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Uber不守規矩,拼車成了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情 | 觀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19/149852.html

黑馬說:拼車市場變量叠出,小公司該怎樣認清大勢、避免厄運?一位資深投資人給出的建議是,“找到自己最能當老大的那一個攤位,然後不惜一切代價去沖破壟斷。”

口述 | 某出行領域投資人
整理 | 雷曉宇


整個出行市場里面,戰場很多。包括個人出行、類出租出行、類公交出行。這是一個多層次、多階梯的大市場。


原先,在不考慮Uber的情況下,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錯層競爭的狀態。滴滴快的以大量的租賃車混合少量的私家車,提供等於或者高於出租車價格的服務,符合國家政策。拼車公司使用私家車源,但是並非隨叫隨到,限制一天兩單,提供低於出租車價格的服務。這也符合國家政策,不會違反政府的本意。這兩種業態中間的一根線,某種程度上由國家把持著。

但是現在的劇本有一個問題,就是Uber不守規矩。它不僅使用私家車,而且在很多重點城市一開始以黑車司機為主,提供低於出租車價格的服務,瘋狂擴大單量。

這個變量一旦發生之後,會怎麽樣?

於是,拼車對於滴滴快的成了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情。如果現在滴滴快的再做拼車,它一定是想做Uber一樣的事情:就是以拼車的名號做外皮,真想幹的是大量吸納私家車主,直接提供低於出租車價格的服務。

互聯網的本質就是擴張和壟斷。對任何公司來講,商業模式是不是最終有效,在一開始都不是最重要的。所謂快魚吃慢魚,不是說你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他一天工作6小時,所以你比他快,而是你的模式比他更快。

舉例來說,滴滴一開始做出租車,但出租車根本是個偽商業模式,理論上講,易到才是正確的最終模式。但最終,滴滴還是要做專車,而且在規模上超越易到。你會發現,一開始做正確事情的人,反倒被一開始做錯誤事情的人超過。這是因為,先做出租車的話,擴張速度更快,擴張能力更強。

所以,現在滴滴快的有沒有可能受到Uber巨大的威脅,甚至被幹掉?本質就在於,你是用國家標準來擴張更快,還是用私家車來擴張更快?

在互聯網,唯一的商業模式就是壟斷。你做很大的單量,這既有意義,也沒意義。你現在掙錢,但是不具備壟斷性,那麽將來你的業務和利潤都會變得沒有。你只要是壟斷的,哪怕今天是賠錢,也總有一天會賺錢。互聯網的擴張就是從一個壟斷走向另外一個壟斷,從小的壟斷走向大的壟斷。就像Facebook,一開始對大學生壟斷,後來開始更大的壟斷。

出行是個極其巨大的市場,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供給不足。上下班高峰期,你把幾家拼車公司算上,再把滴滴快的和Uber都算上,一定是不足的。在這種情況下,拼車還有機會。只是說,如果你的模式和滴滴快的、Uber太像的話,就更容易被它們的炮火打到。我給小公司的建議就是,找到自己最能當老大的那一個攤位,然後不惜一切代價去沖破壟斷。\版權聲明:本文述者某出行領域投資人,整理雷曉宇,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要在創業的第一天就面向國際,這樣才有希望成就偉大的公司!」見過無數新創公司起落的李開復如此認為。曾任職於科技業三大巨擘,微博粉絲數超過五千萬,一言一行都動見觀瞻的他,告訴年輕人如何打破「洗腦」的成長歷程,走向世界。

撰文•林惟鈴

編按:身為青年創業導師的李開復,認為台灣年輕人最需要擁有的能力是什麼?答案是:世界觀。

六月一日,李開復受邀在「政大三十講堂」演講,短短一小時內,融合自己人生的經驗與對台灣年輕人的觀察,建議年輕人要積極走進世界。但該如何做,才擁有與世界連結的能力?以下是他演講重點:我問各位幾個問題,知道答案的舉手,我們看看結果如何好不好?

美國昨天(五月三十日)過期的法案是什麼?中國對Internet創業最重要的八個字是什麼?美國Tesla公司除了汽車又推出了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是什麼?知道的舉手。

這些問題是在測試大家的世界觀,剛剛有幾位在這三個問題舉起了手,這滿好的,但我覺得,如果更有世界觀一點的,應該差不多有二分之一的人舉起手來。

所謂世界觀,就是關懷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去了解那些重要的事,然後用不同角度、文化來思考問題,讓自己有更多的perspective(觀點)。對一件事 情有更多角度的看法,叫作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考),那是特別重要,跟世界觀也挺有關係的。

打破洗腦

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特別在亞洲長大的朋友們,我們都會認為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但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是有很多不同的視角,然後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它。當我們只用一個方式來思考時,可能就是欠缺這種批判式思惟,或者說世界觀。

父母親就是想要你成為他們想要的人;老師就是用他們學習的方法來教你們;政府就是用他們認為正當的方法來告訴你怎麼做事情,這個跟是不是有民主制度是沒有 關係的,在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台灣,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這樣來洗我們的腦,我覺得世界觀就是對洗腦的抗拒,就是說我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不要告 訴我事情一定是怎麼樣,我能夠用不同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它。

比如說,作為一個世界公民,我們應該知道世界領跑的美國,為什麼要制定一個Patriot Act(︽美國愛國者法案︾)?現在過期了代表什麼意義?這個是影響世界的。可能現在大家都在談台灣最近發生什麼慘案、哪個明星又怎麼樣,這些大家看一下 就好,如果真的想成為世界公民的話,我會希望每個人每天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看台灣之外發生的事情。

對國外事情有好奇心與關懷,不是要你看遍世界每一件事情,而是把握最重要、有影響力與核心的事情,若只關懷幾個國家,那我就看美國發生什麼,中國發生什麼?他們的經濟、科技都會改變全世界,對他們就是要抱持一種好奇心,把這些重要知識吸收進來。

最近有一家香港公司,見了我的一位做天使投資的朋友,這位天使投資人第一個要求是:搬到矽谷去。世界上最棒的科技環境在美國,如果你要做一家偉大的科技公 司,一定要知道美國人在想什麼,練好英文,一旦做到了,自然就會跟那邊發生connection(連結)。當你考慮到美國的科技、市場、風投,那時候你就 跨向世界,當然在中國也是一樣的道理。

做大市場

別讓你的idea被偷走

從創業的角度來說,整個Internet把世界連結起來,如果你做什麼好東西,別人都會看到,別人看到了後就有可能會去發揚光大,因此,如果你是在大市場 裡面做的,你可以不斷去scale(規模化),越做越大;但如果是在小市場做的,哪怕你做到最好,當你想要到大市場時,別人已經把你的idea拿走了。

如果你現在在一個小市場裡面,別人是看得到你的,但是你不見得走得出去,像是在台灣,有人說Uber有什麼稀奇,我們大車隊早就做得很好;有人說中國電商 有什麼了不起,PChome或Lativ更早就做出來了,這些企業都做得很棒,但是當你沒有走向世界的眼光,你最後的天花板就在台灣市場裡面,而台灣市場 只有世界百分之幾這麼大。

當你做了很棒的東西,美國、中國的公司等等,就會來參考你做的,那時候你再想要到中國發展,別人已經走在前面了,你去學習市場的時間,還不如別人來學習你技術的時間來得快,所以如果真的要把一個東西做大的話,一定要考慮到大市場。

馬雲來台灣說要捐錢、投資幫助創業家,但一大堆人說他是賣假貨的,facebook上,有八○%都是在批評這一類事情。我們認為它只是運氣好,小米為什麼值四百億美元,它就是運氣好,沒有用謙卑學習的態度來看。

我們應該認為每一個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應該去學小米做得很厲害的地方,而不是說它就是不如蘋果、山寨人家,不就是市場大嘛!甚至批評人家英文講不好,這些都沒有任何意義與必要。

就算你心中不喜歡馬雲,不喜歡雷軍,還是不願意向淘寶買東西,沒關係嘛!人家的成功,還是有值得謙卑學習的地方。

我們個體很難突破國家的偏見,唯一方法就是多去結交外國朋友,了解別的國家、人民、語種,別的文化的人如何看問題。

透過謙卑地學習,經由討論,才會知道問題不只是有一種看法,也才能夠真正地擁有世界觀。

李開復

出生:1961年

現職:創新工場董事長、CEO 經歷:Google全球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微軟全球副總裁、蘋果電腦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學歷: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24

先建科技/翠华控股,美好的事情值得等待 深港通头等舱

http://xueqiu.com/8301293543/49663341

文章来源于首募钱厚—深港通头等舱,关注本雪球账号,了解更多港股投研信息
 
导读: 这两支会员分享的个股并不适合当前买入,但它们值得投资者等待:先健科技心是血管领域唯一一家有两项产品获批创新医疗器械的企业,同时也是首家进入西方主 流国家医疗器械市场的中国企业,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战略入股以及公司重磅产品LAmbre左心耳封堵器系统又为公司的发展打开广阔空间,但是公司短期 估值过高,业绩释放还需时日,并不适合当前买入;而翠华控股为香港最大的连锁茶餐厅运营商之一,近几年受行业整体下行影响,同时公司扩张过程中出现管理失 控等问题,导致公司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且近期看不到改善的迹象,但是在内地餐饮行业整体回暖的背景下,建议持续关注,以待公司拐点出现。


