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案例】世界上最賺錢的手游公司Supercell:靠兩款手游如何做到30億美金市值?!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8/56950.html

以下是記者與Paananen交談的內容。

問題:能否和我們分享你們是怎麼做的?

Ilkka Paananen:到現在我們還保持著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我們已經將其融入到這些小型且獨立的團隊中,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細胞」。這也是「Supercell」這個名字的由來。我們認為有關遊戲的決策制定權利應該下放到玩家手上。因此,獨立開發者應該能夠決定與自己的工作以及任何可能影響玩家的內容有關的決定。如果你這麼做,你便能夠優化速度,並在致力於同一款遊戲中的團隊成員間創造一種歸屬感。

我們還為此推崇「小型」這一理念。小型團隊能夠更快速地發展。這裡存在較少的管理,官僚主義以及處理過程。最終便能讓開發者們變得更加輕鬆並因此創造出更出色的遊戲。再一次地,在Supercell,我們的遊戲都是屬於整個團隊。

如你所知,在遊戲產業中,公司經常會經歷一個許可過程。我們卻沒有,因為我們並不需要。在Supercell,兩個實體進行著把關。一個便是團隊本身。在開發過程中,唯一一個能夠推翻製作的便是團隊自己。甚至連我都不能這麼做。當一個團隊將其遊戲推向測試市場時,這一權利便從團隊手上轉向玩家。這時候,他們將變成以參數或數據為中心。為了實現全球發行,他們擁有遊戲必須到達的一定參數。

簡單地來說,在Supercell,兩個實體擁有控制權。在開發過程中是團隊,而在開發結束後,也就是在測試過程中則是玩家。這真的很簡單。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此展開。我們已經嘗試著創造一個零官僚主義的環境。這裡只有真正有天賦的人。我們只有極少數管理者的角色。我們的主要目標只是為了創造環境,然後保持這種方式,讓人們可以真正專注於他們的工作。

作為一個組織我們還具有很大的透明度。每天早晨,整個組織都會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不管是實習生還是首席執行官,這是對於每一款遊戲的主要表現指標。每個人都能同時獲得同樣的信息。我們相信如果你能提供給人們正確的信息,你便不需要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他們可以自己想出答案。

此外,我們也會去慶祝任何一次的失敗。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想要假裝失敗是有趣的。當我們需要終止一款遊戲的製作時—-想像一個由5,6個人組成的團隊連續好幾個月夜以繼日地致力於這款遊戲中。也許遊戲並未成功。也許出現了一個糟糕的焦點小組結果。也許團隊進行了測試但是用戶卻並不喜歡遊戲。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想要終止一款遊戲便是因為它並不有趣。但我們認為值得慶祝的理由在於,我們可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當我們不得不終止一款遊戲時,我們總是會為此舉辦一場聚會。遊戲負責團隊會走上台與我們分享哪些東西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然後我們便會遞給他們一瓶香檳去慶祝他們的收穫。

實際上,作為一家公司,比起成功,我們經歷過更多失敗。去年我們便至少終止了5款遊戲。最終我們只發行了2款遊戲。我們將許多遊戲帶到測試階段,但是許多遊戲卻並未如我們期待的那樣順利。這便是商業的本性。但是我們相信如果你不主動冒險,你便不可能創造出真正受歡迎的遊戲。如果你想要做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嘗試,你就必須承擔風險。承擔風險的自然結果當然有可能面臨失敗。但這也是推動一家公司繼續向前發展的關鍵。

問題:你們的任務是什麼?

Paananen:我們的任務是成為第一間實至名歸的全球性遊戲公司。對於我們來說,真正的全球性遊戲公司便是同時在廣闊的西方市場(包括北美和歐洲)和每個大型東方市場(包括日本,韓國和中國)擁有一款熱門遊戲。我們的目標是創造能夠聯合世界各地玩家的遊戲。儘管離這一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至少我們已經收穫了一些可喜的結果。

我們面向iOS平台發行了兩款遊戲。《Clash of Clans》已經成為了139個國家的iPad暢銷遊戲排行榜上的冠軍。《Hay Day》也在102個國家中取得了同樣的結果。對於《Clash of Clans》,我們在年初將其帶到了日本市場。人們都覺得我們瘋了。因為他們認為日本是西方遊戲公司的巨大墳場。但是我們認為必須試看看。並且對於結果我們也感到非常滿意。《Clash of Clans》在這裡取得的最好成績是iPhone暢銷遊戲榜單中的第3位,並且直到現在仍停留在第5位或第6位。最近我們將它帶到了Android平台,並進入了排行榜的前10名—-《Hay Day》也是如此。

人們會問我,秘訣是什麼?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遊戲都是與眾不同的吧。許多公司都是基於「即發即棄」模式推出遊戲。推出遊戲,它不斷發展,然而在幾個月後它便會迅速衰敗。我們的遊戲已經在排行榜前列維持了1年多的時間。《Hay Day》是在去年6月面向全世界發行,從那時起它就一直待在前5名內。《Clash of Clans》是在去年8月發行,而現在它仍是美國排名第2的遊戲,僅次於《Candy Crush》。它們都有很強的持久力。

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便是當我們創建公司時,我們最初的目標便是創造人們願意玩好幾年的遊戲,而不只是幾週或幾個月便捨棄的遊戲。Supercell中許多富有創造性的人都曾是MMO遊戲的開發者或用戶。我們玩過許多像《魔獸世界》或《英雄聯盟》這樣的遊戲。這類型遊戲都具有很長的保質期。我們的夢想便是創造出像那樣的遊戲,但卻是面向大眾市場和手機平台。當然這是我們在早期時候的想法,但很慶幸我們能夠擁有這樣的結果。

這一切都是源自我們將遊戲當成一種服務,而非產品的心態。我們一個最明確的任務便是每一週,我們都想要創造出更適合用戶的遊戲。而它們也都會變得更出色。

問題:你們是否仍處於領先位置?

Paananen:我最近都沒看更新了。我想在9月份的時候我們還是排在第1位。但我想現在應該也是如此,因為自從進入了日本市場,我們便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但這僅限於iOS平台。

另外一件讓我們興奮的事便是最近面向Android發行了《Clash of Clans》。有兩件事帶給我們很大的鼓勵。一件是來自玩家的反應。我們獲得了超過25萬的評論,以及4.7的星級。這表示用戶真的在接納我們的遊戲。同時我們在2周時間裡便進入了前10的排行榜單,不管是在美國還是日本。上次瀏覽時發現,我們在美國Android暢銷遊戲榜單中的排名是第3,而在日本是第6。在不久後《Hay Day》將緊隨其後。

接下來我將說說我們近來與Softbank 和Gung Ho的交易。從根本上看,之所以會出現這筆交易是因為我們在芬蘭建立了這家具有特殊目的的公司。該公司是Softbank和Gung Ho共同所有的,前者擁有80%的股份,後者是20%。該公司擁有Supercell51%的股份。我和Mikko Kodisoja(Supercell的創始人之一)都是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所以這與傳統的收購並不相同。這更像是來自合作夥伴的支持,一種策略性投資。就像你所瞭解的,他們已經為這些股份的獲得支付了大約15億美元,並將我們公司估值30億美元。

(i黑馬註:Supercell最近把公司的51%股份以15.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日本的軟銀和GungHo Entertainment)

問題:為什麼你們要達成這一協議?

Paananen:主要有四個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認為現在仍是這一公司的發展初期。我們喜歡自己所做的事,並希望Supercell能夠繼續作為一家獨立公司運行下去。而這一協議能夠保證公司的獨立,這點非常重要。關於這一份協議中一個很大的部分便是公司的創始人對於業務仍具有表決控制權以及決策權。可以說籤訂了這份協議後的我們比之前更加獨立,因為創始人對於我們想要做的事有實際的控制權。我們將繼續完全第獨立運行。所有有關策略,產品,規劃圖,平台,市場營銷等內容都處於創始人的完全掌控中。這是協議所明確規定的。

這也將我帶到了第二個原因。在簽訂協議前,以及在與Softbank的創始人見面前—-投資界的人在說到「長期」時往往意味著5至10年的期限。而當你接觸了Softbank的創始人Masayoshi Son時,你會發現在他眼中的長期期限是30年計劃以及300年的願景。他與我之前遇到的其它商業主管(特別是來自西方國家的商業主管)都不同。如果你將他們的模式與傳統的風險資本家進行比較,你會發現這些人可能永遠將Supercell的股份握在手中,只要他們願意這麼做的話,這便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

第三個原因便是,我之前曾說過我們想要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全球性遊戲公司。顯然Softbank能夠幫助我們更快第朝著這一目標前進。他們在日本擁有很強大的佔有率,並與中國和韓國市場也維持著很好的關係。他們最近收購了美國的Sprint,在全球範圍內更加活躍了。這也不是一種短期發展。在中期到長期的過程中,我們相信讓他們擔任股東將是一種有益的決定。

第四個原因是,我們與Son都認為生活和商業生活並不是一種零和遊戲。我們都認為自己擁有同樣的意識形態,所以公司所創造的所有經濟價值也是由所有參與人員所享有的,包括所有僱員。Supercell便證實了這點。而這一協議也是另外一個案例。對於我們來說,所有人共享公司真的非常重要。不管你是一個參與者還是創始人或者只是一名普通僱員,這種條款都是一樣的。再向前發展的話我們將進行股利分配。這是Supercell文化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也很高興Softbank也具有許多相同的看法。

問題:什麼是長期觀點?

