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伯南克的自白:我眼中的泰勒法則和美聯儲利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30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30 17:10 編輯

伯南克的自白:我眼中的泰勒法則和美聯儲利率
作者:程俊


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近日在其金融博客上就泰勒法則和美聯儲利率決策之間的關系做了詳盡的分析。在文中,伯南克不僅利用改良版的泰勒法則反駁了市場針對美聯儲零利率政策的詬病,並且強調,在可以預見的未來,FOMC的存在無法被替代。

以下是伯南克博客全文: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約翰泰勒(John Taylor)對貨幣經濟學貢獻良多,其中最為著名的自然是泰勒法則。泰勒法則本質上是一個簡單的等式,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測聯邦基金名義利率的變動趨勢。因此,這一法則不僅受到學術界和美聯儲的重視,也為廣大投資者所矚目。

泰勒本人認為該法則應該作為貨幣政策的基準,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泰勒一直對美聯儲過去十多年的貨幣政策持質疑態度。在近期的IMF會議上,泰勒再次重複表示美聯儲未能嚴格遵照法則操作才導致了貨幣政策的無效。在本文中,我將解釋為什麽我不認同泰勒的說法。

何為泰勒法則?

首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泰勒法則。長久以來,FOMC就一直是聯邦基準利率、隔夜貸款利率的決策者,而泰勒法則在1993年才面世。泰勒法則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針對通脹率和產出變化調整的準則。

公式可以描述為:r = p + 0.5y + 0.5(p – 2) + 2 (the “Taylor rule”)

其中

r=聯邦利率

p=通脹率

y=實際GDP和目標GDP的絕對偏差

2=美聯儲目標通脹率

名義上,美聯儲的目標真實GDP是指在勞動力和資本完全使用的假設下,經濟體的總產出。在這一假設之下,變量y在泰勒法則中可以被視為產出缺口。

簡而言之,(原先的)泰勒法則認為美聯儲應該以0.5%作為基準來收緊貨幣政策(加息)。每加息1%相對應通脹率走高2%,亦或者實際GDP之於潛在GDP1%的增幅。

泰勒法則還認為,當產出缺口為零的情況下,美聯儲應該將利率維持在歷史平均水平2%。在1993的論文中,泰勒指出,此前6年(1993年之前)FOMC的決策和他的公式描述完全一致。

泰勒對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詬病

看起來泰勒法則很好的展示了過去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路徑,但是這對於未來美聯儲的決策有實際意義麽?

最初泰勒本人也不認為泰勒法則可以作為實際政策的指導。在他1993的論文中,泰勒承認,一個定式的規則無法將貨幣政策決策人所遇到的種種因素考慮在內。作為美聯儲主席,我相信泰勒最初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在我的決策中,我會參考很多公式和法則,包括各種泰勒法則的變化公式。但是我可以完全確定的說,在變化莫測的實際經濟面前,任何單一的法則都不可能解決所有難題。

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泰勒卻開始變得固執。他堅稱美聯儲任何時候都應該遵照泰勒法則來制定貨幣政策,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帶來巨大的錯誤。

泰勒認為,美聯儲在2003-2005年保持了過低的利率(和泰勒法則的理論利率相比),由此引發了地產泡沫和金融危機的出現。此外,泰勒還指責美聯儲在金融危機之後未能及時加息,因此導致了美國複蘇乏力。
泰勒做出上述指責的理由可以如下圖1所示。我按照泰勒1993論文中的理論公式和GDP平減指數下的泰勒法則結果做出了圖1。在計算產出缺口上,2009年之前我使用的是FOMC官員當時的預估數據,2010年之後我使用的則是國會預算委員會的預估數據。這樣做的理由在於,在當時的情況下,實際數據要反複修正,因此第一時間並無法得確切的結果。對於貨幣政策決策者而言,預估和實際數據的意義顯然是完全不同的。



顯而易見, 2003-2005年和2011年之後,美聯儲實際利率的確“過於寬松”——低於泰勒法則的理論利率水平。

我曾在2010年就泰勒所認為的低利率引發地產泡沫做出回應。簡單來說,我認為2003-2005年的利率水平情況並無法和地產泡沫的規模和引發時間有明確的聯系。這里我不想就這段時間的利率做更多的展開,讓我們來重點看一下金融危機後時代的利率水平是否過低。

