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西蘭擬禁外國人買現樓 奧克蘭樓價10年升九成 年輕人買不起

1 : GS(14)@2017-11-04 15:26:20

【明報專訊】新西蘭新任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昨宣布將限制外國人買樓,以遏止樓價升幅。立法程序將於12月底展開,預料明年起實施,屆時外國人將不能購買新西蘭現樓(existing home),但澳洲投資者將不受新例所限。新政策與澳洲近似,澳洲政府早在2011年禁止海外買家購買現樓物業。

阿德恩昨表示:「外國投機者明年初起將不能在新西蘭購買房屋。我們決心讓新西蘭人更容易首次置業。」新西蘭樓價近年大幅上漲,全國平均樓價達64.6萬紐元(約345萬港元),較2007年樓價升56%。全國最大城市奧克蘭的平均樓價達100萬紐元(約534萬港元),較2007年的平均樓價高九成,令當地很多年輕人買不起樓。國民擁有自置物業的比例,降至1951年以來最低。根據房地產研究機構Demographia的數據,奧克蘭在「全球最買不起樓的城市」排行榜排第四,排名僅低於香港、悉尼和溫哥華。

「最買不起樓城市」排第四

不過新西蘭前財長Steven Joyce稱,政府新方案只是用來解決政治問題,對樓市作用不大。根據前政府數據,海外投資者的物業交易量,對整體樓市微不足道。4至6月的官方數據顯示,政府登記的物業轉手交易有48,603宗,只有3%為海外買家。這些海外買家當中,數量最多是中國人,其次是澳洲人,英國、美國和香港投資者也是主要的海外買家。金融業界人士指出,環球不少基金經理也看中新西蘭政治穩定,在當地置業保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治捐款人、PayPal創辦人之一Peter Thiel,也在新西蘭置業。

海外買家最多為中國人

新西蘭政府擬修訂《海外投資法》,將住宅列為「敏感」的投資項目,意味非居民,或非公民不能購買現成房屋。澳洲人將不受影響,因為新西蘭人也受澳洲的相關房地產政策豁免。新西蘭政府打算在聖誕節前把草案提交國會,到明年初通過。

分析﹕外國買家可買地起新樓

第一太平戴維斯指出,現貨樓的外國買家已成為多國政府的目標,向他們加稅,並設更多購買限制。不過對於傾向買地起新樓的投資者來說,這些限制作用不大。在新西蘭買地的外國投資者似乎愈來愈多。去年外國投資者購買的新西蘭土地達4659平方公里(約4個香港的土地面積),按年增加近5倍,是全國農地面積的3.2%。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520&issue=201711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622

80後家庭月入3萬嘆買不起嘉湖山莊不求樓價跌 只盼不再升

1 : GS(14)@2017-12-11 00:10:52

■本報直擊嘉湖山莊最平兩房鎖匙盤,開價430萬元。

【周末專題】高樓價困擾港人多年,前特首曾蔭權2009年10月叫市民不要「太揀擇」,可選購地區偏遠及小型單位,「4,000蚊一呎嘅仲有好多」。時至今日,就連偏遠天水圍樓呎價也近1萬元。一名「80後」人妻嘆夫婦月入近3萬元也買不起嘉湖山莊,她期望樓價不要再升,說出不少港人心聲。記者:朱連峰


從事保險逾十年的陳太(洋名Sardoona),已婚,與丈夫同為「80後」,現有兩名兒女,一位一歲,另一位仍在肚中,一家現租住屯門泥圍順風圍700呎村屋,月租差不多一萬元。兩夫妻一直有買樓打算,可惜收入中等,其任職Sales的丈夫收入較穩定,兩人月入近3萬元,惟每月開支有數得計,交租已需萬元,有了小朋友,將來要供書教學,每月難有錢剩儲首期,「要揈晒所有錢去買樓好難」。

不能申請公屋 唯有租樓

今日的樓價,升得實在太誇張,現在連嘉湖山莊呎價也近1萬元。Sardoona說,「市民慌呀,好多人驚冇樓,政府又放咁多難民入來,公屋冇你份。就算是中等家庭,一個月有1萬多元收入就攞不到公屋,攞不到公屋就要租樓。「我有個朋友做保險,有二萬幾蚊收入,每日打兩份工,交租已七千幾,每月剩返千零蚊生活費,根本買不到(樓)。」她對此深表同情,知道香港好難買樓,「除非有一處地方是屋企人畀,或唔使錢」,如投胎做圍村人,一出世便有屋有地,便沒有置業苦腦。她接着說,「如屋企無錢,要靠自己,呢個世代真係好難買樓,除非好努力讀書,每月有3萬至5萬元收入,兩公婆一齊合作先有機會買樓」。


