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觀測中國走向的重要風向標——中國財長引爆大爭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38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1 09:30 編輯

觀測中國走向的重要風向標——中國財長引爆大爭論
作者:蘇原

一、引爆輿論的樓部長講話

24日晚,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論壇”上發表演講,因演講中涉及諸多重要政經話題,且提出許多有沖擊力的觀點,引發輿論關註。

清華官方網站顯示,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論壇,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辦。樓繼偉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

百度百科顯示,該委員會由50余位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的董事長、總裁或首席執行官,世界知名商學院院長,以及中國政府及財經部門的領導人組成。學院首任院長朱镕基擔任顧問委員會名譽主席。美國財政部長、高盛公司前首席執行官亨利·保爾森先生是顧問委員會的首任主席(2000年-2002年),英國BP集團前首席執行官約翰·布朗勛爵是顧問委員會的第二任主席(2003年-2007年),凱雷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聯合首席執行官大衛·魯賓斯坦是現任主席。

樓繼偉此次演講沒有正式的演講稿對外發布。北鬥深度智庫(bdsdzk)通過整理網上報道的新聞和流傳的筆記,簡要梳理如下:

演講中,樓繼偉部長首先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特征,認為:“2007年是個拐點,這一年我們在討論《勞動合同法》。這部法律存在很多弊端:從2001年到2006年,農民工的工資年均增長率為6.7%;2007到2012年這一數字為12.7%,超過了勞動生產率,這種情況就會導致比較大的弊端。弊端在於: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的雇傭靈活性降低了,即工人可以炒雇主,而雇主無權炒工人。推行集體談判是對的,但是提出了行業集體談判和區域集體談判卻是可怕的。”

接著,樓繼偉認為,上述弊端被08年四萬億的出臺掩蓋了。然而,四萬億刺激經濟之後,我國面臨經濟增速換擋期、老齡化、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全要素生產率下跌、生產過剩等問題,由此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很大。要避免滑入這個陷阱,必須要做到如下幾點:減少對糧食的全方位補貼,鼓勵農產品進口,不要有戰爭思維,農業人口轉入非農;戶籍改革,自由遷徙;要保證靈活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員工不能有行業和區域談判,不能與雇主強勢地談判,使工資增長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解除市場管制,要素流動尤其是土地,農地、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劃撥國有資本進入社保;保證開放的經濟環境;政府收入占比逐步提高等。

那麽,什麽是樓繼偉所理解的“中等收入陷阱”呢?

一個流傳的清華演講版本中記載,樓繼偉以拉美為例子,講述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1050美元到12000美元,都是中等收入。我們在中等偏上。是個停滯陷阱。”、“拉美在8000到10000停滯了很多年,四小龍也在停滯。”、“拉美的問題:經濟不開放,勞動力市場僵化,民粹主義。”

2013年,樓繼偉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上發言,同樣以拉美為例子,對“中等收入陷阱”做出了自己的闡釋。他認為:“國家大力擴大開支,進行較大規模的再分配,但提取的財政收入較少,財政長期赤字,個人付出較少的努力享受更多的福利,從而國際收支赤字也會越來越大。但是天上不會掉餡餅,也沒有免費的午餐,這種方式最後要靠通貨膨脹來平衡,結果低收入人群和地區會更為困難,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一些拉美國家在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也就是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樓繼偉的這些提法,在學界、輿論界引發一系列爭論,如: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是否成立?拉美是否因為高福利、重分配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拉美“自由”、“開放”後,是否脫離了中等收入陷阱?糧食戰爭是否不存在?工人能不能聯合起來與雇主談判?等等。

二、圍繞樓繼偉演講的爭論

1.中立或者支持樓繼偉部長演講的觀點

@劉勝軍改革(以選擇性反腐推動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鼓吹者)重發以前的若幹條微博以支持樓繼偉,如:在利益集團抵制下,改革陷僵局。建議:借鑒商鞅變法以賞罰立信,大膽起用體制外改革人才,反腐重點關照不改革幹部,通過利益補償讓改革從零和博弈向帕雷托改進轉化,以思想解放促改革,以法治為改革的可持續機制。

@任誌強(憲政民主、軍隊國家化、私有化的鼓吹者)轉發新聞支持樓部長稱:問題很嚴重。

@Ft中文網(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寧高寧:為未來糧食進口打基礎】作為中國最大的國有糧食貿易公司,中糧集團正積極布局全球#糧食#主產區。@中糧COFCO 董事長寧高寧在《#高端視點#》欄目中透露,這是為中國未來糧食適度進口,提供一個更好的供應基礎。

@Marco_徐曉峰(主張國企私有化的大V):樓部長是務實的。不能再掩耳盜鈴了,形勢並非一片大好,少唱贊歌多做事,加大改革力度。避免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途徑是簡政放權、大規模減稅減費、打破壟斷,別無他法。下得了決心嗎?

@克里斯托夫-金(獨立經濟學家):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提出的概念,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後,很快會奔向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到了人均GDP3000美元時,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就會集中爆發,人均GDP無法突破1.1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此發展停滯期即陷阱。只要大開國門,招商引資,賤賣國資,從貧窮到溫飽都能做到,中國要躍為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得乘上8倍,39年高速增長中聚集的多重危機一一顯露,經濟瞬間逆轉的陷阱無所不在,經濟殖民化日趨嚴重,陷阱深不可測。

@屈宏斌(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未來5年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決戰期。要成功跨越,首先路徑要正確,日韓臺新成功經驗表明持續工業化城市化是正路,所幸這也是我們一直走的路,因此必須需要做的不是另辟蹊徑,而是要通過改革清除路障確保不從此路徑上脫軌。其次必須保持一定增長速度,才能成功跨越陷阱。

@葉檀(新自由主義財經評論家):財政部長說,中國有一半以上的概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是大實話,脫出中等收入陷阱是幸運,絕大部分法治、市場不健全的國家,基本上會踩進泥潭里。看看巴西這些國家。
此外,在傳統媒體中,搜狐財經刊登鄧新華的評論文章《樓繼偉說得好,但更重要的是做》,支持樓繼偉,該文要點為:

【1.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其實只是跌入觀念的陷阱;2.這個觀念的陷阱就是,當經濟發展起來之後,更多的人傾向要福利、要工會、要產業轉型;3.如果要福利、要工會,才真的跌入“中等收入陷阱”;4.樓繼偉的難得在於,他主張全面改革、更靈活的勞動關系,降低社保費率、“多交多得”、減少農業補貼。】

鄧新華是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人文經濟學會是由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發起成立於2012年7月。

2.批判樓繼偉部長演講的觀點

@祝東力(著名學者):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實在胡扯。每個中等國家在世界中地位、產業結構、人口資源配比、國內政治狀況都千差萬別,不存在籠統的中收陷阱。高收入國也會長期停滯,最典型如日本,貧困國家更如此。高中低經濟體,既可持續增長,也會陷入停滯,具體問題需具體分析,一概而論就是忽悠。

@鄭彪(知名學者):“中等收入陷阱”,還有類似的不少陷阱概念,其實都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陷阱,這個最大的陷阱,避而不談,而且高管中多有其信徒,老百姓都看出大尾巴狼的破綻了,還能忽悠幾天呢?“中美國”的嚴重性在於,不僅掐著中國的錢袋(財富),是否還掐著某些高官(如財金)的任命?終於,這一切似乎快到頭了。

@曹豫生(獨立學者):中國樓財長說中國有50%的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看了樓的幾條措施後,我覺得他說的是真的,如果按照他的政策來,中國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比例不止50%。

@巔峰倦客(前中國聯合商報河南記者站記者):習總強調的是咱們的飯碗要端在咱自己手上,而且中央歷屆領導人都是如此反複強調強調再強調!樓部長,你這是端錯碗了呢,還是“有對抗性思維”?[汗]

@風雨曌(黑龍江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總裁):對於黑龍江,第二產業已經出現斷崖式下跌,相當於主發動機熄火,最具比較優勢的第一產業在國家新常態思維下還將面臨補貼減少和進口增加的雙重壓力(樓繼偉的話顯然不會是空穴來風),而基礎條件本就不夠豐厚的第三產業即便保持增長恐也是大勢推動下的自然表現。天,漸漸暖了,可經濟還是那麽冷。

@MRneoanderson(《盧瑟經濟學》作者):這些年提拔的經管高層基本都信仰新自由主義。

@海波論經濟(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很喜歡,不隱晦自己是什麽人,為誰服務。人民幣貨幣主權黨,高端大工業黨,生態小農業黨,都是左翼,都不會同意樓部長。

@尹國明(左翼大V):樓部長等美國基金會培訓過的官員,不但信奉新自由主義,而且和茅於軾水平相當,是支撐中國新自由主義經改路線的主要組織力量,這股力量能把任何改革部署導向新自由主義。其實,從厲以寧茅於軾劉勝軍成廟堂高參,就可目測經濟管理團隊的傾向和水平,中等收入陷阱正來自樓繼偉推崇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措施。

在微博界外,錘子之聲微信號發布署名趙德亮的文章《與財政部長樓繼偉先生商榷: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破土網接連發布評論性報道《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清華講話:為老板操碎了心》、署名黃河的文章《樓部長藥方:又見資本笑哪聞百姓哭》,還有署名張慧鵬的文章《“中等收入陷阱”?用勞工團結邁過去》,人民食物主權網也同時發布兩篇文章,一篇由嚴海蓉(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張慧鵬,陳義媛聯名撰寫的《敢問樓繼偉部長:誰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誰需要糧食安全?》,另一篇文章是胡靖((華南師大教授))的《沒有了糧食安全,樓繼偉部長要怎麽跨陷阱?》。這些文章在微信圈、微博、論壇、qq群、傳統網站等媒體平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破土網幾篇評論文章的要點為:

【1.種糧收益“太高了”農民就不願意進城打工,因此補貼要減少,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放棄種田來到城市出賣自己的廉價勞動力,“人口紅利”就可以繼續維持;2.而“避免出現勞動者的聯合”是要禁止工人結社、組織工會與資本家進行談判,讓被日益頻繁的工人集體行動搞得焦頭爛額的‘企業家’們吃一劑定心丸;3.中國能否成功走向高收入行列,關鍵在於能否解決嚴重的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解決收入差距懸殊問題;4.中等收入陷阱其實是個假問題。中等收入陷阱只是發展經濟學的一個概念,背後是一套發展主義的邏輯。】

人民食物主權網嚴海蓉、胡靖等學者的文章主要針對糧食安全問題做出批判,要點為:

【1.樓部長的“新思維”直接挑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指示,間接挑戰了中央為糧食安全而堅守的十八億畝紅線的政策底線;

2.農業綜合補貼本身是普惠性的,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有促進作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國自2002年開始陸續實行的各種農業補貼,對農戶糧食產量、糧食播種面積和資金投入都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且農業補貼對貧困地區農戶糧食生產的正向影響更大;

3.歐美等發達國家,糧食生產均有每年數以百億美元、百億歐元計的補貼。農場主的補貼收入,甚至接近其總收入的一半;

4.中國大豆的進口,但實際上卻掩蓋了中國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大量的轉基因大豆進口,直接摧毀了中國的本土大豆的生產主權。中國大豆的整個油脂產業,從生產到加工、貿易,80%以上的環節都被外資控制住了;

5.當前中國經濟遭遇的是典型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農民和農民工是中國最龐大的群體,問題在於農民和農民工的收入太低,無法提供“有效的”消費需求。因此,解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危機,不是像樓部長建議的消滅農村,壓低勞動力價格,恰恰是複興農村,增加農民和農民工收入,為制造業提供市場空間。】

此外,廖子光(曾任哈佛大學教授,洛克菲勒公司投資顧問)撰文評論稱:

