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也可以成為上市公司董秘(31) 唐宋_元明清

http://xueqiu.com/1477305465/26643941
第十章  VC、PE,天使?魔鬼?(續5)

      5、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股權融資是最昂貴的融資方式!


      在大多數人或者企業的眼中,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這是用別人的錢實現自己夢想的最佳途徑,確實這是一條被證明了的一條可行的發展壯大之路。在很多成功企業的背後,都有一些慧眼獨具的投資人的身影,這些投資人的共性就是沉靜、分享、支持、獨具慧眼。

      美國紅杉資本(請注意,這是美國的紅杉資本,不是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第二代領袖莫瑞茲先生在接受採訪時曾說:「紅杉的定位始終是做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正是秉承這一邏輯,紅杉成為總管理資本超過100億美元,管理著30餘只基金的投資公司,投資超過500多家公司,其中200多家成功上市,100多家通過併購出售退出。在蘋果、甲骨文、思科、雅虎、PayPal和Google等新經濟明星企業背後,都有紅杉的投資和支持,以至於被稱為統治硅谷的「風投之王」。

      從另一側面我們看到,這些輝煌投資的背後,是一個個因此而成就的企業,這些偉大企業成功正因得益於被稱為「企業者背後的創業者們」的支持和幫助。這只是看到了資本的天使一面,但月球的另一面卻是從未露崢嶸的陰冷,魔鬼和冷漠總是在控制和利益面前不斷閃現。當年喬而斯因為衣著邋遢而被紅杉資本的第一代領袖瓦丁納拒絕投資,差點扼殺了天才的喬布斯的創業激情。這已經是最溫柔的冷漠了,在本節以後的內容中詳細聊聊風投怎麼「玩」死企業的。

      總之對企業而言,如果你愛他,就讓他引入風投;如果你恨他,也讓他引入風投吧。因為實施股權性融資,它雖不總是陷阱,卻絕不是免費的午餐。有時它確實是餡餅,卻是代價昂貴的餡餅。

      (1)總有人期望短期的資本投入分享長期的企業增值。

      面對風投,對有的企業而言是資本的盛宴,有的企業吃下去卻是如鯁在喉。成熟的資本市場中,風投機構總能在有長遠未來空間的企業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身邊,一起承擔壓力和困難,反觀國內部分投資機構不斷的跑馬圈地,但卻只能共富貴,不能共患難,這也是風投整個產業鏈的疾患,在投資環節的集中體現。不管有沒有未來的企業,只要是出現風險,必定遭受資本的拋棄。目前中國投資界的嘴臉在實業界形成了高度一致觀點,所以很多企業選擇用審慎態度對待風險投資。

      中國的風險投資業界沒有風險投資的精神,基本不會考慮雪中送碳,只會錦上添花。既然已經是稱得上一朵「花」的企業,那麼在與風投的談判中,還是有較強的話語權,不能帶來長期增值服務,很難得到企業的青睞,他們擔心經營中長期戰略被打亂。其實還有另外一層不言自明的擔心,自己努力創造的價值被別的投資人不勞而獲。雖然這些算盤不免有些狹隘,但也確實是不容迴避的事實。不做企業背後推手的創業者,就不佩分享企業創造的高回報。

      本人跟一家從事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和副食品門店連鎖的企業相識有5年之久,4年前就已經佔領了區域市場70%以上的生鮮豬肉市場份額。受上市的一輪輪熱潮的衝擊,加之作為區域龍頭企業,多次受到政府鼓勵,要求其走入資本市場,曾也多次啟動引入戰略投資者並上市的打算,但至今也沒有跨出實質性的步伐。2013年8月一天與其總裁在微信聊天時,他曾說:我們已經暫時放棄了引入投資者和上市的計劃,如果引進投資者和上市的話,可能迫於上市後短期經營壓力和引入投資者短期需求,會影響長期做實基礎產業的規劃,等公司真正想要的戰略佈局完全定型後,再擇機而動。這是他的原話,話中有其從戰略全局出發的考慮,可能也透露出對引入投資者不合拍的擔憂。

