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绿城董事长宋卫平:绝不会带头涨价 还要高负债50年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12/20090512025958943.html


每经记者  姜艳艳  发自北京

        宋卫平迫切需要与媒体和股东恳谈一次。

        5月10日,绿城中国(03900,HK)在杭州召开恳谈会,就近期市场关注的问题,与公司的股东、投资者和媒体深入交流。

        “ 我们的这套做法是对的,过去的15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宋卫平认为,绿城中国目前的负债率在房企中并不算高,媒体过分关注了绿城的负债率,而金融界的一些 评级机构对公司的评级也并不准确,“过去15年我们的负债有200亿元、300亿元,今后50年我也希望这么过下去。”

        面 对市场对于绿城中国资金链的关注,宋卫平一方面表态有信心解决,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了对资金和投入的渴望。“看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主要要看它们土地储备的 变现能力,我们的高负债其实都转化成了土地储备,只要能够随时变现,那么我们对负债的把控能力就非常强。”

        在谈到高利润的温州项目时,宋卫平不无遗憾地表示,“我们没钱,所以在里面只占6成。”在谈到4亿美元高息债券以及高息债条款对公司再融资造成压力时,他表示:“当时就想拿钱,有奶就是娘。”

        绿 城最新的中海绿城一号房地产基金截至4月21日已募资20亿元,主要用于投资公司位于杭州绿城蓝色钱江项目和无锡绿城太湖新城两个项目。但这一信托另有苛 刻规定:若绿城中国各方发生重大不利事件,将以1元代价向信托人出售其抵押的杭州项目公司和无锡项目公司的所有剩余权益。

        对于未来的市场,宋卫平表示绿城中国目前价格已经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但市场刚刚好转,绿城绝不会带头涨价,去年的日子的确非常难过,因此希望所有的房地产商能够抓住机会,把价格稳定住,努力去除库存,让市场休养生息一阵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4

通吃零到十二歲教育大餅 還要搶攻父母進修市場 三之三賺「獨二代」嬰兒潮商機

2010-8-2  TWM





台灣幼稚園一年至少關一百家,上海卻還缺五百家幼兒園。

台灣今年出生人數將創新低,而大陸一年就能生出台灣三分之二的人口。

看準兩岸人口的消長,三之三如何在中國爭食「小皇帝」商機?

撰文‧林孟儀

台灣去年新生兒人數只有十九萬出頭,今年上半年更降到八.二萬,全年恐怕將跌破十七萬人,創下史上新低!

反觀對岸這兩年卻是「八○後」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生育高峰期,大家趕著生奧運寶寶、世博寶寶;以前年為例,大陸就誕生了一六一五萬名奧運寶寶,約當台灣人口的七成。再看上海,去年出生人數就和台灣今年差不多,約莫十六萬。

「台 灣一年關一百家幼稚園,上海目前有一千家幼兒園,現在還缺五百家!」三之三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吳文宗,坐在設置給家長休息的咖啡廳裡強調。雖然是暑假期間的 周六上午,位於虹橋附近的三之三總部擠滿了人,有來參加夏令營或才藝班的大孩子、來繪本館聽老師說故事的兩、三歲小小孩,和陪同前來的家長,近兩千平米的 空間,一片人聲鼎沸。

三之三在台灣有四家直營、兩百家加盟幼兒園,並出版童書;二○○三年西進,以長三角為根基,版圖最遠到四川重慶和山東 省。如今三之三在中國坐擁四十家直營、八家加盟幼兒園,還有做幼兒早教的親子館、說故事的花婆婆繪本館、蘇州大未來兒童職業體驗營,是台商在中國直營規模 最大、業務最全面的幼教業者。上門的孩子都是來自台、日、韓、歐美專業白領家庭,與大陸當地的中上家庭;去年更吸引華威創投注資,準備加速拓展。

眼看兩岸人口的消長,台灣幼教業者莫不心慌,急著登陸搶食對岸的小皇帝商機。西進至今七年的三之三,究竟如何在對岸幼教業站穩一席之地?

選擇直營有效控管品質

「這裡的幼兒園不是你想做、有錢就可以做的,一定得在政府的規畫裡面去做。」吳文宗語氣冷靜地強調。三之三今天的規模,並非一蹴可幾。

七 年前,三之三申請到中美合資辦學的第一張執照,之後中國就不開放中外合資辦學了,為三之三奠下最佳的競爭條件。教育是百年大計,後來中國頒布《民辦教育促 進法》規定,只有民間內資企業和國民才能申辦國中小以外的「非義務」教育,包括學齡前、高中以上到成人補習,才開放給民間經營。後來三之三第二家到四十家 直營幼兒園,只好透過當地內資企業申辦。

不過,幼兒園不是愛開在哪都可以,得視各地規定;如上海市政府規定,一個社區超過三千戶或一萬人口時,可以申設一個配套幼兒園,由政府決定公辦或民辦幼兒園;消息夠靈通的幼教業者,才會去投標或申請。

既 然證照難拿,一旦拿到,理應開放加盟比較輕鬆。但三之三登陸七年來,吳文宗採行和台灣相反的策略,以直營為主,直到去年才開放山東、安徽共八家加盟店,品 牌授權給原本就經營幼兒園的當地業者。「我盡量做直營,一方面是確保控管,另一方面也是這邊一加盟,你招牌掛上去,就很難拆得下來!」吳文宗解釋。

他估算,台灣大概有一萬家幼稚園,以大陸的人口成長比例,大概有八十萬家幼兒園左右的空間,「我只要占萬分之一,就很可怕了!」

搭建幼教百貨公司平台

大陸因為一胎化,在教育上的投資金額越來越高,甚至有的占比高達家庭支出的三○%,變成六個大人供養一個小孩。「成就不了自己,不如成就孩子,這是唯一的希望,當然捨得投資。」吳文宗指出。

三 之三幼兒園每月學費約在人民幣兩、三千元,比台灣一萬元出頭還貴。今年三之三開始托管中心(安親班)業務,每月收費人民幣三千多元,比台灣七、八千元月費 高出一倍;五天四夜的夏令營要價人民幣五千元,約合新台幣兩萬五千元。「要是在台灣,我收不起,在這邊我鎖定中高階市場,因為他們認為貴才有好東西。」吳 文宗點出家長的消費心理。

中國八○後的家長普遍受高等教育,觀念新,希望培養孩子情緒管理、創意思考、主動學習探索的能力,這些正好是台灣幼教業者靈活教學的強項,所以三之三幼兒園總有三、四十個孩子等在候補名單上。

為了在內部快速培育當地師資靈活教學的能力,吳文宗今年成立了「三之三大學」,設置經營管理、英語教學、教育教學三個系,每個月對員工進行培訓。

不 過,想賺八○後這批「獨一代(一胎化政策實行後,第一代獨生子女)」的錢,也不容易。因為一胎化,家長很寵愛九○後出生的「獨二代」。「就有家長把小孩子 手臂上被蚊子叮的地方,用筆圈起來,一個個指給我看,這個是什麼時候叮的,那個又是哪天被叮的。」吳文宗苦笑說,小問題會被誇大、找麻煩;小孩子在幼兒園 跌倒受傷,登門賠禮道歉更是少不了,家長投訴比台灣還難處理,是一大挑戰。

三之三藉直營維護品質,已打響了名號,在這個品牌的平台上,未來 有各種延伸的可能。「我想做『幼教的百貨公司』,讓家長可以one stop shopping,讓三之三變成一個平台,引進台灣相關業者一起來做,台商也不用重新摸索、申請執照、重新開發市場。」例如說故事給小朋友聽的繪本館,並 非進行「教學」,性質單純,所以毋須申請執照,所以去年快速推廣,授權給已設有培訓中心或幼兒園的業者。

垂直水平整合擴大營運版圖而「大未 來兒童職業體驗營」只要申請工商執照,可以外資企業身分經營,但動輒需要三千坪面積,投資大、設備貴,目前已在蘇州購物中心開出第一家店。中國各地都在興 建購物中心,除了吃飯購物,還需要引進文化教育的攬客功能,因此大未來成為熱門的競邀標的。吳文宗說,濟南有個購物中心已邀請大未來明年入駐,從場地到設 備要新台幣上億元,都由開發業者包辦,請吳文宗經營,「我一毛錢都不用花!」今年吳文宗也跨足托管中心(即安親班)、以親子館為名的幼兒早教(零到三 歲);看到陪同孩子來上課的父母,他更打算用手中的一張培訓學校(補習班)執照,經營成人美語補習班。台灣知名的美加成人美語,已經找上三之三洽談合作, 希望找家長來上課;不僅通吃從零到十二歲的教育商機,還要把父母的進修市場全部納進來!

