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師兄幫幫我】初創期企業有哪些融資方式?如何估算股份比例及價值?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8/57218.html

以下是一位初創企業創業者面臨著融資及估值的疑問,安全寶創始人馬傑給出了極其乾貨的解答。

【初創企業創業者 劉家銘】

問:

初創期,有那些融資方式可以參考?比如有人想入股,如何估算股份比例以及價值?


【黑馬師兄】安全寶 創始人 馬傑

答:

籌資方式主流就那麼幾種:自籌、家人朋友的種子投資、貸款、風險投資機構的天使投資。

自籌永遠是第一件事情,先開始很重要,好歹也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決心嘛。你自己砸鍋賣鐵了,對風投也是一個信心。(雖然你砸完以後他們也還是可能不認)。

家人朋友的種子投資,在國外比較常見,國內也正在興起,也有不少專業做種子投資的個人,比如徐小平老師。各種政府的種子基金,白拿的可以,入股的就要十分謹慎。

貸款的方式,在國內貸款就算了,你要是搞得定也不會來問這個問題了。這個方式在國外比較流行,因為如果對自己做的事情有信心的話,貸款是不用損失股份的。

經過了一定的早期準備,尋找風投的天使投資是最目前看來最靠譜的方式,也是我最鼓勵的方式。因為看到了太多不靠譜的創業想法,經過風投的過濾,靠譜係數會大大上升。面對他們的折磨,也是強迫你把事情梳理清楚。(當然你會說這些傻13風投看不懂你的天才計劃,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還是靠譜的)。

估值:今天下午我主持了一個圓桌討論,高原資本的涂鴻川正好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是誰?就是投資360的那個傢伙)他答案的精髓就是,沒有人知道一家新的科技型公司的價值。對這個答案很沮喪嗎?錯,這才是show出你的夢想,贏得資金的大好機會。雖說沒有定價的標準方法,但是投資公司會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規模和行業走向:你所要從事的領域的市場規模大你才可能做大,投資關心的可複製性必須有大市場做支撐。行業處於上升期或者井噴期,那就是雷布斯說的,豬在風口上都可以飛。

2,團隊:一個好的團隊,可以把一個一般的想法做成。一個不夠好的團隊,是不可能把好想法做成的。各方面人員的均衡搭配,特別是主要幾個合夥人的素質和能力決定了團隊價值。

3,商業模式:一個簡單清晰的商業模式會讓你增值不少。曲折的商業模式成功幾率太低。

4,核心競爭力:放在了最後不是最不重要,而是最難回答。你到底比別人哪兒強,為什麼你做比別人做成功幾率大?你如何快速發展?你如何阻止抄襲?想清楚核心競爭力才能回答這一系列不太好回答的問題。

如果你可以在以上4各方面給出不錯的答案,那麼恭喜你,你基本上可以獲得融資了,而且估值會不錯哦!融資會問你很多問題,但這4條是核心的核心。

最後說一下比例:種子階段沒什麼固定規則,大家靠談。但是一般專業種子投資,都會比較友好的只佔10%左右,不會特別高。天使階段,也是靠談,但是參考比例在15%-30%之間,20%是非常常見的比例。

再說一遍,早期沒法清晰的估算公司價值,所以算算最少要花多少錢,然後反過來按比例算出公司估值,也是一種方法。看看哪家風投接受你的估值就OK了。記住,錢比你想像的要值錢,idea比你想像的要不值錢。能拿到錢就好,不要太糾結估值,立刻開始最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21

用VC的方式去投資股票——我的2013投資總結 閒看花

http://xueqiu.com/1456239271/26902649
知道用這樣的標題很有爭議性,但社會需要和諧,而投資有爭議恐怕不是壞事,畢竟沒有爭議、沒有分歧哪來的交易?股市從來就不是和諧社會哈。[俏皮]

按照雪球投資總結模板所示,好像應該先報一下投資成績——今年9月份以前,一直同時做A股和美股兩個市場,9月初清空A股,只做美股了。單純算美股部分,今年的收益是131%(12年是25%);但A股部分是虧損的,並到美股後雖有所增長,但拖了後腿,使得最終總回報是72%。只關心數字的童鞋,可以閃了[跪了]

不得不說,在標普指數大漲29.6%創下自1997年之後的最大年度漲幅的大背景下,取得這一業績運氣是主要的,是不可持續的。要說自己有一點貢獻,那麼恐怕就是在9月初清空A股,把全部資金集中到了美股,這可能算作最簡單的一種資產配置吧。但是好像前兩天哪裡看到有研究,說是投資業績的93%是來自資產配置」[俏皮]。當然在盈利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們通常更願意相信主要是自己選股選時的能力使然。前兩天看到一句話挺好玩,說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如果你不在其中,那麼它就是泡沫;如果你在其中,那麼它就是牛市。」[大笑]

雖然會被他人看作是隨著池塘水上漲而浮起的鴨子,或者說是被風吹起的豬——恐怕也真的是[滴汗],但有這樣的收益總不是壞事,特別是這樣的收益加上去年的收益,已經將我在07-11年投資摸索期的學費彌補了回來,甚至還超越了很多。[跪了]

拋開收益,13年對一些投資理念有了的新的心得體會闡述如下,估計會爭議很多,但我不想說服誰,因為我知道投資理念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正確的,也許大家都對,只要是合適自己的,能靠著長久發財的,就好!下面主要是記錄給自己以後回頭看。

價值投資和A股:

到了年底這幾個月我終於不再聲稱自己是價值投資了[摊手]。因為,投資前面的「價值」二字本來就是多餘的。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我發現我對投資的理解似乎和很多「價值投資者」對價值投資的理解漸行漸遠,乃至大相逕庭了,很多時候大家用的是一個詞,但說的完全是相反的理解,所以我從此不在混用價值投資這個標籤了[滴汗]。不要誤會,我對價值投資充滿敬意。我認為其重要理念如安全邊際、護城河、能力圈、對公司治理、管理層的考量等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也是對其他各類型的投資方法具有指導借鑑作用的。然而,如果你真正理解並嚴格遵循價值投資的這些理念,你就會發現A股是適用但不適合價值投資的地方!原因如下:

1.     A股的中小投資者面對的投資環境極其惡劣:具有重大缺陷的規章制度、看得見的行政手的無預期的頻頻干預、對違法行為的監管懲治無力,繼而造成對各種暗箱黑幕行為的事實上的縱容和鼓勵(好人都有變壞的動力)。。。。(此處省略500字),吳老曾有賭場論,我認為則連賭場不如,因為賭場裡面不能看你的底牌吧?或者至少不能邊打邊修改遊戲規則吧?但在A股,這些行為並不罕見。2013年甚至出現了個人投資者因採用公開信息質疑上市公司而被跨省的事件[不说了]。。。

2.     A股的公司治理問題嚴重。很多企業壓根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其領導人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他們當然不會甚至即使主觀願意但客觀無力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放在應有的地位上來考量、尊重和保護。看到雪球上有很多「價值」投資者樂此不疲的對這樣的「企業」進行種種財務、經營的分析,這不是緣木求魚嗎?!真是哀嘆其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投資的長久杯具是必然的。

3.     A股市場較為封閉,數以億計的股民需求面對著有限的供給,造成了A股在絕大多數時候是高估的堰塞湖。

。。。。。。

就上面幾個不完全的原因來看,一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我是說,那種對安全邊際、能力圈、公司治理、管理層的考量有著嚴格甚至苛刻的標準的投資者在A股可能大多時候都無法找到足夠的合適的標的,在這種情況下,能說A股適合做價值投資嗎?!如果還不明白,那麼請看看中國最有名的一些價值投資基金經理們在A股多年下來的投資成績吧(我就不點名了,地球人都知道)。當然,雪球上的「價值」投資者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水平是遠超他們之上的[大笑]

總之,我認為,從價值投資的角度講,A股是貧瘠的荒漠(我還說過是垃圾堆),注定是學藝不精對價值投資理解一知半解的偽價值投資者的墓地,而真價值投資者可能不會賠死但很可能會被餓的營養不良。用一位球友總結我前兩天說的一些話來說就是:在A股,偽價值幹著大概率的挖墳工作,真價值幹著低概率的尋找沙漠之花的工作。當然,我願意相信雖然概率極低,但是還是有真價值投資者在A股找到了他的沙漠之花或者說在垃圾堆中翻到了金子,如果你找到了,恭喜你!

我發現,很多皈依價值投資的人們把價值投資當做是唯一正確的投資方法,而把一切其他投資方法都BS為投機,至少曾經的我是這麼認為的,但今年以來我意識到投資方法有多種,價值投資只是其中靠譜的一種,無論什麼方法,無論在哪個市場,只要你能找到使你的投資業績多年達到自己滿意的回報率就好,不必非要給自己貼上價值投資標籤的,或者,至少也不要動不動就站在道德高地上憑著莫名的優越感指責其他方法都是投機。我認為,如果一個投資者不能在一個市場上連續多年達到自己滿意的回報率,一定是他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市場的問題!價值投資絕不應是虧損的遮羞布!連年虧損還說自己是價值投資,似乎越套越光榮,那是對價值投資的侮辱!不過不要誤會,我雖然認為從價值投資的角度講,A股是貧瘠的荒漠、是垃圾堆,但是如果你有自己的方法在A股上多年賺到自己滿意的回報率,那麼A股對於你就是沃土,就是良田。

根據自己的情況,選對了市場,就是選對了起跑線!


估值和PE:


估值可能是投資中最重要,但也是難度最大的了。我認為價值投資最重要的一句話,沒有之一,那就是,投資就是投企業的未來現金流折現。看到了嗎?這裡面有提到PE了嗎?這句話重點是未來,而PE和其他眾多指標一樣,反映的只是後視鏡看到的東西。PE作為對股市整體估值的衡量或者構建一個低估值的組合,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而對個股而言,意義則小的多,那種只看PE炒股的人,真的就是輸在起跑線上了。不再展開了。

市值、行業和週期:

經典的價值投資理論裡面,好像沒有強調過市值這個概念,但我今年的開竅的一點就是會參考市值和行業空間,以及對比其他參照標的,來作為估值的一種維度了。另外,大市值的標的雖然可能還能漲,也許還漲的穩,但是漲的速度和幅度要比其市值小的時候難度大多了,這一點好像中美股市都有研究數據證明的。

13年茅台可穿越週期的神話破滅告訴了我們,沒有真正非週期的東西,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有其生、長、活、病、死或新生的規律,企業在發展中也是有起伏的,投資不去過多預測宏觀經濟是對的,但是對於所投標的所處的行業、發展階段、未來走向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

安全邊際:

經典的價值投資理論是說用4毛錢來買一塊錢的東西,而這一塊錢的估值往往是基於對製造企業淨資產或者對穩定發展的消費價值股的DCF分析得來的,其確定性是由企業的淨資產、內含價值或者具有可預見的具有穩定的現金流所保障的。而我現在對標的的考察更多的是由對其市值、行業、發展階段、週期、其競爭性、成長性等,其在幾年內有5倍甚至10倍的發展可能性構成了我投資安全邊際的一半,因為我看到它能有5倍10倍的可能性,也許它最終只有一兩倍或者甚至相反的結局,即我追求以4毛錢來買2塊錢甚至4塊錢的東西,當然僅憑自己的眼光,這樣確定性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自己一定會犯錯,而且還會錯的比對的多,那麼怎麼辦?這就要求分散投資,這構成了我投資安全邊際的另一個基石。若干較小概率但是有較大倍數盈率的組合是有較大確定性較好盈率的可能性的。即高成長性和分散性是構成我投資安全邊際的兩個基石,其實這也是我理解的VC投資的理念。每個標的的實際成長性越高,判斷的眼光越準,加上適度的分散,那麼安全邊際就越高、越有確定性。(估計這裡會引起很多爭議,不過我前面說過了,我不是價值投資哈,雖然我談的是安全邊際這個概念。[俏皮]

能力圈和(移動)互聯網:

投資講究恪守能力圈,這是對的。但是能力圈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擴展的,君不見,老年的巴老也終於投資了IBM了嗎?

