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起,搭乘物聯網智能家居這輛快車,WiFi模塊開始騰飛。通過嵌入WiFi模塊,傳統的插座、微波爐、洗衣機等硬件設備都可以實現一定的智能化。
鑒於WiFi巨大市場存量和WiFi模塊的低成本,在傳統家電廠商互聯網轉型過程中WiFi模塊深受歡迎。
然而,當售價1元的WiFi模塊都出現了,智能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
打響價格戰
在行業內浸染十年有余,從2013年開始,上海慶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兼創始人王永虹明顯感覺到來談合作的企業越來越多。而從當時的市場價格來看,傳統WiFi方案的平均價格遠超過40元。
但好景不長,隨後市場格局就發生變化。2015年1月,小米推出應用於家電設備的WiFi通用模塊,一個只需要22元,甚至在發布會上承諾未來會以10元價格提供給智能家電廠商。僅隔兩個月,360公司推出1元智能模塊WiFi模塊,將價格拉至谷底。
低價背後是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新興的WiFi模塊小型生產廠商讓整個市場魚龍混雜,另一面巨頭們也從合作方變身競爭對手,開始嘗試自做模塊。杭州古北電子科技(BroadLink)CEO劉宗孺和雷軍反目成仇就因此而起,在小米研發路由期間,雙方一度合作密切,甚至在小米路由第三次公測版包裝內都含有一個BroadLink RM-home智能遙控,但在小米路由器正式發布後,小米表示要自己研發智能家居WiFi模塊。
在摩爾定律之下,硬件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面臨價格下降的趨勢,但在王永虹看來,“在產業趨於成熟的過程中,成本下降幅度是有一定限制的,一味地降價,甚至通過犧牲自身利益來換取市場,是一種營銷行為。”
雖然WiFi模塊是很小的零部件,但據上海慶科研發總監CTO沈建華介紹,產品從研發、生產以及後期測試需要一道道複雜的程序,每一道程序都需要成本付出,例如一個WiFi模塊在上市前的認證費用就高達10萬。
“一些模塊過分註重所謂的成本,過度簡化芯片電路設計或外圍設計會發生雜散超標問題,帶來的問題就是手機正常通話時沒有辦法接通,或者連接蜂窩網絡突然斷線,甚至會發生智能硬件不受控制,造成心臟起搏器異常。”上海慶科硬件研發總監蔣琛舉例說道。
轉型路徑
360推出的1元智能WiFi模塊明顯低於成本價,而其背後的打法顯然並非希望通過硬件本身來賺錢。通過1元戰略,吸引更多的家電廠商快速接入到360智能家居平臺中,構建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態圈。
“通過低價占領更多的市場,尤其是家電大型廠商,一旦接入,為了保證全產品線的互聯互通,更利於後期產品應用至家電廠商全線產品。”在此前的采訪中,劉宗孺曾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闡述低價背後的邏輯,今年8月份,BroadLink也公布DNA Kit開發平臺的WiFi模塊售價僅9.999元起。
劉宗孺也深知不足10元的售價當然賺不到錢,而BroadLink 物聯網開發平臺DNA Kit所提供的聯動測試、雲服務搭建、大數據支撐等服務可以釋放後期利潤,也能夠提升用戶的黏性。
“WiFi模塊屬於硬件產品,量上去後價格肯定會下跌,去年價格已經在20元內了,但成本之外,創造更多的價值,才會有持續的增長空間。”沈建華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競爭壓力下,上海慶科則嘗試轉型提供基於WiFi模塊的軟件產品“Mico”物聯網操作系統,開發者可以在各種微控制平臺上,通過“Mico”系統來設計和接入互聯網,實現自家產品的智能化。
“芯片原廠只提供給我一個芯片驅動,例如手機裝了安卓,你不用管它里面用的是高通的芯片還是哪家的芯片。簡單理解Mico系統是PC時代的Windows,手機時代的安卓和iOS。”沈建華向記者解釋道。
在沈建華看來,所謂提供雲平臺的WiFi模塊公司還沒有誕生,整個物聯網分為連接、平臺、服務三個階段,現在整個市場仍處於第一階段,即如何將各種設備穩定、可靠、安全地連接到互聯網,“這個階段還沒過,後面的平臺、服務階段還有相當長的路程,所謂平臺過幾年是否存在,我們都打個問號。”沈建華直言。
有同樣布局的並非慶科一家,此前ARM推出了專門針對物聯網領域的mbedOS物聯網操作系統,希望通過微控制器軟件標準接口進一步鞏固其在物聯網芯片領域的霸主地位,讓各大芯片廠商成為ARM的“代工廠”。海爾、美的等終端設備廠商也在自主研發模塊方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從單品、系統到平臺,WiFi模組廠商都在尋找差異化發展路徑。整個產業鏈從上遊芯片原廠到雲服務平臺再到終端設備廠商,大家各有各的算盤,卻又僅僅捆綁在同一利益生態圈內。“雖然一些小的廠商開始抱團,形成智能生態系統,但每個生態系統又是獨立的信息孤島,一個統一的智能設備底層系統才是智能設備爆發的基礎。”沈建華表示。
面對挑戰,央視體育不得不依靠歐洲杯、奧運會、世界杯等幾項的全球性重大賽事版權來捍衛昔日霸主地位。這樣的情景似乎有反圍剿的意味。
本文系微信公號懶熊體育(ID:lanxiongriyu)對i黑馬投稿,作者余偉、董欣導。
恐怕大多數人沒能想到,央視體育頻道的領軍人物江和平或在本屆奧運會後揮手作別。
懶熊體育從多方信源得知,江和平的新職位將是央視新聞中心副主任兼外語頻道(英語、西語、法語、俄語、阿語等頻道)總監,此次調整在奧運會之前就已經生效,奧運會結束後正式實施。
“隨著里約奧運會的圓滿落幕,我將與奧運告別。過往11年參加的大賽仍歷歷在目,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憶!”8月22日中午,江和平發布了這樣一條朋友圈,配圖是他和大屏幕的合影,屏幕中閃爍著中央電視臺的3個體育子頻道(CCTV5、CCTV5+、風雲足球)的LOGO圖以及江和平自己的簽名。
22日晚,懶熊體育通過電話、短信聯系江和平,對方對此事暫不做評論。目前,央視官方還沒有宣布這一消息。
不過,懶熊體育還得到消息,與江和平一樣,央視體育頻道副總監張興在今年歐洲杯後已退休。這意味著目前央視體育頻道的正、副總監職位各空缺一人,內部尚未公布人選,員工紛紛猜測,按照常理,副總監或從內部提升,總監由上級指派空降。
一位中視體育工作人員對懶熊體育介紹說,此前,江和平已經卸任中視體育董事長一職。
江和平在朋友圈道別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源自安徽桐城的六尺巷。
現年53歲的江和平生於安徽桐城,深耕央視多年,面對或多或少的爭議,常有“六尺巷”的淡定。
江和平曾擔任中國乒協副主席,而當時CCTV5偏愛轉播乒乓球,甚至連中國隊的隊內選拔賽都不錯過,一度招來非議。
2011年鹿特丹世乒賽期間,圍棋大佬聶衛平在個人博客上對央視大量轉播乒球賽事表達了抗議。
當時江和平解釋說:“每個國家、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喜好,美國電視成天播籃球,歐洲總是播4大聯賽,像北京臺體育頻道成天播國安的比賽,上海臺播申花,大家也沒說什麽吧?乒乓球是我們的國球,我們播乒乓球有什麽錯?”
