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富邦蔡明忠:我要真性情的人 面試考題解密四大金控老闆最想要的人

2011-3-28  TWM




景氣復甦,正值畢業季,各家金控 積極搶人,今年更堪是MA(儲備幹部)爭霸戰,《今周刊》調查國內四大金控老闆的觀點,整理出最適任儲備幹部的特質以及精采的考古題,有助於求職者過關斬 將。

撰文‧許瀞文

時值三月天,大家上陽明山賞花之際,各家金控人資單位可沒這閒情逸致看春暖花開,他們正肩負 大老闆的指示,展開全省校園巡迴徵才活動,希望能找到為日後事業版圖開疆拓土的將才。在金融業大肆徵人之際,你如何摸透大老闆的心思,在面試的當下,就成 為內定名單?

應徵金控的儲備幹部(Management Associate,簡稱MA),每位候選人都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包含履歷初審、考英文、性向測驗、各事業群主管面試,到最後一關再由總經理或董事 長親自篩選;但不是每家金控都會見到董事長。根據調查,國內主要大型金控只有富邦金最後一關由董事長蔡明忠、副董事長蔡明興兄弟親自與求職者面談。

富 邦金

最後一關由董事長蔡明忠親自面試「我要真性情的人!」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直接挑明說,他不會問很tricky(技巧性)的問題讓求職 者困擾,也不喜歡求職者急於想表現自己,講超過自己理解程度的回答,或做一個大文章、開了頭最後卻無法收拾,這些都過於矯情,不是他要的人才。

蔡 明忠指出,求職者回答必須言簡意賅,並且真正談到重點,講出來的內容也必須是自己融會貫通,有邏輯的表達出來。富邦金控人資處處長徐正宗補充說:「有些問 題看起來很fancy(花俏),例如富士山多高、你要怎樣移動富士山,這些問題都不會在富邦金的面試中出現。」最後一關由董事長親自面試,是富邦金一向的 傳統,蔡明忠說:「以前我老爸還在位時,連倒茶水的小妹也會自己面試。」至於蔡明忠會問哪些問題?他則笑著表示:「這是業務機密,不能說的!」但希望求職 者有多元化發展的興趣與喜好。徐正宗則說:「如果求職者是宅男、宅女,相對競爭力就比較弱。」不過,一位前幾屆被富邦錄取的儲備幹部透露,蔡明忠多半會 問:「你為什麼要進金融業?」「你為什麼想轉行?」或者是履歷上曾經參與過活動的感想等問題。例如參加過辯論社、歌唱比賽等,都可能被問到參與後的感想及 心得。

這位儲備幹部說:「問題看似簡單,但要說服蔡明忠可沒那麼容易。面試時本來就有些緊張,再加上蔡明忠眼神會一直看著求職者,氣勢很 強,說些不切實際的話,很容易被觀察出說謊而被淘汰。」

國泰金

招募派駐海外,必備英文力近幾年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的國泰金,今 年開放三十個儲備幹部的名額;不過,在招募政策上卻有大轉彎。國泰金控表示,過去招募儲備幹部終極目標就是分行經理,但今年則希望能找到有意願派駐海外的 儲備幹部。

國泰金控說,過去集團比較保守,以守成為主要目標,但自從兩岸金融政策逐漸開放後,金控變得積極起來,希望找到能大膽創新的人 才,也願意派到海外去磨練,所以英文能力一定是基本要求。

而這場儲備幹部徵才,也是年初國泰金控人事大地震後,被外界視為蔡宏圖人馬的李長 庚,首度以金控總經理、銀行總經理身分面試。他曾在三月十三日台大校園徵才中公開表示,國泰要找的是「聰明、誠實、正直」的儲備幹部。但要如何從簡短面試 中,了解求職者真具有這三大人格特質?他則神祕地說:「不能透露!」一位過去曾經到國泰金控面試的儲備幹部透露,最後一關雖然不會見到董事長蔡宏圖,但所 有事業群高階主管將一同面試所有儲備幹部。當年是用英文問總體市場經濟看法,以及對於台灣目前銀行家數眾多,該如何整併提升競爭力,當然也是要用英文回 答。看來,今年的招募重點是在派駐海外,英文應答如流更是必備條件之一。

中信金

格外重視求職者的身家背景中信 金今年的招募目標,也是希望找來的人才有意願派到海外。中國信託個金總處支付金融處處長陳俊仁說,在招募中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女生比男生更願意外派;因為 「男生多半以要照顧媽媽、有結婚壓力等理由婉拒外派」,而女生相對積極很多,連越南、印度等地都願意去。

如同其他銀行,中信金最後一關高階 主管篩選由個金執行長麥克迪諾馬、法金執行長陳佳文、金控總經理吳一揆面試,可能會是兩位長官對一位求職者,會問哪些問題?一位已被錄取的儲備幹部苦笑 說:「有些問題都很難回答。」例如:「你為什麼要來中信金?」、「你目前還應徵哪些銀行的儲備幹部?」、「如果某家銀行錄取你,你還會來中信金嗎?」而更 特別的是,中信金格外重視求職者的家世背景,幾乎每位求職者都會被問到:「你爸爸是做什麼的?」除了這些,當然還有履歷上的學歷、經歷問題,參加過哪些比 賽、得獎心得都是考題之一。陳俊仁透露,「魔鬼都在細節裡,履歷上的細節都可能是考題之一。」

台新金

台語、英語並行 重視中長期人生規畫今年計畫要招募五十位儲備幹部的台新銀,希望能招募「以客戶為導向、具有服務特質」的人才。台新銀行人資長張文琦表示,畢竟銀行是服務 業,要有能為他人服務、感覺貼心的人,才是台新銀想要的儲備幹部。

