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寫寫馬丁·惠特曼 野生南瓜

http://xueqiu.com/1746842242/23719767
說到馬丁·惠特曼,這個人雖然屬於價值投資者的行列,但是很明顯沒有巴菲特、芒格、格雷厄姆、塞斯·卡拉曼、霍華德·馬克斯以及沃爾特·施洛斯等人出名,他的作品不多,研究他的人也不多。我對這位老大爺算是小有研究了,今天就來說幾句。

馬丁惠特曼生於1924年,去年從自己創立的第三大道基金公司退休,不過每個季度還要寫一封致投資者的信:http://www.thirdavenuecapitalplc.com/ucits/shareholder-letters.asp

關於馬丁惠特曼的簡介,可以看《兀鷲投資者》的第二章。簡單點說,這是位怪老頭,投資風格比較另類。其他提及馬丁惠特曼的書還有詹姆斯·格蘭特的《失算的市場先生》和喬爾·格林布拉特的《股市天才》。

現在國內市面上有一本惠特曼的作品:《攻守兼備》。這本書可比前面列那些大師的書難讀多了,我讀了兩遍才明白個大概。惠特曼的投資風格,簡單地說就是主攻重組股,捎帶隱蔽資產股。惠特曼認為,最偉大的投資者都是內部投資者或者是像內部投資者那樣思考的投資者,所以他的投資往往以奪取控制權為第一步。在《攻守兼備》中,他也不斷強調要像控制者那樣思考。

惠特曼認為,持續經營是浮云,增長是浮云,資產轉換才是王道。所以惠特曼不看收益,只看資產質量。

惠特曼特別看重避稅。他在書中舉出多個例子表明了僅靠避稅就能賺大錢。事實上資產轉換和創造性融資都是避稅的常用手段。

惠特曼還特別喜歡隱蔽資產股,所以不難理解他為啥喜歡地產股,保險股和投資公司。

我個人是不採用惠特曼的投資策略的,但是瞭解一下他的觀點倒也沒什麼不好,資產轉換觀應該說還是很有啟發性的。

我自己在A股市場上幾乎找不到符合惠特曼要求的股票,除了$吉林敖東(SZ000623)$ 。至於國內「價值投資者」推崇的萬科保利金融街等地產股,中國平安等保險股,雅戈爾和復星醫藥這樣的投資公司,惠特曼恐怕不會喜歡,因為它們不是負債太多就是管理層不靠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61

《大師專訪》50天前的建言成真 馬丁沃夫:有了貨幣寬鬆魔杖 「還需要新咒語」

2014-06-16  TWM
 
 

 

五十天前,經濟大師馬丁沃夫呼籲歐洲央行「立即啟動QE」,如今,他認為央行動作雖來得太遲,但並非沒有機會一搏,成敗關鍵除了政策火力,更在於德拉吉那句深入人心的「咒語」。

撰文‧陳怡芬

「就時間點來說,我認為已經太遲了。」六月五日,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發表震撼市場的搶救歐元區通縮危機計畫,對此,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如此表示。

四月中旬,《今週刊》即已針對歐元區通縮危機的解方專訪馬丁沃夫,當時他的答案很明確:「歐元區走入通貨緊縮已無可避免」、「歐洲央行應該立即QE」。時隔一個半月,德拉吉算是從善如流;即使沒有真的祭出QE,但推出的方案中,無論是全球主要央行首見的負利率政策,或是企圖引導歐洲各地銀行向中小企業放款四千億歐元的TLTROs(定向長期融資再操作),其作法之創新、手筆之大氣,已經算得上是誠意十足。

錯失最佳時間點 效果打折馬丁沃夫這一回再次接受本刊專訪時強調,他並不否認德拉吉的用心;但要他對歐元區自此扭轉危機的可能性做個定論,這位在歐洲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評論員,仍然不敢輕易斷言。

時間,是最主要的考量點。

他口中所謂的時間,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德拉吉祭出救市方案的時間點,歐元區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已經連續八個月低於一%,遠遠不及歐洲央行設定的二%目標;若看核心通膨率,今年前五月平均僅有○‧七%;如果想得更遠一點,歐元區的整體經濟規模已比六年前金融海嘯前夕減少了二%。在馬丁沃夫看來,「通貨緊縮,其實早就逼到眼前了。」即使德拉吉終於出手,但在出手時間延遲的情況下,馬丁沃夫表示,歐元區走入日本式通縮應該還是一種「可以理解的發展」。

而也就是因為時間推遲,政策火力恐怕事倍功半,因此馬丁沃夫認為歐洲央行可能會在未來推出更進一步的寬鬆政策,當然,包括了德拉吉口中預示的「QE」;「不過,如同以往,正式推出的時間恐怕又會慢了好幾拍。」這就是他所認定的第二個時間問題。

「德拉吉面對的困難沒有改變,他要對付的是歐元區好幾個經濟體;歐洲央行的決策,要擺平一堆國家的中央銀行。」馬丁沃夫認為,這是歐洲央行決策總是顯得慢半拍的原因。「歐洲央行實施QE有其合法性、可行性與必要性,但遇到政治問題,QE始終就是一個禁忌。」他說。

於是,德拉吉需要的不只是聰明且有效的政策,「他還需要……魔法!」馬丁沃夫不像是在開玩笑,他認真的把德拉吉比喻為「魔法師」,而這位魔法師的聲譽卓著,是他認為這一趟「搶救通縮魔法」或許仍有一搏機會的原因。

「別忘了,他在兩年前就施過一次魔法,一夕之間,就讓當時幾近崩盤的歐債危機化險為夷。」馬丁沃夫說。二○一二年,德拉吉甫就任歐洲央行總裁,先是對外宣稱,「歐洲央行已經準備進場,大買義大利與西班牙公債」,在當時,買進歐豬國家公債是各界預期、想當然耳的救市作法,,而馬丁沃夫如今則把此計畫比喻為「德拉吉手中的魔杖」。

