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行超級優等生跨入資本市場上海商銀即將挑戰金融股王新寶座

2011-11-07 TWM

 
 
 

一直是台灣金融業超級優等生的上海商銀,今年股東會通過將於明年七月公開發行,等於向外界宣告跨入資本市場的決心。十一月一日,八十八歲高齡的董事長榮鴻 慶親率高階幹部宣示,這家目前兩岸布局最完整的銀行,將在未來大中華的金融市場引領風騷。

撰文‧劉俞青

十一月一日上午九點,台北市信義區內的W HOTEL異常地熱鬧,這是上海商銀三年一度的盛事;這一天,台灣、中國、香港兩岸三地、三家的「上海商銀」五十幾位高階主管全部齊聚台北,連高齡八十八 歲的大家長榮鴻慶,都精神抖擻地全程坐鎮,為來年的業務做出規畫。

然而,這一天的氣氛熱絡更異於以往,全場彌漫著一股興奮的氛圍。因為除了當天排定三方簽署金融備忘錄(MOU)之外,大家心裡都知道,再過不久,可能就是 這家成立將近一世紀的老銀行,正式跨入資本市場的時點。上海商銀確定在明年七月正式公開發行,按照台灣法令規定,公開發行後二個月即可登錄興櫃,半年後即 可送件申請上市。

獲利與股價表現超越股王

如果一切順利,屆時台灣的金融股股王,將從目前國泰金與富邦金兩雄爭霸的局面,轉為一大獨強,而這一大,就是上海商銀。

過去幾年,上海商銀一直是台灣金融業(包含金控與銀行)中,蟬聯多年的獲利王,以去年獲利來看,台面上金控獲利王是富邦金,每股盈餘二.三三元,然而,未 上市的上海商銀每股盈餘已是三.七五元,足足多出六成;而富邦金去年的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九.三二%,上海商銀則是九.九七%,也是略勝一籌。

如果以十月三十一日的收盤價觀察,國泰金股價是三十六.一五元,富邦金是三十五.六五元,然而,未上市盤上交投較為冷清的上海商銀股價是三十八元,已經是 名副其實的金融股股王。

按照時程,如果上海商銀可以在後年初順利轉上市,根據法人估計,股價至少上看五十元,如果再把其兩岸三地的布局與前瞻性計入,甚至可能更高。

上海商銀在台灣共有六十七個據點,都會區都可見到其分行,外觀看來也與一般銀行無異,但事實上,它有著極其曲折的歷史淵源背景,尤其在兩岸敏感的金融地圖 上,幾乎是一個空前絕後的特例。

三地布局領先同業

上海商銀最早是一家在上海成立的民營銀行,但當年被迫從中國撤出後,陸續在香港、台灣兩地重新開業,如今在香港名為「上海商業銀行」,在台灣則是台灣人熟 悉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加上中國原來的「上海銀行」,三家銀行就和它們的名稱一樣,有點像又不太像,彼此之間也有著「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交叉持 股;因此看似各自獨立,卻又有著極為特殊的血脈關聯,更是目前唯一橫跨兩岸三地的銀行,比起富邦金、或者在對岸擁有分行的其他銀行,更具有優勢。

早期許多台商的兩岸資金往來,都習慣從上海商銀進出,「最重要的是放心,匯到大陸去還是叫上海商銀,錢不會掉了,二來手續費便宜。」一位從事螺絲貿易的中 型台商負責人說。這其實也是上海商銀在兩岸三地金融市場的最大價值。

然而這一切,對看盡金融市場裡海浪般起伏的榮鴻慶而言,對這一天的到來,恐怕是欣慰多過感嘆,責任多過榮耀。

直到今日,上海的陝西北路上有一間優雅的白色洋房,如今已經是澳洲星空傳媒的上海總部,但門口仍可以看到一塊小牌子,上面寫著「榮宗敬故居」,此人就是榮 鴻慶的父親,也是榮家的第一代,這塊牌子等於是中國政府對當年這位實業家,也是「麵粉大王」、「紡織大王」的尊敬。

當時榮家所有的事業就從陝西北路開始;後來對榮家多半的認識,是因為家族裡出了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他是榮鴻慶的堂兄,也讓外界從此對榮家有了權貴的印象。

但事實上,榮家一路走來,並非如外界想像般享盡特權,事事順遂。榮鴻慶的父親當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紡織工廠在面前被轟炸,等於一生的心血付諸流水,當場中 風,全家因此避走到香港,卻也從此讓榮家對戰亂懷有非常高的風險意識,無論在香港或台灣,對於銀行的經營都是戰戰兢兢,認為企業要有承受突如其來風暴的能 力。以台灣的上海商銀為例,呆帳提存率六五○%,信用卡循環餘額的提存率甚至將近一四○○%,幾乎都是全體銀行最高,背後的經營理念就從這裡開始。

經營策略謹守風險控管原則上海商銀在一九一五年成立,是當時全中國最小的銀行,資本額只有七萬多元,員工七個人,比當時較具規模的錢莊還要不如,根本沒有 人看好。榮家的資金在一九一九年正式進入,當時股本增資達到一百萬元,榮家成為上海商銀二成股權的大股東,從此股權比重一路提高。

避走香港之後,榮家在上海很多的資產都被沒收,更多在戰亂中被摧毀,直到一九三四年,香港的上海銀行重新開業;台灣的上海商銀則一直到一九六五年,開放民 營銀行成立後才重新掛上招牌,在當時有「小華爾街」之稱的台北市館前路上正式成立總行復業。

那一年,榮鴻慶四十三歲,台灣的上海商銀成立時的資本額一千五百萬元,員工只有二十九人;但當時,已經以外匯業務領先著稱,三商銀的員工甚至要派人到上海 商銀的辦公室裡學外匯,上海商銀外匯業務上的領先優勢,直到今天還在。

今年已經八十八歲的榮鴻慶,自己親自掛名台灣上海商銀的董事長,身體依然硬朗,長期住在香港的他,每個月至少飛一次台灣,巡視分行、看報表,從不假手他 人。而上海商銀的員工福利在台灣金融業至今可說無人能及,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員工分紅制度,就是榮鴻慶的堅持。

員工分紅制度領先科技業

上海商銀幾乎是創台灣風氣之先,一九八九年,連科技業都還未實施員工分紅的二十多年前,榮鴻慶就獨排眾議,讓員工以面額十元認股。

到了一九九八年,上海商銀在未上市盤的股價衝上一百五十元的高點,就連很多基層的櫃台同仁都有千萬元的身價;即使如今股價長期維持在三十五至四十五元區 間,但根據一位上海銀行資深員工估計,行內規定年資滿一年就可參與認股,只要是資歷超過十五年以上的員工,如今手上股票至少都有五百萬元的市值。

而據透露,不少位業績優異的分行經理,甚至有上億元身價,羨煞所有同業。

這是榮鴻慶一路走來的經營之道,他在八十四歲那年唯一出版的回憶錄,書名取為︽獨木不成舟︾,意思就是指他人生中所有的成就,當然包括上海商銀的經營,都 是很多人的幫忙才能完成,因此對員工極為感謝與厚道。這位今年八十八歲老人家的謙卑之心,著實令人敬佩。

榮鴻慶的厚道不只表現在對待員工上,連股東也不例外。

從一九九六年至今,上海商銀一共經歷三次重要的增資,按照規定,現金增資時如果有股東放棄認購,可由董事長決定投資人認購,而一般公司此時通常都是由大股 東自行吃下,幾乎已經成為市場上的通則。

但榮鴻慶卻不作如是想。因為上海商銀有其特殊歷史背景,因此屬於中國股東的部分,幾乎等於確定放棄認購;按理說,這部分股權其實可由榮家自行認購,但榮鴻 慶從來就沒有這樣做,他總是把放棄認購的股權,讓台灣地區所有股東按比例再認一次,所有的權益和股東一起分享。

而這也讓許多上海商銀的股東,五年來、連續三次都以面額十元「超額認購」。因此,榮鴻慶不僅員工長期追隨,連許多外部股東都是長期投資,死心塌地跟定榮鴻 慶。

上海商銀在台灣復業四十六年來,一路走來都是台灣所有銀行業的模範生。

三次金融風暴都全身而退

二○○五年雙卡風暴最烈時,幾乎主要的民營銀行都要提列高額的呆帳,但上海商銀沒有發過一張現金卡,信用卡也僅止於優質客戶;因此當年全體銀行獲利因為雙 卡風暴大幅衰退五八%,但上海商銀幾乎毫髮無傷,全年獲利創下歷史新高達六十四.四億元。

財務穩健幾乎居全體銀行之冠,因此,在主管機關凍結新分行成立的政策下,還能連續五年,從金管會手中拿下新設分行數的第一名;今年上海商銀就獲准成立三家 新分行。

此外,上海商銀沒有一毛錢投資歐債,不賣連動債。一路走來,榮鴻慶曾在行內會議時說:「沒有什麼,真的沒有什麼,銀行就是良心經營而已。」這「良心」二 字,聽在台灣全體銀行業老闆的心中,有如一刀一斧,其實要深刻地愧疚反省才是。

上海商銀今年九十六歲了,能有今天,是一位高齡八十八歲長者的經營智慧,值得許多人學習。

專訪未來掌門人榮康信:

選擇對股東最好的方式

上海商銀的業務穩健、獲利亮眼,一直是許多專業投資人心中的最愛,如今喊了多年的上市傳言,終於在今年六月股東會上跨出第一步,正式通過明年七月即將公開 發行。

本刊專訪上海商銀副總經理榮康信,他是榮鴻慶的長孫,也是這個百年家族未來的掌門人,目前在行內專門負責資訊與海外業務。關於未來的上市計畫,他雖然沒有 正面答覆,但相較過去上海商銀總是對外低調表示「沒有上市計畫」,他的回答已經跨越一步,不再迴避上市問題。以下是專訪內容:問:這次為什麼會終於決定要 走公開發行的路?

