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學習之外,還要講時機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9/60.html 投資要學習之外,還要講時機。止凡不是說什麼技術分析,「按上升勢頭而買」、「按下跌勢頭」而沽這類高難度動作(其實我對這些一竅不通),還是實實在在地長線投資價值股。
股神巴菲特最厲害的地方是他的選股能力,他那點石成金的眼光實在無人能及,但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就是巴菲特對買入時機的拿捏。買入時機不是指技術分析的「黃金交叉」,升穿平均線後買入,不用這麼細膩,只是在人人都沒有買股時股神就出手。
巴菲特的名句是:「在別人恐慌的時候貪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慌」,其實大部份人在大跌市時不去買入股票的原因有兩個,恐慌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根本沒有能力買,而能力主要是指資金,沒有資金,想買都買不得。
為什麼會沒有能力買呢?其實經濟有高有低,就算大銀行、大企業、大基金都會有低潮的時候。在 2008年金融海潚時,大家還記得基金的「贖回潮」嗎?這是出於客戶的恐慌情緒,紛紛贖回基金,基金經理被迫要在市場處於低位時賣出股票以歸還資金予客戶。在客戶「贖回潮」時,基金內的資金會不足,有實力的基金還可以,但實力不足的基金可能要立刻關門大吉。這樣的市況下,雖然大家都知道通街都是「便宜貨」,但還有誰想投資收購呢?我們記得當時只有美國政府及股神大舉出手買入公司。
2003年沙士時,香港經濟低迷,香港人可能連自己份工作也保不住,當時香港樓市下跌至超過一半,但又如何呢?當時你可能套用巴菲特的理論,對樓市開始貪婪起來了,但手上真的有資金去買入物業嗎?可能當時手上多了一封解僱信而已。
香港上一任特首曾蔭權在 2010年曾經說過,他覺得香港人很奇怪,在樓市低迷時又不計劃買物業,到樓市高企時就人人希望買物業,又給壓力政府要壓抑樓價等等。我想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在做公務員,不知道工作不穩定的壓力何在吧。
自 2010年至今,香港的經濟算是不錯,大家手上資金都相對充裕,能學習股神的功力,預備經濟低迷時還留有實力,相信這一點對大家的投資理財很有正面作用。而這個理念不自能應用到香港,放諸四海皆準。
﹣﹣﹣
半桶水才怕被批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18.html從前的止凡對人家的批評都很「上心」,很容易被人家指指點點就會感到不快,又會據理力爭地平反,總要證明自己是對的,證明自己是強人,證明人家才是錯的,對於對與錯非常執著。然而,人大了,工作經驗多了,另一階段的成長過程稱為「入世」,慢慢「入世」之後,個人的棱角又慢慢減低,個人變得圓滑,亦減少了很多憤世嫉俗的情感。
不少人都會討論「自大」跟「自信」的分別,這兩者很難分辨,不過有一點我觀察到的是「自大」者多是來自「自卑」,而「自信」者是來自對自己的信心。對於被批評的反應,自大者(或自卑者)都會非常強烈,但自信者就不會那麼「上心」,何解呢?
其中一個主因是「半桶水」的人才會怕被人家批評,而自大者多是只得「半桶水」而已,打重心底還有一點點的自卑,所以要是被人家否定時,為要證明自己的「料子」,一定要作出強烈的反抗,一旦被批評就好像被人家觸動了什麼神經似的,準備開戰反擊,這個就是從前的我。
真正有料的人根本不會怕被人家批評,他們會聆聽,不認同的話可能會解釋一番,沒必要時就可能會「走開」避席,連解釋的氣力都省回。最大原因是真正有料之人並無不足之處,亦找到成功之道,早早能看出批評者的水平不足之處,這些都是有自信的人,他們會覺得能成功解釋使批評者明白道理其實是批評者的得益,批評者還是不明白道理的話,只是批評者的損失,不是自己的損失,過程中自己的情緒並無起伏。
以李嘉誠先生為例,如果有位批評者大肆宣揚李生是窮人思維,說李生根本不懂財富之道,你認為李生會有什麼反應呢?會生氣嗎?李生根本不會動氣去證明他的思維不窮,只會同情這位批評者無知,可能一笑之置。想想另一個情況,如果有批評者大肆宣揚止凡根本不懂財務知識,我又應該有何反應呢?
