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主管篇》員工什麼都要Line 如何不被小事纏身?

2014-09-08  TCW
 
 

 

主管用Line的目的,是想提高效率與掌握資訊,但多數狀況反倒是被資訊淹沒。因為加入太多Line公群組想掌握資訊,卻沒私生活,發揮不了即時通訊的功能,還引發人際問題。學會七大對策,就可輕鬆用Line做好管理。

時間就是金錢,我的錢都花在回Line

主管困擾第1名公私界線模糊62.2%

主管困擾第3名花太多時間回Line51.8%

當手機被一千多條Line塞爆,但大部分都是不重要的訊息,卻又忍不住花半小時回覆,結果重要工作一直拖延……

對策:根據《商業周刊》「Line職場溝通大調查」顯示,由於主管的時間成本很高,最困擾的前三名分別是:「公私界線模糊」、「被加入無關工作的群組」及「花太多時間回應Line」,都與時間管理有關。

雄獅旅遊行銷經營企畫處總經理陳憲祥手機裡,至少有近三百個Line群組,一天上千條訊息,使用Line管理公司三年。他認為,約僅有一○%的Line真正需要主管核准或提供意見,九成都是看過即可;而讓時間碎片化的元凶,是被九成無關緊要的Line打擾。

中階主管最常遇到Line太多的困擾,會疲於回應Line通常有三種原因:一,無法區分緊急或重要的優先順序;二,擔心自己已讀不回,會造成員工困擾;三,部屬無論緊急不緊急都用Line你,這也是主管最討厭部屬的白目Line行為第二名。

避免浪費上班時間處理「狼來了」的訊息,雄獅集團協理俞國興建議先以「緊急」和「重要」畫出四象限,只打開落在緊急、重要與自己擔任專案負責人的群組提醒,其他則關閉提醒。工作告一段落後,再看其他不緊急但重要的Line,就寢前把「當日Line,當日畢」。需要不被打擾,則善用內建「關閉提醒到早上」的功能,則可減緩時刻備戰的精神緊張。

第二種情況可先以「收到,晚點回覆」告知部屬,第三種情況則建議事先跟團隊建立Line默契,減少被打斷工作的困擾,像俞國興就跟部屬有默契,如果事情允許在一小時內回應,才可用Line,非常緊急的事情則一定用電話告知。

「我媽五天瘦三公斤」,公群組變討論區

熱情的同事喜歡在Line公群組分享電影和健康常識,身為主管馬上制止看來不近人情,但是公私Line混合,成員易漏重要訊息……

對策:可先觀察其他成員反應,如果大家回應不積極,分享者自然會停止分享,假設成員積極回應,不如另闢群組。

發生公私Line「混搭」,是因為主管在開群組時,沒先宣告此群組的目的和公約。私Line可以不訂公約大聊特聊,公Line閒聊就會造就一堆無關緊要的訊息。俞國興在開群組會先「宣告」,說明該群組的目的,就不會有私人分享。

半夜Line員工,我也很怕受傷害

主管困擾第4名一直處於standby狀態,精神緊張39.3%

主管困擾第6名工作負擔比以前多22.7%

主管困擾第5名員工利用Line洩密25.7%

半夜洗完澡,終於能靜下心來想公事,如果不當下把要交辦的任務Line員工,我會忘記,但發出去又擔心打擾對方作息……

對策:「下班還Line我」高居上班族心目中白目主管第一名,愛爾達科技總經理陳怡君認為洗完澡舒服坐在沙發上,是最能靜心思考策略和分配工作時刻。但是半夜Line員工,她也有心理壓力,於是她與員工約法三章,非值班期可以把Line轉靜音,不需要已讀就回,因為最緊急的事情一定得打電話通知,但是值班者則必須回應。

主管最好跟部屬訂立Line公約,彼此達成使用默契,緊急事件則用電話告知,不要都依賴Line,才能避免上下間的誤解。

已讀38……,沒人回應也太淒涼

Line群組裡全部「已讀」,但訊息猶如石沉大海,沒人回應怎麼辦……

對策:「已讀不回」高居企業主管最討厭部屬的白目行為第二名,但是主管得先檢視自己發出的訊息是否不清楚,讓員工不知如何反應。多數人是公私事互相交替用Line,私領域的Line閒聊打屁可以沒頭沒尾,如果私Line的語言用在公Line上,部屬會不清楚你的意思。

再來,是否你沒指名要誰回答,部屬就可打馬虎眼。陳憲祥把公司Line當成發公文般謹慎,一定寫「to」指名誰負責,「cc」(副本抄送)指名誰應該知悉。

陳怡君晚上則常用Line分派任務,她會條列「重點(告知部屬是要發布訊息,交辦任務或討論)」、「目標」、「負責人」和「期限」,按enter前再從頭到尾檢查一次,否則訊息模糊,部屬還要再確認,不如用電話溝通快。

例如,主管傳「兩罐飲料八八折的促銷活動不如預期」,這是無效溝通,好的寫法應該是:「兩罐飲料八八折的促銷活動不如預期,小李,你認為該怎麼調整,明天十點報告」,指名以及告知目的和交辦任務,部屬就得回應。

此外,多數人用手機收Line,手機畫面小,文字最好精簡在三百字左右,字太多代表任務複雜,應改用e-mail和電話聯絡。

叮咚叮咚叮咚,手機求求你別再吵了

主管困擾第2名被加入太多無關的工作群組58.1%

部門主管成立每個專案群組都發邀約給我,接受後有九九%的訊息都跟我無關……

對策:被加入無關的工作群組,是最困擾主管們的第二名。如果是老闆發出邀約最好選擇加入,因為老闆通常都認為需要告知你才會邀請你,但是加入後可關閉提醒,然後每天清一次,以免日後老闆問起,你卻一問三不知。

如果是同事或部屬發出相關度低的工作群組邀請,可以先不加入。若對方當面要求你加入,先問其邀約理由,如果是要讓你掌握專案進度,可又很少使用Line,請對方以e-mail告知等方式拒絕,以免加入後,漏掉重要資訊,對方則以你已加入群組應該有看到訊息,反倒背黑鍋。

千萬不要加入後「無故」退出群組,退出就如同開會時,突然起身關門走人,這是對與會者不尊重的行為。Line是三百六十度的旋轉舞台,你的一言一行都會被部屬、同事做為衡量你的標準,假設要退出,不如一開始就不加入,被問時還可以說「沒看到邀約」打馬虎眼。

企畫關係人破百,挑選群組成員想破頭

主管困擾第7名邀請群組時不知如何決定成員10.6%

發出群組邀請時,相關度低但是想讓他(她)知道企畫進度,又擔心打擾對方,要馬上把他加入群組?還是等企畫案確定後再邀他(她)加入……

對策:多數主管列邀約名單時,是抱著「無論業務相關度高低,只要沾上邊,通通發群組邀請」的想法,甚至抱著用群組「知會對方」的心態,這反倒降低了群組的即時對話效用,拉高溝通成本。

試想,如果把不相關的人拉進來,一來,他可能不加入,二來,他加入後可能退出,徒增人際誤會。

就算加入了群組,對方也可能關閉提醒,根本達不到告知的效用,與其亂邀約,反倒不如會議有用。俞國興建議,發出群組邀請,先拉最相關的人,才能發揮群聊作用。

富邦人壽業務經理楊美娟,帶了橫跨五年級到八年級生的上百位業務員。她認為,最適合溝通的群組大小約十人到二十人,超過二十人的群組,只適用於「布達」而非「討論」,並且約法三章少用貼圖,否則主管一發布命令,「比讚」的貼圖只要三張就占滿一整版。

線上檢討會,凡罵過必留下痕跡

保險業務員沒跟客戶詳細解釋新保單內容,在Line回報本來到手的保單飛了。就因為這樣,這個月業績沒達標,連基本工都做不好,真想直接在Line開罵……

對策:主管在Line的發言都必須回到溝通目的,指正是要讓大家檢討錯誤避免再犯?或只是想抒發情緒?後者絕不適合用Line。在Line上開罵,會讓其他員工覺得你是情緒化的老闆。

陳怡君認為在Line檢討公事只能對事不對人,先點到為止,另約檢討會議當面討論。Line只有文字無表情,容易讓員工會錯意,更不適合討論複雜事務。如果你是中階主管,別忘了Line不只有員工在看你,老闆也在看你,亂罵人是會留紀錄的。

【延伸閱讀】這樣用Line下指令,部屬更愛你

■4不要

●1.不要在Line開罵

●2.不要用cc觀念開群組

●3.不要要求員工下班已讀必回

●4.不要越權管理

■4要

●1.要固定時間回Line,不讓時間碎片化

●2.要訂立Line公約

●3.成立群組,要宣告目的

●4.下指令要寫明對象與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72

社交巨頭三國殺:微信、whatsapp、 line到底有啥區別?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9/149028.html

黑馬說:美團創始人王興在《九敗一勝》里,提出過一個“四縱三橫”的理論:四縱即互聯網的四大熱門領域——資訊、交流(社交)、娛樂、商務。在這其中,社交領域一直是互聯網創業的大熱門,從PC到移動端,從OICQ、MSN到QQ。等到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隨時網絡和終端的升級優化,社交領域應用徹底爆發,進入到黃金時期。

