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吳建民:2016年中美關系將經歷一段摩擦多發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488.html

編者按:

第一財經記者從武漢有關方面獲得的消息,6月18日淩晨4時許,武漢梨園隧道南出口發生一起車禍,致兩死三傷。死者為前駐法國大使吳建民和武漢大學信息學院教授朱曉馳,同行的武漢大學司機、武漢大學水電學院一名副教授和大使秘書陳偉傑受傷。

斯人已去,思想永存。吳建民先生去年年末曾給《第一財經日報》“年終特刊”撰寫文章,再次轉錄於此,以做緬懷。

2015年過去了,這一年的國際形勢跌宕起伏,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時代潮流不可阻擋。

今年國際上發生了很多事情讓人眼花繚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繼續向前推進。有幾件事特別能說明這一點:

(一)習近平主席對美國成功的國事訪問。

習主席今年9月22日至25日對美國的訪問是國際媒體十分關註的。中美兩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關系如何不僅會影響到中美兩國,而且會關系到全世界。今年以來中美關系在繼續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摩擦和矛盾,特別是圍繞網絡安全、南海、人權等。今年在習主席訪美之前,我先後兩次去美國,會見了一些美國朋友和關心中美關系的人士。他們說中美關系的氛圍不好,很擔心這種氛圍會對習主席訪美投下陰影。國際媒體對中美之間的分歧做了大量的報道,好像中美關系註定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訪問結束後,中國外交部公布了49項成果清單,比去年11月奧巴馬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達成的27項成果多22項。訪問的成功受到中美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中美不僅沒有迎頭相撞,而且在各個領域的合作繼續向前推進。

(二)習近平與馬英九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

11月7日,習近平主席與臺灣領導人馬英九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消息傳來,不僅受到兩岸同胞的熱烈歡迎,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和肯定。會晤雄辯地表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符合時代潮流的。

(三)伊朗核協議終於達成。

7月20日,安理會五常國、德國和伊朗關於伊朗核問題經過10年的艱難談判終於達成協議。伊朗核協議受到全世界包括伊朗國內的歡迎。伊朗地處中東,而這個地區正是全球動蕩、局部戰爭、沖突和仇恨的中心。如果伊朗核問題談判久拖不決,勢必會加劇本地區的動蕩。伊核達成協議不僅對本地區,而且對全世界都是好消息。

(四)東亞地區的矛盾和分歧得到了管控。

東亞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然而近幾年來由於領土爭端和歷史問題出現了一些緊張形勢,矛盾和分歧有所發展。然而,在有關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地區的矛盾和分歧得到了管控。

中日關系是亞太地區很重要的一對雙邊關系。2015年對中日關系來說是十分敏感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日本安倍首相8月14日發表有關歷史問題的談話,中國在9月3日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不少人曾擔心正在恢複和改善的中日關系可能今年再度出現波瀾。然而事實情況是,中日關系盡管仍面臨著困難,但兩國關系改善的進程在繼續。

4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雅加達會見了安倍。

5月23日,習近平主席會見了由日本自民黨總務會長二階俊博率領的3000人代表團。習主席在講話中強調:“中國高度重視發展中日關系,盡管中日關系歷經風雨,但中方這一基本方針始終沒有改變,今後也不會改變。”

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議在推遲了3年之後,終於在11月1日於韓國首爾舉行,開啟了中日韓合作的新階段。

2014年中越兩國因為領土爭端,兩國間的緊張局勢一度升溫。9月2日至3日,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訪問中國並參加了閱兵儀式。11月5日至6日,習近平主席訪問了越南,兩國首腦年內實現了互訪,達成了一系列的協議。雙方一致同意發展合作、管控好分歧。

中國和菲律賓圍繞海洋領土爭端,兩國關系出現了緊張。11月10日王毅部長訪問了菲律賓,會見了總統阿基諾。習近平主席出席了11月17日至20日在馬尼拉舉行的APEC峰會。中菲兩國的高層來往顯然對緩和兩國的緊張局勢是有益的。

(五)美國和古巴恢複外交關系。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美國與古巴的關系急劇惡化,到1961年1月斷交,美國始終對古巴實行封鎖禁運的政策。然而今年雙方經過談判,達成了複交協議,於7月20日正式恢複外交關系並重開大使館,兩國關系50多年的死結終於解開。

(六)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協議。

12月13日,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經過長期的艱苦談判,終於達成最後協議。消息傳來,舉世歡騰,這是2015年年終最好的消息。