除了從幼教延伸出去的垂直整合,吳文宗也正在啟動水平整合。

「教 育是一種火車頭產業,水平可以整合帶動裝潢、設計、教玩具、服飾業,以及用雜誌、網路服務會員、非會員。」吳文宗提到,三之三也和兒童攝影、麗嬰房合作, 「母親節我甚至與曼都合作,找媽媽出來走秀。」台商方立宸開在購物中心的三十家卡通尼遊樂園,也找上三之三,希望遊樂場的票券可以和三之三有消費折抵的互 補合作。

吳文宗繼續擘畫著未來,今年他已經試辦了兩期︽童年︾季刊雜誌,以大班一年畢業快一千個小朋友來算,光是以三之三幼兒園七年來服務的上萬學生、家庭作為基本盤,這份雜誌就可以印個一萬本,將是幼教廠商很好的廣告平台。日後和台灣科技廠商合作,以電子書授課,更是大勢所趨。

站穩了腳步,去年創投注資,加上和地產開發商合作,三之三接下來要迅速擴張。「他們房子開發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讓他們有一個高檔的配套幼兒園。」吳文宗指出,三之三在重慶將開二十四家幼兒園,就是和開發商合作的結果。

三之三直營的幼兒園到今年將增為六十家,明年底到後年初預計開到超過一百家;繪本館開放加盟到十九家,大未來兒童職業體驗營與英語村,除了蘇州,年底在鄭州開第二家,明年在濟南開第三家。吳文宗歡迎台商借助三之三平台,一同搶食中國獨二代的嬰兒潮商機!

三之三

總裁:吳文宗

中國成立時間:2003年店數:40家直營、8家加盟幼兒園、一家直營繪本館、一家直營大未來兒童職業體驗營

三之三成功心法

1. 一反台灣加盟模式,改以直營為主,為品質和品牌扎根。

2. 和地產開發商合作,取得社區民辦幼兒園機會,迅速擴張版圖。

3. 展開垂直和水平整合,從幼兒教育做到成人培訓,並與其他服務業異業結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28

背離主流 被嘲笑也還要買

2010-11-29 TCW




沒有念過經濟系、沒時間看盤、完全沒有內線、更沒有優秀研究團隊,績效卻能打敗明星基金經理人?只要體會科斯托蘭尼的精義,一樣能成為投資贏家。

年紀約三十歲的網路部落客izaax,進入投資市場大約十年,白天在政府機關上班,無暇看盤,投資皆以定時定額基金為主。

近五年來,在全球投資市場動盪最劇烈的時候,操作績效幾乎年年不輸給基金經理人。已經被手汗染得泛黃的科斯托蘭尼三本重要的投資經典,就是致勝的重要武器。

親眼看到他的基金對帳單,不得不相信這位科斯托蘭尼忠實信徒的投資戰力。

大家都在買:金融海嘯前,改壓寶美債

受科老的啟示,他在二○○七年第四季,全球股市大好,反向看壞景氣,分批賣掉股票型基金,換成公債債券基金,不僅成功躲過金融海嘯,更從二○○八年第四季起,開始定期定額買進美國股票型和高收益債基金。

即便是今年五月歐債危機,他仍繼續定期定額,直到最近美股創下今年來新高之際,開始部分獲利了結。近五年整體投資報酬率每年平均(含配息)保守估計超過五成。

之所以敢逆著市場操作,科斯托蘭尼給他的啟示幫助最大。

他指著《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說,左右股市中長期方向的兩大要素,其實在「景氣」及「市場資金」這兩大要素上,但大部分的法人,受限於環境及績效,很難依著這個法則操作,就像科老所說,法人「是猶豫的投資者,他們跟在大眾後面跑,既缺乏想法,也沒有耐心!」

受到科老啟發,他於是將有限的下班時間,集中研究這兩個重要的變數。

二○○七年底時,他從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報告上發現,房地產已經連續好幾季呈現兩位數衰退,同時通膨壓力,也因為油價逼近百元,越來越沉重,他觀 察到美國每月進口項目中,消費品都逐月全面萎縮。他大膽認為,長達五年的全球多頭市場已經結束,通膨將轉為通縮,從那時開始,開始贖回股票基金,轉買進美 國政府和全球政府債券基金。

當時油價眼看就要突破每桶一百美元的價位,全力朝歷史新高邁進,市場上對全球景氣一片看好,這樣反市場的舉措,有一段時間,讓他飽受批評。有人在他的部落 格中,不客氣留言批評,認為通膨不會影響消費,應該去買房或買原物料基金來保值;更有些網友,乾脆把自己賺大錢的對帳單,直接貼在他的留言版上,炫耀自己 賺了多少,順道諷刺他賣太早。

「那段時間就是很煎熬,大家都認為我是錯的!」觀看部落格的人數也大幅下滑,為了增強自己的信心,「我就把《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有一段影印貼在書桌上:『長遠來看,經濟和證券市場的發展方向相同,但在過程中,卻有可能選擇完全相反的方向。』」

想不到,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金融海嘯,使得原油期貨價格在二○○八年底,一下子跌到四十元之下,所有原物料基金都不支倒地,市場對美國公債以外的金融商品都缺乏信心,幾乎所有資金都湧向美國公債,公債價格創下新高,證明izaax壓對了方向。

大家都在賣:看好降息,八千點買美股

但他沒被績效沖昏頭,看到美國聯準會(Fed)為挽救景氣,連番下調利率,對照科斯托蘭尼在書中提到,一九八七年美國發生黑色星期一之後,時任聯準會主席 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大幅降息提供市場流動性,讓股市再度恢復活力的例子。他決定獲利了結美國公債基金,並開始從道瓊工業指數八千點附近定期定額買進美 股基金,去年二月初在部落格上宣示:「二○○九年,開始買進美股最好的一年!」

講到這時,他拿起《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不假思索翻到第一百零六頁上面指著:「對中期證券市場,貨幣比想像力更具決定性作用,如果貨幣因素是正面的,那麼到一定時候,心理因素也會變成正面。」

科老強調資金對於股市的重要,就像氧氣之於呼吸一樣,千萬不能小看美國聯準會印鈔票的能力,「這就是那時我看多的理由!」

不過,反市場的言論再次被網友罵翻,部落格留言版上至今都還留著紀錄。izaax認為,投資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市場發生的重大事件,都只有一廂情願的想法,「尤其是把已經發生的,當做未來也會繼續發生。」

最後問他科老給他的最大啟發是什麼?他笑答:如同他網誌名稱「從相同的事件中,看見一樣又不一樣的存在,這本書已經將所有行情的疑問都解答了!不論是過去,現在,或者是正在發生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77

不只掌握你的行蹤 還要摸透你的消費習慣 電子錢包 谷歌、蘋果手機的新戰場

2011-9-12  TWM




當蘋果、谷歌(Google)專 利戰打得正熱,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市場烽火連連,然而,有一條新戰線悄悄成形——NFC(近場通訊),一個過去無人理會的蠻荒之地,卻潛藏數億金流商 機,將成蘋果、Google兩大巨人征伐的新戰場。