Paananen:我們相信自己處在一個全新的遊戲時代。這與一些內容相關。其中一點是遊戲作為一種大眾市場現象將朝著手機和平板電腦走去。下一代的主機將找到一個新的落腳點,並且再一次的它也不會是一款零和遊戲—因為即使手機表現得很好也不意味著主機就表現得很糟糕。但是我們相信這一設備是大眾市場娛樂消費的超級設備。我們認為當提到大眾市場的消費者時,免費遊戲模式便是贏家。我們相信這些遊戲正變成一種服務。這不只是關於發行了某些內容並轉向下一個新內容。當你發行了遊戲時,你的工作才算真正開始。我們相信自己能夠創造出足以持續好幾年的遊戲服務。我們也相信自己可以創造出真正具有世界吸引力的遊戲。

這是我們所相信的有可能改變這一產業的驅動力。為了支持這些改變,我們認為必須創造一家全新類型的遊戲公司。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家深受僱員喜歡,並受到玩家長達好幾十年追捧的公司。也就是我們希望即使20年,40年或者50年過去了,你也仍會想起Supercell。到了那時候,Supercell的存在才真正具有意義。想想任天堂。我們很難找到有人不喜歡他們所創造的角色,品牌和遊戲。而我希望在30或40年後Supercell也能做到這點。

我們想要成為遊戲歷史的組成部分,即創造一家足以改變我們對遊戲看法的公司。但這顯然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這不是1年,5年甚至是10年內就能做到的。這也是我們想要簽訂這一協議的最大原因。我們希望找到一個可以與我們分享同樣願景的合作夥伴,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足夠的耐心能夠等到那天的到來。如果你想要嘗試著做類似這樣的事,那麼你需要的最重要的資產便是時間。

問題:我想要知道你是如何看待這裡所存在的所有矛盾。你籌集了資金,但是你卻不需要它。你是以小型和快速為目標組建了團隊,但是你卻以緩慢的速度在製作遊戲。你願意與所有員工共享收益,但如此他們有可能會選擇離開而創建自己的公司。擁有如此的成功可能會引出各種奇怪的事。

Paananen:這也是我與許多其它公司擁有不同想法的地方。我們面對著許多這樣的問題。人們會問我或其他人:「為什麼你們會在清晨早早起床?你們已經不需要在為了賺錢而工作了啊。」我的答案始終是,我從來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因為我們已經取得了成功,所有人都想要談論我們昨天賺到了多少收益。這本身就是一個主題—-Supercell的每日收益是多少?這對我們來說很尷尬,因為我們創造這些遊戲並不是為了賺錢。我們只是對製作遊戲充滿熱情罷了。我們只是想要創造有趣且優秀的遊戲。

所以對此我的答案便是,因為我從未想過以創造遊戲去賺錢,所以我不認為事情會因此發生改變。同時,我們想要在Supercell中創造最好的環境去製作遊戲。這是我們作為公司的第一個目標。這也是我們公司的創建理念。為什麼人們會想要去創建自己的公司呢?如果在某些時候我們未能呈現出最適當的遊戲製作環境,他們便會選擇離開而創建自己的公司。但就像我所說的,這是我們所思考的一大部分內容。我們想要為最優秀的人呈現最舒適的工作環境。

問題:你是否認為芬蘭是尋找工作人員的最佳場所?

Paananen:是的。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在這方面我們同意Softbank以及其它股東的看法,所以公司的總部將繼續保持在芬蘭。這是我們的家。不過話雖如此,我們也有3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工作人員。粗略算來我們有一半芬蘭員工以及一半來自外國的員工。可以說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群組。

擁有這種多文化環境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有趣。但這也擁有一個明確的商業利益。如果你嘗試著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遊戲公司,它將幫助你在辦公室擁有自己的「迷你地球」。不管我們談論的是哪個市場,我們都有來自當地的成員能夠進行交談。

問題:你是主要面向iOS發行遊戲,然後才轉向Android。你是否認為隨著Android市場的發展,這種模式會發生變化,或者你仍會主要專注於iOS?

Paananen:我認為這要結合所有的情況。我們在iOS平台上面臨較少的分裂。是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但是從市場利益來看它也略勝一籌。但就像我所說的,這是到目前為止可行的方法。而今後我們將會繼續思考怎樣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問題:《憤怒的小鳥》在撞擊到最高點後開始在暢銷遊戲榜單上下滑了。你將如何處理未來可能出現的這種情況?

Paananen:這歸根究底就是我們如何設計一跨優秀遊戲的原理。就像我所說的,我們的目標是設計出人們願意玩好幾年的遊戲。我們的遊戲已經做到了這點,就像《Hay Day》便在排行榜前列維持了18個月。我們還未看到任何下降的痕跡。但再一次,我們必須清楚這是遊戲產業。我們很難在此預測未來。我們也謙遜地意識到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自己身上。我們嘗試著去專注的唯一一件事便是確保在每一週這些遊戲能夠變得更好,更適合玩家,即不斷發行更新內容和新內容,並聽取玩家的反饋。我們盡所能地做好這些事。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

我認為像我們的遊戲這樣的遊戲是屬於新遊戲文化的組成部分。遊戲幾乎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們的許多《Hay Day》玩家便表示自己會在每天吃早飯和睡覺前檢查農場的狀況。這些遊戲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眾多一部分。平均我們的每個玩家一天會玩9次遊戲(即包含這兩款遊戲)。這是一個平均值。更活躍的玩家一天會玩10次。這些遊戲就像Facebook一樣,即你每天都會檢查多次的一種服務。只要你能夠將這些遊戲真正融入玩家的生活中,它們便能長久地存在著。

讓人們願意回到這些遊戲的另外一個元素便是遊戲的社交屬性。《Clash of Clans》便在這方面表現突出。人們願意回頭玩這款遊戲的一大原因便不是因為遊戲本身。而是因為他們在遊戲中遇到的其他人。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的確是別人吸引你回到遊戲中。

因為這兩點原因—-人們如何消費這些遊戲和他們如何設計這些遊戲,以及最重要的它們如何具有社交性,我們才相信這些遊戲將擁有很長的壽命。

問題:為什麼你們優先選擇一個跨國跨文化的勞動力?

Paananen: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會更有趣,即這裡有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其次,這創造了較強的商業意識。當你嘗試著面向全球市場開發遊戲時,來自不同文化的成員能夠提供給你有關遊戲的合理反饋。當你在對遊戲進行本土化時,你們可以更好地分享看法。這很有意義。

問題:以《Clash of Clans》為例,你們平均中每個玩家身上獲取多少利益?

Paananen:我們並未真正公開這種收益KPI。就像我之前所提到的,對於我們以及其它免費遊戲來說,大多數玩家都是非付費玩家。只有少部分玩家願意為遊戲掏錢。這是一種很棒的模式,因為只要我們做得合理,這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雙贏的。那些不想花錢的人可以不必花錢,並且可以免費玩高質量的遊戲。當然,那些願意花錢的玩家也可以選擇想要支付多少費用。如果執行得當,我想免費遊戲便是一種制勝模式—-不管是從開發者角度來看還是從消費者角度來看。

問題:在亞洲,似乎「付錢玩一輪」模式非常受歡迎。你是否會面向不同的市場創造一款完全不同的遊戲?

Paananen:這是人們所建議的。我們很愚蠢地開始為本土市場改變遊戲。但是不管如何改變,他們都不如本土的遊戲出色。所以我們開始思考其它方法。除了本土化遊戲,我們不再改變任何內容。這便是我們的遊戲,是遊戲的靈魂定義了它們。如果你開始改變遊戲的靈魂,它便不可能成為任何人的選擇。所以我們保持遊戲不變,只是對其進行本土化。這就是我們所遵循的方法,也符合我們想要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全球性遊戲公司的願景。

問:我們什麼時候能看到Supercell的下一款遊戲?

Paananen(以下簡稱P):(笑)當它準備好的時候。在Supercell,開發團隊有控制權。我們一直堅守的一條原則是:儘早測試遊戲是合理的。你可能已經知道我們現在正在加拿大的應用商店測試遊戲《Boom Beach》。我們的模式是管用的,正如我所說的,先由團隊做決定,再於由玩家做決定。對於《Boom Beach》,如果玩家喜歡它,我們就全球發行;否則我們就放棄它。就這麼簡單。我們公司還有其他團隊在做其他遊戲,也採用了相同的原則。那些團隊也快有一些東西要測試了。如果可行,那就太好了。他們就會把產品正式發佈;如果測試結果不好,那就放棄然後轉向下一個產品。

問:你是連續創業者嗎?你管過多少公司?