氣候變化是人類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氣候變化已經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現實。2015年是自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溫度在升高,冰川在融化,極端災害的天氣越來越頻繁。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這也涉及到各國的根本利益,所以談判非常艱苦。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哥本哈根大會未能達成協議。人類曾對氣候變化大會達成協議持悲觀態度,但此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特別是2014年11月,奧巴馬總統訪華期間與習近平主席達成了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美首腦的聯合聲明給陷於僵局的聯合國氣候談判帶來了希望。2014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在秘魯開會,各方談得非常艱苦,仍未能打破僵局,最後大家決定采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的提法才達成了協議。2015年9月中美首腦又就此發表了第二個聯合聲明。中美兩國是全球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兩國首腦達成協議,對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11月2日至3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東道國法國總統奧朗德訪問中國,氣候變化是兩位首腦會談的重要議題之一。兩國首腦共同發表了《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11月29日,習近平主席抵達巴黎後,當晚與奧朗德總統進行了工作晚餐;11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會見了美國總統奧巴馬,一致同意共同推動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功。

12月11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最後階段,習近平主席又與奧巴馬總統通電話,雙方重申中美要同各方加強協調、共同努力,確保巴黎大會如期達成協議。12月13日,在會議達成協議後,奧巴馬總統發表電視講話,盛贊中美合作對達成協議發揮了關鍵作用。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的協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國家參加,並在如此高的級別上達成的應對嚴峻氣候變化挑戰的協議。這個協議的意義非同小可,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人類共同的勝利。

時代潮流不是抽象的,時代潮流是由時代主題所確定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主題,主題既反映了這個時期時代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又指出了解決主要矛盾的路徑。盡管世界不少地區還面臨著沖突和動蕩的形勢,然而上述6件事雄辯地說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個時代的潮流在繼續向前推進。

二、代表舊時代的冷戰、對抗、沖突、仇恨的潮流仍在頑強表現,並有新的發展。

時代主題從“戰爭與革命”演變為“和平與發展”,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進步。然而,今天的世界是從舊世界演變過來的,代表舊時代的冷戰、對抗、沖突、仇恨的潮流仍然不肯離去。歐洲曾是昔日美蘇冷戰的主戰場,中東是美蘇當年爭奪的關鍵地區。長期的冷戰所形成的強大慣性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並有新的發展。

2015年對歐洲來說是多事之年,烏克蘭危機、恐怖襲擊、經濟危機、難民危機接踵而來。恐怖主義成為歐洲當前關註的首要問題。

1月7日,蒙面槍手襲擊了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的總部,造成12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漫畫家。槍手在襲擊時自稱來自也門的基地組織,並高呼“為先知(穆罕默德)報仇”。

11月13日晚,巴黎市中心及其北郊的法蘭西體育場發生系列恐怖襲擊事件(7起槍擊、6次爆炸、1起屠殺人質),造成132人死亡,352人受傷。僅在巴塔克蘭劇院,恐怖分子就打死了100多人。法國總統奧朗德隨即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封鎖了邊界。11月14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當日在社交網絡上發表一份正式聲明,宣稱對11月13日晚在巴黎發生的系列恐怖襲擊事件負責。消息傳來,世界各國同聲譴責恐怖主義的暴行,並向法國政府和人民表示同情和聲援。

2015年我多次去歐洲開會,發現難民危機成了歐盟面臨的大難題。盡管歐洲接受了一部分難民,但這僅僅是開始,還會有大批的難民源源不斷地向歐洲湧來。德國總理默克爾是一位頗得民心的總理,但德國民眾有不少人對她處理難民危機的辦法持異議,她的民望在下降。

我出席了9月16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慕尼黑歐洲安全峰會。會議一開頭,巴伐利亞州負責歐洲事務的國務部長在會議開幕式上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歐洲正在經歷著嚴重的難民危機,造成這場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麽?”許多歐美人士先後發言,對難民潮帶來的複雜因素進行了分析。但沒有人明確回答出現難民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我在會上發言指出,難民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這三場戰爭。這三場戰爭把中東地區原有的脆弱平衡打破了,導致這個地區陷入了長期的動蕩、戰爭和沖突之中。

2003年2月,希拉克總統與我有一次單獨談話。他告訴我:“布什總統下決心要打伊拉克,我反對。打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歷史證明希拉克總統的判斷是正確的。

為什麽布什總統當時堅持要打?那是因為他相信打能解決問題。習近平主席說得好:“不能身體進入21世紀,腦袋停留在過去。”腦袋停留在過去,以為按舊時代的遊戲規則辦事能行。殊不知時代主題變了,遊戲規則變了,戰爭解決不了問題了。