何謂能為他人服務?一位台新銀的儲備幹部表示:「公司會希望招募進來的人 能有一點業務能力,不只幫公司節流,還能幫公司開源,也就是要有一點錢的味道。」張文琦認同地說,如果儲備幹部能幫公司開源,更代表他有服務導向的特質。

台 新銀儲備幹部篩選考試最後一關,是由總經理、事業群副總面試。根據側面了解,曾出現過的考古題是:「你個人中期、長期的生涯規畫為何?」對話大部分都用英 文,甚至也會考台語。畢竟,台語若能講得「輪轉」,更能拉近和客戶的距離。

張文琦表示,台新也很重視求職者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問過「請你推 估今天Sogo的現金流量有多少?」他並強調,說出的金額多少不是重點,推理過程才重要。

張文琦說,雖然董事長吳東亮不會親自參與面試,但 他也相當重視儲備幹部的培育,三年資歷以上的儲備幹部,台新會挑選一位傑出者,到董事長祕書處學習,與董事長一起參與高層決策會議,定期與董事長面談、報 告。

在台灣金融業,儲備幹部是讓沒背景的人快速出頭天的管道。花旗銀行台灣區總裁管國霖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靠著自己的努力,締造了許多第 一:三十六歲當上總經理,四十三歲時出任花旗集團台灣區總裁。

據了解,管國霖當初在美國攻讀碩士班時,就已經拿到花旗集團儲備幹部資格,他 是如何做到的?管國霖曾表示,或許過去在學校舉辦大型活動所展現出的領導力,是讓他上榜的主因。

在面試儲備幹部當天,不知什麼原因,管國霖 從第一位面試變成最後一位,他心想主考官一定都累壞了,他要如何讓主考官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順利錄取呢?他帶著所有過去辦過活動的海報及宣傳品,展現他 表演、說故事的天分,把當時碰到的困難,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面試四十分鐘,他一個人講了三十五分鐘,這些獨當一面的經驗,成了他錄取的重要關鍵。

一 ○四人力銀行表示,雖然各家金控企業文化大不相同,但唯一共同點都是要找到有自信、踏實的人才。建議所有應徵者應該在面試時呈現最真的自己,做好充足準 備,不需要太過擔心。

打下最關鍵的一役 歷屆銀行MA考古題銀行最後一關主持人歷屆考古題中信銀金控總經理吳一揆1. 為什麼要來中信銀?

2. 目前還有應徵哪幾家?

3. 如果XX銀行錄取你,你還會來嗎?

4. 你父親是做什麼的?

5. 中信銀有什麼優勢?

國泰世華金控、銀行總經理李長庚 1.台灣目前銀行家數眾多,該如何整併?(英文)2.對現在金融業的發展與建議台北富邦董事長蔡明忠1.為什麼想進金融業?

2.為什麼 想轉業?

(再由求職者回答去衍生其他問題)台新銀行金控總經理林克孝 1.你個人中期、長期的規畫如何?(英文)2.人孔蓋設計為什麼是圓的3. 請估計 Sogo一天的現金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31

中環在線:「想要與你深發展」廣告過火被抽 李華華


2011-6-21  AD




 

廣告slogan點先夠創意?點先會有高收視?睇怕要好似拍電影,唔係賣拳頭就係賣枕頭;咁灑幾多鹽花?少少鹹、多多趣咁啦!

華華喺內地討論區發現,有網民話深圳發展銀行推出咗一張以女性做主題嘅信用卡,廣告裏頭有個MM(內地網語,美媚咁解)走來走去,廣告結尾嗰句slogan係「想要與你深發展!」,但內地幾個搜尋網站都有人話,呢個廣告由於過咗火,過唔到審檢被抽起咗。

光銀畀網民惡搞

深發展呢句都未算啜核,有網民借住呢句對埋個下聯,幫光大銀行信用卡贈興,話「光大是不行的!」如果咁嘅slogan喺光大銀行下個月15號招股嗰陣傳出嚟,應該會嚇死投資者。

See,雖然出唔到街,但都深入(網)民心,鹽花係咪好重要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84

技術想要更多的善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217.html

無論是在哲學領域還是科學和技術領域,有時候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比給出一個好的答案還要有意義。「技術想要什麼?」光是這樣一個設問句,就讓人感到凱文·凱利的技術哲學家的氣派。

蘋果之父喬布斯最喜歡的雜誌《全球概覽》出版人、《連線》雜誌創始主編、被人們親切地稱作KK的美國人凱文·凱利,1995年曾有一部大部頭著作問 世,名叫《Out of Control》,15年後當其中譯本《失控》推出時,KK的新作《What Technology Wants》已在美國出版,可喜的是,僅一年後,我們就看到了中信出版社的中譯本《科技想要什麼》。

技術長期受到忽視

這本書是KK奠定自己技術哲學家地位的扛鼎之作,所以筆者覺得書名還是忠實地譯成《技術想要什麼》較好。我們知道,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合稱,但科學 是科學,技術是技術,科學哲學是科學哲學,技術哲學是技術哲學。中國技術哲學家吳國盛甚至宣稱「技術哲學是一門有著偉大明天的學科,而科學哲學有的卻是偉 大的昨天」。

KK有一個獨特的觀點是「技術是先於人類而存在的」。筆者理解,KK不是從「勞動創造了人」或「技術創造了人」這樣的立論出發而推出這個觀點的,而 是認為技術是和生命一道發展進化而來的。我們姑且不論KK的這一觀點是否值得相信,但至少不會相信KK會大膽地認為科學也是先於人類而存在的。我們看到, 書中很多提到「技術」的地方如果換成「科技」,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所以譯者常常不得不回到「技術」二字。

