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此前鬧得沸沸揚揚、導致特斯拉市值蒸發20億美元的S型車失火案,特斯拉的CEO Elon Musk終於坐不住了,出面對此作瞭解釋:
他表示:
半掛車上掉下來的一個不規則金屬部件看起來是罪魁禍首。
....
S型車的車主在車載安全系統的指導下成功離開高速,將車停好,隨後安然無恙的離開汽車。起火源於車輛前部的電池模塊(整輛車共有16個類似模塊),但車內的防火系統將其限制在了前部區域。電池組內部的排氣孔將火焰引向車輛前方的道路,遠離車身。
....
值得注意的是,電池處的火焰被內部防火系統限制在了前部的小範圍。火情並未蔓延到乘客所在的部位。
如果是一輛傳統的汽油車在高速上遭遇類似的事故,那結果將糟得多。通常一輛汽油車保護的鋼板要薄得多,這是的輸油管或油箱很容易遭到破壞,這經常會導致整輛車的燃燒。相比之下,我們(S型車)的電池組的能量僅相當於郵箱的10%,且被分散至16個電池模塊,相互之間設有防火裝置。因此,造成破壞的程度僅相當於同類汽油車的1%。
全國駕駛數據顯示的很明顯:據NFPA數據,全美每年有15萬輛車輛著火,而交通部數據顯示美國人合計平均每年開3萬億公里。這相當於每開2000萬公里就有一輛汽車著火,而特斯拉的數據是每1億公里有一輛車著火。這意味著你駕駛普通汽油車遭遇火情的概率是駕駛特斯拉的5倍。
Musk在最後表示消費者無需懷疑駕駛電動車的安全性。
更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公司還公佈了一封與出事車輛車主的溝通郵件。在郵件中,出事車主表達了對特斯拉的讚賞。
該車主表示:
我也是個投資者,不得不說我所觀察到的的反應讓我對電動車的未來非常的支持。
特斯拉股價應聲上漲,經歷前兩日的大跌後,特斯拉股價收盤上漲4.43%。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李澤楷是此次競拍中唯一的「門外漢」,但其電訊業背景也是其最大優勢,未來汽車的智能化需要跟電訊業整合。
10月11日,美國能源部舉行的菲斯科汽車債務拍賣會中,中國投資者扮演了主角,最後亞洲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贏得標的。
美國電動汽車企業菲斯科公司在其運營的6年期間從未盈利過,一年前已經被迫停產,其做出多種融資努力後,於今年5月宣佈無力償還債務。菲斯科走向末路的根源是內部管理混亂,管理層的分歧甚至導致了創始人之一的亨裡克·菲斯科離開。
但這並沒有阻擋中國投資者的興趣,最近一年先後有五家汽車企業與其接觸,開出價碼洽談收購事宜。萬向集團旗下的VL汽車公司和王曉麟的美國GTA汽車公司走到了最後,參與了10月11日的競拍,但最終不敵李澤楷的私人投資公司——太平洋世紀公司。
環保汽車GTA公司創始人王曉麟團隊為競拍菲斯科做足了準備,競拍失敗當晚,王遺憾地說:「在李先生(李澤楷)志在必得的投標策略下,GTA和萬向均決定放棄繼續跟進。恭喜李先生!感謝GTA和朋友們支持!」
李澤楷是此次競拍中唯一的「門外漢」,但其電訊業背景也是其最大優勢,未來汽車的智能化需要跟電訊業整合。李澤楷的商業邏輯是,把汽車和IT軟硬件集合,打造新的商業帝國。他認為IT已經超越了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的範疇,「軟硬件結合是IT業未來的趨勢,特別是移動服務,比如雲計算。」
作為新汽車的嘗試者,新能源汽車企業更加注重智能化技術,電動汽車行業的領軍者特斯拉計劃三年內打造一款「自動駕駛車」,亨裡克·菲斯科在掌管菲斯科公司時也曾嘗試和電訊商合作。
菲斯科成了香餑餑
菲斯科在2007年成立,因其增程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產品定位紅極一時,去年春季其債務危機出現前的資產評估高達22億美元。
但其第一款產品Karma充電式混合動力跑車在推出後並沒有獲得市場認可,拖累了菲斯科的下一步計劃。這款售價高達10萬美元的車型,在2011年上市後的一年多里只賣出了2450輛。菲斯科持續虧損,最大的負債是一筆來自美國能源部的1.68億美元貸款未償付。
