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星期日專題:李志清笑傲金庸世界 揮灑本土江湖

1 : GS(14)@2016-09-11 05:22:07

■入行35年,李志清坦言仍未有條件不與人合作,惟有在框架下爭取自主。黃文邦攝



【本報訊】他為金庸小說畫插畫,筆下喬峰,充滿俠客悲情。他也是藝術家,活躍於公共藝術創作,為中環街市和半島酒店外牆畫古今變化,新近又為馬季開鑼創作白描水彩長卷,開展香港文化系列。「40歲前我為別人而畫,40歲之後我希望為自己而創作。」行年53的李志清,大抵是幸運兒,早年進軍日本,逃過港漫由盛轉衰;頸椎病痛楚難當,銳意減產轉型,遇正勁吹本土文化的創作空間。「人生係環環緊扣」,昔日種的因,今天終於開花結果。記者:呂麗嬋



李志清的工作室在長沙灣的工業大廈,偌大空間分成兩半,近門口是「手作王」太太的辦公室,堆滿黏土蛋糕模型。毗連是他的畫室,枱面堆滿畫卷,正埋首為明年在文化博物館舉行的大型金庸展畫插畫。「畫到頸痛發作!」他說要挑戰難度:「想搵啲未畫過嘅場景,加入新元素,有啲突破先會好玩。」入行35年,由漫畫、水墨到油畫,甚至動畫,儼如雜家的他,已達知天命之齡,仍愛探索。



【李志清作品】《笑傲江湖.令狐沖獨孤九劍》郵票紀念珍藏冊

漁港風情翠塘花園畫作

漫畫版財爺曾俊華


放下郭靖 畫財爺轉型

「創作人咩都好奇,咩都想畫。」他的香港文化系列,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是他的回憶,「70、80年代嘅避風塘,仲有沙田嘅墟市。」出身基層,李志清謂12、13歲已立志做畫家。「屋企冇錢就自學,去圖書館睇畫冊。」80年代港漫盛行,夢想畫出彩虹的少年很多,18歲入行做漫畫助理的他是其中之一。「嗰時坐地鐵,唔係人人揸手機,而係人人揸漫畫。」港漫火紅年代,名氣金錢得來較易。「嗰時好多人睇漫畫,第一本漫畫畫工幼嫩,一樣銷量過萬。」由畫鬼怪故事到武俠漫畫,1997年另起爐灶,又推出漫畫版《射鵰英雄傳》和《笑傲江湖》大受歡迎,奠定武俠漫畫家地位。其後更獲日本出版社邀請進軍日本市場並奪大獎,未及見證本地漫畫界盛轉衰已進軍國際。「好多機遇好難得,日本漫畫界向來排外,咁啱呢間公司新成立,態度開放成就件事。」願意溝通,交畫準時,沒太大藝術家脾氣的他,在競爭激烈的漫畫市場一直吃得開。長達20年,每天埋首趕畫漫畫,高峯期十多個助理,周刊加月刊,還有單行本,海外發行,總在趕死線。一對兒女出世,可幸太太也是創作人,明白創作之苦,更明白商業市場的殘酷。「嗰時根本無暇理其他嘢,直至畫到頸出事,日日去做針灸,體力支持唔到,先覺得要停落嚟。」銳意減產,收入減少,閒時教繪畫維持生計。一扇窗關了,另一扇門打開,半退隱名氣猶在,2009年財爺曾俊華搞新意,推出漫畫版財政預算案,主動找上他。「時間倉促,但肯定係難得嘅新嘗試,當然一口答應。」繪本印二萬本,免費派發,在漫畫工業習慣為銷量拼搏的他,笑言是嶄新體驗。男人四十,求變,機會來了,努力捉緊。「鍾意畫畫嘅人,基本上咩都想畫,但你唔做開嗰樣嘢,就無人會諗起要搵你。」預算案繪本小試牛刀,外界反應不俗,運輸署找他畫漫畫,推廣安全駕駛。不過真正的轉捩點,要數2012年為中環街市外牆畫畫。



■李志清笑稱為賽馬版「清明上河圖」的《馬季開鑼畫卷》。

淡出武林 繪街市漁港

「呢項大型公共藝術創作種下好大嘅因。」翌年為半島酒店85周年紀念繪畫巨型水墨畫,並製成動畫投射到大樓外牆,連關帝廟亦找他畫壁畫及出版畫集。「可以跳到另一個範疇,肯定係好事。40歲前我為別人而畫,40歲之後我希望為自己而創作。」但李坦言就算今時今日,亦未有條件不與人合作。「出版社搵你,為銷書銷紙;政府搵你為宣傳;商業機構搵你,可能就為推廣形象。只以藝術家自居,合作不了,連擦出火花嘅機會都冇。」在框架下爭取發揮,視掙扎求存是常態,他不違言是現實累積的經驗。今日,偶爾開班授徒,走過深水埗街頭,掏出畫冊速寫,一支畫筆,仍是他觀察世界的通行證。「人生下半場,希望自己嘅生活可以平衡一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911/197671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67

