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樓宇縮水誰之過?──發水遊戲,自有官府一套(2010/07/03)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277


奧運站帝峰.皇殿開售前傳出收票只及單位數量七成,恐有認購不足之虞,事後卻 在短時間內沽清,令市場嘖嘖稱奇。其實代理或發展商究竟收多少票,只是停留在「聲稱」層面,即使是實數,亦可以是大量的重複票,就像新股超額認購倍數,多 與少,與上市後股價表現毫無關係。

至於該盤熱賣,亦與之前賣地類同:好條件的大把人搶,條件較次賣不好價,如條 件較次又要賣好價,結果自然是乏人問津。即如前兩周港島區某新盤開售,條件不如該區龍頭盤,卻想以溢價推出,即使只有區區數十,銷情冷淡亦應是意料中事。

筆者以前提及俄羅斯公仔結構,即在某地段內物業因各種條件排資論輩,新盤如想 用超高溢價開售,條件是否能超越該區龍頭盤呢?帝峰.皇殿在奧運站附近,建築質素與一號銀海同級,開則大小切合市場兩極化,位置則據說兼具兩站之利,樓價 略高於同區同系帝柏及柏景灣,而推售數量只是區區二三百伙,反應熱烈亦是在計算之內。

接著發展商提價1%加推,被目為不敢加價,既然現水平去到貨,利潤亦符合發展商預期,接近原價加推「以價就量」又怎 能視為看淡?假若發展商大幅加價而銷情變淡,淡友又有另一版本的故事可造。其實看好看淡無所謂,但應該基於合理的分析與推斷,一面認為新盤造價偏高,另一 面又批評發展商不敢加價,實乃首鼠兩端。

當然此等「兩頭蛇」行為或已成為香港社會的普遍現象,「公就我贏,字就你 輸」、「我錯都係你唔啱」,即如掛著中立招牌的政府資助機構亦是如此。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發表報告,提出五十一項建議,當中部份隱含規管「發水樓」之意。事 後主席陳智思表示希望發展商自律,不然政府應考慮立法規管。

說句公道話,所謂發水樓,即發展商售賣樓宇總面積超出地則比率,是根據一套套 政府定下的遊戲規則,並由政府相關部門批出圖則。究竟寬免多少面積是由政府部門決定,而建多高多密,更有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核。建築圖則及規劃經多次批核及 修改,才能建成物業,與發展商的「自律」無關。陳先生應該呼籲政府定好遊戲規則,並責成相關部門嚴密把關。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指出,自利是人的天性。自律一詞狀甚高貴,但要求別人犧 牲利益來乘人之美,乃屬反逆人性。本港主要發展商絕大多數是上市公司,要向股東負責,當然在法例容許之下把利潤最大化。各種「發水措施」,原意甚佳,亦有 陰謀論如筆者視之為「救市措施」,但當原意有所偏離,或客觀環境已變,為政者便有調整相關政策之責。

而此等調整,究竟又以何人的利益為依歸?例如嚴格執行環保露台與工作平台分作 兩份,從用家的角度,兩者連成一片還有些用途及看頭,把兩者分開,甚至要兩戶人分佔同一長條型的工作平台,用家便成為受害者。筆者就想不到有誰會在此種安 排之下得益。

筆者在一著名台灣討論區,看到有人這樣描述香港民情:兩個人買魚蛋,其中一人 有五粒,另一人有六粒,往往是拿著五粒那人要求剝奪別人多出的一粒,而非為自己爭多一粒。發水遊戲亦作如是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65

青嶼幹線小全張──絕對值與潛在值的矛盾(2010/07/10)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438


就在信和帝峰.皇殿以一萬水平定價而仍能去貨之際,市場預期新地旗下的形品. 星寓亦會以相近水平開盤,結果第一份價單,首批平均呎價7,831元,最低呎價6,880元,與意向呎價過萬相比固之然不及,予人雷聲大雨點小之感。

筆者以前曾以海濱南岸為例,探討發展商新盤定價的策略,需要考慮諸如與鐵路站 的距離,是否臨海之類。當然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慮,單以此兩盤為例,帝峰.皇殿既有四房大單位,亦有一房細單位,但形品.星寓則以小型單位為主,開則上雖 然一房的所謂「精品房」或Studio Flat能索價比傳統小家庭的二房單位為高,但始終不及大至過千呎的四房單位。

究其原因,樓價最終由相匹配的目標買家決定,能夠買四房過千呎單位的人,實力 當然遠超只能買二房單位的人,此現象即在二手市場也俯拾即是,比如最近昇悅居一個947呎單位,以750萬元易手,呎價達7,920元,而據中原城市指數的昇悅居調整呎價,現在只是5,901元。大家可以想見:開則或景觀欠佳的單位,呎價便會遠低於5,901元,以拉勻平均數。

所以市場主流簡單地以同區不同物業比劃,作為新盤開價高低的指標,實乃過於簡 化。帝峰.皇殿之高於形品.星寓,只能算是樓價絕對值反映了兩者基本因素之不同,並不能視之為誰勝誰負,在目前的市況之下,細細粒容易食的一房單位,自會 吸引某些首期較少而由急於上車的人,形勢比人強之下,亦只有接受更高的呎價。

目前的市況,看好的人比看淡的多,每次賣豪宅地均為市況增添更多燃料,筆者預 期的一次調整已悄然離去,以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計,前高位80.68,低位79.12,連2%跌幅都沒有!既然樓市氣吞牛斗,又是否入市的時機呢?