       很難站在局外評論其作法的對錯,但其長遠思考而選擇相對保守的做法,也是值得思考的。那些游弋在這些較為優秀企業身邊的投資機構們還不因此而警醒,並實施投資方式轉型的話,這個產業將十分危險。

      (2)短期經營壓力,可能影響到長期的發展戰略。

      經常在一家公司上市後,總能扒拉出一些名人在股東名單中,即使不是那些IPO前突擊入股的,也會引發一輪熱議。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層弦外之音:目前的形勢下,企業相對來說,更喜歡與一些以自有資金的投資者接觸,因為他們比純粹以有限合夥的基金管理人更有耐性。

      以私募形式籌集的資金,一般都要求在3-5內實現退出,所以他們因熱衷於那些一旦投資便能啟動上市的公司,但僧多粥少,加之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具備條件的企業總是有限的,市場發掘到一定程度,投資人們只好將投資階段前置,物色那些有潛質、但現階段需要進一步打磨的企業。

      從現有的突擊入股的「搶劫式」投資風格,迫於市場壓力,不斷向風險、共享、發掘和輔佐的投資風格轉型過程中,出現顆粒無收、血本無歸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一旦投入不能按預期發展,慢慢就會撕破臉皮,不斷加碼於企業。

      不斷地加碼就會導致矛盾漸起,一般的後果總是兩敗俱傷。此時站在企業的角度,從他引入投資者的開始,就暗藏了危機。新增資金追加投入,但新建項目或者戰略方向需要時間去兌現,如果迫於投資者利潤要求的壓力,可能會使企業從此走向錯誤或者過於偏重短期的選擇。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嚴重的使企業走到一個萬劫不復的境地。

      (3)合作破裂後,企業再難回到原點。

      投資者一旦與企業的合作和默契被打破,因股東層面的動盪必須會極大地影響到公司的發展和穩定。記得在本章第一節中提到的那家花卉企業因為對賭而導致的股權之爭,雖然控制權最後回到了創始人的手中,但企業已經今非昔比,不知要再花多少年才能找回曾經的榮光。因投資人與企業糾紛,影響企業發展的案例數不勝數:雷士照明、太子奶、亞信、紅孩子、億唐等,都無一不是明證。

      不是想證明風投就是魔鬼,是想說,天使與魔鬼的結合體內,總是潛伏著魔鬼衝破封印的危險。對此,雖不至於因噎廢食,但吃餡餅之前總要掂量掂量。

      (4)可能帶來更科學的決策機制,但也可能影響決策效率。

      記得在第八章中,討論過企業領袖對企業影響的優劣性,當時的觀點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上市門檻為分水嶺),就需要漸漸褪去個人對企業過於強勢的影響力。但在分水嶺之前,特別是創業期,企業需要一定程度的「野蠻生長」和「用亂拳打死師傅」的勇氣和創新。這就是說,此時的企業需要一定程度上的集權,需要企業中有人去感染、去堅持、去執著。

      引入新的投資者,就是引入了新的制衡機制,這也是現代企業的精髓。多元化的股東結構,必定會催生更民主的決策,促使決策機制逐步走向民主化和科學化。但在發展初期的決策中,多元的決策力量還有另一個代名詞——扯皮。長時間的坐而論道,白白錯失了大好的決策時機,這也是很多企業與投資人之間矛盾爆發的另一個高發區域。有些帶領企業高速發展的企業領袖,在引入投資者後,突然不會經營了,這恐怕也是多了制肘,而導致企業決策效率低下的影響。

      看似前後兩種矛盾的觀點,其實自有其合理的區別。在一個相對積極的宏觀環境和市場中,對企業自身能力考驗較小時,需要企業效率優先,抓住市場高速發展帶來的成長;在高度競爭的紅海市場中,需要精心準備和周密策劃,應更加審慎的進行決策,在趟著雷區前進時,莽撞就等同於粉身碎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16

財務智商(31):如何實戰更快地儲30萬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2695

上回講到,假設3 年後成功了,人工去到 $15,6K ,亦順利儲到了「第一個十萬」,此時,有沒有辦法可以把資本升值呢?