金庸小說的版權 和流芳百世的創作 周顯

1 : GS(14)@2017-01-21 20:00:39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62766

小時候,小說很流行,有很多的小說名家,紅遍兩岸三地,愛情小說有瓊瑤,科幻小說有倪匡,歷史小說有高陽,但是最暢銷的,當然是寫武俠小說的金庸了,然而,和金庸同級的,還有比他稍早出道的梁羽生,以及晚期的古龍。然而,在幾十年後的今日,金庸小說的成就,已經遠遠的超出了其餘各位,這在經濟學上的原理,叫「贏家通吃」,這在投資世界的智慧,是為必買龍頭股。

金庸小說的成功因素,第一當然是他真的寫得很好,我便是他的忠實讀者;第二是他的態度最認真,不停地把作品修改成完美;第三是武俠小說這種小說形式,是中國人的獨有發明,發揚於民國時期,到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之後,已經逐漸衰退。武俠小說恰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在七十年代之後,已經是影像文化的天下,武俠小說就像電台和電視台,雖然仍有一定的市場,但已過時了。第四是金庸本人的財力,是中國史上最富有的作家,不遺餘力地推廣其作品,例如說,有專門的經理去負責洽談版權事宜,這自然有利於銷路和形象設計。

所以,現在金庸武俠小說的影視版權,已經漲價到五百萬元一部,不管拍與不拍,有效期只有兩年,而且,最快的一部,排期已經排到了2018年,由此可知他的作品的市場需求是何等之巨大。

除此之外,要把金庸小說改編為影視作品,也有苛刻的限制,例如說,作品內容只能刪減,不能增加,這自然是影響了改編和創作。畢竟,小說不同影視,要把兩者轉換,改動實在很難避免,因此,要拍金庸作品,實在是很考導演的功力。我作為金庸專家,自然知道,金庸很不喜歡人們改編他的作品,尤其是在往時,很多時把其作品改頭換面,改得面目全非,這也很難怪金庸的會不高興。
金庸對其小說改編為影視作品,有苛刻的限制,內容只能刪減不可增加,若果改得面目全非,會很不高興。

很多偉大作品,都曾經被人改得面目全非,例如說,《西遊記》分別有周星馳和劉鎮偉的多個版本,又如,莎士比亞的作品,拍成現代故事也有,變成了怪雞的舞台劇也有……有時候,經典名著改頭換面的次數越多,反而代表它越受歡迎。我的看法是,金庸小說像這種市場手法,由於限制太緊,很容易便會把產品做死,這好比美國麥當勞規定在海外開分店時,只能照美國本店的餐單去做,不能自我創作新菜式,令前線管理平添不少麻煩。

究竟金庸對於其小說版權的基本目標,是要把利潤極大化,還是要保證其作品的純潔無瑕,抑或是要把其作品流傳開去,千秋萬世呢?畢竟,他的身家少說也有幾十億元,每年八位數字的版權收入,作為一位九十老人,相信也不會十分重視吧?

本文想要說的主題是,一個人如果活得太過執着,往往反而會事與願違,這是我想同讀者分享,並引以為鑑。我想,幾乎所有最經典的作品,都是沒有版權的,香港人最喜歡的周星馳電影,雖然有版權,但已被賣至七零八落,如果不是在這二十年來,翻來覆去地被不停重播,相信也不會成為今日香港人的經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464

【御用畫家】李志清談金庸:有氣派有氣場有氣度

1 : GS(14)@2017-03-03 00:54:59

李志清(筆名清兒)多年前與金庸合作,獲金庸授權及合辦明河(創文)出版社,繪畫金庸小說漫畫。



金庸封筆快將45年,素有「金庸御用畫家」之稱的李志清(筆名清兒),早年獲金庸授權及合作開出版社,為《射雕英雄傳》及《笑傲江湖》花6年多時間畫漫畫,事隔多年,李志清對當年與查生(查良鏞,金庸本名)相處的逸事仍歷歷在目。

日本出版社拉線「從沒想過會同枱吃飯」


22年前,日本德間書店(負責金庸小說日文版出版)一位小說監修聯絡李志清,邀請他為小說畫封面及插圖,從此與金庸結下不解緣。「第一次見面是日本出版社安排,一些明河社朋友,如蔡瀾等都在。當然還有查生、查太,我還記得是在灣仔吃飯。」李志清從小已經拜讀金庸作品,90年代的金庸已是小說界殿堂級人物,初次見面,可有緊張?「雖然我跟查生是同時代的人物,但感覺就像看羅貫中《三國演義》一樣,從沒想過會同枱吃飯。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他雖然是我的偶像,但又不會覺得緊張。」