目前在中國乒協的官方網站上,乒協副主席一欄已經沒有了江和平的名字。
最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以央視為首的傳統電視臺開始迎來新媒體平臺的沖擊。這種沖擊,在資本強勢註入之下越發明顯。在中超、中國之隊、亞足聯賽事、西甲等眾多優質賽事上,央視失去了主動權,體奧動力、樂視體育、PPTV等平臺成為了主導者。
另外一方面,新媒體的崛起和體育創業大潮的到來,也讓央視面臨大量的人員流失,劉建宏、王濤、申方劍、段暄等名嘴以及眾多經驗人士先後出走。曾經“體育人才第一平臺”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面對挑戰,央視體育不得不依靠歐洲杯、奧運會、世界杯等幾項的全球性重大賽事版權來捍衛昔日霸主地位。這樣的情景似乎有反圍剿的意味。
江和平在今年通過略為強勢的手段為自己的東家連下兩城。
在7月結束的2016年歐錦賽的轉播中,CCTV-5作為歐錦賽在中國大陸地區獨家全媒體版權的擁有者,沒有進行任何分銷,最終在收視數據和廣告收入的考試中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從實際效果來看,是歷屆歐錦賽轉播報道最好的一次,廣告收益創造了歐錦賽的新高。”江和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還特別提到了困擾他的央視解說問題,在他看來,2016年歐錦賽是自2002年世界杯以來效果最好的一次解說,為今後的體育大賽轉播報道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剛剛結束的里約奧運會,雖然騰訊體育等從央視拿到版權,但延遲半小時的直播和並不清晰的畫質,讓新媒體平臺的播放效果大打折扣。
毫無疑問,江和平帶領的央視體育是這兩場戰役的勝利者——央視也真的反圍剿成功了。
只是,作為傳統電視臺,央視這頭大象依然面臨著眾多的問題。長期忽視互聯網平臺所帶來的問題依然明顯。CNTV雖然擁有歐洲杯和奧運會版權,盡管卡頓等技術問題已經開始得到解決,但它的推廣等方面還是比較滯後。
江和平離開之後,央視體育頻道會如何應對接下來的新媒體圍剿,未來的一切還都是個問號。
附錄:這些年從央視體育頻道告別的知名員工
馬國力:前央視體育中心主任,2005年離開央視體育中心,借調BOB(北京奧林匹克轉播有限公司),2008年開始擔任盈方中國總裁,2016年出任樂視體育副董事長。
黃健翔:主要負責央視體育頻道足球解說,曾擔任世界杯、歐錦賽、德甲、意甲等解說員工作,2006年離開央視,現是多個欄目的主持人,動吧體育合夥人。
劉建宏:最早在《足球之夜》欄目開始工作,後在世界杯、歐錦賽擔任重大賽事解說工作,2014年離開央視,現是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
王濤:主要負責《天下足球》及足球賽事幕後配音工作,解說風格幽默,制作了《足球各種嘿》和《翻轉巴西》等,2014年離開央視,現是北半球國際創始人兼CEO。
申方劍:從《足球之夜》實習生編輯配音工作做起,後擔任意甲、德甲、法甲、西甲等足球賽事解說員工作,2015年離開央視,現是PPTV解說員。
段暄:前《天下足球》欄目主持人,世界杯、歐錦賽、中超、德甲等賽事的解說員,2015年離開央視,現是香蕉體育CEO。
敖銘:1995年開始在央視體育頻道解說賽事集錦,1999年在新浪以及之後在搜狐擔任體育頻道總監,2008年創立了草根足球平臺加油中國體育社區,2016年加入樂視體育出任總編輯一職。
來一次太空之旅,或許是許多人未來的目標,從技術而言,或許很快在未來實現,8月26日,光啟“旅行者”號總工程師周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載人驗證版飛行器已完成主要分系統研制,計劃2016年下半年擇機放飛測試。
過去,臨近空間技術主要由軍方掌握,用於獲取情報、對地觀測等,如今,越來越多企業投入臨近空間技術研發,試水體制外商用市場。
然而,對於投資人而言,在進一步明確商業模式前,臨近空間技術或許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目前,臨近空間飛行器主要是熱氣球、飛艇,在總數不多的投資標的中,極少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更多還處於探索階段。”創想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牛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道。
在充滿科幻色彩的應用背後,臨近空間技術是真正具有價值的前沿技術還是概念炒作?
臨近空域的機會
從距離而言,臨近空間是指距地面2萬米到10萬米的空域,是介乎航天和航空之間的過渡區域。過去,臨近空間技術主要為軍方掌握。美國空軍為臨近空間飛行器確定了多個軍事應用方向,其中包括戰場指揮、通信、情報監視和偵察、導彈防禦等。
對比航空和航天空域,臨近空間處在較為安全的離地距離:在此空間的飛行器在擁有對地觀察優勢的情況下,防空武器也難以對其形成實質性的威脅。
到達該飛行領域並不算難事,通過一定技術,航天飛機能夠達到2萬米以上飛行高度,但卻不能在該高度上過久停留,目前只有飛艇以及熱氣球等飛行器能夠適應在臨近空間長期飛行。而空氣稀薄、日照強烈等不利條件,對於構造飛行器的材料適應能力的要求比較嚴格。
由於稀少的空氣含量容易造成飛機超功率運載,飛艇與熱氣球等臨近空域的飛行器主要利用氦氣的浮力將飛行器送上空域,需要材料耐受住外部高溫及內部極低溫的環境。目前比較好的材料是PBO,臨近空間飛行器需要將PBO做成纖維並工業化生產。就技術而言,美國總體設計水平最高,而日本在材料制造上有一定優勢,國內一些公司和高校已經有PBO纖維的生產樣品。
而民間企業對於臨近空間技術掌握以及運用上仍然具有差距,但並不妨礙資本對該領域進行探索,不少企業已經布局目前尚未被完全開發的臨近空域。
目前,國內華麗家族、光啟皆進行臨近空間飛行器放飛實驗。華麗家族試飛下屬子公司北京南江空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中的臨近空間平臺“圓夢號”在去年10月完成放飛。
而光啟科學將在今年實驗載人版飛行器。據周飛介紹,“旅行者”號包括浮空系統、載人艙系統、測控系統還有放飛回收系統和應用系統等五大技術。除了接入物聯網、互聯網以及大數據處理等相關應用以外,在今年下半年將進行搭載活物(首批搭載實驗活物為太空龜)飛行實驗。“目前在該領域沒有成熟企業,我們跟中國航天有合作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案。”光啟科學董事長劉若鵬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道。
體制外商用探索
近年來,航天航空技術逐步向體制外滲透,企業從軍方接過研發一棒,SpaceX等企業的出現降低了商業化成本。
然而,對於進一步商業化需求,臨近空間飛行器需要克服的問題除了多重技術難點,還有並不明確的商業模式。牛旼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臨近空間技術的投資標的較少,商用價值也並不明朗。
傳統商業航天航空技術主要是體制內,產品與技術向軍方輸出,隨著市場進一步放開,越來越多體制外的商業模式出現,然而對於有效的商業路徑還處在摸索階段。“誰先解決商業化這端誰就更有價值。”牛旼對記者說道。
據了解,目前,臨近空間商業應用場景主要有三類:運輸、對地數據收集與監測以及觀光性質的載人飛行。其中,載人飛行以及運輸是未來主要的商業場景。但這些場景的商業價值還有待商榷。“運輸需要考慮效率和載重量,載重量倒是有一些優勢,但運行效率比較低,臨近空間載人頂多是觀光,運輸是偽命題。”牛旼對記者說道。
早在2013年,美國公司World View就推出了熱氣球臨近空間之旅,當時,一個座位售價就達到7.5萬美元。然而,對於高昂的研發投入而言,這個價格仍然難以回本。
根據光啟官方介紹,此次公布的“旅行者”號飛行艙一次只能乘坐6人,飛行時間為5~6個小時,在距離地面20千米高空停留2~3小時。目前,官方並未公布具體成本以及消費市場單次旅行價格。而此前,劉若鵬曾表示,預計臨近空間平臺成本是同步衛星平臺的1/10、光纜通信的1/5。
而對比上述的飛行器,最近在英國放飛的“飛天屁股”Airlander盡管爬升高度只有4.9千米,英國政府為此卻已經花費370萬美元。
這個項目原來是美國軍方項目,隨後因為軍費裁減而被迫在2013年出售給英國HAV公司,HAV公司後又因資金不足而停止開發。2015年,通過英國當局的資助和HAV的眾籌,改造得以繼續進行。
對於投資人而言,對比臨近空間技術,航天技術商業化價值或許更大。目前已經投資多家航空企業的牛旼告訴記者,對於類似技術,其更傾向於對於火箭、衛星技術的投資。“火箭是通往太空的入口,對比而言,能制造衛星的企業很多,但是發射機會少,火箭則不一樣。國內已經出現一些比較優秀的民營火箭制造發射的企業,而衛星領域的門檻並不高,最重要的是找到切實有效的商業運作模式。”牛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道。
消費金融領域,早已風起雲湧。面對巨大的市場和越來越多的湧入者,從原平安信保、陸金所轄下P2P小額信貸業務、平安直通貸款整合而來僅僅一年的時間,平安普惠在非銀行類的個貸市場中份額已遙遙領先。
從平安普惠的個貸產品來看,申請便捷、放款迅速是主打的特色,其新產品i貸2.0更是標榜“全線上操作,放款最快僅需3分鐘”。在極速放款之下,要保持業務的優質,強大的風控體系就成了“必備品”。近日平安普惠首席風控官林允禎接受第一財經專訪,講述了產品背後的風控邏輯。
“信任”和“風控”並不矛盾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國內個人貸款余額約為28萬億元,其中96%由銀行系提供。其余4%的市場份額由1.5萬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和分散的小貸公司占據,平均每家市場主體的貸款余額只有1億,而發展僅1年的平安普惠以獨占6%遙遙領先。尤其近期,其月均新增貸款達200億元。
成功的首要元素便是穩健領先的風險管理。在平安普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趙容奭口中,風險管理是公司業務的根本。
那平安普惠的風控模型是怎樣運作的?
