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知老人青睞醫養結合 險資加快布局高端養老社區

等待四個多月之後,黃本新拿到了泰康之家申園的鑰匙。此前,黃本新在一家外資的養老機構生活,今年3月合同到期之後她沒有續約而是選擇申園作為今後養老之處。

2016年7月18日,泰康人壽斥資43億興建的國際標準大型綜合醫養社區——泰康之家·申園在上海松江正式投入運營。黃本新和其他100多位老人們一起,成為申園首月入住的居民。

作為高端養老社區,泰康之家面向的是“三高”老人:高級知識分子、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高幹人群。當機構養老成為這一代中國老人養老的重要選項之時,像黃本新這樣的高凈值人群對養老機構有哪些期待,養老機構又該如何滿足這些需求?

高知人群偏愛醫養社區

相比於傳統觀念依賴的“養兒防老”,選擇高端養老社區的居民,更尊重子女的獨立生活性,偏向自理養老。記者實地調查時發現,這些老人經濟實力比較強,對養老護理、專業性有著更高的要求,而且非常看重養老社區醫療服務的水平和便利性。

泰康是保險行業首個投資養老實體的企業,泰康之家•申園是其在長三角區域布局的首家旗艦醫養社區,全部建成後可提供2200戶養老單元,容納約3000位居民入住。

隨著申園開業,泰康養老社區將在運營管理、服務流程、醫療配套、建築規範、人員培訓等方面形成統一標準的服務運營模式,逐步完成在全國八大城市的規模化、連鎖化運營。

85歲的同濟大學教授王素琴和老伴也是申園第一批居民,她選擇申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看重申園配套建設的康複醫院。像其他大齡老人一樣,看病成為他們居家養老所面臨的最大困難。由於醫生不能上門就診,通常老人們小病在社區醫院就近治療,大病則要到三甲醫院排隊等號,耗時較長,拖累、捆綁家人或保姆。

“以前我們生病住院滿兩個星期,醫院就要求必須出院,我們就只好重新找醫院,找醫生看病和換醫院對我們來說非常艱難的事情”,王素琴說,現在申園里就配套一家醫院,將來可以用醫保卡老年卡,還有三甲醫院的綠色通道,這些可以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對於高齡老人來說,醫療護理是和吃飯一樣重要的事情,但現實中醫療供給卻是養老產業中的一大痛點。近年來,養老機構總床位缺口逐漸收窄,但結構性短缺沒有緩解。我國各類養老機構達4萬多家,但真正具備醫療服務能力的只有20%左右,可滿足老年人醫療護理及文娛需求的中高端養老機構床位供給嚴重不足。

泰康人壽副總裁兼泰康之家CEO劉挺軍介紹:“養老體系真正的成功是做好醫療服務的定位,改變傳統醫療人才的思維定式,泰康養老社區就是要將傳統的以疾病治療為核心轉變為以預防康複為核心,將醫療和養老有機結合起來。”

像北京的“燕園”一樣,申園將泰康養老社區創新的“醫養融合”、“文化養老”、“一家社區+一家醫院”等特色服務逐一在上海落地,並以美國CCRC持續照護體系為藍本,為入住的老年居民提供安全、健康、尊嚴的退休生活。申園養老社區規劃獨立生活、協助生活、專業護理、記憶障礙四個基本業態,在此基礎上,配建具備二級資質的老年康複醫院,並計劃在2016年底運營。

康複醫院以康複醫學和老年醫學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全科診所24小時響應,方便居民就近看醫。圍繞高齡長者的健康需求,由醫生、護理師、康複師、營養師等人組成“醫養融合工作小組”,提供從“預防—治療—康複—長期護理”閉環整合型醫養服務。

從“燕園”“申園”的客戶群來看,泰康所推出的這種“醫養融合”的養老模式在高知人群接受程度非常高。

在運營一年的泰康燕園養老社區,北大知名學者錢理群教授、中央電視臺前副臺長陳漢元先生等社會知名人士先後入住,引發社會廣泛關註。根據對泰康燕園社區的居民調研,其中院士、高知等人群、企業高管等人群占75%,高知高管人群占到社區居民的七成多。

對泰康申園養老社區簽約客戶的統計顯示,客群依然呈現為高知、高管人群占主流的特征,其中不乏有高級知識分子、外交大使、國家公務員、企業高管等,擁有大學(專科)學歷及以上的居民比例高達66.2%。

記者在申園開業現場與這些老人交流時發現,當錢不再是規劃養老生活的最大的制約因素時,他們願意在更年輕時進入設施完備的高檔養老社區生活。

還不到七十歲的王阿姨已經決定和老伴7月末就搬到申園來住,雖然申園的費用比其他養老社區要貴,但考察一圈之後,王阿姨還是選擇了申園。她對記者表示最看重兩點,一是有配套的醫院,二是居民的知識層次比較高,大家在一起生活會有共同語言,不會孤獨。

“我們遲早都是要進養老院的,早來還可以趁著身體好的時候多享受這里的生活,否則等生活不能自理了,再好的設施對我們也沒什麽用了”,王阿姨說。

王阿姨夫婦選的是申園社區一間60平米左右的房間,兩個人每個月的花費1.3萬左右,王阿姨的老伴說,“這就等於把我們兩個的退休金交給泰康來做養老費,還是可以承受的”。

機構養老提供的養老服務也獲得入住居民的認可。入住泰康燕園養老社區的居民、北大知名學者錢理群教授曾公開表示:“我將書房搬到養老社區,要在這里安心寫作。”錢教授入住燕園不到一年時間便又出版了新書《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談心》。

險資布局高端養老社區

截至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22億,預計到2020年,該數字將達到2.48億,占總人口17.2%。同時,失能老人數量持續增加,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總數已達4023萬。

龐大的老年群體一方面對中國社會提出了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也孕育了新的商機。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在7月18日的申園開園儀式上表示,養老產業是今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醫療、養老、健康、文化已經被國家發改委列入2025服務業發展規劃的重點行業。