1.先健科技:来自创新之城的医疗器械黑马
1.1核心逻辑: 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于2012年收购先健科技19%股份,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美敦力希望借道收购打入中国市场加速本土化,先健这边希望引入美敦力 国际化的管理、技术及销售渠道。合作后,先健科技在产销研等多个环节均开始向国际一流看齐。2014年双方再次扩大合作协议,美敦力发挥全球化的渠道优势 将先健产品带入国际市场,同时输出技术帮助先健开发核心新产品服务于中国市场。随着先健各类重磅产品的相继推出,与美敦力的深度合作势必会帮助先健加快业 绩释放的速度。但公司短期估值已然过高,需谨慎关注。

1.2 头等舱观察:携手巨头组战略同盟,产品+渠道双轮驱动,估值高低各有观点
(1)深耕心血管领域,垂直领域优势明显
国 家心血管病中心所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中国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发病人数持续增加。预计今后十年,心血管病患人数仍将快速增长。据统计心血管病死亡已占城乡居民疾病死亡原因的首位,分别占比 38.7%和41.1%。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图1:中国农村居民疾病死因构成         图2:中国城市居民疾病死因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不仅如此,心血管疾病作为对于心脏及大脑这两个人类最为重要器官的头号杀手,其发病致死率也居于各类疾病首位,甚至大大超过了肿瘤。
 
图1: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


图2: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

而 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数据显示,在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在800 万左右,其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在约1.139 亿中国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疾病的发病人数更高达2,000 多万。这些慢性疾病所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更不易察觉,也更为危险,同时也推升了我国潜在的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人数。可见与心血管病相关的医疗产业在我国的发 展前景和发展的必要性。
 
而先健科技的三大主要产品线均布局于心血管领域,表现了公司对于自身定位的明确,自1999年诞生之初,公司便 专注于心血管疾病领域,公司在该领域厚积薄发,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产品。公司是业内唯一一家有两项产品获批创新医疗器械的企业,同时也是首家进入 西方主流国家医疗器械市场的中国企业。对先健有过跟踪的会员表示“先健的产品还是在心血管这方面,应用范围不广,但是细分小板块里的市占率很高。”
 
(2)美敦力战略入股,国内外市场双向对接。
全 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最初于2012年与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将美敦力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和先健科技的本土市场专长、品牌和增长潜力相结合,通过合作 为更多的患者及临床医生群体提供服务,根据最初的协议,美敦力购买了先健科技19.0%的股份,并获得了先健科技当前及未来产品分销的优先谈判权,以及购 买更多公司股权的机会。
 
签署战略投资协议以来, 先健科技秉承了“汲取双方优势资源服务中国及新兴市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战略,在产品研发、质量体系、生产工艺、产能释放、供应链优化、临床研究等多个方 面与美敦力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在运营和质量体系上取得了质的飞跃。从标准化流程,到员工技能认证、质量意识、工艺流程科学管控、改进和预防措施、及持续 质量提升等各环节都接近了世界一级企业的要求。实现了技能和体系的成功对接发挥了战略同盟的协同优势,并使得公司在海外的业务发展获得了长足发展。
 
2014 年7月,美敦力宣布与公司扩大双方的战略合作,将在中国为中国市场联合生产先健科技品牌的心脏起搏器,美敦力是世界最大的心脏起搏器供应商。根据扩大了的 合作协议,先健科技将开发一系列心脏起搏器和心脏电极产品,并逐步建立本土化的心脏起搏器生产能力。美敦力将在先健进入中国心脏起搏器市场的时候,提供特 定的技术、培训和支持。中美两国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大致相同,但中国的人口总量远远高于美国。然而,在美国每百万人中有1000人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在中国 每百万人中仅有31人植入起搏器,市场渗透率严重不足,相信此次合作一旦成功,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之一。
对此头等舱会员认为“两年前美敦力战略投资先健,后来美敦力的支架产品在中国冠了先健的名字,巨头在中国用合作伙伴的品牌,这还是首例。”这么看来先健还是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能力的,后期的心脏起搏器也有可能走这种模式。
 
(3)重磅产品或填补行业空白
据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人口第一死因为脑卒中,其发病死亡率达到了60%。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分为缺血 性和失血性两种,分别占比80%和20%。而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血栓,各种血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神 经细胞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血栓子60%-75%来源于心脏,其产生基地便是“左心耳”。而左心耳血栓的形成的主因便是房颤(心电信号异常)导致了心室 失去有效的收缩规律。
先健科技的重磅产品LAmbre左心耳封堵器系统正是针对这一病症而研发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 心主任张澍表示,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相较于普通人高出5倍,临床上有80%的中风属于血栓栓塞型,而90%的血栓又起源于左心耳。因此,左心耳的封堵显得 尤为重要。头等舱会员表示“左心耳东西不错,但给多少估值还需要看市场反应。”当然,也有会员认为“左心耳相对传统的治疗方式优势并不非常明显,想要说服 医生尝试有一定难度。”

根 据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2014年的出口批件通知中,先健科技的LAmbre左心耳封堵器系统”赫然在列,这表明,这项技术从研发试验向市场化落地的过程中 又迈进了一步。据了解,目前只有波士顿科学的Watchman,是目前全球唯一获得欧盟CE、美国FDA、中国CFDA注册的左心耳封堵器, 先健科技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这项技术,并在三大监管机构注册的企业。相信依靠美敦力在全球的销售网络,先健科技将会在这一细分市场有不错的表现。

(4)短期估值过高,业绩释放还需时日
公 司于2012年与美敦力进行战略合作后,营收稳步上升。但由于各方面还仍然处于投入阶段,目前业绩释放的可能性依然不大。头等舱会员认为“先健成立十多 年,主营利润几千万,给足30倍PE,这部分25亿加上左心耳给35-55个亿,加起来也没到100。”会员个人观点觉得现在100个亿市值基础,往下 20%都是超买。

虽然业务前景广阔,潜在的成长空间巨大,产品技术的积淀也足够扎实,但以目前公司的盈利状况来看,支撑百亿左右的市值确实有些单薄,短期过高的估值是否值得买入,见仁见智,但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该公司值得关注及跟踪。
 
2.翠华控股(HK.1314):行业拐点已到,公司拐点仍未到
2.1核心逻辑: 餐饮行业标准化扩张与口味和服务难以复制似乎是行业无解的的困恼。翠华餐厅近年来在内地和香港迅速扩张,但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却不断下降,这除了与行业整体 景气程度息息相关,公司扩张过程中的管理失控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头等舱会员认为,翠华控股基本面一贯稳健,但是在近几年在行业整体走软以及扩张失控的影 响下,公司营收增幅一直下降。因此。对这支个股的总结,用会员的话即是“基本面没有复苏,观察”。
“公司其实还好,就是中两年扩张过快遇到点问题”
“香港现在叫翠X的餐厅很多 定位重复 竞争激烈”
“翠华那个价格和出品在内地基本就是杀猪价”
“另外,内地人口味比较复杂,港式菜品其实离开珠三角,恐怕都做不大吧~”
“ 口味不是大问题,还是价高味差”
“话说餐饮行业其实很难赚大钱”
“味千 小南国 翠华 都好惨”
“标准化扩张 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不是正反馈”
2.2头等舱观察:翠华控股营收未超预期,期待公司业绩拐点出现
(1)行业视角:内地餐饮行业回暖,寻找行业优质标的
1)内地行业景气回暖,香港餐饮前景仍不容乐观
内地:限制“三公消费”影响消退,财富效应显现端倪
受 到中央限制“三公消费”及经济增速下滑的双重影响,我国餐饮行业增速自2012年起明显放缓,而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总额在2013年更是出现了倒退。但 进入2014年之后,餐饮行业出现一定回暖迹象,全国餐饮收入增速重回10%以上。因此,在行业回暖背景下,寻找优质餐饮个股等待业绩拐点出现时不错的投 资选择。

香港:处于下行通道,暂时没有改观迹象,“反陆客”雪上加霜
年 租金、人工及食材等三大主要开支导致近年来香港餐饮业成本提升,而香港市民加薪幅度有限,实质工资增长不多;加之受内地提倡节约风气影响,企业应酬开支收 缩;以及近年内地经济增长放缓,内地旅客餐饮模式起了变化。因此,总体来看,香港餐饮业收益增幅由10年前的10%左右下降到近年来年均3%左右。同时, 近期“反陆 客”运动更是让香港餐饮业雪上加霜。

2)行业竞争激烈
根 据渠道网络研究院对外发布2015年餐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外市场对比,不难发现中国餐饮市场虽然不乏巨头,但仅占总体市场5%的份额左右,95%的都 是中小餐饮。该市场还处于完全竞争阶段,不存在寡头与垄断。该条件下商业机会均等,中小餐饮都有很大的成长可能。由此,造成一大批致力于餐饮行业的商业精 英来加入和投资。所以完全竞争将继续,连锁餐饮之战将越战越火!

