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包辦南京、蘇州四棟摩天樓的台灣建築師 溫子先 征服中國家電大王的心

2010-12-27  TCM




撰文‧梁任瑋

是誰 可以讓二○一○年胡潤零售富豪榜首富、中國最大連鎖家電品牌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放心把旗下所有建築設計都交給他?南京河西奧體新城廣場、蘇寧徐州廣 場、南京鼓樓科技園區、南京湖南路廣場這四棟由蘇寧電器投資興建,即將在五年內完工的摩天樓,幕後都由同一位建築師設計,他是來自台灣的溫子先。

今年四十七歲的溫子先,一個對多數台灣人仍相當陌生的名字,卻已在中國設計圈享有高知名度。

○ 九年,溫子先獲得CNBC亞太地區商業地產建築獎的「西交利物浦大學行政資訊大樓」,奠定他在中國建築界的地位。由CNBC評選的國際商業地產獎,代表商 業地產領域設計與建築最高水準的全球性獎項之一,該獎項包括建築獎、室內設計獎、最佳工業發展獎及最佳物業代理獎等,溫子先是台灣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建築 師。

從倒數第二名到建築博士

在風光亮麗的背後,誰也沒想到,這位從小不愛念書的小孩,長大後,不但念到博士,甚至成為受人尊敬的建築師。

故 事要從三十七年前的台北說起。溫子先生於台灣,外婆是銘傳大學創辦人包德明,「念光仁小學一年級時,我是全班倒數第三名,二年級時變倒數第二名,我爸擔心 若這樣念下去,可能連國小都畢不了業,乾脆送我出國。」溫子先說,「那時候我每天都在玩,調皮搗蛋,討厭上學,連課本都不知道放在哪裡。」出身教育世家, 卻不愛念書,溫子先的童年著實令父母相當頭痛。

十歲時,溫子先隨家人移民美國,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移民美國後,愛畫畫的溫子先彷彿找到新 樂園,升高三那年暑假,他投稿雜誌得到繪畫第一名,讓他建立了對美術領域的自信。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哈佛大學建築系學生的作品,讓他對建築產生興趣,但父母 一直反對他畫畫,要他當工程師、律師,「念建築算是擦邊球。」這讓他順利申請到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不但以全系第一名的優秀成績升上賓大建築研究所,最後 又以全所第一名畢業。

研究所畢業後,溫子先的同學梁銘剛、儲瑞基邀他一起回台灣開建築師事務所,於是他一邊到銘傳大學教書,一邊開始接案,後來為了念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班又離開台灣。

從家具廠老闆到設計總監

到大陸發展這項決定,在當時遭遇所有親友反對。「只有我父親贊成我去中國大陸。」溫子先說,二十年前,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還沒有發展起來,更遑論建築設計的市場規模,但是溫父當時就看到未來中國建築業勢必朝氣蓬勃,於是鼓勵溫子先去闖闖看。

剛 開始到中國大陸,為了養活自己,溫子先和同樣是建築師的大陸妻子吳華開了一家家具工廠,專門供應西式連鎖速食店的木製家具、鐵製家具,全盛時期在中國市占 率高達六成。溫子先說,因為他們懂設計、又自己大量生產,成本可以壓得很低,假設一張桌子售價四百元,他們成本只要一百元,這門生意也累積了溫子先創業生 涯的第一桶金。

一九九七年,溫子先為了專心做建築設計,把公司賣掉,獲利了結,這個時期也讓他搭上中國建築市場起飛的年代,接案量大增。溫子先說,雖然中國大陸房市起步晚,但是大陸建商很能接受實驗性、創新的點子,這對建築師來說,就是一張大白紙,有無限的施展空間。

○三年,倫敦知名建築師事務所RMJM找上了溫子先設計奧運中國會展中心,是溫子先首次參與中國大型公共建築案,也讓他後來有機會設計青島大劇院,更因此拿到○六年美國建築師學會大獎,並被英國凱達建築師事務所挖角,擔任設計總監,這也是該公司第一位台灣人擔任此職務。

因 為擅長規畫大型公共建築,○八年,蘇州西交利物浦大學委託溫子先設計行政資訊大樓,善於將東方文化融入建築的溫子先就地取材,以「太湖石」為設計概念,將 石頭的窟窿切平為四方體,不但同時滿足了採光、通風、交通等結構問題,也賦予了大樓如太湖石般玲瓏剔透的美感,整座建築遵照世界一流建築標準,構思巧妙, 自然天成,並將中西文化傳統相融合。

從學術界成功轉戰商業界

因為數件作品陸續受到國際矚目,也讓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主動接觸溫子先,其中最大的一宗建案就是,總開發金額高達台幣三百億元的南京河西奧體新城廣場開發案。

溫 子先回憶剛接河西奧體新城時,前後只有兩周設計時間,當時剛到凱達任職的溫子先,沒有固定班底,又遇上同事與他作對,他只好自己「校長兼撞鐘」,熬夜三、 四天才把作品趕出來。後來他以「雙人吻」的設計概念獲得張近東認同,隨後並把手中其他三個開發案統統交給溫子先設計,讓他成為蘇寧「首席設計師」。

