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記憶碎片分享1):賣與不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31.html最近股市波動得很,今年的浮贏已經收窄至10%了。很感慨,有很多話想說,但卻不知道從何說起。腦子裡一直還在想著旅遊,不想寫長篇博文。想到什麼寫什麼吧,就讓它以碎片的形式出現……
在博友中,我的換手率應該算是比較高的一位,而且經常會墮入虧損→賣出換馬→再虧損的情況。我很少對此解釋太多,從買賣操作看來,我就像一個技術止損者,我相信大部分的博友甚至連我是如何盈利的也弄不明白。其實不斷虧損並不要緊,重要的是你把彈簧壓縮到什麼程度了。實際上,對於賣出,我有一定的原則,股價下跌從來不是我賣出的原因,但卻很難清楚說明。
一般情況下,賣出有幾種原因:
1,我找到更好的標的;
2,股票基本面惡化並且令內在價值下降;
3,管理層令我不再信任;
4,我對企業不再瞭解/不知道應該如何估值;
5,股價已經回歸合理值。
關於看年報,我比較特別,第一時間就會看主席報告書中的展望一檔,看一下有沒有審慎、充滿挑戰、積極面對、嚴峻考驗……等等的字眼,如果連大老闆也悲觀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共患難。
其次是有沒有衍生工具發行和發行了多少認股權證,還有的就是管理層薪資/盈利的比率,我不能夠接受被同夥侵犯權益。這是我的一點點意見,分享。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2):確定性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5w.html最近成長股之風再起,還美其名曰「確定性」,連看不起格雷厄姆的文章也出來了。妙,呵呵。活在被迷惑的世界中的人既可笑又可悲。最近亞太地區局勢微妙,看
著央視評美,網絡上也有很多國人跟著起鬨,美國針對中國?看著可笑又無奈。很多事情我們必須要經過深刻理解才能夠下判斷。美國本身是怎麼來的?它本身就是
由世界各國的難民組成的一個國家,它又如何會去對付一個民族?它針對的從來只是特殊壟斷正權,你可曾見過美國批評台灣?甚至腐敗的印度?美國人從來沒有對
付過中國人,它對付的是欺負我們的人。
突然間有些感慨,扯太遠了。說回格雷厄姆,很多人根本不瞭解他到底有多強。格雷厄姆的投資生涯所獲得17%年回報率看似比現在很多投資名家遜色多了。但大
家可知道當時還是金本位,而從1929年起的30年間,美國經濟增長僅僅為五倍。30年貨幣供應增長的增幅還不如中國過去的八年,什麼是真正的強大,你明
白麼?
現在連成長股也開始談確定性,在我看來真的很可笑。它們會告訴你過去幾年的發展史如何如何確定……沒有超級M2,真的會出現這些超級牛股?這就像一個小夥
子做了公務員,剛剛升級到主任,就說這小子將來一定會進黨中央,將來必定富甲一方。反之卻對身邊資產億萬,年收入千萬的年輕富翁視若無睹。
我真的很不能夠理解,資產、現金、收入,為什麼會不如「未來」確定?即使現在發生戰爭,我清楚明白,0.5倍PB的股票遲早也會回到1PB,而5倍PB的股票也同樣會回到1PB。
還是想不明白,就把床褥裡面的彈簧全部給拆出來把弄一番吧!