技術是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對人類意義最為重大的現象之一,卻長期沒有吸引人類的眼球。西方從古希臘起,中國從先秦起,技術從未成為哲學系統研究的 對象。對此,直到近十幾年才初成建制的技術哲學是這樣解釋的,因為傳統的技術具有一種自我遮蔽性,所以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打個比喻來說,就像人人都有 心臟、胃等器官,如果它們都默默無聞地工作著,從來不鬧什麼毛病,那麼人們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

哲學就是愛智之學,而技術顯然是智慧的產物,如果哲學視技術而不見,或低估技術的價值,顯然是不明智的。如今,情況確實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但有了 專門的技術哲學,而且筆者看來,如果一個哲學家不能對技術做出適當的反思,就不能算作一個真正的哲學家。而如果一個技術管理者或技術工作者從來沒想過要從 哲學的高度審視一下自己的職業,確實也是人生的一種遺憾。

技術哲學的三大派別

無論是在哲學領域還是科學和技術領域,有時候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比給出一個好的答案還要有意義。「技術想要什麼?」光是這樣一個設問句,就讓人感到KK的技術哲學家的氣派。

最先以哲學家的身份對技術進行追問的,恐怕當推德國的海德格爾了。海德格爾有一篇著名的獨立論文,名字就叫《技術的追問》(寫於1936~1946 年間)。海德格爾無疑是以實踐取向取代理論取向的哲學家,他第一次明確地指出了人與世界的關係首先是一種操作的關係,其次才是觀照認知的關係。在人的在世 存在中,技術實踐優於科學理論。他充分認識到技術是現代社會最突出的一種現象,一種起支配和揭示作用的本質。他提出技術的本質不是技術的東西,技術是真理 的開顯方式,現代科學的本質在於現代技術。他是第一個把技術提高到哲學最重要位置上來的,說現代技術是形而上學的完成形態。正如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 永朝為KK的書所作的推薦序中所指出的那樣:海德格爾對技術的批判理論,以德國哲學特有的思辨精神,指認出技術背後「異化」自然,「異化」人的力量,認為 這個世界充滿悖謬,技術顯示著人的智慧,同時也放大著人的貪婪;技術在逼索自然呈現、展示更多的內在元素的同時,也在將人逼進一個冷峻的「座架」。海德格 爾認為,這種貌似宿命的技術現實,本質上是人所無法控制的。

海德格爾因其在哲學上巨大的影響力而成為其後研究技術的人們繞不過去的一座高峰,人們或擴展其論題,或深入其細節,或反其道而行之,借用影像技術的 術語來說,或拓寬其取景範圍/加大其景深,或提高其分辨率,或成為其反轉膠片。海德格爾以後的技術哲學,大致可以分為三派。一是技術決定論,二是技術建構 論,三是技術選擇論。

中國技術哲學家陳昌曙和其助手在《技術選擇論》(1990)一書中曾經這樣介紹過法國社會學家埃呂爾的技術決定論:

由於技術手段的不斷積累,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個人工的世界,它完全不同於自然界,它消滅、削弱或凌駕於自然界之上,社會就發生了根本變化,出現了當 代的技術社會。這時,技術成為一切工作、一切行動中人們都必須遵從的程序,技術對每一件事情的介入,實質上就是把事實、力量、現象、工具等還原為邏輯的方 法或圖式。在技術這種控制物與人的方法中,有效性原則至高無上、無孔不入,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巨大的技術集中營。

在寫《技術選擇論》時的陳昌曙顯然對於這種技術決定論總體上是持否定態度的。可是,在他晚年《醫學·哲學雜談》(2008)一書中,又曾專門為技術 決定論辯護。當然,陳昌曙為之辯護的技術決定論,應該不是埃呂爾的那種悲觀主義的技術決定論,而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承認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 性作用,亦即肯定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因為生產力是包括技術在內的,暫且不說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而技術建構論則認為,人們是根據社會的需要而主動地去建構技術的,與此同時,技術又在建構著社會以及人本身。表面上看起來,這和過分強調技術的自主 性的技術決定論是截然不同的,其實,它們二者並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的。很多技術發明、技術改進確實是由人的社會需要(最初常常是軍事上的需要) 引起和促進的,從這個角度看,確實是人或社會在建構技術,然而,人們不可能脫離既有的技術積累的基礎憑空建構任何技術,從這個角度上講,技術還是起著決定 性作用的。

其實,哲學的辯證法早就告訴我們,世界上是沒有任何絕對對立的事物的,任何的理論都是相互補充的。但是,人們為了把一個事物研究清楚,往往總是先執其一端而攻擊異端,不這樣就不足以把事物的方方面面研究清楚,等到各自把事物的方方面面研究清楚了,綜合的時機就成熟了。

美國技術哲學家芬伯格正是在比較了技術決定論和技術建構論之異同的基礎上,保留了這兩種理論各自的長處而創立了他的技術選擇論。芬伯格寫過三本技術 哲學著作,《技術批判理論》(1991),《可選擇的現代性》(1995)和《追問技術》(1999)。芬伯格的「追問技術」(Questioning Technology)和海德格爾的「技術的追問」(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不同的是,後者追問的是技術的本質問題,是一個帶有形而上學色彩的問題,而前者追問的是技術對民主社會的影響問題,是一個帶有政治 色彩的問題。芬伯格借助技術建構論的思想,提出一種反本質主義的技術哲學。他通過將技術建構論和技術選擇論結合起來,闡述了一種技術的社會—哲學理論。芬 伯格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給出的答案是:我們要把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和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為內在因素來考慮,將他們融合到技術的設計中,在事前避免技術的負面效 應。在公眾參與技術決策、工人控制和勞動力的重新資格化的基礎上,通過一種技術哲學,自底而上地創造一種能夠替代自頂而下進行控制的技術體系。

