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投資者:和歐美相比,我們更願意與中國合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7598.html
以色列投資者:和歐美相比,我們更願意與中國合作
一財網 繆琦 2015-06-04 22:06:00
對於擁有大量資本並渴望創新技術的中國而言,尋求技術輸出機會的以色列可謂萬里外的知音。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和歐美相比,我們會更傾向於和亞洲國家的合作。雖然以色列在地理位置上和歐洲很近,但就歷史和文化而言,以色列和中國擁有一種天然的良好關系。” 第一次來到中國的以色列31°North創新技術轉移公司(下稱“31°North”)管理合夥人庫什尼爾(Uri Kushnir)這樣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位以色列企業家主動告訴記者,他年幼的女兒正在學習中文。
5月底,庫什尼爾和他的合夥人普若斯(Guy Pross)專程來到中國,與植根於中國的高風咨詢公司於上海簽署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協議。
“以前以色列和美國的合作很密切,但最近幾年,以色列政府開始非常關心中國企業和中國市場,而中國政府和企業也對以色列表示出了很大的興趣。所以搭建彼此的橋梁會讓雙方受益,和中國的合作一定是雙贏的。” 庫什尼爾說。
以色列工業研究中心亞太執行主任陸夫頓(Avi Luvton)曾公開表示,今後兩年,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以色列政府開發項目的最大海外參與者。
雖然以色列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這個被譽為“中東矽谷”的面積不大的國家卻擁有全世界領先的科技生態環境,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傳感器研發和手機應用等領域擁有眾多頂尖的創新科技。對於擁有大量資本並渴望創新技術的中國而言,尋求技術輸出機會的以色列可謂萬里外的知音。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2013年之前,中國對以色列科技公司和風投基金的投資還很少見。但過去兩年的速度有所加快。以色列國家經濟委員會預計,中以兩國企業之間的科技交易2014年將達到3億美元,遠高於2013年的5000萬美元。
然而,創新技術的出口絕非易事。通過多年與歐美國家的合作,庫什尼爾深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挑戰。更何況在中國市場,每個城市的差異都很大。因此,31°North在開拓中國市場的初級階段,專門找了熟悉中國市場的公司作為合作夥伴。
以色列的創新秘訣和中以差異
“我覺得以色列有點像迷你版的中國。兩個國家的人都不怕失敗,也願意去嘗試。”同樣是31°North管理合夥人的普若斯這樣描述中以兩國的相似度。與此同時,中國人擁有想要獲得成功的夢想,這在他看來是創新的動力。
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執行理事長馬蔚華也曾向《第一財經日報》的記者表示:“我過去很崇尚以色列,因為它靠創新成了世界上最小的超級大國。所謂時勢造英雄,我對下一個創新的國家是中國充滿信心。”
當然,除了相似和良好的關系外,中以之間更多的還是文化和創新理念的差異。
在庫什尼爾看來,以色列的創新動力來自於生存的壓力和有限的資源限制等。
“以色列曾經是個四面楚歌的小國家,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要發展只能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並將其最大化。”普若斯舉例說,為了抵禦外來敵人保護自己,以色列發展了軍工產業,發明創造了非常智能和便攜的軍工產品和設備,而這些軍工技術也逐漸運用到了私營企業中。事實上,不少以色列的商業技術運用都源自於軍事領域的技術發明,包括面部識別、網絡技術和傳感技術等。
另一個案例則是農業灌溉。“以色列不但是個小國家,而且三分之二的土地還是沙漠。那就不得不高效地利用水資源。所以在農田灌溉領域,我們也發明出了很多有效的技術。”普若斯說。
和以色列相比,中國這個大國並不缺少資源,也從不缺少市場。創新的動力除了向往成功的驅動外,更多還來自讓生活更加便利的需求。
高風咨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羅威(Bill Russo)在中國生活了11年。在他看來,中國正在變得越來越具有創新活力和能力。它沒有像以色列那麽迫切的軍事防禦需求,但很多企業會抓住通過抓住用戶的痛點,通過技術發明來解決人們日常問題,讓現代人的生活更加便利。比如阿里巴巴就針對一群不想去超市或商場的宅男宅女們發明了淘寶,為其提供了日常生活上的便利。
“90年代的中國可能更多的還是複制,但現在不同了。不少在國外有很豐富經驗的中國人回到中國大展身手。” 羅威說,“現在(創新創業的)環境更好了,不管是在獲得資金上還是政策或整體的氛圍上。投給年輕人創業的資金也越來越多。”
以色列能帶給中國什麽?