今年3月,菲斯科創始人之一亨裡克·菲斯科被迫出走。不久,菲斯科公司宣佈無力償還美國能源部的貸款,政府派出的重組建議團隊接管菲斯科公司。
不過,中國汽車企業卻對這家垂死的公司充滿興趣,先後有吉利汽車[微博]、東風集團、北汽集團、萬向集團派出團隊前往美國菲斯科調查,進行出價評估。不過前三者在接觸的過程中先後退出,萬向集團旗下的VL汽車公司和美國GTA公司走到了最後。
10月11日美國能源部舉行拍賣會前夕,萬向集團美國公司總經理倪頻仍然頗有信心,他表示:「我們對菲斯科的立場沒有變。」
但李澤楷的加入改變了倪頻設想的軌跡。早在今年5月,被迫出走的亨裡克·菲斯科與李澤楷進行了接觸,表達了希望重新掌管菲斯科公司的意願。菲斯科此舉經過深思熟慮,李澤楷資金雄厚,而且對菲斯科汽車關注已久,早已經是其投資人和股東。
李澤楷帶著其私人投資公司太平洋世紀公司的投資團隊對菲斯科汽車進行了更加詳盡的調查,本身具有的優勢全面蓋過了其他競爭對手。一位瞭解到菲斯科債務拍賣會狀況的汽車分析師表示:「李澤楷沒有給其他競拍者機會,報價高到其他競拍者無法接受。」
10月14日,本報記者致電李澤楷香港公司相關部門,但並沒有獲得收購價格和收購相關事宜的信息。
上述分析師認為,李澤楷至少在兩個方面具有優勢:一是除了償還債務外,對菲斯科的出價遠高於其他競爭者。按照此前報價,大部分競價者喊出2000萬美元上下,最高報價為德國投資公司 Fritz Nois AG開出的2500萬美元,但李澤楷一開始就標出了2500萬美元至3000萬美元;二是李澤楷聯合了菲斯科的創始人亨裡克·菲斯科競拍。
要下一盤大棋?
菲斯科在2011年4月推出了第一款產品卡瑪,能在純電力驅動下行駛80公里,其後依靠混合動力可行駛403公里,百公里加速時間為5.9秒,最高速度201公里/小時。
不過,菲斯科的核心技術僅在於車身製造,底盤、混合動力控制系統、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來自於合作方量子技術公司,菲斯科只有使用權。這也成為不少洽購者最後退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以資本運作著稱的「小超人」李澤楷這次卻有其背後的商業邏輯:李澤楷在通訊行業征戰多年,其可以利用掌握的IT、通信技術和資源進軍汽車電子化和智能化,同時也為IT產業找到新的出路。
據相關信息顯示,李旗下的電訊盈科和香港電訊,主要經營業務是提供本地、流動及國際電訊服務、互聯網接駁服務、互動多媒體及收費電視服務、出售及租賃電訊設備,以及提供電腦、工程及其他技術服務,投資及發展系統整合、網絡工程以及與技術相關的業務。
對於IT業的發展,李做出了明確的判斷,他認為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都已經過時,軟硬件結合才是IT業未來的趨勢,特別是移動服務,比如雲計算。在不久前其贊助的「2013滬港台青少年IT夏令營」上,李澤楷演講稱:「我要提醒你們,搜索和社交網絡已經用爛了,你需要看得更遠。」
李澤楷對移動互聯有敏銳的嗅覺,今年4月結識網龍首席財務官胡澤民後,就投資了網龍旗下的手機程序平台「91無線」,4個月後獲益超過4倍。他也看到了汽車廠商和電訊結合的新商業機會,比如德國大陸集團已經與電訊設備商思科Cisco達成協議,共同開發汽車自動駕駛。
與菲斯科的結合,是李澤楷探索IT業未來和汽車互聯化的一個嘗試。互聯網過去10年改變了世界,但並沒有在傳統產業創造出足夠多的價值。汽車廠家也在為產品加載移動互聯而努力,但其缺少IT式思維,目的往往為了多賣車,利益主體停留在汽車廠家自身;但互聯網思維更加開放,它的終端模塊可能是為了給客戶一個工具,在產業鏈條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管理和供應鏈。
在新式的車聯網思維看來,汽車的移動互聯包括物聯網、傳感器、云計算、大數據,需要傳統汽車廠家與其他技術擁有者進行碎片整合。未來的汽車將先後進入兩個階段:汽車自動駕駛以及車輛之間互相「對話」的數據傳輸。
