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麻煩大了】快播之死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195

馬年春節,深圳快播科技創始人、80後的王欣不顧旁人反對,從4700米高空傘降。他說,「要離天堂近一些」。

可惜事與願違,快播倒是離「地獄」更近了。2014年4月22日,深圳警方突然審查快播公司;5月10日,快播被吊銷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15日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正式通報,該公司存在傳播淫穢色情內容信息行為且「情節嚴重」;6天後,那張震驚全中國網友的2.6億罰單開出,而公司員工拒接罰單的行為更被認定是「拒不悔改」。

快播永訣江湖,儘管它的用戶數量和日均流量已在三年前就超過迅雷和暴風影音兩位前輩。

經媒體調查後,騰訊百度公開承認是自己舉報。有關2.6億的來源,是基於快播盜播騰訊公司自有版權影視節目所產生8671.6萬元「非法所得」的三倍罰款數。

其實,自2005年中國引入在線視頻行業後,盜版官司就屢見報端,但拳頭高高舉起總是輕輕落下。

想當年,張朝陽聯絡樂視、優酷等狀告百度的開價還高達3個億。當然,這更多屬於雷大雨小敲打對手的虛張聲勢,事實上,更多的罰款數額不過是6位數。比如2013年12月,以共犯一起走上國家版權局被告席的百度和快播,只分別繳納了25萬元的認錯費。而2014年6月末,由互聯網電視盒子引發的樂視訴小米一案,北京海淀法院的判決書上更只寫著區區15萬。要知道,這可是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點名要求多家知名盒子商整改的風口浪尖,可這般結果對於雷軍而言恐怕只能形容是被蚊子咬個小包,涂點六神水而已。

如果不是傳說中的看片神器觸動了國家掃黃打非辦的逆鱗,在歷經東莞掃黃、全國反腐風暴各級機關力求「政治正確」下的從快從嚴,僅憑盜版一條罪責,快播並不至於棄市腰斬。而同處深圳科技園辦公的騰訊公司恰是拿捏住了這一契機,不顧業內大哥身份毅然對這個尚未謀求上市的小弟痛下了殺手。昔日同背原罪的百度此次出手舉報快播倒頗令人意外,此前,每當受到同業指責盜版時,百度最好的金絲軟甲就是快播。

有分析稱,騰訊百度此回聯手,還有一個原因是針對快播的天使投資人周鴻禕。作為一個攪局「慣犯」,周不以常理出牌的愣勁兒,確實讓互聯網諸多大佬如鯁在喉。但周氏不過78萬元的出資額顯見其未對快播懷有多大抱負,哪怕後者已經漸成氣候。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周鴻禕很清楚快播自面世便有著與生俱來的「胎毒」,為了擴大影響力大打擦邊球無疑有著相當風險。當快播面臨滅頂之際,素以大嘴著稱的周鴻禕罕見失聲,已經能說明一些問題。

快播的死亡,某種程度真的是緣於天人合力。騰訊百度雷霆出擊,既打擊了對手,也迎合了「上意」。

目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聚焦點,還是盒子發起客廳大戰後,對各路牌照商及其合作夥伴的掌控力。雖說無論是集成播控平台,還是內容牌照商,大多具有省以上衛視的資質,說來都是老部下了,但隨著小米、樂視等新晉的崛起,未來甚至不能排除阿里、萬達介入,失控的危機感產生不難想像。

「一些不良內容大量進入為互聯網電視機提供技術支持的通道」,這已不只是防患於未然的口頭教訓。廣電總局必須殺一儆百,在資本不可遏制的衝擊前先立下規矩。

快播這個敬陪末座的公司就此成為了最佳靶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32

道達爾CEO之死:俄羅斯失去最重要的石油盟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40

20141022mazherui

道達爾CEO馬哲睿的意外離世,讓俄羅斯失去了一個寶貴的盟友。

據彭博通訊社,就在他墜機前幾個小時,馬哲睿在莫斯科發表公開講話稱,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是“不公平和無效的”,他反對將俄羅斯“與全球政治和經濟環境隔絕起來”。

而如今,馬哲睿之死讓俄羅斯失去了一個很好的經濟盟友。作為一個商人,他從不回避地緣政治爭議,敢於說出心中所想,是俄羅斯最“仗義”的好盟友。

雖然德國的西門子等公司與俄羅斯的關系同樣很密切,但這些企業的領導人卻更傾向於在私下里遊說,以免與政府制裁普京的政策公開沖突。

前皇家殼牌石油公司美國區總裁John Hofmeister評價稱:“克里斯多夫個性非凡,他和俄羅斯和國際上的許多業內人士都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系。他在這方面極具個性。”

如果你仔細看一下道達爾與俄羅斯的緊密聯系,你就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麽馬哲睿會如此反對歐美的制裁措施。

在馬哲睿的領導下,道達爾在俄羅斯押下重註,與該國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商OAO Novatek合夥,共同開發北極和西伯利亞的天然氣。

子2007年就任CEO以來,馬哲睿反複地在各種場合強調,如果沒有俄羅斯的巨大油氣儲備,全球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

在入股Novatek之後,俄羅斯於2013年成為道達爾的第四大油氣供應地,占到其日均石油產量的9%。

今年年初美國對俄制裁之後,馬哲睿表露出了明顯的不滿態度。就在美國凍結Novatek第二大股東Timchenko資產之後的短短幾周里,道達爾增持了Novatek的股票。

今年五月,馬哲睿應普京要求,赴俄參加了聖彼得堡年度經濟論壇。在美國政府的禁令下,美國CEO們普遍抵制了此次論壇。

雖然西方其他幾家能源公司都和俄羅斯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沒有哪家公司敢像道達爾那樣旗幟鮮明的反對制裁。

法國企業家協會前主席Laurence Parisot表示,馬哲睿“敢言他人之不敢言”。他從不懼怕批評任何人,“他最獨特的個性之一,就是他在所有場合下都直接、清楚和坦誠。”

為了從俄羅斯獲得更多的油氣,馬哲睿最近幾周曾表示將“竭盡一切努力”確保投資270億美元的亞馬爾(Yamal)項目順利開發。由於美國制裁下,該項目無法獲得美元貸款,馬哲睿稱正在和合夥人考慮從中國銀行業貸款。

今年5月,馬哲睿曾表示,經濟制裁對於解決兩國沖突是無效的,而企業才是解決政治爭端的中介機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32

我眼中的券商宏觀策略江湖及再議策略分析師之死 i投資8

來源: http://xueqiu.com/8107212038/33482651

作者:沈大偉

這不是對2014年宏觀策略研究領域新財富上榜名單的預測,研究更重邏輯與糾錯,市場預測的參考意義大多本就有限,再對關於研究員的某種評價結果預測,就更加不靠譜。也不是結果評論,這是業內權威和媒體的事。

這篇小文僅是一個將從事宏觀策略分析、與大家共同見證偉大時代的研究熱愛者和資深讀者對A股賣方宏觀與策略分析行業的粗淺感想。而前段時間長城證券和華爾街日報等關於策略分析師之死的話題,也有所啟示。諸位大佬和前輩如不吝賜教,感激之至。

本文主要依據是往年新財富評選宏觀策略領域排名以及自己對看過的公開報告的印象。當然會有一些沒排進名次而獨具特色和實力的團隊以及很多沒收集到的精彩報告,或者也許有的報告只發給了VIP而未公開,所以必然不全面和帶有個人傾向,還請大牛們海涵。誰讓咱這屌絲只買得起基礎版研報客戶端呢,每日瀏覽數都很有限。

因個人職業興趣點,下述觀感以策略為主,兼顧宏觀。

一、宏觀策略外史

簡單來說,今年之前的券商賣方策略研究基本就是申萬先戰中金中信再PK安信興業的歷史,陳李、徐妍、徐剛、程偉慶、於軍、邱勁、酈彬、高挺、袁宜、淩鵬、程定華、張憶東、王勝等知名分析師先後風雲際會。申萬猶如少林,體系完整嚴密,影響深遠,長期雄踞第一梯隊,即使在其低潮期也不至於離譜。最初平安封樹標驚鴻奪冠,早期數年間申萬中金中信鼎足而立,申萬陳李徐妍三連冠,國泰君安宏觀與策略也均較強,華南的招商國信各上榜兩次和一次。2007、08年起,程定華(安信)和周金濤(長江、中信建投)相繼崛起,並保持在行業前列。2009、10年中信於軍領銜中興,近幾年來興業張憶東團隊和穆啟國(華泰聯合、川財)持續耀眼。而去年底以來程定華從賣方研究一線的淡出,以及海通廣發國泰君安華泰川財等策略團隊的再造,使得券商策略江湖真正進入多極化。

宏觀方面,前些年幾乎就是中金中信和高善文博士(光大安信)的天下,許小年高善文哈繼銘諸建芳當為業內標桿、一代宗師。那時國泰君安和中銀國際程漫江也常占一席。近幾年申萬中信銀河興業海通安信交相輝映,李慧勇潘向東姜超王涵等均為俊傑。早年高盛、德意誌等國際券商也有上榜,其核心人物梁紅和馬駿博士近年來已服務於境內機構,後者更是作為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而受到更多全局性關註。2006年後,申萬宏觀突起並與策略珠聯璧合長期稱霸江湖。近幾年興業銀河海通上位,2012年後高博退出評比但安信影響依舊。近一兩年民生國泰君安華創宏源有聲有色,管清友任澤平那是溝通體制內外專業遊刃有余的大佬,華中煒牛播坤陳光磊孫海琳等才識過人,廣發得劉煜輝教授坐鎮而底蘊頓生。

不得不提與宏觀親密無間的固定收益研究,對此領域了解較少,但下面提到的名字其報告恐怕不得不看。江湖中最強者堪稱絕代雙慶——中金徐小慶和申萬屈慶,感覺是長期壟斷前兩位的殿堂級人物。不過已先後去了買方,可惜不容易看到他們的報告了。這也或可反映申萬中金在宏觀策略領域的超強地位,印象中接下來的名字里不少也成長於中金申萬。目前海通姜超、國君徐寒飛、中金陳健恒與張繼強、國信董德誌、中信鄧海清、申萬陳康、廣發黃鑫冬、中信建投黃文濤等為業內翹楚。

當然,有起就有落。策略研究領域,近幾年安信興業等的崛起伴隨著部分老牌勁旅的相對下滑,中金中信策略分別從2010、11年起未再進入前五,華泰穆啟國離開後暫時低迷但今年彪哥領銜做得相當有特色。不過中金確實人才濟濟,比如現在交銀國際策略研究獨樹一幟的洪灝等很多牛人曾任職中金。宏觀領域,中金2010年後相對沈寂,但彭文生博士寫的那本《漸行漸遠的紅利》真的相當精彩堪當宏觀研究教材!雖然高博不再參加外部評比,但他每篇報告仍屬必看,他的書也是經典。中銀高盛德意誌等國際化券商近年均未入榜,個人猜測或許與2008年後政府在經濟中影響力空前增大而境內券商更有優勢有關,不過按通常印象高盛中銀與體制內似乎從未離得遠?