保險資金與養老產業具有天然的相關性,最近幾年隨著保險行業的飛速發展,保險資金也加快了布局養老產業的步伐。泰康人壽董事長兼CEO陳東升認為,險企投資醫養產業具有三大優勢:一是擁有長期的資金優勢;二是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三是業務模式能夠實現產業協同發展。

醫療與養老的融合是資源整合的過程,重資產投入會帶來規模影響力。目前,泰康在全國醫養實體總投資已達203億元、占保險業總投資1/3,歷時9年,先後完成了北京、上海、廣州、三亞、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八城養老社區布局,地上總建築面積逾128萬平米,全部建成後可提供1.3萬個養老單元。

養老產業與醫療健康行業密不可分,在全國布局養老產業的同時,泰康近年來著力投資醫療產業,形成了“保險+醫養”新型醫療養老服務體系。

除了北京燕園、上海申園配套的康複醫院之外,泰康還控股南京市仙林鼓樓醫院,攜手南京大學、鼓樓醫院建設醫、教、研一體化醫學中心;聯手同濟醫院,建設泰康同濟武漢國際醫院;在北京小湯山打造集“創新研發、臨床應用、高端診療”為一體的生命健康城。

陳東升說,泰康的戰略是以大健康為核心,圍繞保險、資管和醫養三大核心業務推進,其中戰略協同的核心是醫養。在醫養領域,泰康做的是商業不動產的投資,不再僅僅是提供虛擬的與生老病死相關的金融方案,而是提供可以落地的一流醫養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51

保險業半年變局:險資運用收益率下滑 另類投資配置“居首”

保險業上半年保費增長“戰果斐然”,與此相對應的是並不如意的投資成績。

7月28日,保監會上半年數據通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8812.82億元,同比增長37.29%,增幅較上年同期上升18.02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受資本市場一季度急速下挫和費用上升影響,上半年保險業經營效益較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下降,但較一季度有所改善。預計利潤總額同比下降54.05%,降幅較一季度略有收窄;行業資金運用收益率2.47%,同比下降2.69個百分點。

同時,以另類投資為主的“其他投資”在這幾年的持續攀升之後,終於在今年上半年末一舉超越占比不斷下降的債券,成為了保險資產配置的第一大類別。

中短存續期產品新規後勁足

保費增勢延續,但結構化分化越發明顯。上半年保費總體增勢明顯,尤其是壽險業務高速增長,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1761.02億元,同比增長45.02%,增幅同比上升23.75個百分點。

其中,新單業務同比增長69.55%,增幅同比上升32.87個百分點。普通壽險和健康險業務大幅增長,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7504.41億元和2359.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9.45%和89.37%。

更令人關註的是今年3月規範中短存續期產品新規實行後的影響。對此保監會統計信息部統計管理處調研員、副處長段海洲告訴《第一財經日報》:“3月份起新規開始實施,要求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立即停售,存續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滿3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銷售規模在3年內按照總體限額的90%、70%、50%逐年縮減,3年後控制在總體限額的50%以內。新規出來之後,這類產品的規模呈現下降趨勢,上半年比一季度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從單一公司的數據來看,基本上也是較去年同期呈現負增長。”

單月數據顯示,4月份中資壽險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主要是萬能險)為974.7億元,相比於3月份的1844.1億元環比下降47%,部分險企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甚至出現零增長和負增長。

段海洲還分析:“目前,銀保渠道仍占五成,業務占比呈現回升態勢。”他強調:“當前資本市場情況下,中小保險公司產品的銷售規模在下降,目前來看各家公司大都符合監管規定。”

段海洲預計:“上半年,保險公司預計利潤總額1055.86億元,同比減少1241.99億元,下降54.05%,降幅較1季度收窄1.24個百分點。截至上半年末,全國保險機構200家,較年初增加6家。其中,保險集團公司11家,保險公司16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2家,其他公司4家。”

“其他投資”首超債券成第一大配置

自從2012年保險資金運用範圍大幅放開後,另類投資占比就處於持續穩步上升的過程中。保監會數據顯示,以另類投資為主的“其他投資”在這幾年的持續攀升之後,終於在今年上半年末一舉超越占比不斷下降的債券,成為了保險資產配置的第一大類別。

針對另類投資,段海洲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投資端,整個上半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低利率的環境下股市低迷,對投資有比較大的影響,包括銀行存款、債券等固收類的收益同比都在下降;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占比下降,保險公司也在調整自己的投資配置策略。而在另類投資部分,一些公司在積極尋找高收益產品,從數據上看是略有增加的。”

保監會上半年數據顯示,其他資產今年上半年末余額為4.3萬億元,在保險資金運用余額中占比34.22%,而債券余額則為4.21萬億元,占比33.49%。這也是其他資產首次超過傳統的資產配置“老大哥”債券,成為新晉的保險資金第一大配置品種。

廣發證券分析師曹恒乾表示,由於目前尚未披露其他投資的具體科目,但從其他幾項資產的界定來看,銀行存款、債券和股票基金基本是保險公司最傳統的配置,因此可以先將其他投資的增長當做保險公司對另類資產的配置。就目前的趨勢來看,其他投資的占比和配置情況正在逐步向上,這意味著另類投資規模也潛在增長。

從上市險企的財報披露來看,另類投資通常指傳統的股票、債券和現金之外的金融和實物資產,包括基礎設施債權計劃、股權投資計劃、不動產投資、理財產品、信托計劃等。

多名保險資管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邊是低利率和資產慌,股債兩市均“不給力”;一邊是負債端穩步上漲的保費收入以及依舊不低的資金成本。秉承多元化配置的理念,另類投資無論在品種和收益率上都是不錯的選擇,也是投資重壓之下的必然選擇,之後也會成為保險資金持續青睞的對象。

保監會數據顯示,上半年保險公司實現資金運用收益2944.82億元,同比減少2160.30億元,下降42.32%。資金運用收益率2.47%,同比下降2.69個百分點。銀行存款和債券余額合計實現收益1428.92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6.19億元。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實現收益241.44億元,同比減少2612.10億元。

