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EMBA学生罢课折射商学院可持续发展难题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87117.html

徐平回忆起那一幕,仍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教授在讲台上讲到正酣处,几位中年学生突然起身打破了课堂的平静。

其中的一位一边快步走上讲台,一边伸出手来,做了一个毋庸置疑的“请”的动作,“您讲的内容我们无法接受,与其耽误大家的时间,还不如先请您离开教室吧。”教授呆呆地看了他几秒钟,神情复杂地走下了讲台。

他径直向大门走去,很快消失在走廊的尽头。

商学院的EMBA学生罢课,正成为困扰商学院决策者的重大问题。

请走教授为哪般

“在没有上EMBA课程之前,就听说这家商学院的学生经常会将教授请下讲台,这次是眼见为实了。”徐平说,他没有料到这些身经百战,深谙人情世故的高管们会选择请走教授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教授或者课程安排的不满。

对于罢课,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去年年底,就读于国内一所知名商学院的刘晓斌就曾经上过一堂将罢未罢的课。

“学校为我们配备了两位教授联手讲授一门课,德高望重的那一位似乎没有特别为课程进行备课,而另一位教授则讲授了非常精彩的内容。”出于中国人传统的“面子”考虑,很多学生虽然深感不适,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忍耐。

就读于另一所商学院的王开倩和她的同学也最终选择了“谈判”来表达对课程安排的“不满”。“临时更换教授,更换课程内容,学校方面没有对我们进行详 尽的告知,与此同时,教授方面讲授的内容也不尽如人意,暂且不提我们花费了大量金钱,更重要的是无法承受机会成本,每个人都有自己重要的工作,时间上耽搁 不起。”作为谈判代表,王开倩认真地搜集了班上所有同学的意见,汇总成一段精炼的语言,与校方进行谈判。

结果当然是一种“平衡”,校方承诺为所有同学补上一节课,但对于已经被浪费的时间,校方只能以致歉作为解决方案。

“商学院里的罢课,现在并非新鲜事儿。”一位商学院资深观察人士说。

不满足消费者需求?

随着学生识别能力的提高,他们对教授、授课内容、同学的构成等等都提高了关注度。

“进入商学院,对于身为企业高管的EMBA学生来说,可能有这么几个主要目标。”上述资深观察人士称,其一是将知识系统化,其二是建立良好的同学圈,其三是发掘好的教授帮助企业做咨询。

在知识系统化方面,商学院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自己的课程体系,并且配备优秀的师资力量。

在同学圈方面,一方面商学院要在招生时严把招生关,在学生的资历、来源、学习目的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商学院要有意识地形成校友圈,使得学生的沟通能够纵深化。

在教授方面,商学院必须下决心寻找顶尖的教授,使得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授课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教授与学生之间达成某种共识,向学生所在的公司“输出咨询”。

上述几个目标,对于商学院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如果将商学院视为一家公司,学生视为消费者的话,如何能够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商学院面临的真正挑战。

“我是创业者,自费读书,就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积累人脉,两者中有一项不‘达标’,就等于浪费了机会成本。”王开倩并不避讳自己的不满。

目前国内一线商学院的学费大多已经达到或者超过40万元人民币,更有甚者,已经接近50万元人民币。

高额学费的来源,除了学生自付以外,也有很多是其所在公司支付,还有一部分是学生与所在公司共同支付。

有人形容中国顶尖商学院的EMBA项目是“没有应收账款”的“生意”,一般而言,学生必须缴付所有费用后方能入学,对于校方而言,不存在“应收账款”问题。

以每班30~40名(或许更多)学生来计算,每个班级缴纳的学费往往达到或者超过千万元人民币。

早期,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即便是对配备的师资或者课程设置的内容有异议,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韬光养晦”的方式;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来自培训公司的高端培训或者商学院的高管培训项目后,加上自身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他们的识别能力大大增强。

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求“商家”(商学院)提供优质的“产品”(课程)。

商学院应对挑战

毋庸置疑,“罢课”背后,是中国商学院的EMBA项目正面临着挑战。

由于政策限制,境外商学院不能在内地单独办学。境外商学院的EMBA项目曲线进入的方法大多是与中国内地商学院合作办学,一些较有实力的境外商学院还有机会与部委合作办学,此外,还有部分境外商学院大打“擦边球”在内地落地。

这些商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占有了一部分的EMBA生源。

在中国内地,商学院也形成了不同的阵营,其中EMBA项目竞争最为激烈的无疑是第一阵营。其中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等。

内地商学院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学教育体系。在EMBA办学上,更是走在全世界的前列。(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由于此前中国管理教育的缺失,高管急需提升管理水平,EMBA项目适应了这样的需求,中国的EMBA项目几乎是全球最大的。)

但对比欧美成熟商学院,中国商学院缺少师资、缺少研究,直接导致了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不尽如人意。

在商学院的EMBA项目的运营上,同质化的趋势较为明显,没有形成鲜明的“差异性”。“尽管有商学院被认为是娱乐化倾向严重,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差异性’,有人乐于为此埋单,就说明其定位是成功的。”一位负责在中国开拓市场的境外商学院管理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在世界级一流教授的吸引和保留上,中国商学院往往缺乏竞争力。

而在生源上,此前被默认的“国企三分之一(包括部分政府官员)、民企三分之一、跨国公司三分之一”的格局渐渐被打破,更多时候迫于招生压力,“先招来再说”的倾向明显。

“照此趋势,中国商学院的EMBA项目接下去很难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文章开头提到的商学院资深观察人士称。

一方面,尽管境外商学院无法取得许可,但它们能够通过高管培训项目曲线进入中国。比如哈佛商学院就在上海设立了一个学习中心,其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对于高管而言,如不考虑学位问题,高管培训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更何况还冠之以‘哈佛’的名号,成为哈佛校友的吸引力确实不小。”上述观察人士称。

另一方面,压抑的不满情绪很可能影响到商学院办学的“口碑”,要知道,“校友推荐”在商学院EMBA招生过程中起到的是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何况对于不少公司而言,往往是最高决策者先“试读”,再向其身边的高层主管推荐。

以往的案例表明,有不少董事长、CEO级别的管理者本人就读一家商学院后,将自己的高管都送往了另一所商学院就读。这些决策者,是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他们的选择就意味着对EMBA项目的认可或否定。getty图

(文中被采访者均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2

安潔士:5歲時要上創業板?三個交大EMBA同學的創業故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3/yNMDcyXzM2MjMyNg.html

8月中旬,安潔士石油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潔士」)獲得盈峰創投、經緯中國和德豐傑合計1000萬美元投資。這是安潔士獲得的B輪融資,一年以前,經緯中國投了250萬美元,是為A輪融資。

安吉士主打替大型油田提供治理污水服務。無論是經緯中國合夥人方元,還是德豐傑中國副總裁程曉鵬,提到安吉士的技術,都頗為肯定,認可其是這一領域的領軍公司。

除此之外,安吉士還有著極為適合投資的各種因素--三個創始人分工合作,股權清晰而簡單;商業模式清楚,2009年初成立時,先是賣污水治理的設備,2010年公司轉型為提供服務,轉型成功,當年就實現了盈利。此外,由於石油系統的封閉性,天然形成了一定的准入門檻。

這個看起來很好的公司,能迅速做大,未來成功登陸創業板嗎?