二、格局與風格

(一)得宏觀策略而得影響力

說得直白點兒,宏觀策略給力的,嗓門吼得響一些,聽到的人多,其他條件同等情況下影響力自然大些。舉個例子,安信興業從資本實力業務規模來看並非第一梯隊,但給人感覺就是響當當的一線大券商(也許有我特別關註他們家報告產生的部分偏見),與其近年來宏觀策略一直名列前茅應該有關。我印象里往年中金申萬國泰君安多數年份的新財富最具影響力排名高於其最佳研究團隊綜合排名,恐怕不能說沒有哈繼銘徐小慶邱勁酈彬高挺陳李袁宜淩鵬屈慶李迅雷姜超的功勞(李總和姜帥哥近兩年已在海通)。

當然,這也是動態的,在2013年的白馬成長股行情中,像趙曉光這樣的新興行業大佬,影響力超過了幾乎所有宏觀策略牛人。

(二)區域格局:北強南弱

宏觀策略研究上,華北華東強而華南華中弱,大致就是帝都魔都強而廣深川鄂弱。這里中信算作北京券商。相對而言,華南華中券商在行業個股研究上很多做得相當務實和到位,當然,京滬的行業研究也強。華南華中券商影響力弱於華北華東,與此或許有一定關系。

若盤點歷年(不含2014)新財富策略分析師名單,華南華中僅平安招商國信長江安信上過榜,宏觀領域也類似,其中安信都獨占一半,但來安信前程定華和高博都早已成名於滬上。長江在余下名額里又占一半,通常意義上的華南廣深券商上榜次數與其總部數量占比極不相稱。債券領域同樣,中金申萬桃李滿天下。

若觀察主要券商研究所管理成員,也可發現區別。京滬券商研究所主要負責人往往出身於宏觀或策略研究領域,比如李迅雷、陳曉升、徐剛、邱勁、滕泰、管清友、周金濤、銀國宏等,而華南華中研究主要負責人很多出自行業研究或一線,如孫懷宇、姜必新、趙曉光、劉元瑞等。

我想,宏觀策略與行業個股研究這種相對的區域分野,和京滬作為政治和國家經濟金融中心與華南相對有點兒天高皇帝遠、過往邊緣突破的增量改革路徑、民營經濟相對更繁榮的差異有關。

(三)大券商宏觀策略全面加強

看得出來,近一兩年,在證券業改革突破加杠桿、爆發在路上的時代,一線大券商普遍在加強宏觀和策略研究。中金中信策略雖然近幾年新財富排名不太靠前,但今年看他們報告覺得還是比之前更有料。海通國泰君安廣發華泰更是重組團隊,大大增強了研究力量,今年他們若都入圍新財富最佳策略我不會感到奇怪。深圳兩強國信招商也都經歷了整合,國信酈彬是前些年中金黃金一代主要成員之一,聽聞前國泰君安中小市值團隊王稹加盟了招商策略。

(四)當前券商宏觀策略風格特點

今年以來,宏觀策略研究更為多元,體系更加完整繁雜。對宏觀策略研究風格分門別類必然是不嚴密不討好的,因絕大多數都很難區分。為稍清晰些的了解,對個人重點關註的略作劃分,不表示被分為某類就在其他方面不強,其他人也自有多樣認識。

1、全面派:申萬、海通、國泰君安

申萬在宏觀策略體系上無疑最為全面完整,至今仍可算獨一無二。海通、國君算大半個,也正在全覆蓋。不得不佩服李迅雷總,包括各個領域的整個研究體系建設是宗師級的。申萬應該在很早就建立了不錯的宏觀策略、資產配置和一定的行業主題體系,雖系統性不及後來,但2008年之前足以在業內領先。現在回頭看陳李徐妍當年的報告,不少仍有啟發,所以他們2005-07三連冠、08年第二不奇怪。印象較深的有比如2007年530暴跌前一個月通過隱含ERP預測將快速調整、通過人口結構分析認為2010年後股權風險溢價將趨勢性上升以及關於那輪牛市的解讀(後半部分預言情景被2008金融危機打斷,但或許將在未來幾年重演)。個人認為2008年之前的策略報告只參考申萬就差不多了。

如長城證券朱俊春在《策略分析師之死》里提到的,2008年之後策略研究經歷了幾個主要階段,即2009、10年的經濟周期主導、2011、12年行業比較主導、近兩年的主題研究主導。我們現在都知道,在周期主導的年代,宏觀出身的袁宜幫申萬又連拿了兩屆新財富第一。而淩鵬已從2009年四季度起連續推出了關於行業配置的深度報告。袁宜離開後的2011年,可能因全市場單邊暴跌通殺,行業配置難有施展空間,那年申萬意外失守前五。但蒼天不負有心人,2012的第一終歸淩鵬。而近兩年,王勝團隊虛實相生跨界成長、新經濟行業比較的幾個主要驅動等理念體系,仍是引領者。只不過在這主題配置年代,確有其他券商推得更直接。

總之,申萬策略給我的感覺就是體系完備理念叠新人才濟濟屹立不倒。宏觀方面也同樣周到全面,不過我感覺海通姜超團隊已趕上。姜帥哥推長篇報告的頻率和及時性讓我吃驚,基本上沒多少他們沒關註到的宏觀問題。海通策略荀玉根團隊在理念創新上尚不及申萬,但行業和主題配置的明確及時性我個人覺得已趕上。國泰君安的全面性與海通似乎差不多,國研中心出來的任總專業和眼界自不待言,策略喬博士在莫尼塔和國君的報告都很精彩。

2、拐點派:安信、興業

抓拐點哪家強?程定華,不解釋。興業張憶東團隊,也是拐點博弈高手,擅於對市場糾結狀態下各因素綜合分析,如狹窄區間運行的經濟指標糅合政策、產業資本行為、資金價格等。2011-13年,興業“螺螄殼里做道場”,拿下兩次新財富第一和一次第三。程定華淡出後,今年至少到目前為止,張總的拐點還是快狠準的,若繼續上榜也不意外。兩位大佬區別何在?張總團隊的報告好像寫得多一點,讀書心得分享多一些。

3、周期派:中信建投、長江、宏源

2008年起,周金濤先後領銜長江和中信建投在宏觀周期與策略研判上站穩腳跟。周總離開後,長江的周期研究由鄧二勇延續了很長時間,並在2013年再度上榜。近半年似乎沒見鄧總報告,而張旭欣的報告質量看起來也不錯。中信建投的周期論其經典性,業內獨有。看周總報告的感覺是,無論我們之前在紛亂的市場中走了多久,都能找到回家的定位路標。宏源宏觀陳光磊孫海琳的周期研究風格有些不同於中信建投,視角看似更靈活多樣一些。

4、行業與主題派:較多,典型為申萬、廣發、海通、國君

申萬在體系上是行業比較配置的宗師,給人以整體啟發。廣發海通國君的行業和主題配置看似稍及時些。

5、政策派:民生、華泰

恐怕很難找出第三家券商能夠在宏觀政策分析上與民生、華泰媲美了。管院長團隊對新常態的理解、對宏觀經濟和政策的精到把握、清友會客廳邀請到的專家級別實在不是一般人能辦到。華泰徐彪團隊對政策字斟句酌上下前後比對解析的功力是要趕超政策起草人的節奏啊。說起彪哥,我和他該是在招行總部見過,因為還有他那時的名片,不過當時我們可能都在陪各自領導而分坐兩邊,應該未直接對話。後來應該是在2011年4月,在他發的微博下討論過中國企業盈利增速超預期下跌的可能性和美國經濟衡量指標的問題。

6、宏觀策略融合:國泰君安、廣發、安信

宏觀與策略的融合可能是今後的趨勢,一定意義上或許也是各自擴展空間的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觀周期策略早已包括了不少宏觀,宏觀向策略接地氣延伸,也經常頗有吸引力。國君任總、廣發首席劉煜輝教授、安信高博都是宏觀大家,也曾在報告或訪談中或多或少直接涉及了資本市場走勢的問題。他們這種度的把握我覺得還是較為到位。任總是有大格局大氣魄的。不得不說,劉教授屬於那種一劍封喉型,對宏觀和市場問題的論述總是一針見血讓人回味無窮,盡管他的文章和微博經常專業到你必須在看完後馬上回過頭來讀第二第三遍。高博的第三級火箭何時點起?大家都盼著呢。

7、特色派

當然還有很多相當值得關註的,包括銀河策略孫建波博士對產業趨勢和成長股投資以及市場研究體系的理解;招商宏觀謝博士關於外占和跨境資本流動的分析;華創宏觀“只出必看的報告”這種對信息質量的把控和自信,巴曙松老師也不時領銜合寫出有深度啟發的文章;東方邵宇博士的大格局專業深度報告;川財穆啟國博士的一些專題研究;民生策略李少君博士報告頗有看點;渤海宏觀對宏觀債務周期的專註研究等等。恕無法一一列舉。

三、策略分析師之死?

