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5/149619.html
阿里283億牽手蘇寧,讓剛娶了奶茶的強東如何開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0/151476.shtml
8月10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團與蘇寧雲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京召開發布會共同宣布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根據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將投資約283億元人民幣參與蘇寧雲商的非公開發行,占發行後總股本的19.99%,成為蘇寧雲商的第二大股東。與此同時,蘇寧雲商將以140億元人民幣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的阿里巴巴新發行股份。雙方未來將展開全面合作。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出席了雙方戰略合作發布會並表示,十幾年的時間,電子商務迅速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未來三十年,電子商務必將從大到小,從有到無。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不能追求做一家賺錢的大公司,壟斷的心態將會喪失歷史給與我們這代人的機遇。基於互聯網“開放,透明,分享,利他”的精神,我們必須參與和推動新的商業服務,新的商業合作,新的商業生態,打造未來社會的經濟基礎設施。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長江後浪推前浪,才能確保創造創新創意無處無時不在,綿綿不絕。
“我們今天所做出的決定或將開啟中國商業零售的新篇章,更好的推動傳統企業+互聯網,推動互聯網+傳統企業。”蘇寧雲商董事長張近東出席發布會時表示,並認為此次合作具有全球性意義,“阿里誌在全球,蘇寧也已經在海外落地。我們今天開創的合作模式在全球範圍來講也是領先的,一旦我們在中國成功實踐,也將可以進行全球複制,從而把互聯網+的模式帶向全球、助推中國品牌暢銷全球。”
據了解,簽署戰略協議後的阿里巴巴和蘇寧雲商,將攜手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應用、金融支付等先進手段打造O2O移動應用產品,創新O2O運營模式:雙方將嘗試打通線上線下渠道,蘇寧雲商輻射全國的1600多家線下門店、5000個售後服務網點以及下沈到四五線城市的服務站將與阿里巴巴強大的線上體系實現無縫對接。
截至目前,蘇寧物流擁有452萬平方米倉儲面積,8個全國航空樞紐、49個區域物流中心,未來蘇寧物流將成為菜鳥網絡的合作夥伴,合作後的物流幾乎覆蓋全國所有2800個區縣,服務阿里巴巴和蘇寧,未來亦有望向第三方開放。
此次蘇寧雲商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在打破場景限制、優化消費路徑、提升配送效率、完善售後服務等方面將會有可預見的突破,對於消費者而言將會享受到阿里與蘇寧聯姻的更便捷的服務。 對於合作雙方來說,改變的不僅僅是零售平臺,而且將形成包括大數據、雲計算等環節在內的更加豐富的商業生態。
可以想見,通過雙方的優勢互補,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能夠獲得更好的購物體驗,既能享受到網上購物的便利和樂趣,也能獲得實體店的體驗與服務。
在隨後的商品配送O2O環節,效率將明顯提升。網絡完善的菜鳥物流在蘇寧自有配送體系的配合下,利用阿里巴巴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優勢,能夠智能化定制最佳配送方案,商品最快兩小時之內就能送達。上門安裝、維修、退換等售後服務也將變得便利,依托蘇寧遍布全國的1600多家門店等資源,消費者無論在線上或是線下購物,都可以就近獲得相應的售後服務。
在阿里巴巴官方微博發出的關於此次合作的微博評論中,大多數網友的反應是“京東怎麽辦?!”作為除天貓之外最大的B2C電商平臺,京東與天貓一直是競爭對手,而蘇寧電商則在B2C電商領域苦苦追趕京東卻成績不明顯。8月7日,京東43億元投資永輝超市,布局線下O2O服務。此次阿里和蘇寧的戰略合作,無疑給新婚的劉強東澆了一盆冷水。
此次阿里蘇寧合作之後,與京東最直接的戰鬥就是蘇寧發起的818電商大促了,不知有了阿里283億的巨資撐腰,蘇寧這次會給消費者帶來多大的折扣力度來向京東示威。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邸曉偉,編輯田牧,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雷軍說:2015年不OK 2016年開心就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6/153816.shtml
導讀 : “我們相信,開心了才有激情動力,開心了才有創造的靈感,我們每一個同事開心了,用戶就一定能開心,成績就一定會有,股東也就一定能開心。 ”
i黑馬訊 1月16日消息,昨日雷軍在小米年會上發表演講,在回憶創業初始的快樂經歷時,也對2015年的成績表達出不滿。“面對這樣的成績單,Are U OK? 說實話,我不 OK。”
雷軍希望小米回歸創業的初心,回到過往的開心時光中,於是他將小米2016年的戰略定為“開心就好”:“我們相信,開心了才有激情動力,開心了才有創造的靈感,我們每一個同事開心了,用戶就一定能開心,成績就一定會有,股東也就一定能開心。 ”
隨後,雷軍發布了小米2016年戰略的3個關鍵詞:聚焦、補課、探索。他透露,小米已在手機部門成立了核心器件部,將在顯示、照相、電池等方向上實現更大突破,並將在春節後發布小米5,“春節後發布的小米 5 就包含了我們研發的很多黑科技!”