■前特首曾蔭權曾稱偏遠地區「4,000蚊一呎仲有好多」,但今日嘉湖呎價已8,500元以上。黎樹雄攝

■嘉湖山莊兩房單位現時入場費約430萬元。



目標遙遠 想過放棄香港

Sardoona早於2013年已在元朗睇樓,她說,當時700呎地下村屋只是150萬元,「由百幾萬開始睇,現時升到500幾萬」。現時連屯門及天水圍樓價也大升,「升到我都留意天水圍,呎價得天水圍平啲」。但她說,以他們現時的收入水平,即使有100萬元首期,入息根本連嘉湖山莊都供不起。嘉湖山莊兩房單位現時入場費約430萬元,借盡八成按揭,分25年還款,月供近1.5萬元,若再通過壓力測試,月入需最少3.4萬元。以Sardoona例子的確收入不合格。
Sardoona不奢望樓價下跌,但最低限度不好再升,希望能早日儲到首期,「我諗係好多香港人嘅心聲」。最後,Sardoona認為置業目標很遙遠,又稱自己不是含着金鎖匙出世,沒有父幹,「唔知十年有冇一層樓」。此刻的等待,她想過放棄香港去第二個地方。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09/202396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186

林少陽﹕買不起樓買地產股

1 : GS(14)@2018-01-15 01:50:03

【明報專訊】新地(0016)旗下北角新盤海璇,呎價直逼6.5萬元,再刷港島東新高紀錄,市場隨之嘩然,惟高價盤只錄4伙成交,未必具指標作用。其實此乃新地慣用的推銷技巧:先以超高價造出頂級單位製造話題,再以正常價推出餘下普通樓層單位,予人其餘單位價格相宜的印象。作為新地的股東,筆者當然樂見其今年的重點新盤大賣,只是本港樓市持續拋離大部分市民的購買力,貧富差距持續擴寬,實非港人之福。

小市民買不起樓,與其盼望政府打救,不如想辦法投資創富自救。過去兩年,筆者在多個不同場合,提倡投資者買地產股。雖然置業可加大財務槓桿,買股票則較少人會借孖展,即使可借孖展,槓桿比率過往遠比置業細。然而,財務槓桿是兩面刃,升市好地地,跌市隨時變負資產(一個大部分投資者早已淡忘的名詞)。再者,在金管局連番限制銀行借貸之下,現時大部分置業者首期要50%,槓桿效應大不如前。在政府連番加辣及樓價急升之下,從價印花稅的累進稅率沒有因應樓價調整,就算首置上車盤印花稅率亦高得極不合理。反之,股票買賣方便、交易費用便宜、涉及金額豐儉由人,而且絕大部分地產股的資產價格遠低於目前極之偏高的物業市價。

地產股資產淨值有重大折讓

2016年樓市仍然跑贏地產股,去年情况已見逆轉。由於地產股較資產淨值有重大折讓,除非未來中港兩地樓價急挫,否則地產股仍然有機會繼續成為不少買不起樓的投資者的儲蓄工具。

全球股市在2018年以紅盤高開,整個星期愈升愈有,過去數年一直領先大市的科技股固然表現強勁,本欄看好的醫護行業亦不負所望。與過去一年升市稍為不同的是,去年大幅跑輸大市的中資銀行股,亦在去年底中國證監會提出H股全流通方案後,在2018年首周開門紅。就連過去一年大幅跑輸給油價及金價的「三桶油」及金礦股,亦見買盤積極入市。

熟知筆者中長線看法的讀者,應知道筆者對新能源的興趣大過石油,亦對不能產生現金流的黃金興趣一般。

不過,從中短線投資的角度考慮,油價在沙特阿美上市之前,沙特政府有很大的誘因推高油價,而沙特是全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油供應商,對全球油價有不低的影響力。讀者可因應自己的投資取向,決定是否趁這次沙特阿美上市的熱鬧了。

另一個稍為令筆者跌眼鏡的開局,是多隻中港地產股在2018年首周大幅跑出。在投資市場,trend is always your friend。既然市場「投票」結果如此,筆者不得不修正自己原來對中港地產股中性偏淡的看法。事實上,讀者若細分去年多隻內房股的表現,會發現去年升市只是集中幾隻物業銷售奇佳的大型民企。今年初不少落後的內房股,開始見到去年太過underweight這個行業的投資者開始追落後。

內房股可視短線配置工具

由於筆者預期,今年內地有政策緊縮的風險,與三桶油的取態一樣,視內房股為短線配置的工具,並不打算與他們長相廝守。反正市况向好,市場可供選擇的投資點子不少,這個行業其實錯過了亦不會太過可惜。

(作者客戶持有新地股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966&issue=201801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591