從 學術界成功轉戰商業界的溫子先,因為待過台灣與中國,非常擅長將中國老祖宗的智慧與建築物結合,讓大眾快速了解他的設計理念,例如,「已停用的檢字機,可 以變成建築物層次交錯的外觀;中國的祥雲圖騰,也可以變成辦公群樓的分布圖案,這很合中國業主口味。」溫子先的同事Kelly說。

「Building(建 物)可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但只有Architecture(建築)可以永久留傳。」對建築充滿堅持理念的溫子先自稱,自己基因裡有一種不怕死、賭一下 的個性,成為推動他不斷挑戰未知的原動力,這也是他特別適合在中國生存的條件,加上中國業主大為賞識,讓溫子先的表現機會特別多。

認識溫子先十幾年的甲桂林廣告董事長張裕能說,溫子先那一代的台灣建築師,對於建築仍充滿高度理想,所以他回台灣後,將銘傳大學室內設計系改為建築系,這也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氛圍。

一個原本在台灣教育體制內適應不良的頑皮小孩,因為對興趣與理想永不放棄,不但把自己推向國際舞台,也在台灣建築界寫下不平凡的一頁。

溫子先

出生:1963年

現職:英國凱達環球(Aedas)北京設計總監學歷: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博士

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碩士

經歷:銘傳大學建築系系主任RMJM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90

串聯兩岸業務 全球第二大建築師事務所將登台 香港三大富豪最愛用的建築師


2011-11-14  TCW




全球第二大建築師事務所凱達環球,二十六年前是一間只有三位員工的小事務所,建築師出身的英國籍創辦人紀達夫,卻可以打破區域的藩籬,將公司發展成擁有一 三○○位員工的跨國建築師集團,營收高達二.二一億美元。

撰文‧梁任瑋

建築師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最本土的行業,脫離一個區域,就得適應不同文化設計,但他的公司不但有本事在全球四大洲有三十五家分公司,生意還做到非洲去,他 就是凱達環球(Aedas)建築師事務所主席紀達夫(Keith Griffiths)。

凱達環球目前是全球第二大、香港第一大建築師事務所,香港三大財團長江實業、恆基兆業、新鴻基都是他的業主,香港凱達環球去年營收高達二.二一億美元,光 是香港就有七百名員工。二○○八年金融海嘯時,香港凱達環球一口氣裁員一一五位,還一度成為香港大新聞。

亞洲市場是凱達環球的大本營,有一三○○位員工,十月底,紀達夫帶著凱達環球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韋業啟、北京分公司總監溫子先悄悄來台拜訪。他的計畫是三 年內來台灣成立分公司,將兩岸三地的建築設計業務串聯起來。

外籍兵團建築師來勢洶洶

事實上,台灣建案規模過小、找外國建築師設計不符成本,但吸引像紀達夫這樣的大師登台搶生意,主要是看好兩岸的房地產商機,隨著凱達環球進軍台灣市場,地 產業恐掀起一股外籍兵團建築師的熱潮。

創辦凱達環球的紀達夫,出生英國西南部鄉下威爾斯。五、六歲時,他就特別著迷空間感與光影變化,因為威爾斯日照不多,他印象中,陽光照射到屋內桌角的陰影 總是如虛線般斷裂,那是一名孩子接觸建築的源頭,喜歡畫畫的他,最後也如願走上建築師這條路。

靠購併壯大 登上事業巔峰一九八二年,紀達夫跟隨英國知名建築大師諾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到香港設計匯豐銀行總部,開啟他與香港的不解之緣。「我很幸運在那個時候來到亞洲,趕上當時香港經濟準備起飛的時機。」紀達夫說。

一九八五年,紀達夫在香港自立門戶,成立建築師事務所LPT。雖然草創時期只有三位員工,在天時地利人和條件配合下,紀達夫接案量越來越多。但他發現,光 在香港發展是不夠的,如果不能與紐約、巴黎、倫敦、東京接軌,在他眼中永遠就只是一家本土公司。

二○○○年,企圖心旺盛的紀達夫,趁勢合併有一一四年歷史的英國老牌建築師事務所AHR,並將LPT與AHR兩家公司改組為凱達環球,這個關鍵抉擇,不但 讓紀達夫的建築事業登上頂峰,也讓凱達環球有機會晉升為跨國建築師集團之列。

然而,凱達環球真正的轉型成功,在於紀達夫將建築設計與企管經營,兩個毫無交集的平行線產生交集。一開始,凱達環球也只做香港的公共建築、住宅案,後來因 為業務擴展到海外,才陸續到東南亞、美洲、歐洲與中東成立分公司。這些散落在海外的三十五家分公司,因為大量採用本地建築師擔任總經理,不僅可以充分滿足 當地的客戶,還可以跨國支援新任務。

靠經營管理 全球無縫接軌「因為每一位建築師各有所長,有的擅長機場、車站公共建築,有的熟悉辦公大樓規畫,我們打破過去建築師各自為政的運作模式,建立了一個集中管 理的組織平台,我稱之為『神經式網絡管理』。假如有一家中國建商想到杜拜蓋摩天大樓,我們不但有中東分公司可以服務業主,甚至也可從全球兩千位建築師中找 到最適合者調派到中東。所以凱達環球的總部在哪裡一點都不重要,建築師的工作地點是繞著全世界跑。」紀達夫說。