同時發布的消息還有小米的新方向。雷軍表示:“我們決定抽出一個小分隊,開始籌建小米探索實驗室,初期重點投入虛擬現實(VR)和智能機器人等新方向。”
以下為雷軍演講原文:
各位小米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在每一條戰線上都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業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手機行業整體不景氣、市場競爭空前激烈,我們手機出貨量超過了 7000 萬臺,依然領跑了國內手機市場。
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這離不開 8000 多小米員工兢兢業業的辛勤工作、家屬們的支持,更離不開數千萬米粉不離不棄的支持。我在這里表示衷心的感謝。
面對這樣的成績單,Are U OK? 說實話,我不 OK。
過去的一年我們實在過得太不容易了。我相信,公司所有同學都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負面報道和批評甚至詆毀。比如說,“我們小米手機不再發燒了”、“小米就是個屌絲機”、“小米的產品節奏亂了”;還有 “小米啥都做,就是個百貨公司”,甚至有友商說 “5年 後,小米肯定消失”。
面對這樣的壓力,我們內部也有很多的情緒和想法。我們到底出了什麽問題?我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得出了結論——我們內心有心魔。
年初我們定了一個 8000 萬臺的銷售預期,面對這樣的市場形勢,不知不覺我們把預期當成了任務。我們所有的工作,都不自覺地圍繞這個任務來展開,每天都在想怎麽完成。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的動作變形了,每個人臉上都一點一點失去了笑容。
我們是一個剛剛創業不到六年的公司,應該朝氣蓬勃才對。 這時候,我們就要多想想,當初我們為什麽出發。
我永遠忘不了,2010年 的 4月6日。那是將近六年前,我們十來個人,七八條槍,一起喝碗小米粥,開始鬧革命。要鬧什麽革命呢?因為我們是一群電子發燒友,我們對手機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想辦一個讓我這樣的發燒友很爽的公司,一個能真正傾聽用戶的聲音,能根據用戶的聲音快速叠代完善產品,真正把用戶當朋友對待的公司。我們就是這樣出發的,誰也想不到,日後我們能折騰出這麽大動靜。
當時,我們選擇第一個做的產品,就是 MIUI。MIUI 是在安卓基礎上深度優化的系統。第一版正式發布前產品還很粗糙,刷機還有很多的問題,不小心還可能會把手機刷成磚。我們這樣一個小公司做了 MIUI 這麽一個小產品,在論壇發布以後,100 個人申請加入測試,根據他們的意見,我們開始每周發布一個新版,到現在已經堅持了 271 周。在用戶們的幫助和呵護下,我們一步一步開始長大。3年 後的 2013年,我們拍了一部微電影《100 個夢想的贊助商》紀念這段最初的感動,在米粉節上播放時,所有人都是熱淚盈眶。
那時候我們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十幾個小時,甚至有些同學星期天都來上班。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感覺特別快樂。
MIUI 初步成功之後,我們馬上開始做自己的手機。手機是個系統集成度非常高、非常複雜的活兒,想把手機做好,就必須得到各個核心供應商的支持。在我們起步的時候,真的非常不容易。就這麽磕磕碰碰我們幹了八九個月,到了 2011年 的 5月 份,周博士告訴我說,我們手機可以打電話了。做手機研發,能打電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里程碑,意味著手機全部跑通了。我一聽說就迫不及待地跑過去,當時我們的手機還拿不起來,只能趴在桌上打,但你俯下身去親耳傾聽,就像聽到自己的孩子發出第一聲啼哭,那聲音是如此美妙,就像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我們把手機全部調好,在 2011年8月16號發布的時候,受到了米粉們的熱烈擁戴,發布會現場歡呼一起,那一刻,就覺得我們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