【樓繼偉只是在重複李嘉圖觀察到的在歐洲工業革命早期的所謂“工資鐵律”。但亨利·福特證明李嘉圖是錯的,福特認識到,如果不給工人支付高工資,那麽工人就買不起自己生產的汽車,公司就會倒閉,所以他提高工資,實現了良性循環,為美國超越成為第一工業大國奠定了基礎。
當前的世界經濟秩序本質上是為向發達國家出口設計的,所以外資不需要提高中國國內工人的工資來提高有效需求。如果中國不提高工資,就永遠擺脫不了出口換美元的老路,因為國內需求永遠上不來,產品只能向海外找銷路,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樓繼偉就是想繼續走壓低工資向美國等國家出口這一老路,但是這將帶來巨大的社會危機和環境危機,使中國真正陷入發展陷阱。】

3、圍繞“中等收入陷阱”而熱傳熱議的幾篇舊文

以上梳理的是輿論界中新發布的評論和文章。我們看到,跟著樓部長的演講一起火起來的,主要有“中等收入陷阱”、“拉美教訓”等命題的討論。有幾篇舊文重新在網絡熱傳。一篇是《南方周末》2013年的文章《怎樣才能長久地幫到窮人》,該文是2013年樓部長發表與“中等收入陷阱”的相關言論後,對樓部長的一篇支持文章,認為不能搞均等化福利,否則就會跟拉美一樣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另外三篇,一篇是學者侯峰的《誰在給中國挖一個“中等收入陷阱”?》,一篇學者江湧(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的《中等收入的“陷阱”為誰而設?》,一篇是拉美問題權威學者、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員徐世澄的《拉美有望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這幾篇文章論證了拉美踐行新自由主義導致兩極分化、去工業化和金融危機,進而才落入停滯,而放棄新自由主義則可以走出停滯。

《南方周末》的文章要點如下:

【1.不能承諾過多,不能搞均等化的福利,所謂均等化,必然意味著對吃財政飯的現有醫療住房方面的特權要削除。

2.中國有過教訓。想想朱镕基時代國企改革是何等艱難。為了收回政府對國企員工隱含承諾的終身雇用和子女接班特權(民企外企可沒有),全民付出極大代價。再走老路,再搞類似的大包大攬,納稅人受得了嗎?

3.阿根廷的教訓值得玩味。在20世紀初,阿根廷和美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都吸納了大量歐洲移民,欣欣向榮。後來阿根廷推出種種反市場的措施,庇隆主義更是以社會正義、幫窮人為賣點,大搞政治與經濟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國有化、強化工會特權、大派福利和高築關稅壁壘等。1950年,阿根廷人均收入為前宗主國西班牙的兩倍;1975年,情況倒過來。一來一去相差四倍。阿根廷這樣幫到窮人嗎?不僅坑了窮人,還坑了整個國家。】

侯峰、江湧、徐世澄三篇文章的要點梳理如下:

【1.“中等收入陷阱”掩蓋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周期。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這些資本主義的先行者,在成長與發達過程中,並未遭遇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當今,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相關經濟學者所羅列的經濟停滯甚或倒退,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的必然。

2.世界銀行以及相關經濟學者,津津樂道的“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標本”就是拉美。但是,倘若拉美真的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那麽那個推手或牽引者,恰恰是世界銀行與IMF、美國自由主義學者。

3.1973年,智利皮諾切特將軍在美國的鼎力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了民選政府,並殺死了阿連德總統,由此開啟了新自由主義的“偉大實驗”。新自由主義實踐的結果引致國家經濟災難,智利的人均收入增長不斷下降,直到80年代末才達到政變前的水平。在同時期拉美的國家治理上,只有另一個實施經濟自由主義國家——阿根廷比智利更加糟糕。在美國、世界銀行與IMF的全力策動下,80年代新自由主義近乎在拉美全面推廣,結果一塌糊塗!20世紀60、70年代的保護主義,實現的增長達到3.1%,然而自80年代實現新自由主義以來,增長率只有1.7%。拉美所遭遇的經濟困境,是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體系下,發展中國家致力於現代化所遭遇的困境,是實施自由主義政策的困境。

4、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源自於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以及一些中東石油國家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至今這些國家仍然掙紮在人均GDP幾千美元或過分依賴石油收入的發展階段。這些陷入困境的國家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從沒有經濟學家或國際組織反思過他們的制度問題,其實這些國家和跳過中等收入陷阱國家如日本、韓國的最大區別不是所有制上的差異,而是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能否掌握核心技術。反觀那些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向老老實實按西方制定的遊戲規則玩,沒有一個國家掌握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牽動本國經濟發展的產業核心技術,也便失去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機會。上世紀80年代起以美國為首,世界銀行與IMF的全力策動下,新自由主義在拉美全面推廣,其結果就是這些國家一起掉進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

5、西方國家的歷史經驗顯示,現代化的關鍵與核心是工業化,由工業化帶來的收入潮水可以浮起所有的船(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語)。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的“獨門秘笈”在於,在保護主義下建立起相對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發達國家或世界銀行、IMF在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現代化路線圖中,抽掉了工業化,或用自由主義下的工業化取代保護主義下的工業化。然而,在這個自由主義的“通衢”上,由發達國家設置路障,比17世紀萊茵河上的關卡還要多(這曾經是德國落後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通過各種技術專利、標準化坐收漁利,通過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產業鏈、不平等貿易交換條件,占有發展中國家創造的財富。發展中國家越是努力,生產產品越多,自己所得越少,如此便有了“勤勞而不富裕”的困境。歷史反複證明,成功的工業化是一國發達(包括由中低收入邁向高收入)的關鍵,而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個共同的典型特征代表,就是在這些國家出現了明顯的工業化進程的停滯抑或倒退,即“工業化不足”(未能建立起相對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抑或“工業國際化”(即由外資主導的工業化,跨國壟斷資本壟斷高端、高附加值制造,而本土企業釘死在低端、低附加值制造,或本身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代工制造)。更有甚者,連代工制造都難得一見,紛紛發展服務業、地產業、旅遊業,沒有基本的生產能力——財富的創造能力,只有所謂的價值創造能力,而價值的最終決定權依然為跨國資本所控制。

6、在“華盛頓共識”的系列政策組合中,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是必不可少的安排,其理論基礎是“金融深化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金融深化的顯著結果是經濟金融化——資產乃至債務證券化,如此使資產、財富可以流動起來。金融自由化最為關鍵的是國際化,本土金融市場與國際市場金融接軌,國際金融資本可以自由出入一國市場。由此,國際資本其實主要是美國的金融資本,在房地產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可以興風作浪,引發金融危機,借以巧取(買空賣空)豪奪(發動襲擊、制造危機)發展中國家辛苦積攢的財富。東南亞的“經濟增長——金融危機”為此做了最清晰也是最典型的闡釋。在危機發生後,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曾經痛斥這些國際投機資本為“國際強盜”,但是他似乎沒有指責引盜入室者。

7.拉美國家正在總結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經濟改革的經驗教訓,解決貧富差異懸殊,並重新確定和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強金融安全,擴大國內需求等,近十年來,擺脫新自由主義模式後,拉美經濟出現了持續增長的好兆頭,初步展露出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2003年至2010年拉美年均增長率達5.3%,成為繼亞洲之後全球增長第二快的地區。拉美的貧困率呈下降趨勢,貧困率從2003年的43.9%(2.25億)下降到2011年的30.4%(1.74億)。從長遠來看,隨著拉美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成功轉型,拉美實現集體性跨越的可能性加大。

8.只有遠離新自由主義,遠離資本主義體系,才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4.習近平:工人階級無足輕重的觀點錯誤有害

早在2015年4月9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3月21日)指出,要“推行集體協商”、“支持工會依法建立行業性、區域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

【推行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對象,依法推進工資集體協商,不斷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形成反映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為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供參考。推動企業與職工就工作條件、勞動定額、女職工特殊保護等開展集體協商,訂立集體合同。加強集體協商代表能力建設,提高協商水平。加強對集體協商過程的指導,督促企業和職工認真履行集體合同。

……大力推動鄉鎮(街道)、村(社區)依法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支持工會、商(協)會依法建立行業性、區域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

……針對不同所有制企業,探索符合各自特點的職工代表大會形式、權限和職能。在中小企業集中的地方,可以建立區域性、行業性職工代表大會。

……深入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工會聯合會和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工業園區工會組織建設,健全產業工會組織體系。】

隨後,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的講話中,再次重申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的基本精神,“要依法保障職工基本權益,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及時正確處理勞動關系矛盾糾紛”,並強調“各級黨委要加強和改善對工會的領導,註重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及時研究解決工會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為工會工作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同年2月2日,習近平還曾指出,“要在全黨同誌特別是高級幹部中進一步重申,……任何人都不得違背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搞“獨立王國”、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當兒戲”。

在上述慶祝五一的講話中,習近平還嚴肅指出,認為“工人階級越來越無足輕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有害的”:

【我國工人階級是我們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我國工人階級從來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擔的光榮傳統,我國工人運動從來都同黨的中心任務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當代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始終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根本力量。那種無視我國工人階級成長進步的觀點,那種無視我國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的觀點,那種以為科技進步條件下工人階級越來越無足輕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有害的。不論時代怎樣變遷,不論社會怎樣變化,我們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都不能忘記、不能淡化,我國工人階級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動搖、不容忽視。】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夏小林撰寫《財政部長反"中共中央國務院意見"毫無道理》一文認為,樓繼偉部長在清華的演講是對中共中央國務院《意見》“說三道四”、“毫無道理”,該文要點為:

【1.實際上,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買方主導特征鮮明(類似“縱向壟斷”,或是薩繆爾遜說的“公司給你什麽就是什麽”的“壟斷”特征),根本就不存在自由市場關系。而中小微企業及擁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有幾千萬戶之多,其雇員約有2億,他們在空間上還高度分散。在這種“強資弱勞”和經濟小型化、分散化的大局下,再考慮到大多數雇主、雇員的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識薄弱,發展區域性、行業性工會及集體談判,是維護上億工人(及那些雇主)合法權益的唯一合理選擇。

2.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或所謂“華盛頓共識”是要求放棄勞動力市場規制、否定工會組織和集體談判。但是,滿世界推銷這一套的美國政府真在本國這麽做了嗎?財政部長自己對此都予以了否認的回答。那麽,為什麽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可以比美國或G7國家還要自由、任性呢?

3.所以,共產黨領導中國工會發展區域性、行業性工會和集體談判是符合國情的理性選擇。同時,這也是歐、美工會工作,特別是他們處理中小企業內部勞資關系的一種比較成功的歷史經驗,且早已獲得了歐美政府和法律(包括歐盟)的確認。】

三、風口浪尖之上:近年來圍繞樓繼偉的一系列爭論

以上是北鬥深度智庫(bdsdzk)梳理的是圍繞本次樓繼偉講話的一些爭論。

實際上,多年以來,圍繞樓繼偉的話題不斷,爭議不斷。

先簡單敘述一下樓繼偉的簡歷。1984年至1988年歷任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財金組主任科員、副組長(副處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物資經濟研究所成本價格室主任(正處級)。

中國經營報《“契約先生”樓繼偉》一文記載:

【在此期間,樓繼偉被時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朱镕基發現,並獲得他的賞識。在朱镕基出任上海市市長後不久,樓繼偉被任命為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背景下,樓繼偉被調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出任宏觀調控體制司司長。】

體改委歷史若再往前敘,搜狐財經2013年《誰來推動改革:還原“體改委”沈浮之路》記載:“1982年5月4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國務院總理趙ziyang兼主任。從此掀開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4]

樓繼偉從體改委卸任後,1995年9月至1998年3月任貴州省副省長。

《“契約先生”樓繼偉》一文強調:【當朱镕基於1998年3月出任國務院總理後不久,樓繼偉再次被召回北京,出任財政部副部長、兼任黨組副書記,繼續主持財稅改革的工作。】

樓繼偉後來的履歷更加輝煌:

1998年3月至2007年2月,樓任財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2007年2月至2007年9月,樓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正部長級)、機關黨組成員兼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籌備組組長。
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13年3月任財政部部長、黨組書記。