改良版的泰勒法則

為了檢驗泰勒法則的有效性,我對泰勒法則做出了一定的改良,並對其指導意義做了一些統計。

首先,我對泰勒法則中通脹率的計算方式做了調整。原公式中,泰勒將GDP平減指數作為通脹指標,但是在實際決策中,包括FOMC在內通常將消費者價格作為通脹參考。GDP平減指數不僅覆蓋了國內生活消費品和服務價格,而且還涉及了政府開支和資本商品的價格。此外,它還排除了進口物價這一因素。

實際操作中,FOMC一直更傾向於將消費者價格的變化作為通脹指標,其中PCE指標重要性最為明顯。美聯儲為PCE設立目標水平,並將核心PCE視為中期通脹趨勢的參考。簡而言之,我用PCE替代了傳統泰勒法則的通脹指標。

第二個變化則出現在通脹和產出缺口的對應上。在原版泰勒法則中,0.5%的利率調整直接對應1%的通脹和產出缺口。而在實際中,貨幣政策決策者更傾向於接受更大的通脹變量,以換取更為穩定的產出狀況。泰勒在其隨後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的變化。從我的經驗來看,FOMC更樂於接受相對更高的利率/產出比。現任聯儲主席耶倫也暗示1.0%的利率調整對應1%的產出缺口可以更好的反映通脹和就業情況。

圖2所體現的結果就是修正版泰勒法則的表現。在修正法則下,綠色的理論利率和黑色的實際利率在過去20年都保持了十分高的契合度。在2003-2005年間也沒有出現所謂的利率過低情況。




而對於金融危機之後的利率表現,圖表也說明了一切。所謂的“標準利率”長期以來在實際利率下方,直到近期才“歸位”。顯而易見,泰勒法則所推薦的明顯負利率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FOMC維持利率水平在零附近並利用其他更多寬松措施的決策完全正確。

針對泰勒詬病的美國複蘇不夠強勁,我想說的是,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是大衰退時代以來最嚴峻的一次考驗。美國在複蘇中也面臨了其他不利因素,包括2010年的財政危機和隨後的歐洲債務危機。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必須說,美國的複蘇已然顯著。

言而總之,泰勒所認為的美聯儲問題缺乏根據。20世紀90年來以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十分合理並且具有延續性。

當然,你可以說就是因為對泰勒法則變量做出了調整才得出了我的結論。不過在我看來,用核心PCE替代GDP平減指數完全合理,而調整後的利率/產出缺口比也可以更好的呈現FOMC的實際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原公式利率/產出缺口比的情況下,無論使用何種通脹參考,泰勒公式都會將1990年代的貨幣政策定義為“過緊”;將2003-2005年的貨幣政策定義為“過松”。如果貨幣政策過松是造成泡沫的主因的話,那麽如何解釋90年代股市的大漲行情呢?

真實的貨幣政策:系統性,而非自動化

在上文中,我已經證明,90年代以來的美國國幣政策在改良版泰勒法則下十分合理。那是否意味著美聯儲就可以依照這一改良公式而去實際操作呢?FOMC能否僅憑借一個公式來做利率調整的決策?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貨幣政策需要的是系統性,而非自動化。簡單的泰勒法則並無法描繪出FOMC委員實際抉擇中的複雜性。舉幾個例子:

泰勒法則假定(認為)貨幣政策註定者了解產出缺口的規模。然而在實際情況中,很難計算產出缺口,因此FOMC委員們根本不可能就產出缺口達成一致。

泰勒法則還假定(認為)聯邦利率存在均衡性並且(通脹處於目標水平且產出缺口為零的情況下)是固定的2%。而上文已經指出,FOMC委員和市場均已經意識到實際均衡性要低於泰勒法則的設定。當然,FOMC也不可能就均衡性利率達成一致看法。

泰勒法則並未指出,在預測利率為負數的情況下,貨幣政策者應該如何操作。

泰勒法則未能給出通脹和產出缺口的重要性/偏好性。事實上,政策決策者的偏重點不同,經濟結果的不同以及貨幣政策效果傳遞的差異化也很難標準化。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FOMC的存在無法被替代。當然,我也不希望見到機器人代替人類做決策的那一天到來。

(轉自華爾街見聞)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69

伯南克:股價與油價走勢正相關背後的原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8067.html

伯南克:股價與油價走勢正相關背後的原因

一財網 本·伯南克 2016-03-06 21:23:00

大部分的正相關性可以理解為一些共同因素致使股價和油價的走勢呈同一方向,這些因素包括總需求的變化、總體不確定性的增加以及風險偏好的改變。然而,即使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兩者剩余的相關性也只是趨近於零,而非我們期待的負相關。