金庸沉默寡言二人依然合作無間


李志清形容,金庸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他說話不多,但好有氣派,就是坐着已有一代宗師的風範。」談到二人的溝通相處,李志清笑言:「他跟我用廣東話溝通,但說實話,因為他的廣東話夾雜口音,我只聽得懂七成。」《射雕》出版後,出版社舉辦慶功宴,李志清就坐在金庸身邊,「我覺得有點如入寶山空手回,就是很多問題想問他,但有些就聽不清楚,有些就不太好意思問。」雖然如此,但亦無阻二人在工作上的合作。關於早期的封面及插圖,李志清坦言二人直接溝通的機會不多,「我們主要跟日本出版社溝通,查生沒有參與其中,就算有,也是事前略略打點一下。」到後期跟金庸合辦明河(創文)出版社,金庸同樣沒有干預李志清的創作,「他不會跟你一同編劇,告訴你這筆要怎樣畫,這當然不會,畢竟他是授權你去畫。」漫畫出版後,李志清跟金庸吃飯,「我問他對漫畫有何意見,他就在封面寫了句『合作愉快,至感欣慰』,可惜這本書我還未尋回。」這是一場令他畢生難忘的飯局。


俠義精神長存武俠小說非青黃不接


有人認為金庸封筆四十多年,坊間仍有不少以金庸為主題的活動,顯示武俠小說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李志清卻認為非也。「所謂武俠題材,分開武和俠,俠是俠義精神,武是武功。俠義精神早在墨子時代的作品已有,武俠小說寫的,正是這種長存的精神,而非純粹武鬥。」金庸封筆多年,的確沒多少人有金庸的成就,李志清說:「金庸小說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配合的產物,當然他的水平本來就高。每一個時代,其實都應該有其產物、方向,這個時代需要第二種進路、第二種形式。」「武俠小說的橋段就只有這麼多,不會有甚麼很新很爆炸性的突破。」李志清說。「這一代人有甚麼沒看過,《龍珠》打到上太空,打完人再打獸再打神。但我們不是要這種意義不大的遞進。」他強調當代要寫的,是「人」的故事,即包含如俠義精神般的崇高理念,「這種人性的發掘,諾貝爾及其他文學獎也是循這個方向去尋找,是不同語言、國家、文化所渴求的。」至於新的形式、載體如何,李志清以朱光潛《談美》作喻,「我們很多時都是當局者迷,不知道這個時代需要甚麼。你要去到橋的另一面,才會發現自己身處的位置有多美。」每一位藝術家、作家都在找尋合適的路,李志清認為最重要是隨心、自然,不用刻意去找,「這個時代有給予你甚麼條件,你就去感受這個時代的脈搏。」


展品過百為展覽畫12呎長水墨畫


香港文化博物館由3月1日起,將開放常設展館「金庸館」,同時亦將有「繪畫.金庸」專題展覽,至3月27日完結,由李志清策展。「繪畫.金庸」專題展覽展品分三大類,包括小說封面及插圖、漫畫作品,以及由小說延伸的其他藝術創作,如水墨畫等。展覽將展出逾140件展品,包括金庸借出的十張黃司馬真迹、十張雲君真迹,還有黃玉郎的漫畫封面、馬榮成的六張漫畫複製品、兩張董培新的大型水墨畫,以及其他李志清作品等等。為了是次展覽,李志清特意畫了一幅12呎長的《天龍八部》水墨主題畫,「這張《天龍八部》,我並非畫小說某個特定場景,並不像一張插圖,我希望呈現出小說中八個非人的佛家精神,一些很深刻的人性。」「繪畫.金庸」專題展覽日期:2017年3月1日至3月27日地點: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一樓聚賢廳金庸館(常設展館)地點: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地下費用:免費開放時間:星期一、三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聖誕節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記者:李煒汯攝影: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李志清以六年多時間,將《射雕英雄傳》及《笑傲江湖》畫成漫畫。

金庸多年前親筆提字,李志清珍而重之。

採訪當日,李志清正忙於將展品包妥,準備送到展館展出。


「繪畫.金庸」專題展覽將有百多件珍貴展品,包括李志清漫畫原稿。

李志清:「講武俠,不可能無金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01/199431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58

金庸控內地作家侵權索565萬

1 : GS(14)@2017-04-28 02:10:47

今天是「世界知識產權日」,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查良鏞)控告內地暢銷作家江南(楊治)的侵權案,也於昨天在廣州市天河區法院開審,金庸要求江南賠償經濟損失50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565萬港元),雙方有一個月時間調解,法院將擇日宣判。