如果再用之前的每月儲 $2800 方法,也未必不可以,但相對會較慢 ( 又一個3年)。

此時因為已經有一定經濟基礎,也建立了一定的財務紀律,可以稍為進取一點。

筆者的方法是借入一筆稅貸或低息貸款,say $100K,以24個月為限,每月約還$4,500 (視乎乜plan ),如之前的計法,$16,000 – $800 MPF – $4,500 還款 – $500 電話 = $10,200 作日常洗用,相信對生活指數沒有太大的影響。

如此個人的總資產上升到 $200,000 ,負債比率50%。

把 $200,000 投入像11 這類超穩定增長股 ( 等52 週低位) 買,每年連股息收益約8% 是幾十年來都做到的數字,那 3 年後,便會有 200000 x 1。08 x 1。08 x 1。08 + $4500 x 12 (第3 年的儲蓄) = $306,000。 去掉零頭都有 $30萬之數。

此時,筆者是零欠債,亦只係畢左業 6 年,中間亦沒有大風險的投機活動,更沒有假設人工fly high,亦不需要放棄所有正常生活。畢業3年後所新增的工資基本上都可以投入進消費活動或個人其他活動如旅行或進修等。

簡單回顧 :

1. 把儲錢方程變成  收入- 目標儲蓄 = 可以盡花的錢。

2. 以首3 年「硬儲」10萬,頭1、2年相對緊少少,所謂的緊可能係去唔到長途旅行而矣。

3. 第4- 6年,適當利用穩健投資 + 適量低息借貸 + 輕微上升的儲蓄額。

如此便可以相對低難度地得到人生第一個30萬,作為上車盤首期又好,再錢滾錢又好,都是一個比較容易做到的方法,把數字拆開,亦可以看到不會對生活質素有多大的影響,只需要輕量級的紀律及做簡單預算,相信人人都可以做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99

職場點滴(31):電子化處理文件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14549

前文講述怎樣處理紙張文件,本篇講怎樣應用電子化的工作處理方法。

1. 電郵/雲儲存

最簡單的處理方法,當然是 e-mail,特別是 gmail,有很強的搜尋(search)功能,只要在 gmail 上打 keyword,就可以找到想找的電郵。

而 gmail 最特別的功能,是可以將一連串的來往電郵串成一個 click,比如筆者向不同的網站發稿,每一次都使用對上一次的 email 投稿,那麼所有的原稿都可以在同一串電郵內出現,筆者每次投稿時都會寫清楚稿件標題,就很容易找到原稿。

而每次滿100個回覆,gmail 就會另外開一個新串,避免 search 出來要搵一大餐。

那麼同理,一張張文件格式化為電子檔案,然後每一件事開一個電郵(如:產品計劃書、新書計劃之類),就可以用 gmail 來管理文件。當然,現在用雲儲存也可以達到相近的效果。

 

2. 電子化檔案

除了電郵,以及 office 文件(word, excel, powerpoint)之外,還有很多紙張文件沒有電子化,那麼用何種格式最好呢?

筆者建議用的格式是 pdf,因為在手提電話也可以過 pdf reader 看到,而且不會出現 office 文在不同 device 出現格式混亂的情況。

問題是:怎樣將文件快速變為 pdf?筆者公司的影印機就可以當作 pdf scanner 使用,可以將成疊的文件變為 pdf 格式。

公司沒有的話,可以使用一般的 scanner,甚至沒有 scan 軟件也不怕,可以用微軟小畫家(MS Paint)都有 scanner 控制功能。

再配合 pdf 軟件,就可以將各種軟件格式變為 pdf:

http://www.adobe.com/hk_zh/products/acrobat/convert-jpeg-scan-ocr-to-pdf.html

至於要處理大量文件格式化,就要落多點本錢,比如筆者就使用Microtek Scanmaker 5950,可以成疊文件那樣scan。

scanmaker5950

 

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用電腦、平板,甚至手機處理文件。

下一篇,講供奉大神(google)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23

38家收購公司已關閉31家,雅虎堪稱「創業公司殺手」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3/59472.html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近日,雅虎又出手了,又收購了一家創業公司。這一次它收購的是有5名員工的數據虛擬化創業公司Vizify,該公司能夠將你的社交媒體帖子變成交互性的信息圖表和視頻。

