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五年級大叔:不買沒關係,來看戲吧 新光三越賣場變劇場

2016-04-25  TCW

年輕世代去哪裡了?這是五年前,新光三越經營團隊看到聯名卡客戶年齡層分布時,心底的隱憂。

當時發現,過去它的三十歲以下客群占一五%,但五年前的統計,剩不到一○%。

然而,在這次本刊與益普索合作的影響力品牌大調查中,新光三越在千禧世代心中的品牌影響力,大幅進步。不僅在百貨業拿下第一,在千禧世代心中的品牌地位,更比總榜整整領先了二十七名,顯示新光三越確實開始抓住年輕人的心。

益普索進一步分析,千禧世代對新光三越的評價是全面性的偏高,涵蓋領導創新、線上及線下互動等五大面向,歸因於新光三越特別著重與年輕人溝通,讓他們感受更貼近,因而有較高得分。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辦音樂祭,首屆就250隊參賽「要建立年輕人的好感度,」新光三越營業本部協理周寶文說,三年前,新光三越執行副總經理吳昕陽提出「attract new」(吸引新客人)策略時,周寶文進一步提出,要「attract young」(吸引年輕人),要在新客人中,找到年輕客人。

「我們可用什麼方式跟年輕人溝通?」五年級生的周寶文,想到十多年前,還是個小企畫時,曾在新光三越南西店辦過熱門音樂會,於是跟老闆提出辦「音樂大賽」的想法。

墾丁春吶、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是台灣年輕人的熱門音樂殿堂,吸引大批人潮,「能不能在都市也辦一場這樣的音樂大賽?」周寶文和行銷團隊討論,最後拍板第一個計畫:不插電音樂大賽。

「你做這個幹什麼?」吳昕陽問他,不插電音樂大賽,百分之百跟業績沒有關係,傳統百貨公司做企畫,目標都是把客人找進店裡來,產生消費、提袋率,但,不插電的思維是,吸引年輕人來,年輕人卻不見得會踏進百貨公司購物消費。

一開始,他們對會有多少年輕人參加,沒有把握,目標是一百隊報名,結果來了二百五十隊參賽,吸引全台兩萬多人到場觀賞,九成是年輕人;今年不插電將舉辦第四屆,成為年輕人發表創作的平台。第三屆亞軍許書豪說,這場音樂賽,讓大家對新光三越的印象年輕化。

辦劇場,

溝通「這裡是生活空間」

第二個計畫,走的是文青風,把劇場拉進百貨公司。

三年前,在信義店舉辦李國修屏風表演班的《三人行不行》,辦了一百場,總共五萬多人買票看劇;接著,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相聲瓦舍……,一場場表演活動,拉進「特賣會」的場地。

特賣會,每檔是數以千萬計的利潤,但,為了讓年輕人走進來,他們將賣場變劇場。

戲劇表演確實吸引到一群文青走進來,去年底信義店All六樓,直接改裝成信義劇場,以後只有表演,沒有特賣會。

二〇一三年底,位於台南古蹟小西門附近的新館,改變得更徹底,連館名都不叫百貨公司,而稱為「小西門」,一樓賣的不是坪效高的化妝品、鞋子,而是冰品、甜點,及書店法雅客,地下一樓是文創區,地下二樓是冰宮。

「做這個案子(指小西門),我們就是以年輕人角度在思考,」周寶文說,小西門年營業額十億元,相較全台十六館,總營業額近八百億元,只有約八十分之一,但,重點是吸引新客人,扎根未來客群。

All,是新光三越在信義計畫區的第一家店,為了年輕世代,兩年前開始改裝,未來,它將改成台北最潮的館,國內外最「潮」的品牌,都將引進這裡;不只改裝,今年一月,All還有屬於自己的次網,是官網外的獨立網站,還出了一本年輕雜誌《All Day》,寄給年輕客人,透過線上線下互動,全面接觸年輕族群。

奧美公關企業公關事業部董事總經理王馥蓓認為,新光三越創新的腳步很快,點子新穎,藝文活動多,告訴客戶「這不是一家百貨公司,是一個生活空間」,不把每件事都硬扯上「銷售」,這個方向,會讓年輕世代接受。

三年來,新光三越針對年輕人投入成本、人力,究竟效果如何?從最近自行發行的貴賓卡,可看出一點成果。這張卡推出十六個月,已有一百萬張,其中,六成是三十九歲以下客人,新客人占一半,換算後,年輕的新客人,就有三十萬人。

「這證明了,我們在attract new的同時,也attract young。」周寶文說,跟年輕人互動,不用敲鑼打鼓,只要在不同領域都做一些事,堆積起來,年輕人就會埋單。

撰文者 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28

買還是不買,這是一個問題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6tg.html

    股市弱勢橫盤了15天,昨天,突然放量大漲,拉出一根大陽線!今天,戛然而止,收出一顆十字星!好幾個朋友本想沖進去的,這會兒望而卻步,猶豫不決起來。其中有位朋友問我:“你說是否可買?”

    這顆十字星也太讓人琢磨不透了吧?它到底意味著是上行中繼呢,還是調整信號?然而,盯著(某一天的)技術圖形,你怎能決定是買還是不買?

    5000點那會兒,看你眼睛血紅,臉色鐵青,頭發碧綠,毫不畏懼地沖殺進去!這會兒2000多點,怎麽抖抖豁豁、膽小如鼠了?莫非是2、3千點比4、5千點更會下跌吧?然而,不知身在何處,你怎能知道可買不可買?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有句經典臺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我套用這句話作答:“買還是不買,這是一個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28

萬科A繼續反彈 有人喊話“10倍PE,不買就是傻子!”