本文並不打算全面探討如何做好一個策略分析師,我認為朱俊春和傅峙峰二位的報告和文章已經說得比較周到。而如何做賣方研究,之前高善文博士和管清友博士更是有過指導性論述。

我在10月12日的微博說到:《策略分析師之死》這樣的報告首先確實反映了策略研究在個股活躍度與宏觀基本面背離、主題橫行市場中的尷尬,但也恐怕有些三十五年前商業周刊那醒目的“股票已死”標題的意味。人人都知道之後發生了什麽。宏觀策略終將歸來。值得懷疑,多數股票雲上估值的市場,如何一路只管閉眼入手小票、直奔牛市。

這當然沒有要否定或貶低主題投資。只是表達了這樣幾個意思,第一,類似心理情緒和市場頂底的關系,若業內普遍出現這種對策略分析師價值的疑惑和失落,有可能策略分析師群體的處境已位於一個相對底部區間。接下來有利於策略分析師處境改善或價值發揮的契機可能出現,這種契機可能有利於整體市場上漲也可能促使其風險暴露。只要市場的整體波動性或趨勢性提升,就是相對有利於策略分析師價值體現的。第二,中期(一兩年)個人不是太看好數量上占多數的股票處於這樣高估值的情況下直接開啟一輪全面牛市。如發生群體性擠泡沫,宏觀策略分析師相對價值也有望得以體現。第三,長期戰略性視角來看,去年與今年前三季度幾乎無疑處於相對底部區域,大指數一段時間後向上突破區間運行狀態進入牛市的可能性大。這是引用商業周刊“股票已死”來類比“策略分析師之死”的戰略性支撐。當然也不排除短中期內出現改革推進或政策寬松超預期而市場向上突破的可能,但這是否直入大牛市,個人仍持一份謹慎。牛市定義(按國際標準持續上漲超過20%,或很多人心目中的至少越過3478點)可能並不太重要,市場的趨勢性只要走起來且行業主題持續活躍,策略分析師價值發揮空間自然增大。

上面這一段主要著眼於市場可能的變動對策略分析師價值的再肯定,而從近一年多來各大券商對宏觀策略分析團隊的配置和建設來看,不知是否可一定程度上說策略分析師正在逐步擺脫市場區間運行時的尷尬。

那麽從策略分析師自身來說,何以應對價值失落?朱俊春、傅峙峰的文章已經寫得很清楚,說白了就是不能只有一把刷子懷揣一個邏輯。為何人們常說“有兩把刷子”呢,就是一把刷子不夠用啊。開放心態和持續學習永遠最重要。自上而下的宏觀策略,擴展知識面、讀雜書、歷史與宏觀大政、關註資管行業和商品債券房地產等,是重要的。自下而上的行業配置和主題投資,自然要多紮根一線和市場,這個意義上朱俊春說的有道理,行業覆蓋深廣的大券商有天然優勢。從時間精力上看,我不贊成一個人全面深入宏觀策略、行業比較和主題投資,必然難以全部精通,而一旦全面掌握,也必然難以留在賣方。實際上,即使全面掌握後去了買方,也幾乎不可能全面深入跟蹤到位,這時候,仍然需要專精於某個層面的賣方策略的服務。

如傅峙峰所說,策略分析師某種方法論可以死,策略分析不會死。

-----------------分割線-----------------

i投資(微信號:itouzi8)VIP會員交流群旨在搭建專業的產業鏈研究社群。通過匯集產業專家、行業分析師、PE/VC、上市公司及實業高管和職業投資人,一起進行深入、全面、前瞻性的產業鏈研究,發掘股權、股票市場的投資機會。

最近一次活動:
11月25日:i投資新能源汽車產業調研及探討會(杭州站)

線下活動:
i投資在北京王府井一家五星級酒店舉辦了《高端裝備產業交流活動》
i投資在北京王府井麗苑公寓舉辦了《醫療服務產業鏈研討會》
i投資網絡視頻產業鏈研究-PPTV創始人姚欣主題交流及調研樂視網

i投資VIP會員舉辦的線上活動:
汽車電子行業的邏輯和框架(11月20日i投資VIP會員第35次線上交流紀要)
主講人:國內知名券商電子行業分析師(i投資VIP會員)
移動互聯網到底該怎麽玩?(11月12日i投資VIP會員第34次線上交流紀要)
主講人:前海股權基金公司首席投資官謝生(i投資VIP會員)
全球油氣新平衡的中國機會(11月5日i投資VIP會員第33次線上交流紀要)
主講人:銀河證券石化行業首席分析師 裘孝鋒(i投資VIP會員)
基因測序行業深度研討:基因測序--一場診斷行業的革命(10月28日i投資VIP會員第32次線上語音交流紀要)
主講人:國內某知名信托公司醫療服務行業投資負責人賈總(i投資VIP會員)
私募基金產品專題報告:陽光下疾行(10月27日i投資VIP會員第31次線上語音交流紀要)
主講人:哲靈投資總經理 徐澤林(i投資VIP會員)

咨詢加入VIP:請加小i個人微信,微信號:itouzi9(加入時請標註:vip+公司+職位+姓名)由小i審核通過後,會邀請加入VIP群,成為VIP會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495

涅姆佐夫之死的“氣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2721.html

涅姆佐夫之死的“氣氛”

一財網錢克錦 2015-03-06 23:21:00

在懷疑克里姆林宮甚至普京是暗殺幕後主使的人看來,正是政治上的耀眼給涅姆佐夫招來殺身之禍。

涅姆佐夫

2月27日夜,莫斯科市中心,距離克里姆林宮不遠處的一座橋上,槍聲響起,俄羅斯著名的反對派領袖鮑里斯·涅姆佐夫被刺殺。

輿論的第一反應是,又一個普京對手被清除了。克里姆林宮也迅速作出了反應,第一時間否認與刺殺案有關,還列舉出了刺殺涅姆佐夫的多種可能:個人糾葛、商界恩怨、宗教極端分子乃至烏克蘭東部極端分子。普京個人也有行動:他公開表示這種暗殺令人惡心,刺殺是“挑撥性”的,並發電報給涅姆佐夫的母親,表達要徹查此案的決心。不過媒體也有報道,正是這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在幾個月前就表示,擔心他的兒子會被普京殺害。

涅姆佐夫可以稱得上是15年來最耀眼的反對派人士。一方面他有政治資本。出身物理學家的涅姆佐夫,在蘇聯崩潰俄羅斯轉型時期,曾是“一時風雲人物”。1990年,還是物理學家的他投身政界。1991年(時年32歲)就被葉利欽任命為下諾夫哥羅德州州長,四年後競選連任。1997年葉利欽把他召到莫斯科,任命為第一副總理(1998年辭職),一度被視為葉利欽屬意的接班人。另一方面他有一定的思想影響。涅姆佐夫是個堅定的自由派,任州長時,下諾夫哥羅德州就被稱為“改革實驗室”,他本人的改革曾深獲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贊賞。葉利欽委之以重任,也是想讓借重他的改革思維挽救俄羅斯經濟。普京集權之後,自由派的空間越來越小,但這並沒有影響涅姆佐夫對政府批評勁頭。從車臣戰爭到兼並克里米亞,涅姆佐夫都是普京激烈的批評者,不僅出版書籍抨擊普京,還表示要在近期公布俄羅斯卷入烏克蘭東部沖突的證據。

在懷疑克里姆林宮甚至普京是暗殺幕後主使的人看來,正是政治上的耀眼給涅姆佐夫招來殺身之禍。看,普京掌權十五年來,眾多與他作對的實力派已被“收拾”:有的被迫流亡異國他鄉,還不免“神秘死亡”(如金融寡頭別列佐夫斯基),有的幹脆投入大牢,徹底失去當總統的希望(如霍多爾科夫斯基),還有曾強烈批評普京車臣戰爭的女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只剩下一些沒有實質威脅的人,可以在俄羅斯舞臺上活躍一下應應景。涅姆佐夫如此突出,怎麽能不清除呢?而且兇手敢於選擇在安保重地克里姆林宮附近開槍,這不是有所暗示嗎?

但也有理由懷疑克里姆林宮為什麽要“傻”到去刺殺涅姆佐夫。涅姆佐夫批評政府抨擊普京又不是一天兩天了,涅姆佐夫更不是總統的有力競爭者。自由派日漸衰落,普京支持率並沒有因為涅姆佐夫的批評而受到影響。克里姆林宮何必自找麻煩?

雙方各有道理,而且根據歷史經驗,涅姆佐夫被殺案,也許會合蘇聯及俄羅斯歷史上一些謀殺案一樣,真相永遠難解。

但是有一點人們或許註意,那就是俄羅斯一些政治分析人員在案發後所說的“暗殺氣氛”。簡單地說,就是具體誰是主謀雖然搞不清,但最近俄羅斯的政治和社會氣氛,卻是導致涅姆佐夫被刺殺的大環境,是個“必然”。

具體說來,普京統治十五年來,權力不斷集中,民族主義不斷被強化,並且二者已成相輔相成之勢。在這樣的趨勢下,俄羅斯的經濟成功,不是因為能源價格的“天賜”,而是普京的領導;俄羅斯如果有什麽不如意,如盧布貶值,那不是政府的錯,而是西方的陰謀;國內如果有人反對普京,那或許就有賣過的嫌疑。

可以說,這種氣氛在去年俄羅斯兼並克里米亞、烏克蘭東部沖突之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因為兼並克里米亞,即便俄羅斯經濟困難重重,但普京的支持率卻達到歷史新稿,超過80%,俄羅斯的民族主義高漲。任何反對普京和克里姆林宮的聲音,都會被很多人,尤其是政府和支持政府的媒體成為“賣國”,是“第五縱隊”(即國外支持的勢力)。在這種氣氛中,很多人已經沒有耐心去追問“是”與“非”,而是以“愛國”和“賣國”來分野,甚至出現“賣國者人人可殺”的極端論調。俄羅斯的一些政治分析認為,正是這種氣氛,導致涅姆佐夫被暗殺於街頭。