P:我想我可以自稱是連續創業者吧。2000年時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創辦了我們的第一家遊戲公司Sumea。2004年,僱員達到40人時我們把公司賣給了Digital Chocolate,我於2010年時離開公司。我休息了幾個月後很幸運地成為後來的Supercell的創始人之一。

問:從一個公司轉向另一個公司,從一種環境轉向另一個環境,你學習到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麼?

P:首先,人才是關鍵,我說的是創意人才。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了最優秀的人才,那麼做出好遊戲是遲早的事。

我的另一個教訓是,儘量減少官僚主義。許多公司都有遊戲審核會,也就是讓團隊把他們的遊戲擺在委員會面前,然後由委員會反饋意見。這是很費時間的活兒。這可能導致惡夢般的情況——團隊遊說委員會和準備遊說的時間比做遊戲還多。而在Supercell是不會發生這種事的。那就是為什麼甚至連我都不能叫停一款遊戲。我的目標之一是,我要把自己變成世界上最沒權力的CEO。我對自己以及管理層的定位是促成者,其作用是保證最優秀的人才能專注於他們的工作。我們努力為他們創造最好的環境。

遊戲是一個看重人才的行業,人是關鍵。這是我學習到的最重要的一課。第二個重要的教訓是保持「小」的價值。與我們的許多競爭者相比,我們仍然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並且我們希望繼續保持「小」。在小公司工作更有趣得多。當工作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時,你做出來的遊戲就會更有趣。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小」的附加優勢是,當公司很小時,你就不需要管理層、官僚主義和走程序這類人人都討厭的東西。

問:你認為理想的團隊規模是多少?你是如何計劃和管理那些團隊以及他們所做的遊戲?

P:《Clash of Clans》的開發團隊一開始是5個人。我們儘量保持團隊小——大約5到7、8人吧。至於運營團隊,因為我們每天服務於百萬玩家,所以人數要多一些,但規模仍然控制在約10到15人之間。

問:對於小公司,芬蘭的經濟環境算是友好的嗎?

P:是的,非常好。現在這裡有非常適合小公司的生態系統。在芬蘭,創立公司是很容易的。我們的企業稅率非常有競爭力。從明年起,這個稅率應該只有20%,是歐洲最低的稅率之一了。從這一方面來說,芬蘭的經濟環境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很容易吸引國外的創業者到這裡來。另外,這裡的官僚主義氛圍很淡,治安好,非常適合居住。我們還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在過去幾年,芬蘭在這些方面一直是榜樣。總之,優勢非常多。

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是,政府提供財政支持。Supercell就是這麼成立起來的:我們6個人組成團隊,投了幾千歐元創立了公司;然後我們向政府貸了大約40萬歐元。如果沒有這筆錢,Supercell可能不會存在了。政府給創業者提供這些貸款。即使你失敗了,你個人也不會破產。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模式。除了這些貸款,你還可以得到補助金。這一路走來我們已經拿了幾百萬的補助金了,這些錢幫助很大。在芬蘭還很容易從國外融資。大風投公司如Accel、Index和Atomico等等都有投資芬蘭的公司。

選擇芬蘭我還有一個個人原因,那就是,我堅信總有一天赫爾辛基會成為遊戲業樞紐——歐洲的硅谷,你可以這麼叫它。許多其他地區也在競爭這個地位,比如柏林、倫敦等,但我認為我們的環境好。我們有優勢,至少在遊戲方面。這裡已經有很多很強的遊戲公司了。

問:你剛提到,你們拿了創業貸款後又得到補助金。你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

P:政府可以提供兩種資助。第一種就是貸款。他們可以支助你最多70%的項目總成本。你最終是要償還這些貸款的,但利息率很低,可能1%吧,還貸的時限是5年或7年。

第二種資助是補助金,是不需要你償還的。最好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提供佔你的開支的50%的補助金。我們很早就拿到那筆資助了。

基本上,如果你投資商或者風投的角度看,這是一件好事。假設我是一個風投商,我投了100萬歐元。除了那100萬歐元,我已經知道那家公司會從政府那裡拿到另一個100萬歐元。資本沒有被沖淡,所以不會消弱我的所有權。政府貸款使芬蘭成為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資聖地。

問:我理解那對你們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我很好奇這對芬蘭的納稅人來說,意味著什麼(笑)?

P:僅這一年,Supercell——我想創始人和公司一起支付了約2.7億歐元的稅吧。在此之前,納稅人在我們身上花了約500或600萬歐元。所以我覺得從芬蘭政府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筆很划算的投資。有人計算,僅Supercell一家公司就返還了政府投給其他小公司所有的錢。因為Supercell的成功,我們回報的比得到的更多。

在諾基亞崩潰之後,這個國家得重新改造自己了。我們需要新的公司,光有Rovio和Supercell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多更多公司。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意識到這一點。從政府的角度看,這是一筆長遠的投資。

問:你對整個遊戲產業有什麼看法?你希望它變得更像Supercell嗎?你認為大發行商正在失去影響力嗎?

P:我希望在這整個遊戲行業中,更多的力量回歸到創意人才手中。我玩過老LucasArts工作室的遊戲和《模擬城市》,那都是好遊戲,但都不是大團隊開發的。那些遊戲受硬盤空間等條件的限制,所以更專注於玩法,畢竟不可能靠圖像吸引玩家。那些遊戲就是有趣,正是當時的創意天才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希望遊戲行業回到那個遊戲的黃金時代—-充滿創意能量和熱情的小團隊具有更多的控制權。

現在的遊戲產為好像由營銷人員掌管了。出於某些原因,遊戲開始把電影當作它們的學習榜樣。突然之間,你得花大量錢做遊戲了。一切都是第一週的銷量為指標,就像電影一樣。遊戲公司在發行前造勢,這也像電影。我不確定這對遊戲來說是否是正確的模式。

問:你能為什麼是創新的關鍵因素?你們打算什麼時候開發新遊戲?

P:關鍵因素有二。第一,把權力交給創意人才。以這種方式組織公司,使創意人才成為前沿和中心。儘可能讓他們自由。允許他們失敗。你得消除失敗的後顧之憂,否則。那些人才就不敢冒險。沒有冒險,哪來的創新?沒有創新,哪來的好遊戲?你必須給這些創意人才創造一個友好的、溫情的環境。

問:有沒有一個決定什麼是成功和什麼是失敗的規則或標準?

P:是的,有的。有時候人們會誤解我們的文化。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公司文化就是,團隊可以愛幹什麼就干什麼,結果不重要。這是彌天大誤。在我們的團隊開始做什麼項目以前,我們要花相當的時間制定他們的項目測試時必須達到的指標。我們對那些目標是很嚴格的。如果他們達不到那些目標,那麼項目就作廢。就是這樣。

我不會詳細說明那些目標,但基本與留存率和沉浸感有關。30天後有多少人返迴游戲?他們每天上線多少次?等等。我們很仔細地定義這些目標。那是團隊和公司之間的約定。只要團隊達到那些目標,就可以搞發佈。否則,項目作廢。

因為團隊規模小,Supercell可能有比較高壓的遊戲開發環境。這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你必須非常積極主動,對遊戲和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否則,你就不能適應這裡。但對於對的人,這就是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

問:有人認為現在的人更加不注重工作-生活的平衡性,你怎麼管理那些有家室的人或者必須彈性工作的人?你不想看到有人伏案工作到晚上10點嗎?

P:我們當然不希望看到有人工作到深夜。如果你下午5點半來我們辦公室,你會發現這裡基本上空了。我沒開玩笑。我們的工作時間是很靈活的。再者,我們信任我們自己的人。我們不用告訴他們什麼時間工作。我們不用記錄他們的工作小時。我們完全不管他們。我們只是信任他們。

我們只有一條簡單的原則——做對團隊和遊戲最好的事。有些人有時候在辦公室上班,有時候在家裡工作,那也是允許的。我們關心的只有結果。我們不關心你到底花了多少小時工作。

遊戲行業一直以從業人員過度勞累而招徠罵名。加班幾乎是慣例。有些團隊一整年都在加班趕進度。首先,這本來就是錯誤的。它是扼殺生命。但從商業的角度看,我也不認為是合理的。誰能夠全年每天工作18個小時還保持高效率的?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可能有什麼效率和創造力的。這對公司來說也不划算。我們堅持正常的工作日。但當我們工作時,我們就要非常努力非常專注地工作。

如果你想做出世界上最好的遊戲,那當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時間。但多付出的時間是有補償的,你可以休假。我們對這方面非常重視。如果你在三年內就把你的人都累垮了,那你還談什麼「創造歷史」?正如我說的,創造歷史是要花幾十年的時間的。

問:你們在理念上是否與GungHo合拍?

