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零部件工業的提升之路何在?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58134.html

自主品牌向高端轉型的道路上,和跨國零部件巨頭進行戰略合作以求提升品質成為一個重要的步驟。近日,長城汽車宣佈,短短四個月內已與五家頂級零部件巨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並擬展開緊密合作。

這種緊密的合作,將雙方的合作由簡單的零部件合作上升到了零部件的研發,長城汽車可以將相關知識產權用於國產和出口車型上。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於自主品牌整車企業提升技術、品質,乃至品牌形象都是有利的。

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直以來處於生存困境的自主品牌,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和技術支持,其使用的大都是過時的汽車技術。真正要想在外資品牌的壓力中崛起,必須在技術上獲得突破。從客觀上來說,這就需要擁有核心技術的跨國汽車巨頭的支持。

目前我國的純本土零部件企業很少具備真正的同步開發能力,大都是按照樣品和圖紙生產,越來越跟不上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的要求。

這也就出現了一個我們不願意看到的趨勢,不管跨國零部件巨頭被動還是主動,其憑藉在中國建立本土研發中心而具備的同步開發能力,將勢力逐漸滲透到了自主品牌配套體系之中。

零部件產業是汽車產業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汽車產業實力的重要體現。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即使是自主品牌的整車企業,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跨國零部件巨頭生產的零部件。這樣的現實,使我國汽車產業空心化的憂慮再度加重。

不過,從汽車產業發展規律來看,這也是必須接受的現實。蓋世汽車網CEO陳文凱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其他汽車強國的經驗來看,整車企業的技術轉移和持 續的訂單,造就了跨國零部件配套企業,也就是說沒有強大的整車企業,就沒有強大的零部件配套企業。日本的電通、美國的德爾福、法國的法雷奧、德國的博世, 這些跨國巨頭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中國汽車產業政策造就的合資模式,以及在合資夾縫中生存的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導致了目前我國本土零部件工業的現狀。

在合資運動中誕生的合資企業,其固有的外資零部件配套體系,使本土零部件企業難以進入核心供應商行列。而我國的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目前尚處於自保階段,並不具備培育零部件配套企業的能力,技術轉移也無從談起。

也就是說,要想通過整車企業的技術轉移,來成就我國強大的零部件配套體系,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國就沒有發展零部件工業的機會。加拿大的跨國零部件巨頭麥格納,其成長不是因為本國強大的整車企業,而是因為臨近美國三大,與美國三大的合作逐步造就了麥格納。

如果豐田、大眾、通用、本田等外資品牌的全球研發中心全部集中在中國,中國人研發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才在企業間的合理流動,將會給本土零部件企業的成長帶來不可估量的推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39

新世界無端供股的財技上的原因何在?

其實昨晚在寫周大福上市集資能使鄭氏家族相關成員後,我還在想這個小問題,結果終於全部想通,並相把它加入上一篇文章,但因篇幅實在太長,故獨立成篇。

正如上篇所言「仍可認定利用周大福的銀行借貸得來的資金來應付新世界供股」這個地方,其實已透露出今次新世界的供股的資金來源所在,2011年11月1日信報的高仁雖點出一些端倪,但因資料所限,並未觸及核心。

如果細心發現,
今次新世界供股除是負責認購本身部分外,另需要額外包銷9,000萬股,即需要供股898,158,778股,以供股價5.68元計,差不多 就是51.015億,和周大福和銀行簽訂的貸款合約的融資額相同,由此筆者有合理的理由相信,今次周大福企業供股所需的資金,其實就是周大福動用這筆銀行 貸款來償還關連貸款,然後用來供股及包銷,所以包銷團所稱「一則不想配股攤薄持股量,二則現時貸款收緊,「公司預計未來12至18個月會有很多『便宜貨』可撿,故集資留作準備。」,你可以自行評價他們的說法是否誤導。

亦從而得知,實際上亦可以知道這筆錢並不是只是用來減少關連方往來,只是把周大福珠寶的資金挪至新世界的一個步驟,而鄭家純所謂「大股東在現時環境都不惜動用一大筆錢供股,證明我們認為這樣對公司最有利」,都只是說對了一半,因為他們並無真實地動用過「一大筆錢」,資金來源只是快上市的周大福珠寶向銀行貸款而矣。

在 這個交易中,周大福企業除不用出一分一毫外,在包銷貨源之下,亦可以順機拿得約1.275億的包銷佣金,實行任食任拎,另外由於新世界是具有折讓,他實際 上用一個折價購入這堆資產,獲益更大,另外因為同時新世界中國同時供股,部分資金亦同時輸送至新世界中國,所以之後其向基金界所稱「為了令新世界發展再成為香港地產市場主要參與者,將進行數個收購,故有籌集資金的需要,並誓要重奪地產龍頭」,論據的支持性亦因而有所削弱,也是一個煙幕來掩飾其利用周大福珠寶的銀行借貸來增持折讓的新世界的目的。

那為何他們不盡用周大福珠寧銀行貸款增加新世界發展呢 ,並全部解決關連方往來呢? 其實在供股開始時,包銷團人士已說得很明白,在《收購及合併守則》的其中一個重要條文,「因為周大福持新世界僅36.7%,要遵守持30%至50%之內主要股東,每年增持不逾2%自由增購率的規定。」,如果增持超過2%,這就觸發了全購,要準備一大筆資金購入其他股東的股權,這就違反他們不出一分錢的原則。不然,他一定會盡用這筆銀行貸款全部償還關連方往來,來解決關連交易的問題。

但可以預料到,如果周大福這筆關連方往來在下一年未全部還清,周大福珠寶仍會利用銀行貸款償還關連方借款,來增持旗下一間股價大折讓的股票,如新世界股價仍呈折讓,故此,周大福仍有機會以賤價認購股份或者利用供股增持新世界,以達成其利己的實際目的。

另外根據「
與控股股東的關係
」的一節中稱,這筆借貸是有周大福珠寶的大股東,由周大福企業為主要東的CTF Holding及鄭家純的擔保,以及提供新世界股權作抵押品,我有理由相信這批股份就是供股得來的股份。

至 現時為止,其中CTF Holding 的擔保已解除,至於鄭家純的擔保「在融資協議的條款規限下,鄭家純博士提供的擔保(「鄭家純博士擔保」)及新世界發展股份抵押擬於上市日期起計12個月內 解除。」,更能令人相信今次供股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善用周大福珠寶的銀行借款償還關連方的資金的方法之一。在周大福上市後,周大福企業企業亦可解除對周大福的借款擔保,順利解決對債務的承擔,這就成功空手套白狼。

因為抵押擬於上市日期起計12個月內解除,故可以預測下一步的新世界發展或其他折讓股票認購 行動或會在周大福上市後12個月後的一段時間出現,以使關連方的借貸問題完全解決

至於港交所負責上市審批的人是否知道此事? 在招股書中需要看到他們曾經問過新世界供股付款期限的11月22日的借款動用金額這個問題,筆者相信他們是有這樣的疑問的。

其實整體來看,即是鄭氏家族利用周大福上市之機,利用銀行貸款解決周大福珠寶的償還關連方的借款,並利用這筆錢去購買折讓的新世界股票,除了不費一分一毫外,並賺得包銷佣金,亦因為周大福珠寶上市可以不用再對銀行貸款作擔保,真是一箭四雕。而銀行一來一回並沒有存款的數量,借貸的資金又收到利息,並因供股的關係增加了存款,亦可以賺包銷佣金,也獲益不少。但小股東供股的話,只能保住自己的應份,但不供股就對自己的應份有損失,並且沒機會賺包銷佣金,誰得誰失,大家都應該明白了。

所以有錢的人愈有錢,沒錢的人就愈沒錢,真是有理由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95

證券分析與內線消息的分野何在? 高盛金文衡深陷「完美對沖」風暴


2012-02-27  TWM




高盛證券明星分析師金文衡滯美未歸,據了解,該案恐與美國打擊股市內線交易的「完美對沖行動」有關,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資料,︽今周刊︾完整解 密「完美對沖行動」專案,並深入剖析多位台灣科技主管、分析師涉案內情。