以上情況,老實一點,在多年前開 blog 初期,如果聽到這樣的言論,又或者到 forum 留言遭到惡言指罵,冷嘲熱諷的話,我一定會努力反駁,亦會感到不快。回想起來主要是因為自己的確只得「半桶水」,對自己的財務知識信心不足,才對批評如此「上心」。
今天的心態已經不同了,不久前在其中一篇文章收到一個留言:「on9」,相信香港 blog 友一看便會明白這個留言的意思。我並沒有刪除這個留言,亦沒有動氣,還回應希望留言者把握學習機會,心想他不能在這 blog 拿走什麼,最終還是他「走寶」了吧。
當然,我對善意批評仍然以接納態度,批評是使自己進步的其中一個元素,但不會再好像被「踏中條尾」地發惡反駁,我想這也是個人修養的一個小進步,共勉之。
Intouchables 的啟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intouchables.html早前看了一套電影「Intouchables(逆轉人生)」,講述一位四肢癱瘓的富人請了一位看護,電影中交待了他們生活中的小故事。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本來整套電影都沒有刻意想帶出什麼啟示或道理來,但止凡看到一半就開始想著一些東西,亦得到了一些啟示。
這位富人跟秘書一起招聘看護,本來這位當主角的看護只是為了騙取綜援而要拿見工紀錄,面試時亦表明立場,根本沒有興趣工作,態度完全不可取。可是富人偏偏要聘請他,原因不明。當然,初期看護的表現非常不濟,但富人從來不會向看護髮脾氣,就算看護口不擇言,甚至拿富人的不幸來開玩笑,富人都只會報以微笑,甚至跟看護一起大笑起來。
看到這裡,我認為這位富人的 EQ 非常之高,根本不會發脾氣之類,但同時又在想,他作為一位如此出色的商人,怎會完全沒有脾氣,好像無慾無求似的,這樣的人會進取地白手興家得到今天的成就及地位嗎?誰知電影中段,看護因一些理由離開了,這位富人開始向其他人發脾氣,而其他人由電影開始就表現得一向都很害怕這位富人似的。這令我有更多疑團,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呢?
我認為這位富人的思維極為高超, 他既然已經如此不幸,甚至想過多次自殺而不成功(自殺對四肢癱瘓者的確不容易),生命中還有什麼可以輸呢?答案是沒有的,人生再過每一天都是賺回來的。相反,他應該正面積極在生活中尋找精彩,在這個時候他遇見這位「雜亂無章」的看護,跟他身邊的助手態度完全不一樣,他就認定這位看護應該能為他帶來精彩人生時刻。
的確,在電影中有不少惹笑片段,看護又教富人吃大麻,半夜推富人出街散步,帶富人去色情場所(富人可以享受人家按摩他的耳朵),超速駕車又扮要去醫院再拒捕等等,這些都突然令富人的人生精彩起來,突然得到這麼多人生經歷,向看護的行為發脾氣簡直是浪費時間、浪費人生。
只要套入這個想法,立刻會明白富人的行為,對看護的「好脾氣」,這亦給了自己人生態度的一些啟示。人生要精彩,多發脾氣又有何為呢?多發脾氣,發出負能量,只會傷害自己及身邊人,又會錯失了很多精彩人生機會。
當然我們都不是這麼不幸,又未到人生的盡頭,有需要這麼早就「化」嗎?但回頭又想,要老及不幸落到自己身上才能「化」嗎?如果思想能早一點「化」,人生可以更精彩的,我不介意。
改變自己更好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2274.html今天止凡駕車時聽到收音機,播放著政府就長遠房屋策略舉行諮詢會的一些錄音片段,當中有一位 80後發言,質問房屋局長有關高樓價問題,指自己及不少朋友不能上車,因為香港的私樓樓價實在太高。在發問中,這位先生清楚地說明了一些數字,透露了他財務知識的底子。
這位先生所說的數字是這樣的:「今時今日,一個新界上車樓,400多平方呎,至少都要 400多萬,要買樓上車,就要 3成首期,即 120多萬元,我們平均一年收入大約 24萬多,120多萬即代表要我不吃不喝不花任何錢地儲蓄,亦要 5年多時間才夠首期買樓上車,這是一個什麼世界呀?」
論點非常清楚,數字亦沒有錯,只是財務知識概念不足,露底了。其實看這個 blog的常客應該不用多說都會明白,不過我發覺越來越多新鮮人看這個 blog,所以都要不停溫故知新,討論財務知識,對各人都有好處。然而我一向認為,對的道理不怕煩,多講無壞。
這位 80後的說話有何問題呢?第一,新界上車樓為何要 400多萬起步呢?200萬以內就難找一點,但 300萬以內還多的是,因為我就住在這個界別的物業內,環顧四周,多的是也。第二,首次置業就要有 3成首期嗎?今天沒有 9成半,但相信還有 9成按揭吧,到銀行問過沒有?
