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問對職場】人際溝通第一步:學會傾聽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841

傾聽是一門職場必修課。每次Peggy這麼說,總有同學表示驚訝:「注意力集中就好了,難道長了耳朵還不會聽嗎?」是的,要在職場中顯得更為「職業化」,那麼傾聽可不僅僅是在學校裡聽課那麼簡單了,事實上不僅僅很多職場新人不瞭解該如何傾聽,有些甚至是在職場摸爬滾打多年的人也未必真正在意過傾聽的技巧。「聽」是職場人際溝通的第一步,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聽」上去不難呢?

1、微笑很重要。這似乎是回答諸多「職場怎麼辦」問題的標準化第一步。沒錯,不論你在傾聽的時候內心作何掙扎,無聊、厭惡、激動甚至憤怒,都暫且用微笑來替代吧,因為傾聽過後你的回答才應該是真正的回應,而在傾聽的時候對方其實只是需要你用肢體語言表示:「我尊重你,並且在認真聽!」不要以為這個很簡單哦,有時候我們的表情會不自覺的洩露我們內心的情感,所以就連諸葛孔明都需要羽扇遮面呢!更何況,長時間的保持微笑的姿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信你現在拿面鏡子試試看能堅持多久?做過客服工作尤其是接待「投訴和建議」工作的朋友更會深刻認同這一點吧。

2、隨身攜帶紙筆記錄。這會讓你更易於理解所聽到的內容,因為有時候傾訴者在傾訴過程當中未必就有很清晰的思路脈絡,記錄下來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對方,也便於後續做出相應的回覆。即便實在沒有什麼需要寫下來的,你握筆不時書寫兩下也至少會讓傾訴者覺得收到了重視。

3、你需要在傾聽的過程當中不時的回應傾訴者。例如用「哦」、「嗯」、是這樣啊」、「還有呢」、「接下來呢」之類的詞語顯示你的確是在用心聽,並且對他所說的內容很感興趣。配合所做的記錄,你還可以抓住某一個重點要求傾訴者就此做更進一步的闡述。

4、要善於對你所聽到的內容做總結。可以在談話過程當中做階段性的小結,也可以在最後做總結。所謂總結,就是把你理解的所聽到的內容複述一次,讓傾訴者確認是否正確。這是確保你正確領會了傾訴者意圖的很重要的步驟,因為我們都知道理解是可能會有偏差的,所以溝通才顯得尤為重要。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其實「聽」上去也不難呢?先微笑、做記錄、需回應、善總結,簡簡單單四個小tips,就能讓你成為「傾聽達人」,不想趕緊付諸行動試試看嗎?別忘了告訴我們效果如何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90

2013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直播:傾聽巴菲特和芒格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06

04:23 (最後一個問題)

問:您會考慮拆分伯克希爾哈撒韋(BRK.A)的股票嗎?

巴菲特:目前這樣就很好;沒有必要拆分。


04:06

問:如何判斷對方公司是否存在欺詐行為?

巴菲特:有一些找上門來的公司就是。多數是根據對方的推廣行為,他們自己露出了狐狸尾巴。財務上的欺詐有很多方法,金融相關公司更是擅長這些。

芒格:有一些公司不是故意欺詐,他們也是被騙了。

巴菲特:如果你產生懷疑,不去理會就好。

(華爾街見聞註:巴菲特和芒格開始就90年底所羅門的會計錯誤開玩笑。)

巴菲特:會計學不是科學。


03:59

問:您覺得歐元區的投資機會如何?歐洲央行能有效地維持歐元區的整體性嗎?

巴菲特:我們在歐洲做了很多收購。我很喜歡歐洲的投資機會,除了個別國家。歐元不會消失。

芒格:將希臘放進歐元區是一個極其愚蠢的主意。

巴菲特:綜上,我們很希望能在歐洲有好的業務機會,並且查理希望不是在希臘。


03:52

問:目前經濟是又在製造一個房地產泡沫嗎?

巴菲特:房地產業現在離泡沫還差得遠。目前是買房和房屋融資的好時機。第一次房地產業泡沫政府負有責任,但是不是唯一推手。

芒格:此前人們為房地產業瘋狂的時候,政府應該加以提醒;但是政府恰恰火上澆油。

巴菲特:查理和我都很擅長在人們瘋狂的時候保持清醒。經濟可能會有泡沫,但不一定在房地產業。人們有時會被矇蔽。


03:37

問:您如何看待在IBM業務上的失敗?

巴菲特:我不瞭解IBM,也不瞭解可口可樂。我感覺很好啊。


03:30

問:Ajit是你的接班人嗎?如果不是,沒有他你的業務會表現如何?

 

芒格:如果沒有Ajit,我們就不會有現在這樣好的成績。

巴菲特:Ajit在許多方面都是卓越的,當人們抄襲他時,他就會有新的辦法。對於接班人不予置評。

巴菲特:我們在伯克希爾營造了一種氛圍。這些傑出的經理人多數並不需要錢,他們只是快樂地運營業務。伯克希爾在沒有Ajit的情況下運營了20年。如果他1965年就加入伯克希爾,而不是1985年,那我們現在就擁有全世界了。


03:25

問:如果我20多歲,想發起一個合夥人生意,我沒有公開的可以追溯的業績,希望讓別人投錢進來,你有什麼建議?

巴菲特:你沒有打動我。用別人的錢投資應該非常謹慎。即便他們有業績記錄。我建議儘早開始有審計的業績記錄。

巴菲特:如果你今天發起這個,你怎麼吸引別人的投資?

芒格:很多人最開始都是從朋友和家庭籌錢。這是另外一種信任。但年輕人很難做。

巴菲特:相對來說只有很少人能成功。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快要餓死的小對沖基金存在。

巴菲特:對沖基金賺了很多錢,為基金經理自己賺錢。如果按照對沖基金行業2%管理費,20%的提成,Todd和Ted每個人今年都可以賺1.2億美元。


03:19

Cliff Gallant問:伯克希爾最近的業績能不能反映出整體經濟情況?伯克希爾會有更多的國際擴張嗎?

巴菲特:我們不會排除任何事情,會考慮世界各地的業務擴展。但是我們在美國發現的機會最多,我們做的多數交易都在美國。自2009年以來美國經濟一直在改善,我不相信二次衰退。現在房市也出現了改善,建築有改善。但我們不想建太多房屋。我們在前進,不是大步前進,但也沒有停止。未來我覺得也是如此。

芒格:我們知道現在發生著什麼,但是我不善於推測未來。

巴菲特:平均每4、5年你就能發現股票市場有出奇的好機會,但是要能夠利用好這些,你需要腦子夠給力。


03:16

問:你的財富大多要給慈善基金。他們拋售股票會否造成股票下跌?

巴菲特:我每年會把自己4.75%的股票給出去。這些股票值20億美元。對伯克希爾來說還不到1%。交易所裡許多股票交易量超過100%。1%根本就是微不足道。伯克希爾每天的交易量是四五億美元,所以20億美元改變不了什麼。

芒格:對於一個老男人來說,沒有什麼比額外的20億美元更微不足道的了。

巴菲特:錢在別人手裡比放在我的保險箱裡更有功效。


03:13

問:如果我買進最好的20家公司股票,扔一邊不管了,最後收益會如何?能跑贏指數基金嗎?

巴菲特:這樣看你怎麼選最好的20家公司了。但你這個就很可能和指數基金的概念很像了。還要看你是否想研究企業;還是你有其他的職業,只是想在股票上有一些敞口。長期來說股票會表現很好。你需要避免在別人興奮的時候變得興奮了。如果你不是專業人士,不要裝成是。如果你是一個業餘投資者,長期購買多家美國公司是合理的選擇。

芒格:瞭解自己的能力所在很重要。 


03:01

提問:我是一名二戰老兵,我敦促你不要再吃芝士漢堡了。那些東西會阻塞你的動脈。即便你投票支持奧巴馬我還是希望你安好。我的問題是,您提倡節儉,但您為什麼會支持這樣不負責任,讓債務飆升的政府呢?(華爾街見聞註:現場掌聲)

巴菲特:16萬億美元債務,其中毫無疑問有一些是布什的責任。並不是奧巴馬的政策引發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與人談論政事是很浪費時間的;總有一半人同意你,一半人反對你。考慮到危機的嚴重性的話,過去數年政府的赤字支出是合理的。我們需要刺激。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退出刺激。

芒格:我完全同意。布什也會完全同意。

巴菲特:小布什2008年有一句名言:如果不多寬鬆的話,危機將更為惡化。這句話我同意布什。

美國的債務GDP比重增加的確令人不安。但二戰之後我們的債務/GDP比重更高,人們預測會發生可怕的事情,但沒有發生。印錢比自律更容易一些。但我們國家有更大的問題。

巴菲特:你擔心現在的債務GDP水平嗎?

芒格:我同意你對布什的看法。經濟問題比表面看起來複雜。美國目前大部分債務都是資產負債表外的,如醫療保險(Medicare)和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如果GDP增長率能達到2%,所有這些都不是問題了。  


02:58

問:當你決定買一家公司或者股票時,你會考慮哪些因素?你會看哪些東西來判斷行業的競爭性變化?

巴菲特:我經常會感覺我們支付的價格太高了。但回頭來看,這些偉大的企業持續保持偉大時,最初支付了一點高價就無關緊要了。

如果你能某種程度上肯定你發現一家公司有很高回報率,你很可能得支付高價格。我和查理就是這麼做的。比如查理買了喜詩糖果。

芒格:現代的價格不便宜。

巴菲特:在股票市場上的機會比談判購買公司要好得多。股票市場就是拍賣,可能會出現閃電崩盤。我們喜歡買入持有,但我們喜歡便宜的證券。


02:52

Doug Kass不再發難,反而要求伯克希爾給他1億美元資金來做空市場,他說如果表現超越大盤,他會把錢捐給慈善。

芒格:答案是不行。

巴菲特:我和查理都做空過,都失敗了。曾經我們看到過一些公司,我們認為定價過高或者是欺詐。但長期來說,通過做空賺錢對我們沒有吸引力。

Doug: 你們的投資經理Todd Combs取得了成功,他也曾經是空頭。

芒格打斷了他,芒格說:他停止做空後才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華爾街見聞註:現場掌聲)

芒格:我不喜歡為了賺錢進行交易而帶來的痛苦。

巴菲特:但我們祝你好運。


02: 46:

問:氣候變化對公司業務會有何影響?怎麼看碳定價?