想恢復市場信心 先聽掌聲他手中或許有了把不錯的魔杖,但還需要厲害的「咒語」才能讓魔法啟動,「歐洲央行已準備好盡一切可能來捍衛歐元!」這是當時德拉吉的「咒語」,就是因為這句話,讓全球投資人開始相信歐洲央行是玩真的,瞬間對殖利率超高的歐豬國家公債另眼相看;「這一回,魔法師德拉吉又想出了新的咒語。」馬丁沃夫說。

德拉吉宣示,「我們已經一致決定,要用所有可能的創新手段克服通縮風險,」「但這樣就結束了嗎?答案是,不,還有更多的手段將會推出。」馬丁沃夫打趣地說,「仔細聽聽,這段話不是和當年的說法有些相似嗎?這就是德拉吉的新咒語。」的確,無論是負利率或央行印鈔票撒錢,過往如丹麥或日本都曾經有過政策失靈的失敗經驗,但當這些魔杖,或說是政策,多加了一句足以撩動群眾相信、跟進的宣言,就有機會讓情勢隨著歐洲央行的盤算運行。

畢竟,通縮危機往往是一趟自我實現的過程,民眾相信未來物價比現在低,開始減少消費、減少投資,於是經濟活動也就真的陷入停滯狀態;要扭轉惡性循環,除了足夠火力的政策,更要有絕對的信心建設。

「關鍵,就是立刻恢復市場信心。」在馬丁沃夫的解讀中,歐洲央行或許未來還是會有新動作,但不宜寄予過多期待,畢竟時間已經不利;換言之,六月五日德拉吉的這場「魔法秀」究竟能贏得多少掌聲,其實就將決定歐元區通縮與否的命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9

馬丁飛行噴射包IPO上市 顛覆運輸和數據空間產業 投資仔-主題先生

http://xueqiu.com/1274505257/36909132
全球第一家生產鋼鐵俠飛行裝備的公司明日澳交所主板上市




獲得全球最佳發明獎,專注生產製造人類第一款「鋼鐵俠」飛行裝備,光啟科學(股票代號:00439.HK)投資併購的馬丁飛行噴射包公司於北京時間2月24日早上8:00開始正式在澳交所主板掛牌交易,股票代碼:ASX MJP。同日,光啟科學董事局主席劉若鵬博士和行政總裁張洋洋博士被委任為馬丁公司董事。劉若鵬出席馬丁新股上市儀式,見證光啟科學進軍個人飛行設備領域、引領全球顛覆式空間技術發展的歷史性時刻。



馬丁飛行噴射包實拍

馬丁飛行噴射包可以垂直起降,也可以快速前進。最新版本的馬丁飛行噴射包載重量為120公斤,最大總重量為320公斤,由一台20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提供動力,實測可在海拔1500米高空以每小時35公里的速度前進,計算機模擬的時速則高達100公里,首批交付的產品飛行高度將被限定在海拔1000米,時速限定為74公里,可連續飛行30分鐘。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最接近的競爭產品只能連續飛行30秒,載重量只有幾公斤。馬丁飛行噴射包的技術是顛覆性的,有點類似於剛剛問世時的直升飛機,但令直升飛機等其他垂直起降的飛行器望塵莫及的是,小巧的馬丁飛行噴射包能在狹窄的空間內運作,例如在建築物之間穿行,或者緊貼建築物和樹木飛行。

馬丁飛行噴射包採用了與F1賽車相同類型的駕駛艙,可以在撞擊時保護飛行員的安全,還配備了彈射降落傘系統,從而躋身當今世界上最安全的超輕型飛行器之列。馬丁飛行噴射包的外框架由碳纖維構成,飛行員身體兩側有操縱桿。馬丁飛行噴射包沒有採用常見的螺旋槳或旋翼,而是由雙導管風扇提供升力,導管的進氣口寬,出氣口窄,引導空氣高速穿過葉片則被導管包住,比暴露在外的螺旋槳或旋翼更加安全。

馬丁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馬丁飛行噴射包已獲得新西蘭民用航空管理局的載人和無人飛行許可,而很多國家的航空規則與新西蘭相似,馬丁飛行噴射包將進行必要的改造,以符合美國的航空規則,開發這一巨大的潛在市場。用於進一步測試和展示的樣機目前正處於最後設計階段,性能將更加可靠。

馬丁飛行噴射包計劃從輕型直升機市場分一杯羹,其用途不僅包括監測、急救、安全等專業領域,還有休閒、旅遊、飛行訓練和個人出行等。馬丁飛行噴射包有載人和無人駕駛兩大類型,其中,載人的又分為專業版(First Responder Jetpack)和個人版(Personal Martin Jetpack)。專業版的目標客戶是快速反應部門,使救援人員能像鋼鐵俠一般,飛越障礙與險阻,從天而降。個人版則呼應了馬丁飛行噴射包的設計初衷——為個人休閒服務。無人版名為「天鉤」,可用於重型運輸、農業和航拍等。馬丁公司計劃在2016年交付首批專業版飛行噴射包給應急部門的客戶,單台售價可能超過20萬美元,無人版也計劃在2016年開售,個人版則計劃在2017年上市。目前,馬丁飛行噴射包已收到了來自全球眾多企業和政府機構的購買諮詢,預訂情況火爆,80%的買家來自美國。馬丁公司已與美國國土安全部、國防部和一些州政府簽約,向美國快速反應部門優先供應飛行噴射包,用於搜救、安全、警戒、救護和消防等。個人版已也在接受預訂,每位客戶需繳納至少5000美元的訂金,以確保產品發售後優先拿貨。除了銷售飛行噴射包之外,馬丁公司還計劃通過日常維護保養、技術支持、飛行員培訓、飛行表演、生產飛行模擬器、發展個人旅遊服務等方式獲取利潤。



視頻如下: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3NzUxMzQw.ht



空間產業包括:
飛行器:發射包,新興材料,防護系統等
空間信息數據:測繪,地理信息,商業開發等
空間地圖導航:衛星,導航等
空間燃料:充電樁,電池等
軍工:重要戰略延伸