借小說人物講校園故事

金庸控告《此間的少年》作者江南、出版發行的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精典博維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及銷售該書的廣州購書中心侵犯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要求法院判令停止複製及發行該小說,封存及銷毀庫存圖書,並公開道歉,共同賠償維權所支出20萬元(約22.6萬港元);同時要求楊治賠償經濟損失500萬元。《此間的少年》是江南第一部作品,最初在網上發表,故事背景為宋代嘉佑年,借用金庸小說人物名字,講述在北宋汴京大學,喬峰、郭靖、令狐沖等大俠們的校園故事,引起金庸不滿。江南自言是金庸忠實讀者,當初純粹出於好玩心態,面對控訴,他辯稱《此間的少年》的人物形象、關係及故事情節與金庸作品並不相似,強調沒有侵犯金庸權益。江南多次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前年版稅收入高達3,200萬元(約3,615萬港元),其他作品包括《龍族》、《九州.縹緲錄》等。2004年上映的電影《功夫》,由於片中有6處引用金庸筆下的人物及作品名字,包括包租婆元秋及包租公元華自稱是「楊過」、「小龍女」及「神鵰俠侶」等,周星馳事前主動向金庸支付版權費,每用一次付1萬元,合共6萬元。金庸隨後把款項捐給南亞海嘯災區。金羊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6/200019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54

譚新強:金融人看金庸(一)——我認識金庸的4個階段

1 : GS(14)@2017-12-18 03:31:44

【明報專訊】年近歲晚,請容我今天不寫關於經濟和投資的文章。數周前去過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一趟,近日又見到報道《射鵰英雄傳》出了新的英文譯本,就提醒了我在金庸先生創辦的《明報》已寫了專欄3年多。

我認識金庸,準確一點是認識金庸的作品和生平,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次接觸,在小學年代,看的第一本是《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的第三部。當時金庸小說的流行程度絕對可跟近年的Harry Potter相比(其實金庸仍流行)。不敢認是專家,但大部分作品都是讀過的。當時從未到過中國內地,對中國歷史、風景、人物、文化的認識,很多都是經過金庸先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華麗的文字,首次接觸到的。

接觸中國歷史文化橋樑

金庸寫作風格傳承了明清的章回小說傳統,情節緊湊,人物豐富,幾乎給人有點眼花瞭亂的感覺。再過百年回頭看,金庸作品的文學地位未必比《水滸傳》和《西遊記》低。他小說裏的人物都栩栩如生,第一本武俠著作《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出身官宦之家,文武雙全,無奈遇上時代巨變,被迫落草為寇,反做了本是阿哥乾隆皇帝的對頭。跟很多作家一樣,第一本書很多時都有投射自己進入角色的自傳味道。金庸生在浙江海寧望族查家,在明清兩代已出過不少大官和大儒,民國年代大詩人徐志摩都是他表哥。

其他著作裏難忘的人物多不勝數。憨直的郭靖、精靈跳脫的黃蓉、反叛少年楊過、他那位不吃人間煙火的小龍女姑姑、劃時代的跨性別武林高手東方不敗,和大家最愛、艷福無邊的小人物偶像韋小寶等等。

濫拍電視劇令原著失色

除人物刻畫成功外,當然亦有很多精彩的武功和決鬥情節,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決戰光明頂,都令人神往。但金庸跟其他武俠小說的最大區別是把故事交織在極為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上。射鵰三部曲的時代背景從南宋帶到元末、明初,人物有真實有虛構的,錯綜複雜,極其引人入勝。地理上,核心放在金庸最熟悉的江南,但亦把讀者帶到蒙古大漠、西嶽華山(今年終於登上華山之峰,上有華山論劍碑),以至充滿異域風情的波斯等等。

第二階段是中學出國後,金庸小說可說是變成跟中國文化的唯一維繫。TVB亦開始大量改編成為當時風靡全球華人社會的電視劇,亦有電影,不單止捧紅無數紅星,更衍生了大量膾灸人口的經典歌曲,如鐵血丹心、兩忘煙水裏等。

開始時我也很愛看這些劇集和電影,但後來港、台、中國內地不斷重拍同樣的故事(後來連越南都有拍),就出現失控氾濫的情况!單是小龍女一角,就曾經由陳玉蓮、李若彤、劉亦菲、陳姸希等演過(不能盡錄),由最美到最醜的都有!這樣濫拍,我看不出對金庸先生有什麼好處,他已經夠出名亦很有錢。我認為這樣做反而對金庸作品的口碑和評價有很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乎影響了他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機會,替他非常不值!

認清小說現實落差大

第三階段是回到香港後,終於有機會到中國內地遊覽,最初的感覺是陌生和迷茫的。李安導演曾解釋他拍《卧虎藏龍》的原因,是企圖在電影中找回他從武俠小說裏認識到的中國。但這個如山水畫般的地貌,和充滿飛簷走壁的瀟灑俠客世界,只存在於武俠小說內。在現實中,現代中國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的石屎森林,連西湖的部分美景都被摩天大廈出賣而穿崩。很多地方確經常被掩蓋在雲霧中,但可惜這不是甚麼靈氣,只是污染空氣的霧霾!生活中也沒碰到幾個英雄俠士,日常交往的不是武林高手,都只是忙碌生活的平實普通人,更像小說裏,幫人打酒點燈的店小二而已。