可能正是由於這一連串非同一般的履歷,多年以來樓繼偉一直是中國輿論場風口浪尖的敏感人物。下文北鬥深度智庫(bdsdzk)將對歷次事件進行梳理,和上文一樣,無論是對樓繼偉支持贊賞的還是否定批判的,筆者都按照中立原則客觀地進行總結和收錄。

1、長期推動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私有化並讓外資參與

據中新網2001年5月10日上海5月10日消息: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9日在上海指出,國有股減持已有百億元進帳,待規則完善後可推開進行,並考慮讓外資參與。他同時透露,一個完整的規則目前正在國務院的5個部門間簽署,簽署完畢經國務院批準後可進行更為廣泛的減持工作。他肯定地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將有國外投資者參加。

而據2014年06月30日華爾街見聞報道:據澳洲金融評論報(FinancialReview),中國最大的五家銀行有望允許外資增加持股比例,而國有持股比例將下降。澳洲金融評論報稱,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確認了國有減持的策略。中國五家最大銀行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 “(中國)在外資投資體制上將有變革特別是......有機會買入五家主要銀行”。 “從字里行間理解,他們的意思是準許大型機構入股”。中國此前曾允許外國投資機構購買中國大行的股份,但是數量相對較少。

2.審計署:樓繼偉任內中投對外投資的若幹虧損

樓繼偉出任中投董事長期間的爭議可謂是史無前例的。

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間,樓繼偉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14年6月18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中投公司、中國銀行、農發行等金融單位2012年度審計結果。曝光了中投存在82億違規投資房地產等諸多問題。審計發現,中投公司境外投資管理不規範,對境內機構管控不到位,財務管理也比較薄弱。其中2008年至2013年間,中投公司境外投資中有6個損失項目、4個浮虧項目、2個面臨損失風險項目都存在問題。

中投年報顯示,在公開市場股票投資方面,美國依然是中投公司最大的投資區域。對外投資股票中,美國市場占到49.2%,非美國發達市場股票占27.8%,新興市場股票占23%。

《第一財經日報》隨後披露:

【目前已經知道的是中投公司投資黑石、摩根士丹利、貨幣基金ThePrimary Fund以及東京電力公司表現“失利”。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資30億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買入黑石無投票權的股份,持股比例近10%。黑石完成IPO之後,金融危機突至,黑石股價即陷入長期低迷。中投公司的投資也長期處於浮虧狀態。2007年12月,中投公司斥資50多億美元購買摩根士丹利發行的可轉換債。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摩根士丹利股價暴跌。為了攤薄成本,2009年中投公司對摩根士丹利繼續增持。2010年,中投公司以大大低於轉股價的價格減持了股份。此外,中投還曾在美國出資50多億美元購入一只貨幣基金,最終也因為跌破凈值而清盤。在2011年,中投公司被媒體披露間接參股了因日本地震和核電事故而虧損巨大的東京電力公司稱其投資總額約為359億日元(約30億元人民幣)。】

3.“協助黑石掠奪中國財富”還是“眼光長遠”?

上述《第一財經》報道了2007年樓繼偉中投投資黑石集團的失利,這在2007年引發激烈的爭論。持批評態度的一方認為樓繼偉是“協助黑石掠奪中國財富”,而持支持態度的一方則認為樓繼偉此舉是眼光長遠。

經濟學家曹建海持批評態度,他在《南風窗》上發表的題為《黑石集團:專為中國政府下的蛋》的文章,文中要點為:

【1.9月29日宣告成立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尚在上半年的籌備過程時,就已迅速出手投資入股美國黑石集團。

2.隨著美國黑石集團在中國的迅速橫空出世,讓國人充分領略了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步步為營、蠶食中國國有資產的巨大威力。8月中下旬,美國黑石集團董事長兼ceo施瓦茨曼一行訪問中國。8月14日下午,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在北京會見施瓦茨曼,李偉就黑石集團與中央企業的戰略合作談了意見。9月10日,黑石集團聲明將註資6億美元認購藍星集團20%的股份,藍星集團將變更為外商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

3.種種跡象表明,黑石ipo是華爾街資本集團貪婪本性的集中體現。然而更壞的消息在於,黑石上市這一事件本身發生的背景,連同美國次級債危機,標誌著美國資本市場將迎來一個衰落周期。

4.考慮到對沖基金根本不能創造實體經濟價值,中國投資黑石然後黑石再投資中國,不論主觀動機如何,它的客觀效果,實際上就是協助黑石集團掠奪中國財富,最後體現為黑石集團賬面盈利或股價攀升。】

而《南方周末》則持支持態度。2008年,南方周末《【拯救美國】次級債帶來餡餅還是陷阱》一文則認為指責中投是“散戶所為”,該文要點為:

【1.聯訊證券首席分析師文國慶則指責中投完全是“散戶所為”: “中投作為政府的主權基金,直接體現政府意誌,它應該具備戰略眼光,把出發點放在改善中國經濟結構的不平衡上,而不應該以提高外匯收益率為目標,像散戶一樣在市場上去追逐短期利潤。”

2.新加坡投資公司是中投學習的典範。成立於1981年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雖然歷經國際金融市場的多次動蕩,在其成立的26年中,仍然取得了年均9.5%的不菲回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副主席陳慶炎表示,政府投資公司首先關註的是風險問題,如果風險可以接受,才會著眼於回報率。而如果不承擔風險,就什麽都不必做了。

3.而此前,面對市場對中投公司的指責,中投公司也曾如此反唇相譏:那些批評我們的人並不了解內情,也不具備長遠眼光。】

在這場投資黑石的爭論過去三年後,《華夏時報》一篇《中投投資黑石三年浮虧超60%黑石投資中國三年賺100%》的文章當中報道:

【至今年8月5日收盤,黑石集團股價為11.51美元,在3年多的時間里,這筆30億美元的投資浮虧仍超過60%約18億美元。

黑石集團除了沒能積極讓中投公司的30億美元“解套”外,但在中國市場上無論是引資募資還是在尋找項目積極投資等方面都顯得遊刃有余。借助中投的“東風”,黑石集團從2007年開始,入股藍星集團、買入上海商務樓、打造壽光物流園,甚至設立中國大陸基金,吸引包括社保基金的關註等幾乎都是順水順風。

或許對於黑石集團來說,借著中投的名氣,將來甚至是借著社保基金的名氣,它在中國版圖上的擴張才剛剛開始。】

4.註資摩根士丹利:“解圍救火”還是“賺了三筆”?

上面《第一財經》的報道還提到,樓繼偉的中投2007年底投資摩根士丹利失利。對此持批評態度的認為這是替摩根士丹利解圍救火,相反,對此持支持態度的一方則認為這筆投資不能僅看賬面收益,實際是贏得了“感情賬”、“經驗賬”和“安全賬”。

《商務周刊》2008年一篇題為《聖誕老人樓繼偉》的文章認為樓繼偉替摩根士丹利解圍,文章要點為:

【1.在摩根士丹利蒙受慘重的次貸損失後,中投公司2007年12月19日的這次註資,將為大摩的資產負債表提供支撐。在美聯儲主席伯克南都無法看到底的次貸危機中,大摩94億美元的減記是否清理幹凈了自己的風險,還是一個未知數,因此,很多專家認為,中投公司出演“救火英雄”的可能性遠大於“坐收河蚌相爭之利”的“漁翁”。

2.英國《金融時報》寫到,“這只基金拿出了50億美元,甚至都沒索要一個董事會席位作為回報。”美國總統布什12月20日也表示,他本人樂意看到外國資本幫助支持美國金融機構。這里面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10%的股權比例是外國資本收購美國企業的“高壓線”,低於10%被認為是被動投資,不會對美國企業的未來商業計劃和運作有控制能力,也不需要接受美國政府的審查。中投公司顯然在這方面下了工夫,甚至不惜主動放棄股東表決權。

3.師從金融大師麥金農的曹紅輝表示擔心,“這將不利於中投保障自己作為第二大股東的基本權益”而且,他也不認為目前進入金融市場的股權購並領域是一個好主意,“中投應在發達國家購買具有豐富物理網點資源的公司,比如萬事達、沃爾瑪等,這樣我們可以將中國的產品推到國際市場。而金融業的網點也可幫助國內商業銀行進行海外擴張”。】

中投投資摩根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2007年國際金融報刊出一篇題為《中投入股摩根士丹利的生意經:算三筆帳都賺了》的文章,該文則認為賺了三筆賬:

【1. “感情賬”。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患難“結交”的百仕通、摩根士丹利,使我國在國際舞臺面對歐美施壓之時,無形中增加了友善聲援的可能性。

2. “經驗賬”。在同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的同時,我們可以學習到這些金融機構的文化氛圍、思維方式、對話手段與操作技巧,即使沒有主動管理決策權,也值得為這些個“第一次親密接觸”而舉杯。

3. “安全賬”。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感知次貸危機的“風吹草動”,在第一時間拉響警報,危機未到便能豎起堅固的防火墻。】

如上,圍繞樓繼偉在中投的投資經歷,一直是輿論熱議的焦點,未有定論。

5.里根是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

除了在中投的投資經歷,如同本次的清華演講,樓繼偉以往的一些觀點主張也都屢次引發過爭論。

2004年2月17日《參考消息》登載了一篇文章:《里根經濟學登陸中國》。該文轉載了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和法國《費加羅報》的兩篇報道,內容是樓繼偉向美國透露我國稅制改革的計劃。外媒報道,關於把33%的企業所得稅率降到中外資企業“24%到28%”的統一稅率,稅改的“主要設計師”樓繼偉表示:“這很像里根經濟理論”、“我們希望給予企業而不是政府更加充分的自由”、“這種徹底放棄毛澤東時代計劃和統管模式的經濟政策源於羅納德·里根”。

在2014年天則雙周論壇《財稅改革與國家治理》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柯華慶表達了對樓繼偉財當年稅改革思路的肯定:

【據我讀樓繼偉的著作,他也非常強調所謂現代財政制度,並且他的觀念更多是美國的財稅體制思路。】

任誌強(憲政、軍隊國家化的支持者)在2014年接受紙牌屋訪談時,也表達了對樓繼偉里根式減稅思路的支持:

【比如這次樓繼偉提了落實擴大營改增和整體經濟“減稅”問題,而我們看上一屆政府,謝旭人幾時提過稅制改革中“減稅”嗎?從來沒有。所以最難啃的骨頭不在於我們看到的矛盾,而在於去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說動利益比動靈魂難,那是因為你不敢動。

當時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美國都是里根和撒切爾時期進行最多的改革,所以撒切爾下臺了。但是她下臺之前實際上做出來一些事情讓後面所有人受益。所以在里根和撒切爾去世的時候,這兩個人是比歷屆都受到社會尊敬的人。】

不過,對於樓繼偉的主張,學者“信言不美”有不同的看法,要點如下:

【1.眾所周知,前美國總統里根只不過是個二流演員,並非什麽經濟學家。所謂“里根經濟理論”也只不過是美國供給學派領軍人物拉弗和費爾德斯坦等的一整套新自由主義理論,其原源是老自由主義者薩伊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謬論。現在即使在美國,“里根經濟理論”也早已式微,備受詬病了。

2.在政策實踐上,里根的減稅政策是一項大規模的劫貧濟富政策,其所創造的財政赤字比美國開國以來歷屆總統所創造的財政赤字的總和還要大。

3.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樓先生竟然說:“徹底放棄毛澤東時代計劃和統管模式的經濟政策源於羅納德·里根”。這就等於說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政策不是源於鄧小平等人,而是“源於羅納德·里根”。全世界恐怕只有樓先生一個人才能說出這種話來。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市場經濟體制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例如與公有制為主體等緊密聯系的。難道我國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主義成分也是“源於羅納德·里根”?這根本不符合事實。

4.假設樓先生認為,市場經濟只能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社會主義這個定語是多余的。由此可以得出樓先生的結論:“徹底放棄毛澤東時代計劃和統管模式的經濟政策源於羅納德·里根”。假設這個論點成立,那麽它正好證明“里根經濟理論”是一種和平演變中國的意識形態,那麽樓先生為什麽要贊賞它?】

6.圍繞“華盛頓共識”的爭議

除了欣賞里根引起了激烈的爭論,2005年,樓繼偉贊賞華盛頓共識的言論也頗有爭議。

2005年第23期《比較》雜誌登載了樓先生的一篇文章:《改革是資源配置制度的整體躍進——關於中俄改革與發展的比較》。樓繼偉說:“批判‘華盛頓共識’,並不是說其精髓——以市場配置資源和宏觀穩定就錯了。從宏觀經濟穩定、市場化和對外開放這三條來看,‘華盛頓共識’所包含的一些經濟學基本原理在中國的改革中起了作用,也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接著他以較大篇幅論述了我國改革實踐中實施了“華盛頓共識”的“三條”:“第一,中國的宏觀經濟比較穩定,…… 第二,市場化取得長足的進展。…… 第三,中國的經濟是開放的,……”。

學者奚兆永和信言不美均不認同樓繼偉贊賞華盛頓共識的這些說法,他們撰文批駁,要點為:

【1.“華盛頓共識”的經濟學基礎是以哈耶克、弗里德曼、拉弗、盧卡斯等人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那麽樓先生為什麽要回避新自由主義呢?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美國在全世界推行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的實踐表明,其出發點是美國的利益,並不符合各國的國情,無論在哪里,它都沒有取得成功。

3.經過樓先生這樣包裝,“華盛頓共識”就變得有益無害了。然而,“華盛頓共識”的基本內容是:市場非調控化,國有企業私有化,商品和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以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為惟一內容的經濟穩定計劃。為什麽樓先生要對“華盛頓共識”隱惡揚善?