平安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繳文超表示,由於競爭以及費率逐步市場化因素的影響,保險公司的負債成本實際上是呈上升趨勢,而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債券的收益率曲線進一步平滑,保險資金將繼續尋求多元化投資渠道,固定收益轉另類和權益投資趨勢將繼續。

不過,另類投資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風險和挑戰。一名保險資管人士對本報表示,一方面低利率和資產荒對另類投資其實也有影響,優質、規模大的項目愈發成為稀缺資源;另一方面,一些收益較高的項目背後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因此,對於另類投資,一些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已在尋求轉型。泰康資產副總經理、基礎設施及不動產投資中心董事總經理李振蓬曾公開表示,自2006年以來,行業所做的保險資產債權投資計劃、“名股實債”股權投資計劃屬於高信用等級私募債類業務,這些業務在當時加杠桿的周期中,適應了投資人、融資主體和經濟發展的需求,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和壯大。而在目前的去杠桿周期、風險逐漸暴露、高信用企業收緊債務融資、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傳統的債權融資產品生存空間收窄。

李振蓬表示,另類投資未來將由債權投資模式轉為股權投資模式,由看重主體信用轉為看重以專業資產管理能力為基礎的資產信用,由註重規模轉為註重質量效益,實現業務可持續性,增強盈利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60

炒股一年顆粒無收 3650億舉牌險資“白忙活”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30/1026642.html

7月28日,保監會對外公布的數據讓上半年保險資金的業績出爐。一如外界所料,盡管1.88萬億的增量保費讓保險業的增速仍然保持著高達37.29%的增速,然而投資收益卻出現大幅下降,其中上半年保險公司預計利潤總額為1055.86億元,同比下降54.05%,實現資金運用收益2944.82億元,同比減少2160.30億元,下降42.32%。

___.thumb_head

7月28日,保監會對外公布的數據讓上半年保險資金的業績出爐。一如外界所料,盡管1.88萬億的增量保費讓保險業的增速仍然保持著高達37.29%的增速,然而投資收益卻出現大幅下降,其中上半年保險公司預計利潤總額為1055.86億元,同比下降54.05%,實現資金運用收益2944.82億元,同比減少2160.30億元,下降42.32%。

事實上,隨著萬寶之爭成為今年上半年資本市場最惹人眼球的大戲,那些去年下半年激進舉牌A股公司的險資,它們一年以來的收益又是如何,也成為市場關註的焦點。

《華夏時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獨家獲得的數據顯示,到去年年底一共有10家保險公司累計舉牌了36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余額是3650億元,占整個保險資金運營的余額的3.3%,平均持股比例是10.1%,涉及的36家公司中有21家是藍籌股,投資余額占全部被舉牌股票的93%。

而記者也通過對31家上市舉牌公司股價統計發現,八家保險資金去年的舉牌成本到現在並沒有獲得可觀收益,相當比例的股價還出現下跌,這也使得這些舉牌資金面臨長期被套的風險。

險資下的“註”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2015年之前相比,保險資金在A股市場上的投資風格變得激進,尤其是被業界視為資本大玩家的保險新秀如安邦、前海、富德生命、華夏等,而目前寶能旗下前海人壽所面臨的風險也最令人關註。

“無可爭議的事實是,在萬科管理層與寶能系資本已經鬥到膠著狀態時,一年前寶能控股的前海人壽動用的萬能險和傳統保費兩大險資至今還處於安全邊際,但是隨著萬科的複牌持續大跌,絕大部分浮盈已經被抹平。剔除交易成本和傭金費用,前海人壽投資萬科一年來能給投保人帶來的收益幾乎沒有,而作為地產股風向標的萬科股價下一步是漲是跌也難以判定。”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

記者了解到,在寶能系對於萬科持股已經超過25%時,寶能系一共動用超過400億資金,剔除9個資管計劃面臨爆倉風險後,去年此時寶能系動用前海人壽的保險資金作為先頭部隊,共斥資104.22億元,其中包括萬能險賬戶保費資金79.6億元和傳統保費資金24.62億元。根據公開披露,截至去年7月11日,前海人壽持股萬科比例達到5%,成本價在15元左右,一年後萬科股價曾跌破17元。

“就這一百多億保險資金的安全邊際來說,還沒有觸發投資浮虧風險。不過,由於萬能賬戶和傳統賬戶都有基本2.5%的保底收益,估計前海人壽在去年大規模發售保險產品時給予投保人的預期收益還是比較高的,寶能系在忙活了一年之後,今年能夠給投保人的收益應該不會很高。這對於寶能系的資金運作來說,還是帶來了很大壓力。”上海一家私募機構合夥人高傑受訪時指出。

截至今年6月,保險資金對於二級市場股票的熱情已經大大降低。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險資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余額合計16959.44億元,占資金運用余額的比例為13.50%,較一季度末下降0.53個百分點,較年初下降1.68個百分點,實現收益241.44億元,同比減少2612.1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曾經的舉牌大戶之一中融人壽因償付能力不達標被保監會勒令暫停投資業務,成為險資瘋狂舉牌後首家因資產狀況不良而嘗“苦果”的險企。繼保監會對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做出進一步限定後,業內預計,此前的險資舉牌潮將很難再被複制。

舉牌亦有因

顯然,高現金分紅的公司是最受保險公司青睞的。

“投資端的舉牌至重大影響采用權益法核算,在賬面上能提高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但是要覆蓋負債端的成本,仍然需要分紅等現金流入。”國泰君安分析師劉欣琦指出。

在劉欣琦看來,保險公司投資房地產公司不僅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回報,而且具有前瞻性:通過參與房地產經營或者加強與房地產公司合作,尋找好的不動產項目,擴大投資性房地產的占比。

“我國目前保險資金不能開展貸款業務,可選擇的投資品種不足,實踐上形成約四分之一的保險資金存放於銀行。在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不斷放開的監管背景下,抵押貸款的放開是個前瞻性的方向,並且隨著我國資產證券化進程的推進,保險公司在投資資產證券化產品上,如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有望取得突破式發展。”劉欣琦指出。