李嘉誠歐美投資路線
李澤楷近年進行私人收購主要集中在移動互聯及保險業務上,去年底收購荷蘭國際集團(ING)的港澳及泰國壽險業務,收購菲斯科後,李澤楷跟隨其父李嘉誠進軍歐美的路線也逐漸顯露。
李嘉誠主導下的家族收購今年以來加速了歐美投資,其中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249億港元的四宗歐洲收購,此舉被成為「李嘉誠西進歐美抄底的路徑」。
今年6月,李嘉誠斥資9.43億歐元(約97億港元)收購荷蘭最大的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Afvalverwerking B.V;2011年,李嘉誠長子李澤鉅以24億英鎊收購了英國最大的自來水供應及污水處理公司之一N orthum brian水務;去年又以6.45億英鎊收購英國天然氣公司。
不過,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主要經營港口、地產、零售、基建、能源和電訊為主業,海外收購也以電訊和能源為主要目標,2012年其以9億歐元和1.25億美元收購了電訊公司Orange的奧地利和以色列業務;2010年,李嘉誠以91億美元從法國電力集團收購了英國電力網絡業務ED F Energy的電網資產;更早的時候李澤鉅完成了對英國「兔子」電訊公司的收購。
電動汽車目前市場化推廣的最大難題是充電樁欠缺和標準難以統一。據美國IHS信息諮詢公司預測今年全球電動車快速充電站為5900座,明年可達15200座,到2020年可達199000座,但日本、歐美各國的標準各不一樣。
李氏家族在電訊和電力上的「西進」可為李澤楷的「未來汽車」提供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支持。儘管菲斯科有便捷的充電技術,第一款產品卡瑪的優勢在於只需在110伏、220伏或240伏的插座上完成充電,但有電網的配合仍然是其市場化的關鍵。
創建於2003年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Tesla Motors)無疑是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高科技企業。10年來,對它的質疑聲不斷,而它也負債多年,直到2013年一季度才實現盈利。但它因為極具實力的產品、卓越的領導人和精益求精的運營理念日益得到越來越多用戶和投資人的認可,重量級人物如谷歌創始人佩奇及布林等都成為特斯拉的主要投資人。2010年6月,特斯拉上市,融資2億美元。這是自1956年福特上市後第一家上市的美國汽車公司。目前,它的股價再創新高,達到166美元/股,而且上升的勢頭幾乎不可遏制。
特斯拉雖然生產汽車,但從誕生伊始就和其他汽車企業截然不同。除了得名於19世紀發明交流輸電的美國天才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沒有安身於汽車企業的傳統地帶,而成立在世界最負盛名的高科技中心加州硅谷。今天的特斯拉,主要生產純電動汽車和其電動驅動系統(powertrain),擁有員工3000人,車型包括Roadster、S型和X型三款,年產量約為2萬餘台。
雖然和汽車行業的巨頭相比,特斯拉的規模實在不值得一提,但它在不遠的將來會給汽車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深刻變革,並會親手葬送這已興旺近150餘年的傳統工業。無論有多少對特斯拉的負面報導,這一趨勢不可避免。特斯拉汽車的故事是激進式創新成功引領朝代變革、同時顛覆強大的傳統產業的最佳案例。
領袖雄才大略 志向高遠
特斯拉的總裁和創立人之一艾倫·穆斯克(Elon Musk)生於南非,後移居美國,在常青藤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商業和物理雙學位,後到斯坦福大學攻讀應用物理學博士,但很快放棄學業,開始了創業歷程。其先後創立了大名鼎鼎的PayPal、空間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現任總裁和首席技術總監)、提供太陽能的企業SolarCity(現任董事會主席)和特斯拉汽車。