首先,在中國企業尋求國際化的道路上,以色列的國際化和創新理念可以提供幫助和靈感。
羅威說,以色列技術的進入,好比是聯通中國和世界的技術管道,不僅讓中國企業獲得全世界的技術,還能讓中國的技術產品輸出到國外。比如說小米就不只滿足於中國市場,而是希望能將技術產品輸出到國外。
庫什尼爾和不少以色列的投資者都看到了中企“走出去”的需求和趨勢,而中國也在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努力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因此,以色列也希望能抓住中企“走出去”和國際化的機遇,成為中國連接世界的橋梁。
其次,除了幫助中企走出去,以色列也在試圖輸出技術和服務。除了技術產品外,以色列能帶給中國的還有商業模式的創新。
“以色列技術的輸出更多的是技術平臺的輸出,技術只是一個工具,關鍵是要運用這個工具,即應用技術,那就需要一個合適的商業模式。以色列擅長做的是把一個現存的技術與新的商業模式結合起來,然後創造出解決方案。畢竟單純的技術並不那麽有用。” 庫什尼爾說,正因如此,以色列的企業必須了解中國的問題和需求,並為其創造出解決方案。以色列的優勢在於,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改進,以色列已擁有了自己的創新方法和策略,並且創造了國際化的交流平臺和講求創新理念的氛圍。
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以色列無疑將會受到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利好影響。然而,對於“走出去”的中企而言,任何投資都將存在挑戰和風險。
庫什尼爾說,企業最大的挑戰是企業在“走出去”初期得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中國企業在以色列的投資不應該是一進入就能快速投資的地方,兩者的關系應該是長遠的。”
近期投資以色列的中企列表
2015年3月,上港集團成功中標以色列海法新港自2021年起25年的碼頭經營權。這是繼中國港灣工程有限公司去年中標以色列南部9億多美元的阿什杜德新港建設項目後,中國公司在以色列斬獲的又一大型基建項目。
同年3月,中國光明食品集團光明食品收購了以色列食品公司Tnuva原大股東Apax基金所持有的56.7%股份和Mivtach Shamir持有的21%股份,即Tnuva Food Industries77.7%的股權,對應 Tnuva的市場價值達到86億謝克爾,約合人民幣134億元,創下以色列食品行業歷史上最大的一宗收購案。
2014年7月,中國風投基金賽富(SAIF Partners)參與了以色列應用軟件公司超音速廣告(SupersonicAds)總額達1500萬美元的融資計劃。同年還傳出百度將投資打車軟件Uber Technologies Inc。
2013年5月,複星醫藥集團斥資2.4億美元收購了高端皮膚護理產品制造商Alma Lasers,這也成為中國企業在以色列展開的首筆重大科技並購交易。同年,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旗下的平安創新投資基金(Ping An Ventures)專門創立了1億美元的基金,專註於投資美國和以色列的科技項目。
2011年1月,中國化工集團斥資24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農藥制造商ADAMA Agricultural Solutions。
編輯:馬俊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為什麽以色列會成為矽谷第二?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5/150076.html
黑馬說: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創業已經成了這個時代年輕人追捧的最酷的事業。在這波創業大潮中,除了世界的創業創新的中心——矽谷之外,很多新興的創業區域開始崛起,並取得耀眼的成績,包括有矽谷第二之稱的以色列,中國的北上深等。
維基百科做過統計,英文詞條中被編輯頻率最高、最具爭議的就是以色列。但之前媒體關註的主要是巴以沖突,中東局勢等政治局勢。近些年,隨著本國科技公司的不斷崛起,以色列已經是中國媒體出現頻率最高的國度之一,同時包括BAT在內的資本也開始進入以色列,這一切透露出一個信號:以色列來了。
作為彈丸之地,建國不足70年的以色列如何快速崛起?號稱第二矽谷的以色列究竟做了什麽?以色列創業環境和政策和其它國家有何不同?
文 | 習婉鈺、南七道
群星燦爛的創業國度
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和投資的特點可以總結為:數量眾多,投資密集,專註技術,快進快出。根據MappedinIsrael等網絡數據顯示,以色列目前約有5000家高科技初創公司。最近5年,每年的平均增長數量為927家,年均增長率為10%。對於人口只有800萬的小國,、平均每天就有2到3家創業公司成立,每1600人中就有一個開公司。以色列被稱為創業者聚集的國度,一點不誇張。
2010-2014以色列初創公司數量統計
根據以色列IVC咨詢公司的數據,以色列到了2014年,與創業公司相關的風險投資進入了突破性的一年,全年共有688家創業公司獲得本土以及全球範圍的融資,總額達到了34億美元。與全球創業最活躍的美國比對:美國2014年高科技創業公司投資額達到470億美元,但是以色列國土面積僅為美國的0.5%,人口為美國的2.7%,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吸引到的風險資金卻超過了美國的7%。
根據IVC咨詢公司提供的資料,以色列創業公司主要包括7個大領域,其中IT及企業軟件類,主要是指較傳統的IT公司,特別是從事網絡安全類的信息技術公司;而互聯網類,包括互聯網應用、互聯網設備、在線廣告、電子商務、在線媒體等。根據近4年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以色列的互聯網和生命科學領域加速活躍,風險資本大都投入到了這兩個領域,通訊行業逐漸降低,而IT及網絡安全方面的投資情況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2005-2014年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各行業融資比例統計