撰文‧乾隆來

《 華爾街日報》二月十五日發布令台北證券圈大吃一驚的新聞,報導中說,台灣最知名的電腦硬體分析師、高盛證券亞洲研究部負責人金文衡,因涉入美國政府偵查的 內線交易案,正接受美國檢調單位調查。

從主機板產業研究起家的金文衡,是台灣知名度最高的明星分析師,他曾連續多年獲得《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s)、《亞元》︵Asia Money︶評比為最佳分析師的殊榮,金文衡喊進喊出的研究報告,更代表了幾十億美元外資的方向。

但是,農曆年後台股大漲,特別是股價去年重挫的筆記型電腦、手機類股都出現驚人的漲幅,台北投資圈內的法人與業內們,都想聽聽金文衡的分析,卻發現金文衡 竟然在這波漲勢中失去了蹤影。高盛證券沒有說明原因,指派年輕的嚴柏宇︵Robert Yen︶接替金文衡提供服務,好朋友們打電話到金文衡的家裡關心,得到的訊息是「人還在美國,感謝大家的關心」,包括《今周刊》在內的媒體在二月上旬獲知 他可能涉案,但是高盛台北一貫以「不知情」、「休假中」回覆記者詢問。

雖然沒有任何正式的管道證明金文衡面臨的調查到底有多嚴重,不過種種跡象顯示,金文衡可能與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擴大已經持續五年的打擊股市內線交易 專案「完美對沖行動」(Operation Perfect Hedge)有關,擔任證人而滯美未歸。

彭博資訊引述不願具名的美國檢調人員指出,金文衡的調查顯示「完美對沖」專案在最近擴大了蒐證的規模。這個專案從五年前立案,由著名的聯邦檢察官巴拉拉 ︵Preet Bharara︶主辦,至今已經針對超過六十四名華爾街涉案人立案偵訊,其中超過五十人已經認罪或起訴。

三內線交易涉及台裔分析師被「完美對沖」抓到的最有名的涉案人,是對沖基金「大帆船」(Galleon Group LLP)創辦人、斯里蘭卡裔的拉惹南(Raj Rajaratnam),他在二○○九年從高盛前任董事、也是印度裔的古普塔︵Rajat Gupta︶得到內線訊息,說投資大師巴菲特將要入股高盛,拉惹南隨即大手筆買進高盛股票,此外,同時擔任寶鹼︵P&G,全球家用品龍頭公司,擁有SK- II、蜜斯佛陀、吉列等品牌︶董事的古普塔,也提供了寶鹼的內線訊息給大帆船。檢察官的起訴書說,大帆船基金從古普塔提供的內線訊息「獲利超過六千萬美 元」。

目前拉惹南已經被定罪入監服刑,刑期長達十一年,而高盛董事古普塔則在今年二月三日被移送至紐約曼哈頓法院,由法官拉科夫︵Jed Rakoff︶審理,預計今年五月開庭審理。

令台北金融圈的朋友們擔心的是,根據檢察官移送給拉科夫的證詞中顯示,「高盛證券有第二位主管涉及大帆船對沖基金內線交易」。拉科夫稱呼這第二名高盛涉案 主管為「X先生」,這位X先生與古普塔案無關,卻提供了其他公司的非公開訊息,讓大帆船獲得內線交易暴利。不過,至今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金文衡與大帆船案有 任何的關聯,即使是已經被美國媒體長期報導的古普塔,至今仍然沒有認罪。

針對打擊對沖基金非法交易的「完美對沖」,早就鎖定台灣|矽谷|華爾街這條緊密連結的科技、金融網路進行調查,彭博資訊引述的檢調消息還透露,從○四年 起,在台北的證券分析師,以及上市公司的高層主管們,因為就近得到半導體接單資訊而涉入美國內線交易案,「完美對沖」在取得基金經理人的證詞之後,已經在 紐約完成了三件與台灣有關的起訴案。

這三件起訴,包括大帆船基金經理人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已經認罪的內線交易,標的為電源控制半導體公司英特矽爾︵Intersil Corp︶、替戴爾等筆記型電腦公司提供觸控滑鼠板的新思公司︵Synaptics︶,提供史密斯內線的,是在台北的工程師Jason Lin。

其次,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來自台灣的華裔分析師朱清全︵Don Ching Trang Chu︶遭到美國檢方逮捕。朱清全與許多台灣的資深科技人有著類似的學歷,曾在貝爾實驗室工作超過十年,在數據通訊產業有超過二十五年的經驗,許多好友都 在台灣的半導體、通訊上市公司位居要津。根據朱清全自己在網路上的正式資訊,他在被逮捕前,是全球首要研究中心︵Primary Global Research LLP, PGR︶「向亞洲的專家們取得資訊的橋樑」︵PGR's bridge to Asia experts and data sources︶。

PGR不是研究單位,而是具有經紀與自營執照的證券商。PGR透過包括朱清全在內的專家網路︵Expert Networking︶,提供關鍵訊息給包括大帆船在內的多家對沖基金。

台灣人焦婉瑩、朱清全被判刑與朱清全同樣擔任PGR面向台灣科技公司的「橋樑」,還有台灣大學畢業的焦婉瑩︵Winifred Jiau︶。今年四十四歲的焦婉瑩是台灣培養出來的科技精英,擁有史丹福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還曾經任職台積電與英偉達︵nVIDIA︶。根據FBI發出 的新聞稿,焦婉瑩運用她的關係,取得英偉達與邁威爾︵Marvell Tech︶的資訊出售給PGR,PGR再提供給SAC等對沖基金公司,焦婉瑩則從PGR收取二十萬美元的顧問費。焦婉瑩與對沖經理人討論內線訊息都用代 碼,例如「廚師」是消息來源、「食譜」是上市公司訊息、「糖」則代表營業額與獲利等。朱清全在去年六月被判兩年緩刑,焦婉瑩則在去年九月被判四年徒刑。提 供消息給焦婉瑩的英偉達財務部職員與邁威爾的會計師,也都認罪等待判決。

與朱清全等人同樣因為PGR公司而遭到逮捕的,還有在新加坡任職的偉創力︵Flextronics ︶主管沃爾特‧西蒙︵Walter Shimoon︶、前任AMD供應鏈經理人等。他們在前年底被捕,涉及的案子是蘋果iPhone 4相關的內線訊息。

根據《今周刊》取得的起訴資料顯示,西蒙在FBI一五一十將所有「專家網路」的運作模式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他以「每小時兩百美元」,向PGR收取顧問 費,提供極為精確的訂單、交貨資訊,供對沖基金SAC資本公司等交易獲利,西蒙一年從PGR收取顧問費的總額為一萬八千美元︵約新台幣五十四萬元︶,同時 向另外一家「寬頻訊息研究中心」提供類似服務,獲得兩萬七千美元︵約新台幣八十萬元︶的顧問費。

FBI拿戴爾內線交易祭旗FBI今年二月將「完美對沖行動」提高層次,就在︽華爾街日報︾報導金文衡滯美未歸的次日,聯邦調查局探員在奧勒岡州逮捕了「寬 頻訊息研究中心」︵Broadband Research LLP︶創辦人基努肯︵John Kinnucan︶。基努肯涉及的案子包括快閃記憶體龍頭 SanDisk、組裝大廠偉創力,以及全球最大的應用交付網路製造商F5等。在新加坡被逮捕的偉創力主管西蒙,於擔任PGR專家網路顧問的同時,也提供內 線訊息給基努肯。

基努肯可能是涉及完美對沖風暴中最高調的研究員,從前年西蒙在新加坡被逮捕後,基努肯就上了FBI的監視名單,但是他仍然不斷與他的客戶聯繫,打電話抱怨 檢調的調查,還上電視台接受專訪,大罵檢察官巴拉拉與FBI,說這些恐怖行動摧毀了他的研究團隊。