帶來想像的A股標的組合:
核心標的:衛星、測繪、導航、高端飛行器
中海達,空間產業佈局最完善


重要標的:衛星、導航、燃料
歐比特,華力創通, 鋰電類標的


次核心組合:山寨及OEM或配套
緊密跟蹤

$歐比特(SZ300053)$ $華力創通(SZ300045)$ $中海達(SZ300177)$ $樂視網(SZ300104)$ $科大訊飛(SZ002230)$ $科力遠(SH600478)$
@GT周 @飯_______ @normanleee @西點老A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89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夫預言:德國超額儲蓄 下個經濟未爆彈

2015-09-28  TCW

「我們能從金融危機裡學到什麼?」這是馬丁.沃夫(Martin Wolf)想探討的問題。身為倫敦《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他的最新著作《面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用大量數據來解釋危機為什麼發生,以及未來我們該怎麼辨。本刊摘錄這本新書的精華內容,讓讀者一窺這位當代著名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趨勢觀察1

看新興市場:都中了「縮減恐慌」魔咒「史上擴張性最強的貨幣政策,加上民間部門積極尋求投資收益,一定會造成某種經濟脆弱性。」

二〇一三年五月,聯準會主席柏南奇公開談到聯準會減少購買資產的可能性,當時聯準會是以每月八百五十億美元的速度購入美國公債。請注意,當時柏南奇並非宣布聯準會馬上就要放慢購買資產的速度:聯準會要到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才宣布降低每月的資產購買額一百億美元。也請注意,聯準會並非真的緊縮貨幣:柏南奇不過是公開提到,聯準會未來可能減慢增持資產的速度。

儘管如此,長債殖利率仍應聲大漲:五月初到六月底期間,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升至二.五%,升幅略高於八十個基點。這引發一場「縮減恐慌」(tapertantrum),世界各地的市場對超寬鬆貨幣政策將結束的可能性,均有顯著反應,新興經濟體可能因此受到特別嚴重的衝擊。

海外舉債,買賣方同謀高風險賭注雖然沒有事情發生(柏南奇發言後,聯準會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並未改變任何做法),市場卻大受衝擊,原因之一是柏南奇的發言顯示,美國貨幣政策的轉捩點可能就在眼前。但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新興經濟體的弱點。

此外,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世界頂尖金融經濟學家申鉉松指出,國際上對新興經濟體民間債券的需求增加,已導致這些經濟體出現新的外部弱點。

這些債券的買方,希望藉由承擔較高的放貸風險,在超寬鬆貨幣環境裡獲得較高的收益。賣方則把握以外幣舉債成本較低的好處。賣方因此承擔起幣別錯配的風險:債務以外幣計價,資產則以本國貨幣計價。這些借款人等同壓注他們的本幣不會顯著貶值。研究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人,會覺得這情況似曾相識,令人不安。

隨著聯準會收緊貨幣政策,美元可能將進一步升值,美元債券的價格則料將下跌,而美元資本的流向可能一如二〇一三年夏天那樣逆轉(見上固)。

隨著美元債券價值下跌,這些債券的發行者將被迫拿出更多本幣做擔保品。這會擠壓現金流,促使資本支出下跌。本幣貶值,將使這些公司承受更大的壓力。背負重債的非金融企業可能因此破產,危及包括銀行在內的本地債權人。

史上擴張性最強的貨幣政策,加上民間部門積極尋求投資收益,一定會造成某種經濟脆弱性。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什麼政策啟示?啟示之一是,如果企業獲准在海外舉債,政府對資本流入的管制將幾無作用。另一啟示是,貨幣方面的調整,將暴露出幣別錯配的問題。雖然一如IMF指出,這種調整對管理我們這個波動的世界至關緊要。最重要的是高所得國家要恢復正常的貨幣環境,同時避免導致全球動盪,將是十分棘手的事。

趨勢觀察2

看中國經濟:失速將比預期猛烈「長期而言,投資成長快於消費是沒道理的。那很可能是投資過度、產能過剩,且投資報酬正在下跌。」

新興經濟體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應付全球經濟尋求新平衡狀態的調整,還包括適應中國經濟可能出現的嚴重放緩。新興經濟體在危機爆發後表現優異,原因之一是中國經濟表現優異。

二〇〇八年爆發的危機,讓淨出口不再是中國經濟重要需求來源,而中國政府馬上意識到此一變化。那麼,什麼取代了淨出口?

中國緩成長,打翻一船新興經濟體

中國政府的應急方案,是藉助信貸膨脹大量增加投資,使得投資毛額占GDP的比率增至近五〇%。與此同時,二〇〇七至二〇一二年間,民間消費占中國GDP的比率保持在三五%左右,以所有其他經濟體的標準衡量,這都是極低的水準。

好在投資大增,完全抵銷了淨出口萎縮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二〇〇九年。此後投資對經濟的貢獻降低了,而中國的經濟成長也放緩了。這種高度仰賴投資,做為中國經濟需求來源的異常情況無法長久,原因有兩個。先講長期原因: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而投資不過是生產的一種中間形態。長期而言,投資成長快於消費是沒道理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很可能是投資已變得過度,產能嚴重過剩,而且投資的經濟報酬正在下跌。再講短期的原因。投資的規模本身取決於經濟成長率:經濟成長率越高,投資占GDP的比率通常也越高。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一如所有人(包括政府)的預期,中國的投資需求很可能將急跌,而這將令中國經濟需求失去一股重要的支撐力量。

金融壓力很可能將導致中國經濟加速放緩。中國近年快速的信貸擴張,是受經濟持續高速成長產生豐厚盈利的預期驅動。如果經濟成長令人失望、資產價格下跌,許多新貸款可能將變成壞帳。雖然中國政府無疑有能力應付想像得到的損失,這種經驗將使它在未來對信貸擴張的態度變得謹慎得多。簡而言之,中短期而言,中國頗有機會出現比預期猛烈的經濟放緩,而趨勢成長率隨後將顯著降低。