巴菲特:氣候在變暖,但今天很冷。人們擔心氣候變暖是有道理的。但我知道的並不多。對於年復一年的保險費率來說它並沒有太大影響。我們對災難已經很悲觀了。我們預計未來比過去會有更多災難。全球變暖不會影響我們對保費的設定。

芒格:你得知道我可是加州理工出來的氣象學家。碳拍賣不切實際,碳稅是更好的方式。歐洲通過徵收高燃料稅來融資。我認為美國應該徵收高得多的汽車燃料稅。並且這是有效的,可以緩解碳排放。


02:44

問:是否股價跌至賬面價值的1.2倍時你們就會回購股票?

巴菲特:賬面價值和內在價值實際上沒有關聯。投資者應該關注內在價值。內在價值才是股票回購的基準。對很多公司來說,賬面價值什麼都不是。但伯克希爾將賬面價值作為內在價值的保守代理。只要我們有大量現金,當價格到了賬面價值的1.2倍時,我們就願意回購很多股票。如果你能打折回購自己的股票,就相當於用0.9美元的價格買了1美元的東西。我們很難回購,因為每次宣佈回購股價都會上漲。我們對回購感情很複雜。通過回購我們合夥人被低估的股份來獲利,我們自己的感覺並不好。


02:42

資產管理公司Legg Mason的董事長Bill Miller:航空業改善的狀況會否持續?除了已有的NetJets伯克希爾還會再買航空公司嗎?

巴菲特: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會。在有些行業即便只有兩個競爭者,也有可能表現都很糟糕。比如房利美和房地美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巴菲特:航空公司的固定成本很高,增量成本很低。他們願意以很低的價格賣出最後一個座位。這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商品類型的企業。自從Orville起飛以來,航空公司對投資者來說就是死亡陷阱。如果只有一個公司,沒有監管,那這個航空公司就是非常好的投資。

芒格:航空公司的合併讓我想起了過去幾十年鐵路上發生的事情。我們錯過了這個故事,進入已經非常晚了。要造一條新鐵路很困難,但要開通一條新航線則非常容易。


02:38

問:除了格雷厄姆和費舍爾之外,哪10本書對你影響最大?

巴菲特:我11歲的時候我已經閱讀了奧馬哈公共圖書館裡所有關於投資的書籍,包括技術派的。但我從這些書中沒有發展出任何哲學。格雷厄姆的書給了我哲學:市場是為我服務的,不是來指導我的。還有費舍爾進一步影響了我。我和查理一起看基本面。我還沒有發現我們的基本原理有任何漏洞。查理看的自傳比任何人都多。我們從閱讀中獲益,也很有趣。格雷厄姆並沒有財務動力去寫那本書,如果沒有他的書我的生活會完全不同。


02:30

問:每次有人寫「新常態」,我就對退休後的前景不樂觀。預測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會給伯克希爾帶來麻煩嗎?未來十年股票市場回報率會如何?

巴菲特:我不在乎宏觀預測。你沒法精確地知道它。

我們不看預測,從來沒有一個股票投資的決定是基於宏觀環境的。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為什麼花時間討論你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們討論企業。我喜歡比爾-格羅斯。但不管是他還是其他任何經濟學家對未來做的預測,對我都沒有什麼影響。我總體上認為美國會做得更好。任何常態對我們都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買到了好的企業,價格好,長期就會表現不錯。如果你基於預測來做市場決定。那你會虧很多錢。

巴菲特:你怎麼看常態?

芒格:可以想像得到,會更差。 


02:26

問:買股時有很多人用定量指標來分析,你分析一家公司時最主要的5個指標是什麼?你喜歡哪一個?

巴菲特:數理指標可能有用,但是還有更多值得看的投資指標。

我們看企業,不看股票。同一個指標對不同企業來說意義不同。這些年來我們理解了某種類型的企業。我們不會去分析我們不知道的企業。對美國銀行的投資的確是在浴室裡做出的,但我投資不是因為浴室,而是因為50年前我看過的一本書,以及這麼多年對美國銀行的跟蹤。2011年,當有很多人做空美國銀行,它有很多傳言時,我想投資美國銀行對我們都有幫助,於是我給我並不認識的Monyihan打了電話。我會看這家企業在10-15年後會怎麼樣,會看今天的價格,然後看他們之間的差別。

芒格:我們不可能僅僅根據財務數據來選股,我們要看那個公司是如何運行的。您會用電腦來篩選股票嗎?

巴菲特:我不會用。我們要看整體,評估5-10年後會是怎樣。比如汽車公司我們不理解,我們觀察了這個行業50年,但依然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芒格:我非常有信心,Burlington Northern在15年之內都會有強勁的競爭優勢。但不管蘋果的財報怎麼樣,我們對它都沒有這種信心。我是說,你需要瞭解這家公司和它的競爭地位。這不是僅僅通過數字就可以體現的。一些數學好的高IQ的人會看很多數字。投資不是這樣的。

巴菲特:如果我僅僅根據數字來投資,早就不知道虧多少了。

芒格:肯定虧的不少。你數學太差了。


02:20

Doug Kass問:你現在是否只在乎比賽而不在乎得分?以前投資美國運通時做了詳細的基本面調查,而後來在浴室裡做了投資美國銀行的決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轉變?(華爾街見聞註:即問巴菲特現在做研究是否沒有以前徹底)

巴菲特:你要把事情做好一定要喜歡它。如果你喜歡它就有巨大的優勢。會讓你的生產力提高。我喜歡伯克希爾,它的投資,它擁有的企業。你沒法把得分和比賽分開。如果伯克希爾一分錢沒有給我,我一股都沒有,我對伯克希爾的感情也不會變化。我喜歡我做的事情。僅僅因為我們做事的方式不一樣,並不意味著我們失去了激情。過去40年是這樣,希望未來10年還是這樣。

芒格:你買美國運通的時候知道的並不多,自然挖掘得很深。第二次的時候則容易得多。有很多研究是積累起來的。


股東大會中午休息。


02:12

問:伯克希爾是否屬於太大不能倒?怎麼看多德-弗蘭克法案?

巴菲特:據我所知,多德-弗蘭克法案對保險運營沒有影響。銀行系統是過去20多年來最強勁的。美國的銀行比歐洲也更搶進。

巴菲特:更高的資本金要求將降低大銀行的股權回報率。

芒格:長期來看,我對銀行系統的樂觀少一些。銀行家越想變得像投資銀行家,我就越不喜歡銀行。我不想再說太多,我已經惹了足夠多的麻煩。

芒格:商業銀行不應該有大的衍生品賬本。

巴菲特:我在2008年打了一個賭。認為對沖基金在未來十年無法超越低成本的指數基金。目前為止,指數基金上漲了8.69%,而對沖基金只上漲了0.13%。


01:55

問:是什麼因素讓伯克希爾的保險定價保持如此理性?

巴菲特:伯克希爾是一個不同尋常理性的地方。我們對伯克希爾有投票權,外部力量從未把我們推向我們不願意去的領域。

巴菲特:保險公司要面對季報數據,華爾街經常會給他們很大壓力。在保險領域,會有很多機會可能做蠢事。

巴菲特:這就像羊群效應。看著你的鄰居在1990年代後期投資互聯網股票而變得富有,你很難抵禦這樣的誘惑。我們沒有壓力這麼做,我們根本不在乎。


01:48

問:如果時光回撤50年,你會要30歲的自己改變一些什麼?

芒格:保持乏味和理性,做你喜歡的工作。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從來都做不好。

巴菲特:我們運營伯克希爾有如此多快樂,簡直就是有罪的。如果你幸運的話,你會在自己生命的早期就找到他。


01:40

問:你是否同意格羅斯的說法,他說這一代投資者取得了成功,主要是因為時機。

巴菲特:毫無疑問,出生在美國對我來說是巨大的優勢。
巴菲特:1929年讓很多人不再買股票。當然過去十年你也可以這麼說。
巴菲特:我很羨慕今天出生在美國的小孩,按照概率來看,這個時代出生的小孩有可能是最幸運的。
芒格:你那個時代競爭很少。現在就不會這樣了。隨著時間推移競爭加劇,對下一代來說這是不利的。
巴菲特:我們生活的時代遠好於約翰-洛克菲勒。未來的孩子與我們相比也會是這樣。
芒格:我第一次遇到你時,你有很多好想法。但是我們沒有錢。
巴菲特:我們現在有很多錢了,但是沒有好想法。 


01:30

問:替代性能源對伯克希爾受監管的公用業務有什麼影響?

芒格:沒有人真正知道最終會怎樣。我非常有信心的預測,沙漠地帶產生的太陽將比多云地帶要多。

芒格:屋頂上的太陽能板會生產重大影響嗎?我對此持懷疑態度。

中美能源CEO:如果電力需求因為替代性能源而下降,監管部門應該會允許調整價格。


01:20

問:所有伯克希爾僱員都有福利嗎?如果沒有,奧巴馬醫保的影響是什麼?

巴菲特:就我所知,沒有任何一個部門沒有福利。但伯克希爾旗下有70多個附屬機構,這些機構又有附屬機構,所以不太好確認。

巴菲特:對我們來說醫保成本非常高,這是我們極少的我們考慮集中到一起做的事情。


01:15 

問:政策制定者應該做什麼才能讓美國保持競爭力?

巴菲特:首要問題是要控制住醫保的成本。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不管是公共部門還是私人部門,美國在醫保上的開支都要高很多。我們醫保成本佔GDP比重是17%,其他競爭者是9.5-11.5%。

芒格:一個浮腫的證券和衍生品市場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01:10

Doug Kass:巴菲特卸任後伯克希爾運營結構會否變化?是否會分拆?

巴菲特:伯克希爾是我知道的最好管理的公司。分拆會產生不好的結果。

巴菲特讓芒格繼續回答,自己開始吃糖果。(華爾街見聞註:他們股東大會上吃是喜詩糖果,喝的是可口可樂,都是伯克希爾持股的公司)


01:01

問:報紙整體在下滑,你為什麼還要買報紙?

