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股攻略》新藥及醫材 構成產業雙主流 新掛牌族群領軍 引爆生技想像空間

2012-03-12  TWM




生技新藥股持續發光,並且由第二季將掛牌的高價股東生華、智擎領軍衝關;此外傳統生技高價族群的醫材相關類股,也因金可預計回台掛牌掀起熱潮,未來新藥研 發及醫材類股將成生技黃金十年的投資雙主流。

撰文‧林宏文

儘管日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韓國生技製藥業已經全面超前台灣,不過,在全球生技新藥發展機會眾多,台灣新藥研發公司與韓國正面衝突機會不大,已成為台 股爆發力最強的板塊;此外,由於台灣還有一群持續穩定獲利的醫療器材族群,也為保守穩健的投資人提供長線投資生技股的另一種選擇。

近來生技產業中的製藥族群再漲一大波,有如為「台灣生技黃金十年」點燃衝鋒引信,而帶動這波漲勢的個股,除了先前新掛牌的健亞、基亞等公司外,還有即將於 第二、三季掛牌的智擎、東生華、國光生技,以及股價又創新高的原料藥廠台灣神隆等公司。

產業聯盟領軍

擴大台灣新藥產業空間

二月下旬,國內包括健亞、東洋、中化、永信、南光及信東等六大藥廠共同宣布,自行研發的「降血糖新藥DBPR108」,已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 (FDA)核准進入臨床一期。

這個以健亞生技為首、橫跨台灣本土六家藥廠組成的產業聯盟,是在兩年前組成,並由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趙宇生率團開發。

此外,由於這個藥物是僅次於美國默克藥廠和瑞士諾華的全球第三例,對台灣新藥產業具有里程碑意義,也顯示全球待開發的新藥空間還很大,不像過去電子業局限 在同質性的競爭之中。

除了領軍此項跨藥廠的產業聯盟外,健亞還因為耗時七年多的官司勝訴,日商武田製藥將付給健亞五千萬元,也讓健亞成為此波製藥類股大漲中題材較多的個股。

競爭力撐場

東生華、智擎、國光生技夯其實,在此波製藥類股中再次突破新高的,反而都是高價族群,包括東洋集團投資的東生華及智擎,由於兩家公司分別預計在第二、三季 掛牌上櫃,且均屬優質新藥開發公司,因此股價分別創下一二九元及一○三元的半年新高,也讓母集團東洋的股價漲至一三三元,創七個月以來的新高,讓最早投入 台灣新藥研發的董事長林榮錦笑得合不攏嘴。

東生華是在前年九月從東洋母公司切割出來,在分工上,東洋著重於癌症藥品開發,東生華則專精於慢性病藥品開發,以心臟血管、腸胃疾病及自體免疫藥品開發為 主,並以組合劑型、長效劑型的特點,為慢性病患節省開銷。東生華去年前三季營收四.九七億元,毛利率高達七○.八%,稅後淨利一.三五億元,EPS(每股 稅後純益)四.八四元,獲利不僅創公司歷來新高,在國內新藥開發公司中也是佼佼者。

至於另一家極具競爭力的新藥開發公司智擎,旗下的PEP02是以治療胰臟癌為主要研發項目,由於二期臨床結果已證明比現有的藥效果還要好,因此也簽下目前 國內對外授權金額最高的二.二億美元,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藥個股之一。

目前智擎的授權金額已陸續入帳,去年五月,智擎已先認列了第一筆簽約金一千萬美元,月營收達二.八五億元;今年二月智擎宣布進入臨床三期,並已收到第一個 臨床病人,再度取得里程碑款五百萬美元,預計二月也將有一.五億元的營收入帳。這種因新藥開發而創造出來的實質收入,讓智擎的股價再創新高,突破一百元關 卡。

此外,規畫於三、四月間掛牌上市的國光生技,也是備受關注的個股。由於國光生技是國內少見的疫苗大廠,而且今年營運將有大進展,包括流感疫苗完成歐洲臨床 實驗,將擴大出貨抗原原液給合作廠商國際大藥廠嬌生子公司Crucell,加上H5N1疫苗將進行人體臨床實驗等,公司預估今年可以拚轉虧為盈,也讓日前 股價突破五十元整數關卡。

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說,國光生技雖然尚未獲利,但生技股的評價本來就不能只看獲利,還要看公司擁有多少無法取代的價值。目前國光生技可以把疫苗賣到歐 洲,這在亞洲國家中根本找不到第二家,他並強調,國光生技已經建立的競爭力,五年內根本找不到其他競爭者。

專利藥到期

原料藥廠神隆營運添利多

另外,國內生技醫療類股中市值最大的台灣神隆,近來也再創新高價六十一元,神隆以開發癌症用針劑原料藥為主,去年自結營收達三十九.四八億元,稅前每股盈 利一.八二元,繳出連續六年獲利的成績。

法人預估,由於全世界的專利藥將從今年起陸續到期,對原料藥廠將是營運利多,除了神隆總經理馬海怡已預估,台灣神隆今年獲利將可望超越去年外,包括台耀、 中化生、永日、旭富等國內原料藥大廠,自今年起也可望逐漸享受專利過期學名藥的市場商機,各公司營收年增率兩成沒問題。

浩理生技管理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李世仁說,近來生技股大漲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資金寬鬆沒有去路,加上最近生技類股又有很多正面消息,剛好給短期熱錢炒作的 空間。而且最重要的是,傳統電子股的產業成長性已有疑慮,生技產業成長性相對清楚明確,資金當然就移轉過來。

誠信創投生技事業群總經理沈志隆說,台灣新藥公司近來有很多好消息,包括與大廠合作簽約、進入臨床三期、建廠投資等等,其實是因為過去幾年承擔了很多未知 的風險,包括經營策略改變、團隊更動,甚至研發產品汰換、臨床實驗受阻等等,也因為經歷過這麼多淘汰後,目前能夠上興櫃或上市櫃的公司,本質都已相當不 錯。

不過,李世仁與沈志隆也強調,新藥開發的風險仍然很高,後續仍有很多臨床實驗及市場變數等風險,投資者必須要充分理解與掌握,兩位給投資人的建議都是, 「一定要慎選基本面確實且具備成長性的公司,而這部分就非常需要仰賴專業的投資人與客觀詳實的分析報告了。」

金可回台掛牌

激發生技股比價效應

除了新藥開發的領域外,在醫療器材部分,過去向來是生技族群中的主流類股,包括精華光學、太醫、五鼎到泰博,近來股價也有表現,除了各家公司業績的帶動之 外,另一個原因是,四月也將有一家列為生技醫材股的重量級公司金可國際回台掛牌。

金可國際旗下百分之百掌控的海昌隱形眼鏡公司,目前在大陸市占率達三五%,是行業中的龍頭。根據法人預估,金可去年稅後純益超過七.六億元,EPS上看 九.九元,將為國內生技醫材族群增添一檔重量級個股。

金可的掛牌,也激發生技股王、隱形眼鏡大廠精華光學股價創近期新高三八九元。精華光學去年營收比重以日本地區占四一%為最大,其日本第二大客戶預期第二季 將取得彩色片產品認證,將挹注營收成長動能。法人預估,精華今年營收約可成長二成以上,獲利可望再創新高,也讓生技股跟著同聲慶賀。

主流躥出頭——股價創新高的7檔生技股

股票

代號 公司

名稱 董事長 總經理 主要股東 2011年前三季稅後EPS(元) 近期

最高價

(元)

4105 東 洋 林榮錦 林榮錦 大灣科技及林榮錦 2.68 133.0 8432 東生華 林榮錦 陳俊良 東洋 4.84 129.0 4162 智 擎 林榮錦 葉常菁 東洋 N/A* 103.0 4726 永 昕 林榮錦 溫國蘭 東洋 -0.79* 35.0 4142 國 光 詹啟賢 詹啟賢 國發基金耀華玻璃 -1.83 50.8 1789 神 隆 鄭高輝 馬海怡 統一 1.05 61.0 1565 精 華 陳明賢 周育然 陳、周兩家族 16.18 389.0 註:(*)僅有上半年資料或無資料 資料來源:股市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03

觀光飯店集團展開比價效應 夏都掛牌大漲七成 蜜月期還有多久?