4.鄧小平、江澤民均指出,改革開放要發展社會主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能產生資產階級,因此,從總體上說,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和政府最小化為主要內容的新自由主義理論作基礎的“華盛頓共識”是不可能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的。樓繼偉先生把“華盛頓共識”說成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

7.“中情局打開中國國務院大門”PK“坦誠專業”的“改革派”

多年以來,網上網下對樓繼偉的質疑還基於國安部的一份報告。國家安全部1989年6月的報告《關於美國等國際政治勢力對我國的思想與政治滲透的報告》中第一節的第三小節“千方百計把觸角伸向中國高層領導”中提到:

【美國經常以訪問學者的名義,邀請體改委系統的人去美國訪問。一九八八年,體改委系統就有十二人安排訪美,成行十一人。美駐華使館那名中央情報局的特務,在推薦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樓繼偉訪美時寫道:邀請樓訪美有助於打開中國國務院神奇的至今尚未打開的大門。】

從這份報告看,早在八十年代樓繼偉就已經是頻遭攻擊的敏感人物。

不過,對立面的輿論則強調樓繼偉是一個“坦誠專業”的人。在財新博客的官方博客中,有一篇題為《李克強沒說的話樓繼偉都說了》的文章,該文盛贊樓繼偉“坦誠專業”、“敬畏人民的知情權”稱:

【在中共部級幹部里,財政部長樓繼偉是個性比較突出的一個,這與其成長環境和學術背景有關。因為自信和開放,樓繼偉回答問題就坦誠專業,而不是繞來繞去“講政治”。……樓繼偉調侃說,他除了帶副部長做助手,還帶了一個大包,里面裝滿了材料,準備回答各種問題。雖然是玩笑話,但這一點應該得到肯定,這體現了高級官員的敬畏心理,既敬畏專業責任,也敬畏人民的知情權。】

被美國大為贊賞的中國自由主義勢力喉舌《南方周末》2013年《內閣圖譜》一文中,也盛贊樓繼偉:

【“學者型官員”樓繼偉,另一個標簽是“改革派”。】

無可爭辯的事實是,自90年代以來,樓繼偉在爭議中依然步步高升、在中國經濟改革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毫無疑問,一定程度上說,樓繼偉已經成了一個符號,一個標誌,樓繼偉的系列觀點是否能夠像以往那樣繼續主導中國改革,樓繼偉的“官運”如何,都將成為觀測未來中國戰略走向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來源:北鬥深度智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63

换风了,港股风向即将转换,积极布局“我爱深港通”组合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46

港股换风转向 布局“我爱深港通”组合
股市啄木鸟 

换风了,港股风向即将转换,积极布局“我爱深港通”组合 。

(笔者格言:1.勤奋精准深刻,生命不息,捉虫(投资组合中的害虫)不止;2.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挣钱不归我,亏钱别赖我。) 

就在深圳创业板冲出地球顶奔向宇宙的时候,香港创业板也终于从18层地狱露出地面,即使在香港恒生指数自2015年4月13日调整以来香港创业板指数大涨近50%。
但从宏观上看港股风格即将转换,对于刚刚露出地面的香港创业板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深圳创业板由于融资等原因造成后续燃料不足而从宇宙掉回地球,其泡沫会砸到刚从18层地狱露出地面的香港创业板。
从 k 线图上看香港创业板指数正在跟随深圳创业板作头部,调整将会是月线级别的。 有句话叫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您如果不想将利润再还给市场,就应该全部清仓深圳创业板。笔者担心抵挡不住诱惑,控制不了自己的手,就干脆关闭了大陆的 所有投资账户并建议开始减持香港创业板中涨幅过大的股票,同时开始布局下一个热点。这是回避市场风险,获得此轮世纪大牛超额利润的较好办法。 

那么下一个热点在哪里爆发呢?在微观上又如何积 布局呢? 

笔 者认为将会是深港通的标的股——“我爱深港通”组合。虽然外媒有报道深港通会推迟,但是作为沪港通参与和推动者的梁定邦,他透露的信息可信度似乎更高。前 香港证监会主席梁定邦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深港通可能会在国庆前后实施。我个人看法也是,深港通推迟的可能性并不大,尤其是中央高层在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无论是人民币加入SDR,还是推动A股 纳入MSCI,都需要一个更开放的市场,深港通推出的时间不宜推迟太多,再加上7月1日,两地基金互认启动,使深港通标的股更有吸引力!为配合庆祝“七 一”香港回归活动,国家极有可能在七一前给香港送大礼,非常有可能在本周末或者下周末公布深港通的实施细则,国庆前后实施。 
笔者经过长达3个月做功课,反复对比、跟踪,精选八只作为“我爱深港通”的标的股。入选组合的标准有:AH差价前三名,小型恒生成分股,优质中资创业板成分股,其股价尚处于底部或者半山腰,低价、小盘,同时要完全符合格隆汇的“珍珠白菜系列“,非老千股。
在行业或者题材方面,在新能源、医药生物、、通讯互联网、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垄断资源等中选择。 

第一. 中国地能(08128优质中资创业板成分股,H股,详见笔者相关专题报告。) 
第二. 东北电气(00042)。(AH差价前三名,6月12日深港通传闻领头羊。) 
第三. 长江生命科技(00775)。(超强大股东,新药即将面世。) 
第四. 中国贵金属(01194)。(低价,稀缺资源,股市如大跌黄金将保值) 
第五. 延长石油(00346)。(低价红筹,石油天然气价格反弹,习主席家乡股) 
第六. 中外运航运(00368)。(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受益股) 
第七. 京信通信(02342)。(移动通讯,一带一路受益股,业绩拐点出现) 
第八. 华翰生物(00587)。(配售已经完成,手握20亿的现金即将展开并购大行动。) 

仔 细研究沪港通开通后炒作经验,参照本人玩过的沪港通标的股03389,01387,以上组合中标的炒作会持续半年到年底,目标翻倍!风险极低,这个组合现 在立即布局,即使短期被套也不用担心,后面有“解放军”作后盾,越跌越买!如果在深港通之后下一个大利好会是年底人民币实现可兑换或者QDII2实施,我 们需要重回主战场神创板全面布局,在08神创板中打消灭1元股的歼灭战。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持有或即将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83

新Nexus反響平平,安卓風向標何以淪落至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3/152329.shtml

9月29日,谷歌如期發布了兩款Nexus新品,卻被一些分析人士斥之為“Nexus淪為儀式之作”。一直以來,谷歌都未曾對Nexus的銷量寄予期望,而是借此詮釋谷歌最新創新設計的價值,為安卓廠商提供一個標桿。

可從事實來看,自Nexus 5之後,谷歌在硬件設計上的話語權逐漸式微,最新發布的兩款Nexus機型更是被詬之為平庸之作。誠如是,谷歌已然失去了在安卓市場的王者之位,在塵埃落定之際我們更應反思曾作為安卓風向標的Nexus為何淪落至此?

 谷歌在用戶體驗上的背道而馳

作為安卓的締造者,似乎沒有人比谷歌更看重安卓的用戶體驗,可從最新的Nexus產品來看,在用戶體驗上谷歌已經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

Nexus 5X和Nexus 6P的屏幕尺寸分別做到了5.2寸和5.7寸,一大一小的設計似乎和蘋果的理念不約而同。但擺在眼前的一個問題就是:谷歌該如何優化這兩款大屏手機的用戶體驗,特別是出自華為之手的Nexus 6P成了眾矢之的。

一般來說,完善用戶體驗有兩種方式,一是硬件改進,一是軟件補缺。Nexus 6P的整體設計可謂中規中矩,特別是位於背部的指紋識別算是華為在多款產品上的成功經驗,但作為一款5.7寸的巨屏手機,Nexus 6P的工業設計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款安卓高端旗艦產品,很容易讓人和另一款安卓旗艦新品——三星GALAXY S6 Edge+相比。

首先在硬件設計上,華為不可謂不用心,但中規中矩的代價就是Nexus 6P缺少驚艷的創新。而從GALAXY S6 Edge順延下來的GALAXY S6 Edge+在工業設計上的表現更令人贊嘆,標誌性的雙曲面屏幕有著濃濃的科技感,不僅增加了外觀上的美感,也近乎完美的解決了大屏手機的單手交互問題。從網上的評測結果來看,Nexus 6P並未獲得太多贊譽,甚至比業已失敗的Nexus 6稍遜一籌。當然,三星在屏幕技術上的積累讓其他廠商望塵莫及,曲面屏也就成了三星旗艦機型的護城河。不得不承認,華為的硬件設計能力依然和三星有著不小的差距。

而在軟件上谷歌還有機會補缺嗎?國內不少用戶對原生安卓期待有加,特別是國內五花八門的各類ROM讓不少人青睞於純凈的原生系統。但谷歌這次能否利用系統補缺用戶體驗上的不足仍然是個未知數,畢竟谷歌並未表態根據Nexus 6P的產品設計進行額外的優化。相反,雖然三星之前在UI設計上讓用戶頗具微詞,GALAXY S6之後的TouchWiz UI著實增色不少。另外,為了完善大屏體驗,三星為側面屏進行了專門的軟件優化,並提供了S智能助手、息屏手勢等功能,一直在大屏優化上苦苦鉆研的三星,總算交上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案。

在Nexus 6之前就曾傳出過谷歌停止Nexus計劃的消息,事實上谷歌也一直在向代工Nexus手機的廠商提供較高的補貼,可淪為儀式的Nexus早已難堪重任,特別是在用戶體驗上的背道而馳已經註定Nexus產品的最終結局。

 屢換代工廠:谷歌的自我諷刺

面對支離破碎的安卓生態圈,我們不難理解谷歌Nexus計劃的初心:既希望借此為安卓旗艦的發展指明風向,又可以當作是對代工品牌的肯定。到目前為止,為Nexus系列代工的品牌已有HTC、摩托羅拉、三星、華碩、LG、華為等六家,Nexus也從標誌走向平庸乃至對安卓生態圈的發展無關痛癢。

