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行股實證(4):扒扒中間業務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r99.html

年報密集公佈,每天花大量時間閱讀這些東東,銀行實證的系列寫得有點慢。呵呵。前兩篇博文提到銀行網點數,之後俺將蘇寧電器、美邦服飾的開店速度與銀行網點的擴張速度進行了對照。這種比較雖然無聊但很有趣。華夏銀行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網點總數還不到400,光大銀行目前也只有區區600個網點,而蘇寧1年就新開400家店。銀行及其投資者應該感謝銀監會這個婆婆。這個婆婆管得n寬,給a股寒風中投資者額外多穿了一件厚厚的羽絨服。設想如果銀監會對銀行新設網點、城商行異地設立分支機構一概不聞不問,銀行業的競爭將是怎樣一幅圖景呢?

言歸正傳吧。關於中間業務的基礎知識,網頁http://wiki.mbalib.com/wiki/中間業務 說得挺清楚,就不浪費筆墨了。我曾經陪一位民營企業老闆(營業額45千萬吧)找一家外資銀行貸款500萬元。客戶經理就說先交5萬,銀行才讓你準備材料、啟動資信評估之類。這5萬 元就是諮詢顧問費,與最終能否拿到貸款無關。銀行在中間業務上存在一定的調節空間,比如說貸款利率上浮的部分不收,讓客戶以財務顧問費的方式支付給銀行。 再比如說將貸款轉為理財產品,原先的貸款利息收入就變成理財業務收入。「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銀行的這種轉換遊戲估計做了不少。這是分析中間業務遇 到的第一個困難。

為加深一下對銀行中間業務的印象,簡單考察一下工商銀行2011上半年中間業務收入的構成情況(下圖1)。工行中間業務中結算與清算收入比重最大23.9%,其次為投資銀行23.1%, 私人銀行及理財排第三位。工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包括企業信息服務、投融資顧問、銀團貸款服務等業務,其他行通常將此類業務的名稱定為顧問與諮詢服務。但民生 銀行該類業務分為顧問和諮詢、投資銀行。我們對中間業務進行更細緻分析,原期望挖掘哪家銀行的中間業務更具有爆發力。此時碰到第二個困難,由於各銀行的口 徑不一致,銀行之間的細緻比較幾乎是一個impossible mission。比如說北京銀行前兩天剛剛獲得首隻基金託管(08年已獲得資格),此業務將帶來中間業務收益。僅此而已,似乎很難有進一步的解讀。

 

1:工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構成(2011上半年)

银行股实证(4):扒扒中间业务



對於第一個障礙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採取「假裝沒看到」策略來對付。況且,調節手段用 到一定地步就會失效。朋友們如有更好的辦法麻煩告訴我。對於第二個障礙則採用總量而不是細分來克服。下表列示了各上市銀行過去幾年的中間業務收入佔總收入 的比重。應博友的要求被剔除銀行的數據也列出來作為參考。從表中可以看出,擁有眾多網點的四大行在中間業務上優勢明顯。股份制銀行中民生、招商處於領先地 位。分析城商行的中間業務意義不大。

1:各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比重

 

代碼

 

名稱

 

2008

 

2009

 

2010

 

2011H1

 

601288.SH

 

農業銀行

 

11.3%

 

16.0%

 

15.9%

 

20.2%

 

601398.SH

 

工商銀行

 

14.2%

 

17.8%

 

19.1%

 

23.1%

 

601939.SH

 

建設銀行

 

14.4%

 

18.0%

 

20.4%

 

24.3%

 

601988.SH

 

中國銀行

 

17.5%

 

19.8%

 

20.6%

 

21.1%

 

601328.SH

 

交通銀行

 

11.5%

 

14.1%

 

14.3%

 

16.2%

 

000001.SZ

 

深發展

 

5.9%

 

7.8%

 

8.8%

 

9.8%

 

600000.SH

 

浦發銀行

 

5.2%

 

6.0%

 

8.1%

 

10.4%

 

600015.SH

 

華夏銀行

 

4.7%

 

6.0%

 

5.9%

 

9.6%

 

600016.SH

 

民生銀行

 

12.7%

 

12.6%

 

15.1%

 

20.4%

 

600036.SH

 

招商銀行

 

14.0%

 

15.5%

 

15.9%

 

17.7%

 

601166.SH

 

興業銀行

 

8.8%

 

9.8%

 

11.0%

 

14.4%

 

601818.SH

 

光大銀行

 

8.8%

 

13.0%

 

13.3%

 

16.6%

 

601998.SH

 

中信銀行

 

7.6%

 

10.3%

 

10.2%

 

11.0%

 

002142.SZ

 

寧波銀行

 

11.0%

 

10.8%

 

8.3%

 

6.9%

 

601009.SH

 

南京銀行

 

6.8%

 

9.0%

 

8.9%

 

9.9%

 

601169.SH

 

北京銀行

 

4.0%

 

5.5%

 

6.2%

 

9.2%

中間業務與銀行的資產規模、網點數量關係密切啊,其他行要想分得一杯羹,除非做出自己的業務特色,比如說招商銀行(高端的零售客戶)、民生銀行(小微企業、個體商戶貸款)。研究競爭理論的人也許很容易指出這一點,我是繞了很遠的路才意識到這一點。在股份銀行中,華夏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比重長時間保持最低水平。這是不是一家毫無特色、競爭力很弱的銀行呢?2011上半年華夏銀行中間業務佔比大幅提升,中報解釋說「國際結算業務快速增長,國際結算量達到296.68億美元,同比增長60.39%;國際結算收入大幅提高,達到4.20億元,同比增長43.74%。」有沒有瞭解情況的朋友可以告訴我「華夏銀行做了哪些努力,從而取得國際結算業務快速增長的成績」?

結論:

1)中間業務與銀行的資產規模、網點數量關係密切。

(2)股份制銀行要想分得一杯羹,除非做出自己的業務特色。

(3)華夏銀行可以被看作反面的代表,予以剔除。

ps:通過短短幾篇博文,好銀行的輪廓漸漸清晰了。呵呵~

朱文2012-03-16 14:42:32 [舉報]
乖乖,銀行業都快被你扒的一絲不掛了,老股民同學應該請你當投資顧問,呵呵。說到國內的監管機構,不僅銀監會給力,我還力挺證監會。許多一天到晚罵證監會的國內股民根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儘管監管嚴格確實會帶來權利壟斷、利益輸送,但不要忽視了他帶來的好處。中國為什麼會在兩次金融危機中安然無恙,許多不瞭解國外情況,甚至連港股都沒做過的人,就在那指著監管當局罵,根本就是些井底之蛙。


熊熊2012-03-16 14:48:32 [舉報]
與影子武士聊過中間業務這個話題,基本的結論是:
1:四大在中間業務這塊有天然的優勢
2:中間業務的佔比,只有09年的數據最為真實,後面的水分太多


另:中國銀行中間業務佔比高是因為其在連接內外的業務上有優勢。


影子武士2012-03-16 15:02:01 [舉報]
國有銀行的中間業務主要是靠雁過拔毛式的收費,這個雖然有優勢,但是付出的渠道建設成本是相當高的,與股份制無可比性。至於利率轉化的水分有多高,大致可以用2011年和2009年的差額來看,或者等2012年年報出來後去和2011年比較看看,個人認為招商的中間業務最有潛力和優勢。

Mario2012-03-16 15:25:20 [舉報]
等國內的管理會計基礎足夠厚實了,開發出內部資金定價體系,分部門核算業績,這樣的中間業務數據才可信。現在還是打包算吧,民生那些中間收入有多少是貸款利息轉來的。

周振2012-03-16 15:39:25 [舉報]

個人認為興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也很強的。

grant2012-03-16 16:07:27 [舉報]
roic的分子EBIT*(1-稅率)消除了利息費用的抵稅作用,為什麼不用(淨利潤+利息費用)呢?