2012-03-26  TWM



今年以來,新掛牌的觀光類股公司表現亮麗,進而帶動一波比價效應出籠;靠一部電影竄紅的墾丁夏都飯店,未來除了依賴想像題材支撐,需要更多基本面讓股民買 單。

撰文‧梁任瑋、周岐原、李建興三月十四日,因國片《海角七號》一夕暴紅的屏東墾丁夏都飯店,搶搭這波陸客觀光熱,以三○.二元正式掛牌上市,在觀光題材加 持下,上市首日一舉溢價大漲了七三.八四%,盤中更一度站上五十八元的高點,漲幅高達九二%,遠遠超過法人圈設定五十二至五十四元的預期價。而若以夏都去 年每股稅後盈餘一.八八元的實績來看,本益比高達三十倍,股民瘋觀光所帶來的超高期望值,讓夏都蜜月行情十足搶戲。

儘管法人圈對於「觀光類股是典型對政策面反應敏感的族群」已成共識,也就是說,從歷史經驗看來,該類股營收表現通常影響不到二%的股價,反倒是政策一打個 噴嚏,行情立刻就會有激情演出,但夏都這起噴出行情,顯然已由「本夢比」主導整個盤勢,使得夢想和現實之間值得回歸理性一一拆解。

政策造就比價效應

先來解構當前的觀光大餅。事實上,台灣的觀光經過政府幾年來的勵精圖治,確實有了顯著的成長,拿去年來說,全年外國人來台人次即突破了六百萬大關,相較於 二○○三年低點時高出一倍多,而其中以觀光名義比率又由○一年的三六%,提升至○六年的四三%,至去年則躍上了六成,而這一切,又與執政黨力推的大陸客來 台觀光與自由行深刻鏈結。

○八年台灣開放大陸客以團進團出的名義來台觀光,一一年又正式放寬為自由行,這使得四年前開放之初陸客來台僅三十三萬人,在一○年時一舉超越日本人成為來 台觀光之最大宗,而去年更飆至一百七十八萬四千多人,占比為二九.三%,陸客可說是當前台灣觀光業的主要命脈。也因此,隨著馬英九連任,在兩岸和平紅利的 加持下,才持續被視為推動觀光產業的超級引擎,造就了觀光類股令人咋舌的「比價效應」。

淡旺季營運落差是瓶頸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和大陸緊緊相依的香港,陸客七五%透過陸運交通入境,和大陸一海之隔的台灣,絕大多數必須依賴空運,依照目前兩岸直航航班有限、直 航機場腹地不足的窘境,無疑造成了未來台灣吸納陸客的瓶頸。姑且不與香港比,聚焦在陸客來台後的下榻飯店,目前全台最受大陸人歡迎的是桃園的桃園大飯店, 全年陸客入住人次高達十五萬五千人,占比為該飯店的六成左右,而第二名的則是台中的通豪大飯店,顯見陸客的下榻飯店仍以三、四星級的中價位旅館為主,以夏 都每晚房價逾五千元的水準來看,如何吸引預算較低的陸客或自由行背包客,恐怕是亟須克服的難題。

而弔詭的是,夏都的股價乃受惠於陸客題材,但偏偏夏都的客源有九五%卻來自國民旅遊,顯見是「別人吃米粉,夏都喊燒」,而這幾年國內觀光收益的成長,卻多 半來自國外觀光客,○八年時,台灣的觀光外匯收益已超越國旅,一○年時,觀光外匯貢獻金額高達二七五九億元,高出國旅將近四百億元。

國旅最大的問題是,客源多半集中於周休二日或國定假日,淡旺季有天壤之別,再加上夏都位於墾丁海邊,夏冬兩季人潮差異大,亦造成營運上的另一瓶頸。

夏都的二百九十三間客房收入占總營收的七成,餐飲則占三成,於三大館的各式餐廳,共可容納一千人用餐,以單店來看,量體不算小,但相對於國賓、福華、福容 等連鎖體系,據點和量體廣布,夏都則僅墾丁單一據點,再類比於晶華、六福皇宮等市區型的飯店,客層多元,夏都亦偏重仰賴觀光客,難免有風險集中之虞。

在兩岸三地掛牌的飯店股中,獲利能力逐漸改善,是各龍頭業者的共同特徵。由於飯店業績與當地景氣高度連動,除了中國之外,這些業者也在全球廣泛布局,相對 於收入高度集中於單一據點的業者,分散經營較能避開景氣趨緩的衝擊,同時發揮品牌綜效。

分散經營較能避開景氣衝擊總市值較高的香格里拉亞洲︵○六九.HK︶、大酒店︵○四五.HK︶、晶華︵二七○七︶,全都是版圖跨及多國的飯店集團。以本益 比達七十一倍的飯店股︱︱ 香格里拉亞洲為例,創立四十年來設立七十二家酒店,透過「香格里拉」、「嘉里」和「盛貿」品牌,集團擁有超過三萬間住房,若以二三○○億元市值計算,每間 住房相當於貢獻七六八萬元市值。

因為一開始就鎖定亞洲市場,並強調高級定位,香格里拉受惠於亞洲經濟成長,業績數字陸續擴增。香格里拉去年全年營收成長二一%,但稅後淨利小幅衰退一 ○%,在分散布局、主打利基市場的策略之下,香格里拉在亞洲的高級飯店市場,地位仍相當鞏固。

至於台灣觀光股王晶華,也具有「獲利成長超過營收成長」的特色。晶華在一○年收購頂級酒店品牌「麗晶」後,版圖正式跨出台灣市場,成為管理四千間房間、據 點分布三大洲及中東的跨國飯店集團。以晶華的市值三八七億元計算,每間住房相當於貢獻九六八萬元市值。同時,晶華也持續擴張餐飲業務,目前餐飲營收已占營 收比重超過一半,是分散營收來源較成功的案例。

再來解構本益比。雖然綜觀現行的飯店股,不乏高本益比的個股,拿晶華來說,依二十日的收盤價來看,本益比為三六.二八倍,稍高於夏都的二九.二四倍;惟晶 華在品牌的加持下,除了住房和餐飲外,亦有技術輸出的價值,此乃夏都暫時無法超越的。

不過,夏都仍有獨家價值。其於一九九八年取得林務局墾丁森林遊樂區海濱區經營權,目前尚有三十七年經營期間保障,因擁有國內唯一長達二.八公里的貝殼沙 灘,是無可取代的獨門資產。

一一年,夏都住房率為八○%,但平均房價從四八二二元提高至五○六五元,均優於國內整體觀光飯店業的六成八住房率與平均房價三二七九元。

而有鑑於「淡旺季明顯」是位於休閒景點飯店的營運瓶頸,因此近年來夏都則戮力平衡淡旺季的業績差距,不僅持續參與旅展以販售住宿及餐飲券,吸引遊客於淡季 前往;硬體部分,同步加強戶外設施,考量到遊客冬季玩水興致稍減,加強如露天SPA湯池設施,以期彌補季節影響。

除了提高本館來客率外,夏都亦計畫向外拓點,包括希望能夠購併規模為一百八十至二百間客房的休閒或商務觀光飯店,甚至不排除進軍政府推出的觀光飯店BOT 案,或前進大陸尋找合作對象。

在一片觀光熱中,夏都是被高估或只是真實反映價值,仍須等待時間來印證。

關注!

