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來了一位“馬主席”,他需要做好三件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023.html
蒙牛來了一位“馬主席”,他需要做好三件事
一財網 張誌偉 2016-02-21 17:39:00
2月19日晚間,蒙牛發布人事調整公告:寧高寧、於旭波同時辭任蒙牛董事會主席、副主席職務,中糧集團副總裁兼戰略部總監馬建平接任寧高寧。
2月19日晚間,蒙牛發布人事調整公告:寧高寧、於旭波同時辭任蒙牛董事會主席、副主席職務,中糧集團副總裁兼戰略部總監馬建平接任寧高寧。
1月5日,寧高寧調任中化集團,隨後他從中糧集團逐步抽離出來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不過,這次“正常人事調整”對於蒙牛來說意義重大,自公司創辦至今,馬建平算是蒙牛第三位“董事會主席”,與牛根生、寧高寧相比,馬建平上任時點格外關鍵,此時蒙牛已經是500億規模的乳企,這位馬主席未來無疑將掌控公司發展方向:如何沖刺千億?蒙牛未來是什麽樣子?
寧高寧辭任蒙牛董事會主席(網絡資料圖)
寧高寧不斷鞭策蒙牛
先說說“董事會主席”是幹啥的:從定義上來講,董事會主席是公司或集團最高負責人的職稱;具體職責包括負責召開並參加董事會,決定公司生產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部分高管職務聘任或解聘,聽取總經理工作報告並作出決議等。
一位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這兩年隨著蒙牛漸入佳境,寧高寧和於旭波基本甚少過問公司的日常經營業務。但自中糧入主蒙牛至今,與其他中糧旗下公司業務相比,寧高寧對蒙牛格外關註和用心,包括為一些重要並購項目出謀劃策,提供中糧一切資源全力支持蒙牛發展等。
2009年7月6日晚,中糧聯手厚樸投資61億港元入股蒙牛,一路橫沖直撞的“野牛”正式被央企收編,中糧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2011年6月10日,蒙牛董事會主席職務第一次發生變化:創始人牛根生辭任,大股東中糧的舵手寧高寧“接棒”。
那一年,寧高寧和牛根生同樣是53歲。
這一年,蒙牛被伊利逆襲,將中國乳業老大的位置拱手相讓。
2011年至今,憑借奧運營銷崛起的伊利領跑在前,中糧入主後的蒙牛不斷並購,通過外延式增長緊緊追趕。
寧高寧接任蒙牛董事會主席的前7個月,2010年11月22日,蒙牛宣布以4.69億收購君樂寶51%股權;寧高寧上任蒙牛董事會主席不到兩年,2013年5月8日,蒙牛入股現代牧業,並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僅僅40天後,2013年6月18日,蒙牛宣布收購雅士利;還是寧高寧在任期間,2015年7月24日,蒙牛方面宣布,雅士利受讓達能旗下多美滋中國全部股權。
374億、361億、433億、500億,這是蒙牛自2011年以來四年間的營收規模。
如果不是命運的安排,寧高寧原本是要學中文、夢想成為作家的,但歪打正著成為了經濟學學士、MBA主修財務並具備國際視野的資本運作達人。從華潤到中糧,他沒幹別的,就琢磨怎麽把一只只貓,集中打造成一只老虎。
在寧高寧的指揮下,蒙牛這幾年雖然被伊利反超,但是通過在酸奶業務、原奶業務以及奶粉業務上不斷合縱連橫,始終保持了對伊利的貼身跟進,沒有被遠遠甩開。
2014年,伊利544億,蒙牛500.5億,雙方攜手首次挺進500億俱樂部。根據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2015年全球乳業排名中,伊利第10,蒙牛第11。
馬建平(左一)曾代表中糧集團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合作協議(網絡資料圖)
馬建平將如何“放牛”
蒙牛董事會主席職務如今發生第二次變更後,新帥馬建平執掌企業,蒙牛將走向何方,的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
據公告中馬建平簡歷顯示,他曾任中糧地產(000031.SZ)董事,而蒙牛現任總裁孫伊萍在來蒙牛之前,曾在中糧地產工作長達5年。一位接近中糧地產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其實在中糧地產期間,馬建平就非常賞識孫伊萍。
因此,馬建平上任蒙牛董事會主席後,在人事安排方面可能繼續重用孫伊萍,畢竟自孫上任以來的三四年的時間里,蒙牛已經從一家民企文化過渡到具有央企氣息的國際範兒公司。
另一位接近蒙牛的知情人士分析稱,接下來,馬建平將會加強戰略方面的工作部署,包括戰略規劃、標桿研究、運營分析等。而這也與其工作背景有所關聯,他在中糧任職集團副總裁、戰略部總監一職,在戰略規劃、企業融資、投資並購及企業管理方面擁有廣泛經驗。
從公司自身和中國乳業來看,蒙牛如今都處在關鍵而微妙的時期:繼續並購擴張趕超伊利,還是潛心整合實現內涵式增長,不管哪一個方向,都是極具挑戰的,因為外部環境瞬息萬變。
2016年1月22日,孫伊萍在蒙牛年會上提出了公司新願景:以消費者為中心,成為創新引領的百年營養健康食品公司。短短幾個字卻值得玩味,首先靠營銷驅動的蒙牛將繼續保持創新,並且不再過度追求量和速,而是立誌成為百年乳企,同時要從乳制品向營養健康食品領域延伸。
因此,不管是馬建平還是其他人,蒙牛董事會主席人選無疑要引領全公司主要做三件事:一是與伊利一樣沖刺千億目標,尤其要在奶粉業務上盡快趕上來;二是加快國際化,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布局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並為全球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營養健康食品;三是做好“蒙牛系”內部協調工作,對內要解決矛盾平衡利益分配,有錢大家賺,眼光放長遠,讓公司上下遊各業務單元真正擰成一股繩,有勁一起使。
編輯:陳姍姍
聯想今天進行了一次重大重組,然而很少人關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8/154766.shtml
導讀 : 今天,Lenovo又宣布調整業務和人員架構了。
i黑馬 3月18日報道
聯想終於來新聞了。
今日,聯想集團進行了組織架構重組,將原有業務分成四大業務集團,並於4月1日正式實施。
經歷多次架構調整的聯想集團,用柳傳誌的話來說,這一次聯想面臨的是第四個坎。先來簡要了解這次重組的四點內容:
1. 數據中心業務集團從原本的PC業務集團獨立。
2. 移動業務集團(MBG)將由Aymar de Lencquesaing和陳旭東共同作為聯想全球移動業務聯席總裁。
3. 成立聯想創投集團(LCIG),由雲服務業務集團更名而來,包含之前樂基金等相關業務。
4. 原MBG旗下的平板業務,VR/AR部門劃入PC業務集團,將成立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集團(PC&SD)。
這次的調整又預示著什麽?