懶得再碼字,就引用我今年的一個舊帖中的話吧:「互聯網實質上是把人類個體的大腦聯繫了起來,構建成了史無前例的,由所有互聯網使用者的個體大腦所組成的「超級大腦」。有了這樣的超級大腦,人類個體就可能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潛能,當這樣的潛能釋放出來,各個行業、各個領域(政治、經濟、文化。。)都會被重新塑造。在雪球上,就舉個投資相關的例子吧。我認為互聯網正在改變傳統的投資業,第一,打破了傳統上信息對於專業投資者和業餘投資者的嚴重不對稱性。第二,極大的拓展了個人投資者的能力圈。互聯網使得個體/業餘投資者可以和各個領域各個地域的專業人士的聯繫成為可能,眾包的信息可以勝過傳統一個投資研究機構所能獲取的調研成果。所以,在互聯網時代,必然會出現更多的個人投資成功者、成功投資小團隊!
當然,互聯網只是提供了這種可能性,並不能代替個體的主觀努力。個體大腦的學習思考分析判斷能力、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對不同意見的開放心態、跟他人的溝通能力等等,是決定了你的個體大腦是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併入到「超級大腦」,從而決定了你的投資高度和生命力!
一句話:互聯網時代,個體的競爭優勢取決於個體的大腦有多大程度併入了「超級大腦」系統,如何用好這個「超級大腦」,如果你做不到做不好,你絕對就OUT了!」(別跟我講老巴不用互聯網,老巴的人際圈獲取信息的渠道是你我能比的嗎?!再說了,OUT不一定就是loser,也可能會是土豪哦[大笑]

用VC的方式去投資股票

投資的方法千千萬,我目前的方法想了一下,發現竟然和VC的投資方式比較相似,當然,VC的方式恐怕也有千萬種,我這裡說的只是我自己認可的VC方式。自此,在我的眼中,從投資的角度看,自把「價值」二字從「投資」前面拋掉簡化後,又把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統一了——投資的本質難道不該就是這樣一致的嗎?

1.     投行業優於投個股。VC考察投資項目時不會一上來就把財務指標如PE(可能都沒有PE呢)、PB等放在首位考慮,而是會優先看所投項目的行業前景、生意模式、增速、發展空間等,在有錢景的行業裡再去進一步選個股,投資成功的概率會大很多。選行業也是我現在找投資標的的首要考慮。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以開放的心態、動態的、發展的、預見性的眼光來看待一個行業。比如這幾年一些股市老手錯失了投資互聯網大牛股的機會,這是因為他們經歷過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那次慘痛的教訓,讓他們仍以舊眼光看待互聯網經濟,沒有看到互聯網就是當今的消費品,不同於2000年很多互聯網公司擁有的僅僅是「眼球」,現在的一些互聯網公司的股價早已是有著漂亮的財務業績支撐的了。

VC投資的核心競爭力是投資眼光,我覺得個人投資者要戰勝市場、要賺大錢,最重要的是不是財務知識或其他,而是投資眼光。所以我以後不會再把精力放在煙蒂股的挖掘上了,因為在挖掘煙蒂所需的細緻的層層剝繭能力、紮實而廣泛的財務法律等知識方面,這不是我的強項,我面對機構投資者沒有任何優勢,甚至比不上很多專業的個人投資者。但是在面對一個處於早期的成長股,機構投資者的優勢則並不大,甚至由於機構投資受到的種種限制,讓他們無法(及時)投資。彼得林奇在其著作中對個人投資者打敗機構投資者的可能性方面有著更多的論述。比如我今年在搜房、歡聚時代上的介入時間相信會比很多投資機構介入的時間早。

我相信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個人投資者借助雪球這樣的平台,和其他個人投資者、產業專業人士更容易建立溝通獲取信息,機構投資者在獲取信息方面的優勢會大幅下降。我們在雪球上已經看到一些眾包模式的草根研報質量根本不輸於許多正規投資機構的研報了。個人投資者如果能有效的組織起來,那麼則在信息處理方面也有可能超過機構。說到這裡,我希望我現在參與的或者將來參與的投資草根組織有機會成為這樣的成功案例。

2.     VC投資高度重視管理層(領導人的因素)、公司治理和股權結構。這也是我投資時所應重視的。老巴大意說過生意模式比人更重要,因為總有一天一個企業會被個傻瓜領導。很多人就真的只看重生意模式,而不太重視對管理層、公司治理和股權結構的考察了。不管老巴說這話的背景和真正意思所在,但老巴在實際投資中對管理層的誠信、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可一點也不低哈。再好的企業,管理層不行也會搞垮的。

3.     VC投資的邏輯在於廣撒網捕大魚,即投資多個項目,每個項目都追求高回報率。投10個項目,7死2不溫不火,但只要有1個翻百十倍就賺回來了。追求投資項目的高回報看似貪婪,其實是對安全邊際的要求,也是對投資標的選擇的高標準(不能單純為了多而多)。這裡面實際上也暗含一個不能為將來預期的成長性付高價,成本越低回報才可能越大。具體到我的投資,我一般會持有5-10只個股,每隻個股的倉位高於25%時就會讓我考慮減倉了。適度的分散是我歷經各種黑天鵝還能活到現在的法寶,也意味著我認識到自己的投資判斷一定會出錯,而且錯的可能還會比對的多,即使這樣,還要贏的策略吧。集中和分散的爭論永遠不會有結果,適度就好,適度是因人而異的,反正極端集中和極端分散都不可取,極端集中遇到黑天鵝恐怕就得裸奔了(大家13年也都看到了[摊手]),而極端分散還不如直接買(幾)個指數簡單。


13年投資的得失

最大的失敗是儘管從12年初就開始投資美股,但仍對A股報有幻想,導致這兩年的投資回報因在A股的業績不佳而拖了後腿。特別是今年6月份就想清空A股全力只做美股,但是由於一念之差不得不拖到在9月初才清空A股,把資金轉移到美股,致使錯過了美股賬戶漲幅最驚人的7月份,在這個月,資金賬戶漲幅高達50%[赚大了],相信炒美股的朋友們大多都會在自己的賬戶資金曲線圖看到在7月份有個大的上升陡坡吧。

但最大的可取之處也在於把A股賬戶清空全力轉戰美股,導致全年收益遠超預期。美股有著世界上相對最健全的投資環境(監管、律所、空頭、公司治理、經理人的信用。。。),有著豐富便捷的投資手段(下跌也很方便賺錢,當然能不能賺到錢那要看你的本事了),豐富的投資品種(股票、期權、ETFs,。。。),彙集著全世界最優秀的公司(包括最優秀的中國公司),實在是包括價值投資在內的各種投資流派的樂土。

對業績貢獻最大的是$搜房(SFUN)$$歡聚時代(YY)$$諾亞財富(NOAH)$ ,賠的最大的是在A股賬戶的白酒股,最有爭議的一筆投資是$網秦(NQ)$ ( 網秦、做空與風控 http://xueqiu.com/1456239271/25828503)。

這裡面值得一提的是對$歡聚時代(YY)$ 的投資,不僅是因為在YY上面賺到錢了,而是因為抓到YY,除了運氣,就是我開放的心態和過去的經驗起到了作用。看到了很多投資大佬因為不是YY的用戶或者對YY這種「網上夜總會」很不屑一顧而錯過了YY,我就不免小[俏皮]一把,因為我也完全不是YY的用戶,但是當我從雪球上通過文章瞭解到YY後,立刻去研究了一番,雖然實在很難欣賞裡面的內容,但是我認為很有生命力,結合當年不屑QQ而錯過了騰訊,我知道,這個YY我不能再錯過了!所以這裡面的經驗就是,投資這回事,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立態度,但是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不能抱偏見,先入為主!

最想感謝的人是@國老。不僅是因為他的很多言論對打開我的投資思路很有啟發,而且通過他的引薦還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專業和非專業投資人。特別是有幸見面(可是在雪球之夜之前哦~),他慷慨熱情的招待我和其他投資小夥伴,成為很快樂很有收穫的一段經歷和回憶。記得大家歡聚一堂吃飯K歌時,我時不時的會在心底發出感概,是互聯網時代才有可能讓我們這些朋友在線上相識在線下相聚,從未見過面的人,一見面竟也能如此一見如故,相聚甚歡,毫無生疏距離感,真的很神奇![鼓鼓掌]

另外,還有幸和@weald @許志宏 @從易 幾位大牛一起吃飯論股,這也是今年一段很快樂很有收穫的經歷,感謝幾位!

@weald 是我在雪球上神交已久的朋友,他不僅在美股,特別是TMT方向投資上有著豐富的閱歷、深刻的見解和很好的收益,成為我學習的良師,也在很多價值觀上跟我很契合,讓我感到非常的親切,希望大家以後能有機會更多的線上線下交流成為益友。

作為被採訪報導過的雪球大V,@許志宏 的投資經歷大家可能有所瞭解,有些不瞭解的人說他是幸運。但是見到他本人跟他聊過後,你就會知道他的投資經歷可真不是運氣使然,讓我相信世上真的有投資天賦這種東西,他好像一開始就樹立了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而不是像我以及很多朋友從K線開始蹉跎了多年歲月後才皈依到基本面投資的[哭泣]。跟他聊天後的最大感受就是有後遺症——腦子被衝擊的很厲害、信息量超大,需要好多時間才能慢慢消化[大笑]。真的有很多啟發,希望有機會大家再聚!