瀛_Ying2012-03-16 16:21:39 [舉報]
中間業務是要靠存貸來支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09

[轉載]我為什麼不喜歡中國的銀行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l3.html

中國銀行股的問題不在於圈錢,而在於不能夠以高溢價圈錢。如果全部以1.5PB或者2PB增發,大家所看到的就不是壞消息而是好消息了。

現在銀行股為何不斷融資?除了因為銀行業貸款增速過快,高於資本累積的速度之外,要落實巴塞爾資本協議3中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才是最主要原因。

但這些都只是短期問題,這兩年貸款增長過快是因為四萬億的計劃,今年開始銀行業的貸款餘額增長會開始放緩。

當巴塞爾資本協議3中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得以滿足後,將來銀行的資本累積增速只要高於貸款餘額的增速,銀行股便不需要集資了。現在中國銀行股的ROE普遍在20%以上,將來貸款餘額增速不太可能保持在15%以上。多出來的部分就可以用於派息而不需要集資了。

2014年,你願意等待麼?

我炒股喜歡選擇企業,其中有一些企業符合以下標準,則通常不在我喜歡之例:

1、需要不斷融資才能發展的公司;

 2、不需要融資,但是溢利波動,並不是很好的向上走的公司;

3、從不分紅的公司。

滿足以上三點中的任何一點,我都會僅僅關注,等一段時間他們穩定下來後再出手。

 

目前中國的銀行股有一個大缺點,那就是不停的融資,再融資,分紅遠不及融資,

這說明銀行是需要投資者不斷輸血進行發展的,遠不是投資者的現金奶牛,

也許銀行在經過極大發展後會成為現金奶牛,但至少不是現在,等他真的成為現金奶牛的時候,也許我會適當投資的。

 

我看到一些我很尊敬的博主對銀行都是讚美聲一片,所以很是懷疑自己是否有什麼地方考慮不妥,希望大家能夠擺事實點醒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64

求解大型銀行資本金缺口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e18f.html

 

=====中國的大型銀行需要注意的是:在內源融資方面,需要設置合適的分紅比例;在外源融資方面,需要客觀看待配股、定向增發對國有控股股東的財務壓力和股權稀釋影響。同時要從分子和分母兩個渠道進行機制創新,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


求解大型银行资本金缺口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在金融危機衝擊下,主要國家普遍加強了對銀行資本的監管,實行更加嚴格的資本定義,擴大資本覆蓋範圍,並提出系統重要性、逆週期等資本要求。

  

基於此,中國的銀行監管部門於20118月公佈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新資本管理辦法),對大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現階段銀行融資仍佔社會融資總量主體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的信貸增速短期內將無明顯放緩跡象,新增資本需求會繼續上升。

  

以上兩個趨勢性因素,令工、農、中、建、交五家大型商業銀行面臨巨大資本金缺口,初步測算,這一缺口在「十二五」期間將高達4000億元。

  

資本金飢渴成為困擾大型商業銀行的一道難題。可供選擇的解決路徑究竟有哪些?

  

筆者認為:大型銀行拓展資本補充渠道需要同時從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進行拓展。在內源融資方面,需要設置合適的分紅比例;在外源融資方面,需要客觀看待配 股、定向增發對國有控股股東的財務壓力和股權稀釋影響。同時,要從分子和分母兩個渠道進行機制創新,來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

  

 

五大行4000億資本缺口

  

20115月,銀行監管部門發佈了《關於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最新資本監管框架,新監管標準實施後,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為11.5%20118月,銀行監管部門發佈新資本管理辦法,對加權風險資產測算方法進行調整。

  

基於監管部門所要求的風險權重的變化和新資本管理辦法的相關測算要求,以大型銀行20116月末數據為基礎,筆者對權重法下銀行資本充足率及資本缺口所受到的影響進行了初步估算。

  

由於新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中核心資本增加了其他無形資產扣減項、部分資產項目風險權重上升、增加了操作風險資本要求等原因,大型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均下降了0.6個-0.8個百分點左右,除建設銀行外,其餘四家銀行均存在核心資本缺口而無法滿足9.5%的監管要求。

  

總資本充足率情況也不容樂觀,由於風險加權資產增加規模較大,附屬資本計算方法中將原來的貸款一般準備項改為損失準備缺口(即貸款損失準備低於150%貸款撥備覆蓋率的缺口)等原因,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將下降0.7個至1.3個百分點不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均難以達到監管標準。

  

必須說明的是,由於數據可得性有限,風險加權資產調整影響的測算並不完備,部分風險權重增加項並未計算在內,此處進行的整體測算結果可能還比實際情況相對樂觀。因此,由於新監管標準造成的大型銀行資本補充壓力不容忽視。

  

如果拉長分析的時間長度,大型銀行的信貸擴張還將進一步對資本充足率帶來壓力。如果按照未來GDP增速至少為7%CPI增幅4%,信貸增速至少高於名義GDP增速3個-5個百分點計算,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大型銀行貸款規模將維持14%20%左右的持續擴張狀態,對銀行資本的新增需求不容忽視。

  

現擬基於以下假設,對「十二五」時期大型銀行資本金缺口情況進行試測:

 

12012年-2015年信貸增速依次遞減:17%16%15%14%

 

2)利潤年均增速依次為20%19%18%17%

 

3)信貸資產增量與風險加權資產增量比例為11.2(考慮到未來非貸款業務佔比將逐步提升,設定值略高於2011年水平);

 

4)不良貸款率1.3%(考慮到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等領域貸款風險因素的可能影響,設定值略高於2011年水平)、撥備貸款比例2.5%5)分紅比例40%

  

從基於上述假設測算結果可以看出,隨著信貸投放規模逐年擴大,資本需求日益擴大,如不進行資本補充,則至「十二五」期間,五家大型銀行將面臨近4000億元資本缺口,如果不轉變業務模式,則如何拓展資本補充渠道必然會成為大型銀行難以忽視的重要挑戰。

  

 

路徑一:分紅比例下調

  

利用留存收益進行內源融資具有成本低、不稀釋老股東股權比例、銀行具有主動權等優勢,是銀行補充資本金、提高核心資本的最可持續的途徑。如果將現金分紅比例適當調低,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計劃中的信貸增長。

  

基於前述假設條件,如將分紅比例降至30%,則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在2015年前就不再面臨資本補充問題;如將分紅比例降至20%,則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也可不進行資本補充,僅靠內源融資即可補足新監管標準和信貸規模增長所帶來的資本消耗。

