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花5千萬耗時4年,他做了一件99%的人不會做的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4/156032.shtml

花5千萬耗時4年,他做了一件99%的人不會做的事
i黑馬i黑馬

花5千萬耗時4年,他做了一件99%的人不會做的事

“現在很多投資農業的資本,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農業,缺乏農業情懷。”

假的!

這是4年來最令彭習華苦惱的字眼兒。被人不假思索的否定,讓他覺得憋屈。

2012年,彭習華離開奮鬥了15年的上海,回到了江西老家。一頭紮進了“茅草高過人”的荒地——他張羅著要在這建一座有機農場。這個決定在他父母看來,“愚蠢至極”。

18歲那年,彭習華參加了第一份工作,在家鄉當小學老師。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努力走出這個小村莊。而20年後,他又堅定了一條回鄉的路。對於彭習華而言,29歲到39歲是奮鬥與收獲的10年。複旦大學畢業後,他成為上海一家大型國企里蟬聯7年的優秀員工,負責營銷的中層主管。買房、買車,成家立業。

但十年如一日。他唯對家鄉有特別的依戀。

八十年代,他隨父親割豬草、幹農活,期盼豐收帶來生活改善。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童年的記憶深入骨髓,土地的感情融入血液。

m5.webp

鄱湖晨暉創始人彭習華

回到家鄉的彭習華,在山清水秀的鄱陽湖邊,租賃田地、建立農場,取名“鄱湖晨暉”,開始搞起了有機種植和養殖循環農業。

4年時間,他建起了標準的生產流程和循環體系。“豬是圈養和散養結合,糞便通過大型沼氣池發酵後產生果蔬種植所需的有機肥,雞全部散養在幾百畝的山林中。黑土豬要飼養1年,雞在林中自由覓食和追逐12個月,每只雞一年產蛋不超過80枚。”彭習華說。

他希望自己的農產品,能像鄱陽湖清晨的陽光一樣,給人帶來安全與溫暖。但他面臨尷尬是社會信用體系的缺失。

“我真心做事,但別人見了你的東西第一句話就說是假的,不假思索,”彭習華說,“信用體系還要慢慢建立,不能一蹴而就,但總要有人先邁出第一步。”

m6.webp

建設前的種養基地

這就是人性

彭習華與母親在飯桌上的一次對話,引起了他的思考。母親告訴他:“你孩子胃口不好。是城里的東西不好吃,菜沒菜味,肉沒肉香。”自從他的孩子出生(2007年)以來,家庭食材的采購和吃飯成了最大的難題。

“其實為人父母,我們經常會遇到同樣的情況。我們幾乎使出渾身解數,變著戲法兒弄吃的,希望孩子能夠胃口大開、營養充足。但往往期望與現實相差甚遠,孩子吃飯問題成了諸多城市家庭長期存在的頭疼問題。”

其中,飲食安全是最關鍵的因素。彭習華的妻子尤為在意。從懷孕開始,她每次買菜回來,都會將蔬菜反複浸泡,肉禽蛋也只能到超市采購所謂的“大品牌”。“太累了。”彭習華說。他希望能從源頭去解決這個問題。

回家考察,彭習華的第一感觸是:農村人都不願意種地了。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耕種人員呈現出了“青壯打工去、婦叟留下來”的局面。

“他們認為打工比種地賺錢更快更多。”彭習華深刻地認識到如今的農業現狀——農業生產已經完全被工業化和標準化,成為了一種規模供應的流水線模式。

他則要走一條完全相反的路。在工作出差期間,彭習華曾了解到歐盟的食品安全標準,以及歐洲人對國家食品安全體系的信任——“超市里買的胡蘿蔔拆開包裝直接吃”。

“什麽叫幸福?人只有不設防的時候才最幸福。”“他們為什麽敢這麽吃?是社會信用體系建立起來了,社會把他們慣成了這樣。”

最初,彭習華只是希望能夠解決自己和身邊朋友家庭的吃飯問題,“沒想過要做這麽大”。但當他開始關註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滿腦子就都是食品安全問題了”。

m7.webp

有機證書

如今,鄱湖晨暉已經獲得了80個產品的有機認證證書。依托環鄱陽湖區域良好生態環境,規劃3000畝種養基地,產品結構包含有機和生態的黑毛土豬肉、林地散養土雞、林地散養土雞蛋和有機果蔬等,並實現農場到廚房的直送服務。其有機肉禽蛋產品主要面向孕、產、幼、弱等剛需人群,以及有健康意識與消費能力的人群。