答:主管機關希望我們這麼做。因為我們是目前唯一沒有公開發行的銀行。

問:請問有具體的上市計畫嗎?

答:我覺得這是所有股東的決定,看股東有沒有這個需求,我們會選擇對股東最好的方式進行。

問:如果未來決定要上市,上海商銀會選擇香港、台灣或中國?

答:因為之前沒有股東要求我們上市,這都是要看…,看當時的時間點而定,時間會改變,看到時在哪裡掛牌對股東是最好的,我們一定是以對股東最好的情況來考 量。

問:上海商銀目前有七千多位股東,員工占多少?外部股東有多少?

答:二千多位員工基本上都是股東,退休的員工也有約三千位,絕大多數也是繼續持股,其他的都是外部股東。

問:所以如果員工都希望趕快上市,就會加緊腳步?

答:哈哈,我們一切還是以股東的權益為最大考量。

榮家三代顯赫

榮鴻慶

出生:1922年

現職:台灣上海商銀董事長經歷:上海商銀董事、副董事長、台灣中國旅行社董事長學歷:上海滬江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榮智權

出生:1945年

現職:香港上海商銀董事長兼非執行董事、上海商銀董事經歷:美國花旗銀行(香港)經理、上海商銀常務董事學歷:美國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榮康信

出生:1968年

現職:台灣上海商銀董事、副總經歷:上海商銀總經理特助、資訊長、美國大通銀行香港分行學歷:美國芝加哥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上海榮家大事紀

1915年 創辦人陳光甫於上海設立上海銀行1919年 榮宗敬(榮鴻慶之父)參與增資,並選任為董事1965年 台灣上海商銀正式對外營業,是唯一自大陸遷台復業的民營銀行1991年 榮鴻慶出任台灣上海商銀董事長2002年 本行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獲准與中國大陸地區銀行直接進行通匯2006年 榮康信(榮鴻慶之長孫)進入台灣上海商銀董事會擔任董事2007年 榮智權被選為香港上海商銀董事長2008年 台灣上海商銀開辦人民幣與新台幣現鈔的雙向買賣業務2010年 金管會核准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赴大陸地區設立上海分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11

TMT早期投資受關注 VC角力「超級天使」

http://news.imeigu.com/a/1321410374519.html

近期,中國VC/PE投資市場全面降溫,金融信息資訊服務機構ChinaVenture投中集團近期發佈數據顯示,繼第三季度投資規模增速放緩之 後,10月份創投投資活躍度達今年最低點。其中,TMT行業投資規模於今年第二季度達到歷史最高點後,三季度開始大幅下滑。而投資業界也從對泡沫的擔憂轉 變為對如何調整投資策略的討論,日前召開的2011年ChinaVenture投中集團北京投資年會上,轉向早期投資成為投資人共識。

對於未來投資生態,多為投資人表達了對天使投資人的關注,近年來崛起的「超級天使」顯示出較為明顯的VC化趨勢,而創投機構在向早期甚至極早期投資轉變的過程中,與天使投資人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將深刻影響未來創投市場格局。

TMT投資規模下滑 創投探索極早期投資

近期,金融信息資訊服務機構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發佈的10月份VC/PE投資市場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國內共披露創業投資 (VC)案例26起,投資金額4.01億美元,環比分別減少27.8%和10.0%,投資活躍度達到今年以來最低點。從行業分佈來看,以互聯網為主的 TMT領域投資的減少,是近期VC/PE投資降溫的主要原因。

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從2010年第四季度開始,TMT行業(互聯網、IT及電信增值)投 資規模出現明顯增長,並於今年第二季度達到最高峰,披露135起案例、投資總額達34.50億美元。進入2011年下半年,TMT投資活躍度則有所下降, 披露投資金額也大幅下降,而第四季度至今僅披露23起案例,投資規模3.21億美元。

圖1 2010Q1-2011Q4中國TMT行業私募股權投資季度投資規模

從單筆投資規模來看,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TMT行業平均單筆投資規模逐漸增長,並於今年的第二季度達到2592萬美元的最高水平,其後,平均 單筆投資規模又逐漸下降,第三季度及第四季度至今,平均單筆投資分別為1659和1396萬美元。這一現象源於多個因素,包括上市企業股價下滑導致的一級 市場企業估值回歸、IPO退出渠道受阻後投資者謹慎的投資策略,以及投資者向早期、細分行業深度挖掘過程中投資規模的自然下降等。

圖2 2010Q1-2011Q4中國TMT行業私募股權投資平均單筆投資規模

對投資機構而言,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整體「降溫」狀態下,投資策略的調整已成為業界共識,在ChinaVenture投中集團近期召開投資年會上, 多數投資機構都表示將加強早期及細分領域的投資,比如德同資本、紅杉資本、凱鵬華盈,以及本土的同創偉業、深創投等。而對於一些專注於TMT中早期投資的 美元基金,則開始向更具「天使」色彩的極早期投資探索。11月4日晚,凱鵬華盈(KPCB)北京辦公室的創業週末活動正式啟動,KPCB管理合夥人周煒親 自主持。這項創業週末活動成為KPCB接觸極早期項目的重要途徑,並將以種子基金投資其中意的項目,而據周煒介紹,其投資的規模基本上在幾十萬美元左右。

目前,激烈的行業競爭以及成熟市場格局下創投價值的回歸驅動,迫使VC機構開始向早期甚至種子期投資推進,以獲取更好的項目和更優惠的投資價格。而這一路徑,則與近年來崛起的「超級天使」投資有所重合。

「超級天使」迅速崛起 挑戰VC早期投資

不過,對於VC機構進行的極早期投資探索,「天使投資人」是創投機構必須面對的——可能是合作夥伴,也可能是競爭對手。在此前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投資年會的討論中,創投人也屢次提到「超級天使」的崛起對未來創投格局的影響。

天使投資人(Angel Investor)概念起源於美國,用以描述為種子期或初創期公司提供資金的投資人。天使投資是個人投資行為,是用個人資金進行投資,這是跟VC基金投資 的本質區別。近年來,中國TMT行業的快速發展激發了大量新興創業者,「創業投資」也為更多人熟悉和認可,因此,眾多已完成財富積累的高淨值個人加入天使 投資行列。目前,一些TMT領域優秀的創業企業,如凡客誠品、小米科技、拉手網等,背後都有天使投資人的身影,薛蠻子、雷軍、周鴻禕、蔡文勝、徐小平…… 這些活躍天使投資人已成為創業生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除了投資人,機構型「天使」也表現活躍,一種是依託發起人濃厚產業背景的項目孵化機構,比如創新工場和聯想旗下的聯想之星,這類機構除了項目孵化,也會對進行一些種子期投資;另一種就則是專業從事天使投資的創投機構,如泰山天使、險峰華興等。

天使投資的興起與中國創投市場的發展態勢緊密相關,隨著2009年創業板推出以及之後整個VC/PE投資市場的活躍,出現了VC投資PE化的現象, 大量創投資本追逐成長期投資,因此也為早期投資預留了更多的投資空間。在此背景下,天使投資人得以活躍,彌補了早期投資的不足,而另一方面,這些天使本身 也產生一定的VC化趨勢。

VC化的突出表現就是天使投資的基金化,目前,創新工場已具有明顯的創投色彩,相繼募集完成美元基金及人民幣基金;天使投資人方面,徐小平創辦了真 格天使基金,蔡文勝成立「創業園」,周鴻禕則聯合其他投資人設立「免費軟件起飛計劃」,近期,雷軍也成立了天使投資基金順為基金。在此趨勢下,業界也開始 稱這些天使投資人為「超級天使」。

表1 中國TMT領域活躍天使投資人

此前,硅谷已經經歷過一輪「超級天使」的崛起,初期是一些各具特長的天使投資人組成投資聯盟,以做到優勢互補,後期則是募集資金,做天使基金。這些 天使機構和天使基金即被稱為超級天使(Super-Angel),硅谷超級天使的出現打亂了VC投資的格局,甚至有些超級天使跳過了VC,直接對接PE機 構或者投資銀行。

在中國,之前幾年間創投機構VC中後期及成長期投資的關注,使得超級天使獲得發展空間,兩者之間也能夠順暢銜接。但隨著創投機構像早期投資的轉移,之前相對平衡的投資生態也面臨挑戰。

VC拓展投資產業鏈 早期投資將迎多元時代

對於早期投資的創投機構,與「超級天使」的關係不得不面臨另種選擇:競爭或是合作。

一般而言,天使投資作為VC投資的先鋒,是VC機構的重要項目來源。在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投資年會的討論中,啟明創投合夥人鄺子平特 別強調了這一點,此前,啟明創投已經有幾個項目與天使投資人合作,比如凡客誠品,雷軍在2007年投資凡客誠品,2008年時啟明與其他幾家創投機構共同 進入,隨後,啟明創投又跟隨雷軍投資了小米科技。鄺子平稱,緊隨天使投資的好處是 「公司管理層得以完善,公司內部的建制也比起過去看項目好得多。」

但另一方面,天使投資的出現,也對創投機構的成本帶來一定影響。事實上,天使投資除了為VC機構增加一個可靠的項目來源,給VC更大的刺激則在於天使投資與VC投資價格的巨大差異——天使投資或許只比創投機構早進一步半年或一年,但企業估值卻能在短期內增長數倍。

