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金“脫虛向實”苗頭初現 去年12月企業中長期融資增長超預期

央行周四公布了2016年12月的金融數據,社會融資總量遠超市場預期,其中居民住房按揭貸款的增速有所放緩,實體經濟最相關的企業中長期貸款超預期增長。分析人士指出,這一方面是因為今年3季度以來宏觀經濟企穩使得企業貸款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央行加強MPA(宏觀審慎評估)的考核使得銀行理財等表外資金重回表內,推高了年末貸款的增長。

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5.01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個和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48.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4%,增速比上月末低1.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6.2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6.83萬億元,同比增長8.1%。全年凈投放現金5087億元。

“M2增速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是外匯占款的減少影響基礎貨幣的投放,不過央行通過去年3月降準以及後續的加大公開市場操作還是保持了金融市場流動性的穩定。”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

與此同時,M2和M1剪刀差繼續收斂至10.1%。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分析稱,“M1-M2剪刀差”繼續縮小,表明企業層面的流動性陷阱進一步減弱,與企業投資回暖相匹配。M1-M2剪刀差在8月之後開始收斂,固定資產投資當月同比恰恰也在8月之後開始回升,這表明企業有錢不投資的局面正在發生變化。結合12月的中長期信貸增長的情況,預期12月固定資產投資將進一步上行。

“從去年12月M2增速11.3%來看,預計2017年M2的增長目標為12%左右更加符合當前經濟金融的形式。”溫彬告訴記者。

值得註意的是,12月社融數據遠超市場預期,而超預期的並非與房貸有關的居民中長期貸款,也不是常規年底沖規模的票據或短期貸款,而是與實體經濟最為相關的企業中長期貸款。

12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63萬億元,與上月基本持平,略低於2015年12月的1.92億的社融規模。結構上看,12月新增社會融資主要增長來自於兩個部分,即新增人民幣貸款和新增委托貸款,兩者分別增加9971億元和4057億元。以信托貸款+委托貸款+未貼現融資票據核算的非標增加7320億元,除2016年2月異常點外,為兩年來最高值。

鄧海清指出,12月,受到資金緊張影響,債券融資受阻,體現在社會融資規模上即企業債券融資凈減少1117億元,創企業債市場存續以來單月最大幅度的凈減少。12月資金過度緊張導致企業債收益率實際高於貸款利率,或導致部分企業從債券融資轉向信貸融資或非標融資,從而部分推高了12月信貸和非標融資規模,但如果考慮在新增信貸和新增非標規模中減去債券融資的替代效應,貸款和非標仍然超過正常增幅,表明企業確實出現大量資金需求。

值得註意的是,在居民中長期貸款小幅下降的同時,企業中長期貸款的規模在12月超預期的增長,為2010年以來的第二高值。

溫彬認為,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去年3季度以後宏觀經濟企穩,企業新增貸款需求也在增加。二是央行通過MPA宏觀審慎的考核進一步加強對表外業務的管理,包括銀行理財等等資金又重新回到銀行表內,這也推高了年末信貸的增長。

“如果12月企業投資和中長期貸款相互印證,則表明中國經濟確實顯著好於市場預期。”鄧海清稱。

不過,盡管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速有了小幅回落,為2016年的最低水平,但從占比來看,“住房按揭仍然要占人民幣貸款將近一半的規模。”溫彬認為,按揭貸款仍然保持比較高的增長水平,主要是因為去年10月以來進行的樓市調控政策具有一定的時滯效應,市場還在消化此前積累的量。今年隨著各地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落地,房地產交易量下降,住房按揭的增速也會有所放緩。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融資占比也會較2016年有進一步的回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046

1月信貸未創“天量” 中長期貸款激增 實體融資複蘇

2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7年1月金融數據,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03萬億元。其中,同比減少4751億元。而此前市場曾預期1月份的信貸數據將遠超去年同期放出“天量”。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低於去年同期,這是貨幣政策按照穩健中性的目標操作之後的具體體現,符合當前的經濟需要,也符合政策需要。

值得註意的是,1月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加1.52萬億元,絕對值高於去年同期,並且也創了歷史新高,業內認為,這反應了實體經濟的需求有所複蘇,貸款需求較去年旺盛。