3)餐饮标准化扩张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的博弈
会员认为,“标准化扩张 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不是正反馈”。
所谓标准化,首先就是要确立标准。有了标准,就有了可复制的具象。而餐饮业标准化的范围也包括很多方面,可以细碎到门店的设计细节等,其重点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餐品的制作和服务;二是采购、配送、物流等供应链上的标准化;三是财务和信息化的统一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中餐扩张是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选择,虽然建立中央厨房最少能降低10%的成本,而且品质可控,“但酒楼还是应该有个性、文化,全部标 准化,个性就会弱化。”
 
4)餐饮O2O大热改变消费模式,强者愈强与草根逆袭现象并同存在
随着餐饮O2O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餐饮消费调查,点评类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对消费者做出餐饮消费选择的影响明显加强。
 
(2)个股视角:基本面复苏迹象不明显,建议持续关注
1)正面:扩张策略有效实施,等待公司拐点出现
扩张策略稳步进行
截止2015年3月,公司香港地区门店31家,内地门店19家,澳门1家,总门店数达到51家。虽然内地门店扩张低于预期,但是公司重申2017年底门店规模不少于80个的目标,相信每年会保持10家的速度扩张。

多元化初见成效,内地收入占比达到20%
内地餐饮行业景气度回暖趋势明显,公司内地布局将享受行业向上的红利

新店投资回报期较短,期待公司盈利拐点到来
相比竞争对手,公司新店达到收支平衡点所需时间断于竞争对手,平均投资回本点更是显著快于竞争对手。

2)负面:基本面未见改善,内地扩张失控
定位高中端,但性价比不高
根据大众点评的公开数据,公司内地门店人均消费金额处于同类餐厅的中上游,但是消费者评价却处于中下游,凸显出公司门店扩张中的服务质量问题。

扩张暴露管理问题
体验过翠华餐厅的会员称,“翠华那个价格和出品在内地基本就是杀猪价”。通过对比公司香港和内地的客单价和顾客评价,香港门店显著优于内地门店。

基本面复苏迹象不明显,收入与毛利增幅双降
公司收入虽仍然保持22%的增幅,但与前期高速增长相比,回落幅度较大,且趋势未改。

公司毛利率至2012年始一路下降,近几年更是由于新设餐厅而产生的初始成本、物业租金上升与新增固定资产导致这就成本上涨,毛利率下降至8.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45

一畝田創始人鄧錦宏:當農民在田里也能用手機上網,事情就成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790

 

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宏。 (一畝田供圖/圖)

2013年年底,我發現一個很讓我興奮的數據:每天訪問一畝田的用戶里三成是通過手機登錄的,農民白天在田間地頭,也可以通過手機登錄一畝田了。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撮合農民和買家進行交易了。

假如今天全國有一萬個人要買白菜,以前是通過很複雜的多對多的關系完成交易,我們出現後,通過系統的算法,包括價格、品質、規格、距離、天氣和信譽等級等,實現雙方交易的精準匹配。

現在很多大的農場主已經在用無人飛機施肥,用攝像頭監控了。尤其是很多現代農業合作社的現代化程度,超出我們想象。最後就是冷鏈運輸行業和批發市場的建設,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聯網等投入應用,各方面的資源都在加碼這個市場。

三個月前,南方周末記者第一次走進一畝田的辦公室,那時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擁擠在一個小辦公室里,甚至連洗手間門口,也放了個屏風,搭建出了個臨時工位。來拜訪和談合作的,只能在過道里放兩把椅子將就一下。公司唯一的會議室員工基本預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縣考察團來這里參觀。

三個月後的今天,南方周末記者再次走進一畝田的時候,他們的辦公區域擴大了好幾倍,在隔壁一個大廈租了好幾層的新辦公室。員工突破3000人。

這就是互聯網速度。有圈內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聯網行業出現如此高速增長的公司還是團購行業興起時候的美團網。

一畝田成立於2011年,是一個農產品大宗交易的B2B平臺。雖然過去4年里,這個公司實現了2000%的增長,但直到這句話在社交媒體上發酵,一畝田才第一次為互聯網圈熟知。

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宏1985年出生,大學畢業後,兩次創業失敗,兩度進入百度。最後創建了一畝田。7月10日,他在極客公園的一次演講里說:你們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畝田提供的。

試錯了五個方向

只有第六個方向是賺錢的,這就是農產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兒”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場部在做一個鄉村信息化的項目,沒有人願意接手,我就接下來了,並把它做成了百度當時最成功的一個公益項目。

這個項目持續兩年,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大量了解和接觸農村社會後發現一個現象:我四歲之前在農村長大,但沒想到20年過去了,我兒時印象里的農村,跟現在的農村並沒有什麽大的變化。我記得小時候農村還是有很多青壯勞力,現在幾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兒童,空巢現象嚴重,在中國70萬個自然村中,不少村莊甚至消失了。

中國的農村和農民不應該是這樣的。城市里的人們在享受現代化的技術,以及越來越豐富的生活,農村卻成了一個被遺忘的世界。

於是2011年我離開百度開始創辦一畝田,決定開始在農村市場創業。

之所以叫一畝田,是有一次在陽臺上仰望星空想出來的,很多人老是記成一畝地,其實田和地有很大區別。地讓人想到種植,但田,除了土地,還能讓人想到田園,更詩意一點。

當時創業就3個人,我們嘗試了六個方向,五個都失敗了。

第一個是幫農民團購飼料。現在有很多農資團購網站,當時我做得早了點,農民、經銷商和資本的意識沒到,大家合作積極性不高。

第二個方向是鼓勵農民在我們網站上填寫養殖檔案,我們給他發虛擬貨幣,有兩萬多個農戶填寫了檔案,但依然難以撼動當時的流通體系。

三是幫農民賣東西給販子;四是找大學生村官合作,每個村搞一個網站,讓村官來編輯內容,做農村社區;五是幫批發商把農產品賣給飯店的後廚。

這五個項目都失敗了,我們總結出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當時還沒有到來,很多農民都是在早上七點到九點上一畝田,然後就是晚上登錄,白天有12個小時農民基本不在網上。但買家恰恰是白天活躍在網上,兩批人像平行的軌道,永遠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個方向是賺錢的,這就是農產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兒”模式。當時我們這塊業務只有一個人在兼職維護,但每個月能帶來10萬元的收入,主要是會員費和廣告費。

2011年到2013年9月份,一畝田主要靠這個農產品的“去哪兒”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務,比如用戶搜索白菜價格,就能看到一些買家和賣家發布的白菜價格信息。做了幾個月之後,我發現每天有好幾萬人登錄我們網站,很多人還提出要委托我們銷售或者采購農產品。這就讓我們開始思考:除了信息平臺定位外,我們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務?

當時也沒有國外的模式可以參考,國外不存在這種信息鴻溝。於是我就開著車去農村調研。

以前在百度,我們去鄉下出差都是當地市長、縣長接待,住在縣里最高級的酒店,吃最好的東西。自己創業後,我每天在農村都是跟農民就著花生米喝點小酒,跟農民吃住在一起,呆了兩三個月。每天教他們怎麽上網。農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種。

讓農業交易精準匹配

訂單農業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我需要什麽,告訴你,你再去種植。

2013年年底,我發現一個很讓我興奮的數據:每天訪問一畝田的用戶里三成是通過手機登錄的,農民白天在田間地頭,也可以通過手機登錄一畝田了。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撮合農民和買家進行交易了。

2014年6月,我們正式嘗試做線上+線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員工,線下團隊就占了2500人,這些人八成是從本地招聘,過去他們都在當地賣房子和快消品,我們給他們遠高於當地工資水平的薪水。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間地頭,教育農民、合作社的理事長和種植大戶去使用互聯網工具,教他們怎麽用我們的產品跟全國各地的買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就是當有買家來跟農民做生意的時候,我們的員工幫買家看貨,鎖定貨源。

現在中國大概有70萬個自然村,我們已經覆蓋了3萬多個村莊,未來我們希望線下團隊是1萬人,到時候將覆蓋10萬個村莊。我認為這是一個臨界點。覆蓋10萬個村子,一畝田的品牌就會讓種植大戶主動使用我的服務。未來,我們會加大從應屆畢業生里去招聘線下人員,國家現在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這恰好也是我們想要的。