  

各銀行單靠利潤留存即可滿足資本補充需求的現金分紅比例上限,也即當大型銀行分紅比例分別降至35.3%26.1%20.8%37.5%4.8%以下時,就不需要新的外源融資即可滿足資本補充需求。

  

考慮到匯金公司在四家大型銀行股改之初先後向其注資6000余億元,由此需靠四家銀行分紅按年支付特別國債利息,降低現金分紅比例會對其財務狀況產生一定影響。

  

按現有控股比例不變進行測算,如果將現金分紅比例降至40%,匯金公司在支付特別國債利息後,還將產生7000億元左右的盈餘。即使下降分紅比例至20%,即前述四家大型銀行均無需外源融資的分紅比例,匯金公司仍將有4000億元左右的財務盈餘。事實上,工、農、中、建四行僅需按照4.5%6.8%5.7%4.9%的比例進行現金分紅,即可滿足匯金公司支付特別國債利息的資金需求。

  

 

路徑二:國有控股股東配股

  

股改上市以來,大型銀行曾在2010年進行過一次以配股和定向增發為主要形式的外源資本補充。

  

財政部、匯金公司、全國社保基金等國有控股股東依靠其歷年累計的現金分紅,即有足夠的財務資源參與大型銀行的配股。「十二五」期間,在其他基礎假設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假設大型銀行已通過調整現金分紅比例至30%進行了內源融資,則資本缺口如表5所示。

  

以上測算結果顯示,在降低現金分紅比例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已不存在資本缺口。假設1)其餘三行均在開始出現資本缺口後,即2012年進行定向增發或配股形式的外源融資;2)三家銀行均一次性補足「十二五」期間全部資本缺口,即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分別補充500億元、550億元和700億元(見表6)。

  

從上述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匯金公司依靠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分紅,就可以在完成對應特別國債利息支出及參加2010年配股後,繼續參加「十二五」時期的資本補充,且仍能有近500億元的財務盈餘。交通銀行由於補充資本規模相對較大,而分紅額度較低,會對財政部造成一定財務壓力,但是考慮到財政部從農業銀行的分紅收入後,綜合來看,財政部仍有財務實力參加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配股。

  

 

路徑三:增發稀釋國有控股權

  

但是,無論分紅是否能夠滿足國有控股股東參與銀行配股的資金需求,只要參與資本補充,都將對國有控股股東的財務狀況造成壓力。那麼如果不參與配股,其影響如何?

  

按照上述假設進行測算,設想在農、中、交行分別於2012年和2013年補充500億元、550億元和700億元資本時,國有股東並未選擇參與定向增發或者配股,而是選擇適當稀釋國有控股股東在大型銀行中的持股比例。

  

假設增發時股價較2011年末上升20%,則在不參與增發的情況下,匯金公司對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持股比例下降至38.2%64%,分別下降1.8個和3.7個百分點;財政部對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持股比例下降至37.4%19.9%,分別下降1.8個和6.6個百分點。以匯金公司和財政部為代表的國有控股股東仍然維持著對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絕對控股地位。

  

由此可見,在信貸持續增長帶來資本需求,以及國有控股股東要維持目前控股比例的前提下,資本補充必然對財政部、匯金公司等國有大股東造成現實的財務壓力。 同時,在確保國有股東絕對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允許國有股比例適當稀釋,也有利於實現大型銀行股權結構的進一步多元化和公司治理機制的完善。

因此,建議對國有控股股東持股比例設立一個合理區間,允許其通過不參與配股和定向增發、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使其持股比例在絕對控股比例底線之上適當波動,從而降低國有控股股東的財務壓力。

  

 

路徑四: 分子、分母資本工具創新

  

從資本充足率的計算角度看,可從做大分子和縮小分母兩方面,對資本補充機制進行創新。

  

在分子方面,可擴大債務資本補充工具的應用範圍。次級債、可轉債、混合資本債等債券工具具有發行便利、對資本市場衝擊相對較小、不會攤薄原有股東收益、避稅等優勢,可成為銀行資本補充的重要渠道;同時,創新一些新的資本性質的金融工具。

  

在分母方面,一是要強化資本對於信貸擴張的約束作用,推動銀行更多發展資本節約型業務。測算結果表明,在信貸增速降至12%、利潤率保持在15%、其他假設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除交通銀行外,其餘大型銀行均可依靠內源資本積累達到資本監管要求,而無需進行外源融資。

  

二是逐步推行信貸資產轉讓,增強銀行信貸資產流動性。

  

三是嘗試運用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工具,緩解信貸資產對銀行的資本佔用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72

抽空說說銀行業壞賬率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e18o.html

(心悅):

未來45月財政性存款與外匯佔款對資金面的疊加衝擊會較大,不排除央行繼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因為財政存款的增減主要受財政收入和支出影響。根據近幾年的統計數據,一般在年初以及48月間,主要因繳稅等因素,在央行的財政存款會呈增加趨勢,銀行業就會有相同規模的流動性流出。考慮到央行對信貸投放節奏和規模的審慎,將會推動銀行大幅增加信貸,那麼進一步降准就不遠了。

  

(我財):

這個沒有注意到,我一直在關注銀行業壞賬率惡化的情況,按照現在的趨勢推算,2012年底銀行業壞賬率惡化至1.5%是大概率的事情了。

 

(心悅):

還記得幾年前某些國有銀行曝出的壞賬率觸目驚心。上一輪的拯救行動才過去沒多久,如今的擔憂又開始出現。根據《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銀行業巨量信貸導致不良貸款生成的概率增大,而由此導致的新增不良貸款將會在2012年後集中出現,且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領域。一 直以來,銀行業競爭的創新產品很少,銀行主要的收入還是存貸利差,中間業務監管近兩年做得風生水起,但是相對存貸利差,還是較為薄弱。而且,大多數銀行, 尤以國有大中型銀行為主,還是對中小型企業貸款沒有耐心,青睞於向大型國有企業放貸,因此一旦當其經濟出現問題,銀行的壞賬率就明顯上升。


目前已經得到大量證實。資料顯示,時至2011年底,中國的製造業並沒有交上令人滿意的答卷,房市、股市的不景氣都讓銀行的信貸風險上升。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是因為行政手段所導致:1、之前各個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的地方融資平台向金融體系借入了大量的貸款,而這些貸款被地方政府為主導花在一些公益性的,或者是收益率很低的項目上,比如搞形象工程,2011年已經部分反映出來這部分貸款是很不安全的,地方政府違約的幾率極高。22008年金融危機後監管層搞的4萬億(實際上是8萬億以及後來的持續累計效應),投資所產生的銀行壞賬率必然上升,雖然2012年監管層又展期地方債務,但實際上債務並沒有減少,而是會繼續增多,把爆發的時間拖後而已,再加上樓市調控已經使樓市預期跌入深谷,必然又產生壞賬。


=====先說到這,睡覺去,撐不住了:)有空繼續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73

銀行理財入市難成行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16/100369097_all.html

  證監會主席助理吳利軍上個月一句「引導銀行理財計劃更多面向二級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和 價值投資」,在股市激起千層浪。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在「兩會」期間表示,銀監會要統籌研究,對進入資本市場的資金可能需要設定相應 的比例限制和制度限制,要控制好風險。