過去八年裡,我靠著這些彈簧的幫助下,無一年度出現虧損。我深信,今年也不會例外。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3):從需求變化中尋找機會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7w.html
有博友說我博客中講得最多的是風險、風險還是風險,就像告訴不斷大家大海有多危險,但卻很少說應該如何在大海中捕魚,希望我能多說些如何捕魚的事情。想想又好像確實是如此,哈哈。那後面我就多說一些捕魚的事吧。
我捕魚的方式千奇百怪,今天先從最容易理解的需求說起。
我這個人確實是比較喜歡談風險,也許和自己的經歷有關。有時候看到博友誤買了老千股、問題股,還是會忍不住留言告知。因為如果你不明白大海風浪有多大,不明白有些海域小船是不能駛進去的,船沉了,曾經捕獲多少魚獲也是白搭。
最近希臘又問題多多,印度、巴西增長率又大幅放緩,市場看法十分負面,但我並不擔
心。大家都十分擔心經濟放緩了,需求會不振,一切都說得很有道理。但認真思考之後,會發現情況並不是那麼的差。大家一談到需求,就離不開談供應,但我不想
談太多供應的事,因為供應的變數太多。今天先集中談需求。
經濟不景,某些產品的需求放緩,大家都會忽然擔心企業前景,很多股票會被不理性地拋
售,但是大家要明白沒有企業會傻瓜到產品滯銷還不減產的(某些行業,如水泥廠並不能夠輕易減產)。還記得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汽車業麼?大家都認為這個行
業沒有未來了。但是很多產品的需求是剛性的,換車之事也是,拖得了一年,拖不了兩三年,今天被壓抑的需求,將來只會被集中釋放,造成更大量的需求。
還有一些需求是政府主導的需求,比如高鐵、路燈等等。這類型的需求往往是限時定量
的,而且屬於限定供應方,不容易引起盲目性供應的增加。高鐵出事後我毫不猶豫地買入南車時代,甚至它公佈差勁的業績之後,我還是不斷加倉買入。主要的原因
就是因為未來幾年將會面臨需求被集中釋放。本來五年的規劃,現在集中到四年完成,前景又差到哪裡去?
並不是政府主導的需求就是好事情。我們的政府主導的傻事還少嗎?從鼓勵LED產業、
太陽能、風電行業,無一不導致全行業虧損的。去年補貼養豬,今年豬農立馬受害了。這類行業的需求也是存在的,只可惜供應卻太有彈性了。最近我對於中國的家
電開始很擔心了,去年以舊換新完,今年又來個節能補貼,這類需求並不象外出用餐般可以調節,有折扣就外出用餐,沒折扣就回家煮飯。中國的電器行業屬於一個
有規律地增長中的行業,這兩年政府出台的補貼會令市民提前購買電器,但並不會實際上增長購買電器的數量。但是出現了被扭曲的需求,廠商很容易就會錯誤判斷
市場需求量而增加了產能和庫存量,這很可能為將來的惡性競爭埋下伏筆。
還有一類需求是屬於替代性的需求。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國產牛奶出事後,導致洋奶粉供
不應求的事了。除此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比如政府限購住宅後,大家就一窩蜂的看淡地產股。要明白中國的熱錢是全世界最難對付的。中國的富人結構
非常年輕的,他們對投資保值的慾望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的。自房子限購之後,商舖、寫字樓、車位投資熱潮不斷。如果大家細心留意地產股的每月公佈,會
發現有些上市公司,今年的銷售收入比去年還要高,這些都是實實在在能夠從需求變化中尋找到的機會。又比如限制銀行貸款給房地產企業後,房地產信託出現的噴
發性增長……
另外,港口股和一些週期股也很容易會出現被壓抑需求的集中釋放,比如香港有一隻生產
集裝箱的勝獅貨櫃,08年金融危機後很多訂單都被取消了。但是集裝箱舊換新是避免不了的,中美貿易並不平衡,貨運出去後把空的集裝箱運回來並不符合成本效
益,集裝箱運去美國後便大多沒有回頭。短短兩年市場就把集裝箱的庫存給消化了,加上新船下海等因素,10、11年勝獅貨櫃的業績出現大爆發,股價也走出一
波好行情。如果你看了08年勝獅貨櫃的年報,這只股票你幾乎不可能錯過的。估計未來它又要倒霉好幾年了。
再給個例子。今年歐洲不景氣,嬰兒出生率肯定會低了一些,這對於生產嬰兒車,歐洲業
務比重大的隆成國際來說,肯定不會是好事情。但是要明白女人生孩子這種事並不能夠拖多少年的,要生的過兩年還是會生的。嬰兒車這個行業很特殊,塑膠模具投
資很大,單款產量要足夠高才能夠盈利,所以現在願意入行的人已經絕無僅有,已經形成了三強之勢。但是嬰兒車的款式實際上變化並不算大,模具往往可以用上好
幾年。它未來兩年盈利會如何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兩三年後模具設備折舊完畢,歐洲經濟好一點,就應該會有好戲看了。
夠簡單了吧?我相信沒有什麼人會看不懂,但這需要平常多關注,多看年報多看書,否則機會來了,不會有人主動告訴你的。
大致就這樣子吧。今天是兒童節,祝大家兒童節快樂!