為了成本價銷售我們的手機,我們決定自建電商。其實那時候,我們一兩百人的團隊里一個有電商經驗的都沒有。從零開始做電商,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活兒。電商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麽高大上,有非常多細碎繁瑣的工作。我先說個小事。阿黎想出了一個辦法測試電商系統,做了一個小米 “大賣部”,向內部員工提供 “1 塊 8 搶可樂” 的服務。我們的工程師要自己進貨,把會議室改造成倉庫,可樂箱甚至都堆到了走廊上,大家走路時還要穿來繞去,亂是亂了點,但亂得很熱鬧、很有勁。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現在的售後大總管張劍慧就是第一個配送員。我們公司周博士之後的第二個博士,而且是加州理工的博士,那會專職負責管倉庫,她就是現在我們投資部的劉欣。每個人都在飛奔忙碌,又樂在其中,提前發現和解決了很多系統問題,一個多月後系統上線,一切都非常順利。誰也沒敢想,幾年之後,小米網就成了阿里、京東之後的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
創業心態的本質是什麽,就是要做自己覺得酷的產品,就是要享受這個過程。
無論有多少困難,無論有多少問題,我們都要享受這個過程。回頭看,走到今天的路上,我們吃過很多苦,踩過很多坑,跨過很多坎,但最後一下能想起來的,不都是感動的淚和開心的笑嗎?
所以我們定下了 2016年 最重要的戰略:開心就好。 我們決定繼續堅持 “去 KPI” 的戰略,放下包袱,解掉繩索,開開心心地做事。我們相信,開心了才有激情動力,開心了才有創造的靈感,我們每一個同事開心了,用戶就一定能開心,成績就一定會有,股東也就一定能開心。
具體說,2016年 我們有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聚焦。
我們要聚焦核心業務,突破關鍵技術。過去五年,我們的確在各個業務線上高速奔跑,開拓了非常多的新業務,但是今天我們還是要把精力用在核心的業務上,同時要在關鍵技術上尋求重大突破。我們已在手機部門成立了核心器件部,我們將在顯示、照相、電池等方向上死磕到底、實現更大突破,在硬件越來越同質化的背景下,通過核心元器件的定制優化實現我們整體性能和綜合體驗方面的長期優勢。春節後發布的小米 5 就包含了我們研發的很多黑科技!
第二個關鍵詞是補課。
小米已經超高速成長了 5年 多,我們還有很多基礎工作不紮實。今年我們要苦練內功,夯實基礎,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從三個方面開始,第一個就是精細化運營,第二個是品牌建設,第三個是員工激勵制度。
第三個關鍵詞是探索。
小米的使命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五年前,我們做了當時非常非常酷的智能手機,讓米粉和我們一起享受了最新科技的樂趣。站在今天時代的潮頭,我們怎麽不斷地給我們的用戶帶來新的樂趣呢?
在我的理解中,科技樂趣的核心在於激發想象力和滿足好奇心。所以,我們在腳踏實地做好核心業務的同時,也要不忘仰望星空面向未來。我們決定抽出一個小分隊,開始籌建小米探索實驗室,初期重點投入虛擬現實(VR)和智能機器人等新方向,為小米的發展奠定下一個臺階,也為所有喜歡科技的人們提前發現未來。
所以,2016年 我們的主旋律就是在各個方向上 “大膽探索”,這樣小米才能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給每個人創造科技的驚喜!