\文/南七道  微言互動創始人,虎嗅創業家等科技媒體作者 
編輯/i黑馬

在國內外諸多社交產品中,中國的微信(wechat)、美國的whatsapp、日本的line就是典型代表,它們已經成為全球互聯網移動端社交的三極。從表面看,社交產品大同小異,免費信息、語音、LBS社交、通訊錄關聯等等,但是在這表面的背後,卻存著產品思維、商業模式、社會文化方面的巨大的差異。

\ 
產品矩陣:

微信:大而全,巨無霸的平臺

2014年8月,騰訊發布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微信加上海外版WeChat的月活躍用戶數量目前已經達到4.38億,比上一季度增長11%,比去年同期增長57%,漸漸逼近目前號稱7億月活躍用戶的WhatsApp。微信於2011年1月21日正式推出,這款免費軟件在短短三年內從騰訊擁有1700多款產品脫穎而出迅速成長為一個社交巨頭,風頭甚至蓋過了騰訊的靈魂產品QQ。目前總用戶據稱已過7億(2013年底6億左右,但後期官方一直未公布總用戶數)。

 微信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集社交、電子商務、支付、O2O等多種產品於一體的巨無霸產品:及時通訊、朋友圈、通訊錄安全助手、QQ郵箱提醒、私信助手、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語音記事本、微信搖一搖、群發助手、微博閱讀、流量查詢、遊戲中心、京東購物、微信公眾平臺(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微信支付(包括支付、理財、大眾點評、彩票等)、智能硬件接口、JS SDK接口等等,按目前這個趨勢,微信後續還會接入更多業務。

 微信已經成為了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旗艦和靈魂產品,“騰訊進入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張船票”,它甚至成為了遏制BAT中百度、阿里的要塞。電商在騰訊內部一直是扶不起的阿鬥,是騰訊的一塊心病。於是用現金和微信的流量優勢換取京東的股份。騰訊巨額投資的團購業務高朋網錯過了團購黃金期,在o2o風口期更是奄奄一息,於是騰訊再次用現金加微信流量入股大眾點評。在騰訊戰略級的部署上,微信充當了重量級的先鋒隊和排頭兵,為騰訊在互聯網多個重要領域贏得了合作和一席之地,可見其在互聯網業內的分量。

 Whatsapp:小而精,專註於通訊社交產品

WhatsApp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簡·庫姆(Jan Koum)2015年1月表示,WhatsApp的月活躍訪問用戶已突破7億人。WhatsApp從誕生之初起的定位是手機短信的替代品,只要手機通訊錄中有對方的手機號碼,就可以直接通過whatsapp給對方留言。簡潔至上是WhatsApp的最明顯的特征:沒有繁雜的註冊流程,用戶永久性在線。同時whatsapp一直堅持自己的原則,迄今為止也沒有加入表情符號功能等受年輕人喜歡的功能,並且承諾永久性沒有廣告。產品功能上也僅僅限於群組或私人聊天,包括語音、文字、照片、視頻、地理位置等。正如他們的企業文化所提倡的那樣:“No Ads, No Games, No Gimmicks”(沒有廣告、沒有遊戲、沒有花招)。

由於共同的拉丁語系文化的背景,WhatsApp在拉丁美洲和歐洲iOS用戶覆蓋率高達90%。盡管微信(海外版wechat)、Line和KakaoTalk都已經啟動了海外的拓展,但是要成為這些市場中主流應用,面臨的挑戰不小。

共同的文化背景讓WhatsApp在歐美發展時有天然的優勢。同時在一些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市場,比如香港、印度等, WhatsApp是用戶使用的主要IM工具之一。但是在中國臺灣地區,起初發展順利的WhatsApp遭遇到免費的line,市場份額大減。聯合創始人Brian在談到臺灣市場時說,“我們改變了在臺灣的商業模式,施行免費,但是已經失去了機會。” 

WhatsApp和其它兩款軟件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是一款收費軟件。用戶註冊後免費試用一年,以後每年收費0.99美元。這在沒有付費習慣的中國用戶來說是個極大的門檻。盡管宣稱的付費期到了後,又再次延期,但這也導致了中國用戶偏低的原因之一。在微信(wechat)、line大力拓展海外市場時,對於whatsapp也造成了有影響。

Facebook2014年2月19日宣布以大約1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WhatsApp。一時間輿論嘩然,且不說是否劃算,但這充分說明了WhatsApp在全球移動互聯網中的重要位置,收購目的除了整合雙方在即時通訊領域的優勢,發展更多用戶群,更是極大的降低了Facebook在搶占移動互聯網市場份額的時間成本和潛在風險。

Line:個性鮮明,集群戰術

Line2011年6月上線,它是由韓國NHN在日本子公司NHN Japan推出。截至2014年10月9日,LINE的註冊用戶達到5.6億。LINE的全球月活達到了1.7億。除了大本營日本的5400萬用戶外,泰國、印度尼西亞、西班牙和臺灣都是LINE的重要據點。Line的快速發展和日本的手機和網絡環境有很大關系。日本是全球4G和移動互聯網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日本第三大通訊運營商軟銀(Softbank)大力發展免費WiFi、推出優惠的包月套餐,允許用戶將當月未消費完的數據流量轉入下月。這一系列的舉措為用戶便捷的使用手機上網奠定了基礎,使移動互聯網產業在日本爆發,。

Line最大的產品特色是聊天表情貼圖。娛樂化和遊戲化的元素成為風靡年輕人的關鍵元素之一。各種呆萌賤、總數超過250種的表情貼圖成為表達心情和交流的最佳工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饅頭人、可妮兔、布朗熊,這已經成為Line區別其它通訊社交軟件重要性的標識。Line已經進入中國和其它海外市場,不過中國現在已經無法訪問,原因眾所周知。

 Line的產品采用的是矩陣式的集群戰術,既不同於whatsapp的單一簡潔,又與微信龐大混雜的平臺式風格迥異。Line迅速發展的同時,周邊衍生產品也快速蔓延,但並沒有像微信那樣摻雜在一個平臺,而是獨立運行的產品。

目前Line包括免費通話、免費短信、全天候在線、豐富的的貼圖和表情、更換背景、群聊。周邊應用包括LINE Card賀卡、LINE Camera相機和圖片美化應用、LINE遊戲LINE Birzzle 、LINE Channel開放平臺、LINE Brush繪畫應用、LINE POP、LINE Tools 、LINE PLAY、地理位置和興趣的群組社交應用LINE café、LINE Bubble、LINE IceQpick、LINE ZOOKEEPER三款社交遊戲、防病毒應用LINE Antivirus、私密社交圈應用LINE BAND 、LINE天氣發布、漫畫閱讀應用LINE Manga等數十款應用。

目前包括LINE Camera在內多款應用已經超過千萬級用戶。正如Line大中華區事業部部長李仁植(Frank Lee)說的那樣:“Line希望把選擇權交給了用戶。”

商業模式:

微信:四處出擊,急於變現

騰訊自從奪得國內互聯網頭把交椅以來,一直靠著QQ和遊戲兩大塊業務不斷變現,保持著每年業績的增長和股價的攀升。到目前這個階段,原有的業務增長空間有限,動力不足。新的現金牛——微信就擔負這騰訊集團國際化和移動化的重任。是否商業化或商業化到什麽程度,很多事情已經不是微信這個事業部能左右的。

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量目前已經達到4.38億,總數用戶過7億。這樣的一塊流油的大肥肉擺在騰訊公司面前,別的不說,光是股東們恐怕早已經是抓耳撓腮,迫不及待變現。微信之前試水過遊戲分發、流量導出、理財產品、付費貼紙等各種變現嘗試,成績不俗。但是和信息流廣告比起來這都是小菜一碟。

信息流廣告才是移動廣告收入的霸主。2014年,Facebook廣告收入超過55億美元,移動端廣告收入占比超過66%。相比之下,在最新騰訊2014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廣告收入為24.4億元,只占總收入的12%。2014年騰訊對廣告業務很重視,采取了建立統一的廣告系統等措施,騰訊2014年Q2廣告收入環比大漲75%。嘗到甜頭的騰訊自然不會止步,微信廣告流的收入預計每年可以達到百億級的規模以上。

但是,過於龐大的微信已經遠離早期的好玩和有趣,朋友圈已經開放的廣告信息流將會進一步降低微信的黏度和娛樂性。微信肩負著騰訊戰略轉型和全球化擴展的的多重重任,進一步走向商業化已是必然,而功利是有趣的天敵。發展到現在,微信已經不再是張小龍的微信,甚至不是馬化騰的微信,公司的盈利壓力,移動互聯網的朝夕變幻迫使整個微信不得不加速商業化。哪怕你情懷再高,也抵不過盈利目標! 

