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說史131031 天變地變「薯」不變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31/%E8%AA%AA%E5%8F%B2131031-%E5%A4%A9%E8%AE%8A%E5%9C%B0%E8%AE%8A%E3%80%8C%E8%96%AF%E3%80%8D%E4%B8%8D%E8%AE%8A/

說史131031
世界貿易血淚史(一) 天變地變「薯」不變
Tony執筆

視野不同,Sense和價值就有所不同。 在全球化的時代裡,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甚至人與人都彼此相關,所以我們看事情更不能沒有「世界觀」。 承認這種世界觀的存在,也就是同意在複雜紛亂的事件背後,存在一個龐大且變化緩慢的結構性關係,一個巨大的系統和力量,它對個別事物的影響從未停止。***

世界貿易經濟令不同民族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裡相互連結,全球化程度在今天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這一「世界新秩序」其實不是今日才有,多元化也不是晚近的新發明。現代化、全球化,早在五百年前就已開始。
《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書深刻指出經濟活動不可能脫離社會、文化環境,貿易史是有血有肉的,即使沒有生命的商品,也有其受時空制約的生命史。

本文且看看貿易商品中馬鈴薯這令全球人口暴增之美洲作物, 大家會否估到最初其實是形象頗為低賤的東西嗎? 在十八世紀更早時,在 那不勒斯(即意大利拿玻里),怒不可遏的平民將一整船馬鈴薯丟落海,深信這些來自秘魯的塊莖作物有毒。但同時間,倫敦的時髦男女對它卻趨之若騖,將其磨碎撤進食物享用,無他,深信它有催情作用也。

馬鈴薯的名稱由來是它的長相類似馬兒身上掛的鈴噹 。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意大利人叫 “地豆”,法國人叫 “地萍果”,德國人叫 “地梨”,美國人叫 “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 “荷蘭薯”;我國雲貴一帶稱 “洋山芋”,廣西叫 “番鬼茨薯”,山西叫 “山藥蛋”,東北各省多稱 “土豆”,廣東、香港才叫 “薯仔”。 鑑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馬鈴薯在1550年代由西班牙軍人於秘魯安地斯貧瘠山區發現,即使在原產地,馬鈴薯都被視為二流食物。 天災人禍反倒為馬鈴薯締造出頭良機,因其特性正符合危機時期人類的需求,再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如今馬鈴薯已是全世界第二大糧食作物。***

馬鈴薯能成為山區重要作物,出於四個原因:
1. 在極高海拔地區能照樣生長 [地利],可敵寒霜摧殘 [天時]
2. 單位卡路里產量大(大過稻米,更大大超過小麥或其他穀物),含多種維他命。(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維生素B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
3. 照顧成本極低,高地居民可有時間砍樹、採礦,採集山區產物與低地居民換取紡織品、陶器、水果,及換取低地居民不攻擊他們。(地位低,弱勢才被迫住山區。) [人和]
4. 易於貯存,其他作物失收時不用挨餓。

西班牙水手將馬鈴薯帶到菲律賓,航行途中更因有馬鈴薯可吃而不致得壞血病。及後馬鈴薯在亞洲攻城掠地,凡因人口增加要往山區拓殖,馬鈴薯和玉米的地位就特別舉足輕重。****

但在歐洲,卻因 “馬鈴薯只適於奴隸食用”這根深柢固的觀念作祟,老百姓延遲了數百年才開始普進食用它。
1600年後歐洲人口急增,出現空前的糧食危機,植物學家、改革人士、皇家專門調查委員會開始想到用馬鈴薯解決這危機。但1770年時,仍發生上述一船馬鈴薯運到那不勒斯救濟饑荒卻遭拒絕的事。 在法國,到了十九世紀初,仍有人深信馬鈴薯會造成麻瘋。通常要在某地蒙受嚴重苦難之後,這作物才能得到民眾的全面接受。

愛爾蘭作為歐洲第一個以馬鈴薯為主食的地方,其故事正是如此。 征服愛爾蘭的英格蘭人為平定一連串叛亂,於是燒倉庫、玉米和大麥田及殺取牲畜以餓死頑強抵抗之愛爾蘭人。 在一片焦土上,馬鈴薯的優點正好被突顯,它生長在小塊田地下和可密集存放在農民小屋裡,因此可躲過火燒,加上沒有犁或耕畜的人也可輕易栽種,它便成為愛爾蘭之主食 ( 男性成人一天消耗3.2公斤馬鈴薯,此外除了牛奶,幾乎不需再吃其他東西。),並因此使人口得以迅速恢復。
就算極度貧窮的地域,人口卻有增無減,全靠這易種及從不失收的美洲作物。 根據保守估計,馬鈴薯的引進在1700年至1900年間至少造成舊大陸四分之一的人口增長以及促進了歐洲的城市化過程。