2014年,互聯網行業總融資額達到9.5億美元。在年度融資額最高的10個高科技創業公司中,互聯網初創公司占到一半,IT大類占到60%。其中,ironSource為軟件及APP分發商,其基本模式類似於華軍軟件+應用商店+精準廣告平臺的合體,於上一年融資八千多萬美元,2010年成立至今僅有的兩輪融資總計超過1億美元,成功躋身矽谷“10億美元俱樂部”。
以色列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共同點均為技術驅動型創業公司,而非產品導向型,較少對商業模式進行深度探索,這是以色列互聯網行業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IPO上市方面,以色列創業公司主要選擇三個地方,美國、歐洲以及以色列。根據近10年總體上市公司數量,本土上市的創業公司占46%,美國為30%,剩下的一部分則選擇歐洲上市,然而美國上市獲得的總融資額遠超過本土及歐洲市場。根據美國NASDAQ數據顯示,目前以色列NASDAQ上市公司數量為76家。有很有意思的現象,華爾街日報的VentureSource做過一項研究,對比了各國創業公司從獲取種子期投資到退出之間的時長,以色列初創公司平均只發展了3.9年便快速退出,與此相比,德國為4年,英國為6.4年,法國為6.6年,而瑞典創業者則等待9年的經營與發展後才選擇退出。
2005-2014年以色列公司IPO並構圖表
以色列1948年建國之初,由於缺水等,自然環境惡劣,資源匱乏,以色列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來進行農業和工業技術性改造,這些科技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從1990年開始,以色列開始實現溫和的資本主義政策,經濟開始複蘇,同時大量蘇聯移民湧入,促進了社會活力。這一階段開始,以色列高科技行業開始興盛,國有企業開始私有化,60年間實現經濟50倍增長。根據相關學術研究數據,2011以色列出口占GDP收入43%,其中工業出口占57%,這部分中47%來自於高科技收入,32%為中高科技,16%為中低科技,5%為低科技。
2010年以色列人均風險投資額為170美元,美國為75美元。主要高科技工作者為軟件硬件工程師約5300人,銷售4200人以及營銷人3700人。國家對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或以上,這一水平,比多數工業發達國家都高。以色列發展高科技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中小型創業公司自主研發,創業公司吸引到的國際風險投資也促進了部分GDP增長,1999-2002年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吸引到的國際風險投資占GDP的0.6%,居世界第一。所以,“創業”給以色列的現代經濟貢獻了不少力量,也使得整個國家能夠在資源貧瘠的條件下得以生存發展。
1999-2002各國高科技公司獲得國際風投占GDP的百分比
以色列為何成為創業國度?
猶太創業者由於民族文化、發展歷程等,造就了他們熱愛創業、用於拼搏的共同特點。由於猶太民族的特殊性,他們的基因里就流淌著創業的DNA。在歷史上,由於戰爭等原因,猶太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分散到世界各地,其身份都是“外來移民”。他們需要生存,有掙錢養家的需要,這種被稱為“生存型創業”。無論是早期流散在外的猶太後裔,還是以色列建國後的猶太移民,面對的都是一種重頭再來的生活,而創業是能夠讓他們"絕處逢生"的機會。以色列“連續創業者”的比例是10%,是矽谷(5%)的2倍,其中一個原因之一便是根治在猶太文化及教育中,對有所成就,力求卓越,得到社會肯定的動機。
猶太文化中鼓勵“特立獨行”,所以年輕人不願默守陳規,並總有創新的思路,創造與眾不同的新事物。所以很多人選擇創業也就順理成章。歷史上猶太民族歷經磨難,即便建國之後也處於資源匱乏四處臨敵的環境中。因此在困難的生存環境中,以色列不得不通過冒險激進的方式創造更好的生存條件,正如索爾·辛格所說,以色列的冒險精神是被“逼”出來的。猶太人認為每一次創業與創新都是一種風險試錯,而他們更多看重的是創業可能帶來的獲得,而非失敗可能帶來的損失。
同樣也因為民族的歷史遭遇,使得猶太人明白成功的不易,因此允許失敗的存在,家庭社會對於個人的失敗也不會進行過多的批判。因此在這種情境下,年輕人能夠以輕松地心態去嘗試新的事物,對於失敗也相對平和並保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除了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因素外,人才的匯集也是以色列能夠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色列的開國人士是曾經分散流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後裔,這些猶太後裔在開創新國家之前,就已經在商業與科技創新領域取得傑出的成績。猶裔學者Tsvi Vining提出,創業國度的現象與精神,不僅始於以色列建國,更是貫穿著整個猶太經濟史。
猶太創業者有三類。一類為18~19世紀的移民創業家,如聯合利華、高盛、彭博社、CK、Ralph Lauren等企業,均由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後裔建立。第二類為當代網絡科技創業家,如谷歌、Facebook、甲骨文、戴爾、LinkedIn等企業,並大都位於矽谷。第三類是以色列本土創業家,可稱為戰地創業家,如網絡安全行業的CheckPoint,通訊行業的RAD等,也是現在最活躍的一批猶太創業者。
以色列何時被稱為“創業的國度”呢?以色列人普遍認為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一批高科技創業公司,特別是IT類初創公司紛紛成立,同時政府牽頭發展促進以色列的投資環境,以逐漸形成一個活躍的科技創業生態系統。
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商學院做了一項研究,尋找創業國度的源頭,即以色列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並且取得成功的高科技初創公司。認為RAD集團是以色列第一家高科技型創業公司,其最早從事IT硬件產品研發與制造。而RAD創始人Zohar Zisapel也被普遍認為是以色列現代創業之父,或者說是以色列的比爾蓋茨。90年代開始,Zohar在自己的創業公司內部孵化新的創業公司,被稱為是以色列第一家孵化器雛形。RAD孵化出了100多家創業公司,培養出6個上市公司,從90年代開始激勵了很大一批年輕人。因此RAD也被稱為是以色列最大的高科技發展引擎。同樣的現象在矽谷也有案例,“PayPal黑幫”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國內的網易系、搜狐系、騰訊系等也是同樣的例子。