Line:遍地開花,成績不俗

Line的商業模式中,通過特有的表情貼紙收錢是最直接的變現方式。 據李仁植(Frank Lee)說,用戶在使用Line進行聊天的時候,每六句中有一句表情貼紙。在2014年,line的表情貼紙收入已經每月超過 1000 萬美元,並且這塊收入還在持續增長。

同時,在line應用上,開放了針對企業和明星的官方帳號和廣告也是重要收入來源。類似與微信的公眾賬號。但是與微信的公眾平臺免費、開放的狀態截然不同的是, Line對這塊賬號實行的是嚴格審核和苛刻的管理。官方的原則是“通過設立一定的門檻,可以保證官方賬號的可靠性,防止詐欺事件的發生”。比如在中國,註冊一個Line的官方賬號需要交納近200萬人民幣(30萬美元)。每一家企業只能註冊一個官方賬號,而且必須通過Line的審核和認證。這註定只是像可口可樂這種大企業們的遊戲。 不過隨著國內用戶無法訪問服務器,這塊業務的恢複遙不可及。

除此之外,遊戲業務的迅猛增長,成為line的核心收入,超過50%。作為營收的主要來源,LINE 2014年新上線的遊戲如LINE Cookie Run、LINE Rangers、LINE Disney Tsum Tsum等在用戶數量和營收方面都有著很好的表現。除此之外,line也在積極拓展國際營收來源。

Whatsapp:模式單一、放緩變現

據Facebook公開的數據,2014年上半年,WhatsApp虧損了2.3億美元,營收僅約為1500萬美元。WhatsApp的收入相當單一,主要來自每年價格0.99美元。在臺灣等地區甚至實施了免費策略WhatsApp聯合創始人Jan Koum表示:“Facebook收購WhatsApp之後,WhatsApp放緩了商業化計劃。”

面對包括中國微信、日本Line,以及本土Snapchat的競爭,暫緩商業變現有利於他們把精力聚焦在產品上,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是被納入上市公司的囊中,同時掌握過10億用戶,7億月活躍用戶,變現只是分分鐘的事情。它成為了Facebook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王牌,怎麽打好這張牌,在不傷害體驗和用戶的前提下變現自然是慎之又慎的事情,不過估計也不會等待太久。畢竟,天價交易之後,要對股東和財務報表負責。

文化背景:

微信:大而全的文化

某IM應用產品經理張韜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評價國內的互聯網文化,“移動APP不要追求大而全,千萬別做成瑞士軍刀”。但恰好,大而全是國內包括互聯網在內各個領域的重要的文化和基調之一。

為什麽國內的應用和創業者喜歡這種“大”的形式呢?一方面,和傳統文化有關,從古到今,我們的文化里就崇拜大文化,大漢大唐大清,光是名字就透著這種心理上的“大”癖好。到了現在,機關樓堂館所乃至企業學校,無一不追求各種大。這種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另一方面,做大與估值緊密相關,按照互聯網上市公司實際市值與投資行業規則,應用級公司估值一般在10億美元規模,平臺級企業(如奇虎360)會在100億美元規模,而生態系統公司(如騰訊、阿里巴巴、亞馬遜)會達到千億美元規模。

所以,要想價高錢多,必須做大,越大越好,連搞個微信傳銷,營銷大濕們都打著“全球最大的微商聯盟”等稱號。中國的互聯網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毛孔里都追求著大而全的目標。走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上,你要是創業不號稱做個平臺或者生態鏈,你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微信是這其中真正發展成了良性生態系統的極罕見的案例,這和騰訊的多年的積累和資源、張小龍對產品的感覺和把控、微信戰略地位等各方面都有緊密關系,完全不可複制!

Whatsapp:清教徒文化

與微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whatsapp,它反其道而行之,追求簡潔至上,把極簡作為自己的原則。並且一直堅守著。這和美國文化中清教徒主義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清教徒並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派別,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 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必須要節制。作為美國文化的一個獨特源頭,清教主義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社會,奠定了美國文化的基石,鑄就了美利堅民族的靈魂。“沒有對美國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國社會。”   

這種文化在美國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上表現的尤為明顯,除了whatsapp外,近些年明星項目Snapchat,這款由斯坦福大學兩位學生開發的一款“閱後即焚”照片分享應用。這款應用目前已經估值超過200億美金,月度活躍用戶數已超過1億。在很長時間內,它並沒有急於朝著平臺化方向發展,並不像國內應用那樣急於導流,匆匆多元化,一直保持著早期的產品特色。不過據媒體猜測,它後期計劃向移動平臺轉型,即使真的如此,這也是在它擁有足夠的體量後才開始轉型和考慮的事情。類似這樣的案例,在美國不甚枚舉。

Line:萌漫文化

以表情貼紙迅速出位的line誕生在日本這個素以萌漫文化著名的國家似乎是順理成章,毫不意外。萌文化(日語:萌え),最早起源於日本並發揚光大,並傳輸到海外。日本是個漫畫強國,享有絕對的全球第一地位。日本漫畫業歷史悠久,非常發達,從12世紀就開始萌芽並發展起來。

據日本三菱研究所的調查,日本有87%的人喜歡漫畫、有84%的人擁有與漫畫人物形象相關的物品。日本全國共有數百家優質的動漫制作公司,擁有一批國際頂尖級的漫畫大師。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漫畫傳播途徑和手段的便捷和優化,日本動漫文化進一步的發展和壯大,使日本動漫作品在文化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這種影響自然蔓延到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並風靡全球。Line正是誕生在這個環境中。與日本文化有緊密聯系的韓國,也誕生了如Kakaotalk這樣的萌漫的社交應用。

本文作者:南七道  微言互動創始人,虎嗅創業家等科技媒體作者
歡迎關註作者微信公號 南七道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46

六都新政》凌晨一點還在LINE 基層課長被加五個群組 柯P嗡嗡嗡100天 「每天都是星期一」

2015-04-06  TWM
 
 

 

過去一百天,台北市長柯文哲的一言一行被媒體用放大鏡檢視。儘管質疑與掌聲交雜,但民調顯示,多數台北市民仍相當挺他。除了柯文哲,其他直轄市長連任或新上任一百天以來,做了那些改變?《今周刊》本周起將推出系列報導。

撰文‧鄭閔聲

「從『二二六專案』最能看出素人參政的柯文哲,和一般政治人物有多麼不同。每一件事情都講SOP(標準作業程序)、要求最快的速度,同時替公務員排除一切外在壓力,只要專心做好分內的事。」一位任職於台北市的中階公務員,被問到對柯文哲就職一百天來的印象,立刻提起了這項他曾參與其中的違建改善計畫。

「過去的市長不是沒有處理違建,但柯文哲說做就做的魄力,再加上強大的媒體效應,讓違建戶知道市府這次是『玩真的』,不會想找民代關心施壓,也不會藉故刁難,公務員做起事來順利很多。雖然一直被追著要進度壓力很大,但也比較有成就感。」這位公務員笑著補充。

二二六專案源自於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台北市南港區頂樓加蓋違建的一場大火,一名房客葬身火窟,柯文哲在兩天後公布二二六戶因危及公共安全遭市府列管的違建戶,並限期在一五年三月二十日前改善,否則市府將強制拆除。

拆違建、釋出共構宅?

重建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感

原本民眾對市府能否如期完成任務仍半信半疑,但柯文哲硬是在三月二十三日上午宣布,清單上的違建戶已全數在期限截止前「自行」改善完成。

「過去政府施政困難主因是人民不相信政府會嚴格執行法律,我們藉由二二六專案讓市民看到新的政治文化精神,只要我們繼續堅持做對的事,有一天,人民會重新開始相信政府說的話。」柯文哲為這項民意支持度超過八成的拆除專案,下了這段注腳。台北市政府發言人林鶴明也認為,這項成果彰顯了柯文哲與市府團隊,在重建人民對政府信任上的努力。

從拆除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取消免費停車位、釋出捷運共構住宅,一直到改善違建,執行力與魄力,確實是柯文哲上任一百天來讓市民感受到「改變可能成真」的關鍵。

對效率的執著,也讓柯文哲常常不留情面,就連在音樂圈輩分頗高的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也曾被柯文哲教訓「動作怎麼會這麼慢?」但倪重華也不甘示弱地回說:「文化就是要慢慢來!」但在「柯P新政」震撼教育下感受最深的,或許還是第一線的公務人員。

時間拉回一四年除夕下午,台北市民政局突然對全市十二個行政中心發出一紙公文,要各區民政課訪視轄區內重大違建戶,了解是否有弱勢住戶需要市府協助,並且在連假後的第一個上班日下午前,彙整所有資料回報。

「接下來就是四天連續假日,如果找不到人怎麼辦?假日繼續跑嗎?」一位基層里幹事看見長官傳來的LINE之後忍不住抱怨,但還是只能認命地返回辦公室領取資料,馬上尋找違建戶。

上任百天 他們有話說

急著要成果

里幹事:我們不是醫生啊?

