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了發掘世界第一的祕密,《今周 刊》採訪團隊飛越七千英里,獨家專訪高通執行長保羅.雅各。 看他如何超越父親的成就,帶領高通成為3G手機通訊的龍頭? 他又 如何讓聯發科苦苦追趕不及,更協助宏達電成為台灣新股王? 撰文‧陳正奇 研究員‧楊卓翰六年前,年僅四十二歲的保羅.雅各(Paul Jacob),坐上全世界第一大IC設計公司執行長大位。四十出頭,還未見過太多大風大浪,對於高科技景氣波動也無深切體驗,華爾街投資人都覺得他經驗太 淺。 更令人質疑的是,保羅是這家公司創辦人艾文.雅各(Irwin Jacob)的兒子,因血緣關係方能登上大位的耳語,從他上任那一天開始,在公司內外就沒斷過。畢竟,美國大企業更為重視公司治理,父傳子的個案少之又 少。 艾文創辦高通(Qualcomm)那一年,保羅才二十二歲,剛剛大學畢業,七年後,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那一天,他 的人生面臨新的抉擇,是留在名校任教,當個眾人羨慕的年輕教授?還是進入羽翼未豐的高通,當個辛勞的基層工程師? 他選了後者!於是,不能說 的辛酸,接踵而來。 「因為是執行長的兒子,當然會感到很大的壓力!」保羅回憶說,為了讓同儕認同、服氣,他必須付出加倍、再加倍的努力,而 這樣的鬥志,讓保羅成為美國通訊業界眾所周知的技術狂人。他率先開發CDMA(通訊技術之一)的8 kbps變率(Variable Rate)語音編解碼,後來又積極投入CDMA資料與傳真模式開發,這些實驗室內沉悶的研究,讓他先後取得二十五項專利。 員工年產值一五 ○○萬元新台幣「我喜歡看到人們的手機上,正在運作由我親自設計的硬體與軟體!」保羅如今回憶起進入高通的初衷時,臉上依然揚起一抹青澀微笑。包括保羅的 父親艾文在內,高通總計有七位創辦人,個個都是大股東。他們看著保羅從基層慢慢爬上來,保羅慢慢以實力服眾,長輩們也越來越看好他。 事實 上,這位技術狂真的非常了解工程師的辛苦,把他們視同手足。如今保羅已身居高位,出入有私人飛機,但他最重視、最關心的,還是基層工程師。在他口中,每一 位工程師都是高通的寶。艾文在公司裡,就像是循循善誘的老教授,從來不生氣,甚至不曾大聲講過話。這樣的身教,保羅也看在眼裡,從不罵人,成了父子二人管 理上最大的共同點。 「保羅明白自己是坐在駕駛座上,必須要驅動創新!」身為好友的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觀察說。在加州聖地牙哥總部大門口,一 面滿滿掛著上萬種各式通訊專利的「專利牆」,就是在提醒每一位高通人,必須謹記智慧財產就是高通的核心競爭力!高通員工僅二.一萬人,但二○一○年營收達 一○九.九億美元,平均每人產值高達五十一.九萬美元,相當於一五○○萬元新台幣,確實是天文數字,這就是他們靠腦力賺錢的最佳證明。 一九 九五年,年僅三十二歲的保羅,從工程師搖身一變成了管理者,開始擔任CDMA手機製造部門的總經理。短短五、六年,原本毫無大規模手機製造經驗的高通,迅 速贏得各大電信業者青睞。但在高通董事會決定更聚焦在IC設計後,二○○○年決議將手機製造部門賣給日本京瓷。 雖然一下子少了舞台,但○一 年起,保羅從硬體製造走向軟體設計,他與團隊開發出「BREW」(系統平台解決方案,可以同時支援多項通訊規格),也順利贏得全球超過三十家電信業者,以 及微軟、雅虎等巨頭的青睞。簡單地說,BREW的技術橫跨電信、軟體開發、手機三大領域,當時地位就相當於現在Google的Android作業系統,在 3G與智慧型手機大浪襲來前,保羅已為高通建立起擁有堅強夥伴關係的平台。 沒有高通就沒有3G手機 ○五年,艾 文決定退休,把保羅推上位,當然,這不是艾文一個人的決定,也是董事會所有人的決定。雖然這六年來,質疑高通會變成世襲制家族企業的聲音不斷,但保羅總能 語帶詼諧地回應說:「高通確實是一個大家庭,屬於每一個家庭成員。」保羅上任執行長才兩個月,就主導了兩件總計達六.五七億美元的大型收購案,準備在3G 手機的多媒體應用功能上一展身手。「因為我是艾文的兒子,我的職業生涯肯定要一直面對這個問題,這是很自然的。因此我必須用行動來回答!」保羅語氣加重了 幾分說,他必須用執行力來證明自己。 ○八年,美國《商業周刊》評選保羅為全球通訊行業最佳執行長,算是他的第一張成績單。「他喜歡冒險、喜 歡挑戰傳統智慧、喜歡不屈不撓地說服別人而贏得信眾。」得獎評語中如此評論他的統御能力。 接任執行長四年後,○九年三月,保羅從父親手中, 接下董事長的棒子。從這兩年的表現看來,他已真正走出了父親巨大的身影。保羅剛接任執行長時,高通股價僅三十美元,今年七月初一度衝上五十九美元,是十年 來新高點;尤其高通市值最近一度突破一千億美元(相當二.八九兆元新台幣),不僅與微軟、英特爾並列「千億美元俱樂部」,更是老字號半導體巨擘德州儀器的 二.六倍,也是聯發科市值二八二六億元新台幣的十倍。 截至二○一○財務年度,高通的晶片出貨量累積超過七十億顆,這更是全球最高的數字,每 個人的數位與通訊生活,確實一秒鐘都少不了高通。如果沒有高通的3G手機晶片,你我手中的3G手機都只是一塊廢鐵。 通訊晶片霸主撼動CPU 市場二十五年前,艾文開始研究CDMA技術時,當時史丹福大學的一位教授曾公開說,CDMA是違反物理規律的,甚至有人認為這項技術是一場騙局。如 今,CDMA不但證實可行,且成為所有3G規格的基礎技術,就算你的手機不用高通的晶片,仍須付錢給高通,全球九成的3G無線傳輸都要給過路費。 高 通雖然坐擁大批CDMA專利,年年有大把授權金入帳,但保羅的企圖心不只如此。為了證明自己,他更選擇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中央處理器(CPU)刻苦 耕耘;如今,所有的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最重要的心臟都不是「Intel Inside」(內建英特爾晶片),而是高通的「Snapdragon」與另一晶片大廠輝達(nVIDIA)的「Tegra」晶片。 從3G 到4G,一向不避諱和英特爾競爭的保羅,○八年推出Snapdragon晶片時,主要把市場鎖定在小筆電上,明顯地是要與英特爾的Atom處理器一較高 下。當時的Snapdragon,就有高達一GHz的處理效能,由於低功耗,產生的熱量也小,所以無須加裝散熱片和冷卻風扇,不僅降低了零件成本,更減輕 了移動終端的重量。 難以預期的是,Snapdragon在小筆電市場收穫不大,過了一年多,反倒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市場大有斬獲。目前 內建Snapdragon晶片的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已經上市一二五款,還有超過二五○款正在設計中。 自蘋果iPad上市以來,已有一 八○款平板機種發表,樂觀預計一五年以前,平板電腦成長率高達五至八成。在非蘋果陣營中,宏達電的Flyer、惠普(hp)的Touch Pad、聯想的樂Pad全都採用Snapdragon晶片。 至於智慧型手機,宏達電幾乎一面倒採用高通晶片,宏達電每賣一支手機,就要支付 高通十三美元,沒有高通就沒有台灣股王。 走進高通總部,確實到處都是「宏達電」!博物館裡有第一支Android手機G1,直到每一位高階 主管的簡報內,宏達電的手機無所不在,由此可看出雙方的緊密合作關係。「我們非常了解宏達電!」高通執行副總裁兼CDMA技術集團總裁莫倫科夫微笑著說, 高通與宏達電不只是生意上的夥伴,更是科技研發上的夥伴。 掌握專業研發能力 無人能敵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調查,高通去年在全球智慧型手機CPU市占率達四一%,其中Android平台手機市占率更高達到六一%。Android全球當紅、成 為美國第一大手機作業系統的情形下,高通是幕後的最大贏家。去年智慧型手機全球出貨量達三億支,預計一五年將會達到十一億支。未來,不論是三星還是宏達電 勝出,或者又有哪些新品牌可能躥起,都無法減少對高通的依賴。 事實上,IC設計公司的硬體實力,還是在系統單晶片(system-on- chip , SoC)的整合能力上。簡單地說,誰能把更多功能,放在一顆晶片裡,誰就會更贏得客戶青睞,因為若想讓手機與平板電腦機體重量更輕、外觀設計更有餘裕,就 須放入更少的東西,壓縮內部空間。 以全球第二大IC設計公司博通(Broadcom)的研發實力來說,手機裡的無線調頻(FM Radio)、基頻(Baseband)晶片和應用處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是三顆獨立的晶片。很多晶片設計公司,都能生產這三樣產品,但能將三者整合在一顆晶片裡的,全球只有少數二、三家。 目 前以高通的基頻晶片來說,就能同時支持2G和所有主要3G標準。至於下一波的4G晶片,高通已經能把4G的LTE(長期演進技術)標準,與3G的CDMA 標準整合在一顆晶片上,一支手機就可兼容3G與4G標準。 蘋果也將投入高通懷抱? Wi-Fi已經是所有移動裝備都支援的功能 之一,而博通是世界最大的Wi-Fi晶片供應商,高通為了與博通競爭,今年一月宣布以三十一億美元購併第二大的創銳訊(Atheros),就是希望能夠順 利整合創銳訊的技術。 「我們的Snapdragon已經將Wi-Fi整合進去了!」高通全球營運總裁汪靜透露說,CPU晶片搭上各種短程通 訊功能,像是Wi-Fi、藍牙、NFC(近場通訊,屬於將手機當作電子錢包,支付金流的新技術),絕對是高通下一波成長動力。 年僅四十五 歲、剛上任的高通技術長葛勃(Matt Grob)強調,在IC設計業界內,有人是CPU專家,有人是GPU(圖形處理器)專家,有人是DSP(數位訊號處理器)專家,有人是Wi-Fi專家,但 惟有高通是「通才」! 整合的思惟,讓晶片尺寸比同業小二○%,成本也少一○至二○%,耗電少了三五%,也更加快上市時間。高通統計,去年總 共有超過七四五款3C產品,採用高通晶片,高通無疑是世界最大的晶片設計公司,也擁有世界最多的終端客戶。 目前蘋果還是把IC設計團隊放在 自家內,A5、A6都由蘋果研發團隊自己設計,汪靜神祕地給了一個暗示說,「他們慢慢會發現高通的好!」的確,如果連蘋果都投入高通懷抱,強強聯合的局 面,將使後進者更難趕上。好比台積電可能同時為高通、輝達、蘋果三大強者製造手機CPU晶片,未來高通又能否同時擁抱蘋果與非蘋果陣營? 保 羅:競爭者不會知道我們的眼光有多遠《今周刊》問:金融風暴以來,很多半導體公司失敗了,高通能繼續增長的關鍵是什麼? 保羅.雅各答:高通 同時擁有專利授權和半導體兩大業務,這使得我們有能力比大多數競爭對手投入更多的資源,來推動新一代技術的發展。 簡單地說,高通始終站在新 技術的最前端,一個關鍵數字是,我們有四成的研發專案在未來三年不會產生收益。競爭對手可以觀察我們已經走到哪裡,但他們不會知道我們的眼光有多遠。 問: 請舉個例子? 答:醫療行業是最好的證明。醫療領域有太多必須結合無線技術的地方,例如醫生聆聽病人的心臟跳動,一定要面對面嗎?透過聽診器 上的無線技術,醫生可以隔著太平洋,在第一時間判斷病徵。即使驗孕,也可以透過一個只有三公分見方的小機器,測試女性的腋下體溫,傳送到電腦上立刻判斷。 雖 然很難預料何時市場會起飛,但高通已經建立了一個無線醫療聯盟,全球有超過16家公司加入,一起開發各種新世代醫療器具。總結來說,展望未來,我們能比其 他人看得更遠,這使得高通避免被「商品化」的壓力推著走! 問:高通確實看得很遠,而你又怎麼制訂短期發展目標? 答:這個問題 很有意思,因為董事會也問過我同樣的問題:你每年都有一個具體成長目標嗎? 我總是回答:沒有!因為高通有不同的行事方式。很多公司會說他們 必須在一年內完成某項計畫,否則就是失敗。對我們而言,討論一個計畫是因為這是一個新機遇,但其他某些公司在討論一個計畫時,關注更多的是他們的財務數 字。 當然,每次遇到經濟低迷時期,我們在縮減開支上還是非常謹慎。我會削減營運支出和非研發開支,研發投入是一定要無悔支持下去的。 1 分鐘看高通 全球每3支智慧型手機,就有1支使用高通的通訊晶片全球90%的電信業者都要支付高通授權費宏達電每賣1支手機,須付給高通13 美元高通(Qualcomm)總裁:保羅‧雅各(Paul E. Jacob)市值:2.4兆新台幣 (8/11收盤價)2010營收:3千億元新台幣2010 EPS:51元新台幣主力產品:3G無線網路晶片、授權費江山代有人才出,唯高通永遠領先 —— 行動通訊進化史 4G年代(2012年~)技術規格:超高速無線上網(WiMax、LTE) 新增功能:手機電視、線上電影、網路遊戲領導廠商:高通、博通、Beceem 代表產品:新一代智慧型手機(宏達電的Inspire、三星的Galaxy 4G)、 新一代平板電腦 3G年代(2007年~) 技術規格:寬頻無線上網 (WCDMA、 CDMA2000、TD-CDMA) 新增功能:收發電子郵件、上網、視訊領導廠商:高通、博通、英飛凌代表產品:智慧型手機(宏達電系列、iPhone)、平板電腦(iPad) 2G年代(1991年~)技術規格:數位無線傳輸(GSM、CDMA) 新增功能:發收文字簡訊 領導廠商:高通、博通、德儀、 聯發科 代表產品:一般手機 1G年代(1982~1990年)技術規格:類比無線傳輸(效果差,已淘汰) 基本功 能:語音通話 領導廠商:Bell System (美國)、NEC(日本) 代表產品:黑金剛大哥大 通訊領域無 人能敵 再戰英特爾 高通稱霸之路 2001年 建立3G主流系統WCDMA。 2003 年 推出全球第一片3G晶片。 2005年 第一代創辦人艾文退位,保羅接任執行長。 2007 年 成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手機晶片大廠。 2009年 推出全球第一片4G通訊晶片。 2010 推 出全球第一片雙核心行動CPU。 2011年 市值挑戰英特爾。 |
