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周顯在明報文章]周大福半年後才是戲肉

1 : GS(14)@2011-12-15 23:51:4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st/en30_en30_er.htm
2 : 游浪潮(3792)@2011-12-15 23:53:48

1樓提及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1215/Columnist/en30_en30_er.htm


段古慕辛府
3 : GS(14)@2011-12-15 23:57:52

日日變高廢
4 : 游浪潮(3792)@2011-12-16 00:00:01

其實在日前,我也問過一名內幕人士,他的答案是﹕「沒問過(老闆),不知道(抽不抽得過)。」本來我是想辦法找一些錢回來抽的,聽到了這番「分析」後,便打退堂鼓了。

可能是「美麗棟人故事」

小弟估計不少跟其風的人看到這兩句野都幾惱,哈哈
5 : greatsoup38(830)@2011-12-16 11:32:13

他講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52

蔡東豪:「香港的藝團大致上唯才是用,尚未因保護主義或種族主義而勉強請本地人。」

1 : GS(14)@2012-02-15 23:47:48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215/54197
「香港的藝團大致上唯才是用,尚未因保護主義或種族主義而勉強請本地人。」
專欄作者劉偉霖

我太太喜歡芭蕾舞,聖誕節她跟朋友去睇香港芭蕾舞團演出的《胡桃夾子》,我閒來翻閱場刊,留意到主角舞蹈員清一色是內地人。怎知?英文姓氏全是Jin、Zhang、Huang,再細閱覆歷證明無估錯。
無香港人的原因是經濟學最基本的供求問題,是14億人和700萬人比較的問題。劉偉霖指,表演藝術是一項全球化職業,語言障礙問題不大,而全球表演藝術學校出產的畢業生嚴重供過於求,即使在全球最頂尖學院畢業,也不擔保有固定職業。香港作為國際都市,自然是藝術畢業生必爭之地。有人批評香港藝術學校水平偏低,這可能是過分苛刻,本地畢業生面對的競爭不單來自海外留學港人,還有內地人和美術傳統比香港深厚得多的外國人。
我喜見談了多年的「溫布頓效應」也在香港藝團出現,藝團以能者居之選才,不因保護主義而強求自給自足,在有限資源下保持最高演出水平。Bravo!

蔡東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755

中門大開:民望才是硬道理

1 : GS(14)@2012-05-08 23:24: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08/16316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223

矽巷啁啾:怎樣才是出色設計人?

1 : GS(14)@2012-05-26 19:40:1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26/163702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607

七成機會跟大隊才是對 周顯

1 : GS(14)@2013-06-29 17:36:33

2013-06-27 MP

星期二中午,我在阿姐的辦公室和她聊天,她問我: 「喂,點睇個市呀?」(這是股壇常常出現的問題, 有如英語的「How areyou? 」,有時很高地位的人都會發出此問,也並不代表被問者的地位很崇高。)

我說: 「我想應該短期已見底了,就算要再往下插,插多幾千點,都要彈一彈先啩?」她說: 「問題在於,我都是咁諗,而且好多朋友都是咁諗,咁先至驚!」

七成機會跟大隊才是對

我說: 「相反理論也未必一定全對,有七成至八成的機會率,都是跟大隊才是對的,只有剩下的兩成機會,才是相反理論。」

我的看法是,19,000 幾點不危險,彈番上21,000 點,橫行1 個多月,才會再有下跌幾千點的風險。當然,在內心中,我還是看好的。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96