趨勢觀察3

看德國後市:經濟出現超大外部失衡「高儲蓄率,手段是抑制德國人的消費以補貼製造業,結果是常常打擊到世界其他各國的製造業者。」

德國經濟出現顯著的外部失衡,也就是出現了巨大的經常帳盈餘。下圖簡單的呈現了這一點。

第一面,呈現在該國的總體經濟收支上:民間部門維持大幅的財務盈餘(民間儲蓄超過投資),由經常帳盈餘吸收過剩的民間儲蓄。這不是德國決策當局刻意造成的,但它發生了。

另一面,則是提升競爭力,而這確實是決策當局曾想過的事:將薪資成長率壓制在微不足道的水準,確保實質薪資成長落後於生產力成長。假以時日,德國向來強大的出口導向製造業之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企業盈利和儲蓄對GDP的比率,也將因此上升。

北京大學的佩蒂斯教授對德國的政策是這麼說的:「德國的高儲蓄率,主要是政策的結果:這些政策旨在產生快速的就業成長,手段是抑制德國人的消費以補貼德國製造業,結果是常常打擊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製造業者。」這是以鄰為壑的政策,效應正是令德國的鄰國變窮。

現在該走的路,是大力刺激經濟

想像一下,我們有兩種政策可選:大力刺激經濟,以及執行緊縮政策。如果經濟體中有大量產能閒置,而我們選擇大力刺激經濟,結果將是經濟更強勁的復甦。

因此,如果我們犯了樂觀的錯誤,代價將是通膨超出預期,然後我們將修正政策。但如果我們犯了悲觀的錯誤,代價將是經濟規模永久萎縮。後者的代價比前者慘重。因此,我們應該冒的風險是大力刺激經濟,因為緊縮政策的代價比較大。而且,在經濟產出如此大幅下跌後,經濟體中確實很可能有大量產能閒置。我們因此更有理由冒險執行擴張政策。

我們必須盡全力恢復經濟成長,從需求面和供給面雙管齊下。我們也應盡全力確保類似的危機不會重演,同時設法保存開放的世界經濟體和整合的金融體系的益處。這需要超出多數人認知的激進改革。我們不能只是從世界經濟的錯誤裡記取教訓,還必須據此有所作為。如果我們不這麼做,下一場大危機爆發時,我們開放的世界經濟體可能將毀於大火。

書名:面對轉變輿衝擊的年代作者:馬丁.沃夫(Martin Wolf)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15年9月30日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23

“G20之父”保羅·馬丁:G20使命未偏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432.html

“G20之父”保羅·馬丁:G20使命未偏離

一財網 潘寅茹 2015-11-11 21:54:00

素有“G20之父”之稱的加拿大前總理保羅·馬丁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除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外,他希望氣候變化、難民危機等跨區域的問題都能在此次土耳其G20峰會上得到討論,也希望能在明年的G20峰會上看到更多非洲國家的參與。

11月中旬,二十國集團(G20)第十次領導人峰會將在土耳其南部港式安塔利亞舉行,此次峰會有何亮點?2016年的G20峰會交棒中國又將有何“中國特色”?

素有“G20之父”之稱的加拿大前總理保羅·馬丁(Paul Martin)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除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外,他希望氣候變化、難民危機等跨區域的問題都能在此次土耳其G20峰會上得到討論,也希望能在明年的G20峰會上看到更多非洲國家的參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時任加拿大財長的馬丁與美國前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積極倡導了G20。馬丁還擔任了首屆G20財長會議主席。2003至2006年期間,馬丁擔任加拿大總理。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G20也不斷發展壯大,它所面對國際問題也是層出不窮。馬丁認為,從此前的金融危機蔓延到恐怖主義橫行,從當前棘手的難民問題到嚴峻的氣候變化現實,國際社會不斷湧現的問題正充實著G20的議程,這也是G20必須面對的現狀,為此獻計獻策也是這個多邊組織必要的使命。

近日,到訪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就世界經濟所面臨的挑戰與中國舉辦2016年G20峰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對當前的多邊機制很失望”

馬丁近日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發表演講時談及當前國際社會面對的種種問題,比如難民危機、氣候變化等。馬丁認為,“當前多邊機制的情況讓人很不樂觀”,在這些問題背後,反映的是各國政府缺乏應對這些跨國危機的能力。

馬丁舉例,聯合國難民署等國際人道主義機構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世衛組織(WHO)也在應對一度肆虐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時面臨醫療衛生領域的挑戰。再加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改革止步不前,這些國際組織在面對金融、人道主義、醫療衛生等跨國問題時的低效加劇了危機的蔓延。

馬丁對聯合國人道主義機構資金不足的現狀“難以理解”。他指出,在愈演愈烈的難民危機前,事實已證明,將這一問題的解決推卸到那些接收難民的國家是不公平的。“在難民營長大的無數孩子會對這個世界的不公平懷恨在心,當他們長大時,他們曾身背的痛苦將會由我們的子孫後代來買單。”馬丁稱。

至於停滯不前的IMF改革,馬丁也深表遺憾。他認為,IMF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當這一作用被美國的意誌所左右時,這個全球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多邊機制還有何公平性可言?

在馬丁看來,IMF改革受阻,也違背了G20的原則,也就是,如果新興經濟體能夠擔負起全球經濟管理的重任,為什麽不為這些後起之秀騰出空間、賦予它們更多的話語權呢?馬丁強調,他支持IMF的份額改革,也支持人民幣盡早加入特別提款權(SDR)。他希望,IMF在未來的改革進程中,能更多地將國際組織的意誌與國家政府的意誌相結合。

G20議題不能局限於金融

在指出了當前國際多邊機制存在的普遍問題後,馬丁認為,G20在解決當前國際問題的漩渦中責無旁貸。

馬丁坦言,G20成立之初的大背景還要追溯到1997年的金融危機。盡管當時有七國集團(G7)等重要國際組織,但現狀是當這些發達經濟體在為危機的解決按期理解出謀劃策時,深陷危機中的發展中國家並沒有聽取這些發達國家所提供的建議與意見。馬丁當時意識到,需要一個能夠包容更廣泛多邊機制的國際組織,G20便從G7的架構中發展而來。