而目前「超級天使」投資的專業化、規模化,更是與創投機構的早期投資形成直接競爭。而在這個層面,除了天使基金規模相對較小之外,創投機構的優勢並 不明顯。天使投資人往往具有深厚的產業背景及行業人脈,因此在項目來源方面具有先天優勢,而旗下基金的成立,則使得其投資鏈延伸至VC階段,創投機構的接 盤亦非必然選擇。比如創新工場旗下擁有美元及人民幣兩支基金,總規模達3億美元以上,其資金實力完全能夠支撐創業企業進入Growth融資甚至Pre- IPO階段。

因此,對極早期投資的探索成為創投機構應對超級天使競爭的選擇之一,KPCB的「創業週末」即是VC產業鏈前移的重要探索,而聯想旗下的聯想之星創業聯盟,也成為聯想投資、弘毅投資所組成的投資鏈的有益補充。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分析認為,從創業者角度而言,天使投資與VC投資的相互滲透,提供了更多的融資選擇,有利於改善創業環境。但對於 投資者而言,這一投資格局的變遷,對其原有的投資策略造成衝擊,加大了其投資風險。未來,不同投資階段之間的界限將更加模糊,投資者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將長期共存,因此投資市場格局也將發生重要轉變,隨著天使投資人、創投機構以及戰略投資者的更多介入,早期投資市場格局將更為多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13

Intel超級本「超車」?

http://www.eeo.com.cn/2011/1123/216303.shtml

經濟觀察網 張昊/文 在《連線》雜誌最新的文章裡,2012年有可能是「Ultrabook(超級本)年」。一個最有力的佐證就是,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預計,在明年1月的CES展上將有30至50款全新的超級本發佈。

這個局面讓Intel興奮不已,業內都認為在移動互聯時代,Intel太笨重了。合作夥伴紛紛倒戈,連之前親密無間的微軟都投奔了ARM。無奈之下,Intel不得不在上半年提前公佈了「超級本計劃」,這原本應該是後年的事。

超級本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它只是Intel專門為高性能、超便攜筆記本設計的一個詞彙,用於區分主流筆記本和平板電腦。業內則認為除了14英吋以下的屏幕、重量不足4磅外,超級本還應當滿足三大關鍵要求:瞬時啟動、優秀的電池續航能力以及超強的便攜性。

說到底,筆記本在平板電腦前凸顯的短板,超級本一個都不能有,而且處理能力還不能犧牲太多。這幾乎是衝著平板電腦去的,英特爾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3億美元的超極本基金,用以改造整條產業鏈。

略顯諷刺的是,和超級本概念類似的蘋果Mac Air在去年就大獲好評了,它的性能已經全面超越了之前發佈的Mac Pro,而且薄得就像一張紙。 Intel那時還在復盤上網本失敗的路徑,兩年時間,上網本已經從高峰時17%的市場佔有率降到3%。也正是在這個此消彼長的階段,Intel失去了切入 移動互聯的最好時機。

和上網本很大的不同在於,超級本的「犧牲」更有價值。它取消了以太網、顯示器接口、光驅等傳統PC配置,但並沒有喪失太多處理能力,而不是像上網本一樣,所謂的「輕薄」只是硬件配置的按比例降低。

宏碁、東芝和華碩已經推出了各自的超級本,惠普和聯想也不會等太久,整個市場開始預熱,但總體表現並不如之前預想得那樣樂觀。

價格是一個極重要的阻礙。主流的超級本都在1000美元左右,而亞馬遜的Kindle Fire只有199美元,相差五倍。「沒有人願意為一個試驗 品付出那麼高的價格」,這幾乎是美國IT界的共識。廠商們都在努力增加超級本的獨特性和功能性,但現實是如果加上觸屏技術和更大的硬盤存儲,超級本的成本 會更高。

「要實現批量銷售,就要突破699美元的價位,這是明年的目標。」Intel CEO歐德寧上週在一次會議上這樣說道。他希望超級本的價位能從1000美元降到700或800美元左右,而且要增加觸摸屏,而這一切得從明年才能開始。

「市場興趣高漲,用戶都在詢問這類產品——它們是否適合企業使用?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領域。」美國Forrester分析師大衛·約翰遜稱。iSuppli也預計,這一領域將獲得「高速增長」。

超級本是一個全功能筆記本產品,Intel或許憑此一戰就可以東山復起,但它也同樣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上網本。也許Intel不僅僅需要更多合作夥伴 的加入,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難以控制。明年推出的Windows 8是否給力、成本是否能控制下來、如何整合更多的應用……當然,已經有那麼多選 擇,Intel首先得給消費者一個買超級本的理由,這看起來並不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58

如何打造超級領導力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754

百勝餐飲集團總部設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公司旗下品牌包括肯德基、必勝客和塔可鐘,是世界上餐廳網絡最大的餐飲集團。


David Novak是《巴倫週刊》「全球最受尊敬的CEO 30強」之一,是《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的「全球100位最佳CEO」之一。他還曾於2008年獲得Woodrow Wilson的企業公民獎。在執掌百勝餐飲集團前,他還曾擔任肯德基和必勝客的總裁,以及百事可樂公司的高管。2012年1月,他撰寫的《超級領導力:實 現偉大目標的唯一道路》出版,位列《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暢銷書排行榜。

 

 

  C:什麼是超級領導力?如何鍛造這種超級領導力?


  N:所謂超級領導力,就是不斷鼓勵周圍的人,讓他能成就偉業,讓你的企業成為非常偉大的公司。我相信,一個優秀的 偉大的領袖,他會為他的屬下、為他的團隊設立一個上台階的變化目標,讓他的屬下能夠看到一些他們原來不敢想像的可能性。另外,不斷鼓勵員工,鼓勵周圍的人 去積累知識和訣竅,來應對工作中所碰到的挑戰,無論是在內部進行分享,還是在外部獲得,總而言之,就是要不斷提高、不斷學習。此外,還需要鼓勵所有人一起 創新。因為集思廣益肯定能獲得一些你自己一個人冥思苦想沒有辦法獲得的好點子。我非常堅信兩大原則:一,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關心。所以你如果能夠以最大 可能的讓你的屬下、員工瞭解現狀,挑戰和問題,那麼他們就更有興趣來幫你解決這樣的問題;二,參與度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參與度,大家就不會群情激昂、非常 投入。所以,所謂超級的領袖,並不是一個大老闆,而是一個教練員。不是頤指氣使,而是應該信任員工有很大的能力可以幫助你一起成就偉業。


  C:當兩家實力相當的企業合併或當企業進行併購的時候,您認為成功的領導力應該如何體現?


  N:其實在兼併收購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設立一個讓所有成員都能理解並認可的一套相同的行為模式,並按照這套相 同的行為模式計劃和工作。有的公司把它稱之為文化,而百勝就更具體地將它稱為「群策群力、百戰百勝」的思維方式;第二步,是評估現在新團隊領導層的能力, 看看他們有沒有真正的實力可以帶團隊走向新的成功;最後,所有成功的企業歸根到底都是一句話,領導有多強,人才有多棒。可以說,百勝集團成功的關鍵訣竅就 是,第一,打造人員的能力;第二,滿足客戶的需求;第三才是賺錢。所以,我們最先關注的是我們的人才。然後,再製定良好的工作流程和一些紀律。無論在哪種 環境、哪種條件下,人才、員工一直是我們的第一要務。另外,我們對績效的要求標準也很嚴格。


  C:說到績效,最近中國企業家王石說,「績效主義看似公平,但缺少內涵,只能靠利益來制約,沒有形成精神的共同體,最終走向平庸。」您認同這種說法嗎?您如何避免績效評估中的負面影響?


  N:百勝做績效評估時,關注兩方面:一是軟性因素,二是硬性指標。百勝建立了鼓勵、認同的文化,每次有員工表現優 秀時,就會得到個人的獎勵。我們希望公司內部每一個領導都認為所有員工都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都要非常好地、公平地對待他們。我們也會衡量管理層是不 是能夠做到這一點。剛才我說的是一些軟性因素,但是一些硬指標也是要衡量的,比如這一季度的財務表現。我非常同意王石的說法,過度關注績效其實是不好的, 其實人的內心才能真正驅動業務的增長。如果你真的能夠深入人心,瞭解人的精神需求,你就能找出真正的我剛才所說的那些我要評估的軟性因素,才能真正激發所 有人的潛能,來推動業務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83

兩岸老闆爭著要 台灣小店長大翻身 搶當中國超級店長


2012-7-16  TWM




雖然中國經濟成長陷入停頓,前景不明,但是內需市場依然是中國的救星。

不僅中國企業轉型搶入內需通路,台商也積極布局中國消費市場,兩岸老闆紛紛祭出高薪搶通路店長人才,台灣小店長要如何才能變身中國超級店長?

製作人‧周啟東 撰文‧林讓均剛到江蘇地區巡視完六家店,經過一個禮拜的風塵僕僕,卡通尼營運總監熊振揚好不容易回到上海辦公室喘口氣,但隔天一早,上海還有十家店等著他巡查。

四十二歲、身形高大的熊振揚,原本在桃園住家附近的台茂購物中心,擔任室內遊樂場品牌卡通尼的台茂店分店長,只管一家店就讓他忙得不可開交;二○○八年, 他跨海到中國自我挑戰,四年後,職涯另創高峰變身為「超級店長」,舞台也放大十四倍,他在中國管的店,年底就會達到十四家。

熊振揚本來是航空公司地勤人員,換跑道後不僅成了管理多店的「超級店長」,身價也比當地勤時翻漲了二倍!「還好當初做了西進的大膽決定。」他說。

熊振揚不是特例,像他一樣從台灣「小店長」到中國找到舞台,升級「超級店長」的案例,近幾年愈來愈多。

「現在開始,就是台灣通路人才進軍對岸的紅火十年!」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說,最近甚至有中國地產商找他「要人」,一要就是一百人!