撰文‧翁書婷

下賭注是我們的本性,而它,NFC(Near Field Communicateion,近場通訊),將是整個遊戲的改變者。」說這話的人是Google付款機制副總裁貝迪爾(Osama Bedier),今年一月時,他還是全球最大線上金流平台行動暨平台副總裁,轉眼間,他成了Google揮軍NFC的最重要大將。

NFC這 個詞,對很多消費者一定很陌生,但它就像一個新武器,如同當年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從口袋掏出第一支iPhone,全觸控螢幕帶來的驚豔一般,誰能抓住NFC,誰就將是新戰役的大贏家。

於是,兩個巨人又開戰了。

在 了解巨人戰爭前,我們得先知道,到底什麼是NFC?若用一句話來說,其實就是把你錢包裡的悠遊卡、信用卡,全塞進手機裡,以後,你到便利商店購物、搭捷運 公車、去提款機領現金、停車付費等,只要拿出手機,裡頭內建的NFC功能,就能替你解決一切。

終極目標 掌握金流最後一哩NFC就像我們熟悉的藍牙一樣,是種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任何行動裝置內建這種技術的晶片,就可以不須透過網路,在十公分內進行身分認證 和資料交換。

不過,讓手機變錢包的NFC可不是什麼新東西,「NFC十幾年前就有,和我們高速公路在用的ETC一樣,是小兒科的等級,而且 價格也不昂貴,每支手機的晶片多增加一美元成本。」手機代工廠華冠副總洪一峰分析,手機要加入NFC功能,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

既然輕而易 舉,怎能勾起蘋果、Google兩大科技巨人的興趣?答案就在NFC的整體生態環境及背後意義。因為當手機有了NFC,以後蘋果、Google掌握的不只 你在想什麼、你的人際關係、你的行蹤,他們還會再進一步掌握你的消費行為,你的金錢流向,「掌握金流的最後一哩(last mile),這才是蘋果、Google想要的!」業界人士說。

於是,兩大巨人的征戰再度展開。先是今年初Google從Paypal挖來貝 迪爾,推出Google錢包(Wallet)服務,六月還拉攏兩大金融業巨頭花旗銀行與萬事達卡等,聯手打造Google錢包生態系統。

蘋 果也沒有停住腳步,去年申請兩項NFC技術專利後,還找來曾幫美國上百家銀行、PayPal、星巴克等大廠,設計移動支付系統的NFC專家班維吉爾 (Benjamin Vigier),出任行動支付部門主管,更重要的是,即將亮相的iPhone 5,據傳就內建了NFC功能,準備與Google正面廝殺。

台廠搶到上億支NFC商機不過NFC不是新玩意,打從二○○四年諾基亞 (Nokia)、飛利浦(Philips)與索尼(Sony)共創NFC論壇後,NFC就一直存在。只是,開發了六年,全球NFC手機滲透率僅一%。因此 當兩大科技巨人積極開墾NFC這塊蠻荒之地,結果會是如何?

這就像觸控技術開發已有時日,直到遇見蘋果,才真正發光。而同樣的魔法,將重現 在NFC上。市調機構iSuppi就預估,今年NFC手機將成長到八千萬支,明年有機會衝破一億支,一四年上看兩億支,屆時全球每四支智慧型手機,就會有 一支是NFC手機。

有趣的事來了,兩大巨人鬥得你死我活之際,也就是把NFC手機產業鏈的餅做大之時,如果你進一步拆解NFC產業鏈就會發 現,有不少台廠都沾上邊,正靜靜等待NFC紅透半邊天,大賺一筆。

其中,在最上游的就屬力旺,力旺是販賣矽智財(IP)的公司,力旺手裡的 內嵌式電子抹除可複寫唯讀記憶體(EEPROM)矽智財,正是NFC晶片所需。力旺表示,因為晶片需要不斷記憶交易時的所有資料,而力旺的IP能讓晶片重 複讀寫十萬次以上,可確保每次的密碼、交易資料被存取,即使手機沒電,也可以進行付款。

力旺IP的優勢馬上就獲得高通青睞,另一家手機天線 廠啟碁,也在NFC熱潮中嶄露頭角,開始出貨給宏達電。下游設備廠、世界第三大刷卡機代工廠同亨,也很有機會,「因為同亨三成刷卡機,是替美國最大聯合信 用卡中心FDC代工,而這家公司就是Google錢包供應廠,同亨間接打入Google錢包供應鏈。」同亨主管透露。

然而,整個NFC的核 心NFC晶片,仍舊掌握在外商恩智浦(NXP)手裡,因為恩智浦早在一九九四年就已經開發出技術,現在全球市占率達七成,最重要的,「恩智浦提供從平台、 手機、後端設備等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因此最了解晶片運作模式,像有一次三星把NFC手機設計換掉,結果手機馬上就出問題。」恩智浦智慧識別部銷售暨市場副總裁史蒂夫.歐 文(Steve Owen),說。因此像Google的NFC手機,就是找恩智浦合作,由恩智浦操刀,將技術導入Android平台上。但也別急著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 風,重點是在NFC市場整塊餅能壯大。歐文也強調:「Google的NFC是開放系統,各個業者都可以使用。」當蘋果、Google戰線拉長到NFC,不 論是仰賴Android陣營生存的台廠,或沾有蘋果光的供應鏈,都有機會大搶NFC財!

「電子錢包」運作方式與應用範圍手機業者 宏達電、蘋果、三星等智慧型手機業者在手機中裝置NFC晶片

電信公司

發卡公司

手機業者和中華電 信等電信公司以及悠遊卡、Visa等發卡業者合作,讓晶片可在短距離進行身分認證和資料交換公車 餐廳 百貨公司 停車場各式消費場所裝上NFC刷卡機,消費者利用智慧型手機即可完成付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8

「嘣嘣嘣」,買路錢還要收多久?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443

「一打鼓就要錢,嘣嘣嘣。」

「這兒賞一毛,這兒賞五分,掏錢吧您吶老太太。」

「呦,要錢的追家來了。」

但凡年歲稍長,抑或傳統相聲的愛好者,想必都記得上述經典捧哏。這段創作於1956年由候寶林郭啟儒首演的作品,名喚《三棒鼓》。至今,人們還會對老北平戲園老闆見縫插針、化整為零的收費手段印象深刻。而那位自嘲「就當過生日了」的老太太更叫人忍俊不禁。

55年彈指間,戲園子沒了,但「嘣嘣」聲卻從未遠離,不在園子裡,而在馬路上。

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有兩個數字挑動著大家的神經:59.27%(中國滬深19家高速路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和70%(全球14萬公里收費公路 中中國的佔比)。其實,不妨再記住另一個數字:18900——中國公路收費站的總數目。這其中,廣東第一,2030個;青海最少,99個。中國省份中唯一 一個未染指者是西藏。

一邊是僅北京小汽車擁有量就突破500萬輛,上海一塊車牌最新中標均價漲至53195元,成為全球最昂貴的一塊鐵皮;一邊是不備零錢不上路,不花百 八不能穿州過府常識的建立,每一位中國的有車階層都成了那兩位「老太太」。永遠不能閉合的十指縫間成就了一個事實:中國95%高速公路和65%一級公路化 作了一頭頭「現金奶牛」,得意地四處「哞哞」叫喚,一公里收五毛錢吶。

這一局面至2012年元月初有了戲劇性轉折。來自上海的消息稱,作為中國首條收費公路,滬嘉高速即日起停止收費。當日,這條全長不過20.5公里的 路上車流綿延1公里,流量激增兩成。滬嘉高速官名「滬高速——S5」,始建於1984,通車於1988,這還是朱鎔基治下上海的政績,其收費史較浦東開發 還早兩年。