筆者認為投機與投資最根本的分別,前者著重點是方向,比如市盈率19倍入市也不要緊,只要有辦法在23倍時出貨,已有兩成升幅;後者則著重購入點估值的高低,比如12倍時入貨,即使後來跌到10倍甚至更低,最終仍可獲利。樓市此時估值高(從租價比率或租金回報衡量)但方向上的處境,是典型 的「投機市」而非「投資市」。反而股市是估值合理而後向未明,是適宜逢低建倉等收割。

無論新盤定價又好,二手市場的叫價亦好,越是高價,越把後市潛在升幅透支,甚 至將會有一天超出基本因素所能反映。九七時兩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六千元的天水圍及八千元的深井,直到今時今日,亦是遠離家鄉。

歸根結底無論樓股市場,或小如炒賣郵品甚至比如世界盃紀念品之類,有些價位只 存在於某時某地所營造出來的市場氛圍,當此種氛圍不復存在,此等價格亦將永遠消失。用樓股為例或太沉重,就拿郵票為例,1997年青嶼幹線通車紀念小全張票面值5元,筆者在網上找到一拍賣網,有以下描述:

「由於圖案非常精美,該小型張在97年曾火了一把,最高曾炒到近百元的價位,近年郵市不振使該小型張的價格跌到了一個難以想像的低 位,投資價值現在已經完全凸現,一旦郵市回暖升值空間非常廣闊!」

 





筆者手上也有一疊,買入價不是伍圓,也不是佰圓,而是$1.5,大概是五十張吧!數也懶得數。大家想想與樓市的關係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76

失蹤寶地重生記(1)-中民安園(8085)、中福控股(922)(在2010年7月12日曾更新)

(按:謝網友Leo提供資料及某網友提醒並更正。)

(1)

先交代一下兩間公司的背景。

中民安 園(8085)前稱新醫藥,在1994年成立,從事、製造及銷售中成藥與保健食品。產品研發方面與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合作,而生產則交由內地製藥商胡慶餘堂 負責,其後在
2001年12月上市。上市後不足1年,公司宣佈收購個人股東持有四川新醫藥研究所51%,以每股1.172元向賣方發行28,058,000股支付,而條文中 有提及個人股東「可在股份收市價下降到低於每股0.6港元首日起十日內終止買賣協議」。

最終,據聞有人被斬倉,股價大幅下跌,在一日內,由1元以上,曾經下跌至1.6仙,跌幅達99%,有 人認為,導致當年轟動一時林漢烈被殺案有一定關連,其後大股東梁愛華被中銀追債,主席之弟又曾向別人回購該公司股票時,開空頭支票被告。


後曾欲向
朱漢邦(Chu Hon Pong,很顯然是心虛,稍後在下面會繼續介紹此人),購入5種保健產品之藥方,作價900萬,以10仙(即現時的40仙)發行9,000萬股支付,但實 際上,該公司當時的市價僅4仙(即現時的16仙),為何會有這樣大的便宜益公司?但最後這交易因公司虧損嚴重取消,該公告可以 顯得公司是非常匆忙,連句點也沒有,後來補充公告的原 因更令人奇怪,並無解釋2003年大幅虧損2,700萬,反而多著筆墨於2004年第1季的虧損,真是奇怪。


其後公司經過一輪管理層變換及削減股本後,公司
宣佈一家由黃進強控制的Excel Point Holdings Limited,斥資1,800萬,以4合1後的4仙認購4.5億股,黃進強後控制此公司,但顯然,他無長線持有的打算,於公司轉營寶地業務後,除維護公 眾持股量以4仙減持的9,502萬股外,他以約18.9仙至36仙間大幅減持約3.0498億股,合共減持了4億股,剩下5,000萬股,就已經套現達 8,857萬多,勁賺逾7,000萬及5,000萬股股票。


據筆者估計,中民控股(681,前基電控股、中民燃氣)的主席及主要股東王政應該在當時承接了為維護公眾持股量配售的9,502萬股其中 3,700萬股(佔4.92%,未達披露界線),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故事。


(2)