在雪球上自@從易 的帖子中學到很多,見面後聽他談股更是一番受益,大家可能在網上更熟悉他對旅遊業的見解,其實他涉獵很廣,對光伏和搜房的認識和挖掘相信比大多數人要早的多。可惜幾個小時的聚會時間還是太短!希望有機會再次當面討教。

此外,還有幸見到@心燈永續William,並承蒙他的盛情款待,感謝!@心燈永續William 兄是我在雪球上較早結識的朋友,他深厚的財務功底使得我早就把他當做自己的財務老師來學習了(他的幾個企業財務分析的帖子,我都打印出來學習過)。見面後,發現是個儒雅俊朗氣度翩翩的大帥鍋哦!他作為資深的業內人士,談吐卻很謙虛內斂,大家相談甚歡。可惜時間太短,另外我說的多些,希望以後有機會大家再見面,跟我談談你多年的投資經歷和見聞,相信會讓我大開眼界大有收穫的。

還要感謝我線上線下認識的一些投資小夥伴,他們一些人在雪球上發言不多很低調,但是水平很高,給我很多教益,我就不一一at了,希望以後你們也能多發言不要太低調哦。另外還感謝許多交流過但未曾謀面的球友,希望今後我們有機會線下見面。

感謝@雪球 這個平台讓我有機會跟許多朋友交流結識,提高了投資水平收穫了金錢和友誼;以及i美股的分析師團隊,你們出品的研報都是精品,讓我學習提高很多!我的投資業績目標現在錨定為你們i美股啦,希望有機會打敗你們[加油];如果做不到,就希望有機會買你們的基金嘍![跪了]

14年展望和心願

1.     加深對許多標的的認識和追蹤,方向是TMT、光伏、高科技以及幾隻醫藥股;

2.     希望有機會線上線下結識更多的球友,擴大自己的交流圈;

3.     完善自己的投資手段,把期權的使用納入進來;

4.     取得15%+的收益;

5.     現在的狀態還算滿意,但若有好的機會,可以考慮換份自己喜歡的投資相關的工作。

6.     希望球友@天地俠影 早日出來[跪了]

祝各位球友2014年都能發大財,個個發愁藏錢難![赚大了]


附錄:

2013年9月清空A股貼: 清倉A股,遠離垃圾堆!願賭服輸,繼續在肥沃的土地上去戰鬥http://xueqiu.com/1456239271/25071945

後記:

寫完此文後,有看到下面兩篇球友文章,正好是同一天發在雪球上,感覺大家對A股的看法有很多共鳴,寫的很不錯,轉載這裡,作為資料參考。

轉載不代表我完全同意他們的觀點,僅供看官參考,版權屬於他們各自[献花花],若對他們帖子中的觀點有評論,請去其原帖處跟作者交流[笑]

@立春
中小投資者有什麼可保護的?!http://xueqiu.com/9428236477/26892992

@張運輝
嚴重供需失衡的股市,藍籌將長期淪為低市盈率垃圾
http://xueqiu.com/4318577537/269038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44

怎樣用互聯網的方式改造一座長途汽車站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0/58475.html

互聯網思維再次來襲,這次改造的對象是汽車站。互聯網和汽車站,看似兩者遙不可及,但是他們之間沒有交匯點嗎?顯然不是,就春運為例,互聯網就能為長途汽車站解決很多實際問題。那麽,怎樣用互聯網的方式來改造一座長途汽車站呢?請看郭靜給i黑馬的投稿是如何分析的。春運帶來的人流量,如同洶湧的流水一樣開始散往各大城市,到處可見擁擠的人群,無論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還是四五六線城市,甚至包括各大縣城,都出現了春運綜合癥。互聯網除了帶來娛樂屬性外,更大程度上解決了信息的流速問題,點對點的流速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得以快速流動。信息流速的提升,有利於縮減因信息不對等出現的高額成本。信息是平的互聯網的信息是平的,用戶在某商城進行購物、再通過支付工具進行支付、通過快遞公司收取快遞,整個購物行為是一條水平的線段。而汽車站的信息其實也是平的,用戶通過汽車站購票,購票以後按照車次、時間乘車,直至到達目的地。長途汽車站最根本的核心是為旅客提供運輸作用,即旅客通過長途汽車站達到旅客需要的目的地,這是一條主線,其他包括旅客購票、旅客坐車的車次、時間等都是分線。汽車站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讓旅客坐上車達到目的地,旅客希望能方便快捷的乘車達到目的地,兩者並不矛盾,但是為何還是會出現擁堵或者其他狀況呢?以蘄春長途汽車站為例,這是著名國學大師黃侃的故鄉,同時也是醫學家李時珍的故鄉。蘄春汽車站之所以會出現擁堵,主因是水平線段出現了斷裂。首先是用戶購票。用戶只能使用傳統的方式進行購票,雖然各個地方都開啟了專門的售票點,但是相對於一百多萬人口來說,遠遠不夠,購票方式單一,這是起點線段的問題。第二個線段的斷裂出現在車站和車輛信息上面。車站和到站車輛信息之間的信息是斷裂的,即XXX次汽車XXX到站這條信息,到站的具體時間點和車站之間出現了斷裂,車站無法知道XXX次汽車的到站時間,無法及時為用戶做出預告,造成了用戶的滯留問題,特別是容易出現時間混亂。(這個問題在一線城市出現的較少)第三個線段的斷裂出現在用戶和車站信息的對接上。官方的信息無法通過有效的手段進行傳播,用戶無法知道XXX車次是哪輛車,譬如車輛出現晚點狀況,用戶完全無法知道車輛晚點的信息,更別談知道車輛達到的大約時間。第四個信息的斷裂出現在終點線段上面。用戶對於車輛的地理位置信息,車輛大約達到時間、到達的具體地點,這些信息都是無。從用戶購票上車再到目的地這一整條線段,可以連成直線的,當前的汽車站的信息是斷裂的,有褶皺的,降低了信息的流速,出現大的擁堵也屬正常,不過這樣同樣會增加相應的成本,當然成本更多的是出現在用戶身上。汽車站要想和互聯網一樣,就必須將各個線段銜接起來,避免出現斷裂的線段,作為汽車站,信息出現方便的對流,是基本的用戶訴求,但這僅僅是一個汽車站嗎?網絡建設信息線段靠什麽把它連接在一起呢?互聯網環境、移動互聯網提供了良好的穿針引線的作用,移動互聯網為用戶和車站之間形成了很好的對接,當然車站和車輛之間也需要有相關的定位系統進行銜接。第一步是車輛和車站之間信息的銜接。XXX車次和XX點到站,甚至它出現在何地,大約何時達到目的地,車站都應該有全面信息的反饋,當出現迷路的時候,車站能及時根據定位系統進行位置指引。第二步是建議專屬的汽車站服務平臺。可以是網站,也可以是獨立APP,總之是能給用戶提供基礎乘坐服務的平臺,用戶通過智能手機即可查閱到相關信息,網站則可以提供PC訂票的方式。第三步是車站自身網絡環境的覆蓋。對整個汽車站進行無線網絡覆蓋,給用戶免費使用無線網絡的機會,當然為避免出現網絡寬帶流量因使用人數過多而導致網絡過慢,可以限制用戶加載網絡情況,如每個用戶使用的最大流量不能超過20KB/S,這樣用戶在等車的時候也能看看新聞、聊天幹啥的,解決用戶在等車中出現的焦慮、寂寞空虛冷等情緒。第四步是驗票方式(在一線城市幾乎都已經實現)。采用條形碼掃描的方式,以免人工一個個去檢驗的傳統方式,即浪費時間又容易造成秩序混亂,特別是因人工檢票出現的遺漏或者混亂問題,造成的時間成本完全被浪費。增值服務汽車站也存在增值服務麽?又不是當年的QQ,弄個七色鉆,就可以吊炸天。從現有的汽車站來看,增值服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傳統的增值服務,一個是新興待開發的增值服務。先說傳統的,圍繞汽車站建立的生態圈。曾經有段子說,在國外某地建了一個加油站,附近會是餐飲等各種不同的產業,在國內某地建了一個加油站,附近所有人都開始建立加油站。就拿蘄春汽車站來說,其傳統的增值服務目前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餐飲以及一樓的超市,第二是汽車站的廣告,我實在難以理解好好的一塊大LED屏,不接入汽車站的車次信息,居然放電視劇,即使是接入汽車站自身的廣告也行呀,蘄春汽車站這麽敗家,蘄春人民知道嗎?僅僅只有餐飲以及超市,只解決了基本的需求,另一個需求是,蘄春的特產,幾乎所有的車站都存在這一個專櫃,但在蘄春汽車站卻並沒有看到(可能是新建的緣故),比如蘄春的野生竹筍、季節性的板栗、原生態的桃子、李子等產品,以禮品的形成對流,從春運來看,人流主要向外流動,將蘄春內的產品對外銷售。第三個增值服務是廣告(註,這里指的是網絡廣告),當車站的免費無線網絡鋪開以後,用戶必須使用車站的無線網絡才可以,車站這個時候可以對無線網絡使用廣告的形式對外出售,一個點是,用戶連接無線網絡需要進入一個界面進行確認,該界面可以合理的投放部分廣告,另一個是和車站的APP或者網站進行廣告形式的捆綁,用戶查詢車次信息、使用車站的APP,車站的廣告都能適當合理的進行投放。這部分廣告營收既解決了鋪設無線網絡所產生的成本費用,又為汽車站增加了新的營收通道,對於廣告主來說,手機端的效果,也會更加精準,它讓廣告離用戶的眼睛更進一步。長途汽車站雖然人流量不穩定,而且用戶停留的時間短,但是它的人流量比較集中,特別是諸如春運以及平時的節假日,大量的人流量給予廣告主很好的條件。無論是傳統廣告還是互聯網,用戶的分散性都給廣告的投入增大了難度,人群很難像春運這樣集中,這是一個很好的信息傳輸通道。用最快的速度為用戶提供乘車信息,以解決用戶的滯留問題;以無線網絡為基本樞紐,擴大汽車站的服務信息;以內部的經濟通過人流量,對外輸送,這不僅是一個長途汽車站。文/郭靜 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郭靜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35

快的打車CEO呂傳偉:最好吸引用戶的方式就是補貼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40.html