實體經濟融資需求複蘇

去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開始,防範金融風險、抑制資產泡沫逐漸成為貨幣政策的主旋律,這在2016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明確。隨著一系列政策利率的收緊,進一步印證了穩健中性實則偏緊的基調。1月信貸投放比去年同期減少不到5000億元,體現了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基調和操作方向。

從整體的貸款結構上來看,實體經濟貸款需求轉旺,資金脫虛向實的苗頭在1月數據中得以表現。

1月,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的中長期貸款增加1.52萬億元,而去年1月份增加1.06萬億元。與此同時,票據融資今年減少4521億元,而去年1月時增加3719億元。

“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是政府想要看到的,現在1.52萬億元的企業中長期貸款未來可以支持企業的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對於拉動實體經濟,有正面的推動,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摩根士丹利華鑫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按照以往經驗,銀行要在年初“沖貸款”,如果實際貸款需求不足,要用票據融資占貸款額度。章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剔除票據融資,實際上今年1月企業中長期貸款的絕對值是高於去年同期的,並且也創了歷史新高,並沒有表面數字看起來那樣明顯下降。

他認為,這實際上反應了實體經濟的需求有所複蘇,貸款需求比較旺盛。考慮到企業中長期貸款與固定資產投資的相關性,預計今年一、二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不會明顯下滑。

章俊認為,商業銀行通過壓縮票據來增加實際貸款量,而實際信貸需求又恰恰比較旺盛,所以就壓縮了票據來放信貸。

不過,章俊也表示,還有一種可能是,銀行或有擔心貨幣政策可能會逐漸收緊,在之前能盡量多放一點就多放一點。

另一方面, 1月,代表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6293億元,盡管占比有所下降,但總量也創出新高。

這一規模大概占新增貸款的比例在35%左右,跟過去40%甚至超過一半都是按揭貸款相比,已經大幅收窄。連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說明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已經見了一些效果,成交量萎縮放緩,這種情況下,信貸也受到影響。同時,商業銀行房貸投放的速度也在放緩,過程在拉長。

不過,章俊認為,房貸新增總量創出新高,這一方面也說明政府和央行對於房地產調控,實際上可能並不如市場想象的那麽嚴厲。“當然也不排除另外一個原因是央行和銀監會還沒有限制房貸的政策,銀行趕在之前盡可能沖一下房貸。”章俊對記者稱。

除此,連平表示,1月的信貸總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小了不少,還和工作天數有一定關系。由於今年春節在1月份,所以壓縮了1月的工作日天數,而去年整個1月份都在工作。

M1回落超預期

值得註意的是,1月狹義貨幣M1的增速明顯回落,遠超市場預期。央行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1.3%,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同比增長14.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個和4.1個百分點。

連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1月份M2增速11.3%在預料之中,但狹義貨幣M1下降如此之快超出市場預期,這也跟整個政策環境以及由政策環境帶來的流動性偏緊的狀況相關。

“狹義貨幣主要是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加上現金,現在流動性偏緊的情況下,顯然銀行企事業單位活期賬戶上的資金不可能非常多,因此增速明顯回落,這其實也是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操作實施之後,在市場上的具體體現之一。”連平對記者稱,這樣一來“M1、M2”之間的“倒剪刀差”明顯收窄,這個狀況的發展有利於未來一段時間抑制泡沫,同時降杠桿,使得經濟運行中間風險下降都是有好處的。

在此之前,市場曾經對1月的信貸數據有多種預測,很多觀點認為,1月信貸將遠超去年同期放出“天量”。

連平表示,這主要是對於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基調的理解把握不夠,1月份不可能超出去年同期。有幾個方面制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在這樣一個政策背景下應該說不會允許整個信貸放天量、超過去年水平的投放,否則與現在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抑制泡沫降杠桿背道而馳。

另一方面,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之下,可能不少銀行在1月份開始的幾周里投放是比較快的,所以才有了很多預測,但是信貸是可以調整的,到了月末的時候,各家銀行也可能從自己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例如,央行MPA(宏觀審慎評估)對整個運行的狀況進行評估,評估之後相關政策要出臺,各家銀行會自動進行調節,例如票據投放也可以進行壓縮,所以到了月末出來的數據,最終相對於去年來說還是明顯減少。

在連平看來,“1月份的數據是貨幣政策按照穩健中性的目標操作之後得到具體的體現,這個現象是符合當前的經濟需要,也是符合政策需要。”