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教授許謹良分析稱,保險資金具有長期負債經營風險,因此中國保險資金的投資原則必須遵循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而對此監管部門的態度也很明確。“對於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的股票,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一方面加大股權投資是今後一段時期國家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支持資本市場發展、降低宏觀經濟杠桿的大方向,這是一種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要對少數公司舉牌行為可能引發的風險保持警惕,防止投資激進所帶來的流動性和期限錯配等潛在風險。”在今年兩會期間舉行的一行三會新聞發布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就如是稱。

  • 華夏時報
  • 張喜威
  • 胡金華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67

公募首單險資“借殼”:中原英石更名太平基金

泛資管時代,公募牌照已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8月23日,新晉保險系基金公司中原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原英石”)正式更名為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太平基金”)。與此同時,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太平資產”)在完成收購後又對太平基金進行了增資擴股,截至目前持股約15900萬股(據Wind數據),持股比例70%。

這是中國保險業首次通過並購方式絕對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換句話說,太平基金是保險公司首次“借殼”公募基金。作為經營不善的被“借殼”對象,在行業擴容的大背景下中原英石的轉讓價格顯然不低,無論較去年中原證券的擬轉讓價格及年初同城的金元安順出讓價格均有溢價。

基金業首單保險“借殼”

在被中國太平保險集團(下稱“中國太平”)子公司太平資產收購後,中原英石一如預期般更名為太平基金。

7月26日,證監會發布公告稱,核準太平資產收購中原證券持有的34%、安石投資持有的32%中原英石股權,轉讓完成後,三大股東持有中原英石的股權結構分別為太平資產66%、中原證券17%、安石投資17%,對應的出資額分別為1.32億元、3400萬元、3400萬元。

證監會還核準中國太平的基金管理公司實際控制人資格。由此,這一交易行為成了中國保險業通過並購方式絕對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首單。換句話說,這是保險公司通過“借殼”而不是新設基金公司的方式拿到了公募基金牌照。

在證監會核準之後,太平資產正式入主基金公司。8月23日,中原英石發布公告稱,公司中文名稱由中原英石變更為太平基金,並已按有關規定在商務部、工商局辦理完畢相關變更登記手續。與此同時,太平基金註冊資本由人民幣2億元增加至人民幣2.27億元,2700萬元增資額由太平資產全額認購。由此,太平資產持股15899.08萬股,持股比例增至70.04%。

同一天,中原英石還發布了三份高管任職公告。董事長湯海濤、總經理宋小龍、副總經理金芳均自2016年8月22日起在太平基金開始正式任職。

三人中,湯海濤、金芳均來自中國太平。公開資料顯示,湯海濤2013年7月加入中國太平,歷任太平資產市場部總經理、北方項目事業部總經理、產品開發部總經理;太平養老投資總監;太平資產市場總監等職務。

金芳更是在中國太平旗下平臺任職超過13年的老臣。自2003年7月加盟中國太平以來,歷任太平人壽投資部副總經理兼投委會秘書、太平資管運營保障部副總經理、市場服務部總經理、金融市場事業部總經理。

有別於從“總部”空降而來的兩位,宋小龍則是外部招聘引進。投研出身的他,先後任職於富國基金、長信基金。他在富國基金時,從基層做起,先後擔任高級研究員、基金經理、投資部總監擔任投資部總經理;2012轉會長信基金後擔任了長達四年的副總經理,分管投研工作。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總經理畢竟是主持日常事務的人,而保險公司的資管部門跟公募平臺還是有差別的,招聘有經驗的公募管理人應該更適合公司的發展。“選投研出身的人擔任總經理,這說明太平基金定位應該是業績主導,像上海的匯添富、北京的華商基金差不多都是走的這種模式。而行業內也有一批基金公司走的是銷售主導模式,依靠強大的渠道銷售能力,即便業績不好,基金照樣大賣,基金公司的盈利能力始終強勁。”

在這位業內人士看來,收購案完成後,太平系人員入主是必然。早在今年2月份,中原英石就發布公告稱,總經理林偉萌和副總黃竹平離職。兩人的離職早已為太平員工“入駐”騰挪出空間。

“殼”的價值

自2013年6月新基金法推出後,公募基金的準入門檻大幅降低,擴容潮起。

據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2016年6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4家,相比三年前81家的數量,大幅增長了近30%。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60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管公司1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7.95萬億元。

在公募基金擴容的過程中,牌照資源變得不再像以前那麽稀缺,公募基金的價值大幅縮水。

2007年12月, 招商證券以63.2億獲得金信信托轉讓的博時基金48%股權。對應的股價約為130元/股,創出了公募基金有史以來的成交天價。當然,之所以會出現天價博時股權事件,除了牌照稀缺的因素外,也有賴於當時牛市的賺錢效應。

在此之後,公募牌照價格出現了縮水,甚至是跌跌不休。到了今年2月,上海泉意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4500萬收購金元順安49%股權時,對應的交易對價僅為0.37元/股(wind數據)。而在此之前,中原英石的公開轉讓價格也是格外便宜。去年6月,中原證券通過河南省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轉讓中原英石34%股權時,掛牌價格為4430萬元。據Wind統計,彼時中原證券共持有10200萬股中原英石股份,持股比例51%。按當時的掛牌價計算,中原英石的交易價格為0.65元/股。不過也有接近太平基金的人士對本報稱,各股東實際持股可能與wind等統計略有出入。

不過若按wind統計,這一次,太平資產的收購價相較去年6月的掛牌價大幅“溢價”。深圳一家合資公募副總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收購一家公募,資金成本較高,整合難度大,優點是可以快速占位,不需要像新設公募進行漫長地層層審批。據證監會網站數據,截至目前,申請設立公募待批的仍有33家公司。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王群航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通過收購還是發起成立公募基金,均有利弊。新設一家基金公司容易,但達到可以運作的標準卻很難。就拿團隊搭建的問題來說,新成立一個公募遇到的問題是,必須招兵買馬,找到大批合適的人才;有公司籌備了兩三年時間,卻始終沒達到可以運營的條件。

在王群航看來,通過收購方式獲得公募的問題是,必須調整原來團隊。“一個公司為什麽被收購,肯定是這個公司做的不好。”