昨日零點起,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攜10億元重磅出擊,當然快的打車也不甘寂寞,對外宣布從18日起升級補貼方案: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掃碼支付的乘客每單返現11元。快的方面表示,其打車獎勵金額永遠會比同行高出一元錢。而i黑馬今日收到消息,嘀嘀打車宣布,從18日零時起,將開啟“遊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車費,最高可獲得20元補貼。另有媒體報道稱,從下個星期起,打車用微信支付10次以上的用戶將獲得微信打飛機遊戲中的對應獎勵。為什麽競爭雙方都喜歡采用補貼模式呢?去年快的打車CEO呂傳偉接受了創業家&i黑馬的專訪時,預言了兩家融資後,即將到來的慘烈市場競爭,同時分享了快的打車應用的在市場策略方面的經驗,特別談到了“打車應用一開始用錢砸市場很重要,立竿見影,中長期比的是產品、體驗、服務等精細化運營。”以下為《創業家》2013年第11期《打車APP肉搏ing》一文的節選:起源於上海的打車軟件大黃蜂,目前在江浙滬地區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快的打車今日宣布與大黃蜂宣布簽訂合並協議,這是打車軟件領域的首起並購事件。快的打車向大黃蜂發出了收購要約。大黃蜂CEO黎勇勁透露,“經過仔細和認真的考慮後,我們接受了快的打車的合並邀請,我們的風格和想法非常接近。”從雙方的市場份額來看,“快的打車”已經覆蓋了全國35個城市(包括香港),用戶下載量接近2000萬,司機使用數量超過20萬,月訂單量突破400萬單。據易觀國際日前發布的《2013年第3季度中國打車APP市場監測報告》顯示,“快的打車”以41.8%的市場份額占據第一。起源於上海的打車軟件大黃蜂,目前在江浙滬地區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作為“快的打車”的投資人,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鴻平稱,將同其他財務投資人一起再投入近億美元資金和其他資源支持其繼續發展。創業家雜誌社11月份曾專訪過快的打車創始人呂傳偉。呂傳偉認為慘烈的市場競爭還將延續下去。以下為呂傳偉口述市場領先的兩個打車應用企業快的和嘀嘀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新一輪高達數千萬美元的融資。慘烈的搏殺還將持續多久?呂傳偉說,“現在連想都不去想這個事”。趨勢打車應用一開始用錢砸市場很重要,立竿見影,中長期比的是產品、體驗、服務等精細化運營。不光是我們這個行業,其他很多行業剛開始也砸錢。砸錢圈用戶、圈司機,是市場培育的必須過程。從某個角度講,打車App與分眾模式更像―分眾是爭取有限的樓宇資源,我們爭取的是司機。我們公司現在一共140人,地面推廣部隊八九十人。圈用戶最有效的方式是擴展新的城市。我們的打法已經非常清晰,只是複制而已―一個新城市,我們去四五個專職員工,招十幾個兼職人員,在機場、高鐵等地方直接向司機做推廣,教他們安裝、使用軟件。兩個星期達到目標,該撤就撤,該維護就維護。現在鋪了30個一線和省會城市,其余二線城市基本不考慮。大部分是設一個點,兩個人負責推廣和後期維護。現在我們的司機全是靠自然增長,一天增加1500~2000個。哪種方式最容易吸引打車用戶?基本上全都去試,才知道哪個最有效。在分眾打樓宇廣告,只是一個品牌效應,跟你的用戶量增長關系不會太大。我們不斷探索如何拉動用戶量,與去哪兒、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合作。你在去哪兒客戶端能打到車,後面提供服務的是我們。我們跟藝龍、同程都合作過,我們也做過一些高鐵、學校、影院的“地推”,效果都一般。目前,拉動用戶量最優的方法是司機推薦。這些人已經坐到你車里來了,不是說你街頭發傳單,發100張,可能99張在垃圾筒里。我們有一個定向補貼,激勵司機積極搶單。比如你在國貿打車,司機嫌堵不去,我們願意補貼5塊、10塊錢,讓司機空車過來接你,後來這個方法被各家發揚光大了。嘀嘀打車今年3月份第一次搶占上海的時候,想把我們直接剿滅,樓宇、地鐵、機場、公交車站廣告鋪天蓋地,一個訂單給司機補貼50-100元,一直補到了9月底。它那時候已經有很多錢,我們屬於苦苦掙紮,花10萬塊錢都要考慮很長時間。那個時候我們受的影響比較大。原來我們是絕對領先,結果短時間內成了四六開,我們是六,他們是四。8月份的時候,上海出租車司機推薦一個乘客使用嘀嘀,嘀嘀會給司機40塊錢。上海的大黃蜂也瘋狂補貼司機話費,各家都大打出手。那個月,光是上海,幾個公司一起發放的補貼金額,我估計要到上千萬元。很多司機接話費都接到手軟,少的一個月可能1000元,如果努力的話2000元都正常。現在上海市場基本處於相對膠著的狀態。嘀嘀的補貼現在也降下來了,因為我們打北京市場,打到嘀嘀的命門,它必須守這個地方。原來只有兩三個城市,就是你死我活,現在有30個城市就很好玩了。哪些城市攻,哪些城市守,哪些是他們必守的,哪些是我們必守的,需要分析,不會說30個城市,全都往死里補貼。從這個層面來講,誰也打不死誰。我們現在覆蓋的城市是所有的打車軟件里最多的。另外從每天的打車數量看,也是中國最高的一家。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很強勢,很有錢,你就必須應它,你不應就完蛋了。那時候嘀嘀最有錢,1800萬美元(兩輪融資加起來),一年全都花光了。投資人不在乎你拿了多少錢,效率是不是最高,而是說你的數據怎麽差這麽多,還會給它錢。我們A輪融了兩筆(第二筆是經緯創投),金額加起來不到對手的一半,我們現在做到這個效果,就是我們的運營效率和產品體驗更好。未來打車應用比什麽,核心就是這個。現在的問題是,惡性競爭把原本的贏利變成了投入:我們的地面部隊也去掃過酒店、旅行社,我們幫著介紹客戶給它們,然後拿提成,結果對手去了之後說,你跟我做獨家,一個訂單我倒貼10塊錢。3月份騰訊投了嘀嘀(2013年4月嘀嘀宣布獲得騰訊B輪1500萬美元投資),我們第一反應是,微信的量不得了,比拿5000萬美元意義更大。微信有很多類似的應用,比如微信公共賬號可以訂酒店,加個打車,公共賬號的轉化率和App的轉化率還是差了一個數量級。不是說不需要擔心,但根據目前的真實情況判斷,我們覺得也沒有那麽可怕。支付寶是一個支付工具,微信是一個溝通平臺。支付工具跟打車應用是非常匹配的,溝通工具主要是一個平臺,掛非常重的商務應用,平臺會發生傾斜。之前我們跟支付寶只是簡單的集成,比如可以用支付寶錢包來付費,支付寶可以安裝快的打車應用。未來3個月,快的和支付寶的後臺帳號會互通,支付寶用戶不需要註冊快的就可以直接使用,乘客使用快的就給他的支付寶存5元錢、10元錢,司機只要支持支付寶,就給50、100元補貼。接下來如果大家還是目前這種白熱化肉搏狀態,對方用很多錢砸市場,我肯定還要去應。不一定是它花1塊錢,我也要花1塊錢,如果我效率高可能只要花5毛錢,但我肯定要做這個事情。如果將來殺到後面,所有的投資方覺得再這麽玩的話,就屬於互相毀滅了,可能會有合適的人,找合適的機會,推動合適的事情。說實話,現在連想都不去想這個事。我覺得中長期還是要靠產品。我不相信靠錢能砸出來一個市場老大,最後發力的還是產品、服務、用戶體驗這些。還有怎麽精細化運營,比如怎麽來管理我的司機,怎麽推算我的訂單,怎樣使我的補貼更有效率,怎樣保證自己的產品領先對手至少3個月。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 呂傳偉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1

可轉債慢談(一):用保本的方式「炒股票」 優美

http://xueqiu.com/5091457148/27799377
   雪球人氣旺,高手多。得空把去年寫的可轉債系列博文轉到雪球上,和大家一起探討。

     什麼是可轉債?簡單的說,是可以轉換成股票的債券。在轉換之前,它是債券,和純債一樣有價值回歸的特點,也可以獲得票面利息;轉換後,就兌換成了相應數量的股票,因此股市的上漲也會帶動可轉債價格上漲。所以說,可轉債兼具「債性」和「股性」的特點。

    和純債不同,純債市與股市的行情通常是呈「翹翹板」效應此消彼漲,而可轉債的價格與股市是正相關的。當股市大漲時,持有可轉債可以分得股市的一杯羹;即便股市大跌,可轉債因其債券屬性,也有一個安全保障底線。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下面,以南山轉債為例,對可轉債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南山轉債(100020)自2012年12月4日至2013年1月4日,價格從100.29元漲至107.69元,約1個月的時間漲幅達7.37%。在企業債裡,我們是看不到這樣的漲幅的。在過去的1個月,純債市一直處於年末的小幅調整中,相反可轉債春風習習。上證指數自去年12月4日的1956點漲至今年1月4日的2296點,上漲17.3%,許多可轉債的價格也跟著上漲了七八元,一般漲幅都達到7%左右。

  顯然,最近一個月可轉債沾了股市的光。當然,假如股市下跌的話,可轉債也一樣會跟著摔跤。不過,由於可轉債的「債性」,它要比股票安全得多。比如,南山轉債(100020)現在價格107.69元,假使價格跌破100元面值,但持有到期(至2018年10月16日),仍然會歸還100元本金,並每年有3.5%-4%的利息。不論其價值跌到多少,持有到期的話,也不會虧本。

  當然,可轉債的收益也是有「頂部」的,與股票不同。當可轉債達到回售條件時,公司會回購可轉債。比如,南山轉債(100020)為例,當對應的股票價格連續30個交易日中至少有20個交易的收盤價不低於當期轉股價的130%(含130%)時,發行方公司可以提前贖回。以轉股價 6.92元計算,當對應的南山鋁業(600219)價格達到8.996元,並連續30個交易中至少有20個交易日不低於這個價格時,公司就可以提前贖回。也就是說,可轉債的收益的頂部就是30%。當然,如果在達到130%後的短短30個交易日內,正股漲了幾倍,那麼轉債的價格也是同樣跟漲,歷史上有轉債曾在強贖前漲到400多元。因此,這個30%的收益頂部是理論上的,實際上看正股漲多少。

 有同學可能會問,可轉債好,還是純債好?這兩種都是低風險的投資工具,如果只想吃利息那就買純債,如果看好股市又怕被套虧本那可以買一些可轉債。或者兩種債都配置一些,比如我以純債為主,適量買一些可轉債。而且,可轉債也可以正回購借錢,同樣可以利用槓桿來增加收益。

更多博文見【優美理財筆記 】http://blog.sina.com.cn/yumilica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27

深夜時刻(19):嶄新的物業估價方式 戰神

http://notcomment.com/wp/?p=16987

一般我們為物業估價,多會從兩個方法去評估,一是成交,二是銀行估價

成交紀錄

成交紀錄反映市場的交易情況,市場價格如何,但以此為物業估值有一個問題,我舉個例子,例如高層賣400萬,低層又應該值多少呢? 業主說:「低少少啫,最少都值380萬啦」,地產代理則說: 「咁低層320萬都好盡喇」,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如何評估呢?