在1845年至1848年之間,一場名為「晚疫病late blight」的瘟疫襲擊了歐洲的馬鈴薯種植業。愛爾蘭受災最重,導致了一場大飢荒,至少有一百萬人因此死亡,超過二百萬人出逃,其中大約四分之三移民到了美國。

十八世紀認為馬鈴薯大有可為的人,希望其價格愈來愈平,用以餵飽大量窮人以實現自己的想法,當中包括歐陸國家軍隊的指揮官(因為軍費增加速度大大快於稅收增加的速度)和英格蘭新興工廠伍老闆(需要大量勞動力生產更便宜的產品以攻佔市場) 。
須知「軍隊要吃飽才能長途移動」,馬鈴薯產量高又易於貯存,確是軍隊之最理想糧食。在「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1778~1779年)時期,雙方陣營都極為仰賴這種神奇塊莖,因而有人戲稱之為「馬鈴薯戰爭」; 馬鈴薯作物耗光,該戰爭亦隨之告終。

在許多英格蘭工人眼中,愛爾蘭人是願意過著野獸般生活的低工資對手,而他們最喜愛的食物也證明了這點,因為英格蘭人都拿馬鈴薯來餵豬! 對於城市工人,吃到有錢人吃的白麵包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身分象徵”,可悲的是當麵包佔去工人愈來愈大的開支比重,他們再也沒錢買肉類及乳酪,而馬鈴薯正可取代其營養供結(當然最緊要係平宜!),所以馬鈴薯必需多吃。

現代大快餐企業麥記,成立最初向一百七十五家供應商取得新鮮馬鈴薯,員工得花許多時間削皮,再切成條狀以製薯條。連鎖店的激增,維持各店的薯條品質實在是件難事。於是改用冷凍薯條,可確保品質一致,也可降低成本。販售冷凍薯條後,顧客也未注意到口味有何不同。因此,炸薯條成為麥當勞利潤最高的餐點之一,甚至比漢堡包更高。麥記多年來食品推陳出新,但炸薯條一直不變,套餐中地位從未動搖,相信與馬鈴薯的生產優勢不無關係。

薯條,促進速食業的成長,也改變了美國人的飲食習慣。 除了乳製品和麵粉外,馬鈴薯一直是美國人食用最多的食品。1960年,美國人每人每年約消耗81磅新鮮馬鈴薯,四磅冷凍薯條。2002年這個數字變成49磅新鮮馬鈴薯,30多磅冷凍薯條。其中,9成冷凍薯條購自速食店,薯條已經成為美國地區銷售最廣的食品。再加上薯片也被世人瘋狂喜愛,當真是 “天變地變「薯」不變!”

馬鈴薯被「發現」三百年後,在歐洲的栽種面積和食用人口遠超過它的原產地。它以窮人食物的身分,征服世上最富裕的大陸!它在版圖上每一次擴張,都讓新使用者覺得是迫於無奈而接受之。而另一方面亦是默默地起革命,救人於水深火熱天災人禍之無名英雄!

資料來源:
《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 (2005)
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 & 托皮克Steven Topik
譯者:黃中憲
出版:如果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503

一家成立兩個月的公司 為何吸引郭台銘投資?他靠隔空寫字 60天變億元富豪(072-074)

2014-09-15  TWM
 
 

 

新創公司AirSig,六月成立至今營收仍掛零,但單靠著「空中簽名辨識技術」,只用一○%股份就換得鴻海二百萬美元投資,將公司價值拉抬到二千萬美元,執行長陳柏愷的身價估計也破億元。究竟AirSig有什麼神奇的魅力?

撰文‧何佩珊

一家只有六個人、不到一萬次App下載量、沒有任何營收的公司,應該價值多少?答案是二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億元)。聽來不可思議,但這正是鴻海日前出手二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六千萬元)取得一○%股份的台灣新創團隊AirSig。讓人不禁好奇,AirSig究竟有什麼樣的本事,可以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高價買單?