此間,還有一段花絮先表。2011年5月10日,滬地已率先將外地小車進城費從30元降至15元。來而不往非禮也,鄰居杭州乾脆將當地25元的進城費取消。一看來真的,大上海索性見賢思齊也把門檻直降為零。坊間笑言:你收我也收,不收冤大頭,大家都不收,不結隔夜仇。

該插曲本與收費公路無關,但以鄰為壑、畫地為牢,只要自己得利,哪管千秋大計的思路,那些收費公路老闆還是頗得其中三昧的。

上海如斯,老特區豈能落後。深圳方面也於日前宣佈裁撤水田、馬田兩個非高速公路收費站。儘管此舉背後是每年8974萬元的財務損失,但至少深圳、東 莞、惠州三地民眾跨域出行費用大幅降低,而深圳也成為珠三角地區首個「不上高速不交錢」的城市。當然必須再提示一句:從提出到完成這一構想,深圳花了9年 時間。

莫非南北呼應一夜轉性,收費公路果真回歸官家所謂的「公益性設施」的基本屬性了?且慢,請看大背景:在經歷調查摸底,自查自糾兩階段,由交通部等五 部委自2011年6月發起的治理收費公路行動正式進入「檢查覆核階段」,為期兩個月。之後,白紙黑字的紅頭文件寫了——對清理不到位或弄虛作假敷衍塞責 者,通報批評,限期整改,「情節嚴重者,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原來板子在此!事實上,過去若干年內,或地區級、或全國性治理公路亂收費的行為從未終止。對於還貸公路搖身變成收費公路,一收三十年,一路九十億的 批評,在兩會期間也此起彼伏。但結局似乎總是你有來言、我無去語。態度稍端正者至多回應兩句,諸如「上市公司資產只佔總路產不足20%,大多收費公路還處 於還貸高峰期」。什麼「新修收費公路每公里總價6000萬至8000萬,與老公路不可同日而語,以舊養新、以肥養瘦,乃不得已」等等,反正都是大實話。

至於為何出現安徽方面一年收費94億,還貸僅有54億,或者南京機場高速為啥收費超標50%,唉,各家有各家的難處。再說了,你沒聽交通部也承認 嘛,中國收費公路累計債務餘額2.3萬億(2010年數據),而且要是按照原定計劃,到2020年,中國僅各省自建高速公路就有5.5萬公里。三五萬億的 盤子,不收費,哪來錢,咋還貸?

這已是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性質的問題了。雖然各地財政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語,但被GDP刺激如同打雞血般的建路衝動,顯然永遠超 前於地方「錢袋子」的膨脹速度。昔日香港商人胡應湘只因先到先得修了條廣深高速,現在每日坐收1011萬,多好的榜樣。甚至銀行方面也願意少收本金,多收 利息,以政府信用為擔保,這頭產量豐富、永垂不朽的「奶牛」,誰會捨得宰殺啊!

當然,還有特例,比如控制著750餘公里收費公路的首都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其麾下京港澳、京藏、京津、京開、京石、機場高速,個個都是香餑餑。 且不說交通部自身當年還以車輛購置附加費入過份子,母公司北京控股更早在香港回歸前即將其打包赴港上市。憑什麼精明的香港投資者要超額認購1276倍,凍 結2000億資金?憑什麼港交所紅馬甲要衝著時任董事局主席的胡昭廣高呼「迎財神」?偉大祖國首都的黃金路俱在其手,這麼好的買賣再加上高派息的承諾,誰 都懂的。而現在,如若減少收費甚而免費,那叫違約!而由當地政府回購,高額資金又從何來,莫不是再加稅費?

倒不是對此次五部委的聯手完全沒有信心,關鍵是本次治理的出發點,究竟是緩解有車階層的出行成本,還是從更宏大的角度考量,減少全社會的物流成本, 不僅對控制CPI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減輕各類企業在經濟不景氣期的成本開支。如若是後者,稍帶「便宜」了前者,但勝算較大。畢竟,超出歐美一倍高達 18.5%GDP佔比的物流成本,不是什麼光榮。這個世界第一不要也罷。

「嘣嘣嘣」,我們還要聽多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59

巴菲特為何還要買報紙(一)跨界對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bv7.html

http://journalician.com/

討論得出的結論是:

1.從長期看,我們並不看好以印刷形式出版的社區報紙。
2.巴菲特投資社區報紙的核心是沒有競爭的行業(已經不會有人再辦新的報紙),同時消費習慣讓報紙還能保持若干年生存空間。

這是@ivanzhai 的blog 基本是我和他聊天記錄。

如果有讀者喜歡這個模式請告訴我們。

非常感謝。

鑑於http://journalician.com/ 打開困難,特將全文粘帖如下:


 
巴菲特為何還要買報紙(一)跨界對話

By Ivan Zhai on May 29th, 2012

無論巧合,抑或有意,對於互聯網,傳統媒體,以及投資界來說,2012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注定不平靜。三件足以影響未來產業演進的事情依次發生:Google推出的升級後的「搜索圖譜」;Facebook上市,以及——令傳統媒體從業者再次陷入深思的——巴菲特出資1.42億美元,收購Media General集團旗下63家美國地方報紙。

這是兩年內巴菲特第二次投資傳統報業。去年12月,其控股的伯克希爾出資1.5億美元,收購了《奧馬哈世界先驅報》。

但是,美國報業不是在衰敗嗎?傳統印刷媒體不是即將死亡嗎?那為什麼巴菲特還要買報紙?無數人都在問著同一個問題。

作為互聯網媒體從業者,我與同樣關注互聯網和媒體產業的投資界老友 @潛水員觀點就此主題,通過GTalk聊了近一小時。討論得出的結論是:

1.從長期看,我們並不看好以印刷形式出版的社區報紙。
2.巴菲特投資社區報紙的核心是沒有競爭的行業(已經不會有人再辦新的報紙),同時消費習慣讓報紙還能保持若干年生存空間。

下面是簡單整理的對話記錄,它將構成「巴菲特為何還要買報紙」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

@潛水員觀點:我核心命題是,老頭說報紙對小地方的作用依然很大,這個命題是否成立,這是核心。至於巴菲特在這個case上如何操作是題外話。

@ivanzhai:我的思路也是如此:首先不去考慮老巴在財務方面有什麼想法。與巴菲特及其團隊相比,我們在這方面信息太不充分,所以無論如何分析,都意義不大。

@潛水員觀點:對,我們討論的核心是,報紙在小城市的作用。
上午我回顧了下之前瞭解的國內的情況。如上海某高檔小區,訂閱新民晚報的比例80%,入住人口大約50%本地人。50%新上海人。看報的估計年紀大的為主。比如60、70歲左右的讀者,必須看新民晚報。
但在另一個相對沒那麼高檔的小區——均價大約250萬元人民幣一套住宅那種——我也問過。訂閱報紙的比例就低很多。25%強,遠不到50%。當然還有一個因素,那個250萬的小區是新上海人年輕人多,所以年齡和房價都可能對訂報行為產生影響。

@ivanzhai:我還是從美國情況看,回到美國小鎮的情況。
2008年我去過距離(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半小時車程一個全是德國後裔的小鎮,只有100多戶,而整個聖路易斯大區也就幾十萬人。當地電視台以及唯一的大報《聖路易斯郵訊報》主要都是地方新聞,即使如此,地區性媒體對小鎮新聞的覆蓋其實已經很少,更不用說互聯網媒體。
在只有幾萬人的小鎮,工作之外,互聯網就是娛樂工具,看到本地新聞的機會很小。

@潛水員觀點:但這是普遍性的還是本土性的問題呢?

@ivanzhai:這跟城市形態有關,算是本土性問題。
所以我不是很認同有篇美國網站的報導,把巴的行為與報業未來扯上關係。巴才不管報業未來的,老頭就是一投資者(看中的是他要買的這個標的的價值)。

@潛水員觀點:那你不看好報業未來對嗎?或者說,你不認同報業的本地性特徵對不?