“靜態市盈率來看,貴州茅臺25倍,美的集團14倍,10倍的萬科還不買,是不是傻子?”對於萬科A在(000002.SZ,02202.HK)在7月25日的拉升,上海一位保險資管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說;25日萬科A一度跌破17元後再次拉升,全日漲1.78%,報收17.7元。

萬科、貴州茅臺、美的集團、格力電器,這些都是A股歷史上知名的常青樹,盡管股價的爆發力一向沒有新興產業那麽耀眼,但長期的高分紅,業績連年增長,股價穩步上揚,都給予了投資者極大的信任感。

到今天貴州茅臺、美的集團股價早已經創出歷史新高,格力電器依然停牌,複牌補漲也完全可以期待,唯獨萬科因為管理層和股東之爭,股價陷入低迷。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在2016年A股投資邏輯重新開始重視業績和價值之際,萬科當前已經出現罕見的投資機會,股價未來到底能否逆轉,股東管理層之爭能否走向妥協是關鍵所在。

上述保險資管人士稱,現在很多價值股都被追捧到了超過20倍的市盈率,貴州茅臺這種大盤股都有25倍市盈率,地產股有可能出現補漲行情,對萬科來說,上周末從圖形來看已經跌不動了,現在很多投資者都是“看圖為主”,萬科也調整了超過兩周,對於壞消息來說,這個時間也是已經比較充分的消化。

其實上周四保監會也出現了對保險資金舉牌概念股的利空,不過萬科並未因此繼續下跌。保監會主席項俊波稱:要讓那些真正想做保險的人來做保險,決不能讓公司成為大股東的融資平臺和“提款機”,特別是要在產融結合中築牢風險隔離墻。

國金證券李立峰等認為,基金二季報透露出的信號,業績的確定性優於高增長性,業績確定的公司受到機構追捧。君心盈泰投資認為,市場繼續釋放出三大信號:第一個就是慢,市場以慢悠悠的方式維持自我的運行規律和節奏,不急於搶籌;第二個就是穩,平穩中前行,估值中樞碎步上移;第三個就是分化,績優得到追捧,績差遭到拋棄。喊了那麽多年的價值投資在以往亂象叢生的A股市場里淪為笑柄,這一回,經過土壤修複後,是時候歸位了,未來價值投資的理念必將深入人心。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則稱,盡管萬科很可能已經見底,但因為內部事件還沒有解決,可能這次小反彈後會重新下滑,築出第二個底部,無論第二個底部是否高於第一個底部,相對來說都會更安全一些,既然華潤認為15.88元是嚴重低估,相信17元左右買入的話,都會有比較確定的好收成,一旦管理層和股東爭端結果有出於意外的驚喜,萬科也可望重拾牛股本色。

此前,有不少市場人士認為,萬科管理層舉報寶能系違規,意在壓低萬科股價,造成市場恐慌讓投資者割肉造成股價大跌,逼迫寶能系資管計劃早日爆倉,贏得在這次戰役中的主動權;然而這並未讓萬科繼續深跌,這在投資者看來顯然並不合理,趁著現在成交不活躍,必然有機構要拉高萬科股價,無論是出貨還是拉高凈值,都有合理之處,就算當前估值作為長期投資也是很好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30

美股屢創歷史新高的時候:買還是不買?

全球唱空美股的聲音層出不窮,但在過去一個月中,美股卻連連創下歷史新高。

有意思的是,8月11日,標普 500指數、道瓊斯工業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同步創下歷史新高,是1999年12月31日以來的首次;8月12日,納指再創新高。然而,早在8月初,高盛便開始“轉熊”並警告稱,是時候賣出部分股票了,股票現在“非常昂貴,而且收益幾乎沒有增長”。高盛預計,美國和歐洲股市的回調幅度最高可達約為10%。

問題來了,美股連創歷史新高背後,究竟是強勁牛市的持續,還是拐點將至的前兆?

 

美股屢創歷史新高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8月11日的美股奇觀令市場嘆為觀止。標普500漲0.47%,收於2185.79;道指漲0.64%,收於18613.52點;納斯達克指數漲0.46%,收5228.4點。當日油價飆升4%,標普500指數的10大板塊中,9漲1跌,能源板塊領漲,日常消費品板塊領跌。

而在上周的最後一個交易日(8月12日),美股並未出現重大反轉。納斯達克指數連續第二日刷新收盤紀錄高位,漲幅0.09%,報5232.90點,本周累漲0.23%。至此,納指已經七周連漲,創2012年以來最長連續上漲周數,6月底以來累計上漲接近14%;標普500、道指較上日的紀錄高位小幅滑落,標普500指數收跌1.74點,報2184.05點,本周累漲0.05%;道指收跌37.05點,報18576.47點,本周累漲0.17%。

“上一次出現這一盛況還是在2013年,當時是股市最為輝煌的年份之一。” Instinet LLC執行董事Frank Cappelleri表示,2013年標普500指數漲幅達30%。今年以來,道指漲6.8%,標普漲6.9%,納斯達克指數漲4.4%。

市場都還忘不了年初的“恐慌性拋售”。今年2月11日,標普500指數創下全年最低點,不過至今已經反彈愈20%。值得註意的是,在眾多美國市場人士看來,當前的高位可能仍將持續,而並非崩潰的前兆。

“美股每隔幾年都會創下新高,因此新高只是指數上的問題,無需過度擔憂沖高回落。” 美盛集團業務拓展董事曾邵科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當前資金回流美國,美國企業整體資產負債表穩健,坐擁充裕的現金及較低的負債,且一直在增加派息。企業盈利持續保持強勁,並預計將從目前的水平進一步改善。有預測數據顯示,盈利可能在2017年創歷史新高。