沒有進入加息周期

2月14日,國家統計局還發布了1月份CPI數據2.5%,遠超預期。這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將會進一步偏緊,並有可能進入連續加息的周期?連平對此表示,真正進行加息或者進入加息的通道,目前時機還不成熟。

“現在加息都沒有做,更談不上加息通道。”連平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目前MLF(中期借貸便利)、SLF(短期借貸便利)以及逆回購利率的上升,一方面是市場因素的結果,當然最根本還是體現了政策調控的需要,也是由於貨幣政策在去年底穩健中性基調出臺以後,央行在市場流動性調節的方面,改變了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的狀態,使得流動性進入了基本穩定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利率上升很自然,接下來順勢把工具利率也逐步小幅度提高,都是體現了政策的要求。

目前來看,既然市場的利率已經做了調整,但是沒有加息,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說目前還沒有遇到所謂真正的通脹。CPI這個月雖然比上月明顯上升,但還在2.5%左右,而且更多因為季節性因素,春節之前食品價格擡升比較明顯,有點超出市場預期,總的來說,CPI沒有突破政策目標3%,預計全年就在2.5%左右,突破3%的可能性比較小。所以,這種情況下,對於CPI的變化,目前談不上用存貸款利率上調進行應對。

與此同時,連平稱,年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目標很清楚,貨幣政策的調控方向是抑制泡沫、降杠桿、防範金融風險,但沒有提要的抑制通脹。也就是說,目前對於物價形勢的判斷,並沒有進入防控通脹的階段,加息的條件還不夠成熟。

對於未來貨幣政策的大方向,章俊認為,貨幣政策量上不會明顯偏緊,此前市場更多寄望於積極的財政政策,但積極的財政政策依然需要相對中性的貨幣政策來支持,所以貨幣政策依然是穩健中性的基調不會變,持續偏緊的可能性不大。M2增速、新增貸款方面不會有明顯的收縮跡象,但是央行會通過價格的調控來讓信貸結構更加健康,正如1月份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比較多。具體而言,更多的是價格方面通過“縮短放長”,即擡升短期的資金價格,壓低中長期的資金價格,來鼓勵中長期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401

人民幣匯率:短期承壓破7,中長期回升新高

2018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逆轉2017年的升勢,從年初的6.3左右貶值到目前的6.8左右,貶值約8%。

本文回答兩個問題。第一,本輪貶值的原因是什麽?第二,繼續貶值的壓力有多大?在此基礎上,本文討論政策面的可能操作,以及居民的資產配置應該如何考慮。

人民幣被動升值和貶值

首先來看人民幣貶值的原因,這是一切分析的基礎。人民幣對美元貶值,要麽是因為人民幣弱,要麽是因為美元強。到底是哪一個呢?不妨先來看看數據,看看美元和其他貨幣的表現。

2017年以來,美元指數走出一波先貶後升的行情,從2016年底102左右的高位,貶值到2018年初88左右的低位,然後掉頭向上,升值到目前95左右的水平。從88到95,美元指數升值8%左右,和本輪人民幣貶值幅度相仿,時間區間也大致相同。因此,人民幣的貶值有可能源於美元的升值,或者說是由於美元升值的被動貶值。

圖1顯示,2016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跟隨美元指數波動。二者走勢在短期會發生小幅偏離,在長期跨度上則幾乎完全一致。比如說,2016年9~10月,美元指數和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是幾乎重合的(圖1)。到了2018年初,美元指數和人民幣匯率再度重合,走完了一個“升值——貶值”的周期。

圖1清晰顯示,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和美元指數的變動,如果不能說是亦步亦趨的,至少可以說是高度同步的。因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過是美元指數的一個鏡像,美元貶值則人民幣升值,美元升值則人民幣貶值。考慮到美元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大概率是美元波動導致人民幣被動波動,而不是人民幣波動導致美元波動。

圖2進一步顯示,人民幣相對美元的升值和貶值,與其他主要貨幣相比,並無出奇之處。從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美元是貶值的。在此期間,主要貨幣,包括人民幣、歐元、英鎊、日元,都是對美元升值的。升值的幅度,人民幣比歐元、英鎊低,比日元高,毫無出格之處。

