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新世代App 物盡其用 by 阿梅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1/06/%E6%96%B0%E4%B8%96%E4%BB%A3app-%E7%89%A9%E7%9B%A1%E5%85%B6%E7%94%A8/

新世代App 物盡其用

PB020038

自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我們習慣什麼都要跟別人分享。中午吃了什麼要分享,去旅行看到什麼也要分享。最近,連幾十年都沒有思考過的政見,都爭住要跟別人分享一餐。

阿梅屬老土派,連Facebook 都不會用,對新科技一向不熱衷。之前因工作硬著頭皮試用call車App後,才赫然感受到新科技對固有商業模式的衝擊,已經大得不能漠視。當然,對投資者而言,亦意味著將會有大量趕不上潮流的舊式企業被時代淘汰。尤其那些傳統把買家及賣家連結的中間人行業,由於訊息變得透明,將長線將失去存在價值。

研發生活上所需

互聯網無非就是透過訊息公開分享,令資源得以更好的分配。例如call車App,理念就是把空車沒有坐,有人冇車坐的資源錯配問題解決。私人司機一般有很多idle時間,閒著沒事做,等待僱主指示。Uber的概念就是把私人司機公開分享。只要分享人數夠多,再通過科技協助,分析用家用車樓據,便可以更好分配司機資源,減少浪費。

又例如Airbnb。解決的就是有房無人住,有人無房住的問題。不少人經常出差到處飛,家中長期空置造成資源浪費。如果可以跟人分享,短租出去幫補,又或者交換國外生住宿來省回酒店錢,既劃算,又環保。

若以此道理伸延,舉一反三的話,其實世上所有物資,理論上都可以通過分享,令其得以更好分配及利用。例如大部分時間停泊在停車場的汽車,長期沒有人用的會議室,又或者家裏一大堆一年都用不上一次的電器等等。連公司的同事,家裏的傭人,甚至男女朋友……,理論上在用不上的時候,都可以分享,做到「本來無一物」的超凡境界。當然,我只是在說理論而已。

由於本篇屬學術性文章,道德及實際操作問題,暫不考慮。

信報專欄《財經DNA》作者
個人網頁: http://moybeanplayground.blogspot.hk/
Posted in 宏觀經濟 and tagged , , ,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50

    物盡其用——淺談技術面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6479353
    前幾天看@Tess 焚書坑儒,要把所有的技術面書籍都扔掉。使勁扒拉開那個圖看,隱約也是能看到幾本好書的。她這個帖子,讓我陷入了sisyphus推石頭的無盡煩惱中,又開始想定位技術面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術面只屬於「器」。亦即:技術不是萬能的,但至少對於我來說,沒有技術也是萬萬不能的。


    一、K線實際上是個股生命的數學計量模式。
    參與者數量的變化、參與資金數量的變化、市場情緒或瘋狂或恐慌、外部環境變化對個股的影響等等都忠實記錄在K線裡。有一種論調說:看過去是無法預知未來的,因為沒有K線是複製之前走勢的。我想借助其它領域的常識來解釋:我們挖掘白堊紀的地層,看恐龍由盛及衰是為了再打造一個恐龍世界嗎?不是,我們是為了獲取環境變化和物種滅絕的關係,以防人類重蹈覆轍。閱讀K線也類似考古學,瞭解萬千個股過往的歷史,不是為了按圖索驥去預測、捕捉相似的走勢。而是通過一個抽象的過程,得到一般的規律,並使用這些規律解讀K線正在發生的變化,從而做出成功概率有所提高的操作準備。
    大抵是:一個醫生看病人希望看到之前的病例,一個警察偵破一個案件希望看到犯罪現場的線索。
    我無法想像,當打開一個個股時,只有一堆文本公告和一堆圖表以及正在跳躍的交易數據,我會怎麼做交易。

    二、技術面是很好的篩選工具。
    假如我有Argus的幾百個眼珠子,我是很願意把兩千多個個股全挖一遍基本面,再持續跟蹤的。但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無法做到一招一式都符合教科書的經典。技術面便在這裡發揮功用了,可以事根據關鍵節點進行準備。譬如,我常用的辦法是,看完一個個股,就在交易軟件上設置上下警鈴(關鍵節點)。如果盤中觸發警鈴,則立刻在一個excel中找到事前記錄的對應操作及理由。
    此外,在個股篩選過程中,技術面可以更加靈活地掌控介入點,在節約時間成本的前提下進行有效介入。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年線板就是很好的介入信號。
    按照我個人的選股習慣,不管基本面如何,首先介入點上最好是山部一買,林部二買,風部三買。如果離開技術面分析,投資體系中的選股部分將無從立足。