個人電腦業務一直是聯想的根基,占據著聯想的半壁江山。這一次調整,將平板業務和VR/AR業務劃入其中。到目前為止,PC&SD業務集團已經涵蓋個人電腦、平板、智能電視、智能家居和其他的物聯網設備。聯想的這一步舉動也算是穩中求進,平板電腦(包括二合一電腦)與PC的氣質更為契合,而VR/AR是當下火熱的領域,被認為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歸入PC部門,無疑是想有更多的試水和扶持。
移動業務集團除了把平板業務移出,負責人陳旭東的權限也收縮了,由原來的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移動業務集團總裁調整為只負責中國市場端到端的產品、銷售和營銷並擔任MBG的聯席總裁。Aymar負責MBG國外區業務,包括包括研發、產品、供應鏈、以及全球4大區的運營。表面上看,國內外業務分開管理是一個更為合理的做法,但也不難看出,聯想高層對於陳旭東在此前一年的移動業務並不滿意。
聯想創投集團(LCIG)的成立也預示著聯想在投資模式上的轉變,該集團負責人賀誌強表示,聯想創投的組織結構將調整為“風險投資”+“投資管理部 + 子公司”+“聯想加速器和創業服務”的全鏈條架構。目前,集團旗下已經包括了晏飛領導的茄子快傳、柴海新領導的在線身份認證、林林領導的聯想智慧醫療、尉偉東領導的聯想企業雲、姚映佳領導的智能生活、白欲立領導的聯想智能眼鏡、王帥領導的聯想懂的通信。
成立數據中心業務集團,雲服務業務集團與個人雲、應用相關的業務分散到其他業務集團。聯想將試圖通過現有雲端服務打造企業級服務應用,提振其在企業級服務中的占比。2014年初,聯想出資23億美元,收購IBM全部的x86服務器。
今年1月29日,聯想創始人柳傳誌現身聯想春節聯歡會,回顧了過去聯想遇到的三道坎,同時坦言正面臨第四道坎:PC業務的規模實際被壓縮,新業務如手機、服務器、互聯網服務等卻不盡如人意。
PC方面,受到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沖擊,全球PC出貨量下滑,而作為其中的龍頭之一,聯想受到的沖擊也相當嚴重。
手機方面,聯想手機在2015年的銷量同比大跌18%,市場份額也在下降;而友商華為在全球市場獲得了1.05億的出貨量,小米獲得了7000萬部的手機銷量,已經把聯想遠遠甩到了身後。
企業級市場方面,根據美國科技市場咨詢公司Gartner的數據,聯想收購的IBM x86服務器領域,在2014年四季度的份額為9%,但是2015年二季度已經下跌到了8.3%,三季度增長到了8.6%。
不難看出,聯想當下的情況是基礎業務增長乏力,新業務又難以有太多突破。如溫水里煮久了的青蛙,雖然覺察到危險,卻總是掙紮不出來。
而這次聯想又一次架構重組,也是在針對未來進行一次新的轉變。但是研發的加強,以及內部制度的改進,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所在。
Counterponit國際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對此表達了他的觀點,他覺得聯想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移動業務和人員管理架構。
“這次改革的核心是沖著移動業務和管理架構去的,關於雲服務和企業級業務相關的改革也有,但對比手機業務和管理架構來講,更多的是優化。”
閆占孟認為,聯想改革將會分三步。
第一步,是將企業業務和用戶業務分拆,因為這兩者業務完全不同。
第二步改革則是它的核心——移動業務。眾所周知移動業務是聯想整個業務中最差的一塊,所以它只能尋求變革。
第三步,是人員管理機構和架構。聯想研發實力並不差,能夠做出好的產品,但它的問題出在了內部管理之上,管理內耗導致聯想失去了很多機會。
而在移動業務上,由於前兩年聯想剛剛收購摩托羅拉業務,表面雖然已完成,但實際需要磨合消化。
對於聯想本次架構中提及,將雲服務分拆,成立聯想創投集團,進行創業投資和孵化。閆占孟對此認為,聯想要做創投的目的是因為它需要一些創業團隊幫它做創新產品和業務。而創新產品和業務不一定能在聯想的架構中產生,所以聯想才會成立創投集團。
“即便改革變化也不會很大,起碼今年是沒機會了。”閆占孟最後對i黑馬說。
而就在i黑馬采訪的中間,卻產生了一個有趣的事情。
獲得聯想架構重組的消息後,i黑馬也詢問了身邊的一些朋友,想了解下此番聯想的動態。但連問了六七人,其中包括幾位分析師、聯想系出身的創始人、IT記者,結果得到的答案全是“不知道”、“完全沒聽說”、“我已經不關註了”、“沒看明白”等等。如果不是這些朋友都不便發言,那麽就是,聯想的變動,已經完全得不到行業的重點關註了?如果此事為真,那還真不由得讓人為這個PC帝國唏噓……
那麽,聯想架構調整,你關心嗎?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 ,i黑馬 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期交所嚴控下“黑色系”行情降溫 空頭葛衛東松了一口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722.html
在交易所連續出臺調控政策之後,今日"黑色系"投機終於回歸理性。市場出現大幅調整,其中焦炭、焦煤、鐵礦石出現跌停,截至27日中午收盤,焦煤仍然封在跌停板上。
“這樣大幅提升手續費的做法在期貨市場極為罕見,調控政策的力度遠超市場預期。因此焦煤、焦炭也成為了今天行情的重災區。”一位資深投資者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近期由於商品市場行情火爆,各大交易所聯手出臺調控措施,期望給市場降溫。初步統計顯示,至今三大交易所已經連下了九道通知,內容包括調整有關品種的手續費標準、保證金水平標準、漲跌停板幅度以及對會員單位的風險提示,涉及熱軋卷板、螺紋鋼、石油瀝青、焦炭、焦煤、鐵礦石、玉米、棉花、動力煤等主要交易品種,其控制風險的決心可見一斑。
而其中以焦炭、焦煤等近期漲幅較大的品種調控力度尤為強勁。周五,大商所剛剛宣布,自2016年4月26日起將焦炭和焦煤品種手續費標準由成交金額的萬分之0.6調整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1.8。
而今日大商所又將手續費標準上調,焦炭和焦煤品種手續費由成交金額的萬分之1.8調整為萬分之3.6;鐵礦石品種手續費標準由成交金額的萬分之1.8調整為萬分之3;聚丙烯品種手續費標準由成交金額的萬分之1.8調整為萬分之2.4。在短短兩個交易日內監管層將手續費翻了6倍。
一位投資者在微信朋友圈算了這樣一筆賬,焦炭的總持倉才37萬手,保證金一共32億。若以每天成交200萬手計算,手續費將高達8000萬。40個交易日,也就是兩個月,這個池塘的水就幹了。
與大商所一起出臺抑制投機政策的還有鄭商所和上期所,其中鄭州商品交易所發布公告棉花品種交易手續費標準由4.3元/手調整為6元/手。PTA期貨合約交易保證金標準由5%調整為6%,漲跌停板幅度由4%調整為5%。
上期所也宣布,自5月3日當晚連續交易起,將螺紋鋼、熱軋卷板、石油瀝青期貨品種的連續交易時間由每周一至周五的21:00至次日1:00調整為每周一至周五的21:00至23:00。
至此,多頭行情熄火,踩踏行情出現,多殺多導致前期龍頭黑色系商品出現崩盤。而此前倍受關註的空螺紋鋼的期貨大佬葛衛東也松了一口氣,數據顯示,截至昨日收盤,混沌天成席位仍有近9萬手螺紋鋼rb1610空頭頭寸,他可能最終會笑到最後。
掌閱不想做中國的 Kindle,但又發布了一款新的電子書閱讀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6/155650.shtml
掌閱不想做中國的 Kindle,但又發布了一款新的電子書閱讀器
i黑馬
2016-05-06 18:21
美國亞馬遜的kindle被看成是iReader Plus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i黑馬 訊 5月6日消息 手機閱讀品牌掌閱今日發布第二代電紙書產品——iReader Plus,售價999元。不過,掌閱創始人兼CEO成湘均對i黑馬表示,這個價格並沒有利潤。
iReader Plus電紙書擁有6.8英寸大屏,比市面上的產品大0.8英寸;采用E ink第三代Carta墨水屏,分辨率達1080x1440。而重量從上一代的248克降至208克,與主流的6英寸電紙書重量相當。電池為1600mAh,能實現4周待機(以每天閱讀1小時計算)。成湘均表示,6.8寸的屏幕將好過6寸屏幕,“6.8寸能夠高度還原紙書上的排版板式”,大屏已經成為當下的主流。存儲空間增加到8GB,內置20級閱讀燈,並帶有獨立的閱讀燈開關;增加了藍牙模塊,用戶既可以連接藍牙音箱聽書,也可以通過藍牙遙控器進行翻頁等操作。
美國亞馬遜的kindle被看成是iReader Plus最主要的競爭對手。4月26日,亞馬遜新推出的Kindle Paperwhite白色款在中國全球首發預售,售價為958元。
這款產品和iReaderPlus的價格和重量均相當,用戶體驗上相差不大。不過內容方面,掌閱略占優勢。亞馬遜提供逾30萬本電子書、報紙和雜誌,掌閱目前擁有圖書、雜誌、漫畫等數字版權50萬冊。成湘均表示,其中90%是出版類圖書,剩下10%是網絡文學。
目前kindle的優勢顯而易見,擁有完善的產品線,在市場早期占領了大量市場份額,擁有廣泛的傳播度和美譽度。相比之下,iReader至今只推出過兩款閱讀器,掌閱方面並未透露上一代iReader的銷量。不過,成湘均對i黑馬表示,將與kindle一決高下。
據悉,掌閱iReaderPlus電紙書售價999元,並贈送價值100元的掌閱閱餅,將於5月11日在掌閱App、京東、天貓iReader旗艦店、一號店同步上市。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閱讀器
電子書
贊(...)
分享到:
花5千萬耗時4年,他做了一件99%的人不會做的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4/156032.shtml
花5千萬耗時4年,他做了一件99%的人不會做的事
i黑馬
2016-05-24 11:02
“現在很多投資農業的資本,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農業,缺乏農業情懷。”
假的!