不過,基努肯雖然不斷罵街,他其實並不是FBI要消滅的主要對象,整個「完美對沖行動」的目標,就是要摧毀那些惡意炒作、影響金融秩序的對沖基金,今年二 月升高的逮捕行動,遭逮捕的焦點人物是前任SAC 經理人、後來自創Level Global 對沖基金的奇亞森︵Anthony Chiasson︶。

奇亞森參加檢調所稱的「犯罪俱樂部」,炒作戴爾電腦的股票,獲利金額高達六千二百萬美元,奇亞森也是基努肯的重要客戶,兩人許多通聯紀錄都被FBI監聽。 除了奇亞森之外,同時被檢察官巴拉拉逮捕的還有奇亞森在SAC的同事、加州帕薩迪納的華裔證券營業員Daniel郭,以及提供具體內線消息、從戴爾員工轉 到華爾街的證券營業員。

台北金融圈的傳聞是,金文衡滯美未歸的時間,與巴拉拉這一波對奇亞森的逮捕行動時間吻合,而牽涉的戴爾電腦又是金文衡最拿手的個人電腦產業,他可能配合美 國檢調要求擔任證人。

其實,金文衡的工作原本就長期暴露在內線交易風險中,高盛超級業務員羅大衛︵David Leob︶就曾帶著金文衡去拜訪大帆船基金。大帆船基金是高盛最重要的客戶之一,高峰時期一年光是交易手續費,就付掉超過兩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十億元,而 台灣最大的元大證券,去年全年的經紀手續費收入也不過是八十四億元。大帆船基金的交易標的大多集中在科技股,一位資深研究員分析:「大帆船基金在高盛下 單,頻繁徵詢金文衡的意見,就像每天都要吃早餐那樣必然。」金文衡與已經被起訴的大帆船基金經理人亞當史密斯也是熟人,不過,提供亞當史密斯內線的是專家 線民Jason Lin,金文衡算是避過了一個地雷。根據史密斯與大帆船基金老闆拉惹南的通話紀錄也看出,對沖經理人的對話,不斷觸及內線交易的紅線,提供訊息的證券分析 師想要避開,實在非常困難。

事實上,金文衡服務對沖基金的績效也是有目共睹,他除了獲得《機構投資人》與《亞元》評選為最佳分析師,專業的對沖基金雜誌《ALPHA》每次票選,金文 衡都是名列前茅。在外資對沖經理人的腦海中,谷月涵、陸行之與金文衡是台灣證券分析師的代表人,谷月涵看總體與政治,陸行之是半導體教父,而電腦與手機硬 體就問金文衡。外資圈內估計在台灣有交易的對沖基金,八成以上都是高盛的客戶,可見金文衡與他們的密切關係。

許多科技公司總經理、證券研究主管都說,如果高盛都無法保護金文衡,那還有誰有能力面對美國的司法?在朱清全、焦婉瑩陸續被美國法院定罪之後,誰也不知道 台灣還有多少人會被捲入「完美對沖」風暴?

美國檢調只挑軟柿子?

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民間反高盛的民粹氣氛高漲,但檢調大刀一砍,沒砍到高盛的高層,遠在台灣的分析師卻倒大楣。得到奧斯卡紀錄片大獎的《內線交易》 ︵Inside Job︶結尾說,「金融風暴至今已經三年多,但至今沒有任何一位華爾街的高階主管被關進監牢。」至於巴拉拉的「完美對沖行動」,被《紐約時報》譏笑說是虛 假的硬漢,是只挑軟柿子吃,卻不敢直搗華爾街核心的小秀。

一連串的對沖基金內線交易案,引發了「證券交易」與「內線訊息﹂的分際問題,被逮捕的基努肯、高盛前董事古普塔堅稱,討論上市公司內部營運、估算營收盈 餘,原本就是這個行業的工作,「聊天怎麼算是內線?研究報告若不寫訊息,要寫什麼?」但是,FBI紐約調查站的首席調查員費達西︵Janice Fedarcyk︶駁斥基努肯,她說:「基努肯的報告,每次都非常精準,他的報告不是靠研究,而是靠買來的內線。」「從所謂專家系統買來的內線訊息,再賣 給對沖基金炒作股票,這不是證券研究,而是內線交易老招。」(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金文衡

現職:高盛證券亞洲研究部共同主管、董事總經理經歷:IDC研究經理、瑞士信貸證券分析師、東方惠嘉證券分析師學歷:交通大學電機系、美國Loyola大 學企管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7

經濟特性研究(二)——宗旨何在? 王海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12k6r.html

 

經濟特性研究(二)——宗旨何在?

作者:王海平

 

為什麼「上下通吃」比「兩頭受氣」的經濟特性更好?

為什麼「預收賬款」比「應收賬款」的經濟特性更好?

為什麼「需求經久不衰或產品永不過時」比「需求變化快或產品容易被顛覆」的經濟特性更好?等等。

經濟特性的宗旨何在?

 

 

一、DCF視角下的經濟特性三宗旨

筆者認為,企業內在價值度量標尺便是企業「經濟特性」的宗旨所在。我們知道,內在價值是一家企業在其剩餘生命週期內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的折現值,它為評估投資和企業的相對吸引力提供了惟一的邏輯手段, 那麼「經濟特性」歸旨於此,既合乎邏輯,又在情理之中。遺憾的是,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的、客觀的折現率存在,投資者基於個人的風險偏好及收益預期制定自己 的折現率,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折現率本身就具備了「個性化」和「私人化」的屬性。如果剔除折現率的影響,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判斷:經濟特性歸旨於「對企業在其剩餘生命週期內產生自由現金流的貢獻度」,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在企業剩餘生命週期內單位股東權益創造自由現金流的能力越強,那麼經濟特性越佳;反之,則越差。基於以上的結論,筆者提出三個概念:盈利能力、盈利質量及盈利期限,這便是小標題所示的DCF視角下的經濟特性三宗旨。

1盈利能力:如果只用一個指標來定義企業的盈利能力,非「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莫屬。其它盈利能力指標(例如:毛利率、淨利率等等)都是對「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的詮釋。在同等條件下,股東權益報酬率越,企業的經濟特性越佳;反之,越差。

2盈利質量:盈利質量是盈利能力的質量,是「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的質量,是淨利潤的自由現金流含量。對「盈利質量」的研究分析是企業分析和投資分析的重點,我在《經濟特性研究(三)——如何甄別「高好久公司」與「瘸子公司」?》會做重點闡述。在同等條件下,盈利質量越,企業的經濟特性越佳,反之,越差。

3盈利期限:盈利期限代表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也代表盈利質量(自由現金流創造能力)的可持續性。盈利期限越,企業的經濟特性越佳;反之,越差。

 

 

二、「高好久公司」與「瘸子公司」

按照「經濟特性三宗旨」的框架,我們很容易理解「高好久公司」與「瘸子公司」。所謂「高好久公司」,就是企業的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一定要,一般情況下至少要高於15%;企業的盈利質量一定要,即收入和利潤基本來源於主營業務,淨利潤自由現流含量約等於100%;企業的盈利期限一定要,即影響盈利能力及盈利質量可持續性的變量長期都在可控範圍內;三者同時具備,才 能稱得上「高好久公司」。如果在經濟特性三宗旨中,在任何一個方面有明顯的甚至潛在的缺陷或短板的話,都與「高好久」無緣,都能且只能稱其為「瘸子公 司」,就拿電力企業來說,上游對煤炭沒有定價權,下游被政府實施價格管制,這種經濟特性也就注定了電力企業只能是「瘸子公司」(不用多想也知道ROE肯定不行),這類例子不勝枚舉,我將在《經濟特性研究(三)——如何甄別「高好久公司」與「瘸子公司」?》中做更詳細的闡述。如果真正理解了「經濟特性三宗旨」(盈利能力、盈利質量及盈利期限)的內涵,那麼,在評價企業經濟特性的時候,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們便能輕鬆跳出以「成長率」或以「規模」來判斷企業卓越與平庸的「窠臼」,才不會錯失巴菲特買「喜詩糖果」這樣的機會,才能理解並判斷何謂真正的卓越,何謂真正的平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68

「壹傳媒」、「旺旺中時」公器私用 連總統都看不下去 互相攻訐之後 媒體的第四權何在?