一年多只賣了兩台設備

在安潔士董事長何文意看來,在石油系統開始市場化和對環保日益重視的雙重背景下,安潔士應運而生。

大慶油田公司總會計師閆宏2010年公開對媒體表示:「現在大慶油田的綜合含水率已達90%以上。換句話說,從地下采出的每噸油水氣混合物中,原油不到10%,90%以上都是水。」

何文意指出,像大慶油田這樣,「三次採油」比例很高,這些油水氣混合物中,還有很多添加劑。石油被提取後,剩下的水如何處理便成為幾大石油集團的頭疼難題。

所 謂「三次採油」,是相對「一次採油」和「二次採油」而言。「一次採油」是指打一個油井,石油自動噴出來;「二次採油」是指當油田不那麼「富」後,這種方式 下油不會自動噴出來,那麼採油工人在旁邊打一個口井,向這口井內注入高壓的水或氣,把石油逼出來;到「三次採油」時,工人向這口井注入的不是水,而是一些 聚合物。

越到後面,污水的治理就越難。開採年份越久的油田,往往「三次採油」的比例越高。

與此同時,2005年以來,國家環保總局多次展開「環保風暴」,對所有企業環保的要求在提高。2005年,山東省東營市先對勝利油田開出6000萬元的環評罰款後,後對媒體表示,可能將對勝利油田開出9億元的天價罰單。

這 時,何文意在交大安泰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EMBA的同學李松棠注意到了商機。2005年的何文意才30出頭,李松棠45歲,時任長春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總 經理。李松棠本科畢業於大慶石油學院,隨後雖游離於石油體系之外,卻一直跟本科同學保持聯繫,因而對石油系統有相當的瞭解。他深知,在石油系統內部,「採 油」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油田的主要研發力量集中在如何采出更多的石油,治污一直處於邊緣的位置。

李松棠一直在體制內,卻有著不安分的性格,他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可以說,這很可能是他人生中唯一卻也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創業機會。

於是,2005年6月,何文意、李松棠,和另一個他們的EMBA同學粟元生,跟大慶石油公司聯合成立了大慶油田廢水研究項目部。這其實是安潔士的前身,但它甚至不是一個公司。三人一起出錢,主要是李松棠做技術,來研究治理石油污水的難題。

這 樣一蟄伏就是四年。2008年底,李松棠將技術難題大體攻克,三人覺得這事情可以做,於2009年3月成立了安潔士。隨後,李松棠又開始利用自己的同學關 係,開始向各大油田推銷安潔士研製出來的排污設備。幾百萬的設備,不是那麼好賣,到2010年,經緯中國發現安潔士之前,他們三個人不過賣了2台設備。

從賣設備到賣服務

2010年初,經緯中國合夥人方元注意到了安潔士,幾個月接觸與盡職調查後,5月份經緯中國決定投資。這是安潔士獲得的A輪融資,250萬美元,20%左右的股份。這意味著,經緯中國給安潔士的估值,約為8000萬元人民幣。

經 緯中國合夥人方元表示,他們看好安潔士首先在於他們的創新技術,就他瞭解的範圍來看,是最適合迅速處理油田高難度廢水的技術和設備;整套工藝高度集成化, 可以方便地用卡車運送到各個鑽井區塊處理污水--這決定了安潔士適合做油田污水處理服務,並且易於大規模擴張;安潔士的團隊很互補,創業過程很能吃苦。從 長遠來看,他們的技術有多層次的儲備,未來可在油田污水站改造等更廣泛領域有所建樹。

時至今日,何文意說到經緯中國,仍充滿感激:「經緯 中國投我們時,我們沒有盈利,甚至還不知道商業模式是什麼,它們就投了。經緯進來是做的中外合資結構,審批得很慢,而我們急需要錢,在投資協議簽訂後,經 緯還給了我們一筆過橋貸款。2010年聖誕節前後,B輪融資前,經緯又給了我們一筆過橋貸款。」

方元解釋:「2010年5月,我們跟安潔士已經簽了合同,只是因為審批時間長,錢暫時進不去。既然我們要成為股東,當然不願看到公司發展受到資金困擾。聖誕節那次,是因為安潔士急需要錢擴充產能,以滿足客戶方的需求。」

安潔士需要經緯中國的這筆錢,背後最深層次的原因是,它想從賣設備,轉變為賣服務。即不靠賣一台幾百萬的設備賺錢,而是給油田處理污水,處理一噸幾塊錢。而在安潔士最為擅長,卻是最難的壓裂廢水、鑽井泥漿處理等領域,處理一噸可以收費到120元。

從賣設備到賣服務的轉變,安潔士和經緯中國幾乎是一拍即合。他們的考慮是,中國的油田就那麼十幾家,賣設備的話,賣一台就少一個客戶,賣服務才是長期的、持續的盈利方式。另外一個考慮是,賣服務比賣設備,更利於技術的保密。

經緯中國給安潔士帶來了錢,所以安潔士不再急於靠賣設備來賺錢讓企業活下去。而是可以生產設備,去吉林油田、大慶油田去處理污水。這樣,2010年,安潔士做出了兩千萬元的銷售額,近六百萬的利潤。

今 年,安潔士開始B輪融資。最終,盈峰創投、經緯中國和德豐傑一共投資1000萬美元。何文意覺得,這三家投資機構,其風格差異極大:「我們就覺得經緯中國 對商業模式非常注重,要轉服務時,我們事先也有財務模型,但經緯中國做得特別細。而德豐傑就是非常關注技術,我們跟德豐傑中國的人談了幾輪,跟德豐傑總部 的人談了兩輪,80%的時間裡在談技術。」

讓何文意印象深刻的一個問題是:「當我們說我們是用微波技術來處理污水時,德豐傑的人問,微波 技術治污,溫度會很高,首先耗能高怎麼辦?然後外其他組件有可能被加熱而發生事故怎麼辦?」微波技術治污,即用微波將污水中聚合物的高分子打斷,使其變成 普通分子,再行處理就容易很多。

德豐傑中國副總裁程曉鵬還記得安潔士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們說在水中加了敏化劑,可以做到定向微波,根本不用擔心擔心高耗能或其他組件被加熱。我們在美國也投了很多水處理公司,他們一回答,我們就知道他們至少技術的方向是對的,不是忽悠。」

盈 峰創投是美的集團的核心關聯企業,決策比較迅速,簽了框架協議後,做了一週的盡職調查就決定投安潔士。對此,其合夥人呂丹解釋:「經緯中國、德豐傑已經調 查過公司的技術和相關背景了,在投之前,我們跟經緯和德豐傑也有溝通,我覺得在我們可以信任他們。因此,我們的盡調主要放在財務、管理層訪談及客戶走訪 上,技術、商業模式等就不再重複調研,故節約很多時間。如果是我們獨自投的項目,我們會謹慎很多。」

何文意告訴記者,拿到了1000萬美 元融資,一方面可以做更多的技術儲備,比如在油田污水站改造方向投入更多;另一方面則可以在大慶油田拓展、並開發更多的油田作為客戶。他滿懷期待的告訴記 者:「我們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做到6000萬元,利潤2000萬元。照這個勢頭,2013年上創業板不是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72

EMBA:資源資本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3ONDIwXzU1NDE3OA.html
中山大學要開設「超級富豪班」,王石婚變傳聞,再加上一則EMBA房卡故事的曖昧發酵,EMBA(Executive 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本週被迅速娛樂化。名聲大噪之際,這一「富人俱樂部」以另一種方式走進公眾視野。

清華2002年EMBA的一位學員以及人大在讀的一位EMBA學員均告訴南都記者,男女學員重組這一類的故事,存在,但是比例非常非常低,雖然學員目的多元,但近期緋聞與傳聞的故事萬萬不能反映這一圈子的生態。

除了娛樂心態,各大商學院不斷刷新的學費高度也刺激了公眾的「辛酸」。EMBA在國內已有十幾年的發展,各大商學院的理念以及課程設置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變化,學費攀升,門檻提高。商學院也在對自己的EMBA項目進行革新,塑造自己的個性特點以吸引特定的人群,「超級富豪班」的誕生也是在這一背景下。「用市場化的角度來理解EMBA就更容易了。」一位學員說。

國內特有的關係平台

「外界存在一定誤讀,沒那麼神秘,也沒那麼有故事性。」雷振劍說。雷振劍是人大EMBA在讀學員,目前是樂視網副總裁兼總編輯。2009年,雷振劍感覺自己有些浮躁,想重回校園讀書安靜下來,於是他來到了人大EMBA.「大家來讀EMBA的訴求各不相同,其中部分是國有企業高管以及政府官員,由單位送來學習,多半是其工作和發展需要。還有很多為私營企業主,創業多年,希望借此開拓更多人脈和資源。」雷振劍所在班級開學時,也會把某某單身當成話題來討論,開玩笑地撮合,或者介紹給朋友,但還沒聽說哪個就真「重組」了。

陳生,廣東天地食品集團董事長,壹號土豬創始人,2002年在清華讀EMBA,他也是第一批學員,他的看法和雷振劍大同小異。「部分人是有目標地讀書,學些東西,部分是來找資金和資源,當然不會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戲劇。」他說,EMBA要求學員具備一定的工作年限和管理經驗,女學員一般都是35歲以上,有自己的事業,有一定閱歷和積累。


「坦率地說,大部分學員第一訴求不是知識,是人脈。」雷振劍說。這的確立竿見影,每屆EMBA班級在學習期間以及結業後都會成立幾家新的公司,比如雷振劍所在班級,有幾位私營企業主某天發現一項目前景不錯,交流之後就拍板合作成立了一家PE,其中一位學員從原來單位辭職,做了這個PE的CEO.