勝向敗中求 - 黃國英 個別發展才是常態 2014年05月19日

1 : GS(14)@2014-05-19 10:42:44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07558
睇中無買,又或者買得少,雖然不是輸錢,但同樣可以定性為失誤,感覺甚至乎更差。
年初的時候,在新興市場之中,最看好印度及台灣,一來是技術分析,這兩個市場自從去年11月起,就算其他市場風聲鶴唳也好,表現一樣穩如鐵塔,證明資金持續流入,連調整也不等待,二來是兩者都有催化劑,台灣主要是由具備技術含量的製造業公司所建構,會跟得到美國經濟的復甦,至於印度則當然是大選。
兩者都有落注,卻只不過是基本注揸期指,相比之下,台灣那邊注碼要大一點,因為始終比較熟悉。面對印度近期出乎意料的勁升,雖然是有進帳,心情卻只得後悔兩個字。
後悔的當然是買得少,而買得少的原因是不夠勤力。要大注博,一定要有相當強的信念,而信念的唯一來源是做功課,如果當時肯花心機及時間去鑽研印度,才有可能會較兇狠去出擊。
所以態度不能半點苟且,今次印度淺嘗即止,是因為自己早前更加沉迷高科技股,佔據太多時間,當然從來無想過,兩者之間的表現可以如此各走極端。證明在目前這個後金融海嘯年代,投資者已經極之精明,不同資產同升同跌的日子基本上成為過去,個別發展才是常態,所以對於每一瓣資產的觸覺都有需要去加強。過度集中,正如筆者遇上科技股的大調整,就算長遠信念不變,短期捱打亦太過被動。
印度股市如此澎湃,中港股票相形見絀,其實間接反映出中國在前幾年經濟嚴重透支的現象,資產膨脹、重複建設、公司負債纍纍,再加上人口結構開始青黃不接,所以同樣是人口稠密的金磚四國成員,中印股市表現差天共地。
不過,印度之前一樣有嚴重問題,投資者認錢唔認人,當印度前景出現轉機,一樣往事不計,重新全情投入,所以中國短期雖然還是繼續灰暗,心理上要做好準備,萬一有扭轉局勢的契機出現,便不要輕視那些長期弱勢的中資大股,屆時有機會一飛沖天,如果盲目繼續睇淡,是可能在日後的升勢中被埋葬。
現在時機上尚未成熟,並不應該開始狂買中資股,不過,最近幾個月中國的改革,雖然表面停留在口惠而實不至的初步階段,卻為長遠奠定了向好的基礎,正如病人服藥,是要時間發揮作用,我們需要吼實中國內傷逐漸好轉的跡象,一路做功課一路等,以今次印度升勢為鑑,一旦外資重新愛上,那股動力非同小可。
作者為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63

蘋論:坐視細價樓「爆煲」才是不負責任

1 : GS(14)@2015-03-03 01:44:49









特區政府終於再出手了!上星期三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公佈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沒有提出任何處理樓市,特別是細價樓狂潮的措施實在教人不安,擔心特區政府忽略了這個對經濟及金融安全最大的隱患。還好只過了一天,金管局就宣佈推出新一輪的壓抑樓市措施,把七百萬以下樓宇的按揭從七成降至六成,以控制銀行及置業者的風險。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及其他政府官員承認,新措施對首次置業者有影響,加大了他們入市的難度,但超高樓價的威脅不容忽視,政府必須兩害取其輕。先不說措施的具體內容,單單看香港的所謂「細價樓」或中小型樓宇是六、七百萬元的單位已夠荒謬。六、七百萬是一般上班族二十年的總收入以上,這樣的樓宇居然是上車盤或首次置業人士的「入場券」,普天之下有比香港樓市更瘋狂、更超現實的嗎?正如我們較早前指出,香港樓市的非理性亢奮已到達「燒壞腦」的地步,豪宅價格固然瘋狂,中、小型樓宇近期升勢更是驚人。個別新界二手居屋呎價已過萬元,跟市民的收入及經濟基本因素完全脫節,根本難以持續下去。現在的問題已不是泡沫會不會爆破而是何時爆破。最令人擔心的是,「細價樓」買家一般是首次置業者或工作不久的年輕人。他們的儲蓄、財力有限,應付六、七百萬元樓宇的首期已非常吃力,可能需要家人支持或從銀行以外渠道如財務公司取得貸款以應付買樓、裝修的開支及周轉。換言之,這些業主是整個樓市的weakest link,隨時因為市場波動或利息走勢轉變而出現周轉問題,無法如期還款,到時候不但業主面對重大困難,金融體系的穩定也會受到衝擊。此外,支撐樓市泡沫的因素正在逐步消失。內地四萬億刺激經濟方案早已是明日黃花,當前北京政府的經濟主調是調整,是深化改革,不會再輕言放水,更不會再讓內地樓市熱火朝天。這樣的政策改變將令香港樓市少了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美國的零息政策將在今年中或最遲今年秋天開始改變。開始的時候加幅也許不致太大,但一旦息口轉勢,市場的期望立時會改變,大家都預期供樓負擔將隨着利率上升而不斷加重,不會再像過去五、六年般輕鬆。再加上美國經濟明顯好轉,聯儲局又面對政治壓力要盡早出手遏止可能出現的通脹。從這些因素看,美國加息的步伐大有可能比市場預期更快更急,對「細價樓」買家所造成的衝擊更大,並可能令香港出現類似美國的次按危機。面對這樣的風險,面對細樓價隨時爆煲,特區政府盡快出手調控實在是應有之義,以免有更多實力不足的買家勉強入市,成為樓市轉勢的犧牲品。有評論指特區政府收緊按揭是在阻礙年輕人置業,有可能增加他們的怨氣;也有評論認為新政策將驅使更多人租樓,令租金進一步上升。這兩種批評都有點似是而非。把按揭成數七成降到六成無疑令首期負擔的款項加重,但也可以避免資金緊絀或需要額外借貸的人隨便入市,令他們能更小心評估自己的負擔能力及風險,入市前考慮得更仔細,對樓市健康發展肯定有好處。九七年樓市大調整的經驗顯示,付出較高首期可以加強業主應對危機的能力,即使樓價下跌三成也不致被金融機構call loan,形成巨大經濟及心理壓力。不管是年輕置業者或其他買家,變成「樓蟹」、「樓奴」的怨氣肯定比暫時無法置業大。至於租金問題,收緊按揭成數未必會刺激租金上升。付不起額外一成首期而改為租樓的人固然有,因為新辣招樓市橫行而改賣為租的業主同樣有,兩者大有可能互相抵銷。再加上新樓未來一、兩年供應增加,想等好價錢賣樓的業主選擇放租是正常不過的事。也就是說,租金因新措施上升的機會不大,很有可能保持平穩。樓市特別是細價樓市已到了瘋狂地步,加息的腳步聲則越來越響亮,樓價調整已是不可避免。這個時候特區政府再不出手調控不但不負責任,更形同任香港經濟、金融走入雷區,隨時被炸得遍體鱗傷,難以復元。盧峯周一至周六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02/190602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124