  證監會有關官員告訴財新記者,該會近期已和商業銀行在操作層面討論,如何在可能範圍之內,允許銀行理財資金在交易所開設賬戶。

  「此事短期內很難成行,關鍵是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總體定位還未明確,至今也還沒有一個對於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系統性制度設計。」 一位銀監會創新部人士向財新記者坦承,能投什麼和不能投什麼,銀行的資產管理部能否作為受託人,一旦涉及經濟糾紛,誰應作為被告人,這些基本問題都還沒有釐清。

  財新記者從多個權威渠道獲悉,銀監會創新部此前已在牽頭醞釀關於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制度建設框架,各家銀行都參與討論,包括如何規範銀行對私人銀行客戶、法人客戶的財富管理,但尚未涉及銀行理財資金投資股市事宜。

  商業銀行對市場公平準入已呼籲多年。與基金、券商、保險公司、信託、第三方理財相比,銀行理財產品只能在銀行間市場交易,交易所市場並未對銀行理財開放,只有少部分銀行理財資金通過「一對多」及現有的信託賬戶進入股市,銀行理財作為低風險產品購買起點遠高於基金等。

  「監管部門應推動資產管理制度的頂層設計,設立國家層面統一的《資產管理法》,要求基金、保險、證券和銀行的資產管理在大法下合規經營,實行分級持牌,促進公平競爭,按照國際資產管理業務的科學模式設計,才能真正推動整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工行總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馬續田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

難入股市

  雖然證監會和商業銀行對理財資金進入股市都頗為積極,但有關銀監會官員認為,銀行主要是銷售產品的渠道作用,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基金、信託、券商理財產品都是通過銀行銷售,有何必要讓銀行理財資金也進入股市?

  但多位市場人士認為,只有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跨股票、債券、黃金和外匯市場等多個市場進行投資配置,監管部門不應該堵死這條路,「監管部門應讓投資者自己選擇由哪個機構理財。行政限制的結果是產品同質化」。

  馬續田認為,國外大銀行的資產管理規模與表內資產規模是1比1,工行表內業務規模是13萬億元,資產管理餘額也應達到13萬億元,但目前資產管理規模僅1萬億元,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銀行面臨從資本消耗型模式轉向資本節約型,銀行理財作為受託資產管理業務,不佔資本金。」 馬續田解釋說,從資產管理主體的角度,銀行與基金等主體從事資產管理的監管標準不一致,包括不同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區別待遇,在公開市場開戶的待遇等。銀 行理財目前覆蓋的客戶群也較窄,個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購起點是5萬元,對基金產品的認購起點是1000元,以銀行的服務能力,應該能服務更多的客戶。

  他表示,現在存在很多新問題,如資產管理業務是不是屬於分業經營範疇?是不是在分業經營監管框架下,銀行或其他的機構就不能做資產管理了?他直言,資產管理業務不應該是某一類機構的專利,各類合格金融機構都可以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上世紀90年代以後,歐美市場上各類的資產管理參與者、投資管理人,都逐漸在同一個基本法下進行標準模式的資產管理。 比如1999年美國《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

  馬續田建議,從全國人大立法的角度,明確界定銀行理財主體投資地位,統一銀行理財的標準業務模式。統一監管標準、信息披露、風險評價體系、客戶的評級體系等,有利於市場的安全、有效運行。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資深人士認為,香港和境外對資產管理業務的管理方式先進,機構實行資質審批和註冊,產品實行備案,這些模式對國內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值得借鑑。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產品中心王增武認為,滯後的監管體制對金融創新的不適應才是問題根本,應該協調各監管部門,建立獨立的評級、評價機制,發揮各行業協會的自律監管作用,推動統一的、強制性的信息披露機制和有效的投資者保護制度的建設。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認為,發展銀行理財業的意義,不僅在於由此來推動中國銀行業務結構的轉型和機構投資者的發展,更在於通過理財業的發展來推動中國金融體系,由過去的銀行主導和生產者導向型向市場主導和消費者導向型的徹底轉型。

強勁增長

  2011年底,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已猛增至4萬多億元(2009年底、2010年底,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分別為約1.7萬億元、2.8萬億元),同期,信託資產管理規模也增長到約4.4萬億元,接近證券業4.6萬億元的總資產。

  相比2011年公募基金全行業虧損、券商資管業務業績慘淡,銀行理財業務相對風險低、收益穩健。以工行為例,2011年,工行理財業務實現利潤100多億元,為客戶實現利潤300多億元。

  目前,近百家銀行參與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發售大軍,包括城商行和農商行。銀行理財產品每月的發售只數至少在1500款以上,2011年的募集資 金規模累計已約16萬億元,發售數量和募資規模遠超其他同類產品的總和。2011年持續的宏觀調控、信貸緊縮、商業銀行存貸比紅線壓力,也是銀行理財產品 需求膨脹的原因之一。業界將其與信託產品一同質疑為「影子銀行」。

  對此,前述銀監會官員向財新記者分析稱,中國的理財市場產品和國外的「影子銀行」有根本不同。後者存在缺少監管、高槓桿性、體量巨大、系統性風險、產品複雜、監管套利等問題, 而中國的理財產品無論銀行理財還是信託產品,都在監管範疇之內,且結構相對簡單、透明,槓桿率低,與整個金融市場相比佔比不大,還不具有系統風險。

  理財市場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很多爭議,如大量超短期理財產品存在的違規高息攬儲、非真實性投資、銀行內部收益轉移等問題。

  普益財富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較2010年上漲幅度分別為71%和134%,如此大幅的增長規模和全年高 頻發行的短期產品有關。這種產品最初由具備大規模理財資金優勢的大行發起,將多個理財產品的募集資金集中統一管理和運作,銀行可以通過資產期限錯配,獲得 利差,形成資金規模效益,降低成本。

  但這種「資金池」類理財是多個理財產品同時對應多筆資產,不能實現一一對應,造成單個理財計劃成本測算困難、風險不可控等問題;部分銀行憑藉滾動發行、動態管理以及信息透明度低等特點,做高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

  在監管政策高壓之下,儘管2011年信貸類理財產品大幅減少,但超過九成的信貸類產品未提供明確風險控制措施,只有不到10%的產品以提供保證 擔保、資產回購等形式控制產品運行中的風險;理財業務模式波動比較大,盈利模式粗放,同時各銀行之間的理財業務模式同質化嚴重,如商業銀行對私人銀行業務 目前仍沒有清晰的、差異化的定位,所提供的服務與銀行貴賓理財服務重疊,並沒有突出「財富管家」的職能,仍停留在銷售產品階段。

清理「資產池」

  「資產池」模式目前是中國商業銀行主流的資產管理模式,不過大銀行和中小銀行做法差別很大,而大銀行之間也有區別。

  「資產池」模式最初由大行建立,隨著2010年下半年信貸緊縮以來,各家銀行展開存款大戰,銀行理財產品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很多中小銀行 因無法及時推出一些有競爭力的高流動性、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存款流失嚴重。為留住客戶、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他們也開始追隨大行建立「資產池」。