至於中福控股(922),前稱金科數碼,該公司在1980年代由洪金明創立,1994年取得三星的電器分銷權,在1999年上市,但在 2001年洪金明及其股東之一張裕設則因為個人擔保過多,或因其他財務問題,所以出售1.05億股,每股87.7仙,其中7,500萬股(佔34.88% 股權,低於當時35%的全購界線)出售予亞視前藝員冼煥貞,餘3,000萬股出售予獨立第三方。

但冼煥貞的資金來源則可能較為隱蔽,根據幾個月後的新聞稱,該公司總經理黃煇棟在1999年私自抵押雲慈慧海佛舍所在的根德道物業抵押予新華銀行,騙取4,800萬貸款。大股東梁小姐取得股票不久,就曾三次抵押其手上的股票予英皇證券、蔡小蘭及高世城持有的 Perfe ct Cl ass,可以見到其財力實在不充裕,亦有可能其實是一場預早賣殼的好戲,梁小姐只是檯面股東而已。

其中蔡小蘭的資料,根據2002年7月15日經濟日報的報導,「顯示蔡小蘭在 1994 年至 1999 年期間,為道亨證券的交易商代表,並於 2000 年 3 月,因在未獲其僱主批准下,在另外三家證券行開戶進行買賣,被證監會公開譴責」。

因其缺水,故此有一些奇怪事件發生,據過往的新聞稱,公司多次次配股集資供一般營運用途,以及進行一 些
環保節能業 務收購及物業收購,以脫身賣殼,甚或有偷錢的嫌疑,但最後均失敗,亦據聞有一些年輕經紀因客戶篤手指買此股後無畀錢。

當中該物業收購可以談談,其實該次的賣方是胡曉照,胡曉照是大發汽車主席,當年其透過劉國華、中國三九進出口公司旗下九豐行國際、現福方國際(885)主席楊明光及孫德仁合資組成 Liuzhou Wuling(該公司拼音和柳州五菱相似,同名的柳州五菱後來大部分股權獲注入俊山集團(305,前稱萬能國際),易名俊山五菱)購入華利資源(1215,後被國中主席(202,前柏寧頓國際)張揚拯救易名國新集團,後給胡翼時取得控制權,易名開源控股,並注入杜雙華的日照鋼鐵的部分股權)的控股權,後來被斬倉。

最後,冼煥貞被高世城斬倉,當中7,000萬股被邊陳之娟購入,邊陳之娟是九龍塘名牌幼兒園「方方樂趣」的創辦人兼校長,但她亦從事美容院、抽油煙機等多個行業,此外亦是上海政協委員、中國少年基金會理事、香港公益金名譽副會長,並曾任香港公益金籌募委員會兩屆主席。

後來據部分報導稱,她手上股票亦是抵押了給第三方,據部分報導稱,邊陳之娟曾欲把此殼轉予其朋友鄭明明,並注入其化妝品業務,但後來因後來無法及時披露業績遭停牌,故無疾而終。

鄭明明則從其女婿、遠東環球(830,前業務是遠東鋁質(232,後被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入主,易名中國航空技術國際)主席黃中核(Brad Huang)取得的烽火傳媒(8059,2362,前金澤超分子,現澳門投資控股)注入部分美容業務,實現了部分上市的願望。

其後,邊陳之娟透過多番奔走及各方好友相助,因緣制會得到在加拿大返港的黃志榮取得前身為長城電子的長城數碼的廣播(689)的空殼,易名長盈控股,和江西銅業(358)改營銅業,不久即因為要作出其他礦業及金屬有關的投資,故認購金科數碼(922)的新股,成為該公司大股東,成功令公司復牌。

但其後因市況轉差,洽談陸續告吹,市場也淡靜,故此股票已失去其作為新融資平台的價值,故此長盈控股陸續出售該公司的股權,另一批財技人亦開始進駐,公司亦進軍寶地業,後曾以20億購入上海一寶地,但經多番延遲,雖已經出了通函,並經過股東大會,但現時尚未完成。

至於長盈控股則向TCL購入阿根廷油田,詳情請看此處,其後美亞控股(1116)亦購入此股,可看此處。據聞,長盈控股主要大股東和曾叱吒一時的股壇名人也會此油田有關。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4

紫金矿业渗漏事故将显著影响2010年业绩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5/4OMDAwMDE4NzA4OQ.html


紫金矿业于 2010年7月12日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公告称:2010年7月3日下午,该厂污水池水位异常下降,池内酸性含铜污水出现渗漏,部分通过227地下排 水排洪涵洞涌进汀江。至2010年7月4日下午,污水渗漏事件得到控制。该突发渗漏事件造成下游网箱鱼一定数量死亡。事件发生后,紫金已停止铜矿堆场入堆 新的矿石。本次事故将对紫金山铜矿湿法场铜的生产产生重大影响。鉴于我们对公司2010年业绩的担忧以及2010年下半年黄金价格的担忧,我们将紫金的评 价下调至“中性”。