雖然芬伯格的《追問技術》這本書至今還沒有中譯本,但其基本觀點已經融入了他後來寫的新版《技術批判理論》(Transforming Technology: A Critical Theory Revisited,2002)。該書的中譯者在其《譯後記:設計技術就是設計我們的存在方式》中指出,從總體上看,芬伯格的「技術批判理論」還是一種技 術建構論,只不過他提出了技術中含有被壓制的潛能和重新設計技術、轉化技術的理論,從而使得他與以前的各種技術理論區別開來。

技術產生更多的善

現在,我們聽到了發自KK的對於技術的追問:技術想要什麼?KK勉強創造了一個詞彙technium來指代環繞我們周圍的技術系統,中譯本把它譯作 「技術元素」。我們知道,英文詞根-ium在化學上常用以構成化學元素,而在生物學上常用以構成生物構造。我們知道,KK技術哲學的特點就是把技術比作生 命進化過程中的一個形態,所以,筆者認為technium這個詞還是從生物學角度翻譯成「技術體」比較好。

看了KK對於技術體所做的大篇幅邏輯分析和歷史回顧以後,我們雖然不能簡單地給他貼上「技術決定論」者的標籤,但很明顯地可以看出KK是認為技術在 其本質上是人所無法控制的。KK走得更遠,甚至認為人不應該企圖去控制技術的發展,因為技術也像生命一樣,是會通過自組織力量而發展進化的,這比在外力的 控制下要快得多,好得多。這恐怕正是《失控》那個書名所要暗示我們的,而KK在《科技想要什麼》這本書裡,仍然堅持這一觀點。

當然,在KK的書裡,我們也能看到芬伯格技術選擇論的影響。第三部分用了三章的篇幅來講「選擇」。段永朝在第12章「尋找歡樂」的專家導讀中提示我 們:在現代世俗社會,特別是西方,對技術的選擇屬於個人行為、個人決策。那麼,集體選擇能夠在現代多元社會裡產生廣泛的影響嗎?通過大量實例,KK細緻地 剖析了從「禁令原則」到「預防原則」再到「警醒原則」的轉變。試圖駕馭或者拒絕技術體,都是片面的。不如學會與技術體共同進退,而不是針鋒相對。在基因技 術、機器人技術、信息技術和納米技術這些領域,技術體的複雜性大大提高了,技術的自主性也在同步增長。對有害技術的合理反應,不是放棄研發或者停止生產, 而是開發更好的、更具生命親和力的技術。善用我們的選擇,這才是出路。

 「我們的選擇」,這裡的主語還是作為人的「我們」,而「技術想要什麼?」這個設問句的主語卻是技術本身,技術成了「想要」的主體,技術有了需求、 慾望和意志。這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尼采的「權力意志」論。按照尼采的說法,整個世界就是權力意志的化身,而權力意志本來就有多種形態,現在,我們不妨說, 技術也是世界的權力意志的一種形態而已。而且,按KK的描述,技術還是一種善良的權力意志。在本書的最後,我們看到了KK對「技術想要什麼?」這個問題給 出的答案:

沒有一個人能夠實現人力可及的所有目標,沒有一項技術能夠收穫技術所能創造的一切成果。我們需要所有生命、所有思維和所有技術共同開始理解現實世 界,需要技術元素整體——也包括我們——去發明必須的工具,為世界創造奇蹟。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將創造更多選擇、更多機會、更多收穫、更多思想,提高多 樣性和統一性,增強美感,同時也會製造更多問題。這一切綜合起來將產生更多的善。這是一場值得參與的無限博弈。

這就是技術想要的。

顯然,KK比起他的前輩們來,都要樂觀得多,因為海德格爾和埃呂爾所親歷過的二次世界大戰,芬伯格還曾見證過的社會革命暗流,如今已經顯得比較遙遠 了。有人說,是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挽救了曾被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說成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其實,改革開放以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 何嘗不是在有力地證明,這也是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啊!

所以,筆者希望看到這篇書評的朋友,尤其是技術管理者和技術工作者,能夠去讀一下KK的《科技想要什麼》。該書不像《失控》那本厚得嚇人,它結構清 晰,並不艱深難懂。如果以前曾經看過一些技術哲學方面的著作,那麼,和KK的這本書可以相互幫助加深理解。如果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技術哲學,通過KK這本 書引起了對於技術哲學的興趣,由此入門以後的更多閱讀和分享必將是人生的一種愉快經驗。

(本文作者係江蘇道吉面料有限公司IT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23

我曾經想要戒掉臉書 郭奕伶

2012-02-13  TCW




請別誤會,我不是重度臉書迷,既 不在上面po文,也沒有時刻查看的焦慮。不過,自從這個玩意兒誕生後,我得承認,生活中許多需要等待的零碎空檔,我除了打開iPhone瀏覽E-mail 後,第一選擇就是進臉書。

在裡頭,我不說話,只默默潛水,跟著小學同學豪華的周遊列國玩樂、隨著中學同學的育兒甘苦感動、幫著遠征戈壁的 EMBA同學加油打氣。

早期,我曾想戒掉臉書,那時資訊流龐雜,禮貌性互動過多,生活似被制約。然而,當我狠心刪除帳號後卻發現,哇!我連 商周的臉書都進不去了,好像自我隔離了近十六萬位的商周粉絲,而我的心,也好像突然空了一塊。

刪掉帳號、再恢復,這樣的矛盾,來回了三次。 後來,我找到中庸之道,執行unfriend(刪除好友)動作,只加入少數的親友,我發現,這樣就夠精彩了。偶爾,親友對時事第一時間的反應,竟成為我的 輿情領先指標。早上起床,瀏覽完各大報,臉書成為我的另一份個人剪報。