  在資產規模增長受限、流動性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各家商業銀行往往將債券、貸款、票據等打包成理財產品,通過壓縮表內資產以獲取業務發展空間和流 動性支持,並將其發行和到期時間集中安排在月末存貸比考核時點「資產池」理財產品演變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吸納工具和資產負債調節工具;而「資金池—資產池」 的「一鍋粥」的運作模式由於不透明,業內人士指出,產品之間可能存在利益衝突,也不利於風險控制。

  2011年10月銀監會下文要求各家銀行清理「資產池」,推動銀行從「資金池—資產池」模式走向規範的淨值型投資組合,將多個理財產品對應多筆資產,轉向單一理財產品對應單一資產,以實現單一理財產品單獨核算。

  這一要求對中小銀行衝擊最大。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說,中小銀行近兩年剛剛模仿跟進「資產池」模式,而最早推出資金池模式的大銀行在創新能力、人才儲備、IT系統上實力都比中小銀行的強,轉變模式相對容易。

  工行早在五年前已經摒棄「資產池」模式,做到了每個產品單獨管理、獨立核算,實現向國際上通行的投資組合資產管理模式的轉型。目前,能初步建立這種模式的商業銀行還屈指可數。

  馬續田認為,2007年到2008年流行打新股,2008年和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以債券和信託為主,現在銀信合作受到限制,主要是債券和項 目投資。但銀行理財產品業務模式波動太大,對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從國際經驗看,淨值型、分紅型的組合投資管理模式應該是資產管理業務的主要發展方向,就 是一個產品像一個基金一樣單獨管理,組合投資,公允定價,有一套流動性指標、久期指標、信用風險指標來規範投資。

  談到如何避免一鍋粥的「資產池」模式,馬續田認為,一些銀行因為業務系統和風險管理系統開發跟不上,才做成了池模式,但這不可持續,需要開發專業管理系統,包括前中後台分離。

  據馬續田介紹,工行從2007年開始通過系統管理其2000多個產品,每個產品都有一套風險參數,有不同指標來控制,比如流動性指標、久期指標 控制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控制、單個投資品的佔比上限等。這個系統已經升級到第五代,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迄今工行每年系統投入幾億元。現在有些銀行還在第一 代系統的前期開發階段,一些小銀行現在還是手工錄入台賬,因為沒有系統,沒辦法分開核算,也無法實行久期控制。

  他建議,借鑑國際通行經驗,銀行理財要有業務准入,實行分級持牌、分類管理。比如,有全面能力的大型銀行可做全牌照的資產管理人,即債權、股 權、權益類產品,包括一些衍生產品都可以投資,要求這些銀行的運作模式、風控能力、信息披露、人才隊伍、IT系統都達到良好水平,這是最高層次的一類牌 照;第二類牌照允許銀行開發相對簡單的理財產品,相應地對銀行的管理能力適當放寬標準;第三類牌照只能代銷,不能自主開發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絕大部分中資銀行目前應只能拿到第二類牌照。

配置憂慮

  2011年年中,銀監會曾連續下文針對前述問題出台了各種有針對性的防範政策。2011年6月底,銀監會召集國內主要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監管 座談會,針對銀行發行短期產品高息攬儲、多個產品對應多筆資產的「資產池」運作方式、理財資金發放委託貸款、繞開信託開展信託收益權類理財業務、有意縮小 信貸資產轉讓業務範圍、商業銀行購買他行或本行的理財產品等違規做法,做出詳細的禁止性規定。

  在這種情況下,理財資金投資範圍大大縮小,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以其投資安全、低風險的特徵,成為發行主力,全年發行數量佔比超五成。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貨幣市場類產品投資流程相對簡單,風險控制清晰透明,交易對手信用風險比較小,銀行內部風險也比較小,因此銀行理財資金多投 資於債券與貨幣市場;信貸緊縮的環境下,市場資金面緊缺使得債券與貨幣市場收益率走高,高於投資股市的收益,因此該類產品在2011年備受追捧。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組合投資類產品絕大多數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其資金投向多樣化,部分資金投資於債券與貨幣市場等穩健市場,以保障投資者保底收益;部分資金投資於基金、股票、股權、信貸資產、票據資產、商品等高風險資產,以追求額外收益。

  有市場人士認為,如果2012年貨幣政策出現放鬆的跡象,包括貨幣市場類、組合投資類等在內的固定收益類型理財產品的發行收益率,整體將出現下 行趨勢;同時超短期產品、信貸類和票據資產類理財產品受到遏制後,由於這幾類產品在固定收益類型產品中收益率均較高,也將很大程度上降低發行產品的整體收 益率。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理財中心研究員王伯英告訴財新記者,一些穩健型商業銀行的組合產品中信貸資產的配置比例約為10%,某些相對激進的商業銀行可 能達到60%至70%。這些信貸資產或為新增貸款或為存量貸款,部分為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甚至不乏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

  他直言,在「資產池」內配置這類信貸資產確實提高了資產池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同時也蘊含了較大風險,一旦基礎投資領域出現違約問題,整個「資產池」類理財產品資金鏈條斷裂,將可能出現嚴重的兌付問題。

  前述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人士介紹,在香港,面向大眾的理財產品主要是投向結構性組合的標準金融產品,包括地產公司的股票或債券;面向高淨值人 群和法人投資者的產品則包括對沖基金、另類投資,後者涵蓋地產、大宗商品等。監管部門對其有不同的信息披露的要求,對於面向高淨值人群和法人投資者的產品 要求較少。

  「國外的理財市場面臨的是貨幣政策、利率變動兩大市場風險因素。中國主要考慮單個項目的信用風險。」Misys財資市場中國銷售總監饒谿稱。

  這種在理財業發展的初期,個性化理財產品即超越共同基金的現象與其他國家相反。王增武以美國為例,指其是在基金業大發展之後才進入到個性化理財 的階段,如對沖基金近十餘年的大發展。中國理財市場之所以跨過標準化的基金理財時代直接進入到以銀行、信託產品為主的個性化理財階段,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 市場的欠發達限制了標準化產品的發展,個性化理財產品的提前到來,也為監管部門帶來了挑戰。

  「國外大部分產品沒有預期收益率。國內的銀行理財產品如果預期收益不能按期兌付怎麼辦?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和基金按淨值的信息披露也不同, 比如投資標的是不動產,無法每天公佈淨值;國外的財富管理是信託概念,中國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具有獨立的財產權和破產隔離機制?缺少總體定位和上位法,而 前述細節都服務於整體定位。」銀監會人士對此強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46

民生銀行的分紅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47.html

【潘潘按:網傳民生銀行發公告,會每年分紅兩次,2011年分紅每股0.3元。我看了下民生銀 行的公告,2011年分紅每股0.3元是真(預案),但每年分紅兩次是有前提的,即要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而民生銀行2011年末的核心資本充足率是 7.87%,相比2010年末下降了0.2個百分點,很明顯並不滿足要求。民生銀行最近推遲了融資的期限,應該是希望在今年能融資補充資本。當然了,如果 民生銀行未來能做到每年分紅率在40%-50%的話,那無疑給股份制銀行帶了個好頭,無疑是股民之福。】