開心網創始人6000字反思:錯過八大機會,兩大敗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2/157602.shtml
開心網創始人6000字反思:錯過八大機會,兩大敗因
程炳皓
開心網從2010年就開始用戶活躍度下滑,最後轉型成為一家手機遊戲公司,不再是一家平臺公司。
i黑馬訊 7月22日消息,今日上午,開心網創始人程炳皓發表公開信,深度反思開心網在八年時間犯下的錯誤以及錯失的機會。昨日淩晨,開心網赴美上市5年未果,將回歸A股,而創始人程炳皓宣布離職。
程炳皓總結,開心網從2010年就開始用戶活躍度下滑,最後轉型成為一家手機遊戲公司,不再是一家平臺公司。而至於最終導致如此結局的原因,他認為既不是假開心網、也不是微博微信的競爭,而在於兩者,一是偷菜停車,也有生命周期;二是熟人社交不是剛需,無法成為支撐一個產品的最大支柱。
以下為公開信全文:
2008年我和幾位新浪的同事創辦開心網(北京開心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到現在(2016年)我離開,一共八年,這是我對自己八年的總結和告別。
其實我思想上的總結都還遠沒有完成,這篇文字總結就還更加缺乏章法,但是我昨天受到眾多朋友的熱情關心和關註,手機電量很快用光,特別是媒體朋友提出很多問題,只好現在倉促貿然發出了。也許再過幾年,我能再做一個開心網總結2.0。
開心網最輝煌的時候,已經被無數次解讀(包括我自己的解讀),我這里主要從不輝煌角度解讀。
2009年,很多人都認為開心網有機會成為一家超級互聯網公司,但是令我愧對投資人與員工的是,開心網卻從2010年就開始用戶活躍度下滑,最後轉型成為一家手機遊戲公司,不再是一家平臺公司,2015年開心人公司利潤有大幾千萬,這是開心人們聰明和奮鬥的結晶,但是確實離09年看到的“最好的可能”相去甚遠。為什麽?
以下就講一下,我看到的原因,但這肯定不是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這只是我個人做的一個複盤,歡迎指正。
先從人身上找原因,我個人的局限:
我創業前沒有全面統管過一條業務線,主要從事產品和技術管理工作,對於銷售、市場、投融資、公司戰略、公司治理、財務、法律,沒有實際經驗,有媒體評論說我“不夠商務”。
沒有重點管理過非產品技術類人員,比如銷售、市場、業務拓展,這些人員的管理與技術人員完全不同,對我來講有一個學習過程。
我喜歡給自己設定過高的目標。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
典型的工程師完美主義者天性,對於不熟悉的領域,條件不確定的事情偏保守。
我本性情商很低,也不喜歡合作,更喜歡完全掌控地完成一件事,不喜歡談判,不喜歡參加各種會議,也許我是輕度的“社交恐懼癥”患者。
再下來,是我對業務的思考。
“假開心網”打敗了真開心網嗎?
當然不。雖然我們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幾千萬本來應該屬於我們的用戶被劫持走了,這件事的處理凸顯了我在剛創辦公司時候商業意識的不成熟,如果此事能夠避免,我們應該能夠有更多資源和時間,會對公司運營帶來很大幫助。盡管如此,我們的主流用戶群仍然用真正的開心網,在2011年我們終於迎來法庭最終判決,假開心網關閉。
微博、微信的競爭
是微博、微信打敗了開心網嗎?我的回答:不是。微博、微信的用戶群和我們的用戶群很相近,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我們的用戶活躍度下滑,是產品自身的特性和生命周期導致。微博、微信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過程,但這不是根本原因。
開放平臺
有朋友認為開心網推出開放平臺比較晚而且開放也不夠,並認為這是開心網用戶活躍度下滑的主因。我的意見:批評得很對,但是我不認為這是根本原因。身處互聯時代,我們應開放做企業,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要持開放心態,如果開心網的開放平臺建設好,對於開心網毫無疑問會有很大幫助,我們當年這方面動作確實慢了,但是開放平臺對於留住用戶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我認為,真正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1 偷菜停車,也有生命周期。