P:我們最大的共通之處是,我們對遊戲的整體看法。GungHo的人可是運營著這個星球上最賺錢的遊戲——《Puzzle & Dragons》。然而,你幾乎聽不到他們談論贏利的事。他們認為遊戲就應該有趣,如果你做的遊戲有趣,你就能賺錢。這就是他們的理念。據我所知,他們也非常尊重創意人才。

在我看來,他們是這個行業中最好的人。有意思的是,我們與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甚至語言不通,但無論何時我們一起出去,我們總是玩得很開心。芬蘭文化和日本文化居然有一些相當令人驚喜的共性。比如說,我們去別人家作客都要脫鞋才能進門。(笑)我們都知道怎麼辦好聚會。很多地方都很像。

我真的非常欣賞他們。所以我們很高興他們決定與我們合作。那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即使就投資的總金額來看,他們只佔了20%。

問:你認為諾基亞的衰弱是必然的嗎?還是說它做了一些錯誤的選擇?

P:我不是諾基亞的分析師,但它顯然是有一些失誤的。說其他什麼話都是說謊。他們沒有抓住一些相當重要的趨勢。那些後來者消滅了諾基亞。所以,我認為確實是有失誤。但那也是商業生命的一部分。聽起來有些可笑,但我認為它會好起來的——特別是與微軟的最近合作,我想它會好好努力的。正如我所說的,它迫使這個國家改造自己。我們可以放下過去,繼續做一些新的東西。

問:你所說的模式出自你的遊戲行業經驗,那麼你認為公司可以把它運用於其他方面嗎?

P:也許吧,但我也不肯定,因為除了遊戲,我在其他行業都沒有經驗。給建議是危險的,特別是如果你曾經成功過的話。(笑)成功竟然會改變人們對你的看法,真有意思。兩年以前我在遊戲開發者大會上說過同樣的事。當時大約有30個人在聽我的演講,其中有約25個人是我叫得出名字的。(笑)沒有人是真的對我說的東西感興趣。然而我現在仍然講相同的故事相同的文化相同的價值觀,卻人人愛聽。唯一的不同就是,現在我們成功了,而那時我們還沒有成功。

我真的認為讓我們成功的就是那種模式,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們以同樣的方法讓別人也成功。大家應該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但作為經驗法則,這種模式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真正幹活的人。這通常來說是有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83

《迷思篇》安倍經濟學與台灣的共同困局 世界變了 別再舉貶值救經濟大旗!

2013-12-09  TWM
 
 

 

後金融海嘯時代,國際貿易不平衡的趨勢正在逆轉,最大出口國中國正在轉向內需經濟,最大進口國美國則正將製造業回流本土,全球貿易增長大幅減緩,出口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衝擊最深,這是安倍經濟學與台灣的共同困局。

撰文‧楊政諭

匯率貶值就能刺激出口產業,出口興盛就能提振就業機會與國民所得,所得增加就能帶動整體消費及內需經濟;接下來,日本經濟就會展現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以上就是安倍經濟學的簡單流程,其中各自牽涉到一些基本假設。先前,各界爭論的焦點在於出口提升能否轉化為薪資成長,然而在日本今年第三季(七至九月)經濟數據揭曉後,就連原本較無疑慮的假設──貶值能夠刺激出口,如今看來似乎也是一種「假設錯誤」。

全球化年代 經濟由貿易驅動這一季,日本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年化成長率是一.九%,較前一季腰斬,而安倍力拚的「淨出口」,則較上一季不增反減,下滑○.六%。

貶值無效,這個現象或許會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感到意外,但包含台灣在內的所有出口導向國家,其實也都該用更嚴肅的眼光看待安倍經濟學的意外掉漆;尤其,當你想到日圓先生榊原英資對於日本出口不如預期的那句解讀:「因為時代已經變了,全球經濟都在轉型,就連不斷舉債消費的美國,逆差都在縮小當中。」是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正從過去的貿易驅動,轉變為內需驅動時代。而榊原口中的「全球經濟轉型論」,其實也已經有了初步的數字可證。

攤開長期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國際貿易成長率和全球經濟成長率之間,在不同階段都存在著一定比率的關係:自一九八六年到九五年間,國際貿易成長率與全球經濟成長率相去不遠;這段時間,世界局勢橫跨冷戰後期至「後冷戰」的初期,國際間正在試圖打破貿易往來的壁壘高牆,在這個「全球化」的暖身期,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成熟國家的內需經濟。

一九九六年至○五年,全球化大步向前,歐美國家與新興國家的經濟路線也開始出現了鮮明差異。經歷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新興亞洲國家,在此期間以累積外匯存底為重要目標,努力生產、外銷出口,再用賺來的外匯購買成熟國家債券,形同於借錢給成熟國家消費;相對來說,歐美成熟國家則是不斷拉高債務,以「舉債」的方式維持國家經濟成長。

成熟國家樂於消費,新興國家大量出貨,這樣的模式讓全球貿易量大增,以平均數字來看,此階段的全球貿易成長率約達全球經濟成長率的兩倍以上,這是一個貿易驅動經濟成長的年代。

歐債危機後 歐美轉型引發進口減少這樣的盛世一直維持到○八年,在陸續爆發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後,「改革」逐漸成為歐美國家的關鍵詞,在美國,改革的重點是「製造業回流」,在歐洲,則是「撙節」,兩者的共同結果,就是減少進口。

於是,二○一一年至一二年,全球貿易與經濟成長率的關係,彷彿又回到了冷戰時期的水準,比率數字下降到○.八%。隨著歐美大國的經濟結構轉型,進口需求減少,貿易活動將不再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主力。

在榊原英資眼中,這樣的結構性轉變,正是安倍經濟學「以貶值拚出口」效果不如預期的重要原因;殊途同歸的,國內學者亦認為全球經濟結構轉變至此,的確也到了出口國必須重新思考未來戰略的時候。

「過去,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都會壓低匯率來提高出口競爭力,追求出超來強化經濟成長,但逆差國家怎麼辦?」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說,出口國長期以壓低匯率提升出口,就會造成國際貿易失衡,「這不是好事,順差國以鄰為壑,在國際景氣不佳時,逆差國家往往只好選擇祭出保護主義。」歐美需求減緩加上保護主義抬頭,這些因素都將讓出口成長的難度愈來愈高,政府也必須為了刺激出口付出更多資源,愈想「拚出口」,資源愈是傾斜,犧牲的,則是安倍劇本中扮演「經濟轉骨」關鍵角色的「消費」。事實上,○二年日本也讓日圓一口氣貶到一一○元水準,但當時不只薪資未見成長,甚至出現出生率下滑、資產價格浮漲等問題,才在○七年終止這場貶值實驗。

安倍掉漆後

台灣還要繼續拚出口?

過去幾個月來,出口業者不斷要求央行總裁彭淮南降低匯率救出口,「不過,央行在協助出口商部分,真的已經相當努力了,出口商不應該再繼續要求。」許嘉棟說,就算要與主要貿易競爭者韓國比,跟韓元比起來,台幣兌美元不見得貶少漲多。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十月的台幣比韓元還要來得低,出口商以「台幣貶不夠」作為出口不振的理由,其實不盡有理。而台灣長期阻升匯率所帶來的「內需不振」後遺症,其實也值得安倍借鏡。

匯率偏低的直接影響,就是進口物價上漲,進而衝擊國人購買力,影響消費與內需的成長動能。十一月間,一群世新大學財金系碩士生突發奇想,在假油議題火熱之際,他們分析了食用油價格的影響變數,結果,在預設的多項變數中,影響食用油價格的首要因素是國際棕櫚油價格,其次就是「實質有效匯率」。

「如果油廠老闆都很老實,以目前的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來看,油價可能會比現在高出許多。」這是學生的結論。當然,這份報告不足以證明食用油與匯率的精確關係,但匯率與進口物價的「反比關係」卻是必然,這也就是彭淮南不斷強調的:「匯價不可能同時讓出、進口商滿意,更要為廣大消費者及一千五百萬弱勢機車族著想。」「連中國都在轉型內需了,你們也應該想想新的成長計畫。」這是榊原英資給台灣的建議。的確,中國正在試圖提振內需,這個計畫走了三年,至今雖然仍在跌跌撞撞,但至少已經正面回應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既定趨勢。

仍然卡在「出口救經濟」思惟裡的我們,面對的問題其實和安倍的困局相似,是不是該想想,為了「拚出口」,台灣已付出多少成本?而在世界經濟轉型的此時,「拚出口」又能拚出什麼樣的未來前景?﹁停止一味追求出超﹂,或許才是台灣的答案。

實質有效匯率

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ndex, 簡稱REER),是用來衡量一國貨幣匯率對於主要貿易對手國一籃子貨幣的高低水準指標,由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目前該指數以2010年為基期,當匯率高於對手國的一籃子貨幣時,REER就會高於100,反則低於1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4