在商業界,穆斯克是一位罕見的奇才。首先,他立志高遠,早在大學時期,他的目標就是讓電動汽車代替傳統汽車,從而緩解人類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同時,他還積極推進人類探索火星的計劃,希望實現火星移民並在這個星球上安靜離世。不僅如此,穆斯克同時也腳踏實地、作風穩健,並對技術和產業發展具有與生俱來的深刻洞察力。他很早就看到汽車產業有向電動化過渡的大趨勢,於是創立了特斯拉。雖然激進式的創新直接挑戰維繫了百多年並規模巨大的汽車產業,穆斯克此舉風險極大,但卻義無反顧。擁有清晰戰略定位的穆斯克把特斯拉當作一家IT公司來經營,並把電動汽車作為一項高科技產品而非汽車來規劃。他在2010年更將總部和最核心的電動驅動系統研發部搬到了斯坦福科技園,硅谷的最核心地帶,與Facebook、惠普和帕洛阿爾托研發中心PARC比鄰。正因為具備這些優勢,穆斯克才能在5年內打造出一款性能優異的電動汽車,成就奇蹟。而且,他全力創新,迅速將技術升級換代,以求儘早打入主流市場。
在運營理念上,穆斯克穩健謹慎,不驕不躁。當產品供不應求時,他沒有盲目擴大生產,而是進行效率優化,以達到高利潤率。中國企業多好做大做強,陶醉於在媒體上創造出一些虛幻的大數字。而他堅持做小做強,步步為營。同時,他對技術精益求精,對產品細節盡心盡力,力求完美。為此,他在2010年獲得汽車行業總裁創新家大獎,表彰其帶動全球汽車產業的前進。
當然,強將手下無弱兵。穆斯克的團隊也出類拔萃。技術總監斯圖貝爾(Straubel)是全球電動驅動技術的頂尖人物。生產總監帕辛(Passin),管理過多家世界知名工廠的生產,經驗極其豐富。設計總監霍茲豪森(Holzhausen)曾推出過多款流行車型。三人都是世界頂級人才。
產品精益求精 品質超群
其實,電動汽車的概念由來已久。美國天才工程師特斯拉早在1882年就提出原始模型AC Motor,而特斯拉公司的第一款車型Roadster就基於這個理念。從概念上來看,電動車有著傳統車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如低污染、低成本、簡單方便等。所以,各大汽車公司多年來也不同程度地嘗試電動汽車的研發。早在1996年,通用就推出電動車EV1,但續航短、外觀差,被迫在1998年停產。其他公司如日產(Leaf車)和雪佛萊(Volt車)也都早於特斯拉推出電動車,但其產品一直都有嚴重的性能缺陷,如續航能力差、難以充電等,無法在主流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豐田的油電混合型汽車解決了續航問題,但動力系統複雜,成本高。
依仗穆斯克對技術的深刻洞察力,特斯拉突破了技術上的核心障礙。他堅持採用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和與其他電動車不同的微電池晶片的超規模疊加技術,實現了單次充電就可續航5小時行駛400公里,而且可以高速充電,半小時電量過半,超過普通智能手機。電池的更換也方便快速。另外,特斯拉的電動車加速極快,甚至超過高端跑車。動力轉化率高達88%,超過傳統車3倍。其在防撞測試中也獲最高分。
也就是說,特斯拉在綜合性能上極其出色。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給特斯拉S型車打出了99分,是過去6年中汽車類別的最高分,以前只有凌志LS600才獲此殊榮。環保其實是個偽命題,很少人真正會因為環保理念而買車。用戶青睞特斯拉只是因為它性能超群。穆斯克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一直的目標是做最好的汽車,而非最好的電動環保車。