從2018年3月開始,美元開始升值,其他主要貨幣則開始了一輪對美元的貶值過程。和升值過程一樣,人民幣也不例外,貶值的幅度依然是小於歐元、英鎊,大於日元。從證據上看,人民幣的升值和貶值都是被動的,隨大流的。

和其他主要貨幣相比,比如韓元、墨西哥比索、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人民幣升值貶值的方向都是相同的,幅度相對較小。因此,在國際匯率波動中,特殊的不是人民幣,而是美元。不管升值還是貶值,人民幣都和其他主要貨幣一起相對於美元波動,這里面唯一例外是美元。

美元作為當今世界的基礎貨幣,有一個貨幣錨的作用,其他貨幣隨著美元的升降而反向波動。從這個角度講,人民幣已經完成了從固定匯率向浮動匯率的轉變,成為一種管理浮動的貨幣。

人民幣貶值壓力持續

想清了人民幣貶值的原因,就不難判斷繼續貶值的壓力了。目前,美國經濟依然強勁,通脹壓力依然很小,美元依然處於加息通道當中。這種背景下,美元繼續升值的壓力很大。在目前這個時點上,難以判斷美國經濟周期和政策的拐點,至少近期內看不到美元大幅回調的可能性。因此,人民幣繼續被動貶值的壓力依然較大。

2015年匯率改革以來,匯率市場化的方向沒有改變。目前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方向,依然是增加浮動,慢慢向更自由浮動的方向過度。這樣的話,在全球匯率發生周期性波動,人民幣匯率跟隨波動的情況下,幹預人民幣匯率缺乏政策基礎。已經發生的和即將繼續發生的波動,是浮動匯率體系下的正常現象,除非我們放棄浮動匯率的方向,就不應該幹預這樣的波動。

而且,人民幣因市場力量貶值,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出口,對抗經濟下行。目前經濟下行的形勢很明顯,貨幣和財政政策捉襟見肘,市場化的匯率貶值客觀上有利於刺激出口。在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短期無解的背景下,匯率對於貿易的調節機制尤其重要,不能自廢武功。

綜上所述,目前增加對於匯率波動的容忍度,是明顯“利大於弊”的選擇,既符合匯率改革的長期政策方向,又符合調節貿易的短期經濟形勢,而且還有利於保住既有的外匯儲備,避免外匯儲備的過快耗散。2015~2016年幹預外匯市場,保匯率的教訓依然記憶猶新,預計這次央行不會過早入市幹預匯率。

綜合考慮國內國際情況,特別是美元持續升值的情況,目前人民幣繼續貶值的壓力不小,年內破7是大概率事件,可以說幾成定局,但是跌破7.5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計。

匯率波動會給金融機構、企業、家庭的資產管理帶來風險和困難,這是浮動匯率體制必須面對的情況,是浮動匯率的應有之義。在保持浮動匯率前提下,這個成本是必須付的,所有的企業和居民必須做好應對匯率波動的準備。

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

上述討論均是基於對於短期經濟周期和波動的考慮。中長期看,世界經濟處於信息化時代的開端,第4次工業革命剛剛到來,全球技術進步正在加速。在這一背景下,對於全球經濟的前景有理由保持審慎樂觀。

引起諸多關註的中美貿易摩擦,要在全球經濟政治格局演化的大背景下審視,不應情緒化對待。

二戰以來,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唯一的超級大國,客觀上制定和維護了全球的政治、經濟、貨幣秩序。新世紀以來,美國的經濟份額正在下降,歐洲和日本的份額已經很大,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份額正在增長,多極格局正在形成。經濟格局的變化,必然伴隨著貿易和貨幣格局的變化。

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中美貿易摩擦,是全球格局轉變的必然產物,不必驚慌。不管用哪一種方式,中美發生貿易摩擦是必然性事件。問題如何解決,故事如何演化,則取決於具體的歷史情況。

展望未來,從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的轉變不可逆轉,世界貿易體制的變化不可避免,國際貨幣體系的變化不可避免。在多極世界的格局下,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基本格局,是多種主要貨幣相對浮動。人民幣作為不久以後的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主權貨幣,一定是未來世界的一種主要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在中長期一定是上升的。