第三,一年收入大約 24萬,要 5年不花分毫的儲蓄才成嗎?好明顯他假定了自己的工作表現是平平的,沒有改變自己找尋光明未來的決心。小弟在工作上已經不算出色,但首 3年多的薪金就已經增加了一倍(可能起薪點太低吧)。然而,今天開始不太著重薪金,而是比較著重工作滿足感、成功感,為何要拿剛畢業的薪金與樓價比較呢?
最後一點,亦是最重要的一點,樓價是什麼?樓價是買賣交易的記錄,樓價成交,即有買有賣,這位先生應該要明白,他沒有積蓄,收入低,買不起香港所謂上車盤,但今天有此樓價,代表香港還有不少人能買。香港走自由經濟路線,大約一半人有物業,即物業買賣及定價應按這一半人所定,外來人士已經被政府的 BSD擋住了,能支持這個樓價指數是買賣雙方的角力。
所以,明白這點後,不是要政府打擊樓價另自己能上車,而是想辦法成為能買樓的一份子,一起享受經濟發展令資產升值的上流力。但他的概念是要政府推低全港樓價讓他上車,自己不在一半人之內,可能是第 60%的人,就要政府多建 10%的單位,自己還是上不到車,可能在第 70%的人之內,就要政府多建 20%單位。最後連拿最底工資的都有物業時,香港的物業又會變成另一個價值了。
不是所有 80後也上不到車,我身邊亦有 80後朋友積極準備上車,他們所看的樓市運作跟這位先生的理解完全不一樣。他們都找過經紀睇樓,看中某單位之後又打過電話到銀行問按揭,積極做過功課及計劃,努力工作,控制支出。只工作了 3年多,但他們在今日的樓價之下亦覺得上車沒難度,只是在想值不值得現在買入的問題,考慮點還是價值,並不是政府要做什麼的問題。
希望向局長發問的這位先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計劃未來,比改變政府來得更容易吧。老是抱怨的話,要這輩子能在香港買樓,難矣。
借用 facebook功能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facebook.html提起 facebook,記得有一套電影是講述其創辦人的思維,的確非常厲害。止凡及身邊朋友亦不時利用 facebook成功找到「失散」多年的舊同學及舊朋友(當然還有一些是你永遠找不到的),我想不少 blog友亦有利用 facebook加入不少舊朋友。
眼見不少交友程式都一個個的沒落,記得十多年前剛開始用電腦時,大家都流行用 ICQ,諗高中及大學時,大部份同學仔及 hallmate都會玩 ICQ,根本不會想像她會有沒落的一天,同期還有 AOL,之後又有 msn,今天大家都用智能手機內的 whatsapp或 wechat了。幾年前大家開始時興寫 blog,xanga、yahoo等,左變右變,不久後連 yahoo blog都要 close。今天的 google系列及 facebook在內地以外算是非常強大。
自從被台網邀請選寫一些文章到台灣分享後,我不時都會看看台灣的理財文章分享網站,發現他們都會利用建立 facebook page這個平台來更有效地接觸讀者,使文章能分享的機會更大,於是我心思思也為「取之有道」開設了一個 facebook page。
由於以前沒有多利用這個 facebook功能,初初開了 facebook page後都不太知道有何實際用途。但慢慢地,我想到可以把一些想說的心聲或小點子(但又成不了一篇文章)在這個 facebook page直接了當地分享一下,這也很不錯。
當然,blog裡的每篇文章也可以分享至 facebook page內,不知道能否借用 facebook這個平台把文章更廣泛地流傳開去。無論如何,還是試試看,反正是免費的。
這裡有個建議,希望有個人 blog的戰友們都為自己的 blog開一個 facebook page,然後大家可以互相 like對方,多個平台交流(這裡實在有太多匿名留言了),亦多個平台分享文章,這應該不錯吧。
控制下的中國經濟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9/68.html 中國正在走什麼主義呢?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本來是共產,現在應該是有資本特色的社會主義,但看見中國向其他國家對口時,十足十在行資本主義,做的都是資本家的行為。
中國走這條路是否會成功呢?沒有人知道未來發展,這條路是中國自己創出來的,資本主義重「小政府、大市場」,要市場主導,適者生存,不應該事事國有化。因為企業一旦國有化之後,就好像有無限資金,實力超然,破低成本,其他對手就不可能作出競爭。使國有化的企業不需要再講效率及市場導向,出來的東西不會完全最大化社會資源,大家可知道沒有多少個香港政府親自管理的機構能做得好的,可能台灣的情況都相類似。