巴菲特:即便盈利下滑,報紙的稅後回報至少有10%。可能還會更高。不太可能更低。另一個考慮的因素是這些收購的報紙其公司結構有優惠的稅收待遇。另外,他還不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我們喜歡報紙。與盈利相比這是便宜的價格,我們已經對未來盈利下滑做好了準備。

芒格:你說這麼多,實際的意思就是,這些是特例,而你喜歡這麼做。


00:57

問:我聽說你會寫下你要完成的25個目標,專注於前5個,忽略後面20個。你怎麼想到這樣做的?

巴菲特:聽起來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這個比我要自律得多。如果他們給軟糖,我和查理就吃下了。查理和我過著簡單的生活,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查理是一個建築師。我們都喜歡閱讀。我從未列過什麼清單,一生都沒有這麼做過。你給了我一個想法,或許我該開始這麼做了。

芒格:在你很累的時候,不應該做太多決定。或者說做太多決定會很累。


00:50

問:如果Weschler和Combs買了股票你覺得是不好的投資,你會和他們分享你的想法嗎?

巴菲特:他們買了什麼股票,我一個月之後才知道的。我不會告訴他們要多元化還是不多元化。他們有完全的裁決權。我認為他們值得信任。


00:42

問:火電廠的下滑會給鐵路公司BNSF帶來問題嗎?怎麼看新的石油管道?

巴菲特:煤炭同比需求要看天然氣價格。我認為把石油從Bakken運輸出來需要使用很多鐵路交通。用鐵路運石油比管道快,並且還有靈活性。

BNSF CEO:我們預計煤炭運輸量持平,但石油會大幅增長。


00:35

問:你如何說服人們把公司賣給你?

巴菲特:我們只購買願意賣給我們的公司。

問:如何解釋伯克希爾的商業模式以及其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芒格:當其他人變得瘋狂時,我們會一直嘗試保持理智。這就是競爭性優勢。

第二個優勢是我們怎麼對待希望出售企業的經理人。我們會成為他們好的合夥人。伯克希爾是他們理想的歸所。

巴菲特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家公司創始人把企業賣掉,但他希望在他死後能避免家庭糾紛,並且能保留他創建和鍾愛的事業。他不能賣給競爭對手或者PE,最後只能找到伯克希爾。

巴菲特:我們的競爭優勢就是我們沒有競爭者。  


00:18

Doug Kass問:伯克希爾大量的回報都是基於巴菲特的聲譽,你憑什麼有信心接班人能像巴菲特一樣與陷入困境的公司達成交易?

巴菲特:接班人將有更多資金。當市場承壓時這非常重要。當市場恐慌時,伯克希爾就是他們的800電話。這種事情在2008年和2011年發生過,未來會再次發生。當潮水退去時,裸泳者會給伯克希爾打電話。伯克希爾的名聲會改善。它不僅僅是沃倫的品牌,而會成為伯克希爾的品牌。

芒格:在早期,巴菲特能成功投資一些不知名的價值企業,因為他碰到的競爭很少。 


2013年5月5日

00:05

問:你對比特幣怎麼看?

芒格:比特幣不會成為通用貨幣。我對它沒有信心。

巴菲特:我們的490億美元現金中,沒有任何資產是比特幣。


2013年5月4日

23:58

問:零利率怎麼影響伯克希爾?

答:利率是市場上一個很巨大的因素。利率上升對資產價格來說就像是地心引力。

芒格:我強烈預期,利率不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保持如此低位。但低利率持續了這麼久,已經讓我很吃驚了。

芒格:我們有大量浮存現金,這些現金與一年前相比變得更少了。

巴菲特:在今年一季度底,我們有90億美元的短期證券。這些都沒有任何回報。我們把它 放在美國國債中,沒有任何收益。如果是5%的短期利率,那就是幾十億美元收益。 


23:45

問:QE的風險是什麼?如何停止?

芒格:基本答案是我不知道。

巴菲特:我沒有補充。

查理:會很困難。

巴菲特:買東西會比賣東西更加困難。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領域。創造了大量流動性。

巴菲特:我對伯南克很有信心。

巴菲特:富國銀行在美聯儲有1750億美元,但都沒有利息。(華爾街見聞註:富國銀行是巴菲特的最大股票持倉)

巴菲特:QE有通脹的潛力,但現在還沒有。美聯儲成員從來沒有承認過,但我猜有些人對沒有更多通脹出現比較失望。

芒格:經濟學家們認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時,他們應該更加謹慎。有誰能預測到利率會保持這麼低這麼久?日本嘗試了所有辦法,但有誰能預測到日本會停滯20年。


23:35

對於繼任者來說,伯克希爾是否難以管理?

巴菲特:我們很可能會進行重組,讓它更容易運作。

芒格:我們有這麼多小企業,如果從公司總部來管理他們我們就會變得很笨拙。伯克希爾的系統不一樣,並且是有效的。


23:28

問:怎麼看企業利潤與GDP的比重?

巴菲特:企業利潤是GDP的10%,這是不同尋常的。有意思的是美國企業還一直在抱怨收入稅。按照在GDP中的比重,現在的稅是40年前的一半了。按照全球標準,美國企業稅是高一些,但是這並沒有傷害美國企業的競爭力。

芒格:不同意巴菲特。當其他國家企業稅更低,對我們是不利的。

巴菲特:芒格是共和黨,我是民主黨。


23:20

問:如果美元失去儲備地位會怎麼樣?

巴菲特:不太可能有什麼東西能取代美元成為儲備貨幣。未來中國和美國將是超級經濟大國。美元在未來幾十年都會是儲備貨幣。

芒格:儲備貨幣的國家有一些優勢。失去儲備貨幣就失去了一些優勢。即便那發生了,也沒什麼大不了。歷史上沒有一個超級大國能一直保持第一。

我認為未來20年美元都會是儲備貨幣。


23:13

看空伯克希爾的Doug Kass發問:伯克希爾是否為收購支付太高價格?伯克希爾是否看起來變成了一支像指數基金的股票?

巴菲特:毫無疑問,我們不會表現得像過去那樣好。規模是一個問題。

但在市場不好時,規模可以成為優勢,因為伯克希爾有能力提供流動性和穩定性。

為特別優秀的公司支付更高的價格不會是一個錯誤。

芒格:大公司過去的記錄並不好,但我們有更好的系統去押注巨頭。

芒格沒有用Doug Kass的名字,而是稱他為「做空者」。

巴菲特:我們過去五年做的併購都不錯,包括Heinz。我們有很好的企業。財富500強企業裡,我們就佔了8席。


23:07

問:你現在可以用社交媒體來發佈信息了,這對你旗下的Businesswire是否是一個威脅?

答:披露需要準確,需要同時發給所有人。和就意味著對Businesswire仍然有需求。我們不會出售這家公司。伯克希爾所有的重要信息都會通過Businesswire來發佈。(華爾街見聞註:巴菲特最近剛剛開通了Twitter賬號


22:58

問:在收購Heinz的交易中,你是否比巴西合夥人得到了一個更好的交易?

巴菲特:有文章說巴菲特買優先股的原因是他對未來股票回報預期較低。巴菲特否認了這一點。


22:46 

有人問巴菲特,當你離開後你最擔心伯克希爾什麼?

巴菲特回答說,在他死後,文化以及伯克希爾持有的公司都還在。這就是為什麼文化很重要。我死後的第二天,人們就會給我們的保險公司GEICO打電話。

董事會和巴菲特對誰應該接任CEO觀點一致。

雖然經理然會來了又走,但是強大的文化會持續下去。通過運營層面的執行,Iscar在過去20年都超越了其競爭對手。

我死後所有方面都會和現在一樣。

巴菲特說,他的最終接班人必須有大智慧,比他更有能量,更有激情。


22:41

開始進入問答環節。有人問,伯克希爾賬面價值增長已經有一段時間低於12%了。這合理嗎?

巴菲特回答:並不能保證12%的增長。如果市場表現好,今年將是伯克希爾在五年內第一次落後於標普指數。

但我並不是特別擔心,在市場不好時,我們很可能更好一些。

巴菲特:賬面價值僅僅是內在價值的一個代理。投資者應該關注後者。伯克希爾的賬面價值和內在價值有很大的差別。我們的表現比指數基金表現好。

芒格不在乎三年或者五年的表現。長期來說伯克希爾會表現很好,但肯定會不如過去。過去的回報簡直難以置信。


22:33

巴菲特:伯克希爾現在是全球第五貴的公司。僅次於埃克森美孚,蘋果,微軟和谷歌。


22:27

巴菲特討論第一季度財報。稱保險業績受到強勁美元的提振。

巴菲特:我們在全世界持倉很多,我們不確定美元是幫助我們還是傷害我們。

巴菲特:查理在講話的時候你們可以出去。

華爾街見聞文章:伯克希爾一季度利潤飆升51%,創紀錄現金成焦點


22:25

巴菲特的第一句話:早上好,我有點疲憊。


22:22

巴菲特和芒格登場了,現場觀眾鼓掌歡迎,他們就像搖滾明星一樣。


22:10

華爾街見聞文章《芒格:我們不會投資蘋果,銀行家就像吸毒的

芒格在股東大會前接受專訪。他表示蘋果不符合伯克希爾投資標準,我們非常討厭必須不斷創造全新的科技。塞浦路斯證明一個道理,你不能相信銀行家會控制自己,他們就像吸毒的。房地產泡沫教育人們房價也會下跌,就如同上漲一樣.