據透露,某個國企老總在班級認識了另外一個行業的老總,交流了幾次後,兩個擁有眾多產品線的企業就簽了戰略合作協議,彼此供貨並進行物流等多領域的合作。

上述兩個故事在學員中司空見慣,比較經典的故事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蒙牛深陷被外資收購的危機,正在長江商學院讀EMBA的蒙牛原董事長牛根生給同學們寫信求救,立刻得到了眾多國內重量級企業家的支持和援助。

北大國際(BiMBA)院長楊壯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曾表示,商學院學員求學目的多元,這種多元是由中國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帶來的心理上的巨大變化。其談到到北大國際學習的一些高層領導,平均年齡是40歲左右,有為知識梳理而來,有為探索人生未來目標和走向而來,解決自己的迷茫,也有些學員希望借這一平台增加積累,交流信息,找到自己未來可能的合作夥伴與發展機會。

「從這個角度來看,EMBA變成一種平台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相當重要而奇特的平台。」楊壯說,在西方找不到這樣的平台,西方同學間就是見見面,關係並不特別強烈。

當然,也不是所有同學都能成為有效資源。班級的大圈子裡也有很多小圈子。一位學員告訴記者,在開學之後,大家慢慢彼此熟悉,實力相當,價值觀相同的幾個人會漸漸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彼此在一個實力水平上,而且有互補性。

市場追捧價碼飆升

要借用這樣的關係平台,學員們所費不菲。據一位學員介紹,每年「班費」每人要交幾萬元。此外,EMBA的課程基本上一個月一次,多數課程在校園之外,如果這次去三亞,三亞的同學就為其他成員安排行程並埋單。下次課程去杭州或者三亞,當地的同學一樣處理。而這之前,學員們當然還要交一筆不菲的學費。

據悉,目前國內200多家商學院,具備EMBA辦學資質的已超60家,學費最少需十幾萬,2012年,排名前幾位的商學院EMBA集體攀升到50萬-60萬的水平。此次的中山大學的「超級富豪班」,50億「身價」的「掌門人」門檻引得一片嘩然。

有一種說法是,國內高校的EMBA專業也陷入了一個「比價格」的怪圈,這與國內富人們的消費心理有關,總以為越貴的東西就越好;在同一個競爭格局裡面,價格太低,解釋不清。EMBA的課程設置也的確越加「高端」,海外遊學這種課程模塊設置並不鮮見。

陳生說,其讀的EMBA班學費十年前是26萬,現在50萬左右,十年價格翻了一倍,低於國內GDP增速。其表示,「有需求才有供給,按照市場化的角度去理解EMBA的運作,就容易多了。」EMBA學費不同於其他大學學科的學費,是一種市場定價的行為。

除了學費,學員還要經歷筆試和面試。EMBA一般是針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高層管理人員,這裡不僅是董事長、總裁的聚集地,副市長、部級幹部等官員也經常出現在班級學員名單。EMBA也要求「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及6年以上管理經驗、在較大規模企業或政府經管部門任高層領導」等。「排名前幾位的EMBA每年都吸引很多人報班,會刷下來很多。」

北京一知名管理學院工作人員就告訴記者,其學院人數最多的是M BA,最賺錢的則是高管培訓。一位學員則說,一些影視明星會選擇上一些短期培訓班,「可能比較偏重關係,或許是比較容易發生故事的地方。」

EMBA在中國的歷史並不長,1995年第一個EMBA教育項目以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進入中國,2002年,復旦等30家大學當年被正式批覆試點開辦EMBA教育。

伴隨著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成長,有些商學院過多重視平台價值,更多考慮創收,也因此,遭致社會上各種批判聲音,被指偏離了教育。

記者採訪的一位商學院負責人表示,商學院還是要回歸到教育,對於所謂的「富人俱樂部」極力反對,其表示,學費的確在漲,商學院努力做的是讓其物有所值。

業界觀點:關係是一種品牌

人大在讀EMBA學員雷振劍說,EMBA的玩沒什麼神秘的,就是大家約在一起打打球,爬爬山,找同學們拉練。「發展到一定階段,很多人容易有孤獨感,EMBA同學間沒有利益牽扯,交往也更輕鬆,原來的關係網,不是客戶就是用戶。」

「這其實就是一群人,這裡發生的事,別的地方也會發生,還不一定比這裡少,只不過王石、明星等等引人關注的詞,讓大家更多調侃了EMBA.王石除了貢獻房子,也在娛樂上做了點貢獻。」清華2002年EMBA學員陳生說。

EMBA這樣的生態圈如今雖然多了煙火氣,但這一特殊群體加上昂貴的學費,備受關注自然而然。普通民眾對於EMBA也樂於調侃,同時自我解嘲。

一位商學院院長表示,最近社會各界對於EMBA的關注比較多。首先,應正面理解「關係」,在英文當中,該詞也叫做關係網、關聯網,其實就是一種品牌。到商學院「拉關係」,某種意義上講是正常的。目前,社會對於EMBA有負面的看法,其實,學員到商學院仍然可以學到真材實料,可以認識新朋友,拓展交際網絡,也可以改變生活方式。身家相近的學員們找到歸屬,這也是關係,但這不等於「拉關係」。標準的EMBA,這種關係是定位在另外一個層次的,是人和人交流的一個新的圈子和平台,不能誤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76

一名在讀EMBA眼中的EMBA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32399.html
王石的私生活被網絡和部分媒體熱炒之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師生課堂爭吵中學員爆粗口一事又在網絡流傳,接二連三的事讓此前相對「小圈子」的EMBA學員群體的一舉一動成為公共話題。

作為一名行將畢業的EMBA學員,根據近兩年的觀察與對照,筆者認為,由於信息不對稱,使得公開討論中的——EMBA學費值不值、能不能學到知識、主要是為了搞關係,甚至部分學員被放大的「生活有點亂」等話題,存在比較明顯的認知誤解。

某種程度上,公眾把對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官商勾結、部分富人驕淫奢靡的生活方式等不滿,找到了EMBA這樣一個被符號化的「出氣筒」。

星光開始暗淡

EMBA學員早已不是「明星云集」。

長江商學院會有意無意地把少數來自娛樂圈的學員作為招生「賣點」。但毫無疑問,經過十餘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商學院中的EMBA學員早已不是最初一兩年的大牌云集。

近兩年,就連EMBA學員的招生主體——商業人士中的真正大腕也已經比較罕見。跟王石同批的企業家大多早已完成了EMBA學習,或者參加了EDP項目中的CEO班。如今,在商學院EMBA項目招生人員的計劃裡,每個EMBA班級能有兩三個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就已經感到很知足了。

據筆者觀察,如今的EMBA學員構成大致是:中小型企業的創始人、中小型上市公司的高管、大型上市公司的中層及少部分高層、為數不多的政府官員。

儘管從頭銜、財富數量等直觀指標上看,EMBA學員近兩年的確有點「一代不如一代」的味道,但誰又敢說,這些人中未來不會有人成為「王石們」呢?換個角度來看,在EMBA教育規模化突飛猛進的今天,「王石們」讀EMBA的時間或許只是提前了而已。

收穫「智識」

逐年看漲,且動輒一年五六十萬元人民幣的學費貴不貴?目前,中國排名前六的商學院EMBA學費每年大致從人民幣40萬元到60萬元不等。貴不貴?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涉及至少兩層涵義:一是從支付能力角度度量的;二是從性價比層面度量的,這又與人們通常議論的「值不值問題」相關。

支付能力與支付方式有關。目前,EMBA學費一種是學員個人支付,另一種是所在組織支付。後一種方式,不存在支付能力問題,或者不是學員需要考慮的問題。即使是由學員自己支付學費的,據筆者觀察,四五十萬元的學費也不是什麼問題。其實,不少EMBA學員每年的「同學交往費」都不比學費少。當然,商場風雲變幻,也的確發生過「開寶馬車來上EMBA,騎自行車離開」的個別現象。