在高速發展的中國,每事都被控制,好像國有銀行有幾多家、人民幣不能自由流通全球、國企公司多的是。中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要中石油少賺錢就隨便向她加一條「暴利稅」。還有在金融海潚時,中國政府曾經放出四萬億資金到市場救市,但按一些企業老闆的回應,這些資金大部份是各家大企業「湊錢交數」的結果,即是政府指明公司甲要投放 100億,公司乙要投放 50億,公司丙要投放 70億等等。當經濟低迷時,企業看不通未來都不太願意投入資金作發展時,但當阿爺(中央政府)下命令要加注時,在各企業在同一時間作出「交數」行為之下,市場一下子擁現很多資金,中國政府實際拿了多少錢出來救市呢?不知道,但一定少於四萬億,更不用好像當年美國一樣要開印銀紙機,這些控制動作只有中國能做到。
什麼都被控制,要經濟上還是落,要上多少,整個遊戲,政府既是玩家,又是莊家,更是定立遊戲規則的人,還可以隨時改變遊戲規則。這樣的模式到底是好是壞呢?未來的事情沒有人知道,然而這個模式世上還沒有國家用過。
後記:今天的中國還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列,不少中國同胞還在農村生活,生活仍然是非常艱苦的。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開始步入重要轉營關鍵,因為近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開始有點停滯,過往的傳統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及投資者們炒地皮,在環球經濟問題下,慢慢地難以找增長點。新領導人上任了,下一步會把中國經濟轉營至內需?還是輸出服務?看看事情發展吧。各位台灣及香港的朋友,中國的發展實在舉足輕重,不要輕視噢。
港燈被賣掉的啟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30.html
上星期五,李嘉誠先生出售港燈股權,今天看報章,多篇專欄都在討論個人見解,止凡有電能實業持股,所以亦湊一下熱鬧討論一下。
先看看報導簡要:「電能實業將通過發行股份合訂單位方式分拆港燈上市,將擁有不超過49.9%,但不少於30%股份合訂單位,惟目前尚未確定有關發售所得款項淨額。有分析估計,電能實業計劃藉此集資 40億至 50億美元(即 312至 390億港元)」。
看到這篇報導,大部份報章都用撤資來形容,又話李生對政府不信任、對香港無信心云云。不少專欄及學者就認為是「在商言商」的商業決定,長和系近期出售資產動作令她有數百億港元到海外投資,對其公司是進取及正面的信息。
我腦中第一個感覺是「竟然港燈都賣?」,這樣的一隻穩定現金牛都賣?但原來我誤以為是賣「電能實業」(因為「電能實業」改名前還叫「港燈」,賣「港燈」就以為是賣「電能」)。很快我就明白報導是「電能實業」分拆「港燈」,心中立即想「好,完全正確」。
如果有看中電 (002)及電能 (006)的年報,不難發現今天海外收入佔兩家公司大約一半的盈利,而最重要一點是這個比重是多年來一直增加著。這個海外收入比例,多年前電能一直落後於中電,但近幾年急起直追,更超越中電,可見近年港燈的海外投資比中電做得出色。
兩電由主要側重香港發電業務,甚至是由香港起家,至今慢慢淡化香港發電盈利收入比重。整個盈利結構早已改變,發展出一個模式是香港發電業務為定額而零增長部份,增長的都跑到海外投資,但投資新業務始終有風險,於是香港發電部份又作了一點平衡作用。
對李生來說,這樣的一半半盈利模式還不夠成功,好像地產行業,賺錢最快的都是買地建房及賣樓,而收租部份是穩定現金牛,可惜增長能力有限,所以不少地產公司為免拖累公司增長速度,都會把收租部份以 REIT形式分拆上市,母公司就保留控制權的持股就足夠。
這個慣常做法在地產公司就會出現,但電力行業也運用得到,實在有點 "Think outside the box"的感覺。盤古初開港燈就是電能,電能就是港燈,全無想過今天能把港燈也踢開,一轉身又袋幾百億,實在歎為觀止。
我擔心的不是李生撤不撤資的問題,然而過往多年來,李生動作多多的時候,事後回看都會證明他的高明,三數年後大家才發現他在低谷增持及擴充,在經濟顛峰時減持及賣家當,但李生在行動時大家還在夢中。
如果以價值看,近年世界資金太多,周圍的資產都水漲船高,不是買東西的時候,反而是賣東西的機會,李生的動作,對大家又有何啟示呢?