——上市櫃飯店投資價值比較股票名稱 2011年 收盤價(元,3/20) 本益比

(倍)

住房率(%) 平均房價(每晚╱元)夏 都(2722) 80.00 5,065 50.00 29.24 華 園(2702) 53.09 2,174 21.60 22.74

國 賓

(2704) 台北國賓 77.06 3,672 39.10 36.54 新竹國賓 54.35 3,616 高雄國賓 74.00 2,095

六 福

(2705) 六福皇宮 76.15 5,406 19.45 9.26 六福客棧 91.26 1,675 第一店(2706) 85.55 1,676 20.60 30.29

晶 華

(2707) 晶華酒店 78.76 5,088 433.50 36.28 太魯閣晶英 53.40 2,921 蘭城晶英 58.34 3,761 劍湖山(5701) 61.77 2,578 6.50 N/A 亞 都(5703) 78.09 3,860 23.70 38.85

老爺知

(5704) 台北老爺 86.42 4,355 18.95 31.58 知本老爺 60.41 3,908 新竹老爺 60.00 2,938 礁溪老爺 70.45 6,955 桃園店(2718) 91.44 1,143 37.30 33.01 整體觀光飯店 68.12 3,283 – –資料來源:夏都、觀光局、股市觀測站

整理:梁任瑋、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7

台資柬國掛牌 游牧台商跑第一


2012-4-16  TCW




這是一個傳統產業出身的台商,在 全球化浪潮裡翻滾二十三年的故事。他的心得,其實可以提供給目前正在中國展開大遷徙的台灣電子業廠商參考。

故事的主角,是專攻醫療耗材的美德醫集團董事長楊克誠。他集團旗下的向邦公司,負責開發柬埔寨第一個經濟特區,這一個「曼哈頓經濟特區」,預計今年年底在 柬國掛牌上市。

這是十四年前的記憶,但是至今,楊克誠都歷歷在目。

一九九八年的夏天,楊克誠,從首都金邊,沿著湄公河開了兩小時的車,來到柬國總理洪森的故鄉——磅針省,當車子開進一個荒廢了十年的工廠。這個占地二十公 頃的廠區,映入他眼簾的第一個畫面,竟是廠區前綠地,樹上滿滿的白色雞蛋花,在午後徐風中吹落的花瓣雨,「真的是落英繽紛。」

這個商人被柬埔寨的風景驚豔,三個月後,楊克誠的工廠落腳柬埔寨,這不是一次衝動的遷移。事實上,在楊克誠二十三年從商經歷中,就經過三次遷移布局。

投資菲、柬兩次都是危機入市

第一次,一九八九年。當時,他看到紡織業在醫療耗材應用的商機而創業,但台灣,製造業人力短缺,「領班週末都要做家庭訪問,確保員工不會跑掉,」而「菲律 賓講英文、美式文化好溝通,離台灣近,最頂尖的大學畢業生,一個月薪水才一百美元,」當時,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薪水新台幣二萬五千元,以當時的匯率換算,足 足是菲律賓的九倍多,讓楊克誠選擇南向。

沒想到十年的時間過去,中國以低成本人力、讓其他發展中的東南國家相形失色,像塊磁鐵一樣,連菲律賓台商也出走中國。楊克誠一方面只得跟著去中國投資,另 一邊,也分散布局到柬埔寨,看上的是,那裡有比中國更便宜的生產環境與無外匯管制的條件。

兩次,楊克誠都是危機入市。他去菲律賓時,艾奎諾才剛透過人民力量革命拿下政權。一九九八年他去柬埔寨,總理洪森取得政權才剛滿一年。這讓當時的主權者認 為,楊克誠很「挺」他們,「我去官邸拜訪他(洪森),他都會盯著在座的官員有沒有把(交代的)事情做好。」

陰錯陽差做招商熬到柬埔寨翻身外資新寵

他享受到的好處,不是平白得來的。像楊克誠做醫療耗材,柬埔寨經濟特區開發招商,根本與他的本業無關,但當時,因為反傾銷稅問題,越南的台商來到柬國,與 當地政府發生土地糾紛,總理洪森點名由他處理,「原本我想拿六十萬美元,不要利息,讓國防部去處理,」但是對方拒絕,楊克誠只好摸摸鼻子,拿錢自己做,熬 到了第六年,也就是去年,前兩期開發案終於順利結案。特區持續獲利,第三期開發案也在進行當中,讓特區今年年底計畫在柬埔寨股市掛牌。

現在大家看來,楊克誠算是提早卡位。柬埔寨,光是去年前三季外資投資金額就成長近一五○%,被日本財經雜誌《日經Business》,封為「湄公河代工新 三國」之一。

楊克誠負責開發的經濟特區,過去一年,招商面積是之前四年招商總和的兩倍。柬埔寨發燒,是因為其沒有外銷配額管制,且中國與泰國的工資上漲,也讓更多廠商 想往柬埔寨移動。

但楊克誠回頭看,全球化的布局,「很多是機緣」。這些年,他也錯過不少好時光,如,他先前選擇去柬埔寨,結果錯過近五年,美越簽訂友好協定後,越南的蓬勃 發展;甚至,「如果更早去大陸,現在規模就不會只有這樣,過去營收平均成長一○%,如果更早布局中國,至少是三○%成長。」但沒想到繞了一圈,現在又是原 本在大陸的台商,要「逃」到柬埔寨。

採訪至此,我們問楊克誠怎麼看全球化的浪潮,泰國淹大水,中國工資飛漲根本難以預料。台商,就算把所有資訊都充分評估,仍難逃游牧命運,今日認為最佳的生 產基地,明日,可能就被淘汰。

他的回答卻是,這是全球化的命運,連楊克誠自己也沒辦法確定,柬埔寨,會否是他的最後一站。

但,這不代表,台商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軌跡都是有價值的。」他說。十年前他在菲律賓,開始面臨中國崛起的低成本威脅,必須要把加工業務分散到柬埔寨時,他沒有關廠,而是讓菲律賓的工廠轉型, 把目標瞄準這一個過去每年GDP平均成長四%、人口一億的菲國內需市場。

在當地「用青春換來的人脈」,現在是他發展醫療服務事業最好的助力。目前,美德醫集團已經和菲國八家醫院簽約,包下醫院床單、手術衣等被服租賃、換洗配送 的服務,現在美德醫菲國子公司來自當地的營收占比,在四年內,由零攀升至三成。

在台灣,他也為二十家知名教學醫療院所,提供同樣的醫療後勤統包工作。這可讓他拿回更多市場的自主經營權,且經營醫材服務內需市場,毛利是代工生產醫材的 三倍。或許下次,當新的移動浪潮再衝過來,他就有更多的籌碼決定,這次,是走,還是不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8

掛牌 PARTIPRAL 派得好

http://partipral-hk.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27.html
海通證券(6837)今日掛牌上市, 我唔知本BLOG讀者之中多唔多人有抽, 但由於我自己就有, 所以都要交代返少少我既睇法. 海通我抽左2,000股, 當初睇落好似無乜老散玩, 諗住會輕易中哂. 結果最後中籤率都係得60%, 即係中得1,200股, 其實係比想像中少左.

以投資角度黎講, 抽新股並唔合乎自己套路, 自己甚至對新股有陣厭惡感. 因此今次抽海通亦都完全無諗住同佢過人世, 反而純以投機角度出發, 會覺得係幾值得出擊. 結果海通首日上市以險守招股價$10.60作結, 表現似乎麻麻地. 回顧之前自己所講既所謂AH折讓, 明顯並無於上市後立即收窄; 而當初諗住國際配售會獲得重新分配既想法最後亦因為公開發售部份超額兩倍幾而並無實現, 所謂既貨源歸邊有利上升, 似乎係有點一廂情願.

