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地產】讀懂2017房地產:你可能不願相信,但房地產確實離哀嚎還很遠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919&summary=

【房地產】讀懂2017房地產:你可能不願相信,但房地產確實離哀嚎還很遠

地產開發投資重點就是拿地和建房

房地產開發流程主要包括拿地和建房

房地產開發按照階段分,主要包括土地開發和房屋建設這兩部分。 一個房地產項目的開發流程大體上包括 10 個環節,各個環節並不完全按照順序進行,某些有平行部分。從前期規劃開始到徹底竣工交付環節, 都計入到房地產開發投資範圍內。 土地購置和開發占比約23%,項目施工占比約 77%。



對於單個住宅類項目來說,通常土地成本能占到單位開發成本的 60%,而建安成本通常占比 40%左右,且土地成本近年來大幅提升,建安成本也會受鋼筋、 水泥、人工的價格影響,導致整體單位成本大幅提升。 2016 年住宅樓面價 4351 元/平方米,住宅建安造價約 1562元/平方米,通常樓層越高,建安造價越貴,但是樓面價也會降低,公寓和別墅類的建安造價也會比普通商品住宅要高。 工程造價通常比竣工造價低,因為竣工造價是結算造價,是建安工程的真正造價。 房地產開發投資中統計的是預算造價,而房地產開發新增固定資產中統計的是房屋竣工價值。



房地產項目的施工通常是承包給建設單位, 通常是通過招標的形式來確定, 以確保工程投資不超過預算、 質量符合設計要求、 工期達到預期目標。 合同計價方式主要有 3 種:總價合同、單價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 工程款的支付一般按時間分為 4 個階段: 1)預付款,支付承包商初期費用; 2)工程進度付款,按月支付; 3)結算付款,工程完工的最終付款;4)退還保留金。 房地產開發以形成工程實體為準,通常以工程預算價格計算,工程預算來自於工程造價,這部分體現在簽訂的承包合同金額中。房屋的建設工程造價由建築安裝工程費用、設備和工器具購置費用、工程建設其他費用、預備費組成。 其中不僅包括直接費用,還包括企業管理費、措施費、規費、利潤及稅金等。這部分可以通過建築業中簽訂的合同測算,房屋建築業和建築安裝業在固定資產投資占比約 37%。 2016 年前三季度,建築業新簽約合同約 13.7 萬億元,那麽房屋建築業和建築安裝業約為 5.1 萬億元。 而房地產開發中的建安工程和設備購置費用合計為 5.7 萬億元。從歷史數據看,這兩個數據差別不大。



房地產開發投資包括 4 部分:建築、安裝、購置、其他

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里,主要包括 4 個部分:建築工程、安裝工程、設備工具器具購置、其他費用。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建築工程和其他費用。建築工程與安裝工程均直接與施工環節相關,其中建築工程占比約 69%,安裝工程占比約 10%。同時這部分施工里,包括的是房屋及建築物面積,也就是說除了房屋還有配套設施工程,例如小區設施建設等。 通常情況下,房屋的建設部分占比 77%,土地的購置 18%,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土地開發合計 5%左右。



統計局公布的土地數據有兩個,一個是土地成交價款,一個是土地購置費用。兩個數據都包括交易環節的費用,例如劃撥款、招拍掛價格、出讓金。但是土地購置費是分期按照實際發生記入,而土地成交價款是合同金額。 土地成交價款與土地購置面積是同一口徑,可以計算土地的平均購置價格。 土地購置費按當期實際發生額計入投資, 分期付款的,應分期計入房地產開發投資。土地購置費用記入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其他費用項目,占比約 76%。



房地產開發投資主要由房屋建設組成,房屋建設主要是建安工程,需要有實際項目施工才行,有三個相關的指標:房地產開發計劃總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房地產開發新增固定資產。 計劃總投資是在建的建設工程按照總體設計規定全部建成而計劃需要的總投資,開發投資完成額是當期房屋和配套設施建設、土地開發和購置的費用;新增固定資產是已經完成建造和購置過程並已交付使用的價值, 以劃撥和“招拍掛”方式取得土地所支付的資金在房地產項目竣工後計入新增固定資產,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所有權所支付的出讓金不計入。 從工程階段看, 計劃總投資對應的是施工,開發投資完成額對應的是當期投資的施工,新增固定資產對應的是竣工。



房地產開發投資是固定資產投資的組成部分, 但是並不完全計入到固定資本形成中。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單純的土地購置費用,不包括無形資產的形成。然而固定資本形成正好相反,不包括單純的土地購置費用,但是包括無形資產的形成。所以固定資產投資與固定資本形成有大部分的交叉,但是又不完全一樣,所以房地產開發投資並沒有完全包括到固定資本形成中。


當房屋竣工完成後記入新增固定資產,同時還有對應的以劃撥和“招拍掛”方式取得土地所支付的資金,而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所有權所支付的出讓金不計入新增固定資產。 房地產新增固定資產在 2013 年達到頂峰,但是整體上與竣工房屋價值趨勢大體上是一致的。



銷售和新開工到底是不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先行指標

在這里我們主要用四個指標來判斷開發投資的邏輯:新開工面積、銷售面積、竣工面積和拿地金額。 從統計指標上看,當期房地產開發投資額是跟新開工面積有關。 統計指標里的建安是根據工程造價,工程造價是根據承包合同簽約而來,通常情況下簽合同就意味著要開工,並進入施工狀態,只是取決於是新開工還是後續施工。大約以 2013 年左右為分界線, 2013 年前開發投資與新開工增速大體上是同步的,但是 2013 年以後同步路線破壞。銷售大概領先開發投資 2 個季度左右,且近期有拉長的趨勢。從同比增速圖來看,竣工與開發投資看似沒有關系,同時拿地費用與開發投資高度一致。所以我們重點以新開工和銷售為主來討論,且以 2013 年為分界線。



從實際情況出發,開發投資額主要是跟銷售類型和進度有關,歷史數據看,銷售領先開發投資 2 個季度左右。 開發投資的最重要的直接影響因素是資金來源,因為銷售回款和定金是資金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銷售情況會領先開發投資。 銷售回款會直接作用到開發投資的全部部分,即新開工、後續施工和拿地,但是至於是哪部分多一點取決於當時的行業背景,也就是房企開發投資邏輯的切換。


2013 年左右是開發投資與新開工同步被破壞的分界線, 2013 年同時也是商品房銷售達到的第二個頂峰。 如果把 2013 年以前看做是地產銷售的上行期, 2013~2016 年看做房企的糾結期, 房企所處階段的變化意味著房企開發邏輯的切換。 我們發現, 2013 年以前投資主要作用於新開工, 因為處於地產銷售的上行期,只要有開工就會有銷售,所以房企已處於新開工的最大力度。所以新開工邊際上的變化主要來自於資金來源的大幅增長,也就包括銷售的大幅增長帶來的大量回款。所以會形成銷售帶動新開工,新開工帶動投資。 而2013-2016 年,房企尋求轉型和退出,形成一邊銷售一邊新開工,預售後持續施工到竣工是重點,所以銷售帶動後續施工,後續施工帶動投資。



2013 年以前:地產銷售上行期,貨幣政策決定銷售,銷售回款決定資金來源,資金來源決定投資

通常來說, 地產銷售上行期,開發商都走高周轉路線。 從資金層面來說,新開工達到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大的刺激來自於資金來源的大幅增長,這也是前面提到的新開工與資金來源的關系。資金來源中銷售類的回款和定金是第一大來源,占比約 46%,自籌資金為第二大來源,占比約 35%,國內貸款而第三大來源,占比約 19%。而銷售、自籌資金和國內貸款都取決於貨幣政策。特別是在早些年,房企的融資渠道主要是銷售回款、銀行的開發貸款、信托等渠道, 定增和公司債監管都較嚴。當時的房地產行業還是受國家管制,並沒有完全市場化,同時資金監管也沒有堅決執行, 整體上來說,當時的房地產市場還是處於野蠻生長的市場。