但無論如何,中原英石是一個幹凈的“殼”。這也是太平資產看重之處。上述副總稱,那種沒發過公募產品或者只有1-2個產品的基金公司,尤其是經營不善的,極有可能成為被收購對象。

據去年6月掛牌時的信息披露,經過評估,截至2015年3月31日,中原英石資產總額6882.07萬元,負債總額670.68萬元,凈資產6211.39萬元。截至目前,中原英石(現太平基金)旗下僅有一只規模不足千萬的靈活配置型混合基金以及兩名基金經理。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中原英石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殼。

保險系基金崛起

中國第一家保險系基金是中國平安集團控股孫公司平安大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它由平安集團子公司平安信托與新加坡大華資管及三亞盈灣於2011年發起成立,其中平安信托持股60.7%。平安大華的成立僅僅算是保險行業獲得公募牌照的一次嘗試,真正的行業發展機會還是在新基金法的實施之後。

2013年6月1日,《基金法》經過修訂之後,正式實施。新《基金法》的出臺,大幅放寬了大股東的準入標準,其規定基金公司“主要股東應當具有經營金融業務或者管理金融機構的良好業績、良好的財務狀況和社會信譽,資產規模達到國務院規定的標準,最近三年沒有違法記錄”。

隨後不到一周時間,保監會、證監會於6月7日聯合發布《保險機構投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辦法》明確規定,保險機構投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采用發起設立或收購股權等方式。同年的12月27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管理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有關問題的批複》,第一次明確規定符合條件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自然人,均可申請設立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

公募基金準入門檻的降低,也成為了公募基金擴容的契機。截至目前,公募牌照數量擴容至109家。如今公募基金行業已湧現出了多家保險系基金公司,如平安大華基金、國壽安保基金以及擁有公募牌照的泰康資產,等等。證監會最新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審批表》顯示,33家待批的公募基金中,還有安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太平洋等保險系基金公司等。

不光是保險系入主公募,現在的公募行業已經發生了“百家爭鳴”的格局。銀行系、券商系、保險系各有一塊“領地”,更有多例自然人辦公募的情形。

泛資管時代,公募牌照已然成為金融大鱷必爭之地。在當下委外市場大幅擴張的背景下,銀行、保險等機構收購公募,可以多一個專業的資管平臺,而基金公司顯然將受益於委外資金的投放而獲得擴張機會。從這一點意義上來講,保險公司收購公募基金無疑是一種雙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59

改章程也沒能防住險資!伊利股份被陽光保險舉牌

伊利股份晚間發布公告稱,陽光產險9月14日增持公司股份566.79萬股,占總股本的0.09%。陽光產險和陽光人壽合計持有公司普通股股票303,240,065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0%。陽光產險和陽光人壽因同受陽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制而構成一致行動人。

此前,8月10日晚間,伊利股份公告稱,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關於對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修改公司章程事項的問詢函》的公告,對其投資者“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達到3%時,應當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三日內,向公司董事會發出書面通報。在通報期限內和發出通報後二個交易日內,不得再行買賣公司的股票”;投資者持有股份達到3%後,其持股比例“每增加或者減少3%,應當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通報”等公司新章程等提出問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12

險資敲門上市公司 | 陽光保險舉牌承德露露、中青旅為哪般?

這幾天備受關註的當屬伊利股份(600887.SH) 被險資舉牌,陽光保險9月14日對該公司進行了增持,合計持有的伊利股份股票已達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而陽光保險也超越了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但這並非陽光保險第一次“出手”消費類企業。

數月前,承德露露(000848.SZ)、中青旅(600138.SH)同時披露了陽光保險舉牌的消息。當時,承德露露發布公告,截止至2015年11月30日,陽光保險集團間接持有承德露露3788.40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5.03%。

中青旅幾乎同時表示,陽光人壽於11月30日增持公司股份39.99萬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0.06%;增持完成後陽光人壽合計持有公司3620.1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險資似乎並不太熱衷於傳統消費類企業,但是陽光保險卻不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9月19日多方采訪獲悉,消費類企業的穩定性和增長性是險資所看重的投資理由。

同步瞄準兩大消費企業

承德露露,這家有著66年歷史的老牌植物蛋白飲料企業,在杏仁露市場方面一直是寡頭壟斷。“南有椰樹,北有露露。”正是說明了其強大的市場占有率。但也因為植物蛋白飲料在飲料業中一直屬於比較小眾的飲料品類。即便占據了杏仁露90%以上的市場份額,與其他飲料生產商可口可樂、康師傅等相比,2015年收入27.06億元的露露仍然只是一個規模不小的中型企業。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承德露露2016年中報上看到,前十大股東中,陽光保險集團間接持有承德露露7656.75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7.82%,而根據2015年年報顯示,當時的陽光保險集團間接持股才占總股本的4.43%。

陽光保險當時同時舉牌的還有中青旅。和承德露露一樣,中青旅屬於傳統旅遊消費類企業。

中青旅成立於1997年11月,1997年12月3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發行價格6.57元;控股股東為中國青旅集團公司,持股比例17.17%,實際控制人為中國青旅集團公司。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和一般的旅遊企業不同,中青旅麾下不僅有旅行社,其還涉及酒店、景區、在線旅遊等業務,形成產業鏈閉環。中青旅在2015年,成立中青旅遨遊網總部,加速旅行社板塊整合及互聯網化進程,成立景區投資事業部,探索開拓景區業務新模式。其還啟動旗下會展公司和山水酒店新三板掛牌,謀求借助資本市場推動公司業務發展。

穩定性和成長性成焦點

緣何陽光保險先後看上了承德露露、中青旅以及伊利?