    三、技術面可用於大週期判斷。
    個股可以用基本面解決問題,但在對板塊、指數進行必要確認時怎麼辦?從分析國民經濟的宏觀情況到分析全球經濟動態及發展質量來確定指數週期?反正我沒這個能力,我只能從技術面上去判斷趨勢,比如3400、2800這樣的點位有什麼含義。在行業性判斷上,尤其捕捉反轉點時,技術面與市場信息的夾逼鎖定也是很有意義的。當然,在個股上,如果熟知基本面且能客觀估值,那麼比技術面來得可靠並讓人放心,但不排除技術面也可以做為重要輔助手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險偏好和投資體系,基於這樣的個體差異,對技術面的使用也會各不相同。以雪球有公開操作且我有跟蹤過的舉例說明:

    @耐力投資 @zangyn 和我,三人是喜歡底的。
    大蒜兄是先挖基本面,鎖定白馬股。然後做跟蹤,如果白馬落難那會高興得不得了,到心理價位就開始向下買。用分檔來排除風險,鎖定底部。
    所以做法是:基本面+技術面 的抓底方式。
    "城鄉結合部青年"@zangyn 喜歡抓盤中底,但這個底也是經過多日跟蹤鎖定的,並不是每天都會冒進抓底。他偏愛在自己很熟悉的股票裡作戰,有點地道戰地雷戰的意思,取地利。然後利用市場情緒變化和資金面變化來抓底。
    所以可以總結為:地利+情緒、資金變化量化+技術面
    「一天到晚寫作業」的我做法是偏愛一買,會做大量的逐月的作業來跟蹤行業性變化,然後使用策略分析和市場變化兩方向夾逼鎖定個股。
    可以總結為:策略分析+技術面
    三人都用技術面,用法各不相同。但共同點是將技術面納為投資體系的有機組成,用為一域,而不用於謀全局。

    無獨有偶,我觀察的對象裡,還有一些偏愛頂部的。打板敢死隊的兄弟們比伏地魔風險偏好要大得多了。例如:@上海電力敢死隊 @裡予舍人 @易碎品 等等。題材性+技術面是打板軍團的最愛。
    但抄底的遇到打板的時候,經常是對手盤。按理說,對手盤會互罵傻逼吧?但其實不會,當我遇到打板族來時,會睡得安穩。而打板族如果看到抄底的成本和預期時,也便知道大概的預期和空間。總的來說,雖然背道相馳,但實際上是異曲同工。

    綜上,使用技術面的關鍵在於:在破除技術萬能的前提下與其它投資工具有機結合形成投資體系,使之物盡其用。(廢話一句)

    談技術面,最可能挨誰的罵呢?首先是什麼都不會的神,他說你們這都是扯淡,除了坐在云端談一億年以後的遠景以外,神是不會也不屑會這些末術的。其次,可能挨價投派的罵,一些價投者認為談技術的人,就只會用技術。
    好吧,總之我準備好挨罵了,盤中草成,提及的諸位球友,如果有總結不當之處,還玩見諒並指正。

    PS:雪球以外的媒體,從即日起,如果轉載我的帖子沒有署名「唐史主任司馬遷」。我將起訴侵犯著作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699

    產業趨勢》你睡的床單,拿可樂瓶做的 「物盡其用」是大商機 循環經濟當紅

    2016-08-01 TCW

    機器人,跟二手機產業有何關聯?

    今年三月蘋果新品發表會上,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新款iPhone或Apple Watch,而是一台名為「Liam」的機器人,它由二十九支機器手臂組成,只要十一秒,就能把一支iPhone的二十幾個零件拆解完畢,良率高達九七%。

    這台剛亮相的機器人,象徵蘋果推動「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決心。

    為了讓手機裡的每項零件,都能徹底回收、再利用,蘋果環境、政策及社會項目副總裁傑克遜(Lisa Jackson)也說,「我們需要更多研發人才,了解循環經濟該如何落實到電子產品上。」蘋果站出來登高一呼,原本應該隨著手機丟棄、埋進土裡的零件,因此有了重生的可能性。

    循環經濟,是近年歐美各國最關注的新趨勢。根據世界經濟論壇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發布報告指出,到二?二五年,它將為全球創造新台幣三十二兆商機,改變現在一開採、製造、丟棄」的線性經濟,提倡企業一開始就該思考如何讓產品「再利用、再製造、再循環」,達到物盡其用,並非只是資源回收而已。

    手機煉黃金蘋果造拆解機器人、回收機工廠

    二手機的回收,也是循環經濟中的一環。尤其,當智慧型手機汰換速度越快,全球每年製造的電子垃圾超過四千一百八十萬噸,重量相當於十六台全球最大飛機,卻僅有不到六分之一被回收處理,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因此,做為手機產業霸主,蘋果早在推出Liam前,就和全球各地的回收商合作,試圖把沒用的二手機變黃金。