2013 年以前,房地產銷售處於上行期,銷售領先新開工 個月左右。 盡管上行期,新開工的量決定了後續的銷售量,但是實際情況來說, 真正帶來邊際上改變的是資金來源,而資金來源最主要的就是銷售回款。所以通常是貨幣政策的寬松帶來銷售小周期的複蘇,而且先加緊銷售手上的存貨, 大量資金回籠後開始帶動新開工的複蘇。 銷售平均領先 個季度左右,但是自 2009 年後趨勢逐漸在同步,新開工在 2013 年達到了歷史最高, 20.1 億方,隨後便開始回落, 2016 年僅為 16.7 億方。 開發投資在這個階段主要是由新開工影響的,又因為新開工受銷售回款影響,所以就形成了銷售領先開發投資約 6個月左右的時間。



*2005 年銷售的統計口徑發生變化,所以剔除 2006 年前的數據。 2005 年 月份以前的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為實際銷售統計口徑; 2005 年 月份以後的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包括期房和現房。

除了新開工部分外(體現在建安工程),其他費用(主要是土地購置費)也表現出相同的走勢,這就意味著,在 2013 年前,銷售不僅帶動新開工,同時還帶動了拿地,所以建安和拿地兩方面都拉動了開發投資。 2013 年後開始,銷售增速與建安增速趨勢相同,然而其他費用開始下滑,開發投資邏輯發生了轉變。



2014~2016 年:房企的糾結期, 新開工不再與投資同步, 投資向後續施工轉移,加大投資是為了退出,所以投資取決於前期的銷售

2013 年達到第二個地產銷售的頂峰, 也是新開工的歷史最高峰。 之後新開工不再與開發投資同步,新開工逐漸開始與銷售同步。 新開工與房地產開發投資不再同步也意味著其中的開發邏輯有所轉變。 2011 年房企毛利率開始下行, 同時居民剛需逐漸滿足,房企開始面臨是離開還是留下的抉擇。 這個階段新開工不與開發投資同步,也不與建安工程同步,意味著開發投資的拉動不再來自於施工的前半段,而是施工的後半段,即預售後繼續施工達到竣工交房, 沒有土地的房企選擇完成退出行業。 這段期間,融資渠道也開始拓寬,包括定增和公司債的發行等, 所以竣工出現小高峰, 建安工程與竣工的走勢相同。 雖然從開發投資完成額看與竣工關系不大,但是從結構上看,建安工程開始與竣工趨勢相同。



銷售在 2014 年左右開始與新開工同步,2014 年 11 月降準降息是本輪地產小周期的開始,隨後 2015 年多次降準降息, 2016 年進入“十三五”規劃,從貨幣和行政兩方面鼓勵去庫存,整體都在利好銷售,而土地的收緊和監管的加強在催著房企在轉型,加速行業整合。這個階段房企手上結余資金較多,“去庫存”要求去的是房企手上的房屋和土地,所以新開工與銷售大體上同步。拿地的增加不再取決於房企有沒有資金,而取決於政府有沒有供地。 一二線熱點城市只要一出地必成“地王”。 新開工與開發投資的同步關系破壞,新開工與銷售開始同步, 一邊銷售一邊開發, 開發投資已開始往後續施工轉移,所以銷售依然是開發投資的領先指標。 2016 年是銷售和開發投資繼續創新高的一年。





以萬科為例, 高杠桿高周轉帶來的迅速擴張

萬科( 000002.SZ) 是一個典型的走高杠桿、 高周轉路線的公司, 一方面體現在工業化住宅的生產方式, 提高施工效率; 另一方面體現在資金流, 公司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從 2002年的 27 天下降到 2015 年的 4 天。 萬科銷售的周期大概在 4 年左右, 新開工的周期大概在 3 年左右,而竣工的周期在 5 年左右。 從萬科的年度數據看,拿地領先新開工 1 年,而2001-2007 年新開工領先銷售 1 年,之後與銷售大體上同步,直到 2012 年左右時間。



對於萬科來說, 2002 年開始加杠桿,做大銷售搶占市場份額。 2013 年 ROE 階段性到頂,並首次進入海外市場, 2014 年開始往物流地產轉型。 銷售增速的高峰分別為 2002 年、2007 年和 2010 年;而 2007 年和 2012-2013 年是萬科 ROE 最高的幾年。對萬科進行杜邦分析可以發現, 2002 年公司開始加杠桿,體現為公司權益乘數開始增長, 公司通過提高負債的方式增加資金來源,資產周轉率雖然開始降低,但是銷售凈利率在逐漸提高, ROE和 ROA 開始大幅增長。 2007 年是萬科 ROE 第一次到頂, 21.9%,公司銷售增速達到歷史最高,因為走的高杠桿路線,公司總資產大幅增長,特別是在 2006 年和 2007 年連續兩年翻倍,所以公司的資產周轉率持續下降。公司持續加杠桿,直到 2013 年, ROE 達到第二個頂峰, 21.5%,隨後開始回落。 隨後,公司進入海外房地產市場,住宅方面開始註重社區服務,轉型方面是進入物流地產,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模型說話:辯投資邏輯變化和投資無憂

在選用模型和變量的時候, 盡量註意幾項原則,①避免樣本量少情況下的多自變量情況,因為盡管自變量多會增加模型看起來的解釋力( R 方檢驗),但模型變得不可外推,也就是各個變量無法自身通過檢驗;②避免變量之間的自相關性,這是回歸的大忌;③註意自變量的可預測性,可以通過兩方面來解決,一是變量本身預測誤差小,二是變量本身為先導指標;④註意模型的可解釋性,由於研究的是經濟問題,則需要透過模型得到背後的經濟規律;⑤盡量用簡單模型,越簡單的模型假設越少,對於非複雜問題的解釋度更直觀且更可靠。

我們從兩個角度來看對投資增速的回歸預測, 一種是直接從投資增速出發, 去匹配與之相關的變量, 進行外推預測, 挑選的變量也為增速口徑, 做一個統計上的外推, 這樣能夠一定程度上有更好的預測結果,但指標解釋度稍弱於絕對量的回歸預測;第二種就是從投資絕對值出發,去匹配。

在模型選擇方面, 我們選用最簡單的線性回歸, 因為其相對簡單, 而且可解釋度高, 我們會從帶殘差的強預測和不帶殘差的強解釋出發, 進行兩種不同的模型檢驗。我們挑選 4 組變量,考慮年度數據的可得性和可靠性,挑選 2001 年以來的歷史數據,備選 4 個自變量,分別是新開工面積( x1)、銷售面積( x2)、竣工面積( x3)、拿地金額( x4)。

開發投資完成額( y) =α1+β1*新開工面積( x1)
開發投資完成額( y) =α2+β2*銷售面積( x2)
開發投資完成額( y) =α3+β3*竣工面積( x3)
開發投資完成額( y) =α4+β4*拿地金額( x4)

我們可以看出來,若用增速預測,則總樣本量為 16 個,若用絕對量預測,樣本量為 17 個,所以從原則①看,我們選取不超過 2 個自變量做預判, 這 4 個指標本身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且基本上為正相關,從原則②看,我們需要避免新開工、銷售、竣工這 3 個指標在同一模型中出現。比較有意思的是,原則③和④盡管為挑選原則,但我們後面會發現,原則③是模型出來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發現了,變量的相關性變化極大,那麽模型的可解釋性也需要變化。