10月26日,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接受CNN采訪時承認,他曾積極支持小布什總統打伊拉克,現在看來打伊拉克打錯了。沒想到把薩達姆搞垮後,帶來了這個地區的大亂,打出了一個伊斯蘭國。他承認他自己有責任,誤信了錯誤的情報。

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在他即將發表的家族自傳《命運與權力》一書中,異乎尋常地點名批評當時小布什任總統時的副總統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過於強硬,害了他的兒子。他還批評他的兒子在2002年國情咨文中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列為“邪惡軸心”,他說:“歷史將證明這些言論沒有任何益處。”

我們都很清楚,政治家要公開承認錯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什麽布萊爾首相要公開承認自己錯了?老布什為什麽要寫書批評他兒子當年的重臣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重要的原因是,在新世紀美國發動的三場戰爭造成的嚴重惡果正在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證明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越來越行不通了。

2014年6月29日,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自稱為哈里發,將政權更名為“伊斯蘭國”,並宣稱自身對於整個穆斯林世界(包括歷史上阿拉伯帝國曾統治的地區)擁有權威地位。伊斯蘭國成立之後,策劃了各種恐怖襲擊,殺害人質,引起了世界的公憤。

2014年9月22日美國宣布對伊斯蘭國實行空中打擊,此後美國的盟國也參與了空襲。

2015年9月30日起,俄羅斯空軍開始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目標頻繁出擊。

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和俄羅斯都說在打擊伊斯蘭國,照理講各方可以聯合起來,形成統一戰線,集中打擊伊斯蘭國。俄羅斯多次倡議成立反恐聯盟,但美國不予響應。雙方打擊的目標不一樣,相互之間的指責愈演愈烈。

11月24日,俄羅斯一架轟炸機被土耳其擊落,這是北約成員國的武裝部隊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首次擊落俄羅斯戰機,俄土之間的緊張關系、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之間的緊張關系驟然升溫。

盡管雙方都試圖控制緊張局勢升級,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但雙方都講了一些狠話。俄羅斯總統普京11月25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警告說,俄方不能排除未來還會再次發生類似事件的可能性。如果類似情況再次發生的話,俄方必須做出必要的報複行動。26日普京還說,在俄方看來,土方正蓄意把俄土關系推進“死胡同”。普京同時表示,他仍在等待土耳其方面就擊落俄方戰機一事道歉,並與俄方商討賠償事宜。

針對普京的談話,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26日表示,“如果有一方需要道歉,侵犯我們領空的人才需要道歉,我們的飛行員和武裝部隊只是履行職責。”但此後的11月28日,埃爾多安對俄方戰機被擊落表示遺憾,希望事件不要繼續升級,同時謀求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期間會見普京總統。

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緊張關系在持續;中東的大動蕩看不到盡頭。

三、單極與多極之爭近一步凸顯。

在回顧2015年的國際形勢時,亞投行問題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問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金融問題,而是單極、多極之爭的反映。

2013年10月2日,習近平主席提出籌建亞投行的倡議,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投行。2015年6月2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儀式在北京舉行,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財長或授權代表出席了簽署儀式。截至10月9日,共有53個國家正式簽署《亞投行協定》。

3月12日,在亞投行的籌建過程中,特別引人註目的是,英國在歐洲大國中率先作為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這件事情對美國震動很大。繼英國加入亞投行後,共有17個歐洲國家加入了亞投行,美國顯得十分尷尬。

東亞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過去幾十年,東亞經濟的增長率約為全球平均經濟增長率的兩倍多。幾十年的大發展使東亞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然而東亞也好,亞洲其他地區也好,基礎設施不足成為越來越明顯制約經濟增長的短板。中國倡議成立亞投行,就是為了彌補這個短板。

美國對中國倡議成立亞投行十分敏感,不僅自己不參加,還試圖阻止其盟國參加。但美國的許多盟國沒有聽美國的意見,自主決定加入亞投行。

10月19日至23日,習近平主席對英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受到高規格的接待。英國報刊評論稱,英國試圖同中國建立“特殊關系”。英國一向以與美國有“特殊關系”感到自豪,今天卻要同中國建立特殊關系。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兩極體制壽終正寢,從此世界進入了一個走向新格局的過渡時期。過渡時期國際關系的主線是單極和多極之爭。美國在蘇聯解體後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還想“再領導世界一百年”,美國要建立一個單極世界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但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不贊成單極世界,因為一方面世界在走向多極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個多極世界可能是一個更加和平、更加民主、更加繁榮的世界。