“基於我們在中國過去10多年的消費信貸經驗,現在我們已經積累起來400多萬客戶的金融數據。他們的行為數據、輪廓數據我們都做了分析。基於此,我們建立起了一個非常可靠的風控模型。基於風控模型,輔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比如通過手機,客戶就可以申請貸款。”林允禎表示。
據她介紹,在10年前平安的消費信貸業務起步時,借鑒了香港、韓國和日本等國家的風控模型。在積累了數據之後,就嘗試建立自己的評分模型、定價模型、審批模型。再加上從平安集團層面獲得的大數據,以及一些人臉識別、微表情等高新科技,進一步提升了風控管理能力和水平。
從平安普惠的產品,尤其是無抵押和純線上貸款產品的特性來看,主打的是便捷快速和“信任”。
就“信任”和“風控”如何找到平衡點,林允禎稱,她認為信任和風險管理並沒有沖突和矛盾。她表示,平安普惠的風險管理流程的出發點並非風險控制,而是管理風險。“通過比較恰當、合適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機制來管理風險,我們對每個個體進行綜合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決定可以給多少金額的貸款以及合理的定價。我們的目標不是將損失降到最低,而是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所以才能夠有這種信任。”
據林允禎表示,目前平安普惠的壞賬率大約在5%。“這個水平比市場平均水平好得多。”
還沒有可比的競爭對手
消費信貸市場,有傳統的銀行早就盤踞其中,也有互聯網公司攻城掠地。但林允禎稱,目前來看,平安普惠還沒有一個很恰當的可比競爭對手,因為他們和傳統的銀行和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並不一樣。
“如果銀行和普惠在風控方面進行比較,那我們的流程、規則、決策,大部分都是由機器完成的。” 林允禎表示,在處理一單申請所投入的人力和每天可處理的申請量方面,銀行無法與平安普惠進行比較。“我們不需要讓客戶提供大量的紙質材料或是信息。只要客戶進行授權,我們就可以獲取他的大數據信息,同時我們還有一套模型,可以在沒有人工幹預的情況下快速做出一筆貸款決策。”
而和互聯網金融公司相比,林允禎認為平安普惠生來就有金融“DNA”,是從金融的DNA環境當中生長起來的。
“不管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科技,這些本質還是消費信貸的業務。在這個行業,並非擁有了所有的技術就可以成功。核心的風險管理概念、流程,風控的文化、經驗才應該是起點和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從傳統的模式起步,現在我們正在向互聯網金融的行業轉型。而很多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並不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她稱。
“我不想再去那樣的公司了”
「我們寫過創業者的創業故事,寫過投資人的投資邏輯,不如這一次寫寫他們背後的“打工者”的真實生活。」
李師傅是一個全職互聯網約車司機,他用過易到、滴滴、Uber 三個軟件,Uber 不久前被他淘汰了,原因是他通過 Uber 接到喝醉酒的乘客的概率最高。
李師傅老家河北,讀完初中就沒讀了,10幾歲來北京打工,最開始在市場送貨,後來租了個攤位賣蔬菜水果,然後找了個媳婦兒也是賣菜的,正好倆人搭夥賣菜,日子也過得不錯,據他說當時一個月賺 2 萬塊錢還是很輕松的。
後來去市場買菜的人越來越少了,生鮮電商搶走了一部分生意,外賣搶走了一部分生意,還有比市場看起來高級的超市也搶走了一部分生意,總之,他們日子不好過了。
他們有兩個孩子,都送回老家讓老人帶,上學也在老家,前幾年攢的錢買了輛車,還有房租、攤位費七七八八加起來,反正是有點過不下去的意思。
周圍有朋友推薦他去拉車,用手機下載個軟件就可以了,他聽說有人一個月可以賺好幾萬。他雖然搞不懂什麽是移動互聯網,什麽叫共享經濟,但是他懂一天接多少單就可以拿補貼,一周接多少單可以再拿一次補貼,他幾乎沒有猶豫,把攤位留給媳婦兒一個人看著,從此幹起了沒日沒夜的約車司機。
在北京,像李師傅這樣被莫名其妙吸入互聯網旋渦中的人不少,他們大多幹著底層的工作,不懂技術不懂互聯網更不懂投融資,被略微高一些的工資吸引,來到了一個看起來五彩斑斕實際上卻漏洞百出的世界。
一
共享經濟,沒有社保?
來自河南的陳鳳在北京郊區的一個廠里工作了近 10 年,辭職後她在網上錄入自己的信息想找一份新工作,沒多久,她收到了一家提供上門服務的互聯網公司的面試邀請,職位是家政員。
她被告知,這份工作每個小時的薪水是 25 塊錢,而她上一份工作月薪只有 3000 塊錢。
通過面試和培訓,陳鳳在手機里下載了公司的App,她隨時可以收到附近的訂單,她需要在約定時間到達並提供保潔服務,在她看來,這份工作自由,也不累,還賺的多,她很開心。
當然這只是一開始。
她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社保被中斷了,公司告訴她,像她這樣的員工只是平臺上的兼職員工,或者說叫自由職業者,不存在雇傭關系。
這直接導致了她 5 歲的女兒無法在北京上學。
盡管公司宣稱沒有雇傭關系,但是對他們的管理卻幾近嚴苛:每筆訂單必須接受,否則會被罰款;收入直接與好評度掛鉤,並且會被平臺「神秘」的算法左右,她每天早出晚歸,疲於奔命。
二
轉化率不到5%的地推
每天疲於奔命的還有楊軍華,他 2015 年冬天開始做掃碼地推,送藥上門、外賣、金融理財、生鮮......他幾乎把不同行業都做了一遍。
他選擇做地推的主要原因是時間自由來錢快,一般是一個星期結一次工資,有的時候甚至當天結算,從沒拖欠過。去年 12 月,他在雙橋做一款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地推,一個用戶需要關註公眾號、下載App,並且註冊之後,可以獲得一個玩偶,而有這樣一個用戶楊軍華可以獲得 5 塊錢。
從下午 6 點到晚上 10 點,他在冷風里站了 4 個小時,掃了 10 來個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看著不太有人流量的街道發楞,跟他搭伴的同事告訴他,他們接的這個活,應該是已經轉了好幾道手了。
「一般公司里的正式員工會拿第一手的費用,然後一層層往下,像我們地推一般就是 2 塊到 5 塊,最多的有 7 塊,但是其實他們公司的預算是一個用戶 20 塊錢甚至 50 塊錢。」楊軍華說道。
晚上 11 點,接應他的人來了,他們清點了還沒發完的禮物和已經登記的數量。
冬天是掃碼的淡季,他想多接一點單子,打開手機里的掃碼微信群,里面正在討論,哪個新的 App 要上線了,哪個 App 的安裝註冊過程最簡單,哪個公司結款快給錢多,甚至還有哪個公司給的禮品好。
有一次,楊軍華接了一個在超市做地推的工作,大部分的人都是中老年,他們不懂楊軍華在推的分類信息 App 到底有什麽用,但是他們想要免費的大袋洗衣液,很多人直接把手機給他讓他來操作,然後拿了禮品走人。
那天下午他掃了 150 個人,一個人 3 塊錢,他拿了 450 塊,做的久了他也懂一點什麽叫「用戶轉化率」,他說:「這樣的地推,轉化率不超過5%。」
也不是每次都能有所收獲,他曾經遇到過一次地推活動居然讓現場的工作人員比賽地推速度,半個小時後只留推送效率最高的幾個人。楊軍華很氣憤,直接抗議走人了。
三
“天天吃沙子,不如回老家了”
晚上 12 點,小周走近路邊一家涼皮肉夾饃的小店鋪,店鋪里四張桌子只坐了一桌客人,在店鋪里幫忙的年輕姑娘也坐在一張桌子上開始吃她的晚飯,小周進來沖她打了個招呼喊道:“16號訂單好了嗎?”
“馬上就好了,你等會兒,你吃過飯了嗎?”
“吃什麽飯,哪有時間吃飯。”小周站在店門口點了根煙,這時候又進來一個跟小周一樣穿著藍色統一服裝的外賣小哥,進來也直接喊:“23號訂單。”
兩位外賣小哥一起進來,本來略顯冷清的小店突然熱鬧了起來,他們自然而然的開始討論起了工作上的事情。
“哎,你那個訂單送到哪?”
