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春节前葡萄酒市场“水分”调查:百元成本包装出数倍高价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7/219992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1

8058罗欣药业-成本控制、供需关系和竞争力研判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06425440125/

作为个人投资者,我觉得这个调研报告写得非常好,罗欣是好企业,很有代表性,所以转过来。

--------------------以下为转贴,原作者不详---------------- 

     最近,8058(罗欣药业)走得很牛,并且在众多新入场机构的哄抢下,不惜高举高打,以获得该公司筹码。要知道,这只股票流通股的原始成本极低,并且被一个松散的投资团队所控制,部分股东的获利率至少在十倍以上,能够如此坚挺,实在出人预料。


在 现今的投行业务队伍中,许多研究人员都想在这类公司中找出一个概括的公司赢利模式,以利总结后人复制模仿。但据我对8058长达四年的跟踪调查走访,在这 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药品仿制行业里,简单的盈利模式或者说管理者高超的治理水平来解释似乎都行不通的。记得四年前引起我对8058重视的起因,还是在网上查 到上市之前的一篇文章,该文称这家公司的创业人刘保起“资产从1988年的两万元起家,八年资产翻了一万倍,绝不是偶然的”,不过文章也没有说出个根本的 道道来。几年的内部探访、外围调查、横向比较、时间消耗,总可以对8058有个只能算是很粗略的概括模式,一句话,这家公司的持续盈利增长,有其多方面难 以简单复制的综合性竞争力,以致市场如要再找到类似公司难上加难,所以,高举高打获得筹码就只能是那些机构的唯一选择了。以前还可以通过低价(在不详细了 解之前,2.60--3.60都应该视作高价)增发,但飘忽的港股市场和民企的出身一直都在难产,今年8058在美国柜台市场ADR挂牌和公司现金实力大 增后,这种机会也更渺茫了,二级市场的买盘难度加大了,于是,上述局面的出现顺理成章。
两年前,我曾经两次绕道去过鲁南的另一家港股市场上市公司 0546,这是家用玉米生产味精的民企,在仓库看到生产的味精竟然能像化肥一样使得庞大的库房钵满罐满,当时原料玉米价格高涨,味精竞争激烈价格下降,超 市中味精全都标着降价蓝标,加上该公司年报盈利大幅下滑,本部停产,再询问公司应对策略回答含糊不清,于是放弃投资,后来的实际证明错了!公司转移产能到 内蒙,成本(玉米和煤炭)优势极大,挤垮了许多老牌企业,连味精的的始祖“味之素”“红碗”也用其产品贴牌销售,超市反而不见降价,真令我大跌眼镜。由此 反思,成本控制应该是企业竞争力最直接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环,长期投资者对这一点必须引起极大的重视。
       回到8058,我在2006年去公司考察时参观车间,对其紧凑型恰到好处的厂房印象深刻,后来我又去苏州吴中区在网站上看起来规模宏大的同类港股上市公 司,以其车间内设备安置空间的宽阔就立即能够明白同样的公司。生产几乎相同产品,为什么前者比后者成本低了很多。在吴中那家公司向我介绍计划新上的项目投 资一个亿,周期要两年,可同时8058在建的投资8700万产能扩一倍(销售收入增长两个亿)的项目,时间周期只要7个月。孰优孰劣让我明白8058的投 资效率是与刘本人长期从事售药和制药,非常注重成本与效益的相互关系有直接联系。
       供需关系是研究行业和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对8058来说,其生产的头孢类药品并不是什么紧俏商品,国内很多大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大量生产, 可是能够低成本并且品种齐全,销售对路能够应付大量扩产造成的供需失衡的厂家并不多。以我误判的0546来说,味精是中国人家庭,尤其是餐饮业必备的主要 调味品,可以说必不可少,全国产家有数千家,但大多数是在家门口生产并以品牌销售,不会有谁想到,也不敢将如此巨大产能搬至内蒙去生产,可0546想到并 做到成本的大幅度压缩,我所担心的巨大产能非但没有被金融危机击倒,相反在一轮较量后,其他厂家被迫缩减产量,改由贴牌包装以维持市场份额。实际供求总体 上并没有很大改变,可0546成本及盈利的支持改变了总体市场格局。在这里,我不由想到在九十年代曾经多次深入探访看好的一家A股公司600727鲁北化 工,也是由于成本产业链条优化低廉,利润率奇高,以当时国内进口磷酸二铵的45%比例的需求来看,应该可以发展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大公司,与8058有异曲 同工之妙,但是,由于早先创业人将企业以家族式经营,不是再接再励利用当时资金和声誉优势优化产业链,而是劣化(过度贪图降低设备成本和企业自我循环)本 以形成的独创生产链,并拒绝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结果伦落为垃圾企业,盈利的优势完全丧失。由此可见,需求与供给、成本控制与市场竞争之间应该还有其他的因 素可以探究。
       对一个企业来说,每个领导者都知道要以最低的成本去扩大和占领市场,这是企业的内功;对某一些企业来说,行业的供需变化大都只能凭借掌握的信息度来感受和 分析,这是企业的外在市场竞争能力;对中长期投资者来说,分析一家企业的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可控制战略的难度相当大,企业自身做起来也不是每到市场 竞争激烈时才想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而是在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想到做到成本的最优化。这是一种观念或者说是企业经营者过去在实际创业时就已 经非常熟练地掌握或注意到了它的极其重要地位。
       8058就是这样一种企业,一个连续十多年长期保持很高速度增长的企业,无论是过去规模很小时,还是成为某个药品领域(如头孢冻干粉针)的最大企业;无论 是过去名不见经传、偏处一隅,还是上市后名声大噪,成为本地区令人瞩目的创利明星,企业的发展思路其实总是围绕着低成本运营的思路在稳步健康的快速发展:
       最早发现的当然是企业的厂房设备规模从不贪图大洋齐全,每新上一个车间、一条生产线都能恰到好处,以最经济适用的方式建设运营,既紧凑又没有空间浪费;在 基建时,严格按照计划进度招标和付款,使施工安装企业适应其短工期要求,既提高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又可以缩短资本资金占用时间,使得施工和供货企 业和企业自身三方信誉度都得到满意提高。
随后发现的是8058的营销策略最基本的其实就是诚信、互利、以及品种多样适销性。在我与8058的各地 总代理了解后总能发现都是长达几年的合作伙伴,虽然这些代理并非一些声名显赫的大型医药公司,但与8058的长期合作总是有钱可赚,大家共赢。有一次我们 在深圳问一家代理,如果国家政策压缩中间利润怎么办,得到的回答是因为该公司与代理方的诚信互利良好关系,毛利再低也会继续做下去,因为质量好价格低品种 多并且适销对路,不做没有理由。有一次我无意中知晓一位在南京读研刚毕业的山东女孩,其家里竟然就是鲁南一个地区长达8年的代理商,一直经销8058和鲁 南制药的产品,据称其产品一直销路不错。这样看起来很平常却非常稳固而经济的长期销售渠道网络不是一家药企能够短期轻易地建立起来的。
第三是企业 掌门人刘保起的个人品质和战略策略思路可以说非常优秀。2006年我第一次去山东临沂该公司,为了避免接待麻烦,我在开车还只剩一小时能到才给公司打电 话,告知我是小股东,想上门了解并看看。在董秘接待我们谈了几个问题后,出去一会儿的董秘进来告诉我,公司董事长要见见我,回答我关心的企业发展战略问 题。在半个小时的谈话中,刘董事长没有一点架子,极其清晰地解答了我提出的可以说是很尖锐的质疑。最让我放心的是刘非常直接地跟我们说;“你们小股东的钱 都是来之不易的血汗钱,作为上市公司只有兢兢业业的为你们打工,才能不辜负你们的信任和支持”(以后在开股东大会时又多次跟法人股东这样说过),这也是我 在证券公司总部搞研发跑了几十家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A股公司),唯一一次单独与企业掌门人交流发展战略思路,并得到最大股东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可见刘董 事长个人人格的魅力不是一朝一夕偶然树立起来的。后来我还了解到,这位身价在当时已经过几亿的老板,2008年还和家人住在普通的居民楼里。至于说到在港 股创业板市场上市,这里面更有些内幕可以说说。2005年,港股市场因为接连爆出大陆在港上市民企造假丑闻,几乎所有大陆民企公司股价都跌的面目全非,主 承销商也有些担心,极力压低发行价,首募只能有三千万,还大部分为主承销商自己和其客户所包揽。当地政府劝刘董不要在港发行上市,嫌价太低(0.34元 股),但刘却很坚定认为,在港上市能够有效引入信息、技术、扩大企业知名度,有利于扩展市场影响,而不是上市的目的在于圈钱或自己捞一把。
       在上市之前和上市之后,除了首发募集的那三千万资金,8058没有再从资本市场中拿过一分钱,甚至于连银行贷款也很少贷,当然也分红很少,世界金融风暴以 后就没有过任何负债。只是有一点,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再及管理,都是稳扎稳打,围绕主业盈利这个根本目标在努力。时至今日,刘董事长的战略远见,终于在资 本市场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得到了市场认同。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和药业同行注意到了这家过去极不起眼的小药厂,公司也已经走上了大步阔步前进的大道上。(未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3