不久前我去新西蘭,出席一次關於中美關系的研討會,聽到不少澳大利亞、新西蘭朋友的發言,他們希望美中兩國關系繼續向前發展,而不要走向對抗。他們強調他們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不選邊站隊”是世界上許多中小國家的共同呼聲。需知,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國,作為美國的盟國提出不願選邊站隊,這是意味深長的。這說明在世界走向新格局的過渡時期里,一大批中小國家的獨立性增強,不選邊站隊本身就是對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支持。

四、全球經濟需求疲軟,經濟增長乏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為3.1%,與今年7月份的預測相比,下調了0.2個百分點,比2014年低0.3個百分點。預計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提高至3.6%。

具體而言,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在2015年、2016年將分別為2.0%、2.2%。美國和英國的複蘇進展最快,貨幣政策看來會逐步收緊,而歐元區和日本的複蘇更為不確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美國2015年經濟增長為2.6%,2016年將升至2.8%。得益於石油價格下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金融條件的改善,歐元區經濟溫和複蘇,2015年、2016年將分別增長1.5%和1.7%,但各經濟體的增長表現依然不均衡,預計2015年、2016年德國經濟增長分別為1.5%、1.6%,法國經濟增長分別為1.2%、1.5%。2015年日本經濟將恢複正向增長,預計日本經濟增長2015年為0.6%,2016年為1.0%。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2015年、2016年將分別為4.0%、4.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發表不久,消息傳來,日本經濟2015年二、三季度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陷入了衰退。

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從根本上說是由於需求不足造成的。如何應對需求不足成為全球經濟中的頭號大問題。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絲路基金、亞投行就是針對需求不足而提出的。

我出席了11月1日至3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會見了美國前任財政部長薩默斯。薩默斯是在國際經濟領域中最早指出“需求不足”的人士。我肯定他發現了這個全球經濟面臨的大問題,同時告訴他,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亞投行、絲綢之路基金就是針對全球需求不足而提出的。如果這些倡議能得以實施,那不僅中國會受益,全世界都會受益。然而為什麽美國對於亞投行、“一帶一路”、絲路基金如此保留?大概是誤讀了中方的好意,薩默斯表示贊成我的看法,稱美方確實誤讀了。從全球範圍看,要求加強國際合作、創造有效需求的呼聲在提高。

展望2016年的國際形勢,盡管國際形勢變化莫測,要準確地預測是困難的。但從目前情況看,有四點比較明顯:

一、中東和北非地區持續動蕩,應對恐怖主義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

中東和北非地區成為全球動蕩、沖突、局部戰爭和仇恨的中心已有快5年時間了。今天全球大國在這里角逐,地區大國在這里爭奪,阿拉伯與以色列的沖突在這里延續,教派仇殺在這里愈演愈烈,民族矛盾在這里爆發。因此,這個地區的大動蕩、大搏鬥不會在短期內結束。中東和北非地區的政治版圖正在發生深刻的調整和變化。

2016年上述狀況會繼續,成為困擾國際社會的難題,吸引大國外交的主要註意力。同時,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動蕩會繼續給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恐怖主義的襲擊和難民潮就是其突出的表現。歐洲會繼續是中東和北非動蕩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2015年是恐怖主義襲擊大爆發的一年,各國進一步認識到恐怖主義是人類的公敵。如何應對恐怖主義的威脅將是2016年國際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各國在應對恐怖主義方面的合作會進一步增強。

二、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緊張關系會持續。

烏克蘭危機使美國等西方國家與俄羅斯的關系跌入了冷戰結束以來的低谷。美國等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加劇了俄國內經濟的困難,但俄羅斯民眾對普京總統的支持有增無減。

圍繞敘利亞危機,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矛盾在深化,雙方對立的情緒在加深。奧巴馬、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卡梅倫、意大利總理倫齊和代表法國總統奧朗德出席的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在今年11月中旬土耳其安納托利亞舉行的G20領導人峰會期間舉行了簡短會晤,決定針對俄羅斯的制裁再延長半年,即延長到2016年7月。

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緊張關系在2016年看不到轉圜的可能。雙方緊張關系的持續會增加解決敘利亞危機的難度。

三、亞太地區的爭端會繼續受到管控,中國對國際關系和全球經濟的積極影響將進一步顯現。

展望全球,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是全球局勢中的光明地帶,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對比中東、北非的動蕩,歐洲面臨的各種難題、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對於全球而言顯得更加珍貴。2015年亞太地區的緊張得到一定的控制和緩和。

2016年,盡管由於美國的因素,南海地區的複雜形勢可能還會有一些曲折和變化,但從總體上看,這個地區的緊張有可能進一步降溫。特別是隨著中日關系的改善,南海地區行為準則的談判加速,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會進一步得到控制,東亞地區的合作勢頭會逐步增強。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的峰會將會在中國杭州舉行。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世界各國對這次峰會均很期待。今年11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峰會的工作午宴上介紹了中方的打算,提出2016年峰會的主題確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受到各方的好評。