21:36

巴菲特和芒格秀了一段《江南Stlye》


21:28

三種方式向巴菲特提問:

1、向紐約時報的Andrew Ross Sorkin,CNBC的Becky Quick,和財富的Carol Loomis提交問題。

2、巴菲特和芒格將接受野村分析師Cliff Gallant,Ruane, Cunniff & Goldfarb公司的Jonathan Brandt,以及不看好伯克希爾的Doug Kass提問。

3、現場的麥克風。


21:20

2012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華爾街見聞的直播-傾聽巴菲特與芒格

只要購買了伯克希爾的股票就可以參加其股東大會,不管是伯克希爾的A股或B股。A股目前每股價格是16.29萬美元,B股價格是108美元。B股股價是A股的1500分之一,但投票權只有A股的10000分之一。下圖為股東參會證件。


21:04

現場已經坐滿。


20:34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到達現場,現在是傳統的比賽項目,扔報紙比賽,參賽者還有比爾-蓋茨。


20:30

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現場,在奧馬哈體育中心裡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17

傾聽一位價值投資大佬的談話 釋老毛

來源: http://xueqiu.com/6146070786/31673006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昨天晚上與一位價值投資大佬會面(也在雪球,限於身份不能公開),聊了聊股票,複盤整理了一晚上,自上而下,Mark如下:

1)目前不能斷言牛市來臨,主要是滬港通引起的資金流入推動股指拉升,資金推動型,能否持續有待觀察,基本面還面臨考驗,2011-2014這三年經濟一直在調整,體現在企業預期一直在惡化,投資沖動在減弱,企業實際上一直在去杠桿、去庫存(地方政府在加杠桿),這種狀態很好,是複蘇的前提。房地產不景氣導致開工率減少,工業增速放緩,明年上半年會有一次經濟下行的壓力測驗,頂住了,上市公司利潤不出現嚴重倒退,可能確認經濟見底,確認新常態,市場預期穩定,股市可能進入牛市。

2)股市的資金面確實在逐漸寬松,一是貨幣政策微調,社會無風險利率在下降;二是房市不景氣、信托風險暴露,社會資金需要一個出口;三是滬港通會給股市引來海外增量資金流入。

3)滬港通是個好東西,成熟之後這個思路將來可以複制成滬臺通、倫敦通、紐約通,在資本項目外匯管制的條件下實際上把中國股市和全球市場聯通在一起,會是一個影響A股結構性變化的長期因素。

4)小盤股09年之後一直就是結構性牛市,經過市場反複強化洗腦,股民已經形成了非小盤股不炒的心理定勢,原因在於:一是宏觀經濟預期不確定,即便估值再低,大資金不敢進入大藍籌,這需要新常態的確認;二是A股是散戶市,機構喪失對資產的定價權,機構思維嚴重散戶化;三是政策的不斷誘導和刺激,轉型升級、互聯網、創業板、軍工股都陸續給市場遊資提供了炒作題材。

5)現在是2000年莊股時代的複制,不同之處在於現在不是莊家而是大股東坐莊,通過購並、重組等手法推高股價,再高位減持或者通過股權質押、增發等方式變相套現。

6)註冊制改革不要有太高期望。沒有股東群體訴訟作為保障,財務造假和騙子會更多,原來審批制還能在前端卡一下,放開之後欺詐成本更低,約束更少。今年試點重組審批下放之後,現在小盤股遍地都是停牌搞重組的,隨便搞個垃圾項目炒概念。如果一下放開搞註冊制小散戶會被大股東玩死,後果會很嚴重!(同意,除了股東訴訟,證監會必須尊重和保護做空機制,否則,沒有股東訴訟和做空機監督制約,註冊制就是小散戶的屠宰場)

7)保險股未來看好,保費低迷期已經過去,未來的遞延稅改革對保險業是一個催化劑,意義之重大將對整個保險行業重塑,以後和國外一樣買保險將成為每個普通家庭的標配。$中國平安(SH601318)$ 很牛逼,負債端看,中國保險深度和密度決定未來的空間非常廣闊,保單期繳優於躉交;投資端看,平安趁這兩年短期資金利率高企購買了大量的高息債券和非標產品,未來幾年的收益已經鎖定,平安權益類投資不到10%,保險資金只能做右側交易,這是08年熊市的教訓,也是會計準則決定的。總體看,平安的業績增長足以穿越牛熊,而非牛市更牛熊市更熊。

8)銀行股比較複雜,不能看數字,確實有隱藏壞賬的風險,如果經濟放緩,壞賬暴露充分,頂住壓力測驗,股價就能起來。

9)電力股這幾年業績一直不錯,08年4萬億政策之後各個部門都擴張,而電力部門產能增加最少,主要是虧損的太厲害,導致負債率極高,有的凈資產都虧光了,後來煤價下跌火電股最受益。水電作為清潔能源比例會上升,國投電力優於長江電力,因為雅礱江是在建工程就註入公司的,而長電是項目成熟之後註入公司,$國投電力(SH600886)$ 像成長股,$長江電力(SH600900)$ 像收息股。

10)汽車市場經過前兩年爆發性增長空間已經不大,主要靠更新換代,$福耀玻璃(SH600660)$ 占汽車玻璃絕對龍頭地位,有護城河,也有天花板,國內業務成長性不大了,現金流很好,屬於典型的現金牛,海外業務短期內貢獻不了多大利潤。

11)醫藥股在A股一直很貴,估值沒便宜過,但資本很看好,今年醫藥行業基金募了不少錢,這個行業目前在整合期。

12)創業板幾年內都不用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12

傾聽一位價值投資大佬的談話 釋老毛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1664647


保羅·瓊斯是我最尊敬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照片中,墻上貼著他的座右銘,Losers average losers(傻冒才在虧損股上攤低成本)。對於趨勢投資者而言,止損不止贏是短線交易的第一法則,自不必多說。那麽,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應該如何對待虧損股呢?止損,死扛,還是越跌越買?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回顧一下賣股票的三個理由:1、基本面惡化;2、價格達到目標價;3、有更好的其他投資。換句話說,價值投資買的就是便宜的好公司,所以賣出的原因就是:1、公司沒有想象的好,2、不再便宜;3、還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公司。這三個理由均與是否虧損無關。

許多人潛意識中把買入成本當作決策依據之一,常見的兩種極端行為:1)成本線上,一有風吹草動就鎖定收益;成本線下,打死也不賣。2)成本線上無比激進,因為賺來的錢輸了不心疼;成本線下無比保守,因為本錢虧一分也肉痛。這兩種極端都是人性中的“心理帳戶”在作祟。

忘掉你的成本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全市場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知道或關心你的買入成本,因此你的成本高低、是否虧損對股票的未來走勢沒有絲毫影響。保羅瓊斯在判斷哪些股票是Loser的時候,他並不是從自己的成本起算的,他是從股價的近期高點起算的----那才是人人都看得見的參照點。

忘掉成本,也就不存在虧損股和盈利股的區別,也就不會總希望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許多人在某個股票上虧了錢,總想從這只股票上賺回來,結果是在哪跌倒就在哪趴著,反而錯過了很多其他機會。投資就是個不斷比較不同股票的過程,與成本無關。

熊市末期,價格已經顯著低於價值了,常常吸引價值投資者買在底部的左側,這時候止損就容易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了。然而,不止損,就有潛在的Ruin Risk(毀滅性風險)的問題,不可不慎。所以,不止損是有很嚴格的前提條件的:1、必須是避開了各種價值陷阱;2、所買的股票有足夠安全邊際;3、所承擔的只是價格波動的風險而非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之前寫的三篇博客《價值陷阱》、《成長陷阱》、《安全邊際》和《真假風險》其實就是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什麽條件下可以死扛,而什麽條件下必須止損。對投資者而言,這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比爾米勒在輝煌了15年之後晚節不保,在第16年把前15年的超額收益悉數退還給市場的前車之鑒,值得每個投資者深思。

價值陷阱

價值投資最需要的是堅守,最害怕的是堅守了不該堅守的。金融危機時花旗從55元跌至1元的過程中就深度套牢了無數盲目堅守的投資者。關鍵是要避開價值陷阱。所謂價值陷阱,指的是那些再便宜也不該買的股票,因為其持續惡化的基本面會使股票越跌越貴而不是越跌越便宜。

有幾類股票容易是價值陷阱

第一類是被技術進步淘汰的。這類股票未來利潤很可能逐年走低甚至消失,即使PE再低也要警惕。例如數碼相機發明之後,主業是膠卷的柯達的股價從14年前的90元一路跌到現在的3元多,就是標準的價值陷阱。所以價值投資者一般對技術變化快的行業特別謹慎。

第二類是贏家通吃行業里的小公司。所謂贏家通吃,顧名思義就是行業老大老二搶了老五老六的飯碗。在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時代,很多行業的集中度提高是大勢所趨,行業龍頭在品牌、渠道、客戶黏度、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只會越來越明顯,這時,業內的小股票即使再便宜也可能是價值陷阱。

第三類是分散的、重資產的夕陽產業。夕陽產業,意味著行業需求沒增長了;重資產,意味著需求不增長的情況下產能無法退出(如退出,投入的資產就作廢了);分散,意味著供過於求時行業可能無序競爭甚至價格戰。因此,這類股票的便宜是假象,因為其利潤可能將每況愈下。

第四類是景氣頂點的周期股。在經濟擴張晚期,低PE的周期股也常是價值陷阱,因為此時的頂峰利潤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周期股有時可以參考PB和PS等估值指標,在高PE時(谷底利潤)買入,在低PE時(頂峰利潤)賣出。另外,買賣周期股必須結合自上而下的宏觀分析,不能只靠自下而上選股。

第五類是那些有會計欺詐的公司。但是這類陷阱並不是價值股所特有,成長股中的欺詐行為更為普遍。

這幾類價值陷阱有個共性,那就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因此,目前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進一步惡化後就不便宜了。

只要能夠避開價值陷阱,投資可以很輕松:找到便宜的好公司,買入並持有,直到股價不再便宜時、或者發現公司品質沒你想象的好時,賣出。這是一個蠢辦法,但正如《美國士兵守則》所說,若一個蠢辦法有效,那它就不蠢。

成長陷阱

許多人認為,買股票就是買未來,因此,成長是硬道理,要買就買成長股。的確,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長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長股”。許多國家(包括A股)的歷史數據表明,高估值成長股的平均回報遠不及低估值價值股。原因就在於成長陷阱(Growth Trap)比價值陷阱更常見。

成功的成長投資需要能預測新技術走向的專業知識,需要能預判新企業成敗的商業眼光,以及能預知未來行業格局的遠見卓識。沒有多年摸爬滾打的細分子行業研究經驗和強大的專業團隊支持,投資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種成長陷阱。