靠小聰明難成大器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4.html剛看畢富爸爸系列其中一本書 Before you quit your job,當中有一篇提到 」Job」 與 "Work" 的分別。如果作者不說,止凡也沒有著意兩個詞之間的分別。"Job" 是你要受薪而去做的,例如是你的工作,而 "Work" 則是沒有支薪而去做的工作。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怎會有人做 "Work" 呢?
富爸爸系列中有一個作者常寫的故事,就是作者的富爸爸在作者小時候曾經要求兒子們免費為他工作,即 "Work for free",作者的窮爸爸對此非常不滿,認為這行為比聘用童工更加可惡,因為富爸爸連薪水都不支付。然而,富爸爸則認為這是理所道然的事情,要成功就要做好你的 "Work",不是做好你份工,即 "Job"。
回應開首的問題,怎會有人做 "Work" 呢?是有的,一直都有,大家從少就做,例如 "Homework"。求學時代,要成功學習,我們都會免費地做功課,做練習,準備測驗及考試。如果有你參加過運動比賽,事前都會做很多鍛鍊及訓練,做很多準備工作,這些都是不支薪的,為的就是能贏出比賽。
可惜,當踏出社會做事,找到工作之後,人們對做 "Work" 開始淡忘,每每都要有即時報酬才去做。書中例子指不少美國人被公司派去培訓,同時又是支薪的時間(即受薪受贊助參與培訓),然而就算公司出錢給員工培訓,員工還是不會認真學習,培訓期間不時看著手錶等下課的大有人在,他們概念中是自己的時間被買走,被安排出席這個培訓,完全不是為未來做好準備工作的態度。
雖然書中例子並沒有指香港人,而是在批評美國今天的現象。但據我觀察,這類現象在發生在香港的情況比發生在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香港人「走精面」,凡事計算利弊,看看有否「著數」才決定去做,這樣其實略為短視,有欠遠見。
又說回巴菲特夥伴 Charlie Munger 的經典概念,每天都要比前一天進步一點。為何學生時代的我們能每天都在進步呢?因為當年我們都花時間精神去做 "Work"。但人大了,慢慢忘記了這個規律,就是要成功,應先付出、後收穫。今天每個人都要先談好收穫,才計算應否付出,這都是小聰明,可惜這樣的觀念只會離成功越來越遠。最大問題,部份人沒有付出過什麼也在談收穫,例如要政府如何照顧之類,這更是不勞而穫的思維,更危險。
投資未來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10/73.html某程度上,投資跟賭博有點相似,雙方都是在預測未來的結果。比方說止凡到賭場下注「大小」,單是下注「買大」或是「買小」都只是買一個略小於 50%的可能性,因為結果有可能是「圍骰通殺」。相似地,投資一只股票,就是下注希望這只股票背後的公司在未來會成長,創造價值以回饋股東。
但投資、投機或賭博是否不同呢?其實,在概念上是同一類東西,都是打賭未來,關鍵是機會率這個東西。所謂十賭九輸,為什麼呢?因為辦賭場的、辦賽馬的、辦賭球賽的大莊家,都是不需要過問賭局結果如何,他們都一定贏錢的,原因是賭局的機會率上已經被他們控制了,無論世界杯比賽中德國贏還是西班牙贏,莊家始終都會贏。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投資就算是合理地打賭在機會率佔上風的一方,有足夠的資料及分析,預期一個可見的美好未來。所以辦賭場的莊家所作的行為算是投資,而進入賭場的賭徒則算是賭博了。投資跟賭博算是很清晰的,問題是當一提到投資與投機的分別,大家又會混亂起來。
投機跟賭博就好像有點不同,投機客不會像一般賭徒一樣盲目,他們都會計算過,看大市及個股往績路線、研究趨勢、看成交量等。聽起來很是專業,相信亦不是沒有智慧的,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不能說投機者跟賭徒一樣,而事實的確有投機客做得頗成功吧。