首款TD單芯片商用 中移動再打成本牌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2MMDAwMDIyMzM2Mw.html

終端瓶頸一直是手握TD-SCDMA標準的中移動發展3G的一大困擾,而TD智能機芯片功耗大、成本高也是瓶頸之一。

2月24日,芯片廠商Marvell(美滿電子科技公司,Nasdaq:MRVL)與華碩共同發佈了一系列面向大眾市場的TD-SCDMA智能手機。這是首批商用的TD-SCDMA單芯片方案手機。這些手機均支持中國移動最新的Ophone手機操作系統。

在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看來,採用單芯片方案有助於降低TD手機成本,是推動市場成熟的一大要素,「在市場上那麼多好的手機,它們其中有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採用單芯片,大大降低了成本,在芯片裡集成了各種各樣手機的功能,所以在2G市場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我們一直在討論有沒有可能在3G時代,我們在TD-SCDMA手機上也有這麼一個集成的芯片,使得手機製造廠商能夠降低成本,能夠把手機做得更小,把功能做得更好,把價格做得更合理。」王建宙表示。

事實上,中移動早在兩三年以前就開始要求相關廠商進行研發,與Marvell的深度合作也是從2008年就開始。2009年9月,Marvell第一個推出了基於TD-SCDMA的單芯片解決方案。

據Marvell聯合創始人戴偉立透露,「當時他們給我們一個要求,就是怎麼把芯片成本降低,現在已經初步達到降低到1000元(手機價格)以下的標準。」

戴偉立表示,與華碩的合作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會與越來越多的OEM廠商合作推出單芯片的智能機。「未來量上去之後芯片成本還會更低。」戴偉立認為,千元以下的TD智能機產品完全可能,「如果LCD屏幕成本價格能控制住,從芯片角度來說是沒有問題的」。

據記者瞭解,在Marvell聯合華碩率先推出商用產品之際,其他芯片廠商也紛紛提出了TD單芯片解決方案,但尚無正式產品面世。業內人士預計,由於現在移動正在進行新一輪的TD終端集采招標,Marvell與華碩的示好也許能幫助他們贏得更多的訂單。

中國移動招標採購網上的信息顯示,繼去年進行了TD-SCDMA中低端手機集中採購之後,中移動於近期開始了新一輪的中高端TD-SCDMA智能手機集中採購。

在這項名為「中高端G3手機」的集采項目中,中移動在擬採購中高端G3手機約1220萬台。其中旗艦互聯網終端約150萬台,雙卡雙待終端約30萬台,多媒體智能終端約320萬台,時尚娛樂終端400萬台,普及型智能終端約320萬台。