另外,以色列政府政策上的巨大扶持和幫助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幹預政策涉及範圍從政府資助、貸款及擔保項目到稅收優惠等。以色列於2011年頒布了“天使法”(angel law),鼓勵早期的投資行為。符合資格的投資者,如果投資於本土的高科技企業,就能減免相應額度的稅款。同時針對符合相應要求的高科技公司,政府將資助1/2的研發經費,而針對創業公司,政府將資助2/3的經費。此外,以色列政府成立了數十家孵化器,對創業公司可提供85%的研發費用。
為了在全球吸引優秀人才,以色列專門設立了移民吸收部。在移民吸收部中設立科學吸收中心,為科技移民提供就業方面的咨詢,並向用人單位提供補助,開始兩年用人單位只須支付科技移民工資的15 %—20 % ,其余的80 %—85 %由科學吸收中心支付。另外,一些團體和協會也為促進以色列的科技進步發揮了很大作用。如以色列科學與人文學會由60 名以色列最傑出的科學家組成,該學會負責管理以色列國家科學基金,積極向國內外募集資金資助基礎研究。
以色列發展局限及中以關系
雖然以色列看上去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在本土,也有人提出了質疑和反思。Uri Goldberg在其著作《創業國度的未來》(What’snext for the startup nation)非常犀利的指出以色列的種種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以色列小型創業公司太多,雖然號稱矽谷第二,但從未出現過如矽谷一樣領導世界的大企業,這樣的現象也引起了以色列方面的關註。
一方面,小企業雖然具有靈活應變且具有較強創新能力,但是較小的規模影響了國民生產效率。Uri指出創新不僅僅是提出一個想法開一個公司,而是不斷地反複試錯,而小的初創公司則很難應對這些困難。而關於小型創業是否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問題,統計數據顯示,初創公司們成立第一年會比大公司提供更多的崗位,而一年之後初創公司通常職位有限,能夠提供的崗位數量以及崗位增長率都低於大公司。因此,一旦社會遇到外部風險,小的初創公司很難堅持下來,類似希臘、葡萄牙等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將產生多米諾效應難以快速恢複。
另一方面,以色列青年深受猶太文化的影響,大多選擇獨立闖蕩,自己創業,這就造成了一部分優秀的人才快速流動。大家都喜歡“各自為政”,自立山頭。因此,這也是以色列難以有大企業出現的一個原因, 由於以色列本地市場的局限性,擁有先進技術的以色列創業公司,客觀上需要走出去。而中國市場廣闊,同時在中國政府高度鼓勵創業的大背景下,更多中國資本向外尋找創新技術,因此中國成為以色列一個重要的海外資本來源。根據IVC的統計數據,以色列每一個來自歐洲的投資者,對應了10個來自中國的投資者。中國至今已經投資了80多家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相比2011年增加了88%。
根據以色列經濟部粗略計算,中國在過去三年對以色列的投資額從零上升至四十億美元,特別是中國巨頭BAT開始深入布局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及基金公司,並成為美國投資者的強勁對手。諸多以色列創業者也越發開始關註中國市場,盡管有仍然諸多文化上的差異,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交流與合作,預期未來還會有更多動作。 版權聲明: 本文是南七道“全球創業城市系列”的第二篇,由習婉鈺和南七道合作完成。 習婉鈺,南京大學在讀博士,曾留學以色列,公眾號:習婉鈺Betty。南七道,微言互動創始人,公眾號南七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一財網 陳益刊 2015-10-28 22:42:00
以色列經濟部首席科學家哈桑認為,政府應該把資金放在創新研發中那些風險最大的階段,也就是最開始的階段。因為政府風險承受能力遠遠大於私營企業,而且政府能從失敗當中得到好處。
10月28日,在上海舉辦的浦江創新論壇上,政策制定者、中外專家圍繞政府如何推動創新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以色列經濟部首席科學家艾維·哈桑(Avi Hasson)稱,政府應該積極地去分擔創新研發中的風險,雖然大多數研發結果最終是失敗的,但我們應該擁抱這樣的情景。
以色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有創新精神的國家,當地政府打造的創新環境被評為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矽谷。
哈桑認為,政府應該把資金放在創新研發中那些風險最大的階段,也就是最開始的階段。因為政府風險承受能力遠遠大於私營企業,而且政府能從失敗當中得到好處。
“我們發現,每當一個創新公司失敗了,就有兩三個甚至20個新的公司在它的失敗基礎上冒出來,新公司很好地利用了失敗公司的知識產權和人員。這對政府來說是很好的投資,因為那個失敗的公司或項目創造了很大的剩余價值。”哈桑稱。
哈桑講述的這一經驗,即政府資金應投入項目初始階段、分擔巨大風險、不怕失敗,正是中國目前所欠缺的。
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就有類似的感受,他告訴臺下聽眾,創新政策就是一種激勵,政策應該激勵(創新)動機,而非(創新)結果。恰恰目前中國創新政策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是選擇項目、激勵(創新)結果,而非選擇人、激勵(創新)動機。
王新奎說:有的企業家跟我講,如果自己已經有了產品,就不是處於創新狀態,創新狀態恰恰是在沒有產品的時候,是產品還在研發的時候。恰恰在這個周期拿不到項目,要拿到項目就需要給政府成果,即政府以企業成果為支持企業前提,這就造成了一個創新不能失敗的問題。以結果為標準,怎麽可以失敗呢?