1、【估值過高】最常見的成長陷阱是過高估值(Overpay)--高估值的背後是高預期。對未來預期過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統計表明,高估值股票業績不達預期的比率遠高於低估值股票(中小板/創業板就是例證)。一旦成長故事不能實現,估值和盈利預期的雙殺往往十分慘烈。

2、【技術路徑踏空】成長股經常處於新興產業中,而這些產業(例如太陽能、汽車電池、手機支付等)常有不同技術路徑之爭。即使是業內專家,也很難事前預見最終哪一種標準會勝出。這種技術路徑之爭往往是你死我活、贏家通吃的,一旦落敗,之前的投入也許就全打了水漂,這是最殘酷的成長陷阱。

3、【無利潤增長】上一輪互聯網泡沫,Profitless Growth大行其道,燒錢、送錢為手段來賺眼球。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高的行業(例如C2C、QQ),在發展初期通過犧牲利潤實現贏家通吃,則為高明戰略;如果是客戶黏度和轉換成本低的行業(例如B2C電商),讓利所帶來的無利潤增長往往不可持續。

4、【成長性破產】即使是有利可圖的業務,快速擴張時在固定資產、人員、存貨、廣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現金投入,因此現金流往往為負。增長的越快,現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極端情況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成長性破產(Growing Broke),例如拿地過多的地產商和開店過快的直營連鎖(特別是未上市的)。

5、【盲目多元化】有些成長股為了達到資本市場預期的高增長率,什麽賺錢做什麽,隨意進入新領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長投資要警惕主業不清晰、為了短期業績偏離長期目標的公司。當然互補多元化(例如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和相關多元化(橫向完善產品線和縱向整合產業鏈)另當別論。

6、【樹大招風】要區別兩種行業,一種是有門檻、有先發優勢的,Success begets more success(成功導致更大的成功);另一種是沒門檻、後浪總把前浪打死在沙灘上的,Success begets more competition(成功招致更多的競爭)。在後一種行業,成長企業失敗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太成功了,樹大招風,招來太多競爭,蜂擁而至的新進入者使創新者剛開始享受成功就必須面對無盡跟風和山寨。例如團購,稍有一兩家成功,由於門檻低,一年內中國就有3000家團購網站出現,誰也賺不到錢。即使是有門檻的行業,一旦動了行業老大的奶酪引來反擊,一樣死無葬身之地,例如網景瀏覽器(Netscape)的巨大成功,樹大招風,引來微軟的反擊,最後下場淒涼。

7、【新產品風險】成長股要成長,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然而新產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應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卻是不確定的。強大如可口可樂,也在推新品上栽過大跟頭。穩健的消費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醫藥股在新產品上吃的苦頭更是不勝枚舉。科技股的悲哀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常常不被市場認可,醫藥股的悲哀則是新藥的開發周期無比漫長、投入巨大而最後的成敗即使是業內專家也難以事前預。

8、【寄生式增長】有些小企業的快速增長靠的是“傍大款”,例如,有的是為蘋果間接提供零部件,有的是為中移動提供服務,在2010年的“中小盤結構性行情”中都雞犬升天,在2011又跌回原形。其實,寄生式增長往往不具持續性,因為其命脈掌握在“大款”手中,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有些核心零部件生產商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寡頭壟斷地位讓下遊非買不可,提高自己產品的轉換成本讓下遊難以替換,或者成為終端產品的“賣點”(如英特爾),事實上自己已經具備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成為“大款”的,另當別論。

9、【強弩之末】許多所謂的成長股其實已經過了其成長的黃金時期,卻依然享有高估值,因為人們往往犯了過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錯誤,誤以為過去的高成長在未來仍可持續。因此,買成長股時,對行業成長空間把握不當、對滲透率和飽和率跟蹤不緊就容易陷入成長陷阱而支付過高估值。

10、【會計造假】價值股也有這個陷阱,但是成長股中這個問題更普遍。一個是市場期望50%增長的成長股,另一個是市場期望10%增長的價值股,哪個更難做到?做不到時,為避免戴維斯雙殺,50倍PE的成長股和10倍PE的價值股,哪一個更有動力去“動用一切手段”來達到市場的預期?

各類價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潤的不可持續性,各類成長陷阱的共性是成長的不可持續性。成長是個好東西,好東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價格擡高了,而人性又總把未來想象得太美,預期太高,再好的東西被過度拔高後就容易失望,失望之後就變成陷阱了。成長本身並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點中對未來成長習慣性的過高預期和過高估值卻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安全邊際

有安全邊際的公司通常具有如下特點:

1、東方不亮西方亮,給點陽光就燦爛

有個段子說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幹,做稀了是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沒了是豆漿,放臭了是臭豆腐。未來N種情景,只要1條實現就賺錢,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就是安全邊際。對未來要求太高的股票是沒有安全邊際的,正如《美國士兵守則》所說,必須組合使用的武器一般都不會一塊運來。去年買工程機械時,心想:機械替代人工、保障房、城鎮化、產業升級、產業轉移、產能擴張、中西部大開發、進口替代、國際化、走出去戰略,哪一條能實現對工程機械都是利好,這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安全邊際。

2、估值低到足以反應大多數可能的壞情況

低估值是安全邊際的重要來源。未來總是不確定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多。低估值本身反應的就是對未來的低預期。只要估值低到足以反應大多數可能的壞情況,未來低於預期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人說,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其實,低估值所帶來的安全邊際是獲得低風險高回報的最佳路徑。價值1塊錢的公司,5毛錢買入,即使後來發現主觀上對公司的估值出了30%偏差,或者客觀上公司出了意外導致價值受損30%,兩種情況該公司仍值7毛錢,投資者仍不吃虧,這就是低估值帶來的安全邊際。

3、有“冗余設計”,有“備用系統”來限制下跌空間

安全邊際好比工程施工中的冗余設計,平日看似冗余,災難時才發現不可或缺,例如核電站僅有備用發電系統是不夠的,最好還有備用的備用。現實生活中百年一遇的災害可能十年發生一次,股市更是如此。鋌而走險雖然能在許多時候增加收益,但是某天你會發現,“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零乘以任何數都是零,所以特別要警惕Ruin Risk(毀滅性風險)。垃圾股如果沒有更大的傻瓜接下一棒,股價是沒有“備用系統”支撐的。博傻遊戲玩久了,騙子越來越多,傻瓜就不夠用了,還不如在低估值和基本面的雙重保險中尋找安全邊際。

4、價值易估,不具反身性,可越跌越買

有安全邊際的公司通常業務簡單,價值易估,不具有反身性。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股價下跌本身對公司基本面有負面作用,易形成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例,貝爾斯登股價跳水會導致交易對手“擠兌”,有反身性,故不能越跌越買;可口可樂股價跳水絲毫不影響它賣飲料,無反身性,故可越跌越買。

真假風險

一、感受到的風險和真實的風險

風險有兩種,一種是感受到的風險(Perceived Risk),另一種是真實的風險(Real Risk)。股票暴漲後,真實的風險上升,感受到的風險卻在下降,在6000點股市最危險的時候大家感受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股票暴跌後,真實的風險下降,感受到的風險上升,在2000點股市相對低谷時人們感受到的卻都是淒風苦雨。

乘飛機和乘汽車相比,旅行相同的距離,乘汽車的死亡率是乘飛機的60多倍,但是有飛行恐懼癥的人很多而害怕乘汽車的人卻很少。乘飛機的Perceived Risk大,但是真實風險小(出事的概率只有6百萬分之一),所以賣航空保險是一門很好的生意。

二、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

從另一個角度看,風險可以分為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我們要承擔暴露的風險,因為人們已經避之惟恐不及,危險性已經反映在價格里了,承擔這樣的風險會有相應的高回報。相反,我們要避開隱藏的風險,因為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承擔這樣的風險沒有相應回報。

911事件發生後,人們都不敢坐飛機了,其實9月12日與9月10日相比,暴露的風險大了但是隱藏的風險反而小了--之後的10年是美國航空史上最安全的10年。911之後數月,許多人以駕車代替乘飛機,反而在高速公路的車禍中比往年多死了1500人。

能否區分真假風險往往也體現了一家機構的文化和水平。1987年10月,美國股市一天狂瀉23%,高盛的風險套利部門損失慘重,魯賓微笑著對團隊說,公司對你們充滿信心,如果你們想加倉的話,那就去做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競爭對手Smith Barney 在黑色星期一之後解雇了套利部門的所有員工。

其實,黑色星期一之後,暴露的風險很大,但是隱藏的風險不大;感受到的風險很大,但是真實的風險不大。能區分並利用這兩種風險的不同,是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

三、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再換個角度看,風險還可分為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當市場在5000多點時,股價天天向上,風平浪靜,價格波動的風險貌似不大,但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卻巨大;當市場在2000點時,股價跌跌不休,波濤洶湧,價格波動的風險好像很大,其實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卻已急劇縮小。

美國的VIX指數,衡量的就是市場的波動性,每次市場的底部伴隨著的都是VIX的高點,也就是市場波動性最大的時候。為什麽人們常常會在底部斬倉呢?就是因為市場底部往往也是市場波動最劇烈的時候,而大多數投資者承擔股價波動風險的能力是很弱的,並且常常在市場底部把波動性風險混同為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有個故事說一個失戀的人找到一個老和尚,他說師父啊,這個事情我怎麽都放不下,老和尚就讓他拿著一茶杯,給他倒熱水,水滿了燙到他的手,他就把杯子放下來,老和尚說,這個事情就跟這杯茶是一樣的,痛了就放下了。很多人做股票也是一樣的,漲了,爽了,就滿倉;跌了,痛了,就清倉。低點低倉位、高點高倉位就是這麽來的。其實,對於逆向投資者來說,最痛的時候,往往是最不該放手的時候。正如索羅斯所說,如果你承受不了失敗的痛苦,就不要入市,因為沒有人能夠百戰百勝。

然而,對於管理他人資產的職業投資者來說,市場波動的風險卻是實實在在的風險,並且在客戶贖回或者風控強制止損時,就會轉化為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所以,對於每一個基金經理來說,成功的前提是管理適合其投資風格的產品和找到適合其投資風格的客戶群。

四、真假風險

人們常說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其實,風險和回報常常不成正比。投資不可能不承擔風險,成功的投資就是要承擔那些已經暴露的、大家都感受到的、有相應風險折價但是真實危險性卻很小的“假”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15