雖然海通上市第一日表現令人失望, 但我覺得又無需要太心急除之而後快. 尤其係中得唔多即係變相縮左注, 心理壓力輕左, 坐長少少我認為可以接受. 當然, 投機永遠一定要有EXIT PLAN, 否則短炒變長渣既話係可以直接通往財務地獄. 正如當初所講, 上下各望10-15%應該係一個頗合理既撤退機制. 除非有合心水換馬對象, 未到價既話, 我認為就不妨繼續渣下先, 暫時計牌面, 我都仲係覺得向上發展機會會較高.

至於其他睇法, 留返過幾日做月結再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23

金星改制臨門一腳:張鐵山掛牌、引資兩手抓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3/zMNDE4XzQ1MjQzMQ.html

繼二線品牌金威啤酒插標賣身之後,去年底剛完成改制的河南金星啤酒集團也走向出售之路。

本報記者獲悉,5月29日,金星啤酒以淨資產1549.93萬元在鄭州市產權交易市場掛牌出售,評估結果已獲隴海村村民戶代表大會確認。但轉讓不包括該企業正在使用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及商標使用權。

接近金星啤酒高層人士告訴記者,「金星啤酒改制已經與村民談好了補償條件,金星啤酒董事長張鐵山要全部收購過來,還要走掛牌出售法律程序;另一方面,金星啤酒借此引進融資」。

而一大型啤酒企業河南分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即使金星要賣,對燕京、雪花意義不大,只會對在河南沒有設廠的青啤有意義。此前傳聞中的併購方百威英博已經收購了當地的維雪啤酒,並在新鄉建設百萬噸廠,買的可能性也不大。

鄭州市產權交易市場人士告訴記者,如果到期沒有符合條件的意向受讓方時,「將會採用淨資產底價拍賣方式確定受讓方」。

苛刻的受讓條件

金星啤酒前身為鄭州市管城區隴海村投資興建的村辦企業東風啤酒廠,創建於1982年,註冊資本639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張鐵山。

1985年,隴海村對啤酒廠進行公開招標承包經營,張鐵山接手了這家經營不善的村辦企業,並改名為金星啤酒至今。據其官網介紹,金星啤酒年生產能力200萬噸,居河南第一、全國第四。

事實上,去年金星啤酒剛通過談判解決了困擾進行多年的改制問題。

2011 年7月下旬,金星啤酒改制方案得到隴海村村民表決通過。最終,金星啤酒董事長張鐵山個人出資6億元,一次性買斷村民手中金星產權。其中,村裡1100個村 民每人能分到50萬元的「買斷金」。同年10月金星啤酒對外宣佈完成改制,從村辦集體企業改製為張鐵山擁有的全資民營企業。

上述接近金星啤酒高層的人士表示,現在金星缺錢,張鐵山為買斷村民手中的股份需要付出5億多元,讓企業一下子拿這麼多錢有很大難度。

為了收購金星全部產權,張鐵山承諾分三次來向村民支付收購款,第一次是去年年底之前給10萬,第二次是今年9-10月份給20萬,最後一筆20萬將在今年底付清。

金星啤酒產權掛牌轉讓公告顯示,經過評估,截至2011年5月31日,待售的金星啤酒資產總計19058.54萬元(不含土地使用權),負債總額17508.60萬元,淨資產1549.93萬元。

金 星啤酒對此次產權的意向受讓方提出了8個條件,其中第一條明確要求受讓方為「中國境內設立且無境外投資的,從事啤酒經營的企業法人,具有明晰的經營發展戰 略,具有促進公司持續發展和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能力」。按照此條要求,百威英博等外資企業,以及外資參股的華潤雪花和青島啤酒均不符合要求。

第三條則明確要求「受讓方的出資人應具備連續經營啤酒生產企業25年以上」,目前具有雄厚資本實力的國內啤酒品牌超過25年的只有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

一大型啤酒企業河南分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麼苛刻的條件,誰會來收購?我個人認為收購意義不大,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

改制與融資同步

金星啤酒如此苛刻的條件限制收購者,到底誰會來收購?

前述接近金星啤酒高層的人士一語道破:「金星啤酒去年10月份改制是與村民談好了,作為集體企業還需要走一下掛牌出售的法律程序。」

「現在企業基本上100%在張鐵山本人手裡,金星啤酒商標也在張鐵山手裡,所以這次也就不包括在出售的範圍內。」他進一步透露。

前述啤酒企業河南分公司負責人也表示,「我個人認為金星啤酒董事長要全部收購金星產權需要合法化,在搞定村民後,不是很名正言順,需要走公開程序」。

但 金星啤酒掛牌也有股權融資的目的。前述接近金星啤酒高層的人士告訴記者,金星一方面走程序,另一方面也在為引進資本做打算,改制與融資同步進行。金星已經 成立了一個投資控股公司,準備將金星啤酒資產收入其中,另外將未納入改制的子公司也放進去。之前金星啤酒資產評估6個億,現在準備重新評估再出售股權融 資,將十幾塊地皮和商標加入其中評估,資產規模膨脹了再賣出去。

不過,由於金星啤酒目前面臨的激烈競爭環境,是否如願還很難說。

金星號稱國內排名第四,據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啤酒分會的數據顯示,事實上金星啤酒名次僅在第六位置。

2011 年,華潤雪花銷量1023.5萬千升,市場佔有率達到21%;青島啤酒銷量715萬千升,市場佔有率約為14%;燕京啤酒銷量550.6萬千升,佔全國啤 酒總量的比例也超過了11%。百威英博以566萬千升超過燕京排第三。而嘉士伯高層不久前告訴記者,「嘉士伯去年在中國啤酒銷售量為140萬千升」。上述 品牌均遠超金星啤酒銷售量。

對於金星啤酒再次選擇出售,啤酒營銷專家方剛認為,「最好的時機已經錯過了,前幾年幾大品牌還沒有進入河南市場時出售可以賣個好價錢,現在已經值不了那麼多錢了」。

事實上,百威英博的前身AB曾多次與金星啤酒接觸,希望對金星進行戰略投資,但一直因為改制和股權方面的問題沒能談成。目前百威英博不僅收購了河南第二大啤酒維雪啤酒,還在新鄉投資興建百萬噸產能的新廠與金星競爭。

方剛表示,百威英博現在的擴張路線是通過自建而不是收購,不排除還有收購金星的可能,但興趣變小了。

上述接近金星啤酒高層的人士表示,燕京已經收購月山啤酒,金星啤酒對它意義不大;華潤雪花通過收購完成佈局也不會買,青啤在河南沒廠,要是參與收購有現實意義。

比較上述企業,最終百威英博入股的可能性較大。不過,該接近金星啤酒高層的人士表示,「金星很願意引進百威,但是百威一直沒明確態度。現在誰來收購金星,金星都很願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8

揚聲器老廠三度掛牌 搏六倍增值

2012-8-27  TCW




政治人物上台下台是家常便飯,台股卻即將有一家公司,上台下台的次數破紀錄。新局面!