戴偉立表示,由於政府支持以及中移動推動的因素,其相信「TD-SCDMA智能機會在中國有廣泛的銷售」。與此同時,她也看好TD-TLE的發展,「這三年與移動在TD-SCDMA方面的合作是基礎,未來會繼續擴展LTE方面的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6

iPhone成本的34% 蘋果日本供應鏈災情調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5/2MMDAwMDIyNjY2MQ.html

那些正在紐約蘋果旗艦店外徹夜排隊搶購iPad2的職業黃牛們,或許已經開始在盤算日本地震可能帶來的影響了。

在蘋果長長的供應商名單中,日本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警告道,這其中只要有任何一環受到地震影響,就有可能影響蘋果熱銷產品的出貨。

「台灣廠商這幾天都在緊急打電話給日本的供應商,看看貨源是不是受到影響。」台灣元大證券分析師張文慧告訴記者,現在情況還相當不明朗。

牽動蘋果供應鏈

蘋果對日本零部件的依賴程度一向很高。按照日本一家研究機構的說法,iPhone中從日本採購的零件佔到iPhone總成本的34%。

「我們這邊已經感覺不到餘震了。」位於日本京都的羅姆半導體的中國籍員工葛天依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日本關西地區的電子產業集群在本次大地震中受影響不大,工廠基本都保持了正常生產。

關西地區正是日本電子工業最重要的聚集地,羅姆半導體也生產著iPhone的部分元器件,像羅姆一樣,蘋果在日本的供應商,多半集中在這一地區。包括東芝、村田製作所在內的蘋果日本供應商,都將主要產能放在這一地區。

11日大地震當天,日本全境都有震感。東芝位於日本三重縣四日市生產NAND Flash的主要廠房,曾經因為大地震的關係而一度關閉生產。不過,廠房設施並沒有因為這次地震導致嚴重影響,目前已經恢復生產。

這一消息立馬撥動了業界的敏感神經,根據最新的拆機報告,由東芝生產的NAND Flash閃存是iPad2和iPhone4的重要零組件。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東芝生產線所在的四日市離地震震源距離很遠。不過台灣地區拓璞產業研究所上海負責人李大衛表示,根據以往台灣地震的經驗,當時台積電的工廠距離地震震中很遠,依舊停工了幾天,這是因為半導體產線對精密度要求很高,工廠需要檢修機台是否因地震發生移位。

東芝在全球NAND Flash市場中的市場佔有率高達35%,與排名第一的三星旗鼓相當,因此東芝產能只要有一點損傷,對全球NAND Flash供給都是相當大的影響。

「目前情況依舊不明朗,很難判斷蘋果的供貨是否會受地震影響。」張文慧分析道,一個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上有著成百上千的零部件,只要其中有一個零件供不上貨,就可能導致iPhone和iPad出貨受影響。

蘋果對日本零部件的依賴程度一向很高。按照日本一家研究機構的說法,iPhone中從日本採購的零件佔到iPhone總成本的34%。

除了東芝產的NAND閃存,村田製作所的新版藍牙/WLAN模塊也是iPhone的重要部件,此外,AKM旭化成半導體、爾必達等日系廠商,都是蘋果的重要供應商,此外蘋果還從日本採購一部分液晶顯示屏,蘋果的被動元器件採購也有近7成來自日本。

「像高端音圈馬達這樣的零件,都是日本才有的。」張文慧舉例談到,這雖然是一個很小的零件,但是沒有它,iPhone的攝像頭就沒辦法工作。

「100個零件當中只要有一個受到影響,其它99個就沒用。」張文慧指出,日本的電子工業在總體上依舊領先於台灣地區和韓國,許多零件如果日本的產能受影響,不見得馬上就能轉移到其它地方。

蘋果或因禍得利

在日本地震後, NAND傳出一片漲聲,其它還沒來得及下單的平板電腦廠商,很可能拿不到足夠的閃存,或者被迫提高採購價格。

從記者走訪的蘋果供應商情況來看,蘋果對供應商的風險防範一直比較在意。例如iPhone使用的「透明玻璃投射式電容技術」,最先由台灣廠商宸鴻研發而成,但是蘋果要求宸鴻將這一技術教會其競爭對手勝華科技,由兩家廠商共同為蘋果供貨,以避免出現風險。

「我 們歷來習慣於與不同廠商達成某種協議,以確保供應充足和其他益處。例如,我們在2005年底與多家閃存供應商簽訂了一份總額達10億美元的協議,因為我們 預料到閃存會在我們整個產品線的作用日趨重要,對整個產業日趨重要。」蘋果主抓供應鏈的COO庫克在不久前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強調,蘋果歷來重視由不同供 應商供貨。

拓璞產業研究所上海負責人李大衛則表示,像蘋果這樣的大廠商,都會給一些關鍵零部件的生產留出一定的前置生產時間,例如像觸摸屏 這樣的部件,由勝華科技生產,再由勝華下單給華通來打板,這中間隔了好幾級供應商,因此這個前置生產時間至少要一個月。一般廠商也會準備至少一週的庫存。

因此李大衛分析道,如果本次日本地震導致的工廠停工時間不長,那麼基本不會影響iPhone和iPad這樣的產品供貨。

蘋果是三星和東芝NAND Flash閃存的最大採購客戶,從以往的經驗推測,在全球貨源緊張的情況下,三星和東芝通常會優先保障對蘋果這樣的大客戶的供貨,在此之前,蘋果已經和三星及東芝簽下NAND閃存供貨長約,鎖定了供貨價格。

業界普遍認為,蘋果的iPad將會佔到今年全球平板電腦至少七成的出貨量,而iPhone的發貨量也會創下新高,由於iPhone和iPad許多零件都是共用的,因此蘋果在許多零部件上都是全球第一大買家,會受到上游零件供應商的優先照顧。

一 位蘋果的供應商在接受台灣《電子時報》採訪時透露,由於蘋果有了iPad銷售經驗,對於上游供給商給予十分確切的備料數字,為讓組裝產線能夠順利加速出 貨,包含觸控面板、電池、處理器、NAND Flash記憶體都是產品一出廠,就直接拉貨到指定廠區進行組裝。因此蘋果應對本次地震準備要比其它廠商充分很多。