Camera360實戰分享:堅持定位 經得住誘惑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31/227688.html當iPhone打敗眾多照相機成為Flickr上最受歡迎的拍照工具時,不得不承認,我們迎來了一個新的拍照時代。Camera360創始人徐灝認為,拍照應用已在逐步吞噬家用卡片機市場。
Camera360立足於做拍照工具,非圖片社交。2010年2月,創始人徐瀅和徐灝立項開發;4月發佈內測版;6月,產品登陸
AndroidMarket(現在的GooglePlay);一年後發布iPhone版;2011年3月發佈Movie360,進入攝像應用市場。現在用
戶總數超過3000萬,其中Android用戶大於iPhone用戶。圖片拍攝總數約30億。
作為一款偏向工具類的應用,「社交」這個光環一路「誘惑」著Camera360。但徐灝總結,一定要經得住誘惑。他舉例,Camera360照片分享到社交網絡的比例約為5%,這個數值並不高。用戶的照片更多用於留念。
此外,做社交產品的重心在運營,而Camera360團隊優勢在於產品開發。徐灝並不否認未來會走社交路,但還沒到時候。在他看來,國內當前基於社交的甚至都還沒有工具類圖片應用發展的好。
抵制誘惑,堅持自己產品的定位;通過還原用戶使用場景瞭解用戶需求;產品設計力求簡單、簡單、再簡單。這些是徐灝從做了十多年的攝影行業轉向移動互聯網應用市場的經驗總結。
拍照應用三指標:照片處理效果、處理時間和處理能力
徐灝認為,做一款優秀的拍照應用,需要從以下三個硬性指標入手:
1.照片處理效果。照片處理效果決定最終的照片質量,即用戶為什麼使用你的應用,而不是系統自帶的相機。在創辦Camera360之前,徐灝為影樓
服務了10多年,在這個行業裡所積累的對照片效果處理的經驗,奠定了Camera360在效果處理上的信心。為了保證用戶能快速讓照片獲得好效果,產品的
每一款濾鏡推出前,都要經過反覆的測試,以滿足60%至80%的照片處理需求。
2.照片處理時間。手機拍照的快捷性要求應用能快速取景和快速對照片進行處理。如果照片處理時間過長,在影響照片效率的同時會逐漸讓用戶失去耐心使用。因此,在犧牲更多CPU運算時間以達到好的效果時,還是需要和處理時間進行平衡。
3.照片處理能力。徐灝介紹,Camera360第二代處理引擎可以處理2000萬像素以上的照片,引擎性能的提升讓應用在提升處理效果的同時,提升處理速度。相比第一代處理引擎,徐灝認為,目前的應用處理速度已經快50倍,也是同類軟件的5—10倍。
產品升級:經得住來自用戶、競爭對手和投資人的誘惑
移動應用開發團隊常採用「小步快跑」策略,快速向市場推出一款應用後,根據用戶的反饋和市場環境對應用進行逐步升級。在應用升級方面,徐灝分享了四點注意事項:
1.在這個產品升級的過程中,團隊首先要保證每次升級後後產品的穩定與流暢,特別對於拍照類應用,產品功能的強大是建立在應用的穩定基礎之上。
2.在產品設計中,加強現有功能的優化和細節體驗比不斷的增加新功能更能吸引用戶。
3.產品的快速迭代非常重要,目前就Android應用來講,從一個產品版本的發布開始,用戶的下載量持續升溫到開始有所下降,以Camera360為例,大概是20天左右,基本保持Camera360每20-30天更新一次版本。
4.在產品升級和開發過程中要經得住誘惑,來自用戶需求的誘惑、來自競爭對手的誘惑、來自投資人的誘惑。
「誘惑」在這個快速前進的市場中不可避免。徐灝從自身產品開發過程中,詳細分析了這三方面誘惑。
用戶需求的誘惑。熱心的用戶為Camera360提出這各種各樣的需求,有的的確讓產品發現了存在的問題,但有的僅代表個性化的需求,有的與產品原
有設計和功能存在衝突。徐灝以全景相機功能為例,這在用戶中有較高的呼聲,但在已經對相關的數據和功能搭建進行了一定積累後發現,該功能和原產品UI存在
衝突。不能為了滿足一部分的需求,而與目前的產品基因相背離。因此,並沒有急於推出該功能,而是等待整體產品技術成熟再做考慮。
競爭對手的誘惑。認清自身產品的定位是抵禦該類誘惑的重要方法。徐灝以Gif動畫功能為例,帶有該功能的應用在一段時間裡下載量猛升。就在猶豫是否
要添加該功能時,團隊意識到Gif動畫更多是用於微博分享。但Camera360定位於相機應用,並不主打社交分享,重心在於拍照保存留念。如果添加此功
能,會讓產品偏離最初的定位。團隊最終放棄了這個功能。