盡管G20成立之初的使命是奔著撫平金融危機給發展中國家造成的傷痛而去,但馬丁認為,在不斷湧現的跨國問題前,G20也需進行變革,變革的一個參量便是不能僅局限於金融與經濟範疇。

馬丁強調,銀行系統的崩潰的確會造成不可估量的社會問題,但氣候變化、難民危機、疾病擴散等問題也會產生難以預期的社會後果,同樣會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因此,G20是時候根據現狀及時調整自己的使命,G20若想擴大在全球的影響力,諸如人道主義危機和氣候變化等議題沒有理由不成為關註的對象。

當然,馬丁也強調,G20峰會這一多邊機制與現存的其他多邊機制並非競爭關系,協作是主流,但G20不會做出諸如IMF等國際機構對經濟發展等重要議題的前瞻性預判。

三點建言中國G20

對於即將在土耳其安塔利亞召開的G20峰會以及明年在中國杭州召開的G20峰會,馬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相信,經濟可持續增長、氣候變化,甚至是難民危機可能是土耳其G20峰會側重的議題。

至於明年中國舉辦G20峰會的潛在看點,馬丁認為,首先要加強非洲在G20體系中的話語權。目前,在G20成員國中,只有南非一個非洲國家。馬丁透露,在G20成立之初,也考慮將非洲的尼日利亞納入其中,但當時尼日利亞國內正發生動蕩,不適合加入G20。目前,隨著非洲經濟在全球經濟舞臺上的重要性日趨加強,馬丁認為,非洲的聲音與話語權有必要得到提升。這也將是今年土耳其G20峰會中的重心之一。馬丁希望,在明年的中國G20峰會上,能看到G20在非洲國家中擴員。

其次,商業網絡安全也是一個需要在全球層面合作的議題。馬丁指出,盡管這一問題在此前中美領導人會晤中有所體現,但他希望這一話題能通過G20這個平臺得到更多國家的關註,不僅僅是中美。

最後,馬丁也希望,諸如氣候變化等關系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議題也能在中國的G20峰會上得到關註。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24

馬丁飛行包國內首次飛行,將在明年交付商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1710.html

馬丁飛行包國內首次飛行,將在明年交付商用

一財網 王思琪 2015-12-06 22:03:00

這款飛行包是全球首款商業化、實用化個人立式飛行器,由汽油發動機提供動力,可連續飛行30分鐘,載重達到120公斤。

個人操控飛行器飛上百米高空不再是想象,由深圳光啟旗下新西蘭馬丁飛行器研發的的噴射式飛行包12月6日在歡樂海岸成功試飛。

這款飛行包是全球首款商業化、實用化個人立式飛行器,由汽油發動機提供動力,可連續飛行30分鐘,載重達到120公斤。

目前,光啟業務囊括深度空間、機器自覺和終極互聯三大趨勢。而馬丁飛行包和雲端號、旅行者號等飛行產品同屬深度空間產品。

馬丁飛行包已投入生產,但由於價格高昂,主要消費群體為安防或是飛行俱樂部等機構消費者。

在中國首飛之前,迪拜消防局以每臺35萬美元的價格訂購20臺噴氣飛行包。

在中國首飛現場,三家企業與光啟簽訂共100臺飛行包以及20個訓練器的購買。據了解,這些飛行器每臺售價160萬元人民幣,預計將在明年下半年完成交付。

馬丁飛行器可即時起飛,最高時速達到80公里,有效載荷達120公斤,體積相比飛機等飛行器更為小巧,適合城市醫療應急、突發災害救援。

飛行包對飛行控制和平衡系統做了設置,其特制救生系統能在半秒之內從頂部彈出,在6米以上的飛行高度,讓飛行員以及飛行器安全著陸。

但由於未來感過於強烈,馬丁包具體的飛行場景還有待開拓。此次簽約的安防城控股有限公司購買了25臺馬丁飛行包,其董事總經理鄺鴻宇告訴一財網記者,他們也在探索飛行器的更多使用場景,除了安防以外,還有可能向旅遊娛樂延伸。據了解,此次簽約機構還包括飛行俱樂部。記者在現場展示中看到飛行包不但可以完成單人立式操作,也能完成自主飛行,操縱員只需要在陸地遙控飛行器。

由於低空飛行領域受到相關部門管制,現行或是將要出臺的的低空飛行辦法都無法滿足噴射式載人飛行器的使用。光啟成立“鋼鐵俠”俱樂部,對飛行器操縱使用進行培訓,同時,為個人或者非政府機構飛行申請相關允許飛行領域並保管飛行器。

光啟目前正在為俱樂部招募長投資運營商,其要求運營商必須具備相關資金以及管理俱樂部場地標準。

據了解,在投入商用之前,光啟產品都經歷試商用階段,而目前深度空間中只有雲端號投入商用。此次試飛意味著馬丁飛行包完成試商用階段,將在明年下半年交付商用,這將是光啟深度空間項目中第二個投入商用的產品。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60

阿斯頓•馬丁與樂視正式攜手 共同打造互聯網電動汽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0792.html

阿斯頓•馬丁與樂視正式攜手 共同打造互聯網電動汽車

一財網 王佑 2015-12-03 20:20:00

阿斯頓•馬丁與樂視雙方的技術成果,將有望應用於阿斯頓•馬丁的首款純電動汽車RapidE上。

12月3日晚,英國豪華汽車制造商---阿斯頓•馬丁與樂視共同宣布,簽署研發合作夥伴諒解備忘錄,將攜手打造互聯網電動汽車。未來,雙方將在智能互聯汽車技術及新型電動汽車制造咨詢上展開合作。雙方的技術成果,將有望應用於阿斯頓•馬丁的首款純電動汽車RapidE上。同時,樂視超級汽車聯合創始人、全球副董事長丁磊也進一步透露了有關樂視超級汽車的最新進展,他說道,未來超級汽車會有自產及其他多種模式,而公司也會非常關註並花大力氣投入於自動駕駛、電池等領域。