傾聽一位價值投資大佬的談話 釋老毛

來源: http://xueqiu.com/6146070786/31673006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昨天晚上與一位價值投資大佬會面(也在雪球,限於身份不能公開),聊了聊股票,複盤整理了一晚上,自上而下,Mark如下:

1)目前不能斷言牛市來臨,主要是滬港通引起的資金流入推動股指拉升,資金推動型,能否持續有待觀察,基本面還面臨考驗,2011-2014這三年經濟一直在調整,體現在企業預期一直在惡化,投資沖動在減弱,企業實際上一直在去杠桿、去庫存(地方政府在加杠桿),這種狀態很好,是複蘇的前提。房地產不景氣導致開工率減少,工業增速放緩,明年上半年會有一次經濟下行的壓力測驗,頂住了,上市公司利潤不出現嚴重倒退,可能確認經濟見底,確認新常態,市場預期穩定,股市可能進入牛市。

2)股市的資金面確實在逐漸寬松,一是貨幣政策微調,社會無風險利率在下降;二是房市不景氣、信托風險暴露,社會資金需要一個出口;三是滬港通會給股市引來海外增量資金流入。

3)滬港通是個好東西,成熟之後這個思路將來可以複制成滬臺通、倫敦通、紐約通,在資本項目外匯管制的條件下實際上把中國股市和全球市場聯通在一起,會是一個影響A股結構性變化的長期因素。

4)小盤股09年之後一直就是結構性牛市,經過市場反複強化洗腦,股民已經形成了非小盤股不炒的心理定勢,原因在於:一是宏觀經濟預期不確定,即便估值再低,大資金不敢進入大藍籌,這需要新常態的確認;二是A股是散戶市,機構喪失對資產的定價權,機構思維嚴重散戶化;三是政策的不斷誘導和刺激,轉型升級、互聯網、創業板、軍工股都陸續給市場遊資提供了炒作題材。

5)現在是2000年莊股時代的複制,不同之處在於現在不是莊家而是大股東坐莊,通過購並、重組等手法推高股價,再高位減持或者通過股權質押、增發等方式變相套現。

6)註冊制改革不要有太高期望。沒有股東群體訴訟作為保障,財務造假和騙子會更多,原來審批制還能在前端卡一下,放開之後欺詐成本更低,約束更少。今年試點重組審批下放之後,現在小盤股遍地都是停牌搞重組的,隨便搞個垃圾項目炒概念。如果一下放開搞註冊制小散戶會被大股東玩死,後果會很嚴重!(同意,除了股東訴訟,證監會必須尊重和保護做空機制,否則,沒有股東訴訟和做空機監督制約,註冊制就是小散戶的屠宰場)

7)保險股未來看好,保費低迷期已經過去,未來的遞延稅改革對保險業是一個催化劑,意義之重大將對整個保險行業重塑,以後和國外一樣買保險將成為每個普通家庭的標配。$中國平安(SH601318)$ 很牛逼,負債端看,中國保險深度和密度決定未來的空間非常廣闊,保單期繳優於躉交;投資端看,平安趁這兩年短期資金利率高企購買了大量的高息債券和非標產品,未來幾年的收益已經鎖定,平安權益類投資不到10%,保險資金只能做右側交易,這是08年熊市的教訓,也是會計準則決定的。總體看,平安的業績增長足以穿越牛熊,而非牛市更牛熊市更熊。

8)銀行股比較複雜,不能看數字,確實有隱藏壞賬的風險,如果經濟放緩,壞賬暴露充分,頂住壓力測驗,股價就能起來。

9)電力股這幾年業績一直不錯,08年4萬億政策之後各個部門都擴張,而電力部門產能增加最少,主要是虧損的太厲害,導致負債率極高,有的凈資產都虧光了,後來煤價下跌火電股最受益。水電作為清潔能源比例會上升,國投電力優於長江電力,因為雅礱江是在建工程就註入公司的,而長電是項目成熟之後註入公司,$國投電力(SH600886)$ 像成長股,$長江電力(SH600900)$ 像收息股。

10)汽車市場經過前兩年爆發性增長空間已經不大,主要靠更新換代,$福耀玻璃(SH600660)$ 占汽車玻璃絕對龍頭地位,有護城河,也有天花板,國內業務成長性不大了,現金流很好,屬於典型的現金牛,海外業務短期內貢獻不了多大利潤。

11)醫藥股在A股一直很貴,估值沒便宜過,但資本很看好,今年醫藥行業基金募了不少錢,這個行業目前在整合期。

12)創業板幾年內都不用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16

郝明義:多傾聽年輕世代 不要在海裡丟鉛球 系列報導三〉給下一任總統的建言

2016-01-11  TWM

台灣需要全面體質改造,不是喊喊「拚經濟」、「拚兩岸關係」的口號就可解決,這是著名出版人、前國策顧問郝明義給下一任總統的呼籲。他期許新總統要即刻進行憲政改革,也要和年輕人多對話,才能帶台灣走出新路。

對於新政府,很多人強調要把經濟拚好,還有人主張要開出指標,每半年就追蹤等。

這讓我想起中醫裡有一句話,叫作「邪不進補」。說人在感冒的時候,已經遭到風邪之侵,不能進補,否則只會吃出更大的問題。

面對經濟困境

須一併思考政治、環保問題台灣的經濟不好,我覺得現在就像是在重傷、重病之中。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理由,今天我們經濟的問題是陳年積病。經濟發展長期把半導體當成明星產業,一直沒有發展下一棒接力產業。許多產業都只知道打中國盃,忘了有亞洲盃和世界盃要打,該有的產業升級、產業轉型都不做。這些情形,都可以說是重病。

第二個理由,今天的經濟問題不是獨立存在的,和政治、能源、兩岸等領域問題互相影響,全面糾結。

經濟和能源及環保的關聯性現在很清楚了,接下來要談拚經濟,不能不先把能源、環境算一筆總帳。

環保問題裡,中南部的嚴重課題是空汙, 北部則有核一、核二廠核廢料已經滿坑滿谷的問題 。

所以,經濟發展最密切相關的是能源政策。但我們的能源已經是左手的火力發電製造空汙受不了;右手的核電核廢料處理不了,再生能源在目前也弄不起來,根本進退不得。

在能源、環保等關聯問題還沒一起思考、解決之前,就光是喊拚經濟,馬上要給硬指標,豈不是要一個還在加護病房裡的人進補,要他出了病房就去拚十項全能?

總之,我們的經濟是出了問題,但是我希望新的政府有勇氣面對這是重病的事實。不要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進行全面體質改造、生活方式大調整的調養,不要「邪中加大補」地拚經濟。

順道一提,新政府要開發新的能源,應該有新的作法。目前台電開發綠能,有點像是一家一直只會賣豬肉的人,卻硬要他去推廣素食。

開創兩岸新局

搞清優先順序 不過度依賴兩岸關係很重要,但是我看一些工商大老在面談總統候選人時,把兩岸關係放在所有問題前,覺得有些奇怪。我們應該先思考自己如何生存,因而重視兩岸關係在其中的作用;而不是先思考兩岸關係怎麼發展,再配合這種關係來決定我們怎麼生存。

台灣現在有人言必稱兩岸關係是解藥,也就有人言必稱兩岸關係是毒藥。但這兩者都是極端,也都是誤解。

在我們是重病重傷的情況下,兩岸關係是我們需要調理的許多因素之一。

不理性地挑釁,會使得病情惡化;無條件地奉之為救命仙丹,會產生不必要的耽溺。兩岸關係應該放在我們如何調養自己的整體圖像裡思考。

目前台灣面對問題,許多重大的意見差距,都發生在三十五歲這個年齡線不同的兩邊。

三十五歲年齡線以上的世代,彼此年歲雖然不同,但畢竟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包括政治、經濟、環境、教育、兩岸等。他們成長的世界、觀察問題的角度、思惟、習慣,都有相通的脈絡。

但是三十五歲年齡線以下,大不相同。他們成長的世界首先就不一樣。過去世代面對問題,拖一下、看一下、熬一下、撐一下的那些方法,都不適用了。

更新治國思惟

新舊世代磨合 共同找答案空汙、核廢料都是很好的例子。過去將就著可以撐二、三十年的辦法,現在行不通了。

而社會上過去累積下來,發生的種種分配不公的問題,到他們身上再也拖不下去了。

他們對世代正義、分配正義這些議題,有特別尖銳的感受,有他們自己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和方法。

三十五歲以下年輕人是台灣的未來,這不是說老一代就都要淘汰,而是大家需要磨合,一起思考未來的解答。不過,掌握資源的上一代,還是應該先彎腰,多聆聽年輕人的心聲。

台灣人過去擅長的是陸地思惟,會跑步,然後要求跑更快更遠,練十項全能。所以我們習慣cost down (降低成本)的做生意法則,習慣爆肝工作,習慣能者多勞,多勞到全球性大企業的主管,都可能受不了身兼多職的工作壓力。

現在世界的變化是,我們已經被逼到海裡了,不能再用陸地的思惟和方法來做事了。你在陸地上扔鉛球很厲害,可是你怎麼要求現在已經在海裡的下一代扔鉛球?現在是我們習慣陸地思惟的人,應聽聽海裡的年輕人教我們怎麼游泳才對。

台灣的問題不是光靠一個新總統上台就能解決。我認為二○一六年國會選舉的結果,重要性大於總統選舉。光靠行政單位輪替不夠,最重要的是讓更多的年輕力量進入國會,督促、刺激政府,產生新的改革。

展現改革誠意

憲改釐清總統、內閣制

我最近花了兩個月,訪問許多年輕的立委候選人,他們提出從各方面推動國家改革的可能。如果其中要挑一個最關鍵,也是新政府最該馬上著手的,我認為是憲政改革。正因為台灣諸多領域的問題相互牽扯、糾纏,所以從憲政改革切入,先在政治領域進行改革,可以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到底台灣要走向總統制、內閣制,釐清國家元首的權責,要當成核心議題。配合著這個議題的釐清,國會改革才有意義和頭緒;因為國會有一個功能是監督行政單位,監督對象是總統還是行政院長,兩者是很不同的。

