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克強都來考察的這個下水道 到底有何神奇之處?

8月23日,據人民網消息,李克強總理22日考察贛州福壽溝地下排水系統。這一始建於北宋的工程沿用至今。總理稱贊道,福壽溝防洪排澇,造福百姓、延壽千秋,這說明中國城市地下設施營造經驗值得贊嘆。今天我們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也要打造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城市良心工程。

李克強考察福壽溝地下排水系統(本文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年來每到雨季,就有些城市內澇情況嚴重。此時,江西贛州建於北宋時期的福壽溝總會被不斷提及,“可以不讓城市內澇的千年工程”,“抗洪神器”等名號紛至沓來。這個修建於千年前的排水系統在歷史上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江西近現代的防汛防澇建設也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發。

這是位於贛州古城門湧金門連接貢江的一處福壽溝出水口,雖然已經過改造,但出水口構造仍和古時一樣,能在內城水位高時排水,貢江水位高時關閉防止江水倒流。

福壽溝到底有多大功效?

據贛南日報報道,贛州老城區地處亞熱帶,雨水豐富,加上東依貢水,西傍章江。據史料記載,在福壽溝建設之前,贛州古城常年飽受水患,百姓苦不堪言。

為使古城免遭內澇之災,福壽溝應運而生。始建於宋代的福壽溝,是一套罕見的精密而成熟的古代排水系統。如今,經歷了900多年風雨的福壽溝仍完好暢通,並繼續造福贛州老城區十萬居民,托起著千年宋城。

這是福壽溝的沙盤模型,可以看到福壽溝的基本走向。

福壽溝根據城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特點,采取分區排水原則,建成“福溝”“壽溝”兩個排水幹道系統,依據水力學原理,即利用水力使閘門自動啟閉,使城市雨水汙水自然排入章江和貢江。同時,福壽溝采用明溝和暗渠相結合、與城區池塘相串通的方式,防止溝水外溢,進行廢水再利用。“縱橫行曲,條貫井然”,主溝輔之以後期修建的支溝,形成了古代贛州城內主次分明且排蓄結合的排水網絡,有效地降低了城市內澇發生頻率。

這和我們今天推出的“海綿城市”概念不謀而合,她讓贛州老城區能像海綿一樣,在應對暴雨洪水災害時具有良好的彈性,有很強的吸水儲水滲水凈水能力。下雨時把雨水存儲起來,等需要用水還可以把儲存起來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將洪水變成水資源。

影響一代代的城市建設

據新華社報道,目前贛州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已達138.6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138.2萬。相對來說,福壽溝實際所能起的防洪除澇功能,不足以讓贛州在每次的大暴雨中獨善其身。一方面是因為福壽溝排水量不及贛州市總排水量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是因為,近十年來,現代城市開發導致福壽溝受損嚴重,不僅排水渠道部分損毀,與福壽溝連通的水塘更是大量減少,福壽溝難以系統地發揮儲水、排水的作用。

但是福壽溝因勢利導、遵循自然的設計理念給當今城市建設所帶來的啟示,福壽溝建造者“利民千秋”的精神以及福壽溝作為城市記憶的價值,已遠遠超過其作為仍在使用的排水系統的價值。

以贛州章江新區的贛州城市中央公園為例,該公園將生態環境、景觀環境與蓄洪排澇工程三者有機融合,利用自然條件建立了人工河塘,充分發揮著調洪蓄水的關鍵作用。該建設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指定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這是根據福壽溝經驗建造的贛州章江新區中央生態公園,這個公園占地面積1002畝,兼具了生態、休閑、蓄洪、排澇功能。

“最初很多人反對建贛州城市中央公園,覺得拿700多畝寸土寸金的土地來建公園實在可惜。目前城市中央公園不僅在提升贛州生態環境上起著重要作用,也成了章江新區防洪除澇的新‘神器’。”贛州市城市規劃展示館館長陸川陸川這樣說。

贛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負責人說,因為福壽溝這兩年成為了排水界的“網紅”,每年全國各地慕名而來參觀和研究福壽渠的人絡繹不絕。“福壽溝對於現代城市建設的啟示是什麽?”幾乎是每個人都會問到的問題。他的答案是:城市建設要道法自然,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的確,功在千秋的利民工程,遠比面子工程更有“生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8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