這是4年來最令彭習華苦惱的字眼兒。被人不假思索的否定,讓他覺得憋屈。
2012年,彭習華離開奮鬥了15年的上海,回到了江西老家。一頭紮進了“茅草高過人”的荒地——他張羅著要在這建一座有機農場。這個決定在他父母看來,“愚蠢至極”。
18歲那年,彭習華參加了第一份工作,在家鄉當小學老師。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努力走出這個小村莊。而20年後,他又堅定了一條回鄉的路。對於彭習華而言,29歲到39歲是奮鬥與收獲的10年。複旦大學畢業後,他成為上海一家大型國企里蟬聯7年的優秀員工,負責營銷的中層主管。買房、買車,成家立業。
但十年如一日。他唯對家鄉有特別的依戀。
八十年代,他隨父親割豬草、幹農活,期盼豐收帶來生活改善。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童年的記憶深入骨髓,土地的感情融入血液。
鄱湖晨暉創始人彭習華
回到家鄉的彭習華,在山清水秀的鄱陽湖邊,租賃田地、建立農場,取名“鄱湖晨暉”,開始搞起了有機種植和養殖循環農業。
4年時間,他建起了標準的生產流程和循環體系。“豬是圈養和散養結合,糞便通過大型沼氣池發酵後產生果蔬種植所需的有機肥,雞全部散養在幾百畝的山林中。黑土豬要飼養1年,雞在林中自由覓食和追逐12個月,每只雞一年產蛋不超過80枚。”彭習華說。
他希望自己的農產品,能像鄱陽湖清晨的陽光一樣,給人帶來安全與溫暖。但他面臨尷尬是社會信用體系的缺失。
“我真心做事,但別人見了你的東西第一句話就說是假的,不假思索,”彭習華說,“信用體系還要慢慢建立,不能一蹴而就,但總要有人先邁出第一步。”
建設前的種養基地
“這就是人性 ”
彭習華與母親在飯桌上的一次對話,引起了他的思考。母親告訴他:“你孩子胃口不好。是城里的東西不好吃,菜沒菜味,肉沒肉香。” 自從他的孩子出生(2007年)以來,家庭食材的采購和吃飯成了最大的難題。
“其實為人父母,我們經常會遇到同樣的情況。我們幾乎使出渾身解數,變著戲法兒弄吃的,希望孩子能夠胃口大開、營養充足。但往往期望與現實相差甚遠,孩子吃飯問題成了諸多城市家庭長期存在的頭疼問題。”
其中,飲食安全是最關鍵的因素。彭習華的妻子尤為在意。從懷孕開始,她每次買菜回來,都會將蔬菜反複浸泡,肉禽蛋也只能到超市采購所謂的“大品牌”。“太累了。”彭習華說。他希望能從源頭去解決這個問題。
回家考察,彭習華的第一感觸是:農村人都不願意種地了。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耕種人員呈現出了“青壯打工去、婦叟留下來”的局面。
“他們認為打工比種地賺錢更快更多。”彭習華深刻地認識到如今的農業現狀——農業生產已經完全被工業化和標準化,成為了一種規模供應的流水線模式。
他則要走一條完全相反的路。在工作出差期間,彭習華曾了解到歐盟的食品安全標準,以及歐洲人對國家食品安全體系的信任——“超市里買的胡蘿蔔拆開包裝直接吃”。
“什麽叫幸福?人只有不設防的時候才最幸福。”“他們為什麽敢這麽吃?是社會信用體系建立起來了,社會把他們慣成了這樣。”
最初,彭習華只是希望能夠解決自己和身邊朋友家庭的吃飯問題,“沒想過要做這麽大”。但當他開始關註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滿腦子就都是食品安全問題了”。
有機證書
如今,鄱湖晨暉已經獲得了80個產品的有機認證證書。依托環鄱陽湖區域良好生態環境,規劃3000畝種養基地,產品結構包含有機和生態的黑毛土豬肉、林地散養土雞、林地散養土雞蛋和有機果蔬等,並實現農場到廚房的直送服務。其有機肉禽蛋產品主要面向孕、產、幼、弱等剛需人群,以及有健康意識與消費能力的人群。
彭習華創業源自於不安分,他認為,每一個創業者的不安分又都來源於有想法,如果還沒做出行動只是因為條件尚未成熟。
“總有一天,你會去努力實現你心中萌動的想法。”“這就是你,這就是我,這就是人性。”
“我們做到了”
鄱湖晨暉模式逐步成型的背後,是農場一路走來“理應死一千回”的探索與堅持。
農場建設的前期投入高達5000萬元。光早期的土壤凈化和培育,成本就達到了幾百萬。彭習華不僅面臨著資金的風險,還面臨的運營經驗缺乏帶來的壓力。其中,有經驗不足導致用戶質疑,還有產品運輸和儲藏不當造成的巨大損失。
“我們從未懷疑過自己或是放棄初心,”彭習華說,“我們有一千回都應該死掉了,過程中我們交了很多學費,但是初心一直沒變。我相信只要出發點是正的,路徑就不會歪倒哪里去。”
目前,僅依靠朋友圈的口碑推薦,鄱湖晨暉就賣出了400多萬元的農產品。除了C端用戶的購買外,還包括諸多企業,如韓後、茵曼、外教社、平安集團等。
早期由於產能不足,農場還一度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4年中秋節前後,雞蛋供貨出現了缺口,當時大家都很著急,有員工提議去外面采購,農場再做把關。被彭習華即刻否決。
“因為我們之前有承諾客戶產品標準,如果不能兌現承諾,那就是欺詐了。”當時,彭習華親自去給顧客解釋產品暫時無法供應的原因。這一舉動也讓他們得到很多忠實擁躉。
建設後的種養基地
令彭習華印象最深的客戶是一位來自浙江省國家生物實驗室的博士。他曾對鄱湖晨暉的產品持懷疑態度,認為在當今魚目混珠的環境里,能夠沈下心來做產品的農業企業很少,大多是說得好做的差。為了印證他的判斷,他對鄱湖晨暉的農產品進行了類似SGS標準的200多項檢測。結果出來後,他在用戶群內留言說,這家的東西(農產品)沒有造假。
“當別人一開始不聽你解釋,就否認你產品的時候,你是最憋屈的。但現在我們做到了,我可以說我們做到全國99%的人沒做的事情。”彭習華說。
“農業永遠是風口”
農業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如今也受到了資本的追逐。
近幾年,火熱的生鮮電商們希望通過低價補貼引流,形成客戶粘性,在擁有一定數量的用戶後,期待通過管理提升、增值服務等方式實現盈利。但這種消費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在農業實踐上收效甚微,目前幾乎沒有很成功的案例。
“現在很多投資農業的資本,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農業,缺乏農業情懷。” 彭習華毫不避諱地說,“資本所追逐的平臺,只是在做農業的生意,而不是做農業。資本本身也是在尋求快速增值和套現的機會而已,似乎缺乏耐心和韜略。”
在彭習華看來,農產品首要屬性是安全,這是不可折中的原則要求。快速引流和成長當然重要,但核心還是要做好品控,否則都是浮雲。只做中間環節的平臺,將會面臨供應和售後兩端的壓力,導致的尷尬處境是:不補貼引流,無法快速成長;花錢搞促銷,供應端不穩定,品控不到位,售後差評會如潮水般湧來,客戶買一次怨一次,最終難以為繼。
“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做好供應鏈”,彭習華說,“農產品質量掌握在誰手里,誰才能真正擁有生鮮電商這片藍海的未來。”
彭習華計劃在全國各地選址來複制鄱湖晨暉的生產模式,擴大規模,穩定供應。不僅如此,為了增加用戶信任,他們通過溯源系統讓用戶清楚地知道產品的種養過程,還通過遠程監控系統讓用戶參與到生產監督過程中來,用戶只需登錄APP,就可以隨時看到農場勞作的場景。
曾有人質疑,在以價格為導向的市場里,去賣價格高昂的有機食品能否走長遠?彭習華認為,成熟的市場都是血流成河的,而不成熟的行業需要教育成本。“培育市場需要代價和耐心,未來5年肯定是健康產業爆發的5年。”
馬雲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生意越來越難做,越難做越是機會,關鍵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到今天,你做今天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十年以後,你做十年以後的生意。所以生意關鍵在於眼光。”
彭習華信奉這句話,更看好安全農產品的未來發展,“農業一直都在風口”。現在,他只需靜候。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農業
情懷
風口
贊(...)
分享到:
講一個故事,賺了一億美金
根據多年和各類屎忽鬼及妖精打交道的經驗,吾總結出一點,一個成功團隊必須是一幫資深敗家人士,他們懂品牌、懂時尚、常出入國內外各大商業區,交友遍天下,能說會道。 在團隊中,每個人不僅僅是依靠資料和江湖規矩、潛規則運作、 分工,工作同時也是情感互動,正是這些經歷左右著我們工作方式和目的。吾認為, 一個好的團隊需要有三類人:
Daniel Caudill, Creative Director of Shinola Detroit
第一類 , 稱之為 “ 前鋒 ”
有廣闊的人脈關係,能夠快速瞭解項目所在的市場特點,找到品牌在市場中的關鍵和業態代表,找到對的圈,這類人幫助團隊打開思路,尋找正確的攻擊目標。
第二類 , 稱之為 “ 師爺 ”
主要根據時局謀劃各類戰術,尋找拓展的Milestone ,玩轉各種商務談判條件,最終讓品牌乖乖就範。
第三類 , “ 精神領袖 ”
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特別當專案破冰之時,大家都感覺非常艱難,這時候需要有人不斷給團隊信心。三者缺一不可,而團隊領導可以是任何一個角色。
三流設計師、二流企業家賣品牌、一流的領袖賣故事。Shinola 2013 年做二千萬美元生意、2014 六千萬美元、2015 已經做了一億。Annette Simmons 在其新書《whoever tells the best story wins 》中說: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商業王國強調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而將故事邊緣化成一種宣傳工具。
故事其實不只是一種行銷技巧,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故事就是將事情編造一下講出來,怎麼吸引人怎麼吹,洋洋灑灑講一大篇,這絕對是一種誤解。故事可以是一種價值觀,可以是一句話;故事可以只是一句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故事可以是一張照片:故事亦可以是一張畫、一件雕塑,甚至一個眼神。
Airbnb 、Instagram 、Oculus VR 、Spotify 、 Uber 、Dropbox 、Facebook 、Twitter 、SpaceX 及Tesla 這些矽谷的獨角獸們正在顛覆我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它們的創造者正風馳電掣般影響這個世界。這些公司信奉的是怎樣的文化呢?講的又是什麼故事?