“我看看啊...我靠!又是慈雲寺那個什麽小區,我上次去過一次,太難找了特別遠。”
“我那邊還有一個訂單也是慈雲寺的,要不給你你一起送了吧。”
“真是服了,每次都給我派這種單子,老子明天要去跟老張反映一下,這樣下去我帶 5 個電瓶都不夠用啊,真煩,老子不想幹了。”
店里的姑娘擡起頭問他為什麽不想幹了,他回答道:“天天吃土,吃沙子,也存不下錢,不如回老家了。”
正說著,老板把打包好的食物提了出來,小姑娘幫著一起確認了一下訂單內容,小周掐掉手里的煙頭,繼續問另外一個外賣小哥:“哎,你今天幾點下班?”
“今天我上晚班,幹到明天早上。”
“我靠,你太有勁了吧,你不累啊。”
“晚班給的錢多,而且訂單不多,可以中間瞇一會兒。”
小周給了他一個“算你厲害”的眼神,趕緊把保溫箱蓋好,夜色里突突突的向慈雲寺方向去了。
“我不想再去那樣的公司了”
晚上 12 點,李師傅也還在路上跑著,他現在盡量避開早晚高峰期,晚飯之後會繼續出來拉活,一般會拉到早上 5 點。
即使他這樣的工作量,他一個月最多可以賺到 1 萬塊錢,而最開始的時候,因為高額補貼,他輕輕松松一個月可以拿到 3 萬。
半夜突然下起了暴雨,距離這一位客人的目的地還有一段距離,李師傅祈禱雨下的久一點,這樣後面的訂單應該可以翻倍了。
正值暑假,他把在老家的小孩接到了北京,整整兩個月,他幾乎沒有時間陪小孩吃一頓飯,更別提帶他出去玩了。
媳婦那一頭的市場攤位,已經通知要被市場收回了,而那個他們工作了十幾年的市場,因為要整改暫停營業,他感覺壓力更大了。
這份工作也不是長久之計,他想。
楊軍華比他早一步發現這個道理,因為他發現地推完全就是一個“畸形”的行業。像金融類App,通常需要用戶上傳身份證,基本上走到這一步90%以上的人都會拒絕,如果遇到還需要視頻驗證的,他半天都走不完一個流程。
刷單的情況愈演愈烈,公司也開始要求越來越高,而地推也逐漸被一些更有渠道的人壟斷,甚至新的 App 還沒上線他們就已經去談好了。
陳鳳被莫名其妙的各種罰款和沒有保障的工作逼得喘不過來氣,互聯網公司為了縮減開支,讓模式更“輕”,對外宣稱自己只是建立“連接”,進行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從而獲得更高的效率和價值。
而在這背後支撐的陳鳳受不了了,她選擇了辭職,回到了郊區找了一份工資不高但是更穩定的工作。
“我不想再去那樣的公司了。”她說道。
盡管有科技巨頭的收購和VC風險投資,然而創建一家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工智能從誕生至今,其理論和技術日漸成熟,應用的領域也不斷的擴大。未來,人工智能所能夠帶來的科技產品,也將演變成為人類智慧的“錦囊”。人工智能逐步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人類的健康狀況得到了改善,人類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人工智能像是一塊待全面開發的的沃土,不少科技公司也紛紛投入到人工智能領域,蘋果、Facebook、谷歌等紛紛開始研發人工智能應用,並將其視為未來發展的關鍵。巨頭環伺之下,AI領域的創業是否還有機會呢?
本文是美國知名風投機構聯合AI創業公司推出《AI創業的現實與策略》報告,AI世代(微信號:tencentAI)對此進行翻譯整理。
科技巨頭紛紛搶購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人工智能漸趨成為科技產業熱門的領域。據市場調研公司CB Insights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已有近140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被收購,同時,CB Insights指出,為了獲取最佳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包括谷歌、蘋果、IBM、雅虎、英特爾等美國科技巨頭,在過去五年間一直在悄然收購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科技巨頭們在人工智能領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爭。從谷歌的私人助手Assistant到蘋果的Siri,從微軟的Cortana到Facebook的聊天機器人,無一不通過研發自主技術激烈地角逐著。
憑借著在人工智能領域完成的11筆並購交易,谷歌一直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保持著領先的地位。近期,谷歌更是通過收購了用於開發聊天機器人的人工智能平臺Api.ai,而使其在人工智能領域領先的地位進一步得到了穩固。
不僅如此,一向對並購策略漠然視之的蘋果,在收購了人工智能公司Turi和Tuplejump之後,於今年年初,收購了人工智能初創公司Emotient。對人工智能密切關註的英特爾,也在今年收購了Itseez、Nervana Systems和Movidius三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不久前,三星電子通過收購Viv Labs 打入了人工智能市場。Viv Labs是一家致力於打造開放式人工智能助理平臺的初創公司,其在2010年被蘋果收購後,為為之退出了Siri 語音助手。除此之外,Twitter今年在人工智能領域完成了4宗並購交易,Salesforce去年通過收購Tempo AI也成功殺入人工智能領域。
可見,創辦一家特色的AI公司,然後並入科技巨頭的疆域,也可以算作一次成功的創業之旅。
如何建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除了各個科技巨頭並購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以外,VC投資也紛紛湧入了人工智能市場。調研公司CB Insight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有121家私人控股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獲得了10.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創歷史最高紀錄。
盡管有科技巨頭的收購和VC風險投資,然而創建一家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關於如何創建人工智能創業公司,《AI創業的現實與策略》報告中提出的“5P”策略或許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分別是Positioning(定位)、Product(產品)、Petabytes(數據)、Process(程序)以及People(人才)。
1.定位
科技公司紛紛押註人工智能,並基於長遠的目標來考慮人工智能。對於各大型科技公司來說,他們有能力聘請最出色的人工智能人才、有實力收購最優秀的人工智能團隊並能夠獲得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數據。面對橫亙在前的各大科技公司,若想建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我們能做的就是繞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大型科技公司雖然在建立廣泛的橫向產品(圖像/視頻/語音識別、語言翻譯)和基礎設施(人工智能雲)方面擁有強大的優勢,但他們不可能解決每一個單一垂直問題。
從整體上而言,大型科技公司更專註於消費者,而不是企業。相較於大型科技公司,我們擁有大量的機會來提供更深入的企業解決方案,要知道,美國“財富1000強”企業都擁有大量的數據集。
而對於初創公司而言,提供廣泛的可信技術(包括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是一個長期策略。大型科技公司只要將部分技術開放源代碼(例如谷歌開放人工智能系統TensorFlow源代碼)就可能對你的業務造成影響。我們能做的,就是專註於提供能夠幫助客戶解決特定問題的工具。
廣泛的人工智能技術能被應用解決許多問題。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美國AI創業公司HyperScience有著兩個決定:其一,專註於企業,尤其是“ 財富1000強” 企業;其二,後勤辦公自動化是第一個前沿陣地。
2.產品
針對人工智能產品,一定要100%準確嗎?面對人工智能技術,人們通常會在認識上存在著一個誤區:由人類來幹預人工智能。然而,事實卻是:草率地決定由人類來幹預人工智能就等於失敗。
我們應該清楚的意識到,對於人工智能產品,是否一定要100%的準確,答案是不一定的。對Facebook、Netflix等這樣一類低風險產品而言,我們是不需要追求產品的100%準確的,而針對Enlitic、特斯拉這樣一類高風險的產品來說,我們必須追求產品的100%準確,否則將會給人類帶來人身安全問題。
人工智能產品通常會有人工的介入操持的現象時有可見。諸如特斯拉無人駕駛汽車,由人類值守人工智能,能夠有效地規避風險;同時,人工介入人工智能,能夠協助處理一些未留下深刻印象的用戶體驗。
服務,是人工智能產品的核心。人工智能在企業中,就是基於人類的需要。人工智能的現實便是服務需要被成功地部署到企業中。打造人工智能產品,應基於“數字網絡效應”。已被谷歌、亞馬遜等行業巨頭證實了的數據網絡效應,同樣適用於Hyperscience等初創型公司。
3.數據
關於數據,除了有Data.com這樣的公共數據集之外,還有諸如彭博社需要許可的數據集。那麽如何抓取數據呢?