     根據《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對利潤分配的有關規定,綜合考慮監管機構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以及本行業務可持續發展等因素,擬以本公司2011年度股東大會後利潤分配實施公告指定的股權登記日本公司總股本為基數,向股權登記日在冊的A股和H股股東派發現金股利,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3.0元(含稅)。現金股利以人民幣計值和宣佈,以人民幣向A股股東支付,以港幣向H 股股東支付。港幣實際派發金額按照股東大會召開當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人民幣兌換港幣基準匯率折算。
    公司董事會建議2012年進行中期利潤分配,在達到監管部門對資本充足率要求的前提下在未來實施每年兩次分紅並保持分紅政策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建議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決定2012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2012年中期利潤分配的現金分紅比例不低於本公司2012上半年淨利潤的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8

[轉載]溫家寶:中央已統一思想要打破銀行壟斷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xd.html
其實不能夠怪銀行。我國還沒有建立國民信用系統的共享平台,又如何讓銀行發展高風險業務?香港存款利率為零,但對於一些無抵押高風險業務,銀行卻收取20-30%的年利率,在中國,允許銀行這麼做麼?
反過來說,如果民間金融機構貸款利率被限制在10%左右,大家是否還有現在這樣的熱情?
中國銀行業貸款利率雖然名義沒有設置上限,但是實際操作上卻不知道為什麼有了上限。否則信用卡也不用搞這麼多花招來變樣提高利率。象香港一樣直接將信用卡利率設置在30-40%,就能夠覆蓋很多風險了。
我一直堅定地相信如果利率市場化,貸款利率也會同步提高。最起碼象應收款抵押貸款、信用狀(L/C)抵押貸款這一類高風險貸款,利率不可能也不應該在10%以下。我2003年曾經辦理過信用狀貸款,18%的年利率,還要另外加上董事個人擔保。

評論:此是福是禍,真是說不清。不是因為我全倉銀行股,就預設立場。銀行股價已經包含最壞預期,如果繼續下跌,將給與我賣出房子、繼續買入銀行股的機會。我的感覺是,在「高房價」與「銀行暴利」問題上,我們的溫總理已 與民粹站在了一邊。作為一個即將卸任總理,既缺乏對經濟問題的深刻洞察與決斷能力,又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深怕違了民意,而採取對後人、後世有可能不負責 任的做法,將來歷史會予以檢驗與評判。再說開些,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都是有路徑依賴的,前面很長時間,作為當政者,不去積極地面對、解決問題,等問題已積 累到當下程度,自己也要退下來了,再去採取猛然措施,是一個政治家負責任的做法嗎?好在我對執政黨集體還抱有信心,對管理國家經濟的官僚體系的能力與穩定 性還有所期待,所以預期不是太糟。看來折騰是難免的,好在國家已經有些底子,我對我的祖國的未來還抱有相當的信心。

 

2012年04月03日 20:32
來源:中國廣播網

核心提示:4月1日到3 日,溫家寶赴廣西、福建等地調研,在談到融資問題時,他說:「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為什麼呢?就是少數幾大家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只能到它那兒貸款才 貸得來,別的地方很困難。我們現在所以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根本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中央已經統一了這個思想。」

中廣網北京4月3日消息(記者肖志濤張華傑)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4月1號到3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廣西欽州,福建泉 州、莆田、福州等地就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溫家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情況總體是好的,一些主要經濟指標雖然有所回落,但仍然處在合理水平。要充分看 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同時,也要實行靈活審慎的宏觀政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

溫家寶總理這次到廣西、福建考察,主要是想瞭解當前的經濟形勢。三天時間裡,他到福建七匹狼、三棵樹、福耀玻璃等三家企業瞭解情況,還深入到電子商務、廣告傳媒等小微企業瞭解情況,並與企業家召開了三次座談會。在座談會上,溫家寶說:

溫家寶:我這次來,主要目的是想瞭解一下當前經濟形勢,對你們來講,就是企業的運營狀況。我知道今年最主要的形勢就是經濟下行壓力大,再一個,企業虧損大。

福建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說,目前企業雖然仍處於盈利中,但內需不足,外需乏力。

許景南:目前存在著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內需卻是不足,導致庫存量的增大,還一個就是綜合成本在上升,導致出口的增長沒把它提起來。

許景南建議繼續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放鬆銀根。溫家寶說:

溫家寶:你方才提到的就是,國家要確保金融的一定流動性和貸款規模。今天我們行長也在,我們提出經濟發展中,適度適時預調微調,就包括對貨幣的調控。

來自恆安集團的許連捷同時也是一家小額貸款公司的董事長,他說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體現在資金到位的時間與企業的需求並不匹配。

許連捷:往往生意來了,要貸款了,但是資金到不了位;當資金到位了,生意丟了。這一點是長期困擾我們中小實體企業的一個問題。

溫家寶說,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就是要打破壟斷,溫州試點的有些成功經驗要在全國推廣。

溫家寶:關於融資成本,其實我這裡坦率地講,我說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為什麼呢?就是少數幾大 家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只能到它那兒貸款才貸得來,別的地方很困難。我們現在所以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根本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中央已經統一了這個思 想,你也看到了在溫州進行試點。我想,溫州的試點,有些成功的,要在全國推廣,有些立即可以在全國進行。

中國龍工控股有限公司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企業,1到2月產值和銷量同比都下降,溫家寶問公司總裁邱德波:

溫家寶:你是搞什麼機械的?

邱德波: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叉車……

溫家寶:跟基本建設有聯繫。

邱德波:聯繫比較大。

溫家寶:現在我也是在想,預調微調其實當前一個重點就是當前在建續建項目一定要保證資金。

邱德波:最近有動,我已經發現了。比如說我們挖隧道的機械,已經連續半年只有十幾台的訂單,三月份一下子開始冒出七八十台,開始動了。

溫家寶:你比如說鐵路去年是7000億投資,今年下降了,還有5000億的投資,5000億的投資要到位,使在建的鐵路線路要開工啊……一次溫州事故衝擊了我們,但是我們不能不全面看待我們鐵路這些年的發展,包括高鐵的發展,給經濟社會以及群眾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

我們是不能過快地、盲目地增長,但是在中國,所謂內需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如果沒有一定的投資需求,內需也擴大不起來,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好多農民工掙不到工資了,內需從哪兒擴大?