投資人的誘惑。在Camera360引入投資階段,眾多VC都向徐灝提出,如果把產品引向社交化,他們願意給更高的估值。徐灝在對產品和團隊進行了評估後,最終還是堅持了拍照工具的方向。投資方經緯創投Harry和茹海波對Camera360方向給予了認同,他們認為,目前社交類產品中99%會死掉,因為社交類產品的關鍵在運營。但Camera360團隊的優勢在於工具類產品,如果讓這樣的團隊花更多時間用於運營,會降低產品本身所能實現的更大價值。
用戶需求:還原用戶使用場景做判斷
為了瞭解用戶需求,團隊通過論壇和很多QQ群收集大量用戶的意見,然後進行篩選和分類。意見基本集中於新功能需求和現有功能的優化及BUG。
對于于用戶千奇百怪的需求,如何判斷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偽需求。徐灝採用的做法,一方面是基於10多年在攝影領域的職業經驗做出快速判斷。另一極為重要的方面,還原用戶使用場景做判斷。
當團隊在對產品的功能開發滿意時,會一起組織出去遊玩。在這個過程中,團隊成員常常會拿出自己的產品進行各種拍照。就在這個時候,大家就會發現很多
問題。比如手機電量問題,Android手機和iPhone的電量都消耗較快,為此,團隊後期開發出節能模式,讓用戶在實現快速啟動應用的情況下,也能保
證較小的電量消耗。此外,包括微距功能設置過於隱蔽、拍照防抖功能、閃光燈控制等。徐灝總結,團隊在外面發現產品Bug的幾率要遠大於在辦公室發現。
徐灝認為,把自身還原成普通用戶,在生活中各個場景不斷的使用自己的應用才可以發現用戶需要的是什麼,當我們把這個需求實現為一個功能提供給用戶後,用戶才會知道原來這個功能是他想要的。
國內外用戶差異:國內用戶愛拍美食和自拍,國外用戶愛拍風景
Camera360的國內和國外用戶相對均衡,從用戶使用習慣層面,徐灝認為差異不是非常大。節假日是國內外用戶使用產品的高峰期,應用的穩定性最讓用戶產生困擾,出遊過程中,需要保證用戶順利拍攝到自己想要的畫面。
但從拍攝主體角度看,徐灝通過觀察在Flickr上用Camera360拍攝的照片發現,國外用戶拍攝風景要多一些,國內用戶則在自拍和美食方面多一點。
從拍攝出的照片效果看,國內和國外用戶拍攝出的照片就整體範圍進行比較,還是有一定差距。看Flickr上國外用戶通過Camera360拍出的照
片,相同的特效,國外的部份用戶拍攝出來的照片極具視覺張力。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通過應用拍一張好的照片,一方面是濾鏡本身的效果作用,更多在於藝術層
面的理解。無論是用戶還是應用開發者本身,都需要藝術的積澱。
針對Camera360對未來盈利模式的考慮,徐灝認為,仍然在探索和思考之中:「我們的第一目標市場是國內,國內的軟件環境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我們將Camera360這個工具軟件如何服務好用戶做為第一目標,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戶,在未來,我們的盈利方面可能來自於廣告、個性化增值服務、照
片交易、線下產品服務等等。」
Camera+是國外一款同樣定位於拍照工具的熱門應用。近日,該應用發佈一項重大功能,即提供API供第三方開發者使用,以此將Camera+集
成到其他應用中,或幫助其它產品利用Camera+數百萬用戶共享的照片創建Web服務。對於Camera360而言,開放API對於應用發展的確很重
要,但徐灝表示,目前還沒有完全考慮好純開放的市場和技術規劃,不過已和騰訊微博、街旁、玩轉四方等建立合作。
問及Camera360下一步將做什麼?「降低產品使用門檻。目前的應用提供10款不同特效濾鏡,每一款濾鏡本身又包含9個不同子濾鏡。讓用戶如何快速上手完成照片拍攝和美化,這方面還要改進。」至於未來的長遠目標,徐灝的回答:會朝社交發展,但不是現在。
精彩問答:
騰訊科技:在拍照應用的產品設計和功能上,如何做到簡單易用,Camera360在產品設計上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徐灝:一個移動應用產品要做到「簡單易用」不是件難事,但要在同類產品出脫穎而出,那就需要重新思量這四個字了。
Camera360自問世以來至今,一共發佈超過200個版本(包括內部版本),其中包括三次產品重大更新,即1.0、2.0、3.0,這三個版本都圍繞著一個主題:簡單些!再簡單些!再簡單些!