去年7月,我們一個月只有50萬元的交易額,現在一個月已經達到100億元。日交易額突破3億元。目前活躍在我們平臺上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供應方,包括散戶、大戶、合作社、經紀人、龍頭企業(如新希望),另一類是采購方,包括各種類型和層次的批發商、飯店、超市、深加工企業和出口型企業。

之前,這兩類人發生交易主要是通過很多中間人和經紀人來完成。很多時候甚至連中間人也找不到貨。我們的出現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對稱,就連中間人和經紀人也是受益方,因為中國大部分農業生產都是散戶,都需要經紀人去做工作,才能實現大宗交易。

一畝田正在讓農業交易的所有環節變得更加高效。假如今天全國有一萬個人要買白菜,以前是通過很複雜的多對多的關系完成交易,我們出現後,通過系統的算法,包括價格、品質、規格、距離、天氣和信譽等級等,實現雙方交易的精準匹配。

以前投資人對我們不了解,後來找上門來,我們基本是被動融資,連PPT都沒有做過,只給他們看了後臺數據。當時很多投資公司在搶,打錢最快的是紅杉資本,連協議都沒簽,就給我打了幾百萬美元。那天我記得去香港開了個賬戶,早上過的羅湖,九點就回來了,安檢的人還說我怎麽那麽快。

紅杉之後,先後有六七家機構投資了我們,我們可以說不差錢了。很多機構錯過我們,因為每個月我們的價格都在漲,很多人接受不了。也有很多投資人不太了解農業,他們投資別的電商有代入感,因為自己就是消費者,但對於農產品沒有代入感,他們就算用我們的App,也提不出優化意見。

在撮合交易環節之後,我們還會做訂單農業和技術輸出。訂單農業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我需要什麽,告訴你,你再去種植。以前是生產之後找需求,以後是按需生產。這就要求我們更深入地介入農業生產,比如我們要幫助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以及提升供應鏈整合能力。

現在一些從臺灣進口農產品的貿易商也在使用我們的服務。過去這些貿易商要通過多個層次的中間商才能把臺灣的農產品賣到大陸。但他們缺乏一畝田這種瞬間把貨鋪到全國所有批發市場的速度優勢。要知道,速度就是農產品流通的生命,延遲一天損耗就很大。

挖掘農業大數據

它會告訴你未來幾天內會有多少黃瓜運到某個城市,又有多少東西運出這個城市。

8月底,我們會跟中國氣象局和農業部、農科院等機構合作,推出一個真正的農業大數據產品,主導這個產品的是我們從加拿大挖過來的一個技術團隊。這個產品買賣雙方甚至是記者都能用上。它會告訴你未來幾天內會有多少黃瓜運到某個城市,又有多少東西運出這個城市。這對政府的物價調控會有幫助,過去政府穩定本地菜價的菜籃子工程主要是靠補貼,未來不用補貼了,只需要調控好供給關系就行。

媒體也可以從中提前知道哪個城市可能某個農產品要脫銷,哪個地方的農產品滯銷。對於脫銷和滯銷都可以做出預警。

其實我們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數據來建立一個信用體系,二是用互聯網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三是用規模來制定行業規則。

目前公司還處在虧損狀態,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公司每個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來自廣告、金融、大數據和物流。其中,廣告是賣家和買家投放的。金融是我們跟地方銀行比如一些地方郵政儲蓄合作,給信譽好的批發商做貸款,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大數據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物流是通過交易大數據解決貨車空跑的問題。未來我們還將在農產品的分級和行業標準制定上做許多嘗試。

我們不會去賺農產品差價,也不想賺這筆錢,這些收入應該屬於農民。我們的模式是C2C里的B2B,每個用戶都是個人,但交易額又非常大。淘寶的一筆交易都是幾十幾百,我們一單是幾萬元。

我們也不會去做B2C,這些生意讓給其他公司去做吧。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很多餐飲企業、B2C網站、微店、超市和淘寶店從我們這里進貨。比如鄉村基,以前是從經銷商進貨,現在是從合作社產地發貨,一筆訂單就要省幾百萬元。

我們也不擔心巨頭進入,基因不對,模式也不同。別的電商進農村,走的工業品下鄉路線,目的是尋找原有模式的新市場。他們也嘗試做一些農產品上行的工作,但效果不明顯。一畝田只做一件事:就是農產品上行工作,我們只幫農民輕松買賣農產品,讓農民賺更多的錢,讓菜不要爛在田里,不要扔在溝里,不要花費過多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費太多的交易時間。農民有了錢,他們才會去別的電商平臺購買工業品。

十年後才有回報

現在很多大的農場主已經在用無人飛機施肥,用攝像頭監控了。

這幾年農業電商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國家越來越重視農產品流通效率,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會提,但現在有互聯網和風險投資進入,國家突然有了抓力,政策有了附著點。其次是土地流轉政策的推行,小戶的土地流轉到大戶,我們只需要對接大戶就行了。

現在很多大的農場主已經在用無人飛機施肥,用攝像頭監控了。尤其是很多現代農業合作社的現代化程度,超出我們想象。最後就是冷鏈運輸行業和批發市場的建設,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聯網等投入應用,各方面的資源都在加碼這個市場。我們只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

目前這個市場發展的最大阻力依然是用戶的習慣。很多農民還是不太相信我們,我們讓他們下載我們的App,他們覺得我們是騙他們流量,不相信能通過手機這個小屏幕把10畝地的產品賣掉。就跟15年前很多人不敢在網上買衣服一樣。

很多農民依然習慣找經紀人,習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過,一旦他通過一畝田賺錢後,他就會徹底成為我們的粉絲。我們的願景是創造新農業文明,簡單說就是讓流通更高效,讓生產更科學,讓食品更安全。所有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是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而是生產環節的問題。這些問題通過利誘機制和農業規則的重塑解決。比如訂單農業,就能讓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和可追溯。

盡管國家提出鼓勵農業電商,推動互聯網改造農業,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理解這個事情還是需要時間。一些縣長希望我們去投資建個大樓,拉動下GDP和就業,然後產生稅收。他們更關心硬實力的提升,對於互聯網這種軟實力提升不感興趣。

我們很多員工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我們設計了一種比較大方的利益共享機制,我是大股東,全體公司員工加起來的股份占到了公司第三大股東。我希望這些從農村走出來的人,能比較迅速地在一畝田實現經濟自由,然後再去回報他們走出來的村莊。

現在圍繞農民、農民和農業的創業者很多,除了我們這種模式外,還有的創業者在農資產品、農業技術、農民服務和鄉村建設等方面做嘗試,甚至有一些很細分的創業項目出現,比如有的專門做穆斯林市場、東北市場和西藏市場的農產品電商。但要真正讓沙漠變成綠洲,就要看大家有沒有耐心了。我們已經走了四年,但我們覺得至少要過十年才會有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481

阿里巴巴前副總裁波特·埃利斯曼:“一些積極的事情會發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962

互聯網三巨頭首次“合體”隨習近平出訪。 (CFP/圖)

經貿關系作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是兩國商界人士最為看重的議題。在習近平訪美的隊伍中,BAT等互聯網企業的出現,似乎暗示了兩國經濟合作的新格局。

2015年9月中旬,美國人波特·埃利斯曼帶著他的新書《阿里傳》來到了中國。他是阿里巴巴前副總裁,是馬雲最為器重的國際團隊幹將之一。

而這本書的主角——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作為15名隨訪企業家之一,在9月22日跟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始了在美國為期三天的訪問之旅。

經貿關系作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是兩國商界人士最為看重的議題。在經貿關系中,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又是重中之重。有關部門精心挑選跟隨習近平出訪的企業家們。其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最為引人註目。他們創辦的三家公司也被業界合稱為BAT。

波特對習近平和奧巴馬的會談充滿了期待,他認為,“一些積極的事情會發生”。

習近平高度重視中美經貿關系合作。他在出訪前接受《華爾街日報》書面采訪時表示,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有責任加強對國際經濟合作的引領,維護國際金融穩定,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增強世界經濟長期增長潛力。

自9月初以來,中美雙方已就網絡安全和經貿合作展開了多輪密集的交流,以便習近平在出訪美國時,能與奧巴馬總統最終敲定相關協議內容。

“互聯網才是連接兩國政府的橋梁”

從阿里巴巴離職後,波特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揚子江大鱷》來向西方國家介紹中國企業家馬雲。“很多人都不理解阿里巴巴,他們(美國人)就是抵抗阿里巴巴,抵抗中國所有的事物。”波特認為,互聯網才是連接兩國政府的橋梁。

習近平訪美期間,來自中國的13位互聯網企業代表也將參加第八屆中美互聯網論壇。而隨訪的15位企業家名單中,馬雲位列榜首。

企業家跟領導人出訪並不是新鮮事。從1990年代起,國家領導人就會有意帶上企業家隨行出訪,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

不過,每次跟訪出行的企業家都有一定的考量,有關部門會結合不同參考指標綜合考量後發出邀請。比如,2014年,跟隨習近平出訪歐洲的企業家就沒有BAT,而主要是汽車、金融、能源、醫藥、科技等行業。這主要考量了中歐雙邊經貿合作結構。