彭習華創業源自於不安分,他認為,每一個創業者的不安分又都來源於有想法,如果還沒做出行動只是因為條件尚未成熟。

“總有一天,你會去努力實現你心中萌動的想法。”“這就是你,這就是我,這就是人性。”

“我們做到了”

鄱湖晨暉模式逐步成型的背後,是農場一路走來“理應死一千回”的探索與堅持。

農場建設的前期投入高達5000萬元。光早期的土壤凈化和培育,成本就達到了幾百萬。彭習華不僅面臨著資金的風險,還面臨的運營經驗缺乏帶來的壓力。其中,有經驗不足導致用戶質疑,還有產品運輸和儲藏不當造成的巨大損失。

“我們從未懷疑過自己或是放棄初心,”彭習華說,“我們有一千回都應該死掉了,過程中我們交了很多學費,但是初心一直沒變。我相信只要出發點是正的,路徑就不會歪倒哪里去。”

目前,僅依靠朋友圈的口碑推薦,鄱湖晨暉就賣出了400多萬元的農產品。除了C端用戶的購買外,還包括諸多企業,如韓後、茵曼、外教社、平安集團等。

早期由於產能不足,農場還一度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4年中秋節前後,雞蛋供貨出現了缺口,當時大家都很著急,有員工提議去外面采購,農場再做把關。被彭習華即刻否決。

“因為我們之前有承諾客戶產品標準,如果不能兌現承諾,那就是欺詐了。”當時,彭習華親自去給顧客解釋產品暫時無法供應的原因。這一舉動也讓他們得到很多忠實擁躉。

m8.webp

建設後的種養基地

令彭習華印象最深的客戶是一位來自浙江省國家生物實驗室的博士。他曾對鄱湖晨暉的產品持懷疑態度,認為在當今魚目混珠的環境里,能夠沈下心來做產品的農業企業很少,大多是說得好做的差。為了印證他的判斷,他對鄱湖晨暉的農產品進行了類似SGS標準的200多項檢測。結果出來後,他在用戶群內留言說,這家的東西(農產品)沒有造假。

“當別人一開始不聽你解釋,就否認你產品的時候,你是最憋屈的。但現在我們做到了,我可以說我們做到全國99%的人沒做的事情。”彭習華說。

“農業永遠是風口”

農業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如今也受到了資本的追逐。

近幾年,火熱的生鮮電商們希望通過低價補貼引流,形成客戶粘性,在擁有一定數量的用戶後,期待通過管理提升、增值服務等方式實現盈利。但這種消費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在農業實踐上收效甚微,目前幾乎沒有很成功的案例。

“現在很多投資農業的資本,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農業,缺乏農業情懷。”彭習華毫不避諱地說,“資本所追逐的平臺,只是在做農業的生意,而不是做農業。資本本身也是在尋求快速增值和套現的機會而已,似乎缺乏耐心和韜略。”

在彭習華看來,農產品首要屬性是安全,這是不可折中的原則要求。快速引流和成長當然重要,但核心還是要做好品控,否則都是浮雲。只做中間環節的平臺,將會面臨供應和售後兩端的壓力,導致的尷尬處境是:不補貼引流,無法快速成長;花錢搞促銷,供應端不穩定,品控不到位,售後差評會如潮水般湧來,客戶買一次怨一次,最終難以為繼。

“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做好供應鏈”,彭習華說,“農產品質量掌握在誰手里,誰才能真正擁有生鮮電商這片藍海的未來。”

彭習華計劃在全國各地選址來複制鄱湖晨暉的生產模式,擴大規模,穩定供應。不僅如此,為了增加用戶信任,他們通過溯源系統讓用戶清楚地知道產品的種養過程,還通過遠程監控系統讓用戶參與到生產監督過程中來,用戶只需登錄APP,就可以隨時看到農場勞作的場景。

曾有人質疑,在以價格為導向的市場里,去賣價格高昂的有機食品能否走長遠?彭習華認為,成熟的市場都是血流成河的,而不成熟的行業需要教育成本。“培育市場需要代價和耐心,未來5年肯定是健康產業爆發的5年。”

馬雲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生意越來越難做,越難做越是機會,關鍵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到今天,你做今天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十年以後,你做十年以後的生意。所以生意關鍵在於眼光。”

彭習華信奉這句話,更看好安全農產品的未來發展,“農業一直都在風口”。現在,他只需靜候。

農業情懷風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4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