嘉盛集團Kelvin Wong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依然看漲並且支點支撐加固。只要標普500指數守住2180/78的日圖短線支點支撐,股指就可能展開新一輪漲勢,目標指向下個阻力2194、2200。 另一方面,如果失守上述支點支撐,我們偏向於認可的看漲情境可能落空,並打開加深盤整力度的空間,首先再度考驗2172支撐(2016年8月11日小波段低點)。

對於一些交易員而言,這一趨勢意味著,股市可能會出現一波突然上漲。這可能出現在交易員夏季休假回歸之後。美股交易量在近幾周處於2016年平均低位。

如果你仍無法理解緣何美股能屢創歷史新高,那麽上世紀90年代晚期股市瘋漲也被作為一個經典教學案例——在股市叠創新高的情況下,還可能再創新高。當時,納斯達克指數在1998年11月創歷史新高,而截至2000年3月,該指數幾乎較當時翻倍。

在上世紀90年代晚期,美國市場擺脫了亞洲金融風暴的陰霾,以及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崩盤帶來的後遺癥,投資者專註於投資一系列具有顛覆性創新力的新興科技公司。

1999年的互聯網泡沫時期,納斯達克指數在短短三個月間暴漲24%,在2000年3月10日觸及5048點,而之後的崩盤也世人皆知。 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市值縮水1/3,在2000年4月14日暴跌至3321.29點。當然,業內人士也指出,將目前的情況和當年相比似乎有失公允。就PE水平來看,當年納斯達克股數平均PE達到72倍,當前僅21,標普500指數PE僅18倍。

談及股市的融漲可能性,一些分析師表示,這種可能性在於投資者改變了其衡量股票價值的方式。盡管PE正處於10年均值的歷史高位,但很多投資者仍希望買入更多股票,因為債市收益率已創下歷史新低,這也意味著市盈率會再攀新高,股市仍具吸引力。

“唱空”不等於牛市終結

不可否認的是,美股估值已經偏貴,美國經濟也尚未徹底走出低迷,前路還有很多未知風險,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威脅,以及美國大選。

(圖說:標普500指數歷史市盈率走勢圖)

然而,在上周日的一份致客戶的報告中,高盛策略師卻將其團隊投資組合的股票權重推薦從“中性”調至“減倉”,即在未來三個月減持美股。

“在我們看來,股市依然處在‘寬幅扁平’區間的上限位置,並且現在接近頂點。我們不建議增持股票,尤其在此輪股市上漲後。”高盛也指出,中國經濟放緩、全球政策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歐洲)、意大利銀行壞賬問題,以及美聯儲溫和加息相關預期等,這都令人感到擔憂。

牛津經濟研究所全球策略師Bronka Rzepkowski也對第一記者表示,美股利潤率已經見頂,未來很可能會下行,這背後有三大原因:1)美元指數可能會在當前基礎上升值2%;2)新的監管法規使得銀行盈利進一步承壓; 3)美國信用周期已經收緊,2016年第二季度已經是信貸標準連續三個季度收緊。

“當前,美股估值已經被高估近30%,較之於年初,當前美股平均PE已經反彈8.5%。我們並不認為PE擴張還能給予股市上行動力。因為貨幣政策正在逐步趨緊,這會加大公司的借貸成本,擴大公司違約概率。” Bronka Rzepkowski指出,如果美國政府決定對於本國跨國企業實施全球征稅制度,那麽企業利潤會進一步下降。

不過,高盛的唱空並非意在宣布“美股末日”,美股牛市仍未結束。對於未來一年,高盛建議客戶維持對股市“中性”的看法,並且認為可以“尋找機會,乘股市回落時再次進場”。

PNC金融服務集團首席經濟學家StuartHoffman 指出,“我認為可能美股下一階段可能會下挫5%,但到時可能是一個買入的好時機。”畢竟,美國經濟似乎是全球唯一的亮點,而負利率大環境也使得股市成了“收益追逐者”的必經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62

母校不念情 沃頓商學院不買特朗普賬

除了“財富”、“好的基因”、對經濟議題的“天生直覺”、在世界各地所建的以他名字命名的高樓大廈和高爾夫球俱樂部以外,特朗普一直所標榜的是,他畢業於美國最頂級的商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

特朗普是在1968年取得他的商學院學位,50年後,他還是無時無刻不在談論這所學校的偉大以及從這所名校畢業的偉大的他。

“我念過沃頓商學院。”特朗普不止一次地說,“我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特朗普稱,沃頓商學院是“世界上最好的學校”。用特朗普的話說,沃頓商學院的學歷讓他有資格成為總統,因為“美國需要商業的精英來領導這個國家”。在特朗普取笑《紐約時報》一位天生身有殘疾的記者而遭到外界強烈批評後,特朗普否認之後,還指出,他永遠不會這樣做,因為“他是一個聰明的人,他念的是沃頓商學院”。

盡管特朗普無數次地將自己在沃頓商學院的學歷和經歷捧上了天,而作為美國頂級商學院,沃頓商學院卻一直對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保持沈默。

對特朗普三緘其口

與美國名校通常都會對校友參與政治競選大力支持相比,沃頓商學院卻在特朗普宣布競選總統以來一直沒有對這位最高調的校友做過任何表態,甚至對他在求學期間的一些基本事實都拒絕做出回應。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報《每日賓州人》一向樂於報道有關賓大名人校友的故事,但根據該報記者斯特恩(Corey Stern)的報道,在他向沃頓商學院校董會確認特朗普是否曾擔任校董會成員時,沃頓商學院校董會拒絕做出任何評論,“在聽到特朗普的名字後,他們立即回應‘不,不,沒有任何評論。’”斯特恩說。

去年秋天,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層還給14位教授發郵件,要求他們不要對媒體做出任何有關特朗普的評論。