擁有建築師斯文外表的紀達夫,談起經營管理,宛如精明幹練的執行長。記者問他是藝術家還是生意人?紀達夫大笑說,藝術家與生意人並不矛盾,畢卡索是一位出 名的畫家,也是成功的生意人;畢卡索也非常懂得控制產量,提高畫作的價值,「出色的建築師應該是要達到客戶要求,並遠遠提供超越客戶所需要的。」回歸建築 師理想面,紀達夫認為,這才是一位成功的建築師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

凱達環球

成立時間:1985年

負責人:紀達夫

主要業務:建築設計規畫

2010年營收:2.21億美元台灣成為國際大咖建築師競技場過去一年來,港、日、美、歐知名建築師事務所紛紛來台與台灣建築師搶飯碗。以擅長新古典 (ART DECO)建築風格的香港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集團(P&T)為例。這幾年趕上台灣房地產推案熱潮,非常積極接案,目前在台已承接數十件豪宅外觀設 計案,堪稱外籍建築師事務所最大贏家。

此外,熟悉東方人喜歡的建築式樣的日系建築師,也頗受台灣建商青睞。例如設計東京都廳的建築師丹下健三,10年前因來台規畫「宏盛帝寶」外觀打響名號。近 年他的兒子丹下憲孝也延續父親腳步深耕台灣市場,目前在新店、板橋都有案子。

另一股在台灣建築市場異軍突起的勢力,是英國兩大知名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與諾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理察因為設計過全世界最貴豪宅英國「海德公園一號」,吸引元利機構董事長林敏雄重金禮聘他來台灣設計「信義聯勤」豪宅案;還有欣翰建設在 士林官邸旁的建案也委由理察操刀。

而曾經設計過瑞士再保險公司在倫敦「子彈摩天樓」的建築師諾曼,目前有台灣建商打算邀請他在台北信義計畫區設計豪宅。

還有一種是外資地產公司來台推案,直接找自己熟悉的建築師來台合作,例如港資私募基金豐泰地產即將在天母推出的「星懿」,就請來紐約知名華裔建築師 Calvin Tsao設計,有大師加持下,預估每坪房價將挑戰150萬元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8

百名建築師眼中的行業亂象 「領導」是最不受歡迎的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564

在普通公眾之外,業內的建築師們怎麼看中國建築亂象?在「中國當代建築設計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上,南方週末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在121份現場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知名的院士和建築大師,也有青年建築師,其中有51人在設計的問題之外,在問捲上留了言,表達他們的種種觀點。

在一些問題的答案上,建築師與公眾顯示了區別。

在對央視大樓最近獲得世界高層都市建築學會最高獎的評價上,有26%選擇了「實至名歸」,而36%的人選擇「西方建築文化在中國的勝利」,只有17%覺得「難以匹配此獎」。

而此次會議熱議的西方建築師「入侵」問題,在建築師眼裡,並非特別嚴重。在「中國高端建築設計市場是否被西方佔領」的問題上,只有31%選擇了「是」。不過,選擇「不是」的人中,有近一半表示「未來堪憂」。有人在留言中還大方地承認,「西方建築師設計能力確實普遍勝過國內水平」。

調查顯示,「領導」是建築師們最不歡迎的人。在我們設計的13個問題中,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有人將之歸因於「領導」。

有67%的受調查者將「城市地標求大求高求先鋒」的責任,歸於城市主政者的長官意志——城市地標多為政府工程,這或許還能理解。但在被問到「中國建築設計的制度建設上哪些失范」,70%選擇了「地方政府長官意志濃厚」,則顯示「領導」的影響力,超乎想像。

建築師們恨「領導」,倒也在情理之中。在過去,他們受夠了「領導」們的氣。

「地方政府長官意識濃厚,規劃成為短期行為,一屆政府一套規劃」;「領導『好大喜功』思想過重」;「地方長官應該尊重建築師」;「應該減少政府個別官員對建築創作的干擾」……在問卷「急迫待解的問題」補充部分,受調查者紛紛寫道。

減少行政干預,成了建築師們的共同心聲。「政府職能需要轉,由方案的確定者轉為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人。」有建築師如此留言。

在「急迫待解的問題」上,僅次於領導的,則依次是招投標制度、施工監理制度。建築師們表示,這些制度「混亂」,「積弊甚深,形同虛設」。

不過,很多建築師也承認,制度並不能一夕就可改變。因此,最現實的,或許是這個——「政府主管部門領導應當進行相應的建築知識、建築審美培訓」,有建築師如此留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14

建築師賣便當 遲來先上岸

2014-02-20  NM  
 

 

三十六歲的李有為(Derek),正宗「香港仔」,卻當自己是半個日本人。父母在日本留學時認識,婚後在當地工作時孕育了Derek,他笑說:「我喺香港出世,但其實係Made in Japano架。」Derek小時候,常去探望留日工作的父親,長大後,每年都到日本做暑期工。

中年創業,目的之一,是找回成長的味道。「細個時喺日本睇到精緻嘅兒童便當,未食已好開心。打工時,便當更係我嘅常餐。」Derek發現香港的日式便當專門店,因迎合港人口味而變成「港式便當」,便找來從加拿大回流的大廚Ken拍檔,去年八月開設日式便當公司「森川」,並在鰂魚湧及紅磡連開兩門市。建築師出身的Derek,將做生意當成起樓,每一步都計過度過。過去半年,其他便當店逐一執笠,森川卻迅速站穩陣腳,月賺十二萬,更打入連鎖超市。經驗告訴他,不妥協很難,但妥協卻一定會失敗。