為使產品性能卓越,穆斯克一直遵循非常謹慎的產品推出戰略。用少於25%的生產能力運作,以確保運作的高效和產品的高質,不惜讓用戶等貨兩年。這種精益求精的產品戰略成績驕人。第一款車Roadster在2006年就被《時代週刊》評為當年最佳創新。其後的S型轎車則被更多家汽車雜誌評為最佳,並贏得若干大獎。S型車在2013年一季度已售出5000台,成為北美最暢銷的電動汽車,遠超雪弗蘭的Volt和尼桑的Leaf。
建立生態系統 引領朝代變革
每個產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革。在變革中,原有的領袖和技術被淘汰,市場格局被顛覆,整個產業重新洗牌。一般而言,這種變革都是由技術的激進式跳躍而引起的。在高科技產業,這類變革頻繁發生,成為各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無論承認或接受與否,百多年的汽車產業目前就面臨這樣的朝代變革,而特斯拉即是這場浩大的產業革命的核心推動者。
其實,特斯拉電動車不僅是電池驅動這麼簡單。它的真正意義是完成了汽車從人工到智能化的根本轉變。汽車被穆斯克變成了一個可載物的移動終端。S型17英吋的觸摸顯示屏就是它的中央控制單元,從此對汽車的操控就可如控制一台平板電腦一樣,功能的升級通過互聯網瞬間悄然完成。可以說,特斯拉車完成了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雙重激進轉型,它使得智能化生活的核心平台呼之慾出。這樣的激進式創新必將顛覆現有汽車行業的根本格局。
穆斯克深知他面對的不只是幾個汽車企業,而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產業生態系統,包含汽車商、石油商、供貨商、服務提供商、銷售商和眾多相關的利益群體。單憑一己之力去顛覆此萬億價值的產業無疑如螞蟻撼樹。而且,電動汽車的使用需要相關配套產品和服務系統的完善。所以,引領朝代變革單靠高質量的電動車遠遠不夠,需要打造一個完全嶄新且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為此,穆斯克實施了一系列氣魄宏大的戰略。
首先,他從配套的充電系統入手。穆斯克深知,如依賴第三方,一定會導致整個產業發展的嚴重滯後。因此,他很早就創立了太陽能源公司SolarCity,打造自己的充電站體系,以實現電動車的長途旅行。充電站內還提供快捷的換電池服務。此網絡從北美開始鋪開,並於2013年下旬向歐亞擴展。更令人驚嘆的是,穆斯克計劃讓特斯拉的用戶終生免費使用這些充電服務。
此產業生態系統的另一個關鍵參與者是汽車維修和服務商。穆斯克也不靠外援,完全自己去建立此體系。而且,他要求自己的服務部門不以盈利為目的,完全是全心全意地服務用戶。同時,他決定擺脫傳統的汽車經銷商,建立自己的直銷網絡。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不願讓它們的猶豫帶來滯後,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環節在傳統汽車產業中最為腐敗和低效。穆斯克決定將它們從新一代的汽車行業生態系統中一勞永逸地去除。
建造新的產業生態系統,其他汽車商的參與同樣至關重要。從長遠來看,其他電動車品牌的成功會讓特斯拉車更有說服力,而且多個品牌推廣電動車比單一品牌更有效。因此,他一開始就把其他汽車公司視為合作者,而非競爭者,並不想顛覆它們,而是引領它們一起過渡到更先進的新產業模式中。為此,特斯拉和奔馳、克萊斯勒和豐田等都進行深度戰略合作,並計劃開放自身的充電網絡,為其他電動車用戶也提供終生免費充電服務。
當然,打造一個嶄新的生態系統還需要新產品能夠從高端小眾迅速擴展到主流大眾市場。這需要迅速而持續的產品創新和高超的市場營銷手段。這兩點,穆斯克都做到了。他推出新產品很快,目前已開始研發續航800公里的電動車。同時,穆斯克充分利用口碑效應。特斯拉的全球用戶們,其中包括很多社會名流,都情緒高昂地在互聯網、電視及其他媒體上誇耀自己的汽車。這是成本最低但最有效的廣告,而通用和福特僅在2011年的廣告投入就高達50億美元。
打造獨特商業模式 無人匹敵