我們先用一個圖來印證我們此前的一個觀點, 就是說在 2013 年前後,是邏輯的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相關性會出現極大的變化。 比較有意思的是竣工面積增速,從 2010 那邊之前的負相關,到 2016 年的極度正相關,相關性系數達到 0.8,是所有指標中最高的,超過了新開工的 0.7。 同時,新開工、銷售和拿地面積增速的相關性逐漸減弱,而竣工增速的相關性逐漸提升。 這樣的變化,就是我們強調的原則④,就是如果用一個模型進行預測,由於背後的經濟邏輯出現變化,會導致模型的可解釋性大幅下降。



基於此, 我們的解釋是, 新開工面積從邏輯來看, 是傳統的領先指標, 在於先有開工、 再有銷售、再有拿地,所以有了開工就有了投資。 所以若從同一時間不做平移的變量來看,新開工面積相關性下降、而竣工面積相關性突然上升,說明了之前的傳統邏輯出現了改變。我們更傾向於認為, 竣工面積代表的當年投資更反映了投資,而原來新開工反映的投資意願就不成為真正的投資。

得知以上結論, 我們就需要修改模型, 因為邏輯的變化, 導致無法用 2001~2016 年的數據來直接做預測, 這將得出錯誤的結果。我們就用 年的數據來做預測,這樣的好處在於,可以進行回溯檢驗。

對於檢驗結果的滿意程度,要從自身需求出發,例如,我們為什麽要預測地產投資?拿什麽做參考系?就當前而言,我們認為是在於得出, 2017 年的經濟增長,地產是否會起拉動作用,若地產投資可能太差, 則可能還會刺激,若投資不差,則不用擔心經濟失速,而基建作為替代會根據地產投資的情況來做一個組合拳。 若我們以 6.5%為 GDP 中值,則需要知道 2017 年的地產投資是大概率超過 6.5%、還是落在附近、還是低於 6.5%。這樣,引入統計學中的置信區間的概念,若我們通過模型能夠大概率讓預測結果落在一個包含或者不包含 6.5%的區間,就有助於我們做出對結論的判斷。

在此之前,我們先做一個回溯,有助於看模型的邏輯性是否正確,因為若邏輯正確,則可以根據 2sigma(雙尾的 90%置信區間 Z-value 為 1.96) 原則得出小概率事件是否發生,然而,很不幸的是,用新開工和竣工面積對投資進行 2010~2015 年總計 個樣本的回溯,再套用 2016 年的數據,盡管模型本身通過了檢驗,但是最終的結果均不理想,實際的地產投資增速為 7%,然而用新開工面積預測出來的結果是, 90%的概率落在[17%, 21%]的區間,竣工面積預測的結果是, 90%的概率落在[13%, 19%]區間。有意思的是,盡管如此,但根據我們之前的結論,這樣的結果是有效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基於 2015 年的數據,得出 2016 年的投資大概率將超過 GDP 增速的結論,而且,也確實得以驗證。



那麽,我們沿用這個模型,就需要對新開工面積和竣工面積增速分別做預測, 這個就是原則③所強調的。 從這兩個變量的預測來說,我們認為新開工面積預測難度較大,而竣工面積的預測難度相對較小,可以通過銷售情況來推測,一般來說,銷售好,因為要交房,竣工就好,然而竣工會比銷售更加平滑,原因在於交房周期長於施工周期,這里的時間安全墊就是開發商平滑資金和平滑利潤(也就是稅收)的重要手段。

有了這個判斷, 我們可以進一步修訂模型,就是如何預測自變量的模型,盡管可以通過無數次調試,去測驗最能預測竣工的自變量,但我們依然去選用領先一期的銷售面積去預測竣工面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原則④。我們將領先一期的銷售面積去預測竣工面積,這里加入拿地,因為,拿地和竣工都是消耗資金的,非此即彼。所以模型就成為了用領先一期的銷售和拿地去預測竣工。





但是, 很不幸的是, 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指標和竣工有強相關性, 所有模型都無法通過檢驗,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新開工上, 所以, 盡管我們很不想用更複雜的模型, 但是卻只能再引入spearman 相關系數的概念,原因在於,我們做模型的時候發現,竣工面積和領先一期的銷售面積具備驚人的同向性,在結果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其 spearman 相關系數高達 0.7(這是秩相關系數,減少了異常值的幹擾,但使相關系數的使用變得極其困難,往往只能表達其在方向和排序上的相關性程度,所以是秩相關系數的一種)。

那麽, 以此做推測, 我們可以看到 2016 年的銷售面積增速 22%,在 2010 年來排名第 2,那麽按照相關性推測,其大概率將落到第 2~第 名的區間,也就是說,再差的區間應該也在 8%以上的增速,並低於 18%。 就此, 我們將這樣的結果應用到之前的模型當中, 得出一個“模糊”的結果,就是大概率投資增速將超過 6.5%。 為什麽說模糊的結果, 就是因為, 高的相關性出現了邏輯錯誤(原則④),低的相關性卻樣本量過小,模型的確定性不強。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說明的是, 2017 年的地產投資無憂。




附錄: 統計指標解釋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在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的總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登記註冊類型可分為國有、集體、聯營、股份制、私營和個體、港澳臺商、外商、其他等。

房地產開發投資: 指各種登記註冊類型的房地產開發法人單位統一開發的包括統代建、拆遷還建的住宅、廠房、倉庫、飯店、賓館、度假村、寫字樓、辦公樓等房屋建築物,配套的服務設施,土地開發工程( 如道路、給水、排水、供電、供熱、通訊、平整場地等基礎設施工程) 和土地購置的投資; 不包括單純的土地開發和交易活動。

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 從本年1月1日起至本年最後一天止完成的全部用於房屋建設工程、土地開發工程的投資額以及公益性建築和土地購置費等的投資。 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進行房屋建設及土地開發所完成的工作量及有關費用的總稱。房地產開發投資額是完成的實物量指標,一般以形成工程實體為準。只是發生財務收支或沒有用於工程實體的材料和未安裝的設備,都不能計算投資完成額。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原則上以市場交易價格作為計算依據。在實際工作中, 一般以工程的預算價格計算投資額,但在預算價格之外發生的工程價差、量差,應視同修改預算價格, 投資完成額按修改後的預算價格計算。 實行招標投標的工程,按中標價格計算投資完成額。 房地產開發投資包括房屋開發投資和土地開發投資,以及應分攤計入投資的各項費用。房地產開發投資按構成:

① 建築工程: 指各種房屋、建築物的建造工程,又稱建築工作量。 這部分投資額必須興工動料,通過施工活動才能實現。
② 安裝工程:指各種設備、裝置的安裝工程,又稱安裝工作量。在安裝工程中,不包括被安裝設備本身價值。

③ 設備工具器具購置:指報告期內購置或自制的,達到固定資產標準1的設備、工具、器具的價值。
④ 其他費用: 其他費用指在固定資產建造和購置過程中發生的,除建築安裝工程和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完成額以外的費用,不指經營中財務上的其他費用。

*其他費用包括土地出讓金、大市政費、四源費( 煤、熱、自來水、汙水)、不可預見費、舊房屋購置,基本畜禽支出,林木支出,退耕退牧還林還草、土壤改良、城市綠化,辦公生活用家具、器具購置,建設單位管理費,土地征用、購置及遷移補償費,政府收費,勘察設計費,研究實驗費,可行性研究費,臨時設施費,施工機械轉移費,設備檢驗費,負荷聯合試車費,土地占用、使用費,建設期應付利息,包幹結余,企業債券發行費,合同公證費及工程質量監測費,國外借款手續費及承諾費,匯兌損益,調整器材調撥價格折價,壞賬損失,固定資產虧損及損失等。

土地購置面積: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在本年內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面積。土地成交價款:指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土地使用權交易活動的最終金額。在土地一級市場,是指土地最後的劃撥款、“招拍掛”價格和出讓價;在土地二級市場是指土地轉讓、出租、抵押等最後確定的合同價格。 土地成交價款與土地購置面積同口徑,可以計算土地的平均購置價格。