在過去的十年中,油價像過山車一樣起伏。但市場參與者恐怕沒法像享受坐過山車那樣享受油價的暴漲暴跌。其間油價歷經了太多的波動以及兩次大崩潰。第一次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期間,第二次的大幅下跌可能仍在繼續;油價從2014年中期的每桶100多美元已下滑至最近的每桶30美元左右。

一些財經媒體報道稱,最近股價也一直下跌,這些趨勢基本跟隨著油價的下滑走勢。表面上看,股價與油價一起下跌的趨勢令人驚訝。因為通常的假設都是油價下跌對經濟是利好消息,至少對石油進口國(例如美國和中國)來說是這樣的。

而該現象背後的一個合理解釋是,全球總需求的疲軟削減了企業利潤和對石油的需求,因此造成股價和油價走勢趨同的現象。如最近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所言:“石油市場和股票市場今年步調一致,這樣難得一見的趨同凸顯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

在本文中,我們首先確認股價與油價間的正相關性,並指出這不是近年才有的現象。然後,我們求證用總需求的基本變化來解釋油價、股價間的關系是否屬實。結果發現需求因素能夠解釋部分油價、股價間的正相關性。另外我們發現市場風險偏好的變化也是一部分原因。然而,即使將這兩個原因囊括進去,仍不能解釋全貌。

股價變化與油價變化的關系本身就有波動,兩者間的關聯時常在正負間擺動。換言之,有時股價與油價朝著同一方向移動,而有些時候又朝相反方向。然而,總的來說,兩者的相關性為正。有趣的是,雖然這樣的關聯性在過去幾個月有上升的趨勢,但與其他的5年樣本數據相比,沒有升至高位。

如上文提到的,股價與油價的正相關性或許是由於全球總需求疲軟所致。為了對該假設做一個簡單的測試,我們采用一種分解法。該方法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宏觀經濟學家、石油市場專家詹姆斯·漢密爾頓提出。漢密爾頓於2014年底提出一個估算方程,將油價變化、銅價變化、十年期國債利率和美元變化這四者相關聯。然後用該方程所得的預估油價測量需求變化對原油市場的影響。該方法的前提是大宗商品價格、長期利率和美元都可能反映出對全球和美國需求的狀況,但對原油產量變化的反映較少。例如,當石油價格變化伴隨著銅價相似的變化,該方法認為是由於全球需求這一共同因素所導致的。雖然這種分解方法並不完美,但在處理第一近似值的階段是合理的。

因此我們采用漢密爾頓的方法。我們發現所有變量的預估系數在統計和經濟意義上都是非常顯著的。

在比較油價下降的預測值與實際值之後,我們發現自2014年6月的油價下跌中,40%至45%的下跌可以歸咎於意外的需求疲軟(這個範圍與漢密爾頓的結果非常相似,他用了不同的時間段)。

使用這種分解,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股價變動與油價變化的相關性。這一次我們將油價的變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需求引起,另外的剩余部分包括大部分供給的因素。

正如預期一樣,需求所致的油價變化的正比關系最為緊密(約0.48),股價變化與油價總體變化的相關性次之(約0.39),股價變化與剩余部分所引起的油價變化的關聯度最少(約0.16)。該結果與這樣的想法相一致:當股票投資者對油價變化做出回應時,他們這樣做並不一定因為油價變化本身很重要,而是因為他們將油價的波動視為全球基本需求和增長的指標。

另一方面,因為股價變化與剩余部分所致的油價變化之間都存在正比關系,我們必須承認需求的因素並不能解釋全部。

第二個對股價、油價間正相關的解釋是通過對最近市場的波動幅度擴大這一現象觀察得來。在市場有著較高的不確定性且投資者厭惡風險的情況下,如果投資者在那時從商品和股票市場撤退,那麽劇烈的波動可能是解釋股價和油價走勢趨同的另一個原因。

為了測試風險偏好的變化是否有助於解釋油價股價間的正相關性,我們將波動率指數(VIX)添加進之前的估算方程。波動率指數衡量標準普爾500指數期權的隱含波動率,該指數代表市場對未來30天市場波動率的預期。

股價變化與油價的預測成分變化(這部分包含了需求與風險因素)的相關性的平均值為0.68,股價變化與油價的剩余部分變化的相關性的平均值為0.05。將風險因素包括進去確實更好地解釋了為什麽油價與股價走勢一致。然而,股價變化與油價的剩余部分變化的相關性仍然為正,這或許只反映出供給沖擊帶來的有利影響。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股票與石油價格走勢的趨同並不是一個新發現,該現象可以追溯到五年前,也有可能在更久之前。大部分的正相關性可以理解為一些共同因素致使股價和油價的走勢呈同一方向,這些因素包括總需求的變化、總體不確定性的增加以及風險偏好的改變。然而,即使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兩者剩余的相關性也只是趨近於零,而非我們期待的負相關。