經濟基本面決定人民幣在中長期會有持續的升值潛力。本輪經濟周期以後,人民幣將扭轉跌勢,開始升值,突破前期高點(6.04)的時間節點,大概率在2020年底之前。

外匯波動下的資產配置

上述討論,理清了人民幣匯率的基本格局,即“短期貶值,長期升值”,或者說“周期貶值,趨勢升值”。作出這一判斷,有利於居民部門的資產管理和風險規避。

首先,在長期資產配置上,不應過度輕視人民幣資產。畢竟,在目前全球格局演化趨勢下,人民幣的長期價值依然是低估了,美元的長期價值可能是高估的。輕配人民幣資產,不符合基本趨勢。高凈值人群有全球配置資產的合理需求,但是不應低估人民幣資產的中長期價值,合理配置。

其次,在短期風險管理上,不應小看本輪人民幣下調的幅度。目前人民幣匯率在6.8左右,跌破7幾成定局,繼續下跌的空間很大。目前情況下,應該減少美元負債,增加美元資產,特別是要規避流動性風險。倘若短期美元負債過重,應該未雨綢繆。

再次,從短期投機操作的角度,非專業投機者的操作空間並不大。從6.8到7.5,也就10%左右的空間,對於專業的投機者來說可能有很大的獲利空間,但是對於專業投資者則有點雞肋,看著很大,但是操作的成本也很高,普通家庭很難從中獲利。但是如果一般家庭有旅遊、孩子出國留學等流動性需求,及時換匯可以避免一些匯率損失。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責編:孫維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69

習奧會後人幣升 中長線仍淡

1 : GS(14)@2015-10-11 02:04:4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10/news/ea_eaa3.htm


【明報專訊】自上月底「習奧會」前夕,人民幣匯價開始止跌回升,近日央行的多項人民幣國際化措施,亦似乎衝覑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特別提款權(SDR)而來。但有經濟師相信,人民幣回升只因部分短期措施,中長線仍然看淡。

人民幣的在岸價及離岸價自9月23日起雙雙反彈,當時正值習奧會前夕。習奧會後,美國不但對亞投行的態度有所放軟,更表態支持人民幣加入SDR。在岸人民幣匯價昨日升至6.3452,是8月11日以來最高,離岸人民幣匯價昨日亦一度升至6.3394,自9月23日起升1.5%。在岸人民幣6個月遠期匯價,亦由9月23日的6.4696,升至昨日的6.4217。

大和資本:人行干預難持久

大和資本亞洲區首席經濟師賴志文認為,人民幣匯價穩定,因為人行持續干預離岸價,並加強外匯管制,同時亦因為市場對人民幣加入SDR的憧憬加大。但他表示,人行出手干預是消耗戰,要付出很大代價,亦不可持久;至於加入SDR,象徵意義較大,實際無法解決人民幣因中國經濟下滑的貶值壓力,因此他仍然維持人民幣年底見6.6的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043

圈中長腿索媽周汶錡陀住B照晒腿

1 : GS(14)@2016-09-06 22:50:58

李嘉欣前日同家人去半島high tea着住條橙色短褲勁晒長腿,其實圈中仲有唔少長腿索媽嘅例子o架!陳慧琳
Kelly08年同劉建浩結婚,分別喺09年同12年生咗兩位囝囝「蝦餃仔」同「小籠包」,雖然兩位公子都已經7歲同4歲,不過Kelly仲keep得好好,而佢嘅招牌長腿都仲係咁出眾。梁詠琪
Gigi出道時有「高妹」之稱,佢喺去年幫西班牙籍老公Sergio生咗囡囡Sofia,產後冇耐復出工作,當時雖然佢未修身,不過都無礙佢勁晒一對長腿。周汶錡同樣都係去年生B嘅周汶錡,身為model嘅佢產後極速修身,而周汶錡喺陀B嗰陣,佢仲喺instagram post過大肚長腿相,呢啲咪天生麗質囉!呂慧儀「長腳蟹」呂慧儀前年生咗囝囝黃柏翹(Anton),冇耐就復出開工,仲繼續佢「長腳蟹」身份晒長腿。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6/197615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827