目前還不清楚該交易的金額,該團隊將如何融入雅虎的整體策略也是未知之數。

不過就雅虎而言這是常有的事。自2012年7月CEO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接掌公司以來,該公司不斷展開大大小小的收購,進而形成了一支更加年輕、更有活力的團隊。

光是2014年前兩個月,梅耶爾的公司便吞併了8家公司,其中包括移動智能主屏應用Aviate、移動助手應用Donna開發商Incredible Labs、移動營銷公司Sparq和企業應用工作室Tomfoolery。

產品不斷被砍,產出寥寥

雅虎也許可從這些收購中獲得新的能量,但它也一直在關閉買回來的產品。在梅耶爾的領導下,雅虎買下的38家創業公司中已經有31家關閉了它們的服務。

由於該公司計劃關閉Vizify所有的產品,Vizify的用戶將遭到無情遺棄。該創業公司將向用戶全額退款,在其網站上提供流程指引,以使得「分手」容易些。

Sparq的用戶也是受害者。該創業公司的其中一項服務是為商戶提供二維碼,其中的很多二維碼很可能印在了仍在流傳當中的宣傳資料上。很遺憾,那些二維碼現在無效了——由於雅虎的收購,那些印刷廣告淪為了廢物。

熱門虛擬助手Donna則是在雅虎的人才收購完成一個月後關閉。

天才少年尼克·德阿羅伊索(Nick D'Aloisio)打造的新聞摘要應用Summly剛剛才迎來去年3月的收購後的果實;雅虎將Summly的新聞閱讀技術整合到了自家的Yahoo News Digest服務當中。而Summly原來廣受歡迎的旗艦級應用則已經退出歷史舞台。

總結:雅虎打來電話提出收購要約的時候,創業公司如果想要自己的產品或者服務存活下來,那就應該趕快逃跑。

吸引年輕人才

併入雅虎的創業公司的產品趨向被關閉,意味著消費者被拋棄,創業者失去自己一手打造的產品或者服務。

雅虎的收購有的規模達到10億美元,有的為100萬美元。創業公司們被它帶到了一個試圖吸引年輕人才但仍帶有傳統烙印的企業環境。

不過,情況或許在發生變化。正如Quartz所指出的,雅虎認為其傳統科技巨人形象已經不合時宜了。雅虎首席財務官肯·戈爾德曼(Ken Goldman)本週在摩根士丹利投資者大會上表示,公司如今在吸引創業人才上不再像以往那麼困難。

「毫無疑問,我們一路下來失去了不少人才。失去他們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排擠。說到收購,老實說,創業公司們之前並不想要被雅虎收購。要收購它們,我們就得付出『雅虎溢價』,因為他們並不想要來雅虎。不過現在不再是這樣了。」

「移動」戰略

梅耶爾領導的雅虎將重心放在了移動服務上,其諸多的收購明顯都符合這一戰略路線。但該戰略最終能否取得回報還不得而知。

正當該公司大踏步向成為移動為先公司邁進之時,它無畏的領導者仍在試圖重振另一項較為傳統的雅虎戰略——搜索。

梅耶爾大力押寶情景搜索(Contextual Search),Aviate最能體現她的這一計劃。通過Aviate,你的手機可以瞭解你的行為習慣,適時適地地為你呈現你正想要用的應用——例如,你在去桑尼維爾的公交車上時,你的手機會自動為你展示當地的天氣。

據一名雅虎代表稱,雅虎認為情境搜索會是未來,那也是公司收購Aviate的原因。

移動和情境搜索的結合仍處於「蜜月」階段——有很多大想法,但實質性的執行相對較少。如果雅虎真的能夠將移動服務和情境搜索相融合,那可以打賭它是該公司過去兩年間收購的眾多公司中的一家的直接產物——將其技術及隨之而來的認可度帶到公司內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36