對於蘋果的競爭對手來 說,日本地震就並不是一個好消息了。在日本地震後,韓國廠商三星和海力士相繼停止NAND Flash閃存的報價,宣佈將觀望日本地震情況,長訂單不接,價格低的訂單不接。NAND傳出一片漲聲。其它還沒來得及下單的平板電腦廠商,很可能拿不到 足夠的閃存,或者被迫提高採購價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4

日化領漲背後:民生產品難抵成本之壓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4/2NMDAwMDIyODU2Nw.html

事隔兩年多,日化行業的漲價潮再度來襲。

「我們已經接到了通知,將對寶潔、聯合利華、立白和納愛斯四家企業下面的洗髮、沐浴、清潔用品三類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平均為10%。」3月23日,華潤萬家公關部高級經理姜薇在電話中告訴記者。

歐尚公關經理胡俊惠也表示,雖然還未接到通知,但是已經聽說日化要漲價。

事 實上,早在2008年,包括寶潔、聯合利華在內的日化企業就因為成本原因紛紛上調了旗下產品的價格,寶潔甚至提價多輪。「這次提價,主要也是原材料等成本 壓力。2008年還僅僅是石油的漲價,這次除了石油,無機化工產品和食用油都在漲,成本壓力更大!」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副總裁曾錫文表示。

除了日化,包括食品、飲料等民生類產品均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這次,日化僅僅是拔了個頭籌。

成本之壓

曾錫文介紹,此次聯合利華漲價的產品,也為姜薇所提到的那三類,且平均幅度在10%之內。

立白集團總裁助理兼新聞發言人許曉東也對記者證實了旗下產品漲價的事實。但他表示,立白只對部分洗潔精的低端品種有調價計劃,漲幅在10%以內,而其他大部分產品和洗滌用品都沒有調整的行動。

「正陸續進行,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價格調整)了。」許曉東說。

對於原因,曾錫文和許曉東均歸結於原材料。

曾 錫文介紹,日化行業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產品,目前國際油價已從去年的50美元漲到了現在的100美元,洗滌用品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劑價格已漲了 60%,而另一材料無機化工產品,價格也漲了40%,此外,肥皂等產品要用的植物油價格也漲了50%以上,加上塑料包裝也都在漲價。此外,油價上漲還大大 增加了運輸成本。

許曉東介紹說,日化行業成本主要為原材料、物流和人工,這三方面在今年都在上升。而比重最大的原材料尤甚。其實,從2008年以來,石油價格一直保持高位,但企業以前沒有通過提價來轉嫁成本,而是內部消化解決。但今年以來,「壓力太大了」。

集體預謀還是集體困境?

然而,此次日化行業幾大巨頭「不約而同」地漲價,在引起市場關注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種猜測:這是否也是集體預謀、壟斷市場的行為?

但不管企業還是業內專家,對這種說法給予了否認。

「這是很正常的市場行為,如果說為什麼大家都選擇同一時間點漲價,我認為,應該是原材料對大家的壓力都有一個過程,目前,大家正好都到了不能消化的臨界點了。」許曉東說。

而曾錫文認為,在行業裡,有一個本土企業「看」寶潔的「潛規則」存在。因為寶潔的汰漬,與納愛斯的雕牌和立白的產品,在一個競爭區域。「它(寶潔)不動,誰也不敢動。」這次,寶潔率先發出了漲價的信號,國內企業才陸續跟風而上。

「其實,再不漲,他們也受不了了!」曾錫文告訴記者,以雕牌產品而言,毛利率為20%左右,但現在原材料平均上漲了50%以上。如此算下來,企業已經陷入虧損。「可以說,寶潔漲了,大家總算鬆了一口氣!」

儘管曾錫文認為聯合利華的「奧妙」屬於高端產品,與寶潔是錯位競爭,此次漲價主要為自己的成本考慮,但「也要看寶潔,我們也有點怕,它不動我也不動!」

曾錫文還告訴記者,因為全球均存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情況,因此聯合利華在其他國家也都在調整產品價格,在歐美等地,聯合利華產品的漲幅均超過中國。

日化專家、亞洲PH PC諮詢總經理谷俊也認為,這次漲價主要原因還是成本。而且這個成本因素的確困擾了日化企業幾年了。在過去一年多時間,一些日化企業已經通過在價格不變,變小包裝的方式變相調價。

但最近,除了原材料,產品營銷費用的提高也非常明顯。而且,由於行業競爭激烈,這些大企業在本身基數大的前提下,通過大幅提升銷量來帶動總利潤額提高的方式並不現實。

「這種方式(變相提價)都不能解決的時候,只能通過直接提價了,被逼得沒法了!」

谷俊還透露,據他瞭解,如立白和雕牌其實在去年年底的經銷商大會上已經做了提價的安排。

漲價潮紛至

姜薇表示,除了日化,目前超市還未接到其他民生類產品的漲價通知。

但風潮已經湧動。

受今年以來不斷上漲的麵粉價格影響,旗下餅乾產品漲價的康師傅,又宣佈下月1日桶裝方便麵普漲0.5元。

中 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告訴記者,事實上,食品飲料的漲價潮早已出現並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受食糖、水果等原輔材料、運輸成本、人工工資上漲等因素影 響,今年年初,部分龍頭企業包括匯源、娃哈哈、可口可樂等在內的龍頭企業已經針對旗下產品進行提價,龍頭企業的提價無疑為其他品牌飲料漲價提供了很好的契 機,食品飲料行業的漲價潮逐漸掀起。「縱觀飲料市場,目前已有不少品牌飲料悄然漲價。」

春節後,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已經在部分市場啟動調價,幅度在10%左右。匯源方面也表示,公司在春節後針對純果汁產品有一波5%~10%的調價動作。匯源方面還透露,部分企業在節前已經進行了一輪調價,匯源在節前並無調價動作。