經過長時間適應,我才能把金庸筆下的幻想世界跟現實協調下來。滿口吳儂軟語的未必是《天龍八部》的王語嫣,更可能只是嫌棄我點菜不夠名貴,給我看臭臉的酒樓經理(上周發生的事)。我也學懂了欣賞上海中心大廈,它的旋轉式美態,跟古典的六和塔又有一番不同韻味。最高興的是有時跟朋友喝下幾杯老黃酒後(小說裏好像未出現過茅台),確有在牛家莊找到肝膽相照好兄弟的感覺。

親嘗寫專欄苦樂

第四階段是近年開始了寫專欄後,愈來愈明白寫作的困難,不夠時間趕稿(如今天)、無可避免的錯漏,和偶然碰到的writer's block(靈感障礙)。有些讀者誇獎我寫作題材比較廣泛,但比起金庸的淵博學問,不禁汗顏!

金庸先生非常好學,涉獵範圍甚廣,道佛儒、琴棋書畫、奇門術數、連烹飪美食都隨手拈來加插在故事內,令到場景和情節更豐富 (真佩服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金庸能夠做出那麼廣泛的研究,極不容易)!多年前香港的鏞記酒家就推出過金庸宴,把「二十四橋明月夜」和「玉笛誰家聽落梅」等虛構菜色帶到現實世界,我有幸嘗過,美味難忘!

金庸先生極具奮鬥心,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終生學習者,亦明顯是位完美主義者。他在1950年代開始寫作是為了糊口,在報紙每周連載,難免有不少人物和情節錯亂。但到了1970年代,他收筆時已是一位名成利就的文人富豪,但他竟仍願意花20多年,多次大幅修訂他的小說全集。

後來在1990年代他曾回家鄉在浙江大學當過人文學院院長,以他在文化界的地位,當之無愧。但據聞有些酸葡萄教授,竟排斥他和批評他沒有博士學位,文學水平不夠班。後來金庸離開浙大,以81歲高齡,遠赴英國劍橋修讀中國文學,憑真材實料拿到碩士和博士學位(他早已拿了牛津、劍橋、港大等多個名譽博士和院士),實在令人非常敬佩!

我下周再討論一下金庸在文學界的貢獻,和拿諾貝爾獎的機會有多少。

(中環資產持有茅台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999&issue=201712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92

譚新強﹕金融人看金庸(二) 諾貝爾獎機會有多少?

1 : GS(14)@2017-12-26 13:27:08

【明報專訊】上周講述認識金庸的過程和演變。今天更大膽一點,嘗試評論一下金庸的文學成就,和更實際一點,有沒有機會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金庸先生最毋庸置疑的成就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中文作家,根據維基百科的估計,其銷售量約1億至3億本書,全球排名第25名。並列榜首的是偵探小說作家Agatha Christie和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估計總銷量約20億至40億本。

全球排名第25已很不錯,但我懷疑這仍嚴重低估了真正銷量和讀者人數。大家要記得金庸最活躍寫作的時期是1950至1970年代,亦即是中國內地最封閉和最貧困的年代。試問在那些年,誰有錢去買正版書?幾乎全球華人都最少看過改編自他作品的電視劇和電影,我認為真正的讀者數量應較接近10億吧,如屬實就已能打進頭三名。

核心問題是,金庸的文學成就到底值不值得拿被認為是最高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鑑賞必然是主觀的。我個人認為流行度已是一種認可,但很多人認為曲高和寡的小眾文學才算「高尚文化」。

諾貝爾獎似乎從未頒過獎給通俗文學,情况有如奧斯卡也極少頒最佳電影獎給賣座的娛樂電影;但拿不到獎不等如不值得拿,這完全是兩回事。

在伊利沙伯一世的年代,莎翁話劇也是雅俗共賞的大眾娛樂。環球劇院的包廂有皇室貴族,但站在中場的觀眾都是普通老百姓。莎翁話劇如《凱撒大帝》和《第十二夜》,開場白充滿古代「爛gag」,劇中也不乏語意相關的「有味」笑話。

時間是文學價值的最好證人

今日有誰夠膽批評莎士比亞是沒有價值的通俗文學?中國古典文學,連至高無上的《紅樓夢》都有不少描述得非常露骨的情色章回,更有各種亂倫(賈珍淫亂兒媳婦秦可卿)、戀童(薛蟠),以及似乎在當時流行和被接受的同性戀(賈寶玉、柳湘蓮)情節。對比下來,楊過和小龍女赤身隔着紅花叢齊練玉女心經,韋小寶和建寧公主玩SM已算是小兒科!