“具有一定創新性和實力的消費類企業在這幾年成長性很好,而且業績也很穩定。相比具有巨大泡沫的其他產業,實打實的消費類企業,包括旅遊、酒店、食品、飲料等都是比較受到資本青睞的。尤其在消費升級後,更多投資者和創業者都投入到具有成長性的消費類產業中。”勁旅咨詢首席分析師魏長仁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今年 6月6日,露露股份在北京推出全新的露露甄選,著手發力新一代年輕消費群體。新推出的五款新品露露甄選主要是針對線上渠道。這是露露集團14年來首次在產品包裝上更新換代。露露董事長管大源在該發布會上表示,互聯網+模式的出現,將為國內的植物蛋白飲料企業開拓跨越地域、疆界的全新產業模式。記者隨後在京東、天貓、一號店及蘇寧易購等主流電商平臺上,都找到了露露相關的產品,且產品種類相對於之前豐富了不少。

在承德露露2016年一季度財報中,陽光財險開始增持承德露露股份。

“以杏仁露為主打消費品的承德露露銷售旺季是在年末,年末股價走高。所以當然在淡季的時候低位買進。”申萬宏源證券總監許宏林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保險背景的企業在投資時,首先考慮的是保本維持收益。而陽光系‘中意’在快消領域,極有可能是投資人自身具有快消相關背景,或是看中承德露露一直以來‘穩健型’的成長。”

事實上,陽光保險在“舉牌”承德露露後也表示:“此次的增持目的是處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

中青旅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其麾下最受矚目的就是烏鎮景區板塊,該業務具有高成長性和盈利性,甚至還可以全國複制。

根據中青旅財報披露,2015年,烏鎮景區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1.35億 元,同比增長17.38%,實現凈利潤4.05億元,同比增長30.12%;全年累計接待遊客795.34萬人次,同比增長14.84%,東柵景區接待遊 客395.23萬人次,同比增長8.08%,西柵景區接待遊客400.11萬人次,同比增長22.41%,西柵接待遊客數量首次超過東柵。截至報告期末,景區內共有客房1770間(不含烏村)。

“以旅遊業而言,可以達到20%以上的年增長率已非常好了,而中青旅的烏鎮板塊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可達30.12%,這是非常高速的成長。因此我們可以想見,類似陽光保險這樣的險資是非常看好這類消費企業的前景的。盡管保險公司未必參與經營,但對其而言,具有穩定性和成長性的消費類企業非常值得投資,回報價值很高。”魏長仁分析。

當然,承德露露和中青旅還有具有“錢景”的未來。中青旅正在謀劃於全國範圍適當複制烏鎮景區、拓展山水酒店等實體業務。而賣了41年杏仁露的承德露露,則將目光轉向了嬰幼兒乳品。從產品結構上看,承德露露100%的營收全部來自杏仁露及其他飲料。且全部屬於職務蛋白飲料範疇。全面放開“二孩”的政策環境,對於嬰幼兒奶粉的增長,無疑是巨大的發展潛力,承德露露正是看中其中的增長空間,於是跨界嘗試涉足嬰幼兒奶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67

險資敲門上市公司 | 高盛、KKR比陽光更早在乳業跑馬圈地 為何沒人喊野蠻人來了?

陽光保險集團增持伊利股份(600887.SH)至5%,“狼來了”的擔憂此起彼伏,被當做“野蠻人”的陽光保險,那份郁悶就不用說了;要說金融資本投資中國乳業,陽光保險並不是第一家。

現代牧業(01117.HK)和中國聖牧(01432.HK)兩家在中國香港上市的乳業公司,先後引入了大量的金融資本,正是借重圈外的資金,實現了上市。

2008年到2009年,投資機構KKR、鼎暉等先後四次,總計投資約13.8億元人民幣獲得了現代牧業約50%的股權,其中KKR旗下公司一度控制了現代牧業34.5%的股權,鼎暉獲得了11.5%的股權。

大名鼎鼎的KKR, 是國際上老牌的杠桿收購機構,被稱為金融史上最成功的產業投資機構之一 ,業務遍及全球,總部設在紐約,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1310億美元。

擔心美國人會控制中國乳業上遊的聲音,並沒有在輿論圈響徹雲霄。

這種聲音前幾年有過,當時熱傳高盛養豬,中國的飯碗有被華爾街控制的風險。

高盛在中國乳業也有投資。

2013年底,高盛聯手霸菱投資6.85億元入股中國聖牧,各獲得約7.7%的股權。

在中國聖牧的股東名單里,還有紅杉資本、中銀國際投資等中外投資機構。

不管是金融資本,還是乳業的圈內人投資,身份不重要,能讓一家公司持續平穩的發展,這是根本。

乳業圈的人對金融資本也不是毫無警惕。現代牧業就白紙黑字規定,作為股東的金融資本不參與該集團業務的日常管理,也不參與該公司日常營運的決策過程。現代牧業業務策略、管理方式及決策過程不受到引進金融投資者的影響。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的經營管理層能夠按照自己的意誌管理企業。

引入了金融資本的中國聖牧,2011年到2015年,收入和盈利的增長曲線幾乎是教科書的翻版,2015年中國聖牧的收入已經達到31億元,利潤10.8億元。

現代牧業的業績在2015年之前,收入總體持續增長,年收入一度突破50億元,2015年回落至48億元。

荷蘭皇家菲仕蘭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楊國超表示,在中國香港上市的一些乳企,在股份改制的時候,有很多金融資本參與,幫助企業完成上市,募集資金,擴大生產,讓企業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陽光保險此次增持伊利股權,楊國超認為,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時機選擇的不錯。從去年開始,整個國際乳業和乳品的價格,處在一個發展周期里的低谷階段,大部分國際乳企面臨很大的挑戰。伊利在國內的表現非常好,但是股票在二級市場不高,很有投資價值;陽光保險的這次出手,表明看好中國乳業,會迎來一個往上走的階段。

與現代牧業、中國聖牧不同,伊利股份股權高度分散。第一大股東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為8.79%,第二大股東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股6.22%,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則持股3.89%。在陽光保險最新一次舉牌之後,陽光保險已超越潘剛躋身前三大股東。

金融資本插足實業上市公司,並不總是和風細雨。上海家化(600315.SH)在中國平安入主後,董事長葛文耀、總經理王茁先後去職,惹起不小風波;同樣是中國平安,主導汽車之家後,創始人團隊出走。加上已經持續整年的萬科寶能之爭,對於很多公司的管理層里說,插進一腳的險資,讓人不寒而栗。