農夫山泉新聞發言人周力坦言,儘管企業今年暫沒有產品調價的計劃,但是也面臨成本壓力巨大的情況。

而胡俊惠告訴記者,從去年年底開始,特別今年1、2月,歐尚已經接到一些產品的調價通知,以奶製品和豆製品最明顯,相比日化還稍弱一些。

據歐尚統計,目前伊利產品已經上漲10%,灣仔碼頭產品已經上漲了15%。

曾錫文則表示,目前的利比亞戰爭,很可能引發新一輪石油漲價,並再次帶動下游產品的提價。

周思然認為,在CPI的構成中,包括糧食、油脂、肉禽及其製品、鮮蛋、水產品、鮮菜、鮮果等在內的食品佔據了34%的權重,因此,以食品為主的民生類產品如果集體提價,將對CPI造成較大影響。

(本報記者丁磊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8

內地百貨店狂開 助名牌低成本擴張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4931

(原載於東周刊29/3)

金融海嘯後,人類的心理,轉變甚鉅,最顯著的變化有二:首先,是人們分析事情的time-frame,變 得極為短暫-世事無常,一夕之間,股票可盡化雲煙,虛無飄渺,價值投資、長線持有,「你都痴嘅」;其次,「一朝見海嘯,十年怕游水」,每數月甚至更短,就 會傳出一次「危機」:已發生的-杜拜、歐債、雙底衰退、新興市場加息、中東石油危機、日本核電事故;未發生的-利率大升、惡性通脹、美債崩潰、內房泡沫爆 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美國地方政府債務危機、歐豬危機續集等,罄竹難書。

海嘯後人人短視

但流通性過剩,資金苦無出路,加上人人危機意識深重,槓桿減低,注重防守,要再來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可能性,不會太 高。從來金融危機,只會發生在人人無限看好,槓桿超高,流通性忽然乾塘,無險可守,怒破大位,意志崩潰,爭相斬倉,才會有低到你唔信的價格。今次日本核電 危機,嚇到「盲搶鹽」,傳媒日撻夜撻,撻你信世界明天末日,恒指也跌不足兩千點,是為明例。無定向上落市應會維持短線以快打快,高沽低揸,至為合適

執筆時,業績公佈期,快將完結。大部分原材料使用者,由於商品價格上升,毛利率受壓,部分抵消了營業額的上升;負債高者,又被利息成本上揚所困,難有極大作為。但有一個亮點,是為在中、港販賣奢侈品的公司。

原先市場,擔心2010年下半年,由於對比09年同期,營業額基數已高,增長率或放緩;第四季時,中央調控經濟,收緊銀根,影響奢侈品的銷量;加上眾散戶,不問估值,破頂後高位衝入戰場,慘遭埋伏,競雙逃亡,股價遂一洩如注。

雖說盛極必,但無證據下,太早看淡,可能錯失良機。從已公佈的本地及國內零售數據,以及業績發佈會管理層的口供,今年一、二月份,股市愁雲慘霧,但同店銷售,按年竟然增長近兩成。2010年春節銷售,已經唔小嘢,2011年竟有如此增長率,不可輕視。

另一有利奢侈品股的因素,是國內百貨公司「開店八萬五」。直至現在,開百貨公司,好過印銀紙,從百貨公司股業績,可得印證。有勢,叠注再賭,不難明白,人人擴大版圖,狂建新店,令店面面積,拋物線上升。

商場利誘名牌進駐

百貨新店瘋狂落成,對租客極為有利。據利邦(891)表示,2010年內,國內開店近100家,連翻新原來舊店,資本開支只為4千5百萬。何以低得如此嚇人?原來是國內地主貼錢,邀其到旗下商場開店。租約條件改善,不在話下。周生生(116)平常國內開店,要年半回本。去年開店近五十家,錄得虧損的新店,竟是屈指可數。景氣之好,超乎想像。

值得一提,國內百貨業,採用分成(turnover rent),代替固定租金。店鋪做成生意,百貨公司收某個百分率的營業額。故無用過慮,所謂租金蠶食盈利的情況。

(客戶持有周生生(116)及利邦(891))

 

總零售面積(平方米)

2010

2011(估計)

2012(估計)

百盛

1,000,000

1,160,000

1,320,000

金鷹

448,040

641,240

830,240

銀泰

528,095

681,745

862,345

茂業

642,289

732,099

948,399

新世界百貨

555,700

715,400

799,400

春天

174,459

301,859

351,559

總共

3,348,583

4,232,343

5,111,943

(資料來源: 野村證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5

成本結構如何影響股票上升速度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427

巴黎:

兩個人的身家都是300萬,兩個人手上的物業都每年回報10%,他們未來是否同樣富有呢?!

很多人也知,多買幾層,雖然回報一樣,但可利用銀行的借錢,在市旺時就賺多一份。這道理在股票分析時,我們叫它做Financial Leverage (財務槓竿),計算不難:

Financial Leverage (財務槓竿)
我 們或會付物業的三成按金,其實股票報表也有這個按金,它就是 Shareholders Equity,而你買多小物業的總數就是Total Assets,兩者的相差就是Total Liabilities(總債包含了一些正常按揭,但有些人還會以Credit Card博一鋪,而Credit Card就是短債),每一層樓的租金回報就是 Return on Assets。

資產負債表                   正常買家                      膽生毛

總資產      1000      太古城一層  1000      5層      5000
                =====                          ====                 ====
  =
                                                           
                                                                   大耳窿   3200
總負債      700         銀行按揭     700       銀行按揭1500
股東權益  300         首期             300       自已本      300
                 -----                           -------                   ------
                 1000                           1000                      5000
                =====                        ====                    =====


我 們可從上述的財務槓竿得知,一些公司,以Return on assets 衡量的營運效率或做生意的能力),並不突出,但因為夠膽,大做財務槓竿,在短時間的經濟上升中大賺特賺。若買這類公司賺好多錢,分析是無需獨道,只要唔怕 死就得。年前火燒森說自已以十幾張咭買中石油,正是此類。