所以我認為投資跟投機一樣都是用知識追求贏面較大的機會率,只不過所用的知識不同,方法不同,所用的時間亦不同。至於所用的知識或方法是否成立或是否有效率,這就是投資者與投機者的分歧。
總之,投資未來,找尋出贏面比較大的地方下注,無論在股市、置業、事業、甚至是家庭及朋友等,整個人生都是一個個不同的投資活動,我們一出生就要玩「投資未來」這個遊戲,看誰玩得最成功,投資在贏面最大的未來。
賺錢不需要太多陰謀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8.html#more今天有報章跟「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結算一下他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的投資回報,止凡看到報導亦有感而發。
當年股神以「危機入市」的投資哲學,投資逾 250億美金予多家藍籌企業,包括生產M&M's巧克力的糖果大廠MARS、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高盛(Goldman Sachs)、瑞士再保(Swiss Re)、陶氏化學(Dow Chemical)與奇異(General Electric,GE)。截至上週,五年來這六筆投資的稅前淨利賺近 100億美金,回報率將近40%,而且金額還在不斷增加。
這是巴菲特向來強調的投資心法,即「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樣難嗎?聽來很容易,但實行起來卻很難,我早前有不少文章都討論過。要做到股神的投資心法,必先有足夠財務知識,能瞭解自己的投資行為,還要有很好的心理質素,更要平日控制好現金流,使你在別人都「缺水」的情況下還「水頭充足」。
不能否認要做到是很難,但不一定有太多大眾不知道的陰謀在其中。部份人很「陰謀」,可能「入世」太深,他們總覺得有錢人都會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陰謀,賺錢的模式都是大家不會想到的(但又會被這些陰謀論者想得到)。跟他們討論致富之道,建議他們仿傚什麼富豪時,他們總會認為凡事總不是這麼簡單的,一定有些陰謀大家不會知道的,止凡未免太「單純」了吧。
例如 2007年巴菲特在$12沽售中石油,之後中石油再升上$18,當時大家都認為巴菲特老糊塗了,而巴菲特當時亦有說過自己賣得太早,當然金融海潚之後普遍人都會讚他當時有眼光。然而,今天有些人會很陰謀地評論,認為巴菲特當年應該一早知道中石油會升上$18的,只是他持股量太高,要作出披露,所以在$12先沽出部份令持股在「不用披露」的水平,再慢慢在最高位沽貨,所以股神他老人家整個部署是預先計劃好的。這個未免太「倒後鏡」演說了,拿結果加上陰謀論分析來重編整個故事,好像知道很多股神自己才知道的想法。
總有人會認為市場運作都是帶有陰謀的,一定有局內人在操縱市場,操控結果。當然這情況是有的,大鱷把價位舞高弄低時有聽聞,富豪的一舉一動,表面宣佈是純商業決定,內裡有其他考慮,的確不足為其。但要在股市賺錢就是否一定要用陰謀論去看待市場嗎?一定要分析每個市場消息的「背後原因」嗎?總要想一個沒有人想過的陰謀解釋才算看透每件事嗎?
巴菲特在金融海潚時的投資,當他出手時,有財務知識的 blog友可能都會大概知道今天的結果,不用多少陰謀,只是價值主導的投資,優質企業大平賣的時候,有閒錢跟隨的都近乎穩賺,當時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沒有資金。這個賺錢動作,有陰謀嗎?需要很多不為人知的交易嗎?
話分兩頭,陰謀論從來都是引人入勝的,在這個 blog加入陰謀論觀點亦顯得沒那麼「悶」,所以陰謀有陰謀的好,只是投資、理財、賺錢可以很直接,不用想得太複雜吧。可能不少人還是覺得止凡太單純,但我就是能單純地賺錢就夠了。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