在與企業家的座談會上,溫家寶還說:

溫家寶:處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克服我們面臨的困難,依然是要處理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結構調整和管好通脹預期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不是空話。儘管我們遇到困難,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抱有信心:對中國的經濟抱有信心,對企業的發展抱有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54

招商銀行與民生銀行2011年財務對比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1du.html
關於銀行業,博客圈裡招行和民生的關注度最高,以下將它們的重要財務數據列出,供參考比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趨向和偏好,因此能夠客觀分析並做出理性判斷尤為重要。投資不是「非此即彼」,在我看來招行和民生各有自己的優勢,如果銀行業整體向好,它們的表現都會不錯,如果行業出現困境,再好的銀行也好不到哪裡去。當然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生意,只有穩健經營才能讓投資者夜夜安枕無憂。

 

    一、招商銀行與民生銀行2011年重要財務數據及指標對比(單位:人民幣億元)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二、民生銀行相關資料

 

    1、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主要構成: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2、按產品類型劃分的貸款和墊款: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3、個人貸款的業務結構: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4、貸款行業集中度: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5、前十名貸款客戶:

 

    報告期末,本集團前十名客戶貸款額為 349.08 億元,佔全部貸款總額的 2.90%。前十名客戶如下: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朝陽分中心、鄂爾多斯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市津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臨港新城土 地儲備中心、成都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新區土地儲備中心、云南中豪置業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市地產集團、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和唐山曹妃甸造地 有限公司。

 

     6、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未披露

 

    三、招商銀行相關資料

 

    1、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主要構成: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2、按產品類型劃分的貸款和墊款: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3、零售貸款的業務結構: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4、按產品類型劃分的貸款及不良貸款分佈情況: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1)代表某一類不良貸款佔該類貸款總額的比例。 
    (2)此類別以公司按揭貸款為主,包括逾期票據貼現。 
    (3)一旦票據貼現逾期,本公司將其轉入企業貸款進行後續核算管理。 
    (4)其他主要包括汽車貸款、住房裝修貸款、教育貸款、綜合消費貸款及以貨幣資產質押的其他個人貸款。

 

    5、按行業劃分的貸款及不良貸款分佈情況: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6、前十大單一借款人的貸款情況:


   
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最大單一借款人貸款餘額為64.16億元,佔本集團資本淨額的3.16%。最大十家單一借款人貸款總額為322.07億元,佔本集團資本淨額的15.86%,佔本集團貸款總額的1.96%。(註:資本淨額= 核心資本+附屬資本-扣減項。)

    招商银行与民生银行2011年重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对比

 

    7、關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

 

    2011 年本公司嚴格遵循監管要求,持續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管控。認真貫徹執行中國銀監會「四貸、四不貸」降舊控新政策,對平台客戶實施嚴格的分類管 理;採取限額與名單制雙重管理模式,制定平台貸款限額及餘額不得增加的組合管控目標;上收平台貸款審批權限,實施「總行統一審貸與統一放款核准」的雙重審 核機制,細化授信審批要求,提高准入標準,放款核准嚴守合規底線;積極推進平台貸款公司治理、抵押擔保、貸款期限、還款方式和貸款利率等全面整改,審慎穩 妥進行平台貸款的退出管理;加快平台貸款壓縮清收力度,嚴格風險分類,提高撥備覆蓋,積極防範潛在風險。報告期內,本公司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總量下降, 結構持續優化,資產質量穩定向好。截至 2011 年12 月末,本公司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餘額 1,141.83 億元,比上年末減少 209.62 億元,佔本公司貸款總額的 7.46%,比上年末下降 2.58 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0.15%,比上年末下降 0.10個百分點。

 

    2012 年,政府正積極推進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管理長效機制建設,本公司將按照總量遞減,分層管理,嚴守合規底線,防範實質風險的原則,紮實推進平台貸款降舊控新工作,認真落實「支持類、維持類、壓縮類」分類管理制度,實施差異化管控政策,持續推進平台貸款風險防控。

 

    四、幾點個人看法

 

    1、關於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這裡面有很多水分,光看具體數據沒有意義,其中 財務顧問服務費和信用承諾手續費是關注要點。原以為高利率貸款受銀監會管制,商業銀行需要轉移利潤。查詢相關資料發現除了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仍實行上限 管理,目前金融機構的利率管制,僅剩下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為什麼要將利息收入轉移到中間業務收入?相關商業銀行的人士表示:「一方面是為了符合 銀監會和央行提出的發展中間業務,促進銀行轉型的趨勢,另一方面相比較按期收取利息,手續費可以一次性得到,對銀行來說是提前預支利息。」相關文章: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猛增顧問諮詢業務注水疑似利差轉入  手續費收入四季度全面下滑 「非理性繁榮」或終結? 

 

    2、關於不良貸款率。表面好看的數據,就如同牛市中的投資者,大多數買進的股票幾乎都賺錢,賺多賺少而已,極少出現虧損的情形,逢人便說自 己控制風險的能力如何好,水平如何高。而當潮水褪去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虧錢是如此的輕而易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是如此,沒有出問題的時候,這些數據都不 錯,可是一旦宏觀經濟出現緊縮調整甚至發生金融危機,才知道究竟誰在上一輪一窩蜂的潮流中幹了傻事。

 

    3、關於銀行業的競爭優勢。波特認為那些在很多價值活動中,由協調各種活動形成的經營差異化,通常更具有持久性,因為它要求競爭對手的模仿必須做全面的變革。對於銀行業,只有在產品、客戶和運營這三大要素上至少做到兩項領先,才算擁有一定的核心競爭能力。推薦閱讀:銀行業投資要點——帕特·多爾西  如何分析銀行股  

 

    4、關於股權結構。究竟哪種股權結構更利用公司長期穩健發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2011年12月,某財經論壇上,民生董事長董文標戲稱馬蔚華:「民生股權比較均衡,機制也靈活,董事長靠推選,不像招行有個大股東,老派董事長,馬行長這麼多年還是行長,在民生早就是董事長了。」 馬蔚華立即回應:「你那個董事長也就相當於個行長,我們都不是真正的股東,都是給股東打工的。」

 

    讓我們看看巴老對三種類型董事會的看法:

 

    第一種,是最普通的董事會,是那種沒有控股股東的公司中的董事會。董事的人數應該相對少一些,比如10人或更少,而且大多數應該來自公司外部。董事會成員 必須通曉公司業務,對本職工作有興趣.而且為公司所有者著想。在許多情況下,人們選舉董事僅僅是因為他們有名望,或者是為了增加董事會的多樣性。這種習俗 是一種錯誤。而且,挑選董事的錯誤尤其嚴重,因為董事的職務很難解除:和和氣氣但無所事事的董事永遠不用擔心自己會丟了飯碗。


   
第二種情況,控股股東亦是公司的經理。


    第三種公司治理出現在控股的所有者並不參與公司管理的情況下。這種狀況對外部董事來說就非常理想。


    從邏輯上講,第三種情況對於保證一流管理最為有效;在第二種情況下,所有者不會解僱自己。如果有控制權的所有者聰明而且自信,那麼他可以做出既英明又符合 股東利益的管理決策。此外,他能夠立即糾正自己犯的任何錯誤(這極其重要);而在第一種情況下,董事們常常發現很難對付平庸之為或過分之舉,除非不滿的董 事可以贏得董事會中的大多數人的支持——這是一項難纏的社交和說服任務,尤其是管理者的行為僅僅是令人討厭,而不是讓人震怒—否則他們的手腳就會受到束 縛。實際上,陷於這種狀況中的董事常常相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至少可以做老好人,與此同時,管理人員繼續無拘無束地行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61

[轉載]銀行業的指標迷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4a1.html
原文地址:銀行業的指標迷宮作者:王大力

評:有時,銀行業指標有如迷宮,到處透出「管理」的味道,尤其是在高速增長的階段,那些光鮮指標的背後有有著各種考量。

 

 

