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以色列創新不懼失敗 中以可深度合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309.html

以色列創新不懼失敗 中以可深度合作

一財網 陳益刊 2015-10-27 22:49:00

10月27日,以色列副總理兼內政部長西爾萬·沙洛姆(Silvan Shalom)帶著龐大的團隊,來上海參加2015浦江創新論壇。今年論壇的主賓國,正是以色列——一個世界公認的高科技創新的前沿國家。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在中國創新創業熱潮下,論壇上的中國嘉賓,無論是官員、學者,還是企業家,都想了解以色列如何成為創新的國度?中國年輕的創業者們能從以色列成功經驗中學到些什麽?中國和以色列將會如何在科技創新上合作?

不懼風險和失敗

以色列,超一半領土面積為沙漠,僅有800萬人口且不斷受到戰亂幹擾的中東地區小國,卻成為世界頂尖的創新國家。

沙洛姆在論壇上向中國嘉賓亮出了一組數據:以色列所擁有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技術類公司數量,在美國之外的國家中排名第二。以色列的研發支出約占該國國民生產總值5%,高於任何其他西方國家。以色列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0.2%,但諾貝爾獎得主有160多位,占全球諾貝爾獲獎人數的25%。

以色列並不吝嗇向中國嘉賓介紹他們成為創新國度的經驗。在以色列官方給嘉賓的宣傳冊子中,列出該國孕育創業精神和創造力四大因素。

這四大因素分別是:堅韌不拔的文化和承擔風險的意願;教育投入形成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開放、直接、任務導向性培訓為特征的緊密的社會網絡;來自政府、私企、由風險資本基金和26家技術孵化器組成的大型組合體的支持網絡。

論壇上,他們更願意強調,以色列的文化天然培育創新精神,這種文化就是敢於冒險和不怕失敗。

以色列企業家和投資人羅恩·古拉(Ron Gura)向中國嘉賓介紹,以色列人的兩大特點決定了他們具有創新精神。首先是以色列人看待風險的態度與別人不一樣。

他稱,以色列人會用積極正面的態度來對待風險,勇於挑戰。“我們喜歡爭論,我們勇於挑戰官方、挑戰同仁、挑戰教授,當然他們也會挑戰我們。”

在以色列,孩子們從小就接受“挑戰權威、提出問題、百家爭鳴、保持創新”的教育。以色列經濟部首席科學家艾維·哈桑(Avi Hasson)說,以色列人願意接受風險,對於現有回答不滿意和創新創業是造就今天以色列的主要原因。

羅恩提到另外一個以色列的特點,就是勇於接受失敗。

“創新創業的最大風險就是失敗,我們面臨很多失敗,但以色列對待失敗的態度非常不同,我們把失敗當作實驗,只有實驗過才知道這個創意是否可行,所以我們勇於接受失敗。”羅恩稱。

哈桑對論壇的中國嘉賓說:“也許你們會感到驚奇,雖然對創業成功的公司自豪,但對於創業失敗的公司,我們同樣感到驕傲。我們意識到,在研發中存在相當大的風險,但從失敗當中我們才能學習,去汲取教訓,這就是我們向前進的方法。”

創業創新新浪潮

這兩年中國開始掀起一股創業創新浪潮。

出席論壇的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也向以色列嘉賓介紹了這些年中國的科研創新成果,包括中國民眾熟悉的詞匯,如蛟龍號、北鬥導航、超級計算機、高鐵、屠呦呦等。

萬鋼也列出一組中國數據:2014年中國的全社會研發支出超過13000億元,占GDP約2.09%,其中企業支出占了76%以上,投入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國際論文的數量穩居全球第二位,被引用數逐年上升位列第四位。有效專利發明66萬件,技術交易成交額達到8577億元,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2%,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區總量超過155家,工業增加值研發投入、發明專利新產品的數量和利稅增長都保持了兩位數,在經濟面臨較大下行的情況下逆勢上揚。

不過,萬鋼指出,中國研發投入總量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差距尚較大,而縮小差距,則需要加速中國的改革。

萬鋼向論壇嘉賓介紹了中國科技領域的主要改革,這包括深化中央財政的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將中央財政計劃聚焦於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和激勵人才戰略。另外,中國科技部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改革,簡化科技成果轉化審批,讓科研團隊享受成果轉化利益等等。

萬鋼稱,未來的五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的階段,產業升級能否順利進行、結構轉型能否成功實現、綜合國力能否持續提升,關鍵是看能否發揮科技的第一生產力、人才的第一資源、創新的第一動力,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中高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盡快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軌道。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也在論壇上稱,中國未來的機會就在萬眾創業、創新企業。

沙洛姆同樣稱,在科研創新方面,中國現在走的方向是對的。

在自己的主旨演講結束後,以色列駐中國大使馬騰(Matan Vilnai)頗為神秘地對臺下嘉賓說,他到中國各地訪問,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秘密,那就是相信未來會更好。

中以創新合作大步邁進

近些年,中國和以色列在科技創新領域互動頻繁。

今年1月,中以創新合作聯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國北京召開,中國和以色列就中以創新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達成共識。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論壇上拿到的這份計劃,中以在科技創新、教育創新、文化創新、衛生創新等方面展開合作。

在令人關註的科技創新方面,中以合作的重點領域包括腦科學、創新土壤和水技術、納米技術、3D打印、生物醫藥技術等。

在此次論壇上,中以雙方在科技創新合作的一大工作——中以常州創新園建設被重點提及。

今年年初,常州創新園區揭牌,這標誌著中以兩國第一個創新示範園區正式啟動。雙方設想,今年將共同努力就常州創新園建設相關流程和程序達成一致,在中以常州創新園作為試點啟動後,經過進展評估,雙方將決定其他類似創新園的啟動。

常州市市長費高雲向論壇嘉賓介紹,目前中以創新園區已經成功集聚了一批以色列的科技項目,這些項目涵蓋了健康醫療、電子信息、新材料和科技服務等諸多的行業,目前落戶在常州中以創新園區的企業已經達到了25家,還有一批項目正在緊張對接洽談之中。

另外,費高雲稱,一些以色列的企業已經與常州當地的企業在高端醫療科技孵化、現代農業技術的領域建立了一批科技孵化和技術轉移平臺,此外園區還集聚了一批以色列產業基金和國內的投資基金。

在以色列投資7家公司的平安創新投資基金總經理張江向聽眾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麽以色列企業需要中國,中國也在積極投以色列?中國有市場有資金,而缺乏技術。以色列有技術,但市場小,所以雙方互補。

哈桑在致辭結束時稱:“我說創新不止說3次,要說3000次,因為創新非常重要,合作也非常重要。”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