原來,對岸的地產商受到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影響,紛紛從蓋房子轉型為蓋大型購物中心,亟需懂通路的人才來幫忙策畫與開發商場,而通路經驗豐富的台灣人才,這時就特別搶手。

由於目前全球經濟陷入不景氣,中國官方正試圖由製造導向經濟「轉軌」為服務導向,在對岸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台灣的角色顯得特別重要!

不只中國企業搶人,台商也開始嗅到商機,大舉招募赴大陸工作的人才,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李培芬也常受託幫忙尋找赴中國的儲備幹部。

「錄取率高達八、九成,因為太缺人了!」李培芬說,四月時她面試了近六十個人,錄取超過五十人。可惜現在年輕人太缺乏「登陸」勇氣,確定要到中國上班的人只剩下十多位。

然而人力需求一波一波湧來,怎麼解決?近日,李培芬甚至找退輔會談合作,希望讓退役的軍職人員過了登陸禁止年限後,再到對岸幫台商管理分店。「這些人的抗壓性比年輕人高,又有管理經驗,雖然得從頭培養服務觀念,卻是穩定的人才來源!」她說。

中國通路業鬧人才荒

拚內需市場 消費力大爆發五月中,一○四人力銀行的調查「大陸工作機會前十大職缺」指出,儲備幹部(MA)首次擠進前十名,而且前三名的業態就是餐飲、連鎖服務與零 售。「這表示台商服務業的人才缺口正在擴大中,而且他們要的,就是與店務經營有關的管理人才!」一○四人力銀行協理陳力孑觀察。

一九九三年,中國開放台灣服務業赴陸,當時台灣第一波登陸試水溫的服務業尚且不多,規模也不大。一直到近十年,諸如王品、八十五度C等餐飲連鎖品牌才紛紛赴陸卡位,可說是服務業西進的第二波。

去年,中國啟動十二五規畫,定調為「內需黃金五年」,重點就是發展內需市場,要把服務業從目前占GDP(國內生產毛額)只約二五%的比率,在五年內拉抬至四成以上!為了刺激內需,也包括讓中產階級所得翻倍,全面提升消費力。

在十二五規畫的帶動下,中國的內需市場規模已經超越出口,這也造就了第三波服務業西進風潮。

不只服務業搶著到中國市場插旗,在這新一波西進潮中,仔細看也會發現,還有不少主動到中國冒險找機會的台灣通路人才。

四十二歲的張智永就是一例。「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八十五度C在台灣可以開三百店,那在中國至少能多出十倍吧!」在上海擔任八十五度C店長的張智永,之前在台灣擔任過近十年的速食業主管,這幾年和老同事聚會時,總是常把中國市場規模換算為職涯機會。

去年,他終於採取行動前進中國,就算現在只是一家店的店長,但光是去年,八十五度C就開了一百家店,今年還將拓展一百家店。展望未來,張智永的管理位階至少有三級跳的潛力。

魔法一:組織團隊

不是當店長 而是超級店長到中國冒險,不只舞台放大,志氣也要放大。「不要只想來中國當一家小店的店長,應該要有當區域主管的能耐與企圖心!而且這個『區』可不是『大安區』這種規模,而可能是『華東區』,一管好幾個省!」兩岸咖啡副總李國彥說。

因為工資成本考量,對岸的店長大多已是當地人,但企業在不斷展店的同時,更亟需可以管理幾十家店的區域級主管。

一○四人力銀行副總晉麗明也表示,如果要前進中國,管理難度較複雜的「加值型」通路人才較受歡迎。「什麼是『加值』?就是要麼管理一個大區,成為一個區域主管;要麼就管「百貨」這種大店,變成總經理級的店長,這兩種都堪稱是『超級店長』!」他指出。

「在中國,人手好找,但人才難尋!為了補足管理know-how與人才缺口,敢砸錢的大陸老闆乾脆整批挖角,像粽子一樣整串拔走!」在中國十年,熟悉兩岸服務業動態的一勢企管諮詢資深顧問洪家宜觀察。

為了鞏固管理階層,不少台商企業開始自己養才,而且速度比在台灣快上兩、三倍。

魔法二:快速融入

大陸受訓 用在地頭腦管店旗下擁有特力屋、和樂等家居量販品牌的特力集團,就在去年啟動「特力特快車」百人精英培訓計畫,在台灣面試了一批千人生力軍,再從中挑選出二十多位儲備幹部,「整批輸出到中國」,目前他們正在中國各地受訓,將在一年半內培訓為種子店長。

剛退伍的范敦宇與放棄中華電信安穩工作的歐徽諭,就是其中的兩位儲幹,不到一年,他們都已經升上「課長」職位。「我本來已考上研究所,但為了來中國而辦休學,不回去念也沒關係!」范敦宇說,既然要做服務業,就要趁早了解中國的消費者在想些什麼。

「讓這些年輕人在中國學到第一樁銷售經驗、第一堂管理課,他們才能用在地的頭腦去管店!」兼任上海區經理的特力和樂副總翁斯建指出,搭著台商的儲備幹部計畫「快車」去中國,「陣亡率」會低很多。

魔法三:系統管理

從招商到賣場規畫都要整合正式上陣後,中國超級店長不只要能衝到第一線,隨機應變調兵遣將,更要懂得站上制高點,具備整合化的管理能力。因此,凡是招商、行銷、賣場規畫,甚至是導入新的商業模式,樣樣都要會。

去年才到任的百腦匯上海浦東店總經理魏嘉均,就是這樣的加值型超級店長。十年前,他為潤泰集團旗下的便利商店「喜士多」到上海規畫超商體系,四年前回台,則曾到三立電視擔任管理部副總,管理經驗豐富。

「3C加上Sports(運動)的創新模式,將能牢牢綁住十六到三十歲的男性族群!」四月底走在百腦匯浦東店,魏嘉均興奮地介紹即將入住的「房客」:日系的運動休閒品牌專門店「XEBIO」,這也是他花了半年時間才招商進來的心血。

「想來中國當超級店長,先問問自己管不管得動?有沒有執行力?畢竟所有的細節,到這裡難度都放大好幾十倍!」目前督導三家店的百腦匯華東區總經理柯慶陽提醒。

魔法四:彈性移動

保持機動性 入內地開疆拓土場景轉到中國大西南、有「天府之國」稱號的四川成都市,站在豎立著毛澤東巨大銅像的天府廣場,環顧四周,盡是一座座正在大興土木的購物中心建築工地。

「今年成都正在蓋的購物中心約有三十個,附近就有一座總面積達十萬平米(約三萬坪)的賣場,比遠百天府店大了將近一倍!」站在去年底開幕的遠東百貨天府店門口,遠百成都地區總店長陳中信指向遠方一處工地,密切注意著未來敵人的動態。

十年前到中國的他,一直是遠百體系中的一級戰將,去年締造年營收超過六十億新台幣的遠百中國「店王」──重慶江北店,就是他創下的紀錄。

魔法五:因地制宜

跨省如跨國 定SOP建共識「在這裡跨省如跨國,風俗民情大不同,你光是用說的會造成許多誤解,你要實地做給他看!」陳中信說,來到中國有許多經驗必須改寫,像是他每 到一個地方,必定先站在路口觀察人群、發掘商機;而對內,他每到一處先做兩件事,一是凝聚團隊默契,二是制定標準。

「訂定制度、導入SOP(標準作業流程),往往是在大陸管通路一開始最重要的任務,而這也正是對岸服務業現在最缺乏的!」李培芬觀察。

到中國發展近二十年的孫景生,原本擔任企管顧問,後來在輔導中國足浴大王家富富僑籌備上市的機緣下,被延攬到集團擔任總經理。初期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制定出十二大本的服務SOP,以制度補足掌握四、五百家店的系統管理能力。

魔法六:臨場決斷

速度至上 績效強才能存活然而中國機會多、舞台大,但是挑戰也很大,今日的戰將,可能明天就淪為敗將!

「中國老闆或許很敢給,卻也很現實!」「台幹經常完成階段性任務,就被用完即丟!」「人脈、經驗都在中國,想回台灣反而變得不可能!」上半年,一○四人力銀行舉辦台商聚會,擠上三十多位台幹的現場,傳出不少嘆息聲。

「在對岸,臨場決斷能力很重要,隨時要調整管理、行銷戰略,不夠快,績效就出不來。這是做通路管理最現實,也是老闆最關切的問題!」晉麗明觀察,如何組織團隊、因地制宜,是台幹最直接的挑戰。

「台灣人才很敬業、挺專業,但我可沒有非台灣人不用喔!現在在中國,要哪一國的人才沒有?」擁有「果留仙」等多個餐飲品牌的陸商「巴貝拉」董事長陳韋興說,畢竟現在中國餐飲服務業最重要的就是拓點、卡位,誰能以最快的速度幫他打天下,誰就是好人才。

此外,一勢企管創辦人、一○四人力銀行前任中國總監黃至堯也提醒,中國現在工資上漲、薪資在地化,台幹切勿再抱持「西進淘金」的錯誤認知,「有能力以及想 證明自己能力的人,才能在中國存活下來!」做好準備再動身,在中國這個舞台放大、機會加倍的市場,也許你就是下一位超級店長!

修煉6大魔法,

登陸當大咖店長

1.組織團隊

2.快速融入

3.系統管理

4.彈性移動

5.因地制宜

6.臨場決斷

當超級店長,小心誤觸5地雷!

1. 以為台灣領先中國,處處表現優越感。

2. 就任前,沒搞清楚工作角色與職涯路徑。

3. 以為台灣的管理經驗就夠了,未能因地制宜。

4. 以為同文同種,低估各地的民情差異性。

5. 以為中國錢好賺,抱持「撈一票」心態。

三大超級教練現身說法

百腦匯華東區總經理 柯慶陽在中國帶人謹記,「但求用心,別奢求交心」。一定要讓自己有被利用的價值,否則容易被「用過就丟」!