|
||||||
在惠普宣布賣掉PC部門後,PC 已死的說法如今再度甚囂塵上,本刊特別邀請IBM當年開發第一台PC的狄恩,請他發表對PC及未來科技發展的看法。 撰文‧林 宏文 惠普宣布將PC部門賣掉,引起市場相當大的震撼,不僅因為它是全球最大PC品牌,市占率達一七.五%,也因為惠普是對台灣採購量最大的 外商,去年在台灣委託製造的訂單金額高達二五○億美元。 相較於二○○五年IBM將PC部門賣給聯想,惠普這個宣布晚了六年,未來不論賣給哪 家公司,以及賣掉之後可能的衝擊,都是台灣業界非常關心的議題。 八月十二日,是IBM公司推出後來成為標準規格個人電腦(PC)的三十周年 紀念日。不過,最早參與設計並擁有三項專利,且有「PC之父」之稱的IBM科學家狄恩(Mark Dean)卻表示,PC將逐漸沒落,而他個人現在也改用平板電腦了。 狄恩是IBM內部第一位取得技術領域最高榮譽院士(Fellow)的非 裔美國人,也帶領大型研發團隊開發包括一GHz的微處理器。為了進一步了解狄恩對PC的看法,本刊特別取得他針對多個問題的第一手回答,以下是狄恩的訪談 內容摘要。 取代PC地位的不是裝置,而是新穎的理念PC已經發明三十年了,對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日子。當年我參與IBM「五一 五○」機型PC的設計時,絕對沒有想到,這個創意後來竟可以創出一項巔峰期年銷售達三億多台的產業;身為IBM設計團隊的一分子,我感到相當自豪。 儘 管「後PC時代」已經來臨,我自己所使用的電腦,也已改成平板電腦;但是,當初我協助設計PC時,並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親眼看見它沒落。雖然PC未來仍會 被大眾廣泛使用,但很明顯的,PC已不再是提供創新的來源。 我認為,PC將步上打字機、卡式錄音機、黑膠唱片、真空管的後塵,逐漸沒落,不 再是人類創新活動的中心。取代PC地位的並不是另一種裝置,而是各種新穎的理念,決定電腦運算在人類進展中扮演的角色。 近來趨勢日益明顯, 人們創意的泉源不再是特定的裝置,而是各種裝置形成的「社群空間」。如此,電腦運算才能對人類的經濟、社會及生活造成更大的影響。 雖然我這 樣講可能有點奇怪,但我還是要說:更令我感到驕傲的是,IBM在二○○五年就決定退出個人電腦事業,並把它賣給了聯想公司。當時,許多科技業人士都很質疑 IBM的決定,但如今事實證明,在「後PC時代」中,IBM又一次居於領導地位。 從參與PC的開發,到進入後PC時代,IBM在這個發展的 故事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那就是,IBM永遠關注著下一個最重要的大事,我們期待這個世界的變化,並試圖去領導與超越,而非被動地做出反應, 甚至坐以待斃。 一九九○年代中期,IBM就積極進行轉型,並取得了很大的改造成果。在IBM一百年(編按:今年六月十六日是IBM創立一百 年的生日)的歷史中,就是因為有不間斷地改造與轉型,IBM才能屢屢創下高峰。 歷經百年改造與轉型,確認軟體與服務為未來發展方向如 今,IBM為顧客及社會帶來更多整合性的科技與生意,我們引領許多基礎的科學研究,並且設計全世界最頂尖的晶片與電腦,提供軟體及諮詢服務等,讓我們的客 戶也可以像我們一樣持續性地進行轉型。三年前,我們推出「智慧地球」的計畫,目標是協助解決這個地球最複雜的問題——讓地球可以運作得更好。 我 們在進行轉型的過程中,有一個最基本的想法,就是盡量退出大宗商品的事業,轉而擴大投資高價值的市場。因此,在過去十年間,IBM除了退出PC事業外,也 陸續退出硬碟及印表機市場;另外,我們持續地投入研發,每年達到六十億美元的金額,就像最近IBM開發的華生電腦,在美國知名的益智電視節目 「Jeopardy」中,擊敗了前任冠軍一樣。 同時間,IBM也不斷地建立我們在軟體及服務上的能力,特別是在邏輯分析領域的投資,從二 ○○一年至今,IBM已花了三三○億美元,收購了一二七家公司。 IBM的轉型,給公司的業績帶來很正面的貢獻。以出售PC部門的前一年、也 就是○四年為例,當年IBM的稅前營益率為一一.一%,去年(一○年)的數字則已明顯提高到一八.九%;更特別的是,由於IBM認真耕耘新興國家,因此, 在許多成長型市場中所創造出來的利潤,已經相當於或甚至超過在許多成熟型市場的利潤。 至於我在IBM的角色,如今也有所改變,目前我擔任 IBM中東與非洲地區的首席科技長職務,服務地點在杜拜。我的工作特別聚焦將IBM的技術與解決方案,帶給非洲大陸的客戶及政府,讓他們可以發展並提升科 技技術及電腦科學,雖然PC革命已經帶給這個世界很大的衝擊,但我相信IBM與其他公司正在做的努力,未來會給非洲大陸帶來更重大的影響。 我 很高興我有機會在PC革命中扮演一個角色,更幸運的是,我還有第二次機會來參與並改變這個世界——幫助非洲人達成他們的夢想,並創造屬於他們的機會。我 想,這應該就是科技可以帶給人類最大的進步吧! 狄恩(Mark Dean) 現職:IBM中東與非洲地區首席科技長經歷:IBM聖荷西大型研究團隊副總裁IBM開發1GHz微處理器負責人學歷: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 |
||||||
http://news.imeigu.com/a/1294628020354.html
2010年中国公司赴美IPO数量创历史记录,全年上市公司达34家。特别从2010年9月下旬开始,中国赴美上市“窗口期”忽然打开,随后几乎每月都有8家以上公司IPO。那么此轮上市窗口期将会持续多长时间?赴美上市将经历哪些流程,需要支付多少费用?哪些公司适合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买壳上市又存在哪些风险与隐患?i美股就以上多项问题采访纽交所北京首席代表杨戈先生。以下为访谈实录: 一、赴美上市最快2月搞定 固定花费平均200万美元 i美股:2010年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突然升温,全年IPO数量达34家,请问此轮IPO热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杨:整体来看,2010年9月之前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并不突出,只有11个。进入下半年才呈现集中爆发之势,而且多数获得比较好的IPO表现。升温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 首先从资本市场需求方面看,2009年4月份之后,全球经济开始回暖,但投资者信心还不是很坚定。进入2010年后,道指点数也一直徘徊9000点-11000点之间,但进入8月份后投资者的信心明显增强,主流观点已排除市场出现二次衰退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大量投资者开始调整原有投资比例,愿意将更多资产分配股票市场上。 与此同时,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政策,也让资本市场现金充裕,大量现金需要寻找新的出口。环视全球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尤其强劲,二季度GDP增幅回暖,因此美国投资人更乐意将新增资金分配在中国市场。另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也让投资者看好,假设未来人民币升值,那么投资在中国公司,即使该公司业绩没有增长,靠人民币升值也能产生利润。 其次从供给方面看,2007年中国29家公司赴美上市,假如未发生2008年的经济危机,那么IPO公司增速将保持稳定。但危机的到来推迟许多公司的上市步伐,这些公司基本上从2009下半年到2010上半年重新启动,并赶上2010年下半年的时间窗口。因此,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9月份之后中国IPO的集体爆发。 i美股:在你看来,2010年出现的IPO窗口期将会持续多久。从纽交所目前接触项目来看,2011上半年预期有多少家中国公司上市? 杨:由于去年上市行情看好,许多中国公司都希望抓住目前的时间窗口,至于此轮窗口期会延续多长时间,还要看2011上半年的市场表现。假如上半年美国资本市场表现良好,赴美公司上市都很成功,那么窗口期预计会持续到下半年。 从申请公司数量来看,2011上半年大概有40-50家公司正在做IPO准备,这些公司大多来自TMT行业,其中互联网公司尤其多,占到接近一半比例。有些互联网公司此前或许并无打算近期上市,但优酷网、当当网的示范效应再现,也促进它们计划的改变。 i美股:对于中国公司来说,赴美上市将经历哪些流程,上市时间最快需要多久,其中平均上市费用有多少? 杨:中国公司在美上市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上市到第一次给美国证监会提交上市文件,此阶段花费时间没有办法衡量。有的公司短有的公司长,这与其准备状况有关系。 第二阶段是从第一次提交文件到挂牌上市,此阶段有两家公司花费时间较短。其一是2007年上市的易居,从第一次提交文件到上市花费3个月时间;第二家为2009年上市的7天,花费时间是2个月零10天,2009年9月10号提交到,11月20号就挂牌上市。不过7天IPO是二次启动,曾经在金融危机期间停掉一次。 赴美上市费用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块为固定费用,主要包括律师费、会计费,以及上市过程中产生费用,例如路演费用。固定费用加起来总计有200万美元左右,规模大的公司花费可能到300万美元,而小公司可能只要100万美元。第二块是成交费,就是投行帮助IPO公司销售股票,在IPO成功后会有7%的提成。 二、纽交所降低上市门槛 科技公司同样受宠 i美股:2010年中国32家赴美IPO公司中,有22家在纽交所上市,其中市值排行前四公司也均在纽交所挂牌。请问这样的成绩是否与纽交所上市规则变更有关? 杨:主要原因是市场大环境回暖,从纽交所自身来讲,从2009年6月开始对上市规则有所调整。纽交所规则调整集中在财务方面,以前一家公司要在纽交所上市必须做到3年盈利,或者总体营收有7500美元,市值达到7.5亿美元,在这样要求下,许多科技公司难以上市。规则调整后,最低门槛变为:IPO融资超过4000万美元,市值达到1.5亿美元以上。 纽交所上市规则改变也与整体经济环境相关,2007年29家中国上市公司中有18家登陆纽交所,进入2008年后,由于金融危机因素,许多拟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会发生倒退,要达到纽交所规则更加困难,在此情况下纽交所就出台新的规则要求。 i美股:在传统观念中,高科技类公司更偏向在纳斯达克上市,而传统公司则在纽交所上市。请问目前这种差别是否已缩小? 杨:因为2009年纽交所改变上市规则,降低上市门槛,所以许多科技公司能够达到纽交所上市条件,我们与纳斯达克的差距已非常小。从美股资本市场发展历史来看,以前美国只有纽交所而无纳斯达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硅谷出现大批科技公司,这些公司都希望获得融资,但却无法达到纽交所上市条件。随后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出面组织建立纳斯达克(NASDQ)机构为科技公司融资服务,并演变成后来纳斯达克交易所。