2012-04-30  TWM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購併中嘉案最近進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討論,因為該案,意外點燃「壹傳媒」和「旺旺中時」兩大媒體集團戰火,兩媒體隔空交火已漫天延燒開來。

撰文‧鄭淳予

四月二十日,馬英九公布台灣首份國家人權報告書,其中指出:「財團以雄厚資金及各種方式不斷擴大媒體版圖,將嚴重導致媒體所有權集中化的不良後果。」這份宣言,看在「旺旺中時」與「壹傳媒」兩家媒體高層眼裡,真是如人飲水。

事實上,就在馬英九公布報告書的前兩天,也就是四月十八日,《蘋果日報》以頭版全版的篇幅登出標題為﹁台灣不能只有一種聲音,旺旺﹂的報導,大肆抨擊旺中購併中嘉案。

蘋果嗆旺中恐將成媒體巨獸一般讀者對於這場媒體雙雄的戰火,未必清楚,但是敏感的媒體人,早已嗅到不尋常的味道,尤其這個月以來,雙方隔空交火激烈。

早在四月初,出現一則令人震撼的消息:「黎智英要以五億美元,將所有在台灣的媒體事業全數打包賣出。」中時報系趁機大幅報導,令人不解的是,黎智英並未出面澄清傳言;這位從香港來台發展,顛覆國內媒體生態的大亨,恐怕有難言之隱。

黎智英投資的壹電視的確連連虧損,首先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申請執照前後,就被要求補件多達七十餘次,好不容易拿到了執照,與系統平台的上架談判卻又破局。

《蘋果日報》四月十日A3版的「老總手記」中,以一篇名「老白兔摔跤記」為黎智英叫屈。文中提及:「黎智英以為只要守法,只要做出品質好的節目,就可以順利拿到電視台執照,就可以順利上架播出,實在太傻太天真。」暗批中嘉系統不讓壹電視上架,讓黎智英慘遭滑鐵盧。

從四月十一日開始,《蘋果日報》一連四天大篇幅報導旺旺中時購併中嘉系統一案,直到十八日,更直接做出頭版報導,除了諷刺旺中恐將成為媒體巨獸外,更將NCC委員姓名照片刊於頭版,重申此案的爭議性;更直指《中時》總編輯發給員工的一封信會造成寒蟬效應,讓報社言論走向一言堂。

對於《蘋果日報》嗆聲,旺旺中時也不甘示弱。四月十四日,︽中國時報︾電訪人在上海的寶來集團前總裁白文正的長子白介宇,他表示:「我及我的家人對壹傳媒恨之入骨。」○八年,︽壹週刊︾封面報導「政商勾結,爆張俊彥受財團供養醜聞」,出刊後不久,白文正就在澎湖自殺身亡。

四月二十日,︽工商時報︾又專訪遠雄建設董事長趙藤雄,趙藤雄表示,○四年︽壹週刊︾以「揭地產大王趙藤雄……十天坑殺內幕」、「揭露趙藤雄成為『賴皮』天王的內幕」為題,讓他氣到連續三天晚上睡不著,︽工商時報︾還評論:「︽壹週刊︾這種毫無根據、像瘋狗咬人的報導。」︽工商時報︾專翻︽壹週刊︾陳年舊帳,硝煙味十足。

諷刺的是,大罵《壹週刊》狗仔文化的旺旺中時集團,旗下《時報周刊》竟大舉招兵買馬成立狗仔隊,部分人士認為恐增加社會亂象。根據了解,兩集團高層曾通電話,甚至有休兵之說,但未達成共識。

旺中翻舊帳大罵狗仔文化

耐人尋味的是,在雙方你來我往的過程中,《蘋果日報》在所有相關報導下,均以「編按」註明:「壹電視正向旺中購併的中嘉系統台申請上架,壹電視與《蘋果日報》同屬壹傳媒集團。」似是不打算迴避相關報導涉及集團利益。

至此,號稱台灣兩大媒體集團的﹁壹傳媒﹂和﹁旺旺中時﹂,完全不顧社會觀感,把媒體公器私用,旺中併中嘉固然攸關公共議題,但當這兩大媒體吵來吵去之際,讀者不禁要問,他們是為了集團私利,或是公眾利益?在他們互相攻擊對方之際,媒體被賦予的「第四權」何在?

對於兩大媒體口水戰,交大傳播所副教授魏玓表示,不管是旺中或蘋果對於對方的批判,都不是基於社會公共性的立場,「我們也可以發現,旺中購併中嘉案之所以一拖再拖,就是因為NCC沒有明確的政策根據,樹立台灣整體媒體業者的發展方向,以致爭議不休。」他強調,主管機關應確立我們國家的媒體發展政策,﹁讓所有的管理都於法有據,這才能創造政府、媒體與大眾三贏的局面。」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也指出,這起事件不能單看目前現狀,旺旺中時集團購併中嘉案的消息,去年十月就受到許多學者關注,「但是當時關心這件事的媒體卻很少,連現在炮火全開的壹傳媒,當時也只有零星投書。」她表示,在這場大戰中,讀者最終也會認清「各擁其主」的言論,雙方公信力大減,也是傷害。在壹傳媒與旺中集團互相批判對方的過程中,NCC和所有媒體也都該趁機自省一番。

硝煙味十足!

《蘋果日報》與中時報系4月隔空交火事件簿中時報系(未標示報刊名者皆為《中國時報》)《蘋果日報》4/6A2全版「五億美元打包,黎智英出售壹傳媒?」老總手記「一封罵我的簡訊」4/7A7「馮光遠:只是文字遊戲」A6「壹傳媒:市場揣測不予置評」A7「中時馮光遠扮錢衷時」4/10老總手記「老白兔摔跤記」4/11A3全版「旺中購併中嘉『NCC搞黑箱』」B2「壹傳媒澄清不賣台灣業務」4/12A3全版「NCC獨厚蔡衍明買中嘉」4/13A4全版「壹電視狂燒錢,黎智英陷窘境」A10半版「蔡衍明與老共超麻吉」4/14A8全版「白介宇:我對壹傳媒恨之入骨」A10半版「拒中時 反購併,學者監督到底 」4/18A1全版「台灣不能只剩一種聲音,旺旺」A2「中時總編發信 員工寒蟬」A3老總手記「讀書人的風骨」A17讀者投書「旺中併購案,全民反抗」4/19A3全版「壹傳媒施壓NCC,嘴臉現形」《工商時報》總編輯特稿「我所認識的蔡衍明董事長」A2全版「NCC決議開公聽會,邀蔡衍明說明」A2老總手記「此地有銀三百兩」4/20A1半版(廣告陳情)「請政府支持我們

收復國土」

A4全版「旺中:蔡衍明願意出席公聽會」A2社論「豈能以適格為由行思想審查」《工商時報》「趙藤雄痛心,媒體道德淪喪」A4半版「限NCC公聽會後兩周決定購併案」4/21A3全版「NCC行政怠惰,拖16個月凌遲旺中」A1全版「媒體集中財團,後果嚴重」A2全版「學者憂媒體聯合沉默很可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9

出走基金明星追蹤:昔日大佬今何在?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1/2MMzE5XzQzMTg2Mw.html

王亞偉淡出公募圈了,未來的去向尚不可知,王亞偉無疑是基金業最耀眼的明星,但是絕對不是唯一。這些年裡,曾經在公募的天空裡閃耀過的明星很多。他們手握重金、呼風喚雨,人前光鮮,一呼百應;上市公司對其熱情款待,投資者對其膜拜有加。但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些大佬們揮手辭別公募基金界之後,如今很多都已光環盡失。

轉會私募:幾家歡樂幾家愁

公募基金的體制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私募的自由生長成為公募基金經理神往之地。因此,擺脫公募基金的種種禁錮後,不少原明星基金經理選擇加盟私募或自主創建私募。

然而,幾家歡樂幾家愁?