然而,生活周邊也有不少人臉書成癮,一回家就逕自跟遠方的人們開起寂 寞派對,對最親近的家人視而不見;更有人因為習慣臉書上的交談,在真實人際互動中越來越封閉,甚至不願意拿起話機、無法直視對方眼神。

其 實,科技工具是中性的,只要它帶來更開放的環境,就對世界有所助益,只是運用的巧妙還得靠個人。

臉書的誕生,源自寂寞商機,但追根究柢,更 來自人們對愛的需求。人的一生,功成名就不過身外之物,你有沒有愛過、被愛過,才最真實;而愛,永遠不嫌多,它讓人們越活越有興味。

過去, 人們為了表達愛與被愛,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相對高。如今,臉書大幅降低了這個交易成本。你要搜尋愛(或被愛)的標的很簡單,不用翻箱倒櫃找畢業紀念冊、也不用千里迢迢尋人;又因為臉書採 用實名制,因私人投機、資訊不對稱產生的協議成本也降低;網路公開評價機制,則讓臉書上的互動更有誠意,降低了監督成本、違約成本……。

這 樣的發明,相信連交易成本之父寇斯(Coase)都不得不按個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4

[轉載]溫家寶:中央已統一思想要打破銀行壟斷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xd.html
其實不能夠怪銀行。我國還沒有建立國民信用系統的共享平台,又如何讓銀行發展高風險業務?香港存款利率為零,但對於一些無抵押高風險業務,銀行卻收取20-30%的年利率,在中國,允許銀行這麼做麼?
反過來說,如果民間金融機構貸款利率被限制在10%左右,大家是否還有現在這樣的熱情?
中國銀行業貸款利率雖然名義沒有設置上限,但是實際操作上卻不知道為什麼有了上限。否則信用卡也不用搞這麼多花招來變樣提高利率。象香港一樣直接將信用卡利率設置在30-40%,就能夠覆蓋很多風險了。
我一直堅定地相信如果利率市場化,貸款利率也會同步提高。最起碼象應收款抵押貸款、信用狀(L/C)抵押貸款這一類高風險貸款,利率不可能也不應該在10%以下。我2003年曾經辦理過信用狀貸款,18%的年利率,還要另外加上董事個人擔保。

評論:此是福是禍,真是說不清。不是因為我全倉銀行股,就預設立場。銀行股價已經包含最壞預期,如果繼續下跌,將給與我賣出房子、繼續買入銀行股的機會。我的感覺是,在「高房價」與「銀行暴利」問題上,我們的溫總理已與民粹站在了一邊。作為一個即將卸任總理,既缺乏對經濟問題的深刻洞察與決斷能力,又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深怕違了民意,而採取對後人、後世有可能不負責任的做法,將來歷史會予以檢驗與評判。再說開些,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都是有路徑依賴的,前面很長時間,作為當政者,不去積極地面對、解決問題,等問題已積累到當下程度,自己也要退下來了,再去採取猛然措施,是一個政治家負責任的做法嗎?好在我對執政黨集體還抱有信心,對管理國家經濟的官僚體系的能力與穩定性還有所期待,所以預期不是太糟。看來折騰是難免的,好在國家已經有些底子,我對我的祖國的未來還抱有相當的信心。

 

2012年04月03日 20:32
來源:中國廣播網

核心提示:4月1日到3日,溫家寶赴廣西、福建等地調研,在談到融資問題時,他說:「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為什麼呢?就是少數幾大家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只能到它那兒貸款才貸得來,別的地方很困難。我們現在所以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根本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中央已經統一了這個思想。」

中廣網北京4月3日消息(記者肖志濤張華傑)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4月1號到3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廣西欽州,福建泉州、莆田、福州等地就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溫家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情況總體是好的,一些主要經濟指標雖然有所回落,但仍然處在合理水平。要充分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同時,也要實行靈活審慎的宏觀政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

溫家寶總理這次到廣西、福建考察,主要是想瞭解當前的經濟形勢。三天時間裡,他到福建七匹狼、三棵樹、福耀玻璃等三家企業瞭解情況,還深入到電子商務、廣告傳媒等小微企業瞭解情況,並與企業家召開了三次座談會。在座談會上,溫家寶說:

溫家寶:我這次來,主要目的是想瞭解一下當前經濟形勢,對你們來講,就是企業的運營狀況。我知道今年最主要的形勢就是經濟下行壓力大,再一個,企業虧損大。

福建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說,目前企業雖然仍處於盈利中,但內需不足,外需乏力。

許景南:目前存在著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內需卻是不足,導致庫存量的增大,還一個就是綜合成本在上升,導致出口的增長沒把它提起來。

許景南建議繼續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放鬆銀根。溫家寶說:

溫家寶:你方才提到的就是,國家要確保金融的一定流動性和貸款規模。今天我們行長也在,我們提出經濟發展中,適度適時預調微調,就包括對貨幣的調控。

來自恆安集團的許連捷同時也是一家小額貸款公司的董事長,他說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體現在資金到位的時間與企業的需求並不匹配。

許連捷:往往生意來了,要貸款了,但是資金到不了位;當資金到位了,生意丟了。這一點是長期困擾我們中小實體企業的一個問題。

溫家寶說,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就是要打破壟斷,溫州試點的有些成功經驗要在全國推廣。

溫家寶:關於融資成本,其實我這裡坦率地講,我說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為什麼呢?就是少數幾大家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只能到它那兒貸款才貸得來,別的地方很困難。我們現在所以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根本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中央已經統一了這個思想,你也看到了在溫州進行試點。我想,溫州的試點,有些成功的,要在全國推廣,有些立即可以在全國進行。

中國龍工控股有限公司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企業,1到2月產值和銷量同比都下降,溫家寶問公司總裁邱德波:

溫家寶:你是搞什麼機械的?