順便說一下,“氣氛”殺人並局限於暗殺政客這樣的層次。去年12月,紐約華裔警察劉文健和他的一名同事在執勤時並一名男子當街槍殺。悲憤的美國警界在譴責兇手時,也指責紐約市長白思豪,因為在此前美國發生多起警察槍殺平民事件,雖然各事件具體情況不同,但美國不少人認為警察濫用權力。此時,身為紐約市長的白思豪,也常發表言論,表示自己站在“弱勢群體”一邊,暗示警察濫權。所以在劉文健殉職後,紐約警方說白思豪的手上也“沾有鮮血”,因為他的言論,助長了“警察濫權,活該被殺”的氣氛。在後來白思豪出席殉職警察儀式時,多名警察甚至背朝著他以示抗議。

當然,與紐約“警察可殺”這樣的氣氛相比,俄羅斯的“賣國者”可殺的氣氛更加讓人覺得恐怖。

編輯:王麗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61

打工詩人之死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457

(新華社/圖)

面對許立誌的離去,詩評家認為他個體精神世界的沖突和危機,體現了社會世界的深層矛盾,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疾苦”。但或許時代早已變了,許立誌的死亡,僅僅只是一個人死去了。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跟你談談打工詩人之死背後的深層涵義。

2014年9月30日,年僅24歲的詩人許立誌從富士康墜落自殺,引來一片喟嘆唏噓。在一批詩友的努力下,通過眾籌的方式,歷經數月,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詩集終於於日前出版,名為《新的一天》。

新的一天:流水線上的雕塑

“新的一天”,一個飽含希望與憧憬的詞匯。

然而,在許立誌的詩里,新的一天卻是重複單調、令人疲乏的一天,是日複一日的厭倦。2011年,許立誌來到深圳,成為富士康公司的一名流水線工人,這個時候開始他大量寫詩。他在富士康寫的第一首詩,就叫《流水線上的雕塑》:“雙手如同機器/不知疲倦地,搶,搶,搶/直到手上盛開著繁華的/繭,滲血的傷/我都不曾發現/自己早站成了/一座古老的雕塑”。

兩年半後,依舊在流水線上的許立誌又寫下了《流水線上的兵馬俑》:“沿線站著/夏丘張子鳳肖朋李孝定唐秀猛雷蘭嬌許立誌朱正武潘霞苒雪梅/這些不分晝夜的打工者/穿戴好/靜電衣靜電帽靜電鞋靜電手套靜電環/整裝待發/靜候軍令/只一響鈴功夫/悉數回到秦朝”。

從“雕塑”到“兵馬俑”,意象的轉變、情緒的克制,凸顯機械勞作中人的異化,以及新的一天“意義”的喪失。

許立誌的詩,很大部分都是如此,以真摯質樸的語言、形象貼切的意象、經驗主義和場景化的書寫方式,直抒胸臆他所置身的打工世界。

這里有疲憊與勞累:“流水線旁我站立如鐵,雙手如飛/多少白天,多少黑夜/我就那樣,站著入睡”;這里需要忍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貧窮:“我在擔憂什麽,一張暫住證還是一個/明天早晨的饅頭/在十平米的出租屋里/我被昏暗的燈光嗆到咳嗽不止”,“物質要省下來,金錢要省下/絕望要省下來,悲傷要省下來/孤獨要省下來,寂寞要省下來……”

“青春”是許立誌詩中的高頻詞匯。青春,本該“意氣風發,信心十足”,但許立誌的詩里我們讀不到青春的朝氣、熱情和蓬勃,他一遍一遍書寫的是青春的耗竭與衰老:“將自己最好的青春/在流水線上/親手埋葬”,“上下如走鋼絲,左右如履薄冰/轟鳴聲縈繞在車間的上空/偶爾擡頭,可以看到青春飛過”,“出賣青春,出賣勞動力/賣來賣去,最後發現身上僅剩的一聲咳嗽/一根沒人要的骨頭”。

眼睜睜看著美好的東西被毀滅與埋葬,勞而無獲、一無所有,卻無能為力。如果說打工生活的艱辛更多是身體上的負累,那麽青春逝去卻無處尋覓未來,則是許立誌內心煎熬的根源:“我還不到三十歲/還沒交過女朋友/還沒成家立業/這輩子,就算完了。”

兩種沖突形象的農民工

不少讀者對於許立誌詩中的打工者形象並不陌生,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壇的“底層文學”敘事潮流方興未艾,農民工一度成為小說中最重要的主人公之一。苦難敘事是“底層文學”普遍采取的敘事策略:集中描寫農民工在城市務工過程中身心所遭受的苦難,農民工邊緣生存的艱辛與無奈、擺脫的努力和失敗。用陳應松小說《太平狗》中的一句話形容就是:“不讀書就像你們一樣,男的出來當苦力,女的當雞,不是死在城里就是傷殘在城里。”

顯然,小說家和詩人筆下的農民工,與主流話語中的農民工形象截然不同。主流話語中農民工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雙手,擦亮“中國制造”的品牌,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這數以億計的個體的自救,完成了對這個危難時刻的力挽狂瀾”,為中國邁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創造著中國的光榮和夢想。

主流話語從政治與歷史的角度出發,凸顯農民工這一群體的使命和意義,強調他們的“政治正確”和“道德正確”;對於他們遭遇的種種不平與不公,並不過多說明。換言之,主流話語中,只見農民工這一群體,不見某一個具體的農民工。

不難發現,關於農民工的兩種形象塑造是沖突的,可悖論的是,在中國的語境里,他們卻代表著同一群人。這意味著,作家必須在主流話語的框架下寫作,主流話語決定了“底層文學”的尺度和所能達到的邊界。在主流話語里,“階級”已被“階層”取代,也不存在剝削一說;農民工的不幸,只能歸因於某些無良的企業和老板,歸因於偶然的天災人禍,與整體的制度性不正義和發展模式無關。

“底層文學”的意識形態被抽離,只能在樸素的人道主義立場書寫苦難、同情苦難,背後沒有一套批判現實的價值系統,無法論證其抗爭的合法性。這個致命的缺陷,導致“底層文學”蛻變為苦難與不公的平面展覽、憤怒與淒苦的廉價呼號,其思想性和藝術性不足屢遭詬病。

1月10日,部分在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東方威尼斯二期工程打工未拿到工程款的農民工。 (新華社記者 李博/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許立誌的寫作值得重視。不同於一般的“底層文學”由作家代言,許立誌經驗主義、場景化的寫作更真切地反映了個體的生存狀態。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個別詩作中,許立誌的寫作跳脫出主流話語的框架,體現了洞悉現實的敏銳觀察力和強勁的批判性。

比如,《發展與死亡》:“工業區呼吸粗糲疆域擴張,無視工人集體爆發/集體失眠集體死亡一樣活著/保質期內的棺材,在GDP懷里腐爛/像二奶在官員床上側躺/他們尋找退役的蛆蟲,發展的軌跡用血書寫/愛的墓碑刻滿兒孫的詛咒,媽媽末日的叫喊”;《尋覓》:“當廉價勞動力還在像瘟疫一樣繁衍/我必將那未知的未來/苦苦尋覓”……

這時的許立誌讓人想起了本雅明筆下的詩意的主體:“每個屬於浪蕩遊民的人,從文學家到職業密謀家,都可以在拾垃圾者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他們或多或少地處在一種反抗社會的躁動中,並或多或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那麽,他的寫作是否能夠喚起他的工友們?

事實是,“在拾垃圾者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並在“反抗社會的躁動中”集結起來的,只有許立誌自己。

許立誌少有知音。根本在於,無論是主流話語還是“底層文學”中的農民工形象,與現實中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是“脫節”的:絕大多數在富士康流水線的打工者,不會想到自己“在創造中國的光榮和夢想”;他們也壓根不看那些發表在傳統文學期刊上的“底層文學”,不讀許立誌的詩。這並不是說,兩種形象的農民工是虛構的,只是他們更像是站在不同立場的人的話語建構,不接地氣,很難被農民工理解和接受,也不太可能轉化為某種具體的實踐行為。

何況,現實中的農民工,身上烙印的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農民的“務實”品質:老實本分、畏權畏勢,並具有強大的忍耐力。他們確實不滿於現狀,不滿於城鄉二元對立,不滿於不公平的用工制度,但只要“老婆孩子熱炕頭”還在,只要有過得去的薪水保證安安穩穩的生活,他們仍舊會忍氣吞聲、規規矩矩。

打工詩人之死

因此,僅僅因為許立誌是富士康的員工,就認為他的寫作代表了農民工的生存狀態,只能是詩評家的一廂情願。許立誌的孤獨與痛苦,只屬於他的,只屬於極少數的先知先覺者。

或許是他已強烈感受到這種無力感,2012年,許立誌的詩歌寫作一下子停滯了,只有寥寥幾首。2013年再次提筆時,許立誌的詩歌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不少帶有調侃和自嘲的短詩,難得一見的輕松和趣味。然而,這並不是許立誌看開或豁達了,倒更像是放棄反抗、放棄一切之後的空虛和無所謂。也是在這個時候,許立誌的詩中頻繁且大量出現各種有關死亡的意象,送葬、墳墓、墓碑、棺材,以及關於自己死後的各種想象。這樣的寫作一直延續到2014年,尤其是他停筆前的最後幾首詩,棄世的傾向更為明顯,《我彌留之際》《我一生中的路還遠遠沒有走完》《我知道會有那麽一天》《故事三則》近乎遺言……

於是,在2014年9月30日這天:“一顆螺絲掉在地上/在這個加班的夜晚/垂直降落,輕輕一響/不會引起任何人的註意/就像在此之前/某個相同的夜晚/有個人掉在地上。”(《一顆螺絲掉在地上》)