2016年杭州峰會定會對增長乏力的全球經濟帶來一股清風。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作用的發揮,全球經濟需求不足的現象會得到一定的改善。需求增加了,就會增加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

四、中美關系將經歷一段困難和摩擦的多發期。

2016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民主黨、共和黨在大選中的角逐爭鬥已經開始。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時,中國問題不是爭論的焦點。然而今天則不然,從選戰中所暴露出來的情況,可以看出中國正在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在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的選戰中,不顧事實地拿中國說事的情況在增多。

不久前在香山論壇上我會見一些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他們私下不無憂慮地對我說:“今後兩年可能是中美關系的多事之秋。美中雙方如何攜手合作共同應對,使中美關系不出大問題,這成為一個擺在美中雙方面前的課題。”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當中最突出、最敏感的問題。2016年1月16日臺灣將舉行大選,臺灣政局的變數增多。此外,最近美國官方人士稱,奧巴馬政府將於2015年12月中旬宣布向臺灣出售10億美元的武器。這些均會增加中美關系的複雜性。

鑒於此,2016年將是中美之間的摩擦、矛盾多發期。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和摩擦,成為中美雙方外交上面臨的重要課題。

盡管世界面臨的問題還很多,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國際局勢的發展感到悲觀。人民要和平、世界要發展、國家要合作,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時代潮流。不管今後代表舊時代的潮流如何頑強表現,造成國際局勢的動蕩和曲折,但時代潮流是不可阻擋的。

(作者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06

日本希望菲律賓總統與美關系繼續走近,中方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5日表示,在本地區南海局勢已經走向緩和,中國和菲律賓已經在共同努力全面恢複關系和致力於積極合作的大背景下,希望其他各方的相關言行都能夠有助於這個積極勢頭,而不是相反。

在2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稱,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今天訪問日本,日方希望杜特爾特與美國的關系繼續走近,安倍首相希望杜特爾特弄清菲律賓與美國的關系,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陸慷表示,關於杜特爾特總統訪問日本,我們主張所有國家、特別是我們的鄰國,相互之間都能保持健康、積極、合作的關系,希望這樣的關系也能夠有助於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而不是相反。特別是在本地區南海局勢已經走向緩和,中國和菲律賓已經在共同努力全面恢複關系和致力於積極合作的大背景下,希望其他各方的相關言行都能夠有助於這個積極勢頭,而不是相反。

杜特爾特上任後首次到訪日本

據悉,杜特爾特於25號傍晚,乘坐專機抵達日本東京,展開三天的訪問行程。

這是杜特爾特上任後,首次到訪日本。他將於26日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首腦會談。

據了解,兩人在會面期間,安倍會提出向杜特爾特家鄉棉蘭老島,提供50億日圓貸款,援助當地的農業開發。另外,日方也計劃援助菲律賓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海上巡邏船等,有望在杜特爾特訪問期間達成協議。

至於外界關註菲律賓的外交發展,日方早前表明,希望直接了解杜特爾特的想法;當局也重申,日本的政策方針,是要與菲律賓進一步,發展戰略夥伴關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425

默克爾擔心德美關系遇冷 連基辛格也幫不上忙

在英國宣布退歐後,外界普遍預期德美關系將在未來得到加強,然而對於即將來臨的新德美關系和跨大西洋夥伴關系,德國總理默克爾卻愁眉緊鎖。

在選戰之中,默克爾政府幾乎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的團隊沒有任何接觸,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在期間還成為特朗普鮮明的批評者,指責特朗普“煽動仇恨”;在特朗普勝選後,盡管德國政府頻頻派出高級外交官赴美一探究竟,然而一向謹慎的德國外交人員對於特朗普政府上臺後的政策把握仍無法做出定論,甚至給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打電話也幫不上忙。

一位德國高級別外交官員坦承:“我們要擁抱跨大西洋關系的困難歲月了。”

默克爾做了最壞打算

在觀看完有關特朗普1小時長的紀實影像之後,默克爾的心情沒有變得更好。此影片是特朗普最近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次“感謝投票者活動”,默克爾不僅自己把一個小時的片子都看完了,而且還向她所有的基民盟成員都推薦觀看該影片,“了解他的思維活動,這很有意思”。