對於目前中國創新政策存在的問題,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也分享了自己的觀察。他表示,在科技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政策定位方面,政府與市場存在錯位,創新的動力機制還不夠健全,這一點可能是目前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
“政府在科研項目的支持方面也還存在著錯位和越位並存的狀態,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項目較多,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還存在著投入不足的問題。”賀德方稱。
他繼續分析說,在政策工具這方面,可能偏重在競爭性的資助,普惠性政策比較少。在政策導向方面,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比如論文導向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在政策落實方面,大家反映出臺了很多政策,但實施層面落實還不夠,如政府采購方面的支持政策、融資的一些政策,以及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方面的政策等。
賀德方還介紹了未來創新支持政策的趨勢,這包括加大普惠性政策的實施力度,加強包括政府采購等需求方面的政策指引,加強科技政策與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的協同,抓緊已經出臺優惠政策的落地等。
目前,中國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已經發揮明顯效應。根據賀德方公布的數據,2014年全國有2.9萬家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的減免政策,全年減免金額994億元。3.5萬家企業享受到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約為530億元。兩項優惠政策為企業減稅超1500億元。
“我想科技政策的轉變由原來的集中於科技領域可能更多地轉向創新的領域,由小眾轉向大眾,由研發轉向研發和創新一體化,科技政策轉變為創新政策和科技政策並舉,市場需求的拉動和政府的政策同步發力,更多地強調創新生態和環境的轉變,也是由原來的管理向創新的管理的轉變。”賀德方稱。
王新奎認為,未來政府制定科技創新政策,首先應該透明,讓企業參與到政策制定的過程中,並保證政策的穩定,不能朝令夕改。其次,企業享受政策應該便利,成本低,效率高。再次,支持政策應該覆蓋創新活動全生命周期,而不是其中某一個階段。最後,政策應該覆蓋面寬,保證公平。
編輯:黃賓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以色列創新不懼失敗 中以可深度合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309.html
以色列創新不懼失敗 中以可深度合作
一財網 陳益刊 2015-10-27 22:49:00
10月27日,以色列副總理兼內政部長西爾萬·沙洛姆(Silvan Shalom)帶著龐大的團隊,來上海參加2015浦江創新論壇。今年論壇的主賓國,正是以色列——一個世界公認的高科技創新的前沿國家。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在中國創新創業熱潮下,論壇上的中國嘉賓,無論是官員、學者,還是企業家,都想了解以色列如何成為創新的國度?中國年輕的創業者們能從以色列成功經驗中學到些什麽?中國和以色列將會如何在科技創新上合作?
不懼風險和失敗
以色列,超一半領土面積為沙漠,僅有800萬人口且不斷受到戰亂幹擾的中東地區小國,卻成為世界頂尖的創新國家。
沙洛姆在論壇上向中國嘉賓亮出了一組數據:以色列所擁有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技術類公司數量,在美國之外的國家中排名第二。以色列的研發支出約占該國國民生產總值5%,高於任何其他西方國家。以色列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0.2%,但諾貝爾獎得主有160多位,占全球諾貝爾獲獎人數的25%。
以色列並不吝嗇向中國嘉賓介紹他們成為創新國度的經驗。在以色列官方給嘉賓的宣傳冊子中,列出該國孕育創業精神和創造力四大因素。
這四大因素分別是:堅韌不拔的文化和承擔風險的意願;教育投入形成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開放、直接、任務導向性培訓為特征的緊密的社會網絡;來自政府、私企、由風險資本基金和26家技術孵化器組成的大型組合體的支持網絡。
論壇上,他們更願意強調,以色列的文化天然培育創新精神,這種文化就是敢於冒險和不怕失敗。
以色列企業家和投資人羅恩·古拉(Ron Gura)向中國嘉賓介紹,以色列人的兩大特點決定了他們具有創新精神。首先是以色列人看待風險的態度與別人不一樣。
他稱,以色列人會用積極正面的態度來對待風險,勇於挑戰。“我們喜歡爭論,我們勇於挑戰官方、挑戰同仁、挑戰教授,當然他們也會挑戰我們。”
在以色列,孩子們從小就接受“挑戰權威、提出問題、百家爭鳴、保持創新”的教育。以色列經濟部首席科學家艾維·哈桑(Avi Hasson)說,以色列人願意接受風險,對於現有回答不滿意和創新創業是造就今天以色列的主要原因。
羅恩提到另外一個以色列的特點,就是勇於接受失敗。
“創新創業的最大風險就是失敗,我們面臨很多失敗,但以色列對待失敗的態度非常不同,我們把失敗當作實驗,只有實驗過才知道這個創意是否可行,所以我們勇於接受失敗。”羅恩稱。
哈桑對論壇的中國嘉賓說:“也許你們會感到驚奇,雖然對創業成功的公司自豪,但對於創業失敗的公司,我們同樣感到驕傲。我們意識到,在研發中存在相當大的風險,但從失敗當中我們才能學習,去汲取教訓,這就是我們向前進的方法。”
創業創新新浪潮
這兩年中國開始掀起一股創業創新浪潮。
出席論壇的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也向以色列嘉賓介紹了這些年中國的科研創新成果,包括中國民眾熟悉的詞匯,如蛟龍號、北鬥導航、超級計算機、高鐵、屠呦呦等。