話說兩頭,Blog友可以自已感到,只要按金成數足,每月回報夠支付按揭費用,自已有預留一些現金(working Capital),適當的借貸是非常有利而無害。

另外,Blog友可能試過在兩支差不多P/E的股票選一支後,經過一年,發覺另一支的公司盈利增長較自已選的一支大,為什麼呢?!請看以下甲、乙公司例子:

                          甲           乙
固定資產  1,000,000    1,000,000
股東權益  1,000,000    1,000,000

銷貨             500,000    1,000,000
純利             250,000       250,000
市值          2,500,000    2,500,000

兩間公司的市值都是10倍,P/B亦是相同2.5倍。甲的銷貨純利率為50%、乙為25%。

一年後,兩間銷貨同上升一成,理論結果如下:

銷貨             550,000    1,100,000
純利             275,000       275,000
市值          2,750,000    2,750,000

不過結果是乙公司的純利上升達到$325,000,它的市值就上升得較甲公司多,例如10倍P/E是3,250,000。

有什麼方法可預計這種變化呢?!

Operating Leverage(營運槓竿)
營運槓竿是企業經理每天要管理的工作,我們可以透過當中的數字,有理據地推算企業的管理到不到家,有沒有效率,這大大有利選中優勝的企業。
和財務槓竿不同之處是,優良營運槓竿的企業是投資高手朝思夢想得到的投資標,以這類分析方法,可以引領你成為專業的分析員,你的分析理據會較一般陳腔濫調的分析更獨道,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更加有說股力。

下回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1

全民買單 官股行庫不計成本加碼買進國票金 民營公司有紛爭就得收歸國有?

2011-4-4 TWM




財政部指示八大官股行庫,不斷買股介入國票金經營權,目的究竟為何?卻沒人能說清楚。

政府的政策方向究竟是什麼?是否以後只要股東間有紛爭的公司,官股就要進來參一腳?全收歸國有?

撰文‧徐介凡

去年下半年至今,八大官股行庫完全不理股價高低不斷加碼,連手大買國票金,首開先例介入民營金融機構董監改選,一路推升國票金股價,寫下十二年新高的十七.六元價位。不少大股東在乘機獲利了結,退出國票金經營權爭奪戰之際,亦對政府此次不計成本地介入,感到不可思議。

不 合理一 政策反覆 民營化開倒車讓人最摸不著頭緒的是,官股背後目的究竟是為了平衡黃春發、陳哲芳兩派大股東鬥爭?還是為了制衡新進股東,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手中的近六%持 股?抑或有意啟動金融產業整併。不僅沒有任何一位官員出面說明,財政部指示官股行庫大買股權,動作至今仍在持續進行。據聞,更將持股目標訂在二成比率,政 策合理性究竟在哪?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黃日燦表示,任何公司營運與轉投資,都須符合創造股東利益的原則,並且提到董事會充分討論合理性,若屬合理,就算結果虧錢,也不致有違背公司治理的情況;但相對來說,若是不合理的投資行為,即使是受命政策的官股行庫,亦有待商榷。

事 實上,早從二○○五年以來,國票金每逢董監改選前夕,總會上演大股東爭奪經營權的戲碼。當時由黃春發主導的德安開發與陳哲芳的耐斯集團,由於雙方持股均在 一○%上下,誰也不讓誰,董監改選打得沸沸揚揚,從當時對外徵求委託書行情,最高一度飆到每張千元的天價,戰況激烈程度不難想見。

除了黃、陳兩大股東,當時以兆豐、合庫為主的官股,亦掌握了將近一七%股權在手,當選兩席董事,符合時任財政部國庫署長、現任合庫董事長劉燈城的預期。

由於政府表態支持有關鍵性的影響,時任財政部長的林全,也為到底該支持誰而深感頭痛,代表合庫出任監察人的陳冲,更以「兩隻大熊打架」,形容雙方角力的過程。儘管最終由陳哲芳陣營取得國票金的經營權,但顯然財政部對於國票金股東之間的紛爭,早有切身經歷。

不 合理二 角色混淆 監理單位插手經營到了○七年政府推動二次金改時,官股行庫在財政部指示下,於十一月底公開標售出清所有持股,黃春發隨即砸下近三十億元,大手筆在市場吃 貨,硬是將持股比率推到二成以上,在○八年的董監改選取得最終勝利。但財政部在此役中,由於已經出清持股,因此自始至終未多作表態。而黃、陳之間的爭奪, 也被以一般市場行為視之,直到去年底,官股突然大舉加碼股權,才又掀起一番波濤。

對此,曾有財政部官員私下透露,官股此舉是希望「能夠改善 國票金的公司治理」,但聽聞此傳言,「上市公司的監理不是金管會的責任嗎?何時變成財政部了?而且,若非得靠介入董事會才能改善公司治理,那為何當初要 賣?」一位國票金大股東高分貝質疑,當年政府明知黃、陳兩派大股東惡鬥不休,但卻在民營化政策下,仍將所有國票金持股一次出清。時間才過三年,何以又從市 場買進股權介入董事會,作法如同從民營化重返公營時代。政策反覆,是此事件最令外界深感不合理之處。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分析,官股行庫進行投資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儘管轉投資操作可能屬於商業機密範疇,但是,一旦政策可能損及股東權益的疑慮時,便應該充分出面說明,讓外界了解背後目的。

不過,直到目前為止,就連財政部長李述德也只以「會盡量爭取官股權益」,回應官股不計成本,增加國票金持股比率的操作,政策目的完全沒有任何交代,彷彿公司小股東的權益不比政策使命重要,讓人費解。

不 合理三 罔顧後果 無視小股東權益回顧當年合庫標售國票金股價為十一.六五元,目前官股行庫買進成本卻從十三元起跳,外界推估平均成本在十五元左右。外資法人認為,以國票金 傳統票券拆借業務分析,獲利根本沒有這麼大的成長空間,中間價差顯遭刻意拉抬,「等到買盤力道轉弱,股價跌回合理價位時,反而導致那些奉命買進的官股行 庫,未來恐將承受金融資產跌價的認列損失。」單從○五年與○八年,二度國票金董監改選歷史經驗來看,股價於改選過後隨即大跌近兩成幅度,以此推算官股買進 二成國票金股權、成本十三元,若今年董監改選同樣發生大跌情況,包括台銀、一銀、合庫、土銀在內等八大官股行庫,恐將得面臨分攤至少十億元金融資產跌價損 失的命運。