當項志群出現在深圳某社區做產品推介之際,與會人員大多不知道他曾經是眾人熱捧的公募界明星基金經理。2006年,項志群就以輝煌的戰績榮獲當年度封閉式基金金牛獎;2009年9月,項志群加入已經解決完股權問題的大摩華鑫基金公司。當年他的業績一路領漲,2010年一季度,其帶隊的大摩領先優勢領跑各類開基,同期表現甚至超越王亞偉,其管理的基金規模也一路增長,大摩領先優勢從2009年9月22日首募時的7.04億份,發展到2010年二季度末的39.55億份,佔到了全公司合計份額的半壁江山。

不過,在他業績最為輝煌之際,選擇了離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離開大摩華鑫後,項志群加盟了淡水泉。然而,記者從公開資料未瞭解到項志群已經開始管理產品,不過淡水泉官網信息顯示,項志群擔任淡水泉副總經理。

淡水泉的總經理則為趙軍,趙軍曾經一度也是公募界的風雲人物,曾經任職嘉實基金,為基金豐和基金經理、研究總監、機構投資總監、總裁助理。如今,淡水泉已經成為私募基金公司中,規模居前者。

從公募轉會至私募後,順風順水還有呂俊和江暉。

呂俊曾經一度是公募基金界的翹楚。2004年4月至2007年8月,呂俊掌舵的上投摩根中國優勢基金累計收益550%,遠遠超過同期同類基金321%的復合收益率。2007年8月呂俊創立了上海從容投資。在呂俊的個人影響力下,從容投資規模在40億元左右,儼然已經在私募基金公司中位居第一階梯。然而,呂俊親自管理的基金產品業績並無亮點,和其帶隊公募基金產品時的輝煌相差甚遠。

江暉同樣是國內第一批公募基金經理,歷任華夏基金總經理助理、湘財荷銀基金投資總監、工銀瑞信基金投資總監。2007年,江暉告別公募,一手打造了星石投資。2008年市場遭遇大熊市,江暉管理的星石產品因空倉股票而獲得成功,當年大熊市毫髮無傷,並取得正收益。如今,星石投資管理規模也已位居陽光私募前十。

明星基金經理轉型私募後,成功的是少數,而水土不服的則大有人在。

在創辦隆聖投資之前,王貴文擔任嘉實基金總經理助理,掌舵嘉實主題精選。王貴文的「成名作」是投資中國國航,中國國航上市時無人問津,但王貴文所管理的基金卻重倉介入,結果牛市初期國航報復性上漲,王貴文因此一戰成名。

根據好買基金網的數據,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王貴文掌舵的嘉實主題精選期間基金淨值增長175.9%,在同期同類基金中排名第七。

2007年年底,王貴文告別公募基金,為最早一批從公募轉戰私募的試水者,其發行的私募產品為「隆聖系列」。王貴文業績曾經一度可圈可點,然後,2008的熊市中,王貴文判斷失誤遭遇重挫,業績不佳讓王貴文煎熬了多年,2011年12月29日,王貴文終於解脫,當天中投信託在網站上發佈隆聖系列產品的清盤信息。

公開信息顯示,4只清盤產品中,隆聖1號和隆聖2號均成立於2007年11月7日時行情高點,成立時的規模分別為0.63億元和1.28億元。隆聖3號和隆聖4號則於2007年11月20日同時成立,成立時的規模分別為1.63億元和0.82億元。截至2011年12月9日的淨值數據,隆聖1號、隆聖2號、隆聖3號和隆聖4號的單位淨值分別為0.7453元、0.6918元、0.6373元和0.6656元。

一位瞭解王貴文投資風格的人告訴記者,王貴文的投資理念和方法不太適合絕對收益投資,相反公募基金的相對收益或許更加符合王貴文的投資方法。

曾經的基金界的老人、大成基金首任總經理龍小波也遭受業績重壓。2004年5月,龍小波成立了深圳市柏恩投資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7月,在香港成立了柏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此後,龍小波和他的柏恩投資並不為投資者過多關注。

然而,當世人再度將目光投向龍小波時,因其親自掌舵產品「龍馬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自2007年11月16日成立以來,虧損幅度一度超過60%。記者瞭解到,這只產品4月25日公佈的最新淨值為39.3500元(面值100元),成立4年多以來,虧損超過60%,在全部同類產品排名中仍舊墊底。

最為顛沛流離的莫過於李旭利。李旭利在南方基金成立之初就加盟南方基金,並一步一步走到投資總監的位置,2005年,李旭利加盟當年成立的基金公司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並將這家新基金公司帶進了行業十強,創造了基金業新公司成長的奇蹟。

2009年5月,李旭利從交銀施羅德掛靴而去,迎接他的是在私募界潛行數年、戰績斐然的裘國根。李旭利加盟裘國根一手創辦的上海重陽投資後,推出的首隻產品頗受投資者追捧,一舉吸金11.5億,繼續他的奇蹟人生,刷新了陽光私募產品首發的最大募集金額。

然而時隔一年後,李旭利的投資生涯走到了盡頭。2010年9月,證監會對李旭利立案調查,隨後公安機關介入調查。如今,身陷囹圄的他,尚在等待著一再推遲的法庭審理。

雖然,私募之路並不平坦,但是仍舊有公募基金的大佬前赴後繼加盟。記者瞭解到,今年上半年已經從中郵基金離職的原投資總監彭旭也已加盟私募。

「猛人」彭旭,回歸私募後又會有什麼樣的傳奇?

離開二級市場

能夠修煉成為基金行業大佬的,無不在這個圈子摸爬滾打多年,對於投資具有獨到的見解,一般不會離開這個行業。但是仍有人選擇了離開二級市場的投資,跨界到相關的金融行業。

2011年11月底,基金界頗具影響力的老人肖風現身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萬向集團大樓。

三個月前,天命之年的肖風做了一個決定,辭去博時基金總經理一職。

他與博時基金的交集,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博時基金籌備之際肖風已經成為頂樑柱,博時基金成立之後,他擔任博時基金總經理,並帶領博時基金公司穩居行業龍頭位置。

辭職之時,肖風告訴記者:「今年正好也是我五十歲,我想作一個選擇,從一線退到二線,最後董事會也同意了。我覺得整個基金業,或者是整個

企業界也好,一個人做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做了13年,這也是不多的。到60歲退休還有十年工作時間,我想開啟一個不一樣的、新的十年,從而進一步豐富我的人生經歷。」

隨後不久,肖風到萬向控股金融事業部擔任總經理。萬向控股定位是產業投資人,主要從事股權投資與行業管理。現萬向控股旗下已包括民生保險、浙商銀行、通聯支付、萬向租賃、通聯期貨、工商信託、浙商基金及萬向香港等多個子公司。除了券商領域,萬向控股已在金融業其他領域全方位覆蓋。

日前記者瞭解到,肖風同時擔任公司副董事長,負責總體發展戰略。

無獨有偶的是,肖風原部下李全,和肖風一樣選擇了跨界。李全同樣是基金界的老人,在博時基金第一線奮戰了12年之久,離開時為博時基金副總經理,擔任過博時基金公司除總經理職位以外的所有部門的領導。

他的跨界比肖風來得早了一些。2010年5月,李全加盟新華資產,他的履歷在保險資產管理行業重新開始。

李全入職之後,接受記者採訪認為,保險資產管理行業馳騁的範圍更大一些,所以願意做一些嘗試。除可以按常規投資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外,還可以參與私募,可以投資債權計劃和股權計劃,可以投資不動產,允許成立金融控股集團。

雖然這些基金業人士此前所在的的基金行業主要是進行二級市場的投資,但離開基金行業後,仍舊從事相關金融行業,這個跨界還不算太遠。而不少曾經的明星們刻意低調,已經徹底淡出人們的視野。