早上八點,森川位於九龍灣工廈的食物工廠,已開始製作午市的飯盒。大廚馮祖暉(Ken)帶領助手煮食,另外三至四名阿姐,忙於清洗及準備食材。「而家一日大約做三百五十個飯盒。」站在工廠另一邊寫字枱前的Derek表示,他不懂煮食,卻是整盤生意的大腦。雖是創業初哥,但Derek舉手投足十分淡定自信,彷彿仍是那個站在工地的建築師,他笑說:「我其實係用起樓嘅概念來做生意,起樓需要藍圖,賣樓要講究風格及用料,做生意都一樣。」

藍圖做首間火車便當

起樓先要有概念,起草藍圖。森川的概念,來自火車便當。Derek早年獲高薪挖角,在內地大連市做了十年建築師。四年前,女兒出世。為看著女兒成長,決定回流香港。創業的概念,來自一個名叫森川的日本朋友。「佢話,香港嘅壽司、鐵板燒都做到日本水準,點解冇人做日式便當呢?」Derek指,森川提醒他,日本及台灣都十分流行火車便當,而香港連結內地的高鐵亦正在興建中,此時創業,站穩陣腳,通車後便可搶飲頭啖湯。港深廣高鐵最快要一五年才通車。Derek的首批目標顧客,是港九的OL及金融業人士。前者容易被便當的精緻包裝吸引,未吃先興奮;後者食無定時,亦不介意吃恆溫便當。Derek解釋:「我哋成日用凍咗嘅粟米斑腩飯作比喻,好多做金融嘅人中午都要睇住個市,對住個電腦食飯,就算叫個熱辣辣嘅外賣返嚟,傾一個電話都已經凍曬,嗰啲汁變咗漿仲難食。」Derek看中香港人崇尚日、台文化,對便當並不陌生,深信能打入香港市場。

風格日式口味不能妥協

建築物講究風格,生意亦如是,亦等同定位。正宗的日式便當,除了要耐放,還講究色、香、味。Derek在開業前,已和拍檔Ken達成共識,不會因迎合港人而改變飯盒口味及設計。「傳統中國人鍾意熱食,所以出面好多賣便當嘅鋪頭,都標榜即叫即做,梗係熱啦,但咁樣同叫個普通咖喱雞飯外賣有咩分別呢?」Derek目標堅定,開業前更帶同十多位員工,到日本學習整便當,包括煮製、挑選便當盒及擺放食材的次序等,連便當盒都由日本訂製,每個成本約三元。Derek補充:「本地好多便當供應商,為迎合市場將食物本地化咗,我哋呢啲細公司一定唔可以咁做,寧願做小眾嘅一群先有錢賺,唔會同做開飯盒嘅大公司硬碰。」除了恆溫進食,日式便當的飯盒會一格格的分開,放久了亦不會互相影響味道。另一重視原則是不會有魚生。「港式便當成日見到壽司,或者擺兩、三片刺身,都係錯嘅。」大廚Ken解釋:「配有魚生嘅食物,唔可以喺無冷藏嘅環境下放多過十五分鐘,運送時好易變壞,又唔襟擺。」

用料避輻射棄用日本食材

森川便當的定價,由三十八至九十八元不等,可說是飯盒市場中的「豪宅」。雖然以正宗日式便當招徠,但卻幾乎沒有日本食材,皆因自福島核事故後,香港人對日本食材仍抱懷疑。「不時有客人問我哋啲食材喺邊度嚟,又問啲米係咪福島米。」Derek表示,森川現用口感和日本米相近的台灣珍珠米,取代日本米,「三文魚就用挪威嘅,其餘海鮮亦大多來自歐洲。」以五十八元的飯盒為例,食材成本約為二十元。Ken的主要任務,就是如何令不同食材在恆溫中,仍不失原味。「炸嘅食物都可以,但同其他食物一樣,包括飯同蔬菜,要攤凍至恆溫,無曬蒸氣先放入盒。」Ken指,冬天時,為吸引客人,將恆溫飯改為暖飯,但就要在烹飪方法上下功夫,「日本便當嘅飯係壽司飯,一加熱,就會變硬變酸,想做暖飯,就要落少啲壽司醋,再放入保溫櫃,保持六十度,唔可以蒸。」

推銷短期門市當宣傳

起好樓,下一步就是拆棚賣樓。Derek分別於鰂魚湧及紅磡黃埔開設門市,所有飯盒都由工廠供應。「目標係中環、金鐘及鰂魚湧等高消費嘅商業區,花得起五十至一百元食午餐嘅客人。而黃埔區有服務式住宅,可以做埋晚市,嗰邊日本人及其他外國人較多,容易接受貴價便當。」為吸引OL,每個飯盒都會列明卡路里。Derek表示,由於門市不設堂食,亦不會製作食物,毋須拿食肆牌,省回不少費用。森川只接受港九兩區客人的訂單速遞。公司購置了一架七人車,聘有司機,每朝十時半出車,送貨予分店及其他客人。「點解唔買客貨車?七人車其餘時間可以用埋來見客,一物兩用。」Derek笑說。現時,電話及網上落單佔生意額逾五成,另外五成來自兩間門市。為減低風險,森川一直以食品公司營運,Derek解釋:「先以食品公司形式來開業,萬一便當做唔掂,都可以利用食品工場牌照做其他嘢,例如加工或包裝食物。」不過,公司去年八月試業,十月正式開業,首三個月已收支平衡。遇著節日旺季,派對訂單較多,上月盈利已有十二萬。但香港人貪新鮮,為留住客人,便當款式,甚至便當盒的花紋,都不時要轉換。「二月係櫻花季節,我哋訂造咗多款春天主題嘅便當盒。」Ken說。門市只是宣傳,Derek指公司長遠會主打訂購,以大規模訂單,取代門市外賣。最近,他們已與大型連鎖超市簽約,每日供應八百個或以上的便當。Derek自信道:「下一步做特許經營,打響品牌後,再進軍內地市場,在一線城市嘅高鐵站開舖。」