以下是待研究的可能原因:例如,最初石油供給量大幅增加可能會導致油價下跌,而對油價下跌的預期會削弱產油公司或產油國的信譽進而影響全球金融環境。這一話題值得重新審視。

(作者系前美聯儲主席,布魯金斯學會傑出研究員;CBNRI研究員魏冬妍翻譯)

編輯:黃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73

【CFV十年·全球金融風雲人物】伯南克:危機彰顯行動的勇氣

2008年,那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至今令人難忘,而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正是這場危機的見證人和營救者。

伯南克走馬上任剛滿兩年,金融危機便即撲面而來。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危機面前,伯南克果斷執行“非常規過逼政策”,通過三輪大規模量化寬松(QE)美國經濟由負增長的幾近崩潰推向目前的持續複蘇。2014年2月,伯南克結束為期兩屆的聯儲主席任期,也就在2013年底,他再次準確抓住時機,拔劍出鞘完成最後一擊——宣布退出QE,也為他的任期畫上了可以稱為圓滿的句號。

卸任美聯儲主席一職後,伯南克也沒閑著,“現在生活很不錯,我妻子也在教書,我也加入了布魯金斯研究院,我也剛寫完一本新書。”伯南克在2015年的一次論壇上笑稱。這本書的名字便叫做《行動的勇氣》,也是伯南克的回憶錄。

金融危機的“見證人”

對於伯南克而言,2008年那場全球金融危機對伯南克而言“真是痛苦”。

去年伯南克曾到訪上海,並分享了危機時期的經歷。“其實我受任時從未想到自己竟然會遇到這種危機。2006年,美國經濟還不錯,沒人知道會發生什麽,因此我就毅然決然接受了美聯儲主席的職位。”

回首2008年,雷曼兄弟轟然崩塌,市場恐慌情緒高漲。“處理雷曼兄弟的問題對我而言真是痛苦,但由於沒有收購者能承擔雷曼的債務,因此雷曼只能破產。但此後美聯儲聯合財政部救助了美國國際集團(AIG)。和雷曼不同,作為保險集團的AIG擁有不少抵押物,因此我們出面拯救AIG,延長了850億美元緊急貸。”伯南克回憶稱。

其實,伯南克不僅帶領著美聯儲在艱苦地抗擊危機,更是肩負了政治責任。他坦言,當時美國前總統布什對此救助方案表示懷疑,在他向布什總統報備救助計劃時,布什問“你還有什麽別的選擇?”他回答,“只能這麽做。”布什最後只有表示支持。

三輪QE

對於伯南克而言,QE是他在長期對危機理論研究後作出的決定,他表示即使時光倒轉,仍會選擇實行QE。

其實,當伯南克在MIT(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時,便專註研究貨幣體系,他發現危機的兩大肇事方便是——貨幣供應不足和通貨緊縮,因此在2008年危機時,美聯儲希望保證貨幣供應充沛,並施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此助力金融系統,這便有了QE。當然,為了不使經濟過熱,還要設定一個通脹目標。(當前美聯儲的通脹目標是2%,也是衡量加息的指標)

說到通縮,伯南克回憶稱,“上世紀30年代,貨幣體系崩潰,物價每年以約10%的速度下滑,根本沒人買東西,企業也無意投資,因此通縮是當年的大敵人。”

對於央行而言,降息是常規貨幣政策,但在2008年年底,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已砍至接近於0,“因此我們不得不采取非常規貨幣政策。”

回憶起過去的三輪QE,伯南克表示,“在實行QE1後,我們穩定了金融市場,2009年下半年經濟開始複蘇。此後,我們仍然擔心通縮風險,因此我們進行了QE2和QE3。我們認為QE對美國經濟有利,盡管QE不是萬靈藥,但QE的確幫助了美國經濟,美國的複蘇比歐洲、日本都要迅速,當前完全不存在如歐日的通縮風險。”

相較之下,在30年代大蕭條中,弗里德曼認為,當時美聯儲沒有履行最後貸款人的職責,使得本來可以在1930年就結束的大蕭條反而變得更加嚴重。也正是通過對30年代危機的學習和了解,美聯儲在2008年危機時積極展開行動,因此對於危機的學習認識很重要。

開啟“後美聯儲時代”

2015年3月卸任後,伯南克正式加入PIMCO擔任高級顧問,他也仍然衷於學術研究,定期會在布魯金斯研究所撰寫博客,鉆研時下熱點的經濟金融問題。

近期,他也對於負利率以及美聯儲未來的政策工具進行了探討。在伯南克看來,雖然貨幣政策不可孤軍奮戰,但因無法保證財政政策制定者屆時一定會“出手相救”,如果下一輪危機來臨,央行們還能有哪些工具?