那些逐漸被忘卻的名字

基金大佬們在職之際,舉手投足引起市場關注,離開之際更是掀起軒然大波。但是隨著大佬們日漸淡出這個圈子,業內已經再無他們的消息。

易方達基金教父江作良的離開成為了焦點。2008年,易方達原副總裁江作良因「個人股權投資,迴避利益衝突」等原因向公司提交辭呈。江作良在易方達基金公司尚未成立的2000年,即以個人身份投資立立電子,為了迴避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並消除公眾的疑慮,江作良決定辭去易方達基金公司副總裁和投資總監的職務。

江作良是資本市場上不折不扣的老江湖,上世紀90年代初就試水資本市場。當年他的離職讓投資者扼腕嘆息。

記者瞭解到,離開易方達基金以後,江作良曾經賦閒在家很長一段時間,大有隱退江湖之意。

然而,2011年年底,江作良意外現身於廣發證券的策略會上,他表示「現在沒有啥機會,我和大家一樣都在虧錢」。這是他從易方達掛靴而去之後,首次公開亮相。

記者從公開信息瞭解到,江作良現在身份是廣東惠正投資公司的法人代表,惠正投資的註冊地址為「廣州市海珠區琶洲大道東1號2707房」,註冊資本5000萬元,經營範圍為「以自有資金進行對外投資(法律法規投資的項目除外),項目投資管理、諮詢(涉及審批的項目除外),財務諮詢」,公司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江作良仍舊低調行事,並無重出江湖之意。暫時並沒有發行陽光私募產品,但是為身邊親友理財。同時江作良很善於另闢蹊徑,也參與一些一級市場投資。

基金界另外一位頗具影響力人物李學文目前仍未正式出山。2006年,身為投資總監的李學文帶領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基金業績一路上躥,以182%淨值增長冠絕基金行業,這一業績甚至榮獲了當年全球公募基金冠軍,他據此成為資本市場上的傳奇人物。

一年後,李學文也是掛冠而去,當年傳言眾多,一度有說法指原因是時任總經理控制慾強,不喜歡公司內有明星,更不滿已經刻意低調的李學文風頭過勁,此外,也有傳言指時任總經理要求李學文簽訂了避免同業競爭合同。

傳言是否屬實已經無從考究,但揮別公募之後,李學文並沒有改投私募,市場上也再無其消息。專注私募研究的知情人士曾經一度告訴記者,私募公司中並未聽說有李學文其人。曾經一度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李學文可能環遊世界去了,也有人說他每天在家裡修身養性,練太極,看書,沒有工作。

不過,記者最新瞭解到,李學文目前在一傢俬募公司任職。然而,他並未正式帶隊陽光私募產品,仍舊沉寂,市場再無他的公開消息。

在2006年,王亞偉只是那個飽受挫折之後遠遁海外學習,剛剛歸國的基金經理,而當年銀華價值優選的基金經理蔣伯龍則幾乎和李學文一樣名氣大噪。其管理的基金在成立十個月後淨值增長幅度高達100%。不過,時隔一年多後,蔣伯龍離開了他的老東家,自此市場上再無他的傳說。

此外,諾安基金原投資總監易軍等,淡出公募基金也是已有時日,至今沒有任何消息。這些昔日眾星追捧的明星基金經理,至今也是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1

銀行取財,其道何在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22/100403290.html
葉翔

  中國銀行業近期最受人詬病的當屬高利差了。銀行業的一些學者通過比較,說明中國的銀行業淨利差水平在國際上屬於中等。不過,銀行的利潤來自經濟體,銀行的利潤率應與其所在經濟體的一般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相比較。就像不能將本地員工收入水平與發達國家員工的收入水平相比較一樣。若所在經濟體企業利潤都很低,只是銀行獨高,可能就要問問銀行所取之財,其道何在。

  首先,需要看銀行業為經濟體完成什麼功能。銀行兩項最基本的功能是支付與結算和融資。支付與結算功能依靠的是銀行的網絡與系統,為銀行業專有,其他類型機構無法競爭,無可替代。銀行為完成該功能付出了成本,收取的費用是否恰當,需要測算。

  銀行業在發揮其融資功能上,完成了兩項工作,一是聚少成多,即將眾多儲戶的小額存款聚攏起來,匯為大額的資金貸給企業,用於生產與經營;二是化短為長,即儲戶的存款多數較短,經濟對資金期限的需求總體長於存款。要聚少成多,銀行依靠網絡;要化短為長,銀行依靠其資產與負債管理。這意味著當銀行把短期存款以更長期資金貸出去時,收取的利率要高於同期存款,銀行要收取流動性溢價和時間價值。即銀行的貸存利差,首先要反映銀行完成以上功能所需的成本。

  貸存利差還要反映銀行作為債權人所要承擔的風險成本。即銀行在主觀上對其債務不能違約,卻面臨被貸款客戶違約的風險。貸款的期限越長,債權人承受違約的風險越高,銀行要收取的風險溢價也越高。換言之,三年期貸款與三年期存款的利差應該高於同是一年期的貸存利差。但是中國目前的利率結構則出現了嚴重倒掛。如同為一年期的存貸款基準利利差是3.06%,而三年期的貸存利差是1.65%,五年期貸存的利差僅1.4%。

  如果這個道理可接受,那或者長期貸存利差應擴大,或者短期貸存利差要縮小。也就是說利差的期限結構的合理形態,我們是清楚了。但需要擴大的,擴大到什麼範圍,需要縮小的,縮小到何種程度,判定起來仍是困難重重。即風險溢價如何測算?理論上說,可以根據經濟運轉一個週期,五六年間,不同期限貸款違約率的變化加以測算。然而,如果經濟正處於結構性變革中,過去的數據通常很不能代表未來,這種測算是極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險的。

  好在銀行體系還面臨來自資本市場的競爭,包括債市和股市。股市是股權融資,與銀行的債權性融資不同,因此在與直接融資的競爭上,銀行業的最直接對手是債市。特別是中短期貸款,面臨經濟週期性變化的風險較小,因此中短期貸款利率可與中短期的債券收益率競爭得出。

  目前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大約與同期的存款利率相近,一年期的約3.5%-4%左右,少的正是銀行的利差。既然直接融資的成本遠低於間接融資,間接融資存在的理由又在那裡?經濟社會需要銀行間接融資的最大理由,就是銀行體系相對債市的信息優勢,銀行可借助其支付與結算工具,掌握借款人的信息,根據此較正確地判斷出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銀行的利差,就是經濟社會為之支付的信息成本以及銀行判斷風險的技能與勞動。

  如果借款人的信息趨向透明,銀行的信息優勢將不斷減弱,收取的信息費也應下降。信息透明的借款人主要是已上市的中大型公司,他們公司治理結構穩定、成熟,經營與財務信息披露充分及時。對於這類公司,銀行所掌握的信息並不比一般投資者所掌握的信息更多。

  當然,今日中國銀行業維持的利差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央銀行宏觀政策調控的結果。■

  作者為匯信資本董事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14

多晶硅電池遭歐美印圍堵 光伏出路何在?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9/2ONDE3XzUyNDk2OA.html

「我的觀點和上月底訪華時一樣,即政治上通過對話解決爭端。」9月1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就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立案一事再次作出表態。默克爾稱,儘管歐盟委員會已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但是否出台臨時性的制裁措施「還需要好幾個月」,中歐雙方「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開展對話」。

這段表態對於惆悵中的中國光伏來說無疑具有鼓舞和撫慰作用,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些光伏企業的內部人士仍然開心不起來。「美歐已先後舉起了雙反大棒,現在印度這些新興市場也蠢蠢欲動,開始加入這一陣營,中國光伏業已經被圍堵了。」昨日,一位江蘇光伏企業內部人士無奈地表示。

日前,印度反傾銷局表示,該局已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於馬來西亞、中國、中國台北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這一消息對於中國光伏企業來說無疑又是一大打擊,原本新興市場被中國光伏企業視為遭遇歐美圍堵後的出路。

「印度對於原料產地的限制比歐美更為嚴格,堵住了企業『繞行』的可能性。」另一家光伏企業的相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新興市場岌岌可危

早在2011年上半年,印度市場就已經暴露了危機。當時,印度最大光伏電池製造商印度太陽能公司於當年6月停產併負債27.5億盧比(約合3.2億元人民幣),該公司把問題歸咎於中國企業的激烈競爭及歐洲政府減少對新能源補貼導致的需求減少。

去年12月19日,中國商務部網站上發出預警提示,印度商工部近期已收到國內太陽能電池板產業提交的對原產於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調查申請,預計一個月內可能發起反傾銷調查。

如今,在歐洲宣佈對中國光伏反傾銷調查立案之後,印度反傾銷局再次表態意義頗深。上述光伏企業內部人士表示,雖然企業對印度市場的出貨量很少,但印度的表態加重了市場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對於目前的市場來說負面影響很大。

多家知名企業高管此前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在遭遇歐美「雙反」之後,企業開始加大對日本、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戰略佈局。

光伏出路何在?