后来形成思维的定势,许多互联网公司集中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到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纽交所与纳斯达克这方面的区别越来越小,尤其在2009年纽交所改变上市规则之后,这方面区别已非常小。 i美股:逐渐缩小的规则差距,是否也加剧两家之间的竞争?与纳斯达克相比,纽交所具有哪些竞争优势? 杨:2009年之前两家交易所的竞争并不激烈,纽交所降低上市门槛后,双方竞争激烈了很多。两家交易所的显著区别在于:不同的上市门槛导致IPO公司平均素质不同,不同IPO公司素质又导致IPO后的不同市场表现。当然最根本的区别是上市要求的区别。虽然纽交所降低门槛,但还是比纳斯达克的高很多。纽交所要求IPO融资超过4000万美元,纳斯达克没有。对于OTCBB转板公司,纽交所制定的要求比IPO公司更加严格,要求其必须拥有1亿美元的流通股市值,但纳斯达克没有。 上市要求不同导致公司平均质量的不同,纽交所挂牌公司基本都为VC/PE投资的公司,不会出现APO(反向并购 借壳上市)的公司。在纽交所总体上市公司中,只有5-6家公司是通过转板上市。而纳斯达克的167家中国公司中有55%不是IPO,而是通过借壳等方式上市。 上市公司质量的不同也导致IPO后股价等表现不同,纽交所上市公司不论是市值,还是股价涨幅都更出色,其中2010年市值前4位的IPO公司都在纽交所上市。 i美股:在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过程中,纽交所北京代表处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杨:北京代表处主要工作是宣传和协调。第一是借助媒体的力量,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宣传美国资本市场规则及纽交所上市规范。第二是如果有中国公司准备到纽交所上市,我们会做帮助其做前期协调和准备。比如应该到哪里提交上市报告,协调提交报告后的审批过程,安排上市公司与交易所、投资者沟通等,一直持续到挂牌结束。第三,在上市公司挂牌交易后,我们也会与其保持长久联系,上市公司如果遇到困难,我们会提供支持及帮助。 三、业务高增长公司更适合赴美上市 i美股:请问哪种类型公司更适合赴美IPO?与在A股上市相比,赴美上市有哪些优势? 杨:选择到哪里上市,对流动性的考虑是关键因素,判断一家公司是否适合去美国上市,有一个简单标准:业绩是否高增长。 美国投资者对企业估值的方法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他们更看一家公司的增长速度,如果一家公司处于高增长状态,那么他们会用企业未来高增后的稳定利润来估值。举个例子,美国教育行业的平均市盈率12-15倍,但新东方的市盈率却接近50倍,为什么?因为投资者认为新东方仍处于高增长期,他们预测未来新东方的利润将持续增长,所以愿意给出更高估值。相比较,中国大陆与香港给予各个企业的估值,基本上是看企业当年的利润水平,比如去年业绩以及今年预期。不同的估值导致不同的融资效果,因此对于高增长公司来说去美国最为适合。 除此之外,去美国上市的过程更加透明,效率也更快。如上面所说,如果准备充分的话,3-5个月即可上市,而在A股上市或许要等待2-3年时间。因此对于处于业务扩展期的公司来说,赴美上市将更有利于其利用融资渠道,进行业务及市场扩展。 i美股:2010年我们看到有34家公司成功上市的例子,请问那些未成功赴美上市公司,一般是因什么问题导致的?是否与所在行业发展情况有关? 杨:不成功的公司各有不同的原因,有些公司IPO做到中途会忽然消失掉,背后有业绩原因,也有其他行业等原因。最明显的例子是光伏太阳能,在2年前此版块很热,许多太阳能公司集体上市,但目前同类公司要上市已比较困难。 就2010年上市情况来看,热门行业集中在TMT(科技媒体通讯)、消费类及教育行业。其中消费类公司其实美国资本市场一直挺看好,但中国公司却很少尝试,一定程度上与上市观念有关。因此此前消费品公司多在A股或港股上市,但在2010年我们也看到乡村基这样的消费公司,赴美上市后取得很好的效果。 i美股:2009年中国启动创业板,对于中国公司来说有多了一种选择。请问如何看待创业板与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之间的竞争关系? 杨:在我看来,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上,“本土上市”都是主流,就中国来讲,每年本土上市公司达到几百家,而去美国上市2010年最好也就34家公司,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反过来看,未来即使再多公司在国内上市,也不排除有公司选择在海外上市。因此赴美上市会持续存在,不会因为创业板出现就消失,但也只是一个支流。 从短期来看,公司选择去哪个市场上市取决于公司法律结构,如果是海外结构就注定你要在海外上市,要转变为内资结构是很难的。而一个内资结构的公司要转为海外结构上市,情况也会比较少。长期来看,创业板与美国资本市场肯定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创业板的持续火爆,许多能够在国内上市就不会选择海外,何况国内一般会给予公司更高的估值。 四、买壳上市非正途 IPO更有利公司发展 i美股:2010年,一方面是许多中国公司上市,另一方面也看到许多中国概念股遭到猎杀与诉讼。其中以借壳上市公司为多,请问如何看待借壳上市这种方式? 杨:借壳上市诉讼多发,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这些公司本身就是非常小的公司,还没有成熟到上市的阶段,硬生生的把它变成上市公司,里面通常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二,参与买壳上市的中介机构都是非常小的机构,不少中介自身就存在问题,因此会有很多不规范的运作,并产生很多后遗症;第三,不排除有些企业家想走捷径,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比如许多公司爆出丑闻,除了中介机构原因,也与自身的心态理念有关。上市对于企业来说是起点而不是终点,那些觉得上市后目标达到的公司,他们的高管层一大表现就是开始换车、换房,失去创业者心态。 i美股:除了纽交所、纳斯达克,美国还有美交所、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以及OTCBB市场、粉单市场。许多中国公司并不太分得清其中差别,请问能解释一下吗? 杨:多层次的融资平台是美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特色,因为有这么多的层次,所以不论大的公司小的公司,只要愿意挂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场所。但我并不太看好主板市场之外的其他融资市场,原因很简单:融资与再融资效果都不好,买壳上市后来再转到主板市场的,投资者也还是会对其另眼相看。买壳上市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美上市还是要走IPO这样的正途。 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其实也早已学会分清IPO公司和反向并购公司之间差别。所以许多公司即使通过再OTC市场买壳,改头换面再去上市融资,还是会被投资者另眼相看。 五、在美国资本市场你只有一次机会 i美股:麦考林上市后受到投资者热捧,但伴随着后来股价暴跌,遭遇连续多轮集体诉讼,请问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杨: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是以信息披露为原则的监管,很多事情证交会及交易所不对其作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不像大陆、香港证监会会对提交信息作出判断。对于一家上市在美公司来说,必须透明披露公司信息并对其承担责任。麦考林遭遇的集体诉讼与前面那些买壳上市公司又有所区别。买壳上市公司的诉讼大多集中在作假帐、欺诈这些方面,麦考林的诉讼点则是信息披露不完整,或者说存在信息披露错误嫌疑。 在美国除了存在自上而下的监管外,还存在自下而上的监管,只要投资者遭受损失,同时发现上市公司的存在信息披露错误,就有权利发起集体诉讼。不过目前发起集体诉讼者多为律师,美国有成千上万律师专门以做集体诉讼为生,他们通常在发现公司股价异常后,会研究公司的申报材料及财务报表等,一旦发现问题就会主动征集股东签名,并发起集体诉讼。麦考林前后遭遇6轮集体诉讼,就是由不同的律师发起的。 i美股:面对股价大幅下跌之后的不信任处境,麦考林是否可以采取挽回措施? 杨:比较困难。因为美国投资者属于非常直接的一群人。一家公司在做路演的时候,对于投资者所宣讲的利润预测、业务发展计划,美国投资者都会相信你,并在你的信息基础上给予公司一个估值。但是在上市披露财报后,如果你不能做到预期业绩,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卖掉你的股票。下一次要想再让投资者回来,就非常困难,在美国上市你只有一次机会。 i美股:如何看待优酷上市后股价疯狂上涨现象?优酷网、当当网未来是否也会存在失去投资者风险? 杨:优酷受到热捧是因为目前最能吸引美国投资者的商业模式是“在美成功的模式+在中国的市场”,只要是美国已经验证成功的模式,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在中国做到行业第一,那么投资者就会看好。这也与中国市场特殊性相关,截止目前仍没有一个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能打败本土公司,所以作为Hulu、Youtube模式代表的优酷,就给予美国投资者一个强力的信号与想象空间。 至于失去投资者风险,优酷当当都会存在,而且客观上说,在美国上市公司都存在这样的压力,每个季度都必须上个季度报告,这个报告是否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与承诺,将直接决定大家未来对你的看法。 (i美股 江涛)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7/1MMDcyXzM2NTQ1MQ.html
全球移動芯片市場約90%的市場份額,高達90倍的市盈率——來自英國的ARM公司憑藉其獨特的「ARM生態系統」,讓芯片巨頭英特爾在新興的移動市場幾乎無地自容。
不僅如此,ARM公司還引來英特爾的傳統盟友微軟的投懷送抱。9月13日,微軟發佈Windows8之際,也宣佈未來將同時支持ARM架構。
與此同時,ARM的董事和一眾高管正遠在中國,首次在這個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移動應用市場,召開其全球董事會。借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ARM公司全球CEO沃倫·伊斯特(Warren East)。
「PC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的市場」
《21世紀》:ARM最新財報顯示出了很好的成長性,增長主要來自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種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沃 倫·伊斯特:當然。但是要看到這只是未來重要趨勢的一部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提高,他們都是移動計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們會看到 還有很多其他不同產品,比如電子書、索尼雙屏手持設備等,這些都可能是未來很好的增長點。但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是最大的增長。大趨勢就是互聯網的消費。
《21世紀》:你如何評價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交易?從專利角度看,這起收購能給Android生態系統帶來怎樣的變化?
