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王亞偉談價值投資 姚佩暢

http://xueqiu.com/1935481070/24943534
說明:文章轉自微信,標題是《王亞偉談價值投資》,我並不能確定這是否就是王的觀點,但是就內容而言,還是值得借鑑和推敲的!
一、何為價值投資

投資的著眼點一定要放在自己對市場本身的認識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別人走,失去主見。不管什麼時候,要獨立思考。

作為基金經理,投資者把錢交給你就是要你代替他去思考,你要是隨波逐流,缺乏獨立思考的精神,就是沒有做到盡職盡責。

目前對於價值投資存在一些誤區。不知道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沒有講清楚還是有些人在理解上出了偏差,我見到聽到的一些所謂的價值投資者並不是在真正地做價值投資,他們做的只是貼標籤,給自己貼上價值投資者的標籤,給與他們投資方法不同的人貼上投機者的標籤,給某些股票貼上價值股的標籤,給其它他們沒有認真研究過的股票貼上投機股的標籤。

如果只有買他們貼過價值股標籤的股票才算價值投資者的話,這個門檻對我來說太高了,高不可攀。

比如說,中國船舶(600150)和中國平安(601318)都是好公司,他們可能會在250元以上買中國船舶(600150),在140元以上買中國平安,只是因為這些股票上有他們貼上去的價值股標籤。他們認為自己永遠都是對的,錯的只是這個市場。

我慶幸自己不是這樣的價值投資者。如果說只有價值投資才能獲取持續穩定的收益的話,那麼我有資格說自己更接近於一個價值投資者,儘管我從來不願把自己這樣歸類。

從長一點時間看,市場不會以價值投資、非價值投資來區分投資者,同樣是所謂的價值投資者,巴菲特是成功的投資者,而他的某些中國信徒是失敗的投資者,市場會這樣來劃分,殘酷但很公平.

一個成功的投資者,無須費盡口舌去表白自己是一個價值投資者,到頭來業績會說明一切。是否是價值投資,取決於如何投資,在什麼價位投資,與誰在投資,投資什麼無關,貼標籤是沒有用的。

巴菲特經過研究,在8元買了比亞迪,這算是投資;如果只是聽說巴菲特買了比亞迪也跟著買,即使有機會在8元以下買入,也只能算是投機,因為這種行為是跟風,沒有經過仔細研究。如果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一隻ST股的未來預期價值遠高於當前價格,那麼在低位買入的行為也是價值投資,而一旦價格高於未來預期價值了還去追,就屬於投機了。我希望以自己的投資實踐去豐富價值投資的內涵,對於會不會被貼上價值投資者的標籤,我毫無興趣。

(某些朋友開玩笑說我做波段屬於投機,有朋友又誇獎我選成長股有一套,誇我也好笑我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淨值曲線,是業績。價值投資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也不是業績做地一踏糊塗時向客戶推卸責任、給自己辯解的遮羞布!)

二:投資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大家經常講,投資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要做好投資,光靠科學是不行的,巴菲特說只要具備中學文化就夠了,像考試一樣,考一百分沒有好壞之分,但科學只是投資的一個必要條件,並不是說你光靠科學就能取得勝利。另外,還有藝術的成分在裡面,藝術的成分是很難量化的東西。主要是靠大家時間和經驗的積累,這種積累能夠讓你知道在什麼時候做什麼樣的事,所以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度」,對「度」的把握是投資的關鍵,因為投資時經常有互相矛盾的東西。

比如說投資的時候,過分的有主見,可能是一種剛愎自用。但完全沒主見,就到了另外一個極端。所以,什麼時候要有主見,什麼時候要順應市場變化來調整自己,非常重要。可能有的新基金經理來的時候非常自信,但是不曉得在什麼時候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調整自己,這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我覺得,所有的投資問題都可以歸結到對於「度」的把握,而「度」的把握也無法量化,即便能夠量化,別人也不一定能夠適用。

舉例來講,穿西裝並不一定要穿名牌,把巴菲特的方法拿過來用,也並不一定好,名牌並不一定適合你。對於每個人來講需要量身定做,要根據身材和氣質去選擇面料,裁剪尺寸。在投資時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獨有的,隨著市場的變化可以不斷完善的一套體系,我覺得這是持續投資成功的關鍵。

(性格不同、經歷不同、理念不同、策略不同,何必跟他人一樣呢?比如我就屬於急性子—做不了長線、做過交易員—願意做波段、性格樂觀—因此相信成長股、以給客戶賺錢、劃出漂亮的淨值曲線為唯一目的。因此說我投資還是投機我根本無所謂,並健是淨值曲線是否漂亮好給客戶交待)

三、我是怎麼投資重組類股票的?