通常情況下,我們使用WEB抓取數據以外,還包括物理世界抓取。例如特斯拉Autopilot項目總監斯特林•安德森(Sterling Anderson)稱,特斯拉車主使用Autopilot半自動駕駛功能累計行駛里程達到約1億英里。整體而言斯拉車主在過去18個月(截至今年6月)累計行駛程長達7.8億英里。
在推出Autopilot功能前,特斯拉利用其龐大的車輛隊伍作為Autopilot項目數據收集工具。在美國,Sense360的傳感器技術被250多款移動應用(App)和150多萬臺設備所采用。每天可采集超過1TB的匿名數據,詳細地展示了我們的一億多用戶(月訪問量)的各方面信息。
4.程序
要想在物理世界中成功地部署人工智能,50%的工作與“預期管理”和“社交工程“相關,而不是技術實力。而對於企業而言,他們希望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創造奇跡,然而,人工智能工程師在企業當中還屬於“新鮮事物”。
當你真正成立了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如何才能不把人工智能賣給企業呢?沒有事先提供真正的價值,那通常是行不通的。這是,我們需要與企業交涉,讓他們貢獻出所有數據,我們會使用它來調整算法,奇跡就會發生。
當然,在建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時,我們不能忽略的就是人工智能社交工程。我們應該幫助客戶了解哪些問題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來解決(以及哪些問題不能)、幫助客戶開發人工智能相關的測試程序和成功標準以及解決安全或數據隱私相關問題。
5.人才
創建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強大的技術團隊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是人工智能公司的中堅力量。通常情況下,送死需要核心的機器學習人才——一般情況下需要擁有博士學位,還需要頂級工程師(有能力部署人工智能技術並使之產品化)。最理想的情況是,能同時兼任以上兩者。大多數情況下,CEO也需要深諳技術。
然而,在如今的人工智能行業中,像上述所說的人才數量是有限的。大型科技公司願意花數百萬美元聘請一位擁有博士學位的深度學習專家,而對於初創公司來說,其面臨的難題,就是很難吸引人工智能人才,但“財富1000強”企業更是如此。
對於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來說,其所需技術團隊,若純粹地“為了技術而開發技術”,這種行為是危險的,而專註於服務客戶才是技術團隊DNA的一部分。在HyperScience的經驗中,26名團隊成員中,只有一位“非技術”成員負責銷售(但該成員可以編碼)、有一半的團隊成員位於保加利亞、在企業的早期階段贏得客戶,緊密圍繞客戶建立產品。
我知道什麽是不變的,所以能根據十年之後不變的事物,建立商業戰略中對的東西。
本文由微信公號新榜(ID: newrankcn)授權i黑馬發布。
在當代中國,對品牌商來說,什麽是最好的內容營銷方式?過去五年有許多公司成長為獨角獸的公司,這些公司在內容營銷的方式上都存在怎樣的共性?分眾傳媒的董事局主席和首席執行官——江南春,以廣告人、分眾傳媒CEO以及金榜獎評委的三重身份,在“2016金榜獎·內容營銷盛典”上用獨特的視角和觀點解析了在內容營銷熱潮之下,獨角獸公司贏得指數級增長背後的秘密。
差異化的定位
我們為廣告主進行內容營銷的時候,要平衡兩個方向,要麽你開創了品類;要麽開創了特性。怎麽簡單說出自己的差異化,是我們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即一定要體驗廣告主真正想說的,簡單說出你的差異化。
現在國內絕大多數行業都是有競爭對手的,當你發現這個行業有很多競爭對手的時候,你不可能封殺這個行業,那你就必須要封殺一個特性,就是你一定要尋找到一個特定的特性。比如說烤鴨就吃全聚德,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安全就選沃爾沃。大概廣告業發展這麽多年,要麽封殺品類,要麽封殺特性。這是最容易占領消費者心智的兩種方式。
舉個例子,香飄飄奶茶,當年開創杯裝奶茶,杯子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幾圈。但是這幾年,整個奶茶市場在大幅下降。香飄飄奶茶給大家想象的場景是,冰天雪地,一個人在談戀愛,然後給女孩買一杯奶茶捧在手里,熱熱的,主要是禦寒,本質上是一種冬季熱飲。這帶來的挑戰是,現在冬季沒有那麽冷,談戀愛都到娛樂場所里去看電影,到Shopping Mall里去。冬季熱飲,熱門時間就是三個月,你的消費人群和生產運營都是圍繞三個月來談,公司在制作運營的過程中壓力是巨大的。
奶茶市場另一個巨大的挑戰,是消費者認為奶茶是不健康的、有各種添加劑的,也使奶茶的銷量越來越低。在這種情況下,去年九月份,香飄飄出了一個新的定位,更恰當。這句話對開啟消費者心智作用巨大,叫“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困了累了喝紅牛,怕上火喝王老吉,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小餓小困,在消費者心智中,找到了這個狀態,跟冬季熱飲是完全不同的,是常態的。下午三點,有沒有小餓小困的感覺?早上沒吃東西跑到辦公室,買了個面包,配什麽喝的好?配點香飄飄,因為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今天晚上有會議,有沒有小餓小困?看了七集《太陽的後裔》,有沒有小餓小困?淩晨三點鐘等歐洲杯,有沒有小餓小困?
吃重慶火鍋,怕上火喝王老吉;吃燒烤,怕上火喝王老吉;加班加點,熬夜看球,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在以前就是個涼茶,誰會想到它會成為一個四百多億,橫掃中國飲料市場,涼茶成為銷量最大的飲料,超過農夫山泉,超過普通飲料,成為第一大飲料。
當你找到消費者心目中的空隙的時候,找到那顆尖銳的釘子打進去,消費者的心智就會被激活。
當“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在消費者的心智中找準核心點後,它的信任狀會變得非常有特點。例如,很多消費者會認為,喝奶茶不健康。香飄飄的廣告語寫的是新西蘭奶源加印度紅茶,一年12億人次都在喝。用他的原料背書,再加上一年12億人次,這時候大家喝這杯奶茶,感覺好了很多。信任狀和他的定位一旦對了,將對消費者心智啟動有巨大影響。從九月份開始,香飄飄憑這句話,開創了一個新的特性,一種能夠緩解疲倦和饑餓的作用,保持了良好的態勢。
廣告不是創意好就能成功,而是要駕馭你對消費者心智結構的把握。你必須非常簡潔地說出差異化。所以各位在做廣告時一定要檢視,當一個廣告語洋洋灑灑說了很多的時候,它有沒有簡單地說出這個品牌的差異化,它有沒有說出讓用戶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是什麽。這才是最重要的中心主題,你做得再好的內容都要圍繞這個中心主題展開。
另一個例子,手機App貸款找飛貸。2014年底的時候中國總共出現了11000多家小貸公司,經濟下行的環境中,壞賬率不斷上升,小貸公司的生存環境愈發充滿挑戰。面對行業越來越大的競爭,飛貸漸漸進入了同質化的挑戰,他的核心價值是什麽?需要重新思考。
他開創了全球首款手機App的借貸方法,解決了客戶在傳統貸款是跑到銀行排隊填資料,不知何時到批多少款項到批等費時費力的麻煩。而手機App的飛貸,24小時在線,3分鐘4步驟完成申請,秒批最高30萬額度,這些功能賣點總結為一句,即手機App貸款找飛貸。
抓住特定時間窗口
對於大多數創業者來說,什麽是創業壁壘?有人認為技術或模式是壁壘,有人認為新的商業模式或團隊能力是壁壘,但我覺得這些先發優勢、技術、遊戲的商業模式都不是絕對的優勢,沒有什麽東西是不可以模仿的。
中國,知識產權缺乏保護的時代當中,技術、商業模式等東西在中國是很容易被抄襲模仿的。我認為所有技術的領先、商業模式的開創實際上都是給你留下了一個時間窗口,可能三個月、六個月,最多一年。
這個時間窗口非常重要,一旦錯過了這個窗口,整個傳播效率就會非常低下。如何在消費者時間窗口期。迅速打進消費者心智中占據位置也非常重要,一旦占據了後來人進入也將需要付出的代價將是巨大的。
舉例來講,瓜子二手車,去年九月份到十月份,花了八周的時間掀起廣告攻勢。最早的廣告語是,個人賣家賣給個人買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大家認為C2C買車是瓜子二手車開創的,其實中國最早開始這個模式的是人人車。