人們常賦予詩人之死不一樣的時代意義,詩人敏銳單純,曾被人們視為某種近乎真善美的象征,他們的隕落和破碎,也被看做這個時代的某一部分的死亡,如同海子之死被人們看做一個時代的終結。面對許立誌的離去,詩評家認為他個體精神世界的沖突和危機,“體現了社會世界的深層矛盾,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疾苦’”。我沒有信心做如此解讀,時代早已變了,許立誌的死亡,僅僅只是一個人死去了。如果說1990年代,人們還在糾結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那麽時至今日,舊有的對立面已是龐然大物,人們早就喪失了反抗的意圖和本能,他們或熟視無睹,或心不在焉,或因無能為力而成為它的一部分,或壓根就意識不到有對立面這東西。“社會疾苦”依舊存在,可一旦人們已經習慣,它就成了生活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許立誌離世前定時發送的最後一條微博“新的一天”,準時發布於他已辭別的這個世界的新的一天。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個絕妙反諷。新的一天,富士康機器轟鳴,流水線上工人依舊忙碌,好像什麽也沒發生過。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13

一個高科技財務長之死


2015-08-10  TCW

尋找真相的過程,就如同剝洋蔥般辛辣難言。我沒想過,他的人生竟然是某部分我們的縮影。

這是一個從一位財務長之死,所展開的追蹤報導。

「我到現在,還覺得恍恍惚惚,很不真實,不可置信……,」說話的,是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離開的人,是華碩財務長張偉明。才剛過完五十歲生日的他,七月二十三日,因為憂鬱症,選擇燒炭離開人間。

我們走入民權東路二段,四坪多臨時搭建的靈堂。一走入,進門左側依序擺了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執行長沈振來、副董事長曾鏘聲等人送來的花圈,占滿三分之一的空間。

他剛要上高中的女兒與還在讀國中的兒子在一旁,淚水未乾,卻體貼的安慰著,一群哭得不能自已的叔叔阿姨們。

他的離開,對高科技業的圈子,確實是一場震撼。

先是他的身分。除了掌管營收四千七百億元的華碩財務外,他也是該品牌的行銷長、施崇棠的特別助理,也是公司的對外發言人。

工作範圍從小到回應消費者智慧型手機Zenfone為何定價失誤、拍板定案找代言人蕭敬騰,大到處理市值近三千億元的華碩集團分割案,都是他。

沈振來談他:「邏輯清楚,思維細膩。」外資看他:「電腦產業最誠實的發言人,有問必答,從不粉飾太平。」媒體看他:「沒有架子,鮮少發脾氣。」

卻鮮少人發現,他已經有十多年的憂鬱症病史。突如其來的消息,像把炸彈投入在每個人的心裡,「轟」的一聲,把悲傷、不解與懊悔的情緒全都掀了開來。

包含與他認識十九年的我,我很想找到真相。

我們花時間追蹤他的臉書,就以為這算是真正的關心。

張偉明已經關閉的臉書裡,從二○一五年至今,沒有一篇貼文是負面訊息。他的人緣好,親朋好友幫他慶生,慶祝了整整一個禮拜。他的家庭關係和樂,七月十五日才帶著全家人到墾丁度假,四月初還帶年邁的母親到日本賞櫻;三不五時會上傳跟兒子打球、參加女兒畢業典禮的照片。

這與華碩人告訴我,他離開當日的絕然心境,有天差地別。

七月二十三日一早,他告訴老婆說想出門散心,之後決意輕生,從汽車旅館薇閣被送到三總急救。一接到消息,施崇棠、沈振來、共同行銷長陳彥政,立即放下手邊的事,衝到現場,所有人的情緒都很激動。當晚,施崇棠夫婦為他守候助念到深夜。

張偉明的遺書寫著:「感謝施先生、施太太的照顧……。」

「他(施崇棠)知道有人在罵他操死張偉明,華碩內部也有不少這樣的聲音,但施先生完全不想要回應。偉明過世,施先生是最痛苦的人。」一位資歷十三年的華碩主管表示。

一個財務長的離開,留下來的卻是解不開的謎團與懊悔。

外界多數把矛頭直指施崇棠,直批:全世界沒看過一家大型企業,會讓財務長身兼行銷長,兩種工作特質根本矛盾,前者需要保守謹慎,後者特質卻要奔放創意,身兼四職的工作害了他。

略知內情的人,有更多揣測。一封流傳在張偉明台大EMBA同學內的簡訊寫著:「身為財務長,到底有何說不出口的壓力……,如果他週一(七月二十日)與曾副董事長到重慶出差,為何週三獨自一人回台,週四即結束自己生命,難道重慶發生什麼事?」

我們致電給他同行的財務中心會計處副處長劉文婷,她表示,這趟重慶之旅是每年都固定會有的官方拜會行程,其間沒有發生任何異狀。對於這位溫和敦厚的長官,為何突然選擇用這種方式離去,電話那頭,劉文婷哽咽表示不解。

另一位與張偉明共事十年的中階主管也表示:「他是施先生最信任的人,擁有很大的授權,不太可能會有他扛不住的事,」真正的原因,恐怕還是與他憂鬱症的病有關。

翻開張偉明的人生資歷,他在華碩創立第五年進入,工作年資二十一年,推估年薪逾千萬元,是標準的人生勝利組;有一對乖巧的兒女,與感情甚篤的妻子。他雖比多數人收入更豐,但生活低調穩定,家住在天母普通的七層樓老公寓,開的是infiiniti QX4汽車。

是什麼,讓他一腳陷入了人生中的鴻溝,無法自拔?

我們總是想快速找出讓他崩潰的「真相」,但所謂的真相,從來不會只有一個,它是一個面,而非只有一點。

一位與張偉明私交甚篤的長輩,在沉澱之後提醒我:「一開始我很想知道,是哪條溝渠讓他摔下去的,但後來我又想,重點是不是該知道,什麼原因讓他恍恍惚惚、搖搖晃晃,才會跨不過去?」

如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所提醒:「自殺,絕對不會是單一因素。」

追溯他過去的蹤跡,才驚見:憂鬱的種子,十多年前就在他心中萌芽。

時間,回到一九九四年。二十九歲的張偉明從會計師事務所的查帳員身分,跳到華碩從財務課長幹起。二○○三年,前財務長李祖堯調任中國蘇州廠後,不到四十歲 的張偉明開始擔當大任,自己面對股東、法人,與代理發言人等大樑。一位華碩離職主管表示,早在十年前他就有焦慮症狀。

龐大的工作量,確實是餵養他內心憂鬱種子,第一個關鍵。

跟多數台灣人相同,張偉明的職涯,看來很有精實苦幹的水牛精神。二○○二年,與華碩分家前的二○○八年相比,張偉明掌管的財務數字,暴增近五倍。二○一三年他身兼行銷長後,每天工作至少十六個小時起跳。

這是他爆肝生活的一個片段:

二○一四年一月,華碩首款智慧型手機Zenfone在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上亮相,他從展前開始布局,在拉斯維加斯期間,白天開會,晚上跟台灣總部 連線,每天凌晨三、四點,把新機發表的訊息Line給媒體。「你有睡嗎?」「有啦,有睡兩小時。」他回答。隔天記者會前夕,他差點累到昏倒。

誇張的是,昏倒消息傳出後,我第一時間詢問:「還好嗎?」他竟馬上回:「好多了,謝謝了,」最後還追加一句:「我們很努力的。」

對比其他公司,宏達電一年給財務長的薪資級距是三千萬到五千萬元(根據二○一三年的年報),另外還付給行銷長一千五百萬到三千萬元的薪資級距。而張偉明身 兼兩大工作主管,年薪卻才一千萬上下,超高的CP值(性價比),稱得上是「高規低價」。用最保守的方式計算,他等於比別人高三.五倍的CP值。

超划算的產品與人力,替華碩換來了每年超過二十六元的每股盈餘。根據二○一四年獲利數字統計,華碩每個員工的獲利能力是宏碁的十倍,甚至與英特爾不相上下。

在悲劇發生前,我們總誇獎企業用優異的成本管理,去提高獲利數字。但,看不見的成本,最驚人。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用生理角度解釋:工作壓力與憂鬱症急速惡化有高度正相關。一旦生活節奏太快,可能原本已失調的腦中血清素、多巴胺、新腎上腺素,分泌更不穩定,就會情緒不穩,面臨臨界點,就會做出失控的行為,如自殺。

追求卓越的性格,一面是祝福,一面,竟然是詛咒。

誘發他憂鬱情緒的第二個成因:追求完美的性格,也如影隨形的窺伺著。

憂鬱症的成因有三個:遺傳、個人性格、工作生活環境,各占三分之一因素,後面兩個變因他都遇上。

「他就是求好心切,不是那種大而化之的人,是很拘謹的,是標準的財務人。」同事這樣說。

沒有他的完美性格,今日華碩財務操作不會相對穩健。二○一三年《管理學會》期刊登了一項研究結果:容易焦慮的財務經理人,可能就是最好、最有效率的財務管理者。因為聰明的人才會擔心這麼多,考慮周全才有最好的成果。

他能操盤華碩的財務逾十年,熟稔三十六個國家的會計法規,並非僥倖。

「這是高風險的職位,購併或內線交易,第一個被抓去關的通常是財務長。老闆對CFO(財務長)的信任越深當然好,但是你得到授權,責任和壓力就越大。」一位上市公司主管說。

「他就像是家臣??,說是施崇棠最信任的人也不為過。」一位華碩高階主管說。

當他的性格,碰上賞識他、也追求完美的老闆施崇棠,張偉明更自我要求卓越。外界指控,他一人身兼四項職務,是施崇棠給他太多工作量,一位華碩中階主管卻透 露:「是David(張偉明英文名)主動爭取的!」理由是:宏達電財務長張嘉臨都能主動上前線衝銷售,他也希望可自我挑戰。

「他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前宏碁財務副理張家福回憶,有次與張偉明在歐洲出差,張偉明突然問他:「你們是怎麼做資金管控與外匯操作的?」「有沒有機會讓華碩與宏碁兩邊的財務部門來交流學習一下?」