既要保持強大的相機功能不變,又要讓用戶操作起來易用,其中的取捨和思考是最多的。在這個產品升級的過程中,團隊首先要保證每次升級後後產品的穩定
與流暢,特別對於拍照類應用,產品功能的強大是建立在應用的穩定基礎之上;其次,在產品設計中,加強現有功能的優化和細節體驗比不斷的增加新功能更能吸引
用戶;第三、在產品升級和開發過程中要經得住誘惑,來自用戶需求的誘惑、來自競爭對手的誘惑、來自投資人的誘惑,堅定產品的本質,Camera360的本
質是什麼?相機!對,她就是一款特效相機應用,我這兒說的要經得住誘惑並不是一味的抵制誘惑,而是在產品設計和升級過程中,吸收與產品本質基因相符合的功
能,抵制一些讓產品偏離方向的需求。第四、產品的快速迭代非常重要,目前就Android應用來講,從一個產品版本的發布開始,用戶的下載量持續升溫到開
始有所下降,以Camera360為例,大概是20天左右,因為我們基本上保持Camera360每20-30天更新一次版本。
騰訊科技:當技術門檻不作為一個優勢時,拍照類應用建立優勢的方嚮應該是什麼?如何判斷拍照類應用未來的發展趨勢?
徐灝:從來我們都認為技術門檻的優勢是有時效性的,除了技術優勢以外,更多的應該是產品的穩定性、易用性、流暢度。同時根據用戶的需求做出前瞻性的
改變,不拘於現在取得的成績,不斷的去創新,而非簡單的複製。因此總結起來不論是拍照類應用或者其它的應用,要建立優勢就得不斷的顛覆自己,不斷的創新。
攝影是一門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是一種剛性需求,有效的幫助用戶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操作下拍攝出最美的畫面,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從發展趨勢來講,我們認為手機攝影應用在未來會逐步吞噬家用卡片相機的市場。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4):自相矛盾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aj.html
國內大部分博友都比較喜歡香港的富豪李嘉誠,對我來說我喜歡的卻是李兆基,率直、坦誠、喜怒形於色,一個真字。
最近四叔李兆基接受採訪,一邊說不看好香港樓價,但一邊建議大家買香港地產股,矛盾吧?如果是一般人說這種話,肯定捱罵了。四叔說正常情況下一百元資產的地產股,股價應該在七、八十元,但現在只有四十元。他身體力行,過去一年斥資近十億元增持恆基的股票。
不看好一個行業卻買入該行業的股票!反過來,看好一個行業卻呼籲大家不要買……這些人都肯定會被常人當成自相矛盾的瘋子。其實,行業景氣,股價不漲;行業不景氣,股價瘋漲,這種事還見得少嗎?
買股票等於買公司,這一點大家都明白;但買公司到底是買前景還是買收益?反過來,賣股票又是否等於賣公司?
冷眼分享集:如何發掘第二線優質股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yka.html 我在《格林尼和金鋒大股東廉價私有化上市公司》(1月30日)一文中,最後一句為「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這句話,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不斷的有人問:
⑴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賺錢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⑵「第二線優質股」是指那些股票?(要符合什麼條件才有資格稱為「第二線優質股」?)
⑶怎樣找出有潛能的第二線優質股?
⑷散戶應採取怎樣的
投資策略?