儘管它們的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在文化方面也存在很多共性,如果必須用一個詞來概括這種共性,那就是「海盜故事」。與亞洲文化所宣揚的「結果高於一切,失敗即淘汰」不同,海盜精神是寬容失敗的,It’s OK to fail ,只要成功一次就夠了。摩西帶領猶太人出紅海、出埃及,一次就夠了。當員工不再害怕失敗時,就是最偉大的成功即將到來之時,因為幾乎所有的創新都是在無懼失敗的時刻迸發的。
海盜代表自由、冒險、執著以及探索未知領域的強烈欲望,讓矽谷大佬們都傾向於營造開放平等、輕鬆隨意、無拘無束的工作氛圍。Google 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他給予員工充分的自由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即便那些專案跟公司的中心使命毫無關聯。這其實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過程,如果一個工程師在一個項目做得不開心了,又沒有去其他項目的機會,結果就只有兩個,一係是Hea ,一係就是辭職走人。
事實證明,像Gmail ,Orkut 這樣頗受好評的傑出產品,都是員工在Hea 的時間或20% 的私人時間萌發出的靈感之作。命令創意人員進行創新,這不一定有效,正確的方式是放手讓他們去做,這是Google 秉承的原則。
支那人都曾經有過「海盜精神」,這己是萬曆十五年,但比起美國人、西班牙人、韓國人仍然差好遠,泡菜人是亞洲最懂講故事的民族,那麼,講故仔的秘訣是什麼呢?就像所有的投資者一樣,你要瞭解你自己的客戶是誰,作為投資你最大的客戶是誰呢?就是你的創始人,他們面臨著怎樣的問題,面臨怎樣的困境。
作為創始人,第一個投資者很難吸引到。你必須得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講故仔,和大家一起認識一些人,一起聊天,讓你能夠找到有錢的人,幫你啟動業務。
但是Social 有的時候也並不能夠有效果,你身邊一定有一些我稱為「玩商會的人」,什麼叫「玩商會的人」? 就是搞了一些什麼「南番順省港澳青年互聯網同娼會」「泛珠三角銀河間嫖賭飲跨境電商協會」,什麼「Startup 1,000,000,000 青頭仔宇宙GEM Board 創業家同盟」,自己做會長、顧問,靠黐、靠攝、週圍派片搏見報。
最好的人並不是一直花很多的時間做社交工作,真正的那些厲害的人,行過有陣風那一些,都是躲在倉庫裡面,躲在書房裡面,在Lab 裡面來做一些人們之前沒有看到的東西。但是不管怎麼樣,這一班人是我都特別想認識,想聽他 的 故事。正如 Fossil 時代的 Tom Kartsotis ,在緬甸賣了咁多地俾佢,都未見過佢真身;到了 Shinola 時代的 Tom ,公司拿了 2014 年 US Accessories Council award 大獎,自己也從不現身,求其派兩條友去領。
美國的大學裡,很多人都是遠離家庭,彼此都不認識,通過這樣的環境,才可以真正的和朋友建立深入的聯繫,深入的關係,這是真正的建立信任的起點。
你的學兄會向你講故事,他們說我這家公司也是乜水投的,我當時也曾經是個小公司,他們曾經幫助我,我願意幫助這個公司,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點。為什麼像YC 這樣的公司有650 億的市值,實際上我們擁有很多的秘密,這些秘密首先需要贏得信任才能分享。正如:Star Wars Rouge One 的設計圖,迪士只比全球少數人睇到。
怎麼選擇一家企業投資呢?怎麼尋找一個合適的創業公司呢?比如說你坐在一個辦公室裡面,前面有一班敗家團隊在你面前講故事,你要花10 分鐘的時間決定,很多投資者是看看這班敗家仔,看看創意,看看故事是不是有吸引力,首先看一下團隊。合適的人,理想的人就是又聰明而且能夠做事的人,有很多聰明的人,但是聰明並不是全部,你必須要能夠創造。
這就是我經常問的一個問題,這個團隊,他是不是有創意,而且能夠把這個創意真正的轉成實踐。他們聽起來很聰明,而且說的話也是我們想聽的,但是能說出來我們想聽的話還不夠,要看他們能不能做事。還有一點,也是很難,創建公司也好,我們要做大量的業務上的溝通,你要在恰當的時候說出正確的話,創業公司不能這樣做,你要聽他們說什麼,之後決定自己做什麼工作,你要瞭解,通常你在全球各地投資,比如說像矽谷,像機器人、VR 、直播,這些詞都是非常時髦的詞,但是很危險,這種並非真正的創意。
這時代沒有旁觀者,美國現在有450 個Crowd Funding 平臺,產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專案,它現在變成一個很大的生意,很多錢湧到這個領域。很多人用這個眾籌網站並不是為了融資,而是用這個東西去做市場調查,去看看自己的商業計畫書會不會受歡迎。如果我們Back to the future ,穿越到1980 年,告訴那時的人,30 年以後你們會有Wiki ,會有今天各種各樣很Cool 的技術,底特律會破產?沒有人會相信。
Steve Bock, CEO of Shinola Detroit
展望今後10 年,也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像的。唯一知道的是,10 年以後最偉大的產品,現在還沒被發明出來,而你們作為年輕創業者,就要去發明這些東西,雖然現在Google 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如此強大而成功,但你現在開始一點也不晚,而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根本就什麼都不算。
Tom 的故事很簡單:"If We Take Care of Our People, They'll Take Care of Our Customers and Our Business.""We Start With the Best Product We Can Find (or Imagine) and Then Make the Numbers Work."
今年一樣,6 月4 日截。比2 張你望望,睇下幾好玩。
連造七處地王,意在盤活不良信達地產下了一盤“圍魏救趙”的大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584
2015年下半年至今,一二線城市“地王”頻現,買家多是不差錢的國企、央企。(東方IC/圖)
短短一年時間,此前默默無聞的信達地產斥資300億拿下全國7宗“地王”,背後是其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全力支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盤活不良資產。
地產與金融聯姻,用夾層基金的操作模式,做大信達地產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資產負債率,使其可以以小博大,加大杠桿率。
“沒恨,全是羨慕。”
當信達地產(600657.SH)在短短一年時間,斥資300億拿下全國7宗“地王”後,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發出上述感慨。
實際上,2009年信達地產一經借殼登陸A股,就立即被市場追捧為“未來的一線央企地產股”,因為它的母公司是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簡稱AMC)中,最早赴港上市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信達),而中國信達又是隸屬於財政部的央企。
這一預言下得過早,信達地產上市的前兩年,幾乎連地都懶得拿,以致股價不溫不火,有券商甚至揶揄道,“新的房地產研究員不會去覆蓋這只股票,老的房地產研究員對這只股票的印象也不是很好。”
這家幾乎被市場遺忘的公司,今年卻突然變身為一臺“地王收割機”。
與地產綁定
中國信達的觸角伸向各地房企,為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貸款,以此獲取高額回報。
上世紀末,國有銀行剝離巨額壞賬,四大AMC(華融、長城、東方、信達)應運而生,分別對口承接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共計1.4萬億元的歷史不良資產。但完成歷史使命後的四大AMC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從2009年開始陸續轉型,成為集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租賃等各類金融牌照於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
信達地產也是在中國信達商業化的關口,被註入了中國信達子公司持有的全國11家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全部股權以及資產,成為中國信達旗下唯一地產平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房地產公司及持有項目並非不良資產,他們原本屬於建設銀行下屬的三產企業,在2002年左右被行政劃歸中國信達子公司。
2009年,開始備戰赴港上市的中國信達急需說服全球投資者,除了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中國信達能夠持續盈利。彼時恰逢中國4萬億信貸擴張,銀行正忙著放貸,並沒有什麽不良資產。
李國強是活躍在江蘇、山東、河南不良資產二級市場的服務商,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從2008年到2012年江浙率先爆發不良貸款問題之前,銀行幾乎沒有不良資產打包出售,“很多在山東做不良資產的人,2008年之後就退出市場了”。
但很快,中國信達就挖掘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2010年6月,中國信達成為四大AMC中唯一獲銀監會批準,可以經營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業務的AMC。開展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業務,意味著中國信達不僅可以從銀行接收不良資產,還可以接收實體企業的不良資產,其大多為企業間應收賬款。
獲得牌照後,非金融類不良資產迅速成為中國信達商業化轉型最重要的產品之一。中國信達的年報顯示,2010年,中國信達非金不良的賬面資產為4.28億,金融不良76億,非金不良僅占所有不良債權資產的5.3%;而在短短3年之後,非金不良就已超過金融不良。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末,非金不良已增長至1364.6億元,占所有不良債權資產的55%。
而在非金不良中,房地產又占了大頭。今年1月7日,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信達資產綜合計劃部總經理梁強介紹,非金融不良業務從行業分布來看,以房地產為龍頭的建築、建材、基礎設施建設等約占到一半,其他行業包括各類制造業,分布比例大體均衡。