社交遊戲,和傳統遊戲看起來有很大不同,樂趣的核心點在“社交”,其實應該稱作“遊戲社交”可能更合適。其用戶遍及男女老幼,因為是橫空出世地完全創新,用戶一開始得到全新的體驗,樂趣極強黏性極強傳播極快,但是終究也會有生命周期。
最重要的是,這種社交遊戲不像傳統遊戲,傳統遊戲可以不停地換新題材、新玩法,一直不停地做下去,而社交遊戲的樂趣在於人和人的一種新形式的交互樂趣-善意的玩笑,這種善意的玩笑經歷了幾次改良創新-從朋友買賣到爭車位到偷菜,人們對這種玩笑的笑感被用盡了。用戶不是對一款社交遊戲失去興趣,是對所有社交遊戲失去興趣。2011年之後,市場上基本沒有純粹的社交遊戲了,有的只是傳統遊戲加上社交元素。
這是開心網第一個“命門”。之前也有不少人提到,大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你應該專心做社交”。這就要說下一個產品上的命門,這一個命門,我沒有聽別人講過,是我自己的分析,對錯與否,看官自己品鑒。
2 熟人社交不是剛需,無法成為支撐一個產品的最大支柱。
論據,除了我們自己一路運營的體會,還包括中國市場的客觀狀況,事實上,之前除了我們,還有很多家公司致力於“熟人社交”,但是現在基本都已經不是主流產品。
我知道你要說,“微信”,解釋是,微信的核心黏性是“通訊”,通訊毫無疑問是最剛的剛需,微信是在通訊這個剛需的支撐下,附屬了朋友圈,也許用戶花了很多時間在朋友圈,但是朋友圈不是核心黏性。
微博?微博不是“熟人社交”,也許上面有熟人互粉,但那不是主流。陌陌?陌陌當然不是熟人啦,名字都寫了。
最後你要說“facebook”,對不起,我不生活在美國,對於美國的社交產品我沒有足夠的發言權,但是中美兩國互聯網發展這麽多年的歷史已經表明,兩個國家的互聯網產品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關於這一點,我們有很多的經驗教訓,試舉一例,中國市場的農場遊戲,社交因素體現在“偷菜”,這也是重要的核心樂趣,但是美國facebook上面最火的農場遊戲,社交體現在“幫忙和分享”,我們後來又推出了一系列社交遊戲,體現這種“幫忙和分享”,用戶的熱度遠不及“買朋友做奴隸”、 “貼條”,和“偷菜”。
再詳細講一下,我們對於“熟人社交”的體會過程。事實上,開心網剛發布的時候,是一個熟人社交網站,我們一開始就想做一個“好玩”的網站,有一些好玩的小應用,但是沒有社交遊戲。我找了新浪很多同事來,大家一開始對這種體驗很享受,新浪各種新老同事在開心網會師了,甚至有人“說程炳皓真奇怪,他從新浪辭職,卻出去後給新浪做了個內部網”,但是一段時間後,活躍度開始下降,感覺是“大家沒得聊了”,在各種探索中,我們註意到,我們開發的一些好玩的小應用,比如“動TA一下”“朋友印象”等,用戶相對更喜歡。我們就越發沿著這種“好玩”的思路做,直到“朋友買賣”,這應該是中國第一個社交遊戲,用戶立刻蜂擁而上,我們知道“這回對了”,於是全力開發這種好玩互動的社交遊戲,後來表現最好的有“爭車位”、“偷菜”,但是其實我們做的遠不止這幾個。
在09年偷菜熱潮中,我們也擔心社交遊戲的生命周期問題,所以我們一只手做新的社交遊戲,另一只手想引導用戶去社交。雖然有很多用戶是為偷菜而來,但是北京、特別是上海的很多核心用戶是有明顯的社交行為,我們開發的非遊戲應用“轉貼”也成功吸引了很多原本只偷菜的用戶。
但是隨著偷菜等遊戲的活躍度下滑,用戶社交的活躍度也下滑。
我的體會是,用戶上開心網主要目的是偷菜,上來後,因為我們在feed 流里面強推社交信息(照片、日記等),用戶也被朋友的照片日記吸引,去參與評論。
但是,當用戶已經不想去偷菜的時候,一個人的熟人朋友數目有限,產生的內容和互動數量也越來越少。當時主要還是電腦上網,用戶開始缺乏動力去頻繁打開開心網去查看是否有朋友的新消息。更加劇這一情況的因素有:老朋友在網上剛見到的驚喜也已經過去,不在一起工作生活的朋友缺乏持久的話題,同事和上司的存在又有一種無形的限制。
這可能就是開心網的另一個“命門”。
綜上,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麽雖然開心網2008-2009年如烈火烹油,紅得發紫,但其實產品上潛藏著巨大危機,而且微博已經在搶我們的用戶,那時也剛剛開始移動互聯網,用戶在未來幾年全都要換成移動設備,他在PC上使用的網站不一定延續到手機上,所以留給我們的時間並不多,我們必須要有更多的創新,而且要快,一刻也不能停留。
但這是現在從上帝視角看過去的結論,在各種事情縱橫交錯之時,我們當年沒有看這麽清晰,而且,我們犯了“成功者的錯誤”,這些錯誤其實我自己創業前經常批評別人,但是輪到自己,一點沒有進步。