現在讓我逐項回答上述問題:
答案一: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賺錢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金融海嘯重傷 散戶卻步股市
次貸風暴所觸發的金融海嘯重傷散戶,使散戶卻步股市。在過去三年中,在股市積極投資的都是投資機構,他們所買的都是活躍的藍籌股,導致藍籌股持續上升,至今高企不下。
對於第二、三線股票,一來是由於交投不活躍,票量不多,而素質又良莠不齊,投資機構不感興趣,導致股價長期不振,形成了藍籌股與第二三線股股價各走極端的怪現象。
在長期被投資大眾冷落的情況下,導致許多第二線優質股
價值嚴重被低估。
大家只要仔細閱讀報章的股市行情表,就不難發現,藍籌股的本益比,許多已在15倍以上,而許多優質第二線股票,本益比在5倍以下的,比比皆是。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第二線優質股何以無人問津?我想原因有二:
⑴是不瞭解。大馬投資者認真研究上市公司的人數,出奇的少, 大部分人都沒興趣做功課,導致大部分人不瞭解上市公司的價值。
⑵大多數人只感興趣投機,以賺取快錢,對於長期投資,興趣索然。
許多第二線優質股都不是熱門股,股價波動不大,難以引起投機者的興趣。
股票投資,假如你是一名「跟隨者」,跟在別人後面,大家買什麼你也跟著買什麼,那麼,你只能賺到大家所能賺到的錢,你的投資成績,不可能比別人更特出。
如果你想你的投資成績超越一般人的話,那麼,你就一定要跟別人有不同的想法,必須做別人不想做,不要做的事,這樣,你才有可能賺到一般人所無法賺到的錢。
這就是「反向」的真義。
就以目前股市的情況來說,我認為,大部分藍籌股價值已反映在股價上,上升的幅度以回酬巴仙率計算,肯定不如價值被嚴重低估的第二線優質股。
答案二:第二線優質股是指那些股票?
「優質股」須具備條件
第二線股亦良莠不齊。我認為惟有具備以下條件的股票,才配稱為「優質股」。
⒈要有合理的盈利表現,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其盈利趨勢可以持續。
⒉派發合理的股息。
⒊現金流量平穩,不會出現貨物滯銷,導致周轉不靈。
⒋預期本益比在8倍以下,越低越好。(以本財務年,不是以過去財務年的每股淨利計算出來的本益比)。
⒌盈利有成長潛能。
要具備以上五個條件中的最少三個,才有資格稱為優質股,成為我們考慮投資的對象。
答案三:走樣發掘第二線優質股?從何下手呢?
研究報章找「靈感」
最方便的方法,是找一份《南洋商報》的「股匯」版,從「本益比」欄中找「靈感」。
你可以將本益比8倍以下的股只寫在一張紙上,作為研究的對象。
但要特別注意,報章用以計算本益比的,是上一個財務年的每股淨利,而且是全年的數目。
現在的商業社會,競爭白熱化,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一年中可以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不要完全以一年前的資料作為選股標準,而是要跟進每季的業績,以確保你是根據最新的資料,而不是根據一年前的資料作出投資決定。
有一些公司,曾有一個時期陷入困境,但經過重組及瘦身後,會像火中鳳凰般,成為優質股。馬建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讀完公司文告
該公司在九十年代曾是藍籌股,金融風暴之後,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陷困,直到兩年前,大力擴展借錢給公務員的業務,才脫胎換骨,以黑馬的姿態出現,成為表現極為特出的優質股。
那些只記得該公司困境的投資者,忽略了該公司翻身的最新進展,都錯過了低價買進該公司股票的良機。
有意「尋寶」的投資者,最好養成每天讀完公司文告的習慣,這樣,才有可能跟上上市公司的最新進展,抓住新的投資機會,取得卓越的回酬。
隨手舉一個例子,太平洋與東方保險公司(P&O),是2001至2008年的8年中,有7年蒙受虧蝕,這個印象深植投資者腦中,所以,一提到
太平洋與東方保險,投資者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該股不是好股,實際上該公司由2009年起就恢復盈利,而且逐年上升,去年已每股淨賺20.18仙。
仔細看季報
再仔細看該公司的季報,該公司去年第三季每股淨賺6.58仙;第四季賺5.95仙,比第一及第二季的3.96仙和3.68仙有顯著的增長。
如果本財務年能夠重複第三及第四季的業績的話,到2012年9月財務年,就有可能每股淨賺25仙,以目前1令吉的股價,預期本益比不過4倍,跟其他金融股相比,此預期本益比顯然偏低。
太平洋與東方保險之所以能改善業績,相信跟國家銀行實施的風險管理新架構有關(RBCCapilalFramework,有興趣的可以進入Google找到此份超過100頁的文件,瞭解詳情)。