經濟未見底 官媒稱匯率將「雙向浮動」 人民幣中長期仍受壓

1 : GS(14)@2016-10-20 07:45:21

【明報專訊】《人民日報》本周三發文稱,人民幣並未邁向單邊貶值軌道,中長期將以「雙向浮動」為主。人民幣在國慶假期後經歷了連續中間價下調,由9月30日6.677,突破6.7水平,跌至本周三6.733。隨內地國慶假期期間美匯指數上升,經濟學家將中間價下調視為應有反應,並不驚訝。

星展銀行經濟研究部高級副總裁周洪禮稱,此前人民幣貶值主要反映在國慶假期期間上升的美匯指數,尤其是美匯指數內的英鎊等其他貨幣成分走貶,相對其他貨幣,人民幣已經算貶值較少。歐元和英鎊於美匯指數分別佔57.6%及11.9%,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表示,倘若英鎊貶值能僅限其本身匯率變化,未有影響到歐元的話,美元匯率出現單邊升值的機會不高,對人民幣及其他貨幣的壓力料可受控。衡量人民幣兌CFETS(外匯交易中心貨幣籃子)的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自九月底至10月14日並未下跌,反而輕微上升0.6%。

中長期經濟未見底 貶值壓力持續

從中國經濟基本面看,今年首三季度,GDP維持於6.7%,惟主要由財政支持主導。法國外貿銀行認為,首三季度GDP仍然強勁是因為政府「看不見的手」,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由2015年按年升10%至今年8月按年升20%,截至8月政府的財政花費已達全年預算的79%,為2012年以來最高。另外,周二發布的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2萬億元,遠超預期的1萬億元人民幣。

內房「溢出」效應 料影響有限

對此,周洪禮認為,首三季度經濟增長仍受槓桿支持,踏入第四季度,政府應該、亦有條件開始「去槓桿」,即使第四季度GDP數據略低,但首三季錄得6.7%,第四季即使增長稍低仍可實現6.5%全年增長目標下限,相信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的機會很小,因此人民幣貶值壓力有限,預期今年美元兌人民幣不會升穿6.8,在6.72至6.79之間浮動。惟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未見底,貶值壓力繼續存在,料明年第三季人民幣貶值至6.87水平,比市場共識的6.81為低。

此前全國範圍內一二線城市接連出台房地產限購措施,並收緊房貸,樓市成交量明顯冷卻。安盛投資管理新興亞洲高級經濟師姚遠表示,這可能對金融市場,包括人民幣匯率產生溢出效應,「當一二線城市樓市的賺錢效應減退時,這些投機資金可能留在國內,投資股市等資產,或流向海外,引發資本外流,若情况嚴重可能重蹈年初的覆轍。當然,這是最壞的假設」。

安盛投資管理:今季料跌至6.78

姚遠又稱,現時市場擔心的泡沫僅局限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及少數二線城市,相對集中,不太可能出現系統風險,而樓市在此時作適當調整實屬合理,只是調整幅度不會過大。他預期,今年第四季度美元兌人民幣至6.78,2017年匯率將在6.7至6.9浮動。

■「2016秋季股金匯樓大作戰」投資講座

人民幣正式納入SDR,兌美元匯價卻跌穿6.7水平,是代表中國資金流走將觸發經濟及金融危機,抑或內地資金會加快流入香港的股巿和樓巿?

《明報》下周一(24日)舉辦「2016秋季股金匯樓大作戰」投資講座,由奧國經濟學院創辦人王弼、「測巿王」天王國際金融行政總裁盧楚仁、港版末日博士羅家聰,以及《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四大高手,為大家分析最新投資形勢及部署戰略,不容錯過。

詳情及報名:link.mingpao.com/47329.htm

明報記者

[姚丁鈺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552&issue=201610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791

李小加:新股通是中長期規劃

1 : GS(14)@2018-01-07 12:35:12

【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接受《上海證券報》專訪時稱,中港已經實現了二級市場通,在滬深港通、債券通的基礎上,未來還可以有新股通、一級市場通,「但這些都是中遠期的規劃,要慢慢來」。

他又稱,香港的幸運來自於祖國的強大。兩地市場監管愈走愈近,這是大趨勢。跟隨互聯互通的精髓,即以最少的制度成本彌補兩地市場差異,跨境監管將會愈做愈好。

由於內地資本市場有獨特的發展歷史,有其獨特的內在金融邏輯,將這個市場做大、做強、做好是必然的。在此過程中,香港市場要不斷地優化上市資源,加大資本資源的多元化水平,不斷完善港股作為「轉換器」、「變壓器」的功能。「新股通」概念最初由港交所於2016年公布3年計劃時提出,即讓中港兩地市場的投資者可以申購對方市場發行的新股。