戴君子面具 才是妖股王 周顯

1 : GS(14)@2015-06-15 15:51:3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在股市,有很多所謂的「妖股」,當然也有人認為,周顯大師周不時會推介一些妖股。不過,如果從邏輯的角度去看,要討論妖股這個問題,首要的條件,是要釐清妖股的定義。

一般人心目中的妖股,就是令到他們輸錢的股票,網上常常有關於妖股的討論,但在我的心中,大部分在網上提出的妖股,其實都不夠班、不夠妖。這好比股市跌幾百點,已經有人呱呱嘈,說要輸死了,但在我這種見過跌兩萬一千多點的老雀而言,跌幾百點就叫苦的股民,應該回家打機,不應該在股海活動。

以上的主觀定義,當然不能夠作為標準。在我看來,妖股就是一隻不合理地高價的股票,以現時的市,沒有100億市值的股票,根本不能夠算是妖股,那些幾十億的股票,通街都有,點可以叫「妖」呀?

電盈香港史上最具殺傷力

就算是有百幾億市值,也只是區區小妖而已,比較像樣的大妖、老妖,至少要像「高銀孖寶」,有幾百億市值,先至可以見人啦!

至於呢一期真正的「妖王」,不消說的,必然是漢能薄膜發電(0566)了。但這好比黑社會,小嘍囉會被拉,但大龍頭可能是統戰的對象,警司級以上的警官也會同他們講數,所以,百幾億的小妖近期紛紛爆煲,但漢能薄膜發電會不會做到死中求活,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至於香港股史上最「妖」的「妖股」,當然是電訊盈科(0008)了,皆因戴君子面具的妖股,才具最大殺傷力。其次則是思捷環球(0330),至於利豐(0494)會不會是最新的「妖王之王」,則誰也說不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997

撤資才是政治正確 周顯

1 : GS(14)@2015-09-25 00:32:3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關於近來十分熱門的「撤資」問題,我認為在分析究竟某些商業行為算不算是撤資之前,首先要把撤資這個名詞,以及這個事件定義清楚。