土地購置費: 指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而支付的費用。土地購置費包括:(1)通過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所支付的土地補償費、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安置補償費及土地征收管理費等;(2)通過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所支付的出讓金; (3)通過“招、拍、掛”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所支付的資金。以劃撥和“招拍掛”方式取得土地所支付的資金在房地產項目竣工後計入新增固定資產,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所有權所支付的出讓金不計入新增固定資產。土地購置費按當期實際發生額計入投資。土地購置費為分期付款的,應分期計入房地產開發投資。


房屋施工面積: 指報告期內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築面積。包括本期新開工的面積、上期跨入本期繼續施工的房屋面積、上期停緩建在本期恢複施工的房屋面積、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積以及本期施工後又停緩建的房屋面積。多層建築應填各層建築面積之和。

房屋竣工面積: 指報告期內房屋建築按照設計要求已全部完工,達到住人和使用條件,經驗收鑒定合格或達到竣工驗收標準,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棟房屋建築面積的總和。

新增固定資產:指已經完成建造和購置過程,並已交付生產或使用單位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包括已經建成投入生產或交付使用的工程投資和達到固定資產標準的設備、工具、器具的投資及有關應攤入的費用。該指標是表示固定資產投資成果的價值指標,也是反映建設進度,計算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的重要指標


土地開發投資額: 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的前期工程投資,即路通、水通、電通、場地平整等( 也稱七通一平) 所完成的投資。一般指生地開發成熟地的投資。在舊城區( 老區拆遷) 的開發中,如果有統一的規劃,如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小區建設的前期工程中,有場地平整,原有建築物、構築物拆除,供水供電工程等工作量也可計算。未進行開發工程、只進行單純的土地交易活動不作為土地開發投資統計。土地開發投資額在房屋用途分組中能分攤的部分就分攤,不能分攤的全部計入其他。

房地產開發企業計劃總投資: 指在建的建設工程按照總體設計( 或按設計概算或預算) 規定的內容全部建成計劃需要的總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的實際到位資金: 根據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不同,分為國家預算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

房地產開發企業本年到位資金: 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報告期內實際可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各種貨幣資金及來源渠道。具體細分為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

①國內貸款: 指報告期固定資產項目投資單位向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入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各種國內借款,包括銀行利用自有資金及吸收存款發放的貸款、上級主管部門撥入的國內貸款、國家專項貸款(包括煤代油貸款、勞改煤礦專項貸款等),地方財政專項資金安排的貸款、國內儲備貸款、周轉貸款等。

②利用外資: 指報告期收到的境外(包括外國及港澳臺地區)資金(包括設備、材料、技術在內)。包括對外借款(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出口信貸、外國銀行商業貸款、對外發行債券和股票)、外商直接投資、外商其他投資(包括利用外商投資收益在國內進行固定資產再投資活動的資金)。不包括我國自有外匯資金(國家外匯、地方外匯、留成外匯、調劑外匯和國內銀行自有資金發放的外匯貸款等)。各類外資按報告期末的外匯牌價(中間價)折成人民幣計算。

③自籌資金: 指固定資產投資單位在報告期收到的,由各企、事業單位籌集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包括各類企事業單位的自有資金和從其他單位籌集的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但不包括各類財政性資金、從各類金融機構借入資金和國外資金。

④其他資金: 指在報告期收到的除以上各種資金之外的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包括社會集資、個人資金、無償捐贈的資金及其他單位撥入的資金等。(對於房地產還包括定金及預收款、個人按揭貸款等)


商品房銷售面積: 指報告期內出售商品房屋的合同總面積( 即雙方簽署的正式買賣合同中所確定的建築面積)。由現房銷售建築面積和期房銷售建築面積兩部分組成。


商品房的種類主要包括住宅、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以及其他:

①住宅: 指專供居住的房屋,包括別墅、公寓、職工家屬宿舍和集體宿舍( 包括職工單身宿舍和學生宿舍)等, 但不包括住宅樓中作為人防用、不住人的地下室等。住宅按照用途可以劃分為經濟適用住房和別墅、高檔公寓等。按照戶型結構可以劃分為 90 平方米以下住房, 144 平方米以上住房等。


別墅、高檔公寓: 指建築造價和銷售價格明顯高於一般商品住宅的商品住宅。別墅一般指地處郊區,獨立成棟的商品住宅;高檔公寓一般指地處市內高檔社區,高層或多層的商品住宅。別墅、高檔公寓的確定標準:一是經有房地產投資計劃審批權的主管部門審批建設的別墅、高檔公寓開發項目;二是銷售價格高於當地同等地段商品住宅平均銷售價格一倍以上的別墅、公寓開發項目。

②辦公樓: 指企業、事業、機關、團體、學校、醫院等單位使用的各類辦公用房( 又稱寫字樓)。

③商業營業用房: 指商業、糧食、供銷、飲食服務業等部門對外營業的用房,如度假村、飯店、商店、門市部、糧店、書店、供銷店、飲食店、菜店、加油站、日雜等房屋。

④其他: 凡不屬於上述各項用途的房屋建築物,如中小學教學用房、托兒所、幼兒園、圖書館、體育館等。(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18

不只日本人不願生娃,美國嬰兒出生率也跌至歷史新低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01/1123144.html

一說起出生率持續下滑,潛在勞動力人口減少,人們總是想起日本。事實上,不只是日本,美國的生育率也已跌至前所未有的低水平了。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數據,2016年美國嬰兒出生率降至每1000個女性只生育了62名嬰兒,這是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低值,低於2015年的62.5胎。

(數據來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這和日本相似。日本厚生勞動省本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國內出生的嬰兒數量跌破100萬人,為1989年采取現行統計方式以來首次。每名女性生育的數量為1.4胎,是發達國家中最低的生育率之一。與此同時,當年死亡人數為130.7765萬人,創下二戰以來最高紀錄。

這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人口學家們擔心:出生率下降會傷害經濟增長。隨著更多嬰兒潮一代人步入退休年齡,稅收財政需要轉移到越來越龐大的老齡群體,這需要更多的納稅人。而出生率走低不利於未來的稅收增長。

經濟學家們擔心,如果出生率繼續下降,美國有可能進入經濟增長停滯, 像日本過去20年所經歷的那樣。

雖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沒有說明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但美國女性不願生育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經濟、文化等因素都影響了更多女性推遲生育,甚至放棄生育。比如很多人想在還完學生貸款或其他負債之前不生小孩,也有人出於職業發展考慮選擇不生或晚生,同時,“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有小孩 ”的觀念也被更多人所接受。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還顯示,現在,生育率最高的女性都是處於30歲到34歲之間。而此前則為25歲到29歲之間。

此外,還有兩組數據對比起來看很有意思。

一是美國少女的懷孕率在持續下降。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15-19歲年齡段的女性生育率去年創紀錄降至20.3%,至20.948胎。這比2015年減少了將近9%,比1996年更是降低了62%。

二是40-44歲的女神生育率正在攀升,從1996年每1000個女性生育6.8胎, 到去年升至11.4胎,比2015年增長了4%。

(數據來自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不過,與日本略有不同的是,美國生育率雖然在降低,但人口總數仍在增長,而日本人口數量則在縮小。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此前稱,該國人口到2065年將減至8800萬,到2115年將減至5100萬。

本月稍早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表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指出,近年來,在世界幾乎所有地區,生育率均出現下降,即使在生育率最高的非洲,在2010年至2015年間,生育率也從2000年至2005年間的每名婦女生育5.1人下降到4.7人。報告指出,較低的生育率還凸顯了人口老齡化。

(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祁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33

我們為什麽都不願面對面交談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1/164741.shtml

我們為什麽都不願面對面交談了?
思想潮 思想潮

我們為什麽都不願面對面交談了?