沃 倫·伊斯特:我不知道谷歌收購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如果說意圖是為了專利來支持Android系統,那麼這筆交易的意義對ARM來說是非常積極的,對生態系 統也是好事。如果他們是想製造手機,也許會有一些廠商有想法,比如有些可能會轉向微軟的操作系統。但是對ARM來說同樣是好事,企業之間的競爭能夠激發創 新。
這個收購案的影響現在還看不清,也不知道結果是好是壞。我想Android系統仍然會被廣泛使用。ARM將繼續與谷歌進行緊密合作。
《21世紀》:你如何評價目前智能手機領域主流的幾大操作系統?
沃倫·伊斯特: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很大,目前主流的是4-5個操作系統。我想過了五年後,仍會保持這樣的數量,但是會有一些變化。目前這個市場由美國企業佔據統治地位,但是感覺未來可能會給亞洲市場一些機會。
《21世紀》:關於ARM與微軟的合作,有人認為這是為ARM進軍PC市場掃清了障礙,你們會進入PC領域搶奪英特爾的市場麼?
沃 倫·伊斯特:很顯然,Windows系統中ARM架構的缺失對微軟來說是發展移動市場的一個障礙。更長遠來看,未來電子產品發展的趨勢是「互聯」高於「計 算」,這種趨勢不僅出現在消費產品裡,也會同時出在工業應用方面。這是一個「幾十億規模」的市場。我相信微軟也看到了這樣一個趨勢,也看到了ARM在這個 領域佔有絕對比重和優勢。微軟希望在這個市場裡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合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PC市場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的市場。它不會死,但是 也不會再大幅增長。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理由是一定要在PC領域要做什麼。ARM架構芯片的出貨量2010年60億片,遠遠高於英特爾在PC市場的出貨量,今 年我們預計出貨量可能達到70億片。PC的發展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但是PC市場本身對我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市場。移動計算發展最近幾年發展很快,ARM 有很大優勢。
獨立的ARM對業界更有益
《21世紀》:英特爾最近正在努力研發相關產品試圖搶奪移動計算市場,比如推出「ultrbook」,你對此感到擔心麼?
沃 倫·伊斯特:英特爾對我們當然是很大威脅,因為英特爾是很有能力的公司。但是我們相信,ARM有最好的技術和更好的商業模式。英特爾的商業模式適合PC市 場,但是ARM的業務模式更適合移動計算市場,是帶領整個業界獲利的模式。ARM的商業模式使得製造商有更多選擇。中國前20大設計公司都採用ARM的架 構,獲得了更寬廣的機會。
英特爾看起來總是富有進攻性。這是因為他們擁有更多資源。比如花3億美金做「ultrbook」。但是我們不可 能做這個事。我們更多關注與合作夥伴的互動發展,幫助他們更好製造產品進行競爭。我們的目標也不僅僅在手機,我們關注整個數字世界。我們必須要把錢花在與 更多合作夥伴合作,開發更多市場新產品上。
儘管英特爾花了很多力氣希望說服投資人使得PC和筆記本市場仍有發展,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並不這樣認為。在PC市場有一些小型尺寸的東西推出,比如ultrbook,並不代表任何本質變化。對消費者來說,需要更小更輕更便宜的產品。
《21世紀》:外界傳說十多年來你一直在遊說AMD使用ARM的處理器,結果如何?你這麼做是出於什麼樣的戰略考慮?
沃倫·伊斯特:AMD是大型半導體公司中極少數沒獲授權ARM授權的公司。目前換了管理團隊,但是我們不停討論。AMD的業務是和X86聯繫在一起,他們也一直希望在那個市場獲得成功。但是未來是否會成功,由他們的戰略決定,我們等待他們的態度。
《21世紀》:博通最近以37億美金收購了一家多核公司NETLOGIC,你如何評價這個收購行為?
沃倫·伊斯特:併購經常在發生。對我們來說,小公司被收購通常評價都是積極的。因為這樣可以在兩個公司形成一種協同效應。
《21世紀》:ARM現在在業界紅得發燙,但是規模並不大,適合被併購。你認為ARM有沒有可能成為潛在收購的目標?
沃 倫·伊斯特:可能性一直存在。但是我們相信,ARM的獨立對工業界來說是最好的。因為如果一個公司購買ARM,其他使用ARM技術的公司會有牴觸心理。收 購ARM對任何公司來說,並不會帶來真正戰略上的獲益。收購之後,其他合作夥伴很快就會去尋找一個替代技術。ARM獨立的業務模式可以幫助所有客戶和夥伴 非常便捷地獲得技術,成本更低。
《21世紀》:ARM的芯片功耗低,但也有人批評說計算性能弱,針對此你們有何計劃?現在云計算很熱,有計劃進入服務器市場嗎?
沃 倫·伊斯特:這種說法並不確切。我們並沒有限制產品在性能上有更好的表現。我們之前一直關注於手機市場,手機產品尺寸和電池容量都是固定的。消費者不喜歡 使用的時候一直充電。所以我們設計產品要更多考慮功耗。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產品不能跑得更快,我們也能跑到2G、2.5G,但是也帶來了功耗的提升,消費 者能否接受是個問題。
云計算是我們很關注的市場,現在我們也在做服務器產品的投資。
《21世紀》:目前對ARM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沃倫·伊斯特:挑戰還是很多的,電子世界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我們現在所提供的產品,不但能夠覆蓋MCU,同時還要運用在云計算這類服務裡面,還要跟軟件生態系統進行合作,幫助軟件合作夥伴開發出符合未來需求的軟件。
我們的授權從0.5美金到上百美金,要提供很多不同選擇,每個合作夥伴要求不同,我們要提供多樣化服務,對ARM來說就是要投資、要管理。如何更好管理覆蓋面這麼廣的產品路線圖,是個很大挑戰。
2011-9-26 TCW
為什麼你的課會這麼受到歡迎?」我問。「因為,我讓他們(學生)真的賺到以百萬計的金錢,」賓州大學華頓商 學院談判學教授史都華.戴蒙(Stuart Diamond)妙答。
在華頓商學院,學生以「搖滾巨星」形容戴蒙的地位,然而,他的影響力不僅止於校園,他是國際著名的談判專家,譬如,他曾說服三千名玻利維亞種古柯樹的農民改種香蕉,還讓二○○七年好萊塢大罷工事件,僵持三個月無進展的紛爭,在兩天之內落幕。
在好萊塢工會那場談判中,戴蒙只問了三個問題:
「老兄,現在你們覺得開心嗎?」「不?」
「那你們得到想要的東西了嗎?」「不?」
「那你們覺得,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開始協商?」三個問題後,勞資雙方重新回到談判桌。 顛覆舊思維: 情感需求,更勝於理性與邏輯
戴蒙外表胖胖的、和藹可親,說話一字一句緩緩的,務求對方聽清楚。 上述這三個問題,正是他認為成功談判的三 個重要關鍵:「談判對手的情感需求」、「談判目標」以及「成功達成談判目標的方法」。
「你知道我為什麼不贊成過去談判理論強調的『雙贏』主張?」戴蒙解釋,他的談判學,之所以在學術界與實務界 都引起注意,最重要的是他的主張,與過去強調理性與邏輯的談判法不同。
「『雙贏』是基於理性的假設,這個世界不靠理性與邏輯運轉,它靠情感,多數的人在談判時,根本不管什麼『雙 贏』,多數時候,他們更在乎情感上的需求,在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之前,談理性談判根本不會成局。」戴蒙解釋
。
推出新主張: 建立關係,用信任推動談判 回顧談判史,共歷經三階段。十六世紀,歐洲政治局勢混亂時,知名外交家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在《君王論》主張:為了國家利益,領導人可以用詐術權謀,所以「蠶食」、「制敵意料之外」、「刺探」都可用於談判。當時,強調權術的馬基維利思維深受重視。「你必須勇猛如獅、狡詐如狐,」談判場就是權力的舞台,這主張迄今也在國際外交、商務談判中可見。
不過,講求「單回合談判」勝利副作用太大,幾經演變,近二十年,談判思維逐漸由權謀走向妥協理性、利益交換。以《哈佛經典談判術》最有代表性,哈佛學者提出雙贏概念、最佳談判方案,有紀律的分析各方利益、盤算己方可贏最多的做法。
到了近年,談判學的風向更進一步轉變,一次定輸贏的談判方式幾乎被摒棄,複雜的人性,必須納入嚴謹的談判評 估,戴蒙,正是新談判主張的代表性人物。
戴蒙強調滿足談判者的心理需求,甚至將建立人際關係運用在談判,這在一向主張「對事不對人」、「人與事要分 開」的美國社會,是非常新鮮的言論,而出了美國之外,人際導向又是許多國家的主流規則,能協助談判者面對差 異較大的環境。
另一方面,對於熟悉人際力量的東方世界,戴蒙的談判主張又有強烈的「問題解決導向」。舉例來說,重視關係的 台灣人, 若在你輸我贏之間,傾向選擇雙贏,甚至讓利。但進入談判後,他們往往不知道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不 知道如何分配資源的派餅,如價格與規格之間可以當作互換籌碼嗎?該讓什麼、不該讓什麼?戴蒙建立了談判模型,包含每個應有的步驟。
談判是高階的溝通術,然而戴蒙卻說,自己原來並不是一個好的談判者,「年輕時,我太強勢,有機會就要全拿,因此,失敗的機會很高。」
「人,是一切問題的關鍵,」「談判時,你要將對方視為和你一樣的人,」他發現,凡是以權勢壓力,講究單方利 益的方案,就算對手一時屈服,負面效應也很大。
相反的,看到人、看到關係,反而可以讓談判有實質性的推動,「建立關係至少讓談判成功的機率增加三十倍,」 戴蒙的研究顯示。
戴蒙跨領域的經驗非常豐富,他早年曾是《紐約時報》記者,得過普立茲獎,而後進了哈佛大學法學院,受過正統 的談判訓練,甚至成為哈佛法學院談判中心副主任,然後他進入華頓商學院教書。早年的經驗都構築了他後來的談 判主張。
例如,當記者時,他經常要求受訪者給他「再多一個問題」、「再幾分鐘的時間」,後來他也用在實際談判上,「 與其一下子就要求很多,不如漸進提出要求,然後在過程中建立信任關係。」
「太多愚蠢的談判浪費了人命與金錢,」戴蒙認為,好的談判,大到可以影響國家,小到讓每個人在商場、職場、 親子及家庭,都可以成為一個更成功的人,「這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他表示。
【延伸閱讀】新談判術更重視人際力量舊的談判術_先看到目標,而不是人先看到人 先說之以理
權力與戰略至上 目標是雙贏
新的談判術_先看到人,但不忘記終極目標 先動之以情 建立關係 優先 先輸後贏又何妨,最後贏就好
|
||||||