「我當時嚇一跳,你是財務長,年紀還比我大十歲,我只是個菜鳥,怎麼會來問我?這簡直是不恥下問了啊!」張家福說,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張偉明為了追求進步,完全不在意身段。

超乎自己可負荷的工作量,已讓人耗竭心力。更何況,完美主義者還容易踏入一個陷阱:放大沒做好的點,還耿耿於懷。人生變得「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王浩威直指。

一場Zenfone之役,就可看出端倪。

去年四月,Zenfone出現開賣價格爭議,引起消費者不滿。張偉明以一個行銷長之姿,不假公關,第一時間主動打給媒體,鉅細靡遺交代過程。語氣中帶著自 責:「不好意思,又出包,我們真的需要徹底檢討。」「心很痛,弄了這麼久……,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每個環節都可能出錯,真的擔心!」

明明華碩手機部門約五、六百人,各區域也有負責行銷的同仁,還有陳彥政一同分擔行銷長的工作,但他卻似乎把所有重擔,都往身上攬。

第三點,也是最雪上加霜一點是,我們看不到,他焦慮情緒的出口。

跟很多專業經理人一樣,越優秀的,越不會求助,擔心麻煩別人,或是把求助,當作是「示弱」。

「 他從來沒有發過脾氣,最多就是念兩句,有什麼問題都吞在自己肚子裡面。」「見面都會笑瞇瞇的打招呼,但工作內容的事不會多講,你知道的,當財務的,都是知道老闆最多秘密的人,嘴巴要很緊。」華碩人的說法,拼湊出他的工作情境。

負面情緒難以分享。連去度假,他也在工作。臉書上,一張峇里島的海灘照片,分享了漂亮的夕陽。但他的留言卻是:「enjoy(享受) 邊度假邊上班的感覺,搞定所有事。」

說話平實、個性謙和的他,其實有屬於自己在職場上,不想妥協的一面。去年華碩傳出有高層涉案子公司祥碩的內線交易案,當施崇棠陷入處理兩難時,張偉明堅持 要嚴辦,還與市場派對幹。日前公告六月營收時,即使華碩帳面表現不差,他卻預告,筆記型電腦全年出貨量必須下修,扮演「烏鴉」,開了業界下調目標第一槍。

但最終,這樣的他,還是被過大工作量、完美主義,與產業轉型帶來的業績壓力,所交錯而成的憂鬱漩渦吞噬。

據了解,張偉明有幾次輕生念頭,並在中山北路六段的診所求診已久。沒人清楚,讓他選擇最後走上絕路的癥結點是什麼,答案只有逝者最清楚。

生命裡總有失望,但別忘了它是有限的;別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窮的。

但找答案的過程中,可確定的是,傷痕除了在他的家人,也刻在不少人心中。

有人懊悔沒有拉他一把。一位業界大老轉述友人的心痛告白:「前兩週,我們才一起吃飯??,他說他很辛苦,我勸他去留職停薪、去休息,他太overloading(負荷過重)了,連業績下滑也自責,我勸他,那不是他的責任。」

有人遺憾沒發現到蛛絲馬跡,「確實他有時會出現比較劇烈的情緒波動,例如前一刻還開開心心,下一刻就沉下來??,平常人都很好,但也會忽然間連珠炮似的用命令口吻下達指令。」他的同事說。

而我看著手上的數字,世界衛生組織(WHO)直指,憂鬱症是現代人類三大文明病之一,其中癌症、愛滋病都清楚可測,憂鬱症最不容易被察覺。楊聰財指出,台 灣每四個人,就有一人有程度不同的憂鬱症病症,它就像是一個心靈感冒,沒人預料何時會發作,但我卻看到很多身邊優秀的企業人,也身處類似的危險因子:高工 作壓力、不願意認輸、追求轉型的焦慮感,而未自覺。

截稿前,一位高科技業的事業群總經理與我有這樣的對話:「我很遺憾(他的離世),但是大家還不都這樣工作的??,不然怎麼辦?」剛從國外出差回來,每天平均工作超過十二小時的他說。

「但選擇權在你,而且人生,還是有跟工作一樣重要的事情,比如健康,比如家庭,值得珍惜的事情很多。」我說。

一位財務長的逝去,確實提醒了我:永遠別吝嗇,要明確的關心身邊的人。沒有誰,「理應」不會得到這樣的疾病。而一旦我們錯過拉別人一把,甚至拉自己一把的機會,日後付出的代價,定讓人痛徹心扉,難以自已。

這,就是我從這場調查之旅,最確切相信的真相。

【延伸閱讀】華碩所有大事,都有他身影—張偉明擔任財務長後遇到的挑戰

●2007/3:與技嘉合資案協議長達7個月後破局,讓外資失望,投資人關切●2008/1:與和碩分家,扛起龐大的財務規畫,其後為減資分割釋股,拜會 當時金管會主委陳沖,居中協調●2009/1:2008年第4季出現成立以來首次單季虧損,主因小筆電Eee PC衝刺過快,庫存與報價調控失當●2010/7:1年內換3家會計師事務所,引發爭議●2013/12:子公司祥碩涉及侵權,與威盛對簿公堂,張偉明早 上7點接獲主管來電,召開記者會回應,處理官司事宜 ●2014/1:於美國參展CES時,一度因過於勞累險些暈倒於飯店 ●2014/4:智慧手機Zenfone定價出包,中國定價低於台灣,引發消費者不滿,華碩公開道歉,由張偉明操盤滅火●2014/7:前投資長李志豪涉 嫌炒作祥碩股票,套利上千萬,據傳張偉明態度強硬,要求嚴辦●2015/7:祥碩受市場炒作,去年初以來股價飆漲,今年7月張偉明主導華碩賣股後,股價大 幅下修

整理:吳中傑

【延伸閱讀】他身兼4職,管錢還要做行銷—張偉明在華碩擔任職務

1.財務長:調度260億元營業現金, 建立避險機制,調節海外市場庫存水位,掌控公司預算、稅務、利潤分配2.行銷長:手握近百億行銷預算,制定宣傳策略,管理筆電、手機等新品發表會、代言企 畫等3.發言人:對外處理媒體關係,每季召開法說會,是外資、法人溝通窗口4.董事長特助:協助施崇棠處理大小事件,例如祥碩內線交易案

整理: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73

雙11大戰前夜 京東借“拍拍之死”打了馬雲的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0/152741.shtml

導讀 : 畢竟中國最大的C2C平臺不就是馬雲家麽。

文/杜大能耐(微信號:dudanengnai)

就是雙11大戰前夕,京東意味宣布徹底關閉拍拍網,有人說這是京東的話題炒作,但筆者還是覺得意料之內,情理之中,拍拍已死,在騰訊將其並入京東體系那天就死掉了,只不過這次是京東以C2C無法杜絕假貨為由,借拍拍之死不忘黑淘寶而已。

騰訊做不好的拍拍網 緣於有錢沒能力

拍拍的崛起緣於騰訊對於電商的布局,可以說拍拍就是仿著淘寶做的,但仿的四不像,遠沒有騰訊在其他業務上的成功。對於前陣子百度又砸重金重做電商,騰訊的電商之路可謂一路坎坷,幾經波折,騰訊做不好電商的論調也成為業內公認。而對於公眾而言,提到電商想到的首先是淘寶,京東這種專一的平臺,騰訊讓人更多的是企鵝形象的社交產品。再者騰訊的產品線非常長,從遊戲,社交,音樂,搜索,地圖。

電商在其中只是一個板塊,而非京東阿里這種戰略的位置。騰訊自身是一家科技公司,在商業尤其是市場營銷能力欠缺,拍拍是阿里的照抄,沒有足夠的創新屬性,就如同騰訊微博與新浪微博的關系,營銷能力不足,曝光量不夠,對於電商平臺是致命的,還有最重要一點,就是用戶已經習慣了一些電商的存在,大件上京東,小件上淘寶成為用戶習慣,拍拍做的沒有什麽特點,自然會被淘汰。

京東不願做好拍拍 緣於不願當冤大頭

而在拍拍並入京東體系後,京東做不好,或者說根本沒想著做好。先不談二者的競爭關系,品類的重疊,資源的浪費,京東恐怕一直都認為為什麽要做拍拍?再看京東本身的財務狀況,在倉儲自建物流的拖動下,毛利潤只有9.9%,而淘寶同期的利潤則高達70%,本就是泥菩薩過江的京東,有什麽理由收下拍拍這個累贅。一句話總結就是不賺錢,和月初蘇寧剝離pptv一樣。雖然蘇寧稱,是由於視頻行業競爭不斷加劇,PPTV一直在不斷加大版權內容、智能硬件等方面的投入。轉讓有利於PPTV的長期持續發展。

但歸根結底還是賠錢的買賣,無論是內部還是投資人都已怨聲載道。甚至在公布消息當晚,蘇寧雲商的股民在各種貼吧與QQ群中奔走相告,而拍拍的現狀本質上和PPTV是一樣的,自己不爭氣,被騰訊甩給京東,京東也不願當冤大頭。

京東開荒圈地忙 關閉拍拍實乃最好選擇

騰訊不疼,京東不愛,拍拍最終只是淪為電商大潮中的犧牲品,和早前退出中國的新蛋一樣,自身產品無特點,另外一點就是京東的重點根本就不在這塊。京東以自營電商起家,未來第一要務就是繼續拓展市場,建更多倉庫,開放更多平臺給合作夥伴。按照劉強東的計劃,京東希望未來能擁有60萬名員工,這樣的擴張節奏,蘊藏的風險十分巨大。如何管理一個擁有60萬名員工的企業,保持零售和物流兩個方面的效率第一,才是京東未來的主要任務。

在副業上,京東的註意了也不在拍拍上,京東白條主攻金融,京東農村主打農業生產資料電商,與阿里農村競爭,還有投了大力氣的京東到家,本地生活服務。京東做的更多是借助由3C售賣發展起來的京東品牌,四處開花,利用這部分的利潤彌補自建物流產生的龐大人員支出,而與京東商城業務重疊的拍拍在上述任何一方面對京東都是有弊無利,擴且騰訊和京東的合作也不僅僅是兩個購物網站的合作,而是將京東納入騰訊生態圈,成為對抗阿里系擴張的幹將,雙11開放微信入口就是例證,拍拍做的就是二者接觸的敲門磚角色而已。