而習近平此次訪美帶上BAT主要有幾個考量。首先,它們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具有領先的市場地位;其次,它們在國際互聯網領域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再者,網絡安全是習近平和奧巴馬本次見面繞不開的話題,BAT作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代表,有資格與美方在企業層面就相關議題展開對話。

“(網絡安全問題)的確使得美國企業很難打入中國,但同時也使得中國企業很難進入美國。”波特認為,最重要的是中美互聯網企業融入當下的市場環境,“如果你相信中美之間的關系,那麽(中美企業)就會相互信任了,互聯網科技企業不是創造這些,它們只是在跟所在的環境合作。”

中美雙邊投資逆轉

對BAT而言,跟隨習近平訪美,無疑將擡高它們在國內和國際互聯網領域的地位,為它們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進入美國市場提供便利。

近年來,BAT在美投資總額合計超過數十億美元。其中,阿里巴巴先後投資了Fanatics和Zulily等電商公司。騰訊先後投資了Riot Games、Gamegoo、美國世界景觀公司、Playdots、Pocket Gems Inc和Glu Mobile Inc等公司,在今年9月,騰訊宣布與美國傳奇影業合資拍攝《魔獸世界》。百度也投資了Uber。

早在2014年,中美雙邊投資就已經出現了逆轉態勢。2015年9月17日,外交部副部長李保東表示,2014年中國赴美投資金額已經首次超過美國對華投資。而據商務部數據,美國2014年對華直接投資僅為26.7億美元。

但在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力度加大的同時,BAT等公司在進入美國市場時依然能感受到美國安全審查機制所帶來的阻力。這是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共同關註的一個問題。

習近平在回答《華爾街日報》書面采訪時就曾表示,希望外國市場的大門也能對中國投資者敞開。“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性政策,願通過協商妥善解決同有關國家的經貿分歧,積極推動建立均衡、共贏、關註發展的多邊經貿體制。”

而習近平對於美國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持歡迎態度。他在出訪前曾明確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只要遵守中國法律法規,不損害中國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我們歡迎外國企業在華發展,尊重和保護外國企業合法利益”。

近年來,中國為方便外資投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投資便利化;大幅度取消限制類項目,推動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保護外資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公開透明的法律、行政和市場環境。

但波特認為,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市場,或正準備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互聯網科技企業普遍存在一個誤區。“比如Uber的CEO有一個錯誤的觀點。每次他談論的都是破壞、摧毀。企業應該是創造某些東西,而不是摧毀它們”。

波特認為,類似Uber這樣的美國企業犯了eBay曾經在中國犯的錯,“美國企業應該本土化,應該吸取eBay的教訓,找到本土企業,相信本土企業,這樣才能贏得中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81

貼金的事情請找我,貼錢的事情請勿找我!

巴菲特蓋茨將訪華部分中國富豪避席怕勸捐

是否捐款當然出於個人意願及自由,不過當第一次聽到這則新聞時,只好慨歎一聲。

莫非發財立品之前,都是發財先行?就算巴菲特蓋茨都係咁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053

荔枝FM創始人賴奕龍: 不要忘記你本來要做的事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149

荔枝FM創始人在荔枝FM辦公室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多年前偃旗息鼓的播客,如今已借移動互聯網浪潮卷土重來。根據易觀智庫的數據,僅僅在過去兩年中,就有8.6億人在用手機收聽各類移動電臺應用。

今年41歲的賴奕龍曾經是熱愛搖滾的輟學青年,後來成為互聯網領域的一個連續創業者,所從事的都是與移動互聯網相關的業務。他在2013年創建了荔枝電臺,與其他移動電臺不同的是,荔枝主打草根播客自制內容。

2015年,荔枝FM獲得了小米科技、順為資本、經緯創投、晨興資本四家聯手投資的C輪2000萬美元。荔枝FM目前估值3億美元。移動電臺應用是一個人人知道有前途但從來沒火起來的領域。對於荔枝和它的競爭對手來說,爆發式的增長期還沒到來,商業價值也才剛剛顯現。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熱愛一個東西,在我看來有兩個標準,一是不給錢你去不去幹,二是做得很辛苦即使失敗了是否還覺得欣慰。

我們內部對做什麽不要做什麽也有很多困擾,大家會想這個很火,我們為什麽不做?但我覺得圍繞概念、熱點做事都不靠譜,還是那句話,不要忘記你本來要做的事情。

1.學會順勢而為

1997年,我從深圳大學辦公自動化專業輟學。因為喜歡音樂,我來到了珠海,在當地一家電臺做了一年多情感和音樂節目的編導,其實就是打雜。

後來我覺得電臺對於我這種想法比較奇怪的人很難有大的發展,因為我喜歡搖滾還有歐美的一些東西,那時候還是禁忌。正式告別電臺之前,我做了一場搖滾演出,請來的都是地下樂隊。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做一件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它做成了。

1999年互聯網剛起來的時候,我選擇到廣州做硬件電子商務,與朋友一起做了一個叫做IT30的網站,類似於太平洋電腦網,也拿到一些融資,但項目沒做好,因為做電商太早了。

隨後我就轉投了移動互聯網,覺得未來它有很大的潛力。當時短信還沒出來,WAP(一個開放式標準協議,利用它可以把網絡上的信息傳送到移動電話或其他無線通訊終端上)則是類似於今天人工智能的東西。

2002年,我做了一個企業的短信平臺,叫企信通。里面包含很多企業的服務,最初我們做的只是企業的短信應用,像項目、銷售的通知。一開始很難做,因為大家對短信沒有概念。而像那些做得比較領先的企業,我就幫他們做了一些解決方案,像銀信通、政信通,還有漁信通,幫助漁民接收信息等等。

中國移動對這件事很敏銳,他們覺得這個市場的潛力很大,就跟我們合作。為了企信通的推廣,我帶著一個助理跑遍了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通過移動把它推廣到了很多行業。

這應該是至今我做過的最多人使用的產品,大概有幾億人。後來中國移動把整個品牌都買了過去,現在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產業了。正是通過企信通,我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一年兩個億的銷售,賺了六百萬,這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商業化的感覺。

到了2004年,我開始做SP(為終端用戶提供多種信息和娛樂服務)。那時候是SP大潮,我就迅速地做,迅速地賣。但我很快就意識到SP沒有什麽價值,用戶、品牌、收費渠道全歸運營商。移動互聯網真正有希望的是獨立WAP門戶網站,廣州有兩個,一個是張向東的3G門戶網,一個是我2005年初做的摩網。

可是中國缺失了3G一代。因為中國要推自己的3G技術,所有基於3G的應用就一直在等,等了五年,結果整個行業幾乎顆粒無收,只有一個UC。中國互聯網在這一階段挺悲情的,大家都很看好,但市場沒有起來,最後4G直接出來了。

其實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真的應該感謝iPhone,中國移動互聯網是被它打開的。本來,中國移動互聯網操控在運營商手里,運營商想學日本那種封閉的模式,你上網得去運營商的門戶,比如說夢網,去到門戶才能瀏覽別的內容。但iPhone來了就把它全部打破。所以中國對於互聯網的認識基本是基於iPhone和安卓的終端,而對上一波基於WAP的,大家是沒有多少認識的。

那時我還做了一個跟大趨勢不一致的東西,就是人們都在用智能手機、智能軟件的時候,我去做了一個農民工實名社交的183社區,因為它的群體性特別清晰。那是2010年年底,深圳富士康發生了連續跳樓事件。

當時跟雷軍聊的時候,他給了我兩點建議,我記得很清楚:第一,不要看現在量大不大,要看它是不是符合未來的趨勢、大的趨勢;第二,這個東西能不能自我生長。如果兩個前提都符合,那麽它就會成為很棒的產品。

之前的創業經歷讓我了解到,一個事情如果逆趨勢而動的話,個人再折騰也是沒用的。像智能手表和谷歌眼鏡,智能手表沒起來,在上面做再多也沒用。而大趨勢一來,資本、用戶都會推著你走,這才是創業的基礎。

2.降低播客的門檻

2012年12月21日是瑪雅人預測的世界末日,那天我自己在家喝茶,就在想我這一生都在創業,我最初的出發點是什麽?我發現自己過去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我總是想捕捉一個很大的商業機會,而沒有考慮到自己適不適合,自己做得開不開心。

馬化騰最早是做call機的,他對即時通訊的理解很透徹,所以QQ、微信能出來在意料之中;雷軍也是真的喜歡手機,智能機出現之前,他就隨身帶著好幾部手機。當時我還覺得很奇怪,不能上網的手機有什麽好玩的。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熱愛一個東西,在我看來有兩個標準,一是不給錢你去不去幹,二是做得很辛苦即使失敗了是否還覺得欣慰。按照這樣的標準我選出了自己真正喜歡的兩件事:一是做美食,我喜歡研究吃的,自己做法式甜點什麽的;另一個就是跟聲音、音樂有關的東西。