「我們一面跑,LINE還是一直響,長官不斷提醒我們,因為市府急著要成果,所以回報資料的時間從上班日下午提前到中午,再提前到十一點、十點、九點半……我當下聯想到的,是岳飛被秦檜連下十二道金牌的故事。」這位年約三十五歲的里幹事哀怨地說:「我好像能體會急診室團隊的緊張節奏,但我們不是醫生啊!」一位區行政中心的課長則秀出手中的智慧型手機說,「才三個月,我就被加入了五個群組,隨時隨地都會有工作上的訊息要即時處理。」「這個時代不是強的打敗弱的,是快的打敗慢的。」柯文哲這句名言,讓部分台北市民政局、社會局、建管處的公務員,不得不犧牲假期訪查違建住戶。儘管柯文哲在專案完成後,公開感謝市府同仁的努力,但第一線公務員卻有兩極化的反應,信義區民政課長楊永年就認為,獲得市民高度肯定,身為市府團隊一員的他與有榮焉;但也有公務員抱怨,自己犧牲假期,事後連加班津貼都無法申請,深怕「責任制」日後可能成為台北市政府的組織文化。

「責任制」在過去一百天裡,確實不是偶然。柯文哲上任後,每天上午七點半固定舉行晨會,這項會議原本是選戰輿情會報的延續,只有少數幕僚與會。但隨著市政問題日益繁複,晨會逐漸演變成市府的「重大議題會報」,只要各局處有複雜難解或須跨單位合作的案件,都可透過市長機要蔡壁如安排,在晨會上討論。

市府將每次晨會時間控制在九十分鐘、討論三項議題,所有相關人員不論職等都可參與並發表意見,若沒有結論或來不及處理的案件,可延後再議。這項制度雖讓市政整合更有效率,卻也讓部分承辦公務員因為要趕在七點半前上班備感壓力,「柯P的特色就是勤奮,我們進入市府工作之後,一點也沒有比打選戰時輕鬆。」一位自選舉期間就進入柯文哲團隊的幕僚這麼說。

有次凌晨一點,柯文哲在市府團隊最大的LINE群組(共一二八人)中,提醒有局處對民眾的態度很不好,結果一位局長到了一點二十九分,還在回應此事。

每早跨部會議題會報

局長:我看到柯P的決心

「這一百天每天都是星期一,每天的第一節課都是從七點半開始,因為一天都不能等。我覺得這是決心,我看到了柯P的決心,我也很願意一起把事情做好。」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說。

「撙節開支」是柯文哲另一項最讓民眾有感的施政理念。柯文哲上任藉由刪減加班津貼、交通補助、取消YouBike前三十分鐘免費等「三漲三砍」措施,替台北市政府省下近六億元公帑,同樣獲得不少掌聲,但看在部分公務員眼裡卻相當不是滋味。

「柯文哲上任後,我每個月少了三千多元的交通補助,所以我下個月就要調到離家近的單位服務。」一位家住新北市、每天必須開車通勤的基層公務員說得平靜,他的主管臉上卻滿是無奈:「單位現在少了四個人,不知道該怎麼補齊,就連當年陳水扁當市長都沒把我們操得那麼慘。」感受到公務員的焦慮情緒,台北市議員許家蓓呼籲柯文哲不要成為「酷吏」,雖然長久以來公務系統常被批評沒效率、僵化,但柯文哲領導市府時,應該試圖發揮同理心,透過願景式的領導,激勵公務人員的熱忱與創意。

「同理心」,或許就是柯文哲在未來的任期裡,最需要學習的一堂課。細數過去三個多月來,柯文哲被迫改口甚至道歉的爭議事件,例如稱台灣「進口」外籍配偶、稱英國官員致贈的懷錶是「破銅爛鐵」,但其中又以在檢調尚未釐清山老鼠疑案真相之際,就發飆要求撤換內湖分局分局長張夢麟,招致「未審先判」的批評。

常常變自走砲

議員:應該適度放慢步調

「柯P確實會講出不合適的話,有時候也急了一點;但很多時候他並沒有說錯,如果真的錯了,他也願意調整,把錯誤當成學習的過程。」對於頻頻發生的「失言」風波,市府幕僚如此緩頰。

台北市議員洪健益直言,真性情是柯文哲的優點,但擔任市長應該適度放慢步調,深思熟慮後再發言,避免影響團隊士氣;因為市長自己發言如果常常「凸鎚」,實在沒有立場要求屬下不要犯錯。

「我還是會繼續失言,但次數會慢慢減少,因為每次踢到鐵板我就會修正。」三月二十五日,柯文哲就職滿三個月的這天,他在一場論壇上的發言,證明了他對自己的盲點並非一無所悉。但在同個場合,面對媒體質疑他在施政上「除弊大於興利」時,他又反駁:「講政策人家又不聽,老百姓的水準就是這樣!」讓人捏把冷汗。

過去一百天來,媒體給予柯文哲最高規格的關注,但這道光環就像是把兩面刃,雖能讓柯文哲推動政策時事半功倍;卻也讓他的一言一行被不成比例放大。雖然質疑與掌聲交雜,但根據各項民調數字顯示,一百天過後,多數台北市民仍願意接受這位有些古怪的外科醫師,以及他嘗試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的瘋狂企圖。

柯文哲百日新政重點

政策 內容

成立廉政透明

委員會 聘請過半的外聘委員以落實外部監督機制,讓施政更公開透明。

推動台北西區

門戶計畫 台北車站周邊地區整體土地利用及再調節,提出未來8年開發期程與內容。

拆除忠孝西路

公車專用道 上任後第一件工程,北市府趕在兩天內完成。

規畫興建

公共住宅 清理閒置市有土地及國有土地,以興建公共住宅,預定4年完成2萬5千戶。

公共住宅出租 推出龍山寺站、港墘站、台北橋站及新店機廠4處捷運聯開宅,租給20至45歲年輕族群,租金採浮動方式計費,都發局4月7日起公告受理共570戶承租申請。

拆除226處

違安違建 1月時要求226戶違建要在3月20日前自行拆除,已全數改進完畢。

定期舉辦

市政座談會 每周舉辦一次市長與里長市政座談會,讓里長包山包海的提案都獲得明確裁示。

社區安寧

服務計畫 推動市立聯合醫院作為社區照護系統的後盾,提供居家護理及居家安寧,成為全國社區安寧典範醫院。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 整理: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89

獨家拿下韓劇《製作人》版權 羨煞台灣影音業者 一上線就砸重金 LINE TV背後盤算

2015-06-15  TWM

配上繁體中文的高畫質強檔韓劇,竟然是在網路平台獨家首播,而且只和韓國播映時間差一天─LINE TV才上線就有驚人之舉,也一舉打破傳統媒體生態。對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福音;但面對強敵來襲,台灣影音產業恐怕得繃緊神經了。

撰文•何佩珊

二○一四年以《來自星星的你》劇中都敏俊一角在台灣走紅的韓國明星金秀賢,今年再以新作《製作人的那些事》(以下簡稱《製作人》)強勢登台,只是這次就算轉遍電視台各個頻道,也找不到他的身影,因為《製作人》全台獨家播映權,已被LINE TV拿下。

在台灣有超過一千七百萬名用戶,LINE幾乎成為台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LINE TV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還是第一次聽到。事實上,LINE TV不是傳統的電視頻道,而是可以透過手機、平板或PC播放影音內容的平台,今年四月一日才在台灣上線。

為了打響知名度,這次LINE TV不惜砸重金買下《製作人》在台獨家播映權,也打破過往戲劇節目一定會先在電視頻道播放的慣例;不僅如此,不同於過往韓劇多要在韓國播映後三至六個月後 才會引進台灣,這次LINE TV則是爭取到幾乎同步首播,和韓國的播映時間只差一天。

一集逾一五○萬

出手闊綽程度,嚇壞同業業界人士指出,LINE TV這次是以一集五萬美元的重金拿下《製作人》版權,以全劇十二集估算,總金額上看六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八百萬元),幾乎是國內影音平台一年採購二 十至三十部好萊塢影片預算的二倍,出手闊綽的程度,讓國內業者既羨慕又忌妒。

但這樣的作法,確實成功為LINE TV打響知名度。LINE台灣區公關部資深經理廖婉寧指出,自《製作人》預告上線至目前為止,LINE TV App的下載數量已大增五倍,而短短三周時間,︽製作人︾累計總點閱數已經超過五百萬次,成長相當顯著。

然而,業界人士評估,即便LINE TV流量快速成長,若只靠廣告收入,恐怕很難回本。因為除了要付高額版權費,隨流量增長,頻寬成本也會跟著提高。

業界人士指出,在台灣要承載一千人同時觀看一小時HD高畫質影片的頻寬成本,約在二至三萬元,同時承載一萬人則是二十至三十萬元,以此推算,「節目要是很 紅,同時有百萬人觀看,那幾千萬元就燒掉了!」「我們不是不知道這是挑戰。」LINE台灣區總經理陶韻智說,「但我們就是要挑戰不可能。」他舉例,當初 LINE做通訊軟體時,同樣的懷疑也出現過,但後來LINE陸續推出貼圖小舖等新商業模式,「我們會證明我們能開發出有意義、有規模的新市場。」事實 上,LINE TV不只讓用戶與LINE的互動增加,還可藉此進攻正在快速成長的數位影音廣告市場。多份研究報告指出,台灣人每天平均約花三個小時在行動上網,且收看影 音內容的情形相當普及。看在陶韻智眼裡,這就是商機。

因此對LINE來說,現在LINE TV在眾多產品中的優先性絕對被排在前五位。而他們的第一階段任務,就是要把內容和系統根本做好。

有LINE的千萬用戶靠山先天條件好,大膽進攻市場陶韻智說:「我們不是去訂一個策略目標,說韓劇、台劇比例要多少,然後就一直照這個策略走。」LINE 對每天、每檔戲、每個時段做什麼行銷活動都進行分析,再用這個分析結果引導下一步策略。「從用戶回饋做相對應改變,就是LINE一貫的方程式。」現在看起 來,LINE TV好像已經交出不錯的成績,「但LINE習慣設定比較高的目標」,陶韻智說。以LINE在台灣活躍用戶數逾一千萬人來看,他設定每天至少要有二百萬人使 用LINE TV的服務,才能算是成功。

相對於LINE TV進攻影音市場的大膽投資與強烈企圖心,台灣雖也不乏有原生影音平台,或者電視台近年紛紛成立新媒體部門,但在台灣卻遲遲不見能吸引消費者目光的指標性新媒體服務。