而這一次這麼多年輕世代決心投入政治選舉,許多投入選舉的人,打出憲政改革的旗幟,都是在提醒這件事情的急迫性。新的政府要展示改革誠意,首先應該快速回應年輕世代的這些聲音 。

鼓勵文化深耕

把小確幸變文化外溢動力

台灣這幾年在本土文化深耕上,越來越多人在做深刻的事情;不只是辦活動,而是食衣住行的精緻度都在深入,影響各行各業,尤其是年輕人。

有些人批評今天許多年輕人做的事情是小確幸,沒有對未來的大規畫,我反而覺得許多年輕人的小確幸還不夠。他們應該不只是為了情趣而講究小確幸,還應該把自己相信的生命、生活價值,更深刻地體現在那些「小確幸」上。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很多小確幸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文化外溢效應。這種外溢可能是外溢到國內的關聯領域、產業、商品,也可能外溢到世界其他地方。

我建議新政府在這方面也多聽年輕人的聲音,讓他們有度過自己「過渡期」的資源和支援,展現他們的力量。

撰文 / 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50

用傾聽 融化族群對立的高牆 真心對談》姚立明、吳念真 釐清歷史矛盾

2016-03-07  TWM

在台灣,推動文化上的轉型正義,是重要且迫切的大工程。透過政府公布過去被掩蓋的歷史真相,不同族群彼此之間也能互相傾聽與理解,台灣才有改變的可能性;在二二八事件六十九周年之際,更具意義。

這是一場跨界對談,在圓神出版發行人簡志忠主持下,外省第二代出身的國會觀察基金會董事長姚立明,與本省籍導演吳念真,深入探索台灣省籍衝突與階級矛盾的緣由,他們期待進行文化上的轉型正義,推倒高牆,才能走向共同的未來。全文收錄於姚立明新書《也許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但一定可以有共同的未來》。

一道竹籬笆,隔出兩個世界姚:我花了三、四十年,才走出來吳:有差異,就會針對彼此不同批評簡志忠(以下簡稱簡):台灣社會長期糾結在省籍衝突與階級矛盾之中,究竟要如何完成轉型正義,破除障礙,讓大家走向共同的未來?

姚立明(以下簡稱姚):推倒高牆很不容易,我這一路也是跌跌撞撞,花了三、四十年的歲月才走出來。

吳念真(以下簡稱吳):就我的觀察,省籍不是問題,階級才是。有些外省朋友具有潛在優越感,不自覺流露出「我們是管理者」的心態,他們討厭李登輝、柯文哲,因為覺得你們這些台灣人憑什麼當管理者?憑什麼!這種優越感,在對岸開始有錢之後,也可以在大陸朋友身上看到,聽他們不經意地說什麼台灣文化是邊疆等等,我就覺得:「天啊!又來了!」姚:我太太從小在眷村長大,三十歲之前,並不覺得有什麼白色恐怖。我問過她,什麼時候開始感受到衝擊?她說,婚後回到我小時候住的台北士林官邸附近,看到做禮拜的雅歌堂,回想起生平第一次戴孝,就是為蔣中正死亡哀悼,她很難理解,為什麼印象裡慈祥和藹的老人既可以是基督徒,又可以那麼殘忍批示將韓若春(白色恐怖受難者)立即槍決?

做禮拜教導的是要關懷人、愛人,可是走出教堂,回到總統府辦公室,又可以立刻簽公文,要槍斃這個、那個,這麼大的反差讓我很難釋懷。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我才能理解,這就是統治者的心態。

基督教信仰有所謂「認罪」,就是一個救贖的概念。外省族群從小認識、崇拜一個偉人,後來發現他竟然還有不同的、不好的面向,要接受這一點,彷彿同時否定了自己的過去,內心必須經歷很大的折磨,這道高牆不容易越過去。但是,不承認、不面對,就永遠得不到救贖。

吳:我跟你最大的不同是,很小就聽過二二八,七、八歲就開始矛盾糾結了。

我們那個礦場的老闆劉明(本名劉傳明),是延平中學創辦人之一,他在二二八事件後被抓去關了十年,原本可以吃三代人的財產,也絕大多數被充公。我也聽礦工說,另一個礦長到台北去,在八堵車站被衝上火車抓人的阿兵哥帶走,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這些事情是存在的,學校教育卻從來不提,我很小就開始懷疑課本裡的東西。課本都寫小明、小華,可是台灣小孩都叫阿×、阿○嘛。書上的爸爸在家裡也一身西裝,但我們的爸爸明明一下工就七分褲、木屐,那是另一個高高在上的世界。

另一種矛盾是,村子裡敬畏的權威都是外省人,例如警察、老師。老師家有配給,在那個時代,吃麵是大事,他們家沒事就吃麵,儼然是比較高階級的。但礦工對外省人的某些生活習慣又不以為然,有時也會輕蔑地說:「那些外省仔。」因為有差異,就會針對彼此的不同去批評。

都是被統治者運用的棋子

吳:震撼!山東流亡學生被迫害姚:拆牆,從看到別人的故事開始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外省人也有他們的悲哀,是在當兵的時候,那些四、五十歲還沒辦法娶老婆的士官長,找來的新娘才十幾歲,岳父比他們還年輕,我們這些台灣士兵就認真幫忙辦婚禮。

震撼最大的,是在黨外雜誌看到山東流亡學生被迫害的「澎湖七一三事件」,我與我當時在中影上班的製片經理趙琦彬提起,發現他竟然就是當事人之一。趙琦彬說,他們當時都還是孩子,半夜聽到抓人的聲音,大家都「不敢醒」。我聽他講完細節,就很激動地說,為什麼不寫出來、不拍出來,讓大家知道呢?他回答:「念真,你想想我的職位……。」那時是民國七十幾年,還沒有解除戒嚴。

簡:階級通常是自然形成,省籍問題則是政治蓄意操弄的。

姚:以階級來講,統治階層是少數,多數外省人自己也是受害者,例如《老莫的第二個春天》、《軍中樂園》裡的士官長,他們原本心不甘情不願被抓去當兵,卻漸漸認同統治集團,不管什麼命令都會執行,幫忙壓制在台灣占絕大多數的本省人,本省人對統治者的民怨也投射在這群人身上。

竹籬笆裡的外省族群,除了米、麵配給的小福利,並沒有享受到統治者的什麼大利益,教育水準不高、生活困頓的也很多。

這群外省人也是廣義的受害者,但他們沒有理解到被統治者利用的角色定位,無法否定自己,去面對被騙了三、四十年的事實。所以,要推動轉型正義,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知道真相,張開眼睛看到自己與別人的故事,不能為了拆牆卻讓他們更痛,那高牆就拆不掉了。

簡:必須讓外省族群也體認到,大家都是被統治者運用的棋子。

吳:當一個族群自以為是統治階層,就會看不起更底層的人,具有優越感的外省人看不起本省人,有些本省人又看不起原住民,被輕視者也會反過來鄙夷高高在上的人。

姚:文化是一個關鍵,統治者深知這一點,一開始就刻意隔閡人民。像我太太說,她生長的眷村有十幾種語言,偏偏就沒有人講台灣話,因為政府的語言政策,就是盡量禁止講台語。這是統治者刻意不讓你們融合,一旦融合了,他的統治力就降低了。

吳:要談轉型正義,應該讓國民黨像其他政黨一樣重新開始、公平競爭,第一件事就是黨產,曾經從這塊土地不當獲得的財物都要歸還。黨產沒有了,選舉沒有可以輕鬆獲勝的財力,必須爭取民眾的支持,國民黨也會跟著轉型,黨內某些被壓抑的聲音、優秀的人才會出頭。

簡:所有黨產,除了黨員繳交的黨費外,其餘都是不當的。

轉型正義的首要是黨產

吳:放掉財力,優秀人才就會出頭姚:占用的土地建築,不能再使用姚:真正的困難在於法律是不溯及既往、保護善意第三人,所以國民黨現在拚命移轉黨產,即使你追查到了,也已經是別人的,拿不回來。但第一步至少要做到,像救國團、婦聯會占用的土地、建築,不能讓它再直接使用了。

簡:轉型正義不做,台灣許多錯綜複雜的問題都很難解決。例如在政治控制之下,一整個世代的創作自由都化為烏有。

吳:我們從小看的小說,故事背景都是中國大陸。等到有了黃春明、陳映真、王禎和、王拓……,立刻引起當局注意,打壓本土作家的鄉土文學論戰就來了。

姚:幾十年來,透過電影、小說等等創作,按照統治者想法去塑造中國導向的歷史與文化,直到現在還沒有扭轉過來。所以,轉型正義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說故事,不同族群背景的人,都說出自己的遭遇,現在說的還很有限。

簡:台灣社會要整個轉型,真的非常不容易。有的人不能接受中正紀念堂為什麼還在那裡?還有全國有多少條「中正」路。

吳:台灣被不同政權統治過,有位朋友形容得好,鐵蹄踏過,可能滿目瘡痍,但台灣卻遍地開花,每一批來過、踏過的人都留下一些東西,開出不同文化花朵。

傾聽凝聚共識,一同創造未來姚:停止放大自己經歷,探頭看世界吳:撥開統治者加諸我們的誤會不順眼就拆掉是沒有自信,只想到趕快破壞、摧毀它,有自信就應該留下來,成為歷史的痕跡。如果推動轉型正義,久而久之,大家對蔣中正產生不同歷史評斷,中正紀念堂可能只是去散步的地方。

姚:到時候,大家對中正路的概念就不是紀念蔣中正,而是城市最中間、最筆直的那條道路了。

吳:推動轉型正義,絕對不是清算,而是釐清過往歷史的某些東西。我們小時候被教育的是中共「竊據」大陸,蔣介石帶著幾百萬官兵來到台灣這個「反共復國基地」,但真相是他當年在大陸的統治出現許多問題,一路被打到台灣,又實施高壓統治,造成不同的文化悲劇。

簡:在和解與寬恕的基調下,台灣錯綜複雜的問題,應該被重新整理,包括省籍的、階級的、政治的,讓社會看到歷史真相,大家自然產生新的共識。

吳:這幾年,被寫出來比較多的部分,是關於台灣人在二二八,或白色恐怖時期的傷痛,其實外省人在那段時期,也遭受許多苦難。在口述歷史的時候,對於外省人遭受的迫害冤屈,應該再多一點重視,多理解他們的無奈。

