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連造七處地王,意在盤活不良信達地產下了一盤“圍魏救趙”的大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584

2015年下半年至今,一二線城市“地王”頻現,買家多是不差錢的國企、央企。(東方IC/圖)

短短一年時間,此前默默無聞的信達地產斥資300億拿下全國7宗“地王”,背後是其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全力支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盤活不良資產。

地產與金融聯姻,用夾層基金的操作模式,做大信達地產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資產負債率,使其可以以小博大,加大杠桿率。

“沒恨,全是羨慕。”

當信達地產(600657.SH)在短短一年時間,斥資300億拿下全國7宗“地王”後,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發出上述感慨。

實際上,2009年信達地產一經借殼登陸A股,就立即被市場追捧為“未來的一線央企地產股”,因為它的母公司是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簡稱AMC)中,最早赴港上市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信達),而中國信達又是隸屬於財政部的央企。

這一預言下得過早,信達地產上市的前兩年,幾乎連地都懶得拿,以致股價不溫不火,有券商甚至揶揄道,“新的房地產研究員不會去覆蓋這只股票,老的房地產研究員對這只股票的印象也不是很好。”

這家幾乎被市場遺忘的公司,今年卻突然變身為一臺“地王收割機”。

與地產綁定

中國信達的觸角伸向各地房企,為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貸款,以此獲取高額回報。

上世紀末,國有銀行剝離巨額壞賬,四大AMC(華融、長城、東方、信達)應運而生,分別對口承接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共計1.4萬億元的歷史不良資產。但完成歷史使命後的四大AMC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從2009年開始陸續轉型,成為集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租賃等各類金融牌照於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

信達地產也是在中國信達商業化的關口,被註入了中國信達子公司持有的全國11家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全部股權以及資產,成為中國信達旗下唯一地產平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房地產公司及持有項目並非不良資產,他們原本屬於建設銀行下屬的三產企業,在2002年左右被行政劃歸中國信達子公司。

2009年,開始備戰赴港上市的中國信達急需說服全球投資者,除了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中國信達能夠持續盈利。彼時恰逢中國4萬億信貸擴張,銀行正忙著放貸,並沒有什麽不良資產。

李國強是活躍在江蘇、山東、河南不良資產二級市場的服務商,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從2008年到2012年江浙率先爆發不良貸款問題之前,銀行幾乎沒有不良資產打包出售,“很多在山東做不良資產的人,2008年之後就退出市場了”。

但很快,中國信達就挖掘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2010年6月,中國信達成為四大AMC中唯一獲銀監會批準,可以經營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業務的AMC。開展非金融類不良資產業務,意味著中國信達不僅可以從銀行接收不良資產,還可以接收實體企業的不良資產,其大多為企業間應收賬款。

獲得牌照後,非金融類不良資產迅速成為中國信達商業化轉型最重要的產品之一。中國信達的年報顯示,2010年,中國信達非金不良的賬面資產為4.28億,金融不良76億,非金不良僅占所有不良債權資產的5.3%;而在短短3年之後,非金不良就已超過金融不良。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末,非金不良已增長至1364.6億元,占所有不良債權資產的55%。

而在非金不良中,房地產又占了大頭。今年1月7日,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信達資產綜合計劃部總經理梁強介紹,非金融不良業務從行業分布來看,以房地產為龍頭的建築、建材、基礎設施建設等約占到一半,其他行業包括各類制造業,分布比例大體均衡。

“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不良。”一位AMC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趕著2009年4萬億帶來的房地產熱,四大AMC做了很多房地產商業化項目,其實是為房地產提供類信貸服務。

Wind數據統計,從2009年至今,中國信達與25家上市公司開展過“債權轉讓”等非金業務。中國信達收購的債權超過140億,是四大AMC中最多的一家,債權大部分來自地方中小房企。