一年之後,瓜子二手車的創始人也看到了這個模式,並大舉進入,但為什麽消費者認為是瓜子二手車開創了這個模式呢?因為他們最快速度進入了這個模式之後,在九月份,組織了強有力的廣告攻勢,電梯海報加電梯電視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幾乎在9月6號那一周到10月28號,活生生八周之間,瓜子二手車在App排行榜里生活服務類從800多位上升至前20名,百度指數的迅速提升。大量的廣告的投入,給消費者的印象是,凡是個人賣家賣給個人買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就是瓜子二手車。
消費者的心智會出現一個窗口期,開創了一個新的品類之後,如果你進行了飽和攻擊競爭對手沒有,這個窗口很有可能會關閉。窗口期一旦關閉,別人再想進去就要付出血的代價。瓜子二手車就是搶先一步,雖然沒有開創這個模式,卻在消費者心中等同於開創者。
所以誰先開創了這個模式重要嗎?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誰先打進消費者的心智。消費者總是認為第一個進入我心智的是開創者。
采取飽和攻擊
第三點非常重要的是,誰采取飽和攻擊。當消費者出現時間窗口的時候,對事物將有全新的認知,如果不進行飽和攻擊就會失去機會。因為人的心智非常懶,為什麽說消費者心智結構非常懶呢?楊利偉是第一個登陸太空的宇航員,但是第二個登陸太空的宇航員或者最後一個登陸太空的宇航員大家知道嗎?大家不知道,大家只會記住第一。消費者也一樣,經常先入為主,誰先打進我心智的,誰就占據主導。
我1991年讀大學之前軍訓時,我們的指導員經常給我們講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故事,當時中方指揮員常說的一句話是,大家都想占那個山頭,你不要告訴我死了多少人,你告訴我什麽時候能站上山頭。這同今天的商戰一樣,你只有占據消費者心智上最有利的地形,才會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得制高點來壓制競爭對手。
再分享一個案例,餓了麽。餓了麽當時的狀況,2015年整個美團的估值70億美金,重金投入外賣業務,百度外賣也隨著百度的流量優勢強勢崛起,當時餓了麽主要做校園外賣,資金匱乏,大概還能撐2、3個月。
而美團和百度在白領市場已經廣為人知,餓了麽是率先在校園市場興起的,在辦公樓市場知名度很低。美團經過千團大戰,地推能力和團隊經驗明顯更強。這時對餓了麽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校園市場,而是白領市場,而在白領市場當中,雖然美團、百度的名字被白領所熟知,但美團代表的是團購,百度代表的是搜索,並不代表外賣,餓了麽的名字反而容易代表外賣。這是它們更容易搶占市場的優勢,在整個外賣市場中率先一把打進消費者心智。
百度和美團都有巨大的流量,他們靠自己的流量來打,而餓了麽沒有客戶端,沒有流量優勢。所以,這個時候,9200萬廣告集中在廣告,第一輪廣告8周風暴式打完。結果,互聯網數據可見,9200萬投放的過程中,6月多到7月底,App Store 排行榜從平均120位到平均20位,最高峰是第11位;百度指數遙遙領先;銷量在第一輪四周之後,從400萬漲到了1500萬,第二輪投放後從1500萬漲到了3400萬,新客戶的增長比例也顯著,整個市場的反轉僅僅用了8周的時間。
占據心智優勢
飽和攻擊最終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品牌等於了某種品類或者某種特性,如果封殺不了一個品類,至少封殺一個特性,比如唯品會是一個專門做特賣的網站,神州專車是更安全的專車。消費者已經把這個品類或者特性與品牌劃上等號。我認為這是企業要從根本上努力達到的一個結果。
在中國,很多商業策略都可以參考 《孫子兵法》就講五個字,道、天、地、將、法。天,是時間窗口;地,是渠道;將,是團隊;法,是目的。我認為這些都很重要,但是“道”更重要。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是人心,一個企業的核心宗旨就是贏得用戶的心。
這跟我們在今天市場上打商業戰爭邏輯是一樣的,一個成長型企業的核心是贏得用戶的心。你必須想好你的差異化是什麽,讓用戶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是什麽。你所有做的工作是要確定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什麽樣的山頭,我覺得所有以前的核心最早是生產,然後是誰能夠有產品,後來是廣告。商業戰場已經搬到了消費者的心智當中,誰能夠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有利地形,誰就能打敗競爭對手。
消費者認識因為先入為主,很難改變,一旦心智優勢有了,沒有心智優勢的就會陷入同質化,就會變成補貼戰價格戰。產品和技術的同質化是不可避免的,消費者心智的品牌才是護城河。比如果凍我就吃喜之郎,可以有更好吃更便宜的果凍,由於在那個時間窗口的時候進行飽和攻擊,而競爭對手沒有在當時有效反擊,消費者心智中果凍就等於喜之郎,走到賣場里,果凍想起的品牌就是喜之郎。誰能夠利用好這個開創品類開創特性的時間窗口飽和攻擊,成為消費者心智中的那個代名詞最重要。產品重要,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
引爆主流人群
後分享一點即引爆主流人群。大家如果看看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的特點,大眾化的需求在下降,中產階級的需求卻在大幅上升,整個市場在轉向,未來十年轉向了以消費升級為主導的時代。過去30年,中國企業最大的問題是創造了太多同質化的東西,沒有自己獨特的東西。中國以中產階級為主導的消費升級,以一二線城市的人群消費升級已經展開,你未來的生意不引爆主流人群,整個未來10年很難有前途。
現在來分析一下整個媒體環境。今天媒體的環境簡單來說是粉塵化,如果以前說信息多元化碎片化,現在都不足以形容這個世界。如今是粉塵化,信息極度碎片化。碎片化之後,有兩點值得關註:
一、主流人群遠離電視;
二、互聯網上的資訊太多選擇太多,而消費者對廣告是選擇性忽略的。
主流人群跑哪里去了呢?跑到手機上去了。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占據用戶4-5小時時間。這最主要的時間當中,消費者在看內容而不是看廣告,看到的記住的是社會熱點話題,社會重大事件,看到的是王寶強,張紀中,陸家嘴視頻,三里屯啪啪,在這些App上消費者是有選擇的。在內容和廣告間選擇看內容看話題,要求我們媒體做透內容,廣告不具備引爆品牌的作用,核心要做公關做話題,創造可以被傳播的內容。未來自媒體創業的浪潮會得到進一步的上升,優質內容的生產者會越來越值錢。
第二種還有一種網絡視頻,一定要賭對內容,評估劇的水平要高,你怎麽知道這部劇會紅,每年都有這兩三部劇,這麽多劇要賭對兩三部劇是比較難的。付費問題怎麽辦?這部劇比較火的時候,哪怕每天只能看一集,要付費你也會看。
分眾賭對了兩個字叫電梯,我認為所有東西要賭對趨勢,叫城市化,大家看到的這些樓都是怎麽造起來的,都是在城市化當中造起來的。電梯還要不斷的造,電梯是城市化的基礎設施。分眾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媒體建立在城市化的基礎設施之上。
分眾傳媒1300多億市值,一年做100多億廣告,核心就的是賭對了電梯。過去中國的十幾年是城市化是十幾年,電梯是城市化的基礎設施。分眾的核心價值是把媒體建立在城市化基礎設施之上。
電梯廣告意味著四個詞:主流人群,必經之路,高頻到達,低幹擾。這四個要件是引爆品牌的關鍵。企圖找一個跟電梯一樣的環境,最後找到了電影院,1400多家電影院映前廣告都是分眾的,除了萬達270家不是。電影院符合主流人群,低幹擾,不符合必經和高頻,最終很難形成像電梯媒體一樣的一年100多億的結果。很難複制電梯媒體的環境和成功。
所以,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傳統電視是被移動互聯網打敗的,移動互聯網把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都占足了,解放了時間,也解放了空間,電視轟然倒塌。還創造了更多的選擇,信息過載選擇太多,回家後,看電視,看視頻,玩微信,帶孩子,打遊戲,加班,娛樂等等,很豐富,但對廣告主來說是災難。廣告主最美好的歲月是十幾年前CCTV一家獨大的時代。這個時代太多選擇,太多資訊。對於“硬廣”的平臺,像分眾這樣的公司,有時候沒有選擇的時候是最好的選擇。
最後一點我認為未來在媒體環境中只有兩個,一個叫擁抱變化,一個是賭對不變。前者是指大家要跟著消費者註意力來到手機端,手機端是用戶具有主群的媒體,核心內容是內容營銷,這和今天的主題一樣,創造跟消費者精準互動的內容。後者指你知道什麽東西在未來會成為趨勢,是不會變的。