在這部影片中,特朗普慶祝了自己的勝利,抨擊了媒體記者——全世界最不誠實的人。他在這一場活動上的所有行為都沒有令人感到他將轉型成為一個嚴肅的政治家,在其中他所講的一句話令默克爾印象深刻,她逐字引述道:“沒有一首全球國歌,也沒有一種全球貨幣以及全球國旗這樣的東西,我們只向一面國旗致敬,那就是美國國旗。”

默克爾還形容稱,特朗普的這篇演講在“文化上很有趣”,並有可能成為理解特朗普未來政治決定方向上的一種思路,譬如在以“美國優先”的思路下進行大規模減稅等活動。

默克爾並不願意在公開場合就特朗普進行表態,並且認為施泰因邁爾一再公開批評特朗普是個錯誤的舉動,但這並不代表默克爾不同意施泰因邁爾的觀點:在黨派內部,默克爾願意分享她對於特朗普的看法,即在美國歷史上還沒有哪一位總統候選人能這麽不顧體面。

在特朗普勝選後,默克爾冰冷地表示:“美德因一系列共同價值觀連接在一起:民主、自由以及對於法治的尊重。”她還說,美德要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合作。她不僅做出了這樣的公開聲明,而且還在11月11日與特朗普進行長達一個小時的電話交談中再次重複了這一點。

種種跡象表明,默克爾已經做出了最壞的打算。實際上,默克爾對於特朗普的性格最為憂慮,特別是他那種對於被愛戴的渴望,以及如若不成便惱羞成怒的行事作風。“許多人都覺得這個世界恐怕要天翻地覆了。”默克爾在基民盟的年度大會上說。而這樣的重話,很少能出自默克爾之口。

特朗普的選民則總以美國前總統里根與特朗普相提並論。不過默克爾總理府的官員們並不這樣認為:里根在入主白宮前做了8年的加州州長,並且同共和黨沒有沖突,而默克爾的官員們認為,最適合和特朗普做對比的,是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

基辛格​​​​​​​也幫不上忙

在特朗普勝選之後,施泰因邁爾曾給基辛格打了不少電話。“但是就連他也幫不了我們什麽忙了。” 施泰因邁爾後來表示。

隨後,德國政府在無奈之下同特朗普陣營加強了聯系並從2016年12月開始派出了大量德國高級外交官赴美。在調研中默克爾發現,特朗普唯一崇拜的就是強勢。

她感到吃驚的是,美國馬薩諸塞州前州長米特•羅姆尼竟然為了國務卿的職位向特朗普示好,而默克爾對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行為也感到很難理解:為什麽安倍不能安靜地等待與特朗普的正式會面安排,而是在特朗普當選消息確定僅9天之後就親自飛往紐約會見一位當選總統。

特朗普對強勢的崇拜導致了另一項令德國最為憂慮的可能性:他多次表示欣賞俄羅斯總統普京,並宣稱希望解除美俄爭端,且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已經過時了。

就在1月7日,特朗普怒發6條推文,來回應美國情報機構對俄羅斯的指責。

在其中,特朗普寫道:“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系是件好事。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認為這是件壞事”以及“我正式就任後,俄羅斯會比之前對我們更尊敬,我們也許還會攜手解決其他緊迫的問題……”

德國總理府和德國國防部目前只能希望,哪怕是特朗普這樣的人也不敢隨便觸碰二戰後美歐秩序的基石,而這種樂觀估計很大程度基於特朗普對五角大樓負責人退役海軍陸戰隊將軍馬蒂斯(James Mattis)的任命之上。

不少德國高級軍官都在阿富汗服役期間認識馬蒂斯,並對於他的品格有著較高評價。重要的是,馬蒂斯本人也擁護NATO,曾經在NATO擔任了兩年高官。德國國防部的消息人士表示,他們認為馬蒂斯將向特朗普闡明歐洲和大西洋聯盟的重要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435

俄總統新聞秘書談俄美關系:摩擦不可避免 對話至關重要

1月22日據央視新聞報道,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1日表示,在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上臺後,俄美兩國關系將如何發展,取決於雙方能否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在俄羅斯24新聞頻道播出的專訪中,佩斯科夫對於特朗普正式上任,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一事表示,近日,俄總統普京將會致電特朗普,向其正式就任表示祝賀。但除此之外,兩國領導人暫時沒有計劃展開其他方面的接觸。

在談到未來俄美關系時,佩斯科夫認為,未來,俄美兩國的利益摩擦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發展雙邊關系的關鍵是要通過對話解決問題。佩斯科夫稱,俄美是世界上的兩個大國,雙方之間不可能沒有利益摩擦和沖突,能否成功發展雙邊關系將取決於雙方能在多大程度上通過對話解決這些矛盾。