銀行估價

銀行估價也是為物業估價的一個好方法,因為是銀行借錢給買家買樓,銀行說不值,買家借不到錢,業主說值多少也沒用,不過不同銀行的估價可以差距很大,動輒相差數十萬,因為當中涉及人的觀點因素,及銀行的取態,自然不同銀行有不同的估值。

以統計學推算物業價值

亦即是基於成交紀錄再以統計學按不同的因素如樓層、時間性、單位等作調整以推算物業價值,當中計算由於是基於市場的成交紀錄,不渉及人的觀點因素,比較客觀,亦解決了只看成交紀錄沒有客觀標準的問題。

在網上,我找到了一個以此方式為物業估價的網站,homeprice.com.hk ,這是該網站的簡介:

「Homeprice 是香港首個由一組學術界專才為住宅單位作市價估值的網站,本公司的服務宗旨是為用戶提供客觀、可靠的物業估值和樓宇資料, 從而增加地產市場的透明度。

現時香港市面上的地產公司或網頁大多只提供住宅的環境設施和買樓按揭的資料,只有絕少數資源以客觀、科學的方法為用戶提供免費的物業估值服務。針對此情況,一位美國紐約大學的市場學教授與兩位分別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的高級研究員,應用「貝葉斯統計學」(Bayesian Statistics) 編成「Homeprice物業估價」系統。本系統以該住宅單位和近期鄰近的相似單位過往的成交記錄作為重要的分析元素,較準確地計算出該單位的市值,務求幫助買賣樓宇人士清楚地了解現時或短期的樓價狀況, 從而作出明智的決定。

「Homeprice物業估價」研究人員運用「多層貝氏統計模型」 (Hierarchical Bayesian model) ,根據過往物業成交的記錄進行估值。例如當系統要對某大廈的15樓F座進行估值時,系統將該單位和它周圍的單位的過往交易記錄進行嚴謹的數據分析。在分析 過程中,「時間性」、「屋苑單位」、「樓層」是本系統估算物業市值的三大重要元素。」

現時「Homeprice物業估價」結果的誤差已達到比市場上真實成交價相差大約百分之五的水準。可到這連結看到過去30天的誤差情況 http://www.homeprice.com.hk/historical-performance/

歷史估價圖表

這個網站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看回過去該物業單位的估價,價值升了多少跌了多少一目了然。

舉個例,我試一試為太古城某一單位估價,看到從去年4月最高位至今,估價大約回落了5.35%

taikooprice

各位朋友有興趣可以上這個網站試試啊 http://www.homeprice.com.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61

PB/ROE = PE估值方式中的兩個重要維度 rubato

http://xueqiu.com/9599205441/28521886

1.                   ROE 水平的未來可能變化趨勢與可持續性

一般說來,我們所說的ROE都是企業最近及當前的ROE水平,但是對於估值而言,以後的ROE水平會如何變化是至關重要的。下圖是企業ROE水平變化的一個非常粗略的大致示意圖:
查看原圖
   不同企業的ROE變化圖形會非常不一樣,上圖只是最「典型」的一種。我們在估值時,除了ROE的現值之外,還應該結合對行業及企業的理解,大致判斷該企業處於哪一個發展階段,從而大致推測其ROE的變化趨勢。比如,某企業今年ROE為15%,那麼這個15%是屬於「快速發展 + C」?還是「瓶頸/調整 + C」,抑或是「成熟 + C」?(還有很多種組合情況),而這三種不同的情況應該給予的PB估值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然,我們首先應該明白的是我們無法準確預知一個企業的ROE變化趨勢,可以借助行業發展歷史及先行企業的歷史ROE變化,結合行業未來發展的大致趨勢及該企業與先行企業的異同點,來大致推測企業的ROE變化。

   比如,我們的大致判斷為該企業現在處於「快速發展 + C」的情況,C=15%,且該行業與該企業的快速發展期與平穩發展期比較長(比如,大於5年),那麼可以預見該企業的ROE還會繼續增加,企業淨資產也由此快速增加,比如也許3年左右就會增加一倍,那麼這時候給予該企業稍高的PB值也是說得過去的。典型的有自己競爭力的優秀醫藥行業企業因為需求的高穩定性與持續增長性,加上新藥專利或首仿優勢的排他性,在上圖中表現為快速發展期與平穩發展期比較長, A,B,C,D等不同時期的ROE值均較高(比如A可能超過30%,成熟期後C值也有15%),所以醫藥行業的優秀企業PB值普遍比較高,這是長期而言稱重機的結果(雖然不一定就隨時完全準確)。比如A股的恆瑞醫藥及港股的中國生物製藥,長期保持了持續的業績高增長,而且其龐大的在研/臨床 Pipeline及強健的銷售網絡保證了業績高增長的可持續性,所以這兩家公司的PB值長期以來也很高。雖然我也不好說這兩家現在的估值一定是合理甚至低估的,但是我也不敢說是高估了的。

   在快速發展及平穩發展階段對企業投資,比拚的是對企業與行業的深入瞭解與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因為好的行業與企業,大家可能都是看好的,出現估值上明顯機會的可能性較小,唯一的機會在於前面所說的對行業及企業的深入認知,投資者需要的是找到其實能值10PB而現價只有3~4PB的企業,或者認清6PB的某企業大致就值4~6PB,這個任務的難度很高,如果你的認知與大眾差不多,那麼現價就是對你而言的合理價格,沒有安全邊際;如果你就是人群中對行業對企業理解最深入的那最少數幾個人,那麼可能會有機會,但是你確定你真的就是那無數研究者裡最出色的幾個?這不是估值方法的問題,用PEG, 市銷率等等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可能出現估值上的機會的情況,在於行業/企業「快速發展 + C」而股市處於明顯低迷階段,這樣的機會不多,也不會持續很久。

   比較好的投資機會往往出現在「瓶頸/調整 + D」的大致區域。這個時候因為關注或看好企業的人較少,競爭不那麼激烈,而且很有可能因為對企業未來的悲觀情緒過度折現,企業的估值很低,比如PB小於或等於1。同樣以醫藥行業的東瑞製藥為例,2012~2013年 時,因為限抗令,企業以前的主業抗生素原料與製劑受到沉重打擊,而企業一直在培育的專科藥(尤其是高血壓相關製劑)初見雛形,但對利潤尚未形成重大貢獻,所以企業ROE較低(約11%),PB也很低(最低約1PB)。屬於較典型的處於「瓶頸/調整 + D」的情況。而由於行業與企業的特點,很有可能該企業調整後會進入另一輪較長的發展期,ROE會較長時間的升高與保持。

    其它情況下的投資策略就不贅述。總而言之,無論是PE,PB 還是ROE,都應該動態的看待, 結合行業與企業發展階段與本身具體情況來看待,不能單看PE、PB或ROE的絕對值高低就下結論價格是高估還是低估。

2.                   股息率

    股息率(股息/盈利)對於PB 與ROE估值的意義在於首先股息率直接影響淨資產(B)的複合增長。例如:ROE為10%且完全不派股息的企業,我們可以大致理解為淨資產以每年10%的速度複合增長,即大約7年增加一倍;如果企業每年派發50%的股息,那麼淨資產以每年5%的速度複合增長,即大約14年增加一倍。這個速度的對比是明顯的。這個問題在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一書中有過出色討論,本文就不狗尾續貂,簡言之如果企業在少派股息或不派息的情況下保持ROE的高水平甚至增長,那麼該企業的資產價值(盈利能力)較高;在派股息或派高息的情況下保持ROE的高水平甚至增長,企業的資產價值也是很好的(尤其是股息還給予了個人投資者更大的自主權),當然價格是否已經price in了這些價值,同樣需要注意。其他情況的企業可能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股息率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幫助認識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如果是正直的管理層管理的正常的企業,由資本支出的情況決定,那麼在初創期應該不會派股息;快速發展期也可能不派息或少派息,甚至可能增發股份;平穩發展期可能派息率增大;瓶頸/調整期派息可能不變或者減少,而成熟期派息率最高。當然,不同行業之間整體對比而言派息率也可能不一樣,這也是由不同行業所需的不同資本支出狀況決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18

人人貸楊一夫:互聯網金融正在變成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http://www.iheima.com/thread-4610-1-1.html
以下為楊一夫口述:

互聯網生活方式的這一代

我講講行業,我覺得不光要講P2P,也講互聯網金融模式,互聯網它本身是一個什麼情況。互聯網到現在已經改變了很多很多行業,剛才大家都在用微信,大家也在淘寶上買東西,可能也在京東上買東西,也用QQ音樂和蝦米音樂聽歌,用各個門戶手機端看新聞已經貫穿到我們每個生活細節和環節裡面,我們很難想像我們生活沒有互聯網是什麼樣子,在這樣一個互聯網融入其他行業的同時,其實是創造了氛圍,或者說給我們形成這樣生活習慣,我們確實已經變得對互聯網很依賴,逐漸接納了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精神,這些精神我們是在互聯網每個人是平等的,所有的互動都是非常直接的。非常點對點,帶給我們分享,帶給我們協作和透明。
   
中國互聯網發展到今年有20年,前五年到八年是互聯網普及,那時候只有極個別人發郵件,後來有人通過新浪和搜狐網站去獲取資訊。

在這樣一個時間我們會認為,中國的第一代互聯網的網民基本上是1980年前後的一大批人,他們是最早接觸互聯網,而且又是非常接納互聯網生活方式的這樣一批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很長時間的需求是通過互聯網滿足,比如說購買,如果大家買個什麼東西,很少人背著現金去商店買了,很自然聯想到淘寶有沒有,有的話找一個信用好的,過兩天敲個門就送到了,即使我到商店買,也要在京東上查價格,看看看是不是合適,這個習慣已經貫穿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35歲左右的一代人,很長時間他們確實只有消費的,或者社交、音樂、資金獲取的需求,但是他們很長時間沒有金融服務的需求,沒有這種意識去通過互聯網獲取金融服務,到現在經過這些年的積累,加上這代人年齡成長,他們開始掌握大量財富,變成社會中堅力量的年齡段,跟國外很大的不同,在美國我們發現社會大量財富其實是掌握在50歲以上人群手裡,由於很多歷史原因,中國大量財富是掌握在30—40歲年齡段人手裡,50歲以上的人在面對互聯網的時候,他的接納程度是比較低的,因為在中國和美國互聯網普及的時間差別就是一兩年的差別,但是年齡差距很大,美國互聯網金融非常發達,他們在一定程度方面形成了習慣,他們熟悉掌握互聯網,並且接受互聯網方式,接受這樣的金融服務非常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中國互聯網金融是中國的故事,就因為中國更年輕一點的人,他們正在掌握更多的財富,並且他也有很好互聯網使用習慣和接納互聯網的生活方式。所以當這樣的需求有一兩個契機去把它點燃以後,這個勢頭便不可收拾,這個契機是什麼,不是因為我們,確是因為阿里。

中國式互聯網金融現狀

餘額寶去年的推出把互聯網金融概唸點燃了,其實整個行業裡面,餘額寶這個業務在阿里做之前就有一些機構在做,至少是在人人貸在餘額寶推出之前我們就在關注,確實由於公司體量不一樣,餘額寶推出以後社會注意力到餘額寶這個詞上面,我們包括P2P服務,包括其他一些行業跟著受到更多關注,尤其像眾籌、P2P服務目前來講更符合中國多數人對投資,對財富使用的理念,所以更快的發展。這裡我想講一講眾籌,一共分三類,一個是叫實物回報者的眾籌,一個是產品零售制的眾籌,一個是股權眾籌,三個模式目前在中國或多或少遇到瓶頸,實物回報在中國還要培育,需要在垂直領域入手,短期內想要很快成長有一定困難,像豆瓣,或者其他一些網站,如果能夠找到一個辦法去做眾籌,是一個機會,因為他們畢竟已經積累了很多垂直人群,就看大家怎麼想,其他沒有流量入口的創業者,短期內還要很多瓶頸要克服。產品預收制,這個目前來講不是很符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遇到的情況跟第一個模式很相近,確實文化要克服,也需要教育市場。第三類股權眾籌,應該有最廣泛的成長空間,在中國面臨一個瓶頸,中國治理公司工具太少,你一旦通過眾籌方式去解決融資,你的股權結構變得很複雜,在中國當你的股權變成很複雜的時候,在接下來的資產安排都會受到限制,真正有在目前中國,真正就是像特別好的項目,其實會比較難接受眾籌的安排,特別是在早期的時候你只想融一輪,你可能會有心裡的顧慮在。天使已經做得很不錯,但是他們並不是做很多人的眾籌,他們參與的人數也非常有限,面對的還是比較專業的天使投資人和身邊的朋友,真正大範圍的像美國的方式。眾籌項目在中國我覺得還是會面臨公司治理工具的限制。公司如果沒有一個大的變化,這個眾籌會比較難打開。還有像支付,這個是很基礎的算是互聯網基礎建設。