將集團金雞母單獨成立

在開曼註冊的東科控股,年底將回台第一上市,它的前身,其實是元老級TDR(台灣存託憑證)、揚聲器代工大廠東亞科技。一九九八年它在新加坡上市、○一年 回台發行TDR,一一年兩地下市,一年多後,它重返台股,不僅是台商自新加坡回台上市首例,兩度下市、三度上市的紀錄,也是空前。

賣聲音是門老行業,東科又是個老面孔,回台要再爭取投資人青睞,就像是「一把年紀還要出來跟人家選美,」年屆六十的東科董事長劉政林自我調侃了一番;但, 走了這麼長的路,又回到台股懷抱,這次,劉政林尋求股價肯定的決心更堅定,「當初下市,就是因為股價都在淨值以下。」所以新的東科,只保留東亞科集團的金 雞母,是由年年獲利、負責音響代工的東亞科技單獨成立;切割獲利不穩、從事家庭劇院主機製造的東雅電子。

下市前的東亞科,在星國股市和TDR市場,股價都只有淨值的五至六成左右,由於新加坡股市週轉率,經常連台股的一半都不到,且資本額不到新幣一億元的東亞科不易受投資人青睞,而台灣的TDR又因為無法融資融券,成交量一樣是一攤死水。

因此,一○年劉政林看到台股開放控股公司回台上市的契機,且東亞科也恢復元氣,擺脫○五至○八年東雅電子跨入電視領域造成的虧損陰影,就自掏腰包,宣布用三成溢價,總共砸下逾十億元,全面收購下市。

當時東亞科收購下市的價格,每股僅新幣○.一三八元(TDR一單位代表兩股,每單位收購價約新台幣六.五元);現在,捲土重來的東科,董事會預計以四十三元重新掛牌,一上一下之間,憑什麼劉政林能為東科創造每單位近六倍的增值空間?

調體質!衝高毛利,轉攻高價市場

在股票市場上市之路走了三遍,為了擺脫前兩次股價表現不佳的窘境,從公司體質到資本額設計,劉政林做足準備。

首先,是調整體質,拉高毛利。手中握有四大消費性電子品牌客戶飛利浦(Philips)、索尼(Sony)、LG和松下(Panasonic)揚聲器代工 訂單的東科,在全球音響代工市占率逾二二%,但生產一套數萬元的五點一聲道家庭劇院喇叭組,毛利率甚至可以逾一五%,而三千元有找的低價音響,毛利率卻只 有個位數。

於是,東科逐步調整產品組合,一方面針對高階產品的品管要求,砸下逾四千萬,打造占地六十坪、用來檢測音質的無響室,一方面減少低價訂單,去年售價九十九美元以下的代工訂單,占營收比重仍高達四成,今年則將只占二五%。

同時,薄型化電視的趨勢,也為東科帶來意想不到的契機。因為電視體積變薄,光靠電視的喇叭聲音厚度不夠,整合了電聲播放系統和音響功能SoundBar(一體型環繞立體聲系統)近兩年蔚為風潮,這項新產品占東科今年營收比重攀升到三成左右,毛利更是一般音響的兩倍。

給甜頭!縮小資本額,拉抬EPS

諷刺的是,過去東亞科旗下東雅電子,就是因LCD液晶薄型電視而受傷,大虧數年,甚至拖累母公司;現在,東科卻因薄型電視受惠。科技產業的變化難以捉摸, 難怪投入電聲產業三十年的劉政林還是認為,「賣聲音還是一門好生意。」因為資訊輸入耳朵的方式,一直不變,不像手部輸入資訊,從鍵盤、觸控,數年之間又進 化到體感,聽覺的輸入,只有變大(音響)或變小(耳機)。

除了調整產品結構、新增高毛利產品,熟悉股市遊戲規則的東科,就連資本額也特別調整。相較於原本東亞科集團二十三億資本額,與東雅電子分家後,東科資本額 只剩五億多,股本小,以利拉高每股稅後盈餘(EPS),過去三年,東科每年EPS至少三元,甚至在上市前法說會,公司還開出EPS全部配息,在市場低迷 時,大打殖利率牌,也成為東科這隻老金雞母的新賣點。過去看上新加坡外匯管制少、TDR籌資管道的機會,但這兩次掛牌結果事與願違,劉政林仍不放棄在股市 找出路,這次要回台第三度挑戰資本市場。

然而,股價表現之外,更重要的是經營實力,擁有再好的包裝與資本操作,若沒有業績做後盾,股價一樣會被打回原形。東科未來能否拿出比前兩次上市時更好的成績單與營運實力,才是劉政林能否贏得投資人青睞的唯一答案。

【延伸閱讀】這次,東亞科技金雞母單飛拚上市

東亞科技》資本額:約新台幣23.4億元成立時間:1997年新加坡註冊1998年新加坡上市上市紀錄:2010年TDR上市2011年新加坡下市、 TDR下市EPS:2010年上半年新幣-0.026元→子公司 東雅電子:生產影音電子產品→子公司 東亞科技:香港生產揚聲器、耳機↓切割回台上市↓東科控股》資本額:新台幣5.4億成立時間:2011年開曼註冊(前身為東亞科技)上市紀錄:2012年 第4季台股上市EPS:2012年上半年新台幣2.08元資料來源:公司財報、公開說明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88

台灣第一個掛牌的鞋品牌 羅榮岳改革「阿瘦」 衝刺下個六十年

2012-12-10  TWM
 
 

 

走過一甲子歲月的阿瘦皮鞋,成為第一個掛牌的國內本土鞋品牌,也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鞋集團。究竟身為阿瘦皮鞋創辦人羅水木的兒子、阿瘦皮鞋董事長羅榮岳,如何放膽改革,帶領六十歲的阿瘦走出新局?

撰文‧林讓均

九月三日,「阿瘦皮鞋」登錄興櫃,成為第一個掛牌的國內本土鞋品牌。

「阿瘦能有如今的規模,是我當初怎樣都料想不到的!」六十年前,阿瘦創辦人兼總裁、綽號「阿瘦」的羅水木,在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擺出自己的小擦鞋攤,他怎麼也沒想到那個小攤子,會發展成今日近三百家店、台灣最大的鞋集團。

目前,阿瘦集團橫跨鞋、皮件等多個自有及代理品牌,總店數近三百家,去年集團營收逼近三十三億新台幣。也就是說,近十年來阿瘦的總店數成長十倍,營收則超過五倍。

第一變

近十年快速展店 擴增十倍這個爆發式的成長,將阿瘦拱上「本土皮鞋一哥」寶座,也為阿瘦明年轉上市打下基礎。但時間倒回十年前,阿瘦其實只有「阿瘦」(A.S.O)一個品牌,全台灣店面也只有二十三家。它如何在十年內穩健而快速地擴張?

「十年前,阿瘦要過五十周年慶了,本來應該要很開心的,但我和爸爸卻是又悶又慌!」五十五歲的羅榮岳回想當時,眉頭忍不住一皺。他說,當時阿瘦五十歲,卻只有二十三家店、營收六億元,勉強排得進皮鞋專賣店的前三名。但那時剛躥起的另一個本土鞋業品牌La New,居然已有上百家店,速度快到讓他目瞪口呆。

「我當下得了一個結論,阿瘦太保守,要衝才行!」羅榮岳決定放膽做,在短短六、七個月內衝刺展店,於○二年底新展二十家店,○四年九月突破百店。

如何在短時間內開設這麼多店?「首先,不要再有『中正路情結』,我們學著連『埔頭』(次級縣市的商圈)都敢去開!」羅榮岳笑說,以前阿瘦的店一定開在各縣市的「中正路」上,那代表是該地最繁華的A+商圈,但大量展店之後,人口有五萬人的鄉鎮地區都不放過。

第二變

建立制度化的人才獎勵機制「開店有兩件事,除了挑選商圈地點,還要人才團隊!」羅榮岳說,當初之所以能夠大量展店,是因為阿瘦花五十年時間培養人才,所以可以從集團中調兵遣將。

「我父親跟我說,對待員工要像自家人一樣!當年,我們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四個小孩,以及三名員工住在一起,十四坪大的屋子就擠了十一口人!住一樣的,也吃一樣的!」羅榮岳說,承襲自羅水木的「一家人主義」,他也發展出「內創店長」制度,就是希望給資深店長更多舞台與福利。