曾是華爾街最大金融機構的高級主管,高登.莫瑞在病榻上寫下一本「反華爾街式」的投資建議。究竟是什麼建議,讓這名銀行家在生命走到盡頭之際,仍要說給全 世界的投資人聽? 撰文‧楊卓翰 如果你在生命的最後能有機會傳遞一個訊息,你會說什麼?一位華爾街二十五年資歷的銀行家,在生命的盡頭要說的,竟是「反華爾街」的投資忠告。 高登.莫瑞(Gordon Murray)曾在高盛、雷曼兄弟,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 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等投資銀行擔任過常務董事和債券部門的高階主管,在他過世前六個月,他決定和他的財務規畫師合寫一本書。書的內容,不是教人一夕致富的祕 方,而是給散戶投資人最忠實的建議──一套和他二十五年華爾街經驗完全衝突、實實在在的「反華爾街」投資建議。 今年一月,六十歲的莫瑞因罹患一種罕見的腦癌,在長期奮鬥後,病逝於家中。他去世後一個星期,這本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類書籍榜銷售第一名 的《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The Investment Answers,中文版十月由先覺出版)再版上市。莫瑞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放棄治療,用僅存的右半身完成這本書,傳遞一個他要敲醒全世界投資者的訊息。 不要相信金融機構的建議! 書裡的法則開宗明義第一條:不要相信金融機構給你的任何投資建議。莫瑞曾在華爾街最響亮的投資銀行工作,是最頂尖的債券業務主管,他在七○年代進入高盛, 再從高盛跳槽到雷曼兄弟。二○○一年,身體仍健康的他從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退休。 退休之後他怎麼處理他的財產?不是交給他在紐約最風光的操盤手朋友們,也不是留在華爾街銀行裡享受退休員工的優惠,而是打電話給加州一位小有名氣的獨立財 務規畫師──丹尼爾.高迪(Daniel Goldie)。 「接到莫瑞的電話,我有些訝異。我們幾乎是兩個世界的人。」高迪,也是這本書的共同作者,在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這麼說。高迪發現莫瑞對於「華爾街那 套」很不信任,特別是把錢交給主動基金的經理人。多年之後,莫瑞才坦承,「二十五年來,他發現所知的財務知識全是錯的。」那次對話,也成了兩人寫作的開 端。 在債券部高層的莫瑞,接觸的客戶都是大型基金經理人。和這些經理人熟稔後,莫瑞發現「他們很多時候和一般散戶一樣一頭霧水,根本看不懂市場要怎麼走,更別 說要挑什麼標的。他們能做的往往只是盯著線圖,然後,祈禱。」隨著工作時間越來越久,莫瑞越來越不信任這場金融遊戲。 莫瑞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從他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時,就被教導「比別人努力分析,你就能擊敗大盤」的信念。但比較歷年來這些主動選股的基金績效後,莫瑞發 現不論是股票或是債券的主動型基金,別說超越大盤,「在書中我們就列出了圖表,這些基金的報酬根本連大盤指數的一半都不到!」擊敗大盤只是神話! 「主動選股對這些基金經理人都這麼困難,一般的投資大眾,能擊敗大盤的機率又更少了。」這些每天被無數媒體及金融業點綴得光鮮亮麗的投資機會,只是為了吸 引散戶進場的一層糖衣。「他們(金融機構)利用每個人都想要當巴菲特的心態,向投資人收取高昂手續費,績效卻遠低於指數。」莫瑞發現這個獲利模式幾乎完 美,但這個利潤並不是投資人賺走,而是販賣商品的公司,也就是他的角色。 「莫瑞一直都是一個正直的人,他在同事間的綽號就叫『嬉皮』,形容他那不妥協的叛逆精神。」高迪說,當莫瑞了解這種反華爾街式的被動投資時,發現這才是對 散戶投資人最有利的方法。隔年,莫瑞決定擔任這家獨立公司的顧問,以行動來糾正金融產業。 正義凜然的莫瑞,雖然在一○年三月癌症病情加重,仍然為金融改革法案的聽證會到國會報告。他的毛線帽底下是因化療而稀疏的頭髮,講述的是他在金融體制內二 十五年來所看到的致命盲點。在講台上的五十分鐘裡,他不斷重複地說:「這是錯的,而且沒有人願意說!」莫瑞的報告被直接送到國會內閣,並間接促成國會通過 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 去年六月,莫瑞的腦部掃描發現了新的腫瘤,他知道若不開始動手寫書,就再沒有機會了。在人生的最後五個月,決定停止一切治療。不是因為他已放棄希望,而是 他有更重大的任務。腦癌末期已經讓他的左半身癱瘓,但是他的腦筋仍然靈敏。為了和死神賽跑,他甚至減少止痛藥的劑量,忍受肉體的痛苦以保持清晰的思緒。 這些打不倒莫瑞。「他說過,腦癌對他最大的打擊,就是沒辦法用二隻手玩橋牌。他真的是個嬉皮!」高迪形容,「莫瑞說過,他生病的優點,就是每個人都急著聽 他想說什麼。」莫瑞知道疾病讓他說的話更有分量,他也決定不浪費死亡帶給他的禮物,要在生前將他的理念推廣出去。 莫瑞用臨終前的寶貴生命,對他從事二十五年的華爾街進行反擊。「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中國諺語,如今,在一位華爾街老將身上獲得印證。 高登‧莫瑞 (Gordon Murray)1951-2011 經歷:高盛債券部營業員、 雷曼兄弟常務董事、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常務董事、 Dimensional Fund Adviser顧問學歷: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7/zNMzA4XzM3NzczNg.html
在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看來,已經兩週歲的創業板存在更大的問題。他在接受21世紀網採訪時表示,創業板充滿了不公和謊言,創業板幾乎已經成為圈錢、破發、業績變臉、提現機的代名詞。
劉勝軍列舉了創業板三大罪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整個A股市場新股發行定價當中存在的問題。在他看來,創業板問題的核心在於發行審核制度。
劉 勝軍強調,創業板只不過改變了上市標準,在制度設計上卻和原來的市場沒有任何改變。這需要決策層「靈魂深處的革命」。只有放棄IPO審批,市盈率才能回歸 合理水平,消除PE腐敗和其他尋租行為,讓投資者用資金來投票,選擇真正優秀的公司上市,證監會才能回歸主業,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財務欺詐和股價操縱行 為。
21世紀網:IPO市場化已經是由來已久的話題,您對我國IPO市場化怎麼看?
劉勝軍:我 近期看到21世紀網做的IPO大專題,做得還是不錯的,現在正值郭樹清履新中國證監會主席,媒體對IPO的監督和報導,在高度注重「面子」的中國文化背景 下,這是頗不尋常的。這種中國特色的「請願」,除了對「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期待,還有對IPO制度改革的期望。眼下,正值創業板兩週年,我就重點談談創業 板吧。
21世紀網:我看到您之前發表了不少對創業板的看法,您能再系統說一下,創業板到底存在哪些問題?
劉勝軍:創業板從上市以來,市場對它的批判一直沒有停止。它充滿了不公和謊言,創業板似乎成了圈錢、破發、業績變臉、提現機的代名詞。我在其他場合也表示過,創業板現在出現種種怪現狀,也是現在監管層面臨的難題。
首先,創業板套牢無數投資者。目前創業板股票有超過八成的股票低於其上市首日開盤價,如果上市首日開盤即買進並一直持有,目前仍然有近九成投資者虧損。
其 次,高成長很多成了謊言,並沒有成為市場期許的「納斯達克」。創業板被寄予了高成長的預期,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創業板企業今年來平均淨利潤增長 16.65%,低於中小企業板17.17%,也遠低於上證A股28.47%和深證主板A股28.4%的平均利潤增長率。第三季度業績大幅「變臉」公司不在 少數:271家創業板公司有105家淨利潤同比減少,53家第三季度淨利潤同比降幅超30%。
而普通投資者並不能認清這些風險。創業板公司由於規模小、發展快,風險較高,個別公司業績起伏可以理解,但是如此大範圍的業績變臉,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上市前「化妝」化得太濃了。
再 次,創業板成為名副其實的圈錢工具,高管圈錢成風。經過統計,兩年間,上市公司通過IPO累計融資額為1936億元,平均超募比例高達181.18%。很 多超募資金要麼被快速花光,要麼躺在銀行吃利息。巨額超募資金閒置嚴重破壞了證券市場應有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對企業本身發展不利,也背離了證券市場的初 衷。截至9月30日,創業板高管離職公告超過170份,其中2011年前三季度就超過120份。
21世紀網:這對投資者來說,也意味著巨大的傷害。
劉勝軍:確實是的,投資者本來就處於弱勢地位,也更容易受傷。在IPO緊鑼密鼓的背後,創業板已經成為財富再分配的不公平遊戲。而二級市場投資者成了創業板的集體輸家,無法與上市公司創始股東和高管以及PE公司抗衡。
21世紀網:創業板出現這樣種種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
劉勝軍:創業板如此亂,在我看來主要是發行審核制度。我一直在強調,創業板只不過改變了上市標準,在制度設計上卻和原來的市場沒有任何改變。
IPO 審批制扭曲了證券市場供求關係,是導致創業板「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資金」的根源。高市盈率催生了巨大的造假動力,而這種造假動力強大到足以突破任 何的制度防線:勝景山河最初通過了發審委的審核,卻在媒體的質疑下被迫取消發行。發審委既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去識破造假行為。
而從本質 上來說,投資者可能並不需要發審委來提他們選擇。創業板發審委的審核標準雖然涵蓋了成長性、盈利能力、商業模式、行業地位、技術含量等諸多標準,但發審委 並沒有真正的能力去識別一個公司的未來價值,能看到的只有公司業績,發審委的標準未必是投資者選擇企業的標準,不承擔任何風險與責任的發審委,卻在強制性 地替投資者選擇。比如按照發審委標準,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公司在創業板上不了市,但勝景山河卻可以。
複雜的尋租過程,導致越是不好的企業越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尋租,那些真正創新的、高利潤的企業反倒沒有精力。結果,低質量的企業蜂擁而上,高質量的企業望而卻步,這是典型的逆向選擇。
21世紀網:根源既然在於審批制,要解決這些問題,您有什麼建議?