報道還稱,特朗普在正式上任後表示,美國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包括打擊極端組織以及與俄方就裁軍問題展開談判。對於縮減對俄制裁,特朗普稱,這可能將與俄美簽署有關削減核武器的雙邊條約掛鉤。對此,佩斯科夫在專訪中表示,核裁軍是一個概念性詞匯,但同時它也包含數量巨大的細節問題。在這方面俄美之間不能進行比較。

“在這一點上(核裁軍問題),俄美不能進行比較。美國的核力量構成和俄羅斯是不同的,因此如果雙方對等削減核武器是完全不能接受也是不恰當的,因為這會導致主要的一點,就是核均勢、核威懾被破壞。所以將來從專家的觀點來看,將制裁問題和核裁軍問題,混在一起未必可行”,佩斯科夫說。

特朗普在美國第45任總統就職典禮上宣誓。(圖:東方IC)

當地時間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共和黨人唐納德·特朗普在首都華盛頓特區宣誓就任美國第四十五任總統。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重申“讓美國再次強大”,沒有提到俄羅斯或美國之外任何國家的名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82

俄美關系迎來關鍵時刻

8月8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因“俄羅斯前特工中毒”事件對俄再次實施制裁,其中第一輪制裁將於8月22日生效,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向俄羅斯出口對於國家安全具有敏感性的任何產品或者技術,如果俄羅斯不能在90天內滿足美國的條件,將實施第二輪更加嚴厲的制裁,內容包括限制俄羅斯航空的班機飛往美國,限制美國銀行貸款,甚至全面禁運以及降格外交關系。

出於對美國潛在新一輪制裁的憂慮,俄羅斯金融市場再次遭遇重創,俄羅斯兩大股指——俄羅斯交易系統指數(RTS Index)和莫斯科銀行間外匯交易所指數均大幅下挫,其中俄羅斯交易系統指數當天下跌11.44%,創1995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在匯市方面,盧布對美元最低跌至60.280,這也是2017年11月以來新低。

意在迫使俄羅斯改變

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再次對俄羅斯揮舞制裁“大棒”的原因,在於特朗普政府認定俄羅斯違反了禁止使用化學生物武器公約,俄羅斯需要在90天之內滿足一定的標準,包括俄羅斯提供未來不再違反國際法使用生化武器的“可信保證”並同意聯合國相關機構對俄方行動進行“現場核驗”,才能避免第二輪更加嚴厲的制裁。然而,細數自2014年3月因烏克蘭危機而引發的對俄羅斯的制裁,不難發現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呈現出了定點制裁與精確打擊的特征,意在通過惡化俄羅斯經濟環境來改變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和對外行為。美國制裁俄羅斯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是通過限制向俄羅斯出口敏感技術,打擊俄羅斯的能源企業和軍工企業,限制俄羅斯創新經濟的發展。對俄羅斯來說,能源企業掌握了俄羅斯經濟的命脈,在俄羅斯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軍工企業則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在俄羅斯創新經濟戰略中具有關鍵作用。

第二是通過制裁俄羅斯國有銀行、封鎖俄羅斯國有銀行的融資渠道,加劇俄羅斯企業的融資困境。長期以來,俄羅斯的主要融資渠道是西方國家,制裁切斷了俄羅斯國有銀行的國際融資渠道,俄羅斯銀行難以在歐美市場通過發行股票或債券的方式獲得融資。

第三是通過制裁動搖俄羅斯市場信心,加劇資金外逃和俄羅斯金融市場動蕩,促使盧布匯率下跌,惡化俄羅斯投資環境。

第四是區別對待俄羅斯民眾與俄羅斯官員和寡頭,對俄羅斯政府高官和寡頭進行個人制裁,凍結部分官員和企業的在美資產。

從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後果來看,美國的定點制裁與精確打擊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制裁實施的這幾年,在內外多重困難下,俄羅斯主要宏觀經濟指標表現不佳,經濟連續幾年負增長或低速增長,能源行業、金融行業及其他外向型行業受到重大沖擊,金融市場動蕩,俄羅斯財政收入減少,資本外流趨勢增加。也正因為如此,美國政府相信通過持續制裁俄羅斯並增加制裁強度,能夠改變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和對外行為。在這一邏輯下,特朗普政府再次威脅對俄實施制裁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從制裁內容和制裁措施看,美國威脅實施的新的制裁仍沒有超出定點制裁與精確打擊,只是在範圍和強度上有所擴大。

俄美關系迎來關鍵時刻

在特朗普與普京首腦會晤後不久,特朗普政府就出臺對俄羅斯新的制裁,無論在制裁範圍和制裁的強度上,均出乎國際社會的預料,畢竟就在一個月前,美俄峰會還釋放出美俄關系緩和的信號。也許正因為如此,俄羅斯股市匯市反應強烈,動蕩的背後反映了民眾對於俄美關系走向不確定性的深刻憂慮。