接連不斷的壞消息已經讓國內的一些企業吃不消了。繼天合光能被指裁員後,9月17日晚間,尚德電力宣佈,基於全球光伏行業形勢持續惡化,特別考慮到美國「雙反」和歐盟反傾銷調查對中國製造的影響,公司決定暫停在無錫地區部分電池工廠的生產。

那麼,現已遭受美歐印三方圍堵的中國光伏出路何在?對此,業內專家表示,美國「雙反」和歐盟反傾銷政策均針對我國多晶硅產業,多晶硅產業將在一段時間內陷入寒冬,但中國光伏產業不會因此停滯,中國光伏業的當務之急是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完成從晶硅到薄膜的光伏技術轉型和升級,將成為我國光伏產業走出困境的突破口。」「薄膜太陽能之父」拉爾斯·斯托特表示。

據記者掌握的數據,當前薄膜電池主要有硅基薄膜電池(a-Si)、銅銦鎵硒(CIGS)、碲化鎘(CdTe)三種主流的技術路線。

漢能控股一位內部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確認,其近期正在加快對薄膜民用應用市場的佈局,9月9日,該公司就在宜家家居位於英國米爾頓凱恩斯的門店舉行推介會。「這標誌著其正式開始通過宜家的零售渠道向英國家庭推出漢能的小型太陽能發電系統解決方案。」一位接近漢能控股的人士評價說,對整個行業來說,實際上也是一種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27

【視頻】SOHO轉型包租公挑戰何在

http://companies.caixin.com/2012-10-22/100450030.html

  主持人:

  不久前,行事一向高調的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對外宣佈,將不再零散出售旗下的商業項目,改為持有北京、上海繁華地段的物業。SOHO中國為什麼突然要轉型?難道真如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調侃的那樣,潘石屹此舉是「樓市調控逼的」嗎?SOHO中國的轉型又能不能成功呢?

  潘石屹,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出生於甘肅農村。上世紀80年代末,20多歲的潘石屹從機關辭職,下海從事房地產開發。1995年,潘石屹與妻子張欣聯合創辦了SOHO中國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在香港上市,成為迄今為止內地房企在香港的最大IPO。上市後,SOHO中國加快發展步伐,至今在北京和上海兩地開發了十多個高檔商業地產項目,並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SOHO中國在商業上的成功,離不開潘石屹及其團隊強大的銷售能力。個性突出的潘石屹善於通過微博、主持節目等方式來打造個人知名度,同時推廣SOHO品牌。

  但2011年以來,SOHO中國的業績慘淡。不久前在香港發佈的2012年中期業績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額和淨利潤同比跌幅均超過50%。半年業績發佈當天,潘石屹在微博上宣佈,「公司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告別散售,持有北京、上海有價值的物業進行出租」。事發突然,消息公佈之後的兩天內,股價下跌了8.3%,市值蒸發超26億元。媒體與市場對此議論不斷,大家最關心的是SOHO轉型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高策房地產顧問機構董事長 李國平:

  以前對於商業物業散售的投資,現在的回報率也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高了,而且物業的漲幅也沒有以前那麼可觀了。比如說建外SOHO,同樣跟同地段的銀泰相比,甚至於跟其他的周邊遠一點的,其他的位置還沒有那麼好的物業相比,它的物業升值反而比別人慢,投資回報是低的。

  中國商業地產聯盟副會長兼秘書長 王永平:

  那麼因為潘石屹過去SOHO的大客戶基本上都是一些能源行業的企業。這些公司在這一輪的宏觀經濟的波動當中應該說受到的影響比較大,甚至可以說是首當其衝。所以很多公司沒有實力再來大額購買他的物業。而且從以往投資的經驗來看,SOHO中國這些產品短期的回報其實並不理想。因為這個產品往往售價比較高,把後期的利潤,應該說有些部分都被它透支了。所以我覺得它的轉型是內因與外因共同結合的一種結果。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SOHO中國在市場的壓力下被動轉型。不過它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還是自身模式出了問題。SOHO的散售模式一直飽受詬病,在後期運營和物業等方面問題不斷。大家或許還記得,近年來經常傳出建外SOHO拒交物業費的消息,很多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多次發生衝突。這與當初潘石屹「只管賣得好,不參與管理」有著很大的關係。

  中國商業地產聯盟副會長兼秘書長 王永平:

  那麼國內現在很多商業地產商也意識到,現在完全散售的商業項目,對整個的後期的運營管理會帶來很大的麻煩,特別是底下商場的部分,如果一旦打散賣了以後,往往會有很大的麻煩。

  高策房地產顧問機構董事長 李國平:

  三里屯SOHO是更加典型的一個例子。三里屯SOHO就是近兩三年開始投入使用的,因為它是散售的模式,現在有沒有人聽說過到三里屯SOHO去逛逛街?商業很多開不起來。因為它是散售的,它沒有統一的管理。對面的三里屯VILLAGE,港資的,人家是持有的。一開始也並沒有很快地火爆起來,但是它有一個持有、統一招商、統一運營的過程,然後在一兩年之後商業價值蓬勃發展起來。

  主持人:

  潘石屹是業界公認的出色的營銷者。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散售也有它的弊端。正如分析人士王永平所說,如今潘石屹的轉型是「改邪歸正、迷途知返」。

  不過轉型也就意味著SOHO要放棄自己賴以成功的銷售網絡,轉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同時,要在管理架構、薪酬設計、人員儲備、經營理念等多方面做出變革。那麼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國有沒有為此做好準備呢?

  高策房地產顧問機構董事長 李國平:

  原來老潘、張欣已經駕輕就熟的那套東西就必須得改變。在這方面他是新手,不如別人,這個模式有沒有準備好,不知道。第二個,老潘原來帶人銷售的模式,幾百人的銷售,然後銷售團隊末位淘汰,然後老潘自己出面亮相,做各種各樣的活動,這個模式沒有用了。你恰恰需要專業的商業、招商的團隊,你要跟世界各大零售商建立很好的關係,你要進行很好的商業規劃、統籌、租賃,所以這個部分老潘有沒有準備好?並不是說持有就一定能夠成功,統一運營就一定能夠成功,不是打等號的。

  主持人:

  為了向精細化運作轉型,潘石屹真是費了不少心思。在宣佈「改售為租」的戰略之後,9月底潘石屹又表示要聯手韓國餐飲公司CJ打造高端餐飲,以及吸引京東商城等互聯網公司入駐開設線下體驗館。這些舉動是為了改造一直運營不善的前門自持項目。嘗試不斷,效果如何還不得而知。未來潘石屹能不能帶領公司轉型成功,並且走出自己的模式?擺在SOHO中國面前的一串問號,還有待潘石屹來一一解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41

【碎片中國·癸巳】「錢」路何在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267

編者按:在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南方週末記者們也紛紛回到家鄉,回到那些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這群身份獨特的觀察者,敏銳地觸摸少年生活的土地上細微的變化,並記錄著中國這個龐大軀體上一根根毛細血管的微小脈動。