劉勝軍:要做到真正市場化,要做的還有很多,需要長遠的努力。從我國股市設立的初衷說起的話,我國證券市場發展之初實行IPO審批制,是為了幫助國有企業融資、轉制,而如今,央企都已實現上市,而且盈利能力驚人,沒有藉口繼續維持IPO審批制。
我 認為,放棄審批不會有任何問題,唯一的阻力來自既得利益者,這需要決策層「靈魂深處的革命」。只有放棄IPO審批,市盈率才能回歸合理水平,消除PE腐敗 和其他尋租行為,讓投資者用資金來投票,選擇真正優秀的公司上市,證監會才能回歸主業,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財務欺詐和股價操縱行為。
|
||||||
美國歐巴馬總統上台後,全華爾街 最具影響力的銀行,不是高盛、不是摩根士丹利、也不是花旗,而是擁有一百五十七年歷史的摩根大通銀行。 摩根大通成為二○○八年雷曼兄弟倒閉後,最成功的銀行,而摩根大通集團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擁有直通歐巴馬的熱線電話,他更是今年《富比世》雜誌統計,華爾街最高薪執行長。 戴蒙未來的接班人,極有可能,是華爾街史上第一位女性執行長。 她,就是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執行長歐朵思(Mary Callahan Erdoes),她是今年《財星》(Fortune)雜誌評選美國五十位最有權勢女企業家之一,排名第二十四,更是華爾街唯一進榜、地位最高的女銀行家。 十月二十五日,這位女強人旋風式訪台六小時,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 她,金融海嘯照賺掌管資產是台灣GDP的四倍 「不管見什麼人、開什麼會議,她總是能讓客戶、員工感覺到,她在注視著你。」在歐朵思訪台過程中,全程陪同的摩根大通台灣區總裁錢國維形容,在冷冰冰的華 爾街金融業裡,歐朵思的特質更顯不同。 這正是○八年金融海嘯造成華爾街重新洗牌時,她在摩根大通內部快速崛起的重要特質。當時掌管摩根大通私人銀行部門的歐朵思,關注客戶直覺,及時建立一個內 部跨國會議的溝通機制,每天召開三次,將國際金融情勢彙報給全球客戶。 此舉讓她在危機中贏得客戶信任,她所掌管的私人銀行部門逆勢從全球各地吸引了八百億美元資產淨流入。即使金融海嘯重擊全球金融業,也無法打斷她○五年接管 私人銀行業務以來,連續十五個季度的獲利成長表現。 二○○九年九月,歐朵思被任命為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執行長,她掌管的資產高達一兆八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四兆元),相當於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四倍。她是摩根大通集團核心管理層,行政與營運委員會七位成員之一,直接向摩根大通集團執行長戴蒙彙報,被華爾街金融圈視為摩根大通執行長接班人的三名熱 門候選人之一。 摩根大通最新的第三季財報顯示,歐朵思領導的摩根大通資產管理業務達到二十三億美元的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七%,且遠遠超越金融海嘯前的數字。 現年四十四歲的歐朵思,掌管的是全球第五大資產管理公司,旗下有全球第二大避險基金、專為美國超級富豪服務的私人銀行,以及其他超過兩百種投資商品。一年 之中,她有一半的時間,在世界各地拜訪客戶、觀察第一手的經濟情勢。以下為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現在和○八年的狀況有什麼不同? 歐朵思答(以下簡稱答):○八年危機在我們眼前快速、出乎預料的發生,這次則像看一齣慢動作電影,我們正在等待結局出現。不過,我們快要靠近歐洲風暴的終 點了。 談全球經濟:不會二次衰退美國企業滿手現金,可惜信心不足 問:全球經濟復甦力量是否轉弱? 答:目前沒有好轉,我們希望它不會變得更糟。這必須取決於歐洲的決策,相信歐洲政府將會採取行動,而非原地踏步。如此一來,市場就可以轉移注意力到其他地 區,例如亞洲。 問:會有二次衰退的疑慮嗎? 答:我們不認為會發生。因為歐洲各國將會解決自身的問題。雖然會帶來痛苦,但終究會解決。而全球除了歐洲以外的企業基本面強勁,資產負債表良好,不僅低槓 桿、現金部位高,支出方面也很有紀律,新投資也經過嚴謹的分析,並且多元分散。這些優勢足以平衡歐洲方面的問題。 問:美國經濟的狀況如何? 答:出乎意料的有活力。消費者持續花錢,同時也提高儲蓄,企業滿手現金,而且更懂得精明運用資金,他們將是全球經濟成長的引擎。美國仍必須解決失業問題, 這件事不簡單,但我們必須這麼做。 其實,美國經濟的最大問題就是信心不足。如果企業有足夠的信心,並增加投資,這將會帶來連鎖效應,經濟將重返正軌,所有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談投資主軸:新興國家令人振奮風險降過頭,可能錯失買亞股良機 問:○八年以來全球投資主軸是新興市場,例如金磚四國或中國,不過,最近出現一些雜音,包括中國身陷地方債危機。二○一二年的投資主軸又是什麼?答:中國 沒有太大問題,許多新興市場的價格被低估,開始浮現很好的投資機會。再過兩個月,二○一一年即將結束,如果到時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這是很好的投資時機。 在亞洲,你也可以看到同樣讓人振奮的投資機會,包括經濟成長、企業購併、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等,從南到北,機會比比皆是。如果人們停止閱讀報紙,走出去親眼 看看,並實際去發掘世界各地的投資機會,那麼他們一定會對於全球經濟復甦及投資前景重燃信心。 問:當全球市場持續動盪不安,投資人日益謹慎,目前你對資產配置有何建議? 答:回想起○八年,當時客戶往往驚呼:「哇,我沒有意識到這項投資的風險,」或者「我沒有想到投資槓桿有多大,也沒設想到判斷錯誤的後果。」 現在剛好相反,沒有人想要冒風險。等到將來重返市場時,我們回頭看現在,或許會說:「喔,我們不應該把投資部位降到最低,因為目前風險不高;不應該只投資 債券,而不買股票。」當全世界都不約而同降低風險時,投資機會反而會出現。 談明年展望:歐債危機是關鍵問題懸而未決,將變市場最大風險 問:請談談你對二○一二年的展望,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 答:這必須看歐債危機的發展。一旦歐債危機得以解決,我們將迎接更好的二○一二年,若懸而未決,會成最大風險。 問:十月二十六日歐盟峰會針對歐債問題達成協議,您對這個正面發展有何看法?對明年的展望是否更加樂觀? 答:這項決議證明了我們的看法,就是歐盟將繼續在共同貨幣體制下運作,未來五年內歐元仍然會存在。不過,這不代表歐洲會從此安度危機。未來幾年內,歐債陰 霾仍會揮之不去,市場也將在漫長的解決過程中反覆震盪。 即使最近歐盟提出一套解決方案,但未來一年,歐洲經濟將會成長放緩,歐債問題也將繼續面臨挑戰。 【延伸閱讀】她'09年上任,隔年獲利就成長20%!——摩根大通資產管理部門營收及獲利2008營收:16.58獲利:2.55 2009營收:21.95獲利:4.24 2010營收:26.13獲利:5.07 2011Q1-Q3 年/季營收:23.16獲利:3.85 單位:億美元註:2011年結算至第3季資料來源:摩根大通財報 |
看過香港電台一桶金的中國信貸(8207)專訪,這些專訪通常都好合時,本次都不例外,現在筆者有以下的問題,請問有人能解釋一下嗎?
1. 石 志 軍 又 指 , 現 時 公 司 手 頭 資 金 已 全 數 借 罄 , 在 一 般 情 況 下 , 公 司 手 頭 可 放 貸 資 金 可 滿 足 約 10% 的 貸 款 申 請 個 案 , 但 9 月 卻 只 能 滿 足 3% , 反 映 信 貸 公 司 下 半 年 貸 款 需 求 較 上 半 年 殷 切 。
(按: 那增長動力是否會放緩?)
...
公 司 計 劃 明 年 擴 大 貸 款 規 模 , 石 志 軍 表 示 , 如 果 內 地 經 濟 持 續 向 好 , 會 維 持 今 年 初 所 訂 立 的 20 億 元 人 民 幣 的 放 貸 目 標 ; 假 如 市 場 緊 縮 , 則 會 將 目 標 放 貸 額 縮 減 20% 至 25% , 即 約 15 至 16 億 元 人 民 幣 。 石 志 軍 指 , 公 司 於 今 年 9 月 , 曾 以 9 厘 回 報 發 行 1 億 元 在 2013 年 到 期 的 人 民 幣 債 券 , 是 本 港 首 間 成 功 發 行 人 債 的 創 業 板 公 司 , 公 司 計 劃 明 年 由 創 業 板 轉 至 主 板 上 市 , 以 便 再 透 過 發 行 人 債 , 向 市 場 籌 集 放 貸 資 金 。
(按: 借利錢息咁高,如計埋人仔升值成14-15%,但是資金需要又咁高,即是會唔會抽水?)
...
石 志 軍 指 , 公 司 不 會 放 貸 予 生 產 商 , 或 其 他 勞 動 力 密 集 的 企 業 , 現 時 客 戶 主 要 與 房 地 產 業 有 關 , 特 別 對 興 建 保 障 房 及 經 濟 適 用 房 的 發 展 商 有 興 趣 。 他 表 示 , 公 司 30% 客 戶 為 發 展 商 , 約 20% 為 前 發 展 商 , 建 築 工 程 承 建 商 及 連 鎖 店 經 營 商 各 佔 約 10% , 餘 下 30% 則 為 包 括 貿 易 或 批 發 商 等 。 公 司 目 標 客 戶 為 只 缺 少 一 部 分 短 期 資 金 的 中 小 企 。
(按: 經濟適用房一向毛利低,需時又好長,他借貸成本咁高,個項目賺唔到錢,他點還呢? 貿易商是不是只是得個名,變相做埋高利貸,是否是以錢套錢?)
提 到 公 司 未 來 發 展 , 石 志 軍 表 示 , 公 司 剛 在 重 慶 取 得 小 額 貸 款 公 司 牌 照 , 放 貸 規 模 約 2 億 元 人 民 幣 , 計 劃 明 年 上 半 年 聘 請 員 工 , 初 步 會 向 中 小 企 提 供 貸 款 為 主 , 其 後 會 發 展 個 人 貸 款 。 提 到 個 人 貸 款 沒 有 收 取 抵 押 品 , 出 現 壞 帳 的 風 險 較 高 , 但 石 志 軍 表 示 , 即 使 出 現 壞 帳 , 由 於 每 宗 貸 款 額 不 多 , 相 信 可 以 透 過 綜 合 收 費 及 利 息 所 抵 銷 。
(按: 無經驗又要開展,是否會有困難? 如果信貸員人工低和借錢的人合謀,點算?)
股 價 方 面 , 郭 家 耀 表 示 , 近 日 市 況 不 明 朗 , 相 信 中 國 信 貸 股 價 未 必 有 明 顯 的 表 現 , 但 他 指 , 如 果 公 司 業 績 理 想 , 股 價 上 升 的 機 會 較 大 。
(按: 有其他估值更低的,為甚麼不考慮?)
此外,這公司其實還宥很多東西可說,稍後再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vd.html
|
|||||
李劍就是少數走出洞穴的人,他的「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度分散」是目前對價值投資最精練、最本土和最個性的總結。
財商網:李總,謝謝您接受財商網的專訪。您是十月份去的日本是嗎?
李劍:是的
財商網:這次日本之行給您的總體印象是什麼樣的呢?您覺得日本這個市場是否適合價值投資?