邱德波: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叉車……

溫家寶:跟基本建設有聯繫。

邱德波:聯繫比較大。

溫家寶:現在我也是在想,預調微調其實當前一個重點就是當前在建續建項目一定要保證資金。

邱德波:最近有動,我已經發現了。比如說我們挖隧道的機械,已經連續半年只有十幾台的訂單,三月份一下子開始冒出七八十台,開始動了。

溫家寶:你比如說鐵路去年是7000億投資,今年下降了,還有5000億的投資,5000億的投資要到位,使在建的鐵路線路要開工啊……一次溫州事故衝擊了我們,但是我們不能不全面看待我們鐵路這些年的發展,包括高鐵的發展,給經濟社會以及群眾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

我們是不能過快地、盲目地增長,但是在中國,所謂內需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如果沒有一定的投資需求,內需也擴大不起來,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好多農民工掙不到工資了,內需從哪兒擴大?

在與企業家的座談會上,溫家寶還說:

溫家寶:處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克服我們面臨的困難,依然是要處理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結構調整和管好通脹預期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不是空話。儘管我們遇到困難,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抱有信心:對中國的經濟抱有信心,對企業的發展抱有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54

產品設計的精髓:幫助用戶完成「想要做的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181.html

你或許聽過營銷大師Levitt最經典的句子: 「People don't want to buy a quarter-inch drill. They want a quarter-inch hole!」,句中含意如同文章〈你設計思考了嗎?〉提過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種讓人們生活更好、解決人們問題的方法。

像是汽車業巨擎Ford 也講過「If I had asked people what they wanted, they would have said faster horses.」,重點都在於如何解決人深層的需求與渴望,而非單純的工具改良。

而設計思考核心概念在使用者導向設計(User-centered design ),白話來說就是「以人為本」。

为何我的产品总是吸引不了人? 传统市场区隔的致命错误- 来报这reBuzz
 

不要以條件區分使用者,而是想如何幫人們完成「他們想要做的事」

當以使用者為中心時,用以往的營銷概念去區隔你的顧客(像是地區、性別、年齡……),進而開發你的產品與服務,往往很容易「失準」。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一家餐廳經營者,如果用以前的營銷觀念,你可能會以年齡層來鎖定你的客群(TA, target audience)。而你決定選擇的目標市場是年輕學生族群,你的產品與服務開發可能會全部圍繞在「俗又大碗」打轉。

這邊不是說原有的區隔方式不好,而是限縮了產品發展的可能性。破壞式創新大師Christensen曾提過 Jobs-to-be-Done Theory,主旨在於如何幫助人們完成他們「想要做的事」(Job),這概念其實跟前面提到的使用者導向設計概念一樣。

为何我的产品总是吸引不了人? 传统市场区隔的致命错误- 来报这reBuzz
 

延續上述例子,如果你是餐廳業者,但你不是先以年齡、性別區分你的TA,而是用人們需要完成的任務(job)去思考的話。你可能會發現來餐廳的人,很多因為生日慶生想找間好餐廳,幫重要的人留下美好的回憶。這時候以年齡、性別去開發餐廳的產品與服務,就侷限你的可能性,因為不論男女老少都會有「慶生」的需求。

這時候你將發現,你的競爭對手不再僅僅是一般餐廳,可能是KTV業者、遊樂景點、生日禮品商家。因此可以看到現在許多餐廳,都有提供很棒的生日服務,像是特別安排好座位、生日壽星優惠、壽星送蛋糕、幫你唱生日快樂歌……。

產品開發最重要的還是,找到對使用者來說重要的任務,並協助他們完成這個任務。

你知道你的顧客有哪些待解決的job 嗎?快去找出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02

豆瓣啟示錄:想要賺錢時你就大聲喊出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5/56144.html

【導讀】任何一種事物,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生命週期。新生階段,有人追捧;高潮階段,有人狂熱;走向低潮時,會有各種雜音。在互聯網的時代,這個輪迴更是得到不斷的認證。關於豆瓣,從人們的討論看,現在似乎也在進入這樣一個週期。下面是豆瓣上一個老豆友(從2007年至今)在知乎提出的自己的看法。

本人應算是豆瓣資深用戶,從07年開始玩豆瓣,起初只是為了找書和電影,後來一度熱衷於參加組織各種線上線下的活動,參加和創建了很多小組和同城QQ群,後來迷過一段時間小站,後來專注於葫蘆屯與農業金屬研究,後來是始終沒搞清怎麼玩的阿爾法城和小豆,後來再是一度每日必讀的到九點,而現在除了偶爾更新下日記,更新幾本讀過的書和電影,聽聽豆瓣電台,基本不在豆瓣上呆太久了。

自我總結如下:

1.年紀大了,開始更關心對自己有用的事。

2.以前喜歡看小組裡的各種爆料和時事,自從有了微博,豆瓣的新聞屬性沒那麼強了,雖然做了類似形式的豆瓣說豆瓣廣播。

3.現在的豆瓣商品一上線,我的首頁迅速淪為各種淘寶貨的集合,只好設置取消此類關注。

4.豆瓣感覺越來越平庸,無聊人士越來越多,很多到處扒來的無趣相冊,很多無聊的線上活動,小組裡也充斥著各種無病呻吟和胡亂勾搭。

感覺豆瓣一直在努力,但是想賺錢卻又撒不下文藝的遮羞布,單純靠一批上班開小差下班搖微信的用戶群,能發展好嗎?