面對面交流其實是我們所做的最具人性,也是最通人情的事。

來源 | 思想潮(ID:sixiangchao)

文丨雪莉·特克爾 

編者按面對面交流其實是我們所做的最具人性,也是最通人情的事。但如今我們卻想方設法地避免交談。即使一部靜音手機都會阻礙我們的交談。只要看到手機,我們就會有所疏離,交談時也沒那麽投入。在屏幕上,我們總是呈現出自己想要展現給他人的一面。

我們因技術變得沈默無聲,當然這並非否定技術進步的意義,而是在提醒我們迫切追求進步的同時,別忘記了自己對新事物的責任。

本文是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著作《重拾交談》內容節選,經思想潮刪節編輯,中信出版社供稿。

同理心日記

 數字時代為什麽更需要對話?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說話。我們會發短信,發帖子,在網上聊天。身處滿是屏幕的世界,我們甚至覺得更加輕松自在。和家人、朋友、同事或愛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對著自己的手機,卻不會相互交談。我們都承認,自己寧願發條信息或發封郵件,也不願意見一面或是打個電話。

這種新的媒介化生活已使我們陷入了一種困境。

面對面交流其實是我們所做的最具人性,也是最通人情的事。面對面交談是一種相互間的完整呈現,我們可以學會傾聽,培養同理心,還可以體驗被傾聽和被理解的快樂。另外,交談還能促進我們的自我反思,也就是進行自我對話,這是兒童早期發展的基石,而且會貫穿一生。

但如今我們卻想方設法地避免交談。即使我們時刻保持聯系,也還是躲著對方。因為在屏幕上,我們總是呈現出自己想要展現給他人的一面。當然,任何地方的任何會面都會有這種表演的成分,但是在網上,在我們閑暇時,我們更容易創作、編輯、修改提高。

我們總說“無聊時”會看手機。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時刻與網絡相連,不間斷地獲取信息和娛樂內容。我們總是心不在焉。上課、做禮拜或是開商務會議時,我們會註意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覺得沒意思時就會翻翻手機找點兒好玩兒的。詞典里現在有了個新詞叫作“低頭族”(phubbing),就是指那些在手機上打字的同時還能保持眼神交流的人。我的學生告訴我,他們一直都在這麽做,其實沒那麽難。

微信圖片_20170821142141

我們開始把自己看作同一類人,並且忠於這一群體。在安靜的時刻或是覺得無法抵抗上網的誘惑時,我們會查看手機上的消息。即使是小孩子都寧可發發短信,也不願和朋友們見面聊天——或者說,他們寧願玩手機,也不願花時間遐想。遐想正是他們與思緒獨處的時刻。

這一切都導致我們遠離交談,至少是遠離那些開放式的即興談話。在這種交談中,我們彼此交流想法,呈現最真實的自己,不隱藏自己的弱點。不過,正是在這種交談中,我們增強了同理心,增進了親密感,社會行為也因此更具有力量。正是通過這樣的交談,教育和商業的創造性合作才得以繁榮。

但是,這樣的交談需要時間和空間,而我們總說自己太忙。在餐桌旁、客廳里,在商務會議上,或者走在街上時,註意力不集中的我們會發現一種新的“寂靜的春天”。這個詞是蕾切爾·卡遜發明的,那時我們隨處可以見到科技變化對環境的危害。現在,我們又意識到了一種新的情況。這次,科技對同理心造成了沖擊。我們發現,即使一部靜音手機都會阻礙我們的交談。只要看到手機,我們就會有所疏離,交談時也沒那麽投入。

盡管此刻的我們面臨嚴峻的形勢,我寫這本書時還是滿懷樂觀之情。一旦意識到問題,我們就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行為。當我們開始思考時,交談就在那里,隨時等著我們重拾。數字社會中,人與人日漸疏離,解決之道就是談話療法。

在很早之前,我就發現電腦會給人一種陪伴關系不需要友誼的錯覺。後來,隨著編程技術的提高,它會讓人誤以為友誼中不需要親密感。面對面交談時,人們會彼此詢問,但電腦從不這樣做。和人們相處時,如果你註意觀察,知道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事情就會朝著最好的方向發展。真正的人需要對方回應他們的感受,並非敷衍了事的隨意一個回應就能打發。

在虛擬世界待得越久,孩子們就越想沈浸其中。相反,與人共處能教會孩子們如何經營感情,起點就是與人交談的能力。這又讓我想到了霍爾布魯克中學老師的擔憂。這里的中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發短信上,他們幾乎沒有什麽面對面的交流。這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培育同理心的機會,失去了學習眼神交流、傾聽和關心他人的機會。交談會帶給我們親密、共享和深交的經歷。重拾交談相當於重新找回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

移動技術及其帶來的所有新奇之物已經在我們的社會中根深蒂固,但現在是時候思考這種技術會如何阻礙我們珍視的其他東西。而在認識到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又應該如何采取行動呢?我們可以重新設計技術,改變應用它的方式。

“三把椅子”的良性循環

我們因技術變得沈默無聲,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談話能力因此退化”。這種常常在我們的下一代面前表現出的沈默,已經引發了同理心危機,削弱了我們在家里、在公司以及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針對這一問題,我已說過,最簡單的解決之道就是談話療法。本書闡釋的就是我為什麽贊同交談。

首先,我要請出一個人,很多人都誤以為,他之所以隱居是為了逃避交談。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為了學習如何更“審慎”地生活,遠離人群中那無休無止的嘮叨,搬到了馬薩諸塞州康科德的瓦爾登湖畔的一間小木屋生活。不過,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所選的家具卻表明,這絕對不是一次簡單的“靜修”。他說,小屋里有“三把椅子,獨處時用一把,交友時用兩把,社交時用三把”。

這三把椅子仿佛良性循環鏈上的三個點,將談話與同理心以及自省能力連接了起來。獨處是我們發現自我的時刻,我們會做好與他人交談的準備,聊聊自己的真實感受。當我們建立了安全感,就能夠傾聽他人的訴求,真正聽到他們不得不說的心事。在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我們會更善於進行內心的對話。

當然,這種良性循環是個理想模式。不過,如果我們認真對待的話,還是會起到效果的。獨處增強了自我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就會增強我們的同理心。之後,與他人的交談為自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正如獨處時,我們會為與他人交談做好準備一樣,與人交談時,我們能夠學會如何讓獨處更有效率。

技術破壞了這種良性循環。

這種破壞從獨處開始,也就是梭羅的第一把椅子。最近的研究顯示,人們如果獨處,即使只有幾分鐘,他們都會受不了。有一項實驗要求實驗對象安靜地坐著,沒有手機可用,也沒有書可以看,就是安安靜靜地坐15分鐘。實驗開始時,研究人員詢問實驗對象,如果覺得無聊,他們是否會考慮接受電擊。他們表示堅決不會。無論如何,讓自己受不得勁電擊絕對是不可能的。不過,剛剛過了6分鐘,就有不少人願意接受電擊。

這一結果令人震驚,不過從某種程度上說,也並不奇怪。如今,當人們獨自等紅燈或是在超市排隊結賬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看上去幾近恐慌,會不自覺地伸手去拿手機。我們已經習慣了時刻與他人聯系起來,孤獨似乎是技術應該解決的問題。

上文提到的良性循環也因此土崩瓦解:因為害怕獨處,我們把註意力都放在了自己身上,與此同時,我們喪失了關註他人的能力。如果找不到自我,我們就會失去施予的信心。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個循環:我們過於關註彼此,喪失的則是我們了解自己的能力。

我們正遠離交談,同時也在遠離自省、同理心和良師益友,也就是梭羅那三把椅子所代表的美德。不過,這種遠離並非不可避免。當良性循環被打破時,交談可發揮修補作用。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好的一面。盡管被技術的力量拉扯,但人的適應性也很強。比如,在一次禁止攜帶各種電子產品的夏令營中,僅僅5天的時間,孩子們的同理心就得到了提高。測量標準是:他們看完照片或視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能否正確判斷他們的情緒。為了研究,我自己也參加過一次禁止攜帶電子產品的夏令營,見證了上文所說的那種適應性。

有一天晚上,一群14歲的男孩在一間小屋中閑聊,聊的是最近一次為期三天的野外徒步旅行。我們可以想象,在不算太久之前,這種徒步旅行最令人興奮的就是“那種艱苦的體驗”,或是欣賞未遭破壞的大自然。如今,這種旅行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離開手機的日子。有一個男孩稱:“那段時間你什麽都做不了,只能靜靜思考,和朋友聊天。”還有一個男孩利用小屋里的這次閑談,思考他對安靜的新體會。“人們難道不知道有的時候你可以透過車窗,靜靜地看著時間流逝?這難道不是很美好嗎?”