特斯拉車作為第一款真正的智能車代表著一個嶄新的產品類別。因此,特斯拉不僅僅是汽車企業,而更是高科技企業。這個獨特的身份就要求特斯拉打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其實,真正的激進式創新往往都需要相應的商業模式創新來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特斯拉既是一個激進式產品創新,也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模式創新。
特斯拉獨特的商業模式最顯著的特徵是,同時扮演整車生產商和核心部件供應商兩個角色。也就是說,它不但推出自己的品牌和其他車競爭,還作為原始設備生產商(OEM)向其他汽車製造商,如克萊斯勒、奔馳、豐田等,提供電池驅動器的核心部件和電力驅動系統,並允許它們使用自身品牌銷售這些部件。2010年,特斯拉幫豐田打造其電動越野車RAV4EV的技術平台,也為奔馳A系列電動車E-Cell提供驅動系統。無論哪家電動汽車獲得成功,特斯拉作為OEM都將獲得豐厚的利潤。當然,特斯拉打造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更是為了幫助其他汽車公司進行轉型,以此迅速擴大此新興市場,早日改朝換代。
穆斯克在新的商業模式中力求消除傳統汽車行業運作的巨大缺陷。首先,它的維修服務和展示店分離,而且不為盈利,以確保它們向用戶提供最佳服務。
另外,它不依賴中間商,通過自己的展示室和互聯網直銷汽車。其銷售人員僅是為用戶提供服務,而非壓榨利潤。而且,作為高科技企業,它的銷售店遵循類似蘋果和星巴克的風格。目前,特斯拉在美國12個州擁有16家直銷店。在美國其他州的擴張則受到法律約束。特斯拉正在充分發動民眾的力量敦促立法者改變陳舊的法律而允許汽車商進行直銷。
特斯拉商業模式的另一個特點是從高端小眾用戶群入手,然後推出低價車型,快速下移進入主流市場。此戰略在高科技產業非常普遍,但在汽車行業卻相當罕見。這種定位策略對於推廣激進式創新非常有效,出身於高科技行業的穆斯克深諳此道。他正在積極研發3萬美元價位的第三代汽車,面向大眾市場。
總之,特斯拉獨特商業模式允許它既生產自己的汽車,也扮演OEM的角色。同時,它還自己建立充電站、服務中心、直銷渠道等新生態系統的各個核心板塊。這種商業模式為用戶提供了真正意義上的整體解決方案,也消除了所有現有體制中的低效和弊病,其創意和效率都是前所未有的。
內外兼修 前景輝煌
當然,特斯拉的成功也有外界因素,可謂時勢造英雄。因為全球民眾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奧巴馬政府在2009年後大力支持電動汽車。所以,特斯拉的成功同樣得益於政府的補貼和貸款。同時,它在2013年初的盈利也借助於出售空氣污染信用點所獲得的巨大利益。但因為其產品的卓越性能,即使不靠政府補貼,特斯拉也可有足夠資金順利生產第三代車。而且,隨著配套設施和服務的進一步完善,特斯拉稱霸天下只是遲早的事。
另外,特斯拉還擁有很多隱性實力。它目前的工廠年生產能力高達40萬台。它還至少擁有8億美元現金,足夠支持若干核心戰略的推動,如X型的研發和超級充電網在美歐的擴張等。同時,目前特斯拉的產品主要都在美國本土銷售,但在面積小、油價貴、環保意識更強的歐洲和環境污染日趨惡劣的亞洲,特斯拉的市場前景更為燦爛。到目前為止,特斯拉在歐洲已有13家展示店和維修中心,而且數目還在不斷上升。
當然,更重要的是,特斯拉還有一位卓越的領袖。在他的帶領下,特斯拉成就霸業指日可待。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