渗漏事故将显著影响2010年业绩根据我们的估算,湿法场铜的产量约占紫金山矿产铜产量的一半,即1.2万吨/年。因为 该矿的停产期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我们估计至少在3个月以上,甚至有可能达到6个月至1年。按照停产6个月来计算,将损失产量6000吨,约损失净利润 1.5亿元,约占2009年净利润的5%。如果我们考虑到公司对环境污染的赔偿以及有可能导致的其他矿山的检修,损失可能比我们估算的要多。

黄 金价格在2010年下半年承压据国际结算银行(BIS)披露,有银行抵押380吨黄金,向其换取140亿美元的外汇,引起各种猜测。BIS在年报一个小脚 注中,披露今年持有大量黄金,而去年则不曾持有任何黄金,情况极为罕见。市场担心抵押方若违约,BIS会出售这笔相当全球黄金年产量近20%的黄金,将严 重冲击黄金市场。

估值与评级我们认为,紫金的高速成长期已过,未来业绩的拉动主要依靠其铜、锌等矿种的产量扩张,而黄金产量增长幅度有限。 由于近一段时间,紫金矿业频现污染门,引发市场对紫金矿业公司治理的担忧。再加之,我们对2010年下半年黄金价格的担忧。我们调低对紫金矿业 2010-2012年的业绩预测,预计2010-2012年紫金矿业净利润分别为42.5亿元、51.8亿元、59.2亿元,每股EPS为0.29元、 0.35元、0.41元,对应 2010-2012年市盈率分别为15X、12X、11X。以2010E15倍市盈率为该股估值,估得目标价为HK$5.00,下调该股至“中性”评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87

瑞年國際 (2010) - 企業的誠信在於主動承擔過錯 戴精工的窮人


http://hk.myblog.yahoo.com/Seiko-Investor/article?mid=296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722/1172880.shtml


每经记者 肖芬 发自上海
昨 日(21日)本报报道,由于被曝氨基酸口服液质量不合格,瑞年国际 (02010,HK)昨日股价急跌16%后随即紧急停牌。7月21日,瑞年国际就此事件发表了澄清公告,称仅氨基酸含量不符合标示规格,并不存在质量问 题,并将于月底与委托生产商结束合同关系。复牌后股价昨日随即反弹17%。
瑞年国际公告称,有报道关于一批由本公司独立第三方生产商所生产的 瑞年牌氨基酸口服液(10毫升x10支裝)于2008年12月8日被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惯例向零售商抽验,并发现该批产品包装上显示的规格与被抽验 产品有所出入。北京药监局已就被抽验产品作出报告。
“该报告主要针对该批产品的氨基酸含量不符合产品包装上的说明含量规格,北京药监局并无提及本集团的氨基酸口服液效用不符合监管标准或存在质量问题,或服用时会对人体构成伤害。”瑞年在公告中强调。据透露,该零售商已向北京药监局支付少于1000元的罚款。
此外,瑞年总裁王福才还透露,2008年那一批次卖出去的是“很小的量”,只有不到二十盒。瑞年表示,目前生产的所有产品均按照GMP标准,其氨基酸含量均与产品包装上所列相符。
昨日,瑞年国际公告表示,公司自设的氨基酸口服液生产线已完工,并通过GMP认证,即将会投入生产。公司与独立第三方生产的外包协议将于2010年7月31日到期。此后,公司将通过自设的生产线生产所有氨基酸产品(包装氨基酸口服液),以确保所有产品符合公司要求。
与前一天的走势相反,昨日发布澄清公告复牌后,瑞年国际高开高走,全天升17%报收于5.30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江西樟树医药公司那个批次的包装标示的是每一百克含量氨基酸是7.8克,当时检验出来的只有2到3克。
对此,昨日瑞年国际董事局主席王福才表示,“我们加工单位把氨基酸的含量加得很大,这是企业报的标准,不是国家规定的。我们觉得很奇怪,但是只有他们厂的条件比较好,我们就在那儿委托加工了。”
据了解,关于氨基酸口服液的含量规格,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而是由企业自己定标准。


--------------------------------------------------------------------------------------------------------

由上文的澄清所示。瑞年拒絕承認這是產品的質量問題,只辨稱
  1. 該批產品數量少
  2. 氨基酸含量不符合標示規格不算質量問題
  3. 已被罰款
  4. 只有一個供應商有條件加工

對於瑞年的評語,不單是由抱有希望到現在覺得失望,更覺得回應手法不合格。
  1. 為何在IPO前不公布這敏感消息? 是疏忽還情有可原,如果是故意這家公司的誠信就有問題。 其實市場上也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公司避而不談呢?
  2. 產品數量少不是出錯的藉口。出錯了就得承認,改進。這才是企業持續進步的根本。
  3. 產品實際成份與標示規格不符合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這裡存在誤導的成份。一罐標示350ML的汽水原來只有150ML,你覺得合理嗎? 不是吃死人才算產品質量有問題。產品功用和成份不符一樣是質量問題。不要混淆視聽。
  4. 已被罰款不代表沒有錯。
  5. 只有一個供應商也不等同不需要監管。做為產品的最後加工/生產商,有責任監管供應商所供應的產品的質量。不能就不干自己的事,要不要賠償是後話。(TOYOTA一樣是供應商的零件出問題,但最後TOYOTA也承擔了責任,就是同一個道理。)