一勢企管創辦人 黃至堯

西進之前,最好先找到自己的角色是什麼,否則「這個市場再大,都不關你的事!」最後回台灣也找不到位置了。

家富富僑足浴總經理 孫景生空降中國企業、有改革任務的人,目標要明確,但動作勿激進,並先得到老闆支持,避免被保守勢力吞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58

超級人球 ( 太極高手)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1/01/blog-post_21.html
我在建設銀行工作,昨天中午銀行儲蓄大廳裡沒有顧客,我正坐在存取櫃檯的窗口內發呆,這時一個女顧客走進大廳,來到我的窗口,她遞給我一張紙條說是要取錢。我接過紙條一看,上面寫著:茲派 xx 同志前往貴銀行提取人民幣十萬元。下面落款是中共中央辦公廳。

看著這極不規範的手寫紙條,我立馬肯定這是個騙局,只是覺得這個騙局 也太 “ 小兒科 ” 了。我正在猶豫是否要報警,突然發現這位女子的臉上神情恍惚,穿著也很凌亂。我意識到她可能是一個精神病患者,所以,我打消了報警的念頭,把她交給了大堂 的保安。大堂保安聽我介紹完情況,就對那位女子說:你這張條子要提款,得先去街對面的派出所,找所長給你蓋個章。那女子聽了保安的話,想都沒想就奔街對面 的派出所去了。看到這一幕,我是打心眼裡佩服這位保安,心裡想:就沖他這聰明勁,沒準哪天我就會嫁給他呢。

過了午飯時間,大廳裡開始忙起來,這時那女子又興沖衝的走了進來,我 和那個保安看了直感到詫異,要知道如今這派出所可是好進不好出啊。我們倆人趕緊問這位女子是怎麼回事,那女子高興的說,值班的警察告訴她,如今為了方便群 眾,辦公手續簡化了,你這條子不用派出所蓋章就可以取錢。聽了這女子的話,我不得不佩服這位警察大哥,誰說現在的警察素質差?你看這位警察大哥手法多純 熟,一個官腔就把這麻煩又給我們忽悠回來了,唉,不服不行。

這下我和那位大堂保安都沒輒了,只好把這位女子交給了大堂的主管,大 堂主管弄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邁後就問這女子:你取錢幹啥?那女子說:買好吃的,好穿的。聽了她的話大堂主管說:我們這是建設銀行,在這取的錢只能用來蓋房 子,吃的東西是糧食做的,所以,買好吃的錢得去隔壁的農行去取,買衣服的錢要到對面的工商銀行去取。聽了大堂主管的話,這位女子又興沖衝的走了。看著她離 去的背影,我把我們大堂主管佩服的是五體投地。

又過了好一會,我們都快把這事給忘了,那女子又回來了。看著她,我和 大堂保安還有主管全傻眼了,這真神了!我們問這女子怎麼回事,她說農行的人告訴她,只有農民才能在農行取錢,她是城市戶口,不能取。後來她又去了工商銀 行,在那人家告訴她,這裡是公行,你是母的不能取。最後人家還說,就你這 " 賤 " (JIAN) 人,只能去建 (JIAN) 行取錢。所以,她又回來了。

天啊!如今這社會,可真是一個全民忽悠的社會,人人都是忽悠高手,這要想把一個麻煩忽悠出去可真難。所以說,還是真心待人的好!

就在我們傻眼時行長來了,行長接過紙條看了看對我們說了聲 " 瞎胡鬧 " 。然後裝過身對那女的和藹地說, “ 同志,不是我們不接待,你是中央派來的我們級別不夠,要取還得到央行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79

蘋果三星超級戰爭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14/100437733_all.html

2012年8月24日,美國加州聖何塞羅布特-佩克漢姆聯邦大樓(Robert F. Peckham Federal Building)成了全球投資者最關注的地方,從硅谷居民中選出的七男二女陪審團,就智能手機生產商蘋果控告三星專利侵權一案做出裁決。

  據財新記者瞭解,為使判決獨立公正,這九名陪審團成員無一持有iPhone手機,牽頭的陪審員霍根(Velvin R. Hogan)甚至沒有任何一件蘋果產品,惟其妻子擁有一部普通的三星手機。

  財新記者所獲的最終版裁決書顯示,陪審團分別對33個問題做了書面回答,其中包括三星應就每個侵權項目所作出的賠償。最初,蘋果認為三星的侵權行為使其利潤減少35%,要求三星賠償25億美元。但陪審團認為這個數字有些不切實際。

  最終,陪審團將蘋果的利潤損失比例裁定在14%。財新記者在裁決書上看到,因法官要求修改裁決書中四項內容,又像征性地調減了蘋果損失金額約246萬美元,最終判賠10.49億美元——儘管蘋果勝訴並不令人意外,但這筆超記錄的巨額判罰仍震動了業界。

  「我們得出這個結果的理由很簡單:在這個國家,知識產權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在任何行業,如果哪家公司故意忽視他人的知識產權,他們需要懂得若被抓住,則得付出代價。」霍根在隨後代表陪審團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

  這起訴訟表面上是兩家目前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公司的對決,背後實質是蘋果和安卓兩大手機生態系統的標準之爭。資深互聯網評論人士謝文認為,這場專 利大戰深刻影響了互聯網業的戰略格局,「這一次蘋果勝訴三星,雖然不能從根本上重傷安卓聯盟,但可以遲滯它的發展,甚至也給微軟系統帶來機會。」

超級專利裁決

  2011年4月15日,蘋果公司對三星提起訴訟,稱三星的多款產品侵犯了蘋果專利,其中包括四項設計專利和三項應用專利。被告方是三家三星公 司:韓國三星電子有限公司(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紐約的三星電子美國公司(Samsung Electronics America, Inc.)以及位於特拉華州的三星通訊美國責任有限公司(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America, LLC)。但除了原告與被告雙方外,同行諾基亞、飛利浦、微軟和英特爾、東芝等公司也作為倡議人(movant,類似證人)派出律師參與訴訟,原被告律師 團隊人數總和超過100人。在這樁超過16個月的訴訟拉鋸戰中,蘋果最終獲勝。其勝訴的六項專利分別是:輕觸屏幕放大文件專利163號、拖屏至邊界回彈功 能專利381號、單觸及多觸手勢應用專利915號、白色與黑色iPhone外觀設計專利087號與677號以及界面圓角圖標設計專利305號。

  兩家公司的戰爭並不僅限於美國一地。在2011年4月15日蘋果對三星發動侵權訴訟後,三星在當月分別於韓國首爾、日本東京以及德國慕尼黑對蘋 果進行反訴,控告蘋果公司十項專利侵權。兩個月後,三星還前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和特拉華州法院狀告蘋果,在提出蘋果五項專利侵權的同時,要求 ITC對蘋果涉嫌產品禁止出口。另外,還分別於英國與意大利控告蘋果的iPod、iPad和iPhone產品涉嫌侵權。

  蘋果毫不示弱,很快從三星在歐洲關鍵的分銷中心荷蘭突破。2011年6月,蘋果向荷蘭法院提起訴訟,稱三星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侵犯其三項技術 專利及一項設計專利,並向法院提出禁售相關產品。隨後,蘋果也向美國ITC狀告三星,稱三星涉嫌七項重量級核心專利侵權,並要求ITC禁止三星 Galaxy系列手機與平板電腦產品進入美國,但指控未獲法院支持。不過,蘋果在德國、荷蘭的訴訟取得成效, 2011年8月24日,荷蘭海牙地方法院對三星發出禁令,阻止三星電子的Galaxy S、Galaxy SII和Galaxy Ace三款智能手機在荷蘭境內銷售。對三星雪上加霜的是,德國杜塞道夫地方法院比較了蘋果在西班牙註冊的歐盟設計專利後,2011年9月9日推翻了此前撤 回的三星禁售令。

  蘋果與三星的角色在被告與原告間不斷轉換。直到今年2月8日,蘋果再次在北加州聯邦法院控告三星侵權,並要求法院對三星的Galaxy Nexus下達初步禁令,試圖將切入點從設計專利轉移至功能專利。雖然北加州聯邦法院的法官高和多次建議雙方庭外和解,但三星CEO崔志成與蘋果CEO庫克(Tim Cook)始終未能達成一致。6月,法官支持蘋果提出的初步禁止三星Galaxy Nexus和Galaxy Tab10.1的禁售令。

  「這個判決對蘋果來說是個巨大勝利,可看做歷史上最大的專利裁決。」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律、科學與技術項目主任萊姆裡(Mark Lemley)對財新記者這樣評價。結果公佈後,三星市值立即縮水123億美元。

  事情遠未了結。在法院對三星開出10億美元的「超級罰單」後,8月27日,蘋果公司又向美國北加利福尼亞地區法院申請對三星電子旗下的八款產品發出在美銷售禁令。三星電子股價在首爾又應聲下跌了7.4%;蘋果股價當日則微漲 1.88%,報收675.68美元。

  這八款三星產品屬Galaxy和Droid系列,分別是Galaxy S 4G、 Galaxy S2 AT&T model,、Galaxy S2 Skyrocket,、Galaxy S2 T-Mobile,、Galaxy S2 Epic 4G,、Galaxy S Showcase,、Droid Charge和Galaxy Prevail。

  蘋果還表示,其將保留對三星電子產品申請永久銷售禁令的權利。

  若這八款產品的禁售令最終被啟動,對三星的傷害將是巨大的,因為美國是其產品的主要市場。對於蘋果的窮追猛打,三星表示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來繼續銷售產品。對於Galaxy Tab平板電腦的禁令,法院將在9月20日展開審查,且將於12月的另一場聽證會後決定是否禁售另外八款三星產品。