在浙江湖州,投資無門的新痛苦折磨著漸漸富裕起來的人們。在財富渴望與通脹壓力煎熬中的他們,尋找與試探著包括民間借貸、高息集資在內的各種路徑。

而江西高安建安鎮黨委書記卻在四處找錢,他想修路,想讓小鎮找到新的財政支柱從而擺脫對煤的依賴。

在四川打工大縣,農民蜂擁入城,打工給一代農民帶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改變,也帶來被「拔」出土地時的糾結與撕裂。而最茫然的,莫過於四十多歲的第一代民工——城市工廠只歡迎年輕人,而他們卻已無法回到農村。

在河南農村,拿著iPhone的年輕媽媽購買的奶粉卻是早就因含致癌物質而被註銷生產許可證的「毒奶粉」;更多地方,煙花爆竹的銷量正在下降,微信正在成為內地人的時興,一個個家族群橫空出世,而一些上小學的孩子也能熟練地使用iPad刷微博。

幾乎在每個地方,汽車的增長速度都令人吃驚,連大別山深處的小鄉村,也在這個春節堵起了車。

這是我們血脈相連的家鄉,我們清晰地感知到,經濟增長與文明變遷在每一個地方帶來的改變,如此隱秘,如此糾結,卻又如此決絕。

年復一年,南方週末經濟板塊連續在春節之後推出回鄉專題。在無數碎片裡,看見一個龐大、複雜、有溫度的中國。


在三四線城市,這種針對5萬-50萬元資金量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彷彿就是飢民的面包。經濟增長多年帶來的一種新痛苦就是:手有餘錢,無處可投。

集資被退

事情的起因是,2013年初,親戚放在學校的集資款被退回了。

親戚在縣裡一所學校當老師。在浙江這個富庶之地,許多人都有些閒錢。大約四五年前,學校開始向員工和家屬集資,收益率10%,每年按時打回利息,「很可靠」。因為這層關係,兩次共投了15萬。

這可以算得上過去幾年裡「最成功」的一筆投資:股市一直坐著刺激的過山車,60萬起始資金,2007年牛市最高飆到過130萬,不到兩年又迅速跌落至40萬,至今行情溫吞,不知何時得以翻身;從銀行購買的幾隻基金,更是縮水40%;牛市時趕風潮兌美元投資的B股,也損失了近一半。

集資這項穩當又滋潤的投資受阻,讓人鬱悶。其實,叫停早有徵兆。2009年財政部就發過一次文,要求制止「向行政事業單位職工等社會公眾集資,用於開發區、工業園等的拆遷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現象」。只不過文件下發,一部分集資款暫停,剩下照舊。

這次似乎動了真格,因為「上面又下了通知」,所有資金徹底清退。

就在2012年末,財政部等四部委發文,再度要求「不得直接或間接吸收公眾資金進行公益性項目建設」。

親戚只知道這筆錢經過學校又交到了縣教育局,沒人說得清最後被用到哪裡。當然,大家也並不怎麼關心。

親戚所在的縣地處長三角,2012年百強縣排名擠進了前50。過去幾年,跟全國其他很多地方一樣,這個小縣城升騰著大干快上的建設激情。大馬路、工業園……發展之猛,讓人感嘆甚至超越所屬地市。

退還的15萬元,一時找不到出路。

這個略顯保守、安逸的小城市,對於那些年收入幾十萬的工薪家庭來說,房子、車子,大多置辦停當;股市,是傷心地;民間借貸一度流行,但幾起上億的跑路潮平息還不到一年,心有餘悸。

小城裡,除了「工農中建交」和本地的城商行,只有中信、興業和招商銀行最近幾年陸續開張。

銀行裡清一色收益率3%-4%的理財產品,偶爾有客戶經理開始推銷「紙黃金」(投資者按銀行報價在賬面上買賣「虛擬」黃金,通過把握國際金價走勢,賺取黃金價格的波動差價)。也陸續有人開始問起「信託和私募基金」,他們聽說在大城市裡正賣得火爆。不過,抱歉,這裡沒得賣。

小城來客

投資的衝動卻像泉水,一直汩汩地冒著泡。

2012年6月,城裡突然闖入了一家名叫宜信的財富管理公司。很多人是從超市門口散發的傳單上知道它們的。

此前,另一家針對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管理公司諾亞財富就已來浙江拓展市場。三線城市裡,他們選址了紹興、義烏等地,這座小城卻未入法眼。

親戚對宜信的理財發生了興趣。

收益率之高,甚至超過信託產品。更有吸引力的是:與信託動輒100萬、私募基金三五十萬的投資門檻相比,這些理財產品只需要10萬。

其中一款固定期限為一個月的產品「月滿盈」,跟銀行理財產品一樣,5萬起投,收益率卻達到5.6%,高過同類銀行理財產品1-2個點。

在三四線城市,這種針對5萬-50萬元資金量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似乎正在填補一個巨大的市場空白。

宜信,這家宣稱總部位於北京、創立於2006年的財富管理公司,正在迅速鋪展其在江浙一帶的擴張計劃。在其遍佈全國的52個營業部中,江浙兩省佔了三分之一。

分公司開在小城中心一幢寫字樓內。牆板隔開的幾間小屋,作為客戶洽談室。牆上張貼的是公司CEO唐寧與政商名流——比如在三四線城市知名度更高的新東方老闆俞敏洪——的合影。

CEO唐寧的名字會出現在每一個理財產品的對賬單上——這些高收益理財產品的運營模式是,先由唐寧出資貸款給各種急需資金的個人或小微企業,每筆從一兩萬至幾十萬不等,唐隨後再將這些期限數年不等的「債權」,拆分成不同期限、不同金額的理財計劃,轉讓給像親戚這樣的投資客戶。

有客戶經理自己購買了宜信理財產品。她掏出的「對賬單」,其實更像是一份轉讓協議——唐寧將9個自然人共10萬塊錢的債權打包轉讓。協議上有9個自然人的姓名、身份證號、債權金額、職業、資金用途等等。

身份證號信息顯示,這些借錢的人來自全國各地,北至黑龍江雙城,南至福建三明縣城。最年輕的26歲,最年長的49歲,大多集中在三十多歲的年齡段:其中7人為「工薪」,2人為「經營人群」;只有2人借錢為了「經營」,其餘7個人皆為「消費」之用——事實上,年化收益5.6%的理財產品「月滿盈」,就是專門針對汽車貸款設計的。

「利息肯定比銀行貴,貴得多。我們這全是信用貸款,不需要抵押、擔保。」客戶經理說。

儘管聲稱是P2P貸款(個人對個人),但投資客戶其實無法選擇自己的貸款對象,也無法知曉這些客戶究竟用這筆錢做什麼。這時,客戶經理會告訴你,這不用你操心,宜信「有一套遠比銀行系統更嚴格的審核標準」。

「銀行能通過行長關係打個招呼就放出錢來,在宜信,所有貸款必須經過總部審核。」有客戶經理原來是銀行員工,如此解釋。

公司所稱能提供的另一道防線是:如果借款人出現逾期,公司會用風險準備金先行墊付。

客戶經理顯然受過統一的培訓,他們也常常現身說法,博取信任。親戚的客戶經理稱,自己一筆三月期的投資中,有兩筆數額幾百元的違約,「公司直接就墊付了」。

親戚是工程師,沒太多金融知識。跟大多數投資客一樣,他們更關心投資門檻、收益率、期限。

剩下的,就是投資「可靠性」問題。在三四線城市的中小投資者的頭腦裡,這個問題籠統而簡單——他們難以搞清各種融資模式裡的「灰色地帶」,所有的考量化作一個問號:這家公司,「到底可以相信嗎?」

這時候,客戶經理就會拉來聲名顯赫的「全球大公司」——宜信的投資方有IDG資本、摩根士丹利和凱鵬華盈,連幾年前曾為宜信做過審計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也會時常「出場」。

其實投資客大多時候聽得云裡霧裡,不過「既然網上都能查到,應該也錯不了吧」。

幾次考察之後,親戚就掏錢了。

他根本不知道,就在此時,宜信正在風口浪尖,因為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公開說這種給人貸款再將貸款賣給自然人的模式「恰恰是最高法院對於非法集資的定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