開業資料(13年8月)

租金*$177,000 食材及包裝$200,000工場器材$350,000顧問及牌照費$100,000考察團費$130,000辦公室器材$120,000裝修#$600,000宣傳費$50,000產品研究$50,000人工^$200,000總投資$1,977,000*黃埔、鰂魚湧門市及食物工場,兩按一上#黃埔、鰂魚湧、工場及office^十五名,包括兩名老闆

營業資料(14年1月)

業額$480,000租金$59,000人工$150,000食材及包裝$130,000雜費及水電$10,000宣傳費$10,000盈利$121,000

一點意見

一田行政總裁莊偉忠莊偉忠一看見森川的飯盒,即大讚:「(賣相)好靚喎,靚過我哋嗰啲。」至於味道,亦過關:「壽司飯保持鬆軟,不會硬,海鮮亦新鮮。」他提議便當中的煮南瓜,可改為較耐放的焗南瓜片,避免醬汁凝固,令食物變實。「可加啲日式炸物,食材成本較低及易整。送麵豉湯包和沙律係必須的,因為凍食已有限制,送湯可以給客人熱食的感覺。」他表示,五十八元的便當,定價可接受,九十八元的九格便當,可能只會試一次,而便當始終是非主流食物,客人不會經常幫襯。「日式便當首先係賣相要靚,佢做得到,好唔好食都係其次。第一次食會好開心,但食到第四次就會悶,因為食材來來去去都係嗰啲,持續性能力唔高。」另外,他亦不會向森川入貨,放在超市擺賣,他解釋:「購入食物嘅成本高,賣唔曬又浪費,食物放耐咗,會直接影響客人對整體食物嘅印象。」不過,莊偉忠指樂意租借超市內的場地,給有質素的食品公司,讓他們直接在一田內煮理食物,更向記者索取森川負責人的電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81

住建部征求意見:擬取消建築企業資質中一級建築師指標要求

第一財經從建築行業內了解到,近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築市場監管司就“調整建築業企業資質標準部分指標”征求意見(建市施函[2016]86號),主要內容有兩點:

1、取消《施工總承包企業特級資質標準》(建市[2007]72號)中關於企業經理、財務負責人、一級建造師的指標要求;取消《建築業企業資質標準》(建市[2014]159號)中關於註冊建造師、職稱人員、持有崗位證書的現場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的指標要求。

2、2017年1月1日起,申請建築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特、一級資質的企業,工程業績以全國建築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發布平臺為準,未進入發布平臺的業績不作為有效業績認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46

住建部部長王蒙徽:房價過快上漲得到抑制,建議建築師下鄉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8/1200074.html

兩會期間,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接受央視新聞新媒體欄目《部長之聲》專訪。

租房、共有產權住房、樓市調控力度……王部長透露了很多重要信息,與你有關。

過去五年:6000多萬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

記者董倩:我們有一個目標,就是叫“住有所居”,在這方面過去五年的成績是什麽?

王蒙徽:過去的五年,城鎮住房竣工面積達到了41.5億平方米,這也是少見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棚戶區改造,使得6000多萬老百姓“出棚進樓”。同時農村的危房改造,有1700多萬戶農民居住環境條件得到了改善,大概有2600多萬居民,特別是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的居民,住進了公租房。累計有2000多萬繳存的職工,通過公積金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

本輪調控成效:房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抑制

記者董倩:這一輪調控它的成效是什麽?

王蒙徽:應該說從2016年10月份開始,我們進一步加大了調控的力度。在2016年以前有一輪房價上漲勢頭過快的這麽一個現象,所以我們這次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實際上是以穩房價作為一個基本的任務。成效有三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一些熱點城市,一線城市,包括一些二線和三線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得到了抑制。

記者董倩:您說的是這個漲幅要比以前要弱了?

王蒙徽:是。第二個,應該說是商品住宅的銷售面積也平穩地回落,從年初的23.7%,降到年末的5.3%。第三個,三四線城市庫存降低,已經回到了合理的區間。

住房解決辦法一:共有產權住房

記者董倩:那麽有的人就會講,房價已經很高了,我也買不起。

王蒙徽:所以我們現在推出共有產權住房,它首先是政府主導提供的,另外它是提供給無房戶的。第三個,就是它比市場價要低。我們現在支持北京和上海開始試點,其實有些城市已經都開始做了,包括現在很多城市搞的叫做“人才房”,其實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共有產權住房。

住房解決辦法二:培育住房租賃市場

成立國有租賃公司,建服務平臺

記者董倩:您看一下有一個小夥子(網友)他想直接給您提問,這是個要結婚的小夥子,您聽聽他說什麽?