美聯儲100周年:沒有美聯儲 世界難道不會更好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657

BY Mark Spitznagel,原文刊載於《機構投資者》。 100年前,1913年12月23日,美國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正式簽署了聯邦儲備法案,美國金融機構從此迎來了一位原本並不需要的“婆婆”——美聯儲。 很多人簡單地認為現代國家必須要有一家央行,這就像一個大城市需要有機場和高速網絡一樣屬於標配。但在1986年,也就是美國第二銀行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特許到期後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都沒有中央銀行。 在美聯儲的百年紀念日,我們不妨問問,美聯儲對經濟的繁榮到底是好還是壞? 歷史課本上說,美國人在1907年的大恐慌中領悟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那就是有必要建立了一個“最後貸款人”,以免像摩根大通這樣的金融機構在發生資金困難時無法在金融市場籌到足夠的資金。每到這個時候,央行都可以通過靈活的手段,釋放一定的流動性。 但很顯然,央行並沒有履行好阻止金融恐慌發生的職責。在經濟大蕭條的前期,也就是美聯儲開張後的第十五個年頭,股市出現大崩潰,這段時間的騷亂比美聯儲成立前的任何時候都要多,僅1933年就有近4000家商業銀行倒閉。 也有人對此進行辯護,最典型的觀點是,美聯儲確實難辭其咎,但如果當時羅斯福新政已經到位,那幫學院派的經濟學家也意識到他們在1930年犯了什麽錯誤,那麽美聯儲應對危機時可能會更從容更有效率。 他們也認為,如今再來質疑美聯儲的作用是非常愚蠢的,因為我們已經從過往那麽多次的危機中學到了不少教訓,美聯儲在做決策時會將這些經驗都考慮進去。 但這怎麽解釋2008年和2009年重演的金融危機呢?在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間,大約有500家銀行破產。 這次肯定會有人再跳出來辯解,美聯儲對經濟的穩定增長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央行,經濟會因經濟周期而出現劇烈波動,而當經濟出現過熱的時候,央行可以提高利率,反而言之,經濟出現蕭條的時候,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刺激經濟。 而實際上,美聯儲的做法只是哄騙那些資本家做些不利於經濟穩定的事情。例如,美聯儲通過人為的低利率創造了一種幻象,讓大家覺得儲蓄增加消費走高,而所有的資產都能值更多鈔票。這種詭計只是推遲了市場重歸現實(通常是走向崩潰)的時刻。 許多經濟學家如今已經認識到,科技泡沫破滅後的房地產泡沫實際上格林斯潘執掌的美聯儲采取人為低利率所帶來的後果。那時,超低利率被認為是促進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模板:經濟需要一劑興奮劑來刺激消費和支出,尤其是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 如今來看,這些教科書式的政策守則似乎又錯了。經濟學家George Selgin、William Lastrapes和Lawrence White分析了美聯儲政策記錄,他們發現就算僅聚焦二戰後的這段時期,也無法證明,相較於前美聯儲時代,美聯儲對經濟的穩定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在其他經濟部門,我們並不需要依靠一群專家組成的委員會來確定價格,而在金融領域,美聯儲的FOMC掌握著設定聯邦基金利率和其他關鍵利率目標的權力。如果我們都認同央行的貨幣政策和確定利率的方式不會給市場帶來作用,那我們為何會預期他們能給金融系統帶來穩定性呢? 所以在美聯儲100周歲生日時,我們確實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沒有美聯儲,這個世界難道不會變的更美好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11

神華為何滿世界找煤

2013-12-23  NCW
 
 

 

在國際礦業巨頭紛紛離開傳統煤炭行業時,一心想成為大型國際化綜合性能源企業的神華卻在逆勢海外擴張 ◎ 本刊記者 張伯玲 文zhangboling.blog.caixin.com 在國際礦業巨頭紛紛調整資產 配置離開傳統煤炭行業時,中國最大的煤炭企業——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神華)卻加快了海外投資煤炭的步伐。

2013年12月2日, 有俄國媒體報道,神華擬投資80億美元于哈薩克斯坦境內的煤炭生產。這一巨額投資令市場錯愕。神華海外投資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士對財新記者否認了該消息,稱“ 哈薩克斯坦煤礦資產價格已高,除非政治因素,神華不會考慮投資”。不過他證實,神華的確在滿世界找煤。12月11日,神華宣佈獲准在靠近中俄邊境的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勘探和開發Zashulanskoye 煤礦床。此前的10月底,神華與蒙古國簽署了貿易合作協議,並簽下了一條連接塔本陶勒蓋煤礦的鐵路項目,這令一度僵持的塔本陶勒蓋煤礦投資項目重現轉機。此外,神華目前還在澳大利亞考察多個煤礦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煤炭業境外並購活動達到巔峰後,2013年中國煤炭企業並購交易量持續下滑。“ 近兩年煤價一路下跌,整個行業進入寒冬,企業效益受到影響,沒有富餘資金進行投資,而且煤炭開采出來也賣不出價。受此影響,煤炭企業海外投資熱情降低。”國家安監總局煤炭信息研究院院長黃盛初在12月初的一個論壇上表示。

神華近期的逆勢擴張令業界關注,如此會否重蹈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覆轍——虧損經營呢?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給出了相對樂觀的評價,而這種樂觀主要源於對神華海外並購策略的分析。

價格因素非常重要

12月11日,神華宣佈將投資近9.1億美元在俄羅斯開發煤炭以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煤炭年產能是600萬噸。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神華先與俄羅斯多元化礦業、金屬和能源巨頭En+ 集團子公司東西伯利亞煤炭無限股份公司(Vostsbiugol)各出資50% 成立合資公司Razrez Ugol LLC,然後通過這家合資公司參加外貝加爾地區當局的許可拍賣。該合資公司出價2.5億盧布,折合4520萬元人民幣(780萬美元),購入Zashulanskoye 煤礦的勘探和開發許可。

該煤礦床C1高熱量低含硫煤預計儲量2.52億噸,計劃年產能600萬噸,部分煤炭出口至中國。預計2018年正式投產,2021年實現產能最大化。

更大的投資在基礎設施部分。由於遠東地區基礎設施落後,神華還將與En+ 集團計劃建設連接最近火車站的100公里長車道、公用事業線路、飛進飛出的工人營地、主要員工的永久住所以及社會配套設施,總投資約55億元人民幣(9.02億美元)。

“ 自從2009年中俄簽署了能源合作開發後,我們就一直在看俄羅斯項目,”上述神華海外公司管理層人士透露,“除了外貝加爾地區,還看了楚科奇自治區一些地區。不過主要是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神華在蒙古塔本陶勒蓋煤礦的合作項目也在今年10月有了新的進展。塔本陶勒蓋煤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未開采礦,這個競爭激烈的項目此前因蒙古國內政局變化而幾多波折。10月25日,神華在北京與蒙古國相關企業簽署鐵路項目建設和煤炭貿易諒解備忘錄。其中,神華與蒙古國額爾登塔本陶勒蓋公司(ETT 公司)、能源資源有限責任公司(ER 公司)和塔本陶勒蓋公司(TT 公司)代表分別簽署了《關於成立聯合體建設連接蒙古國噶順蘇海圖口岸——中國甘其毛都口岸鐵路項目諒解備忘錄》和《中蒙煤炭企業關於促進煤炭貿易諒解備忘錄》。

此外, 在今年6月也有媒體報道,神華有意與其他企業一起競購力拓在澳大利亞煤礦資產,估價約為3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96億元。

上述神華海外公司管理層人士證實,“ 力拓高層的確曾就出售澳大利亞煤礦資產一事親自拜訪神華,我們明確拒絕,因為價格太高。”他透露,神華目前在看的澳大利亞項目“ 不止一個”,因為煤炭資源豐富、政局相對穩定的澳大利亞是神華海外考慮的一個重要地區,“ 同時,目前中國的環境治理,使得中國轉為採用更潔淨的燃料,而澳大利亞煤炭正是這種優質煤炭”。

他強調,神華海外投資煤礦,非常重視價格因素。12月2日《俄羅斯商業咨詢日報》報道稱,神華擬投資80億美元于哈薩克斯坦境內煤炭生產。哈薩克斯坦出口和投資股份公司副總裁卡爾曼諾夫稱,神華投資的煤炭年加工能力達600萬噸。首期神華將投資20億美元,後續投資額為60億美元。但這位神華海外公司的管理層人士否認了這一交易,稱“80億美元的價格投資這個規模的煤礦,我們是不會考慮的”。

銷售不是問題

神華的第一個煤炭海外大單是2007年,以3.31億美元投資建設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省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規模2×150MW 燃煤機組和一座年產約230 萬噸的露天煤礦。2008年神華在澳大利亞獲得了沃特馬克煤礦項目、烏淖斯和馬斯洛風電項目。

2008年歲末上任的集團董事長張喜武,更堅定了神華要走大型國際化綜合性能源企業之路。“ 神華海外開發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為了擴大資源量;二是要擴大資源品種,未來除了煤炭,還可能尋求其他礦產品資源;三是經營的地域區域多樣化和國際化。”上述神華海外公司管理層人士表示,國際礦業巨頭都是走這一路線,比如美國博地能源公司(Peabody Energy Corporation),美國境內煤炭儲量約占85%,在澳大利亞的煤炭儲量約占15%。

他同時透露,神華開始海外並購與中國煤炭行業逐漸從出口轉向進口的環境休慼相關。目前神華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煤炭進口商。