至於五六十萬元學費值不值,則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讀EMBA的收穫,不僅僅是那近二十門課中所傳授的知識,還有在此過程中的互相學習、人際交往、校友資源、視野開拓、思維方式改變等等。EMBA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智識」(智慧+知識)。單純地用上課所學到的知識來度量EMBA學費的性價比無疑是把問題簡單化了,或者說有點外行了。

就筆者所在的班級,就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某學員天津公司一位員工的6歲孩子突發疾病,當時天津某醫院通知孩子父母做好後事的準備,該學員得知情況後情急之中給班裡上海一位兒科醫院的專家打了電話,這個電話最終挽救了一個孩子的生命。

即使是回到EMBA教育的原點——知識的傳授,也值得細細體味。任何一個認真辦學的商學院,都會把教授作為EMBA的最核心競爭力。在高額授課費的背後,是嚴苛的考核淘汰機制。通常一次四天的課程,會有兩次學員打分,從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課前準備的充分性,到案例的適用性、授課的方式,林林總總有十幾項指標。打分不是走過場,多個商學院都曾出現過因學員評分低而更換授課教授的情況。

當然,EMBA課程的確不好講。理論性太強難以吸引同學,過多案例討論又容易「放羊」;而且很多學員都是各自領域的商戰高手,一不小心就會提出看似刁難的問題。教授只有幾把刷子,而沒很多把刷子,想Hold住EMBA課堂,並非易事。也正因為這些原因,筆者的確碰到有學員在上完某個相對無聊的課程後說,「早知道這樣,不讀也罷。」

搞關係、圈子與情誼

為結網而去讀EMBA近乎是公眾討論中的主流觀點。但是,主流未必就是完整的圖景。

EMBA學員樂於「圈子」文化是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是各種俱樂部。譬如,戶外協會、高爾夫俱樂部、足球聯盟、房地產沙龍,等等。這些俱樂部把同道中人聯繫在一起,成員多了交流、休閒的平台。

圈子和生意並不直接畫等號。筆者曾經在一個EMBA校友聚會上旁觀過一個討論——同學之間做生意是好,還是不好?贊同的觀點認為,同學之間彼此熟悉,有生意做應該首先考慮同學;反對的觀點則認為,同學之間太熟悉,反而難以按照商業規矩辦事。最後,大家的基本共識是,同學之間是否做生意不要刻意,但也不要刻意避免,按照正常的商業規矩辦就可以。這個討論至少說明——大多數人不是刻意為做生意而來讀EMBA,只不過在此過程中或許收穫了做生意的信息或機會。

至於官商勾結則是對EMBA的一個誤解。儘管沒有公開統計數據,但筆者認為,EMBA學員中官員的比例應當不會高,而高級官員更少之又少,畢竟黨校才是官員培訓的主要途徑。其實,換個角度看,如果真要官商勾結,有必要通過花高額學費來讀EMBA這種費時費力的方式嗎?即使EMBA學員中真發生官商勾結,也只是果,而不是因。

EMBA同學之間的情誼比商海中那些人的好也不難理解。任何人都有對友情的渴望,而多在商海中練歷、搏殺、應付的EMBA學員時常會遇到「心靈疲憊」的症狀。同學,即使是EMBA同學,相對單純得多,彼此之間的信任也就更多,互相之間的友情容易建立,可謂是治療「心靈疲憊」的一劑良方。

筆者加入了兩個EMBA同學的微信群,旁觀每天數百條的微信交流,充滿了溫情、關愛、幽默、互相幫助。對一個在商海中有所成就的人來說,能夠獲得關愛、放下身段、接受幫助,無疑是一件久違的幸福吧?

總結下來,這群人中的很多人,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熱愛生活,渴望知識,為了生意,有時也身帶疲憊。EMBA雖不完美,但也絕不至於齷齪。

(作者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2011級中文EMBA學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86

與EMBA打交道 無財一身輕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32396.html
著近來有關於EMBA的爆炸性的新聞的出現,EMBA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火爆」的名詞。

毋庸置疑,EMBA是為公司高管學習、加油而設置的學習項目,因為有了高管,故事也就自然多了,即使高管們不來這裡,他們的故事也不會少,只是他們集中到EMBA名下,因此,EMBA就成了故事的載體。

但是EMBA的主流不是這些。

十年前我開始接觸EMBA,心中自有惶恐與不安,因為一直在校園裡的人如何去接觸他們並傳授知識,首先需要的是自信,其次需要的是坦誠與虛心,再次需要的是自己的提升。自信來自對理論體系的把握,掌握了整個體系,自圓其說的可能性上升,無論高管們如何問問題,理論的解說能力是強大的,這需要我們把很多的看似分割的理論與知識進行重新集成並幫助高管們集成;坦誠與虛心就是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不完全吻合的地方,因為現實比理論更複雜,需要我們認真聽高管們的問題,虛心向他們學習經驗,瞭解他們做法的合理性一面與不合理的潛在危險(時間上存在短期與長期,空間上存在分佈的不均勻性);通過與高管們的接觸與交流提升自己豐富自己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我們不能認為自己已經瞭解了整個世界。

有意義的是,不斷交流創造了無限的價值。

因此,參與EMBA豐富多彩的課後活動,就很有必要了。他們也常常邀請帶課老師與論文指導老師參加他們的各種活動,不參與不瞭解他們課堂外的另一面,他們的生活方式;但物極必反,參與太多,可能會偏離自己的道路。適當參與以體育為主而不是應酬為主的活動、參與他們各種班級的論壇與小組對某一專題的興趣活動是獲得一手資訊的途徑。這也是我們常常發現研究主題的重要途徑。這個度很難把握,要求老師在接觸時加入引導的成分。

但要注意的是,EMBA同學個個都很聰明也很精明,與他們打交道動機一定要純。

我個人的經驗是,如果是你邀請他們參與的活動,需要瞭解他們的某些信息,你得自己埋單。不要以為你是老師就可以轉移成本,即使他們搶著埋單,也不允許,這是人格魅力建立的初步行動。如果你想在他們身上做生意,或者推銷什麼,這是人格魅力減分的行動。

當然,接觸多了,也有很多事情要幫助這些同學完成,經常在辦公室接到各種各樣的諮詢電話或者訪問,能夠提供解決方案的,就算是「售後服務」,暫時提供不瞭解決方案的指條明路即可。原則很簡單:只要與財無關,大家一身輕。

有時EMBA班也會出現各種挑戰,從課堂到課外,這需要我們自己冷靜,只要不是惡意的挑戰,換位思考往往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是惡意的挑戰,我們只需要做的是一個小的幽默蓋過去就成,萬萬不得動氣,否則四天的日子怎麼過?要知道,他們有些人交了50多萬,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對待高成本。

雖然我們知道我們提供的知識的邊際收益遠遠超過其邊際成本,畢竟這發生在未來,這樣想來,對於學員來說,花大價錢讀書,是有風險的行動。

但我們也要有信心,過了若干年EMBA學員們一定會回報學校,回報社會——畢竟EMBA這個項目才只有十歲。(作者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88

赴星念EMBA 內心掙扎60天的真情告白 吳寶春:永不放棄,做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2013-06-10  TWM
 
 

 

他是全台人氣最高的麵包師傅,也是國內第一位擁有經紀人的麵包店老闆。

即使他的麵包烘焙坊一年營業額兩億元,

但他仍不放棄學習;

最近被新加坡頂尖商學院碩士班錄取,他用態度證明,「只要你想學,學習的大門永遠為你而開。」撰文‧梁任瑋 攝影‧吳東岳五月三十日,安靜的台灣大學總圖書館彌漫一股騷動的氣氛,會議廳早早就坐了兩百多位台大學生,他們等待的,是只有國中學歷的世界麵包冠軍師傅吳寶春。

穿著廚師服、頭頂白色廚師高帽的吳寶春一出現,果然也伴隨如偶像明星上台的熱烈掌聲,只見吳寶春紅著臉,看著台下兩百多位學生青澀稚嫩的臉龐;儘管比這個還大的場面他都見過,但他的心情依舊五味雜陳。因為只有國中學歷的他,不僅首次登上台灣最高學府的講台,也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入台大校園。