萬鋼也列出一組中國數據:2014年中國的全社會研發支出超過13000億元,占GDP約2.09%,其中企業支出占了76%以上,投入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國際論文的數量穩居全球第二位,被引用數逐年上升位列第四位。有效專利發明66萬件,技術交易成交額達到8577億元,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2%,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區總量超過155家,工業增加值研發投入、發明專利新產品的數量和利稅增長都保持了兩位數,在經濟面臨較大下行的情況下逆勢上揚。
不過,萬鋼指出,中國研發投入總量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差距尚較大,而縮小差距,則需要加速中國的改革。
萬鋼向論壇嘉賓介紹了中國科技領域的主要改革,這包括深化中央財政的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將中央財政計劃聚焦於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和激勵人才戰略。另外,中國科技部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改革,簡化科技成果轉化審批,讓科研團隊享受成果轉化利益等等。
萬鋼稱,未來的五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的階段,產業升級能否順利進行、結構轉型能否成功實現、綜合國力能否持續提升,關鍵是看能否發揮科技的第一生產力、人才的第一資源、創新的第一動力,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中高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盡快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軌道。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也在論壇上稱,中國未來的機會就在萬眾創業、創新企業。
沙洛姆同樣稱,在科研創新方面,中國現在走的方向是對的。
在自己的主旨演講結束後,以色列駐中國大使馬騰(Matan Vilnai)頗為神秘地對臺下嘉賓說,他到中國各地訪問,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秘密,那就是相信未來會更好。
中以創新合作大步邁進
近些年,中國和以色列在科技創新領域互動頻繁。
今年1月,中以創新合作聯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國北京召開,中國和以色列就中以創新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達成共識。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論壇上拿到的這份計劃,中以在科技創新、教育創新、文化創新、衛生創新等方面展開合作。
在令人關註的科技創新方面,中以合作的重點領域包括腦科學、創新土壤和水技術、納米技術、3D打印、生物醫藥技術等。
在此次論壇上,中以雙方在科技創新合作的一大工作——中以常州創新園建設被重點提及。
今年年初,常州創新園區揭牌,這標誌著中以兩國第一個創新示範園區正式啟動。雙方設想,今年將共同努力就常州創新園建設相關流程和程序達成一致,在中以常州創新園作為試點啟動後,經過進展評估,雙方將決定其他類似創新園的啟動。
常州市市長費高雲向論壇嘉賓介紹,目前中以創新園區已經成功集聚了一批以色列的科技項目,這些項目涵蓋了健康醫療、電子信息、新材料和科技服務等諸多的行業,目前落戶在常州中以創新園區的企業已經達到了25家,還有一批項目正在緊張對接洽談之中。
另外,費高雲稱,一些以色列的企業已經與常州當地的企業在高端醫療科技孵化、現代農業技術的領域建立了一批科技孵化和技術轉移平臺,此外園區還集聚了一批以色列產業基金和國內的投資基金。
在以色列投資7家公司的平安創新投資基金總經理張江向聽眾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麽以色列企業需要中國,中國也在積極投以色列?中國有市場有資金,而缺乏技術。以色列有技術,但市場小,所以雙方互補。
哈桑在致辭結束時稱:“我說創新不止說3次,要說3000次,因為創新非常重要,合作也非常重要。”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說史160105以色列人的復國恐怖主義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1/05/%e8%aa%aa%e5%8f%b2160105/
說史160105
以色列人的復國恐怖主義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27
〈劇場:722 事件〉大衛王飯店爆炸案
1946 年7月22日耶路撒冷 最大型也是最豪華的旅店「大衛王飯店」遭到恐襲。 恐怖組織「伊爾貢 Irgun」 (意為 “國家軍事組織”)在旅店側廳地下室引爆五百磅炸藥, 炸毀了整個側廳, 造成91 人死亡 ,包括了英國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
恐襲目標當時由英國「巴勒斯坦託管地政府」 徵用, 作為政府機關辦事處和情報單位總部 . (死者中5名是 “軍情五處”人員, 其時MI6尚未成立.) 「722事件」的國際震撼力,無論在象徵和實際意義層面均勝過數十年後的911事件.***
722事件的過程極具戲劇性, 恐怖分子假扮成阿拉伯住客和北非裔員工混入飯店, 將裝置了炸彈的牛奶桶放進地下室,並且成功引爆. 伊爾貢在爆炸稍早時間以匿名電話 通知 “巴勒斯坦郵報” 和法國領事館, 警告飯店緊急疏散 ,但未獲正視和及時處理. (這恐怖組織夠專業嗎?)
伊爾貢頻頻出擊, 另一傑作是同年10月炸燬英國駐羅馬大使館 .
11月託管地政府 招募冷血殺手,組成反恐特種部隊 , 由戰功彪炳(獲十字勳章) 的愛爾蘭傘兵少校 Major R. Farran率領,清剿伊爾貢. Farran手段兇殘,濫殺無辜. 伊爾貢以炸彈郵件暗殺他, 誤中副車,殺了他的兄弟.