微信圖片_20170821142703

線上與線下十字路口

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麽要寫一本關於交談的書?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說話。”有的人會說:“為什麽要提這些負面的東西?你肯定知道網上那些新式的精彩談話吧?”我確實知道。如果沒有臉譜網,我此前就無法與布魯克林216小學六年級的同學們重聚。女兒23歲時雖然在遙遠的西海岸工作,但是短信拉近了她和家的距離。

人們之間的關系大多由線上和線下的互動構成。我們可以發短信示愛,政治辯論和社會活動也可以在網上發起。為什麽不看看這些正面的效應,為什麽不慶祝我們擁有了這些新的交流方式?

因為這是我們在解釋技術帶來的進步時所舉的例子。我們喜歡聽這些正面的消息,因為它們不會阻止我們追求新事物——新的給人安慰的東西,新的令人分心的東西,新的商業形式。我們願意聽這些例子,因為如果它們是唯一重要的事,我們就不用在乎一直存在的其他情感了——我們比以前更孤獨了,孩子的同理心與實際年齡相差得更遠,而全家人吃飯聊天時要想不被打斷也幾乎不可能了。

我們發現自己為了多登錄幾次郵箱,放棄了凝視孩子的眼睛或是花時間和他們交談的機會。如果10年後我們的孩子因此付出了代價,他們害怕孤獨而又對彼此間的依戀關系擔心,我們那時就會集中精力嗎?將這種令人不安的可能性與在臉譜網上建立的友誼或是在推特網上與他人的精彩互動進行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並不是一個我們可以雙手合十祈禱利大於弊的遊戲。我們要獲得益處,同時要做出必要的改變,這樣我們才不會付出代價,因為任何技術都不值得付出這樣的代價。

交談的“價值主張”

我記得人們第一次接觸聯網的個人計算機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當人們要打遊戲、寫東西、做電子表格,或是發電子郵件時,才會“來到”電腦旁。電腦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同時帶來了很多新的樂趣。但是,這一切並沒有表明,發短信可能會代替交談。

僅僅幾年後,孩子們就玩起了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和聊天工具。如今,那些孩子已經長大,成為教師、商人、醫生,並已為人父母。

當新一代的人聽到“遠離交談”這個問題時,他們往往會問:“這真的是個問題嗎?發短信或在網上聊天,就不算‘交談’嗎?此外,這種方式傳達的信息也是‘準確無誤’的,這有什麽問題呢?”當我和他們談起開放式交談,有人讓我詳細說明這種交談的“價值主張”。有人告訴我,交談似乎是件“苦差事”,不僅要發出很多邀請,往往還存在著欺騙、瑕疵、失控和無聊。這有什麽值得爭取的嗎?

其實,我們在愛情和工作當中碰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通過交談解決。研究顯示,沒有交談,我們的同理心、創造力和滿足感都會減弱,我們與他人的關系也不會那麽緊密。我們正在退化。但是,對於那些伴隨著手機長大的一代人,他們習慣於用手機發短信,研究結果中的那種退化,他們似乎並沒有感受到。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面對面的交談並不多。

當然,不管哪一代中,都有人明確了解交談的價值,不用他人提醒。但是,即使是這些贊成交談的人往往也會讓我大吃一驚。他們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敗下陣來,他們說未來已經超越了他們。一位2009年大學畢業的電影導演告訴我,在他畢業的那年,交談就已經進了墳墓。有些家長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他們說希望自己的孩子吃飯時不要發短信,但在孩子們拿出手機時,他們卻覺得無法反對。他們擔心現在提出忠告為時已晚,還擔心如果自己不接納新事物,就會落後於時代。

我所描述的不僅僅是遠離交談,這種遠離還代表著逃避自己作為良師益友的責任。技術仿佛會施魔法,讓我們忘記了生活的本質。我們將新事物——任何已經過時的新事物——與進步混為一談。不過,在我們迫切追求進步的同時,我們忘記了自己對新事物的責任,對後代子孫的責任。我們應該將自己知道的最珍貴的事情傳遞給下一代:我們應該告訴他們我們的經歷、我們的歷史,和他們分享我們曾經的對與錯。

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們收起手機,我們自己也要以身作則,收起我們的手機。如果孩子們不學會傾聽,不學會為自己勇敢發聲,不學會如何在課堂或家庭聚餐時與他人交流,那麽他們什麽時候才能學會施與受呢?這是建立友好關系所必需的元素,也是民主社會公民辯論的基礎。要重拾交談,首先要承認用心說話和傾聽是一種技能,是可以學會的。交談需要練習,而這種練習現在就可以開始,在家中、教室里或是公司中都可以開始。

重拾交談的時刻到了

2011年,我的著作《群體性孤獨》(AloneTogether)出版,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時刻相連的生活中,我們對彼此的漠視。我知道,我所描述的癥狀大多數人都不想看到。我們為技術著了迷,這種文化氛圍已經形成。像年輕的戀人一樣,我們擔心說太多的話會破壞浪漫的感覺。但現在才過了幾年,氛圍就發生了變化。我們做好了交談的準備。當我們有了手機以後,我們發現自己離孩子、愛人和同事越來越遠。我們要重新考慮“連接得越緊密,就越幸福”這一過於簡單的信仰。

timg

現在,我們可以估量一下溝通之道都逼我們做了些什麽。我們知道處於這樣一個時刻相連的世界,我們的神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我們意識到自己渴望那種“永遠在線”的感覺,但這卻成為我們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絆腳石。所以,我們應該認清楚技術所帶來的一切。

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社交媒體所禁止的那些東西。我在之前那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正不斷演變的問題,而這本書則是要呼籲大家行動起來。現在是修正航線的時候了。此刻,已經萬事俱備。我們擁有彼此。

數字時代 對話 社交媒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75

3名80後 3個他鄉工作的理由 怕OT薪酬低 留學生不願回港

1 : GS(14)@2010-10-25 21:49:17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b-728001?category=m




80後強調work to live(為生活才工作),最怕工作跟生活不平衡,不少中產家庭把孩子送海外留學畢業後,已不願「海歸」,原因是他們怕了香港的OT文化、薪酬低、無晉升機會……有數不盡的不回港理由,寧選擇留居外地闖一番事業。

目前大學畢業生投身本港職場,月薪普遍介乎1萬至1.2萬元,有80後投訴香港薪酬低之餘,工時亦超長,有時早上9時開工,一直到凌晨2點,但晉升機會有限,與其在港「捱騾仔」,倒不如到海外住2,000呎花園洋房,每周工作35小時,毋須太大壓力,月薪也有2萬港元,以下是3名80後選擇到他鄉工作的理由。

澳洲工作 比香港快樂

個案一︰ 許君碩(Kingsley)