自2009年中國首次成為煤炭淨進口國之後,由於進口價格低廉,煤炭的進口量迅速攀升。根據海關數據,2012年中國煤炭進口量達到2.9億噸,2013年前11個月的進口煤量達2.9億噸。2012 年神華進口煤炭2500萬噸,預計2013年進口量將增長到3800萬噸。

山西汾渭能源咨詢公司價格組經理曾浩分析認為,煤炭在未來幾十年仍將是中國主要的消耗能源,目前通過長距離海運的進口煤到港價格與國內煤價有每噸50元左右的價差,約有20-30元/ 噸的利潤。現在除新疆、寧夏等西部地區,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對進口煤依賴性仍較大,神華海外買煤礦主要是為了占據進口煤炭市場。

在曾浩看來,神華有很好的銷售渠道和模式, 老客戶占60%-80%, 僅有20% 是內耗、散售,“ 所以對神華來說 銷售不是問題”。

參與基建化風險

目前,煤炭市場的行情看起來並不利於海外並購。

穆迪12月11日發表的《2014年亞洲鋼鐵與煤炭行業展望》指出,煤炭量增加影響了煤價反彈的可能性。該機構預計,2014年動力煤價格將保持不變,每噸80-85美元,煉焦煤價格將維持在每噸150美元左右。

在海外煤炭並購方面,走在前面的兗州煤業(600188.SH/01171.HK) 被穆迪調低信用評價,將其發行人評級和高級無抵押債務評級由“Baa3”下調至“Ba1”,認為公司盈利水平下降超出預期。兗州煤業上半年業績受煤炭價格下跌影響,雖銷量同比上漲6.8%,但銷售額同比下降10.8%,今年前三季度虧損 5.89億元,主要是澳大利亞項目的虧損。

近期澳大利亞政府放寬了兗州煤業對澳子公司持股比例限制,主要原因也是考慮到澳大利亞煤炭產業發生的巨大變化,包括煤炭需求增長放緩、煤價持續下跌、諸多礦場關閉等因素。

“ 煤炭需求下降,價格下跌,對神華來說肯定也有影響,但是神華的海外項目選擇並不是盲目的。”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研究員李朝林認為,以神華一直想參與的蒙古項目為例,蒙古國的焦煤都是優質焦煤,而中國市場優質焦煤很少,“ 目前從蒙古進口焦煤到秦皇島的價格與從山西到秦皇島的價格差不多。

一旦神華修好蒙古鐵路,進口焦煤的成本肯定能降下來,價格將更具優勢。”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神華規避風險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在海外並購時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 神華的海外投資策略主要是通過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蒙古、俄羅斯、美國的並購獲取煤炭、頁岩氣等資源和技術,在獲取資源的同時獲取鐵路的陸位、港口的碼頭以及電廠的電源點這三種資源。”上述神華海外公司管理人士透露。

從最近神華所簽署的海外項目來看,鐵路建設是其海外開發煤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蒙古煤炭開發為例,目前蒙古只有一條南北主幹線鐵路,從俄羅斯穿過烏蘭巴托到達中國二連浩特,此外還有三四條與之連接的支線鐵路,遠不能滿足目前需要,更不用說塔本陶勒蓋煤礦投產後的運輸需求。

“ 神華在國內有自己的鐵路,在俄羅斯、蒙古等鄰國建設鐵路後,國內國外鐵路網可連接起來,這是神華的優勢。”煤炭貿易專家黃騰對財新記者表示,聯合開發鐵路,雖然投入很大,但這是神華的另一個盈利點。

2009年,神華籌建由內蒙古甘其毛都口岸至包頭萬水泉車站的甘泉鐵路,該路線屬國家Ⅰ 級單線電氣化鐵路,2011年順利通車,其北端的甘其毛都口岸距塔本陶勒蓋煤礦南端僅180公里。

而甘其毛都口岸作為中蒙邊境口岸,對應的正是嘎順蘇海圖邊境站。此次神華與蒙古簽署的就是建設蘇海圖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的鐵路。

俄羅斯的情況也是如此。目前俄羅斯遠東鐵路的運力已經接近飽和,基礎設施老化,再加上中俄兩國每年幾十萬噸的石油運輸也通過鐵路,更顯運力不足。此次神華與En+ 集團也計劃投資鐵路建設。

鐵路的利潤率在神華的各項業務中是毛利率最高的。目前神華擁有五條相連的自有鐵路專線,可以將煤炭運輸到港口銷售給內地及其他國家和地區。根據神華財報,從2009年至今,鐵路的毛利潤率一直在40% 以上,遠高于20%- 30% 的煤炭毛利潤率。

曾浩認為,鐵路一旦修建起來,俄羅斯、蒙古的煤礦資源可通過神華的鐵路運到中國,神華即使在煤炭銷售方面的利潤很少,但鐵路的利潤不可忽視。

不過,鐵路建設也非易事,另一位煤炭行業分析師認為,“ 由於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跨度非常大,加上氣候和地質條件惡劣,在俄羅斯投資建設一公里鐵路需要150萬美元,遠高于60萬-80 萬美元的國際平均價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07

均衡利率是負值?這才是正常的世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820

三年前,Nick Rowe描述了這樣一個“怪異世界”:在那里,均衡利率“等於或低於”經濟的長期增長率、而非我們此前習慣的“高於”。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泡沫難以避免,因為投資者們尋求正收益。這正是薩默斯在近期那個著名的“長期增長停滯”演講所說的。 但Frances Coppola並不認為這很怪異,相反,她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正常,而我們此前才真正生活在一個怪異世界里,那個世界由不穩定的龐氏騙局構成,最終崩潰並且重組。 下面是她對此的解釋: 投資者不應去期待安全資產(包括受保險的存款、國債以及最近越來越紅火的地產)的實際回報率持續高於經濟的真實增長率。從感覺上看,無風險利率持續高於經濟增長率的經濟體在長期無法處於穩定的均衡狀態。這將持續出現財富由年輕人向老年人、依靠收入謀生的人向擁有資產的人轉移的現象。長期看,年輕人和窮人要麽更貧窮、要麽背上更多債務,而老年人和富人則越來越富裕。最終,這個體系將不可持續,並且發生崩盤,資產持有者將在這一過程中損失大量的財富。 Andy Harless也贊同這樣的看法,他寫道: 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自然的真實利率通常是正數。我對此存有懷疑,但沒關系,因為我準備拋棄所有這些概念。一旦我們用預期的正常增長率來代替預期通脹,這樣我們就不用處理所謂的自然利率的概念了。接下來我們討論一個無風險利率,由於資本需要回報來補償所承擔的風險,這就使其很難在達到均衡時維持利率等於經濟增長率,更不用說高於增長率了。 因此,均衡的實際利率應該等於或低於經濟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當經濟增長非常低時(比如過去這幾年),均衡利率很可能是負值。正如英國央行卡尼在近期的演講中所描述的英國經濟那樣: “正如央行政策立場所反映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認為(英國的)均衡實際利率一直並且將持續為負值。” 如果均衡利率是負值,那麽無風險資產的真實回報率也應該是負的。如果不是,這意味著真實利率太高了...而這結果將壓抑經濟產出、造成失業和通縮壓力。如果無風險資產的持有者依靠其政治影響力讓利率政策偏向自己,那麽這將對整體經濟造成傷害。卡尼點評所體現的意義就是:由於負實際利率,持有無風險資產的英國儲蓄者(包括受保險存款和國債)必然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遭遇資本的損失。從另一個角度看,持有無風險資產的持有者必須要面臨對其資產的稅收。我們將這種稅收看作政府對這些處於擔保的費用。或者,也可以說著代表著“安全”這一看不見的資產的價值。 我們從未把“安全”當成一個正資產。但“風險”作為一個負資產卻處於風險定價理論的核心。資產的價格按其風險程序進行貼現所得。最有價值的資產是那些完全安全的資產,即毫無虧損的風險。而價值最低的資產是那些有很大可能虧損的資產。投資者想要為那些損失的可能性得到補償,因此風險越高的資產回報就越高。 在債券市場,這就被表述成價格與收益率的相反關系:價格越高,收益率越低。 但假設我們將無風險(比如安全性)作為一個正資產?這就是Harless實際上所說的: 與將完全的無風險作為一個前提並在此後加上一個風險溢價不同,我們將平均風險作為前提,這相當於承認一些風險是生活的常態,而完全的無風險是異常且高成本的。通過將經濟的增長率作為預設的前提,Harless進一步暗示風險對於經濟增長時必須的,而安全則有經濟成本。真正的安全資產的真實回報率因此也應該低於經濟的長期增長率,這其中的差別就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資產“安全”所帶來的負真實回報。 “安全資產”的價格可能被極大的擾亂了。投資者毫無道理的期望在安全資產上獲得高於經濟增長率的回報。還記得價格方向與收益率相反嗎?這也適用於安全資產。如果安全資產的回報相對於增長率應該打個折扣,那麽對於能夠獲得溢價的安全資產,這或者是由於被嚴重低估,或者是由於其並非真正的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22

德國成為世界經濟的最大「失衡製造者」?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434

在過去幾十年裡,美國和亞洲國家之間的巨額貿易逆差一直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先是日本,然後是最近幾年的中國。雖然這仍然是個問題,但我們現在可能正面對一個新的失衡,而且其已經引起了政治家、經濟學家和市場的注意。