買不起樓 寧願出走

1 : GS(14)@2018-07-21 12:20:3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212&issue=20180721
【明報專訊】「娥六招」出台後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繼續上升,至本周才終於稍回軟0.21%,當然未能就此確定樓價已展開跌勢,特首林鄭月娥再吹風指不排除推出限購令。其實,今時今日不單止是樓價高企令巿民難上車,租金升幅長期拋離收入增長,更值得關注。

香港中文大學生活質素研究中心近日公布2017年「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顯示,2017年香港整體生活質素指數為105.09,較2016年的105.30下降0.21點,反映香港整體生活質素比前一年輕微下降,其中經濟分類指數下跌至有紀錄以來第2低水平。

筆者細看中大的報告,有關指數由23個指標組成,2017年有8個指標比去年差,當中變化較顯著是醫療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文化節目觀眾指數、置業負擔指標及實質租金負擔指標,較2016年分別下降12%、12.56%、30.27%及21.43%,本欄讀者,自然最關心置業負擔比率及實質租金變化,前者的數值原來乃是有紀錄以來最高(圖1),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稱,數據反映一個一年收入30萬元的家庭,若要購買市區300方呎單位,需不吃不喝16年,較2016年的14.56年增加約1年半,顯示樓價已脫離中等收入家庭負擔水平。

工資追不上租金 生活質素勢降

至於實質租金指數,2002年時僅為108.29,到2017年時卻已升至174.72,升幅達61.3%,同期實質工資指數卻只由117.53升至122.78,升幅僅4.5%(圖2),遠遠落後實質租金升幅,即是對一般巿民來說,若沒有樓而要租樓住,負擔會愈來愈吃力,生活質素也必然下降!

中大調查又指出,港人去年海外出遊指數創新高,年內平均去1.64次旅行(圖3)。這讓筆者想起日前在書展看到一個專賣旅遊書攤位,宣傳標語是:「冇車冇樓,勝在有假去旅遊」。事實上,現在不少年輕人認為除非有父幹,儲錢買樓已是不可能的幻想,不如將錢月月花光,又或一有假期便去旅遊,如此便造成惡性循環,更難儲首期置業。然而,若他朝樓價真的大幅調整,到時他們可能發覺,為何樓價跌了,依然沒錢買樓?

其實不論是「娥六招」,抑或再推出限購令變成的「娥七招」,最重要保證樓巿供應足夠,那就算一時資金推動令樓價短期急升,樓巿長期也會回歸理性,問題是政府如何提供充足的土地起樓,林鄭最近便在公開場合指填海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選項,但又即時被批評會破壞環境和遠水難救近火。

為反對而反對 市建局左右為難

筆者認為,填海對海洋環境固然造成影響,但只要選址恰當,影響未必大到不可接受,至於有一些言論說填海到土地可以起樓甚至住人,可能要十多二十年時間,所以其實是拖延政策。對此,筆者認為只是一些過時的觀點,科技不斷進步,填海造地也一樣,筆者早前到大馬新山考察一個大型填海起樓項目,在2013年開始填海,9個月後已可起樓,今年已有以萬計的單位可以交樓,何須10年時間?

其實除了填海造地,也應加快巿區重建,一來可增巿區用地,二來不少巿區舊樓樓齡愈來愈高,重建可減少危樓和改善社區環境。不過,香港不少人一方面抱怨土地房屋供應不足而令樓價和租金高企,卻又同時對任何發展都提出反對意見,比方說巿建局收購舊樓重建,出價低會被指欺壓原來業主和住客,出價高又被說間接推高樓價,如巿建局放棄或放慢重建,又會說不理破舊巿區人民生活水深火熱,總之做又錯不做又錯!

不少人說新加坡安居而香港蝸居,卻又不明白人家新加坡是如何大規模填海造地,而該國的巿區重建機構是如何「強勢」運作?

今屆世界盃終由法國奪冠,法國上次捧盃已是20年前的事,當時法國足球如日中天,但之後一屆(即2002年)首三場卻是零勝二負一和,十六強也進不了,正如過去兩屆一早便預測德國和法國獲勝的湯文亮所言,世界盃的隊伍總是這屆好便下一屆差,又或這一屆差便下一屆好,原因往往是大勝後便輕敵,大敗後多會汲取教訓。

抱只升不跌心態 輕視樓市潛在危險

回看20年前的樓巿,正好是1998年,在1997年上半年香港樓巿熱火高漲,人人都說香港回歸中國後,北水一定會源源不絕湧港,所以港樓只會升不會跌,但一個亞洲金融風暴加上董建華的八萬五房屋政策,樓巿在下半年急轉直下,1998年已是跌得慘不忍睹,但原來跌巿之後還延續至2003年,應了大好之後往往會大跌的規律?

20年過去了,現在雖沒有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樓巿也似對任何利淡因素沒反應,但中美貿易戰會否蔓延,以至打擊中港經濟,在樓巿火熱的今天,回顧一下歷史也有好處。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