“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不良。”一位AMC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趕著2009年4萬億帶來的房地產熱,四大AMC做了很多房地產商業化項目,其實是為房地產提供類信貸服務。
Wind數據統計,從2009年至今,中國信達與25家上市公司開展過“債權轉讓”等非金業務。中國信達收購的債權超過140億,是四大AMC中最多的一家,債權大部分來自地方中小房企。
與打折收購銀行不良資產不同,“債權轉讓”幾乎以原價執行。中國信達會讓上市公司提供抵押和擔保,然後雙方約定資金占用利率以及債權回購時間。
例如,中國信達最大的一筆“債權轉讓”是在2014年,上市公司華夏幸福(600340.SH)下屬子公司大廠華夏幸福基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18.85億元債權轉讓給信達河北分公司,然後,從信達河北分公司獲取轉讓款15億元。該筆轉讓期限為3年,屆時融資方將還給信達18.85億元,年利率接近9%。同時,債務人的房地產和商貿公司100%股權質押給信達河北分公司。
上述AMC人士透露,在金融不良債權業務中,銀行也曾被AMC作為放貸通道。在今年銀監會連續下發56號文和82號文叫停之前,如有企業想找AMC融資,AMC可以委托銀行給企業放一筆貸款,並與銀行約定收購時間,隨後以不良資產的名義將企業在銀行的貸款收走,接著再與企業約定本息還款。
一家位於長三角的小型房地產商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2012年,他為一個房地產項目向其中一家AMC融到了一筆錢,以房地產作為抵押,年利20%,“吃差價一點不比小貸公司含糊”。
中國信達八爪魚般的觸角伸向各地房企,為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貸款,以此獲取高額回報。與此同時,中國信達也將自己和房地產業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地王”效應
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有助於盤活不良資產,“拿了‘地王’再和政府談判土地規劃等事項,獲得的籌碼就多了”。
2015年,AMC的類信貸業務開始走下坡路,其中有監管收緊的原因,也有實體經濟不景氣,企業融資需求萎縮的原因。“現在,假不良正在變成真不良。”上述AMC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種局勢下,中國信達手中握有的不良資產正在變沈。
從利潤增長來看,自2011年以來,中國信達的利潤首度出現增速放緩。2011年,中國信達利潤增長率還是個位數,隨後一路狂飆,在2014年達到歷史高峰,同比增長31.8%;2015年,中國信達利潤為140.3億元,增速降為17.9%。
在此背景下,幾乎被市場遺忘的信達地產被激活,開始通過一級市場招拍掛的方式大幅增加土地儲備。2014年,信達地產緊緊圍繞長三角拿地,8塊土地中有2塊買在上海,僅上半年新增的土地就超過了2013年全年新增土地。而當時正值國務院要求房地產行業“去庫存”。
接下來,信達地產更加瘋狂地吃下了7個“地王”:2015年6月,廣州天河地王;7月,合肥濱湖地王;11月,上海新江灣城地王;12月,深圳坪山地王;2016年1月,杭州南星地王;5月,杭州濱江地王;6月,上海寶山地王。其中,溢價率最高的是最新競得的上海寶山地王,高達303%。
“‘地王’的作用,是拉高其所在區域所有儲備資產的估值,從而間接提升公司信用,便於融資。”華泰證券投資顧問王澤崇在其微博寫道,從這個角度看,當下的地產公司已經非傳統意義上的地產公司,更類似於一個金融控股平臺。
而中國信達本身就是金控平臺。
信達地產切入珠三角,是因為不良資產業務。2012年,廣東湛江最大民企嘉粵集團申請破產。兩年後,信達地產成立全資子公司廣州信達置業投資有限公司,以22.57億元承債式收購嘉粵集團下屬5家房地產公司100%的股權,獲得上述公司擁有的6宗土地資產,其中4宗在湛江、2宗在廣州。
不過,在廣州的兩塊土地開發進展緩慢。廣東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據其了解,因為是不良資產,情況十分複雜,牽扯多方利益,比如政府可能想要改變規劃。
廣州信達地產相關負責人此前也對媒體表示,位於廣州白雲區的東平路地塊,因涉及“三舊改造”而進度緩慢。位於花都的炭步地塊進度稍快,但也未有實質進展。他還表示,廣州信達作為區域公司要形成一定體量,不能只在不良資產上運作,“第一要有項目落地,第二要有良性運轉”。
廣州天河地王隨即誕生。信達地產聯合上海立瓴(信達地產+夾層基金)擊敗了綠地、保利、華發三家房企形成的聯合體,最終以44.2億元勝出,據網易報道,該價格距其心理價位還差4.2億元。競拍現場,一位信達地產內部人士對媒體稱:“基本不用思考,只要綠地舉牌,信達就舉。”
廣州一位房地產分析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比如信達地產在廣州沒有項目,就必須在廣州落一個棋子,“有助於盤活不良資產,拿了‘地王’再和政府談判土地規劃等事項,獲得的籌碼就多了。”
超級杠桿
資金以股權形式進入夾層基金,相當於做大了信達地產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報表好看了,貸款就容易了,也就容易再加杠桿了”。
信達地產的“地王”策略,得到了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全力支持。
從2015年開始,針對開發難度較大的“地王”項目,信達地產開始采用“區域公司+夾層基金”聯合體的模式拿地。其運作思路是,借助中國信達及關聯方在資金方面的優勢,打造金融地產模式。
夾層基金,是由普通合夥人(GP)作為基金的管理者,並依據一定的規則為基金的有限合夥人(LP)提供優先、中間、劣後等三級回報。一般而言,LP是出資人,優先級大多“明股實債”,在有回報時最先分配、有虧損時最後承擔,但是收益較為固定;而劣後級有可能是真實的股權投資人,必須首先承擔項目虧損的風險,同時也有可能獲得高額回報。
“以小博大,高杠桿。”一位不願具名的房地產公司CFO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何為夾層基金時說。
信達地產奪得的上海新江灣“地王”和廣州天河“地王”,就采用了夾層基金的運作手法。
以廣州天河“地王”為例,其由信達地產的全資子公司廣州信達和上海立瓴聯合拿下。上海立瓴的股東則是廣州信達和夾層基金“寧波匯融沁宜”。“寧波匯融沁宜”又來自中國信達子公司和其他資金。根據信達地產的公告,直接和間接,信達地產其最終擁有該項目19%的權益。
盡管投資比例很小,但資本回報率卻有可能非常高。上述房地產公司CFO給南方周末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項目的總投資是10億,總銷售15億,利潤5億,需要的資本金只要5億。假設,信達地產投資了1億,中國信達投資了4億,而中國信達作為LP,回報率是相對固定的,以10%年化收益、基金期限3年計算,中國信達最終獲益1.2億,而剩余3.8億的利潤全部屬於信達地產,資本收益率高達380%。
此外,夾層基金的模式,還有利於信達地產未來融資。上述CFO說,因為資金以股權形式進入地產項目,相當於做大了項目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報表好看了,貸款就容易了,也就容易再加杠桿了”。
事實也證明,信達地產的高資產負債率並不影響其融資能力。
在瘋狂拿地的同時,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已經突破非工業國企不得高於80%的監管紅線。據其2016年一季報,截止到2016年3月末,信達地產負債總額為450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3.96%,凈負債率更是高達315%。
但在2016年,信達地產已經連續發行了兩期公開債券、一期非公開債券,總融資額度60億元。其中,兩期公開債券的票面利率分別為3.8%和3.5%,非公開債券票面利率為5.56%。綜合來看,接近銀行基準利率。
據公告披露,為進一步發展“金融地產”業務,從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信達地產兩次申請董事會增加基金投資額度授權,目前已從40億元的授權增加到了200億元。信達地產目前只用了44.93億元。
此外,截至2015年末,信達地產獲得的銀行授信總額約為359.47億元,其中未使用的授信額度為131.96億元。
粗略估計,信達地產手上還有350億元現金未用。
“沒有金融行業的去產能和去杠桿,房地產遊戲鏈條就很難斬斷。”上述華泰證券投資顧問寫道。
連造七處地王,意在盤活不良信達地產下了一盤“圍魏救趙”的大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584
2015年下半年至今,一二線城市“地王”頻現,買家多是不差錢的國企、央企。(東方IC/圖)
短短一年時間,此前默默無聞的信達地產斥資300億拿下全國7宗“地王”,背後是其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全力支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盤活不良資產。
地產與金融聯姻,用夾層基金的操作模式,做大信達地產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資產負債率,使其可以以小博大,加大杠桿率。
“沒恨,全是羨慕。”
當信達地產(600657.SH)在短短一年時間,斥資300億拿下全國7宗“地王”後,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發出上述感慨。
實際上,2009年信達地產一經借殼登陸A股,就立即被市場追捧為“未來的一線央企地產股”,因為它的母公司是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簡稱AMC)中,最早赴港上市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信達),而中國信達又是隸屬於財政部的央企。
這一預言下得過早,信達地產上市的前兩年,幾乎連地都懶得拿,以致股價不溫不火,有券商甚至揶揄道,“新的房地產研究員不會去覆蓋這只股票,老的房地產研究員對這只股票的印象也不是很好。”
這家幾乎被市場遺忘的公司,今年卻突然變身為一臺“地王收割機”。
與地產綁定
中國信達的觸角伸向各地房企,為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貸款,以此獲取高額回報。
上世紀末,國有銀行剝離巨額壞賬,四大AMC(華融、長城、東方、信達)應運而生,分別對口承接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共計1.4萬億元的歷史不良資產。但完成歷史使命後的四大AMC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從2009年開始陸續轉型,成為集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租賃等各類金融牌照於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