看看知乎網友的神回覆:

高端貢獻大的豆瓣用戶結束學業結束單身結婚生娃去了。

豆瓣的活躍用戶群和當年的已經不一樣了。

所以「感覺越來越平庸」。

高品質的內容完全依賴於高素質用戶,而高素質用戶在社會上永遠是比例比較小的,說白了就是高級文藝青年和大神級的學霸、技術強人,這種人永遠佔很小的比例。

豆瓣開始以這種高素質用戶為主,並且迅速吸引同類用戶,但是隨著用戶數量暴增,神人的數量的增長速度減慢了(因為社會上總共也就那麼不多的一小撮有心情分享的大神),不會再增加了,反倒是慕名而來的小白越來越多了,比例越來越大,逐漸稀釋了內容,使得大神逐漸遠離這個網站,並且衝著流量巨大的客戶群來的的淘寶店主、兼職招聘無疑加劇了這種趨勢。

最終就成了一個悖論:流量不增加,網站盈利受限制;流量增加,會使得網站庸俗化,失去賴以生存的特質,進而影響客戶體驗,影響盈利。

借用默多克的一句話:「增加報紙發行量的方法很簡單,降低品味!」也就是說,普通大眾的總體水準的低下是客觀的。當一個網站的流量暴增時,其實不可避免的是普通大眾在大舉進入,那麼,這個網站的信息質量的下降也就是具有必然性的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76

用戶最想要的十大創新:真正讓生活變得更舒適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8/57471.html

i黑馬觀察到,所謂的突破性創新應用和技術比比皆是,但是在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考慮到這些創新技術是否能夠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舒適呢?從這個角度出發,不考慮成本的問題,戰略品牌推廣公司Siegel+Gale在美國進行了一項關於用戶所關心的創新調查並收回了2000份回執。結果可能有些令人意外,以下就是美國用戶評選出的的10大創新:1.便攜式手機充電器便攜式手機充電器只有一張信用卡那麽大,裝在口袋里也非常方便。得益於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人們不用再隨身攜帶手機充電器和充電線了,也不用到處去尋找插座了。象ChargeCard那樣的新產品可以隨時為你的手機補充電力,而且還不會增加重量,讓你能夠輕裝出行。2.雜貨店使用的價格掃描儀大多數雜貨店都配備了價格掃描儀,這樣顧客不用去收銀臺排隊就能知道商品的價格,而且還能知道相關商品是否有折扣優惠,從而知道最終他們需要付多少錢。3.行李中的跟蹤器如果你的行李在運輸過程中丟失了,你可以利用智能手機找回它們。旅遊現在越來越流行,但是旅遊途中也充滿了各種風險和煩心事。車輛晚點、隱藏收費和行李丟失會完全毀掉你的心情和旅行體驗。然而,有了TrakDot、ViewTag或Airbus Bag2Go這樣的產品,你就再也不用擔心行李會丟失了。只要查看一下智能手機,你就能夠知道你的行李在哪里。4. 購物車里的結算系統當你將商品放入購物車的時候,購物車里安裝的結算系統就已經對它們進行掃描了。現在自助結算系統在很多商店都已經很常見了。象ScanIT Mobile那樣的產品可以讓你在購物的過程中就對商品進行掃描和包裝,購物完成之後就不用象以前那樣去排隊結賬了。5. 防水智能手機智能手機是很脆弱的,但是人們在生活中又離不開它,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果不小心把手機掉到水里怎麽辦呢?很多廠商都已經註意到這個問題並且開發出了一系列防水甚至三防(防水、防塵、防摔)的智能手機,比如三星GS4 Active、索尼Xperia ZR和京瓷Torque等等。6.將所有的密碼都保存在一個地方在這個數字時代,由於擔心互聯網的安全問題,消費者們通常會為不同的網站和帳號設定不同的密碼,一般消費者需要記住的密碼通常都會達到10多個。象Last Pass和oneSafe那樣的產品可以幫助消費者將所有的密碼都保存在一個地方,從而簡化登陸操作和減少使用“忘記密碼”功能的次數。7.智能手機比價應用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購物就是花最少的錢買到最稱心如意的商品的過程。在以前,這個過程可能會很費時間,但是現在,有了Quick Scan、Buy Via和Price Grabber那樣的產品,購物比價就變得容易多了。用手機掃描一下商品,那些應用就可以列出它在不同的商店里的標價。這種既能節約時間又能節約開支的產品當然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8.可以用腳打開的汽車行李箱當你手上拿滿了日用品、體育器材、食物或是其他東西時,想打開汽車行李箱就非常困難了。但是現在有一種汽車的行李箱是可以用腳打開的,比如福特汽車推出的Ford Escape,這樣你就不必為了打開行李箱而把手上的東西放在地上了。9.智能手機中的登機牌各大航空公司都提供了電子登機牌,這樣旅客們就不用排隊去打印紙質登機牌了,也不用擔心登機牌會丟失的問題了。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他們認為這項創新很有價值。10.能夠將雜貨店的贈券集合在一起的智能手機應用使用贈券當然可以省錢,但是時間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搜集贈券,保存好贈券並且時刻提醒自己去及時使用它們也是很耗費時間的。象Cell Fire、Key Ring或Card Star那樣的產品可以將所有的雜貨店贈券都保存在一個地方,從而為消費者省下大量的時間。哪些創新沒有被選入10大創新名單呢?被谷歌炒得火熱的谷歌眼鏡被排在了創新名單的末尾,這說明消費者評價創新價值的角度與企業是不同的。消費者更看重那些能夠改善日常生活的創新技術。無人汽車本身可能確實很有想象力,但是與能夠防水的智能手機相比,它似乎離消費者的生活太遠了一點。顯然,消費者並不總是盯著那些看起來很酷的新產品。研究表明,消費者們更加看重能夠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輕松愜意的技術,能夠給他們一絲寧靜的技術,能夠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技術。創新者不僅僅是創新的人,他們還應該是簡化生活的人。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林靖東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77