伯南克似乎更傾向於將提高通脹目標作為美聯儲未來的政策工具。他認為,這其實和負利率實質上有相同的效果。根據經濟學理論,真正影響總需求的是實際利率(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預期通脹率,通脹目標是預期通脹率的重要引導指標)。

伯南克認為,負利率比上調通脹目標更好執行,歐洲和日本的經驗證明,宣布負利率後,新利率可以相對迅速地傳導到其它利率和資產價格。但上調通脹目標比負利率給央行留下的操作空間更大。

無獨有偶,IMF前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曾建議將通脹目標上調至4%,這樣在名義利率為零的時候,實際利率最低可達-4%。相較之下,負利率會給貨幣基金、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造成沖擊,長期保持負利率會造成巨大的成本,同時損害銀行和金融體系的貨幣政策傳導功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995

富事通:伯南克都想QE?

1 : GS(14)@2012-09-03 10:03:55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903/129506
「一定有QE3。」自從伯南克喺Jackson Hole央行年會講咗幾句,越來越多投機者,主觀願望想今年係2010年翻版,一次QE,就夠炒起任何資產價格。
究竟伯南克講過乜?
「必要時會出手。」好多人攞住呢句,就覺得伯南克暗示將會出手。不過,反過來諗,佢點都唔會話:「我打死都唔會再QE。」畢竟,未來嘅事,實在冇必要講到咁死。既然係自己主場,伯南克點都要為自己講嘢;而我聽到最重要嘅訊息就係:「一直以來,聯儲局嘅非常政策,都做得正確。」不過,又話分兩頭,如果伯南克唔係覺得外邊有人唔認同聯儲局嘅所作所為,佢又有冇必要為自己嘅決定辯護呢?
再諗深一層,既然伯南克都心知肚明聯儲局非常行動具爭議性,要再進一步見到QE3,就點都要有個共識。
過去幾個月,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經常試水溫,睇公眾究竟會唔會接受用「增長唔夠快」呢個理由,去容許更多非常行動。可惜,我主觀覺得,反應實在一般。
相反,如果有真正危機,聯儲局做乜都冇人會反對。事實上,再早幾個月,聯儲局都有試過講,密切注意歐洲情況。點知,歐洲死死嚇又好似死唔去。如是者,聯儲局一路都搵唔到個充分理由再玩鋪勁。
李兆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71

富事通:伯南克要多謝德拉吉

1 : GS(14)@2012-09-07 09:54:37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7%E6%8B%89%E5%90%89
落筆呢一刻,歐央行仍然未公佈究竟會做乜嘢。不過,已經有人話,今次係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嘅榮辱一戰,再唔出招,佢就真係「得個橘」。
另外,德國央行亦已經打「開口牌」,話反對。再者,德國憲法法庭,仲有一個星期先至判,究竟歐洲穩定機制(ESM)係咪合法。換句話講,德國陪你搞場大龍鳳ESM,德拉吉o依家又唔放在眼內,話買債就買債,投機者可以解讀成:一,歐洲真係好大鑊,再唔放水會有銀行死;二,歐洲除咗德國之外,幾乎其他所有國家嘅財政同金融機構,一個月之內都會缺水。
又假設,歐央行一如傳聞所講,真係無限量買短債,但係同時又沖銷(Sterilize)買債造成嘅貨幣增長,結果又意味乜嘢呢?沖銷,就係話,央行一方面買債,歐元流入市場,債就泊入歐央行,另一方面,歐央行又沽售外幣,買入同等歐元,令歐元唔使貶值。呢個做法,其實會令買債冇乜效,因為呢類公開市場運作,本來目的就係要增加流動性。
另一個角度睇,如果歐央行真係咁做,即係無端端幫美元增加流動性,其實對市場一旦出現恐慌,資本湧入美元區打咗底。
如果我係伯南克,我會講聲多謝。今年Jackson Hole央行年會德拉吉冇去,下年,可以搵佢主禮,如果,佢仲坐緊歐央行。
李兆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430