筆者認為Nexus的沒落似乎是歷史必然,但和下面三個原因息息相關。

首先是谷歌野心的錯位。

從第一代Nexus開始,谷歌選擇了自立門戶,目的在於不加盟任何一家運營商,用戶提供最純粹的安卓體驗,這可以看做是谷歌最初的野心。從Nexus 4到Nexus 5,谷歌選擇了親民的定價策略,意在在粉絲心中樹立谷歌的良心形象,Nexus系列的銷量和知名度也水漲船高。與之同時,安卓生態的碎片化已經相當嚴重,Nexus對谷歌而言也就有了新的價值,記得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由我們自己來掌控硬件,才能更好的引領整個安卓生態系統”。另一方面谷歌也加緊了對安卓系統的控制,此時早已出現三星、LG等逃離安卓的跡象,谷歌借助Nexus“以正視聽“,失敗已是必然結局。

其次是屢換代工廠。

很多廠商對Nexus代工趨之若鶩的原因很明顯:一方面可以師從谷歌,獲得谷歌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借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適得其反的是,Nexus產品卻越來越沒特色,亦或者說是谷歌選錯了合作夥伴。垂死的摩托羅拉和HTC不過是谷歌的棋子,LG和華為則希望借助谷歌開拓美國市場,反倒是在供應鏈、市場、創新能力上優勢盡顯的三星,未能再度成為Nexus的“座上賓”。從GALAXY S6 Edge+和GALAXY Note 5的出色表現來看,三星狠狠的打了谷歌一巴掌。試想,如果三星的曲面屏技術、無線快速充電技術等被移植在Nexus手機上,又豈會如此平庸。

最後要說的是Nexus獨木難成林。

谷歌希望Nexus能成為安卓陣營的一個標桿,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各自為戰的安卓廠商們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小生態系統,特別是為解決安卓碎片化誕生的Android Silver計劃早已擱淺,又有哪家手機廠商會買谷歌的帳。一個既定的事實是,谷歌似乎放棄了對Nexus“太子”地位的堅持,之前三星GALAXY S6就比Nexus 7更早的獲取了安卓更新。三星、小米等手機廠商比谷歌更懂得如何做用戶喜歡的智能手機,或許谷歌更應該積極籠絡手機巨頭們,從獨木到森林,畢竟安卓生態圈早已不屬於谷歌一家了。

如果谷歌還一味借Nexus宣稱對安卓生態的主導權,或者借規範安卓生態之名向手機廠商試壓,最終將是個莫大的諷刺。

兩款Nexus新機在三星GALAXY S6 Edge+等安卓旗艦面前已黯然失色,Nexus失寵也就意味著谷歌失去了對安卓硬件的控制權。對谷歌而言,是時候思考該如何控制安卓了,與其靠Nexus孤註一擲倒不如諸多巨頭一道攜手向前。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件、O2O、手機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Alter(互聯網觀察者,微信公眾號spnews),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293

中、印領袖訪美 透露科技業的布局風向美國科技A咖 搶著幫印度支票買單

2015-10-12  TCW

近幾年,幾乎每家美國企業都在中國吃過苦頭;且中、美企業合作,也只是將未來的競爭對手養大,因此紛紛加快腳步尋找下個合作對象,而高喊「數位印度」的莫迪,就是他們最大的希望。

聖誕節還沒到,美國的科技A咖們已經迫不及待要送出大禮。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九月底造訪美國,吸引全球目光,而他前腳剛離開,美國科技大廠緊接著又迎來亞洲另一個大人物——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短短兩天時間,莫迪與微軟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共進晚餐;與臉書執行長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一起舉行問答活動;也會見了Google新任執行長桑達爾.皮猜(Sundar Pichai)等一票科技巨擘。

而每一次會面結束,都有一道大菜隨之上桌。如微軟宣布,他們將要為印度五十萬個村落建設低成本網路,並也預告三座資料中心即將在印度啟用;而Google則是大方允諾將為印度四百個火車站提供WiFi服務;另外還有高通宣布將成立一.五億美元的基金,投資印度新創公司

是什麼樣的好日子,讓這些科技巨擘都搶著要為莫迪開出的「數位印度」支票買單?

去IOE運動

布局中國的苦難開始

其實他們幫的不是莫迪,是自己。

二○○八年金融海嘯來襲,當歐、美經濟停擺時,擁有龐大經濟量體,又沒有放慢成長腳步的中國,就像是茫茫大海裡的救生圈,飄著飄著,漸漸成了離不開的衣食父母。

然而過去這幾年,不論在國際市場上多風光,幾乎每一家美國企業都在中國吃過不少苦頭。除了Google早在一○年就因為拒絕配合內容審查而退出中國,還有 臉書、推特始終敲不開中國大門,阿里巴巴在一三年帶起的「去IOE(指美國三大科技業者IBM、Oracle、EMC)運動」,可說是美國科技業在中國苦 難的開端。再加上史諾登事件的爆發,更給了中國政府「資安考量」這一個理由,將美國科技業拒於門外。

自此,IBM伺服器在中國市占率節節敗退,最終整個低階伺服器部門都賣給聯想。受到衝擊的不只有IOE三家業者,一四年中國政府明令禁止公部門採購微軟的 Windows 8作業系統,而後,隨著中國政府將產業發展重心轉向半導體,手機晶片龍頭高通無可避免成了第一大目標。一場反壟斷調查,就讓高通付出九.七五億美元的天價 和解費用。

一連串事件引發的效應是:英特爾入股紫光集團,並和北京清華大學合作技術開發;高通與中芯國際展開多項合作;還有惠普將華三通訊部分股權讓給清華紫光;思科與中國伺服器廠浪潮成立合資公司;一直到最近傳出﹁微軟中國﹂將改名﹁中國微軟﹂的消息,甚至讓百度取代Bing,成為Windows 10 在中國的內建搜尋引擎。

與陸企合作

不得不吞的保命丹

不論是投資、合資,還是出讓股權,甚至出讓關鍵技術,看來是中、美企業友好,實則是在幫中國將未來的競爭對手拉拔長大。然而這或許也是目前美企想要安穩在中國做生意,不得不吞下的保命丹。畢竟中國的地位,至今無可取代。

也無怪乎習近平此趟訪美,不論是IBM執行長羅梅蒂(Ginni Rometty)、馬克.佐克柏,還是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中、美共計三十家企業領袖難得共聚一堂,成就出這幅企業市值合計上看三兆美元的世紀大合照,可說是給足了習近平面子。

但這些科技A咖都清楚,當有一天中國企業更加茁壯,那才是真正的苦日子。因此表面上頻向中國示好,骨子裡已經加快腳步尋找﹁下一個中國﹂。而高喊數位印度的莫迪,就是最大的希望。

雖然對印度來說,至今三不五時停電仍是家常便飯,網路普及率更不到三成、交通也不便利,更不用說當地供應鏈的匱乏,還有各個邦聯語言複雜等諸多問題,就商業環境來說,明顯落後中國一大截。

但說到底,這無非就是一個去非洲賣鞋的故事。看在這些科技大廠眼裡,不到三成的網路普及率,說的正是近十億人的潛在市場,而且Google、臉書和微軟等 美國科技業者,顯然都比印度政府還要著急打造數位印度。可以想見,在這些大人物的助拳之下,印度的網路基礎建設勢必可以加速成長,而當網路順暢了,更大的 商機自然也會跟著來,屆時這些率先卡位的科技A咖,就可能會是最先受益者。

或許莫迪這趟美國之旅,不如留下世紀大合照的習近平風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確實帶回了扎扎實實的投資大禮,將數位印度願景,又往前推進一大步。

美國科技大廠送給印度的大禮微軟 1.要為印度50萬個村落建設低成本網路2.在印度建3座資料中心Google 1.預計要在印度400個火車站提供WiFi,預計明年底可先達100個站,

每天服務超過一千萬人

2.推出標準化低價手機計畫Android One Facebook 將免費上網計畫Internet.org推展至印度高通 設立1.5億美元的資金投資印度新創團隊Amazon 投資20億美元發展電子商務Cisco 加碼投資印度17億美元

撰文•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95

威士忌 台灣市場 銷售風向球

2015-12-14  TWM

國人近期鍾情於收藏威士忌,不僅品味卓絕,而且在收藏與投資上,造就出另一個無限商機。

撰文 賴偉峯 圖片 各品牌提供就在上周六,羅芙奧

台北二0一五年秋

季藏酒拍賣剛剛落幕,來

自新舊世界的老年分佳釀

與豐富的日本及蘇格蘭威

士忌品項,成交總額一舉

突破新台幣一億零六百萬

元,創下羅芙奧藏酒拍賣史上的新高紀錄。

事實上,除了鑽石等貴重寶石以外,台灣人對

於藝術品與酒類的購買能

力與投資眼光,也是世界聞名。除了上個世紀早

已成熟地發展出波爾多

指數、紅酒一百指數等

等,讓不少饕客在歡飲之餘,還能投資獲利,但近年來,酒界最熱門的標的物、獲利最兇猛的,並不是波爾多的五大酒莊,也不是布根地的香波丹,而

是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

(Single Malt Scotch Whisky)。

老酒庫存少身價百萬

台灣這十年來,在蘇

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區

塊中一直都在主旋律上,

我們是全球第三大(金

額)的蘇格蘭單一麥芽威

士忌消費市場,幾乎任何新的酒款發行,沒有通過

台灣市場與台灣玩家的支

持,就很難紅。

麥卡倫(Macallan)、蘇格登(Singleton)、百富(Balvenie)、格蘭傑(glenmorangie)、格蘭利威(Glenlivet)、詩貝(spey)

等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品牌

也在台灣經營出全球有目

共睹的成績。但其實市場

開始出現第一款單一麥芽

威士忌的時間,也不過在六十年前。當時的人們萬萬沒想到,也不過半個世紀,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市場會供不應求。

由於威士忌需要長時

間熟成,有部分酒廠沒嗅出這股趨勢,加上過去蘇

格蘭威士忌產業曾經陷入

過低潮(愛爾蘭幾乎整個

產業滅頂),因此三十年以上的老酒沒有太多庫存,

怎知這幾年全球威士忌大

熱,不少消費者爭相找老酒,因此高年分威士忌頓時洛陽紙貴。除了前述供

不應求、老酒難尋的因素

之外,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價錢飆漲,還有幾個因素不可不知。

首先,是威士忌陳放在桶中,每年會有二%等比級數的酒蒸發,這就是天使分享(Angel Share);

而越高年分酒液剩下越

少、庫存成本也越高。

第二個原因,是單一桶(Single Cask)的產品,每

桶裝瓶往往在一兩百瓶到

五百瓶之間(根據桶型與

年分而論),酒廠會逐一

在瓶身上註記桶號與流水

號,獨特而單一,喝完一瓶少一瓶,某些特別出色的年分與桶號,便成為藏家爭相收購的依據,例如

麥卡倫的珍稀系列一九四

六年分,拍賣場上便有台幣一一七萬元的身價。

獨特酒標成收藏對象

第三個因素,是酒廠關閉後的蒐集性。像是二

0一一年決定關廠、並將

原酒全數賣出的日本威士

忌酒廠輕井澤。輕井澤近年在拍賣場大紅,主因在

於他選用了日本威士忌少

見的美國白橡木雪莉桶,

卻不失日本威士忌酒追求

「清正和遠」的細緻度,

有明顯的油質感及厚重的

酒體。由於量少質優,且在酒標上極花心思,例如「能」系列的傳統鬼面具、

武士圖案的「侍」系列、

以黑底紅字書寫的「命

水」系列等,都是投資者

及收藏家追求的目標;因

此在此次的羅芙奧台北秋

拍中,三十年的侍系列便

一舉拍得一八八萬元的好

價錢。

此外,去年剛在中國大陸以一套「Dalmore大摩

星宿系列」拍得台幣一一

00萬元,號稱全世界最

貴的威士忌——產自蘇格

蘭高地的大摩威士忌,一年僅生產四套,非常愛惜羽毛,自然也與輕井澤威士忌一樣,各自增加了被收藏的價值,商機無限。

當然,這些稀有的單

一麥芽威士忌價格會一飛

沖天,除了酒體品質好、

威士忌本身具話題性以

外,網路盛行的耳語快速

傳播、以及拍賣公司與藏

家間默契拉拾酒價也都有

關係。既然有商機,自然就有投機,威士忌指數的投資也就應運而生。

威士忌指數應運誕生

金融業界眼見全球愛

酒人士都開始瘋狂威士

忌的收購,Scotch Whisky International公司便搶先在

二0一一年底於荷蘭推出

「全球威士忌指數」World Whisky Index·WWI),這

家公司收藏上萬瓶的珍貴

威士忌,在蘇格蘭有自己的儲存倉庫,每一瓶身價都在好幾千歐元之譜,提供全套服務,替有錢沒閒

的威土忌玩家、收藏家、

甚至是買家,專注在高單

價單一麥芽威士忌的收藏

與管理,並透過全球正夯

的單一麥芽威士忌的進出

買賣間獲取經濟報酬。

除了WWI之外,蘇格蘭威士忌指數(Investment Grade Scotch index·IGS) 也應運而生,這是由在威

士忌業界二十三年資歷

的Andy Simpson所成立,

他眼見單一麥芽威士忌

近年成長得不可思議,稀有老酒也越來越有價值,引起藏家不斷競逐,便與同樣做威士忌投資的Rare Whisk 101公司整合,架構了Rare Whisky Icon 100 Index(RWIcon 100)。