年齡︰28歲

工作地點:澳洲

不回港理由︰ 澳洲工作比香港開心

Kingsley中學年代移居澳洲,04年大學畢業曾計劃回港發展,但發出求職信全無音訊,最後留在澳洲開展事業,後來才發現,原來在澳洲工作,比香港快樂。

在當地政府擔任IT工作的Kingsley,每周工作35小時。他笑言,曾有香港的中學同學向他大吐苦水,說在港工作壓力大,平均工時最少達45至48小時,難怪他說:「我們在這裏輕鬆得多!」

工時短之外,部分澳洲機構為開拓亞太區市場,願意招攬當地中國人加盟,若懂說中文,有機會獲得更高薪酬,「好像招聘前綫員工,若能說中文,年薪會比澳洲人高1,000元澳幣(約7,600港元)!」

另一吸引之處,是澳洲的居住環境一流。Kingsley早前以280萬港元在悉尼購入約2,000平方呎的房子,三房兩廳連花園,但在香港,相同的金額只能買到沙田第一城一個500多平方呎單位。

港工時長 人工遠遜美

個案二︰ 陳國梁(Alfred)

年齡︰24歲

工作地點:美國

不回港理由︰ 香港人工低工時長

Alfred於08年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經濟系畢業,隨即回港在4As廣告公司工作,但半年後已決定離職返美國搵工:「香港工時太長,朝早9時半到凌晨2時,人工只1萬元,換了在美國,這樣的工時,足夠可搵到兩份工!」

現於拉斯維加斯一家銀行按揭部工作的Alfred,每日工作8小時,月入2萬港元。他說,在香港要賺錢,要選擇金融業,但在美國,修讀生物科技工程等香港較冷門行業,年薪有5、6萬美元(約39萬至46.8萬港元)。他坦言,短期內不會回港工作。

學好外語 歐美機會多

個案三︰ Erica

年齡︰25歲

工作地點:日本

不回港理由︰ 學好日語機會更多

Erica拔尖到北京大學唸書,主修英文,1年前成功獲日本一動漫公司聘用,負責活動統籌及協助開拓中國市場,她想趁着年輕,體驗不同國家文化,又相信日本工作經驗可帶來更多機遇︰「學懂了日文,又在另一國家工作過,以後往歐美工作,可能較容易。」

日本工作節奏與本港同樣緊湊,需經常加班,但她並不介意,因日本公司對新人培訓較本港好,例如每位新入職員工,會獲一位前輩指導,關心其工作及生活。

她最深印象是,其前輩日花2小時糾正其日文語法錯誤,又跟進語言學習進度,對方更主動為她爭取公司資助進修日文,目前她已能操一口流利日語,提高職場競爭力。

撰文:沈怡、洪小晶
2 : teawater(1794)@2010-10-25 23:11:13

但人地稅抽成30-50% borsmiley
3 : GS(14)@2010-10-27 21:52:50

2樓提及
但人地稅抽成30-50% borsmiley


但你的生活一定唔使訓街:生養死葬都不用怕,福利極佳
4 : fung3010(2389)@2010-10-27 22:29:17

我堂兄弟都係咁....smiley
5 : GS(14)@2010-10-27 22:41:29

4樓提及
我堂兄弟都係咁....smiley


他生活點?
6 : fung3010(2389)@2010-10-27 22:51:10

5樓提及
4樓提及
我堂兄弟都係咁....smiley


他生活點?


不知幾舒服......不知OT為何物。個時我有個FD移民左去澳洲,佢同我講佢養成左望海既習慣.....頂smileysmiley
7 : GS(14)@2010-10-29 22:07:07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我堂兄弟都係咁....smiley


他生活點?


不知幾舒服......不知OT為何物。個時我有個FD移民左去澳洲,佢同我講佢養成左望海既習慣.....頂smileysmiley


I like it very much...smil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94

「員工之所以為員工 非不能也, 是不願承擔風險也。」大家認同嗎?

1 : GS(14)@2013-10-07 22:24:34

歡迎大家討論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2&tid=67024
我講的沒有前題在各行各業都識用,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原因

經濟學上都有好常用ge 講法你應該都知
經濟學家發現,有著穩定收入的人比收入不穩定的人有著更高的消費水平,後者則有更高的儲蓄水平,這是因未來的收入預期影響消費水平

要講都係開新主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830

不願投資創新 內地名牌也山寨

1 : GS(14)@2014-05-19 12:59:0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19/news/ec_ecb1.htm



【明報專訊】中國品牌雖然開始崛起,但始終多數靠價格取勝,在創新、設計方面仍時遭詬病,更甚者連部分一線品牌亦有抄襲嫌疑。如海爾一款近月推出的直立式冷氣機,就被指抄襲韓國LG產品。有學者認為,內地製造業往往不願作出較長遠投資,呼籲內地企業盡快欠缺完整的創新文化。


國產貨亦互相抄襲

據《朝鮮日報中文網》報道,一些展示行業最尖端產品的展覽會,成為中國企業追趕新技術的大好機會。部分新產品、新科技在展出僅半年至一年時間內,即遭到內地企業「山寨」推出仿製品。文章舉例指出,海爾於今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CES展會上展示的空調,與LG電子推出的Whisen空調設計十分相似,兩者都是直立式,並採用無遮蓋圓形出風口(見表)。

另外一款三星電子在去年1月於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推出的Timeless Gallery電視,TCL集團隨後在去年9月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IFA)展出相近產品。本報記者向TCL多媒體(1070)查詢,公關發言稱TCL不作回應,至於青島海爾則未有回應。

不過並非只有外國品牌遭到山寨。聯想(0992)在今年1月CES展期間遭質疑沒有發布任何重量級新產品,聯想集團中國區總裁陳旭東其後向傳媒稱:「聯想現在不會把新產品放到這(CES),要在中國發布了之後才讓人們看到,不然很多概念會被抄襲。」此前聯想旗下Yoga平板電腦,遭到內地知名的電子詞典生產讀書郎「借鑑」,讀書郎G30型號平板採用與Yoga相似的金屬支架設計。

對於內地企業沒有創新、一味模仿,仍擺脫不到山寨文化。理工大學創新產品與科技研究所所長梁煥方教授指出,其實要完全山寨出一樣產品,對工藝水平、研發能力亦有一定要求,內地技術水平其實不差,問題在於內地企業未建立創新文化,不願意作較長線投資。「與其要作長期的投資,不如買件產品回來,用最好的人才去做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

學者:有能力卻無心做

梁煥方表示,對比其他國家,中國用於在科研的金額已經很高,但透明度卻不足。按研究機構Battelle以及《R&D Magazine》資料,中國在2013年投放約1.9%GDP作研發經費,以購買力指標(PPP)計算,相等於2580億美元,僅少於美國的450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75

結婚61年不願分離夫婦同日結束生命

1 : GS(14)@2016-07-06 08:11:23

「不能同生,但求同死」,英格蘭德文郡達特穆爾(Dartmoor)一對結婚61年的夫婦,為了不想分開而在自己寓所內共赴黃泉,同日離世。清潔工人發現86歲的布里頓(David Brittain)與他84歲妻子布麗奇特(Bridget)伏屍家中客廳。布里頓在門廊留下字條,吩咐清潔工人不要進入屋內,引起懷疑。驗屍官托馬林(John Tomalin)裁定布麗奇特先死亡,然後到布里頓。他們的女兒形容父母都喜歡出海、園藝及運動,十年前兩老健康開始轉差,他們不想最終在老人院度過餘生,5年前已開始討論一起共死,更是一個專門幫助別人策劃自殺的組織「Exit」之成員。「我父親說『我將會躺在棺材離開這間屋』,我們不想他們這樣做」,女兒說對此感到很震驚。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6/196836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97