2014/3/31 工作記錄 By Iv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43l.html
今天上午開了個小會,接著整理了中海08、09年兩年的土地儲備,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中海08年經營公告裡披露的地價一般高於同地塊的國土局公告裡的成交價格,難道說08年中海故意虛報土地成本,是為了降低當年利潤,好在以後盈利能力不強的時候再衝減之前的土地成本麼?但是從年報來看中海08-12年盈利能力一直很強,沒有出現下降的趨勢,我就不太明白中海這種行為的動機了。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07年以前公司披露的信息沒有之前那麼全面了,新增土地儲備的信息只能在年報裡找,但是年報裡信息又不全,只有拿地城市,項目名稱,土地面積和樓面面積,拿地價格以及佔比權益都沒有,拿地價格這個倒可以在國土局上查到,但是具體中海佔多大的權益這個數據不太好找,明天再仔細找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25

為何人人都想當基金經理?因為31歲就能年薪過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5413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擠破頭都想進華爾街?原因很簡單,因為這裡是名副其實的造富工廠。

或許你對上週公佈的華爾街投行大佬們的工資單感到震驚,去年美國六大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和富國銀行)的CEO們一共賺了9610萬美元,超過2012年的8630萬美元,這也是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但是這六大CEO的薪酬統統加起來,也比不上一位31歲的對沖基金交易員——James Levin。

他是沖基金公司Och-Ziff Capital的全球信用負責人以及執行董事總經理(Executive Managing Director)。去年他的薪酬達到了驚人的1.19億美元。

根據SEC的文件,Levin去年的薪酬幾乎全部來自股票獎勵。以往對沖基金中薪酬最高的都是基金的創始人,但隨著人才爭奪戰的升級,對沖基金公司必須增加籌碼才能吸引最頂級的交易員。

Levin因2012年一筆明星交易一鳴驚人。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

2012年,Levin以75億美元押注結構性信用債工具。僅此一項投資,如果不計基金收費,他領導的14人全球信用團隊就為公司獲利20億美元,全公司上下468名員工加起來整年交易收入也不過34億美元。

據此計算,Levin去年投資這類信用產品約有27%的盈利。

結構性信用產品包括各種證券,擁有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購車還貸、企業貸款等現金流的各類債權,分為MBS等不同的證券,風險和相應的收益率也各不相同。

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回暖,投資者開始青睞這些高收益的債權,這些產品的價格在最近兩年大幅上漲。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Levin的投資策略相較於競爭對手風險更高,因為他很少做對沖。有知情人士稱,Levin的團隊是住房與商業MBS相關投資產品的超級大買家。

《華爾街日報》曾報導,Levin在哈佛大學拿的是計算機學位,但在沒拿到學士學位的時候,他多年以前就認識了自己現在的老闆——Och-Ziff的一位創始人Daniel Och。因為Levin曾經在夏令營裡教Och的兒子學滑水。

在2006年正式加入Och-Ziff Capital前,他在沖基金公司Sagamore Hill Capital和Dune Capital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013

上車換樓(31):新樓實用率偏低並非無因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1501

獨立屋

據說某新界區獨立屋住宅爆出實用率不足四成,該盤入伙多時,有傳媒訪問業主,表示收樓時十分驚訝,2700呎樓宇室內實用面積只有800多呎,與賣樓時講有千一呎大有距離。

大家可以看到整體規劃圖,清楚地看到,每一個單位均附有獨立花園,屋苑的格式是地下車房、兩層住宅、一層天台。常識告訴我們,如果「實用面積」只計算室內面積,未計花園,兩層住宅減去一層車房及一層天台後,理論上「實用率」是低於50%(因為還要計算樑柱);再加上獨立單位,攤佔的實用率只有更加低。

如果只計算發展商聲稱的「建築面積」與業主覺得的實用面積,前者約1,100呎,後者約800多呎,粗略地計算一下,800/1,100=72.27%。這與多層式屋村的「實用率」接近,但與較舊的屋村如太古城、美孚,或沒有窗台及會所的居屋便有一段距離。主要原因是要每一個單位攤份公共面積(common area),如果公共面積越大,要攤分的面積就越大,間接拖低了實用率。