P2P的服務我覺得,其實還是要跟銀行去打差異化,因為國外情況畢竟有差別。在國外,實際上去跟銀行同質化的服務,它試圖用更好的成交項目,通過互聯網達成成交效益,通過更高的成交效益節省成本借貸雙方,留存一部分作為收入,這是國外的方式。中國長期來看金融行業或者銀行行業是有國家背書的,這個情況下,中國老百姓對投資和收益沒有很理性的看待,他覺得把錢放在銀行就是絕對安全,在美國每年都有十幾家中小銀行倒閉,所有人都知道我把錢放在哪都不安全,既然不安全,我把錢放在其他投資渠道,只要比銀行高,就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渠道。在中國不一樣,由於老百姓認為把錢放在銀行就足夠安全,如果讓他把錢從銀行掏出來,這個要有一個比較強的刺激,這個強的刺激就是高回報。大概講對整個行業的看法,我覺得就是金融的二八原則,或者集約化程度會有,不會那麼快的程度,不會像其他互聯網行業,一下一兩年形成二八格局,或者形成一個集約化的市場機構,因為金融牽涉到法律是很複雜的體系,這個演進是需要契機一個關卡去邁的,這個會集約,集約不會很高,速度不會很快,在這個時間裡面,給每個機構留下足夠的時間窗口找到自己的優勢,在細分領域構建自己的優勢,去產生自己的競爭力。這是我對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我對互聯網金融其實是中國金融的發展的,或者超越的重要契機,在傳統金融發展方金融已經沒有機會追趕美國,美國基本上是個人你想借錢,無非就是定價高點,你都可以借到錢,你投資可以幾百種投資方式,中國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信用貸款。在理財端,老百姓買買教育機構不清晰的理財產品,要不就是買買房,或者炒股,我不知在座有沒有炒股賺錢的嗎,沒有,有沒有稍微倒騰房子的,倒騰房子過去五年裡肯定賺錢,但是這個事情不可持續,這個事情是增加社會負擔的,房子不是投資,是用來住的,你把它當成投資的話,是有很大社會問題,你是推高房價,抑制了很多剛需需求,這個是社會問題。豐富投資渠道,解決小微融資需求,其實是P2P這個行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從我們人人貸最後做的市場調查結果最後發現資金從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東南沿海的富裕城市,資金會流向西部城市,看到這個情況很欣慰,做到了一些事情了,真正在影響身邊的人,在改變一些東西,這個遠比我們掙多少錢更有成就感。

互聯網的邊界,它在哪?
關於互聯網的邊界,我認為是一次一次科技革命結果。我覺得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去看哲學史了,會發現哲學的發展歷史是在不斷向科學自然妥協的過程,在歷史最早的時候,哲學涵蓋了科學所有方面,不管天文、人文都歸哲學管,那會科學家就是哲學家。慢慢後來每一次,每個時代都會有很主流的哲學體系,這個是由於生產力進步,發現哲學體系中的一個情節,這個體系就崩塌了,然後被獨立出來形成一個學科,自然科學,這門科學還會不斷向索要研究對象和領域領土,這個體系崩塌了之後會有一些極端主義出現,會有不入流的哲學體系,和瘋狂的哲學家出現,慢慢下來會形成一個主流的哲學體系建立,這個體系建立以後隨著市場發展又有一個情節,又崩塌了,基本上是輪迴。哲學相對來講比較小的學科,你說它還很大,研究人的思想,你說人的思想你說研究透,這個很難。我覺得這裡面是有悖論在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我覺得這個比喻很形象,目前這個傳統行業跟互聯網關係,就很像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其實傳統的互聯網會很亂的,這個技術的進步,智能終端出現,外部出現會革掉。接下來不斷不斷隨著移動終端的出現,被革掉命的傳統行業越來越多。下一步互聯網還有很多路要做,現在只是到了移動終端,現在的議室都是屏,但是你到未來你是屏屏聯動,你的桌子、牆床頭櫃,身邊所有的一切,冰箱上面都可以有屏,都可以去跟互聯網聯著,那時候不是你帶著互聯網走,而是你生活在互聯網,你的生活每一步都可以記錄。

互聯網的邊界還沒有到,還是向傳統行業不斷進攻的過程。隨著它每一個細節的提高,它會培養自己的商業空間出來。或者叫變革到每一個傳統行業模式當中。現在沒有看到邊界,現在我們仍然不能排除未來科學被取代,科學可能被某種玄學取代掉,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不能排除,我覺得你也不知道神到底有沒有,你也不能排除,我們也不能排除互聯網會不會被革掉命,我今天看不到,所以我到現在也不太看到互聯網的邊界,這是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大數據時代的創新機會在哪裡?

我們還有很多創新機會,但是還需要很多契機,等這些契機來了有很多商業機會出現,在目前條件下沒有特別明確指出明確的方向,大家講的觀點認為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像主要創新機會,是數據分析這塊,是數據的應用,這一點我很贊同。目前互聯網金融是眾籌也好,是P2P也好,還是餘額寶也好,他們主要創新方式還是服務方式,還是資金鏈條渠道縮短的創新,這個並不是金融核心本質,金融的核心本質風險管理,這個技術互聯網金融還沒有進入到核心做創新,還是外延上做創新,但是外延是你做核心創新的基礎,不僅僅是一些金融服務的數據,包括你在京東淘寶購物的信息,這些信息數據都可以挖掘出價值來,這些信息尤其在移動互聯網越靠前的時候,這樣數據是更多,大數據基本上被談爛了,什麼是大數據沒有人給出定義,專家對大數據這個詞有分歧,我的理解大數據目前的應用範疇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因為目前的模型裡面其實多數這個數據模型裡面,數據的變量維度是十幾個到幾十個兩級,這個去挖掘數據價值,除非是你繼續學習互聯網補充數據就可以做到執行度比較高的結果,但是當你在互聯網變量變得多了,原來你多大年齡,你月收入多少,工作單位性質怎麼樣,就這麼十幾個變量,現在包括你的送貨地址,你兩年內變了幾次,通話記錄情況是什麼樣的,你的送貨地址是什麼變化,你的朋友圈發的圖片等等,這些維度很多很多,這樣維度的數據來講,現在沒有技術把這個數據利用好。
阿里的數據只是量大,不是大數據,它用的都是結構化很好的數據,去做維度量非常大的工作,這些工作是非常成熟就是那幾種方法,但是它並沒有維度非常多的方法,但是裡面蘊含了大數據源在裡面,但是沒有把這個數據源用好,這個是阿里的現狀。

對於大數據,我知道它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一些新數據的使用,我們不要一下子把它扔到大數據範疇裡面去,我們先把它看得輕一下,現在是不是做一些反擊戰裡面,在傳統領域引入一些新數據看,先不是說新數據替換掉老數據,先加一道反擊戰引擎在裡面,這個人一年送貨地址發生變化,這個變化不是來換變化,是變到不同地方,我們排除他的生活不穩定,不給他借錢,他的通話記錄,不談獲得方法,如果我們拿到這些數據,我們有辦法獲得,這個是用技術手段去獲得。當然有待法律邊界理清,我們發現這個人一上午沒有通話數據,到了晚上很活躍,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有生活經驗概念,男的DJ,女的除了創業家的女漢子們,很少有正經職業的工作者,所以說從這些數據其實你就帶著一個正向思維,數據有正向有反向,你帶著思路去看數據,先把一些新數據用起來,不要等到技術方法把價值拉出來,先帶著思考去看數據的時候,先把數據用起來,這個是我們目前用的方法,也是我們研究大數據的方法。我們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大的創新是要涉及到金融機構核心本質,一些保險公司給大家發健康手環,裡面這個健康手環你從APP裡面去讀你每天活動情況,還給你健康建議的同時,這些數據也上升到保險公司,他用這個數據給你做壽險的定價,不是以前拍腦袋的定價,這個人多大是男是女,這個定價不公平,勢必有一些好人替差的客戶背價格,這個相當於給人打產品標籤,而不是人帶著自己的身份去做定價,這是保險領域的方法。包括一些車險公司也在做,國外一些車險公司在跟很多主流汽車廠商探討可性,可以要求消費者去通過一個車載設備去記錄他的行為,這個時候國外很少很地方沒有紅綠燈,很少攝像頭,就看你停不停了,這個時候通過你的車載設備記錄你,你有沒有超速,有沒有去貧民窟,或者是荒蕪人煙的地方,那麼這些都可以應用在你的車險評價裡面。這種很細分的定價的時代已經來了,下一個真正創新機會一定是在個人細分領域裡面。

剛才說大數據技術,其實現在不是說沒有這樣的技術,這樣的技術現在還不足夠精確,這樣的技術已經能夠做到去做精準營銷,比如說像美國硅谷有一個叫C的公司,它是一個很熱的公司,它就是通過很複雜的算法去收集一些非結構化的數據,然後通過這些數據去轉化為人的一個社會地位,這個其實很像風控的,但是這個社會地位的轉化它其實可以去做風控,為什麼它不去做呢?就是因為它的這個數據執行度不夠高,它只能做到70%—80%這樣的執行程度,就是我們告訴你這個結果判斷是70—80是對的,但是我不能告訴你判斷這個結果99%是對的,所以我可以告訴你,這個人還款概率可能是99.5%,但是這個的準確性只有70%,那你是信呢,還是不信呢,但是這個事情如果去做精準營銷已經足夠了,就是我告訴你這個人對這個事情感興趣的概率大概70%,這個就比我去隨便撒廣告有效的多,他們已經通過精準營銷的方式去,甚至這家公司已經產生盈利了,所以這是一個典型的大數據公司。

所以我覺得對未來金融機構設想就是一個技術中心,它所有的活都可以靠互聯網解決,解決不掉就是靠技術中心。所以核心就是定價,而且這種定價背後延展的一種互聯網精神,就是公平,不會讓壞客戶替好客戶背價格,會拖開你的產品標籤。這是未來很大的一個機會。現在兩個方面,一些法律邊界要清楚,哪些數據可以用,哪些數據不可以用。有些數據你可以用,但是你用完之後,你不能把數據本身去進行傳播,你可以把數據分析某種結果去傳播,這個是法律定義,有些數據你怎麼用都行,有些數據你就不能用。再一個就是說大數據技術目前不成熟,不足以做到讓我們去定價,這個一旦做到了,是對金融核心本質的改變,對核心本質的創新,其他渠道創新就看起來不會那麼重要,同時核心的創新離不開渠道創新的原因,是因為渠道創新在為核心創新提供很多數據,這個是對核心創新的基礎,對未來核心創新的機會和發展上是這樣的看法,如果在座有傳統金融機構的,建議大家十年從銷售部門轉到技術部門,如果沒有進入,想進入,建議大家學技術,學完技術學生活,你帶著想法去靠技術,靠你技術去深摳,如果你沒有生活你挖掘半天,這個人有問題,這個就耗費掉了,數據還是來源於生活,給大家建議學技術,懂生活,儘量豐富自己的生活經歷是很好的事情。