簡:大家都是被害者,只是被統治者操弄來互相傷害。

姚:我期待的是,大家好好互動、交談,不會每講一句話就用成見,或意識形態去解釋。我不敢說透過轉型正義,就可以百分之百和解與團結,但是至少不會每逢選舉,就爭執什麼「中華民國保衛戰」。

光是要讓大家認知彼此有不同的過去就很困難,因為大家習慣將自己的經歷,化約為全面的經驗,不願意探出頭看看圍牆外面的世界。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願意彼此傾聽?我期待的不是政府,而是民間,尤其是文化人。政府應該做的是不斷提供真相,一方面透過教育讓下一代了解,一方面期待文化的潛移默化,讓現有世代漸漸凝聚共同的認識,比較容易產生共同的結論,就有機會創造共同的未來。

吳:對過去的事件,如果彼此有清晰的理解,才會發現,其實我們都一樣,只是因為歷史的某些狀況而誤解對方,沒有把事情看清楚。如果沒有這些心結,就不會再受制於統治者有意無意加諸我們身上的各種誤會;發覺我們的生命是一樣的,就會有共同的未來。無論如何,只要開始做,就是台灣一起面對未來的開始。

也許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但一定可以有共同的未來

作者:姚立明

出版:圓神(2016年2月)

撰文 / 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16

李克強告誡官員:傾聽民間呼聲,多辦便民之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924.html

6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從通稿看,“不同尋常”地只報道了一項議題:聽取民間投資政策落實專項督查工作匯報。

每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作為國家行政系統最高決策平臺,可謂周理萬機。直觀地看,每次通稿標題都有三四行,分別對應不同議題。本周這樣只有一行標題的情況,極為罕見。

這一細節也從一個側面凸顯了此項議題的重要性,以及國務院和李克強總理對解決此問題的信心和決心。會議專註於此,顯然是要把民間投資的問題匯報透、議論透、決策透、部署透。

一個事實是:近幾年來民間投資增速持續快於我國整體投資增速,已占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0%以上;非公經濟創造了60%左右的GDP、80%左右的社會就業,以及超過50%的稅收。但另一個事實是: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民間投資增速明顯放緩;今年前5個月,民間投資僅增長3.9%,比去年同期降低8.2個百分點,比全部投資增速低5.7個百分點。

這種情況引起總理的高度重視。近期國務院組織對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政策落實情況開展全國督查,並委托全國工商聯、發展研究中心和行政學院對落實情況作第三方評估,發改委、新華社也作了大範圍專題調研。相關督查、評估、調研結果和政策建議迅速上了此次常務會。

李克強在會上釋放的信號清晰有力——要求以不斷深化改革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解決問題靠什麽?靠改革!

事實上,本屆政府緊緊抓住不放的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大大激發了民間投資活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催生了大批新的市場主體,增強了發展新動能。然而督查也發現一些突出問題,嚴重影響了民間投資健康發展。

總理親自部署、國務院迅疾開展的專項督查,就是要“傾聽民間呼聲”,摸清楚問題究竟出在哪兒。而下一步改革重點放在哪兒,則正如總理所要求的,要“多辦便民之事”。

目前困擾民間投資的一個局面是,政商關系出現某種扭曲和錯位,領導幹部特別是基層領導幹部中不同程度存在著不作為、不敢為和不會為等情況,只求“清”,不求“親”;只怕“不清”,不怕“不親”。這種狀況嚴重挫傷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對此,李克強在常務會上鄭重重申,促進民間投資、發展民營經濟,是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決貫徹“兩個毫不動搖”重大方針的重要體現。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兩個毫不動搖”重大方針確立的過程。如今,它仍是我國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則和準繩。改革是什麽?改革就是傾聽生產力的呼聲。改革動什麽?改革就要動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這樣才能不斷降低市場主體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因此李克強特別強調,首先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營造一視同仁的公平投資環境。其中的措施包括:再取消一批行政審批事項,能放給市場的堅決放給市場。加快清理完善涉及民間投資的法規政策,抓緊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等重點領域去除各類顯性或隱性門檻。

宣示改革決心、部署改革實招,李克強就是要以此激發民間投資者的良好預期和寶貴信心。他歷來強調:政府當好“改革者”,民間就多“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76

中國禁止旅遊團赴韓? 外交部:捕風捉影不如傾聽民眾呼聲

中國國家旅遊局今天(3日)發布赴韓國旅遊提示,稱近期中國公民入境韓國濟州島受阻事件急劇增多,提醒中國公民慎重選擇旅遊目的地。國家旅遊局為此已經約見韓國駐華大使館等駐華機構官員,提出嚴正交涉。在今天(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詢問此事是否與美韓在韓國部署“薩德”有關。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應稱,中方反對美韓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立場是明確、一貫的,也是堅定的。中方對中韓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一直持積極開放態度,但是交流合作需要有相應的民意基礎和輿論氛圍。

“與其總是捕風捉影或者疑神疑鬼,不如切實傾聽民眾的呼聲,采取有效措施,以免中韓關系和兩國間的交流與合作受到進一步損害。”耿爽說。

此外,有報道稱中國樂天百貨店附近近期發生某韓國品牌汽車被砸事件,記者追問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所謂反“薩德”部署運動升級。耿爽回應稱,中國境內根本不存在所謂反“薩德”部署的運動或者暴力行動。

耿爽表示,你提到的一些具體情況,如果發生在中國、違法了,會有司法機關進行調查和處理,但是絕對不存在所謂反“薩德”的運動甚至暴力運動。我一再強調,希望有關方面能夠傾聽民眾呼聲,切實采取措施,以免中韓關系和兩國的交流合作受到進一步損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66

傾聽Starman

收聽一個訪問Starman兄的電台節目,這個已經是已知的第二個電台訪問了,應該還有一個在新城財經台,還未有完整的重播連結,所以未有機會完整地聽其內容。




這個訪問內容很有條理,由讀書時代一直談下去,整個人生轉變都略略討論。當談到讀書時,原來Starman也試過失敗,由於當年他學業成績不好,因而需要重考會考,被他感受到有機會無書讀的可怕。這令我想起曹仁超先生都講過「千金難買少年窮」的道理,受過錯敗的人很多時會開竅,更懂珍惜與更成熟,讓往後的路走得更好。

本身為文科人的Starman,到大學時特別喜歡讀經濟,主因它的一套思維模式。他認為經濟學的思維集中研究一些事件發生時的情形、背景,著重思考因果多於背誦定義,對他日後獨立思考有重要影響。他平日會看報章,但重點在於閱讀當中的客觀資訊,作為個人思考的內容,絕不會人云亦云,而是會作獨立思考,演化出自己的一套睇法,他未必太著重結果是否與大眾不同,反而著重思考過程是否合理。他相信,與眾不同,某程度上是致富必須的,因為成功只會是少數人。

在訪問中,他再次談及他的現金流引擎,即「債券/房託倉」,借節目再好好解釋當中的投資理念與風險控制。常言道,投資並非單看個股升跌,需要明白投資者整套資產配置的邏輯。

例如,他於2010年時,以中信泰富債券製造出槓桿後達30%的年回報,而他所著眼的是如何好好管理當中風險,包括如何考慮資產價格的波幅水平如何令孖展額被吃掉,安排足夠的房託倉作緩衝等。時間的推移讓現金流一直增加,他就利用現金流買入更多的房託基金作緩衝,把風險水平慢慢調低。

這操作理念就正如他早前一篇文章所言,見《槓桿的意義》,當中寫道「今天的槓桿,是為了他日的去槓桿」。訪問中提到一個比喻很形象化,運用槓桿就如運用一根棒子去撥動一塊大石,當大石起動了而滾下山,它便會自動越滾越快,我們就不需要再運用槓桿了。

話題又被帶到一個rebalancing的操作,Starman直言他不常做這動作,這與槓桿的考慮相似,因為投資起始時與上軌道後,在槓桿運用上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每隔一段時間做一次rebalancing,把資產配置回復到起點時一樣,那槓桿比率就不斷被重複地保持著起初的高水平,做不到慢慢地「去槓桿」的效果。

另外,訪問時他提及了一個投資門檻的問題,他觀察到這是投資世界中的一個規則,不同投資門檻有不同的投資工具,而投資門檻越高的產品就越著數,這是計及風險後所得回報的不公平。

舉例,同樣運用一些工具去取得5厘的年回報,投資門檻高的產品所承受的風險,一定低於投資門檻低的產品。單是證券市場都有這個現象,莫再講一些工廈、地皮、生意買賣等。因此,他建議投資者由百萬上千萬時,應該轉變一下投資思維,了解不同投資門檻的產品。

近期Starman出版個人處女作《現金流為王》,他直言用這個書名,主要想帶出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不要以銀紙做本位,而是資產,再產生現金流,這是致富的中心思想。

若銀紙沒有背靠資產,只是廢紙一張,因此他努力找優質資產,產生現金流,有現金流後又會再買入資產。他並不建議為賺價而沽出資產套現,因為把資產換回現金,拿著現金沒有用處,只為賺而賺,一時的資金進帳,很快就會後悔。

他舉例,領展在$30時買入,今天升到$50,他沽出就賺了$20的差價,賺到了又如何?如果領展是優質資產,而沽出套現後又找不到更好的資產買入,就只能賺這$20而已,賺了這$20並不會令你持續地富有。

當中更分享了一個有趣邏輯,資產價格升,某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優質,例如該資產是有盈利、有增長、有前景,因而令其價格水漲船高。而不少人見價升便想賺價,於此時去沽出這件優質資產,把它讓給別人,自己卻變成手持現金,是否有點奇怪呢?

因此,在沽出資產時,他多會先考慮有否更好資產可以「換貨」,否則還是一動不如一靜。這個概念很類似財叔,記得他在其著作《獅子山精神投資法》也有提及。看來投資了得的高手,無論投資工具與背景如何,總有一些共通的理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q1tWaP56s&list=PL2FflE5xSM4SB9vazF_dcYmop-HiucsPD



e線金融網@rthk: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175&lang=zh-CN&id=928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