與打折收購銀行不良資產不同,“債權轉讓”幾乎以原價執行。中國信達會讓上市公司提供抵押和擔保,然後雙方約定資金占用利率以及債權回購時間。

例如,中國信達最大的一筆“債權轉讓”是在2014年,上市公司華夏幸福(600340.SH)下屬子公司大廠華夏幸福基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18.85億元債權轉讓給信達河北分公司,然後,從信達河北分公司獲取轉讓款15億元。該筆轉讓期限為3年,屆時融資方將還給信達18.85億元,年利率接近9%。同時,債務人的房地產和商貿公司100%股權質押給信達河北分公司。

上述AMC人士透露,在金融不良債權業務中,銀行也曾被AMC作為放貸通道。在今年銀監會連續下發56號文和82號文叫停之前,如有企業想找AMC融資,AMC可以委托銀行給企業放一筆貸款,並與銀行約定收購時間,隨後以不良資產的名義將企業在銀行的貸款收走,接著再與企業約定本息還款。

一家位於長三角的小型房地產商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2012年,他為一個房地產項目向其中一家AMC融到了一筆錢,以房地產作為抵押,年利20%,“吃差價一點不比小貸公司含糊”。

中國信達八爪魚般的觸角伸向各地房企,為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貸款,以此獲取高額回報。與此同時,中國信達也將自己和房地產業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地王”效應

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有助於盤活不良資產,“拿了‘地王’再和政府談判土地規劃等事項,獲得的籌碼就多了”。

2015年,AMC的類信貸業務開始走下坡路,其中有監管收緊的原因,也有實體經濟不景氣,企業融資需求萎縮的原因。“現在,假不良正在變成真不良。”上述AMC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種局勢下,中國信達手中握有的不良資產正在變沈。

從利潤增長來看,自2011年以來,中國信達的利潤首度出現增速放緩。2011年,中國信達利潤增長率還是個位數,隨後一路狂飆,在2014年達到歷史高峰,同比增長31.8%;2015年,中國信達利潤為140.3億元,增速降為17.9%。

在此背景下,幾乎被市場遺忘的信達地產被激活,開始通過一級市場招拍掛的方式大幅增加土地儲備。2014年,信達地產緊緊圍繞長三角拿地,8塊土地中有2塊買在上海,僅上半年新增的土地就超過了2013年全年新增土地。而當時正值國務院要求房地產行業“去庫存”。

接下來,信達地產更加瘋狂地吃下了7個“地王”:2015年6月,廣州天河地王;7月,合肥濱湖地王;11月,上海新江灣城地王;12月,深圳坪山地王;2016年1月,杭州南星地王;5月,杭州濱江地王;6月,上海寶山地王。其中,溢價率最高的是最新競得的上海寶山地王,高達303%。

“‘地王’的作用,是拉高其所在區域所有儲備資產的估值,從而間接提升公司信用,便於融資。”華泰證券投資顧問王澤崇在其微博寫道,從這個角度看,當下的地產公司已經非傳統意義上的地產公司,更類似於一個金融控股平臺。

而中國信達本身就是金控平臺。

信達地產切入珠三角,是因為不良資產業務。2012年,廣東湛江最大民企嘉粵集團申請破產。兩年後,信達地產成立全資子公司廣州信達置業投資有限公司,以22.57億元承債式收購嘉粵集團下屬5家房地產公司100%的股權,獲得上述公司擁有的6宗土地資產,其中4宗在湛江、2宗在廣州。

不過,在廣州的兩塊土地開發進展緩慢。廣東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據其了解,因為是不良資產,情況十分複雜,牽扯多方利益,比如政府可能想要改變規劃。

廣州信達地產相關負責人此前也對媒體表示,位於廣州白雲區的東平路地塊,因涉及“三舊改造”而進度緩慢。位於花都的炭步地塊進度稍快,但也未有實質進展。他還表示,廣州信達作為區域公司要形成一定體量,不能只在不良資產上運作,“第一要有項目落地,第二要有良性運轉”。