目前帶領阿瘦新北市淡水創始店的資深店長李元慶,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阿瘦皮鞋廠當小工,當完兵後又被羅水木延攬回阿瘦,一待超過二十年。

「老董和少年董仔很『惜情』,要不然在業界當店長,是找不到這種福利的!」李元慶說,其實內創店類似業界的「加盟店」,一樣必須繳付加盟金,但有別於其他加盟店長要自負盈虧,阿瘦內創店的虧損由總部承擔,但一旦有盈餘,內創店長可以分享月績效獎金之外,還能在年終多領一筆分紅。

阿瘦目前約有二十多位內創店長,而這些店長對總部的責任,除了以豐富經驗擔任救火隊之外,不時還要幫忙教育訓練。

「董事長很懂人性,建立了一套制度來激勵士氣!」李元慶說,像是每一年總部會統計績效最好的員工,公開頒獎送上LV包包,「我每一年都領,我老婆手上都不知有幾個LV了!」「一定要公開頒獎,同仁們在台上感動得哭一哭,別人看到也會覺得自己要更努力,因為也想上台哭一下嘛!」羅榮岳很清楚,激勵人心就是最好的管理。

第三變

多品牌跨國際 發展複合店「其實當年,兒子願意和我一起打拚,把本來四家店拓展成二十三家店,那時我就已經很滿足了!」每天走萬步的羅水木,至今說起話來仍元氣滿滿。

當初羅水木的夢想,如今已不知放大幾倍。但從「企業家第二代」跨越到「第二代企業家」的羅榮岳,還有一個國際夢。

阿瘦大陸事業群總經理魏麗慧說,阿瘦去年前進大陸,現在已在南京、上海擁有五家店,預計明年到達十家店,後年則啟動大量展店計畫。除了布局大陸外,大型複合店正是羅榮岳提高營收的另一具引擎,這也是他為阿瘦發展「鞋、皮、衣」多品牌事業的藍圖。

「自創品牌的根可以扎很深,但時間太長;而代理品牌,就好像借一個品牌,很快就看到業績效益。」羅榮岳提到,目前除了「阿瘦」、較年輕女鞋品牌「BESO」與皮件品牌「ChoiseeZ」是自創之外,其他像是美國女鞋品牌「Naturalizer」等三個品牌都屬代理。

「阿瘦皮鞋能成功,一方面立基在羅水木對品質的堅持,另方面,則是羅榮岳傳承爸爸的創業精神之外,還導入了系統化的企管制度。」與羅家父子熟識的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徐重仁觀察,企業接班最大的課題在於顛覆「人治」思惟,而阿瘦順利化解挑戰,也拉大了企業格局。

已走過一甲子歲月的阿瘦皮鞋,下一個六十年還能跳多高、衝多遠,就要看羅榮岳如何帶領阿瘦走出新局了。

羅榮岳

出生:1957年

現職:阿瘦實業董事長

經歷:阿瘦實業總經理

學歷:台大EMBA畢業、中原大學建築系學士羅小弟與羅大哥,餐桌傳承父子情「叫我羅小弟,我今年才3歲!」看到記者,阿瘦創辦人羅水木劈頭就這麼打招呼,一旁的長子、阿瘦董事長羅榮岳笑著說:「現在我變成羅大哥了!」自從3年前辦過「生前告別式」,自覺重生的羅水木愈活愈年輕。雖然已年過八旬,但這位員工口中的「老董」,卻還是每天精神抖擻地到總部上班。

「我爸爸很提得起、放得下,交棒了就絕對授權!」羅榮岳說,從小他就是聞著皮革長大,只是讀建築系的他曾經有當建築師的夢想,退伍後還一度到親戚的建築事務所實習。是父親的一番話,讓他決定接下家族事業的棒子。

當初羅水木告訴他,「爸爸現在有4家店,如果你一起來幫忙,我們可以把店開到全台灣,但如果你有其他想做的事,那也沒關係。」讓從小看著爸爸忙到半夜的羅榮岳心軟。

現在問他後悔嗎?「沒有一天後悔過!」羅榮岳不假思索。倒是一旁的羅水木望著兒子,有些心疼地說:「如果你當初去做建築,可能賺更多錢喔!」但其實,看到兩個兒子都投入集團事業,羅水木很欣慰,父子最常相聚的時光就在午餐餐桌上,經營智慧就在此傳承。

「最近景氣不好,開店的難免都受到影響,但有什麼關係,民國71年時我也是遇到不景氣」,仍對數字很敏感、記性絕佳的羅水木,經常舉自己的實例幫兒子打氣。

問羅水木給兒子打幾分,他露出孩子氣的笑容:「我給兒子打99分,我自己只剩1分啦!可是99分加上1分,才有100分嘛!」輕鬆一句話,羅水木道出了阿瘦成功背後傳承的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96

魏應州次子拒絕「啃老」 喊出五年內掛牌 魏宏帆繳出品牌路上首張成績單

2013-04-15  TCW 
 

 

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的次子魏宏帆,特立獨行走自己的創業路,執意擺脫「富二代」標籤,靠著「志氣」與「努力」,他以單車品牌「高士特」闖出品牌路的第一張成績單,並燃起五年內掛牌上市的雄心!

撰文‧林讓均

「高士特在台灣投資無上限……,預計五年內掛牌!」發下豪語的,是「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的次子魏宏帆。三月下旬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上,他以高士特與應宏集團董事長的身分,在媒體面前亮出品牌路上的第一張成績單。

也就是,他旗下均價兩萬元以上的單車品牌「高士特」,在推出滿周年之際,已經以年銷超過兩千輛、年營收破一億新台幣的成績,在碳纖維單車市場上突破五成市占率。

除了上述的單車成績,他在今年初才剛發表「應宏科技」自有品牌的G1手機,上半年又將推出同掛名「INHON」品牌的Ultrabook超薄筆電。對於這位頂新集團內第一個自行創業的少東來說,他的品牌路可說開出了第一朵花。

不管是單車或是兩大科技產品,這些品牌的關鍵字都是「碳纖維」,這項核心技術也讓魏宏帆敢主打「MIT」(台灣製造)的名號。

志氣》學以致用

從代工走上品牌路

「我爸爸說,做生意一定要差異化,做品牌更是!」魏宏帆說,選擇「碳纖維」是因為這是材料新趨勢,「碳纖維可以普遍應用在各種材料上,是材料界的新趨勢,不做這個要做什麼?」而且,這項新技術因為夠「差異化」,也受到魏應州的認可。

在兒子們陸續從英國、日本學成歸國時,魏應州曾經徵詢三個兒子進入集團工作的意願,知道魏宏帆一心要創業,只告訴他一句話「那你就好好去做」,還為他投入十億元的創業金。

「大董當然希望這三個兒子都回到集團接班,但大董自己走過創業路,對老二的企圖心與冒險性格,更為激賞!」頂新集團的長輩提到魏宏帆,總不禁稱讚這個特立獨行的老二,「真有志氣!」對這個讚美,魏宏帆輕描淡寫:「我只是想要『學以致用』啦,好在我爸也滿開明的!」事實上,在二○○四年,魏宏帆從英國研究所畢業後,單槍匹馬應徵進入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工作,學機械工程的他,被分派在手機部門負責機構零件的研發。三年後、○七年,魏宏帆才跳出來創業,還延攬了十多位富士康的同事作為班底,例如高士特總經理廖偉宇、應宏營運長張英華。

「當時魏董來找我,我問他資金的事,才知道他原來是魏家少東!」廖偉宇說,那時魏宏帆提出以「碳纖維」作為創業概念,廖偉宇必須經過一陣解說,才能夠了解這個魏宏帆口中的「新趨勢」。