鄭家華:望著伯南克發好夢

1 : GS(14)@2012-09-09 23:47:30

http://news.on.cc/cnt/finance/20 ... 0903_00842_001.html
【on.cc 東方互動 專訊】 東方產經「搜財奴」專欄作者鄭家華:雖然,上週五港股開市前的牛熊證街貨比例進一步激化,以開市恆指水平(19,550)上下500點計,牛證街貨相若於5,164張期指好倉,而熊證街貨則只等同於區區204張期指淡倉。害得我還以為當日的港股,又或者當晚的美股隨時大跌,最後週五的港股只輕微下跌0.36%,而當晚道指更錄得90點(0.69%)的升幅。多得聯儲局長伯南克,繼續大玩「量寬前戲」(Quantitative Expectation),在Jackson Hole的央行行長年會上,說甚麼「不排除會採取行動刺激美國就業市場」。很明顯,伯老是向熱切的投資者送秋波,擠眉弄眼。但說實在的,假若伯老是一位艷情片女星的話,他演技也只能敬陪末席,而年紀亦已逾半百。說一位五十年前紅透半邊天的艷情女星還誘人,就算不是大話,也頂多是一種「敬老式」的賣囗乖。
那麼,為何投資者還是那麼興奮?我想,伯老的調情戲演出,頂多是差強人意。但有兩個比較因素,令一般有實力投資者,仍然對股市好夢連連。第一,是全球投資人持股票比例偏低,第二因素則為非股票類投資工具的回報,持續被避險資金拉低。兩者混在一起,令大型投資者一直留意轉投股票的機會,甚至乎去到有點一廂情願的地步。
據一位資深私人銀行業主管透露,大部分高資產值私人客戶(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可投資財富超過一百萬美元),在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後,投資組合中持有股票的比例,很多都在10%以下。有留意我言論的讀者,應該都知道主要政府(如德國和美國)的長債,其實質回報早就被避險資金買成負數。
近日,香港債市中的一宗新發行,可能進一步象徵較進取的私人大戶,隨時會棄債投股。我所說的,是上週四中海油田服務(02883)成功發行票面息率為3.25%,並為期十年的長債,籌集資金規模達10億美元。我不是說這宗集資,又或者中海油服這隻股份有甚麼問題,我只是想指出,這宗債務融資所付的利息成本是超低,條件對中海油服來說亦是超優厚。
要顯示債市回報現階段有多低,我只能說金融海嘯前的長實(00001)和和黃(00013),要發類似的債券,條款也未必如中海油服這趟融資活動。而上週五當日,一般在金融動盪時成交不足,匯控(00005)的類永續(35年)債券,亦要付出近5%的年回報,才有投資者願意買入。
或許大家還會問我,還有樓市呢?那我又要說故事了!上週五,久違了的既富貴又美艷的女同事C小姐,忽然出現酒局。席間提到,想把自己在半山的千呎豪宅放盤,因為放租兩個月都乏人問津。況且,即使有人願意承租,以年租金比市價的回報率也不足1.5%。她還記住上次碰頭(約大半年前),我跟她說以桿槓買債收息多吸引,風險亦相對可控的說話。現今,類似風險和類似槓桿買債法,回報可能已減少一半。聽完最新情況,C小姐雖然有點失望,但仍覺得沽樓買債較適合自己,還相約「銀行家」在套現後,替她自己設計債券投資組合,有美女相約,銀行家連聲說:「一定!一定!」。很難怪,一眾實力投資者,亦只有望著伯南克和股市,大發好夢!
申銀萬國聯席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465

伯南克的女性接班人選

1 : GS(14)@2013-05-04 12:44:34

http://finance.sina.com.cn/colum ... /090315326914.shtml
2 : CHAUCHAU(1254)@2013-05-04 13:01:11

貼錯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02

伯南克談退市 只是試水溫 施慧雅

1 : GS(14)@2013-07-15 22:02:3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k2_ek2a1.htm
  2013年7月15日

【明報專訊】港股前周低位反彈逾千點後,上周出現爭持,但整體而言仍是上升。周四大市更一度上升逾500點,雖然周五出現回吐,但上周全周恒指上升逾400點,以21,277點告收。

正如筆者在上周指出,從大圍環境的角度看,現時有點混亂,變數不小,並非完全向淡。一方面,美國長債息率上升,市場亦不斷預測美國聯儲局快將退市,但從主席伯南克最新的聽證發言來看,美國聯儲局不一定急速退市。正如筆者早前指出,伯南克現時是有點「彈弓手」,現時是試試水溫,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會減低最後加息時帶來的震盪,也可避免將來被人詬病把低息期拖延得太久。