陽光保險已經明確自己是財務投資,但是有沒有後續動作,是不是野蠻人,需要“聽其言,觀其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70

險資敲門上市公司 | 上海家化兩年內鬥 元老敗退離場

2011年11月,深圳市平安創新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平安,系平安信托子公司)以掛牌價51.09億元受讓家化集團100%的股權,同時成為上海家化第一大股東,控股約家化集團持有上市公司27.72%股權。

據說當年平安之可以低於海航6.8億元的51億元競標價勝出,關鍵的利器之一,就在於平安收購價碼之外的承諾深得上海國資委和葛文耀之心。根據上海國資委和平安集團簽訂,並由上市公司上海家化公布的《產權交易合同》,平安承諾在股權轉讓之後,保證家化集團實際控制權5年內不得轉讓,且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5年內不得發生變更。

彼時,家化的“老大”葛文耀一心想要把家化打造成一個時尚集團,而平安也支持葛設想:在標書中提出針對家化集團日化產業鏈延伸、化妝品專賣店、直銷品牌、SPA漢方店、精品酒店、旅遊項目開發、高端表業等時尚產業拓展承諾在未來五年里追加人民幣70億元投資。

當然,承諾歸承諾,撕破臉的時候則又是一回事。“蜜月期”過後,不過一年,葛文耀便在微博上炮轟平安。作為投資方的平安也許早先是希望家化成為另一個雲南白藥(早在2008年平安投資),短短幾年內雲南白藥股價漲了近3倍。但卻事與願違。此後的兩年里,以葛文耀為首的家化元老團隊與新股東平安之間矛盾便幹脆上升到公開層面,一來一回的互相攻擊致使矛盾計劃,而家化的股價也如過山車一般讓持股機構和小股東們擔憂不已。

曾有江湖傳言稱:“葛文耀之於上海家化,等於喬布斯之於蘋果”。但葛文耀到底不是喬布斯。2013年5月,葛文耀董事長的職務遭到罷免,同年9月提出退休申請並很快獲得批準。兩個月後,平安指派長期在外資企業工作的資深職業經理人謝文堅當選新任董事長一職。此前,謝文堅是強生醫療中國區總裁,在其掌舵期間,強生醫療持續保持了業務額年均20%以上的增長。而在謝上任後,家化內部的矛盾依舊沒有消停。“去葛文耀化”一直在實施,直至2014年6月,解除葛文耀舊部王茁的總經理職務,其董事職務亦被投票罷免。

至此,公司內部元老和新入資本的較量,從最初的誰也不願意讓步到最後兩個強勢團隊碰撞後更強勢一方勝出,另一方則出局而告一段落。

謝文堅2014年為家化制定的總體目標是到2018年實現120億元的銷售規模,其中100億元是企業品牌本身的銷售目標,另外的20億元來自於並購,比如對彩妝及口腔護理這兩個領域的並購。5年實現120億元,意味著家化每年的複合增長率要達到23%,幾乎超過整個市場增長率一倍。

但根據上海家化發布了2015年年度業績成績單來看,公司2015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8.46億元,雖相比2014年的53.35億元依舊上漲,但9.58%的增幅為五年來最低。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8.18億元,同比下降6.38%,為扣非凈利潤近10年來的首次下滑。

對此,上海家化解釋稱,影響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宏觀經濟狀況、居民消費增速、行業發展狀況、市場競爭格局等。“除上述宏觀、行業、渠道等因素影響了公司營業收入的增速外,日化行業內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使得公司必須加大資源投入,影響了公司凈利潤的增長。”

上海家化董秘韓敏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曾解釋稱,2014年以前公司的銷售95%主要來源於百貨和商超組的渠道,傳統渠道(銷售)的放緩導致2015年公司銷售方面承壓。

而從整體行業來看,諸如寶潔、聯合利華、歐萊雅、資生堂等傳統日化、美妝巨頭亦進入調整階段。

面對不利的市場環境,能否完成預定目標尚不可知,但毋庸置疑的謝氏領導下的上海家化需要預備打一場硬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71

險資敲門上市公司 | 伊利股份緊急停牌 或籌劃反收購計劃

伊利股份(600887.SH)被險資舉牌事件進入第二回合。9月19日早間,伊利股份宣布正在策劃重大事項臨時停牌。行業專家認為,伊利本身股權分散不利於防守,此次停牌或是籌劃反收購計劃。

伊利股份公告顯示,目前該公司正在籌劃重大事項,該事項可能涉及重大資產重組或非公開發行股票,鑒於該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為保證公平信息披露,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價異常波動,經該公司申請,公司股票19日開市起緊急停牌,連續停牌不超過10個交易日。

事實上,昨天伊利股份剛剛宣布被險資舉牌,陽光保險9月14日對該公司進行了增持,合計持有的伊利股份股票已達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而陽光保險也超越了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陽光保險方面做出了雙重承諾:即本次增持的目的是出於對伊利股份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屬財務投資,陽光產險和陽光人壽支持伊利股份現有股權結構,不主動謀求成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東,並且在未來12個月內將不再增持伊利股份。

第一財經記者從行業內知情人士處了解到,陽光保險對於伊利股份的興趣似乎比想象中的還要大一些。陽光保險本還有進一步的增持意願,但遭到拒絕,最終雙方協商之後,達成了目前12個月內不再增持的決定。

雖然伊利股份短期內阻擋了陽光保險進一步舉牌的可能性,但並不代表危機已經解除。公開資料顯示,伊利股份的股權比較分散,在前十大股東中,大股東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只有8.84%,而排名第二的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為6.25%,第三位已經變為陽光保險持股5%,潘剛排名第四持股3.08%,伊利的三位高管趙成霞、劉春海、胡利平分別持股1.39%、1.38%、1.32%。

而國內幾大乳業企業中,蒙牛乳業(02319.HK)的大股東中糧集團、達能和愛氏晨曦組成的合資公司持有蒙牛乳業31.5%的股份;三元股份(600429.SH)大股東首農集團持股35.79%;光明乳業(600597.SH)大股東是光明食品持股54.35%。業內認為,相比於其他國內乳業企業,伊利分散的股權,讓其在抵禦惡意收購時防禦能力低下。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前伊利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國有股比例不斷降低,潘剛和高管擁有的股份相應增加,因此股權比較分散,風險性也相對增長。