另一方面,隨著國票金股價攀上十二年新高之際,許多枱面下支持黃、陳陣營的大股東,包括東元電機、寶來期貨董事長賀鳴珩,據悉均逢高出清手中持股,亦凸顯目前股價漲幅過高的情況。倘若將來改選過後,股價回到受拉抬前的七、八元價位,官股行庫未來將認列的損失恐怕更多。

「一 旦真的股價下跌,最後都是由小股東跟納稅人買單。」金融圈人士分析,八大官股行庫裡,包括一銀、華南、彰銀、合庫等均是上市公司,金融資產跌價損失一旦認 列,立刻衝擊獲利表現;此外,即使是台銀、土銀等沒有上市櫃的銀行,卻為一○○%財政部所持有,產生損失時,最終也是靠納稅人買單。政策的不合理性,再加 一筆。

國票金只是一個案例,有董監改選糾紛的金融機構卻不在少數,在政府第三波金融改革遲遲不推動,財政部又缺乏長期金融政策發展思惟之際,莫非只要遭逢董監改選有爭議,官股就得不顧股東與納稅人權益,進場參一腳方能解決問題?值得政府多加深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2

成本結構如何影響股票上升速度 (二)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429

巴黎:


固定費用的多小會影響盈利的上升速度
前文說的兩間公司的成本結構:

甲:               前                 後
銷貨             500,000       550,000上升10%

成本結構:
固定              50,000          50,000
變動              200,000      220,000  

純利             250,000      280,000 上升12%

甲10%的銷貨上升並未耗盡公司的產能,它並不需要加添新固定投資,所以仍然是$50,000,而變動成本會隨每一銷貨變動而按比例變動,最後盈利增長是12%,比銷貨增長的10%較大!

乙:
                        前             後
銷貨       1,000,000    1,100,000
成本結構:
固定          500,000       500,000
變動          250,000       275,000

純利          250,000       325,000    上升30%

乙 公司較甲有更大量投資在自動化、陪訓、科研........等的固定費用,其實它的Profit Contribution (銷貨減變動成本)是較吸引的75%(1000,000-250,000)除以1,000,000,而甲公司只有40%,但因為固定成本的滯後特點,乙的 純利和甲的相同,未被察覺,等到銷貨被引動上升後,就會反映乙企業的優勝和長處,我們叫這種特效叫營運槓竿指數

營運槓竿指數方程式
這個方程式非常簡單,就是:
       Profit contribution
-----------------------------------
Profit contribution - 固定成本

因而甲= 300/250= 1.2   乙= 750/250 = 3

甲銷貨上升10%,盈利上升= 10%X 1.2= 12%
乙銷貨上升10%,盈利上升= 10% x 3 = 30%

因此同一個EBIT%,相對Profit Contribution%、固定成本越大,指數越大。

總結:
沒 有一類費用是永遠固定,只是在一定的規模而已。例如若$5000可以支撐0-40,000的銷售。只要銷貨上升超出$40,000,就要新一輪的固定投 資、費用會跳升到$10,000,這類費用稱為Step Cost。有時同一間公司,便包含多個不同銷售範圍的Step Cost。

Graham說,最理想分析盈利的方法是平均幾年數字,目的就是減小類似這種情況的一年數字引發的偏差。

以下是一個有趣的練習:

比亞迪2011年盈利下跌,其中一項"已提供服務的成本"的增大不成比例上升。

                                  2010        2009
銷貨 (百萬)              46685     39469  上升18%
已提供服務的成本   8380       4728            77%
盈利                           3142       4508    下跌 31%

"已提供服務的成本",比例上多出了28億元,當中包含什麼性質的支出?有沒有一些有延後效應的特質?是否包含大量的Step Cost?

巴黎認為研究這些較一般的宏觀經濟更能給予對公司未來能力的啟示,Blog友認為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98

日化企業的「夾縫式」生存:成本激增25%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yNMDAwMDIzNDUyNw.html

一邊是不斷飆升的原材料價格,一邊是主管部門「穩定物價」的要求,無法向下游轉移成本壓力的日化企業稱,相關部門最應該約談的,是「上游的石油、石化企業」

在國家發改委出面「約談」之後,日化行業的漲價衝動暫時受抑。但上游石油化工原料以及工業用油脂價格高居不下,甚至仍將繼續攀升,讓整個日化行業「兩頭受壓」。

本報從中國洗滌用品工業協會瞭解到,2010年12月,洗滌用品主要上游化工原料的價格,已較當年6月上漲均超過48%。並且,隨著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化工原料的漲價趨勢仍在繼續。

「洗滌行業是低利潤的行當,不可能上游動了,下游不動。」一位日化企業管理層情緒頗為激動地對本報記者表示,發改委最應該約談的是「上游的石油、石化企業」。

事實上,此前參加發改委約談的中外日化企業,已紛紛反映了原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並希望穩定下游物價的同時,發改委能約談上游石油、石化企業。

2010年下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導致日化產品成本上升約25%。

洗滌用品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均來自石油、油脂。2010年下半年以來,原油、動植物油脂等商品價格節節攀升,這些初級化工原料價格的上揚,讓處於下游的日化企業承受著成本重壓。

中 國洗滌用品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6月,洗滌用品主要原料AEO2-3、AES、脂肪醇、工業棕櫚硬脂、毛椰油、工業牛羊油價格各為9600 元/噸、6500元/噸、14000元/噸、6080元/噸、8400元/噸,短短半年之後,上述原料價格均大幅攀升,分別上漲到19200元/噸、 12900元/噸、23900元/噸、9750元/噸、13700元/噸,漲幅均超過60%。其中,AEO2-3上漲幅度為100%,AEO7-9與 AES的漲幅各為99%和98.5%。