香港推出威士忌基金

RWIcon 100號稱是稀有威士忌之家,是全球酒

客、投資者、收藏家的新

標的,網站會先接觸供貨網絡、來源,並且詢問

專家了解這些威士忌的

估價,才公布網路指數。

因此他們的官網可以看

到RW麥卡倫指數、RW

輕井澤指數,甚至稀有威

士忌一百、兩百五、一千

等不同指數,以及威士忌

收藏家、威士忌投資者、

負面指數等等,可信度與準確度相當高。

除了這兩個知名的威

士忌指數外,香港Platinum Wines葡萄酒公司的首席執行官Rickesh Kishnani也

開設了全球第一個威士忌

基金,新加坡也有類似產品,未來在中國的中歐基金,鉅派也都在籌畫中,預計明年推出。

看來威士忌投資夯到

不行,或許你現在便不難了解,為何四處都在收購老酒,甚至連到傳統市場

都可以看到「老酒收購」

的攤位。

買自己想喝的收藏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

內知名威士忌收藏家表

示:「在知名的《Whisky Magazine》上長久以來都有一頁專欄,威士忌指數基本上是仿照標普500那種指數型基金而生。在過去

十年來因為許多人投資葡

萄酒,所以有這種指數型投資,把級數

酒的價格變化

做成指數,再

按照指數做投

資。」

這位威上忌專家也指

出:「指數在威士忌這塊

的問題在於:過度著重拍

賣場的價格變化,但沒有

辦法提出威士忌指標的標

的。例如同一年分的麥卡倫價格有上下變化,那麼

原因是什麼?不像葡萄酒

有年分與酒莊作依據,還滿單純的。目前看來僅是

投資威士忌人們的個人喜

好,但是對於指數型投資完全沒有意義,所以要操作威士忌指數,最大的問

題在於如何綁定標的?這

個跟葡萄酒很不同。」其實,收藏威士忌的另一個好處是,記得買自己喜歡且想喝的,萬一輸了指數,至少還有老酒在身邊,遇到人生值得慶祝

的時刻便開一瓶與朋友共

享,其中蘊藏的涵義是金錢絕對無法取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24

大讀世界 大戶出清對沖基金 投資風向轉

2016-06-06  TCW

紐約市公益維護官說,如果他們真的關心領退休金的人,不會未能兌現承諾,還收取高昂費用。

對沖基金業者表示,今年第一季,是對沖基金有史以來,表現最差的季度之一。

隨著對沖基金報酬萎縮,基金經理人開始認清現實:20%報酬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整個對沖基金界都聽到了這聲槍響。紐約市員工退休基金(Nycers)決定收回所有投資在對沖基金上的錢後,紐約市公益維護官詹樂霞(Letitia James)對該產業講了一句直接取自「占領華爾街」運動的話:「讓他們賣掉避暑別墅和私人飛機,把那些費用還給投資人。」詹樂霞四月說,對沖基金「即使出現投資虧損,也認為自己毫無問題。」如果他們真的關心紐約領退休金的人,「他們根本不會未能兌現承諾,還收取高昂的費用。」

績效令人失望

退休基金撤銷投資,爆贖回潮Nycers的對沖基金投資約為十五億美元,對管理三兆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業不算什麼。但業界擔心,Nycers的做法看來反映了一種趨勢。

研究機構對沖基金研究(HFR) 資料顯示,退休基金和其他大機構目前僅占對沖基金資產四三.一%,低於三年前的四七%。這些機構撤銷對沖基金投資,原因包括民粹政治(對沖基金經理人收取高昂的費用,因此累積鉅富,令許多人憤怒不已)和基金績效令人失望。

公開與對沖基金分

手的第一個大機構是

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

(Calpers),全球最

大的公共退休金系

統。Calpers二十個月

前宣布將撤銷對沖基

金投資,以求降低費用支出和簡化投資。

對沖基金經理人表

示,當時許多人認為

這會引發一波贖回

潮,但因為公共退休

基金董事會通常相當

慎重,贖回潮似乎到現在才要爆發。

麻州正在削減其退

休基金的另類投資

(包括對沖基全等),

並正敦促對沖基金降

低收費,連大型保險

公司如AIG和大都

會保險都已減少對沖

基金投資。

這種情況若持續下

去,將扭轉一股已

有十年之久的投資

趨勢。二〇〇〇至二〇〇二年間,網路泡沫破滅,但對沖基金在這段時期仍有不錯的投資報酬,因此吸引許多機構首次投資對沖基金。一些大學捐贈基金投資對沖基金有成(如耶魯捐贈基金),讓許多機構也積極投入。

研究機構Create-Research執行長拉詹(Amin Rajan)表示:「媒體把耶魯和哈佛捧為機構投資人模範。但它們具有投資高風險資產所需要的管理制度和技術,大型退休基金則沒有。」近年的情況是,在美國市場自二〇〇九年危機後的低點大幅回升之後,對沖基金開始顯得誘人。因為債券和股票都顯得昂貴,對沖基金看來是幾種不錯的投資選擇之一。

這種影響大幅改變了對沖基金業。HFR資料顯示,二〇〇〇年初,有三千一百零二檔對沖基金,共管理四干五百六十億美元資產,客戶多數為富有的家族。今年則有八千四百七十四檔對沖基金,共管理二兆八千九百億美元資產,客戶多數為機構投資人。

在這種成長態勢中,贖回行動看來微不足道:投資人去年第四季贖回十五億美元,今年增加到一百五十億美元。

但許多人擔心,情況還將惡化。對沖基金業者Third Point的羅布(Daniel Loeb)表示,今年第一季是「對沖基金有史以來表現最差的季度之一。」不過,趨勢並非一面倒。事實上,一些大投資人已增加了對沖基金投資。機構繼續投資對沖基金的關鍵因素,可能是它們別無選擇。顧問公司Mercer的全球投資研究總監克拉克(Deb Clarke)便說:「人們就是想要一些不同的東西:債券現在很貴,而股票也不便宜。」

收費站不住腳

低獲利高報酬,投資人失耐性對沖基金收費是個容易令人激動的問題。典型的收費是「二/二〇」:無論績效如何,每年收取相當於資產二%的管理費,另加投資獲利分紅二〇%。這種收費遠高於共同基金和大型退休基金可選擇的其他投資工具。

但隨著對沖基金報酬萎縮,這種收費看來越來越站不住腳,許多機構投資人正失去耐性。基金業者諾爾特(Ray Nolte)說,基金經理人開始認清現實二〇%報酬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但是,拉詹指出,降低收費可能解決不了對沖基金的問題。他說:「基金收費高,不代表你做了錯誤的選擇,只是你被剝了一層皮。但主要問題在於對沖基金未能兌現它們對投資人的承諾。」“Create-Research執行長拉詹指出,降低收費解決不了對沖基金問題,問題在,它未能兌現對投資人的承諾。”

撰文者奧瑟茲、蔡爾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91

超強臺風向閩浙沿海靠近 臺風二級應急響應啟動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7日從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獲悉,今年第1號臺風“尼伯特”(超強臺風級)目前正向我國逼近,中央氣象臺已發布臺風橙色預警。

中央氣象臺預計,“尼伯特”將於明天(8日)淩晨到上午以超強臺風的強度登陸臺灣花蓮到臺東一帶沿海,登陸臺灣後強度將明顯減弱;之後將穿過臺灣海峽向福建沿海靠近,並於9日早晨到上午以臺風級別的強度登陸福建龍海到連江一帶沿海。預計8-11日,受臺風影響,臺灣及華東6省市都將出現強風暴雨。在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的首個臺風中,“尼伯特”有望成為最強登陸臺風。

經應急會商和綜合研判,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7月7日8時30分簽發提升重大氣象災害(臺風)三級應急響應為二級的命令。

根據這一命令,中國氣象局應急辦、減災司、預報司、觀測司,氣象中心、氣候中心、衛星中心、信息中心、探測中心、公共服務中心等立即進入二級響應狀態,福建、浙江、江西、安徽、上海、江蘇、山東及有可能受影響的省局根據實際情況保持或調整相應響應狀態。

中央氣象臺介紹,臺風“尼伯特”7月3日08時生成,是今年生成的第1號臺風,這也是1949年以來生成時間第二晚的首個臺風。

據氣象專家介紹,“尼伯特”具有移動速度快、強度發展快、登陸強度強、陸地時間長、降雨強度大、影響範圍廣等特點。

移動速度快:穩定向西偏北方向移動,移速一度達到30公里/時左右,一般臺風移速為20公里/小時左右;強度發展快:5日白天強度快速發展,12小時內從臺風級加強為超強臺風級,6日晨繼續加強至17級以上;登陸強度強:登陸臺灣時強度將達超強臺風級(52-60米/秒,16-17級),再次登陸福建時強度將為臺風級(33-40米/秒,12-13級)。自1949年以來,在每年登陸我國的首個臺風中,“尼伯特”強度將是最強的;陸上時間長:登陸後經華東地區北上,陸上滯留時間近60小時;降水強度大:8-11日,臺灣、福建、浙江、江西、江蘇、上海、安徽等地可能有大暴雨,臺灣、浙江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局地有特大暴雨。影響範圍廣:將先後影響臺灣及閩、浙、贛、蘇、滬、皖等7省市,影響範圍廣。

 

今天下午1點鐘,“尼伯特”位於我國臺灣花蓮東南方大約35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北緯21.4度、東經123.6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7級以上(62 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15百帕,7級風圈半徑280-350公里,10級風圈半徑100-150公里,12級風圈半徑70公里。

中央氣象臺預計,“尼伯特”將以每小時15-20公里左右的速度繼續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變化不大,逐漸向臺灣東部沿海靠近,將於8日淩晨到上午登陸臺灣花蓮到臺東一帶沿海(52-60米/秒,16-17級,超強臺風級),登陸臺灣後強度將明顯減弱;之後將穿過臺灣海峽向福建沿海靠近,並於9日早晨到上午登陸福建龍海到連江一帶沿海(33-40米/秒,12-13級,臺風級),以後穿過福建,逐漸轉向偏北到北偏東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

受臺風影響,7日至12日,臺灣以東洋面、東海南部、臺灣海峽、巴士海峽、福建沿海將有9~12級大風,臺風中心經過的附近洋面風力可達13~17級以上;浙江沿海、長江口區、江蘇沿海、黃海大部、東海北部及南海東北部也將有7~8級大風,陣風9~10級。

8日至11日,臺灣、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和西部、上海、江西東北部、安徽南部、江蘇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暴雨,累計雨量有130~200毫米,臺灣西南部和東北部、浙江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局地有特大暴雨,累計雨量可達250~400毫米,局地可超過400毫米。太湖流域的面雨量80~150毫米,其中,浦東浦西區面雨量將有130~150毫米。

中央氣象臺7日下午還介紹了太湖流域降雨實況介紹及後期預報:

3月21日至7月6日,太湖流域大部累計降雨量有800-1100毫米,太湖流域中西部比常年同期偏多1-2倍。未來10天,太湖流域主要降雨時段將出現在10-11日和14-15日。受 “尼伯特”影響,10-11日將出現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14-15日,太湖流域有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過程。累計降雨量有80-110毫米,局部地區可達120-230毫米。

氣象專家提醒,未來三天,臺灣以東洋面以及東海海域將有狂風巨浪,以上海域作業的船只和人員需迅速撤離;臺灣、福建、浙江、上海、江西和江蘇等省市需做好防臺準備工作;臺灣、福建等沿海港口需做好調度、加固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同時,還需防範風暴潮與天文潮疊加對海堤、養殖帶來的不利影響。特別是臺風深入內陸後,會給華東地區帶來明顯降雨,太湖流域及長江下遊沿江地區需關註臺風帶來的降雨和前期汛情的疊加影響。

同時,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人員切勿隨意外出,應盡可能待在防風安全的地方,確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員及時轉移。當臺風中心經過時風力會減小或者靜止一段時間,切記強風將會突然吹襲,應當繼續留在安全處避風,危房人員及時轉移。相關地區應當註意防範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28

風向標丨全民運動時代,跑步是單大生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5/157446.shtml

風向標丨全民運動時代,跑步是單大生意
劉凡 劉凡

風向標丨全民運動時代,跑步是單大生意

從未來發展看,運動領域的機會將集中在比較新的“互聯網+”模式

導讀

體育運動這兩年從競技運動逐漸轉變為全民運動。早上打開微信朋友圈,經常被運動的朋友們發的帖子刷屏,很多人甚至出差都帶著跑步鞋。跑步、沖浪、穿越、攀巖……運動已成為中產階級新的生活方式。以前人們普遍把休閑時間花在飯桌上,現在逐漸轉變為相約打球、跑步、騎行。

單說跑步裝備可以分成很多塊,比如跑鞋、服裝、配件、跑步機、可穿戴運動檢測、出版內容、周邊等。在這個細分領域中,運動一族花錢最多的地方是運動裝備,包括跑鞋、服裝、配件、跑步機還有各種可穿戴產品如手環——很多人沒有專業跑鞋只有休閑鞋,卻也往往會擁有一個運動手環。

跑步機行不通,那就換條路走

從消費金額來說,國外的數據顯示,跑鞋占據了跑步市場的半壁江山。而中國的跑步人群普遍投入最多的是跑步機,整體市場比較小眾。2015年中國一共賣掉了140萬臺跑步機,按每臺平均3000元計算,僅有42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中國的家庭房屋面積與歐美國家相比要小很多,所以跑步機的市場前景要畫一個問號。

但我們的空氣質量常常堪憂,PM2.5很高時,往往就需要室內跑步機來代替戶外跑步。最近我們在看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跑步機項目,它的突破點很好玩,把跑步機做成折疊椅式,用時打開,不用了可以折疊起來收納。他們的構思在於,希望加強用戶在跑步機上的訓練量,用iPad與之連接,設置出很多不同風景的賽道,強化用戶體驗,這一類的公司很會抓我們這些跑者的心理,我們覺得這個項目可以接著往下看。

我們對國外運動領域最大的市場——跑鞋市場進行整體分析,將產品類型分成四類:功能性產品、時尚性產品、傳統風格的產品和創新性風格的產品。在傳統和時尚性領域,3~4年前基本上是阿迪達斯和耐克的天下,近些年來發生了巨變、今天在美國,阿迪達斯已經被擠到了第三位,被一家年輕的後起之秀超越。想說的是,看早期項目時,大家一定要重點分析它未來的發展格局,因為你吃的有可能是市場上不同的蛋糕。

從馬拉松產業看跑步裝備市場

2011年,中國舉辦馬拉松22場,2012年33場,2013年44場,2014年55場。同期,美國年均800~1000場,日本年均200場。2014年底,政府解除了體育賽事運營需要審批的環節後,2015年的1~6月,中國大陸地區已經舉辦了302場馬拉松,預計2016年能達到年1000場,發展非常迅猛。

從參加活動的人次看,跑步的人群基數非常大,平均每場馬拉松的報名人數約5000~20000人。很多朋友月均跑四個馬拉松,基本上每周末都在跑。據統計,2013年國內全程馬拉松的完賽跑者約16萬人次。以健康為目的的跑者約為5000萬人左右,保守估計也有2000萬~3000萬人。再對比一下美國的跑步人口,2013年約4200萬人,在美國的3億總人口數中約占14%,雖然中國體育運動的地區發展不均衡,但是達到全國8%的跑步人口還是很有希望的。

從跑鞋的銷量看,與跑者數量成正比關系,呈增長趨勢。跑者必備1~2雙跑鞋,跑鞋消耗速度較快,通常跑完500公里就要換掉一雙鞋,所以經常會看到這種場景:在一些馬拉松的終點,到處是被扔掉的跑鞋,而且都是高端跑鞋。這也是我們看好跑鞋市場的一個原因。 

我們給跑步者做一個人群畫像,年齡層次是25~45歲,中產階層,地域分布是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輻射,男性比女性多,但女性數量增長很快,國外女性跑者的數量大於男性,我們也很看好中國跑者領域的女性市場。

從行業角度看,跑者的所在行業包括金融、IT、媒體、法律等,基本上都屬於高凈值人群,因為他們有更強的意願為運動和健康投入時間和金錢,跑步看似不難,其實對專業性要求很高,不是看毅力、拼體力這麽簡單,不正確的跑步方式很容易讓人受傷。在美國,跑步教練的收入遠遠高於健身教練。

從跑步裝備看,資深跑者有比較豐富的跑步經驗,參加過馬拉松比賽的屬於高級跑者,他們跑步時愛用的電子裝備不是手環或者手機,而是均價3000元的專業電子手表。有1~3年跑步經驗的人為中級,將來以參賽為目標的中級跑者會越來越多。跑步市場不需要場館,擡起腿就能跑,所以跑步市場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跑步市場的產品涉及衣服、專業的襪子、跑鞋、手環、手表、甚至音樂,當然還有賽事和社交網絡。比如在瑞典一家做跑步襪子的公司做得非常好,僅一雙襪子就有100多款,我們還見過一些音樂創業項目,能檢測到用戶的心率,並根據相應節奏來匹配用戶最適合的音樂。基本上入門級別的跑者全身裝備大約要花費5000元,中級跑者的裝備均價約1萬元,高級跑者全身裝備則需要花費2~3萬元。 

最後,從未來發展看,運動領域的機會將集中在比較新的“互聯網+”模式,包括移動應用、垂直電商和場館運營。國外沒有中國這麽多的垂直電商,但線下門店分類很專業而細致,各自有清晰的用戶群,如自行車專賣、網球裝備專賣等。場館運營方面,目前國內70%的場館在高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手里,隨著國家政策的轉變與開放,會產生有很多創業機會。

文章摘自《投資人丨從0到1,如何投出偉大公司》 

本文作者劉凡,黑馬體育基金合夥人湖南湘潭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學士/MBA。沙丘資本、創業公社聯合創始人,清華大學中國創業者訓練營創始團隊,美國女性商業領袖組織C200獎學金會員。已投資Uhut喲哈、彩球、郁金香運動、IT桔子等近百家企業,其中多家企業已登錄新三板。

11 (1)

運動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17

CJ風向標轉換 VR“熱輻射”加速從硬件向內容遷徙

“從沒見過哪屆CJ(ChinaJoy)像對今年的VR那樣去重視一個細分領域。”一位連續在ChinaJoy布展多年的遊戲人陶武對記者感慨。

第一財經記者從主辦方獲得的統計顯示,7月30日展會第三天,入場人次創下歷屆單日之最,首次突破10萬,達10.8萬人次,比去年同日增長2.7萬人次。各VR展臺前排長隊等候體驗的場景告訴人們,這其中很多觀眾是奔著VR去的。而且接連3天舉辦全天候的VR論壇,從開發者、內容生態聊到投資,這種濃墨重筆在ChinaJoy上還是第一次。

借CJ東風,索尼剛剛宣布旗下PS VR即將於10月全球發售,繼HTC Vive和Oculus後又在玩家心中掀起一波設備熱潮。但VR遊戲火熱背後的冷思考也現身CJ論壇。比如微軟Xbox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謝恩偉就對此“潑了盆冷水”,並呼籲理性看待VR。他認為,VR設備昂貴的價格、技術成熟度導致的體驗缺陷,以及缺乏強勁內容等,讓VR遊戲成為被炒作的概念。

在與記者提到目前VR遊戲的短板時,索尼互動娛樂(上海)有限公司總裁添田武人連說了3個“內容”,予以加重語氣。在遊戲圈從業十幾年的資深遊戲人閆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行業現在普遍沒有吃透VR的遊戲性,可玩性不強,都圍繞著硬件在投資布局,接下來風向將吹到內容端研發。

現場:23臺PS VR布展仍排長隊

VR的火熱讓今年的ChianJoy成為英特爾、英偉達、AMD等傳統CPU和GPU廠商間接“秀肌肉”的舞臺。

在上海浦東嘉里中心酒店三層通往ChinaJoy展館的區域,英特爾單獨設立了一個場外展臺,標誌性的藍色渲染著現場布景,但它展示的卻是兩款與英特爾並無直接關系的VR設備HTC Vive和Oculus Rift。與主展館里各VR展臺前的等候長隊相比,這里排隊體驗VR遊戲的人相對少很多。

英特爾何緣為他人做嫁衣?“(遊戲)還是很流暢的,很明顯英特爾是想通過VR遊戲展示自己的CPU性能。”一位剛體驗完一款VR射擊遊戲後摘下HTC Vive頭盔的資深玩家陳亮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因為與傳統的PC遊戲相比,沈浸式的VR遊戲對電腦的刷新率、計算速度等要求更高。該展臺並未布置索尼PS VR,因為後者並不像HTC Vive和Oculus Rift需要連接PC使用,而是連接PS4遊戲主機。

展館內索尼PS VR展臺前是另一翻場景。開展第一天,提前在官網上預約體驗的玩家排了兩條長長的隊,臨時的“散客”並沒有機會加入進來體驗現場的這23臺PS VR。記者註意到,當天展館內排隊人數最多的,大多是VR廠商的展臺。

ChinaJoy開幕前夕,索尼互動娛樂日本亞洲執行副總裁織田博之在上海宣布了一個令PS主機玩家興奮的消息。10月13日,中國將與美國、歐洲和日本市場同步發售PS VR。這更多是針對全球現有的4000萬PS4主機用戶。

與其他VR展臺大多展示動作射擊類、賽車跑酷類遊戲不同,三七互娛VR展臺讓玩家體驗的是一款密室劇情遊戲。7月份,這家公司剛剛斥資1000萬元入股上海一家虛擬現實內容研發公司天舍文化,展臺上體驗的這款密室遊戲就出自天舍。此前3月,三七互娛投資加拿大VR遊戲開發商Archiact。在國內多數廠商還熱衷於硬件開發時,這家公司將布局放在了內容端。

硬件的狂歡?

