交易將確保基德曼企業未來的長期發展。”他還補充說,大康牧業會是公司出售資產的“良好管理者”。
然而,澳大利亞政府卻給這項看起來共贏的交易踩了剎車。負責審核外國投資者購買土地的澳大利亞聯邦財政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當時表示:“當我最終考慮這一案件時,我想要絕對地確保澳大利亞人擁有了參與整個過程的每一個機會……對於這一項目在國家利益層面上的考慮,不應該也不會在這個重要問題上草率行事。”
但在參與今年4月競標的查爾斯·劉(Charles Lieu)看來,投標者並沒有得到澳政府的公正對待。他此前對澳大利亞媒體表示:“去全球化、仇外心理、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這些不良的風氣正在西方國家蔓延開來。”
而這已是大康牧業第二次向基德曼發起收購要約了。根據歷史的公告內容,2015年10月,大康牧業擬以不低於3.5億澳元且不高於4億澳元的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參與基德曼公司100%股份的競標。同樣被澳政府以國家利益為由阻止。
作為基德曼公司十家牧場之一,Anna Creek是世界上最大的養牛場,位於南澳烏美拉保護區(Woomera Prohibited Area)。該保護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武器試驗場,由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管轄。該地也相當具有前景,據澳官員預測,保護區未來十年可開采的鐵礦石、黃金等礦產資源價值約為3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72億元)。
由於保護區的特殊性,2015年11月澳政府拒絕中方競標後,基德曼集團也同意不再將Anna Creek作為對外商出售的目標。然而,即使排除了國防因素,各家牧場規模之大和資產的歸屬仍舊無法令人放心,也因此引發了第二次“流產”。
沒有中資的競標者勝券更大
幾乎每次涉及到“牛王”基德曼公司的收購案,緊張的氣氛都會迅速彌漫。
為了減弱中資財團背景帶來的敏感性,上海中房置業此次選擇與萊因哈特擁有的漢考克勘探公司成立新的合資公司發起收購要約。萊因哈特的家族因礦業發家,近期來開始布局農業,已經收購了一些小型牧場。而看到中國食品安全和農業領域痛點的上海中房置業也同樣在積極布局海外農業。
根據公開報道,上海中房置業已經在澳收購了兩個牧場,幾座養殖場的收購案也已向澳外資委提出了申請。
然而,兩者的聯手競標仍然需要澳大利亞和中國政府的審批。對比來說,純澳大利亞背景的BBHO財團不僅不需要這樣的審批,而且還出價更高,因此,目前的輿論更傾向於該財團將會在競標中勝出。而且也符合此前莫里森的表態。
然而,外界也頗為擔憂,如果BBHO競標成功,澳大利亞很可能會進一步被扣上貿易保護主義的帽子,並激起外商投資者、特別是中國投資者的負面情緒。
“如果澳大利亞過於保護本國投資者並區別對待外商,我們的吸引力將會漸漸降低。”在悉尼大學亞太地區法律中心負責人巴斯(Vivienne Bath)看來,澳大利亞一向對外國投資保持開放態度,但近年來大量中國資金湧入,特別是在房地產領域,給當地民眾造成了中國企業正在“買下”澳大利亞的印象。
“澳大利亞對於中國投資的感情是複雜的,有人認為應當大力開放外商投資,有人則擔心這會影響國家安全。”澳大利亞外交關系委員會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這樣說。
遭到拒絕的不只有中企
最近幾個月,澳政府還以國家利益和安全為由拒絕了幾項中國公司收購澳國有資產的收購要約。比如,莫里森在8月拒絕了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和香港長江基建對澳最大配電網絡公司Ausgrid的投標。中國商務部當時表態稱,該決定將嚴重影響澳大利亞對於中國公司的投資吸引力。
值得註意的是,被拒絕的外商不僅僅來自中國,還有來自荷蘭和美國等國的投資者。比如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s)收購澳液化天然氣生產商伍德賽德石油公司(Woodside Petroleum)以及美國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收購澳最大糧食加工商GrainCorp公司的收購要約均遭到拒絕。
澳外商投資規則會否改變?