網友提問:部長您好,我在北京工作有些年了,現在準備考慮買房,看報道說國家現在正在發展長租房和共有產權房,就想說,是不是以後可以不用買商品房了?

王蒙徽:現在住房需求主要是進入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的新市民,現代社會是一個流動的社會,特別是從住房來說,家里大都有房子,但是你現在到北京來了,到上海來了,你在這兒找工作,可能你就缺房子了,所以我們這一段在大力推進租賃住房的建設,在租賃住房市場的培育這方面下功夫。

現在我們12個試點城市大概已經成立了51家國有的租賃公司,所有的試點城市都已經建了政府主導的租賃住房的交易和管理服務的平臺。比如現在建行在廣東就在做租賃業務。比如說你們家有房子,那建行可以跟你簽個協議,你把這房子租給建行三年五年,建行再去出租,因為國有租賃企業是可以保證市場的公平運作,或者說這是國有企業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責任。

中國城市還缺什麽?

承載力還有提高的空間

記者董倩:城市的發展現在是日新月異,但是一方面人們又覺得怎麽建來建去都長得相差不多,在這方面未來會有什麽樣的勾畫?

王蒙徽:改革開放這四十年,我們國家從過去的60幾個城市到現在的661個城市,在這麽快的一個高速增長過程中有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日本的東京,人口跟我們北京差不了多少。但是東京交通暢順的程度要比北京好,這也反映了我們城市本身的承載力還有提高的空間。包括現在我們還有一些共享單車,這些新的業態對我們城市的影響,我們的空氣,我們的水,我們的馬路,我們的這些基礎設施都建的很多,但是我們過去可能為汽車考慮的多了一點,為人考慮的少了一點,那麽在這方面,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村容村貌:希望組織建築師下鄉

記者董倩:現在還有一個,跟更多人有關系的,就是農村環境的建設,農村環境的治理,這恐怕也是擺在您面前的一個大題。

王蒙徽:作為我們來說,主要是著力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和改善。要以農村的垃圾汙水的整治和村容村貌的提升為切入點。特別是在農村的生活垃圾的處理,農村生活汙水的治理,選一些縣來進行試點,我們也希望組織一些規劃師,建築師,能夠蹲點下鄉,幫助農民建設符合當地特點的農村建築。

快問快答

我年輕時也租過房

記者董倩:您年輕的時候,住的是什麽房?

王蒙徽:我年輕的時候,當然是租過房的。我從大學畢業以後就留在學校,然後就住在筒子樓里邊,有一個12平方米左右這麽大的房子吧,大家都在樓道里做飯,公共廁所就兩個。

每天上班要看各地住房交易情況

記者董倩:另外一個,您每天上班是不是要看一下各地房價的走勢?

王蒙徽:每天都會給我一個住房交易的日報,包括全國住房交易的總體情況,以及各個城市的交易情況,當然也包括房價。

規劃趕不上變化:成長中解決問題

記者董倩:您是1977、1978那兩年上大學的學生,您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若幹年後,幾十年後,這個國家,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王蒙徽:那是從來沒有想到的。我上次,跟中國城市規劃院說,當時你們去做這個深圳的規劃,那時候還是很解放思想,說深圳市是可以發展到80萬人,後來大家覺得,是不是可以再解放思想一下,說150萬人,那現在是多少人?現在是2000萬人。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很多問題,都是成長過快帶來的問題。當然我們也要在未來的成長過程當中去解決這些問題。

(來源:央視新聞 記者:董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58

建築師揭偽豪宅化妝術 發展商賺到盡 建露台大過天

1 : GS(14)@2010-10-08 12:33:55

2010-10-05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新樓盤的宣傳和銷售,偷換概念的歪理突然大行其道,普通住宅區變成半山區、康樂設施變成宮廷式會所,樓盤廣告再看不見合家歡,只有洋妞舉杯淺嘗歎世界;儘管種種落差之大令業主要睡窗台,自欺欺人的港產偽豪宅繼續全城天天熱賣。然而,並非天下人心盡黑,4名香港土產良心建築師不畏地產霸權,站出來揭露香港偽豪宅的製作過程。
明報記者 陳健佳

接受訪問的4名建築師吳永順、解端泰、黃啟聰和Peter(假名),全都在本地行內有逾20年經驗。吳、解仍從事建築師工作,黃啟聰已轉任室內設計,Peter則轉投發展商工作,故不方便披露身分受訪。

「令買家感富貴 縱使蝸居睡窗台」

吳永順形容,豪宅的「包裝紙」是「打扮成貴族、宮廷式會所,令單幢樓因此可以賣貴些,令你自覺住在富貴地方,縱使你買的單位只是蝸居,還要睡窗台」。發展商一般會建樓底特高的大堂,少不了水晶燈、雲石。氣派不凡,不過,未必個個發展商肯花錢用靚料,有些所謂「豪宅」,適逢經濟低迷時興建,建築經費有限,只能用廉價材料,解端泰說﹕「瓷磚是6元一塊的貨色,廚櫃是發展商的舊款倉底貨,貼上名牌貼紙魚目混珠。」還有更「慳皮」方法,Peter稱,「找個出名的設計師,設計一個靚的示範單位,即使沒有電器,買家也覺得單位較有品味」。