我相信如莎士比亞和曹雪芹仍在世,也會被評為低俗文學而未能獲獎。但時間是文學價值的最好證人,莎翁和曹雪芹在文壇上的地位,當然遠超幾乎所有的諾貝爾得獎者,不少更早已被世人遺忘。

中國武俠小說是一種獨特的文學類型。最早的可算是唐代的《虯髯客傳》,元末的《水滸傳》亦是武俠小說的雛形(《書劍恩仇錄》明顯有它的影子),後傳到民國的還珠樓主,寫下《蜀山劍俠傳》,對金庸有頗大影響。但蜀山還停留在武俠和神魔小說的交雜,故事既有俠士,亦有神仙、妖怪,較似《封神榜》。

武俠小說傳到金庸就起了革命性變化。他去了神魔化,初期他筆下角色如郭靖、洪七公、喬峰等大都擁有反物理學的絕世武功。但到後來,索性破格讓韋小寶做一個學武不精,只靠小聰明掙扎求存的小滑頭。他們都只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令讀者更容易產生墮入感。另外他經常把故事交織在一些大時代的背景上,再加插很多歷史上真實人物如成吉思汗、拖雷、丘處機、乾隆、袁崇煥等,令故事內容更引人入勝。金庸是個極為好學的人,寫作手法和佈局亦明顯受到西方文學影響,尤其是法國小說家大仲馬,以至希臘神話。

我認為金庸對武俠小說文化的貢獻,非常近似任劍輝、白雪仙和唐滌生對粵劇的貢獻,同樣地梳理、淨化和大大提升原有傳統文化的藝術水平!

諾貝爾文學獎要求得獎者推動某些「理想」,原文為瑞典文,很難意譯,近年被解讀為「爭取人道的理想」。今年得主石黑一雄,代表作《長日將盡》,描述的是二戰前後的一位英國貴族莊園管家,一生愚忠,犧牲自己包括愛情,不肯面對主人是一個接近賣國的納粹同情者,直到晚年才感到後侮和羞愧。

融合西方文學 提升傳統武俠小說水平

金庸寫的大部分主角都是憂國憂民的俠義之士,陳家洛本是紅花會總舵主,志在反清復明,但後來也逐漸發現老百姓需要的是和平和明君,其實朝代不重要。《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碧血劍》和《鹿鼎記》都貫徹同樣的人道理想。我認為非常符合諾貝爾獎的要求。

其實查先生的出身跟很受歡迎的諾貝爾獎得主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有點相似,都是報紙人,半改行成為作家。他的名著包括《百年孤寂》和《愛在瘟疫蔓延時》,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典範。金庸的射鵰三部曲為現代武俠小說代表作。

那麼金庸能否獲獎?老實講,在此問題上,最大的敵人是時間。諾貝爾獎有一個過於狹窄和無理的規定,就是得獎者必須在世。據聞沈從文在1988年本應獲獎,但可惜在宣布前剛去世。查老畢竟已九十有三,相信身體仍很健康,但請不要再讓他久等吧。

諾貝爾文學獎的遴選過程頗為黑箱作業,透明度極低,所有提名資料保密50年。任何得獎者更需最少被提名過兩次以上。

金庸能否獲獎 時間是最大敵人

諾貝爾獎經常被人抨擊,最常見的批評是偏幫歐洲作家,人煙稀少的北歐就已出產過16位得獎者。對比下,人口大國中國只出過莫言,和勉強算半個、已入法國籍的高行健(真的不懂欣賞)。另一人口大國印度(極多優秀英文作家)更只是出過一位──泰戈爾!反而日本已出過兩個半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以及算半個的石黑一雄。

很多大文豪都被諾貝爾獎忽略,包括俄羅斯文壇泰斗托爾斯泰(據說因瑞典是俄國世仇),和奧匈猶太裔作家卡夫卡等,當然很多村上春樹的粉絲仍在癡癡地等。

語言是另一大問題。雖說委員會有多國代表,懂最少8國語言,但我猜絕大部分的非西方語言著作,還是需要先翻譯成英文,才能讓大部分委員看懂。我最近才發現原來連《射鵰英雄傳》,都要等到明年2月才有由英國/瑞典籍的Anna Holmwood,翻譯成英文,還將分4冊出版。希望她的翻譯水準夠高(瑞典籍加分?),對金庸有幫助。

委員會傾向保守,過去鄙視通俗文學,但已有所改變,去年竟頒給美國民謠歌手卜戴倫(Bob Dylan)。此決定帶來極大爭議,但整體還是非常受大眾歡迎的。既然歌手可以得獎,那麼武俠小說有何不可?

最後一道無形難關是政治。很多批評者指控它實為用文學來包裝的半個和平獎。莫言能得獎,非常替他高興,但不知是純粹倚靠諾貝爾委員會的慧眼,自己去發現他的才華,還是有大批在文學界極具影響力的朋友積極推動提名。

據我所知,近20年前香港有一班支持金庸的大商家,曾出力替他爭取提名。到了今日,如要成功,需要的當然是更強大有力的全國文學界的支持。

中國可用軟實力助金庸爭獎

如中國適當運用其軟實力(有別於尖銳實力,近日西方借意批評中國的另一名詞),是可以非常有效的。想當年在SARS一役後,竟能把陳馮富珍推上世衛總幹事一職,就可見一斑。另一佐證是聯合國世界遺產表,中國是單一國家身處首位,擁有52個遺址。我鄉下開平的碉樓都榜上有名,連我都覺得近乎奇蹟!對比下,如國家支持的話,金庸要拿諾貝爾獎,有何難度?