雙方刀來劍往,每逢組織成員遭到鞭打, 伊爾貢立即俘虜英兵,鞭打報復; 每逢組織成員遭到絞殺, 伊爾貢立即當街隨機狙殺英兵. 某次當局大規模判處組織成員死刑, 伊爾貢以炸彈攻擊 “英國軍官俱樂部” ,造成14人死亡, 同時突破阿卡監獄 ,救出同誌.
這麼高效能的恐怖組織可算是前無古人,後鮮來者了. 看官莫要誤會 穆斯林那麼厲害, 若果當年的阿拉伯人有這水準一半的組織行動能力,以色列人休想復國!
伊爾貢乃是「猶太復國主義 (ie錫安主義) 」 組織的激進支派 , 其領導人就是三十年後的 以色列總理和 政黨聯盟「利庫德集團」創辦人 貝京M Begin .***
〈歷史:以色列人的復國恐怖主義〉
英國政府於1917 年發表著名的「貝爾福宣言Belfour Declamation」 , 明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 . 1920 年「國際聯盟」賦予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 , 宣言寫進了託管協議. 其時猶太人對英國感恩戴德,五體投地.***
兩次大戰之間,波蘭和德國排猶形勢險惡, 歐洲猶太人大量移入巴地. 猶太移民財力強大,逐漸成為大地主和大僱主. 當地的阿拉伯人受壓反彈,暴力事件叠起,兩族積成水火. 猶太移民為求自保, 建立地下民兵組織「 哈加納Hagana」 ,*** 成為後來建國的行動和軍事核心, 以色列國父 本 -古里安D Ben Gourion 即其領袖.
阿族社會不滿狀況,向英治政府大力抗爭,要求限制移民.*** 抗爭持續升溫,終於爆發了 1936年阿族大暴動 . 暴亂連綿不絕,政府兵力不足, 暗中勾結哈加納以維持地方秩序. 這是政府和以族的蜜月期, 也是哈加納的實力養成期,對緊接而來的建國行動非常關鍵.
不料 1939年英國政策轉向,實施巴地移民限制, 此舉戲劇化地使到以族與政府頓起齟齬 . 二戰結束,納粹難民營倖存者紛紛湧進巴勒斯坦, 造成龐大難民潮 . 英治政府 無法擔,於是堅定地執行不人道的遣返政策 , 為此進一步與猶太人反目成仇 .***
1946 年伊爾貢策劃的「大衞王飯店爆作案」把復國恐怖主義推到高潮.*** 溫和派哈加納對 激進派伊爾貢的作為沒法容忍,進行取締, 造成了猶太人內部分裂,險些滑入內戰. 但伊爾貢作業使得大量阿拉伯人 (尤其是富裕階層)逃離巴地 ,對以色列建國帶來實質好處 , 所以也有說法認為 本-古里安和貝京幹的是 “一個紅臉, 一個黑臉” 的把戲.
另一方面, 恐怖作業令筋疲力盡的英國決心撤離巴地 , 拋出燙山芋,把問題國際化 . 1947聯合國大會按2/3決通過了 (註: 33國贊成,13反對,10棄權.) 「巴勒斯坦分治方案」 ***** , 分別建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國家, 耶路撒冷城則交付國際共管.
此方案堪稱錫安主義的終極勝利! 阿拉伯國家集體斷然拒絕方案, 絕不承認以色列國,*** 成為漫長「以阿戰爭」的導火索. (內情請參閱《讀書劄記130313以色列史》.)
上述「猶太復國恐怖主義」是罕有的恐怖主義成功案例 . (因為建國大業輝,後人就忽略了它的恐怖主義特徵.)
〈拆局:戰略恐怖主義〉
以色列人的恐怖主義高度成功, 原因在於懂得區分作為戰術手段的恐怖作業和作為戰略綱領的心理戰法 . **** 他們在建國前夕斷然揚棄恐怖主義, 於是享受了它的好處而避開了它的禍害.*** (數十年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做法也如出一轍.)
恐怖主義的出發點 一般有二者, 首先是寃屈和復仇的義憤 (例如 安重根之刺殺 伊藤博文.); 再者是給予對手警告和壓制 , 終止或緩和其敵對政策或行動. (如上述伊爾貢的作為.) 前者近乎情緒反應; 後者則是戰術手段 .
但恐怖主義的戰略面 迥然不同, 旨在製造一種政治和社會氛圍, 令對手(包括政權和民眾)心理崩潰, 失去或放棄敵對和抗爭的意誌.***
歷史上戰略恐怖主義 源遠流長, “於古為烈”, 在跨域帝國誕生的時刻即已高度成熟和策略化. *** 屠城是最典型的作業, 集體迫害(包括放逐)則是較溫和的形式.
一般來說,敵對兩方中的弱者較易施行恐怖策略 , 原因是緊迫的情緒反應加上可供選擇的戰術手段不多 .*** 進入文明史之後,如有可能堂正地擊敗對手, 人類已不作興施行恐怖戰術, 避免後繼處理方面的困難. (如敵方可能殘酷報復或殊死抗爭, 又或難以統治.)
有時強者 也會施行恐怖策略 , 那是出於成本考量 (最佳例子是蒙古帝國.), 通常是征服者方面人力資源不足, 而征服對象卻幅員和人口過大過多. 這種情況下恐怖主義便是戰略主導的作業.