量寬易出難收 美加息風險未必大

若是從伯南克過往的著作看,他深明「預期」在金融市場和經濟運作中的重要性,否則他也不能說出跳上直升機大派銀紙的比喻。不過,他今天貴為美國聯儲局主席,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講得太白。從管理預期的角度看,對伯南克最重要的,可能是令市場預期美國會加息、退市 ,但他不是真的想加息、退市。

值得留意的是,量化寬鬆是高難度動作,易出難收。一旦行出了這一步,不是話收就收,其效用相當依賴於難以估計和控制的預期,一旦預期改變,用雙倍子彈也未必可以力挽狂瀾。無論如何,歐洲和日本都未有條件可以試水沩。因此,美國加息的風險未必是那揦大。

施慧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29

伯南克撐聯滙適合香港若現金融危機 對銀行猶如保護罩

1 : GS(14)@2016-01-20 17:43:57

■伯南克昨日在香港稱,港元應繼續與其他貨幣掛鈎。 貿發局提供



【本報訊】美國加息之後,港美息差拉闊,加上經濟疲弱及股市下挫等因素,港滙再度陷於弱勢。正當市場紛紛猜測,本港會否因而放棄聯繫滙率制度之際,美國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昨日表示,由於香港經濟規模細小,港元應繼續與其他貨幣掛鈎。另對於美元近年強勢不斷,伯南克指出,美元升值經已大部份反映。記者:賴俊達


港滙近期表現偏軟,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前日重申當局維持聯滙的決心不變。伯南克昨日出席本港亞洲金融論壇。在一個專題午餐會上,伯南克表示,雖然本港應有「自家」可自由兌換貨幣,但因為香港經濟規模細小,港元與其他貨幣掛鈎更加合適,而究竟是與人民幣、美元抑或一籃子貨幣掛鈎,則由金融管理局自行決定。伯南克還指出,若未來出現金融危機,聯滙制度對於本港銀行業而言,猶如「保護罩」。




預計美元難再大升

美元近年持續攀升,美滙指數去年底更一度衝破百關。伯南克昨日表示,因為市場早前對美國聯儲局加息抱有預期,令美元持續走強一段時間;而絕大部份的加息預期已經透過美元升值顯現出來,升值情況基本上已大部份反映,預計美元再難錄得大幅度的上漲。他再指出,美元日後能否繼續上揚,取決於聯儲局未來的加息步伐,以及美國的最新經濟狀況,而新興市場經濟若有好轉,應可抵銷美元升值的影響。美滙指數昨日曾高見99.26,繼續徘徊於高位。另外,環球市場動盪,市場預期聯儲局或放慢加息步伐。據美國利率期貨市場最新數據顯示,美國3月加息的機會為32%,遠低於上月底所預期的逾55%;而6月的加息機會為52.5%。另外,對於人民幣近期波動,伯南克表示,人民幣走勢主要是由人民銀行決定,因人行透明度低,令到人民幣滙率更加波動,相信隨着人行政策透明度增,市場將回復信心,人民幣亦會穩定下來。伯南克指,人民幣國際化毋須過急,人民幣邁向自由兌換必須有良好法律框架支撐。中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僅增長6.9%,伯南克昨日在午餐會上指,中國經濟增長放慢屬正常,該國經濟模式目前正轉向「消費及服務型」,因過往由基建投資主導模式不能持續下去。伯南克強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並不會對全球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籲投資者分散投資

伯南克警告,縱然國際油價近期下挫有利中國及美國的經濟發展,但由於人口老化問題及中美兩國的生產力下降,令現今的投資回報低企。他認為,2016年最好投資策略是「分散投資」。



【伯南克金句一覽】

‧周小川很有能力,不需要我給意見。‧(被問及美國道指今年走勢)Who knows?‧Bitcoin已成為恐怖分子的融資途徑,難以成為全球貨幣。‧美國第一輪量寬(QE)相當成功,之後的亦不錯。‧投資最不應該的就是「高買低賣」,但是很多人都這樣做。‧不需要解釋的時代已經過了,中央銀行現在講求「透明度」。‧貨幣政策不是萬能,亦不是好的工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120/194590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598

伯南克批人行透明度倒退 不確定因素多 拖累人幣貶值

1 : GS(14)@2016-01-20 18:48:2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120/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前任主席,推出量化寬鬆(QE)帶領美國走出金融危機的鐵腕人物伯南克(Ben Bernanke)昨日來港出席亞洲金融論壇,他批評人行透明度倒退,令人民幣不明朗因素增加,造成近期匯率加劇波動。不過,伯南克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實屬正常,亞洲也無金融危機迹象,唯獨油價可能難以翻身。