最後我是現實的,金庸獲諾貝爾獎的機會肯定不是很高。况且隨着中國國勢愈來愈強大,亦沒必要強求諾貝爾獎來認同金庸或其他中國作家的成就。

我建議國際聲望已頗高的邵逸夫獎增設一項文學獎。邵逸夫獎現有3項:數學、醫學和天文學,原則上僅能授予在世者,我認為應該放寬;不少邵逸夫獎得主後來都拿到諾貝爾獎(諾貝爾獎不設數學獎,沒有根據的傳聞是因諾貝爾的未婚妻被一位數學家搶走),醫學獎跟諾貝爾獎已有重疊,再設文學獎也可以。

我知道已有其他中國文學獎如茅盾獎和Newman獎等。但我並非建議再設一個中國文學獎,是要設立一個像諾貝爾獎、是頒授給全世界不同文化、語言的文學獎,評審過程盡量客觀和公平,但主導權當然屬於中國人。在這種機制下,金庸得獎的機會自然大大提升!

最後,有點可惜的是六嬸方逸華女士剛去世。要不然以她對電影和電視的終生熱愛,在她領導下的TVB就曾多次拍製金庸著作改編的電視劇,我相信她可能贊成我的建議,希望邵逸夫獎理事會能考慮。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675&issue=201712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91

【動心聞2017】香港文化藝術大事回顧 金庸館開幕+鄧永鏘逝世

1 : GS(14)@2018-01-07 16:11:27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又到一年年終,2017年香港藝術和文化有甚麼大事值得重溫?

1.金庸館開放

今年三月,全港首個以著名作家查良鏞博士(筆名金庸)為主題的常設展館「金庸館」於香港文化博物館揭幕,是香港文化史和文學史上一件大事。金庸館連同其互動節目展區佔地約2500平方呎。透過三百多項展品,包括早期流通的小說版本、珍貴的手稿、文獻和照片、小說改編的電影海報、電視劇主題曲唱片及金庸的私人物品等,介紹查博士的早期事業、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歷程與貢獻,同時突顯他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吸引各地華人和無數金庸粉絲光臨。

2.唐英年重掌西九熱廚房

唐英年出任政務司司長期間,於2008至2011年兼任西九董事局主席,闊別六年,今年九月,特首林鄭月娥宣布唐英年重掌西九董事局主席一職,說他是不二之選,此舉打破以往由現任政務司司長擔任這職位的慣例。唐英年於上任前接受筆者專訪,不斷強調自己對西九有感情,要毋忘西九初心,「會謹守文化藝術是西九的核心,營運時『量入為出』也會有限度地商業化。」唐英年於十月履職,任期兩年。

3.香港人在台北搞官方同志展

亞洲社會同志平權議題一直是燙手山芋,今年5月24日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志婚姻合法化的亞洲國家,為呼應時代大題目,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展了全亞洲首個同志議題展,而搞手和藏品都是出於香港驕陽基金㑹。展覽由香港方主導與支持,展覽卻在台灣落實,本身已是一個宣言。香港驕陽基金㑹創辦人孫啟越向筆者表示,㑹積極爭取展覽在香港展出,但必須與官方合作,否則便失去推動平權的意義。

4.鄧永鏘逝世

已故慈善家鄧肇堅長孫、「上海灘」創辦人鄧永鏘爵士今年八月底逝世。今年初鄧氏已健康欠佳,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決定舉行人生「最後派對」,無奈死神不允。他走了後,有人形容鄧氏代表的香港貴族品味也隨之消散。陶傑形容鄧爵士是「成長於香港、浸潤於英國、遊走於西方、矚目於市場的獨特人物」,又謂此君一去,香港「黯然無光」。為讓公眾了解Sir David,他的遺孀Lucy(Lady Tang),特意把鄧永鏘生前放在大宅的藏書,當中約千多本捐贈予二手書店Flowbooks。

5.無綫50大壽與六嬸離世

香港第一家免費電視台無綫,今年50歲金禧生辰。不過,自千禧後網絡發達,社交網絡變成了意見領袖發放訊息渠道,市場已難一台獨大,人人都可以製造輿論。電視台生態轉變,加上近年「反大台」情緒高企,無綫正亦積極增強網絡影響力,在挑戰下踏入下半個世紀的新局面。就在無綫慶祝過金禧後兩天,前無綫行政主席「六嬸」方逸華因病離世,震撼娛樂圈,這位從歌手成為叱吒影視界的女強人與六叔的愛情故事,被重新傳頌。