RapidE成為試水合作項目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晚獲悉,RapidE的這款車型將在阿斯頓•馬丁的總部---英國華威郡蓋登(Gaydon)生產。同時, RapidE將獲得先進的技術解決方案,其中就涵蓋了英中兩地的供應商。

繼今年4月份與阿斯頓•馬丁公布了初步的合作關系後,樂視就著手提供給在阿斯頓•馬丁高端的互聯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同時,雙方也將做可行性分析,阿斯頓•馬丁的生產制造咨詢領域專長或用於樂視正在研發的新款電動汽車。

阿斯頓•馬丁的CEO安迪•帕爾默博士(Dr. AndyPalmer)評價道:“電動汽車是我們未來重要的產品組合系列,歡迎樂視與我們一起加入這段激動人心的探險之旅。”樂視控股的董事長兼CEO賈躍亭則表示:“作為全球第一家宣布造車的互聯網企業,年輕的樂視與具有豐富高端汽車制造經驗的阿斯頓•馬丁達成技術合作,標誌著互聯網與汽車產業,正在進行廣泛且深度的融合與變革。未來,雙方不僅將在車聯網方面開展合作,還將分別利用各自優勢,展開全方位的長期合作。”

此前樂視曾表示,將為阿斯頓·馬丁提供包括車載智能終端、互聯網應用及服務。雙方將聚焦於兩個方面:人機交互概念的開發;在汽車上實現如導航、音樂播放和車載互聯應用等信息娛樂服務。

多次出現在“007”系列電影中的阿斯頓•馬丁跑車,其背後為一家於1913年就成立的百年老店,起初名為Bamford & Martin。該品牌一直是造型別致、精工細作、性能卓越的運動跑車代名詞。1994年,它成為了福特汽車公司的全資子公司;2007年,福特將把該企業賣給了科威特Adeem Investment of Kuwait、Investment Dar和英國商人John Sinders的合資公司。

 

專註自動駕駛

丁磊表示,“我們自己造的這款超級汽車會確定在2016年北京車展正式亮相,也會有自己的超級生產工廠。樂視汽車匯聚了頂尖的汽車、互聯網、科技文化人才。因此,樂視超級汽車在供應商、營銷系統等方面都毫無疑問會後來居上。我們也將充分運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與樂視雲、手機、電視等業務進行貫通。眾所周知,智能手機和電視界面要比目前的汽車中控複雜的多,我們會打破這一界限,使中控與整個互聯網系統連接。”

丁磊還強調,樂視要做的汽車生態,會聚焦於未來交通、車分享等體系上,“最近我們控股了易到用車,這是我們戰略部署的重要一步。在汽車共享上,有基礎架構,易到用車也可以與樂視形成一種生態。”丁磊指出,舉例來說,超級汽車賣給一個客戶,一天可能用一次,但用在易到用車的話,一天使用頻率可能就是10~20次,“以前超級汽車是商品,現在通過生態形式可以成為生產資料;與此同時,共享概念也是汽車產業的必由之路。而且除了作為資產之外,樂視超級汽車也將產生金融價值。這是完全不一樣的理念,只有在互聯網時代才能發生。”

他也表示,就產品開發上,互聯網時代也會帶來很大變化。計算機模擬技術現已達到了新境界,對空氣動力學的模擬參數、計算機實測等都做的不錯,大量風洞試驗可由計算機來模擬。

當然,樂視汽車在開發整車的能力上,實際上也是站在傳統汽車多年積累的基礎上,無論是產品參數還是開發質量。毫無疑問,傳統工業和傳統工程開發,是現在互聯網造車的根本基礎,這是在造車和開發車上的追求方向。

新能源車的未來主要方向就是電動車,“無論是混合動力還是串聯式的,最後都會落實到電來驅動。電動汽車方面,電池的衰減是一個問題,衰減率與電芯、電池控制系統等都直接相關,與整車設計也有關。樂視在電芯、電池模組等設計上都做了優化。也有人提到電池的回收問題。以前大家覺得電池回收很難,我在美國看到一種技術,90%以上的電池可以回收,這類技術令人感到興奮。它可以全部切割打碎電池,再做分類並制成新的原料。”

丁磊還稱,自動駕駛技術上,樂視也會做投入。自動駕駛分為兩種,一是位於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另一種則是放在系統中,比如封閉的高速公路上通過系統來指揮汽車。“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會積極搶占。在系統中指揮汽車並實現自動駕駛,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優勢。”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97

專訪馬丁·雅克: 希望G20杭州峰會為全球經濟開出良方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是為數不多的對中國有深刻了解的西方人之一。他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一書,成為西方社會了解中國的典範讀本。

在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前夕,《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馬丁·雅克位於倫敦的充滿東方風韻的家中對他進行了專訪。

馬丁·雅克認為,在杭州舉行的G20肯定會打上中國烙印,希望能夠為全球經濟開出良方。同時,他覺得要改變全球經濟低迷的現狀,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所謂“新自由主義”經濟已經走到了頭,政治上的極端傾向越來越強大,是由貧富差異拉大造成的。

對於英國退歐後與中國的關系,馬丁·雅克強調,與中國必須建立良好關系,這不是意願,這是一個現實,相信建立不久的英國新政府會認清這個事實。

第一財經日報:你對G20杭州峰會有些什麽期待?

馬丁·雅克:這必定是一屆非同尋常的G20峰會,因為中國作為主賓國一定會有中國特色,留下中國烙印。

我們期待在當前西方經濟非常低迷的情況下,中國能夠開出什麽良方。當然,這也將會是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問題能不能有什麽方案,比如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出臺的政策,使全球經濟受到刺激並逐漸進入增長模式。中國希望做出類似行動、提出相關方案,這需要西方國家政府也做些什麽,但目前情況下它們(西方國家)非常謹慎,它們所做的就是推出貨幣政策,特別是量化寬松。

現在可以完全清楚地看到,這個是不適合的,僅僅依賴貨幣政策,全球經濟不會真正得到複蘇。歐洲幾乎失去了10年的經濟增長機遇,美國經濟狀況尚可,但也比較勉強。只有兩盞明燈照耀全球,就是中國和印度。

日報:最近你在《衛報》上的文章,從歷史角度談了當今政壇、經濟及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那麽,你對全球經濟治理有什麽思考和建議呢?