最後來看下,京東這份聲明本身:鑒於C2C(個人對消費者)模式的電子商務在中國目前的商業環境中監管難度較大,無法有效杜絕假冒偽劣商品,京東集團決定,停止提供C2C模式(PAIPAI.COM)的電子商務平臺服務。這還真是打淘寶臉,直面淘寶假貨危機,畢竟中國最大的C2C平臺不就是馬雲家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974

大可樂之死:一個草根手機品牌的窮途末路 | 小敗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6/0312/154666.shtml

導讀 : 3年前,丁秀洪帶著他的夢想開創了大可樂手機。3年後,大可樂手機走完了它的最後一程。

i黑馬 楊博丞 汪晨 3月12日報道

大可樂終究還是沒能撐住。

3月8日晚,大可樂創始人丁秀洪在微博中發布了暫停大可樂手機業務的公告。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年初,中國的手機品牌仍有540余家。而到2014年末,140家已經消失。2015年更有媒體直接曝料,原點手機宣布解散團隊,天語手機業務接近停滯,銷售系統的部分業務員“被放假”……

有人說,這是市場優勝劣汰必然的結果,也有人說,這是行業競爭過熱的副作用。那麽,成功又該屬於誰?

mmexport1457793172688

2014年3月1日,大可樂手機CEO丁秀洪闡述即將面世的產品/CFP供圖 

“草根”中走出的互聯網品牌

大可樂是手機行業中的“草根創業者”,而另一個草根代表則是尼彩手機,它倆的關系還頗有淵源,它們有著共同的投資人蔣德才。

蔣德才在開創摩能國際之前一直從事保健品銷售和電視購物行業,掙了20 億元,同時他還從事手機無店鋪銷售業務。

尼彩的掌控者盧洪波和蔣德才是20年之交的好友,兩人雖然均積累了不少的人脈渠道和資金,但他們並不想吃老本。

2010年,智能手機市場剛剛進入紅海,iPhone 4火爆的發售,直接刺激了兩人的神經。兩人一拍即合,決定進入手機行業。

同年10月10日,盧洪波與蔣德才達成協議,投入重金並購了摩能尼彩科技集團50%股份,成為新的“掌門人”,並鄭重其事的創立了“尼彩”品牌。

彼時,盧洪波提出的品牌策略是:在能抓住消費者體驗和保證供貨的前提下,盡全力壓低手機生產成本。而銷售上的基本定價策略,就是每部手機永遠低價,只賺10塊錢。他自己的心理準備是首期投入1億元,虧完再追加。

“從大哥大到洋品牌再到國產手機,手機行業一直是一個充滿了暴利和欺騙的行業,今天,這一切該結束了!”盧洪波曾喊出了這樣的口號。

此後的尼彩手機,以山寨蘋果外形和超低價流行於中國二三四線城市,但399元左右的價格帶來的則是“山寨機質量”和近乎不存在的“售後服務”。

2013年,有媒體相繼曝光尼彩手機店超過大半已經關店,之後尼彩便杳無音訊,目前網上也找不到任何關於尼彩生死存亡的相關新聞。

之後,尼彩的“魂魄”似乎“附體”到了大可樂身上。

2012年6月27日,丁秀洪從網易離職,推出大可樂手機。但其後融資中,摩能國際的蔣德才赫然在列,並成為了大可樂的監事。根據此前曝光的消息,大可樂在2012年獲得首筆6000萬元人民幣的融資,並在此後一系列增資中累計拿到了約2億人民幣的資金。

2012年下半年,大可樂第一款手機發布後不久,有人爆料大可樂和尼彩使用的是同一家名為易派的代工廠。(此後有疑似官方人士在大可樂官方社區留言表示,當時大可樂只是借用易派的執照而已。)

某種程度上,借助蔣德才的支持,大可樂獲得了一定的成績。2012年11月,大可樂首款產品推出,截止到2013年9月,大可樂產品的銷量超過百萬臺。

丁秀洪一直相信“互聯網是免費的”,他認為大可樂是一個互聯網手機品牌,希望能夠在手機行業挑戰一次免費商業模式,比如眾籌。“大可樂眾籌希望有一萬名夢想合夥人,這一萬人可以為大可樂出謀劃策,能夠與大可樂並肩同行。”

2014年12月,大可樂3開啟了手機眾籌模式,25分鐘籌得1600萬元,聲名鵲起。

萬萬沒想到的是,大可樂3卻成為丁秀洪的夢魘。據媒體報道,眾籌結束後,由於內存供應出現問題,大可樂3正常交付受阻。好不容易完成眾籌交付後,大可樂3不僅產能沒有快速提升,而且接連曝出質量問題,其中用戶吐槽最嚴重的是屏幕易碎。

辛苦眾籌賺來的人氣,一經產品試用,便大打折扣。營銷做得再好,卻沒有過硬的技術團隊,產品銷量未有起色,品牌依然小眾化。

此後,大可樂手機再無動作,未發布一款新品,甚至連手機諜照也未在社交網絡流出。

1

“累了,想休息一下”

大可樂倒閉的消息在業內從去年10月就不脛而走。

當時,多家媒體報道稱,大可樂品牌所屬的北京雲辰科技有限公司面臨破產清算,幫助雲辰科技做供應鏈管理的雲辰基業也早有倒閉、拖欠供應商款項的傳聞。而丁秀洪則於2015年9月就已離職(雲辰科技的法人代表於2015年9月28日變更為楊瓊華)。

丁秀洪當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早已淡出日常管理許久,主要原因是“累了,想休息一下”。

對於手機行業洗牌的加劇,丁秀洪坦言,“原本我們也抱著毅然的決心堅持戰鬥,但是手機行業的洗牌比預期更快、更殘酷。我們挺過了產品競爭、營銷競爭,但隨著更多互聯網巨頭的加入,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轉移到資本競賽。不期而遇的資本寒冬,導致原本談好的投資協議,最終難以兌現。”

對於大可樂之死,一位爆料人稱,摩能國際的後臺實際上只是用大可樂來做尼彩的補充,而最後在代工備貨上不足。這次摩能不在對大可樂投資主要是因為通過這兩次的失敗,摩能對手機行業沒興趣了,從而轉投其他行業。

還可以佐證的是,蔣德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說,“我覺得最大的能力是感知外界變化的能力,很多企業的衰落更多的是因為所處的行業已衰敗。”蔣德才現在的身份是一家女性私護產品生產公司董事長。

但這些並不是大可樂倒閉的首要原因。對於丁秀洪的退出,蔣德才認為,退出公司是因為公司團隊對手機行業的發展方向出現分歧。同時他也承認,這幾年手機行業遇到了大問題,創業公司很難活下來,大廠商也有類似問題,“手機行業發展到現在,拼的是資本,和足夠強大的團隊。”

小辣椒創始人王曉雁也對i黑馬表示,“手機廠商最為重要的就是資本,如果沒有資本基本上是無法存活的,資本可以幫助你搭建一個團隊,但這個行業的門檻很高,還是先活下來最為重要。”

“很多廠商倒閉最大的問題在於資金供應鏈沒有把握好。” Counterponit國際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也同樣認為資本對於手機行業來說最為重要。

在中國手機市場洗牌、用戶向少數品牌聚集的背景下,只靠制造互聯網營銷事件是沒辦法在競爭慘烈的手機血海里存活的。大可樂的倒閉是市場清洗的正常結果,這個借用飲料的名字和模仿蘋果手機的廠商不是第一個倒下的互聯網手機品牌,更不是最後一個。

億通、百分百、博沃等手機品牌早已是隕落的手機品牌,而此前被稱為“吃貨”系列的互聯網手機品牌青橙、大米等手機品牌的生存狀況亦不樂觀。

大可樂的死,似在訴說著手機市場的清洗加速了。

成功該屬於誰?

可以說,國內手機市場早已過了“風口”時代,在市場日漸飽和的情況下,他們要麽實現品牌向上走,要麽從單純比拼參數和性價比,轉變為比拼專利、服務或其他附加值,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市場,要麽大力尋求和開拓海外市場。

經過幾年的混戰,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已基本定型。華為、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將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和關註度,並越來越集中。而像諸如大可樂一樣的三四線手機品牌,將逐漸從人們視野消失。

有一組數據可以支持。據《2014-2015中國國產手機市場研究年度報告》顯示,在2014年國產手機品牌關註比例上,華為、聯想、魅族等品牌占據了將近90%的關註比例。而百度指數的數據也顯示,在2015年11月11日的“今日手機產品排行榜”中,整個榜單被蘋果、三星、華為、魅族、小米等8家廠商瓜分。

“手機行業要想做成華為這種體量的高溢價品牌已無機會,事實上成為OPPO、VIVO這樣的機會也幾乎沒有了。但低價手機還是可以獲得增長,畢竟有低收入人群和農村市場。”小辣椒創始人王曉雁向i黑馬表達了他的觀點。

我們不難發現,曾經的四大巨頭“中華酷聯”,包括OPPO和VIVO,均是基於傳統向互聯網中進軍的企業,屬於“傳統+互聯網”模式,而新興互聯網品牌,如小米、奇酷、樂視等,它們均屬於從互聯網下沈到傳統模式的手機廠商,屬於“互聯網+傳統”模式。

對於這兩種模式,Counterponit國際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認為,並不存在一種模式成功,另一種模式就會消失的問題。“‘互聯網+傳統’,例如大可樂的倒閉,而‘傳統+互聯網’也有倒閉的,例如億通。每一種模式要有自己核心的條件。”

“互聯網+傳統”的模式,要求廠商具有足夠的粉絲影響力或粉絲互動溝通能力,而大可樂不具備這種能力,對於資金的支持也是必備的。

相反,“傳統+互聯網”模式,則必須擁有自己的產品,包括自己的研發團隊,以及供應鏈方面。只有滿足這幾點條件時,才能依靠這種模式來生存。這種模式的特點,必須要有極強的供應鏈優勢,同時還要有足夠強的渠道能力。

而在低利潤時代,只有出貨量很大的企業才能生存。想生存的手機廠商,要麽渠道有優勢,要麽設計有長處。

對於那些打互聯網模式的新晉品牌,在研發上有企業支持還有機會,但門檻會高的無法企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33

孔雀之死:一個孵化器倒閉樣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7/155432.shtml

導讀 : 追究孔雀之死,非模式致死,非誠信遺憾,實消耗之罪。

采訪 | 周路平、和麗偉

文 | 和麗偉

近日,位於深圳南山科興科技園的創業孵化器孔雀機構被強拆了。這是繼兩個多月前“地庫”倒閉之後,又一家孵化器難以為繼。

孔雀機構成立於2010年,在被拆前,其占地面積已發展到3000到4000平方米這樣的規模,擁有22家聯盟企業,在該平臺上的孵化項目達到三四十個,堪稱深圳最大的孵化器之一。

據悉,孔雀這次被拆,直接導火索是租金問題,因連續三個月拖欠租金以及物業管理費用,遭到中正物業的強行拆除。

被消耗的800萬

孔雀被拆,入駐孔雀的創業租客,又是怎樣的反應?