6.頻頻破紀錄的一年

單單是一場蘇富比的秋拍,五天便錄得總成交31.5億港元,產生了16項世界拍賣紀錄,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便以2.943億港元成交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12月17日北京保利的一件齊白石1925年創作的《山水十二條屏》以9.315億人民幤(約10.8億港元)成交,刷新全球中國藝術品成交紀錄,也是中國藝術品成交價首次跨越一億美元的台階,一場拍賣也有五件過億拍品。

7.王家衛獲法國電影大獎

香港導演王家衛再度揚威海外,十月於法國里昂出席有「法國金球獎」之稱的「第9屆里昂盧米埃爾頒獎禮」獲頒終身成就獎,是首位香港導演奪得此項殊榮,作為對他在電影界的貢獻和肯定。王家衛在大師班與電影人及影迷見面,並於閉幕典禮全球首映全新4K修復的《花樣年華》。

8.《救世主》訪港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嘔心瀝血傑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十一月中於紐約佳士得拍出35億港元,成為全球拍賣最貴藝術品。在拍賣前作品預展的世界巡迴亞洲第一站就是香港。11月12日晚,《救世主》坐私人飛機被警衞荷槍實彈沿途保護到中環展出數天,幾日來吸引了無數知音前來,星期日無懼八號風球、風、雨、濕身,跨境來會一會它,引發社㑹一陣達文西熱潮。

9.香港終於有自己的燈光節

香港首次將逾120年歷史的法國里昂燈光節(Fete des Lumieres)引進香港,幕後推手,是香港人熟悉的「法國五月」行政總裁賈奕楠(Julien Loic Garin)。來港六年半的他出於思鄉,冀把家鄉「名物」引進香港。幾經努力周旋,港產燈光節「光.影.香港夜」(Lumieres Hong Kong)在11月底在港舉行三天,16個地標展出各地和本地藝術家的多件燈光裝置與藝術品,透過藝術與本港建築物和社區對話。

10.詩人余光中離世

文壇巨人、「鄉愁詩人」余光中以九十高齡辭世,引發香港文壇的大震盪。生於大陸,死於台灣,中間有11年黃金時間在香港,曾擔任過中大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曾說,詩、散文、評論和翻譯是他的「四度空間」,而香港則是他的沉思空間,引發了「沙田文學」,並在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時,於海外以詩聲援爭取民主學生的學者。他離去後,社交網絡舖天蓋地的出現他的詩,以緬懷這位一代詩人與作家。撰文:鄭天儀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01/202611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168

金庸幼女伙「慕詩陳」沽嘉亨灣 11年賺1200萬

1 : GS(14)@2018-11-07 06:09:5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495&issue=20181107
【明報專訊】樓市從高位回落,有投資者率先沽貨,查良鏞(金庸)幼女查傳訥及慕詩國際(0130)主席陳欽杰上月便以2580萬元售出西灣河嘉亨灣一個三房單位,持貨11年帳面獲利1200萬元。

金庸逝世前2580萬沽 實呎2.7萬

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西灣河嘉亨灣一個實用面積942方呎的3座中層D室,屬三房間隔,上月24日、即金庸逝世前約一周,以2580萬元售出,實呎27,388元,與同座面積相同、高一層的D單位今年7月成交價2638萬元、實呎28,004元略低2%。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沽出物業之原業主,是以迅惠有限公司作登記,董事除包括有「慕詩陳」之稱的資深投資者陳欽杰外,更包括金庸幼女查傳訥及其夫吳維昌,三人早於2007年以1380萬元購入,持貨11年現帳面獲利1200萬元或87%。

資料顯示,陳欽杰、查傳訥及吳維昌三人,除上述一個中層D單位外,於2007年同時以1876.8萬元購入同座一個高層A室,並須於2008年10月完成交易,惟當時樓市回落,有關人士最終決定撻訂,只保留今次出售的單位。

另方面,一向鍾情投資物業的陳欽杰,近年買賣不多,但就於跌市前、即今年5月,以破頂價5500萬元售出鰂魚涌太古城海棠閣高層A、B室相連戶,單位實用面積合共2129方呎,平均實呎25,834元,呎價貴絕全港十大屋苑。陳欽杰於1997年以共2380萬元購入,帳面勁賺3120萬元或1.3倍。

「玩具鄭」種植道屋傳獲洽購

此外,有「玩具鄭」之稱的資深投資者鄭躬洪,旗下玩具城國際結業前後,先後放售多項物業,自住的山頂種植道73號屋,早前以意向價逾3.3億元放售,並曾傳出獲買家洽購「買殼」,惟最終未成功售出,近日市場再有消息指出,單位再獲買家出價洽購,若以實用面積3228方呎、放售價約3.3億元計,實呎約10萬元。鄭躬洪早於2002年以5434萬元購入,若成功售出,將獲利約5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5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