信達地產也是在中國信達商業化的關口,被註入了中國信達子公司持有的全國11家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全部股權以及資產,成為中國信達旗下唯一地產平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房地產公司及持有項目並非不良資產,他們原本屬於建設銀行下屬的三產企業,在2002年左右被行政劃歸中國信達子公司。
2009年,開始備戰赴港上市的中國信達急需說服全球投資者,除了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中國信達能夠持續盈利。彼時恰逢中國4萬億信貸擴張,銀行正忙著放貸,並沒有什麽不良資產。
李國強是活躍在江蘇、山東、河南不良資產二級市場的服務商,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從2008年到2012年江浙率先爆發不良貸款問題之前,銀行幾乎沒有不良資產打包出售,“很多在山東做不良資產的人,2008年之後就退出市場了”。
但很快,中國信達就挖掘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2010年6月,中國信達成為四大AMC中唯一獲銀監會批準,可以經營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業務的AMC。開展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業務,意味著中國信達不僅可以從銀行接收不良資產,還可以接收實體企業的不良資產,其大多為企業間應收賬款。
獲得牌照後,非金融類不良資產迅速成為中國信達商業化轉型最重要的產品之一。中國信達的年報顯示,2010年,中國信達非金不良的賬面資產為4.28億,金融不良76億,非金不良僅占所有不良債權資產的5.3%;而在短短3年之後,非金不良就已超過金融不良。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末,非金不良已增長至1364.6億元,占所有不良債權資產的55%。
而在非金不良中,房地產又占了大頭。今年1月7日,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信達資產綜合計劃部總經理梁強介紹,非金融不良業務從行業分布來看,以房地產為龍頭的建築、建材、基礎設施建設等約占到一半,其他行業包括各類制造業,分布比例大體均衡。
“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不良。”一位AMC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趕著2009年4萬億帶來的房地產熱,四大AMC做了很多房地產商業化項目,其實是為房地產提供類信貸服務。
Wind數據統計,從2009年至今,中國信達與25家上市公司開展過“債權轉讓”等非金業務。中國信達收購的債權超過140億,是四大AMC中最多的一家,債權大部分來自地方中小房企。
與打折收購銀行不良資產不同,“債權轉讓”幾乎以原價執行。中國信達會讓上市公司提供抵押和擔保,然後雙方約定資金占用利率以及債權回購時間。
例如,中國信達最大的一筆“債權轉讓”是在2014年,上市公司華夏幸福(600340.SH)下屬子公司大廠華夏幸福基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18.85億元債權轉讓給信達河北分公司,然後,從信達河北分公司獲取轉讓款15億元。該筆轉讓期限為3年,屆時融資方將還給信達18.85億元,年利率接近9%。同時,債務人的房地產和商貿公司100%股權質押給信達河北分公司。
上述AMC人士透露,在金融不良債權業務中,銀行也曾被AMC作為放貸通道。在今年銀監會連續下發56號文和82號文叫停之前,如有企業想找AMC融資,AMC可以委托銀行給企業放一筆貸款,並與銀行約定收購時間,隨後以不良資產的名義將企業在銀行的貸款收走,接著再與企業約定本息還款。
一家位於長三角的小型房地產商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2012年,他為一個房地產項目向其中一家AMC融到了一筆錢,以房地產作為抵押,年利20%,“吃差價一點不比小貸公司含糊”。
中國信達八爪魚般的觸角伸向各地房企,為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貸款,以此獲取高額回報。與此同時,中國信達也將自己和房地產業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地王”效應
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有助於盤活不良資產,“拿了‘地王’再和政府談判土地規劃等事項,獲得的籌碼就多了”。
2015年,AMC的類信貸業務開始走下坡路,其中有監管收緊的原因,也有實體經濟不景氣,企業融資需求萎縮的原因。“現在,假不良正在變成真不良。”上述AMC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種局勢下,中國信達手中握有的不良資產正在變沈。
從利潤增長來看,自2011年以來,中國信達的利潤首度出現增速放緩。2011年,中國信達利潤增長率還是個位數,隨後一路狂飆,在2014年達到歷史高峰,同比增長31.8%;2015年,中國信達利潤為140.3億元,增速降為17.9%。
在此背景下,幾乎被市場遺忘的信達地產被激活,開始通過一級市場招拍掛的方式大幅增加土地儲備。2014年,信達地產緊緊圍繞長三角拿地,8塊土地中有2塊買在上海,僅上半年新增的土地就超過了2013年全年新增土地。而當時正值國務院要求房地產行業“去庫存”。
接下來,信達地產更加瘋狂地吃下了7個“地王”:2015年6月,廣州天河地王;7月,合肥濱湖地王;11月,上海新江灣城地王;12月,深圳坪山地王;2016年1月,杭州南星地王;5月,杭州濱江地王;6月,上海寶山地王。其中,溢價率最高的是最新競得的上海寶山地王,高達303%。
“‘地王’的作用,是拉高其所在區域所有儲備資產的估值,從而間接提升公司信用,便於融資。”華泰證券投資顧問王澤崇在其微博寫道,從這個角度看,當下的地產公司已經非傳統意義上的地產公司,更類似於一個金融控股平臺。
而中國信達本身就是金控平臺。
信達地產切入珠三角,是因為不良資產業務。2012年,廣東湛江最大民企嘉粵集團申請破產。兩年後,信達地產成立全資子公司廣州信達置業投資有限公司,以22.57億元承債式收購嘉粵集團下屬5家房地產公司100%的股權,獲得上述公司擁有的6宗土地資產,其中4宗在湛江、2宗在廣州。
不過,在廣州的兩塊土地開發進展緩慢。廣東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據其了解,因為是不良資產,情況十分複雜,牽扯多方利益,比如政府可能想要改變規劃。
廣州信達地產相關負責人此前也對媒體表示,位於廣州白雲區的東平路地塊,因涉及“三舊改造”而進度緩慢。位於花都的炭步地塊進度稍快,但也未有實質進展。他還表示,廣州信達作為區域公司要形成一定體量,不能只在不良資產上運作,“第一要有項目落地,第二要有良性運轉”。
廣州天河地王隨即誕生。信達地產聯合上海立瓴(信達地產+夾層基金)擊敗了綠地、保利、華發三家房企形成的聯合體,最終以44.2億元勝出,據網易報道,該價格距其心理價位還差4.2億元。競拍現場,一位信達地產內部人士對媒體稱:“基本不用思考,只要綠地舉牌,信達就舉。”
廣州一位房地產分析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比如信達地產在廣州沒有項目,就必須在廣州落一個棋子,“有助於盤活不良資產,拿了‘地王’再和政府談判土地規劃等事項,獲得的籌碼就多了。”
超級杠桿
資金以股權形式進入夾層基金,相當於做大了信達地產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報表好看了,貸款就容易了,也就容易再加杠桿了”。
信達地產的“地王”策略,得到了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全力支持。
從2015年開始,針對開發難度較大的“地王”項目,信達地產開始采用“區域公司+夾層基金”聯合體的模式拿地。其運作思路是,借助中國信達及關聯方在資金方面的優勢,打造金融地產模式。
夾層基金,是由普通合夥人(GP)作為基金的管理者,並依據一定的規則為基金的有限合夥人(LP)提供優先、中間、劣後等三級回報。一般而言,LP是出資人,優先級大多“明股實債”,在有回報時最先分配、有虧損時最後承擔,但是收益較為固定;而劣後級有可能是真實的股權投資人,必須首先承擔項目虧損的風險,同時也有可能獲得高額回報。
“以小博大,高杠桿。”一位不願具名的房地產公司CFO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何為夾層基金時說。
信達地產奪得的上海新江灣“地王”和廣州天河“地王”,就采用了夾層基金的運作手法。
以廣州天河“地王”為例,其由信達地產的全資子公司廣州信達和上海立瓴聯合拿下。上海立瓴的股東則是廣州信達和夾層基金“寧波匯融沁宜”。“寧波匯融沁宜”又來自中國信達子公司和其他資金。根據信達地產的公告,直接和間接,信達地產其最終擁有該項目19%的權益。
盡管投資比例很小,但資本回報率卻有可能非常高。上述房地產公司CFO給南方周末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項目的總投資是10億,總銷售15億,利潤5億,需要的資本金只要5億。假設,信達地產投資了1億,中國信達投資了4億,而中國信達作為LP,回報率是相對固定的,以10%年化收益、基金期限3年計算,中國信達最終獲益1.2億,而剩余3.8億的利潤全部屬於信達地產,資本收益率高達380%。
此外,夾層基金的模式,還有利於信達地產未來融資。上述CFO說,因為資金以股權形式進入地產項目,相當於做大了項目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報表好看了,貸款就容易了,也就容易再加杠桿了”。
事實也證明,信達地產的高資產負債率並不影響其融資能力。
在瘋狂拿地的同時,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已經突破非工業國企不得高於80%的監管紅線。據其2016年一季報,截止到2016年3月末,信達地產負債總額為450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3.96%,凈負債率更是高達315%。
但在2016年,信達地產已經連續發行了兩期公開債券、一期非公開債券,總融資額度60億元。其中,兩期公開債券的票面利率分別為3.8%和3.5%,非公開債券票面利率為5.56%。綜合來看,接近銀行基準利率。
據公告披露,為進一步發展“金融地產”業務,從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信達地產兩次申請董事會增加基金投資額度授權,目前已從40億元的授權增加到了200億元。信達地產目前只用了44.93億元。
此外,截至2015年末,信達地產獲得的銀行授信總額約為359.47億元,其中未使用的授信額度為131.96億元。
粗略估計,信達地產手上還有350億元現金未用。
“沒有金融行業的去產能和去杠桿,房地產遊戲鏈條就很難斬斷。”上述華泰證券投資顧問寫道。
1號店再度易主,京東與沃爾瑪下了一盤什麽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1/156737.shtml
1號店再度易主,京東與沃爾瑪下了一盤什麽棋?