廣州天河地王隨即誕生。信達地產聯合上海立瓴(信達地產+夾層基金)擊敗了綠地、保利、華發三家房企形成的聯合體,最終以44.2億元勝出,據網易報道,該價格距其心理價位還差4.2億元。競拍現場,一位信達地產內部人士對媒體稱:“基本不用思考,只要綠地舉牌,信達就舉。”

廣州一位房地產分析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單個項目賺不賺錢並不重要,“地王”是個整體策略。比如信達地產在廣州沒有項目,就必須在廣州落一個棋子,“有助於盤活不良資產,拿了‘地王’再和政府談判土地規劃等事項,獲得的籌碼就多了。”

超級杠桿

資金以股權形式進入夾層基金,相當於做大了信達地產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報表好看了,貸款就容易了,也就容易再加杠桿了”。

信達地產的“地王”策略,得到了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全力支持。

從2015年開始,針對開發難度較大的“地王”項目,信達地產開始采用“區域公司+夾層基金”聯合體的模式拿地。其運作思路是,借助中國信達及關聯方在資金方面的優勢,打造金融地產模式。

夾層基金,是由普通合夥人(GP)作為基金的管理者,並依據一定的規則為基金的有限合夥人(LP)提供優先、中間、劣後等三級回報。一般而言,LP是出資人,優先級大多“明股實債”,在有回報時最先分配、有虧損時最後承擔,但是收益較為固定;而劣後級有可能是真實的股權投資人,必須首先承擔項目虧損的風險,同時也有可能獲得高額回報。

“以小博大,高杠桿。”一位不願具名的房地產公司CFO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何為夾層基金時說。

信達地產奪得的上海新江灣“地王”和廣州天河“地王”,就采用了夾層基金的運作手法。

以廣州天河“地王”為例,其由信達地產的全資子公司廣州信達和上海立瓴聯合拿下。上海立瓴的股東則是廣州信達和夾層基金“寧波匯融沁宜”。“寧波匯融沁宜”又來自中國信達子公司和其他資金。根據信達地產的公告,直接和間接,信達地產其最終擁有該項目19%的權益。

盡管投資比例很小,但資本回報率卻有可能非常高。上述房地產公司CFO給南方周末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項目的總投資是10億,總銷售15億,利潤5億,需要的資本金只要5億。假設,信達地產投資了1億,中國信達投資了4億,而中國信達作為LP,回報率是相對固定的,以10%年化收益、基金期限3年計算,中國信達最終獲益1.2億,而剩余3.8億的利潤全部屬於信達地產,資本收益率高達380%。

此外,夾層基金的模式,還有利於信達地產未來融資。上述CFO說,因為資金以股權形式進入地產項目,相當於做大了項目自有資金的規模,形式上降低了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報表好看了,貸款就容易了,也就容易再加杠桿了”。

事實也證明,信達地產的高資產負債率並不影響其融資能力。

在瘋狂拿地的同時,信達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已經突破非工業國企不得高於80%的監管紅線。據其2016年一季報,截止到2016年3月末,信達地產負債總額為450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3.96%,凈負債率更是高達315%。

但在2016年,信達地產已經連續發行了兩期公開債券、一期非公開債券,總融資額度60億元。其中,兩期公開債券的票面利率分別為3.8%和3.5%,非公開債券票面利率為5.56%。綜合來看,接近銀行基準利率。

據公告披露,為進一步發展“金融地產”業務,從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信達地產兩次申請董事會增加基金投資額度授權,目前已從40億元的授權增加到了200億元。信達地產目前只用了44.93億元。

此外,截至2015年末,信達地產獲得的銀行授信總額約為359.47億元,其中未使用的授信額度為131.96億元。

粗略估計,信達地產手上還有350億元現金未用。

“沒有金融行業的去產能和去杠桿,房地產遊戲鏈條就很難斬斷。”上述華泰證券投資顧問寫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