由中國徵信體系說開來  

其實中國徵信體系落後是毋庸置疑,這種落後主要是時間上的落後,確實時間上講落後美國兩百年,中國的誠信體系是憲法才開始的,從時間上講,我兩百年追上它,也不可能。但是我們會發現,有一件事叫後發優勢,中國已經看過美國歐洲整個徵信體系,我才建設自己的誠信體系。這種後發優勢在哪?就是說我的很多徵信體系其實並不差,其實美國到現在為止它用的體系,很多它的徵信體系的真正在用的一些數據,它並不是信息化那麼好,為什麼?是因為這個體系建立太長,有一些東西現在改不了,它現在用一些小的落地的徵信機構,在向三個小的徵信局去做信息化程度很高的數據,那麼我們現在目前去做信用貸款也有這個過程,去做信息很碎片化的,可能信息化程度比較高,但是用行政去做,沒有去通過商業化成本去獲得信息,要取得之後,正常去信用貸款可以做,同時貸給這些不那麼願意資金成本的群體,相對誠信差一點的群體,這個時候我們要通過,小額信用貸款,比方三萬塊錢分36個月去算的話,我10%到20%、30%的年化利率,其實每個月還款金額差別幾十塊錢而已,對於幾十塊錢每個月他並不在意,在意的是有多少錢滿足他用,你可以設計高一點收費的產品,覆蓋這些成本,以及貸後管理成本,因為這波客戶要管理,不光信用審核,審核之後就不管,貸後撒手不管,不然這些客戶就壞掉一半,但是我只要貸後給他合理壓力和合理管理手段,這波客戶每個月還款金額,就是那一千多塊錢,他咬咬牙還是能夠還掉的,那麼這樣就是目前這樣的現實,隨著這樣的積累,隨著我們未來可能看到一些契機,就是立法行政上的契機,通過行政管理碎片化的數據打通起來,形成很好的數據以後,通過程序變成有真實性的數據之後,其實空間非常大的,這時候成本會往下走得非常快,現在不會有人拿著年化成本的20—30%的錢,借錢去消費,但是告訴你,我能夠給你提供年化率8%的錢,是不是有一些90後願意拿這些錢去消費,肯定會有,消費習慣在變,資金成本在變,技術在變,技術到資金成本在變,這個需求會激發出來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28

請吃飯社交APP創始人:移動互聯網免費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0860
http://www.iheima.com/thread-7200-1-1.html
以下為請吃飯創始人劉剛強口述整理稿:

10年11年的時候,我就想做一個約會的產品,但那時候移動互聯網還沒有發展起來,就想做個PC界面的。我們想約人見面一般有幾個渠道,原來的朋友,大學同學,豆瓣等等。但是效率很低,需要大量的時間,需要你來炫富,或者炫帥,但是我想作為正常人想見面的話怎麼見呢,沒有很好的方法。然後我們想,什麼樣的場景大家見面會想聊的呢,可能還有一些場景,看電影,KTV,出去旅遊啊,但這裡面,總是有吃飯的場景是繞不開的,所以就做了一個請吃飯的產品。這個產品從去年年底的時候開始做的。一開始我們有一個預期的增長量,真正做的時候,發現更高。我們想社交APP競爭多那麼激烈了,還有這麼多人會玩這種東西,顯然是有這方面的需求的。


真實的社交關係

現在我的一個感知,只要是做社交的,總是擺脫不了約炮這樣一個概念,像陌陌這種。但是另外一方面,大家為什麼去約炮呢,我感覺大家沒有正常一個去交流的渠道。然後造成大家說,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間沒事幹就去約炮了,其實是說你的社交APP沒有滿足大家的需求。

我們做的是真實的社交關係,是直接見面的,讓你發現你的現有的社交圈之外的故事。我們想像一個概念,大家所處在的環境其實是一個半熟人的社會,你的熟人社會已經在你的老家了。而半熟人社會你怎麼拓展你的社交關係,現在是很限的,要不同學要不同事,別的很少。

請吃飯就是讓你來認識更多的人,未必是基於男女的,可能說是我想瞭解某些方面的知識,可能是我之前完全不搭邊的事情,這對人的好奇心也是一個很大的滿足。當然現在主流場景還是男女之間的,我只是表達這種場景是很多元化的。它是一個很好地破冰工具。

增加付費門檻提高社區調性

對互聯網產品來說,大部分在做的時候就是說這個東西應該是低門檻的,沒有門檻的,大家一上來就能玩,雙方都不在乎。我們在這裡面設置你發佈吃飯機會的時候是需要花錢的。我們希望看到發起人的誠意,然後把大量目的不純的屌絲屏蔽掉,這是一個不一樣。

另外我們是面對線下的,這是最主要不一樣的。發佈約會的時候是需要信用的,而信用是拿錢來買的。兩種方式積攢信用,一個是付費,一個是行為,比如說我今天來登錄,我和別人有歷史的約會,別人給我好評了,都可以積攢信用。

我們現在已經有收入了,但是這個我們更多是希望它成為門檻。類似的還有其它門檻,比如說身份證的驗證,真實身份的驗證,這些都可以做,但是對我們團隊來說我們人太少,第二個那種運營的成本會限制你的一個擴張,所以我們就考慮到這種方式,用錢的方式,簡單粗暴的方式。

防止酒托飯托

酒托飯托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在技術上做了一個限制。第一,一般酒托飯托都是女的嘛,支付方式有限制,女的發約會的時候有兩個選項,一個是我請客,一個是我AA,她沒辦法發你請客。酒托有幾個特徵啦,酒托首先不挑人,第二,地點選自己熟悉的,有公開資料可查到的,一般酒托去的點都是犄角旮旯的,找不到的。另外,即使我們增加你請客選項,你吃客的成本會很高,可能需要50塊錢甚至100塊錢去發這個機會來表現你的誠意,這樣把所有的酒托飯托給幹掉。

女生主動是要成本要表達誠意。女生的話要不要降低她們發佈的門檻。這個是我們可能要做的,我們現在在機制上要做設計,需要一些數據來證明,需要證實或者證偽,但真實的數據是怎麼樣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有數據了,我們可以來比對,哪種方式最好。

匹配才是最關鍵的

就說線下約會這塊,我一個觀點就是,約會,在現實生活中,人是跳不出你的階級的。龍找龍,鳳找鳳,這個永遠是這樣的。你約會的對象,你結婚的對象,只可能是你這個階級之內,你很難跳出去。基於這個原理,我們要儘量匹配你這個屬於同一階層的人,能夠找到你這個階層的對象。

但同時我們也提供一個機會,讓你來逆襲。一個人,他發了一個信用400多的約會,他排在榜上第一名。400多對應現金的話就是400多塊錢啊。在這樣情況下,有很多人來報名,很多女性來報名,因為他信用,讓他很出彩。那這樣的話,對這個人他本身條件一般,但是他實際上完成了階級的超越,實現了一次逆襲。

我們這邊會做的話就是個人資料,這些進行一些匹配。還有一些可能目的性上一些東西,比如說我的目的,我是一個學生,想參加一個老鄉會。請吃飯的好玩之處就是讓你能夠發現一些新的社交關係。

讓社交還原

我們的定位和品類和之前的社交工具完全不一樣,我們就是一個約會工具,就是一個線下的,所以從裡面體現出其他的一些東西了,比如說男女比例是比較均衡的,跟我們現實世界相似,女性比例40多。

另外我們還做了一些用戶信息保密的工作,比如說一個女性用戶在裡面受到騷擾會比較少,比如你在裡面要參與一些吃飯的機會的話,只有約會的雙方是看到的,其它人看不到。就這樣類似的一些機制的設置,還有男生發約會的時候,可以說讓女生帶一個閨蜜來,這樣可以降低心裡門檻,讓大家更好的接受這種環境。

我們現在用戶的年齡層基本在24、25歲,有幾年工作經驗。真實用戶我們現在註冊量70多萬。我們有個30多歲的程序員,比較宅,就很難找到女朋友,後來在珍愛網辦了個4000多塊錢的會員,半年見10個女生,後來我們就說等我們請吃飯落實了,你看你能約多少女生。後來出來了以後,約了40多個,已經完全超越了他之前所得。

半熟人社交可能是我們的突破
我們這個產品,我們目標裡面也就完成了1%,這也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一些項目,就是說讓更多的人能夠見到適合他的對象。但是我們首先要站住我們現在的品類,我們就是做線下約會的,要把這個品類做好,然後繼續往下走。

關於未來的拓展,餐廳這一塊,比如我們可以做熱門的餐廳的導入,我們可以更一些熱門的餐廳做一些合作,有更多的可以討論的東西,這個是可以挖掘的。然後就是吃飯之外的,你的個人興趣,這個也是可以做的。還有一些吃的一些數據的收集,比如我喜歡什麼樣的餐廳,什麼樣的菜系,我喜歡哪個地方的菜系。這些都是我們要做的。

當然我們現在都是一對一的約會,我們多人的聚會要不要做,熟人之間的約會要不要做,這些都是我們在目標之內的。比如說創業家裡面我認識你,你認識牛文文,那能不能通過你達到我和牛文文見面呢。熟人約會就是他不需要一個信用背書了,更加安全,是自己圈子體系往外延伸的一個方式。我們就定義叫半熟人社交。現在有人叫做熟人社交,有人在做陌生人社交,那半熟人社交能不能做出一個東西來。

其實這個東西賭的就是一個理念,你對社會的一個認知,你對人的一個認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74

萬向控股副董事長肖風:互聯網顛覆不了金融,但是會顛覆金融業的服務方式!

http://bbs.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644
以下為肖風發言全文​

我首先想講一下什麼叫新金融?在我的理解中,新金融就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金融。我會講十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我要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認為我們所談到的新金融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金融?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現在正在跨入知識經濟、信息革命的時代。在我們過去從1800年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經濟時代,整個社會遵循的是一個機械邏輯,我們用工程學和物理學的方法來重新構造這個世界,努力去建造一個精密系統。​

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社會進化遵循的是一個生物邏輯,我們在努力的建設一個生態系統。如果大家看過《失控》這本書的話,裡面描述的場景就是知識經濟依據生物邏輯進化的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由於它遵循的邏輯不同了,所以它的經濟、金融、經營業態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是我們必須把握的。如果我們不去把握知識經濟時代金融業態的進化,那麼我們看到過去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是鏢局,後來被票號取代,再後來又被銀行取代。如果我們不探索知識經濟時代金融業態的進化,有一天銀行有可能被取代。​

在談到知識經濟的金融業態時,大家最核心的討論的問題就是互聯網對金融業的影響、衝擊甚至顛覆。這裡我覺得我們要澄清一點就是互聯網不會顛覆掉金融服務需求,它會顛覆的是金融服務的機構。如果你不能夠把自己互聯網化的話,你可能就要被顛覆,被淘汰。​
去年一年有關互聯網金融的爭論當中,大家談到傳統金融最核心的東西是兩點,第一點是風險管理,第二點是適當性原則,就是你要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客戶,恰恰這兩點並不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優勢,互聯網技術不一定是互聯網企業,互聯網技術在風險識別、風險管理方面,在客戶的識別和客戶的適當性原則方面,比傳統的金融機構手段要高明得多。​