我知道什麽是不變的,所以能根據十年之後不變的事物,建立商業戰略中對的東西。祝願大家不斷地擁抱變化,分眾會繼續賭對不變。
“勒龐這回恐怕要崛起了。”一位在巴黎居住多年的華人醫生肯尼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他有些憂心忡忡,特別是自特朗普在美國大選中勝出之後。
針對“勒龐(Marine Le Pen)是否會在2017年成為法國總統”這一疑問,《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隨機對在法政府和商界工作的人士進行了采訪,而令人感到異常的是,即便是在此前堅決認為“法國人民不會接受極右翼政黨上臺”的人士,也因為特朗普的獲勝而變得猶豫,而且,勒龐所講的“廢除歐元,回歸法郎”對不少老派法國人而言並不是沒有吸引力。
當前,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時間已經出爐,第一輪和第二輪將分別於4月23日和5月7日舉行,根據最新法國民調顯示,勒龐的支持率在29%左右,遠超目前法國總統奧朗德的4%支持率,以此推算,勒龐將穩穩殺入第二輪。
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主席勒龐
勒龐上臺將使歐盟面臨解散
勒龐在21日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祝賀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並表示“很開心”。勒龐表示,美國人民的此舉顯示,人民正在從權貴手中收回權力。“英國退歐,奧地利右翼崛起和特朗普勝選,都表明國家權力正在從權貴手中滑落。”
“權貴在自己的圈子里面生活太久了。”勒龐表示,全球化的世界把人民的興趣和夢想都忽略了。
勒龐還表示,如果法國人民希望重獲獨立,並重新執掌他們的國家,“那就應當選我做總統。”她隨後表示,如果當選,她將就是否退出歐元聯盟舉行公投,甚至會就對退出歐盟舉行公投。
勒龐表示,沒有什麽比重新獲得對本幣的控制更重要的事情。長久以來,勒龐就將歐元視為一個“經濟失敗”案例,並認為法國應當回到法郎時代。
勒龐還在采訪中表示,她不看好德國總理默克爾所稱的要在2017年再次競選。勒龐表示,考慮到目前歐洲改變的速率,默克爾在職的日子將非常有限。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勒龐上臺,其對歐洲的殺傷力要遠超過英國脫歐。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國,勒龐所提出的法國脫歐公投以及返回法郎等主張,有可能造成歐盟實質性崩潰。
特朗普之後,一切皆有可能
近年來,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在第一輪選舉中得票率均在25%~30%,以此推算,勒龐在第二輪戰勝右翼的幾率很小,然而在2017年這一局面出現了不確定性,其原因在於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的意外出局。
在此前的法國共和黨初選中,法國前總理菲永在第一輪投票拔得頭籌,獲得近44%的支持,將與朱佩在第二輪投票中一決雌雄,勝者將極有可能在2017年大選中迎戰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
法國哲學家列維(Bernard-Henri Lévy)提出,如果是薩科齊勝選,他將有可能在選戰中劫持勒龐的選民,並令上述選民回歸主流右翼懷抱,但薩科齊和勒龐的區別是:“薩科齊使用同勒龐相近的政策,但是他對這些政策一點也不信。”
肯尼亦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上一次的巴黎大區級別改選中,他知道周圍很多法國中年人投給了選區中的國民戰線候選人,這些人在薩科齊時代還是中右翼選民。
肯尼的家住在傳統的富人郊區,長久以來是巴黎最安全和富裕的區域之一,然而在近10年中由於法國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外來無業遊民所帶來的治安問題令該區域的社區幸福指數急速下降,近五年中“左翼政府過於寬容,右翼群龍無主,讓不少中右翼選民賭氣把選票投給國民戰線。”肯尼解釋道。
列維並警示道,“如果特朗普(當總統)已經變成可能,那什麽都有可能,從現在開始沒有什麽是不可想象的。”
“雖然勒龐不太可能贏得大選,但是卻依舊存在可能性,這是因為人們已經對政策喪失了興趣,只關註在個人性格上了。”列維表示,人民對於政策興趣索然,對於候選者撒不撒謊也不怎麽關心。
列維並表示,民調不值得信任。“在英國和美國民調都錯了,對於朱佩的民調也許也是錯的。”
“還活著”,沒有絲毫的貶義。很大程度上,它成為時下創業者的共同信仰。
死亡依然在繼續。看不到嚴冬盡頭的創業公司們,今年的關鍵詞和主旋律是:活著。
10月,創業家&i黑馬推出特寫報道《活著?活著。活著!》,用1個的時間追蹤了寒冬下7位創業者的生存狀態——他們瀕臨絕境,他們掙紮,他們茍活。
“還活著”,沒有絲毫的貶義。很大程度上,它成為時下創業者的共同信仰。多位知名投資人共同呼籲:資本寒冬彌漫,活下來就是成功!
然而,即便迅速收縮、削減開支、裁員自保,依然有人沒有熬過來。其中,很多曾經風光無限的明星創業公司,亦紛紛倒下得無聲無息。當這些“寒冬抗爭者”四處找錢才發現,那些曾經笑臉相迎的“慈善家”已經露出了“吝嗇”的本性。
年中,創業家&i黑馬統計了2016年上半年國內外創業公司死亡榜。我們發現,幾乎所有失敗的公司都在冬天來臨時,落於模式和收入之困。而“C輪死”,依然是無法擺脫的魔咒。
據i黑馬統計來看,單上半年,許多投資機構的投資數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現了腰斬甚至斷崖式下跌,以今日資本為代表的個別基金則已經將近一年時間沒有投資新的項目。
這個冬天的“殘酷”,無以複加。
今天i黑馬盤點了2016年全年倒下的創業公司名單(文末附),這里面有曾經活躍在我們身邊的項目,有昔日的明星創業公司,也有我們尚未聽聞就已消失的“它們”。
電商依然是死亡重災區。以蜜淘網、美味七七、神奇百貨為代表的項目,曾“有著讓人羨慕的開局”,但“結尾卻令人唏噓”。他們的倒閉是,巨頭流量、資金等資源集中優勢的體現,也應景了那句“大魚吃小魚”的叢林法則。
去年下半年開始的O2O死亡潮,大家有目共睹。盈利模式不清、同質化嚴重、資金鏈斷裂(燒錢補貼)等字眼,被財經、科技、創投等媒體加粗標紅,稱為三大死穴。而如今,泡沫破裂的O2O幾乎已成創業者不願意再提的概念。
進入下半場,幸存者們在持續的寒流面前,亦履步維艱。7月,O2O社區電商愛鮮蜂被曝大面積裁員,“從1100人勸退至700人”,比例近40%。
它並非個例。以美團點評為首,多家公司開始優化團隊、削減業務,節約成本。如,本來生活下線其O2O業務“本來便利”、天天果園大面積關閉線下門店。青年菜君則因為資本跳票走到了倒閉邊緣,垂死掙紮。
不久前,愛鮮蜂宣布獲得美團點評入股,業內解讀:O2O企業開始抱團取暖。
P2P網貸屢遭詬病。e租寶、金鹿等平臺曝光之後,行業危機更甚。即便你可能不關註,但P2P行業依然熱鬧非凡。有統計顯示,今年前三月的跑路平臺數量就高達了271家。問題平臺不僅讓投資者血本無歸,也牽連“良心平臺”失信。所以說,相對於其他行業感受到的寒意,或許,喪失信譽、誠信才是P2P行業真正的冬天。
當然,寒冬不是創業公司失敗的根本原因,亦不是唯一原因。它只是失敗的加速器。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上述行業的規模性死亡之外,直播、出行、企業服務領域又出現了全新的面貌:
“百播大戰”提前打響,資本市場不降反升瘋狂湧入;
單車出行迎來生機,ofo、摩拜提前進場,資本風起雲湧,大戰一觸即發;
以“效率”主題的to B公司殺出重圍,終收獲資本青睞;
……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可謂悲喜交錯,但正如矽谷風投教父彼得·蒂爾所言:“真正的創業,遠比一個沒有規則的足球賽慘烈,血雨腥風。但它仍是一個奇妙的旅程。”
此文,我們不希望你只讀出死亡、懺悔與危機,也希望你能從中看到生機,並活著。就像那句“很多偉大的公司都誕生在冬天”、那些堅持與資本寒冬論者持相反態度的投資人和創業者一樣,我們也相信,真正屬於未來的公司懂得如何逆勢成長。
以下是一些折戟的創業者說過的話:
1、陳偉 淘在路上 倒閉時間:2016年6月
“創業不是一個人的事,一旦選擇創業,不但你自己會進入一場需要竭盡全力的戰鬥,也必然會將你周邊的全部資源卷進去,涉及的將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你的家人、股東、員工以及上下遊夥伴和客戶。為了解決困難,你會動用所有可能動用的關系來幫忙,從借錢到借力,周而複始。”