特朗普與沃頓商學院的關系自一開始就比較微妙。特朗普1966年以轉學生的身份進入沃頓商學院讀本科,而不是沃頓最有名的工商管理(MBA)項目。當時特朗普的父親借給了他200萬美元作為學費。《波士頓全球報》還曾采訪了一些特朗普當年同班同學的報道。根據這些同學回憶,特朗普當年“總是積極發言但卻不是班上最出色的”,並且“很少參加校園活動。”一位校友更是回憶道,特朗普當時做的最多的就是開著一輛綠色的敞篷車,使用化名倒賣房地產。

賓州大學教育系教授普科特(John Puckett) 在研究該校歷史的過程中幾乎找不到有關特朗普的任何蹤跡。“他從未屬於過任何保守派組織,也不屬於任何兄弟會,或者任何其他一切組織。” 普科特說,“我查閱過數十年的《每日賓州人》,找到過3000多份資料,但就是沒有他的名字的相關記錄。”

唯一有記錄的是,雖然多次公開炫耀過自己的財富規模,但在沃頓商學院的捐款記錄中,特朗普的捐款數額卻一直都不太顯著。

擔心被特朗普毀掉品牌?

政治分析人士表示,沃頓商學院一直“不待見”這位名人校友的原因還在於,他們認為爭議不斷的特朗普可能會對沃頓商學院作為美國最佳商學院的品牌起到負面影響。

因此,包括賓州大學的教授、本科生、研究生和家長等在內的3800人在上月聯名簽署了一封公開信並表示,“特朗普不代表我們。”

這封信指出,他們反對在特朗普競選中所體現的排外、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等問題。“在競選的過程中,特朗普將在沃頓商學院的教育經歷用作為推銷偏見和偏執的平臺。”聯名信寫道,“對我們來說提出對特朗普的反對非常重要,因為很多時候證明,大家會把沈默當作默許。一個沒有包容精神的美國是缺少生產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61

你明明不買錘子 為何總在關註羅永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019/159291.shtml

你明明不買錘子 為何總在關註羅永浩?
創業公司報道 創業公司報道

你明明不買錘子 為何總在關註羅永浩?

在2016年的10個月里,錘子倒閉、高管出走、收購傳聞不斷…然而這並不能阻止在他的世界里,與他的精英教徒們狂歡。

本文系作者“創業公司報道”對i黑馬投稿。

像傳教一樣開發布會,這只屬於羅永浩。

錘子M1發布會,羅永浩出場,潮湧的歡呼聲。狂熱的氣息彌漫開來,羅永浩的數次開場都被打斷,即使是隔著屏幕,也能感受滿滿的宗教氣息。

按照羅永浩的說法,錘子的粉絲除了中國,也在海外開花結果。

 在2016年的10個月里,錘子倒閉、高管出走、收購傳聞不斷…然而這並不能阻止在他的世界里,與他的精英教徒們狂歡。

歡呼、驚訝、贊嘆、膜拜替換了媒體的的批評、質疑、調侃、詆毀。羅永浩與他的錘子發布會,以驚人的魔力在昨晚橫掃了科技圈。

這也許是羅永浩的最後一次機會。

錘子科技成立四年,推出了三款手機產品,而這三款手機表現一般,換句話說就是“錘子手機銷量不足以支撐它的存活”。

成立四年,巨額虧損。9月底,移動遊戲公司成都尼畢魯科技(Tap4Fun)最新遞交的IPO招股說明書,披露了錘子科技經營狀況。截至2016年上半年,錘子科技的所有者權益(總資產扣除總負債)僅剩20.98萬元。同時,該公司上半年凈虧損1.9274億元。2015年,錘子科技的凈虧損額度更是高達4.63億元。抱團創投所持股份為2015年6月投資錘子科技3000萬元,占比1.13%。一年後,其相應持有的所有者權益已只剩2371元,還不到投資成本的萬分之一。

糟糕的業績被曝光之後,業界對錘子科技基本上保持了一片看衰的聲音,也傳出了羅永浩與樂視、華為、小米頻頻接觸,而從未出席商業活動的羅永浩本人也頻頻出現在其他廠商的發布會上,這也被解讀為在尋找金主。

外部環境的巨變帶來的危機

中國這個已經飽和的市場,對錘子手機來說沒有任何優勢。早在2014年T1發布的時候,中國智能手機手機市場可以說基本完成了普及階段,高速增長已然放緩。

有統計數據顯示,相比於2013年,2014年中國手機市場的累計出貨量下降了21.9%,增幅縮小。而進入2015年,手機市場出現了近幾年來的首次銷量下滑,所有廠商都在調整戰略、某轉型以求生。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近日發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2016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乏力,出貨量為3.433億部,同比僅小幅增長了0.3%。

目前的手機市場的增長大部分都依靠換機需求。而換機需求基本上傾向於中高端產品。在錘子所在的中端機型市場,華為、小米、vivo、OPPO都表現強勁。錘子手機定位高端,走情懷、高溢價路線的時候,主要渠道卻選擇了像小米一樣在互聯網銷售,但是互聯網上的消費者更青睞於性價比機型。

在渠道上,2016年的限時搶購和互聯網模式顯然開始降溫了,業界稱在未來幾年線下渠道會大增,線上渠道比重不會有大幅提升,除了深耕線下良久的OPPO、vivo、金立,無論是華為、小米還是魅族等品牌,都開始積極地在線下市場擴張自己的鋪貨渠道,再看錘子手機這一方面毫無優勢。

精英用戶的騙局

不得不說,錘子是一部好手機。但是你可曾記得4年前,錘子手機的目標人群是3000元以上的精英人群。羅永浩甚至豪言“T1低於2500元,我就是孫子”。3000元的這個價位,是當時國內的手機手機品牌從未到達的高度。這部分的受眾人群,自然被定義為精英人群。