投資重組股和價值投資並不衝突。我關注重組股,是因為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特定發展階段的產物,蘊藏著很多投資機會,對此視而不見是不負責任的。但我從來不依據內幕信息去投資重組股,我只依靠三點:公開信息、合理推測、組合投資。(太多人對一哥有誤解了,以前都以為他內幕多,包括我)

3.1 蒐集公開信息

很多股票是否會重組、誰來重組、如何重組,其實已經有足夠多的公開信息了,我相信如果提出質疑的人花功夫去仔細研究一下這些公開信息,也差不多能做出同樣的投資判斷,只可惜他們很少這樣做。

在我們這個行業,出去調研也好,參加討論也好,如果不事先做足功課是沒有資格提問和發言的,所以對於這類質疑我往往不知如何回應,因為我沒有時間從ABC講起。

工作中,我需要依賴媒體來獲取市場信息,在座的很多媒體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甚至是每天都要依賴的,我從媒體中獲取大量的信息,然後對信息進行處理,獲得投資上的想法。媒體經常有很多及時、專業、深度的報導,這些報導讓我很受益。

我喜歡處於干擾較少的狀態,能夠和市場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而不是一種排斥。就像物理學量子理論一樣,你剛剛走進這個市場,就已經對這個市場產生影響了,這樣的話投資就很難把握。我希望我對市場沒有影響,更好地觀察市場變化。很多投資從年報,月報中可以看出來,有的時候很多投資依賴於媒體的信息,這些信息在別人看來並不一定是可以形成投資的決策依據,因為我覺得從一個長期的經驗,時間積累上還有對信息的處理能力、綜合能力,實際上你會慢慢有一些投資想法,這些投資想法實際上可能經過交叉的驗證後,做出投資決策。這種投資決策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有把握,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機會的話,就可以形成投資決策了。

投資者有時會存在過度研究。很多信息對於你投資是沒有用的,是投資噪音。過度的研究,花費了很多精力是事倍功半。到什麼程度,是足夠就可以了,不是說越多越好。因為風險跟你投資的量,如果對某個企業有信心就多投一點,沒有信心就可以少投一點,這些東西是自己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決定的。

我關注的信息是比較寬泛的,某些行業類的報紙我可能看得稍微少一點,因為行業研究還是要行業研究員來做,可能綜合性的財經類報紙多一些。報導關注的東西經常有重複,重點的看一些,再看其他的方面。

3.2  對公開信心進行合理推測

如果公開信息不夠充分怎麼辦?我就加上合理的推測。那麼怎樣推測才合理呢?通過換位思考。經濟學裡有理性人的假設,重組方和被重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他們怎麼想?會怎麼做?這些問題看似涉及內幕信息,但實際上你根本無需打探什麼內幕信息,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是他們,會怎麼想、怎麼做,很多疑問都將迎刃而解。你站在他們角度做出的選擇也基本上會成為他們實際上的選擇。

基金經理必須有意識地站在產業投資者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僅僅站在財務投資者的角度看問題,對價值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真正的價值投資也就無從談起。

3.3  組合投資

但是,即使仔細研究公開信息了,也做了合理推測了,投資重組股的成功概率可能也只有60%,那又該怎麼辦?我還有第三點:組合投資。舉例來說,在我的投資組合裡,精心挑選了20只潛在的重組股,如果未來一年有60%成功實施重組的話,平均每個月就會有一隻,從概率分佈上就是如此。

因為基金是組合投資,我買一隻股票,最多投基金淨值的10%,很多創業板的小股票,可能只佔我資產淨值的千分之一,對於我來講是類似於風險投資,基金對這只股票的風險承受能力非常強。

但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如果只是看到了我買了這一個方面,他買了可能會佔他投資金額的相當大一部分,這樣他就承擔了過高的風險。

風險控制手段不同。對於某些股票,我會做風險對沖,但投資者很難做這種對沖,他可能買了這只股票,就會在油價或是匯率上承擔過高的風險,於是賠錢概率大大增加。

這有點像老中醫開藥方。老中醫開了一服藥,藥裡面有幾十種成分,各種成分之間有一種平衡,如果只看重某一種成分,猛吃這個成分,很有可能適得其反。(這也是基金產品總體上風險比個人投資者自己做風險要小的原因,也是我把父母、丈母娘的錢都放進我管理的信任產品的原因,因為組合可降低個股風險,但公募個股上限10%又太分散了,私募20%的上限比較適中)

有時候我可能會看好兩隻股票,都是十塊錢,一隻我看好漲到15塊錢,另外一隻可能只漲到14元,其下跌風險不一樣,可能都會跌到8塊錢,這種形勢下我會買漲到15塊錢的,但是短期內只漲到12塊錢。

這個時候你再比較,會發現這只12塊錢的股票下跌風險增大,這個時候你會賣掉,去買可能漲到14塊的股票,但是出發點是價值投資的判斷,投資組合的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動態、不斷優化的過程,通過波段操作,對組合做一個優化,這是操作的考慮。(我不斷調整組合的倉位和結構的原因,是希望降低組合風險以控制回撤並提高收益。笑我做波段的朋友可理解?)

4、 業績領先原因:風格迥然不同

為什麼我能做到連續幾年業績領先?我認為是投資風格使然。我的投資風格在趨同化的公募基金業內有點獨特,舉個極端的例子,我的風格是A,其它基金的風格是B,如果A風格優於B風格,那麼我的基金持續領先就是大概率事件,但如果我也和別人一樣是B風格,那麼我的基金持續領先就是小概率事件,因為我並不比別人聰明,就這麼簡單。

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而不願被同化的原因。被同化當然會舒服很多,不用再被質疑了,但是為了持有人利益最大化,我選擇堅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