他們創建了微信“維權群”,在群里討債。

“陳鵬福(註:孔雀機構創始人)就是要賴賬,不知道他有沒有聽說過報應這個詞。”

“陳總,不還錢你也出來吱一聲。”

……

因為,陳鵬福沒有按照預期賠付他們。

“當時陳鵬福對我們說,下周一(4月18日)的時候開始退還我們房租,用三天的時間把款項都退完,當時我們也都相信了他的話,可是,一直等到周五,他都是消失的情況。又等了2天,到周一(4月25日)時,直到傍晚6點,他才出現,向我們大吐苦水,對於之前的退款承諾期限,又換了另一個說法,說中正物業砸了場子,要求後者賠償600萬元,等拿到賠償費了,才退給我們相關費用,”一位入駐孔雀的創業者氣憤地對i黑馬說,“這與他,之前向媒體公開承諾的,完全不一樣,完全倒過來了。”

而據報道,陳鵬福此前表示,作為大股東,他願意承擔相關責任:1.保證員工工資;2.根據租賃協議,向租戶退還押金和多余租金。

陳鵬福還對媒體稱,目前他個人名下有兩套房產、兩部奧迪車,其中正在賣一套房產,用來支付員工工資,還有一套房產,準備計劃拿去抵押。所得資金計劃用來結清租戶退還押金,並和其他孵化器合作,幫助創業團隊過渡。

但是,他最終被逼面對入駐孔雀的租戶時,為何又另一番說辭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中正物業,竟然砸了他的場子。

據入駐孔雀的一位創業者提供消息說,4月10日中正物業就發出通知,申明要中止與孔雀的關系,要清場;4月20日下班時,中正物業的工作人員又開始發傳單,要清場,要我們離開;4月21日就已經開始清理了,砸東西了……

而且,砸了600萬。

不過,知道前情的也都明白,這次砸的600萬,並不是第一次。

據相關報道,孔雀蛇口美年廣場店開業不久,在去年12月突然關閉,而關閉的原因仍然是因物業費、租金等問題產生的矛盾。據悉,那場風波,孔雀其實耗費了合計200多萬。

資本寒冬,創業維艱,盈利困難,可是這600萬+200萬,生生被消耗掉……

實為遺憾。

與物業的糾紛,也許只是孔雀在運營過程中方式方法的一個縮影,也許只是創業環境的一個剖面。

就是這樣一家蓬勃發展的創業孵化器,自身在孤獨的創業路上,被“逼”致死。確一憾事。

寬容的創業環境,寬容的人文情懷,對於孔雀這樣的初創公司,著實關鍵。

“創業者,是世界上很苦逼的人,他們已經很難了。創業者是最需要支持、最需要鼓勵的,任何一件不良事件,任何一個打擊,對他們的傷害和打擊都是非常大的。”創客總部創始人陳榮根深有同感地說。

真正的殺手

孔雀之死,真正的殺手是誰?

我們先來列舉一些媒體已經報道過的幾個死亡因素,也較有代表性。

其一:拖欠房租被拆。此次拆除“孔雀機構”主要是因為連續三個月拖欠租金以及物業管理費用。孔雀機構現在3月份欠租金18.5萬元,4月份欠租28.5萬元。

其二:深圳房價暴漲導致創業環境惡化。深圳這兩年樓市火爆,導致租金上漲過快,而不斷上漲的租金正給“二房東”式的孵化器帶來越來越大的資金壓力。

其三:資本寒冬。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由於資本寒冬,創業企業經營維艱,孔雀的經營情況開始下滑,目前入駐率只有60%左右。

其四:補貼遲遲不能到賬,導致孔雀資金斷裂,進而引發多米諾效應。

其五:孔雀機構本身就有一定的財務危機。孔雀蛇口美年廣場因為工地施工產生了超大噪音和灰塵,導致入駐率從95%降低至50%,孔雀機構賠償數額超過260萬。

其六:孔雀本身的運營模式問題。原有模式單一,未能提供多元化創業服務,而且,需要從收租金轉型為擁有投資功能。

不過,在這幾則有代表的原因陳述之外,我們還要再看一個虎嗅網所描述的戲劇場景。

“無論你是為它感到惋惜還是感覺與你無關,總之在這場紛爭中,各方都是受害者。物業說:‘孔雀你欠了我的錢!’,孔雀說:‘你說要拆你就拆?’,創業者說:‘你們掐架,為啥受傷的總是我。’”

讀到這里,因何而死,也許已經胸中了然。

提煉概述一下前文信息,孔雀死亡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外部環境、自身模式和商業誠信。

那麽,孔雀究竟死於何處?

環境致死?哲學上說,內因決定外因。

模式致死?同為創業公司的孵化器,處在初創階段,模式難免是存在遺憾的,完美屬於未來,但是,不成熟不等於死,不成熟反而蘊含著生氣和活力。

誠信遺憾?從表象上看,孔雀遭遇的反而是,他人何曾手下留情?於是,他,以其人之道還治他人之身。

讀到這里,我們發現,孔雀之死,最根本的,非環境致死,非模式致死,非誠信遺憾,實消耗之罪。

因消耗而折損的效率,是孔雀的最大的隱形殺手。

消耗的根本,在於缺乏寬容,缺乏理解,缺乏有效溝通。

“首先要向孔雀和地庫這樣的同行表示理解,孵化器不是暴利的商業模式,賺錢不易,而且服務工作量大,願意做就已經很了不起了,”陳榮根對i黑馬說,“在當下創新創業的環境下,更需要一個寬容的氛圍。創新創業的基礎,還是寬容。他們能那麽做,他們切身那麽行動了,真的已經很了不起了。”

孵化器應該怎麽做?

孵化器本身也是一個創業主體,也要審視自身對於創業者的核心價值,與所有的創業者一樣,都要面臨定位問題,能夠提供什麽樣的產品和服務,具有怎樣的核心競爭優勢,等等。

“目前的大部分孵化器,從性質上看,是一個主公共產品。但實際上,不應該完全由孵化器的創始人或創業者來承擔成本。應該有一個社會分攤成本的機制,”陳榮根對i黑馬解釋說,“同時,孵化器本身也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形態,不能僅僅完全依靠自己,自己來做。”

像孔雀之類的創業孵化器,發展處在初級階段,本身具有一些共性特征,盈利模式存在天然的特點,即不是完全的商業行為,不是暴利的商業模式,假如他們沒有自有的物業,要租賃物業,要靠房租差價生存,再提供適度服務,本身就很不易。

諸如此類的孵化器都面臨一個商業模式的問題,即商業模式的取舍和特色打造。

“比如,創新工場的方向選擇了投資。當然,它是孵化器中比較強勢的基金品牌。很多孵化器機構將來也都會走投資這樣一個方向,但是,樹立強勢的基金品牌,實則不容易。此外,當然,還可以存在其他特點,如培訓等等。”陳榮根如是說。

蘇河匯華北大區總經理趙煒也表示,創業孵化器要走一條成功的模式,就要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首先要做到差異化,只有差異化才能打造核心競爭力,進而獲得更多收入。我個人比較看好以投資為驅動的方向。在此基礎上,還要以行業進行細分,跟行業中規模較大的公司進行以支持到更多資源,為創業者提供更多幫助。當然,最主要的是,創新。因為孵化器,這畢竟是一個不會賺錢的行業。”

這樣看來,未來孵化器的競爭,肯定是在增值服務能力的競爭上面。圍繞包括幫助創業者能力得到提升、幫助創業者業務發展,這是兩個關鍵的增值服務。

特別是,這個增值服務,要變得有深度,有差異化,而不僅僅能夠提供物理空間等之類的硬件,更大意義上拼的是生態的搭建,雄厚的資本支持、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媒體公信力以及完整的基礎服務能力,這四個基礎能力缺一不可。

用陳榮根的話說,這就叫做“協同創業圈”。大家得協同創業,將很多事情分解,一起協同來做。

孵化器,投資機構的加入,大企業的合作,這都要形成生態鏈,才可以。

而這在根本上,需要寬容前提下的合作,需要利益基礎上的寬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904

摩摩電影節之《綫人(The Stool Pigeon)》:張翼德之死

其實港慘片有一類電影係特別耍家,甚至乎連荷李活都瞠乎其後的,就係以警匪片包裝講人性矛盾和黑暗面的電影(尤其是係 sad ending,道盡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無奈),經典如《無間道》都係呢個類型。今次《綫人(The Stool Pigeon)》都係一樣,劇情簡單,犯駁比較少(不過都被魔術師捉幾個比較刺眼的 bugs),主要係刻劃人物性格、遭遇、和心理鬥爭: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