T1一開始,羅永浩這個超級產品經理就在兜售他對產品細節的苛求。從UI到外觀的工業設計,無不打上了羅永浩的烙印。而當時的羅永浩,也染上了當時科技圈的惡習:黑友商撕逼。這給錘子手機帶來了巨大的曝光量,然而這也無形中讓錘子與羅永浩劃上了一個等號。

而這一切,都是精英文化所造成的。尤其是科技的媒體圈,從來都是精英的天下,而買單頭部消費者,卻是北上廣深之外的二三四甚至是五線城市。精英們的歡呼給了羅永浩很大的錯覺——手機極受歡迎,而情懷和羅永浩的標簽並沒有在普通的消費者心中占據位置,所以巨大的媒體曝光沒有給錘子手機帶來了對應的銷售量。

精英文化錯覺幾乎殺死了錘子,羅永浩也意識到了著一點。這一年,羅永浩的微博開始交由公關部打理,不再撕逼,專註於產品本身。

錘子的危機不是手機本身,而是羅永浩這個大IP

錘子的羅永浩標簽化讓錘子走向了另外一個陷阱。來看看其他的手機品牌,小米的發燒性價比、OPPO的快充、VIVO的Hi-Fi、金立的續航、美圖的自拍,而錘子手機則是羅永浩、情懷。

這一年,各大手機品牌也紛紛聘請代言人,以強化自己的品牌印象。OPPO、華為幾乎每一款手機都有代言人,就連小米也一口氣請了三個代言人。而錘子依然是那個鬥士羅永浩。

購買的場景化給小白用戶們帶來了購買決定,而明星的代言則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這很俗,很不精英化,但這確實是錘子的另外一個大問題。為了迎合普通用戶,錘子也發布了低端品牌堅果,然而這依然不能討好普通的消費者。

失態,是這場發布會里出現得最多的詞。錘子M1確實是一部好手機,但是如果繼續維持現狀,也許就真的“失態”了。

雖然羅永浩是一個成功創業者,但是留給錘子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錘子科技 羅永浩 錘子T3 錘子 錘子手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515

買3M與不買3M和老千股

巴黎:


股神強調要買3M企業,3M為:

1 護城河Moat;
2管理 Management;
3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


早在''Intelligent Investor" Ben Graham也說過3M企業,他説的是不要買3M企業,而他的3M為:

1 神秘Mistery;
2 操控 Manipulation;
3 薄弱的安全邊際 (Thin) Margin of Safety.

Ben Graham的3M是以逆向思維引證當中數字的正確性;
而Warren Buffett的頭兩個M是從正面去確定公司的可投資性, 會容易得到樂觀的散戶認同.
而很多時沒有能力分析的散戶的護城河和管理發現, 正正就由内綫人發放的神秘和操控引致的印象而已.

所以理論上巴老的3M較BenGraham的3M要求投資人的IQ更高。

另一個是老千股的問題.

筆者發現有一些Blogger花很多時間去分析老千股和出文, 有時他們的發現讓自己也覺個人IQ水平的不如, 我對他們非常尊敬, 因爲這會令有關當局注意和加強打擊力度.

我則用另一種較消極的方法:
 餓死他們(一塊錢也不給他們)

實行有放過, 不買錯的策略, 只要有一點神秘便不買, 有一點可能操控財帳也不買, 多一點借貸和價格高的通通不買..............縂之就是不買Ben Graham說的3M.

因爲老千不會捨易取難, 我不買貨老千也奈何不到我, 這防守方法需要的智能較小,  讓我減小很多麻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54

【房地產】捂臉!房子還買不買?任澤平:本輪房價或調整到2018年上半年!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271&summary=

【房地產】捂臉!房子還買不買?任澤平:本輪房價或調整到2018年上半年!

輪房價調整可能持續到2017底-2018年上半年

1.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

2016年國慶前後新一輪房地產調控出臺,銷量大幅回調,房價漲幅放緩。

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強調房地產相關事項,有很多新思路,因城施策調控,從刺激房地產到建立長效機制,限制投機性需求,增加土地供給,發展大都市圈。

1)在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中強調“去庫存方面,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

2)會議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未來房地產調控將始終處於高壓姿態,對於環比價格上漲的熱點城市將不斷加碼限購限貸政策,否則地方政府將被問責。

3)會議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表明中央明確了房地產的居住屬性和消費屬性,否定了投資投機屬性。

4)會議強調,“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

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

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

表明中央決心解決人地分離、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不匹配的問題,大都市圈戰略日漸清晰,小城鎮化戰略或退出歷史舞臺。

1.2近幾輪房價周期平均36個月左右,漲24個月,調12個月

中國房地產周期是市場運行和政策疊加而成。

近幾輪房價周期上漲時間長、調整時間短,平均36個月左右為一輪房價周期,其中平均上漲24個月,調整12個月。

並且,房價上行周期逐漸縮短、調整周期逐漸延長,這主要在於防風險壓力帶來的政策調控影響。

2005年中期以來,以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2005年6月=100)為標準,我國房地產市場可劃分四輪周期。

第一輪周期45個月,上行38個月,調整7個月。第二輪周期40個月,上行29個月,調整11個月。第三輪周期34個月,上行22個月,調整12個月。

第四輪周期已上行19個月,房價環比增速從9月的1.8%的高點降至10月的1.0%,再下滑至11月的0.6%。



當前房價漲幅放緩,按照12個月左右的調整周期,預計房價將調整到2017年底-2018年上半年。

10月政治局會議強調,“註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12月政治局會議要求,“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進一步明確構建房地產長效機制。