近期,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遊戲Pokemon Go火爆全球,讓一度低靡的任天堂股價坐了一次暴漲後又回落的過山車。阿里巴巴投資的美國增強現實公司Magic Leap創始人羅尼·阿伯維(Rony Abovitz)在最近舉行的淘寶造物節上也首次面對中國媒體,謹慎地揭開了旗下這款神秘產品的面紗一角。

但與技術上更難的AR相比,VR行業無論從資本還是市場看,顯然更火熱。在易觀分析師賀婕看來,這和業內習慣稱的VR三大廠(指索尼、HTC、Facebook旗下Oculus)的產品推動有很大關系。

HTC Vive、Oculus Rift均在今年上半年發貨,兩者價格分別為799美元(約合人民幣5215元)和599美元(約合人民幣3910元),這個價格對於中國玩家來說已經算是高位。索尼PS VR的人民幣2999元售價更具優勢(帶攝像頭和Move動態控制器的精品套裝價格為3699元),但玩家需要先有一臺PS4主機。想玩HTC Vive和Oculus Rift的用戶更是需要配置一臺性能超強的PC,這又是一筆大花銷。

AMD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潘曉明在ChinaJoy上稱,現在全球有超過14億臺電腦,但只有不到1300萬的電腦被業內認為是能看VR,能比較順暢地適配VR的,這個比例還不到1%。“怎麽樣降低顯卡的費用,讓廣大PC用戶能夠促進VR的普及?是我們考慮的一個問題。”

除了價格,眩暈感是很多玩家猶豫的另一個因素。“從普通的計算機應用到VR的計算機應用,基本上對於圖形處理器的速度要求是提升7倍。”英偉達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在ChinaJoy論壇上說。一般,普通遊戲計算機渲染大概在60赫茲,達到每秒60幀的速度時,遊戲體驗會很流暢;但是在VR遊戲里,90赫茲是一個起點,達不到這個標準,人會容易產生眩暈感。

本報記者體驗HTC Vive和Oculus Rift等幾款VR頭盔發現,一旦像跑酷、賽車等畫面高速運動的VR遊戲玩得時間稍長一些,就會感到輕微頭暈。相比,射擊類遊戲體驗稍好一些。

一位擁有PS4和Xbox One的上海遊戲發燒友劉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他暫時不會去買VR設備玩遊戲,一來價格比較貴,二是遊戲是否有足夠吸引力,還有待觀望。一向不惜在遊戲上下血本的他這次選擇謹慎。

內容是短板

“內容、內容、內容。”ChinaJoy前夕,在談到國內VR市場的缺口和短板時,中文十分流利的索尼互動娛樂(上海)有限公司總裁添田武人連說了3個“內容”。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索尼方面正在積極與中國主管部門溝通送審,想以最快的速度讓這些VR遊戲內容進入中國市場。

同時,索尼也與國內遊戲開發商在談,計劃用一個名叫“中國之星計劃”的扶持方案幫助國內中小開發商和獨立制作人,希望看到一些中國原生的VR遊戲誕生。另一頭,據HTC虛擬現實新技術部副總裁鮑永哲稱,HTC針對小制作團隊推出了一個“Vive X加速器計劃”,目前已向開發者發布7000套套件,幫助他們孵化內容。

但目前,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文化部的雙重審核制度讓這些外資廠商必須去和時間賽跑。自去年夏天監管層廢止此前已實施長達15年的主機遊戲禁令至今,索尼PS4(主機)和PS4 Vita(掌機)已通過審核的遊戲數量分別為35款和14款。那些基於PC的國外VR遊戲軟件,在中國同樣面臨著送審工序。

另一個擺在VR遊戲內容面前的是國內制作團隊的缺口。“之前國內幾乎沒什麽人研發主機遊戲,如果一上來就跨步做主機的VR遊戲,邁得太大了。”閆亮說。他是一位在上海遊戲圈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做過從端遊到手遊,從制作到運營幾乎所有環節的資深人士。但對於VR遊戲,他和團隊眼下仍持觀望態度,“下周去北京和一個研發團隊聊聊(合作開發VR遊戲)這事。”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現在行業內可以說都還沒有吃透VR的遊戲性,內容更多的是展示性的,可玩性不強,而且分散的硬件平臺讓研發團隊陷入選擇困境。

易觀分析師薛永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VR廠商最終拼的是生態,生態中硬件的價格走勢未來必定會下降,系統、內容、開發者、應用商店等將構成一個綜合實力的比拼。“當用戶規模真正起來後,盈利模式是靠道具收費還是內容售賣,到時候會水到渠成,但現在這個行業的熱度有些虛高。”

一個來自行業的預測是,等到2020年時,VR的出貨量就會像PS4主機那樣流行。但在這個樂觀預測背後,留給整個行業生態各“物種”去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29

數字營銷並購迎新風向 資本變現路徑解密

近幾年,A股市場各類熱點題材的並購重組呈井噴之勢,繼電商、遊戲等可變現領域成一片紅海之時,賺錢的數字營銷領域接力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而如今資本偃旗息鼓、並購重組監管升級,數字營銷領域的並購將面臨新的風向,逐利的資本市場也更看重轉型之後的成效。

2015年可謂是數字營銷領域並購重組的爆發年,該概念指數也在去年兩次股災之後迎來“第二春”,接力牛市創出歷史峰值。而紛呈複雜的並購轉型之中,“真轉型”與“偽概念”難以辨別。“2016年下半年並購節奏將趨緩,拼概念的公司將逐漸暴露,且隨著業績對賭期限到來,轉型不成功的現象或許將在2017年集中爆發。”利歐數字總裁鄭曉東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相較有些公司在盲目並購之後落得“一地雞毛”,目前也有“真轉型”的上市公司借力數字營銷領域獲得業績上的大幅增長。鄭曉東認為,數字營銷的盈利核心是流量變現,未來可通過技術提高流量運營效率,並擴大流量內容的範圍。

並購風向將變

“既能賺錢又有行業增長空間。”當互聯網領域的電商和遊戲已在資本市場成一片紅海之勢時,2013年資本市場將目光投向可以變現的數字營銷領域,並於2014年、2015年陸續通過並購重組將大量標的證券化。而如今資本偃旗息鼓,優質資源逐漸稀缺,並購重組監管升級,具有高估值、高溢價特點的數字營銷並購之路又將走向何方?

資本市場與數字營銷領域的頻繁“親密接觸”是在2014年,彼時不管是傳統公關公司還是跨界轉型的上市公司都逐步開始了切入數字營銷領域的資本運作。原主營傳統泵制造業務的利歐股份(002131.SZ)兩度出手斥資近10億元收購聚勝萬合、氬氪集團和琥珀傳播等3家數字營銷公司;同為跨界轉型的明家聯合(300242.SZ)也分別於當年的3月份投資雲時空科技11.36%股權、8月份投資掌眾信息12%股權、9月份100%收購金源互動,從而布局移動數字營銷領域。

類似的並購在2015年則呈現出井噴之勢,科達股份(600986.SH)以29.43億元一口氣將百孚思等5家數字營銷公司收入囊中;天龍集團(300063.SZ)在去年收購的基礎上再拿下北京智創剩余的80%股權,並參股北京優力,之後又拿出13億收購煜唐聯創100%股權;利歐股份也繼續發力,宣布以37億元收購對萬聖偉業、微創時代和智趣廣告,隨後又陸續參股秀視智能、碧橙電商和熱源網絡等數字營銷領域公司。

對於數字營銷為何如此獲得資本市場青睞,鄭曉東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為數字營銷是一個賺錢的市場,而A股市場有利潤指標;其二,2013年-2014年,整個中國互聯網發展迅速,當時中國網絡廣告規模每年增速在50%以上,之後移動方面也迅速增長,使得整個數字營銷領域的範圍可以擴得非常廣。

“最開始大家可能主要是尋求一些比較大的公司並購,之後觸角便逐步向各個細分的領域延伸。”鄭曉東認為,在數字營銷領域的並購過程中,第一要通過把脈行業的發展趨勢去尋找業內優秀的並購標的,第二最好每個細分領域精選一家標的,這樣方便把新並進來的業務和原有業務做有機的整合。

隨著資本市場蜂擁湧入數字營銷領域,行業優質資源也逐漸變得稀缺。“其實到2016年業內成規模的,比如利潤在5000萬左右的公司幾乎很少了,現在有點似乎回到了當年遊戲行業的狀態,未來更多拼的是大家的整合能力、對行業的敏感度、對未來新方向的把握能力,再拼利潤、拼規模的可能性比較小了。”鄭曉東認為,2016年下半年數字營銷的並購或許會遠遠低於2015年下半年,行業並購方向也可能會轉向海外優秀資源,並將會在內容方面有所發力。

而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以來針對非公開發行和並購重組的監管不斷升級,具有高估值、高溢價特點的數字營銷並購之路似乎也並不如從前那麽順暢。

“過會的難度會增加,有些上市公司可能就因此調整方案或者放棄並購重組;原來不管什麽樣的公司都會去並購,現在監管層的趨勢更多是希望上市公司能明確落實並購標的的業績承諾能否兌現,這也讓並購標的的估值有所下降。”鄭曉東也深感行業並購風雲將變,並分享利歐股份監管趨嚴後的並購思路稱,利歐股份已儲備了逾20億元並購基金,未來希望選一些好的方向而規模不大的公司做投資,等2-3年後其發展成一個比較大的公司之時,再通過各種資本市場的形式和上市公司產生更多化學反應。

解密盈利路徑

瘋狂並購之後落得“一地雞毛”的例子在A股市場並不鮮見,如何在魚龍混雜的上市公司並購中尋得“真轉型”標的成為價值投資者一大關註點。作為互聯網企業商業化的最主要選擇,數字營銷領域又是如何變現的?

據統計,目前A股涉及互聯網營銷概念的上市公司共有33家。Wind概念指數中的互聯網營銷指數在去年兩度股災之後,於去年9月2日開始迎來“第二春”,並於去年12月28日創下歷史新高,期間漲幅為96.70%,而同期上證綜指僅為11.59%。其中有3成概念股漲幅超1倍,7成個股漲幅超50%。

概念被火熱炒作之下,不排除一些意圖拼概念、有市值管理需求的上市公司也通過資本運作進入數字營銷領域。那麽在魚龍混雜的並購之中如何辨別上市公司是“真轉型”還是“偽概念”?“可以從客戶端、媒介端和內容端三個方面去了解這家公司是否真的在合理或者持續高速的增長。”鄭曉東認為,如果有一些500強的客戶或者代表中國新經濟發展的客戶,且每年都有20%-30%新客戶引進,代表這家公司被行業所認可;在媒介端則是看投放的渠道是否涵蓋目前的發展趨勢;內容端主要以業內知名獎項的獲得為衡量標準,由此判斷作品本身是否獲得業界肯定。

當然,轉型不順利的上市公司也將在時間的檢驗中逐步被暴露。鄭曉東表示,有些上市公司切入數字營銷領域之後並未對股價帶來影響,可能之後就更換轉型方向,轉向一些新的熱點概念,這類公司相信會在2016年下半年越來越多;資本市場切入數字營銷行業的時間主要在近兩年,業績還在對賭期,如果業績不達標或者整合不順利、創始人離開,則可能面臨轉型失敗,這種或許在2017年會集中爆發。

不過也確有“真轉型”上市公司在進入數字營銷領域之後,業績獲得較大幅度的增長。利歐股份在2014年正式進軍數字營銷領域之後,凈利潤同比增長221.34%,其中收購標的並表對業績貢獻較大,當年漲幅在33家概念公司中位居首位,目前市值也位居行業前列;天龍集團則是完成了向互聯網營銷行業轉型之後,該公司2015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898.58%,成為上市後出現首次大幅增長。此外,明家聯合、吳通控股(300292.SZ)等近兩年的業績增勢也不俗。

“數字營銷的盈利模式在過去10幾年都是流量變現,利歐股份目前經營的核心也是流量變現,只是流量的範圍可能會更廣泛。”鄭曉東以利歐股份這一具體案例分析稱,原來可能是簡單的代理模式,將流量轉賣給客戶,現在則是將流量通過技術手段切割賣給不同的細分領域,提高了流量運營效率,由原來做基礎的利潤轉變為通過精準定位客戶做更多的利潤,“還需要不斷擴大流量的範圍,從之前簡單的幾個媒體,擴展一些行業的價值窪地,從線上到移動到內容各個不同的方向,如娛樂內容是一個趨勢,通過資本合作來變相獲得廣泛的流量”。

對於數字營銷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鄭曉東認為,數字營銷行業面臨兩個紅利,一個是數字設備的持續擴大,一個是大家在數字設備上的停留時間越來越長,這意味著廣告主的預算將從傳統媒介向數字設備方面轉移;未來行業內容端則是趨向細分化,針對不同客戶群體進行精準定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