「以前我很自卑,一步也不敢接近台大。」吳寶春維持一貫靦腆的表情說,二十多年前,他剛上台北木柵當學徒,放假時唯一的娛樂就是坐公車到中正紀念堂看魚,「每次經過台灣大學,我只敢遠遠望著校園,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可以站在台上對著台大學生演講,更遑論今年九月還要成為台大的講師。」由於曾經兩度榮獲樂斯福盃世界麵包大賽的冠軍,台大管理學院近日也邀請吳寶春以實務講師身分在今年九月赴台大開課,主要教學內容定位為美食通識課程;吳寶春也已準備好介紹台灣特色農產品,幫助台灣小農發展。然而,今天站上台大講台當講師的吳寶春,從小卻是成績吊車尾的學生。

吳寶春永遠忘不了,小學在課堂上被老師叫起來問問題,總是一問三不知,常常被罰站,讓他開始討厭念書。「我寧願被老師罰站,也不願意翻開書本,因為我不知道讀書要做什麼,又不能吃,又不能賺錢。」「我從小到大考試都是最後一名,讀書是我最討厭的事情。」演講的這一天,也是吳寶春歷經三月底EMBA風波後,第一次公開露面。他對著台下求學過程一帆風順的台大學生坦言,在自己的人生字典裡,讀書從來就不是他最想追求的事。

不服輸 決心精進自己

國中畢業學徒 二十歲重拾書本開始學習今年四十四歲的吳寶春,成長在窮困的屏東鄉下,那個時代沒辦法讓小孩讀很多書,讀書雖然可以學習到知識和技能,但並沒有辦法立刻賺到錢;因此,就在家裡窮、學校成績不好,導致強烈的自卑心作祟下,吳寶春索性自我放棄學習,「許多事情只要被別人取笑,我就覺得很丟臉。」所以,國中一畢業,他就離家去當麵包學徒。

這席話對比吳寶春這一年來積極向國內大學申請就讀EMBA被拒,近日又考上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EMBA碩士班,外界更好奇的是,什麼樣的動力,促使他後來對知識有著熱切的渴望?

第一位開啟吳寶春對於學習的想像,是他當兵時在部隊認識的大專兵官健良,「他帶著我參觀大學校園,說起大學生必修的愛情學分,讓我真正認識了這個世界;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多讀書是必要的。」愛讀書的官健良影響吳寶春也成為一個愛閱讀的人,原本識字有限的吳寶春,二十歲開始重拾書本,也培養了學習的興趣;但真正讓吳寶春想要鑽研企業管理,則是因為退伍之後,吳寶春在職場上兼負管理職務,讓他更深刻體悟到,企業管理知識還是必須有系統地學習才能連貫。雖然自己有心進修,但因為只有國中學歷,所以始終無法踏入大學修課。

「以前我們做麵包總是靠經驗與直覺,一遇到瓶頸,就像困在進退兩難的沙堆前進不得,只能用土法煉鋼的方法找答案,非常痛苦。」吳寶春說,其實麵包師傅也要懂數學、物理與氣候學,甚至要有敏銳的行銷概念,但真正懂的師傅不多,年紀大了、體力衰退,就容易凋零。

學管理 麵包店企業化

「沒有管理知識 就像蒙眼走在斷崖前面」吳寶春說,他很驚訝國外的連鎖麵包店可以開到八十幾家,但在台灣只要超過五家,品質就會不穩定;因此,隨著管理經驗日漸豐富,他更了解管理在現代烘焙事業中的重要性。「現在的烘焙業完全不同於傳統麵包店,除了要有各種方便的設備,更重要的是要以科學方式管理,才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達到最佳烘焙效果,生產出品質穩定的美味麵包。」「我常比喻,沒有管理知識,我的人生與事業,就像蒙著眼走在斷崖前面,不知道前方的道路在哪裡。」因為不喜歡被疑問困住的感覺,吳寶春這幾年也陸續上過許多進修課程,包括到中國生產力中心上企業管理課程,或是到政治大學商學院旁聽,甚至為了克服自己遇到陌生人容易害羞、臉紅的問題,他還曾經自掏腰包去上直銷訓練課程;並且總是自告奮勇在朋友喜宴上引吭高歌訓練膽量。由此可見他想達成目標,就會努力達到的人格特質。

拚考試 一圓大學夢

每天念書二十小時 申請到星國EMBA吳寶春堅強的意志力,從此次他申請就讀新加坡EMBA過程也可看出端倪。吳寶春透露,從三月下旬他要念EMBA的消息曝光後,他消失的這兩個月都在讀書。「我把自己關閉起來,全心準備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的考試,包括管理學、會計學,都從頭開始念。每天五、六點就起床,念書到晚上十一、二點,累了就到健身房運動。」外界的流言蜚語都阻撓不了他的鬥志,吳寶春還是照著自己的步伐往前走。

就在吳寶春鴨子划水般地進行下,五月底,經過一連串筆試與面試後,新加坡國立大學核准了他的就學申請,吳寶春終於一圓埋藏在心裡二十多年的求學夢想。

從一個國中畢業連注音符號、九九乘法表都不會背的麵包學徒,到日後兩度榮獲樂斯福世界麵包大賽的冠軍;從最後一名到世界第一,他憑藉的就是性格裡一股不服輸,且對於設定的目標永不放棄的態度。

吳寶春的故事證明,不管離夢想有多遠,只要願意努力,一定有機會達成。他傳奇的奮鬥故事,也將在近期搬上大銀幕,在吳寶春身上印證了任何平凡的夢想都有實現的可能,「只要永不放棄,自己就是生命中最好的貴人。」

吳寶春

出生:1969年

現職:吳寶春 店負責人經歷:高雄帕莎蒂娜烘焙坊主廚

學歷:屏東縣崇文國中

成績:2010年樂斯福盃世界麵包大師個人賽冠軍

家庭:育有二子

小學徒邁向企業管理者

吳寶春人生大事紀

1985年吳寶春國中畢業,因為不想讓母親辛苦工作,離鄉背井到台北當麵包學徒。

1994年在麵包師傅陳銘信介紹之下,到台中沙鹿擔任麵包師傅,正式出師。

2006年受邀參加樂斯福盃世界麵包大賽台灣區比賽,得到第一名。

2007年以「酒釀桂圓麵包」取得世界盃亞洲區比賽資格。

2008年榮獲樂斯福盃世界麵包大賽銀牌。

2010年得到樂斯福盃世界麵包大師個人賽冠軍。

2013年考取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EMBA碩士班。

新加坡給台灣上的一堂「搶人才」課吳寶春將入學的新加坡國立大學(NUS)EMBA,在2012年《金融時報》全球EMBA排行榜名列第26名,是新加坡唯一躋身世界30強的商學院;學術競爭力遠比台大還高,吸引不少亞洲優秀企業人士前往上課,10年來台灣已有數十位畢業生。

新加坡國大EMBA一年半學費高達新台幣260萬元,是台灣一般EMBA課程的4倍;但考量商務人士時間寶貴,學程只有17個月,每3個月上課2周,總共只上6個學段。

曾以第一名成績進入新加坡國大就讀EMBA的台灣昇達橡膠董事長黃世賢說,該校EMBA上課時間彈性,是吸引企業老闆就讀的主因。新加坡國大EMBA課程緊湊,除了研讀教授指定書籍外,每次還有考試及讀書心得報告,從白天上課到晚上8、9點;回去後還要準備隔天課程,上床睡覺都已經凌晨1、2點。

黃世賢說,他畢業之後,新加坡經發局曾主動來台灣邀請他赴星投資移民,甚至給他各種投資移民與技術移民相關資料,最低金額新台幣2000萬元,「新加坡政府甚至直接表明他們最缺醫師與會計人才,如果有這方面專業,可以完全協助赴星開業事宜。」吳寶春赴新加坡求學記,讓人見識到新加坡搶人才的積極作法,而這恐怕也給台灣上了一堂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20