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觀察,這一、兩年台灣對新媒體的焦慮感其實很明顯,但問題就是自信心不夠。「對判斷的自信心不夠,以至於決策失準,當決策失準,團隊 空轉的可能性就很高。」關鍵在於,新媒體變化太快,﹁沒人可以告訴你,今天的答案明天不會錯。﹂然而保守心態的結果就是,﹁現在做的都是別人有,我也要 有,只是尋求不缺席的安全感。﹂事實上,單單是要不要將內容放上YouTube,電視台已經很難下判斷。娛樂重擊創辦人商台玉舉例,民視雖把戲劇放上 YouTube,卻不做任何宣傳;還有三立也將戲劇放上網,卻壓低畫質,不難看出背後心態是,「網路只是觀眾補進度的地方,最終還是希望他們回到電視機 前。」而早在○六年就成立新媒體部門的公視,其實也到近兩年才敢在YouTube放上完整戲劇內容。背後的顧慮很簡單,「如果網路都播完了,那我可能沒辦 法出DVD或賣版權。」這是公視新媒體部門互動媒體組組長賴雅芹過去幾年最常被同事問到的問題。

但當公視真的將內容放上網路平台後發現,網路為他們吸引到原本觸及不到的年輕收視族群。現在公視不只把戲劇放上YouTube,也開始嘗試跟LINE TV這樣的新媒體合作,例如先前在台灣引發高度討論的台劇《麻醉風暴》,就同步在LINE TV首播。這除了幫公視帶進新收視群,也帶來版權收入。商台玉認為,台灣影視音業者應該要走出收視率迷思。

台灣影視產業走向新媒體的改革腳步雖慢,卻也不乏勇往直前的改革者,如內容業者夢田和酷瞧都在嘗試過去沒有人走過的路。

過去幾年,夢田進行大膽實驗,核心概念就是將創作變成IP(智慧財產權),並且讓IP適應各種新媒體的演變,讓每一個創作都成為資料庫裡的素材,隨時可以重新運用。

舉例來說,夢田一四年推出《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戲劇,主打的就是「獨立書店」這個IP,除了有戲劇,也推出紀錄片、書店實體場域等,到現在戲早已播畢,但 IP仍持續利用,他們將書店變成攝影棚,並舉辦讀書會、沙龍、劇場等社群活動,甚至還結合直播,讓IP不再限於觀影娛樂。

今年夢田還要和故事工廠的新舞台劇作品《男言之隱》合作,以「兩性的理解」作為新IP,先從舞台劇出發,並且結合大數據,計畫一路衍生出影集、社群沙龍, 甚至是電影。「我們想要超越!」蘇麗媚說,「當全世界都講內容是拍片、影集、電影的時候,我們要做到社交、社群,把生態圈做出來。」酷瞧則是另一種嘗試。 雖然酷瞧本身是影音平台,但內容產製才是它真正的核心。有趣的是,酷瞧不要求觀眾都要來酷瞧看影片,反而積極將內容放上臉書、Yahoo奇摩等平台。

平行合作衍生商機

發展內容,新平台找出路「很多人覺得,你影片給Yahoo奇摩、給臉書放,你們賺什麼?」酷瞧執行長蔡嘉駿的回答是:「賺到廣告費啊!」將內容給 Yahoo奇摩,不須付費就能讓更多人認識酷瞧,「Yahoo奇摩賺到內容,我們賺到我們要的瀏覽數和知名度。」蔡嘉駿解釋,YouTube每分鐘能產生 一三○小時的影片,市場上沒人可跟這樣的海量內容競爭。又或者是和LINE TV相比,雖然彼此都是成立不到半年的新平台,但LINE TV已經有LINE的會員基礎,酷瞧則幾乎是從零開始,所以就算酷瞧願意花錢買下︽製作人︾,恐怕在賺進廣告費前,還得先付廣告費換會員流量,但流量成長 後,又得花錢擴充頻寬。

因此他們不要硬碰硬,而是強打自製內容的優勢,主攻置入性廣告。他相信只有自製內容才可能做出不同發展。舉例來說,如果只是買版權播放,就算戲再紅,也只 有廣告收入。「但今天版權是我的,假設我做出︽Running Man︾,還可以發展成手機遊戲;如果做︽超級星光大道︾紅了,就可以辦演唱會。」這些都要透過自有內容才能做到。

面對跨國網路公司挾帶全球化龐大會員與資源來襲,蔡嘉駿認為,在地業者更要做到精準溝通;而惟有好的內容才有進一步衍生商機的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27

獨家專訪》他為何在Line最當紅時選擇離去? Line催生者森川亮:一成功 就要歸零

2015-11-02  TCW

他說,從人生勝利組出走,才有力量獲得解放,但寂寞的是,每次做決定,他從沒有跟任何人商量,因為沒人會這麼想,「想商量也找不到對象。」你,今天「Line」了嗎?

全台灣超過一千七百萬人使用,讓「已讀不回」蔚為話題,不分老少一同加入「新通訊時代」的Line,自從二○一一年六月推出以來,只花一年七個 月,Line全球註冊用戶便突破一億人,成長速度幾乎是當年臉書(Facebook)的三倍。現在全球每月活躍用戶達到二億一千一百萬人,更持續在誕生地 日本,以及台灣、泰國等地維持市占第一。

在對的時機,抓住機會迎浪而起,這是Line一夕成名的關鍵。就在Line推出前一年,當時NHN Japan社長森川亮,嗅到了下一波智慧型手機大浪即將來襲,賭上全公司資源傾力因應。隔年三一一震災重創日本,Line立刻拍板製作,只花了一個半月便急速問世。

很難想像,Line的推手森川亮,十二年前寧可放棄大企業的光環與待遇,也要轉職到一家沒沒無聞的虧損公司,卻連一張自己的辦公桌都沒有。一切歸零的他,究竟如何赤手空拳,一路創造出Line奇蹟?

「哈哈,我真的是有點奇怪吧,」面對《商業周刊》越洋獨家專訪,想要一探是什麼造就他的特立獨行,森川亮不禁一笑。他承認,他的作風和思考,的確和一般日本人很不一樣。

二0一五年四月,經過一年以上的醞釀,在網路波濤中掌舵八年的森川亮,揮一揮衣袖,告別他一手打造的Line最令外界費解的是,今年四十八歲的他,離開並 不是為了操控另一艘比Line更雄偉的軍艦,反而是轉身跳上新創影音平台CChannel,這一葉只有約十名員工的小船,從處處事必躬親重新做起。

他,曾兩次歸零千萬日圓年薪砍半,辦公連座位都無因為一成功就歸零,不但是他的經營哲學,更是他職場生涯的真實寫照。

那年森川亮三十三歲,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離職。在日本電視台(NTV)任職滿十年,他的年薪早已超過千萬日圓,甚至上司不惜為他開設了專屬的網路部門,他依然主動丟下日本人公認的媒體金飯碗,寧可轉職到薪水只剩一半的索尼(Sony) 合資新創企業。

三年之後,就在公司從十人成長到一百五十人之際,他二度離職。這次目的地是韓商日本分公司HanGame Japan,員工規模只有三十人,薪水還再度砍半。原本以為會在社長室工作,進到寒酸的辦公室,才知道社長室根本就不存在,就連自己的座位也沒有。

他還是留了下來,在沒有任何人的指令下,自顧自的開始工作。三個月之後,他晉升事業部部長,三年內如火箭點燃,營收數字從兩億日圓直衝八十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二十一億元)。二00七年,當他接下改名為NHN Japan公司的社長一位時,員工已達六百五十人,更躋身日本PC線上遊戲排名第一。

「每次決定,我從沒有跟任何人商量,」森川亮說,「因為沒有人會這 想,就算想商量也找不到對象。」當時的他,其實還沒有歸納出「成功就是不斷捨棄」的道理。每一次偏離一帆風順的航道,都只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想創造 新事物給世界驚喜。」兩次人生歸零,從零重新起步,他卻越來越接近內心的渴望。正是從「人生勝利組」出走,他才得以從「眼前的成功」中解放。不需要聽從上 司指示,無可奈何做著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而是帶著雀躍的熱情,朝向自己設下的目標邁進。

這個切身的體驗,讓他領悟出一個道理: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個人才有力量;只有表裡如一全心投入,才可能誕生出革命性的創新。

於是,他把這一份體驗,貫徹到公司管理上。「有沒有自己想做的事,能不能實踐自己的價值,就決定了一切。只想被動接受指令,不是我們想要的人,」每個成員,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感性,不要甘於做一顆螺絲釘而自我壓抑。只要有想做的事,「就算被討厭,也照做不誤!」他,為何總忍痛放手?

