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美聯儲100周年:沒有美聯儲 世界難道不會更好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657

BY Mark Spitznagel,原文刊載於《機構投資者》。100年前,1913年12月23日,美國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正式簽署了聯邦儲備法案,美國金融機構從此迎來了一位原本並不需要的“婆婆”——美聯儲。很多人簡單地認為現代國家必須要有一家央行,這就像一個大城市需要有機場和高速網絡一樣屬於標配。但在1986年,也就是美國第二銀行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特許到期後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都沒有中央銀行。在美聯儲的百年紀念日,我們不妨問問,美聯儲對經濟的繁榮到底是好還是壞?歷史課本上說,美國人在1907年的大恐慌中領悟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那就是有必要建立了一個“最後貸款人”,以免像摩根大通這樣的金融機構在發生資金困難時無法在金融市場籌到足夠的資金。每到這個時候,央行都可以通過靈活的手段,釋放一定的流動性。但很顯然,央行並沒有履行好阻止金融恐慌發生的職責。在經濟大蕭條的前期,也就是美聯儲開張後的第十五個年頭,股市出現大崩潰,這段時間的騷亂比美聯儲成立前的任何時候都要多,僅1933年就有近4000家商業銀行倒閉。也有人對此進行辯護,最典型的觀點是,美聯儲確實難辭其咎,但如果當時羅斯福新政已經到位,那幫學院派的經濟學家也意識到他們在1930年犯了什麽錯誤,那麽美聯儲應對危機時可能會更從容更有效率。他們也認為,如今再來質疑美聯儲的作用是非常愚蠢的,因為我們已經從過往那麽多次的危機中學到了不少教訓,美聯儲在做決策時會將這些經驗都考慮進去。但這怎麽解釋2008年和2009年重演的金融危機呢?在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間,大約有500家銀行破產。這次肯定會有人再跳出來辯解,美聯儲對經濟的穩定增長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央行,經濟會因經濟周期而出現劇烈波動,而當經濟出現過熱的時候,央行可以提高利率,反而言之,經濟出現蕭條的時候,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刺激經濟。而實際上,美聯儲的做法只是哄騙那些資本家做些不利於經濟穩定的事情。例如,美聯儲通過人為的低利率創造了一種幻象,讓大家覺得儲蓄增加消費走高,而所有的資產都能值更多鈔票。這種詭計只是推遲了市場重歸現實(通常是走向崩潰)的時刻。許多經濟學家如今已經認識到,科技泡沫破滅後的房地產泡沫實際上格林斯潘執掌的美聯儲采取人為低利率所帶來的後果。那時,超低利率被認為是促進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模板:經濟需要一劑興奮劑來刺激消費和支出,尤其是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如今來看,這些教科書式的政策守則似乎又錯了。經濟學家George Selgin、William Lastrapes和Lawrence White分析了美聯儲政策記錄,他們發現就算僅聚焦二戰後的這段時期,也無法證明,相較於前美聯儲時代,美聯儲對經濟的穩定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在其他經濟部門,我們並不需要依靠一群專家組成的委員會來確定價格,而在金融領域,美聯儲的FOMC掌握著設定聯邦基金利率和其他關鍵利率目標的權力。如果我們都認同央行的貨幣政策和確定利率的方式不會給市場帶來作用,那我們為何會預期他們能給金融系統帶來穩定性呢?所以在美聯儲100周歲生日時,我們確實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沒有美聯儲,這個世界難道不會變的更美好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