看著哈利波特揮動魔法棒,你可曾想過有一天也可以揮一揮手,就幫手機解鎖、登入各種帳號密碼,甚至是開門、開車、付款……。這就是AirSig賣給鴻海的未來。

二○一二年,當時正在交大資工所攻讀博士的AirSig執行長陳柏愷看著手機,忍不住思考,「既然有這麼多過去沒有的感測器,為什麼不能有更安全的身分辨識方式?」經過兩年研發,無數次測試,「空中簽名辨識技術」誕生。

所謂空中簽名辨識,就是不必敲實體或虛擬鍵盤,也不需要指紋或臉孔辨識,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機在空中比劃,就能從動作的力道、角度等特徵辨識身分。舉例來說,只要拿手機對著空氣,寫下你原先設定好的簽名,原本被鎖定的螢幕就可以立即解鎖。

技術大突破 挑戰百億市值這原本可能只是又一個躺在實驗室裡不見天日的新技術,直到去年底陳柏愷發現,默默放上Google Play的App,竟然獲得四.五顆星評價。「我很訝異大家會喜歡,因為透過App來使用其實有些繁瑣。」但這加深了他創業的決心。

而第一個浮現在他腦中的創業夥伴是過去在關貿網路的同事:王瑞祥和陳裕傑。

「什麼?你要開公司!」是陳裕傑的第一個反應,「因為柏愷是思惟謹慎,不太冒險的人。」但也因此,他確信這個決定一定經過周全思考,而且他很清楚技術的難度,因此決定放棄現有在千人跨國企業的高薪,加入團隊。同樣的,為了AirSig,王瑞祥至少也推掉四、五十萬元的資安講師收入。他坦白說,「我一開始有些猶豫,但最終被柏愷的技術願景打動。」最後大家湊了一五○萬元,作為創業基金。

其實AirSig的概念早在十年前就有人嘗試過,陳柏愷說,「但目前做最好的,辨識速度都還差我一大截。」陳柏愷在交大資工所博士班的指導老師謝續平對此高度肯定,「他是第一個把這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應用的人。」AirSig曾經蒐集了一四二○個空中簽名測試,結果顯示辨識率可以高達九九.二%,而且即使被人看到你寫的軌跡,密碼被破解的可能性也只有○.八%。「既要有高辨識度,又要辨識得出非本人的模仿,就是這個演算法的精妙之處。」王瑞祥說。

低成本是AirSig自豪的另一項優勢。「我們的技術只要搭配陀螺儀和加速器就可以應用。」陳柏愷說,這兩個零件很便宜,而且已經是智慧型手機基本配備。

這就是為什麼他大膽訂下成為百億市值企業的「低標」。陳柏愷認為,蘋果以三.五六億美元購併的指紋辨識公司AuthenTec,因成本高,只能應用到五%手機,「但我們可以吃下九五%的市場!」他說,「不論市場應用面、功能面我都遠比AuthenTec強。」拒絕純資金 要找策略夥伴而陳裕傑認為,一個簡單的問題就足以說明AirSig的未來性:「下一個世代是穿戴裝置的世代,我們要怎麼和這些沒有螢幕的裝置溝通?」成為物聯網時代的溝通標準,就是他們看到的未來。

但就如同謝續平所說,「AirSig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也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如何推廣。」陳柏愷當然也清楚,所以今年初起積極參與各種新創競賽,爭取曝光。而第一個參加的就是在紐約舉辦的TechCrunch Disrupt。

「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強,但那次卻連上台的機會都沒有。」陳柏愷坦言心裡不是滋味,但在展場裡,AirSig大受好評。當時有個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好的產品沒有上台參賽?」後來才知道那人是比賽評審之一。

但王瑞祥也說,「一開始我們就決定不要純財務投資,而是要本身有產品,可以搭載我們技術一起出貨的策略夥伴。」所以他們拒絕各國的創投,直到鴻海出現。

王瑞祥記得,和鴻海第一次接觸是在五月的AppWorks Demo Day。AirSig因此得到進入鴻海總部進行簡報的機會。而從這次鴻海授權AirSig發布新聞稿的舉動可以看出,他們確實備受禮遇。

「我們不是一家賣App的公司,我們賣的是技術授權。」陳柏愷解釋,「選擇鴻海的原因,就是希望將這套技術整合進鴻海多元的產品線,跟著鴻海的硬體大量出貨,賺進第一桶金。」今年六月才正式成立公司的AirSig,直到最近才在南港租下辦公室,連張像樣的桌椅都沒有;但他們相信,站在鴻海這個巨人的肩膀上,AirSig將可以加快腳步走向全世界。

AirSig

成立:2014年

執行長:陳柏愷(右)

員工數:6人

估值:新台幣6億元

主要業務:空中簽名

辨識技術

成績:APEC Challenge

2014新創公

司競賽首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67

新項目審批270天變5天 投資備案制廣東提前實施3年出成效

近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表示,要在總結廣東等省份的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推廣企業投資項目備案制。那麽,廣東試點3年多以來,效果如何呢?