下圖顯示了各主要國家經常賬戶盈餘佔其GDP的比重。而一個國家的盈餘尤為明顯——德國。

根據美銀美林的分析,德國大規模的經常賬戶盈餘將主要影響以下兩個方面:

1.歐元區內部將產生摩擦,尤其是因為德國資產在升值,而邊緣國家卻在經受通縮的壓力。美林寫道:

德國的盈餘對2014年的金融市場存在著深層的意義。第一,這加劇了歐洲央行設定貨幣政策的難度。在德國不斷增長的經常賬戶盈餘,德國的房地產價格開始上漲,與邊緣國家國家所面對的低通脹困境之間取得平衡並不容易,雖然後者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犧牲增長降低了邊緣國家的經常賬戶赤字。不管是否將在2014年發生,到了某個時候關於歐元區財政政策的討論將必須啟動,儘管存在政治困難。歐元區的金融問題將在未來某個時候再次衝擊全球金融市場。

 

2.這種失衡很可能對外匯市場造成影響,特別是日元相關的。美林寫道:

第二個影響在於日本的匯率問題。一方面德國的經常賬戶盈餘一直在擴大,另一方面日本的經常賬戶狀況卻在大幅惡化。通過對比2010年和2013年日本的貿易盈餘,顯示了其已經下跌了16.1萬億日元(佔日本GDP的3.2%)。其中約一半(7.5萬億日元)是非能源貿易,超過2萬億日元是與歐盟的貿易,剩下的是與亞洲國家的貿易。預期2013年日本將出現11-12萬億日元貿易赤字(佔日本GDP的1.2-1.4%)。雖然日本的收益項目將能保持經常賬戶為正值,但盈餘很可能少於日本GDP的1%。

...經常賬戶失衡情況的改變看起來與我們外匯策略團隊的預測相符——日元對歐元的反彈空間是相對有限的,2014年日元兌美元應該會繼續貶值。

2014年德國的經常賬戶盈餘應該會成為更熱門的話題,因為德國的經常賬戶盈餘將繼續「領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34

黃金暴跌,為何對世界是件好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255

下圖為2000年以來,每年黃金價格變化情況,2013年為十多年來黃金首次暴跌。Business Insider專欄作者Joe Weisenthal認為,黃金重挫對世界而言是一件好事。原因有三點:1. 最明顯的原因是,黃金暴跌,是由於經濟在好轉,人們不再認為全球經濟將崩盤。美國經濟還不錯,歐洲債務危機結束了,中國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不大,全球金融系統面臨的風險也不大。2. 隨著金價下跌,企業花費大量人力和能源挖掘金礦的動力在下降。對世界來講,花費大量資源去挖掘金礦是一件悲哀的事情。3. 黃金下跌應感到高興的真正原因是,它證實了多年來經濟學家們建立的經濟學理論是有價值的。如果大規模政府赤字和大量QE導致惡性通貨膨脹,黃金飆升至10000美元/盎司,此時人們可能正在思考:我們對經濟知道些什麽,我們如何阻止危機發生。黃金投資降溫表明傳統經濟學理論或多或少是正確的。經濟學知識價值數萬億:經濟學家們運用相關知識,使美國從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很快地走出來,全球經濟緩慢複蘇。黃金暴跌表明人們從危機意識中走出來,證明多年來人們對經濟學的理解是正確的,這是值得高興的。

黄金,美国,美国经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51

世界最古老的銀行處於崩潰邊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243

當今世界最古老的銀行——意大利第三大銀行西雅那銀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的一項重要籌資遭到延遲,使其面臨國有化風險。意大利政府希望避免這樣的局面發生。 今年1月,在大股東的帶領下,西雅那銀行的股東拒絕了總額達30億歐元的籌資計劃,將籌資事宜推遲到5月12號。西雅那銀行的大股東是一家慈善性銀行基金,與當地政府有著緊密聯系。西雅那銀行主席Alessandro Profumo和首席執行官Fabrizio Viola可能因為與大股東發生前所未有的沖突而選擇辭職。前幾日Profumo表示,他與Viola將於下月決定是否辭職。西雅那銀行預計將於2014年1月中旬召開董事會會議。 當前人們關註的焦點轉向了意大利經濟部和意大利央行。意大利經濟部負責監管銀行基金會,意大利央行也在密切關註西雅那銀行籌資的進展情況。 西雅那銀行需要籌資來償還今年初意大利政府提供的41億歐元援助,以避免國有化發生。歐元區債務危機和衍生品交易給西雅那銀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本次籌資也是西雅那銀行重組計劃的一部分,重組計劃得到了歐盟委員會的同意,目的是讓銀行徹底償還政府援助資金。 當地時間周日晚,ANSA新聞通訊社報道,意大利財政部發言人表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將援助資金退還給納稅人,意大利政府沒有興趣將西雅那銀行國有化。有消息稱,意大利財政部將繼續鼓勵各方參與進來,找到解決方案。 Profumo和Viola已經確定數家銀行為西雅那銀行提供資金,但前提是要在1月底前啟動籌資。他們稱,籌資延遲令籌資更為艱難,因為意大利和歐洲其它銀行也在尋求新的資金,以應對嚴格的檢查,這會觸發西雅那銀行國有化。 目前,西雅那銀行大股東Monte dei Paschi基金會持有足夠多的股權來否決任何決定。基金會希望通過延遲籌資來為自己贏得更多時間。基金會希望減持33.5%的股份,用以償還債務。基金會負責人Antonella Mansi表示,1月份增資將極大地稀釋基金會持有的股份,導致基金會無法通過出售股份來償還3.4億歐元債務。 意大利西雅那銀行成立於1472年,總部設在意大利中部中世紀的古城西雅那城市。西雅那銀行總資產約1300億歐元,目前共有工作人員約12000人,在意大利本土設有1900多家分支機構,在紐約、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馬德里、香港等地設有分行,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代表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52

2013年博客來暢銷榜唯一華文作家 肆一:你不能改變世界,要改變的是自己

2014-01-06  TWM
 
 

 

各家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上,「肆一」的名字頻繁出現。

短短兩年不到,推出的兩本書皆在暢銷榜熱燒。

新作《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亦是各書店暢銷預購的前幾名。

他,究竟是何許人也?

撰文‧蔡曜蓮

在二○一三年博客來年度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十名中,九本是外國作家的翻譯作品,只有他,是唯一一位華文作家。在誠品書店,他是年度暢銷書第三名的作者,是榜單中「唯二」的華文作者之一。另外,他也一舉搶下了誠品心理勵志類年度銷售榜的第一名、第五名。

他是「肆一」。兩年不到,這個名字在台灣主流書壇的聲勢扶搖直上。談起短時間內竄紅的感想,他維持一貫謙沖有禮的微笑,「有點像在作夢一樣,」然後他也這麼說:「日子還是要踏實的走下去啊!」事實上,即使已經暴紅,但「作家」的身分仍然只是他的副業,「我還不打算辭去我在另一家出版社的編輯本職。」因為生日是十一月十一日,大陸俗稱的光棍節,所以筆名就取為「肆一」,而他所書寫的內容,倒也確實聚焦在單身者的情愛失落,以悲傷筆觸為基調,卻不令人感到絕望,文字細膩溫暖,讓讀者錯以為彼此經歷的是同一場情感盛宴,彷彿肆一根本就曾親臨自己的悲歡,然後也能陪著自己在情感的餘燼裡取暖。

好巧 光棍節出生

寫單身者的情愛失落特別有感但是,寫兩性的作家這麼多,雪中送炭的取暖文也不在少數,是什麼讓他與眾不同,贏得讀者的認同?當初替他和出版社牽線的多年好友表示,「他的文章之所以能夠精準引起讀者共鳴,不僅僅是因為他懂得安慰在感情中受挫的人,同時也點醒讀者,愛情有時和人們想像的不一樣。」雖然是療癒系作家,但在他溫婉文字的背後,總暗藏了幾句話,一針見血地直指玫瑰色浪漫裡的現實一面。

「作夢的前提是認清現實!」這是肆一書中傳達的軸線,是他暴紅後的感言,同時,也是他一路走來的真實體悟。外界看來,肆一像是主流文壇的不速之客,成功彷彿是一步登天,然而在此之前,他其實經歷了一段艱辛的跋涉,即使面臨挫折,也從未放棄。

肆一生長在台中新社的傳統三合院,從小和奶奶、叔叔等家族親戚住一起。「我們絕對稱不上是書香世家。」爸爸是紡織廠的貨運司機,長年在外奔波,媽媽原本在田裡務農,後來則在紡織廠工作。

「童年時,我對爸爸的印象是很淡的。」但他依稀記得,「爸爸難得在家休息時,總會看他隨手翻起一本某人的傳記或雜誌……。」談起爸爸,肆一的語氣中藏著惋惜,「他應該是愛讀書的,但家裡孩子多,爸爸國中畢業就得開始工作了。」他想,父親或許也有夢,但卻必須臣服現實。