在這新架構下,保險(尤其是雜險)的經營環境改善了,今後保險公司的盈利可望更平穩。
將在2月底出爐的該公司本財務年首季的業績,將是該公司能否持續去年最後兩季業績的重要資訊,有意購買該公司的投資者應注意跟進。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供應汽車配給國產車的EP製造(EPMB)。
這家歷史頗悠久的公司,給大家的印象是業績平平,卻很少人注意到在過去三年中,該公司的業績有顯著的改善,每股淨利由2009年的4.51仙,到2010年的15.90仙,到2011年9月的三季已賺了18.58仙。
如果該公司到去年12月的第四季能保持第三季6.20仙的盈利的話,即將在本月底公佈的去年全年每股淨利可能達到25仙,以目前1令吉的股價,預期本益比也是4倍。
該公司五年來的股價除了去年5月一度突破1令吉的票面價值之外,從未超過1令吉,實在令人費解。
注意低調公司
由於大部分股友只熱衷於熱門股,對於低調公司視若無睹。一些低調公司,實際上是很結實的,例如建築股中有一家叫高勝(KEN)的,以9586萬的資本,手頭擁有7108萬的現金,每股現金74仙,完全沒有負債。
去年每股淨賺20仙,今年首三季已賺了17.79仙,全年業績將在本月底出爐,預料每股淨利將超過20仙,難怪該公司持續不斷的回購該公司的股票,到1月17日時已買進了6,046,700股。(資料均取自公司文告)。
只要養成天天讀公司文告的習慣,要發現有潛能的股票,並非難事。
假如你想在股市長期生存,就非勤做功課不可。勤於閱讀年報、季報及公司文告,是挖掘有潛能股票最佳途徑。
答案四:散戶應採取怎樣的投資策略?
賺錢要靠自己做功課
①買進時就準備進行長期投資。
生意是要時間去經營,才有可能把錢賺到手的。你必須給時間讓公司的管理層替你賺錢。
生意是要按部就班去進行才能創富。
創富不可能一蹴而就,細水長流勝過一次過的暴利。
②買進股票後要貼身跟進公司的業績進展,如果公司無法達到你預期的盈利,而又沒有充足及合理的理由,就應立刻退股——把股票賣掉。
③所有的投資決定,都要根據基本面作出。
基本面必須有事實與數字支撐,不可存有幻想,更不可有偏見。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記住,賺錢是非常個人的事,別人很難替你作主。
一般聲明
舉例只是方便說明,並非推薦購買,本人可能擁有或未擁有有關股票。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5):同股同權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hd.html
今天有博友發短消息給我,說民生AH股已經同價了,問我為什麼買民生H,民生A可能會配送可轉債的權利,這時候我才發現不知不覺中,AH股已經同價了。如果情況屬實,同股同價不同權下,民生A顯然更吸引。
去年當我剛開始提及同股同權買便宜的時候,博友中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最多的反對意見是A股將來漲起來會比港股B股瘋狂。現在博友大多只剩下「同類」了,從AH股銀行股的互換,長安B魯泰B的回購方案,到經緯紡織的A股增發,受惠的無一不是買便宜的,熟悉的面孔對此都已經能夠深刻理解。關於同股同權買便宜的好處我也不必再去詳談了,今天想談的是在控股情況下的機會。
同股同權的理論,是因為我們相信的1=1,聰明的市場會自動調節過來。但也有很多特殊的情況下是1+1≠2。
香港有兩隻股票非常特別,是屬於同股不同權的典型例子:太古A和太古B。因為歷史原因,大股東為了保障自己的控制權穩定,設計出非常特殊的太古B。無
論每股收益和派息方面,太古B永遠都是太古A的五分之一,但在投票權上面,太古A卻是與太古B一比一對等的,大股東通過大量持有太古B,牢牢地穩固住控制
權。在實際股票市場上的報價,因為太古A是大市值的成分股,股價長期比太古B有著5%至25%的溢價。權益少了,股價反而更高,這種不合理的情況長期存
在,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會是一個不錯的無風險套利。其實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之間也有某種這類套利機會,但情況極為複雜,不詳情說明了。
另一種情況經常出現在控股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這種情況往往呈兩極化發展:一個極端是所有子公司的市值加起來還不到控股母公司的一半;另一個極端則是子公司市值加起來遠遠比控股公司高。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前面的
情況往往是因為控股母公司是屬於那種欺壓侵吞子公司權利的賤種所經營的,比如華潤集團、新世界、阿里巴巴?……等等。這類公司的子公司長期被侵犯權益,最