EMBA之後企業家混什麽圈子?私人董事會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6/58689.html

i黑馬最近聽到一個很火的詞“私人董事會”,號稱是新時代企業家的圈子。從2013年中期開始,私人董事會突然走紅起來,很多培訓機構都開始打著“私人董事會”的旗號做活動了,雖然活動品質有些良莠不齊,但還是可以看出這個模式正在變得流行。從這種趨勢可以看出,企業家的學習習慣和社交模式都在發生變化。私人董事會完美地把高管教練、行動學習和深度社交結合起來,受到很多企業家的追捧並不奇怪了。來關註私人董事會這種新的領導力發展模式把!“你的公司目標不清、文化畸形、戰略搖擺!”十幾人的飯桌上,一位男企業家大手一揮,像拿著把手術刀,戳向坐東的女企業家,直擊其企業痛點。女老板一時百感交集,趴到飯桌上啜泣,後來起身跑到衛生間里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等出來買單時,尷尬的同桌人,都默默走光了。開飯之前,他們一桌人,在女老板的公司,開了私董會,討論的議題就是如何幫助女老板解決企業面對的難題。通過提問題,幫助發起議題的CEO,找出解決方案,是私人董事會(下稱私董會)的通用模式。那天的提問,格外尖銳。會議結束後,討論意猶未盡,把話題延伸到飯局上,於是有了女老板飯桌上大哭的畫面。因為有保密協議,這位女士是誰、究竟問了什麽問題,我們無法得知。但這個真實的故事,最近被多位五五私董會的會員在飯桌上提起,包括女老板自己。事後說起那次討論,她一直感激大家的啟發式提問,之所以哭,有那麽一刻,創業的種種辛酸,突然湧上心頭,同時意識到,企業出現的諸多問題,根源就在自己身上。“反求諸己”式的領導力塑造,就要找到痛點。那天晚上聽到這個故事的,還有從北五環的公司,趕到南五環飯桌上的於忠蘭。“跑那麽老遠,不是為吃頓飯,就是想見這幫子人。”於忠蘭和飯桌上的人,都因私董會而彼此相識。一個月一次的小組討論、一次飯局、一次公開課,她都不會錯過,私董會已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圈子。在自己的小組,於的外號是“正能量”,常常滿面春風,為大家化解壓力。她開玩笑說,聽到每個人面對的各種難題,才知道,誰也比誰好過不到哪里去。這麽一想,自然就把壓力看淡了。有時候,別人聽了自己的遭遇,也會平衡些。於堅持開了4年私董會,慢慢的,傾訴對象,從丈夫和家人,轉向了私董會的CEO們,把扮演垃圾情緒回收站的丈夫,解放出來。“做企業決策的孤獨感和壓力,現在主要靠私董會化解掉。”於忠蘭開心地笑著說。讀過EMBA的她,一比較發現,高大上的商學院,在幫助CEO解決現實問題上,並不如私董會,同學間的交情,多數泛泛,無法像私董會里的小組成員這般,觸及到內心最隱秘的部分。問題的私密性,讓主持會議現場的總裁教練(或稱陪練),看到企業一把手最真實的那一面:究竟是該和妻子離婚,娶紅顏知己,還是不離婚保持現狀?如何趕走不理解企業發展目標的二把手?決策失誤後,如何重建信心?……極度私密化的情感問題、人事任用以及經營管理困惑,都會被拿到私董會上討論。提問越私密,小組成員之間的信任度越高。信任成了這個圈子的關鍵詞。――“信任到能把公司最真實的那個賬本跟小組成員公開。”五五私董會的鉆石組成員王戈說。王戈2007年加入私董會,成為國內第一批先行者。“這是有設計機制在里面的。”王戈說,例如,小組成員的選拔非常關鍵,“三個緯度,企業規模相當、行業規模相當、年齡相當,主要是30到50歲的年齡檔。”這三個緯度,決定了小組成員在經營企業過程中,面對的困擾大同小異,感興趣的問題接近,還能引起情感共鳴。信任感提高後,進一步降低了溝通成本。於忠蘭對於本組成員,經過兩三年的坦誠交流,熟悉彼此的企業,問題一提出來,不需要過多解釋背景,就能知道來龍去脈,問題的針對性也加強,她把私董會當成自己的“智囊團”,圈子的定制化特點突出。“按平均每人二十年的經驗計,今天在這間屋子里,我們擁有近三百年的經驗資本,遠超任何一個個體的經驗總值。相信通過結構化的分享,我們從彼此身上學到的東西會遠超聽一位老師講課。來,讓我們開始吧,你今天帶來了什麽問題?”外灘董事會CEO、兼首席陪練官蘭剛,經常用這樣的方式,做會議開場白。2012年,媒體人出身的陳雪頻創立了智慧雲領導力發展機構,進行企業高管培訓。2013年,他在深度剖析了私董會的模式後,這種模式一下子流行起來,一下子有十幾個組織搞起了自己的私董會。陳雪頻也順應趨勢,把業務重心轉向私董會,他結合自己在家族企業方面的優勢,為家族企業的二代企業家以及媒體人出身的企業家定制私董會,這種細分化的定位風格,讓私董會定制化的特點更加顯著。不論如何定位和分組,一個必要的前提條件,同一組成員,不存在同行業的競爭者,以此避免商業機密的泄漏。跨行業的搭配模式,無意中又契合了跨界整合的互聯網社交趨勢,“給我們打開思考的視角。”王戈認為,跨界思維的融合,成了私董會受追捧的又一因素。“至今為止,還沒發生一起因為商業機密泄露,或者人事任免糾紛的訴訟。”有著商學院教授經歷的肖知興,認為自己從商學院轉向到私董會,選擇了一條適應潮流的路徑。私董會成員之間的信任度,是商學院、同鄉會、兄弟會等社交圈子難以做到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敢把私密性問題拋出來,也是一步步試探的結果。”於忠蘭說,反過來,信任度逐漸提高後,小組成員之間的黏性和依賴性,也會增加,當大家都敢於說真話了,真問題就能解決了。考察私董會的黏性,很簡單一條,就是續費力。王戈在私董會里,一呆就是近7年。但每年的會費,僅為商學院的十分之一左右,讀兩年商學院的費用,夠他在私董會里用10年。費用其實不是企業主首要考慮的問題,“時間成本是最要緊的。”王戈說,對於企業一把手,如何在最短時間,提高決策質量,同時又化解掉職場壓力,是最大需求。私董會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教練將不同行業的15至20位企業一把手組建一個私董會小組,期限以年劃分,小組成員,包括教練簽署保密協議,每次討論的議題,由每位成員提出,最後投票表決,被選中的問題持有者,召集大家到自己的公司,舉行私董會。開場後,所有人的手機上交,以此保證會議不被打擾。然後教練介紹規則,問題持有者,按照特定格式,闡述自己的困擾,拋出問題。做太陽能電力設備出口的於忠蘭,今年發起的議題中,兩次被投票選中,其中一個問題是,2013年澳大利亞市場的出口貿易,是進還是退?和於忠蘭都在2011年加入五五私董會的王建,2002年單槍匹馬創業,成立北京西普陽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與高校合作,進行一系列的IT工程碩士培訓,以及教學設備方案提供。2012年企業營收上了5000萬。他的目標是2016年過億。站在5000萬的坎上,眺望1個億,他向私董會的朋友們拋出一個問題:如何做三年規劃?問題拋出後,小組成員都要通過問題來發言,例如:你過去業績的增長源在哪里?你願意花多大的代價,開除二把手?領教工坊的創始合夥人肖知興,把這種提問稱為,“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或謂產婆術。在私董會,教練引導小組成員,像蘇格拉底那樣,剝洋蔥般把問題引向根源,而不是直接給結論,或者出謀劃策。通過問題,最後讓議題發起人,一步步找到最佳方案。“內心其實有很多答案,只是不知道選哪一個,拋出問題,讓大家的給我啟發。”當小組成員輪番提問後,王建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搭建核心團隊,建立企業文化,放權,從具體業務中解脫出來,將重心放在企業方向和戰略的架構上。向CEO學做CEO的私董會模式,和商學院正好反過來。“商學院是大家帶著耳朵來上課,私董會是帶著嘴巴來提問。”王戈對比,中國企業主,習慣輸入,不習慣輸出,所以,不願分享的企業一把手,不適合參加私董會。讓企業家追捧的私董會,緣何在2013年形成燎原之勢?――這一年,中國所有傳統行業的業態,都在進行各種革新,大公司在瓦解,自組織在壯大。蘭剛這樣描述:互聯網時代,信息易得,行動驅動的學習模式才是最高效的。私董會上的分享,正符合這個特點,企業家貢獻的即時性案例,鮮活,有料。互聯網顛覆傳統,包括圈子文化。靠商學院、俱樂部等模式,引領企業圈子文化的美國人,在私董會潮流中,沒有在中國市場上堅持到最後。從2007年進入國內,想把在美國成長了50多年、以誠信分享企業幹貨的私密性圈子――私人董事會(下簡稱私董會)引入中國市場,到不久前撤資,這家號稱全球領先的CEO發展機構――偉事達(VISTAGE),耐性遠不及其在日本市場堅持的20年。也許因為在日本以失敗收場,他們對東亞企業文化的封閉性有所忌憚,在中國開局不利後便匆匆撤資,賣掉特許經營權,直營變加盟,留下偉事達私董會這塊招牌。喜劇的是,美國人剛走,私董會的圈子文化,立馬在2013年紅火起來,北京、上海兩地,甚至地方上,私董會都成了個時髦名詞,比如成都的天府私董會。“美國人沒發現,中國企業家的開放程度,遠高於日本。”任偉事達(中國)私董會主席的張偉俊,接受采訪時提到,尤其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年輕企業主。2010年張偉俊加入偉事達(中國),組建起一個13人的私董會小組。四年後,小組人數已達23人。最近新加入的這位,是在國內快餐業做到前三的CEO。張的自我定位是“領導力教練”,不歸屬於任何組織,只接受聘任。他自嘲上半輩子被學校、機關、公司各種組織管著,現在一個人就是一個組織,後EMBA時代,一個人就可以是一個商學院,從授課到給企業做顧問,走的是個人品牌的路線。美國人沒看清,借助互聯網對社交模式的重塑,中國企業家開放的節點,在2013年全面爆發。以往膜拜企業大佬的追隨效應遞減,從創業者到中小企業高管,以點聚集,形成去權威化、去中心化的網狀聯結,“進入到組織學習的Web2.0革命時代。”2011年底離開偉事達,和朋友創立外灘董事會的蘭剛如此總結,“未來幾年,私董會模式會進入快速發展期,”蘭剛想在企業家圈子里,掀起一場“學習的革命”。這場革命其實不是某個人發動,而是一群看準趨勢和互聯網社交革命特點的領先者,準確地站到了風口上,風一起,在2013年的北京、上海兩地,私董會的圈子效應,同時爆發。“過去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今天信息泛濫,企業家缺乏的不再是商學院所傳授的信息和理論,而是思考。”蘭剛指出的思考,就是靠教練的穿針引線,誘發小組成員提出真問題,幫助發起議題的企業主,提升自我覺知力,將企業家的成長機制,依靠激發內心力量和自我認知實現。用偉事達教練張偉俊的話講,教練是私董會成敗的關鍵,其扮演的角色,“就是珍珠項鏈的那根線,沒有線,珍珠只是珍珠。”“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肖知興指著領教工坊的LOGO說,一個人射箭,“反求諸己”的意味在里面。從最早的五五私董會,到偉事達(中國),以及外灘董事會、領教工坊、智慧雲,不論是采用7部提問法,還是8大環節,或者所謂的三段論,無疑例外的,都是讓企業家在提問中,照鏡子般發現自身問題,自己找答案。“如果是別人給的答案,相當於從外界抱養的孩子,總比不上自己生的孩子受重視。”肖知興打比方,私董會的教練,話越少越好,但前提是,教練能夠引導大家的討論,挖掘到正確的答案。因此有經營企業經驗的退休CEO,是教練的最佳人選。現實困境是,中國退休的CEO,往往不會出來,願意出來的,過於好為人師,不會傾聽,也不能算合格。退休前擔任惠普中國區總裁的孫振耀,加入到私董會教練隊伍中。“當出現越來越多的孫振耀,私董會才會可持續發展,並真正幫助到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個人成長。”眼見私董會模式紅火起來,不少培訓機構、俱樂部改頭換面,開始用這個概念拉攏會員。張偉俊有些擔心,害怕合格教練的缺失,讓一個很好的學習+社交圈子,走了彎路,再次陷入浮華社交圈子的陷阱里。另一面,倘如不懂流程設計的私董會,將保密機制沒有做到位,一旦發生泄密問題,也會帶來不少負面效應。後EMBA時代,各種圈子迷人眼。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王超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58