馬丁·雅克:我不會變魔術,對如何解決當前西方,特別是歐洲經濟增長幾乎為零的現狀,沒有直接的解決方案。

我們確實生活在經濟非常動蕩的時代,我們必須認識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不會永遠停留在某一個時期。

我們現在所在的時期與之前大不相同了,經濟增長幾乎停滯,不同的歷史階段必須以不同的政策策略來引領,但是西方社會對此認識並不充分,因為我們,特別是美國和英國,一直與所謂的新自由主義、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全球化等理念結合得緊密,但這已經過時了,我們需要新的解決方案。

確實,1945年以後,西方統領了世界經濟,出現了社會福利機制,采納凱恩斯主義政策,高就業公共部門規模很大等現象,但這些在1970年代走到盡頭;取而代之的是新自由主義和自由貿易等撒切爾、里根所主張的思想理念。在我看來,這也走到了盡頭。

那麽接下來怎麽辦?政治上的左右兩派對此有不同的政見,比如美國這一邊有特朗普,另一邊則有伯尼·桑德斯(和希拉里)。有一點可以說的是,目前的情況無以為繼。因為一些政治性的變化已經出現,一定會有改變。為什麽西方民眾如此不滿足於目前的生活現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他們的生活水平這些年來幾乎停滯不前,第二個原因是貧富不均越發嚴重,人們對貧富差異尤其不滿,這是導致很多人支持特朗普和英國脫歐的主要原因。

日報: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你認為西方社會對待中國的態度有什麽變化?

馬丁·雅克:我認為,西方社會對待中國的態度較之前更加強硬。

一般來說,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才可以看到經濟危機留下的深刻政治烙印,現在這種政治烙印正在顯現。而且我們不知道這種烙印帶給我們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在美國,特朗普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而英國的情況則是人們選擇脫離身處其中41年的歐盟。你可以看到很多政治上的不穩定,人們對政治的不滿。人們心中的怨氣需要一個發泄的對象,這個時候,中國常常成為對象。

全球化要繼續的話,必須要尋找到新的模式,因為西方人正在拒絕全球化進程。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化中獲得了很大利益,但這在西方發達國家看來,卻被認為是缺乏發展和進步的根源。

日報:去年中英關系進入“黃金時代”,一年不到時間,隨著親華派卡梅倫和奧斯本的離去,英國新政府上臺後不久,就發生了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被延後審批的事件,引起中英各界普遍擔憂。你對梅政府下的中英關系有怎樣的預測?

馬丁·雅克:回想卡梅倫,特別是奧斯本當年那樣的擁抱中國,這是之前沒有想到的,以他們保守黨的背景來看,也是出人意料的。

特別要說的是,他們對中國異乎尋常的友善態度,在英國國內一直有很多反對聲音。英國媒體以及很大一部分英國人對中國抱有偏見,所謂人權問題、民主問題、不同文化等等。

事實上,這些偏見一直存在。而新首相梅給人的印象是,她或許會回到卡梅倫和奧斯本之前的中英關系年代。因為她似乎還是很有成見,對中國的現狀不了解,可能仍然抱著冷戰時期的那種老眼光來看待中國的問題。另外,她在中國問題上不一定具有奧斯本的前瞻眼光和行動魄力。

然而,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對她來說,幾乎沒有什麽選擇。目前梅政府很脆弱,她本人不是民選的,保守黨內部分裂嚴重,脫歐至今沒有一個正式的方案,接下來怎麽辦?情況都不明朗,完全亂作一團。

他們號稱歐洲是個已經衰弱的市場,應該拋棄,應該開拓新興市場,如果按照他們的邏輯,那麽他們的突破口就是中國,我不認為她能夠繞開這一點,我也不認為她能夠回到過去,因為現實擺在這里,如果希望脫歐之後英國仍然有發展前景和未來,她不得不選擇中國,畢竟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有著巨大的市場。

我們不得不不斷地提醒自己,中國崛起,中國參與到全球經濟版圖並扮演重要角色,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可回避,因為那是未來。在西方,很多人並非真正了解中國,他們依然以西方的思維、邏輯和價值來判斷中國的問題,他們還是不懂。中國永遠不會讓西方滿意,也永遠不會成為“西方”的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62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歐洲中產反全球化才剛開始

二戰後依靠新自由主義構建起的歐盟,在2016年承受了英國退歐公投和來自歐盟核心國家極右翼勢力的多次挑戰。12月4日,意大利將舉行修憲公投,奧地利將舉行第二輪總統選舉。

這兩場投票都有可能導致極右翼民粹主義上臺:在意大利是由前喜劇明星貝普·格里羅(Beppe Grillo)創立的“五星運動黨”;在奧地利是極右翼政黨“自由黨”總統候選人霍費爾(Norbert Hofer)。

這是歐洲公眾針對新自由主義思潮和全球化的一場“清算”:在效率與公平之間,歐洲公眾反對歐盟長久以來把經濟增長置於社會保護之上,也對全球化中的“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說辭產生了深度懷疑和失望。

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資深研究員、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日前在北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指出,“新自由主義工程,已經結束了。”

“為反對全球化,歐洲的中產階級開始反抗,並集結力量和共識。”雅克表示:“我想這只是剛剛開始,那些在新自由主義時期被當成想當然的事情都會消失。這不僅僅是在英美,而是在更廣泛的歐洲。”

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

金融危機終結了新自由主義

在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下,英國是撒切爾主義的時代,美國則流行里根經濟學,這一切對歐洲大陸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雅克對記者表示,在上世紀70年代,新自由主義為了應對社會民主黨無法解決的新沖突應運而生,引發了諸如有關於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等一系列討論,最終英國時任首相撒切爾夫人贏了,而新論點則是“市場是經濟的主題”。當時,新自由主義同樣也解決了個人主義和個人自由問題,開啟了隨後80年代新的全球化時代,並一直流行了35~40年之久。雖然經常有反對聲,然而極其微弱。