李劍:首先不存在哪個市場適合與不適合價值投資,應該說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市場都適合價 值投資,也可以說都不適合價值投資。這個問題可能大了點,我們中國市場很多人說是「政策市」、「投機市」,我們的大經濟學家吳敬璉說中國市場是賭場,甚至 連賭場都不如。我覺得這些都講到了中國市場的一些方面。其實股市既可以說是「很多東西」但又不全是「很多東西」,意思是它可以是一個賭場也可以不是一個賭 場,因為它可能受政策影響,也可能不受政策影響。
李劍:不受政策影響是因為股市有自身的規律。你可以說這個市場是投資的市場,也可以說這 個市場是投機的市場。一個國家,一個市場,有沒有讓價值投資者感到滿意的機會,這個「機會」是指價值投資者眼中的機會(好公司、好價格)。不管是日本、中 國、美國,都有自己優秀的企業,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低廉的價格,那麼這個時候就適合價值投資。
財商網:您的意思是價值投資是一個普適的投資方法。
李劍:對,價值投資不存在哪個市場適合不適合。但是,在時間段上可以說很多地方又不適合 價值投資,比如1989年日本股市、房市的泡沫經濟,2000年納斯達克的泡沫,1968年巴菲特解散合夥企業,他說:「我在市場上再也找不到又好又便宜 的股票了」。這些例子說明了在時間上價值投資存在「適合與不適合」,在空間上是不存在「適合與不適合」的。
李劍:另外,補充一點,投資者自身如果知道股市既是一個賭場,又是受政策影響的(市場),同時,也知道在市場犯錯誤的時候,能夠抓住機會買到好股票,如果這樣全面、正確的理解股市,那麼這就靠投資者自身的修煉了。最重要的還是投資者的心態和立場。
財商網:同一個股市,在投機者眼裡是投機市場,是一個賭場;但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個可以挖掘有價值企業的地方。我看見你博客裡有(提到)日本的311大地震,您關注過東京電力這家公司嗎?
李劍:關注過。它(東京電力)確實跌了很多。一般在出現重大災難的時候,價值投資都比較有機會,這個時候價值投資者都會習慣性的去購買,但是當時我並沒有購買東京電力。
財商網:您不購買的原因是什麼呢?
李劍: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如果東京電力不是由於基本面變壞,而是因為市場錯殺出現局部問題導致暴跌,則可以對其進行抄底,但是考慮到可能是因為其基本面變壞而產生致命的影響,所以就沒有去盲目的抄底了。
財商網:您認為它大勢已去了是嗎?
李劍:我認為它的基本面有很大的問題。第二個原因:不是所有的災難性事件都會給我們提供機會,這個包括有些公司所在的行業,如果這個行業不太好再加上受到致命的打擊,這樣的話就不太適合抄底。
財商網:您在做日本股票的時候,您覺得日本市場有什麼特點呢?
李劍: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前的包袱太重,也就是1989年的那場經濟泡沫影響太大了。因為 那個時候積累了巨額的負債,(使)它的銀行體系遭到了重創,很多企業去買地皮,到美國買房子以及買自己的股票。這個包袱大到日本的經濟20多年才恢復。我 這次去日本的感受比去其他國家的感受要深一些,日本國民負債特別高,國民負債對股市、企業、國民經濟造成的影響比對經濟週期,行業週期要大的多。
李劍: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叫《高負債遠勝長週期》,具體到我們投資來說要儘量避免三高, 即高投入、高負債、高能耗。高負債有可能讓你很多年都不景氣或者對你的企業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最優秀的企業、最好的國家不是靠負債推動經濟發展,而是靠 提高核心競爭力或者是技術創新來發展經濟。
財商網:剛才我們談到了日本市場,像美股和港股您也是做的,對嗎?
李劍:對,這兩個市場我也做的。
財商網:那您覺得美股市場有什麼特點?
李劍:我認為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最能盈利的企業基本出在美國,所以我們不投資美股就很遺憾了,我是比較看好美國的。美國的經濟制度是最完善的制度,它的經濟制度是其他國家比不了的。當然它也有問題。
財商網:港股您怎麼看呢?
李劍:有很多大陸企業在香港上市,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情況,同樣一個商品在不同的市場上 價格不一樣,這就容易出現我們經常講的「套利」。由於兩地的價差,所以我們在大陸投資的時候一定要對香港充分關注,因為香港有很多便宜股的機會。現在的H 股基本與A股接軌甚至超過A股,但不管它是超過還是比大陸股票便宜,它都是機會。如果它大大超過A股,那麼很顯然我們要買A股。原來有一段時間在香港的藍 籌股比大陸的貴,那麼這個時候應該在大陸買。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哪裡便宜到哪裡。
財商網:您現在是在全球市場配置您的資源,像金磚四國裡面的其他國家比如印度,俄羅斯,巴西,這些您是不是也在關注呢?
李劍:都在關注。俄羅斯在普京剛剛上台的時候我就特別關注了,因為當時它的起點低。由於 在葉利欽時代把俄羅斯由社會主義變為資本主義的休克療法(的影響),結果導致股價跌的太凶。到了普京時代股價開始慢慢回升,這個跟普京的個人領導力還是有 很大關係的。不過很可惜,當時我在香港找了很多證券公司但沒有一家公司要買俄羅斯股票的。我個人想買但是他們不願代理。
李劍:不管怎麼說,(我們)都要關心金磚四國,新興國家它的發展快。歐美國家的GDP從 70年代以後都有點要飽和了,它的GDP增長基本是2%到3%,像金磚四國,特別是中國的GDP,增長往往都是8%或9%。成長是硬道理,發展是硬道理。 剛才講哪裡便宜到哪裡去,還有一條就是哪裡增長快到哪裡去。但是我更注意的不是國家而是行業,就中國目前的幾個投資者來說,(他們)都具備自己的風格,那 麼我的風格就是更注重行業。
財商網:您是不是強調先行業後個股?
李劍:對的。你剛才問到我的那個「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這十二個字是價值投資基本原則。我提出(這個原則)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了,如果說有沒有要補充或修改的,我覺得修改沒有,但要補充一條就是「好股」怎麼理解,我想它既是好公司也是好行業
財商網:剛才我們從日本、美國然後談到了香港市場。我在您的博客上也看到你以前也做期 貨,外匯以及一些大宗商品(交易)。有一段時間可以說您是趨勢投資者,做的也不怎麼好,其中還欠了一個大戶很多錢。您有過這樣的一個經歷,當時還說過這樣 一句話:「要不這樣得了,我賣身為奴吧,給您打工來償還您的債務。」可是對方不但沒怪罪您,反而又給了您一筆錢讓您去操作。我們就覺得奇怪,這個人是看中 您身上的什麼品質呢?
李劍:我是1995年進入這個市場的,1995年到1999年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那時 候我什麼都不懂,什麼叫趨勢投資我都不清楚,就是在幾個市場裡操做,那時候我覺得愚蠢的人膽大,人沒有水平反而膽子大,那時候我沒有水平沒有經驗,我反而 給很多人理財,最後的結果就是傾家蕩產。
李劍:您剛才說,那個大戶給我錢讓我繼續幫他理財,我想應該是他人好,另外可能是,他覺得我這個人老實,並且信守合同遵守諾言,所以,他相信在經過這次重大的打擊之後,我會老老實實去學習。我非常感謝這位大戶朋友,後來我也沒辜負他的期望,自己一直在用功學習。
財商網:在您的投資發展過程中,我覺得1999年好像是您的分水嶺,是不是跟這次受到的挫折有關呢?
李劍:的確是跟這個有關。(當時)自己的全部家當輸光了,這個教訓太深刻太慘痛。
財商網:當時在這種情況下您的思想壓力應該挺大的。
李劍:我當時並沒有悲觀,或者乾脆找個樓跳下去,反而心裡很平靜。我當時悟道一個道理就 是「不論做什麼事情,你都要去學習,天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股市不是一個隨隨便便就能賺錢的地方,大多數人認為股市很容易賺錢,所以想都不想就衝進去 了,一分鐘就買了個股票。我受到重創以後,我心裡就有底了,雖然失敗了,但是我覺得自己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財商網:後來您是怎麼找到價值投資的方法的呢?
李劍:這個是偶然的。1999年那個時候什麼都輸光了,所以有一段時間我就天天看書、學 習。那個時候看書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找到一個穩賺不賠的方法,要進入這個股市只有穩賺不賠的方法才可以解決問題。後來,我總結有四大流派,這四大流派裡 面,「價值投資派」和「基本面派「讓我覺得最踏實也最有可能是穩賺不賠的方法。
李劍:我大學學的是哲學專業。哲學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道理,「你」最終是由一個基本面決 定的。價值投資有一個常識,即股票後面是公司,股票好首先是公司好。股票短期是說不好的,但長期一定是由它的基本面決定的,也一定是由公司的管理層來決定 的。所以我在1999年以後就選定了價值投資這個方法。
財商網:您提到「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這是哪一年提出來的?
李劍:2005年在「深圳市民投資論壇」上提出來的。2003年我就把這個理論整理出來了但是沒在公眾場合宣講,在2005年6月份的時候他們邀請我演講,我就把我這個理念講出來了。後來有人把我的演講發佈到網上,網上有很多人轉載,所以這句話就比較出名。
財商網:主辦方當時為什麼要請你呢?
李劍:當時在深圳的很多股友裡知道有一個人叫李劍,對價值投資的理念和認識比較深,所以後來就邀請我去了。
財商網:其實是當時在股民當中,這個草根的炒股階層中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李劍:在我的朋友圈子裡已經有一些影響了。
財商網:這個時候就被挖掘出來了。這個好股好價能不能理解成物美價廉呢?
李劍:可以的,它就是這個意思。只不過它是我們生活中買東西用的詞,你把它換到股市上來就是這個意思。
財商網:具體來講。怎麼判斷它是一個好股,這個好價其實就是低價。
李劍:這個講起來就比較複雜了。
財商網:我覺得也是一個特別核心的內容。
李劍:這個好股好價的內容就比較豐富了,我在論述好股裡面講了一個「從產品的角度」來選 擇。從邏輯上來講,好股後面是好公司,好公司又包括優秀的管理層、健全的財務、好的產品或服務等。但按照輕重緩急來說,最重要的是產品要好。我們環顧整個 市場,整個經濟,所有的企業,如果他們沒有一個優秀的產品,那麼這個好公司就缺少一個(好的)前提了。沒有好產品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公司,也不能成為一個 好股票。
李劍:關於從產品角度如何判斷好股票?我就提出了四個「獨一無二」,即產品獨一無二、產品供不應求、產品量價齊升、產品永不過時。如果你要嚴格的選擇好股票,這個真正的好股票體現在產品上,如果達到這四條,這絕對是個好股票,因為這四條要求非常的嚴格。
李劍:獨一無二,包括你能生產別人不能生產。比如你離開了茅台鎮你就不能生產茅台酒,你 離開法國那個特定的區域就沒有辦法生產葡萄酒,你離開了牙買加的藍山你就沒有藍山咖啡,這是第一個方面;第二個是供不應求,你提供的產品和你的服務要是供 不應求的。有些產品它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市場沒需求,比如我們經常遇到很多高精尖的產品,它的技術含量非常高,它是獨家的,像導彈,衛星。它的市場容量有 限,它不會供不應求,很可能它一次就滿足需求了,那麼這種企業不會賺大錢。所以,光有獨一無二產品還不夠,還得供不應求。供不應求很多體現在產品還沒出來 就已經交錢預訂了;第三個就是產品量價齊升,不光是銷量擴大同時價格不斷上升,產品至少具備提價能力,沒有提價能力的企業不是好企業。
財商網:就是要有自主定價權。
李劍:對。我們看到很多企業都在價格戰中取規模和數量,雖然它有數量有規模但是不賺錢,原因是它低價競爭,低價競爭的結果就是自己也沒賺到錢。
財商網:這就像「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李劍:對。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例子,像四川長虹,靠打壓價格來擊敗國內彩電競爭對手最後兩敗俱傷,反而(讓)國外企業乘虛而入。我想,任何企業靠低價營銷競爭,這種企業都不是優秀的企業。所以我們選擇好股票、好企業,不僅需要企業量的擴大,也需要價格的提升。
財商網:就是要永不過時。
李劍:如果你的產品符合前面三條,可是你的產品壽命短,它就過時了、淘汰了,就像保齡 球、黑白膠卷,現在隨著網絡的興起連報紙都有點危險了。所以,產品需要永不過時,有一個長遠的需求,讓價值投資者能夠長期持有,我覺得要找到好股票,它的 內容就要非常的豐富。從產品角度去選擇股票,這就是我講的獨一無二。其中這個公司還要有強大的護城河,同時這個企業必須是高成長。大概的意思是,要從基本 面各個角度去選擇好公司,最好從企業的產品、管理層、提價能力、財務、負債指標等各方面綜合考慮。
財商網:剛才您的好股說的是從產品的角度去考慮,可能是定性的比較多,有沒有一個定量的一個指標?