@ivanzhai:應該這麼說,我很認同一點,就是城市形態、地區形態會影響噹地媒體發展機會。報網融合當然是大趨勢,但hyperlocal是很有意思。這裡蘊藏著(商業模式的)多樣性,所以它們的發展在報業演進的過程中是無法整齊劃一。

@潛水員觀點:那麼最終趨勢呢?你看好類似AOL搞的patch?或者說,10年後的本地報紙還有生命力嗎?

@ivanzhai:大趨勢當然是數碼化,但不排除在某些區域,印刷類媒體繼續保持「封閉性管道」的作用;某些地區,本地報紙仍然會有生命力。是的,我相信這個。來自本地商業廣告的需要,比如小廣告,還有商場促銷,產品促銷,等等,是本地報紙生命力的基礎。

@潛水員觀點:那麼還是那句話,「某些地區」,是孤立還是普遍的?本地報紙保持生命力的邏輯是什麼?

@ivanzhai:當然是孤立,是個別事件。

@潛水員觀點:那麼你應該不認同巴菲特的說法呀,我都搞糊塗了。

@ivanzhai:為什麼你認為我「應該不認同巴菲特的說法」?

@潛水員觀點:巴菲特說本地報紙有市場呀,你說長期看沒市場。這不是矛盾嗎?

@ivanzhai:沒有啦,我剛才是說,「不排除在某些區域,印刷類媒體繼續保持「封閉性管道」的作用,某些地區,本地報紙仍然會有生命力。」

@潛水員觀點:」某些「是沒意義的,某些=小樣本,意味是孤立的。」某些」作為判斷不成立,沒意義,所以你這個結論不成立。

@ivanzhai:那要看討論的問題範圍。如果是針對巴購買這個集團的問題,就是有意義的。

@潛水員觀點:我們探討的是針對巴菲特那句話,報紙對小城市的意義。在這點上,他的本質看法——根據我的理解——是從報紙作為信息渠道的可靠性角度分析。本來小地方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同時可靠性低,這樣為報紙提供生存空間。但是這個命題在什麼樣條件下成立呢?

@ivanzhai: 我想至少會和該地區經濟發展形態有關,譬如(當地的)產業結構,會對當地居民對信息的需求偏好有影響。

@潛水員觀點:認同。和人口年齡也有關係,哈,年輕人不看報紙了。和jobs說的年輕人不看書一個意思。

@ivanzhai:岔開一下。其實我有時候在想,一個小鎮青年成長為小鎮中年後,他怎麼獲得本地信息?包括本地新聞,和本地促銷信息。靠社交媒體的朋友圈?好像有點不靠譜,因為太隨機,偶然性太強。

@潛水員觀點:BBS?和路徑依賴有關係吧。或者FB? 不可以嗎?

@ivanzhai:社交媒體的一個很大問題是,信息下沉的很快,FB比推特慢,但你不會在下午下班的時候,去查10個朋友早上FB的更新。所有這東西,看就就看見,沒看見就過了。包括關注本地為主的網站,,都是一個信息hub,至少信息能沉澱下來。

@潛水員觀點:問題在這裡,有必要知道本地消息嗎?我知道老外喜歡去酒吧,去哪裡知道也不錯呀,何必報紙呢。

@ivanzhai:但那些還是偶然性高,不是穩定的來源,時有時無,屬於UGC。酒吧聽說隔壁兩條街連續3起殺人案,可以相信嗎?朋友說的也許會,但陌生人呢?

@潛水員觀點:小地方哪裡有陌生人

@ivanzhai:其實有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傳統媒體在數碼環境下的意義。記得在某個社交媒體平台上——可能是推特,最多粉絲的前十個公司裡,相當比例都是媒體。而這裡的悖論是,媒體在數字平台的信息是免費的,收費的印刷版在虧,可人們還是習慣上社交媒體看傳統媒體的信息。

@潛水員觀點:這事啊,我的朋友有約定,不可以在推裡發獨家新聞,必須讓官方微博發,我現在就看新民晚報的圍脖,但是不付費訂閱紙質報紙。這是渠道問題。但是我訂閱21世紀和經濟觀察第一財經我覺得有必要。

@ivanzhai:所以,回到剛才那個問題,小鎮青年成為小鎮中年後,會有怎樣的閱讀習慣?

@潛水員觀點:年輕人肯定是數字媒體。jobs說了不看書了,難道還看報紙,開玩笑了。

@ivanzhai:你別說,我還真覺得,書和媒體信息的閱讀,差別很大。

@潛水員觀點:對,沉浸感,網絡閱讀太碎片化了——回到巴菲特,我們的結論幾乎一致了。補充一點,除了特例長期看報紙沒前途,這個成立了吧。理由是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改變。

@ivanzhai:是的。結合巴菲特的例子,他其實只在驗證安迪凱斯勒對媒體產業模式的概括。老巴就是在看完各種數字,進行了:
1. 估值
2. 市場預測
之後,覺得他買的這塊東西,還是管道,還能鎖定用戶,繼續產生收入。至於怎麼估值,怎麼預測市場,(如前所述)可以忽略不計。

@潛水員觀點:是,安迪還是我推薦給你的。巴是看鎖定老客戶,看的是5-10年,之後可能他早死了,所以不看長久了。鎖定用戶是有趣的,鎖定老年市場即可,也有現金流。10年報紙還可以存在,僅此,和現在還有廣播的上市公司,會很邊緣化了。芒格說過,最賺錢的是類似摩托車手之類報紙,還有什麼極小眾的狂熱愛好者雜誌,類似音響發燒之類,但是只會存在一本。

@ivanzhai:對,封閉性的管道不可能多。

@潛水員觀點:而且封閉的管道必須激烈競爭過後才能存在,那就對了!你記得嗎巴菲特買的鐵路公司,也是一樣,鐵路不會沒有,但也沒人新進入了。哈哈我有點明白了,美國不會有人新辦報紙了!而報紙也不會全部完蛋,總有一兩張。

@ivanzhai:有道理,天然護城河。

@潛水員觀點:你能想像十年內報紙全倒閉嗎?不可能的事情,絕對不可能。

@ivanzhai:在產業演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潛水員觀點:有趣,我還要思考下,方向好像對了,但不是從產業發展角度,而是從倖存者角度看問題。

@ivanzhai:不過倖存者的競爭者不再是之前的同類。換句話說,報紙不是和報紙競爭了,除非,巴看中的是專業內容製作這部分。

@潛水員觀點:對,沒競爭就是好事情,巴菲特天然討厭競爭。而且,鐵路是和公路競爭,當鐵路和鐵路競爭時候是最慘烈的。

@ivanzhai:明白了,不同層面上的競爭。不好意思,我還是覺得這是產業演進過程中的事情,呵呵,只不過不是「某個產業」的演進,而是幾個產業的「複雜的演進」

@潛水員觀點:可能。互相作用。不過報紙和鐵路還是有差別,我還要想下,但方向好像對了。我們想到的巴菲特多半想到了。

@ivanzhai:是的。正如一個報導所說的,巴菲特 「sticks with what he knows」。

@潛水員觀點:對,這句有價值。

@ivanzhai:這個是沒錯的,是判斷他行為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備註一:單就城市形態而言,美國更多是扁平化城市,網狀結構。中國城市更多是圈形結構。北京二環三環四環,上海是內環中環外環。類似圖章。圖章代表的是權力,越接近圖章價值越高,這兩者差異會導致媒體形態的變化速度不同。同時,兩國差別很大的產業政策背景,也會影響媒體產業的演進。但總體而言,趨勢無法改變。

備註二:兩篇挺有意思的分析報導,可做背景參考。

Berkshire Hathaway Media Group: Financial Engineering Makes the Deal

Warren Buffett sticks with what he knows, and that now includes newspaper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3