2017年房地產調控將保持高壓狀態,從國慶前後密集調控,到11月上海天津等地加碼,再到12月鄭州加碼,顯示了中央的決心。

量在價先,銷售面積是判斷房價變化的先行指標,10月調控以來,房地產銷量大幅回落,預計價格調整也將隨後展開。

在前三輪周期中,銷售面積累計增速高峰分別領先房價指數高峰10、20、15個月,銷售面積累計增速低谷分別領先房價指數低谷2、3、2個月。

在第四輪暨本輪周期中,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增速的高點為4月,之後房價指數上行已7個月。

由於當前調控主要是通過限購限貸控制需求,如果土地供給跟不上和長效機制建立不理想,2017年底-2018年上半年房價面臨新一輪上漲壓力。

如果長效機制能夠建立,尚有轉機。



房地產投資增速二次探底但幅度不深:2017年增速1%-3%

2.1銷售、到位資金、新開工等領先於房地產投資


受房地產市場分化嚴重及政策調控等影響,傳統先行指標在預測房地產投資增速高峰時失效,但銷售面積、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房屋新開工面積等指標的見底對判斷房地產投資增速何時見底仍具領先意義。

在最近兩輪周期中,銷售面積、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房屋新開工面積累計增速高峰與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增速高峰完全一致,但上述指標的見底仍具有一定的領先性。

在2005年中期以來的前三輪周期中,銷售面積累計增速低谷分別領先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增速低谷2、5、10個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累計增速低谷分別領先3、6、9個月。

在2005年中期以來的第二、三輪周期中,房屋新開工面積累計同比增速低谷分別領先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增速低谷3、9個月。

因而房地產投資增速二次見底,需要密切關註上述三個指標何時見底。



2.22017年房地產投資增速或在1%-3%

一二線城市面臨補庫存,三四線及以下城市處於政策鼓勵去庫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中強調“去庫存方面,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

2015-2016年一二線房地產去庫存比較充分,2017-2018年面臨補庫需求。

按照長效機制的要求,隨著大都市圈和區域核心城市土地供應增加,未來房地產投資回調幅度可能不深。



明年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可能在1%-3%。

2016年1-11月,全國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6.5%,較1-10月回落0.1個點;從當月同比看,11月房地產投資增速為5.7%,回落7.7個點。

分城市看,一線、二線、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7.4%、7.8%、5.5%;

與10月相比,一線、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房地產投資增速分別回落1.1、0.2個點,二線城市房地產投資增速上升0.4個點。

從最近四年特別是最近兩年的情況看,一線、二線、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房地產投資分別占全國的約11.5%、35.0%、53.5%。

近十年一線城市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低值為2008年的0.2%,除此之外則為今年的6.2%左右;二線城市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低值為2015年的1.0%;

三四線城市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低值為2015年的-1.3%。

結合歷史數據、現實情況及政策,大致假定兩個情景:

其一,明年一線、二線、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5.0%、4.0%、2.0%,則明年房地產投資增速為3.0%;

其二,假定明年一線、二線、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3.0%、2.0%、0%,則明年房地產投資增速為1.0%。



房地產是周期之母。

2016年經濟小周期複蘇很大程度上是房地產投資回升帶動,2017年房地產投資回調將拖累經濟二次探底,這對貨幣政策、債市、股市、大宗商品可能產生影響,如果2017年地產投資增速回調,貨幣政策會否重回寬松、大宗商品價格會否二次探底、債市會否重獲轉機、股市會否像2013年一樣實現風格切換,我們拭目以待。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06

又變卦了!趙薇不買萬家了,定金退還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897

(東方ic/圖)

2017年3月31日,浙江萬好萬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600576.SH)發布公告稱,經友好協商,其控股股東萬好萬家集團與著名演員趙薇控股的西藏龍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決定終止股份轉讓事項,並簽署了相關股份轉讓的“解除協議”。而前期龍薇控股支付的首筆2.5億元的股權轉讓款,萬家集團也將退還給龍薇傳媒。

自去年6月開始,趙薇旗下公司就試圖與萬家集團“搭夥”收購上海兩家動漫公司,並四次遭到交易所問詢,最後交易雙方自動解除交易。去年12月,龍薇傳媒意欲以50倍杠桿,斥資30.6億元收購萬家集團持有的萬家文化29.135%的股權,該利好消息使得其股價從不到18元飆升至25元。

到今年2月,雙方調整交易規模至原計劃的六分之一,且萬家文化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萬家股價隨之一路下跌。直至今日雙方徹底解除交易,萬家文化的股價也定格在停牌價13.80元。其間跟風買入萬家文化股票的投資者,損失可謂慘重。

2016年12月23日,萬家集團與龍薇傳媒簽署《股份轉讓協議》,萬家集團擬將所持有的萬家文化公司29.135%的股份作價30.6億元,轉讓給龍薇傳媒。12月27日,萬家文化收到龍薇傳媒2.5億元的股權轉讓款。

2017年2月13日,萬家集團與龍薇傳媒簽署《關於股份轉讓協議之補充協議》,對股份轉讓方案做出調整,將轉讓給龍薇傳媒的股份占比調整為5.0396%,轉讓總價款調整為人民幣5.2928億元。萬家文化事後披露的交易調整的原因是銀行拒絕貸款,以及市場各方對交易結構和方式也存在諸多質疑。

交易規模調整之後,龍薇傳媒支付剩余的2.7928億元股份轉讓價款,即可完成交易。但2月28日,萬家文化收到中國證監會《調查通知書》,證監會介入調查的原因是該公司“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市場人士甚至猜測,萬家文化會因為“忽悠式重組”而有退市風險。