成功者的錯誤心態:上帝之選。
作為成功者,我們總是願意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而友商,一定會失敗。我們不願意真正相信自己的成功其實無比脆弱,隨時有可能失敗。但是諾基亞從極盛到售出只有不到5年時間,市場、政府、以及我們自身,都隨時可能發生我們根本無法預測的變化。
說白了,我們在情勢好的時候,彌漫著驕傲情緒,情勢差的時候,又迅速轉成抓狂情緒。
成功者的錯誤方法:路徑依賴。
成功本來有無數偶然因素,但是我們當年沒有認識到這個,我們開始總結,給自己總結了很多光輝的理論,然後說,我們今後就還堅持這麽幹,擴大戰果。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更何況是學自己。
一件事做對了,應該忘記它往前看。再回頭一看,就已經不是了。
成功者的錯誤邏輯:因為我是。。。所以做。。。我們就要。。。
這貌似和亞里士多德三段論一樣完美。
我們做了很多新產品,都不脫離“社交”,甚至很多都是“熟人社交”。
其實,身處這個劇變的時代,每隔2-3年一小變,每隔3-5年infrastructure 就全變了,自己之前成功與否,自己是沿著什麽路徑做的,以及自己打下的那一畝三分地,相比外界,就變得不重要。
成功者的錯誤心態:一定要超越自己。
一家從高峰開始下滑的公司,背了一個巨大的包袱,過去的成功,可能轉化為負資產。一方面,每天都是用戶活躍度下滑,每天都有挫敗感,士氣低落,另一方面,又容易產生“你們看我再憋個大招”這種心態,失去了平常心。所以,一家曾經成功又走下坡的公司,要再起飛,非常的難。有一段時間,我們的一位友商,經常在市場上散布“從來沒有起來又下去的公司,再起來過,所以,開心網肯定完蛋了”,說得是有道理的。
現在重新以上帝視角審視2010年之後,開心人這家公司,該怎麽做呢?我們本來有可能抓住哪些機會呢?
1、利用人氣的聚集和熟人網絡關系,做通訊功能。最好能與微軟達成合作,掌控MSN,獲得獨立開發運營MSN 的權利。--當然與微軟達成這樣的合作難度非常大。
實際情況:與MSN好像有過接觸,記不清了。2010年開發IM,因為對手非常強大(你懂的),所以產品負責人對產品要求很高,沒有完成。之後發現Kik,馬上推出了我們的類似產品“飛豆”。結局?產品當然有巨大需求,只是贏的是微信。
2、擴展開心網的熟人社交圈子,發展出類似微博的功能。或者,在微博早期與之整合。
實際情況:我們很早就看到Twitter的價值,但我們也看到這個模式的風險,歸結到“成功者心態”,我們一開始不想冒風險。
看到新浪微博做起來,對我們造成威脅,我們馬上在10年做了一個微博,但剛發布就因為一些外部原因下線了。
在新浪微博早期談過整合,但是我們團隊的心態還是認為“我能”,所以沒有達成。
3、做“交友”、或“興趣社交”,比如:知乎模式,在開心網內部,或者獨立產品,用開心網的人氣培養。
實際情況:做過一個產品算是興趣社交,失敗。現在回想是執行中的問題。
4、大力投入移動互聯網,學習市場已有的成功模式,用開心網的既有流量和人氣強推。
實際情況:12年才開始做與開心網無關的移動互聯網新產品,而且主要是從社交概念出發,做創新產品。每個產品,從產品實現的各個環節看,水平都很高,但是均失敗,可能還是失敗在定位、概念。創新的風險是極高的,社交的概念其實不必堅守。
5、做網頁遊戲研發。在社交遊戲團隊基礎上,分出團隊做網頁遊戲業務,成立獨立公司,使團隊運作靈活也更好地激勵,一開始背靠開心網平臺支持,漸漸獨立發展。
實際情況:沒有做。
6、拓展海外市場。無論是開心網平臺、社交遊戲、網頁遊戲,都適合拓展海外市場。也應該成立獨立公司運作。
實際情況:做了一段時間,進展不好,剛好其它項目缺人。。。
7、早日上市,這是一把雙刃劍,但是上市後,可以獲得更大的資源去拓展。
實際情況:一開始是想“大牛叉公司都是不急於上市,整天說上市多Low啊,能上市而不上市多特麽酷啊,所以我們一定也是不著急上市”,後來公司準備上市的進程中,用戶活躍度下滑,券商建議暫停就一直停了下去。
8、做真正的“開心農場”,與有線下能力的公司合作。
實際情況:沒有做。當時想的是“不熟不做”、“專註”,做不好傷害品牌,這件事與我們用戶活躍度的下降又沒有關系。。。
以上有很多問題,都是被流行概念所害,教條主義害死人,盡信書不如無書,歸根到底還是怪自己沒有經驗,更不夠有勇氣直面自己內心去取得答案,向外界求安全是最不安全的。
我們本來有無數機會可以得到好得多的結果,但是我沒有,實在愧對開心人同事們,愧對投資人。
2010年到2011年,我們做了什麽呢?