扎克伯格的蛻變:Facebook不僅要酷 還要賺錢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27/234307.html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今天撰文稱,經歷了IPO(首次公開招股)後的失落,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終於明白,單純打造優秀的產品還不夠,必須創造合理收入,才能真正在市場上立足。

以下為文章全文:

扎克伯格改弦更張

受財報利好的影響,Facebook股價週三高開22%。如果你問分析師,Facebook哪些地方表現得好?你會得到三條信息:

——Facebook銷售額增速終於不再放緩;

——廣告增速再度加速;

——移動業務遠超預期。

但事實上,這種種利好背後,還有一項被忽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馬克•扎克伯格改變了觀念,並徹底改變了Facebook的運營模式。

當Faceboo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申請時,扎克伯格曾經向潛在股東發出過一封公開信,他在信中警告稱:Facebook不是為了賺錢而做產品;而是為了做產品而賺錢。他的原話是:「簡單說:我們打造服務不是為了賺錢:我們賺錢是為了打造更好的服務。」

這一點都不意外。從一開始,扎克伯格就明確表示,他在哈佛大學宿舍裡創辦TheFacebook.com,並在加州建立公司的目的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為了給用戶「做點炫酷的東西」。

只為酷炫不為錢
時間回到2004年,在TheFacebook.com發佈前夕,扎克伯格與一位好友在網上聊天時如此評論他的第一個投資人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

扎克伯格:愛德華多掏錢給我買了服務器。

好友:真傻。

扎克伯格:也不是,他覺得能賺錢。

好友:你覺得呢?

扎克伯格:我不會做生意。我只想做點炫酷的東西。

於是,從2004年到2012年5月18日,「不會做生意」和「只想做點炫酷的東西」一直都是Facebook所奉行理念。扎克伯格做的東西的確很酷,並因此為Facebook吸引了龐大的用戶群。

隨著Facebook不斷壯大,扎克伯格也建立起了一個符合自己理念的組織。他的目的是親手挑選一批超一流的工程師、開發者和高管,與他一同開發Messenger或News Feed這樣的「產品」。然後再招一批一流的人從事廣告業務,向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匯報。

這種做法使得Facebook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不僅即時通訊產品產品擊敗了AIM,News Feed也開始威脅AOL和雅虎等門戶網站。但弊端也逐漸顯現:廣告業務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小得可憐的廣告位只能在Facebook的右邊欄苟延殘喘。

用戶忽略了這些廣告,廣告主也不願掏錢。Facebook的業務因此受到衝擊。為了吸引廣告主,他們拚命擴大用戶規模。然而,由於廣告表現糟糕,其2011年的收入增速還是開始放緩。

效仿谷歌
現在看來,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的,但投資者的大力支持卻成為Facebook和扎克伯格堅持這一理念的重要動力。微軟2007年給予Facebook高達150億美元的估值,高盛2011年將這一數字進一步推升到500億美元。

同樣不應忽視的是,當Facebook獲得普及後,很多聰明人紛紛開始將它稱作是下一個谷歌。

谷歌是一家市值2000億美元的公司,作為公司領導層的核心,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都很樂於將創收的事情完全交給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這樣的銷售人才和尼克什•阿羅拉(Nikesh Arora)這樣的MBA人才。

創辦谷歌后,佩奇和布林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完全忽視創收工作,這也為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整整一代創業者樹立了榜樣——儘管可能是壞榜樣。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或許是一個更值得效仿的對象。他同樣很有耐心,同樣很有創意,同樣很關注用戶,但他每做一件事情都知道自己是在做企業。但谷歌的兩位創始人也很幸運,他們偶然借鑑了別人的創意,開發出了搜索廣告,這如今已經成為商業史上最完美的業務。

轉變觀念
從2004年到2012年,扎克伯格把Facebook打造成了「只做產品不賺錢」的公司。然而,Facebook在前進途中卻突然遭遇了兩座冰山。

2012年5月,Facebook終於上市了。但僅憑龐大的用戶是無法取悅公開市場的投資者的。與此同時,Facebook的用戶也開始大舉改變上網方式,放棄了靠廣告模式支持的Facebook.com,轉而使用沒有廣告的Facebook移動應用。

短短幾週,Facebook的市值就從1000億美元跌至500億美元。

扎克伯格或許不在乎錢,但卻十分看重公司的競爭力。他意識到,股價低迷將導致公司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今年9月,扎克伯格參加了TechCrunch Disrupt大會,這也是他在Facebook IPO後首次公開亮相。他在會上承認,優秀的人才之所以加盟Facebook,一方面是認同他們的使命,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多賺錢。

現在,他已經改變了對公司盈利和組織結構的看法,這頗為令人欣喜。但更令人欣喜的是,他意識到,移動浪潮為他提供了再造Facebook的機會,而創收則在其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週三的電話會議上,扎克伯格宣佈Facebook最近幾個月發生了重大變化。曾經一心一意專注產品,把盈利完全拋在一邊的團隊,如今也要從一開始就考慮移動商業化問題。

「我們正在開發更多一體化的廣告產品。」扎克伯格說,「以往,多數廣告位都在右邊欄。這是一種割裂的體驗。我們成立了廣告團隊,他們的職責就是推動這種服務,並將其提供給所有的產品團隊。」

他還補充道:「現在,我們會要求所有產品團隊負責自己產品內的廣告體驗。」

扎克伯格表示,第一個收到命令的是News Feed團隊。效果已經相當驚人。兩個季度前,News Feed的移動廣告收入還是零,但現在,根據CFO大衛•埃博斯曼(David Ebersman)的說法,他們每天創造的廣告收入達到300萬美元,全年收入有望超過10億美元。

2004年,扎克伯格曾經說,他不關心賺錢,因為他想「做點炫酷的東西」。但他終於明白,這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

更何況,所謂的酷到底是何含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75

補教金童劉駿豪 股市慘賠數千萬的啟示 致富沒有捷徑 努力還要耐心等待

2013-02-11  TWM  
 

 

台北,一月中旬的寒冬裡,難得出現陽光。抬頭看,灰色天空仍舊布滿低矮雲層,是背後的太陽趁機從間隙穿透下來,給了大家久違的暖陽。

這一天,走在台北火車站前補習班戰區裡,迎面都是緊鑼密鼓準備學測的學子。「劉主任好!」「主任好!」三不五時聽到學生招呼聲,劉駿豪面露笑容揮揮手,內心湧起陣陣溫暖。

「這群學生,是我現在最大的成就感。」得勝者文教補習班的創辦人劉駿豪說。他穿著簡便polo衫、白色布鞋,平實親切的模樣看起來就像這群學生的大哥哥。就在前一個晚上,他和一位沉迷電玩的學生深談到半夜;雖然是補習班老闆,他卻以年輕人導師自居,額外花再多時間也不覺得可惜。

你很難想像,就在五年前,劉駿豪過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創立得勝者之前,他是全台最大補習班「選才赫偉」的班主任,補教名人沈赫哲、吳岳背後的招生高手就是他。每學期他經手幾千萬元資金,「從來不覺得賺錢很難。」劉駿豪每天和老闆吃香喝辣,過著有錢人的生活。

到底賺多少錢,劉駿豪算不清楚,因為賺進來現金,一下子就被他投入股市賠掉或花掉。但他記得在二○○六、○七年最巔峰的那段時間,他和老闆每星期至少吃三次頂上魚翅,去高級鐵板燒餐廳,菜單一拿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從最後面一道菜點起。「不是因為它好吃,而是因為它最貴。」劉駿豪說。