用Line滾人脈圈、中南部隱形冠軍變教材 兩岸EMBA搶人戰 台校三招自救

2015-01-14  TCW

報名人數下滑,CEO們的老師出招,從精品教到熟齡照護,從企業第二代教到創業家,還要打「東協盃」,瞄準亞洲大老闆。

如果我們將「高階經理人班」(Executive MBA;簡稱EMBA)當成一個「產業」,當產業面臨需求減少、市場被中國搶去時,這群專教CEO的老師們,如何用策略,拯救他們的產業?

這是個內外交攻的戰局。在台灣,報名念EMBA的人數持續下滑,過去動輒上千人報名的時代已經消失,這讓各大學只能放寬錄取標準,以免招生不足,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的EMBA錄取率已從初期的五%不到,提升到三○%上下。

曾經,EMBA的「E」被戲稱是「Expensive」,是一張高學費、人脈含金量十足的「黃金名片」;現在,「E」變成了「Easy」,產業光環不再。

這群專門教CEO們轉型策略的老師們,現在,是如何突圍?

策略一:強化招牌特色師大教時尚,成大拚在地化

你沒看錯!一向負責培育師資的台灣師範大學,今年竟然開了專門教時尚的專班,教大家Prada與LV等精品在想些什麼。

台師大在校長張國恩主導下,增設管理學院。其還綜合台大、台科大師資與包括Prada/Miu Miu Taiwan總經理施利廉、法藍瓷品牌總監陳玉瑛等業界顧問團,開設全台第一所「國際時尚高階管理碩士班(GF-EMBA)」 。

張國恩是這樣想的:台師大最強的是表演藝術、美術、音樂、體育等「樂活」專才,這也是未來台灣產業趨勢,「為什麼念設計的人一定要在國外取經,我們盤點各學院師資,讓人才留在國內就能跨界思考,走出差異化。」

台灣科技大學也看清自己的長處,推出首個「高階科技研發碩士班(E M R D)」,目標鎖定各業界科技長。台灣科技大學的校友散布於宏碁、華碩、緯創等科技業,如今都已是研發副總級的人脈,是它最強的資產。

在此班中,每週固定有一堂「技術長講座」,讓研發經理人有了跨界合作機會。如講座第一堂課請來紡研所長白志中開講,學員中有從事遊戲開發的鈊象電子研發高階主管,就開始有了將嵌入式電子融入衣服的想法,彼此展開合作關係。「科技長進修高階班,系統化了解最新技術外,還提供十年科技策略思維建立,輔佐執行長,才不會在轉型升級時被淘汰,」台科大工程學院院長鄭正元強調。

逢甲大學與成功大學也主打自己「夠在地」的特色,不跟台大、政大一樣,主打國際性的哈佛個案,而是主打在地案例,「南部地區以中小企業為主,且面臨企業傳承與轉型(含國際化)問題,」成功大學E M B A執行長蔡東峻觀察。

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院長林豐智也常在授課時邀請業主現身說法。在採訪過程當中,他隨口就點出了紡織機業、工具機業等領域第一名的隱形冠軍,都藏在中部。這些,都成為他最好的個案資源。

策略二:入門濃縮班

先搶人再分組,衝高報名率政大還會這樣「養」生意。

政大EMBA代理執行長邱奕嘉表示,每年他們先透過EMBA約兩千名校友會成員宣傳,開設沒有學位、學分,以企業主為主的「創業主管理精修班」,入門門檻低,一天六小時的濃縮班,這讓他們至少招到上百位學生。這群人念出興趣後,有意願則再去念E M B A。

政大EMBA從產業轉型區分五組,以台商班為例,招生說明會上,直接言明要的是企業家二代,專教大家怎麼走出去做全球生意;獨創的文科資創組,搶的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人」,主攻產業轉型需要數位知識的中高階經理人需求。甚至,兩年前因應全球生技趨勢,還首創生技醫療組,與陽明大學合作,連最夯的熟齡照護產業都教。

「定位清楚,今年招生說明會上,來的人數比去年多出五〇%,」邱奕嘉分析。

台大EMBA則開出針對創業需求的新路線。明年二月將開「創業實踐」課,由學生組隊找六到八個創業案例,再輔以十位業師和十位商學院學者共同輔導,從一開始的討論到案例實踐,最後打分數的是創投業者,而非老師。