開店困難多 物流公司不願送貨

1 : GS(14)@2016-08-16 06:24:20

【本報訊】創業之路無可能一帆風順,尤其是賣情趣用品這類冷門貨品。Sally CoCo一開始做網上生意,要處理的問題相對簡單,負責人朱凱頌(Picco)負責寫網頁,妻子呂穎恆(Vera)就負責設計,各施各法。開店時要面對的問題就複雜得多了,店內裝潢及傢俬是他們周圍尋寶以及一手一腳砌出來,但其他外在因素就要花時間去周旋。第一個困難,就是遇上令人「好激氣」的物流公司。Picco指,「申請物流公司戶口申請唔到!有一次,有件貨品要運送去澳門,物流公司派人上門收貨,都唔係咩玩具,只是個陰道健身球,佢入到嚟店舖(見到賣情趣用品),講咗好耐,嗌大交咁滯,強調係色情、猥褻嘅,唔可以送去澳門」。速遞員不肯送貨之餘,最搞笑的是,轉個頭竟然問:「有冇咩可以介紹吓,有個朋友就嚟生日」,激到Vera紮紮跳,「呢啲嘢係色情,唔啱你!」



第二個困難,則是開分店時曾遇上固執業主,以為他們搞黃色場所。Picco表示,「試過喺中環睇中個舖位,經紀好坦白咁講畀業主聽,係賣情趣用品,業主覺得係黃色事業,死都唔肯租畀我哋」。不少上了年紀的業主都覺得,賣情趣用品同「邪骨」一樣不正經,會影響店舖價值,會有好多不良人等聚集,令大廈人流複雜,所以一聽到是賣情趣用品,就不聽解釋、不肯租。除此之外,請人很難也是困難之一。現時Sally CoCo已經有三間分店,但當初招聘員工時亦遇到不少問題。「有試過喺JobsDB請人,但係唔太啱囉!可能我哋要求高」。Vera表示,店員不是一個純粹收錢的角色,亦不是計較員工的學歷,但要對性教育有熱誠,願意與人溝通。現時他們用自己方式請人,例如在facebook登廣告,或者在一些性教育相關的活動上找人選。不過,當中仍有不少人帶獵奇心態求職,Picco表示,收過求職信上寫着,「我有興趣了解吓呢個行業,因為對我藝術工作可能有幫助」。現時店內員工全部都周身刀,對於性、內衣、甚至女性文化等知識,隨時比他們夫婦二人更在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6/197379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37

譚新強﹕不願看秋官「大時代」 寧看楊冪「小時代」

1 : GS(14)@2016-09-13 07:53:28

【明報專訊】年初當絕大多數人還對新興市場,尤其香港特別悲觀時,我已察覺到資金流起了微妙的變化。由於成熟市場已升至很高的估值,美股盈利更開始下跌,所以資金悄悄地逐漸流入估值較低的新興市場。年中的Brexit提醒投資者關於歐洲的風險,更拖慢了美國加息的步伐,成為了令資金加速流入新興市場的催化劑。

年初預期今年恒指能翻正,重上22000點,在7月已應驗。後來我再把目標提升至23000點,在8月中又再達標,比我意料的快。在此之後,我一直抗拒把目標再提高至24000點或更高,勸喻各位「8焦急」(別焦急)。但藉着「險資」可經滬港通買股的「好消息」,上周五恒指終破24000點(但已留意到港股是唯一的升市),成交更超過1000億。有網友調侃地說,每月加1000點,年底不就真的升到我「被預測」的28000點?

市場憂債息回升多過加息

花無百日紅,上周五美股終於大跌2.5%,周一亞洲股市無一倖免,恒指更大跌800點。我認為今次調整有三大原因:

(1)很多傳媒都錯誤解讀對息口的憂慮,以為市場最擔心的是美國在9月加息。不少美聯儲官員確為加息放風,但ISM數據其實非常差,所以9月加息的概率升極都只有30%。

真正令市場憂慮的是多國的長債息口正在回升。美國10年債息從7月最低的1.32厘反彈至1.7厘,德國從-0.2厘回升至0.05厘,連日本都從-0.3厘升至0厘!

如我上周所說,若全球經濟能見到Reflation,其實是好事。但有人擔憂通脹升了,但若經濟還是不行,就反而變成滯脹。我覺得這是杞人憂天,先脫離通縮的威脅再說吧!

希拉里得肺炎 不可掉以輕心

長息反彈的速度太快,債價急跌,是更大的問題。全球最大的退休、互惠、對冲等基金都拿着很多長債,是一個非常crowded的交易。所以一下子跌得那麼快,VAR(value at risk)馬上爆倉,風控就逼着把股票都一齊拋售。今年Bridgewater正努力推銷Risk Parity Trade,鼓勵在投資組合上的債券部分加槓桿,用此來替代股票的部分風險。聽起來似是而非,backtesting可能證明有效,但能否抵受這次債息反彈是另一回事?

(2)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的健康問題成為市場焦點。數周前我已討論過她和特朗普因為精神或身體健康而退選的可能性。過去只有Fox等極右派媒體用健康不良來攻擊希拉里。但這次希拉里在「911」十五周年活動提前離開及明顯暈倒,所有主流媒體都有大肆報道。希拉里陣營後來解釋是感染了肺炎,已在服用抗生素。聽來輕描淡寫,但上了年紀68歲的人得了肺炎,可大可小,入ICU都不為過!

華爾街是非常支持希拉里的,市場亦無疑是較喜歡她的(除醫療行業外)。所以如選情有變,亦可能加大市場調整的壓力。

不識丁蟹 不宜妄提「大時代」

(3)最近新興市場,包括香港都有點過熱。周末跟很多朋友聊天,連一般較審慎的朋友都認為港股已進入parabolic階段,可以不管外圍,繼續狂升。另外又聽到三手消息,話說四叔都仍覺新鴻基地產(0016)「抵買」云云。

最令我不安的是上星期有些傳媒朋友竟然問我「大時代」是否已重臨!這些朋友可能和張華峰議員一樣,不認識丁蟹,更不知道「秋官效應」,但我一聽就毛骨悚然!

長遠一點,我對港股仍然樂觀。上周聽說國務院開始考慮消費稅改革,如結果是大幅減稅,變成真正的「供給側」改革,到時我必將提升恒指目標價!最理想的是細水長流,資金慢慢地從內地和歐、美流進本港。我寧願看楊冪主演的「小時代」!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083&issue=201609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816

不願美國再當國際警察

1 : GS(14)@2016-11-10 07:57:32

中東局勢動盪,美軍正分別協助伊拉克軍方及敍利亞反對派應付「伊斯蘭國」(IS)等恐怖組織,現在由毫無外交經驗、不願美國再當「國際警察」的特朗普接手,國際社會都擔心美國現有政策能否持續。特朗普對於如何應對戰事,一直談得不多,至今未明確表示會否派地面部隊清剿IS,但已表明會和沙地阿拉伯等盟友緊密合作打擊IS,外界亦期望他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友好關係,可有助美俄在敍利亞問題上合作。


料對以色列較友善

另一看點是他跟以色列關係,一般相信他對於美國傳統盟友以色列,會較奧巴馬友善。特朗普在競選時已多番向以色列示好,其顧問早前受訪時,表示會在以色列的防務上幫助更多,甚至會把駐以色列大使館搬到耶路撒冷,符合以色列的期望。另外,特朗普又反對以巴各自立國的兩國方案,這極可能為美國中東政策帶來重大改變。縱早表明支持以色列,可是特朗普對以色列的對手之一伊朗,卻同樣「吃得開」。阿拉伯媒體指出,伊朗政府認為特朗普雖然嘴裏強硬反對伊朗核協議,但實際是個「較好商量的人」,而且他不主張美軍在全球擴張影響力,所以在波斯灣對伊朗的制衡力量會減少。《以色列時報》/《The Atlantic》雜誌



緊貼選情 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0/198288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8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