“最終塑造我們的,是我們所經歷的那些艱難時光,而非浮名虛利。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挫折,都會在靈魂深處種下堅韌的種子。我們記憶深處的每一次苦難,都會在日後成為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2、範新紅 大師之味 倒閉時間:2016年4月
“我們一群餐飲的門外漢,像升級打怪一樣一關一關往前打:冬天沒有暖氣的辦公室,夥伴們穿著厚厚的棉服辦公;人手不足,就一個人兼做市場、運營、客服、產品、配送;我們曾經如此辛苦而快樂。”
“一年以來,辜負了多少人的信任與付出,辜負了多少用戶的鐘愛與支持;一年以來,多少次夜不能寐,多少次半夜驚醒;一年以來的歡笑、艱辛、卑劣、狗血、商業陷阱、各色人性,浮現眼前。”
3、張喜龍 神盾快運 倒閉時間:2016年1月
“神盾有今天不堪的局面,絕大部分責任和錯誤當屬我本人。在一年多的時間用掉兩輪共計近3000萬元融資後,迎接我的並不是業務的增長,而是經營困難。”
“創始人如果不懂這個行業,就要找一個懂行業、規則甚至本質的人進入核心團隊或納為合夥人,貿然進入非常難。我們在這個事情上走了很多彎路,浪費了太多成本,等回到路上的時候我們也失去了先機。”
以及,投資人的警醒:
元璟資本創始合夥人王琦:“不遇上一個寒冬就直接成長為大公司的公司,鳳毛麟角。哪怕BAT,都經過大災大難。”
高榕資本創始合夥人張震:“資本寒冬不代表經濟真的差,而是一種投資人心理。當投資人心理形成的時候,會有一種慣性,寒冬還會再(額外)持續一段時間。”
經緯中國創始合夥人張穎:“現金低於6個月還沒有兇悍調整,融資還沒有當第一大事,還在幻想有投資人巨額支持,都是死翹翹前夕的癥狀。”
易凱資本創始合夥人王冉:“小步快跑搞定融資,不糾結估值,落袋為安。”
附死亡名單:
當然,在初始階段,創業者還是要以“精益創業”為核心
本文由金沙江創投(微信ID: GSR-Ventures)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陳斕傑/任姣潔
從2015年開始,“出海”逐漸成為國內創業領域中熱度越來越高的詞匯,尤其隨著“資本寒冬”來臨,流量成本高企,同質化惡性競爭嚴重,巨頭傾軋,模式創新難度大,使許多陷入困境、謀求轉型或是新晉創業者把目光轉向海外,尋找“新大陸”,謀求新發展。
來自艾瑞整理的一組數據顯示,至2015年底我國手機網民占全體網民比例已超90%,而這一數據在全球則為69.2%,正處於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階段。整體來看,出海的移動應用在未來3-5年里還會存在較大的結構性發展機會。
另外,還有兩組數據也非常有意思。來自白鯨研究院的統計,截止2016年5月中國出海企業的移動端產品領域分布多集中於遊戲和應用,而來自獵豹全球智庫的數據顯示,在入圍海外app榜Top 3000的中國公司產品中也以工具和攝影占據絕對優勢。
縱觀互聯網出海創業(成功)發展歷程,我們認為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0:工具時代
這一階段出海創業團隊主要做的是PC桌面助手、殺毒軟件、各類基於手機的工具軟件、攝影美顏相機、信息分類網站,當然也包括以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硬件設備。獵豹、美圖、奇虎360、名片全能王、WiFi萬能鑰匙、小米等都在國外闖出了一番天地。
這一階段的出海產品基本都是“通用型”,文化屬性弱,可以跨國家跨地域跨種族,產品自身拓展性強,海外本地化運營難度小。因此,之前在國內有做過相關工具產品經驗的團隊,在向國際化拓展時就比較具有優勢,創業難度相對低。
然而,工具類產品與生俱來的“變現困難”,在出海創業時也仍舊不可避免。高下載量用戶數並不意味著高粘性、活躍度和使用時長,如何持續保持盈利增長,需要團隊不斷進行產品升級和新業務探索。目前來看,出海的工具類產品都具有一定的收入天花板。
2.0:泛娛樂時代
以遊戲為開始,逐漸擴展到音樂、社交、新聞聚合、短視頻,以及現在火爆全球的視頻直播。相比於工具產品而言,這一階段的產品在文化屬性方面已具有一定門檻,創業團隊需要對產品投放地域的文化有較好了解。
其次,這一類的產品擴展受限於當地“基礎設施”的發展,如智能手機的普及,電信運營商基站建設情況,手機上網速度、用戶使用行為、支付環境與支付習慣等。所以,創業公司要順利出海“落地”,本地化運營推廣方面要比工具類產品花費相對多的精力和成本。
當然,這個領域相比工具產品而言,具有較強的“變現屬性”,運營能力強的公司也會有較強的盈利能力。比如做海外遊戲的FunPlus趣加(我們的portfolio公司)、在美國做短視頻社交的Musical.ly、在印尼的新聞聚合APP Baca,以及面向海外做直播的BIGO Live,都發展地非常迅猛。
3.0 按需生活服務時代
以面向海外的跨境電商為開始,逐漸蔓延擴展到按需生活服務的各個領域,包括網紅電商、出行、招聘、O2O生活服務、金融服務等。跨境電商比如B2C的蘭亭集勢(也是我們的portfolio公司),C2C的Wish,面向海外的網紅電商MODE,印度市場的“分期樂”KrazyBee,以及近期出海的ofo等等。
這一領域的創業在海外當地落地難度較高,屬於“強運營型”,而且也需要對當地文化風俗有深入了解。團隊需要在當地建立office,需要招募當地人員負責用戶推廣,需要在該地區有豐富的市場推廣和銷售經歷的管理人員。因為此類競爭對手是本土化的互聯網公司,所以對出海創業的國內團隊而言,在管理和執行力方面都有很高的挑戰,包括跨區域的團隊協作配合與技術支持、海外當地的推廣運營、海外當地資源整合等。
另外,這一領域創業對當地互聯網生態基礎要求更高,比如智能手機是否大範圍滲透,支付環境與支付方式是否便捷,交通物流是否順暢,個人信用環境是否良好等。尤其是O2O生活服務與金融服務,是要切入到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慣中,因此要對當地的經濟環境、用戶文化、行為習慣都要有深入的認知,對於出海的創業公司而言,沒有當地優秀人才的加盟幾乎是無法成功“本土化”的。
當然,這個領域也有部分創業公司選擇作為To B的“服務提供商”,為當地互聯網公司輸出技術或產品,讓當地的公司去應對本土C端用戶。這樣的好處是不必應對當地重運營問題,而缺點也是由此成為服務外包,無法主控業務發展進程,無法在當地形成品牌與影響力,只能一家家接單服務,增長速度與上升空間有限。
從以上來看,出海創業關鍵是要看做什麽樣的產品,不同領域會有不同的文化屬性和落地難度。文化屬性越強,本土化運營要求越高,則創業挑戰越高,創業成功率越低。
因此,對於要出海的創業團隊而言,首先需要確定的是選什麽樣的市場,服務什麽樣的人群。是美國、歐洲,還是東南亞、印度,是非洲、中東還是拉美,不同的地域意味著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用戶群體、收入水平、文化特質、生活行為習慣、互聯網滲透情況、智能手機普及程度、移動互聯網服務發展階段等。
其次需要考慮的是,基於當地市場特征選擇什麽樣的創業方向,做什麽樣的產品或服務,構建什麽樣的商業模式。在創業方向的賽道選擇上需要考慮addressable market是否足夠大,是否處於上升階段,是否會具有爆發性增長和突破,創業公司面對傳統玩家或巨頭是否能出奇制勝。所選擇的商業模式非常重要,它決定了後續一系列的發展戰略、產品落地推廣速度、可持續盈利能力/潛力等。(金沙江一向偏愛具有“網絡效應”的創業公司,出海創業也不例外。)
“輕運營型”的工具化時代創業紅利已基本接近尾聲,尤其是隨著手機生產商在系統方面的不斷完善和互聯網巨頭在該領域的各類並購與開疆拓土,使新晉出海創業者的創新空間逐漸變小,創業天花板底,盈利困難,已較難做出 “獨角獸”級別的公司。
近兩年,出海創業越來越傾向於“重本土化運營”,比拼的是“本土化”的商務拓展、運營管理以及資源整合能力。這就對創業團隊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挑戰。不僅創始人需要有很強的個人素質與領導管理能力,團隊需要有較強的跨境技術支持和執行能力,需要有local know-how的優秀人才加盟,公司還需要積極拓展當地資源配合,包括人才、業務、資本的對接支持,以及有關互聯網“基礎設施”業務服務提供等。
當然,在初始階段,創業者還是要以“精益創業”為核心,控制成本做快速的模式和市場驗證,不斷打磨叠代產品,要以合適的“姿勢”進入到當地市場才能在後續發力階段穩步快跑。
“出海創業”這句口號喊得容易,但真正做起來,遇到的挑戰和挫折或許比國內創業更難。因此,在今後的系列文章中,我們將根據不同的地域市場,具體分析創業出海的機遇與挑戰。在下一篇系列文章里,我們會帶來有關東南亞的市場解析,具體分析在這個看似遍地黃金美好無限的市場里,到底有哪些潛在的坑和雷區,而哪些領域的創業會存在大的風口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