除了國家利益和國土安全的考慮,澳方也存在對於“中國將利用澳大利亞牧場在亞洲如今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中獲利”的擔憂。
安保資本(AMP Capital)首席經濟學家奧利弗(Shane Oliver)認為,澳大利亞如今財政方面運轉良好,有能力在權衡國家利益的基礎上慎重考慮來自外商的投資。
澳大利亞的專家們則提出,澳大利亞應該對這些敏感資產的外國所有權頒布明確的法律,以免引起混淆。
澳大利亞前外交部長埃文斯(Gareth Evans)在8月明確表示,政府必須出臺明確的外商投資本國基建的法律,不然將會面臨巨大的損失。(實習生王筱麗對此文有重要貢獻)
“印度尼西亞對於中國是非常開放的,在過去30年,超過3000個中國項目進入印尼,包括能源、技術等項目。中國的有些技術對於印尼這樣的島國來說,非常有用。”12月11日,印度尼西亞區域發展與人居部前部長薇特歐拉在深圳說。
當日,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為主題的“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國際高層對話會在深圳召開。值得關註的是,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柬埔寨、伊朗、老撾、蒙古國、俄羅斯等16個國家的高級別代表、相關國際組織和機構的代表紛紛到會,表達心聲。
薇特歐拉說,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必須認識到各國國別差異,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因為各國的見解和觀點各自不一。‘一帶一路’戰略還要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契合。”
“一帶一路”沿線經過國家和地區的總人口約44億人,經濟總量約21億美元。但沿線國家和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
環境保護部此前一項調研結果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國土面積不到世界40%,人口卻占世界的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如日本和印度人口密度分別達到了338人/平方公里和334人/平方公里。除了是世界上自然資源的集中生產區外,地區年境內水資源量只有世界的35.7%,但年水資源開采量占世界的66.5%,同時使用了世界60%以上的化肥,因此對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壓力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此外,沿線國家和地區還排放了世界55%以上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其中有不少國家處於幹旱、半幹旱環境。其森林覆蓋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沿線部分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發展方式粗放。沿線國家單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質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單位GDP鋼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屬消耗、水耗、臭氧層消耗物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或2倍以上。
研究顯示,“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和地區環境管理基礎弱,對環境問題重視不足,極易誘發環境風險與投資風險。
環境保護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周國梅介紹,建設綠色化的“一帶一路”,與全球國際經濟發展的需求與趨勢相適應,也與我國經濟發展與綠色轉型的內在要求相契合。
她認為,綠色化的“一帶一路”,關鍵是戰略與政策制定要堅持綠色化原則;國際產能合作與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采取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技術標準與準則;經濟、物流、產品與服務貿易要考慮積極引入環境綠色標準;環保綠色產業要有機融入國際產能合作與“一帶一路”重點任務和項目設計。通過示範試點和園區合作,促進綠色低碳環境技術與產業發展成為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向和內容。
論壇上,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表示,推進綠色化的“一帶一路”,關鍵是讓更多資金流入綠色領域,創造更多綠色經濟領域就業機會,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這樣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續增長的綠色未來。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區域綠色生態發展、環保、國際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作為論壇主辦方,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表示,生態環保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各方應該抓住這一機遇,深化和拓展環境合作,構建綠色發展合作平臺,加強人員交流與能力建設,共商、共建、共享綠色“一帶一路”。
11日,翟青與深圳市市長許勤共同為“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揭牌,該中心由環境保護部與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設,將作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環保產業國際合作的高端實體平臺,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開展。
研究顯示,“一帶一路”戰略下,環保產業“走出去”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周國梅介紹,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環保產業已形成了包括環保產品生產、潔凈產品生產、環境服務提供、資源循環利用、自然生態保護等多門類的環保產業體系。2004年至2011年,我國環保產業出口合同額增加439.3%,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7.2%,環境保護服務出口合同額從0.7億美元增加到4.3億美元,增長5.1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6%。
周國梅認為,環保本身是公益事業,大力推動生態環保,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民心相通”,進一步夯實民意基礎,有助於實現互利共贏。而在推進“設施聯通”進程中,交通基礎設施甚為關鍵。基礎設施建設中,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其中的環節之一。
此外,根據“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貿易暢通”要求,可以加上更多綠色內容,推動綠色貿易,加大環保產業、環保服務業的出口數量,鼓勵環境產品的貿易流通,實施優惠政策,大力推動綠色供應鏈發展,搭上“貿易暢通”的快車。目前方興未艾的綠色金融機制,倡議更多的資金投向節能環保產業,要求重大項目投資都要考慮環保設施建設需求,實施綠色信貸,無疑為環保產業“走出去”提供了資金保障機制。
當日,中國-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環境保護合作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還共同發布了《履行企業環境責任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倡議,呼籲中國企業,遵守投資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環保法律法規,遵循國際通行的企業環境準則,將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的核心商業規範,定期發布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同時,遵循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原則,堅持嚴格的環境標準,采用並推廣綠色低碳技術。
該倡議還呼籲中國企業倡導和推動綠色產能合作和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上下遊企業綠色化,打造區域綠色供應鏈與產業鏈。推動設立“共建綠色‘一帶一路’企業公益基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公益慈善活動,履行企業環境社會責任。
豎立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哈方區域的駱駝雕像。攝影/章軻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市場空間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在論壇上講話。攝影/章軻
深圳市市長許勤在論壇上講話。攝影/章軻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與深圳市市長許勤共同為“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揭牌。攝影/章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