有段時間我去美國自駕遊,一路在聽美國成熟的電臺,我發現sound cloud這個瑞典聲音社區,允許用戶錄制任何聲音與好友分享,做了三年也沒有什麽起色,但在推出移動版後,一炮而紅,我意識到在中國也有這樣的機會。

聲音是人的第二感知通道,但以前受終端的限制,聲音的潛力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沒有收音機的話,只能在車上聽,現在智能手機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方面肯定會有爆炸性的增長。

荔枝FM跟其他聲音平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起初我並不把它當作一門生意,我想先解決平臺自身的問題。我之前在電臺工作時發現,有些人雖然聲音不好聽,普通話也不標準,但是內容不差,很有才華,就是沒有一個平臺給他們展示。

而且做播客的門檻非常高,家里要有很多設備,像調音臺還有麥克風,錄完之後還要用Audition之類的軟件進行聲音編輯、降噪等等,很繁瑣,我就想解決這個痛點。

2013年創建荔枝電臺,其實是靠錄音起家的,但很少人知道。在荔枝的平臺上,錄音的同時就能對周圍的環境音進行降噪,對聲音有一定的美化,也可以隨時添加音樂,背景音樂在沒人講話的時候會變大,人一講話就會主動變小。操作非常簡單,跟在錄音棚里錄制的效果不會相差很大。

我是想通過技術來降低播客的門檻,讓這個領域有一些變化。我們當時做了一個調查,中國所有網絡播客只有兩千多檔,因為太難做了,很難堅持下來,但現在我們平臺上已經有超過一百五十萬個播客和八千萬用戶了。

我們與國內人頭錄音開發團隊進行合作,人頭錄音是模擬人接受聲音的軌道,讓聽眾感覺主播好像就在你的對面。原來人頭錄音的門檻很高,只有交響樂那樣對音響要求很高的需要用到,一臺設備好幾百萬,現在成本降下來了,我們希望繼續通過技術來釋放創造力。

第二我們想做的是最能識別聲音的一個平臺。像語音識別、語義識別,百度、谷歌都在做,但是基於我們對聲音的理解,我們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比如用技術去檢測情緒的溫度,像“你好壞”這三個字,不同的語調可以表達出很多種情緒,怎麽用技術去識別,仍是一條漫長的路。

3.長出來的東西

當你把一個工具屬性做好後,很多東西是之前完全沒想到的,是用戶帶著我們走的。比如說我們主要的用戶是90後,他們家里根本沒有收音機,自然沒有聽過電臺。

年輕人對聲音的理解也很不相同,就會玩出很多新意。像廣播劇,我們那一代接觸的是央廣範的,年輕人做的大量廣播劇則是同人的東西,他們喜歡同人漫畫、小說、動漫,用聲音進行角色扮演。

TFboys在荔枝上的粉絲最多,比貼吧還要多,很多粉絲會去做相關的節目來分享,跟偶像表忠心,還有胡歌、EXO、鹿晗,粉絲也大量集中在我們的平臺上,聲音變成了一種分享交流的方式。

荔枝上第一個訂閱過百萬的播客是“背著吉他的蝙蝠女俠”,她是一個空姐,講述情感故事,現在整體的播放量有兩個億了。我們見到她本人的時候都覺得,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拼才華。

蝙蝠女俠的播客片頭,是由粉絲們一起完成的。粉絲們將“我在+地名”錄給主播,主播剪輯制作後錄成完整的片頭。這背後有幾層含義,第一完成了主播跟粉絲之間的互動,此外,粉絲如果是跟主播一起成長,熟悉節目的定位、調性的話,是可以給節目提供內容的。這個社群就可以良性運轉了,可以生產,也可以消費。

年輕人是“戴著耳機的一代”。經歷過電臺的那一代人,好多人對聲音有著強烈的記憶感,這也說明聲音是感情的通道,耳機出現後,拉近了人們跟聲音的距離,我覺得這在三五年以後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就像大家在用相機的時候,沒人會相信手機能代替相機,但手機真正取代相機拍照,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就實現了。我覺得聲音就處於用數碼相機拍照的階段,還沒有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現在也沒有人相信聲音是可以超越音樂用途的,實際上,聽音樂的年齡層很清晰,就是年輕人,但聽聲音的人群可以很寬泛,只不過技術和內容沒有跟上。

4.走完商業閉環

我打造荔枝的願景就是希望很多人能按照他們自己想的那樣去生活,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很早我就寫過一篇文章,認為自媒體可以讓很多媒體人獲得新的機會,如果你有才華,不需要在某個固定的地方永遠去做一種工作,你可以走得更遠,去做更多的東西。

收入是不可回避的問題。荔枝成立三年時間,第一年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讓大家能做節目;第二年是想解決主播的需求,比如說提高他們的專業性,所以我們有了播客學院,在這麽多聲音平臺里,我們一直在堅持;2016年是我們真正想把商業閉環走完整的一年。

2015年年底我們才開始有了營收,增長很快,今年應該有一兩億元。前期漲得最快的還是廣告收入,是通過播客的方式。比如我們有一個很火的節目,叫同里時光,同里把他們的故事、風景還有人情做成一個播客,然後付費給我們。荔枝上的廣告不像新聞客戶端上的那種硬廣,是通過內容去推動的。

但從長遠看,還是要還聲音以尊重,這個尊重就是讓主播們有價值的內容產生商業價值。現在中國的聲音平臺最缺的是好內容,而內容的來源就是靠我們去發掘獨特的、有做聲音天賦的人。

我們目前的構想主要是通過粉絲經濟來盈利,比如粉絲送給主播的虛擬禮物和主播衍生品,不同的主播會有不同特質的衍生品,不能一概而論。

sound cloud這個瑞典聲音社區主要靠流媒體廣告,還有會員增值服務(如付費後獲得更大存儲空間等)。荔枝FM除了廣告外,將來的商業模式還包括與主播分成。

目前,荔枝平臺上能賺到錢的主播只是金字塔的頂端,很小一部分。最受歡迎的主播就是之前提到的“背著吉他的蝙蝠女俠”,她現在不做空姐了,全心全意地做我們節目,人也離開了北京,在廈門生活。她現在還是靠廣告收入,一年幾十萬是沒問題的,但我們在探索要怎麽讓她有幾百萬的收入,因為我們是以她為典型嘗試各種可能性,我們今年的目標是想辦法為一位優秀的主播創造一百萬的收入。

我們平臺上有一個播客叫李星宇,他是中國傳媒大學錄音專業的高材生,國家一些大的場館錄音音響的回聲設計他都有參與。他認為聲音不僅可以做音樂,也可以提升人們的感知能力。他曾經錄過巴黎地下隧道的聲音,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的,雖然他還沒有大火大熱。

馬上是巴西奧運會了,他計劃去巴西各大承辦奧運賽事的城市記錄當地的聲音,同時也趁著這個機會,去亞馬遜森林探索一些大自然不為人知的、正在消失的聲音,還打算重走切·格瓦拉之路,記錄南美城市變遷的文化。荔枝甚至可以支持他在南美盡情免費玩一年,只要他能收集到好的內容。

我也相信他一定能為我們創造很大的收益,比如說可以把他收集的聲音制成一張唱片,也可以舉行不同尋常的演唱會,就像周雲蓬2015年在深圳成功地舉行了一場沒有燈光的演唱會,大家進去漆黑一片,就在那里靜靜地聽。

外界評價我們是聲音平臺中唯一一個堅持UCG(用戶生產內容)戰略的,成了徹頭徹尾的少數派。可我從來不去探究是UGC還是PUGC這些概念,我只想自己的初心是什麽,自己該做什麽,按照自己想的路子來走,再慢慢去做調整。

正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才不會被外面的聽書熱、輿論節目熱等等牽著鼻子走。我們也不會去特意關註外面說聲音平臺要怎麽發展,原來說門戶就是一切,但是BAT里面沒有門戶,原來說要做搜索,搜索又不行了。

我們就是想讓有才華的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價值,這個是我們一直在做也一直堅持做的東西。在發展的過程中,每個企業可能都有迷茫的時候,我們內部對做什麽不要做什麽也有很多困擾,大家會想這個很火,我們為什麽不做?但我覺得圍繞概念、熱點做事都不靠譜,還是那句話,不要忘記你本來要做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08

【視頻】紮克伯格和馬雲談人機大戰:這是今年最意外的事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925.html

【視頻】紮克伯格和馬雲談人機大戰:這是今年最意外的事情

一財網 劉佳 2016-03-19 11:22:00

AlphaGo在技術進步上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夠打敗人類是人工智能重要的里程碑。“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意外的事情,因為當時專家們都覺得還要過幾年才能打敗。”

3月19日,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多次提到不久前和李世石對弈的谷歌AlphaGo。