一家企業要進步不但要不斷推陳出新,改善產品質量。更要勇於承擔,對自己的錯誤做出糾正,改進,斷不能逃避責任,否則只會裹足不前。

一隻手掌拍不響,有事發生,自己不可能全無責任。

至於動L和 X金,本來就沒希望,所以就此打住,不失言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40

誰出雞,誰出豉油?──大師姐為單稅社會主義招魂(2010/07/24)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693




最近有本揭露地產商霸權的著作發表,其實不用勞動某發展商大師姐著書立說,地產行業的優勢早路人皆見。筆者在《資本雜誌》1987年創刊時的香港十大富豪榜,已發現絕大多數富豪均與地產有關。作為小市民要投資致富,除股票外,置業可能是另有一番天地,而非「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認為是不道德而不參與其中。


大約一百年前,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已有一段講及「平均地權,漲價歸公」,意思是要打破土地擁有權壟斷的現象,並要求把土地增值的部份收歸公有。此種概念來源自美國社會運動家(筆者並不認同他是經濟學家,正如馬克斯也不是)亨利.喬治(Henry George)所著的《進步與貧窮》(Progress and Poverty, 1879),當中鼓吹「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權利。我們必須把土地當作公共財產」,方法是推行單一稅(single tax),就是只從土地徵稅,同時廢除勞工及生產稅,即薪俸稅及利得稅。類似清朝雍正朝的「攤丁入畝」。


大師姐亦明言是是受該書影響而揮筆疾書,筆者亦特意借來英文原版拜讀,當中Book VII Chapter I(The Injustice of Private Property in Land)講述,只有勞力及生產的獲利是公義的,從土地(land)獲得的地租(economic rent)並非其持有者的努力得來,而是社會進步及環境改善等外部原因,所以社會就有權把此等增值收歸公有。


馬克斯主義認為,資本家在生產資料及勞工的組合下獲得利潤,這是剝削勞動人民剩餘價值的行為。以筆者觀之,佐治主義(真有其詞,英文是Georgism)或稱單稅社會主義只不過是將「資本家」換為「土地持有者」(地產商是其中之一,小業主又何嘗不是?),把「剝削剩餘價值」改為「不勞而獲的土地增值」。


試想想,如果所有的土地及物業持有人,無論是地產商、政府或小業主均一視同仁(基於公平原則,筆者看不到分開對待的理據),要把土地增值拿出來,而且要年年抽稅,還有誰會持有物業?2009年底全港私人住宅物業總存量109萬,由地產商持有的貨尾現時只有7,036個,建築中而未出售樓花的有43,000個,其餘絕大多數是由小市民持有。如果八十後有能力上車,他們亦要交土地稅。


現時物業持有者只需要交差餉、地租,買入時要交印花稅,稅局有權就炒樓個案徵收利得稅,地產商出售或出租物業時盈利要交利得稅。如果香港像佐治主義般「漲價歸公」,究竟是誰人出雞,誰人出豉油?


偏偏香港被目為「取財於地」的最佳例子,根據維基百科的Henry George條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George): Hong Kong is perhaps the best example of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a high land value tax.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enerates more than 35% of its revenue from land taxes, and keeps its other tax rates low.


有認為政府因為稅收大多來自地產與相關行業,成為既得利益者而不欲改變,筆者 不禁要問:建議引入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政費豈不更傾斜於地產行業?更極端如佐治主義要廢除薪俸稅及利得稅,只收土地稅收,不單令稅基更形狹窄,只要地產 市道有何風吹草動,結果就是一損俱損,而對上一次只是2003年之前的幾年。


事實上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既不是政府亦不是地產商,而是交低稅率甚至不用交稅而 享用各種公共服務的廣大市民,並非如有人聲稱,大多數政費均用來出糧給公務員。這類偏頗的論調,例如說中產階級無論樓市升跌都爆晒缸,地產權貴們即使樓市 暴跌也是絲毫不損之類,在該書中所在多有,不贅。


想改變世界不難,如果不能提出具體方法,甚而沒有全盤考慮清楚各種影響,想之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60

個人也要企業能力──「霸權」從何而來(2010/07/31)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823


投資市場的成敗利鈍往往顯出人性的弱點,人們趨利避害卻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以 為現在看到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可是只需「回帶」一望,世上沒有永遠升市,亦沒有永遠跌市,只有變幻才是永恆。所以筆者最近亦表明,即使眼前樓市節節上 升,亦不表示值得以現價買樓,並非筆者看淡後市,而是以投資論,估值較低的股市不是更值得考慮嗎? 