「要快速成長,每年都要跳躍進化」在他眼中,Line就像是一位「娛樂大眾的表演者(entertainer)」,目的是讓使用者慼到開心。如果說,用戶 像是一顆球變幻莫測,Line就是一支足球隊,由隊員自行因應球場上瞬間的變化,就連教練也無從指揮調度。也因此,每一個隊員都必須主動出擊,有承擔,才 會有熱情,也是讓公司成長的唯一動力。

「主管很願意接受我們創新的提議,而且真的會實現,」政大科管所學生林震軒,在Line儘管只是實習生,就已經負責過一個規模千人的校園招募活動,從講者 名單到流程安排,全由自己決定。清大經濟系學生陳映妤則在Line感受到,「什麼都能嘗試」的自由氛圍,就算工作到凌晨三、四點也不以為苦。她對於實習生 週六面試時,從總經理開始全員到齊的一幕,依舊印象深刻。

要激發員工拚命向前的「野性熱忱」,企業絕不能是安逸的「動物園」。森川亮的做法是,指定出「做決定的人」,並且全權交出決策權。「若是等我出口干涉,就是請你離開的時候——我總是會這麼說。」要在危機四伏的荒野生存,只有自己為自己的行動全權負責。

也唯有如此,才能激發團隊實現夢想,不達目的不輕易罷休的熱情。

「一成功就歸零」的企業文化,更從組織架構上根本實踐。森川亮將產品的「原創團隊」與「改良團隊」兩者切割。一旦開發出熱門新產品,苦心培育的原創團隊就必須忍痛放手,將產品交由改良團隊,重新挖掘新的價值。

「要追求快速的成長,商業就不能拘泥在1.0到1.1版本的精密微調,而是每年都要跳躍式進化,一口氣從2.0到達3.0才行,」就算是背離原本的使用習慣,只要服務提供的價值夠高,使用者自然會一起追隨。

他,第三次選擇歸零造日本CNN,四十八歲勇敢再出走「兼具熱情與冷靜之間絕妙的平衡感,」新聞平台NewsPicks總編輯佐佐木紀彥如此形容森川亮。 一方面,森川亮說自己冷漠,因為冷漠才能無視於人情,即刻做出決定。另一方面,他卻又善於傾聽,因為明白員工的能力限制,「這個人的話大概可以做到這個程 度,」隨時在幕後思索萬一失敗的補救方案。

如今,又到了森川亮三度歸零的時刻。

「Line是一家國際企業……,」森川亮未完的話裡,彷彿重現了三十三歲那年,大企業的條條框框,如何限制住他向新事物挑戰的心。只要心中依然有夢,就算成績如Line般耀眼,都不值得他留戀。

「我的目標,是為日本年輕人打造一個足以媲美CNN的國際媒體,」森川亮的聲調依舊平穩,但談到C Channel,他的口氣又多了些興奮。這個影音平台,從年輕女性的時尚切入,要從日本向全世界發聲。「接下來是回餚社會的時刻,我不想跟其他人一樣,而 是想活出自己的人生,」他說。

「成功的相反不是失敗,而是什麼都不做,」日本新生代登山家栗城史多說。只有拒絕在高山上停駐的誘惑,邁步走下山,才有機會征服下一座高峰。從山腳重新出發的森川亮,下一座山的高度與風景,都令人期待。

搶先書摘》大草原的野生動物,會有「最近實在提不起勁」的想法嗎?

森川亮:我認為沒必要提高員工士氣《日經Business》曾直擊森川亮位於Line的辦公室,牆上不但貼滿七百多位員工照片,還會親筆撰寫生日賀卡給員工。但這樣的社長,卻認為不需要激勵下屬。以下是他的觀點:「提振下屬的士氣,」大家都說,這是主管的重要職責。

但是我強烈質疑這一點,原因在於企業聘用的是專業人士,如果非得透過公司或主管幫忙才能提高士氣,這樣的人根本稱不上是專業。反過來說,我覺得人們把這當成一般常識來談,似乎也證明了整個社會趨向幼稚化。

不想主動學習、不願自發採取行動的人,不僅無法盡責的做好工作,也不可能創造出新的產品。我認為公司應有的面貌,便是一群有熱忱的人眾在一起,雖然偶有衝突,依然同心協力讓好產品問世。

在工作上傾注熱情卻難以展現成果、被摘掉專案負責人的身分、專案胎死腹中……,任誰都會遇到熱忱減退的時期。

我自己也曾經為了公司發展所需,不得不通知員工必須將主管降職或中止專案。碰到這種情形時,我並沒有什麼讓對方能平心靜氣接受的技巧,只能誠心誠意傳達經營方的理念,並且認真向他們說明面對新挑戰的重要性。

除了真誠面對員工之外,別無他法。

想要展現出色的成果,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讓瑣事千擾優秀人才,並且為他們提供可以全速運作的環境。如此一來,自然會得出以下結論:公司裡,

不需要沒有

鬥志、又無法創造價

值,還會拖

累優秀人才

的員工。

因此,我

認為沒有必

要提高員工

的士氣。這並不是公司或主管的問題,而是每一個員工的問題。

再說,大草原的野生動物會有「最近實在提不起勁……,」這種想法嗎?

根本不可能,牠們只會拚命的想著如何生存下去。在公司工作,不也是如此嗎? (本文摘自第三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40

你是否得了LINE病?

2015-11-23  TWM

LINE的普及,在日本出現後遺症。 睡眠不足算小咖,還有人因此辭職、逃到國外、接受心理治療,小心「LINE病」上身!

現在智慧型手機已成了不可缺的存在,最為爆炸性的影響是LINE的普及,尤其在日本,許多人都得了LINE依賴症候群,也被說是「LINE病」。尤其許多 上班族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盯著手機,甚至過半OL加入的群組超過十五個、近八成OL三分鐘內就會回簡訊,許多人盯著手機比工作、情人都重要,所有時間、力氣 都花在上面,沒有LINE就活不下去!台灣的狀況不會輸給日本,而且許多工作也都用LINE傳達、進行,「LINE病」或許更重呢!

這款手機應用非常便利,或許過於便利才會讓人得LINE病,原本與用電子郵件一樣,有事才寫信,但中毒太深的人,沒事也會傳些「好嗎?」「早∼」等沒有實質內容的話,一天不檢查幾次手機就很不安,傳給別人訊息明明已讀,卻沒有回音,就會抓狂。

雖然男人也會得LINE病,不過女人較為嚴重,或許日本女人的集團意識、朋友意識格外強烈。雖然SNS(編按:網路社群應用)全般如此,但LINE較為嚴 重。許多OL因為玩LINE而睡眠不足,有人甚至因此住院;工作、午休也在看,以前周末都會出門玩,但現在幾乎都在家傳訊息,隨時想知道別人的動靜,而且 覺得「已讀不回」萬惡不赦,自己無法原諒別人,因此也想很快回訊,不回很不安。

日本有調查甚至顯示有七成的OL自認得了LINE神經症,如果男友已讀不回,甚至會懷疑男友變心等,或即使與男友約會乃至上床時,訊息來了,也還要看,讓男友覺得她完全是有病,受不了而分手;雖然許多OL自覺這樣下去連婚都別想結了,很傷腦筋,但也沒想改變自己。

而且,LINE也有霸凌問題,OL與高中生、國中生沒兩樣,有七成的OL擔心會遭群組排擠,得隨時等著,不回訊宛如犯罪,自己覺得有被監控的感覺,但又擔心不在場時,大家會說自己的壞話;然而,群組開始LINE就沒完沒了,有時一搞就到天亮而無法睡覺。

有人因為LINE而進食障礙,也有人辭掉工作,或有人短期逃到外國去等,用很極端的方法想要戒掉;也有人接受心理治療,醫師代為保管手機,但結果也以電腦 偷偷地用LINE,很難真的不用。其實,想要不用就不用,想戒掉時就寄出表達自己不用的貼圖,其後就不要啟動啦;想見的人就直接見個面,或去打打球、看場 電影也好,就會發現,沒有LINE也能活的!說來很簡單,不過有九八%的OL都覺得自己是怎樣也戒不了LINE!你呢?

撰文 / 劉黎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26

Line促銷、熱面搭冰淇淋,比快也比混搭 拆解超商和麵店的抗暖冬戰略

2015-12-28  TCW

快時尚品牌提前打折、大閘蟹貴四成,原來都是因為暖冬!除時裝、餐飲業遭波及外,連國際大廠耐吉、可口可樂也頭痛。

今年,優衣庫(Uniqlo)提前打折、冬天吃不到大閘蟹、烏魚子將變貴,竟然都是因為暖冬。

今年十一月平均氣溫為六十九年來同期最高,嚴重的暖冬現象,正對產業展開經營風暴。

服飾業》冬衣滯銷、庫存變多羽絨、發熱衣銷量少三成

快時尚產業最先感受,為了降低冬衣因為滯銷產生的庫存成本,Zara跟優衣庫在十二月十七日提早展開最大一波冬季特賣,Zara下殺五折,後者羽絨衣打四折,折扣打得比去年低,數量更多,特價商品之多,連店員都搞錯價格。

優衣庫一年秋冬兩季的稅後淨利,占全年約六八%,成長就在這一役。然而,天氣冷熱不定,優衣庫公關經理潘御琳指出,行銷團隊常常到前一日還在依據市場反應調整特惠商品的內容。

一位台灣前三大網購品牌高層透露,羽絨與發熱衣的銷量比去年減少三成,只能提早打折出清,預計今年的淨利,全都被打折吃光光。

餐飲業》產量大減、單價更貴大閘蟹、烏魚子食材難找

衝擊,還延燒到餐飲業。

中國太湖地區蟹商在今年八月正式宣告,今年將是大閘蟹的「小年」,暖冬讓大閘蟹生長受影響,蟹商估計會減產六成,連帶影響台北亞都麗緻天香樓的招牌菜大閘蟹美饌,延後月餘上市。

「若是大年,大閘蟹平均一季可賣到一萬隻以上,但受到暖冬影響,今年大閘蟹成熟得晚,當令只能產出四千隻,」大閘蟹進口業者龍鵬行負責人華海如指出,今年好蟹難找,重量七兩以上的大蟹,價格更是三級跳,價格比平常貴上三成至四成。

甚至,即將進入新曆年,我們買烏魚子也要多付代價。烏魚子達人、育豐商行負責人莊國勝擔憂的說,暖冬不利於烏魚生長,導致烏魚子減產至少兩成。

當所有的生意盤算,因為氣候的變化,而導致獲利一夕間被吃掉,我們該如何看待,氣候對商業的影響?