解決不平等問題的方式也是典型的涓滴經濟學思路:即把更多的錢給富人,而他們最終會把錢分到窮人手里。雅克指出,最終2007~2008年金融危機挑戰了長期以來占據主流意識形態的新自由主義的基石,終結了新自由主義。

美國中產階級現在管自己叫工人階級

不過,新自由主義在歷史上的表現並不卓越。以歐洲為例,“黃金時代”指的是二戰結束後到70年代早期,即凱恩斯主義盛行的時代。按照雅克的計算,當時的增長率比從1980年至今的新自由主義時期高了整整一倍。

然而,伴隨新自由主義而來的最大後果,即不平等現象的加劇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布蘭科·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繪制了1988~2011年間全球收入的分布圖。在這張被讀者取名為“大象圖表”的數據表上可以看出,在2010年,美國的實際人均收入比20世紀80年代增長65%,英國則增長77%。

但在同時期,美國的國民收入差距卻日益擴大,基尼系數從0.3上升至0.4,一度更高;英國則從0.3上升至0.37。米拉諾維奇指出,總體而言,從20世紀80 年代中期到2006年,經合組織成員國的20個富裕國家中有16個國家的收入差距在擴大。

實際上,正是在新自由主義盛行時期(1988~2008年),最富有的1%人群的收入增加了60%,而最貧窮的5%人群的收入則毫無變化。同時,全球平均收入中位數提升。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中國、印度、印尼和巴西等國的新興中產階級。但高收入國家的中低中產階層,遭遇了實際收入停滯不前的困境。

對此,雅克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不平等問題在西方世界變得越來越糟了:不僅僅是在英國,還有美國(這些爭議的來源),以及歐洲各國。我甚至覺得這是一個全球問題。”

在新自由主義的好日子里,“平等”這個單詞並不被廣泛使用,因為這不時髦。雅克說,“然而,現在不僅開始使用,且不論左翼、右翼都在反對不平等主義,特別是右翼來得更強烈一些。”

“那些在西方特別反對新自由主義的,是工資滯漲或者被降低的人群。”雅克表示,比如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之所以重要,因為他代表了那些三四十年來工資都沒有漲過的白人男性工人階級,“想想這件事很神奇。”

其神奇指之處恐怕在於,在以前,美國的工人階級稱自己為中產階級,現在“他們管自己叫做工人階級,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改變。”雅克表示,英國脫歐公投等事件中,這些被全球化拉下的人正在表達他們的反抗。

歐洲恐對TTIP說不

如今,不平等現象正在推動著反全球化的浪潮。對於不加以限制的移民、全球貿易協定的批評不僅不會隨著特朗普的上臺而減少,反而將不斷加劇。

此前,“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因為特朗普的上臺而瀕臨破產;美歐之間“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也前途暗淡。

雅克也不看好上述自由貿易協定的未來。

他表示,這些自由貿易協定在新自由主義指引下,給政治精英或者精英社會迅速致富的機會:社會之所以變得不公平,是因為這些精英可以說服政府為他們工作,並這樣運轉了很多年。

雅克指出,“貿易協定在設計之初就更偏大型跨國企業,超越國家主權建立司法仲裁系統(即投資者-東道國爭端解決機制),政府和企業之間搞得過於熱絡。而人們終於表示,再也不想要這些了。”

他還預測,在特朗普上臺後,TPP沒有延續的可能;至於TTIP,有可能歐洲自己會把它搞砸,因為歐盟成員國的民眾對此類協定非常失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00

特朗普炮轟F-35造價過高,洛克希德馬丁重挫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周一將矛頭指向另一家美國防部供貨商、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表示其F-35戰機項目的開支過於高昂。受此影響,早盤洛克希德馬丁股價下跌近4%,其他數家零部件供貨商也遭到拖累。

特朗普在推特中寫道,F-35項目及開支成本已經失控,1月20日後軍方及其他采購中的開支將節約數十億美元。按計劃特朗普將在當天宣誓就任美國新一任總統。上周二特朗普首先對另一家國防部供應商波音“發難”,並表示波音為將來總統打造的“空軍一號”開支已經失去控制了,並威脅取消訂單,波音市值因此損失14億美元。

得知此事後,洛克希德馬丁F-35項目主管Jeff Babione出面“撲火”,並表示從項目一開始公司就已經投資數億美元用於降低飛機成本,目前每架戰機的造價較原始報價已經減少70%,計劃在2019或2010年全面投產後將報價控制在每架8500萬美元。

據路透報道,就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前一周,五角大樓與洛克希德馬丁簽署了第9份F-35的訂單,合同總額達71.8億美元。2016年2月,洛克希德-馬丁曾在公告中表示,F-35計劃是公司最大的項目,占公司2015年合並凈營收總額的20%。

F-35屬於第五代戰鬥機,具備較高的隱身設計、先進的電子系統以及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主要用於前線支援、目標轟炸、防空截擊等多種任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已服役的艦載第五代戰鬥機。作為美軍史上最昂貴武器項目,該款戰機的生產過程一波三折,曾出現推遲交付、造價翻倍、試飛起火等一系列問題。今年4月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曾在聽證會上表示,原計劃於2016財年結束前交付的1013架F-35戰機僅有179架可按期交付,實在看不出這一戰略計劃還有什麽意義。同時戰機在發動機、雷達、感應、燃料系統以及維護等多個方面存在問題。麥凱恩擔心美國可能因此喪失在戰鬥機方面的技術優勢。

按照美國防部的采購計劃,美國將購買2443架F-35戰機,分別列裝於美空軍、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交付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型戰機於2015年7月形成初步戰鬥能力。洛克希德馬丁能否完成合同交付,決定權目前落在候任總統特朗普與候任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兩人手上。

截至發稿時,洛克希德馬丁股價下跌5.27%,報245.84美元,市值蒸發近40億美元,零部件供應商諾斯羅普(Northrop Grumman Corp)下跌4.3%,國防軍工板塊ETF PowerShares Aerospace & Defense Portfolio及iShares U.S. Aerospace & Defense分別下跌近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