  目前,蘋果與三星的專利大戰暫未波及另一個重要市場——中國。據易觀智庫的統計,截至2012年二季度末,三星智能手機在中國大陸的銷量達到814萬部,蘋果手機的銷量為228萬部。這些數字不包含水貨部分。但雙方都還沒有在中國進行專利訴訟的跡象。

  北京務實知識產權中心主任程永順告訴財新記者,雙方若在中國進行專利訴訟,原告方必須要在中國取得專利權,並且被告的侵權行為發生在中國。據一 位接近三星的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和三星的法律團隊也都曾在中國做過初步調查,但對訴訟的預期很難把握。程永順對此分析稱,中國的專利法律體系與美國有所不 同,在美國勝訴的判例在中國也不一定能獲得支持。同時,外企認為中國的司法程序和審判不夠合理和透明,對訴訟結果難以預期。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市場會相安無事,或中國手機廠商可以高枕無憂。程永順提醒,在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市場規模日益龐大的背景下,中國市場上 的專利訴訟將逐漸增多。中國企業也會面臨外國企業的訴訟,特別在一些應用專利成為通用標準時,大面積侵權現象不可避免。中國企業應研究外國企業在中國的專 利佈局,做好應對預案。

頭把交椅之爭

  近兩年來,三星在智能手機市場攻城拔寨——2011年4月推出的旗艦手機Galaxy SⅡ,半年內全球銷量就超過1000萬部;今年5月推出的新旗艦Galaxy SⅢ更在兩個月內全球銷量突破1000萬部。依靠明星機型帶動,輔以多產品線戰略,三星電子在2011年11月超過蘋果,成為全球最大銷量的智能手機廠商。

  三星在8月24日的裁決之後發表了一份聲明,認為專利法遭到了操縱,「這並不能被看成是蘋果的勝利,因為它將不利於整個行業的創新,並使消費者最終承受更高的智能手機價格。」

  但這種說法也被一些專業人士批駁。美國Dickstein Shapiro律師事務所西海岸知識產權事務部主管迪克森(Robert W. Dickerson Jr.)稱,未來如果有公司想與蘋果抗衡,只會更加注意與蘋果產品在各方面的差別,這反倒鼓勵了創新。

  在蘋果方面,這項裁決可能令上任剛一年CEO庫克長舒了一口氣。蘋果最新季報顯示,iPhone的銷量已經出現明顯疲軟。另據市場調研公司 comScore9月4日發佈的報告顯示,三星7月的市場份額為25.6%;而蘋果的這一數據是16.3%。蘋果的壓力可從其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向法庭披露 的信息中窺見一斑。2011年,蘋果用於iPad和iPhone的市場營銷支出達5.35億美元;面臨不斷來襲的競爭壓力,蘋果用於iPad的營銷預算在 2012年增加了1倍,並超過了iPhone,後者去年的廣告支出達到2.26億美元。

  不過,10.49億美元的賠償金,僅相當於三星手機一個月的利潤。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三星手機在2012年二季度的利潤達到了36.4億美元。另據調查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稱,三星智能手機在2012年二季度的銷量達到了5020萬台,上升150%,拿下了35%的市場份額;而蘋果手機的銷量為2600萬台,上升了28%。蘋果今年推出的iPhone 5將幫助其搶回市場份額,但三星也準備推出Galaxy SⅣ來迎戰。

  有業內人士認為,法律糾紛及賠償是三星迅速崛起所必須支付的成本。換言之,作為挑戰者的三星花一個月利潤的代價重新定位自己的行業地位,亦不可 謂不值。在短短幾年內,三星從蘋果的核心硬件供應商成為了蘋果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敢於與蘋果在法律與市場等多個層面進行巔峰對決。

  IDC分析師Ramon Llamas稱,截至2012年二季度末,三星公司最近兩年在美國市場售出了2130萬部智能手機。如果將這筆10.49億美元賠償金分攤到美國境內的銷 售,每部手機約47美元。而從全球角度看,三星公司自2009年至今已經在全球銷售了1.87億部智能手機,分攤到每部手機約為5.25美元。後面這一數 據與三星公司目前支付給微軟的技術授權費用差不多。一種可能的結果是,三星同意為每部智能手機向蘋果支付一定的專利授權費用。但蘋果意在禁售,而非賠償和 專利費。所以,雙方的專利大戰將是一場持久戰。

  從戰術上看,雙方各有攻防。蘋果倚仗此次判決,將在美國甚至全球市場繼續發難,針對三星明星產品申請禁售。同時在其他國家也將利用更強的功能應 用專利起訴三星,而非僅靠此前的外觀設計專利。而三星可利用的是通訊技術專利。三星在美國加州、韓國首爾、日本東京以及德國慕尼黑等地反訴蘋果,依據就是 通訊領域技術專利。蘋果的iPhone、iPad等設備的處理器大多由三星製造,這是三星反訴的底氣。

  但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老杳認為,三星與蘋果打專利官司比較吃虧,雖然三星有很多通信領域的基礎專利和標準專利,但這些專利除了高通公司以外,其他公司都收不到很高的專利費。

  蘋果已在通信領域進行專利佈防。現在,三星想用LTE(移動通信長期演進)專利來限制蘋果會更難。今年上半年,蘋果大舉購買了400多個LTE專利。

  三星其他的應對之策,還有其完備的硬件佈局和快速的產品換代能力。直至目前,三星仍是蘋果的核心硬件供應商。據韓國媒體報導,蘋果2012年計 劃向三星採購的元器件金額可能達到110億美元。儘管蘋果試圖通過其他採購和投資手段降低對三星的依賴,這種情形在2014年之前難有改觀。三星是全球範 圍內少有的能在價格、技術、供貨時間等多方面滿足蘋果嚴格要求的元器件廠商。這將是三星制衡蘋果的重要手段。

  此外,三星以快速堅決的執行力著稱,能夠立即推出新品來應對變化及法律訴訟。在三星被蘋果起訴的產品中,很多已經走完生命週期。比如,三星的最新旗艦手機Galaxy S III,就是在專利訴訟期間重新設計,改掉了屏幕拉至頁末端時的「彈回」功能。

  老杳認為,如果三星能夠借此結束與蘋果曠日持久的官司,賠償未見得一定是壞事。「這不是三星第一次遭遇巨資賠償。1998年三星被德州儀器起訴侵犯存儲專利,也被判賠近10億美元。但現在三星的存儲芯片已經全球領先,而德州儀器已經退出這一行業。」

  事實上,三星已經影響了智能手機的發展趨勢,比如提供更大的屏幕。或許,改大屏幕尺寸是蘋果看不上的「微創新」,但它的確在滿足用戶需求並迅速搶佔市場。

生態系統的對決

  但蘋果發起專利官司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斯坦福大學的萊姆裡教授認為,蘋果真正的目標是安卓生態系統。而蘋果對三星的勝訴,對其他的安卓手機廠商也是一種威懾。

  「真正的問題是,這個判決是否能夠真正從市場上破壞安卓系統已經建立起來的生態系統。」萊姆裡認為,如果最終禁令僅侷限於三星的舊產品,那不會在市場上有多大改變。「但如果最終法官要求安卓操作系統重寫,那這勢必讓蘋果在未來有更大的優勢。」

  近兩年來,安卓手機迅速崛起,依靠開放的手機操作系統建立產業聯盟,廠商眾多,機型繁雜,產品線覆蓋高中低端,出貨量迅猛增長。據IDC的統 計,截至2012年二季度末,搭載安卓系統的手機佔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68%,iPhone只佔17%。另據comScore統計,在美國市場,安卓手 機市場份額為52.2%,蘋果為33.4%。

  蘋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iPhone,自此改變手機行業。同一年,谷歌也推出安卓系統,同時組建「開放手機聯盟」,全面推廣安卓智能手機。谷 歌的開源策略吸引了一大批手機廠商。喬布斯對此惱火不已。《喬布斯傳》中寫道,喬布斯將谷歌視為「大盜」,並誓言要對其發動一場「熱核戰爭」。

  但蘋果沒有直接針對谷歌提起訴訟,而是對安卓手機廠商進行各個擊破。

  2010年1月,宏達電(HTC)發佈一款搭載安卓的觸摸屏手機,在功能上與iPhone相似。蘋果在當年3月發起訴訟,打響了針對安卓陣營專 利大戰的第一槍。2011年12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認定HTC侵犯了蘋果iPhone的一項專利,並對涉及該項專利的智能手機實施進口禁令。這一裁決 大挫HTC,令其在美國市場一蹶不振。

  Dickstein Shapiro律師事務所西海岸知識產權事務部主管迪克森對財新記者表示,未來其他智能手機廠商必須要對其他公司的註冊專利產品更加小心,要考慮產品在外觀、尺寸、風格、圖標等方面與競爭對手產品的相似度。

  蘋果很難直接對谷歌提起專利訴訟。互聯網資深評論人士謝文認為,谷歌的安卓系統開源免費,蘋果想證明谷歌對其造成直接損害會非常複雜和困難。而 且,想在系統架構等層面證明谷歌侵權,則需要蘋果公佈自己的源代碼,這一點也是蘋果不願意去做的。此外,谷歌拿到IBM和摩托羅拉移動的大量專利之後,也 並不懼怕蘋果的專利訴訟。

  相較之下,蘋果起訴三星、HTC等安卓手機廠商,更容易得手。手機廠商已經實際產生營收和利潤,舉證較容易。勝訴之後,除了能回收經濟補償,還 可以對相關手機申請禁售,這能對安卓陣營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而如果直接起訴谷歌,即使勝訴,也無法對特定產品禁售,因為谷歌本身不生產硬件。