台大EMBA執行長謝明慧看得遠,她說,有新產業崛起,才有EMBA市場存在可能性。

策略三:校友社群網揪團運動聽音樂,黏著度深

過去,沒有臉書、Line等社群工具,同學人脈連動關係頂多上下屆,但隨著EMBA發展逾二十年,光是台大EMBA連動人脈就超過上千人,若將商學院中的MBA也加入,人脈圈則是上萬人起跳。

EMBA訴求,透過社群工具,你畢業後的人脈圈還會自己滾動變大,從原本念的一個組僅二、三十人,變成萬人,光是EMBA的社團就有二十二個。台大EMBA在二〇一六年將滿二十週年,目前也已經成立籌備委員會,吃飯聚餐外,還將格局提升到論壇,以及認養偏鄉教育的實踐行動,籌備委員會成員就有二十多人。

一位畢業十多年的校友點開他的Line,充斥著五花八門的社團群組。「從讀書會到音樂鑑賞,只要你願意參加,週一到週日都可以排滿活動。甚至,一Po賣房子,馬上就有回音。」

校友社群化,有軟性的太極拳等社團,「身心靈好,才能經營好公司,」謝明慧說。也不乏學習性交流,每月固定讀書會,談正在發生的「一帶一路,產業如何發展」,或「如何面對物聯網下的衝擊」等當紅議題。

社群訊息持續「洗腦」,讓校友黏著度更深,大家還會一起創業,發展大老闆們的「職涯第二春」。

從台大、政大、逢甲、成大到中山大學等,這些學校的校友都不乏一起創業的案例。大王中山大學校友創立資本額達新台幣五千萬元的「西灣天使投資公司」,或者聚集資本三千萬元的政大「台安傑」,小到一起合資開牛肉麵店的都有。

然而,這些策略足以讓台灣EMBA產業,具備足夠競爭力,以因應對岸的搶人戰?

跨出去是一致戰法。中山EMBA執行長林東清表示,已與上海同濟大學合作開班,「東協論壇」已辦四、五年,鋪建台灣和當地台商「橋樑」,現在要的是如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台商外的企業主加入,準備一起招生「華裔領袖班」。

林東清說:「對(台灣)企業主來說,同學是整個亞洲企業主彼此交流的學習力,國際人脈不再只是大陸,而是擴展到日韓、東協和香港、新加坡等亞洲走廊的台商,對EMBA經營才是長久之路。」如此做法也能引進全球性師資,謝明慧表示,未來將引進動態競爭理論大師陳明哲等兩岸三地、甚至歐美國際師資一起上課。

如謝明慧所述:「沒有夕陽產業,只要產業太陽化。」雖然EMBA產業已逾二十年,但這群老師們確實都看到重點:走出去,才是真正脫離小市場宿命的關鍵。

撰文者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21

教育部等4部委要嚴管MBA、EMBA高學費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971

(視覺中國/圖)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印發《關於2016年規範教育收費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全面落實中央巡視整改任務要求,著力解決損害公眾利益的亂收費、亂辦學等不正之風。南方周末記者註意到,《意見》專門提到要嚴格審批研究生學費標準,堅決糾正MBA(工商管理碩士)、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等專業學位研究生學費標準虛高等公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早在3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見》,規定從2017年起, EMBA將納入全國統一的碩士研究生入學,由教育部統一劃線,各學校按需調整錄取。從2016年12月1日開始,各院校不得再自行組織EMBA招生考試。以此杜絕“培訓班”式、“放羊”式的培養,嚴禁降低標準授予學位學歷、“花錢買學位”。

至此,相關部門從學費標準以及生源上,對報考此類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了明確規定和限制。

對於在職管理者來說,資源積累和自我提升是攻讀MBA、EMBA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最大初衷,“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從2002年開始,MBA、EMBA熱潮持續發熱,一直高燒不退”,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學研究部主任鐘鴻鈞告訴南方周末記者,MBA課程面對的是工作3、5年,開始走上管理崗位的人士,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教育。而EMBA招收的是工作了8到10年的公司企業高管。

據悉,MBA於1991年正式招生,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首批9所高校開展試點工作,1994年成立了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對外招收MBA學校已超過200所。

而學費也隨之水漲船高,以北京高校近五年學費對比,據公開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4年,除極少數院校沒有增長外,北京大多數高校學費漲幅均超過50%,2014年後趨於穩定。2011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MBA各類別學費分別為12.8-18.8萬元、10.8-12.8萬元,2016則分別為19.8-23.8萬元、18.8-25.8萬元。長江商學院2016年學費高達39.8萬元,該學院曾在2011年間學費一度飆升至40.8-52.8萬元。

國內各院校EMBA收費標準高低不同,從10多萬到70多萬元。1995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招收42名首期中歐EMBA,當時的學費是10.5萬元。目前,全國已有60多所高校獲得開辦資質。

不過,面對高企學費,鐘鴻鈞認為相關商學院校提供的不是普惠性教育,而是市場化的商品,“按照供給理論,我不認為虛高。”據他觀察,好的學校不斷的漲價招生影響不大,而相對較弱的學校不漲價也招不到學生。“商品自己會根據市場進行調節,沒有必要對學費的高低進行限制。”他認為教育部應該著力關註如何進一步規範教學質量認證,保證其辦學效果。

而對本次四部門聯合發文整治亂收費、亂辦學,鐘鴻鈞認為這與當前反腐氛圍相關。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據統計,政府部門、國企參與MBA、EMBA學習比例達到10-20%,“費用基本上不是自己掏腰包,拿政府(納稅人)的錢來讀EMBA是不合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865

清華經管未來科技EMBA項目發布 科技型戰略企業家共話未來

2018年4月28日,未來科技EMBA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舜德樓舉行發布儀式。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煜波,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主任魏少軍,將門創投創始合夥人兼CEO、清華經管國際EMBA 09級校友高欣欣,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校友、清華-青騰未來科技學堂首期學員楊帆分別發表了主旨演講。清華經管EMBA教育中心主任賈莉老師對“未來科技EMBA”進行了精彩介紹,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謙老師、主任助理莊麗老師出席活動。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煜波教授與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陳勁教授,Face++聯合創始人、清華大學姚期智實驗班校友楊沐,華芯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CEO汪凱博士,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合作發展部、綜合管理部總經理尚國斌等來自學界、科技界、企業界的多位嘉賓進行了共話未來科技的圓桌對話。

隨後,陳煜波教授、魏少軍教授、陳勁教授與與會嘉賓進行了有關科技驅動未來的閉門學術研討會。

清華大學蘊含巨大的科技力量,各個前沿實驗室里隱藏的是會影響世界的尖端黑科技,比如“與愛因斯坦最親”的微納光電子學超凈實驗室研究的是微納結構中物質與光波/光子相互作用的新興交叉學科;最“火眼金睛”的圖像識別與高速圖像處理實驗室研究的是人臉識別與高速圖像處理;最“多維”的三維圖像認知實驗室,從事智能無人系統視覺研究,將圖像識別與認知心理學結合。這些並不被外界所熟知的科研成果,會逐步改變我們的生活。如何才能更快構建產學研用的一體化平臺,如何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與企業結合起來,如何撬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未來科技EMBA項目應時而生,旨在搭建一座前沿科技與企業家溝通的橋梁,一個撬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杠桿,讓科技的DNA精準地印刻到實業中。

【未來科技EMBA】

未來科技EMBA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傾力打造的新時代項目,旨在培養產業領跑者。以清華經管EMBA核心的“天”“地”“人”“通”課程為管理內核,重塑企業家對於宇宙、未來、自然的三重認知,打造科技人文跨界學習、頂級實驗室探訪、科研成果轉化的全生態鏈,為國家培養掌握核心科技、引領中國未來、貢獻人類社會的科技型戰略企業家。

培養未來戰略思維的企業家,展望未來核心科技前瞻,直接對話全球理論創始人。

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北京、深圳、巴黎、圖盧茲、矽谷五地教學。特設全球領導力開發教學環節,強化領導力培養。

發揮清華資源優勢,為國家培養國之重器。兩院院士解析清華原創、前沿科技成果,構建清華科技產業轉化模式。

根據新時代、新特點,探討新型企業管理之道,權威解讀政策經濟。

以戰略創新,賦能動力變革;以管理創新,賦能效率變革;以模式創新,賦能質量變革。期待未來科技EMBA項目為持續創新、擁抱未來的企業與企業家,提供一份“清華能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