陳一舟今日回應杜悅出走事件:他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CEO職位,遷怒於人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582

昨日i黑馬收到的一封「內部郵件」顯示,人人公司戰略發展副總裁杜悅向陳一舟提出離職,且言辭激烈,稱他對老闆陳一舟的看法「非常負面」。

作為中國版Facebook, 人人網早已不復當年風采,股價和用戶活躍都一路下滑。杜悅於2011年8月加入人人,負責公司業務拓展、商業合作和投資併購等工作。

當年杜悅加入人人時,陳一舟曾表示,接下來會進行一些大的收購。招入具有投資背景的杜悅也是為了推進這一進程,但隨後人人網的發展勢頭不斷下滑,不僅沒有進行大的併購,反而出售了旗下糯米等重要業務。

杜悅在公司並沒有獲得什麼施展的空間。重大的發展戰略依然是由陳一舟自己來決定,杜悅鮮有表現和出鏡的機會,矛盾逐漸激化便在情理之中。

今天,陳一舟回覆杜悅的郵件被曝光。陳一舟宣稱杜悅因為未能成功獲取某新公司CEO職位而遷怒於人。

「公司最近投資了一個技術創業公司,alan在對該公司盡職調查的過程中,森森的被該公司的技術和前景所吸引,非常堅持要去這個公司擔任CEO職位。我們在和公司創始人見過部分CEO候選人之後,都非常確定alan不是最佳CEO人選,前天我們把這個決定告訴了alan,今天,就醬紫了。」

而對於杜悅個人的評價,陳一舟稱。

「alan在本職工作上還是盡心盡責的,他是一個合格的投資VP。只是,我和james對他在這件事情上的固執和情緒化標示遺憾,希望他能儘早從這個牛角尖裡走出來。」

關於昨天人人公司副總裁杜悅離職郵件炮轟陳一舟的事情(詳情可以回覆關鍵詞「人人內訌」查看),陳一舟是這樣向公司全體員工和外界解釋的:
各位同學,

這是我工作以來收到的最意外的一封郵件,事情不大,澄清一下:

公司最近投資了一個技術創業公司,alan在對該公司盡職調查的過程中,森森的被該公司的技術和前景所吸引,非常堅持要去這個公司擔任CEO職位。
我們在和公司創始人見過部分CEO候選人之後,都非常確定alan不是最佳CEO人選,前天我們把這個決定告訴了alan,今天.。.就醬紫了..:-!

客觀的說,alan在本職工作上還是盡心盡責的,他是一個合格的投資VP。只是,我和james對他在這件事情上的固執和情緒化標示遺憾,希望他能儘早從這個牛角尖裡走出來。

另外,最近公司投資了幾家優秀的潛力公司,這是其中一個。幾年後人人股票應該能夠增值,請各位股東繼續持有,且行且珍惜..:-)

同時,請繼續集中在工作的革新上,互聯網行業是不進則退,公司要前進,不能靠我,要靠大家!


Best,
Jo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87

你有多想要!

2014-07-07  TCW
 
 
 
 

 

我心裡有個隱形的統計題庫,其中的一個命題是:表現傑出者通常會來自什麼樣的家庭,窮人家還是富人家?

當然,這命題的背後假設是:一個人的成就,態度先於能力。那麼,哪一種家庭出身的人比較容易有強烈的成事態度?

剛開始,我的結論傾向為家境困窘者。有一個問題,很容易測試出結果:「有沒有什麼事情,你願意為了它付出一切、不惜賠上所有?」通常,家境優渥者比較不容易有答案。

再觀察組織裡的成員,當一個艱困任務出現時,什麼樣的人會舉手爭取?當任務膠著時,什麼樣的人打死不退?當任務結束後,什麼樣的人能夠持續保有高度的戰鬥意志?

從結果來說,家境不優者上榜的比例比較高,因此,我推論:這種渴望成事的態度,跟家境富裕的程度呈現高度負相關;家境越窮困者,越有奮鬥的動力。

然而,這個結論如今卻遇到了挑戰。「如果建教合作的企業主,願意提供你兩份工作,一在中國,一在台灣,你選哪一個?」答題者是一個出身夜市攤販的大孩子。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選了台灣的工作。

「中國市場成長潛力很大,你不想去?」我問。「那裡的食物很鹹,」他坦承心中的顧慮,「不然讓我先去看看,再看有沒有辦法適應……。」

這並不是特例,許多企業負責人也有類似的觀察。所以「千金難買少年貧」不再適用這時代了?

過去,家境較窘困的孩子總渴望擁有一些什麼,從而比別人有更強烈的奮鬥意志。但我最新的發現是,決定一個人奮鬥意志的高低,關鍵因素已經從家境好壞變成是家長態度了。

普遍來說,現在的父母太體貼,不管家境如何,他們不太讓孩子經歷匱乏,也不太讓他們為什麼事付出代價,因此形成了一個「能力很強,渴望卻很少」的世代。這是個棘手、且需要被扭轉的社會現象。

因此這一期封面故事,我們特別記錄了一群年輕人走出台灣,搶灘世界最大服務業市場的故事。這是他們的第一份工作,他們以膽量接受了異域的挑戰,膽量的背後,則來自他們「比別人更想要」的態度。他們還年輕,談不上成就,但在人生的道路上,這態度已成功了一半,因為「你有多想要」的態度,遠比「你能不能」的條件更為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