終被私有化。控股公司的經營理念是大股東利益最大化,不對,或者說是不能夠對控股公司下毒手的原因之一是這些控股公司往往因為市值比較大,又是成分股,有
著大量的機構投資者參與,下手容易引起反響。
後面的情況往往是因為控股公司管理費用比較高,甚至存在雙重徵稅等問題,但實際上控股公司實際上對子公司不薄。也有一些情況是控股公司控制著的子公司中,某些子公司處於虧損狀況,一正一負相抵消,控股公司的盈利會變得很難看。關於這類公司,持續關注之下會發現不少的機會。
暫時就想到這些,既然屬於投資記憶碎片的文章,想到什麼寫什麼,不完整也就罷了。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6):方法與安全邊際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u6.html這個世界上有兩位巴神,一位是投資界的老巴,另一位是足球界的傻巴。老巴用他的腦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傻巴用他熟練的技術同樣獲得了成功,自作聰明反而有
反效果。價值投資一直都存在著無需腦筋,只需要學習方法和技巧的必勝方程式。如果你只是老巴口中的小學生,也許你更應該學習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動用你的腦
筋。
瑞典有一項調查顯示,90%的駕駛者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在平均之上,你又會不會是其中之一?我更願意相信自己是平均之下,投資方式更偏重於方法和技巧,多年來投資收益反而一直在平均之上。
最近我談論了很多關於風險收益比的事情,又大量買入了很多有可能價值歸零的垃圾股,還買了認股權證,不瞭解的肯定會認為我是個不要求安全邊際的人。
我有必要澄清一下,對我來說,不要虧損一直是投資的第一條,但我關心的只有組合的安全性:分散、低估、行業平均、個股設限,還有最重要的是絕不借貸。
只是在個股的選擇上,我把風險收益比放在了安全邊際之上而已。這個就像賭場老闆不會虧損,但為什麼不會虧損呢?他們對於賭客的賭注設了上限,而每一局的賭注,賭場都會有賠率上面平均贏的優勢。賭場從來不會要求自己每一局都贏,但他們知道自己是贏定的。
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邊際從來都不存在,安全邊際本身也是概率上的一個表現而已。即使你找到一家股價一元,每股淨現金有兩元的股票,也不能夠說明它有安全邊際,除非大股東就是你的好朋友,而他絕對可信。
現實中,即使兩位巴神也不會是每球必進,都只是成功率比別人高而已。我一直堅定地認為,分散+低估+逆向,以平均贏方式獲利的投資組合才是最好的安全邊際。
芒格說:如果我知道會死在哪裡,我永遠不去那裡。我告訴芒格:大部分的人都會死在床上的。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7):獨立思考分析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7e.html常言道投資者一定要獨立思考分析,不要人云亦云。但有一些人真的非常獨立,獨立到對別人的忠告和理性的分析充耳不聞,最近一段時間又有一批博友消失了……,每一次跌市之後總有一批,慢慢習慣了。祝福他們。
到底什麼是獨立思考?不是說別人說買你就賣,別人說是老千股你就偏說不是,更不是別人看淡你就千方百計找出買入的理由。必須承認,不是所有人都有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它是建基於無數的閱讀、經驗和分析上面,缺一不可。沒有人天生什麼都懂,投資的世界裡,對與錯往往不是非黑即白。
逆向投資肯定不是什麼「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在這種所謂獨立思維下,睜大眼睛看看,我們都交了什麼樣的朋友?!
有一些博友我非常欣賞,儘量他們的投資方式我並不完全認同,但他們願意不斷地學習和分析,他們只是暫時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方式,但離開成功的道路並不遠。也有一些人,他們天生就抗拒反面信息,只要不中聽的就會自動屏蔽。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上只有毛思想是絕對正確,因為只有老毛的屍體永不腐爛。
學習獨立分析思考是需要學習正確方法的,並不是隨意挑幾隻自己喜歡的股票,看看它的年報就叫分析。分析股票的目的是預測未來,但是學習如何分析的方法卻是一種追根溯源的過程。三人行必有我師、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這些古老的教誨有多少人真能做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