  謝文表示,這場專利大戰的實質是標準之爭。「究竟是以封閉式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法律標準打天下,還是開放知識產權以市場份額的事實標準打天下,將在戰略層面影響整個產業的走向。」

  他認為,對標準的爭奪極為重要且充滿變數,建立標準的企業可以確立通用的遊戲規則,在接下來的大數據時代提前卡位,為未來的創新奠定基礎。

  謝文認為,微軟有可能從中獲利,藉機擴大市場份額。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一份報告也稱,三星在美國敗訴後,安卓產業鏈的不確定性更高了,搭載安卓系統的硬件廠商更容易被起訴了。而這些法律風險,可能會導致成本上升,從而逼迫它們轉向微軟陣營。

  對三星的勝訴,可以幫助蘋果暫時遏制競爭對手的勢頭,但能持續多久並不確定。迪克森認為,蘋果想要保持領先優勢,需要新的訴訟成功或者新的有控 制力的產品出現。市場關注,預計於9月12日發佈的新一代iPhone能否當此重任。而最終判定輸贏的,也將是市場,而不是法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46

德國人對超級通賬猶有餘悸 內線人

http://mymoneyinsider.com/?p=1838

德國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魏馬政權,經歷了歷史上其中一場最嚴重的通脹。今時今日,德國人對這段時間的恐懼仍難以忘記,故此在參與歐洲央行拯救成員國一事上,仍保持審慎的態度。

1957年,德國成立了Bundesbank,在進入歐元區之前,採取審慎的貨幣政策,就是因為懼怕魏馬時期的超級通脹會重臨,事隔多年,仍有德國的新聞從業員撰寫專欄,提醒德國人不要忘記這悲慘教訓。對於這個議題,讀者可參考Adam Fergusson所寫的一本書When Money Dies可深入了解這場超級通脹的來龍去脈。

值得留意的是,對超級通脹的警告重現於德國報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德國同意歐洲央行「無上限」支持向其求援的成員國,將會引起貨幣供應大增,刺激通脹,姑勿論現時此情況是否能與維馬時期的通賬相提並論,也反映現時一部分德國人的看法。

圖一:德國魏馬時期的通賬率 (資料來源:Societe Generale)

圖二:Adam Fergusson著作When Money Dies講述德國魏馬時期超級通脹的來龍去脈(資料來源:www.amazon.c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82

超級對賭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26/100452410.html
十月臨近尾聲,中國A股市場未如預期翻紅。有敏感者注意到「國家隊」入場的痕跡,市場資金卻並不跟風。所謂「國家隊」有限的子彈不敢輕易用盡,怎麼也要等到11月8日前後。想撿紅包,也許會失望。

  債市再度爆出可能違約的案例,市場仍然不以為意,因為有國有背景的擔保人在,零違約記錄還將保持。

  面對經濟增長乏力,不乏觀點仍然保持樂觀,認為政府至少還有百萬億資產可動員。

  不管怎樣,人人都相信政府會買單,樂觀程度超過以往。全社會的預期過於一致,這足以令人不安。這恐怕是一場超級對賭。賭得是政府對經濟增長的責任、義務和信用。但政府並非萬能。赤字財政政策可操作的空間逼仄。所謂銀行百萬億資產,絕大部分都是負債。以當下PB接近1的銀行股估值水平,銀行國家股的市值未必抵得上當年付出的改革成本。所謂央企百萬億資產,也絕大部分是負債,且央企們分紅要比例提高一點都層層遇阻,10月24日標普發佈對中國100大企業的信用評估,已對這些央企自身的財務狀況,做出了預警。標普之所以沒有對有關企業降級,也是因為存在政府信用支持。但政府信用亦有代價,透支過度遲早崩潰。

  當然除了資產,國家還有的是辦法,比如最近再度成為熱詞的改革開放。這值得期待,但方向還得正確,否則也許是災難。

  本期值班主編 凌華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72

「窮人家的辦法」 貴陽「超級大盤」的崛起之謎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744

在不發達的省會城市貴陽,超級大盤頻頻出現,當下已規劃和在建的超過200萬平方米的樓盤,不下10個。

利用開發商的力量,開發生地,運營城市,對於窮財政的貴陽地方政府而言,是一條現實捷徑。

「從那個山頭到那個山頭,再從這個山頭到那個山頭,全是我們的地。」朱晉儀指著辦公室窗外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她的身份是中天城投集團貴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這裡是「中天·未來方舟」樓盤售樓部。一條紅地毯從兩百米開外拾級而上,經過有著十幾米高水柱的人工噴泉,直抵樓下。一公里外的南明河對岸,幾棟高樓已拔地而起,更多的樓群正在生長。

「中天·未來方舟」位於貴陽東郊,朱晉儀指的四個山頭圈下了12800畝土地,按照規劃,2018年這裡將屹立一座容納17萬人、建築面積達到720萬平方米的巨型樓盤。它包括70萬平方米大型生態辦公集群、濱水風情商業街、10萬平方米大型商業MALL、大型山體主題公園、海洋館等。

衝著這麼誘人的前景,一位李姓重慶商人日前斥資1億元在此買下包括616套房的一整棟樓。

在中國別的城市,極少有樓盤達到如此大的體量,但在貴陽,這卻還不算最大的樓盤。貴陽堪稱最不發達的省會城市之一,地級以上城市人均GDP排名全國第161位(2010年數據)、人口僅432萬。

緊鄰老城區西一環路的巨無霸樓盤「宏立城·花果園」,建築面積更達到驚人的1830萬平方米,規劃居住人口35萬人。2010年10月開盤以來,因其單盤銷量連續23個月踞全國之首,花果園被稱為「中國第一神盤」。

貴陽近郊,開發商已完成拿地的樓盤「中鐵·國際生態城」和「中天·假日方舟」的規劃建築面積也分別達2440萬平方米和1200萬平方米。而當下在貴陽已規劃和在建的,建築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的樓盤,不下10個。

超級大盤如雨後春筍般在貴陽湧現,引起媒體廣泛關注。為何在並不富裕、人口也並不算密集的貴陽會出現如此之多的超大樓盤?在其他城市樓市陷入調控陷阱之時,貴陽為何會出現樓市銷售火爆的現象?

「開發商幫政府運營城市」

花果園開發商宏立城集團副總裁陳曉輝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貴陽樓市在十年前也曾是百花齊放,「最多時有一千多家地產商,有項目的三百多家」。但後來,大盤模式逐漸開始風行。

這首先源於土地供給模式。貴陽房市的土地供給方即地方政府偏好大盤模式。一般來說,地方政府更傾向於控制土地供給量以抬高地價,獲取更高土地出讓收益。但在貴陽,由於財政規模有限,地方政府無力進行土地整理和市政投資,於是選擇了讓渡土地收入,借助社會資金,以超級大盤的路徑快速實現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升級改造。

中天城投集團在金陽新區開發的樓盤「中天·會展城」中,總投資51億元,土地成本、前期工程、基礎設施、配套設施等非建安工程成本就高達13億元。而在花果園項目中,開發商貴州宏立城集團完成了舊城改造中最難啃的骨頭——佔地三千多畝、人口五萬餘人的城中村、棚戶區拆遷安置工作。貴陽的拆遷成本約為每平方米1000-2000元,宏立城通過限時獎勵等措施1個月內就拆遷了9000戶。

此外,宏立城集團還負責修建區內12條道路、十多所學校、25萬平方米購物中心和6大主題公園。據當地媒體公開報導,在花果園項目的彭家灣和五里沖片區改造項目中,宏立城共投入了900億元。

如此巨大的投入是當地政府難以承擔的。2011年貴陽市財政總收入僅401.31億元,可謂拮据——與鄰近省會城市相比,同年昆明財政總收入700.92億元,成都更高達1619.6億元。

「政府只有能力做規劃,沒錢做投資和運營。」一位當地開發商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只有借助開發商的力量,政府才得以對老城區城中村和棚戶區進行改造,或佈局城市新功能區如金融中心、旅遊勝地、CBD等,實現GDP的高增長,「超級大盤等於是開發商幫政府在運營城市」。

經典的成功案例是2007年開盤的貴陽金陽新區「世紀城」項目,該樓盤建築面積600萬平方米,建成後形成金陽新區最繁華的12萬人聚居的住宅小區和商業中心。「政府開發金陽新區10年無起色,『世紀城』一個項目便使這一大片都熱鬧起來了。」朱晉儀說。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開發商願意出資進行土地整理和市政配套建設,要麼會漲價銷售,要麼拿到超大地塊蓋超大樓盤來攤薄成本。於是,在競爭激烈、房價低廉的貴陽,超大樓盤應運而生。

這一遊戲的核心是土地出讓模式。多位業內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貴陽當地政府一般會規劃出千畝以上的大地塊,然後尋找有實力的開發商,將此地塊上的土地徵用、拆遷整理、安置房建設和市政配套工程等本該由政府承擔的土地一級開發,交由開發商完成。當土地整理完成,地塊「招拍掛」(招標、拍賣、掛牌)時,政府確保該開發商獲得對此地塊的二級開發資格。這種模式被稱為「土地一、二級捆綁聯動」。

比如,未來方舟的開發商、上市公司中天城投從2006年起就介入未來方舟地塊的一級開發,並斥資數億元以BT(建設-移交)模式投建了地塊內的交通要道「水東路」,也承擔了當地兩個村莊的拆遷工作。

儘管中天城投當時尚未經過招拍掛方式獲得該地塊的二級開發權,但「名花有主的地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家開發商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政府有很多辦法阻止其他開發商招拍掛時「搶地」,如要求後者與中天「協商」補償先期修路和拆遷的成本。

此外,先以生地掛牌,讓開發商預交土地費,用以拆遷和土地整理,待完成後再轉讓熟地的「生地熟掛」模式,在貴陽也是一種普遍現象。

嚴格講,上述操作有「打擦邊球」的嫌疑,因為國土部早已明令禁止「協議供地」方式,按相關政策,各類經營性用地必須實行「招拍掛」出讓,且禁止「生地」(即未完成土地整理的毛地)入市。2011年1月實施的國務院《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也明確規定,建設方禁止參與土地拆遷。

但據業內人士介紹,「一、二級捆綁聯動」和「生地熟掛」模式在經濟落後的三四線城市比比皆是。而且理論上貴陽的做法在當時也並不違反政策,因為國家政策允許土地一級開發時引入市場機制,也允許招拍掛程序之前的「用地預申請」(即俗稱的「勾地」),以預防流拍。

其他的制度障礙,還有國土部關於大城市單次土地出讓不得大於20公頃(300畝)、開發商拿地之後2年內不開發地塊收回等規定,但這在技術上都不成問題,貴陽的應對之策是土地分塊出讓和分階段完成轉讓。

其他大城市的地價和房價大都已漲到無法回頭的地步,而貴陽這種土地出讓模式在全國大城市中幾乎絕無僅有。「地價便宜是因為政府無法像別的地方『拆一塊掛一塊』,假如貴陽一年只供應一兩千畝土地,房價一樣漲起來。」新浪樂居貴州站總經理周浩金說,「所以貴陽房價是西部落後地區的特殊產物,是『窮人家的辦法』。」

對誰都有好處?