收購標的被立案調查,也成為事後龍薇傳媒解釋其解除交易的原因。

2017年3月28日,萬家文化發布公告稱,龍薇傳媒方面並未前去辦理過戶手續。

萬家文化稱,根據上述補充協議約定,交易雙方同意在補充協議簽署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辦理完畢標的股份的過戶登記手續(因龍薇傳媒原因未能辦理的除外)。交易雙方應按時提交辦理標的股份過戶所需的全部文件。但經向萬家集團公司核實,萬家集團已提前書面通知交易對方龍薇傳媒,截至當時,龍薇傳媒未提供股份過戶所需文件,也未派人前來配合辦理股份過戶手續,故尚未完成相關股份過戶手續。

當天,上海證券交易所再次向萬家文化發出問詢函,要求其於3月31日前核實並披露龍薇

傳媒未能按照協議約定辦理相關過戶手續的原因;同時核實並披露雙方是否存在違約情形,

以及可能對公司造成的影響。

同時,上交所還要求萬家文化核實並披露雙方後續是否有繼續履約的意願,和下一步關於股權轉讓事項的安排,因為雙方之前在《補充協議》中約定,“剩余股份轉讓價款人民幣2.7928億元乙方應於本補充協議簽署之日起35個工作日內匯入甲乙雙方共同開設的銀行共管賬戶,標的股份完成過戶後轉入甲方賬戶。”

3月31日,萬家文化在回複上交所的公告中披露,龍薇傳媒未能按照協議約定辦理相關過戶手續的原因是,龍薇傳媒表示在補充協議有效期內,標的公司(即萬家文化)收到了中國證監會《調查通知書》,由於標的公司正被立案調查,結果無法預知,交易存在無法預測的法律風險,龍薇傳媒認為交易的客觀情況已經發生變化,就補充協議是否繼續履行需要與萬家集團協商處理,因此未能按照協議約定辦理相關股份過戶手續。

2017年3月29日,龍薇傳媒與萬家集團開始協商,經協商一致,雙方同意終止本次交易,並於2017年3月31日簽署了《關於股份轉讓協議和補充協議之解除協議》。

萬家文化還公告稱,根據《解除協議》約定,自《解除協議》生效之日即2017年3月31日,原股份轉讓的兩份協議解除,萬家集團不再向龍薇傳媒轉讓任何標的股份,龍薇傳媒不再向萬家集團支付任何股份轉讓協議款,並將前期已收取的部分股份轉讓款返還給龍薇傳媒;雙方互不追究違約責任。

關於雙方在《補充協議》中約定的2.7928億元剩余股份轉讓價款,萬家文化表示,龍薇傳媒不再向萬家集團支付任何股份轉讓協議款。

而龍薇傳媒首期於2016年12月27日支付的2.5億元首付款,萬家文化表示,萬家集團將在本解除協議生效後的60日內返還給龍薇傳媒。

之前浙江省證監局曾對萬家文化發出問詢函,要求其披露這2.5億元的股權轉讓款,是否與2015年12月出售資產時簽訂的《債務清償及擔保協議》中浙江萬家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對萬家文化所欠的2.48億元債務相關。

萬家文化隨後披露,龍薇傳媒支付給萬家集團的這2.5億元在到賬後第三天即用於償還萬家集團旗下萬家房地產公司欠萬家文化的債務2.48億元,避免了該債務三天後的逾期(詳見南方周末2017年2月23日“萬家集團為何急需趙薇的2.5億元?”一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45

市场为何不买联通“混改”的帐?

http://www.xcf.cn/tt2/201704/t20170407_780270.htm

  一

  驾舟渡海,船先天不足,从一开始就漏水。反复修补,于事无补。此时,是继续前行,还是果断掉头返航?

  这貌似是一个根本无须讨论,普通人用常识就能直接下结论的问题。但几十年来,它硬是被一堆专家煞有介事,像模像样地拿在桌面上反复深刻论证,哪怕在大海上(市场上)已被反复打耳光。

  今天,如假包换的国企,在电信垄断领域过了多年美好日子的联通,再次用一种很滑稽的姿势,一头撞上了南墙:在宣布混改后,公司H股股价瞬间高开,之后就开始一路不回头的下行,收盘倒跌3.87%,一根非常难看的大阴柱。

  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明知不可而为之。理想主义耶?形式主义耶?自取其辱耶?

  二

  产权关系不清,权责关系不明,约束与激励机制双双缺失的国企,从来都是市场的一个怪胎。如同一艘一出发就四处漏水的船,这种产权制度缺陷,天然就是与财富创造机制背道而驰的,几乎天生就不适合在任何竞争性领域呆着。

  单纯从经济学角度,国企这种产权架构安排,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用20世纪最伟大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经典阐述: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

  国企的产权安排,属于弗里德曼说的最后一种情况: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这对资源分配机制、财富创造机制、财富分配机制都是一种确定的挑战与破坏。

  实证数据能充分证实这一点(见下图,来源CICC):

  

  上图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数据显示,1998年的改革,一度让国企的盈利能力(ROE,黄线)慢慢靠近民企的水平(红线),但2007年后又再度拉开并持续扩大,哪怕2008年政府的4万亿大部分投向了国企。

  考虑到国企在盈利能力方面分化严重(存在着明显的“肥尾分布”,少数国企占据了国企整体利润的大部分,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利润排前10位的央企占所有央企利润的64.45%、72.97%、65.11%和61.05%),所以这种国企、民企盈利能力的差距可能比我们上图显示的更严重。

  经济效益不行,那社会效益呢?比如,解决就业方面?