內媒:滬倫通今年開通 模式有別滬港通

另外,據內地傳媒《第一財經》報道,待技術問題解決後,滬倫通(上海及倫敦)將可在今年開通,模式與滬港通不一樣,內地投資者將會在倫敦的非交易時間內買賣當地股份,反之亦然。報道引述接近倫交所人士指,上交所及倫交所將各自挑選有代表性的公司參與滬倫通,並分別指定做市商,在當地的交易時間內買賣股票。現時雙方在技術層面已經獲得較大的進展,但暫時未有具體時間表。

上海與倫敦有8個小時時差,交易時間基本上沒有重疊,2016年曾傳出以環球預託證券(GDR)模式通車,即中國企業發行GDR在英國掛牌,富時指數成分股發行GDR在上交所掛牌。不過,兩地市場機制有不少差異,如A股有10%漲跌停板機制,滬倫通下股份市場流動性或受影響,上交所副總監方芳曾表示此機制可能需改革。另內地採用T+1結算方式,有別於歐美實行T+0,跨境連接仍需協調。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435&issue=201801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14

專家論勢:美股短線見底 中長線向下修正

1 : GS(14)@2018-02-25 03:16:59

美聯儲周三晚公佈1月份會議紀錄,對經濟及通脹前景的信心均有所增強,措詞不但暗示即將在3月份加息,而且亦增加了年內合共加息至少3次的可能。相對上,利率期貨市場在會議紀錄公佈後,仍預期年內合共只加息接近但少於3次。標普500指數在1月16日創下的歷史收市高位2872,下跌至2月8日收市的2581,跌幅剛好是10%,與VIX相關的停損活動某程度上誇大了美股盤中的修正幅度。當前股市投資者提出最普遍的問題是:是次修正是否已經完結?年內股市會否再創新高?主流媒體有不少評論均指出,傳統的股市修正大多會出現「兩次觸底」後才會完結,因此認為美股短期內有再次下試2月初低位的可能。主流媒體的氣氛轉淡,反映早前過度樂觀的投資情緒已有所修正,對市場回復健康發展有正面幫助。另外,近日數據顯示,上周增持股份的以機構投資者為多,減持的則以零售投資者為主──這同樣是利好的信號。從較短線的角度以及綜合以上幾點來看,美股及全球股市短期內進一步大跌的風險已有所減退,標指期貨若不再跌破此波的盤中低點2530、並且不收低於此波的收市低點2593,那麼美股料將轉為「橫行整固後再試高位」的格局。港股相關的參考水平為此波的盤中低點29129以及收市低點29459。此波股市修正除了因投資者情緒過度樂觀之外,另有兩大導火線包括債息上升及波動率上升。儘管美股在上周五已收復了此波下跌的一半失地,但美債長息卻持續於高位徘徊,十年期息率在2月5日觸及盤中低點2.65%後,自2月6日以來均在2.75%之上靠穩,並且有逐步逼近3%心理關口之勢(債息突破2.65%是早前刺激美股下跌的一大原因)。此外,美股VIX早前升見兩年半高點50.30後,近日雖已回落至20點附近,但較去年平均水平仍高出一倍。再者,美滙指數早前跌見三年低位近88點後,近日回升但卻仍沒法大幅遠離90點上方。美國減稅及增撥開支也許有助提升短期經濟及通脹表現(這某程度上是利好股市),但同時亦增加了債務及財赤前景的憂慮,此等憂慮暫時集中反映在美滙走低、以及美債息率走高(後者是利淡股市主因)。年內通脹、就業及財政措施等因素將限制聯儲局放慢退市步伐的空間,而美國財政部增加發債金額則會限制長息回落的空間。在這前提下,筆者續預期年內金融市場的波動率將難以回落至去年的平均水平,股市短線見底回升,年中前後或許仍有再試高位的可能,惟隨後在央行退市及債息續升的壓力下料會出現另一波更大型的向下修正。十年期息率須待股市出現較大型的修正後才會顯著回落,其間美滙將維持反覆偏軟之勢。潘國光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3/203123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8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