該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下半年以來,洗滌用品的主要原料LAS、AEO7-9、 AEO2-3、工業棕櫚硬脂、毛椰油、工業牛羊油價格的平均漲幅都超過了50%,加上水、電、燃料、運輸、包裝材料、人工等生產經營要素的上漲,導致日化 企業的產品成本上升了約25%。

「而且很多時候,原材料價格不是因為需求增加而上漲,而是因為人為的炒作。」奧天集團董事總經理涂俊光表示,由於人為炒作等因素,去年該公司採購的棕櫚油價格翻了一倍,最終只能硬啃,內部消化掉。

據瞭解,去年下半年,由於天氣影響導致棕櫚油產量高峰期的產量增長不如市場預期,市場開始熱炒馬來棕櫚油期價,四季度棕櫚油價格一度達到了歷史高峰。而今年迄今為止,棕櫚油價格已經跌了14%左右。

成本激增,最終讓整個日化行業的經營陷入困境。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洗滌用品企業統計顯示,2010年1至11月行業主營業務收入比2009年同期增長了14.88%,而行業利潤卻下降了5.99%,虧損企業虧損面達到15.35%,虧損額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9.39%。

洗滌用品工業協會表示,洗滌用品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跨國公司,產品毛利率均比較低,而且原材料佔生產成本的70-80%,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勢必會導致企業調整經營策略。

無法轉移的壓力

在發改委約談之後,「企業從大局出發暫緩漲價,目前只能靠內部消化成本壓力。」

不過,當聯合利華、寶潔、立白和納愛斯四大日化巨頭「不約而同」地準備對旗下日化產品進行漲價,平均漲價幅度約10%時,卻引發「價格聯盟」的指責。

一位日化企業管理層辯解說,洗滌用品市場是一個充分市場化地的行業,跨國公司、民營企業之間競爭激烈,企業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言提價,因為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誰先提價誰就先死」。

「但目前原料成本高漲,國家不讓漲價,虧損誰來承擔?」這位人士稱,「洗滌用品行業利潤很薄,國內洗滌企業的淨利潤率在3%左右。」洗滌用品工業協會此前也曾表示,「目前企業這種小心翼翼的漲價,並不能完全消化原料上漲帶來的影響」。

一邊是原料成本的高漲壓力,一邊是發改委的約談,兩頭受壓之下,日化企業如何面對?

曾 因提價而被約談的立白集團新聞發言人許曉東對本報記者稱,「企業從大局出發暫緩漲價,目前只能靠內部消化成本壓力。」他表示,立白主要將通過三個途徑來消 化成本壓力:一是通過研發,開發出新的產品,以及對產品進行改進;二是在採購源頭上,與合作夥伴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提前準備原料採購;三是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工藝。

一家洗滌用品生產商的高管表示,目前絕大部分企業主要是通過技術創新、使用新的原材料或者在包裝、工藝、生產設備方面的改進,提升生產效率來消化壓 力。「原材料從品質上還分很多等級,有的企業為了保證質量,用質量比較好的原材料,甚至是進口的原材料,它的生產成本和價格比較高,如果用的原材料稍微差 一點,生產成本就會低一些。」

談及此次暫緩漲價的影響,上述日化企業管理層表示,對民營企業的衝擊遠大於跨國公司。因為跨國公司本身實力雄 厚,而且產品線豐富,整體利潤率遠高於國內企業,而民營企業利潤低,抗風險能力低。「現在不漲價對跨國公司沒問題,但長此下去,民營企業會扛不住,會被壓 垮,跨國公司則會趁機擴大市場。「

營銷專家李志起認為,發改委的密集約談,僅是治標不治本,而且還有可能讓企業遭受不能承受之重,也是對企 業的一種不公平,「有的企業確實是因為產業鏈條的原因或者成本的原因,就有上漲的需求,我們應該把價格的問題交給市場去解決,漲價後,企業的市場份額下來 了,有的為了更好的生存還需要讓利,不同的企業應該有不同舉措才對,現在這種一刀切的方法,或者說禁止、不准的方式,對企業來說,有時候是很難接受的。」

「價格管制短期可以,但長期來講,這種價格是扭曲的,對民營企業很不利,因為民營企業的利潤本就比跨國公司薄很多。」上述日化企業管理層也稱。

「應該約談國企」

「我們最擔心的是,不管上游,只管下游;只管民企,不管國企。這樣的話,市場就扭曲了。」

「油價再漲,我們的日子就更難過了。」4月22日,國內某洗滌用品生產商的一位高管對本報記者抱怨說,「每當油價上漲時,我們就知道,幾天後供應商肯定會找上門,讓我們提高採購價格。」

這 位高管告訴記者,它們的供應商為了減少油價上漲帶來的壓力,要麼將合同週期縮短,要麼在合同里約定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要求日化企業與其一起承擔成本壓 力。但一邊是不斷飆升的原材料價格,一邊是發改委的「穩定物價」要求,無法繼續向下游轉移成本壓力的日化企業,目前處境艱難。

「為什麼不查一下上游的石油、石化行業,而只是查下游的消費品行業?」前述日化企業管理層說。

在國家發改委頻繁約談日化等下遊行業,並召集17家行業協會出面維穩價格之際,成品油卻單獨漲價,這幾乎讓所有日化企業心生不滿。畢竟,石油化工是日化產品的主要原料來源。

「我們最擔心的是,不管上游,只管下游;只管民企,不管國企。這樣的話,市場就扭曲了。」前述日化企業管理層表示。顯然,其所說的「國有企業」,是指中石油、中石化等壟斷上游原料和石化初級產品加工的國有企業。

在發改委約談下游日化企業之際,中石油、中石化各自公佈了2010年的業績,中石化淨利潤達到707.13億元,同比增長12.8%;中石油淨利潤1398.7億元,同比增長35.6%。

這樣的對比,難免讓日化企業耿耿於懷。上述日化企業管理層稱,「石油、石化行業高度集中,競爭一點也不充分,若要進行價格控制,發改委應該約談上游的石油、石化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