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專訪百萬談判課名師

2011-9-26  TCW


為什麼你的課會這麼受到歡迎?」我問。「因為,我讓他們(學生)真的賺到以百萬計的金錢,」賓州大學華頓商 學院談判學教授史都華.戴蒙(Stuart Diamond)妙答。

在華頓商學院,學生以「搖滾巨星」形容戴蒙的地位,然而,他的影響力不僅止於校園,他是國際著名的談判專家,譬如,他曾說服三千名玻利維亞種古柯樹的農民改種香蕉,還讓二○○七年好萊塢大罷工事件,僵持三個月無進展的紛爭,在兩天之內落幕。

在好萊塢工會那場談判中,戴蒙只問了三個問題:

「老兄,現在你們覺得開心嗎?」「不?」

「那你們得到想要的東西了嗎?」「不?」

「那你們覺得,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開始協商?」三個問題後,勞資雙方重新回到談判桌。 顛覆舊思維: 情感需求,更勝於理性與邏輯

戴蒙外表胖胖的、和藹可親,說話一字一句緩緩的,務求對方聽清楚。 上述這三個問題,正是他認為成功談判的三 個重要關鍵:「談判對手的情感需求」、「談判目標」以及「成功達成談判目標的方法」。

「你知道我為什麼不贊成過去談判理論強調的『雙贏』主張?」戴蒙解釋,他的談判學,之所以在學術界與實務界 都引起注意,最重要的是他的主張,與過去強調理性與邏輯的談判法不同。

「『雙贏』是基於理性的假設,這個世界不靠理性與邏輯運轉,它靠情感,多數的人在談判時,根本不管什麼『雙 贏』,多數時候,他們更在乎情感上的需求,在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之前,談理性談判根本不會成局。」戴蒙解釋

推出新主張: 建立關係,用信任推動談判 回顧談判史,共歷經三階段。十六世紀,歐洲政治局勢混亂時,知名外交家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在《君王論》主張:為了國家利益,領導人可以用詐術權謀,所以「蠶食」、「制敵意料之外」、「刺探」都可用於談判。當時,強調權術的馬基維利思維深受重視。「你必須勇猛如獅、狡詐如狐,」談判場就是權力的舞台,這主張迄今也在國際外交、商務談判中可見。

不過,講求「單回合談判」勝利副作用太大,幾經演變,近二十年,談判思維逐漸由權謀走向妥協理性、利益交換。以《哈佛經典談判術》最有代表性,哈佛學者提出雙贏概念、最佳談判方案,有紀律的分析各方利益、盤算己方可贏最多的做法。

到了近年,談判學的風向更進一步轉變,一次定輸贏的談判方式幾乎被摒棄,複雜的人性,必須納入嚴謹的談判評 估,戴蒙,正是新談判主張的代表性人物。

戴蒙強調滿足談判者的心理需求,甚至將建立人際關係運用在談判,這在一向主張「對事不對人」、「人與事要分 開」的美國社會,是非常新鮮的言論,而出了美國之外,人際導向又是許多國家的主流規則,能協助談判者面對差 異較大的環境。

另一方面,對於熟悉人際力量的東方世界,戴蒙的談判主張又有強烈的「問題解決導向」。舉例來說,重視關係的 台灣人, 若在你輸我贏之間,傾向選擇雙贏,甚至讓利。但進入談判後,他們往往不知道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不 知道如何分配資源的派餅,如價格與規格之間可以當作互換籌碼嗎?該讓什麼、不該讓什麼?戴蒙建立了談判模型,包含每個應有的步驟。

談判是高階的溝通術,然而戴蒙卻說,自己原來並不是一個好的談判者,「年輕時,我太強勢,有機會就要全拿,因此,失敗的機會很高。」

「人,是一切問題的關鍵,」「談判時,你要將對方視為和你一樣的人,」他發現,凡是以權勢壓力,講究單方利 益的方案,就算對手一時屈服,負面效應也很大。

相反的,看到人、看到關係,反而可以讓談判有實質性的推動,「建立關係至少讓談判成功的機率增加三十倍,」 戴蒙的研究顯示。

 戴蒙跨領域的經驗非常豐富,他早年曾是《紐約時報》記者,得過普立茲獎,而後進了哈佛大學法學院,受過正統 的談判訓練,甚至成為哈佛法學院談判中心副主任,然後他進入華頓商學院教書。早年的經驗都構築了他後來的談 判主張。

例如,當記者時,他經常要求受訪者給他「再多一個問題」、「再幾分鐘的時間」,後來他也用在實際談判上,「 與其一下子就要求很多,不如漸進提出要求,然後在過程中建立信任關係。」

「太多愚蠢的談判浪費了人命與金錢,」戴蒙認為,好的談判,大到可以影響國家,小到讓每個人在商場、職場、 親子及家庭,都可以成為一個更成功的人,「這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他表示。

【延伸閱讀】新談判術更重視人際力量舊的談判術_先看到目標,而不是人先看到人      先說之以理   
權力與戰略至上    目標是雙贏

新的談判術_先看到人,但不忘記終極目標      先動之以情      建立關係 優先      先輸後贏又何妨,最後贏就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