王亞奇
2016-06-21 10:13
“此次合作將使京東與阿里的競爭戰略布局進一步拉開,競爭加劇,同時跨境電商、社區O2O兩大領域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沃爾瑪這棵大樹也“撐不起”1號店了。
今日淩晨,京東集團發布內部信,宣布與沃爾瑪達成深度戰略合作,沃爾瑪將持有京東5%股份,1號店包括品牌、網站、APP等所有資產打包並入京東。並購過後1號店繼續獨立運營。受此消息影響,昨晚(美國當地時間6月20日上午),京東股價早盤暴漲8.23%,一掃近幾個月股價低迷的陰霾。
“1號店以食品類目為主,京東的食品類目並不比1號店小,兩者業務重合度較高,單純的的收購價值並不大,京東看中的是沃爾瑪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和采購資源,跨境也是大蛋糕。”電子商務觀察者、上海萬擎商務咨詢有限公CEO魯振旺在接受創業家 &i黑馬 采訪時表示。
根據公告顯示,京東與沃爾瑪、1號店的整合主要涉及:1、京東利用沃爾瑪的供應鏈體系和采購資源結合京東自身的物流倉儲體系豐富海內外商品結構;2、“山姆會員商店”將在京東平臺開設官方旗艦店,打通物流、庫存和用戶體系;3、沃爾瑪在中國的實體門店將接入京東集團投資的眾包物流平臺“達達”和O2O電商平臺“京東到家”,雙方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實現2小時超市生鮮到家服務。
中國供應鏈聯盟理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信息化專家黃剛認為,此次合作將使京東與阿里的競爭戰略布局進一步拉開,競爭加劇,同時跨境電商、社區O2O兩大領域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據悉,除京東外,阿里和海航集團也有意從沃爾瑪手中收購1號店,甚至導致此次談判一度進入焦灼狀態。
沃爾瑪緣何出售1號店?
熟悉電商零售戰場的人都知道,2015年7月,沃爾瑪宣布收購1號店余下股權,全資控股1號店。對於沃爾瑪而言,這次收購被認為是其進軍中國電商市場的最後一搏。
雙方聯姻初期,1號店的確獲得了沃爾瑪的資金投入、零售經驗和國際性的供應鏈管理經驗,但實際上,雙方的合作願景並沒有實現,隨著沃爾瑪的控股權逐漸掌控1號店,反倒“逼走了”1號店創始人兼董事長於剛。
而在銷售數據上,沃爾瑪接手1號店後,業績增長似乎並不理想。1號店主要靠食品進行銷售,銷售品類繁雜且客單價基本維持在一兩百元,還要送貨上門。以天貓超市2015年銷售100億,虧損10億類比,1號店無論從訂單還是運營成本而言一定是虧損。
事實上,1號店除了2013年公布其銷售額達115億元外,此後再也沒有對外公布過銷售數據。而據21世紀網報道,其2013年的銷售額60%以上來自中國平安內采。
“中國和美國的電商環境不同,沃爾瑪在美國和電商、現有供應鏈體系及線下的門店有很好的互動,毛利率較為理想,但在中國沃爾瑪和1號店的供應鏈關聯並不大,加上食品屬於典型多雜重賤型,類目多,產品雜,訂單重,客單價低,沃爾瑪是傳統公司,不會持久燒錢。”魯振旺對創業家&i黑馬表示。
早在沃爾瑪徹底收購1號店之初,1號店還存在一個可能性:通過做大食品類目,謀求多元化布局,向3C、母嬰、服裝等品類拓展。但這些嘗試在過去並未成功,相反,在1號店的主營類目食品和其長期盤踞的上海等華東地區,天貓將母嬰、3C、食品、美護和生鮮列為半自營,形成天貓超市的範疇,以這些高頻品類進行大幅促銷活動蠶食1號店市場份額,並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1號店的後路。
魯振旺指出,自從於剛離開一號店,中高層流失殆盡,1號店只是維持著老訂單,長三角市場份額亦被天貓超市搶走不少,燒錢,沃爾瑪不願意,不燒,很快就被天貓逼死。
沃爾瑪收購1號店理論上是存在巨大商機的,但對於其實際以失敗告終,黃剛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沃爾瑪與1號店線上線下訂單的驅動模式不同,導致完全無法協同;其次,1號店線上庫存的每秒變動與沃爾瑪門店庫存的每天複盤無法協同;此外中美電商與傳統零售的文化差異,導致難以融合。
“沃爾瑪就是一個商人,當自己玩不轉了的時候,就會在適當的時機賣掉。”一位電商投資人在對沃爾瑪為何會在收購不足一年即拋棄辛苦得來的一號店時稱。
這一說法同樣有跡可循。時間指向2015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華盛頓舉辦的全球論壇上曾直接叫板沃爾瑪,稱阿里2015年將超越沃爾瑪,取而代之成為全球最大零售平臺。
2016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其2016財年電商交易額(GMV)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交易額來自淘寶、天貓、聚劃算、村淘四大平臺。值得註意的是,沃爾瑪今年2月公布的財報顯示,其2015財季,年度營業收入下滑0.7%至4821億美元(約合31432.44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阿里距離超越沃爾瑪,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平臺僅有一步之遙。
一邊是零售業的江山即將易主,另一邊則是與1號店的整合聯動不成功,及1號店網上超市模式的虧損現狀,作為生意人的沃爾瑪當然不願意繼續兜底,為1號店尋求新的接盤俠在各方面都符合沃爾瑪利益邏輯。
收購1號店,結盟沃爾瑪 劉強東在下一盤什麽棋?
一、強化全品類並制衡天貓超市?
5月18日,在京東宣布6.18年度大促的發布會上,劉強東表示,京東未來有三大戰略——技術戰略、品類戰略和物流戰略。
品類方面,劉強東強調希望能增加電子產品以外的種類、打造一個全品類的電商平臺。但過去一年多來,京東寄望於通過京東到家等近距離配送的O2O戰略實現快消品線上銷售的嘗試並不足夠成功。
相應的,京東的老對手阿里一直步步緊逼,去年9月更是啟用“杭州+北京”雙總部戰略,不惜用10%的虧損率對抗京東超市、到家業務。在京東的起家品類3C產品方面,阿里除了投資蘇寧緊咬京東外,今年6.18,阿里旗下的閑置交易平臺閑魚推出以3C為主打品類的“閑置狂歡節”。有趣的是,針對京東618“低價品質”的口號,閑魚則提出“品質低價”,似乎有意與京東對標。
盡管阿里閑魚負責人諶偉業此前表示,“閑魚對幹掉京東毫無興趣,我們所要做的是顛覆淘寶。”但京東如何在保持3C品類市場首位的前提下主動出擊,以最契合的方式快速實現全品類電商夢是其現下的當務之急。
反觀1號店,其創立於2008年,定位B2C模式的網上超市,主營日化、食品、快銷等品類。同時,8年的耕耘使1號店在包括進口牛奶等食品類目的供應鏈體系和財務體系等相對完善,且合並完成後沃爾瑪的采購經驗、全球供應鏈資源等也都可以為京東所用。
此外,盡管1號店已經退居上海,但華東市場實際是長期雄踞北京的京東亟需鞏固的市場。深耕華東市場多年的1號店在此區域內,仍然擁有相對龐大的高粘性用戶群,這些用戶群在收購完成後可以維持並實現向京東電商體系的轉化。因此,這次合作對於大幅拉高快消品、百貨類目對於京東的戰略意義及增強京東在重點區域的競爭力,分化甚至打壓天貓超市的發展趨勢或將發揮重要作用。
但問題在於,百貨快消品是一個激烈競爭的行業,進入門檻低,沒有技術含量,燒錢搶市場是電商平臺的慣用手段。過去幾年來,天貓超市通過在華東地區瘋狂的價格戰已經蠶食了1號店大量市場份額,而在北京市場,其正在以同樣的手段希望威脅京東根基。現在京東收購一號店與天貓在華東地區形成對攻將可能使京東從單平臺虧損,陷入多平臺虧損的尷尬局面。
“京東應該鞏固核心品類,建立龐大的服裝招商,猛攻這一塊,這是天貓最大的蛋糕,京東做的並不好,猛攻對方是鞏固後方的最佳路徑,可以與唯品會交叉持股,推出服裝閃購模塊,反正京東物流快。”在網傳京東400億收購1號店之初,魯振旺指出。
二、以戰略性虧損賺取未來更大市場份額?