從美國方面看,冷戰結束後,美國對俄羅斯的戰略疑慮一直存在,國內反俄勢力一直非常強大,對美國政府的對俄政策形成掣肘。普京的做法並不符合美國國內政治對俄羅斯的期望。烏克蘭危機,再次挑起了美國的敏感神經。俄羅斯是美國地緣政治對手的觀點在美國國內成為主流,通過經濟制裁迫使俄羅斯改變對外政策和行為,成為美國政府對俄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由於在總統選舉期間,特朗普發表了一系列希望改善俄美關系的言論,其對俄立場在美國國內受到質疑,美國國內的政治精英和大眾媒體自發地扮演起美俄關系“制動器”的角色。特朗普政府的對俄政策因此受到了更大的約束,可以說,特朗普對俄的言行都被置於“放大鏡”下進行觀察和解讀。在此情況下,一貫以“反建制”標榜自己的特朗普也不得不受制於美國國內政治,著眼於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不得不再次對俄強硬。

從俄羅斯方面看,美俄關系的長期緊張對俄羅斯極為不利。一方面,美歐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和美俄關系的惡化使俄羅斯壓力驟增,俄羅斯面臨冷戰結束以來最為嚴峻的地緣政治環境,俄羅斯不得不將大量資源應用於對抗來自於美國和西方的戰略壓力上。另一方面,制裁所帶來的經濟困境是客觀存在的。雖然制裁只是俄羅斯當前經濟困境的外部條件,其根本原因在於俄羅斯經濟結構的積弊使然,但制裁增加了俄羅斯經濟結構轉型的成本,俄羅斯不僅難以在國際市場獲得足量、穩定和可靠的投融資,而且由於油價的下跌和能源企業遭遇制裁,俄羅斯財政收入大幅減少,俄羅斯實施經濟創新戰略、進行經濟結構升級、發展高科技產業都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因此,改善俄美關系,為俄羅斯的發展贏得良好的國際環境,成為普京第四任總統任期不得不面臨的重大挑戰。盡管如此,普京在與特朗普會晤後,曾發表言論稱俄美關系“比冷戰時期還要差”,說明俄羅斯對當前俄美關系並不滿意,俄羅斯無意與美國發起新的冷戰,但面臨美國新一輪的經濟制裁,俄羅斯如何選擇,成為擺在普京面前的一道難題。

總之,美俄關系目前十分微妙。美俄雙方互有戰略需求,也有機會迎來緩和。但美俄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和戰略認知沖突仍真實存在,這又決定了美俄關系在短期內難以改善。美國政府威脅對俄羅斯采取新的經濟制裁,進一步增加了美俄關系的不確定性,可以說,選擇繼續緊張還是走向緩和,俄美關系迎來了關鍵時刻。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助理研究員)

責編:孫維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97

美關注兩岸局勢 蔡英文:會維持現狀

1 : GS(14)@2016-01-17 21:32:48

■民進黨蔡英文在台北造勢晚會演說,呼籲支持者將不滿化為改革動力。何柏佳攝


【本報訊】台灣總統選舉結果將為美、中、台三邊關係帶來新挑戰,習近平將如何對待台新政府仍是未知數。但美方呼籲兩岸勿因台大選而過份緊張,將在大選後分別派員到兩岸溝通。蔡英文昨在選前最後一日稱:「我們會跟大家一樣,期待兩岸可以和平,可以發展。同時我們也會維持現狀。」似向美方和中方派定心丸。



美派員到兩岸溝通


美方日前宣佈,會在大選後兩日派前副國務卿伯恩斯(William Burns)到台灣,除向總統當選人傳遞美方訊息外,也將討論選後政情與兩岸局勢,預計將見馬英九、蔡英文和朱立倫。另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下周也會訪問中國,並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曾任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的格林(Michael Green)認為,以習近平在南海、新疆、香港問題和對維權律師的高壓處理來看,沒人知他將對台灣新政府如何施壓。美國務院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前日就台灣大選表示:「不會談論一個國家的內政。就如我們對其他國家選舉的期待一樣,台灣人可透過投票表達他們的看法,也期待此次投票公平透明。」立刻被記者追問是否視台灣為「國家」?柯比發現說錯話,強調美國堅持一個中國,並重複說了3次:「一個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昨表示,中國一貫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不管台灣內部形勢有何變化,中方反對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立場不會改變。■記者楊 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116/194546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3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