沒有把自己的遺憾強加在孩子身上,肆一說,「爸爸沒有逼迫或者刻意鼓勵我們讀書,倒是我自己有樣學樣,小時候會試著翻翻他在看的書,當然看不懂,但至少,生活裡開始習慣了有『書』的存在。」國中畢業後,肆一離家獨自到外地求學,就讀於大甲高工美工科,原本相處不多的父子關係有了意外發展。當時,每周六學校須上半天課,爸爸為了接他回老家過周末,常特意繞遠路在校門口等他放學。

車上漫長的共乘時光,父子兩人零零碎碎的交談飄散在空氣中,和窗外飛逝的風景糊在一起;談什麼?肆一多半已經想不起來了,卻始終記得父親握著方向盤的手,載著自己回家的側臉。那年代的父親還帶著傳統的權威,父子間難免存在著距離感,難得的共同交集,就是彼此對文字的熱愛。

也許是從小的潛移默化,父親對於文字的夢,悄悄地注入了肆一的心裡。然而,肆一繼承的不只是夢,也包括了認分克服現實生活的精神。

「出版自己的書籍,肆一凡事都親力親為」,名牌誌叢書編輯劉又瑜說,肆一是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設計出身的他,對視覺美感吹毛求疵,再加上出社會後長期從事編輯工作,對於書籍的產製流程極有概念。「和他合作的好處是,他不會提出天馬行空的想法,要求編輯執行;但另一方面,因為注重細節,他常『折磨』美術編輯,從字體、字型的呈現,都有嚴格的要求。」

轉折 受大A的影響

經營臉書專頁,贏得粉絲喜愛除此之外,他對行銷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連出書主題也配合「節氣」。第一本書《想念,卻不想見的人》在一二年年底出版,用意在陪讀者度過寒冬;第二本書《那些再與你無關的幸福》選在一三年五月,春夏交替、花開正盛的時節,鼓勵讀者嘗試新的人、事、物。

在成為兩性作家之前,時常自助旅行的肆一曾用真名出過幾本遊記。遊記的銷售並不出色,中間甚至因此停筆了兩年。自認文筆不比別人差的他,不免因銷量不理想感到挫折,但憑著對文字的熱情,又在部落格上試寫文章,主題從遊記轉到兩性相處,後來受到「姊妹淘」網站編輯的賞識,受邀成為寫手之一,在出版界工作的好友繼而將他的文章轉介給三采出版社。

當時的三采旗下還有另一名作家,大A。同為網路作家的大A,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有成,一一年成為台灣第一位出書的臉書作家,至今臉書專頁的粉絲超過二十四萬人。

受到大A的影響,肆一也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於是,他認真地經營粉絲專頁,隨時和粉絲分享生活中的瑣事,但贏得粉絲喜愛的同時,也遭遇網友的惡意留言,批評他的文章「沒內容」、「看不懂」等。

面對銷量受挫與惡意留言等打擊,肆一強調,「你不能改變世界,不能改變個人,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沮喪時,他當然也曾想過,為什麼這麼努力了還是不夠?「如果是五年前或十年前的自己,可能會覺得人生是有挫折的。」但隨著年歲增長,他體悟到心境決定一切,「與其專注失敗,不如仔細想想,自己能從失敗中獲得什麼。」肆一更舉了《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這部英國科幻愛情片,來解釋自己的觀點。電影描述一名男孩具有穿越時空的超能力,他能自由回到過去。有一次,他喜歡的女孩到他家的別墅度假。他一直拖到假期結束才告白,女孩說:「你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說?我都要離開了。」男孩一聽,立刻使用超能力回到女孩剛來的那天;他興匆匆地向女孩告白,然而,女孩卻說:「我們才剛認識耶……。」「所以啊!人生沒有所謂『最好』的時機。」肆一認真地說:「只有現在!重點是珍惜現在,想想什麼是你現在就能做到的事。」

人生總有遺憾

「怎麼看待錯誤更關鍵」

接下來,肆一開始帶著溫暖的笑容說教了:許多人都希望自己擁有超能力,可以任意地回到過去,說出某句關鍵的話,阻止某件悲劇的發生,讓世界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更傾斜一點。「可是人生不能改變的事情太多了,不可能要求人生沒有遺憾、不犯錯;比起試圖修正什麼,怎麼看待已經鑄成的錯誤更關鍵。」走到今天,不管發生什麼事,「我總會試著樂觀地想:這可能是上天對我的考驗,要我學會一件我還沒有學會的事情。」年輕人愛作夢,但作夢的前提是認真面對現實的考驗,對於那些因為現實與夢想的差距,而感到挫折的年輕人,肆一是這樣建議的:「再想一想,自己真正認同的是什麼?如果你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麼,現實或許會令你挫折,但絕不可能讓你受到重傷。」

肆一

出生:1976年

現職:出版社編輯、作家

學歷: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家庭:未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0

阿里入股360,騰訊投資京東,互聯網世界大戰全線開戰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43.html

又到了歲末年關,互聯網圈里非但沒有消停,反而像娛樂圈一樣熱鬧,而演戲的兩位主角就是騰訊和阿里巴巴。 雙方持續交戰,記者只好隨時跟進。下面就跟i黑馬來慢慢梳理下雙方鬥法的攻防之戰。首先,在O2O領域打得火熱。阿里和騰訊的手里都有哪幾張牌?目前在阿里的O2O戰線之中,有自己投資的美團、丁丁優惠、高德地圖以及投資過的快的打車等外圍戰友,同時也有微淘、淘點點等戰略級的新產品。去年12月開始,阿里突然開始加快在O2O領域的步伐,有傳聞說阿里今年將重點投資布局O2O。而騰訊的武器也不少,除了自己依托微信重點推廣過的微生活以及微信這張大王之外,其他的諸如搜狗地圖、soso地圖,還有自己花巨資投資的新高朋,以及剛剛投資的嘀嘀打車。另一方面,雙方的O2O戰火蔓延到了媒體公關戰。無論是微淘的O2O案例,還是微信的O2O案例,都不時見之報道。從雙方最近不斷通過媒體推廣O2O案例可以看出已經到了刺刀見血的時刻,而阿里也的確對於微信的O2O非常忌撣。第二,騰訊鐵了心要做電商。這兩天廣泛流傳的傳聞是,騰訊即將入股京東。先不論消息的真實,這個時候突然傳出這個消息也有點公關戰的味道。微信的巨大想象力很可能幫助騰訊抄阿里的近道,若與京東順利結盟,阿里的核心業務電商將會遭遇京東更加強有力的阻擊。雙方的合作似乎有跡可循,在上次東哥美國遊學歸來的首場發布會之中,東哥提到京東最大的業務在一線城市,希望未來能打入二三線城市的腹地,而二三線城市恰恰是淘寶的陣地。京東想要完成縱深戰略,或許可以借助騰訊的力量,要知道,QQ廣大的用戶群體很多都是二三線用戶。雙方有結合不奇怪,或許不只是資金合作。第三,阿里推出遊戲平臺,攔截騰訊最大的現金牛。就在騰訊投資京東的傳聞喧囂至上的時候,阿里於今天宣布推出手遊平臺,並表示要打破騰訊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阿里與遊戲開發者的分成比例為2:8,其中開發者可以獲得70%的分成,還有10%將會捐助給公益基金。據了解,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是該平臺的負責人,他此前系騰訊集團副總裁,負責騰訊數字娛樂及多媒體業務。他表示,對於單機版遊戲合作者,第一年阿里巴巴將完全免費為其提供服務,聯合運營的遊戲則采用8:2的分成模式,其中阿里巴巴僅拿20%以覆蓋成本和用戶激勵,遊戲開發者獲得70%的收益,剩余10%將用於支持農村孩子教育發展。而這一招很厲害,就在騰訊希望結盟京東來在電商領域殺阿里這一招的時候,阿里利用遊戲分發平臺來對抗騰訊,不得不說是一步釜底抽薪的招數,騰訊本質上是一家遊戲公司,其收入超過六成來自於遊戲,阿里如果通過高分成來將騰訊大後方拖垮,豈不是妙招?第四,阿里要跟360結盟了。關於阿里的消息還不止步於此,據未經證實消息傳聞,阿里將投資360,談判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不過,合作模式還未確定,傳聞稱或類似於阿里投資新浪微博時的換股形式,或共同組建合資公司。目前來看,阿里和360的合作算是互利,阿里可以靠360為電商業務輸送流量,360則可以完成流量變現。不過,或許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二者的關系,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360和京東是除BAT之外,中國互聯網格局中至關重要的力量。若騰訊投資京東、阿里入股360屬實,互聯網格局會發生巨大改變。至此,i黑馬相信大家可以重新審視一下阿里和騰訊的這場戰爭,如今的中國互聯網正在進入集團對戰的趨勢。當然,還有另外一股勢力不可忽視,那就是百度及其背後的PPS、去哪兒、糯米等聯合形成的第三集團軍。這樣來看,互聯網之間的世界大戰是不是一觸即發?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靜靜 寧詠微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