  

  上图显示,目前非国企从业人数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50%以上。

  按新增就业人口计算,在国企占用了大量的金融及其它资源(80%左右的新增银行贷款流向了国有部门)情况下,1997年以来,国有部门为经济创造的新就业岗位数量几乎为零。

  回溯人类几千年的经济史,从没有一个以国企为主体的经济体能持续繁盛的案例。

  从来没有。

  三

  大约是被市场教训得太多次数了,然后垄断的红利也慢慢消耗殆尽,日子没那么好过了,于是,混改出来了:以前国企一丁点也不舍得让渡的地盘,现在可以适当向民间让渡一点出来了。

  这是寄希望于民间人多钱啥,试图拉群众修补一下国企千疮百孔的资产负债表,甚至梦想帮助把漏洞堵上。

  但船肯定是不会掉头的,“这是原则问题”。

  3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联通总经理表示,联通的混改方案在国家相关部门审批之中,市场在朦胧美中满怀期待,4月5日联通A、H早间双双停牌,混改落地之声越发逼近。

  通过向相关人士了解状况,混改的主要思路是:

  按照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市场定价原则,通过定向增发扩股和转让旧股的方式,对中国联通股权结构进行调整,联通集团持有中国联通股权由62.74%减至36%;引入信息产业领域实力相当、主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的国有资本占19%,初步备选对象是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等;引入互联网(业内一致认为是BAT)等领域的若干家境内非公企业及员工持股共占20.06%;公众股东占24.94%。

  中国联通股权调整后,再通过联通集团内部股权交易,实现国有资本对联通红筹公司持股60%左右(其中联通集团持股51.05%)。

  市场对此完全不买账:H股联通复牌后,高开低走大跌3.87%

  这回群众学聪明了:不赚钱,光堵漏,谁干?

  四

  国企任何的变革,几乎都源于残酷现实的逼迫,不得已而为之。

  联通集团作为我国三大电信垄断运营商,是集固定通信、移动通信、通信设施服务、卫星国际专线、数据通信、网络接入、电信增值、系统集成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通信公司,凭借短信一条一毛钱的垄断暴利时代,公司在《财富》500强中一度排名207位。

  躺着数钱的日子里,无论是联通自己,还是联通的股东,从没想过要混改。

  然而联通近年来凄凄惨惨戚戚,高毛利的语音和信息业务,被数据业务为主的民间互联网企业不断蚕食掉,不断沦为管道工。同时在与电信、移动的竞争中也不断败北,不管从营收上、增速上,还是归属净利润上都远远落后,2016年营收垫底,净利润仅有1.5亿。

  

  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速降费。压力下,三大运营商均表示,10月1日起全面取消N年前就应该取消的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并加快提速降费的步伐。这对于传统收入不断下滑的运营商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于联通,更是雪上加霜。

  在MWC 2017上,软银总裁孙正义在演讲中提到,全球运营商ARPU下降了47%,预测分析未来几年还将继续下降。

  

  然而,未来几年数据流量却在急剧上升,也就意味着运营商的资本开支(CAPEX)将飞速上升,预测2020年运营商CAPEX将是2016年的8倍。

  

  支出的成倍增长和收入的逐年下滑形成的剪刀差,使得运营商面临巨大的压力:不改,一定是等死。

  2016年,熬不住了的联通先后与腾讯、百度、阿里签署合作协议,似乎给日薄西山的运营商带去了提升效率与利润的新希望,但我们很难知道,如果没有行政压力,这种合作,BAT三家有多少是自愿的成分?

  毕竟,他们除了要向联通买流量,其他几乎完全不需要联通。合作,合什么?作什么?

  所以,市场对联通所谓的混改,根本不买账:谁都能看明白混改外衣下掩盖的东西。

  五

  对于联通,国企的沉疴宿疾造成了其竞争力孱弱、赢利能力堪忧、机制不灵活的局面,“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联通是诸多国企的一个缩影。

  我国一直以来把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方针,不惜通过大量政策倾斜、注资和利益输送来支持国企。这导致中国经商的路径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从这个角度看,国企本质就是一种代表行政权利的攫利与寻租。

  资本天然有着流通的欲求,而权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流通欲望。

  这导致解决了全国75%的就业,税收贡献率达50%的民营企业被排挤到那些利润微薄、风险高企的盐碱地上去耕作,举步维艰,陷入困境:

  2016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度暴跌至个位数2.1%,远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的水平,对比之下不难明白——国进民退再次上演。

  

  这也是诸多民间企业不愿意冒险投资,宁愿去楼市、股市、甚至期货市场投机的原因——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正常的现象。 

  一进一退,令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减少对出口、投资依赖的愿望看起来更像镜中月、水中花。

  尾声

  资源如果垄断政府手中,由于效率问题,并不能让资源产生最大价值,因此,中国从管仲就开始了所谓的专营制度,其法理依据是:天子把资源的经营权下放给民营商人,国家从商品的买卖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利润。

  这样做的好处是,民间可以有充分的积极性和能力,可以将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而国家又能因商品买卖越多而收取越多的利润,相比于国家自主经营利益更高。这就是后世非常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雏形。盐铁专营的政策,对后世政权产生了重大且根本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让中国从此成为一个“独特的国家”。

  自管仲到汉、宋、明清多次变法,其发展趋势本质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资更大幅度从财富创造领域退出。政府只是提供军警等治安服务,并通过税收等方式参与财富的分成。这样做可以解决皇权和效率之间的矛盾问题,一方面调动了民间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只要民间能把市场做大,其实国家一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其实是一个共赢的创新性制度。

  我们摸索了两千年的经验,在过去几十年里,又被拿出来,煞有介事地反复争论。

  其实只需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完全撇开所谓的政治正确,纯而粹之从财富创造角度,你会接受怎样一种产权制度安排?

  你会选择给联通这艘大船混改呢?还是干脆返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