順帶一提「實用率」的計算方法,「實用率=出售面積/建築面積」。根據消費者委員會,「描述樓宇面積最常用的名詞有「建築面積」及「出售面積」(俗稱的「實用面積」)。住宅物業的「建築面積」,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其涵蓋的範圍會因個別建築物而異,一般包括以牆壁圍繞,由個別單位所佔的樓面面積及獲攤分的公用地方面積,例如公用走廊及樓梯等。此外亦可能包括獲攤分的會所、電梯大堂及管理處的公用地方面積。現時大部份售樓書所載的「出售面積」數值,其實是包括了該所物業以牆壁圍繞,由個別單位所佔的樓面面積及連同單位一併出售的閣樓、窗台、平台、天台或花園(有些還包括冷氣機位)等地方的面積的總數值。較常見的現象是把窗台及冷氣機位所佔的面積計算入一個出售單位的總「出售面積」之內。因此,置業人士有意購入的樓宇單位,若是附有窗台、平台或冷氣機位等地方,就不應「照單全收」,把這樣的一個出售面積總數值當作該樓宇單位的「內籠樓面面積」或俗稱的「實用面積」看待。」

就算同一呎數單位,亦會因高低層單位而有別。多層大廈同一座向,低層的牆比高層厚,則高層理論上應比低層實用,但數字上卻是一樣。差距可以有幾大多呢?比筆者低十幾層的單位廚房少半塊磚,高十幾層多半塊,即是大約三十層就差一呎。整間屋的外牆厚度計算,其差異之大可想而知。因為建築時低層牆壁要承受更大壓力,所以較厚。但係呢個世界有時好公道的,低層單位較細,售價亦往往較平。

經常有人例如傳媒等引導觀眾這是「發水」,暗示發展商「騙」了小業主。當然,「發水」很多時是事實,一個幾百呎的單位吹到千一呎,但一個單位本身並不會因為報高或報低導致面積有任何改變,報上800呎每呎是$3,750,報上1100呎每呎是$2,727,但仍然是賣300萬。某些傳媒故意熱炒這類似是而非的質疑,除了同情地了解其「道德良心」之外,一些是貫徹「敵視李」作風,另一些作為另一發展商的屬下機構,難免瓜田李下之嫌,死唔信該發展商會贈送花園、車房、天台,甚至平台會所。

發展商雖然唔一定係騙徒,但肯定唔係開善堂。屋苑有平台、走廊、泳池、公園、私家路,甚至污水處理廠,最後必然是分攤給各個單位,而不是發展商送出來。何況獨立屋物業的獨立花園、車房、天台,業主聲稱這不是實用面積,難道他不會行自己的花園、不泊車、不在天台燒烤望天放狗或晒衫?強調「室內實用面積」,從而去計算出「超低」實用率,嘩眾取寵而矣!

另外一些例子是窗台及環保露台或工作台,並不計入地則比中,是典型的發水行為,但事實上小業主是可以使用的,窗台可視為樓底較低的部份(大約少三呎),露台及工作台只要不違反通風、採光等所謂環保原則,業主也是任意使用,是「利已不損人」。

貫穿本文的意旨是,既然買樓被視為人生一樣咁重要的事情,為甚麼只是聽信一方之言,而不去找資料及實地觀察?早前有遊戲節目發生「大朋友當眾流馬尿」事件,呢位好像未戒奶的哥哥,事後發現用370萬買了同一發展商的600呎單位,一年後市價跌到298萬,希望拿300萬去填數。用這種輕率的態度置業,才會經當發生「驚訝」事件。

莫講話樓書,網上亦大把詳細資料,筆者隨手就找到四間地產代理公司有資料。既然買樓係咁重要,點解唔去睇清楚自己用緊幾多錢買緊一間乜野屋。到簽約時,係有足夠的資料知道實際上個別單位的面積有幾多。如果有個人話收樓時感到驚訝,相信其他人亦會感到驚訝。實用率低是長久存在的社會現象,當我們無法改變,就要去適應,走去買實用率低的樓又要怨買家就責無旁貸。

某報在大多數報章沒有報導此事之下,為此而寫了一篇報導,以下是對買家的描述:

買家恨錯未細看價單

已接獲收樓通知,但因事務繁忙暫仍未收樓的小業主黎女士,得悉四季豪園實用率不足四成,反應錯愕,強調「唔知(實用率)咁低,知就唔買啦!」她憶述當日買樓時,只見現場墟,「手慢就冇」,心情好緊張,根本冇有時間留意價單所列的各項面積資料。