然而,在他近四十歲時,在股市摔了一大跤,人生變調。他在○九年一月十九日的日記裡寫到一段話:「明天是補稅的最後一天,九萬多元。我很害怕,因為我只剩下九千五百元。」劉駿豪的太太邱競慧回想,即使在這麼艱苦時候,有一天他們在路邊等公車,劉駿豪卻好像突然醒過來大聲問:「我們在幹什麼?」太太說:「等公車啊!」劉駿豪說:「怎麼可以!被別人看到多丟臉!」隨即招手攔計程車走。對劉駿豪來說,沒面子的問題比沒錢還嚴重。

少年得志 招生高手「從不覺得賺錢很難」由奢入儉難,其中的苦澀辛酸,要不是靠著宗教信仰,劉駿豪恐怕無法分享這段歷程。回頭再看,原本應該一帆風順的人生,為什麼有這麼大起落,其實和他的個性與生命態度有很大關係。

如果人一出生就從上帝那裡拿到一副牌,劉駿豪手上拿的就是一副好牌。

他出身在優渥外省家庭,爺爺在美軍顧問團裡任職,爸爸是輪機長,身為長孫的他,得到家中長輩最多的寵愛。小時候,他每天的零食就是可樂和箭牌口香糖,「我媽媽就說,如果我以後沒辦法賺很多錢,一定會去偷去搶。」因為無法想像過著少爺般生活的他,將來如何能吃苦。

除了家庭環境不錯外,劉駿豪還有另一張好牌就是聰穎機伶,能言善道。他在師大附中的數學老師胡天爵回憶:「劉駿豪腦筋動得很快,很聰明。」在附中,他當吉他社社長、當班聯會幹部、交女朋友,是學校風雲人物。

劉駿豪有辦法在高中前兩年成績很差,卻只用最後一年時間念書,就讓自己數學從零分進步到全國前五十名,並考進當時文組前十名的台大經濟系。「在谷底之後,一下子又拉起來,很刺激,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劉駿豪說。他之後在股市殺進殺出的手法其實在這裡就能看到端倪,因為他喜歡在最後一刻全面翻盤的感覺。

大學時期,劉駿豪喜歡四處打工,他發現補習班是賺快錢的好工作。畢業後就到補習班當班主任,負責招生管理。

追求刺激 年薪四百萬在賭場輸掉一半當時,他年薪三、四百萬元,但從來不存錢。「我都對人家說,賺錢這種事不難。甚至,我還放話,如果我對一個高中生講完,他不報名,那一定是他有問題。」劉駿豪認為他業務能力一流,每年一定有高收入,所以從來沒有存錢的念頭。

四百萬元怎麼花?「差不多就兩百萬元花在賭場裡。」他第一次出國就到美國雷諾賭場,之後平均一年出國七趟,全部以賭場行程為主。別人覺得輸錢很可惜,他自己卻還沾沾自喜。

劉駿豪回想說:「我覺得這是我控制的局,一方面,我沒有輸到傾家蕩產,跑去借錢,所以自制力很強;另一方面,在賭桌上,我都贏過,只是沒有在贏錢那一刻收手。」言下之意,他認為只要有一天他贏錢收手,錢就回來了。

從念書到工作,他從來都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因為聰明總讓他比別人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結果。即使在賭場中輸錢,他都認為,「那是因為我要輸。」人生都在他的掌握中。

○一年,他第一次出來創業,設立「選才補習班」,在沒沒無聞下,就收了六百多個學生,一瞬間就進帳六百多萬元現金。「我本來以為創業會辛苦一陣子,結果卻出乎意料順利。我想:『啊!就這樣了。』覺得還有多餘時間,所以又跑去開一家網路公司。」○五年底,他的補習班和當時的赫偉合併,國文名師吳岳加上數學名師沈赫哲,是當時補教界大新聞。這個合併很成功,讓招生數破新高,短短時間有上億元資金進來,也開始他幾乎天天吃魚翅的生活。

○六年,太太生第二個小孩,老闆到坐月子中心探望,「老闆走後,我們打開禮盒,裡面就是一百萬元紅包。」除此之外,老闆每年招待他出國旅遊四、五次,「一定搭頭等艙,且不是我一個人,而是全家四個人。」補習班賺錢很快,但就在這時候有朋友告訴他:「股市賺錢更快。」想要快速致富的劉駿豪下定決心鑽研股票。每天晚上看美股開盤,上午再睡眼惺忪起床看台股;所有與股票有關的報紙和雜誌都買來看,從技術線形到消息面選股,操作手法就是搶短搶快。

為了增加資金,劉駿豪把公司股權賣掉,再賣掉一棟房子,把資產換成近兩千萬元資金。當時合夥人不解,明明公司前景大好,為什麼他要賣出股權?「現在想起來,應該是覺得股市賺錢更快更容易吧!」如果說股市裡有人失心瘋,這時候的劉駿豪恐怕是其中一位。

搶賺快錢 賣房炒短線賠掉數千萬元賺少賠多從來也不知道虧多少。○七年十一月,他認為大同一定會出手旗下一支跌跌不休的福華電子;他把所有錢全部集中到這一檔,還融資操作,最後全部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出場認賠。

他一路從高點四十多元進場,出場時只剩二十九.○五元,所有錢都沒有了,還欠朋友三百萬元。算算,這幾年間,他賠掉了一棟房子,也賠掉所有賺來的錢,總計至少有幾千萬元。

劉駿豪的人生順風車到此為止。在沉迷股市之時,他早就感覺到工作不像以前得心應手;過去,他會親自想招生策略、做宣傳,後來都交給部屬做,慢慢就抓不到市場的脈動。以前,他誇說別人聽他的話術沒有報名是對方的問題,這句話成了胸中之痛,「每天都擔心招生,每天都被這句話打巴掌。」劉駿豪說。

有一天,老闆終於找人下通牒告訴他:「給你企畫經理位置,但不能管事,一年給兩百萬元,沒有其他多餘的錢。」原本是老闆愛將居然被打入冷宮,愛面子的劉駿豪終於第一次認輸,嘗到人生失敗的滋味。

「股市賠錢不會影響我,因為我認為自己賺錢能力很強。但是,當工作也出問題,自信心就被徹底瓦解。」然而,處在低潮的劉駿豪不是悲傷痛苦,而是到處找藉口把過錯推給別人,「我曾經對我太太說,都是因為你和孩子讓我不敢奮力一搏,才會有這個下場。」劉駿豪最後選擇離開公司。就在他四十歲那一年,事業、財富都回到原點。

在人生最谷底時,他想起:「教我做股票的朋友曾經告訴我,股市是忍耐的報酬;如果把股票當遊戲,那成本就太高了。」他最喜歡的金庸小說人物就是令狐沖,逍遙快活,確實,人生前四十年,他以玩得盡興、體驗刺激為目標,最後嘗到苦果。

現在,他遠離股市,用他之前輕易就能賭掉的兩百萬元資本重新創業,這規模和他過去無法相比,但卻是他開創事業新局的機會。他說:「我終於知道,不只股市是忍耐的報酬,人生也是,很多事情需要等候。」以前,他只想招生策略,設計招生話術,學生對他來說只是客戶;現在,他把學生當家人,花很多時間輔導他們,耐心等候好結果。

每個人出生就從上天得到一份禮物,劉駿豪得到的是聰明與天分。四十歲前,這禮物讓他活在虛幻假象裡,以為凡事靠包裝就能快速成功,靠豪賭就能迅速致富。四十歲後,「套句股市的話,我現在回到基本面。」劉駿豪說。在財富信心歸零時終於體會:無論武功再高強,人生終究沒有捷徑。

劉駿豪

出生:1969年

現職: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經歷:文成補習班班主任

學歷:台大經濟系

豪賭慘敗後

劉駿豪的 3個人生體悟

30歲

補教界的超級業務員,享受有錢人生活。

38歲

搶賺快錢,在股市中輸光現金。

30歲

被迫離開原來工作後重新創業。

體悟1:努力

天資再好,也不可能有賺快錢的捷徑。

體悟2:耐性

努力未必立刻有回報,要耐心等候結果。

體悟3:謙虛

別以為自己很行,沒有做十幾年的事都是門外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94

Dropbox:我們不只要做「云端儲存」,我們還要變成一個「社交網絡」!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327.html