Gap、阿迪達斯、Zara的針織布供應大廠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直指,暖化帶來的影響,不只是打折促銷戰而已,還將對產業競爭帶來變化。

對服裝業而言,黃冠華認為,冬天的布料,沒法改到夏天使用,品牌廠為了避免庫存,現改為下小單、多次追加的策略;過去從訂購到上架最快約四十五天,現在則縮短到一個月。

他說,「未來紡織廠只有『很大、很快、很怪』者生存。」「很大」指有產能優勢,「很快」指回應急單快,「很怪」就是走利基市場,其他的都可能會被淘汰。

零售業》模糊性季節商品更多組合被、冷熱食組合熱賣

對零售業來說,面對暖化也有決策的兩難。

全家便利商店公關經理林翠娟認為,長期挑戰是,應該開發多少比例如關東煮、沙拉、涼麵等氣候敏感商品?何時推出?這是超商面對氣候變遷最苦惱的問題。

一旦面臨暖冬,關東煮就會賣不好,而如果夏天不熱,涼麵也可能乏人問津。現在如7-Eleven,開始嘗試推出溫野菜沙拉,就是希望透過這類模糊性的商品,解決兩難。

現在,各行已經開始摸索應變之路(見表)。

今年百貨公司的被子營收,普遍較去年減少一五%,但是特力集團的被子營收卻逆勢成長一○%,這項成績正是因為今年它減少厚重被子的比重,增加適合四季、可拆卸的輕薄透氣被,夏天可做涼被,只要扣上一層被子就可抵禦冬天寒冷,以及含有膠原蛋白、銀離子的功能被。

特力集團商品管理部執行副總經理李雅惠認為,暖化現象會一直存在,短期內可調整產品與賣場陳列刺激買氣,但是長期的策略則是降低對氣候影響商品的依賴,特力屋已經轉向研發小宅、銀髮宅需要的商品,希望降低氣候帶來的影響。

晶華飯店也有新做法:吃牛肉麵配冰淇淋。晶華麗晶集團行銷公關副總經理張筠表示,以往中式套餐的甜點多半搭配芝麻糊,今年其打破產品組合的慣性。

「每十位來店的客人當中,就有六、七位會加價購買冰淇淋,」彈性調整後,加購甜點的來客數提升一成,也推升牛肉麵概念店的業績,坪效穩居信義微風的四樓之冠。

應戰》搶氣溫「頭香」天氣一冷就賣發熱衣用Line送優惠,業績增九倍

林翠娟指出,「這不是溫度問題,是速度問題。」既然天氣忽冷忽熱,他們就必須學會「搶氣溫頭香」。

林翠娟指出,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更重要,天氣由熱突然轉冷的第一天,人們對於冬季商品的需求強度最大。

以發熱衣為例,全家今年就結合Line,在寒流時發送發熱衣特惠券,限時三天,銷量比過去促銷期間成長九倍。天氣每降溫或是升溫時該主打哪些商品,這都是靠全家累積過去二十七年氣溫與銷售狀況的系統,提供資訊。

應戰》種地瓜改看報告挑最適區與耕種時機讓作物產量年增二五%

過去,全家夯番薯供應商瓜瓜園都是看農民曆種番薯,但是隨著極端氣候打亂了規律,自去年初起,瓜瓜園旗下將近七百名契作農民,改看氣候分析報告。「農民曆放一邊,看每月的天氣報告才是王道。」瓜瓜園農場事業部副總經理邱裕翔說。

地瓜最怕雨多,旗下的契作農民會依據氣候報告,盤查各產區的天氣變化,找出該區域最適合的種植時機。今年瓜瓜園產出三萬公噸地瓜,產量比去年多出六千公噸,年增二五%。

「不再(被動)看天吃飯,而是善用資訊、順應天時,找出最好的耕種時機,讓土地發揮最大效益。」邱裕翔說。

懂得如何「與多變氣候共舞」,確實將成為新競爭力。美國前財政部長包爾森(Henry Paulson)就曾在《紐約時報》為文指出,「我們正看到氣候為環境與經濟帶來巨大的風險,危機近在眉睫,卻少有人注意。」

從獲利被氣候一夕吃掉,甚至未來會無貨可出,現在全球跨國企業,都把氣候變遷列為營運最大風險之一。如可口可樂發現乾旱,會影響契作的原料蔗糖與甜菜的生 長,因此開始投資節水技術。耐吉(Nike)在財務風險報告書裡寫著,「乾旱正減少市場的棉花供應,導致價格上漲、市場波動……。」

這場暖冬效應,確實提醒著我們:氣候與經濟間的利害關係,比你想得還密不可分。

【延伸閱讀】冬夏都能用組合被,業績年增1成—企業因應暖冬行銷及生產策略

●行銷及生產策略:提前特賣、打折.提前1至2週開始折扣.提前1個月開始針對冬天產品打折●企業:優衣庫、PChome24h購物●成效:?暖褲一度斷貨、羽絨衣銷量衝上前10名?電毯、電暖器銷量較10月同期成長5倍

●行銷及生產策略:「模糊性」季節商品研發可拆組合被、4季可用透氣被●企業:特力屋●成效:業績年成長1成

●行銷及生產策略:搶氣溫「頭香」寒流當天以Line訊息即時促銷●企業:全家便利商店●成效:發熱衣銷量比過去促銷期間成長9倍

●行銷及生產策略:氣候列為戰情資訊依據氣候報告找出地瓜最適栽種時機●企業:瓜瓜園●成效:地瓜年產量成長25%

●行銷及生產策略:開賣混搭商品.套餐甜點由芝麻糊改為冰淇淋.冬夏家電一次擁有●企業:晶華冠軍牛肉麵、PChome24h購物●成效:.坪效居微風信義4樓之冠.電毯、電暖器銷量較10月同期成長5倍

整理:林淑慧、曾如瑩

撰文者曾如瑩、林淑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195

用Line滾人脈圈、中南部隱形冠軍變教材 兩岸EMBA搶人戰 台校三招自救

2015-01-14  TCW

報名人數下滑,CEO們的老師出招,從精品教到熟齡照護,從企業第二代教到創業家,還要打「東協盃」,瞄準亞洲大老闆。

如果我們將「高階經理人班」(Executive MBA;簡稱EMBA)當成一個「產業」,當產業面臨需求減少、市場被中國搶去時,這群專教CEO的老師們,如何用策略,拯救他們的產業?

這是個內外交攻的戰局。在台灣,報名念EMBA的人數持續下滑,過去動輒上千人報名的時代已經消失,這讓各大學只能放寬錄取標準,以免招生不足,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的EMBA錄取率已從初期的五%不到,提升到三○%上下。

曾經,EMBA的「E」被戲稱是「Expensive」,是一張高學費、人脈含金量十足的「黃金名片」;現在,「E」變成了「Easy」,產業光環不再。

這群專門教CEO們轉型策略的老師們,現在,是如何突圍?

策略一:強化招牌特色師大教時尚,成大拚在地化

你沒看錯!一向負責培育師資的台灣師範大學,今年竟然開了專門教時尚的專班,教大家Prada與LV等精品在想些什麼。

台師大在校長張國恩主導下,增設管理學院。其還綜合台大、台科大師資與包括Prada/Miu Miu Taiwan總經理施利廉、法藍瓷品牌總監陳玉瑛等業界顧問團,開設全台第一所「國際時尚高階管理碩士班(GF-EMBA)」 。

張國恩是這樣想的:台師大最強的是表演藝術、美術、音樂、體育等「樂活」專才,這也是未來台灣產業趨勢,「為什麼念設計的人一定要在國外取經,我們盤點各學院師資,讓人才留在國內就能跨界思考,走出差異化。」

台灣科技大學也看清自己的長處,推出首個「高階科技研發碩士班(E M R D)」,目標鎖定各業界科技長。台灣科技大學的校友散布於宏碁、華碩、緯創等科技業,如今都已是研發副總級的人脈,是它最強的資產。

在此班中,每週固定有一堂「技術長講座」,讓研發經理人有了跨界合作機會。如講座第一堂課請來紡研所長白志中開講,學員中有從事遊戲開發的鈊象電子研發高 階主管,就開始有了將嵌入式電子融入衣服的想法,彼此展開合作關係。「科技長進修高階班,系統化了解最新技術外,還提供十年科技策略思維建立,輔佐執行 長,才不會在轉型升級時被淘汰,」台科大工程學院院長鄭正元強調。

逢甲大學與成功大學也主打自己「夠在地」的特色,不跟台大、政大一樣,主打國際性的哈佛個案,而是主打在地案例,「南部地區以中小企業為主,且面臨企業傳承與轉型(含國際化)問題,」成功大學E M B A執行長蔡東峻觀察。

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院長林豐智也常在授課時邀請業主現身說法。在採訪過程當中,他隨口就點出了紡織機業、工具機業等領域第一名的隱形冠軍,都藏在中部。這些,都成為他最好的個案資源。

策略二:入門濃縮班

先搶人再分組,衝高報名率政大還會這樣「養」生意。

政大EMBA代理執行長邱奕嘉表示,每年他們先透過EMBA約兩千名校友會成員宣傳,開設沒有學位、學分,以企業主為主的「創業主管理精修班」,入門門檻低,一天六小時的濃縮班,這讓他們至少招到上百位學生。這群人念出興趣後,有意願則再去念E M B A。