為建露台犧牲廚房售單身族

住宅交到建築師手上,又如何打扮成豪宅?吳永順稱,任何美學設計、用料、建築物的形態、用色,都要遵守發展商兩大原則「炒盡面積」和「呎價最高」。所謂「炒盡」,就是盡用建築面積,現時發展商興建露台、工作平台、窗台,都不計算入政府批出的建築面積,但買家必須付錢購買,發展商可以「淨賺」。因此,發展商便會要求建築師盡量建露台、窗台,「一幢樓建100個單位,比建80個好,因為前者有多20個露台......即使對著後街,也要建一個露台」。於是則師要盡建300多呎的單位,連廚房也容不下,「發展商改為迷你的開放式廚房,包裝成單身貴族單位。但這些單位依然有露台,去到咁,真係好mean(刻薄)呀。」吳永順說。

墊高整幢樓 低層價更高

「炒盡面積」後,便要做到「呎價最高」,例如海景單位呎價可高兩三成,則師便要令最多單位面向海景,但後遺症是屏風樓頻現。高層單位呎價又較低層高,於是盡量把整幢樓「墊高」,興建空中花園、停車場、會所等

用透明家俬 示範單位「更寬敞」

示範單位也成為吸引買家的虛招。黃啟聰曾參與設計示範單位,他指出,最常見是家俬透明、沒有櫃門,營造寬敞感覺。發展商市場部要求單位內的衣櫃,深度不可超過兩呎,縱使他覺得與真實的衣櫃距離太大,但又不敢拒絕市場部要求。因為整個銷售樓盤的過程,市場部已經成為最具影響力的部門,甚至凌駕建築師,在私人地產商工作的Peter表示,以前項目經理角色最大,樓盤建好後,才交給市場部銷售。現在倒轉由市場部先「度橋」,項目經理要跟隨;甚至是畫則的專業項目,市場部也會干預。

建築師嘆被市場部凌駕

樓盤包裝除了靠外觀,也要靠虛招,例如﹕名稱、地點,要令人聯想似皇宮、有霸氣。「以前叫乜乜花園、大廈、邨、軒、閣、居,都與住屋有關,現在只講氣勢。」吳永順繼續舉例,牛池灣被包裝成飛鵝山、西營盤升格西半山、大圍變成香港正中心等。解瑞泰慨嘆,市場部的包裝手法已凌駕建築師的專業,「不幸地,(樓市)瘋癲的狀況下,建築師也是受害人」。



建築師吳永順相信豪華包裝的物業,某天會反璞歸真。「好多人未必鍾意返屋企就似入皇宮……想要的可能是優閒、恬靜、舒服,有回到家的感覺。發展商會反思一個回到家感覺,簡約設計,吸引買家。」(余俊亮攝)



曾任建築師的現任室內設計師黃啟聰﹕「豪宅講感覺,收樓時有禮賓師給你一個錦盒,放齊單位內的鑰匙、冷氣遙控,連廁所板都繫上絲帶,令你覺得零舍不同。」(陳智良攝)



建築師解端泰﹕「豪宅化現象不能返回頭,宮廷式、金碧輝煌,都是要迎合大陸人口味。」(智良攝)




凡樓如何變毫宅

1. 「露台、工作平台、窗台」等不計算入政府批出的建築面積,買家必須付錢購買,盡量建大,發展商「淨賺」
2. 刻意間格設有大窗台的廳房,即使無法安放家俬,總之窗台越大越好
3. 單位面積細,寧放棄廚房,包裝成單身貴族單位出售,但堅持有露台,出現「有露台,冇廚房」的怪現象,而此舉又可增加單位數目
4. 高層必須打通多個單位製造「特色單位」,再以高價發售,營造樓下單位售價「較平」,同時又發揮拉高整幢樓價的妙效
5. 越高層、景觀越少遮擋越值錢,於是刻意興建空中花園、停車場、會所等底層樓層,務求「墊高」整幢物業,住宅最低層位處 3 樓,往往已是鄰近舊式物業的 10 樓。整幢物業變相造出更多「高層開揚樓」,呎價更高
6. 海景最值錢,畫則時,爭取最多單位面向海景,導致屏風樓也在所不惜
7. 力爭每幢樓興建最多單位,因可藉此興建更多露台,此舉既符合政府批出的建築面積,又可出售更多樓面
8. 以前低層單位無人問津,現透過加高「樓底」,包裝成低層獨立層,吸引買家
9. 交樓時有禮賓師款待,鑰匙放入精美錦盒送交業主,連廁所都繫上絲帶
10. 附送貴價名牌電器,即使牌子冷門,日後維修欠佳都「照送」
11. 如沒有名牌電器,設計時代品味的示範單位,吸引買家
12. 物業地點,山腳大膽形容為半山、採用風馬牛不相及的歐洲景觀,來形容本港物業,總之產生「高格調」的心理聯想最緊要
13. 物業名稱,名字講派頭、講氣勢,浮誇不要緊
2 : abbychau(1)@2010-10-08 18:52:28

有冇咁易呃
3 : 加量熱狗(10)@2010-11-04 14:47:20

都冇人話過香港D樓要黎住…

我發覺我有好多新樓盤個名唔識讀

其實我想問投資移民係咩黎
早排見過灣仔某蚊型唐廈重建
咁細個位做到一梯四伙
D間隔衰到不得了,好好奇係咪真係有人肯長住
呢D會唔會就係專比人炒個種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053