銀行呆賬核銷步伐放緩意在撥貸比?
2012-04-06 來源:證券時報網 作者:唐曜華
 

  證券時報記者 唐曜華

  大幅減低核銷力度,是去年多家銀行提高撥貸比的做法。此舉雖然會導致賬面不良貸款相應增加,但卻有利於提高撥貸比,若今後將多餘的撥備計提附屬資本,更可 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黃志凌在業績發佈會上解釋去年不良貸款總額增加的原因時就曾表示,主要是由於核銷的減少。

  多家銀行減少核銷

  事實上,去年減少核銷的並不止建行一家。已公佈的上市銀行2011年年報顯示,5家大型銀行以及華夏銀行去年核銷力度均出現下降,尤以中國銀行、建行、華夏銀行減少的幅度較大。

  近年來中行、工行等銀行不良貸款核銷的金額持續減少。2008年、2009年時工行核銷的規模均達到百億,2010年降至69.04億元,2011年進一步降至45.46億元。

  2009年中行不良貸款核銷金額達90.38億元,2010年核銷規模則降至55.17億元,去年僅核銷18.09億元。

  按照銀行呆賬核銷的處理方式,不良貸款核銷的同時沖減相應的、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核銷不良貸款可以減少不良貸款的賬面數字,但減低核銷力度也可以將更多撥備放在表內,但易造成不良貸款餘額和撥備的「兩高」。

  從計算公式來看,除了撥備覆蓋率外,不良貸款率與撥貸比也存在正相關性。撥備覆蓋率為撥備與不良貸款的比值,不良貸款率為不良貸款與貸款總額的比值,兩值的乘積則等於撥貸比,即「撥貸比=撥備覆蓋率×不良貸款率」。

  減少核銷力度後,去年建行和中國銀行不良貸款均有所上升。建行2011年年報顯示,去年建行不良貸款餘額增加了62億元,與核銷減少60億元的幅度相當。中行去年不良貸款則增加了8.04億元。

  儘管部分銀行不良貸款餘額上升,但由於增加的金額不多,並且同時撥備進一步增加,去年上市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普遍繼續提高,其中浦發銀行和招商銀行撥備覆蓋率突破400%,浦發銀行更是接近500%,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也均突破200%。

  提升資本充足率

  此前有消息稱,正在醞釀的監管新規,將允許將超額撥備覆蓋率超過100%以上部分所對應的資金作為超額貸款損失準備計入附屬資本。因此商業銀行通過減少核 銷的方式或是主動增加計提的方式來增加撥備,撥備的增加不僅有助於撥貸比達到2.5%的標準,而且還可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

 

這也不難解釋去年上市銀行通過各種方式來大幅增加撥備。據Wind數據顯示,5家上市銀行去年貸款呆賬準備金同比增幅均超過30%,分別 是民生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深發展、華夏銀行。貸款呆賬準備金大增助推多家銀行撥貸比大幅提升,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更是一舉突破2%,分別達到 2.19%、2.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41

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之三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yhu.html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止44號,已公佈2011年年報的1336家上市公司,2011年共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64萬億元,同比2010年的1.45萬億元增長13%。其中,12家上市銀行實現了8415億元的淨利潤,同比2010年的6531億元增長了29%。而剔除了12家上市銀行之後,1324家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僅為8005億元,較2010年的8015億元下降了10億元,銀行業利潤高增長與實體經濟陷入困境對比鮮明。


42號的博鰲論壇「民間金融與銀行業開放」分論壇上,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說:「在中國沒有為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真正進行服務的金融機構,銀行金融業的監管垂直導致上面管得越多越死,下面越活越亂」。他還認為,吳英案的根源就是「銀行機構不合理,監管不到位的結果」,對吳英案定性為金融詐騙被判死刑「很有意見」。


413日,溫總理在廣西、福建等地調研時說:「關 於融資成本,其實我這裡坦率地講,我說我們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為什麼呢?就是少數幾大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只能到它那兒貸款才貸得來,別的地方很困難。 我們現在所以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根本來講,還是要打破壟斷。中央已經統一了這個思想,你也看到了在溫州進行試點。我想,溫州的試點,有些成功的,要在 全國推廣,有些立即可以在全國進行。」 


從民間到官方,從學術界到輿論媒體,現在大家似乎已經對銀行業的壟斷和畸形發展達成了一致的看法。銀行的利潤始終是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的,如果實體經濟陷入困境,銀行業的利潤也會成為無源之水,銀行侵蝕實體經濟的局面將難以為繼。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廣義貨幣M2以年均20.2%的複利速度增長,但其中僅有10.3%是gdp可比價增長,剩餘的9.9%則是遠高於官方公佈的CPI的真實通脹率。通脹構成中,貨幣乘數增大約30%,鑄幣稅年均7%。長年7%的鑄幣稅在世界範圍內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其絕對額毫無疑問是全球第一,詳情請看下表:

银行畸形增长不可持续之三

上表中,外匯、金融性公司存款(即存款準備金)和M2這三欄都是高增長的,其中外匯增長最快,存款準備金和M2基本同步增長。意即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 和金融項目的持續雙順差,導致外匯激增,而央行吸收外匯的同時向國內市場釋放大量的人民幣,同時為防止通脹失控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做對沖,由於外匯增 長實在太快,近年央行不得不大幅增加了央票的發行量。我們也可以發現,過去10年,雖然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上升了一倍,但是貨幣乘數幾乎沒有下降,存款準 備金率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出現鈍化。

 

過去,中國的M2高增長是由GDP和外匯的增長雙驅動的。如今,貿易和投資的順差都在放緩,人民幣匯率也差不多到了一個較合理的位置,而放鬆資本管制及藏匯於民的呼聲日高,外匯增長導致基礎貨幣被迫高增長的情況開始轉變。與此同時,國內投資拉動的gdp難以持續,政府已經在主動降速。 


中國的銀行業生意模式其實很簡單,差異化也不明顯,大家都是靠做大信貸規模來吃利差,近幾年銀行的利潤之所以增速加快,是因為資產規模和息差這兩個因子都 在增大。未來如果M2增速放緩,銀行資產增速也會放緩,同時,利率市場化和銀行反哺實業會導致息差下降,兩個因子相乘,銀行利潤增速下降並可能停滯的概率 很大。


中國今年計劃14%m2增長目前看來未必能實現,現在想貸款的企業沒抵押能力,有能力的企業沒貸款的慾望。如果今年m2能有14%的增長,那麼總金額大概是12萬億左右,以目前銀行15倍左右的槓桿,去年1萬億多的行業淨利潤,在資本充足率維持不變的前提下,可以派息二成,不再增發圈錢,用留存利潤來支撐這個增長率和增量。未來如果能保持這一增長速度,那麼銀行的roe可以保持在20%左右,每年派息二三成,銀行股也可以給到15pe 


但是m2增速的下滑和利差的減小以及壞賬的增加,這些可能的負面因素都會抑制銀行股。個人感覺待本輪增資圈錢潮過去後,銀行股不失為一種比較穩健的組合配置選擇,因為中國經濟軟著陸概率極大,政治上三五年暫無風險,利潤增加和估值水平的提高,銀行股有機會上演戴維斯雙擊,5年上漲三到五倍。當然,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