如果用中國政府的眼光來看,「撤資」可以是地域性的,即是從中國撤資,或者是從香港撤資,這兩者是大有分別的﹕一個商人賣掉了在中國的資產,是前者,連香港的資產也賣掉,就是後者了。

客觀的事實是,中國向來並不是一個對所有投資者都歡迎和友善的國家。先別罵,這並不是一個貶詞,美國對於投資者的惡劣態度,比中國更壞百倍,有哪家企業是曾經成功進軍美國的呢?一家也沒有,被告到甩褲者就有許多。相對來說,中國對投資者已經很好的了。

讓路中資進駐本港

在中國,從來只有幾種生意是受到歡迎的,例如搞工廠,聘請大量工人,近年來,做零售也有成功的機會,如周大福(1929),順豐速運在初期則是走法律罅的違規經營,直至近年,引進了元禾控股、招商局、中信資本等等,才算是從水底浮上了水面。至於房地產發展、基建等等,不是由國家壟斷,就是土豪的專利,香港人在這些範疇賺大錢的,絕無僅有。

至於在香港,近年的大趨勢都是由中資主導投資,從金融、傳媒、投地到其他的投資發展,莫不已經是中資的天下了,香港人的撤資,也許反而是政治正確的做法,因為騰出了空位,讓北方資本去取代,這應該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565

中小企上市賣殼才是「正路」 周顯

1 : GS(14)@2016-08-13 14:07:50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56818

如果我擁有一間中小企,如果是快速增長型,每年有幾十個巴仙增長,我會不會把它上市集資呢?
答案當然是不會,這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在這時把它推上市,即是相等於我廉價出售了股份,自然不划算。因此,聰明的做法是把它養大,更加值錢了,才去把它上市,這才能夠為它謀取更大利益。
有人會問,不是呀,以前有很多高速增長股票,都是上了市呀,例如說,長實、新鴻基地產等等,都是在1972年左右上市的,當時只是中型地產商,現在已經成為了超級巨無霸了,如果在當時買了這些股票,持有到現在,必然已經發過豬頭。
這叫做「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第一,就以長實和新鴻基為例,當它們上市之後,不久便遇上了股災,股民必須要熬過了從一千七百點跌至一百五十點的艱苦日子,才能夠嘗到日後甜果,在買它們的1972年,顯然也不是明智的。
公司上市動不動就花幾千萬,中小企為擴大業務而上市集資就是笨蛋,賣殼收回幾億元,才是正途。

第二,在幾十年前,有很多優質企業,由於資金不夠,發展也局限了,所以有需要上市集資,來套現發展業務。可是在今天,大把創投基金去等待投資機會,一間有前途的中小企,大把基金搶着投資,所以也根本沒有在股票市場集資的必要。
因此,在以前,美國的股票市場,還有像微軟和蘋果這些優質年輕企業上市,股民買了,也可以賺大錢,但現在的阿里巴巴、臉書等,上市時已經身為巨無霸,最快的增長期也早就過去了,股民所能吃到的,已經是水尾中的水尾了。
我之所以寫出以上分析,是企圖或意圖向大家說明,在今日上市的所有中小企,記着,我說的是「所有」,基本上都不可能成為大企業,它們最好的狀況,是維持現狀,慢慢增長;更壞的情況便是淪為垃圾股,靠財技和炒作,騙錢過活。
所以,如果要我說,政府如果要把證券市場搞得乾乾淨淨,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本不讓中小企去上市集資,因為這些中小企的確是屬於前途有限,後患無窮的那種。
事實上,在今日的中小企,最大的願望,不是上市集資,把公司壯大,而是上市之後,把殼賣掉,收回幾億元,世上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生意嗎?再說,現在公司上市,動不動要花幾千萬元,還不一定成功,如果單單靠上市集資回來的現金,根本不值得去搞上市。所以在中小企而言,賣殼才是正途,為了集資擴大業務而上市,就是笨蛋了,笨得連基本的數學也不懂得。
我和一位金融服務界的立法會議席候選人計過數,一間公司如果集資額少過兩億元,是不划算的,可惜我們也發現,懂得計算這一條簡單數學的官員們,實在太少了。由此見得,在這世界上,實在是笨人當道!問題在於,這又存在另一個政治問題,就是中小企要上市集資,怎麼辦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