她補充,當日入市四季豪園,是貪屋苑空氣好,價錢2000多元一呎夠「抵」,在「羊群心態」下入市。黎女士指出,曾到現址睇樓,但只能在外面「望」,覺得用600多萬買入的洋房,「個600呎花園好細」。

──《蘋果日報》2006年12月23日

「又要住HOUSE,又要有前後花園,又要有車房,又要有獨立天台,又想高實用率」是繼「又要有會所,又要有高實用率」之後又一鉅獻。

附錄:「發水」與「實用率偏低」的關係

「發水」是發展商出售的樓宇,部份面積無需計算入「地則比率」,例如窗台、環保露台、工作台等。基本上八十年代發明「窗台」以後,所有私人住宅物業均有發水。會所係要計入地則比率,唔算係發水。

比如有一幅官地,面積十萬呎,地積比例係5倍。理論上,只可以建五十萬呎。
實際上,窗台、冷氣機平台、環保露台、工作台都可以唔計,最後建築左七十萬呎出來,咁呢二十萬呎,就係「發水」。

七十萬呎當中,預左十五萬呎係會所泳池走廊之類的「公共地方」,發展商唔會做善事,用得係五十五萬呎,賣就賣七十萬呎,一計之下實用率只有78.57%。

結果就係發水40%,實用率只有78.57%,原本五十萬呎,變成賣七十萬呎,住戶實際用到五十五萬呎。

仲有一樣野可以玩:如果一幅地有住宅有停車場有商場,仲可以將地積搬去自己果度,發水比小業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69

股票入門(31):股票和證券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20229

我們一般稱呼股票為證劵,例如買賣股票的公司為證劵公司,股票經紀為證劵經紀,監察香港股票交易的機構叫「證劵及期貨監察會」(又稱證監會),不過實情是,證劵並不等於股票,股票是證劵的其中一種。

證劵是一種表示財產權的憑證,這是甚麼意思?可以這樣理解,我持有四百股匯豐控股的股票,匯豐控股就會出一張證書給我證明我擁有匯豐控股已發行股份中的四百份。

那股票又是甚麼?股票是有價證劵的其中一個例子,有價證劵指的是票據上表明的價值是可以兌換成現金,套用以上的例子,一股匯豐控股的市價大約為80元,持有400股匯豐控股的憑證就可以在市場上換成80元 x 400 = 32,000元。

有價證劵也可以是貨幣證劵及資本證劵,貨幣證劵的例子有匯票、本票及支票等。而資本證劵除股票外也可以是債劵,例如財爺近幾年財政預算案中推出的通脹掛勾債劵(i—bond),就是政府發行的證劵。

香港的證劵以股票為主,公司都主要以發行股票為主要集資途徑,由於股票可以分享公司經營的成果,例如公司賺錢既會派發股息、紅股,股價又會隨表現好而上升,反之債劵只能享有定期發放的股息,因此香港的投資者也普遍把資金投放在股票市場,約定俗成下大多數人都把股票和證劵混為一談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196

上週更新 (25 May - 31 May)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4/06/94.html

上週更新 (25 May - 31 May)

組合單位值: 92.77
組合週回報: -1.60% (2014年回報: -11.99% / 5月回報: +0.1%)

現金水平: 10.0% (上週: 2.4%) 

恆指上星期微升0.5%、國指上升1.3%、地產指數上升2.15%。騰訊(700)跑輸指數,全週下跌1.6%,成交減少;金山(3888)公佈2014年首季業績後遭大舉拋售,下跌8.1%。受入MSCI中國指數影響,成交大增一倍。美資基金 Waddell & Reed全數沽清金沙中國(1928),拖累股價跌4.6%,成交近170億;銀娛(27)先跌後平收。

上週幾單比較值得關注的新聞,最切身的是特首六八九首度諮詢削減兩成自由行。沒有人會反對的是本港接待大陸客的能力已近乎不勝負荷的境地,行出街問每一個香港人,除了地產商,大地主等既得利益者外,十個有十一個都會大力支持削減自由行數字。由隨地痾糞以至厚多士姐,充分可以反映出香港民間對自由人的態度是十分不滿。而大陸人對於香港人的立場,就算不是親身感受,也一定略有所聞。繼續選擇來香港旅遊消費,很大程度只是因為交通太便利。對他們來說掃貨的目標明確,我們有何看法其實也不是太有所謂,反正掃多幾箱奶粉才是最實際。