《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2013) Simon Montefiore
探秘以色列創業基因
投資是人生最後一份職業 ( 二 )
在強國或者印度,高技術人才也許會說,我想去Google 或微軟工作。但是在以色列,每個人都會說,我想開一家自己的公司。
以色列是全世界創業公司密度最高的國家,全國共計4000 多家創業公司。據以色列風險投資研究中心最新發佈的以色列高科技企業籌資情況的報告,2014 年以色列高科技行業的688 家公司共融資34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創新的背後是對教育的投入。自1948 年建國後,以色列的歷屆領導人都把對教育的投資視為最有遠見的投資,是以色列民族希望的所在。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的統計資料,以色列45% 的公民都接受了大學教育,位列世界最高水準。以色列每年的教育預算僅次於國防預算,約為10% ,即便是在戰爭年代,這一數字也至少保持在7% 。
此外,猶太家庭中的長幼雙向教育、早期智力開發以及社團教育也緊密相連,共同鼓勵孩子勤學好問、不怕困難、敢於創新。
早在以色列建國之前,在這片土地上就已經建立起了希伯來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和魏茨曼科學研究所。20 世紀50 年代,僅有200 萬人口的以色列已經擁有4 所世界級大學。今天,以色列共有8 所大學、27 所專科學校,其中4 所位列全球150 所頂級大學之列。猶太人也是世界上惟一沒有文盲的民族。孩童自幼通過誦讀《聖經》學習識字。
以色列的成功還得益於什麼?一項由多名教授對53 個國家的文化進行的研究,可能對理解以色列的成功有幫助。這項研究根據三個指標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分類:獨斷專行還是培養人才;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追求等級還是主張平等。不出所料,以色列在培養人才、個人主義和主張平等上得分很高。
此外,在創新的國度,以色列人對於“ 建設性的失敗” 也尤為包容。絕大多數創業者,都經歷過相當多數量的失敗。但他們普遍認為,只要所承擔的風險是理智的,只要經過慎思並獲得了經驗,就完全可以擁抱失敗。
談及以色列的創新和教育,就不得不提到其獨一無二的服役制度,這對培養創新人才至關重要。以色列的兵役制度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服役時他們的等級觀念並不強,強調的是團隊協作,在艱難的環境中找出最優解決辦法。正是這種在年輕時就要學會獨立做出重大決定並肩負責任的獨特訓練,為他們日後的創業做了很好的預備。從軍隊出來後,這些年輕人往往會更自信,也有著更廣闊的視野。
軍隊中淡化等級之分,或者說國防軍的向下授權,是以色列的獨創之舉。《五角大樓與戰爭的藝術》(The Pentagon and the Art of War )的作者、《以色列軍隊》(The Isreali Army )的作者之一、軍事歷史學家和戰略家Edward Luttwak 曾經統計過全世界各國軍隊的人員結構,他發現以色列軍隊金字塔的最上面一層非常窄。
Edward 說:以色列國防軍特意讓高級軍官的人數非常少。這是精心設計的結構,這種結構意味著有更少的人發號施令,同時更少的高級官員也意味著底層士兵有更多的主動權。在以色列,每個年滿18 歲的人都要去部隊服役兩年至三年,有的時間更長。兵役結束後,他們多數會進入大學讀書。比起世界其他國家,以色列人在服完兵役後進入大學的比例要高許多。
以色列國防軍最具特色之處在於,預備役部隊不是常備軍的附屬物,而是以色列軍隊的支柱。
近期我們精選的投資項目:
Kaiima Agro-Biotech 是以色列的一家農業生物科技公司,主要利用突破性的“EPTM” 非轉基因育種技術提高農作物產量。“Kaiima” 在希伯來文中的意思是“ 可持續的” 。Kaiima 目前的CEO 是美國人Richard Greubel 。
Windward ,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家提供並分析世界海上相關資料的公司,每天要分析超過1 億多的資料點。這家公司是由兩個以色列前海軍艦長Ami Daniel 和Matan Peled 聯合創立的。
Windward 的創業點子,正是在他們七年海軍服役的經歷中萌發的。每日對住個海,就資料分析而言是一片未經開發的荒地。原來,這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後一個模擬市場,它所佔據的市場份額之大超乎想像——90% 以上的世界貿易都是通過海洋運輸的。我們不僅關心海洋運輸,也關注人口販賣、偷渡、走私等問題。
眾多以色列創業公司創始人,都有著難忘的服役經歷。在軍隊裡的壓力考驗,為他們日後在商海拼搏打下基礎。以色列的連隊指揮官通常是一些20 歲出頭的青年,他們每人手下有100 個士兵、20 個軍官和小隊長,三輛車。年輕如此,卻要承擔巨大的責任和壓力。
Wearing Impact ( 睇住一張slide 先)
也許,正是因為大多數學生服完兵役才進入大學學習,所以他們心智更加成熟,也有著更為清晰的人生目標。這些青年經歷過人生最大的考驗:生與死。要麼崩潰掉,要麼更堅強。這是普遍在家長過度保護之下的亞洲孩子所不能比的。以色列的創業基因是複雜多元、深入骨髓的,與宗教、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試圖簡單複製以色列的成功並非易事,最快的方法,當然是我們的Synergy Funds 以色列協同基金 。
http://synergychinafunds.com/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