就因為觀念與素材都太新,擔任兒子創業軍師的魏應州建議:「如果做代工的難度是一,做品牌的難度就是十,你應該從代工開始!」深諳魏宏帆想要發展自有品牌的企圖心,但魏應州認為發展品牌必須具有製造、管理、品質與行銷等面向的綜合能力,建議兒子從代工開始,先打好「產品力」的基底。

「目前提到做碳纖維機殼,亞洲只有三家排得上名,除了日本東麗、巨騰,就是應宏了!」穿著自家車衣受訪的魏宏帆說,應宏集團在江蘇昆山的工廠,以做碳纖維手機與筆電機殼代工起家,現在主要客戶是國產雙A品牌「宏碁」與「華碩」。此外,昆山工廠也有產線代工碳纖維單車車架,專門外銷到歐洲。

努力》實業家精神

贏得王文洋入股

第一份工作就接觸手機的魏宏帆,做品牌也受3C產業影響。例如,集團第一個發表的自有品牌「高士特」,就不做自有通路,選擇以品牌策略聯盟的方式,與既有的單車通路商合作。

「魏董的觀念是:產品力強,貨不怕賣不掉!」廖偉宇表示,魏宏帆因為是研發出身,相信只要有創新,就能有產品力、品牌力,但這就考驗高士特團隊的創新能力。現在市面上一輛碳纖維單車重量最輕大約八五○公克,但魏宏帆卻要求必須做到七八○公克,為了這七十公克,高士特團隊整整研發兩年。

但在這期間,該團隊還得負責一年約二十款的車款研發,只為了魏宏帆一句「在每個價格帶上,都要做到第一名!」但他不是嘴巴說說的老闆,經常身先士卒投入研發。

「我好幾次在半夜兩、三點還接到他的電話,聽得出來是壓低聲音在客廳偷講的!」廖偉宇笑說,原來魏宏帆不忍心同仁深夜還在工廠打拚,睡也睡不著,一想到點子就透過電話「丟」過去。至今,除了單車,連「INHON」手機、筆電外形與機構的設計,許多都來自魏宏帆。

去年,應宏集團有了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的神祕注資,據說就是因為有增資需求的魏宏帆,不願意第一時間回家要資金,寧願在科技圈找人脈,因此透過圈內長輩牽線找到王文洋。

「王董注資六五○○萬元,今年初魏宏帆又自行增資到二.一八五億元,算起來王董的持股比率並不多,但這就是王董對後輩的鼓勵!」應宏集團財務長周信良說。

說話溫和、不高興頂多不講話的魏宏帆,看來似乎沒有父親魏應州的霸氣,但在他三個事業體都創業短短六年內,就逐步開花結果的企圖心上,誰說他不會是下一個橫跨單車與3C產業的「魏應州」!

魏宏帆

出生:1980年

現職:應宏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富士康手機部門

學歷:英國布乃爾大學機械所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49

金管會擬鬆綁 投資性不動產後續評價改採巿價法 掛牌公司獲利波動大 投機風險拉高

2013-10-14  TWM
 
 

 

上市櫃公司財報正式導入國際會計準則(IFRS)實施不到一年時間,金管會日前拋出有意檢討不動產入帳規定和後續評價方式,讓原本交易冷清的資產股突然熱絡起來,包括士紙、新紡、南紡、勤益、黑松、農林、大同、台肥、南港、國泰、新光等坐擁大筆土地的公司,頓時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根據IFRS規定,企業對於帳上的不動產,在開始導入時,可選擇成本法或市價法入帳,前者是依照歷史成本,也就是當時的購買價格;後者則是經公正鑑價後,按市價入帳。

擁精華土地 增值空間大然而,過去金管會擔心上市櫃公司經營階層會利用市價法操弄損益和淨值,進而影響股價漲跌,因此對市價法給予很高的限制條件,使得二○一二年IFRS開帳日(轉換日)開始,僅有二十家公司改用市價法重新入帳,且只允許投資性不動產,自用性不動產不在許可範圍內。

而且金管會要求增值部分必須直接算入保留盈餘(不列在損益表),並限制股利分配,至於後續評價則一律採用成本法(即開帳日的入帳金額),和國際上慣用的市價法沒有接軌。

對此,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營運長周建宏表示,參考國外先前實施的情況,開帳日選擇成本法的公司還是多於市價法,台灣不是特例,只是後續評價方式台灣走自己的路;而勤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江美艷則認為,過去台灣鑑價環境不成熟,金管會怕經營階層操弄損益,才會「只做一半」,「先求有、再求好」。

如今金管會從善如流,決定完全和國際接軌,讓企業對於投資性不動產後續評價,可以採用市價法,持有大量不動產的上市櫃公司,將可認列增值利益,如果土地持有成本低、時間長,且坐落在精華區,估計每股稅後純益(EPS)將大幅增加,尤其是開帳日採用成本法入帳的公司。

據了解,金管會早在第三季就針對所有上市櫃公司進行問卷調查,詢問各財會主管對不動產入帳方式的看法和可能的影響。不過《今周刊》私下了解發現,這些問卷回函多半建議維持「不調整」的意願,顯示財會主管們對於市價法抱持著觀望的態度。

宜有配套 預防股價炒作一位上市製造業會計主管表示,實施市價法有三個「麻煩」,一是出具財報時,每次都要找鑑價單位評估,徒增作業時間;二是倘若土地上面有建築物,重估增值後反而會增加折舊費用;三是萬一土地價值大幅下跌,損益表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無法凸顯本業辛苦經營的成果。

這位主管認為,採用市價法評價意願很強且動機不單純的公司有三種,一是借款太多,負債比太高,達不到銀行團對財務結構的要求,透過不動產增值可以改善財務比率;二是準備要上市櫃的公司,用來粉飾財務報表,以拉高承銷價;三是老闆(大股東)想要操弄股價。

而不願具名的市場中實戶則表示,金管會打算接軌國際的想法值得鼓勵,但是就投資角度來看,資產股如果帳上土地都用市價評估,則該有的價值都呈現出來,反而「缺乏想像空間」,主力想要炒作股價的意願就會降低。唯值得慶賀的是,「現在的金管會對股市態度很偏多」。

未來一旦不動產後續評價實施市價法,市場該如何因應?周建宏認為,首先金管會應建立配套措施,防止經營階層炒作股價,而投資人除了關心EPS外,還要了解損益表的內涵和結構,尤其是不動產評價方面的財報附註內容。

江美艷則補充表示,投資人過去只看「損益表」的習慣,應轉換到「資產負債表」;從只計較損益的想法,改為重視企業資產和負債品質的觀念。她強調,由於市價法會讓企業獲利明顯波動,因此對短線投機客而言將拉高風險,中長期的投資者則不必太過擔心。

20家已採市價法入帳的公司勤益(1437)、程泰(1583)、大同(2371)、良得電(2462)、國建(2501)、新建(2516)、彰銀(2801)、台壽保(2833)、聯邦銀(2838)、新產(2850)、三商壽(2867)、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台新金(2887)、新光金(2888)、三商行(2905)、欣陸(3703)、太欣(5302)、惠光(6508)、中鼎(9933) 坐擁金雞母!