政大EMBA從產業轉型區分五組,以台商班為例,招生說明會上,直接言明要的是企業家二代,專教大家怎麼走出去做全球生意;獨創的文科資創組,搶的是「改 變遊戲規則的人」,主攻產業轉型需要數位知識的中高階經理人需求。甚至,兩年前因應全球生技趨勢,還首創生技醫療組,與陽明大學合作,連最夯的熟齡照護產 業都教。

「定位清楚,今年招生說明會上,來的人數比去年多出五〇%,」邱奕嘉分析。

台大EMBA則開出針對創業需求的新路線。明年二月將開「創業實踐」課,由學生組隊找六到八個創業案例,再輔以十位業師和十位商學院學者共同輔導,從一開始的討論到案例實踐,最後打分數的是創投業者,而非老師。

台大EMBA執行長謝明慧看得遠,她說,有新產業崛起,才有EMBA市場存在可能性。

策略三:校友社群網揪團運動聽音樂,黏著度深

過去,沒有臉書、Line等社群工具,同學人脈連動關係頂多上下屆,但隨著EMBA發展逾二十年,光是台大EMBA連動人脈就超過上千人,若將商學院中的MBA也加入,人脈圈則是上萬人起跳。

EMBA訴求,透過社群工具,你畢業後的人脈圈還會自己滾動變大,從原本念的一個組僅二、三十人,變成萬人,光是EMBA的社團就有二十二個。台大 EMBA在二〇一六年將滿二十週年,目前也已經成立籌備委員會,吃飯聚餐外,還將格局提升到論壇,以及認養偏鄉教育的實踐行動,籌備委員會成員就有二十多 人。

一位畢業十多年的校友點開他的Line,充斥著五花八門的社團群組。「從讀書會到音樂鑑賞,只要你願意參加,週一到週日都可以排滿活動。甚至,一Po賣房子,馬上就有回音。」

校友社群化,有軟性的太極拳等社團,「身心靈好,才能經營好公司,」謝明慧說。也不乏學習性交流,每月固定讀書會,談正在發生的「一帶一路,產業如何發展」,或「如何面對物聯網下的衝擊」等當紅議題。

社群訊息持續「洗腦」,讓校友黏著度更深,大家還會一起創業,發展大老闆們的「職涯第二春」。

從台大、政大、逢甲、成大到中山大學等,這些學校的校友都不乏一起創業的案例。大王中山大學校友創立資本額達新台幣五千萬元的「西灣天使投資公司」,或者聚集資本三千萬元的政大「台安傑」,小到一起合資開牛肉麵店的都有。

然而,這些策略足以讓台灣EMBA產業,具備足夠競爭力,以因應對岸的搶人戰?

跨出去是一致戰法。中山EMBA執行長林東清表示,已與上海同濟大學合作開班,「東協論壇」已辦四、五年,鋪建台灣和當地台商「橋樑」,現在要的是如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台商外的企業主加入,準備一起招生「華裔領袖班」。

林東清說:「對(台灣)企業主來說,同學是整個亞洲企業主彼此交流的學習力,國際人脈不再只是大陸,而是擴展到日韓、東協和香港、新加坡等亞洲走廊的台 商,對EMBA經營才是長久之路。」如此做法也能引進全球性師資,謝明慧表示,未來將引進動態競爭理論大師陳明哲等兩岸三地、甚至歐美國際師資一起上課。

如謝明慧所述:「沒有夕陽產業,只要產業太陽化。」雖然EMBA產業已逾二十年,但這群老師們確實都看到重點:走出去,才是真正脫離小市場宿命的關鍵。

撰文者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21

沃爾瑪、HBO都埋單這款「電郵殺手」 Line辦公落伍!全球九萬家公司用它

2016-03-28  TCW

企業內部通訊軟體Slack,解決電子郵件、Line的不足,這塊七百億美元的「辦公革命」市場,臉書也搶進。

這是有史以來成長最快的企業內部溝通平台,推出僅兩年,《時代》雜誌即點名它為「電子郵件殺手」,它是Slack。

根據商業情報機構PitchBook的統計,Slack是全球最快達到二十億美元估值(編按:現已達二十八億美元)的新創公司,本月傳出將進行第二波融資,價值比半年前翻一倍。目前全球有超過九萬家以上的企業使用該軟體,包括沃爾瑪、eBay、HBO和《紐約時報》都是它的客戶。其用戶每天平均花兩個小時在上面,比Line用戶的七十一分鐘還黏人。

為什麼這軟體這麼火紅?

如果說,企業內部溝通可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過去二十年來風行的電子郵件,但它不夠即時,訊息的重要優先順序不明,用於企業內部溝通效率不足。

第二階段, 是即時通訊軟體,例如Line或Whats App等,開始進入我們的 工作領域。但私人與工作內容合而為一的情況,開始困擾使用者。

比Line更完整保留對話紀錄第三階段,即如Slack等企業溝通軟體,強調可解決上述問題。此外,Line是強調訊息,Slack則更強調溝通。

Slack一大特點是,可幫助新進員工快速進入狀況,因其可完整保存所有對話紀錄,有人剛加入群組,只要點開打上星號的收藏夾,就可以馬上理解重要事項。就算有人恍神十分鐘,只要有人「指名」(即標註「@」符號)那個人,十分鐘後當那個人回來後,他只要打開「指名」欄,就可以馬上知道哪些任務與他有關。

而大家很習慣用Line的貼圖去表達情緒,與活化氣氛,Slack 也是有此功能,所以仍能兼具。

此外,Slack的核心精神為透明,員工可觀看其他部門的群組討論。《紐約時報》駐點加州的專欄作家便表示,自從用了Slack之後,他可以看到總部的編輯和主管們討論如何修改他的文章,他終於感覺到自己跟位於紐約的編輯部,是站在同一條船上的團隊。

這類軟體的產生,將促成企業更水平溝通的文化。當Slack 崛起,臉書也宣布,將一同搶食企業即時通訊市場,高達七百億美元以上的商機。後續的競爭,將格外熱鬧。

撰文者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44

贏家拆解三年大洗牌 Line、Visa如何贏臉書、萬事達卡?

2016-04-18  TCW

發現1:可以不滑臉書,不能不Line 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三年,在「台灣百大影響力品牌調查」上,會有更多有趣的發現:二○一五年臉書、Line名次互調,臉書退居第三。二○一四年才入榜的Line,攀升第二,主要來自領導創新面向的進展,提升十個百分點,在「讓您了解一些您從不知道卻需要的東西」、「是引領潮流的」等題目上,有顯著進展。

益普索分析,比起主要活躍用戶集中日本、台灣的Line,臉書在全球有更廣泛的影響力。但是Line對台灣人來說,是更常見、更有趣的溝通平台,一句「我賴(Line)你」,更把Line變成常用動詞。

Line在千禧世代心目中,更是百大影響力品牌調查榜首。邵懿文指出,「你會聽到大家說『我今天不看臉書』,但不會有人講『我今天不用Line』。」她分析,比起臉書,Line更受千禧世代歡迎,可能因為不想被父母看到自己與朋友互動,因此要「移民」到其他平台。

另一方面,邵懿文認為,臉書已成為一種強勢媒體,內容受每天新聞事件影響,影響大家心情起伏的程度也大一些,如果追劇的人不想被「劇透」、運動迷不想「踩雷」看到比賽結果,就會想避開它。

威士(Visa)前進到第五名、為連續兩年進步的品牌。萬事達卡(MasterCard)三年來退步了二十個名次,若單以近兩年來看,更是退步名次第三多的品脾,從二〇一四年的第二十二名,退到了二〇一五年的第五十五名。

根據益普索分析,威士在許多面向顯著優於萬事達卡,特別顯現在影響消費者日常消費方武、數位互動上.消費者較常在網路論壇、社交網站、部落格討論威士,而萬事達卡的資訊主要在新聞露出,在網路上的聲量則變小了.

溫慕走觀察,威士廣告調性本來就較年輕、活潑,付錢的便利性也較高,例如與金融卡結合,威士做得比萬事達卡更早、更廣。目前台灣已有二十家發卡機構加入威士金融卡行列,而萬事達卡只有五家。

此外,邵懿文發現,威士在台灣領先推出如厭應武支付、手機信用卡等應用,與金融科技(Fintech)的結合也比較緊密,加上台灣目前行動支付對手不強,在在都推高威士的品牌影響力。

總榜上看,二〇一五年賓土和寶馬(BMW)分居第八十四名及第八十五名,不相上下,但在千禧世代心目中,寶馬是排名第一的進口車品牌,賓士則墊底。

雖然兩者同為奢侈口叩脾,益普索表示,寶馬在操控性能、駕駛樂趣上形象優越,一直是年輕世代較喜歡的進口車品牌,賓士則較受年長一點的人喜愛。因此,兩者在千禧世代的名次產生較大落差。

益普索從整體分析來看,賓上的領導品牌形象比寶馬更鮮明,但從網路聲量來看,消瞢者更想了解寶馬,在網路上討論它的意願更高。

溫慕走觀察,賓上「知道該年輕化,否則它的客層越來越老,年輕人進不來。」所以這幾年力推小車,但「(當)賓士慼覺越來越年輕,越來越像寶馬的時候,他們(原有客群)就會覺得,這是我認識的賓士嗎?」他認為,既有客層的懷疑,這對品脾是一個很大挑戰。

撰文者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