他表示,AlphaGo在技術進步上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夠打敗人類是人工智能重要的里程碑。“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意外的事情,因為當時專家們都覺得還要過幾年才能打敗。”

他同時表示,希望人工智能未來不只是下棋,而是在自動駕駛、預測氣候變化等領域展開廣泛的應用。

而馬雲則認為,上周很多人擔憂機器已經打敗了人類,人類未來要怎麽辦?其實就像電腦發明出來的時候,人類和電腦競爭看誰更聰明,“我認為未來機器會比人更聰明,但未必會比人更明智。”

馬雲拿下棋舉例,下棋的樂趣在於看對方犯了錯誤。但是機器從來不會犯錯,這個遊戲的樂趣沒有了。

馬雲認為,人類的智慧是人類的核心,機器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對友情、對愛沒有感覺,“我們應該使用機器解決問題,把它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應對疾病變化、貧窮,我們希望人類在技術上被機器戰勝。”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97

蘋果前副總裁: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就是在浪費時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503.shtml

蘋果前副總裁: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就是在浪費時間
First Round Review First Round Review

蘋果前副總裁: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就是在浪費時間

你的內心比你掌握更多的信息

文|Heidi Roizen

Heidi Roizen 一度是矽谷人人爭相學習的典範。她曾創辦自己的公司並管理了 14 年之久。後來,她擔任蘋果公司主管開發者關系的高級副總裁。現在,她是 DFJ Venture 的一位風投家,她還在斯坦福主講一門名叫“企業家精神”的課程。她幾乎認識矽谷的所有重要人物並且靈活地運用著自己的影響力。哈佛商學院甚至還有專門關於她的案例。

在今年斯坦福畢業典禮之前,她來到斯坦福,也是她的母校,在 Entrepreneurship Corner發表演講,分享了過去 30 年她在科技圈工作的所思所悟,像是一位創業者的畢業感言,話語之間都是她從實踐中得出的真知灼見。

Roizen 提出了八條原則,她正是利用這些原則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建立起廣泛的人際網絡並不斷推動創新。這些過來人的經驗對於新入行者彌足珍貴,可以作為職業生涯各個階段發展重要的領航燈。

以下八條原則的具體內容:

一、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那就是在浪費時間

梅琳達·蓋茨曾有一次路過小女兒的房間,看著她在嘗試著自己穿鞋,她女兒說:“這很難,但是我喜歡困難的事。”

Roizen 說:“我喜歡這種態度。在你經歷過很多困難時期後,你會發現渡過難關是你最美好的經歷。”

成功的創業者追求一種永不止步的狀態。你努力工作,超越能力的極限,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嘗試;你每天、每周都問自己“我還能做什麽更有難度的事情嗎”,這時你才能理解這種勁頭。

有趣的是,很多懷有雄心壯誌的人卻力求消除工作中的困難。他們想平步青雲,順利到達夢想彼岸,這是不對的。現實情況是,即使你真的輕松成功,你也會感到無聊。所以,找點困難的事情做吧。

創業的美妙之處正在於其艱難。沒有安全可言,沒有穩定的收入,你必須完全靠自己。

298389588156895063

二、你的品德決定了你生活的基調

當 Roizen 做第一家公司 T/Maker 的 CEO 時,曾有一次防火灑水器故障毀掉了所有庫存商品。幸運的是,大多數產品都不太值錢。更幸運的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房東不知道貨品不值錢,願意用保險賠付一切損失。

Roizen 說,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誘人,我們本可以收到 15 萬美元的賠款。但是我們決定說出真相,因為不僅我們知道庫存的價值。

我們的員工也知道,如果我們決定作假,那我們怎麽向員工交代。”

你要成為員工的榜樣,清楚自己所做每件事的後果。如果公司領導層決定收了這筆錢,那就等於告訴員工,作假是被允許的,就好像是在說:“虛報費用是沒問題的,如果想要的話把多余的設備帶回家也行。”

這看起來輕而易舉,但是真正做到卻不容易。你可能會想:“我可以怎麽簡單怎麽來,我可以這麽說,我可以對消費者撒謊來達成交易。”

有時你能逃脫掉,有時卻逃不掉,大多數情況你最終都是逃不掉的。

你的行為決定了公司的文化基調。做有些事是為了晚上能睡個安穩覺,另一些是為了搭建良好的工作關系。當你把標準定得更高時你會發現更容易把持自己。

三、你的內心比你掌握更多的信息

在斯坦福商學院,Roizen 上過一門名叫“商業創新”的課程,這門課要求學生進行一周練習:睡前把你明天要做的一個決定寫在紙上,第二天早上起來立即做決定。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告訴學生直覺是如何做決定的,以及直覺能夠有多麽準確。

但是科技圈的認知卻朝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做決定越來越靠無盡的數據。“人們認為掌握的數據越多就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對於有些事情來說,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但是並不是所有事。”Roizen 說,“內心的直覺建立在多年的經驗以及對於人類行為持續不斷的觀察上。我們甚至不知道它的具體形式。”

Roizen 在做一些艱難的決定時往往會聽從直覺,尤其是涉及到人的時候——和誰工作,和誰保持聯系,把誰炒魷魚等。她說:“每次數據指示和我想的不一樣時,聽從數據都會讓我後悔不已。”

四、挑選團隊是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絕大多數公司的成敗都取決於團隊的質量。

過去這些年里,Roizen 見過太多年輕的創業者犯同一個錯誤:他們有一個創意,開了一家公司,但是當需要聘用管理人員的時候,他們不想找一個比他們更懂的人來做。他們不想被威脅,所以就找跟他們同齡,和他們懂得一樣多的,找自己信任的熟人。這種做法聽起來不錯,但是同時,創業者因為怕被壓制或大權旁落而錯失了許多專業人才。

如果你希望成為團隊內最聰明的人,那你會建立一支平庸的隊伍。

你真的希望你負責銷售的副總比你還不懂銷售?你想要你的 CFO 不如你懂財務?當然不是。你應該去冒險,找到正確的人,並且信任他們。你的工作是激勵這些人,並確保他們和睦相處。

我的目標永遠是成為團隊里最笨的人,我希望我的身邊都是些真正有才華的人。這才是讓人興奮的事情,我們才能完成最艱難的挑戰。

183251809395892516

五、談判的藝術在於找到雙方需求的最佳契合點

Roizen 在商學院上過的另一門課程,學生們被要求兩人一組分別扮演銷售員和顧客,進行汽車交易。各組拿到的數據都是一樣的,但是最終成交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相差驚人。

這個實踐讓 Roizen 理解了協商是如何進行的。她發現,在一開始接觸這筆交易時,你會把它看作零和遊戲。或是掙盡可能多的錢,或是給出最低的價格。你不關心這筆交易另一方是誰。你想從他身上多占便宜。

Roizen 說:“我不相信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是這樣的。我認為每件事都是關乎人的。不要把生活中所有事都看得像交易一樣,不要不管將來,只管現在能獲得盡可能多。你需要換個角度,從人際關系來看,整個事情就都不一樣了。”

生活中沒有什麽是零和競爭。

如果我和你做生意,我的目標不只是讓自己更好,而是讓你也更好,那麽我們就都會獲得更好的結果。你會願意再次和我做生意——這一點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Roizen 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矽谷,她不斷與同一些人打交道。彼此越來越熟悉,又有了 Facebook 資料和購物網站評分等數據進一步了解。

你是你所有生意的總和,因為它們組成了你的關系網絡。每當你遇到一個人,想想“人際關系”而不是“交易”。在你更了解他們,他們也會更了解你之後,你們將有機會更加互惠互利。

六、生活真的是反複無常的

倒黴事兒會發生在你頭上,你會失敗,失控的事情會發生,你需要接受現實。在這種境遇下,你如何挺過去,堅持到成功呢?Roizen 為我們提出了一條建議:把事情都想成一團糟。快樂的關鍵是降低你的預期。

這並不是說你不應該追求自己的目標,這意味著你應該對前進路上的不完美做好準備。比如說,Roizen 出國旅行時會設想行李丟失、航班晚點或是租的車沒有按時到達等各種情況。“我想到了各種事情最壞的結果,那麽當壞事真的發生時,我也不會感到難過。我在隨身行李中放了換洗衣服,我在落地兩小時內沒有安排任何會議。我預期很低,如果壞事沒有發生,那我就會很欣喜。

95%的壓力都是自找的。

Roizen 想起她認識的一位總是嚴謹制定計劃的創業者,每一件事都計劃得滴水不漏,但是實際上事情從沒有完全按計劃施行過。

如果你期待每件事都順利進行,壞事就可能會落到你身上。生活有時候可能很遭,當這種情況真的發生時,整頓行裝,繼續前行。

如果你跌倒了卻爬不起來,那麽你的余生也將一事無成。

記住,就像硬幣的兩面一樣,生活的跌宕也可能帶來好事。當機會來臨時,不要錯過,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如果你得到 3 個不錯的工作 offer,不要總想著選個最正確的。可能你選了一個不太好的工作,業績不好,你被炒了,但以後可能還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而且在這份工作中學到的經驗教訓在另一份更穩定的工作中是得不到的。