明報記者 顧冷冰

近期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離岸人民幣(CNH)由1月4日起3天內急跌2%,上周人行打響「反擊戰」,挾高拆息打擊沽空人幣投資者,CNH也回升至年初水平,昨晚8時報6.5908,但長期貶值的預期仍在市場發酵。伯南克表示,人行透明度不高,是匯率波動的重要原因。他稱人行行長周小川是「有才幹的人」,但又坦言「我的一個擔憂是,中國央行不像原先那樣透明」。他稱雖然央行在12月推出人民幣CFETS指數,並指不再只是關注與美元單邊匯率,但伯南克昨日批評,如果人民幣要與一籃子貨幣掛鈎,就應當清晰明確地告訴市場。市場對於未來情形愈是肯定,波動就愈小。

讚周小川「有才幹」

人幣兌美元會貶值到什麼程度?伯南克表示,人民幣匯率最終由人行的策略決定。他又告誡,美元已經大幅走強,漲勢或許已經觸頂,如果美國經濟持續好轉,美元會伴隨加息走強;如果新興市場經濟好轉,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幅度就會降低。

油價每次跌破30美元關口,都有強勁承托,惟伯南克相信,油價難以回升,「低有低的理由」。他認為未來煉油企業,以至石油出口國將處境艱難。不過,低油價對於總體經濟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和社會問題有幫助。至於美股,他稱不會再有10%至12%的年回報率,年回報達到4%已經不錯。

中國經濟放緩 未嚴重威脅全球

中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9%,伯南克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放慢是正常的,目前正轉向消費及服務型經濟,「不能靠興修水壩維持每年10%的增速」。中國經濟的債務主要是內部債務,不是以美元借貸,因而在美國加息周期,資本流出的擔憂較少,政府有很多資源應對。中國整體放緩未嚴重威脅全球經濟,亞洲沒有陷入新一輪金融危機的迹象。至於中國股市暴跌,會否導致環球股災?他表示,經濟的關聯性遠不如市場的關聯性,投資者的悲觀情緒彼此感染,但這是「金融現象,不是經濟現象」。

港應維持聯匯

當被問及本港應否改變實施多年的聯繫匯率制度,伯南克表示,香港是細小的地區,維持聯匯制度是合理的,究竟是與人民幣、美元或一籃子貨幣掛鈎,則由金管局決定。

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伯南克曾形容,恍如小學生拿到一顆星作為獎勵。昨日他再強調,SDR無流動性,也未形成有交易的市場,仍需漫長時間成為國際流動貨幣,他認為在他有生之年也未必成事。
2 : GS(14)@2016-01-20 18:49:0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120/news/ea_eaa2.htm


【明報專訊】內地不斷加強資本管制,據外電引述消息報道,中國監管機構正計劃針對跨境人民幣資金池的資金流出進行管理,要求部分省份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資金池業務,任何時間淨流出額「不得大於零」。分析稱,措施意味目前維護金融穩定是優先事宜,惟與開放資本帳項的改革背道而馳,將影響外資投資中國意欲,甚至會威脅到自貿區的發展。

路透社:周一已生效

路透社報道,人行近日已與部分沿海港口城市分行召開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由1月18日起,嚴控資金池業務的淨流出上限,任何時間淨流出餘額不得大於零。

監管層已要求各家商業銀行對涉及跨境人民幣資金流出的各項業務和產品,加強交易背景審核以及資金用途審核,並表示必要時會檢查業務。部分商業銀行省級分行已接獲通知,要求其停止做境內外聯動產品,並暫停境外倉單融資和結算業務。

2015年人行曾下發279號文件,鼓勵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發展,並降低了一些申請門檻和條件。

星展香港經濟師周洪禮表示,跨境人民幣資金池業務主要是服務跨境公司。這些公司在內地有項目,為了提高資金運用效率,通常在項目完結時,會立刻將餘款匯至國際總部。如今限制資金流出,不允許出現淨流出,就意味着將錢轉入內地時必須三思,因為「入易出難」。

星展:外資匯入資金會三思

自貿區是否會收到相關措施影響,周洪禮稱,由於並無具體措施出台,很難判斷如何具體執行,不過,一旦影響到自貿區就是嚴重的倒退。他表示,現時加強監管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在「改革發展和金融穩定之間,必須以穩定為優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6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