云端儲存服務Dropbox以出色的跨平台整合能力深受歡迎,不過Dropbox不甘於只是作為儲存工具,近日更新了照片分享功能,讓使用者可以輕鬆建立臨時相本,並分享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代表Dropbox已經跳出「檔案」的框架,朝著內容面思考。

從「內容」出發

Dropbox表示,他們漸漸跳脫文件取向的思考模式,轉向注重內容,一改原先分享的照片必須存在同個資料夾的作法,現在帳號中的照片獨立於資料夾外,就算移到別的資料夾甚至重新命名,照片分享都不會受影響。

換言之,Dropbox現在注重的是照片、文件或歌曲等較抽象的數據內容。

Dropbox的服務器存有數十億張照片,其中許多是經由選擇性加入,從用戶手機或平板等裝置存取下來。新的分享功能簡化手續,過去用戶只能靠email傳送連結分照片,如今Dropbox將所有照片集中在一個虛擬相本,無論相片位在哪個資料夾,用戶都能直接挑選,選擇要經由email、Facebook或Twitter分享。

這項改變看似簡單卻不可小覷,因為這或許意味著Dropbox正一步步朝社交網絡領域發展,頗有挑戰Facebook和Twitter的味道。

佈局社交網絡

Dropbox與用戶間的關係比Facebook或Twitter還要親密。Dropbox可以從用戶的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複製檔案存入云端,也讓用戶間存取共享,功能就像是用戶間的私人社交網絡,這點是Facebook之類的社交網站很難辦到的。

Dropbox從前的作法非常適合個人和辦公室PC的時代,人們存取資料只需遊走在這兩大裝置之間,但現今除了傳統電腦,更多了智能手機、平板,Dropbox發現人們使用科技的方式改變,聰明地順應潮流,從移動設備觀點發想出新的檔案管理方式,讓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與個人、小團體甚至公眾共享資料。

此外,Dropbox去年12月買下音樂串流服務的Audiogalaxy,似乎有意培植音樂串流技術,之後收購云端相簿Snapjoy ,很明顯是為了發展更完整的圖像服務,而音樂與圖像正是社交網絡不可或缺的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Dropbox今年把Python程序語言之父凡羅森(Guido van Rossum)挖角到麾下,用戶人數也已突破一億,儘管微軟CEO鮑爾默(Steve Ballmer)不將Dropbox放在眼裡,只稱它是「不錯」的初創小型公司,但以其目前展現的眼光和策略,難保未來不會追上科技金字塔頂端的各家巨人。

 

作者:徐嘉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5

四大無奈下,草根還要不要進入移動互聯網創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012.html

導讀:「移動互聯網」這個概唸成熟於2010年,而此時仍只是一個概念而已。筆者第一次使用手機上網是在2007年的高考過後,使用「移動夢網」閱讀到了電腦以外的網絡資訊。

07年背著破背包到廈門求學,也第一次用手機裝了一個Java通用版的QQ。此時的「移動互聯網」仍只是一個同學們在教室聊QQ的唯一途徑而已。到現在,業內的朋友聊起移動互聯網,也只停留在用手機看看新聞聊聊微信玩玩遊戲。畢業後留在廈門工作,老家的同學問起我的職業,回答移動互聯網,朋友會問,那是干啥的?只能回答說,搞手機遊戲開發的。廈門是一個二線城市,之所以有這樣的移動互聯網氛圍,主要是廈門軟件園有相當成熟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和很多優秀的手機遊戲開發商,如果你還不清楚,4399和美圖秀秀就在這裡。但是,即使這樣,廈門的移動互聯網氛圍仍不夠濃厚。說一個小插曲,昨天走在4399樓下,聽後面兩個MM在講話,其中一個MM問另外一個:這個4399是不是就是網上的那個玩遊戲的。那麼,移動互聯網,它的最終趨勢是怎樣?它能代替傳統的互聯網嗎?草根要不要進入移動互聯網創業?先認清現狀及艱辛。

一,用戶的上網行為仍沒改變

筆者雖然從事移動互聯網行業,但主要的工作和生活平台仍是傳統互聯網。在廈門,找工作租房子仍會上分類信息網或者本地的門戶社區;主要的上網方式仍是家裡或者公司的電腦,網吧的生意也不見衰退;朋友間的溝通仍以QQ和短信為主,當然,也有微信和陌陌。但是,什麼約炮,那都是浮云,看一看笑一笑就過了。

雖然說現在中國已有5億多的手機網民,絕大多數是智能手機用戶。但是,這5億當中有多少的比例是用手機上網的?就算有大部分用戶使用手機上網,那又有誰能撬動這些人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消費和創業?

二,地方網站和論壇仍是主要的營銷方式

如果你問一個婚紗攝影的老闆怎樣在本地推廣商業活動,他會回答你去某某社區買個廣告位。而當你跟他說可以試試微信營銷的時候,他會回答你微信主要是聊天,還成不了營銷氣候。我們可以說他們不懂這行業,但是別忘了,移動互聯網就得接地氣,而接地氣,就離不開這些「不懂這行業」的群體。說一個笑話:我一同學開發了一個本地消費交友的移動應用。有一天他的一個市場推廣人員去某餐飲店和老闆談,問老闆:你們這裡需要客戶端嗎?老闆回答他,不忙的時候不用,忙的時候會叫客戶自己端。筆者前些天和一個教育培訓機構的管理層聊天,當我提及用微信搞O2O是一個不錯的營銷方式的時候。他問我,微信公眾號要不要錢?和某某社區的置頂帖比起來哪個效果好?我想,這可能就是大部分人用微信搞自媒體而不搞O2O,地方論壇站長越來越多的原因吧。

三,地方城市的電商仍以B2C為主

如果你在廈門軟件園做個「什麼是電子商務」的調查,超過80%的人會回答你:去淘寶天貓買衣服鞋子,可能會有小部分人上網買數碼電器,這就是我們概念裡的電子商務。如果你問他/她聽沒聽過O2O?知不知道什麼是移動支付?啥玩意兒?沒聽過!雖然軟件園附近有幾家提供所謂的微信訂餐,但是我們仍覺得打電話訂餐比較方便。如果O2O真有那麼牛,就不用出現海底撈的長隊和大熱天滿世界跑的求租者。

四,地方城市的創業群體對移動互聯網不感冒

來廈門讀書的人一般都留在廈門,要麼上班,要麼創業。而更多的互聯網創業者建個網站,做好SEO,舉辦線下活動,收取會員費,獲得商家贊助。沒有幾個敢放手開發一個APP或者經營一個本地服務的微信號,對於這些人來說,這太不靠譜了。當然也有這樣的人,但幾乎處在虧損狀態。

而傳統的互聯網比移動互聯網有著更多的優勢,成本少、技術門檻低、覆蓋面廣、收入渠道多。一個虛擬主機加一個域名一年不會超過1000塊,找個開源程序買個模版就是一個網站,論壇發帖QQ群發就是SEO,叫幾個人拉個橫幅就是線下活動,掛些聯盟廣告叫人點點就有收入。真正在搞移動互聯網的是那些有錢的主和有經驗和實力的大公司。

蔡文勝說移動互聯網要接地氣,而我認為,接地氣是需要成本和勇氣的,這樣的成本和勇氣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移動互聯網是一個被炒熱的概念,特別是微信。但實際上,一個普通的互聯網從業者轉到移動互聯網,仍是一頭霧水。真正能搞得動移動互聯網的,依舊是那些在互聯網站住了腳的大企業。如果說傳統互聯網是草根的戰場,而移動互聯網就是草根的墓地。最後還想說一句,移動互聯網水很深,入行需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