    位於香港的俐通集團,正是其中之一。當你把舊iPhone拿到香港、中國的蘋果專賣店回收,它的「身後事」就是由俐通打理。

    「(蘋果)每年出產的新機最後有三?%到四?%被淘汰,再由我們幫忙回收、清點、運回工廠處理。」俐通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戰略官李智星接受本刊採訪時說。

    不只蘋果手機,俐通在全球共有二十一座工廠,每年還幫微軟、亞馬遜等各大品脾處理不要的電子產品。

    回收手機看起來簡單,背後卻有大學問。

    李智星說,各國對於電子產品處理的法規都不同,例如蘋果合作廠商每拆一支手機,得符合五十多項規定,經過十個步驟,如,清除數據、檢測功能、判斷處理方武、用粉碎機裁切手機等,每道動作,都得蘋果同意才能執行。

    難度:手機變薄了,拆機更複雜

    「會做(手機)不一定會拆,新機製造追求效率,可以用超強黏合劑把零件黏起來,但你拆手機,又不能把它拆壞,每支手機經過兩、三年使用,狀況五花八門,拆解動作很難一致化。」尤其,當智慧型手機越做越薄,拆解技術也更困難。

    同時,為了避免手機或零件外流,被非法業者做成假貨販售,俐通建立一套追蹤系統,每回收一支手機,從哪來,最後又去了哪裡,必須透過產品編號,即時追蹤,掌握流向,一一向蘋果報告,絕對不能讓它出現在不被允許的地方。

    拆解後的零件有多種重生的可能性,例如無人機鏡頭,很可能就是用二手機的鏡頭製成,或把裡頭的玻璃、金屬粉碎後回收,交給其他業者處理,重新製成材料,再次投入手機零件生產或賣錢。而且,每一百萬支手機,就可以提煉出五十公斤的黃金!

    效益:手機再創30%價值

    「如果一支一百美元的手機,經過妥善處理,平均可以再創造三?%的價值,這些零件只要還能用,也可以成為其他產品的一部分,而不是等到三、五年後變垃圾,才想到回收。」李智星說。

    藉由和俐通等回收商合作,去年蘋果拆解、再利用的零件已超過兩千七百萬公斤,未來更計畫蓋太陽能工廠生產iPhone,貫徹循環經濟。

    更擴大一點來看,全球大公司從飲料業的可口可樂、電子業的飛利浦、服飾業的H&M、都開始投入這場廢物變黃金經濟活動。

    寶特瓶變床單可口可樂,為回收開發植物製瓶

    你可曾想過,如果你下榻五星級飯店W飯店,房間裡睡的床單,很有可能就是用可口可樂寶特瓶做成的?

    為了物盡其用,可口可樂投資逾新台幣四億二千萬元重新設計產品,開發出一款植物材料製造的寶特瓶(PlantBottle),它看起來跟一般的瓶子沒兩樣,製造過程中,卻減少三?%的碳排放量,重量也減輕三成以上,即便埋在土裡,也能自然分解。

    截至去年六月,可口可樂已生產超過三百五十億個植物寶特瓶,賣到近四十個國家。這項技術,美國番茄醬大廠亨氏(Heinz)等業者也將跟進。

    最後,它更賦予回收來的寶特瓶新生命,打造新的品牌和產品。

    二?一三年,可口可樂推出Ekkocycle品牌,把從全美回收到的二十六萬多個寶特瓶,經過切碎、融化、拉絲等過程,製成聚酯纖維,每三十一個寶特瓶,便能做成一張床單,提供給w飯店全球八千鄉間客房使用。不只床單,可口可樂還把寶特瓶做成的T恤、背包、智慧手環各種產品,成為其推動循環經濟下最創新的案例。

    應用:水也搞循環,效率增2倍

    此外,可口可樂旗下多達五百個品牌、三千六百種產品,一年營收超過新台幣一兆四千億元,但因為產品製造需要使用大量的水,二??八年以前,在開發中國家大舉興建的工廠,每年消耗水量超過三兆升,在印度還曾因造成當地缺水,引起人民上街頭抗議,換來「生態殺手」罵名。

    近年可口可樂也從水資源利用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在各國工廠加裝節水設備,透過即時監測系統掌控排放量,連馬桶用水都得斤斤計較,把原本浪費的水,回收到機器使用,並蒐集雨水協助工廠設備散熱、冷卻,讓水做到重複使用。

    王於無法回收的水,經過層層淨化、過濾後,則提供給當地社區使用。例如,二?一一年,可口可樂先在中國第一大蔗糖產區廣西試點,將處理過的廢水用於蔗田灌溉,並根據當地氣候、地形,打造滴管灌溉系統,用水效率因此提高兩倍以上,每年為當地節省五億升的水源,直接受益的蔗農更達六千人。