在中國在線零售市場,阿里是當之無愧的領導者,但京東一直在奮起直追,其何時成為與BAT平起平坐的第四極亦被業內津津樂道。
上月初,京東集團發布了其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2016財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2016年一季度京東交易總額(GMV)達到1293億元人民幣(約201億美元),同比增長55%;2016年第一季度經營虧損為8.649 億元人民幣(約1.341 億美元),去年同期經營虧損為8.226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集團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2016年一季度阿里巴巴平臺GMV達到74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凈利潤為53.14億元(約8.2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5%。
對比京東和阿里巴巴的一季度成績單會發現,即使京東的GMV及其同比增速較阿里增速明顯,但其仍然是一家持續虧損的公司。十二年來無法交出一份盈利的財報,以及京東第三大股東老虎基金高位套現,大幅減持等或許是京東近來股價大跌的主要原因。
在沒有盈利的前提下,以戰略性虧損收購1號店,謀求與沃爾瑪的深度合作賺取更大市場份額,維持GMV高速增長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值得註意的是,僅就1號店目前百億的市場規模對於京東千億的市場體量而言,只是杯水車薪。從此次換股來看,1號店僅約等於5%京東。
但與京東到底收購了多少家公司相比,其投資方能否繼續接受京東的持續性戰略虧損是業內關註的問題。不過此次合作的好處在於,借助沃爾瑪全球供應鏈優勢、采購優勢和門店優勢,京東一方面可以在跨境電商、社區O2O等業務範疇進行更大的謀劃,另一方面可以與阿里+蘇寧的線上線下形成對沖。
這一戰略選擇同樣符合沃爾瑪預期,在沃爾瑪日前召開的全球股東大會上,沃爾瑪全球總裁兼CEO董明倫即表示,今年要大力發展電商業務,形成“在線購物+線下取貨”模式。
但就京東而言,在其將戰略性虧損扭轉為變現之前,如何消化一號店這個與自己品類相像的百億平臺,使其成為京東大戰略的重要補充而非累贅仍然是京東需要思考的問題。
1號店會跟雅虎中國、易迅網的命運一樣嗎?
對於京東和沃爾瑪而言,此次合作,沃爾瑪看中的是京東的配送體系,京東看中的則是沃爾瑪的采購體系。至於1號店,聯想此前雅虎作價雅虎中國再加10億投資阿里,騰訊作價易迅再加現金投京東,1號店很可能只是京東、沃爾瑪乒乓外交中的乒乓而已。
2005年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時,盡管雅虎中國的門戶業務不如四大門戶,但並沒有大勢已定,加上雅虎在全球的強勢品牌效應,雅虎中國並非沒有突圍機會。但在收購完成後,阿里為了給淘寶等業務導流,在雅虎中國推出個人建站,允許個人小站點直接推廣淘寶,隨著雅虎中國流量的逐漸流失,雅虎中國逐漸退出中國互聯網梯隊。
2014年初騰訊入股京東,獲得京東約15%股份,而京東則接下了騰訊的電商業務,但騰訊的電商主體拍拍網已於今年4月1日起不再提供C2C服務,“拍拍二手”業務也已如期關閉,易迅網目前則基本處於完全自生自滅狀態。與京東此次並購1號店相似,收購完成後,易迅網當時也是作為獨立品牌運營。
就目前來看,1號店除了在上海等華東地區仍然擁有一批高粘性用戶可以實現為京東導流外,對京東並不構成足夠吸引力,加之去年天貓超市對1號店在長三角的嚴重侵蝕,1號店已難以迎來逆襲的可能,此次沃爾瑪易手1號店也是在1號店剩余價值還未消失前,以采購合作為誘餌與京東談判。
京東在如今北京陣地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如果將過多重心放在1號店業務,則可能使其發展建立在更大的虧損之上,因此,京東收購1號店後雙方恐難以產生較大化學反應,而1號店目前的市場體量對京東GMV的拉動也可能僅在3%左右。在雙方導流結束後,1號店很可能將面臨逐步邊緣化或自生自滅的尷尬處境。
1號店的命運似乎早已註定,但京東的未來同樣值得警惕。在其持續虧損,對外投資卻持續走高的當下,京東如何靠高速增長的GMV和收購了多少家公司來說服資本方,並拿出更紮實的證據證明其估值的合理性仍然困擾著京東。
此前,新加坡資產管理公司APS Asset Management高級分析師賽德-考拉利亞(Sid Choraria)在職業投資者社交網站SumZero上發表了對於京東的看法,他認為京東是一家極力鼓吹交易額,且股價遭到極度高估的公司。
但無論如何,就此次合作,沃爾瑪基本把近幾年對1號店的投入和虧損一次性賺回來了,京東以大概100億人民幣收購1號店,在獲得其長三角僅存用戶的同時,獲得了與沃爾瑪供應鏈合作的機會,對雙方而言,這是好事!
附:京東與沃爾瑪達成戰略合作主要內容
作為此次協議的一部分,沃爾瑪將獲得京東新發行的144,952,250股A類普通股,約為京東發行總股本數的5%。同時各方將在多個戰略領域進行合作,包括:
京東將擁有1號商城主要資產,包括“1號店”的品牌、網站、APP。沃爾瑪將繼續經營1號店自營業務,並入駐1號商城。沃爾瑪將借助其全球供應鏈優勢向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商品;“1號店”將繼續保持其品牌名稱和市場定位,並且京東和沃爾瑪將攜手支持“1號店”不斷加強其品牌影響力和業務增長。
“山姆會員商店”在中國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將在京東平臺上開設官方旗艦店;京東物流倉儲體系當日達/次日達商品配送服務已覆蓋全國6億用戶,山姆會員商店將使用京東的倉配一體化物流服務,從而能夠在中國更大範圍地推廣其高品質進口商品,並為其顧客提供全中國最高效的商品配送服務。
京東和沃爾瑪將在供應鏈端展開合作,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產品選擇,包括擴大進口產品的豐富度。
沃爾瑪在中國的實體門店將接入京東集團投資的中國最大的眾包物流平臺“達達”和O2O電商平臺“京東到家”,並成為其重點合作夥伴。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包括吸引更多線上客流到沃爾瑪實體門店,以及為“京東到家”的用戶提供沃爾瑪實體門店極為豐富的生鮮商品選擇,為更廣泛的用戶群體提供2小時超市生鮮配送到家的服務。
[本文作者王亞奇,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京東
1號店
沃爾瑪
贊(...)
分享到:
言出必行 中國已幫助加納改造了一項科研利器
7月27日,中核集團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當天,加納微堆低濃鈾堆芯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成功實現零功率實驗首次臨界,這是中國承擔的加納微堆低濃化改造項目中一個里程碑。
材料稱,這是繼中國在今年3月完成首座微堆低濃化改造、實現滿功率運行後,在踐行國際承諾、推廣減少高濃鈾合作模式層面取得的又一項進展。
協助加納實現微堆低濃化改造是我國政府落實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大倡議”及《中美聯合聲明》重要行動之一。加納微堆低濃鈾堆芯零功率實驗首次臨界的成功,踐行了中國政府對加納微堆低濃化改造項目的承諾,體現了各國在核不擴散領域積極開展國際間合作的精神。“加納模式”將為後續微堆低濃化以及核不擴散國際間合作提供重要的經驗。
在今年4月份召開的第四屆核安全峰會期間,中美發布了《中美核安全峰會聯合聲明》(下稱《聯合聲明》)。《聯合聲明》中強調了中美在核安保領域合作的重要成果,其中微堆低濃化工作被首要提及——“在將使用高濃鈾燃料的微型中子源反應堆改造成為低濃鈾方面,中國北京附近的示範微堆最近已使用低濃鈾啟動,我們對此表示滿意。以這次成功的合作為基礎,中國將繼續與美國合作,改造位於深圳大學的微堆。此外,中國和美國共同致力於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盡快幫助加納和尼日利亞改造其微堆。中國重申願意應有關國家請求,對所有其他中國出口的微堆實施改造。”
《聯合聲明》明確提出了要對目前國內最後一座高濃鈾微堆——深圳微堆進行低濃化改造,並且加快推進加納和尼日利亞微堆低濃化工作。
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許達哲在今年3月份表示,微堆低濃化改造,是降低高濃鈾流失風險、提升核安保水平的有力舉措,也是中美核安保領域合作的重要內容。國家原子能機構將本著自願、務實的原則,與其他國家分享低濃化改造技術經驗,協商開展類似改造項目,全面提升全球核安保水平
加納微堆是中核集團旗下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於1995年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項目為加納設計、建造的該國第一座研究堆,采用高濃鈾為燃料,其建成為加納核技術人員的培訓等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2013年,經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美國能源部(DOE)、加納和中國協商一致,由中國牽頭承擔對加納微堆進行低濃化燃料改造。自2015年簽署正式合同,中核集團原子能院就開始了加納微堆的低濃化改造工作。
據了解,微堆低濃化目的是在不改變堆芯幾何尺寸的前提下,將高濃鈾堆芯燃料替換為低濃鈾堆芯燃料。開展微堆燃料低濃化工作,既符合我國核不擴散的國際政策,也能更有效地防止核擴散,並能在國內外推廣微堆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成功開發了中國首座原型微堆,並在此後為國內外用戶設計和建造了8座微堆。
微堆是一種小型、低功率、固有安全性好、容易操作的反應堆裝置,可以建設在大中城市人口稠密的大學、科研單位等,能夠廣泛應用於中子活化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制備、教學培訓、反應堆物理實驗及儀器考驗。
“微堆的用途很多。”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在年初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舉例說,“利用它(微堆)可以檢測出一根頭發絲里面都有些什麽。”
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長相”精致的微堆曾經展示大“威力”,它與央視、清西陵及北京市法醫檢驗鑒定中心等共同揭開了困擾史學界的百年謎案——清光緒帝之死因。
該專題研究由光緒帝遺物發辮入手,歷時五年,利用微堆中子活化分析技術測試了發辮中砷的含量,並結合其他技術手段,經科學研究分析測算表明光緒的頭發截段和衣物上含有劇毒砒霜,而其腐敗屍體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頭發上的砒霜總量就已高達約201毫克。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