此亦是筆者一向批評某些論者,以為樓市長升不跌,地產商永遠受惠,建立萬世霸 權。歷史的事實表明,此款霸權從未存在,即使有之也只是歷史長河內的一瞬。有人說香港經濟被六大地產家族把持,莫講此六大家族當中的猶太家族並非以地產為 主業,即使其餘的五大家族,即「李郭李鄭」及包吳氏,亦不是以地產業起家。

華資財團崛起之際,有所謂「地產五虎將」,即長實、新地、恆隆、合和及大昌, 與方今「五大地產」比較,只餘下前二者,而加添了恆基、新世界、信和。更早期香港的商業王國是「四大洋行」,即怡和、和記、太古、會德豐,要不是退居二 線,就是被人吞併。現今的所謂霸者,他朝亦可以因決策錯誤、管理不善,甚至是接班問題而退位讓賢,「家族霸權,世代相傳」,從何談起?


香港的地產發展商,原本從事各行各業如製造業、金銀珠寶業、商品貿易、航運 等,從而賺到第一桶金,才有足夠財力轉營地產,甚至進軍零售業、公用事業。如果因為部份發展商事業廣大而視之為霸權,則亦可以說是「工業霸權」、「貿易霸 權」、「公用霸權」,而無視這是資本主義的「優勝劣敗,能者居之」的現象。對筆者來說,他們的企業才能(entrepreneurship),才是壯大的主因,其道理一如「揀股要揀管理層」。


在大師姐的著作中(P.204)明言生財需要擁有三個要素──土地(land)、勞動力(labour)和資本(capital),所獲得的是租金(rent)、工資(wages)及利息(interest),工資和利息來自人類的努力,而土地擁有者沒有創造土地或其價值。有讀過經濟學的人應該浮現出一個疑問:第四項生產要素──企業才能何在?古典經濟學的確只有前三個可見的要素(physical factors),可是近代經濟學者指出第四項生產要素,其所獲得的回報是利潤(profit)






無論根據馬克斯主義、佐治主義,以至大師姐的著作,壓根兒就不承認所謂企業才 能,認為企業能不斷壯大及擴展,並不出於其主事人及管理團隊的竭精盡智,而是來自於剝削勞工或土地使用者。如果這是事實,則資本擁有者及土地擁有者就不會 倒閉,管理不善者亦能透過資本及土地壟斷而永續,然而無論銀行或發展商倒閉是不絕於書。至於說大地產商霸權令到中小地產商遭擠出市場(P.157),諷刺的是最近百利保與新地嘉里合作推出南灣項目,麗新則推出翠峰28及萃峰。


與其訴說社會怎樣不公平,不如尋找當中的規律令自己得益,財團是因企業才能乘時而興,作為個人亦可尋求發展此種才能,比如在2005年英文版出版時見到樓市大有可為而入市,到今日2010年中文版出版後路人皆見時計劃收割,已經獲益不淺。

有些文章令人看後心曠神怡,事後卻是過眼雲煙。

 






2010-08月供指示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4460


 

74期月供匯控以$75.74138購入38股,第36期月供領匯以$19.9購入198股,第28期月供中人壽以$33.7購入87股。下月供款比例不變。

 

《經濟學人》以《自由市場實驗告終》來形容香港通過「最低工資」,其負面影響與「珍姐」對香港旅遊業可謂異曲同工。據調查所得,最低薪酬於7/11及惠康出現,時薪$20,換句話說,7/11工資比OK低,惠康比百佳低,可惜,調查的目的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

 

核心問題,為何在相同工種會出現不同工資,點解唔做OK做7/11?點解唔做百佳做惠康?點解做麥當奴唔做大家樂?點解要工作唔申請綜援?以上的問題算唔算係另一條「無飯食點解唔食雞?」

突然想起在金融海嘯高峰期時,寫了篇《尋找供方佔優的工作》,是比較多回應的 文章,這次補充一段小故事。大專時代,自給自足,替人補習是個好選擇,時間短而時薪較高,退而求其次是在馬會做電話投注,時薪只是補習的三份一至一半,但 勝在穩定,而且每次工作也有幾小時,加上賽馬日與上課日並無沖突,縱使時薪遠比補習少,也做了不短的時間,直至找到足夠的補習工作為止。

高峰時期,一星期七份補習,時薪相差接近一倍,最高薪的一份是到大埔林村,由 於路途遠,坐火車再轉巴士,在村口再行幾分鐘小路,由大埔火車站來回,時間近一小時,每次補習兩小時,每周兩次。當時沒有任何(也不懂)計算,現在回想, 時薪高,是因為補償交通時間,若加上由大埔市中心來回的一小時,平均每小時時薪便與平均數相約。

時薪最低的一份補習在火炭,也是每周二次,每次一小時。當年家住大圍,這份補習剛巧與大埔那份同日,在大埔回家,順道在火炭多賺一小時,變相減低車費與車時的成本。

 