——投資性不動產淨額占股本100%以上的公司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投資性不動產

淨額(億元) 股本

(億元) 比率(%)

3252 海 灣 15.16 2.00 757.8 4416 三 圓 30.51 6.00 508.5 1437 勤 益 73.1220.40 358.5 8913 全 銓 15.72 4.97 316.5 2035 唐 榮 104.50 35.00 298.6 2913 農 林 175.43 66.74 262.9 2905 三商行 174.10 68.12 255.6 2362 藍 天 177.16 70.10252.7 5607 遠雄港 37.59 17.00 221.2 2514 龍 邦 122.53 56.32 217.6 5601 台聯櫃15.59 7.20 216.5 5530 龍 巖 75.41 39.91 189.0 1903 士 紙 46.75 26.00 179.8 2420 新 巨 26.59 15.26 174.2 1503 士 電 84.40 52.10 162.0 1419 新 紡 47.5930.00 158.6 1234 黑 松 79.51 53.58 148.4 3051 力 特 46.47 32.53 142.8 5203 訊 連 13.07 9.44 138.5 3703 欣 陸 112.24 84.12 133.4 2923 F-鼎固 222.27 174.03127.7 1315 達 新 27.08 22.00 123.1 註:以上市櫃公司財報為主,未考慮各別不動產買進時間、地段和增值潛力。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TEJ)

撰文‧張弘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65

寒舍餐旅營收超越飯店類股王 明年掛牌興櫃 蔡伯府兄弟奮鬥十年 擦亮喜來登招牌

2013-10-21  TWM
 
 

 

從十年前外界一片不看好的局面,到如今繳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寒舍集團董事長蔡伯府、執行長蔡伯翰兩兄弟分進合擊,終於在去年營收一舉超越晶華酒店,成為台北市五星級飯店龍頭。

「我可以驕傲地說,台北喜來登這個招牌已經擦亮了。」近年很少接受媒體專訪的寒舍餐旅集團董事長蔡伯府在接受《今周刊》訪問時,首度道出接掌飯店十年的心境。

蔡伯府的確有理由驕傲。旗下擁有台北喜來登、寒舍艾美酒店兩家飯店品牌的寒舍餐旅,近年業績急起直追,去年營收約四十億元,超過飯店類股王晶華酒店集團的三十七億元。今年,寒舍餐旅在微風廣場開出首家館外餐廳「A ROY DEE 泰喜歡」,集團規模逐漸壯大。

喜上加喜的是,台北喜來登大飯店今年初正式被喜達屋集團升格為「Sheraton Grande Taipei Hotel」(喜來登飯店品牌內評最高等級),是全球五百多家喜來登飯店中,第七家晉升等級的飯店。這不僅證明飯店服務品質已提升至頂級層次,這份榮耀更是蔡伯府、蔡伯翰兄弟倆用十年的努力所換來的肯定。

在寒舍集團,哥哥蔡伯府是董事長、弟弟蔡伯翰是執行長;在分工上,哥哥蔡伯府主要負責台北喜來登飯店,弟弟蔡伯翰負責寒舍艾美酒店與館外餐飲事業。

從十年前外界一片不看好的局面,到如今繳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蔡家二代人的努力點滴在心頭。

比別人多做一點就贏

對於台北喜來登的成功轉型,外界普遍只注意到,蔡家十年前以一坪將近十六萬元的高額工程費用,總共斥資二十五億元重新將飯店拉皮整修硬體,讓這家當時矗立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上已二十餘年的老飯店改頭換面。然而,卻少有人注意到,蔡伯府重新將飯店服務流程,拉到國際標準的改革決心。

「要扭轉客人對一個品牌的印象是很困難的,五星級的裝潢不會讓飯店變成五星級,若要超越Sheraton這個品牌的標準,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求完美的堅持』。」蔡伯府娓娓道出台北喜來登轉型的關鍵,正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精神。

蔡伯府坦言,自己遺傳了父親「追求完美」的個性,聽、觸、嗅、味、視五感體驗,在他心中都是完美缺一不可的元素。有一陣子,他隨身都會帶著溫度計與磅秤上班;他解釋,「帶溫度計是為了測量房間的空調溫度是否讓客人舒適,溫度不能單憑自己的感覺,冷一點是多少?熱一點是多少?要用實際的數字告訴服務人員。」至於磅秤,則是「廚師拿一把蒜頭,每個人手掌的大小不一樣,要如何統一標準,一切都得回歸數據。」「在外人眼中多餘的事,我比別人多做一點就贏了。」蔡伯府說,即使可能會走得比較久,但他寧可做得比別人多一點。

蔡伯府舉例,喜來登是台灣第一家五星級飯店用勞斯萊斯、Bentley名車服務VIP;此外,專門針對餐廳VIP服務,也是喜來登首創,目的就是要緊緊抓牢頂級客戶的心。在別人眼中看來可能覺得不見得是必要的事,都是蔡伯府認為把服務做到位的眉角,「很多這樣的東西累積下來,我就是第一名。」另一個幫助台北喜來登飯店營收衝高的祕密武器,則是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期,決定增加館外餐飲外燴業務。負責台北喜來登餐飲的蔡伯翰說,由於飯店的座位數有限,當時他看準因應經濟不景氣,很多企業基於成本考量,喜歡以外燴方式犒賞員工;而五星級觀光飯店的外燴,標榜五星級的菜色、四星級的收費,商機也應運而生。

二○○九年,大陸直銷業者安利集團來台舉辦獎勵旅遊,是讓台北喜來登一舉在五星級飯店頂級外燴市場奠定口碑與實力的重要一役。

敢與晶華比肩的「謙卑接納」當時安利包下台中水湳機場舉辦頂級主題晚宴,桌數高達一五二桌,最大考驗是在一個半小時內上完十二道菜,考驗團隊的默契與執行能力;但最後順利完成任務,也讓蔡伯府發現,外燴商機並沒有想像中難做,之後便開始大量承攬尾牙外燴。雖然毛利比館內稍低,但以一桌一萬元計算,一千桌就有一二○○萬元,是衝刺營收利器。近年台北喜來登飯店外燴都有四、五千萬元營業額,今年又有安利獎勵旅遊加持,外燴營收更突破八千萬元大關。

由於營運亮眼,「寒舍餐旅」目前正接受券商輔導,預計明年登錄興櫃、後年股票上市,挑戰飯店股王晶華酒店的企圖心強烈。

然而,談到台北喜來登飯店的成功轉型,蔡伯府完全不沉浸在全台營收第一名的光環,他語重心長地指出,「服務業是不進則退的行業,當飯店提升到更高層次,客人的期待只會愈來愈高,我更沒有犯錯的機會;即使不小心犯錯,更要加倍檢討。」這位飯店業二代經營者用謙卑接納的心面對這個行業,終於讓家族事業成為首屈一指的頂級飯店王國。

承辦名人婚禮的祕密武器

寒舍餐旅集團以餐飲起家,自從2002年開始,台北喜來登飯店即建立一支近10人的餐飲貴賓服務團隊,專門服務經常到飯店內餐廳用餐的頂級客戶。從訂位到用餐皆有專人接待,完全比照私人招待所服務規格,使得這兩年不少名人婚禮皆選擇在台北喜來登飯店與寒舍艾美酒店舉辦。

台北喜來登餐飲貴賓服務中心經理彭天翔說,VIP客戶基本上是台北喜來登飯店餐廳的「高度使用者」,不乏一周來用餐三次以上的企業主,最大的挑戰莫過於維持菜單的變化性,這最考驗大廚的功力。因此,蔡伯翰就在內部建立了一套電腦管理系統,詳細記錄每位客戶每次用餐的菜色,以提供給廚房作為編寫菜單的重要來源。

此外,為了滿足VIP客戶各式各樣的需求,台北喜來登餐飲貴賓服務中心事前做功課的能力也非常細膩,用餐前,除了必須與用餐客戶祕書密切聯繫細節,連餐會上使用的紅酒品牌都要先打聽清楚,以方便服務人員準備適合的杯具。用餐後,還會與賓客進行滿意度調查,一方面是尋找下一次服務的商機,另一方面也作為內部改進的重要依據。

撰文‧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