記者了解到,此前伊利股份就已經在研究反收購的策略和措施,但一直並未對外公布。而此次停牌,宋亮認為,或就是面對險資舉牌,伊利股份的反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76

基金打新收益跌入“凡間” 萬億險資仍低風險攫利

與C類網下申購賺得盆滿缽滿不同,同樣是打新,公募、保險乃至社保的年化收益率卻望其項背。盡管中簽率下行導致收益率不高,在“資產荒”的大背景下,機構資金仍然踴躍地尋求這種無風險套利機會。

“打新有較為明確的絕對收益特征,而絕對收益在市面上是特別稀缺的,所以它的資金湧入要遠遠大於其它。”北京一位資深公募基金經理表示。

去年“股災”後成立的國家隊基金,則是集中在銀行、券商、保險等大金融領域,並且幾乎覆蓋了所有行業,呈現出一定的指數化投資的特征來,而這也能“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基金打新成“副業”

“公募基金打新,意味著就是5%-6%的收益率。因為公募基金有多大規模,就只能報多大的量。公募基金現在更多的打新產品是為險資定制的,對險資來說,5%-6%的收益也就夠了。公募一般的做法是,4-5個億的基金配完底倉後,大部分錢是買債,然後在債里面再做一個杠桿。”一位“奔私”的資深基金經理表示。

Wind資訊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9月20日,保險資金參與首發配售6381次,首發累計動用資金約3.03萬億元,首發累計獲配投入資金15.1億元。按此計算,保險獲配比例約為萬分之4.9。參與打新的保險產品涵蓋投連險、萬能險、傳統保險、高利率保險等多種類型。

截至9月18日,市面上打新基金有242只,管理的總資產規模為2894億,平均單只規模12億。進一步來看,總資產規模在5億-10億的打新基金有75只,股票倉位占比中位數4.1%,債券倉位占比的中位數是87%。

華創證券以小票 A 類中簽率萬分之0.7、大票A類中簽率萬分之1.2計算,10億規模打新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只有1.7%,5億規模打新基金的年化收益率高出一些,但也只有2.9%,不到3%。

“打新我覺得就是去看公司發行價跟預計A股潛在收益率跟中簽率的關系,如果中簽率很低那麽其實收益率也不高,有些會參加但是有些就不會去參加。”一家老牌公募股票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打新的超額收益很容易被抹平,因為它門檻很低,沒有什麽金融含量,又是絕對收益率。但對於基金來說,現在市面上沒有一兩千萬的基金,這種基金很少。大部分的基金規模都是2億或者5億,和幾千萬的網下投資者一樣去打,資金效率必然就低了。”另一位北京資深公募基金經理也表示。

打新基金絕大多數為混合型基金中的靈活配置型和偏債混合型,也有少數幾只為另類投資基金中的股票多空型。

社保基金方面,截至9月20日,共參與首發配售2576次,首發累計動用資金約1.18萬億,首發累計獲配投入資金3.68億元,按此計算,社保獲配比例約為萬分之3.1。

“國家隊”指數化投資得心應手

在震蕩行情下,國家隊基金也選擇“落袋為安”,較為明顯的是易方達瑞惠。

在去年7月份第一輪“股災”之後證金公司宣布以2000億元申購5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分別是:華夏新經濟、嘉實新機遇、南方消費活力、易方達瑞惠和招商豐慶A,規模均在400億左右。

去年三季報顯示,成立僅兩個月的易方達瑞惠倉位超過九成;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末,易方達瑞惠倉位減至32.94%,而到了半年末,基金經理進一步將倉位降至24.21%,今年二季度,減持個股數量約為150只。

而在個股方面,也出現了多次加減倉的情形。以海信電器(600060.SH)為例,去年第四季度,中證金減持了1.46%的海信電器,一季度加倉海信電器940多萬股,第二季度又減持910多萬股。

總體而言,國家隊與市場風格比較契合,目前持倉主要集中在銀行、券商和保險,占比近1/3。5只國家隊公募基金中表現最好的易方達瑞惠近一年的收益高達18.59%。

中報顯示,在前十大國家隊重倉申萬三級行業中,鐵路等基建領域的持股也比較重。但是另外一方面,“國家隊”其實在226個申萬三級子行業的上市公司中露臉,可以說幾乎每個行業都有介入。

“所以國家隊絕大多數持股屬於典型的指數化投資,以此起到維穩市場的作用。”分析人士指出。

東方證券研究所便指出,五只國家隊基金都是為資本市場穩定而誕生,資管計劃的作用也是類似的。從持股市值及行業分布來看,國家隊基金投資風格多元化,投資更加落實到行業及個股層面。

從市值上來看,二季度國家隊市值規模小幅增長,根據已公布半年報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數據統計顯示,國家隊持股市值2.82萬億,較一季度的2.81萬億上升了155.8億元。總體來看,國家隊從一季度與二季度在A股的持股狀況變化不大。

根據西南證券的測算,國家隊此前曾在2016年一季度增持,2016年第二季度直接入市持股市值的額度達到2.71萬億元,比2016年第一季度減少78.35億元,減少幅度為0.29%,為2015年三季度以來最低。相比第二季度大盤的累計跌幅2.47%,表現為基本持平跡象。國家隊今年第二季度共計持比一季度增加59億股,增加幅度約為1.02%。

匯金與證金持股市值的行業分布均集中在銀行和非銀,相對來說,證金集中程度低於匯金。從所持個股來看,匯金與證金都傾向於持有大盤股。

上半年,證金大手筆增持了銀行板塊,其中很多是兩個季度連續增持,四大行中尤其是對農行的增持力度最大,公開資料顯示共增持農行11.47億股,持股數量達到62.31億股,持股比例也增至1.92%;股份行中,截至上半年年末證金公司持有民生銀行15.95億股,持股比例達到4.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