另一個低時薪的原因是,這份補習是由補習社承辦,補習社派一位補習老師到馬會宿舍的自修室,學生由小一至中五,自行在自修室做功課,有問題才找老師,基本上沒有任何壓力。相反,有一位名校高材生,目標是由全級30名升至頭10名,補習老師的要求便高得多,時薪也高於平均時薪。

尋找補習的工作,多數由朋友或學生介紹,朋友的網絡愈大,人緣愈好,加上學生 家長對自已的認同,工作便源源不絕。自已並非什麼補習天王,時薪多以公價,當「開工不足」的時候,不介意以較低的時薪接工作,當接了四、五份補習之後,便 擇肥而噬,也有試過為了幫朋友,不問價接下工作,另外,有同學在超市貼通示。綜合來說,人求你時時薪較高,你求人時時薪較低,求者,需求也。由於家長替子 女找補習老師時,需求出現,家長找合適的補習老師的信息成本很高很少家長會找三、五十個補習老師,逐一面試!),因而傾向試用,如《尋找供方佔優的工作》想出來的邏輯:

工資=市場最低工資+經驗工資(技術及應變)

 

試用期工資=市場最低工資+僱方預期經驗工資

試用期間:市場最低工資不斷消散,經驗工資得到確認
試用期完結:經驗工資得到確認,若高於或等於試用期工資便得可轉為長工。
補習老師的試用期一般很短,一次起,三、四次止,沒有家長有耐性以下一次測驗成績的好壞作決定。家長傾向在新老師第一次到來時,暗暗地觀察老師表現,除了全職主婦,否則家長時間成本高,第一堂定在星期六、日,家長認為合適便心中進行確認。

回說一連串的問題,安在家中冷氣房中,實在難以憑空想象,真正原因有待真正研究低下層工資結構的「有心人」解構,這裡嘗試在補習的一段往事,列出幾個可能性:

 

1. 時薪雖少,但工時較長,如時間的機會成本夠低,最終總所得反而較多;

 

2. 穩定性較高,對生活可預測性高,舒緩這方面的心理壓力;

 

3. 交通費:在屋企附近上班,交通費用低,除笨有精;

 

4. 工作時間彈性:若配合個人生活時間表,將接近零(甚至負值)的時間機會成本,轉為較低的薪金。

 

5. 工作的本質及壓力:同樣的工作,僱主的要求不同,工資亦不同。

 

6. 資訊不足,根本唔知幾個世界有僱主出較高的薪金。

 

自已曾經擁有「劈價」的權利得以轉行,「劈價」這種行為,在「最低工資」立法 之後,某些香港市民便永遠失去這權利!最弱勢的一群,將會是無資格申請綜援的人士,同時無資格做選民的一班新移民(來自世界各地),香港政府明文唔會幫 你,無選票,議員唔會優先幫你,在住滿七年之前,以前還可以接受「賤價」(例如每小時$20),在「最低工資」立法之後,競爭將會加劇,「最低工資」定得愈高,飯碗不保的機會愈大。

 

為保飯碗,競爭力較弱的勞方,最終會以變相減價的行為競爭。在統一價格之下競爭的例子俯拾皆是,印傭如是,八折的士如是,樓市差的時候,經紀自願調低佣金…將來,或許會出現勞方提供十送一優惠、勞方義工團、師徒制度重現(僱主付$33工資,收$13學費)…出現變相減價情況指日可待,只要有人發現競爭大至找不到工作,減薪求職便會如雨後春筍,幽為爭取更高「最低工資」而聲淚俱下的議員一默。

其實,最低工資在公務員體制老早已實行,在九七之後,經濟逆轉,一些工種的薪金與市場拉得老遠,欲減不得,大家也曾抱怨過吧。從經濟角度看事情,並無對錯,只有得失,得失代表利益的再分配,每一次加強管制,代表部份利益被管理行政費用蠶食,流入公務員及議員的手中。

 

交通供股完成,H股供股率99.28%,餘下24,714,007股,分配給25521份申請額外供股申請人。呢二萬幾份申請中,總共申請超過104億股,申請額外H股供股由10股到超過101億股,分配率由0.1%-100%,估計申請最少的10股可獲100%額外供股,其餘絕大部份人都是0.1%,換句話說,入表幾千股的投資者所得,可能比入表10股為少。

 

收妥交通銀行以及瑞地以股代息的股票,接下來還有以股代息的領匯,Clear Book愈來愈厚。

 

農行IPO過後,IPO靜了下來。接下來應該是第三季的寧波港及第四季的AIA,據報導,AIA年底前會在港上市,預算籌150-200美元。





炒家風險大,用家反而可以考慮?──「潮流樓評家」的意見(2010/08/07)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938