包辦南京、蘇州四棟摩天樓的台灣建築師 溫子先 征服中國家電大王的心

1 : GS(14)@2010-12-27 16:41:53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05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86

LEGO建築師大賽季軍係6歲天才

1 : GS(14)@2015-07-29 08:31:30

LEGO迷關心的「樂高建築師大賽」今年以「理想家居」為主題,冠軍陸國恆用室內設計雜誌概念,以書本造型承托房屋,「香港人裝修一定會睇室內設計雜誌,咁就諗到用本書嘅方式去表達」,最終花100小時將理念化為現實完成作品。去年得第三名的陸表示,今次作品重視通透感,並首次加入燈光元素,「最難係設計電線點走」,最終勇奪首名。他指LEGO考驗創意,參加比賽中可與一眾愛好者交流,最享受大家交換零件互相幫助的過程。比賽增設12歲以下兒童組別,其中冠軍由11歲的鄭嘉晉以作品「快樂滿屋」奪得。他指自己用一個星期完成整作,以汽車為靈感,更模仿停車場造出一條汽車滑梯。兒童組季軍得主則是年僅6歲的冼卓立,以一眾星球大戰人物製成「共和之家」,特別將自己最愛星戰角色尤達大師放在客廳中,「最難砌係條樓梯,係咁甩」。點解決?「砌多幾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729/192361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61

年前涉險逃難 將面試國際企業敍建築師德國重生「現在開始快樂了」

1 : GS(14)@2015-09-21 01:30:22

■Moro由敍利亞逃難到慕尼黑已一年,現正學習德文並尋找工作。何家達攝



【歐洲難民潮】難民配額最多的德國,是不少難民心目中的天堂,攀山越嶺就是希望進入這片應許地。但抵埗只是新生活的第一步,仍須經歷冗長的庇護申請程序、學習德國語言文化、尋找居所等不同階段。有抵達德國近1年的敍利亞建築師,幾經努力下終獲工作面試機會,寄語其他難民到埗後要努力重建生活。


從慕尼黑市中心乘20分鐘火車,記者到達一處幽靜低密度住宅區一個6樓的千呎單位,是成功申請庇護的敍利亞難民Moro的家。一年前,他滿身泥濘徒步穿越塞爾維亞的森林,直奔德國,「現在每逢下雨,遇到又濕又凍的天氣,我都會想起那一天」;一年後,他的生活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坐在擺設精緻的家中接受訪問。


■Moro在慕尼黑感覺安全,不再擔驚受怕。何家達攝

「在這裏建立未來」


29歲的Moro是來自敍利亞阿列普的建築師,在家鄉原有高薪厚職,但因內戰被迫離開家園,之後到伊拉克工作,戰爭又隨之而至,令他決心到歐洲。沿着熱門的歐洲難民通道,他去年10月到達德國,「我很開心,但又不敢太開心,因為家人仍在敍利亞,而且我的目標不只是到德國,而是找工作,在這裏建立未來。」難民到達德國後,政府會按各省份稅收及人口分配難民,即使難民在慕尼黑抵壘,仍有機會被分配到其他城市,難民無權選擇。Moro獲分配留在慕尼黑,由臨時收容中心轉到正式難民營;之後他正式申請庇護,等候安排面試及審批結果。
Moro指難民所受壓力甚大,審批時間無迹可尋,「難民營有一個小電視,每日像抽獎般抽出15個號碼,該15個人就會知道自己幾時可面試,人人每日都在電視前守候。」同是敍利亞人,有人兩個月完成申請,有人半年後始知何時有機會面試,苦候兩年才獲批。德國政府去年底加快對敍利亞人的審批程序,Moro幸運地只等了兩個月就獲面試,面試時只須回答在本國有否遇襲和迫害等,去年底正式獲批庇護。


■《蘋果》記者德國直擊

月租5,700元兩房單位


在慕尼黑,政府會向每位獲批庇護的難民每月發放399歐元(約3,550港元)生活津貼及上限為640歐元(約5,700港元)實報實銷房屋津貼,他現住的兩房單位月租640歐元,但租約下月底屆滿,他又要重新找居所。
Moro最緊張的是找工作,第一時間到政府求職中心登記,並向本地大學申請認證其大學學位。但政府安排的工作要難民完成免費的「融合課程」後才可開始。融合課程就是德文課,3個單元為期8個月,每日上3個半小時。Moro的課程明年2月完成,但他不想呆等至明年才工作,透過朋友知道有國際企業招聘,只要懂英文就合資格,他即着手準備履歷和作品集,下周獲機會面試。記者問Moro是否快樂,他答:「現在逐漸開始快樂了。」最初他充滿擔憂,擔心被遣返、找不到工作、不被德國人接受,「人人都談論恐怖分子扮難民滲透,我也很害怕,如果有一個敍利亞人放炸彈,全德國的敍利亞人都會被怪責,我們永遠都不會被接受。」現時認識到新朋友,生活逐漸上軌道,心情才舒暢一點。他寄語仍在路途中的難民,不要幻想一到埗就抵達天堂,「路只走了一半,要建立新生活,還需要更多努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920/193026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3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