我們在去認識知識經濟時代的新金融之前,我們先看看在過去人類經濟時代的三個進化階段。第一個階段,把1800年之前的人類叫做農業經濟階段,1800年之後是工業經濟階段,現在正在跨入知識經濟階段。這三個階段,從經濟活動區域來看,農業社會是一個區域性的經濟活動,到工業經濟時期,我們開始跨區域,甚至開始跨國。但是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我們要跨時空,虛擬現實把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物質世界和數字世界連接在一起,在農業經濟時代從事經濟活動的時候,更多的是經驗。工業經濟時代,我們更多憑的是知識、科學技術。但是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也就進入了大數據時代,我們更多要靠數據,依靠數據來組織我們的經營活動。在農業經濟時代,整個社會最基本的經濟組織是家庭,在工業經濟時代的組織是公司或者某一類商業機構,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社會最基本的一個經濟活動組織叫社群,通過社交網絡我們重組了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在農業經濟社會,我們去解釋這個社會,用的是宗教和玄學。工業經濟時代,我們用科學技術探求這個世界的真相。到了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更多的追求的是情感和體驗。所以,5、6年以前,有關體驗經濟這方面的書,有關互聯網的任何應用、任何服務跟場景相結合方面的論述非常多。​

在我們認識了這個問題,對大勢做了一個分析之類,看看在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經濟機構應該怎麼樣互聯網化。第一點,我們知道點對點和P2P是互聯網最核心的一個精髓,傳統金融機構往往是以中介形式存在的,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必須從中介的狀態向平台的狀態去轉移、去進化。所以,傳統金融機構如果他們不能把他和客戶的關係變成客戶和客戶之間的關係,他只起一個組織者、平台者的角色,他就會落伍。所以,互聯互通,甚至互動、互助,讓客戶之間,你的銀行客戶之間,或者是其他競爭客戶之間,讓他們互動,甚至讓他們互助,金融機構提供免費服務,讓他們去互助。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是我說到的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基本功能免費和增值服務的收費。上星期的消息,2014年谷歌的開發者大會上有個數據,谷歌的開發者他們的收入98%不來自於他們的軟件或者硬件,而來自於軟件硬件銷售出去後的增值服務收入。​

大家知道在工業經濟時代,政府提供了很多公共設施是免費的,其實在知識經濟時代也有很多的公共設施也必須是免費的,這個世界原來就有免費和收費這兩類存在,很多的免費是為了別人收費,政府機構免費是促進商業的發展,通過稅收等其他途徑收取費用,維持政府運轉。所以,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互聯網的通信都是免費的。​

我們可以看一個例子,在十年前,中國移動的市值是一萬億港幣,騰訊的市值是400億港幣。到了今天,中國移動的市值是3000多億港幣,騰訊的市值超過了一萬億港幣,這中間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這中間的變化就是互聯網企業用OTT的方式越過了運營商直接接觸到終端客戶,提供了很多的免費服務。從去年開始,中國的互聯網金融開始火爆起來之後,你發現互聯網企業再用當年對付中國電信運營商同樣的方法越過金融機構,直接去接觸他的客戶,用很低的成本、很方便的方式接觸了它的客戶,最後的結果,十年以後,現在中國傳統機構所面對的境況解決十年前的中國移動或者中國的那些電信運營商們,十年之後,中國傳統金融機構的命運就是今天中國移動的命運。傳統金融機構一定要考慮怎麼用互聯網的方式提供很多免費的基礎服務,重新塑造自己的商業模式,否則的話,你就會被互聯網企業給取代。​

所謂免費模式,最大的三個特點,一個是平台,你不再是中介。第二,你是以社群為經營方式,而不是以公司為經營方式。第三,商業模式以終為始,即銷售介入,盈利才開始。​

第三點,涉及到互聯網的另外一個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去中心化。中心化和開源式、分佈式,大家知道,特斯拉已經把它的技術完全開放了,去中心化的進程在一步一步的從原來的軟件向汽車製造、和其他領域邁進。​

這裡,我要特別的舉Ripple作為一個例子。大家在談比特幣,在談Ripple幣的時候,目前大家更多的看到它是一個數字化貨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化貨幣,因為它的發行與任何主權國家,甚至與央行都沒有關係。但是我認為像Ripple這樣的公司,最大的意義在於它在虛擬貨幣世界裡面,在互聯網建立了一套支付清算的基礎協議,我們知道全球的銀行之間在做支付清算的時候,有一個系統,現在互聯網上有獨立於這些銀行間的另外一個清算系統,這就是由比特幣和Ripple正在建立並逐步完善的,我可以預計十年之後,這兩個清算系統會不相上下。所以,傳統金融機構如果你不能夠依據互聯網的這些去中心化的協議來重新構建你的金融服務體系,那麼將來你的命運也是會遇到非常多的困難。​

第四點,大家都知道互聯網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傳統的金融機構,我們的經營活動就是建立在這種信息不對稱上面的,我們賺取的就是信息不對稱的差價。互聯網把信息不對稱消滅之後,其實有另外一個東西出來了,就是數字鴻溝。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大數據時代來臨。可能你要知道,普羅大眾處理、分析、使用數據的能夠更弱,可能會比處理信息不對稱的能力還要弱。所以,傳統金融機構要從賺信息不對稱的錢轉移到去消除客戶的數字鴻溝,所以你必須建立你自己的數字能力,存儲、收集、分析、運用的數字能力,這才是未來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第五,在大數據時代,你跟客戶發生關係的頻度和頻寬決定了你所擁有的數據也沒有價值。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傳統金融機構與客戶連接的數據,頻次和頻寬太窄、太少,所以這些數據不像阿里巴巴,像支付寶所擁有的數據這麼值錢、這麼有價值。車險一年才和你的客戶發生一次連接,公募資金差不多一個季度才會寄一封對賬單給你的客戶,銀行月結單才發生一次關係,但是微信你可能一天要跟他發生三五次以上的關係。所以,互聯網企業的數據跟客戶的頻次要比你高得多,因此,它所得到的數據比你的價值要大得多。​

除了頻次以外,另外一個是頻寬,互聯網企業除了提供電商,提供很多生活服務,甚至還提供金融服務,因此它和客戶接觸的面非常寬。頻次和頻寬就決定了我們傳統金融機構的數據、價值要小於互聯網企業,因此我們也應該在這方面去不僅增加數據量,也增加你和客戶發生關係、發生連接的頻次和頻寬。​

正是因為互聯網企業有這樣的優勢,所以在去年對全球150家銀行的調查有一個結論,說谷歌可能是傳統銀行的取代者。這是第五點。​


第六點,跨空間和跨時空。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模式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特點,依託網點作為空間來提供服務,整個公司的管理、整個傳統金融機構的管理是一個金字塔形的。互聯網打通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打通了物質世界和數字世界,因此,它具備跨時空的特點。所以,我們現在通過互聯網享受的金融服務是7×24小時的,是點對點的,是實時的。剛才Ripple已經講過了。​

可是你要知道在現在銀行的清算系統裡面,我們一個中國公民,如果你投資中國的一個QDII基金,買了美國股票基金,如果你要贖回的話,需要九天的時間,錢才能從美國這個共同基金裡面回到你的賬戶上來。但如果我們使用互聯網的這樣一套支付清算協議,也許是三天。這就是效率,這就是跨時空,是7×24小時,大家越來越習慣於這種服務,銀行的網點關門,大家就不能接受你,會越來越不耐煩你這樣的做法。再加上虛擬數字、虛擬資產、數字貨幣,所以整個金融服務未來越來越比特化,虛擬、數字的東西越來越多。​

上星期我看到一個消息,德國一家銀行已經開始在它原有的銀行間支付清算之後開始使用Ripple的互聯網支付清算協議,在它的銀行開了一個網關,允許客戶用互聯網協議進行支付和匯兌,大大的客戶的資金使用效率,這個事情正在發生著。如果我們傳統金融機構不去考慮它,最後你會處於劣勢。​

第七,人為控制或者是人工智能。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我認為大數據技術也在不斷的進化當中,最初大數據的使用技術、分析技術,我們把它叫做數據挖掘,從數據挖掘,大數據的技術正在往機器學習在進步。現在,大家知道我們用機器來讀很多東西,來理解很多東西,來處理很多東西,這是目前所處的階段。大數據的技術正在從機器學習向人工智能進一步進化及。​

我們知道百度花了很大的資源建立了一個人腦的研究計劃,谷歌也在做這方面的事情。大數據的技術有這麼一個階段,我們目前處在機器學習的階段。大數據同時也導致人類社會三維化,一個是物質世界,在工業經濟時代我們用科學技術對它進行了很多解釋。同時,我們有一個精神世界,有哲學、宗教,對我們的環境同宗教、哲學的角度做了很多的解釋。現在,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又會從數字的角度重新被描述,所以我覺得大數據時代使人類社會進入到三維時代,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數字世界。​

金融服務的未來,在於第一是數字金融,第二人工智能,智能金融,包括我們剛才講的互聯網上的支付清算協議,很多東西開源點對點是沒有人幹預管理的,這次比較初級的是所謂的智能金融,將來我覺得還會有更高級的發展。​

第八,公司形態和社群關係。公司作為一種組織形態,它會存在,但是它的作用、它的功能、它的形態,包括它的管理方式會發生很多的轉變。我們知道新的互聯網模式去毛利,比如說小米手機,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樂視電視,它賣電視機是成本價,賣手機也是成本價,所以它是去毛利的。去庫存,在網上預約,去渠道、去營銷,小米從來不做廣告,它自己發佈內容,​內容即營銷、內容即廣告。甚至去管理,我們已經有很多比較先進的互聯網企業,管理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知道海爾集團,張瑞敏先生最近也在對海爾集團按照互聯網的模式重構管理架構,所以互聯網改變了企業的組織形態。​

同時,互聯網的扁平化、網絡化、產品化、外部化、遊戲化,使得公司的邊界被打破,一個新的社群關係建立起來了。所謂的社群關係和我們平常所討論到的粉絲關係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有書出來叫做粉絲經濟,社群和粉絲一個最大的區別在哪裡?粉絲之間互動不夠,粉絲是大家對著某一個人、某一個商品、某一家公司非常崇拜,但是他們之間的互動不夠,信任度更加缺乏。但是,社群經濟是朋友之間的經濟,或者說是朋友的經濟,以及朋友和朋友、朋友的朋友建立的關係,他們之間互聯互通,互動甚至互助,這才叫做社區經濟。如果要說社群,是從一個有需求的顧客,他不一定是某一個公司的使用者,到用戶,到粉絲、到朋友,最後到朋友的朋友。這才是社群經濟的核心,沒有組織的一個組織。​

做社群金融方面,平安集團已經公開宣佈它要做社交金融,要把它的金融鑲嵌在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和關係當中。實際上微信支付包括我們支付寶做的很多東西,比如說電子錢包、比如說微信朋友之間的轉賬,已經完全脫離了銀行系統,脫離了我們原來依靠的銀行支付清算系統,朋友之間互聯網上用一個協議就開始轉錢了。如果我們傳統金融機構不注意企業形態、經營形態的變化,最後你也會落後。​


這是馬云還沒有公開發表的一句話,這是寫在給我書的一個推薦序的序言裡面的,金融需求永在,金融服務常新。需求,互聯網不會顛覆它的,但是怎麼提供服務,互聯網會顛覆它。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