一只手,繼續做社交遊戲,希望新的遊戲能再創輝煌,做得效果比較好的遊戲有:超級大亨、開心餐廳、開心莊園、開心城市、開心人生。。。但是與偷菜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
另一只手,做創新應用及平臺。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
團購,從那時過來的公司,誰沒有做過團購呢,我們做了3個月,看到開始燒錢大戰,我中止了。
O2O 應用,後開發中止。
想基於開心網發展出垂直應用,做了開心寶寶和一對兒(男女朋友社交),均失敗。
集品,模仿 Pinterest的圖片收集社交。
美刻,模仿 Path的私密社交。
以上兩個產品都是模仿美國的最新出現的社交產品,不光是我們失敗了,其它模仿者也沒有大成功,當然模仿Pinterest界面的有兩家後來很成功,但是他們都是做了中國式創新的,他們的皮是Pinterest,但內里不是。而我們只是簡單粗暴地模仿,這表明我們當時已經很著急,這兩個產品是11年下半年之後的事情。
直到11年底,我們覺得手遊市場會起來,雖然當時還有很多行業中聲音認為手遊不賺錢,但我們覺得這可能是下一個“Big Thing”。雖然我自己之前沒有做過網遊,甚至我沒有真正地玩過網遊,但是我心高氣傲,覺得自己學習能力超強,而且我剛工作玩“挖金子”、“俄羅斯方塊”的時候,我也很喜歡玩啊。所以我想沒關系,我很快就能設計出好遊戲來。
同時,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態已經到了谷底,無產者失去的已經只是鎖鏈了,好處是我們擺脫了那些成功者的錯誤心態和方法,從零開始,我逐步把公司主要力量都轉去手遊,賭了!
但是我又碰到新的問題,大半年後我只能承認,我無法熱愛網遊,我無法象很多人那樣真心享受平行世界的樂趣,也自然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遊戲設計師。
這種情況下,12年13年是我非常艱苦的兩年,直到13年下半年,我終於逐步看到錢的曙光。我們終於在手遊海外市場,占住了一席之地。2015年遊戲獲得大幾千萬的利潤,我也終於可以退出讓專業的遊戲人去掌控公司了。為何有這樣的反轉,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奇跡,是我們團隊的奮鬥和運氣,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我要再多說一下團隊,我們本來擁有一支優秀的團隊,在公司快速發展的時候,團隊心態積極向上,但是在開心網用戶下滑的過程中,暴露出了我在團隊建設中本來存在的問題。系統論中有一個結論:全體大於局部之和。但其實,優秀的團隊,應該遠大於個人能力之和。而我之前,過於關註個人能力,忽視團隊因素,忽視平臺對個人能力發揮的影響。
所以,很多同事,他們滿懷期望,本來應該在開心網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最後失望而去。再加上,我們從最開始的社交網絡業務轉到手遊業務,有很多老同事不想從事新業務,也都紛紛離開了。此刻也只能是,再說一聲,抱歉。
08、09年開心網振翅高飛,10、11年徘徊求索,12、13年向死求生,14、15年終於上岸。
寫到這里,回想這當中許多年,自己猶如孤身站在一處懸崖上,前後左右天上地下均無出路,只能心中默念蔣百里先生為另一場八年抗爭寫下的名言“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
[本文作者程炳皓,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社交
社交網站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