日前,豐田汽車董事長內山田武公開表示,研發氫氣車的承諾不變,眼前任務是讓氫氣車在十一月舉辦的東京汽車展登場亮相,遠一點的目標就是明年搶先推出二○一五年份新車款。 不只是豐田,通用汽車和本田也剛在七月宣布協同研發氫氣車;福特、日產及戴姆勒(Daimler)則是在年初就已經談妥策略聯盟,預計二○一七年量產。各家車廠一波波的動作昭示,沉寂多年的氫氣車研發正捲土重來,最主要的原因來自從年初紅到年尾的電動車效應。 自從今年第一季電動車新貴特斯拉(Tesla)創下十年來首次獲利紀錄,高價車也有高買氣的消費風激勵同業信心。豐田美國區部門副總裁哈斯達特(Chris Hostetter)就說,在找到降低研發成本的前提下,氫氣車零售價可望定在五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比具有同級續航力的特斯拉還便宜。 產業雜誌《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指出,氫氣車曾是前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Bush)時代的優先發展項目,但燃料電池生產成本卻遠高於電動車使用的鋰電池,尤其關鍵觸媒白金價格飆漲,當時原型車至少要價一百萬美元。降低白金用量、減少電池組裝配瓶數等成為研發關鍵,豐田的低價之鑰應是開發平價陶瓷當觸媒,成本得以驟降。 充氣站數少,成拓展障礙 不過,儘管解決頭號難題,《科技評論》進一步提醒,充氣站數少得可憐,也是拓展市場的一大挑戰。 氫氣車不像電動車一樣,可以先在家裡充飽電才上路,因此,對充氣站的需求相對高出許多,但是目前全美國卻只有十座。對此,產業機構凱利藍皮書(Kelley Blue Book)分析師奈洛(Jack Nerad)的建議是,在現有加油站內增設充氣設備,不失為廣布充氣站的速成做法。 全球各國政府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管制碳排放標準日趨嚴格,對發展氫氣車的廠商而言,這一點亦是一大誘因,尤其是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不久前才公布最新分析結果,氫氣車生產過程中所製造的碳排放量,不僅整體而言比電動車少,更不到一般汽車的一半。 氫氣車的動力來自燃料電池:藉由白金引發氫氣釋放電子,將化學能轉為電能,推動氫氣車行進,過程與電動車一樣安靜無噪音,而且唯一的排放物是水。至於氫氣來源,目前仰賴天然氣裂解而成,未來若能改由風力或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接手分解程序,將更有益生態環境。 |
| ||||||
坐進特斯拉(Tesla),車內的寧靜會讓你忘記,座位底下有七千顆筆記型電腦電池正在工作。這種全新的架構,不僅給一向難以打入傳統汽車業的台灣廠商,開了一扇新門;也重擊了全球五大車廠的老前輩們,是時候換換腦袋了! 1.電動馬達(富田電機)電動馬達,取代內燃機引擎(1)空間加大傳統汽車內燃機引擎動力系統吃掉車內至少40%空間,Tesla以放在車尾的電動馬達,取代引擎與汽油箱,整台車體前後均有行李箱空間,行駛中安靜無聲。(2)加速時間短少了引擎的排檔設計,電動車不須換檔,從靜止加速到時速60英里(逾96公里),僅需4.2秒鐘。 2.電源轉換器(台達電)電池連接線組(F-貿聯)7,104顆電池,取代汽油箱省油費Tesla電動車底盤放置7,104顆筆記型電腦用的鋰離子電池,取代汽油燃料。整個電池組重量將近700公斤,占了整台車重量近一半。Tesla電動車充飽電一次最高行駛超過420公里,成本約為汽油費的30%。 3.減速齒輪組(和大工業)再生煞車系統,連停車也可以充電節能省電車輛行駛時會產生動能,一般汽車在煞車時靠摩擦力,把動能轉化為熱能而浪費掉。Tesla電動車的再生煞車系統,透過轉動中的車輪帶動發電機,把煞車時的動能轉回電能後蓄入電池,連停車時也可以充電。 4.觸控面板(F-TPK宸鴻)17吋觸控面板,取代汽車中控台(1)無按鈕設計傳統汽車的中控台放滿按鈕及旋鈕,操作空調、多媒體、行車模式等功能,Telsa幾乎無按鈕,改由一片約等於2台iPad面積大小的17吋觸控面板,一根手指就能操控所有功能。(2)智慧連網中控台觸控面板像一台超大平板電腦,可隨時連網,並內建Google map。 5.儀表板貼合(奇菱科技)液晶螢幕,取代傳統儀表板整合雜亂的儀表板資訊不需要傳統汽車儀表板的引擎轉速表、溫度表、排檔桿檔位等資訊,液晶螢幕顯示的,是汽車時速、電池資訊等功能,功能性與便利性大幅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