    「雖然,推動循環經濟會對我們原本做事方武造成改變,內部也會有抗拒,但我們只能克服它,把它視為打造新產品的契機。」可口可樂西歐環境可持續發展總監薩皮羅(Ulrike Sapiro)說。

    污染區做文化聚落荷蘭轉換廢資源,商機二千四百億

    場景轉換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

    位於阿姆斯特丹北邊的布克斯羅特漢(Buiksloterham)業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造船為主要產業,陸續吸引殼牌石油、福克飛機等企業投資,卻因為荷蘭朝金融服務業轉型,走向衰退,只留下嚴重的重金屬一污染問題,淪為閒置空地。

    直到近年,當地新創公司、公民團體扛起重建計畫,從有效利用廢棄物、污水做起,建立精煉廠蒐集區內各種資源,例如回收化肥發電,雨水淨化後取代一般用水,找尋廢棄建材改造船屋等,再配合即時監測系統,掌控電力、水源使用狀況,避免浪費。

    現在,你來這裡的咖啡廳,吃下肚的生菜沙拉,是用民生廢水灌溉、種植而成,吃不完的食物,還能提煉成有機堆肥種菜,甚至用沼氣發電轉換成燃料,減少咖啡廳煤氣使用量,全區朝自給自足目標邁進。

    從荒蕪到重生,該區蛻變為阿姆斯特丹最知名的文化聚落,吸引超過二百五十家微型企業進駐。循環經濟也為荷蘭創造每年逾新台幣二千四百億一元的商機,以及五萬個工作機會。

    看似無用之物,卻可能是一座寶礦;看似不起眼的生意,背後卻可能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市場。從一支二手機的全球之旅,到各種循環經濟創造的價值鏈,告訴我們的已經不只是環保或公益,而是新的競爭力與創造力。

    撰文者康育萍、劉奕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73

    日兩肺合一移植成功全球首例 令器官資源物盡其用

    1 : GS(14)@2017-07-05 03:42:22

    ■大藤剛宏向記者講解手術詳情。



    日本成功進行全球首個兩肺合一移植手術,醫療團隊將捐贈者左右兩肺機能正常的部份結合成一個左肺,再移植到一名肺氣腫病人身上。新技術或可令器官資源物盡其用,即使捐贈者的肺不完全適合移植,亦無阻手術進行。據當地傳媒報道,手術前日在岡山大學醫院進行,費時約9小時。捐贈者是鹿兒島縣一名五旬女性,上月底被判定腦幹死亡,其左右兩肺下葉狀態不良,因此無法進行傳統的全肺移植。岡山大學團隊遂取出她兩肺相對健全的部份,即左肺上葉(上半部)和右肺上葉(首三分之一),其中左肺上葉順理成章取代患者的左肺上葉,右肺上葉則代替患者的左肺下葉。



    ■岡山大學醫院團隊成功將二合為一的肺移植入病人體內。


    料患者3個月後可出院

    而接受捐贈者則是岡山縣一名五旬女性,她因支氣管發炎導致氣流通道變窄、肺部吸氧組織壞死,2007年確診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6年前已接受過右肺移植手術,惟左肺其後病情惡化、壓住右肺,因此要再輪候移植。院方指患者目前情況穩定,但仍需機器協助呼吸,預料約3個月後可以出院。執刀的岡山大學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教授大藤剛宏指,過往許多移植手術皆因捐贈者肺部上葉原好但下葉有損傷而未能成事,因而枉費了不少珍貴的器官資源,但他認為那些肺部「即使可用部份不多,但只要在醫學上物盡其用,或許就能多救一個病人」,因此4年前已在美國的醫學雜誌上發表有關研究,並反覆利用豬肺進行實驗。他認為今次成功將技術應用在人體上,「對日本等器官資源不足的國家」意義重大。香港瑪麗醫院心胸外科部門主管區永谷醫生形容是次手術是創舉,難度比傳統的換肺手術高,因為手術會出現兩個氣管切口,氣管切口越多,出現併發症的機率就越高,切口一旦發炎甚至潰爛,病人就可能有生命危險。


    港未有技術作同類手術

    此外,手術另一難度在於捐贈者與病人的血管分佈不盡相同,若手術期間接駁不順,導致血液不流通或會使肺部潰爛,因此事前必須理清每條肺動脈與肺靜脈的分佈。他又直言雖然香港今年至目前為止已進行了5個肺移植手術,但仍未有如此技術和資源進行同類手術。日本《朝日新聞》/《每日新聞》/《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4/200781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8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