值得關注的是,貴陽大盤模式中,開發商不再暴利,買房者得了實惠,政府不搞「土地財政」也成功實現了城市的升級改造。「貴陽模式其實是政府的遠景規劃和開發商市場運營能力的有效協同,最終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各取所需、利益均霑。」貴州中宏源投資公司總裁李崇毅認為。

對於開發商來說,該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一、二級聯動使開發商的拿地成本得以固化,消除了真正招拍掛程序時必然面臨的價格不確定性。南方週末記者查閱相關數據發現,一、二級聯動模式中,貴陽土地招拍掛時的成交價相對於起始價上浮比例不過3%。其次,「有地便是王」,鎖定了地塊的開發商往往可提前獲取預售證,在一級開發階段就撬動銀行資本和購房回款。

再次,大塊拿地的模式下,開發商可以憑藉規模效應攤薄成本。如花果園6000畝地的拿地成本是24億元,僅40萬元一畝。2012年8月,中天城投斥資6.24億元拿下「假日方舟」烏當區奶牛場1055畝土地,每畝不到60萬元。此前6月份,中鐵置業出價22.87億元摘得貴陽十二灘水庫旁5宗相鄰地塊,佔地面積3604畝,每畝地六十多萬元。「一般來說,大地塊的拿地成本比小地塊便宜,有時能便宜一半。」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參與一級開發的企業,其開發成本也可以通過土地溢價分成的方式獲得補償。貴陽土地一級開發溢價部分是指土地掛牌成交金額扣除土地整理成本、8%的投資利潤、2%的管理費、3%-5%的資金成本之後的部分。對這部分溢價,視土地位置、行情不同,政府和一級土地開發商之間的分成比例在3︰7或4︰6之間,一般政府會給開發商一個保底價。

此外,幫助政府進行市政設施建設的企業,在獲得土地開發權的同時,還可以得到種種形式的財政資金補貼。比如為配合政府打造「西南地區最大會展中心」,中天城投在金陽新區投建了一座足有十個足球場大的豪華「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而緊鄰會展中心的,便是建築面積近300萬平方的「中天·會展城」和中天凱悅酒店。中天的公告顯示,2010年6月其收到金陽新區政府給予的2.36億元會展產業收益補助資金。2011年6月,又收到金陽新區產業發展扶持資金6244萬元,超過公司2010年淨利潤的10%。

一、二級聯動模式的投資強度大、週期和戰線長,最大的風險在於開發商的實力是否過硬。目前云集貴陽的大盤開發商均是萬科、中鐵、保利、恆大、綠地等實力雄厚之輩,而最大的兩個大盤花果園和未來方舟的開發商,在當地亦是勢大力雄。宏立城的董事長是貴陽市人大代表、貴州省工商聯副主席。中天城投則由國企改制而來,具有一級開發資質,之前在貴陽開發了數十個樓盤和築城廣場等地標性建築。「涉及大規模拆遷,政府還得依靠在當地有資源的企業去操盤。」當地業內人士說。

對於購房者來說,超級大盤的最大好處是低價。2011年以來,大盤在貴陽打起了價格戰、營銷戰。貴陽公交車身等戶外廣告都是樓盤的天下,翻開當地發行量最大的《貴陽晚報》和《貴陽都市報》,黃金版位全是大盤的房地產廣告。中天城投文化公司一位高層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訴苦,「晚報的黃金廣告位24萬元一版,我們一天到晚請人吃飯都搶不著,競爭對手春節就扔了2000萬元給他們。」

據正行合智地產的數據,2006-2011年,貴陽樓市成交均價從2775元/平方米持續上漲到2011年的4918元/平方米,但2012年下浮至4670元/平方米,主因即是花果園和未來方舟的價格戰。在售的花果園三期房源起價3890元/平方米,未來方舟則以3580元超低價開盤,遠低於老城區一環外的小型樓盤「銀海元隆廣場」近萬元的起步價。

如此低的價格,開發商是否還有錢賺呢?據業內人士測算,目前貴陽平均地價約每畝200萬元,以3為容積率計算,平均樓麵價每平方米1200元,加上2200元一平方米的建安成本,再加上15%的稅費和200元每平方米的土地整理費,成本約在4100元每平方米,這與幾個大盤的銷售價相差無幾。中鐵置業貴州公司副總經理王成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貴陽開發商每平方米大概也就賺100元,「沒錢賺我們就不會來了,但暴利確實沒有。」中鐵置業貴州公司每年可向集團上交5%的利潤,其在金陽新區開發的200萬平方中鐵逸都樓盤已售罄。

對這些超級大盤來說,前期部分樓盤實行低價銷售策略,雖然短期內贏利不豐,但一方面可以吸納人氣、回籠資金,另一方面,樓盤炒熱後,後期樓盤銷售將贏利豐厚。

超級大盤的風險

看上去是一個完美的多贏模式,但這個遊戲規則所帶來的風險是,由政府指定開發商,不僅削弱了市場競爭,也導致政府操縱土地的權力加大。

而最讓人關心的問題是,這個模式能持續多久?有媒體將貴陽樓市稱為「第二個鄂爾多斯」,指稱432萬常住人口的城市不可能消化3400萬平方米的房屋供給。但南方週末記者在貴陽採訪的所有業內人士對此說法均不以為然。

他們的理由之一是,3400萬平方米供給量這個數據是一個「常識性錯誤」,即把規劃面積誤認為當期供應面積。實際上每個樓盤的規劃建築面積都需要在5-8年間才能陸續開發完,目前花果園、中鐵逸都等項目都才開發了規劃面積的小部分。「從規劃量到招拍掛的量,再到建成交房量,都會遞減。」中鐵置業貴州公司營銷部副部長代孝強認為,貴陽樓市每年能消化800萬平方米,目前0.8以上的供求比也是很健康的。

貴陽住建局官方網站築房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月,貴陽房地產市場存量約為590萬平方米。按照目前的行情,這並不是很大的庫存,2012年1-9月份貴陽成交面積833.43萬平方米。

其次,鄂爾多斯樓市泡沫的典型特徵是價格暴漲後暴跌,且無成交量,而貴陽樓市卻呈放量、價微跌的趨勢。據南方週末記者實地調查,貴陽大盤的銷售非常「火」。600萬平方米的世紀城住宅早已賣完,甚至連售樓部都賣了。300萬平方米的會展城住宅已售罄。每週銷售1000套以上的花果園一、二期已售完,回籠資金284億元。未來方舟已售出1萬套,銷售勢頭有後來居上之勢。

受三面環山的地形限制,貴陽兩百多萬人居住於擁擠不堪的狹窄主城區,這使貴陽成為繼北京之後第二個車牌限號的城市。貴陽市政府提出,5年內使貴陽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規模達到380平方公里,新增城鎮人口15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5%以上。並將用三年時間完成全市4500萬平方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工程,這都將轉化為當地的「剛需」。

但貴陽樓市的主力需求並非來自本地,而是貴州省地市級消費者。貴州省的城市是單極化格局,只有貴陽一個大城市,目前全省城市化率僅為35%,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0%。宏立城集團副總裁陳曉輝介紹說,花果園的客戶構成為貴陽市本地佔35%,地州佔50%,省外佔15%,「我們的剛需市場面對的是3900萬貴州人」。

此外,貴州每年的旅遊業產值增速高達50%以上,作為夏天最高溫度不到30攝氏度的避暑勝地,越來越多的外省購房客來貴州購房,貴州大盤的數千人銷售大軍也正遠赴重慶、溫州、長沙等地「推盤」。「再過兩三年,貴廣(州)高鐵和成(都)貴高鐵開通後,貴州這個『價格窪地』還會吸引更多沿海客戶前來投資。」中鐵置業貴州公司副總經理王成平說。

但當地一位市場人士認為,支撐貴陽樓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還在於當地GDP的增速。過去五年貴陽年均GDP增速高達14.7%,「這個速度能讓貴陽每年消化800萬平方米房子,也能保證貴陽樓市不出問題。」他認為,超級大盤將使開發商的資金運作能力經受考驗。

之前有媒體曾質疑當地大盤開發商的資金鏈問題和高負債率,比如有市場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宏立城曾一度遇到資金困難,因此將價格拉低到成本價之下以回籠資金。但陳曉輝否認了這一說法,「目前集團資金全部投入到這個項目,資金鏈沒有任何問題,我們還有微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