由於個別熱門屋苑如太古城、美孚等創出接近九七年高峰的成交價,一片「回到九七」之聲甚喧塵上,摸貨短炒成交逐漸出現,據講還有所謂「摸上摸」、「摸上摸上摸」。而九七年傳出有所謂「十八摸」,當然不是《鹿鼎記》內韋小寶所講的妓院歌調。所謂「摸貨」,是指確認人(confirmor)持有的單位,在物業買賣雙方簽訂買賣合約後,原買方可找尋另一買家(sub-purchaser)承接單位,到正式成交時(即簽署樓契及支付餘款),原買家需確認承接者的身份,一般稱為確認人。摸就是mor的發音。 

不熟悉炒樓操作的讀者可能看得一頭霧水,筆者就用拍拖結婚為比喻:某一對男女拍拖時山盟海誓,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必嫁必娶?),甚至隆重其事搞個訂婚儀式,那麼他日結緍又是否必定此男此女,而非「情人結婚了,新娘/郎不是我」呢?還是「生雞拜堂」呢?


二手市場的臨時買賣合約有時會加上「必買必賣」條款,到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確 認成交,然後還有一段時期後才簽契及支付尾數。在一般情況下只是原買家與上手業主之間的事,但在樓市暢旺炒家活躍時,就會出現所謂「特長成交期」。原買家 固然是有心去炒,爭取更多時間來空手套利,對於賣方來說,特長成交期增加交易的風險,尤其是摸上摸,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因交不出錢或其他原因,在市況逆轉時 就有機會「斷纜」而交易告吹。


所謂等價交換,賣方的風險不是白冒的,因為炒家睇好後市,而願意出比市價為高 的價格,換取長成交期,以爭取空手套利的時間。以價論價,同一單位用家一般是爭不過炒家的,因為後者更願意冒風險而出高價。此所以筆者說市淡宜買市旺宜 賣,是從用家的角度考慮,市旺時用家就要與更多炒家爭逐,而且要吃資訊不平衡的虧。


對於炒家來說剛好相反,市淡成交少時是絕對不宜出手的,價格平一點又如何,如果找不到交易對手,實力不足或過度擴充的話隨時周轉不靈。筆者曾分析黎汝遠先生在力寶中心一役寧願壯士斷臂,無謂輸掉機會成本,這才是炒家之道──無機可投,不如蝕多少等下一鋪。


筆者之所以長篇大論講述炒家與用家之別,是因為最近不只一次看到有多人說現水平的樓價炒家風險大,反而用家睇長線可以考慮入市。發表類似意見者明顯是不明白炒樓的運作以及用家的利害關係。


正因為用家將持有物業是以年計甚至以十年計,購入水平的高低就比炒家重要,網上流傳睇足幾年樓都未能決定的「鬼故」,以筆者觀之,就不明白樓市低潮時不買,何以偏偏要在熱火朝天時人有我有參上一腳?用家較長的持貨期,並不表示他們應該在現階段入市,以便坐貨坐足幾年。


真正的炒家當然不需要聽取大教授,大經濟學家的意見,時機一現及時而出,入貨價略為偏高又如何,反正吃的是短期的時勢,找一個更大的傻瓜。老編小魚兄經常拿所謂「潮流散戶」開玩笑,筆者暫時未看到有沒有「潮流炒樓戶」,卻看到有些「潮流樓評家」。


有人問:「今天香港有多少家庭能負擔目前樓價?5%10%15%或更多?」。筆者的答案是:「2009年底私人住宅總存量1,090,600個,2010年七月份有12,957宗住宅交易,以年率計,是14.28%。」對於住公屋的七十多萬個家庭,以及那接近一百萬個不買不賣的家庭來說,樓價高低是無關宏旨的。






國泰航空(293.HK)的2010年中期業績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562


國泰航空(293.HK)(下稱:國泰)今天公佈了2010年中期業績,每股盈利由20.6仙(港元,下同)上升744%至173.9仙。之前自 己粗略估計過也猜測它盈利定必大升,會高於美林預測的43億(當時自己猜測的經營盈利已經是42億,還未計出售投資收益的20億),怎料它比我的猜測更 高,經營盈利已有50億,溢利69億。(重申:預測未來盈利對投資沒有太大作用,特別是對此類溢利率低的公司,我的預測只是用最簡單的方法,隨便做一 做。)

之前講過像國泰之類的航行公司沒有投資價值,巴菲特先生更稱它為無底深潭,從國泰的業績公佈裡看見:

……為繼續加強機隊的實力,我們在二零一零年上半年增添了更多現代化及具燃油效益的飛機,接收四架波音777-300ER型客機,並由現時至二零一三年間,再接收十二架同型號飛機。明年一月,我們將開始接收共十架波音747-8F型貨機,屆時貨機機隊的營運效益將大大提升……

這樣不斷的再投資,股東的得益會很少。因此我仍然維持原判,國泰不是我杯茶,即使盈利大升也不會沾手。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