李劍:價格就是定量的,好公司就是定性的。兩個都重要,但定性更重要,定量應該在其後面。定量的東西不要太苛求。要把90%的功夫放在定性上,10%的功夫放到定量上。
財商網:您講的就是像巴菲特早期是師從格雷厄姆,就是一定要找到雪茄煙蒂型的,後來就轉到費雪這一塊了,巴菲特說自己的血管裡,80%流的是格雷厄姆的血液,20%是費雪的血液,那您的投資方法更看重哪一塊,是高成長還是公司的穩定?
李劍:首先,我自己從1999年到2003年拜讀巴菲特的著作,包括把它以前的投資案例 都研究過很多遍,我就不太認同他的這句話,因為他在做的過程中,實際上85%都是用費雪的理論方法,15%是格雷厄姆的。他在後面選擇的投資標的(可口可 樂、美國運通)並沒有太多的考慮價格,他更多是從企業的質地、行業的角度、管理層的角度,特別是他那段時間的講話,都是講他所投資的企業有多麼優秀的管理 層,盈利能力多麼強大,他們的市場地位、護城河有多麼的寬闊,可是他用在講價格的時間連15%都沒有。
李劍:巴菲特這麼強調的原因,可能是更感激他的恩師在大的原則上給他的指導,無論怎麼樣 都要安全。就我的理解,什麼是安全?什麼是便宜?一定不能光看價格、市盈率等這些指標。偉大也是便宜,優秀也是便宜,它是辯證的東西,它是可以轉化的,不 是割裂的。我大學時的哲學老師告訴我們,時間是物質的時間,如果沒有物質,時間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實體,就不可能有青年、壯年,也就是說,如 果沒有空間,就不會有時間。同理,價格和公司也是不可分割的,好價格一定是在好公司的基礎之上的,脫離公司談不了價格。格雷厄姆的巨大貢獻是思想——我們 的投資,要買的便宜。
財商網:其實好股好價呢,好股要放在前面。
李劍:是的。由於我自己做了大量研究,我想我再怎麼崇拜巴菲特,把他作為我的恩師看待,但是我還是不太同意他說的那句話。我想聽其言不如觀其行。
財商網:巴菲特自己講,用極低的價格買比較爛的公司,不如用合理的價格買合理的企業。最 近巴菲特以107億美元購買了IBM的股票,也購買了英特爾的股票。傳統意義上我們都覺得他對高科技股都是敬而遠之的,所以這次的交易行為讓我們覺得迷 惑,到底是我們對巴菲特的誤解,還是巴菲特看到了一些我們沒看到的東西呢?
李劍:前面大家有共識,即他對高科技行業不感興趣也不看好。我個人覺得,他寶貴的地方就 是:如果你對一個行業不熟悉、不理解就不要去做。以前對高科技行業他不理解所以就沒投資,這個給了很多投資人很大的教育和啟發,我們也應該學習他這一條。 他現在投資高科技行業應該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巴菲特現在對高科技行業理解了,以前他不懂高科行業,但是我個人覺得,巴菲特晚年對行業的選擇沒有以前那麼嚴 謹了——巴菲特投資主流風格之所在是在消費壟斷行業、保險金融行業,這些行業他有最大的研究優勢,他也擅長。可到了晚年,他投資韓國的浦項鋼鐵、北方鐵路 公司等等,這些與他以前三大行業有很大的不同。我個人不太看好他這樣廣泛的投資,我還是很願意巴菲特把他的精力放在相對少的行業,也不是說不可以投資他三 大行業之外的行業,但是感覺這幾年他的範圍擴大的太多了。
財商網:他也投資了一些週期性或週期性比較強的行業。我看您現也在分析民生銀行這個股票,好像對您來講也有這樣一些矛盾——您覺得它有一定投資價值,也算好股好價,但是跟您希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成長型、穩定成長型而避開這些週期性的股票是不是矛盾呢?
李劍:是有點矛盾。我曾經講過價值投資有三大方法,並不是說完全是在長期持有、穩定成長 行業裡面的最卓越的一些企業。比如像巴菲特買了可口可樂,他說可口可樂是殉葬品,他再也不會賣掉,可口可樂是穩定成長型企業,又是這個行業裡的頂尖企業, 所以他再也不會賣掉。這是價值投資的一種方法。
李劍:我個人也是把茅台當做一次持有的品種,不存在賣出的那一天。價值投資還有另外兩種 方法,其中是在週期性股票裡也可以採取在大的週期裡高拋低吸,就像巴菲特做中石油一樣。價值投資在選擇優秀企業和謀求低廉價格時是有原則的。價值投資裡面 有一個確定性原則,讓價值投資者喜歡穩定成長行業,因為這個行業比較容易把握,像美國麥當勞公司,這麼多年它的利潤,股價都是穩定增長的,不管遇到宏觀調 控還是金融危機。當然也不是說週期性行業完全不能做,當你感覺這是週期性的低點,你就要毫不猶豫的去買。
李劍:價值投資者不光在穩定行業下功夫,也要在週期性行業裡面設立一些但不要以週期性行 業為主。經過最近幾年行情,銀行股都不被看好,股價跌的非常多,我覺得中國銀行和西方銀行是不一樣的,中國政府調控手段太厲害。中國是一個國有資本非常強 大的國家,是政府非常強勢的國家,銀行大多數是國有銀行。我們的高鐵負債、房地產泡沫等這些巨大的風險在西方人看來是非常可怕的,但可能他們不太理解中 國,中國有自己獨特的風險和機會,這些風險可能不像西方人想像的那麼可怕。也就是說,當銀行股一跌再跌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便宜也是硬道理,如果中國銀行不 存在像西方銀行一樣排隊倒閉,那麼這個時候就要關注他們。所以我對民生銀行、招商銀行比較關注。
財商網:您以前一直是強調先行業後個股,其實是充分強調先選擇行業,在行業之下再看個股。您能不能舉一些例子告訴投資者哪些行業是您不看好的,這樣的話我們的投資者就比較省事了,就不用去關注其中的股票了。哪些行業您認為是可以關注的,這樣我們可以在行業裡挖掘一些股票。
李劍:我最不看好的一些行業就是三高型行業——高投入高負債高能耗。高投入行業,像中國 電信、中國移動、火電廠等;高負債行業,像金融行業;高能耗的行業比如電廠、化工企業。航空行業基本就包括三高行業。美國在油價漲得最凶的時候,漲到 147美元的那一年,七大航空公司有五個破產,這樣的行業是一定要迴避的。有些行業站在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是為國民服務的行業,是有效益的,但站在投資 角度,我們是要迴避的。
財商網:公用事業呢?您剛才談到的東京電力是不是也屬於公用事業?
李劍:東京電力,既有三高行業的特點,也有低成長公用事業的特點。公用事業最大優點是壟斷、穩定。比如自來水,高速公路這些企業。
財商網:年報應該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最重要的文件。年報本身內容是很長的,您讀年報有沒有自己的方法?
李劍:比如我們看一份年報,它上面有很多數據,但是,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護城河這 些你是看不到的,所以我覺得讀年報是最基本的功課。讀年報可以看到公司的營業收入、利潤、各項財務指標是否健康,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如果連這個都不看那 就不是穩健,理性的價值投資了。年報還有自己的侷限,有些信息在年報上看不到,但是可以通過讀年報反應出來,這些信息很可能是價值投資者特別關注的企業重 大問題。
財商網:這些無形的信息通過什麼途徑得到呢?
李劍:我們可以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與別人交往的時候也可以得到。比如去超市看產品的消費情況,到上市公司瞭解情況也可以看到無形的信息。
財商網:就像彼得林奇是通過逛商場來選股票。
李劍:這是其中之一吧。彼得林奇後來專門談過這只是一個非常原始、簡單的方法。光靠這一條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通過其他的方法來研究。
財商網: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企業估值是非常重要的。估值的方法有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絕對估值是自由現金流的折現,我不知道您是不是也用這個方法?
李劍:所有的估值指標我都用,但是我都不是很認真的用。我大多數時間是研究優秀企業,儘量找有強大護城河的企業,找好以後我再看它的價格。每一個指標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所以這些指標都要結合起來用。比如市盈率,如果你不用增長率來比,光看市盈率我們是不知道它便宜與否的。
財商網:既要看PE也要看PEG。
李劍:其實PE不用看,看PEG。市淨率的侷限性更多,像很多企業的淨資產種類太多,實 際價值相差太大。特別是做賬方法是有問題的,很多企業都是按照原有的記賬方法。比如你原來買了一塊地是一萬塊錢,做賬的時候會計就按一萬塊錢做,十年以後 這個淨資產還是一萬塊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你一萬塊錢買了易耗品,比如電腦,手機,這些東西過了十年以後這一萬塊錢可能一分錢都賣不掉了。李劍:所以市淨率 也有很大的缺陷,市淨率必須要尋找它的淨資產和它實際價值。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也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很難判斷一個企業未來的增長率特別是非穩定性增長性 行業,它未來每年能夠增長多少,按照多少利潤來算,按照什麼折現率,按照多長時間,這些問題你都要考慮到的。我大多數情況下所有指標都用但對他們沒有依賴 性。
財商網:像DCF可能就比較適應一些穩定增長的行業,剛才提到的自由現金流,是否可以用利潤來替代現金流。
李劍:不行的。這個自由現金流是有一個準確的解釋。自由現金流是在利潤加折舊扣掉了資本性的開支以外的。
財商網:就是不能用它的每股收益來代替現金流
李劍:事實上每一家公司賺來的利潤都不可以說把它分掉,分掉以後也不影響公司的發展。比 如航空公司賺錢賺了七八年,這時所有的飛機都淘汰了,必須要買新飛機,必須要把以前賺來的錢拿來買飛機,也就是用於公司的資本性開支,或者叫維持正常的生 產和擴大再生產。在很多企業它的利潤和自由現金流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有可能它的利潤大部分不是自由現金流,只有極為優秀的企業才可以分掉大部分的利潤, 留一小部分作為公司運營。
財商網:除了投資之外,您有什麼業餘愛好嗎?
李劍:我基本沒什麼業餘看好,就是讀書、看資料。
財商網:李總,今天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