今次由特首親口放風表示不歡迎大陸人,名義上是希望削兩成,但若然真的實行起上來,由以往通行無阻,以至如今諸多制肘,換個角色我是大陸人,非必要也寧願不來。香港人自2003年起得天獨厚的優勢,特首一句棄權,很可能是形勢自動扭轉的導火線。以生活的角度,真正的香港人是相當歡迎街上少了很多金鋪、藥房,買奶粉比以前容易,行商場聽少好多普通話;只是當顧客減少,生意減少,最後是請少很多人。零售業真的萎縮後,香港還剩下什麼,這是值得想想的地方。我們其實是處於削又死,唔削又死的田地,過去十年的嬌生慣養,真正的寵壞個底;若然今天真的要重新自己搵食,我們又還有什麼技術是值得倚賴?消息公佈後莎莎(178)累跌一成,本地零售股的寒冬,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另一則新聞,美資基金悉售金沙中國(1928)的消息,個人看來是中性的。有人賣也要有人買,折讓不足5%便吞了百億貨;配股後沽壓不是太勁,怎樣看也不應是太差。暫時股價仍守在配股價上,看來也是好兆頭,睇多幾個交易日也跌唔落,其實是值得買回搏仍有得上。看看銀娛、永利上週表現也OK,金沙其實是不應過份落後。

金山軟件(3888)公佈季度業績後被沽到傻,反映了市場的脾性才是最難捉摸。營業額仍然保持增長動力;純利增長是放慢了,是因為經營開支增加,當中很多是推廣費用,最終也是為了推動收入。市場單純睇BOTTOM LINE便沽到暈,怎看也不是SMART MOVE;美國上市的子公司(CMCM:US)績後低位彈了近兩成,很可能更能真實地反映出投資者對金山的態度。基本因素並沒有扭轉,操作上是等候機會買回。或者重覆騰訊(700)對上兩次業績期的走勢,有反彈無升幅,間中會有段急跌之類。短期看好,要買當然寧願買CMCM,起碼蟹貨少,要炒也容易很多。

股票操作,暫時指數股繼續是輪流升的格局,可以Mark低幾隻,等機會便買。石油石化857、386;內險股只買財險(2328),因為無A股,反而少了AH折讓的包袱;金融股AIA(1299);內房買中海外(688);內銀也是只買民行(1988)。新舊經濟股不一定是你死我亡,往後發展更可能是同步升跌,問題是新經濟股的範圍會收得很窄,金山短暫陣亡後,香港科網股只會更集中在騰訊(700)身上,要買也是只買這隻便可以。其餘沒有心水,世界盃開鑼後,更可以立心轉移戰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75

2014-7-31 讀書筆記 Johnwang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2uzxq.html
第四章真假弗洛伊德
摩根斯坦回答說,要不是這個病人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心理疾病,就是病人之所以改善是由於病人對方法信賴產生的信心,而非方法本身所致。
對小說而言,精神分析居功至偉。
「窮人官能症」所顯現的,就是常常害怕有一天會身無分文,老是擔心轉的不夠,不能達到家人、社會甚至是領人對自己的期待。此外,動不動就提到錢,還斬釘截鐵的說自己對錢「一點興趣都沒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旨在使科學理性的世界和非理性的內在經驗合而為一,這可是了不起的努力;也代表超理性的弗洛伊德(啟蒙主義之子)與夢想者弗洛伊德(靈魂深處的詩人)合為一體。這種合成使得精神分析異常重要,而又格外脆弱,為精神分析本身帶來衝擊,也使之合乎時代需要。
儘管弗洛伊德的理論實在是薄弱,他企圖吧笛卡爾的理性世界與靈魂的黑暗世界合而為一,並故意忽略所有不利的問題,然而,終究會支撐不住。但我還是要說,這樣的理論仍然非常迷人,透露出不少玄機,而且深深地觸動人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