改革後廣東新增項目數量增加

2013年3月,廣東正式印發《廣東省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取消省管權限內企業投資項目核準,規定除需報國家核準的項目外,廣東省核準權限內的28類項目將進行分類改革,其中不涉及公共資源開發利用的項目一律取消核準,改為備案管理。

兩年後,廣東省政府又發布了《廣東省企業投資項目實行清單管理的意見(試行)》及企業投資項目準入負面清單、行政審批清單、政府監管清單等三份清單。這是我國首份發布的省級企業投資項目準入負面清單。

其中,除了禁止投資的項目和86大類需要核準準入的項目,其他絕大多數項目都只需實行備案。備案並不涉及前置審批,只審查企業投資範圍是否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信息部部長鄭宇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3年廣東開始在中山和順德等5個城市試點企業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2015年擴大到全省,並正式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清單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張清單”,準入負面清單、行政審批清單和政府監管清單。

他說,這項改革也是結合商事制度改革推進的。從廣東省企業投資項目備案系統公布的數據看,從2015年3月改革正式實施以來,企業投資備案項目數量快速增加,每個月都有五六百個項目備案,多的時候則有八九百個。

新項目辦理時間從270天縮短至5天

2015年2月,時任廣東省發改委主任的李春洪對媒體表示,以往正常項目審批時間非常長,多達270多天。這意味著,企業在有項目投資意向後,難以迅速進行投資和開工。

深圳南山區一家生產醫療器械的企業主王曉(化名)說,其實這里的270天也不真的是270天,只是把每個審批環節串聯起來後,最長需要270天。不過,一般雖然要不了這麽久,但是耗時幾個月還是比較常見的。

去年,他們公司投資了一個規模不大的醫療項目,沒有擴充場地,也沒有進行基本建設方面的投資,很快就拿到證了。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是到南山區發改委備的案,大概三天吧,就拿到證了。如果涉及土地建設投資的話,可能會久一些。”

而根據上述廣東省的改革方案,備案包括承諾準入和告知性備案兩種,企業只需要在網上提交備案資料,5個工作日內即可獲得答複。

鄭宇劼說,此前投資項目審批時間長,主要是因為大量的前置審批和串聯審批。“廣東實施企業投資項目管理改革的一大特點是,不僅僅是實行投資項目備案制,而且壓縮了很多前置審批事項,許多項目審批流程也由過去的‘串聯’變為‘並聯’。”

所謂“前置審批”,就是項目核準之前,還有許多專項審批程序。“串聯”指的是,審批環節一環緊扣一環,辦理按順序來,中間任何一個環節一旦差錯,就會影響到整個辦理流程。改為“並聯”後,企業項目備案、規劃選址、用地預審、環境影響評價等手續可以同步辦理,沒有先後順序。

這種尊重市場和尊重企業主體地位的做法也使得企業能夠沈得下心來,低頭專心研發和生產。

王曉感慨:“很方便,我們想投資項目的時候,政府不幹預,不找麻煩,只管埋頭幹活就行了。”

深圳一位與當地政府進行過項目合作的人士張華(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去內地調研時,發現企業對政府官員的態度反差很大。“在當地企業的眼里,一個科長都是很大的領導。但是在深圳,我們跟著政府去企業調研時,人家說不接待就不接待。”

有一次他去深圳一家小企業調研時,老板甚至都不知道當時哪些官員分管他們那個片區的企業。張華說:“他們不需要和政府打交道,自然不關心那些,只管悶頭做事。”

事中和事後監管利於保障市場秩序

雖然備案制試點效果明顯,不過對備案企業的事中和事後監管仍然有待加強。

7月25日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表示:“企業一定要守誠信,不能說跟政府要了一塊地,說這塊地搞什麽項目,最後搞了別的項目,這絕對不允許的,那樣就亂了,在國外也是如此,所以一定要有必要的管理。”

上述問題在現實操作中屢見不鮮。鄭宇劼說,不排除有些企業是有意為之,但是更多的情況是市場環境變化造成的。“企業一開始想做某個項目,從策劃到設計都是針對該項目進行的,所以向政府申請的時候就是該項目。但是後來,市場環境可能會改變,項目的前景沒有預期的那麽好,企業就可能會放棄投資,轉而做別的項目。”

他說:“企業轉去做別的項目,不是說不可以,但是一定要重新核準或備案,不然市場秩序會亂,放寬投資審批,同時意味著要加強事中和事後監管。比如說,本來不需要核準的項目改成需要核準的項目後,要遵守的規定就變了,或許需要其他專項審批條件。”

他補充道,即便是轉做其他不需要核準的項目,相應的城市規劃要求、環保標準等規則也可能會變化,比如說沒噪音的項目改成有噪音的項目,環評要求就不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