Roizen 回憶起自己不久前看的一本書,書中說在問到過去 5 年發生過的最好和最壞的事情是什麽時,大部人說出的都是同一件事,甚至包括離婚、得癌癥或是失業等。

當你問一個人什麽是促使生活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事情時,往往就是這些壞事。有時,接受生活的起伏,壞事也會變成好事。

588313493768893626

七、充分利用時間

你所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的時間,因為你不能創造更多時間。

你可以用錢或他人的幫助來節約你的時間,但是,最終你還是會用光自己的時間。所以,你需要對自己如何利用時間了如指掌。很多人不知道每件事情花了多少時間,他們有 1000 封未回複的郵件,卻還說不知道怎麽處理。解決方法就是每天安排的工作不要超過 5 個小時,留出 3 個小時回郵件,打電話,閱讀,獲取最新消息。當別人說沒時間時,我會說,你當然有時間,但你用來做別的事情了。

想想所有需要花時間的事情,開始時對它們一視同仁。你要明白,睡覺是花時間的,閱讀也是花時間的。搞清楚你喜歡做什麽,什麽能夠最大限度的拓展你的能力,然後重新規劃時間,把時間花在正確的事情上。理想的情況是,你能留出一些時間用來思考和睡覺,但是 Roizen 說有時候也確實很難實現。

我曾經是一名創業者,生活很不規律。有時,我們沒有時間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如果真的發現一件讓你興奮不已的事情,那就去做上一段時間吧。如果你懂得權衡的話,這都是沒問題的。

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時間就意味著陪家人和朋友的時間少了。人們有一種幻覺認為關系和交流不需要用時間來維系,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你可能沒法完全平衡你的時間,但是至少試著來。

如果你不給你自己留時間,那就沒時間做些正確的事,總會有各種突發情況。

八、20-40-60法則

演員 Shirley MacLaine 最早提出了這個法則,主要內容是:20 歲時,你總在擔心別人是怎麽看你的;40 歲時你覺醒了,我才不管別人是怎麽想的。60 歲時你才發現,根本沒人管你。這個法則的核心理念就是:從一開始就沒有人想著你。

當然,這既是好事兒,也是壞事。壞處在於沒有人在一直關心你好不好,掙多少錢,你對工作和人際關系是否滿意。你需要為自己著想,如果你在做一件不喜歡的工作,你需要自己做出決定是否換個工作,你不能在辦公室等著別人幫你做決定。

你的老板不會想著你,你的同事沒有想著你,你需要替自己著想。

這聽起來令人難以接受。有些人花很多時間思忖別人是怎麽看待自己的,深受折磨,其實完全沒必要這樣。

Roizen 曾經也總是顧慮長途飛行後穿著不合時宜的鞋和褶皺的套裝時開會是什麽狀態。“我會很擔心人們看到我連自己都收拾不利索會怎麽看我。但是,有一次開會時,我發現,並沒有人認為雖然這個家夥很聰明,但是他衣冠不整,這人肯定不行。”

人們總是為一些犯過的小錯誤折磨自己,在會上說錯話,叫錯人名等。你可能浪費幾個星期的時間來懊惱,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如果你發現你是這樣的,那麽請記住:

沒有人像你自己一樣關註你。所以就不要擔心太多了。

時間 數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77

瘋狂老師張浩:把商業模式建在不變的事情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712/157350.shtml

瘋狂老師張浩:把商業模式建在不變的事情上
張浩 張浩

瘋狂老師張浩:把商業模式建在不變的事情上

如果我們穿越表象,回到本質,我們發現有些東西是不變的。

i黑馬訊 7月12日消息 分享投資峰會今日在貴陽舉辦,瘋狂老師創始人張浩在會上就如何構建商業模式進行了分享。

“這個世界很多東西都在變,但是也有一些東西不變。”張浩在演講中談到兩次教育行業創業經歷,第一次是快樂學習,第二次是瘋狂老師,前者是線下輔導培訓,後者是線上教育。他認為兩次做的事情在本質上並沒有不同,都是解決孩子快樂高效地學習的問題。

以下為瘋狂老師創始人張浩演講內容,經i黑馬編輯整理:

咱們剛聽了很多案例分析,感覺像是在做路演。我就幹脆不講商業了,如果大家想關註瘋狂老師的話,外界有很多對瘋狂老師商業模式的報道。我們剛剛完成了C輪的融資1.2億,我今天就不講這些。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叫“把商業模式構建在不變的事情上”。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變化特別快,我們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但有些東西我們是能夠抓住的,如果把這些東西抓住,我們就有可能不會每天面臨那麽多的惶恐。接下來大家聽到的都不是高大上東西,我們談點有趣的,聽聽關於我的故事。

我是1998年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為什麽要報化學系我不知道,但到大三時,我是真的在化學系待不下去了,所以在大三時,我就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考企業管理系的研究生。那個時候是廈大化學系保送班的,那個決定

這把我帶進了兩年的失控狀態。第一次我沒考上,我們宿舍所有換班的同學,要麽保送,都考上了,只有我一個人沒考上。兩年痛苦的考研生涯是對人的摧殘。2003年的時候,我終於走進了我向往的管理學院教室。

到研二的時候,也就是2005年,我開始公開發表論文,當時對我而言只有一種生活狀態,安安靜靜等待著畢業,然後去找一份還算高大上的工作,畢竟是廈大的碩士研究生。那個時候,我又得出了一個很清晰的結論,那就是我不適合去一個企事業單位,安安穩穩的做一個職業經理人。我內心有著想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沖動。所以2005年我開始創業了。

那個時候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做課外輔導,我創立的機構名字叫做快樂學習。2005年畢業的時候,正式開始創業。然後2008年的時候做到廈門地區的第一名。2010年的時候我們走出廈門,進行全國擴張,到2014年底,快樂學習的營收是2個多億,凈利潤接近5000萬元。

很多人都會說,你應該可以了,就停在這個階段,或者把快樂學習從兩個億做到三個億。那個時候,我又有一個很清晰的結論,那就是互聯網這個浪潮,被李彥宏他們這一代抓走了,但是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在座的每一個人,包括我這里都有機會。因為移動互聯網本質不是對傳統產業的顛覆,它是對傳統產業的釋放,能量的釋放。如果你能夠把傳統產業嫁接到移動互聯網當中,就能夠擁有了一把利器,我要抓住這把利器。

2015年初,我啟動了瘋狂老師這個項目,又把自己帶進了一個失控的狀態。到此時此刻在各位面前,我很坦誠地講,雖然我們已經完成了C輪融資,但是依然擁有巨大的不確定性,或者每一天都是在不確定性當中去探索。

我講這樣的一個經歷想告訴各位的是,如果我們穿越表象,回到本質,我們發現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比如2005年我創業的時候,孩子們對於學習快樂這件事情的渴求不變,今天每一個家長想要給孩子找到一個最好老師的渴求不變。所以瘋狂老師而言,為什麽叫瘋狂老師,就是因為喬布斯的一句話,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最終改變了世界。我也認為,當瘋狂到改變那些孩子的老師才是好的老師。

第二次創業就是到今天的瘋狂老師。我相信當有一天不需要我的時候,我會第三次創業。我可能會跟白總(白文濤,分享投資執行合夥人)一起做投資。

那為什麽從線下的輔導做到線上教育會有這麽大變化?其實你錯了,我一直是不變,我只在做一件事情,我在做快樂學習的時候,每天站在講臺上影響孩子。今天我做瘋狂老師不再影響孩子,而是去影響老師。

從影響學生我一年可以影響幾千、幾萬學生,到今天我一年影響幾萬個老師,如果一個老師有巨大能量,可以由幾萬個學生。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像白總這樣做投資,我影響的是中國的創業者,我更知道的是,如果你影響一個牛逼的創業者,就可以影響幾千萬人。所以我跟大家講的就是,從我創業開始,我就堅定一生的追求:做好自己,影響別人。這八個字從未改變。

所以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這個世界很多東西都在變,但是也有一些東西不變。比如人是從未改變。我創業11年,很多人問我,你是怎麽管理團隊的,不謙虛地講,我的團隊管理非常棒,因為我很多兄弟都跟了我十年了,我告訴大家,我從不管理,我不懂管理。我知道我不懂管理以後,我就不鍛煉,他跟我說你為什麽有這麽好的團隊狀態呢?告訴大家,其實很簡單,我就做一點,那就是尊重人性。

所以最後想用一句話做總結,那就是如果我們能夠把我們的商業模式構建在對人性的宣傳上,我相信一定會如有神助,謝謝各位。

瘋狂老師 商業模式 本質 教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3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