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商從業者剖析寒冬論:問題的暴露對行業利好

http://news.imeigu.com/a/1323766152524.html

DoNews 12月13日消息 2011年上半年還熱火朝天的電子商務企業,到下半年開始難以獲得投資人青睞。派代網CEO邢孔育的一句話道出了實情:一年前力挺電商的和一年後「唱衰」電商的都是同一撥人,但真正對電商模式有信心的人不會相信「電商進入寒冬」的說法。

「電商冬天」的論調來自於電商企業大規模燒錢、卻長時間不賺錢的現狀,電商的模式和發展前景不被看好,甚至有人提出了「電商都是騙局」的說法。不過艾瑞CEO楊偉慶認為,資本的冬天不等於行業的冬天,之所以電商會遭遇質疑,實質是因為資本市場的不健康心態。

瑪 薩瑪索CEO孫弘表示,電商零售市場的增長速度仍然很快,因此是否遭遇「冬天」要看電商企業是從資本上面賺錢、還是靠消費者賺錢,「如果企業是從消費者身 上賺錢,這個市場其實還是春天,而且這個階段會延續很多年,因為和傳統零售市場相比國內的電商市場佔比還很低,從業者完全不用質疑這個市場的發展潛力」。

優雅100 CEO陳騰華也表示,對於運營良好的垂直電商來說,這樣的冬天是一個好的機會,「雖然融資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但是營銷、運營成本等逐步下降到合理的水平」。

優購網上鞋城CMO徐雷則認為,此前畢勝所說的電商企業過於浮躁是實情,但這只是因為部分電商企業太過重視市場營銷,因此在遭遇困難時會表現地很焦灼,「不過當這個環節的泡沫破滅後,明年大家會更好過」。

億 瑪總裁助理秦令今說,當數十億美金的資本都壓在電商企業身上時,大家都拚命要做業績,完全依靠廣告換流量,所以當資本後續乏力的情況下會感覺到寒冷,但是 已經練好內功的電商會覺得這是搶佔市場的好機會。銀泰網CEO廖斌也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需要把團隊搭建地更完善,之後要做精細化的運營。

邢孔育說電商行業還會持續保持高速發展,而且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涉足電商。億瑪在線CEO柯細興也樂觀預測,五年之後電商有望佔據零售市場近一半的份額。(完)

(責任編輯:郭淼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60

從業者自述, 一件真正的可穿戴設備是如何煉成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25.html

【導讀】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關於可穿戴式設備和大數據結合在未來改善用戶的健康狀況,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饋,同時有很多朋友提出怎樣在市場破上冰,因為一個好的概念變成產品到最後變成商品,太多的壁壘要去突破,即使看到了未來的方向,也有可能死在黎明前。

現實是在大量的硬件領域的創業者,看到可穿戴式市場的火熱,積極投身到這個領域中,並希望產品一投放,便引起一片喝彩聲,投資人追捧的同時伴隨著用戶的爭相購買。但市場的反饋往往反饋非常冷淡,所以創業者必須面對的挑戰:在一個全新的領域,怎麼讓市場去接受我們,怎麼聚焦一點來突破,讓大眾去接受並且樂意去主動傳播?

今天我就來談談,如何從最開始的市場分析、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到市場傳播去談如何把一個好的概念商品化的過程。

穿戴式設備的市場在哪裡

首先我們在去年獲得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時間生物學實驗室的授權,實驗室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在全球範圍內和各國醫學實驗室和醫院合作採集相關人群各種體徵值(血壓、血糖、血氧、激素、心率、體溫、呼吸頻率、BMI指數等)在不同年齡性別人群的變化規律,並建立的不同人群的基準值和異常波動與中長期疾病風險的對應關係。我們非常興奮,因為隨著可穿戴式設備、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逐漸成熟,讓普通人提前發現疾病徵兆預防「未病」的時代來臨了。

對於可穿戴式設備來說,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國內外早前就有遠程體徵監測設備,當時產品的誕生背景主要是針對顯著病徵狀況的病人在家的實時監護,當病人體徵異常時由醫院專業人員進行相應的判斷並響應。但是這類設備適應人群範圍小,同時需要有專業機構的人力支持,無法滿足大規模人群並發數據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可穿戴式設備走傳統的模式是無法滿足大規模人群的使用。

而從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的角度,當我們身體感受異常時去醫院檢查,數據結果出來後醫生根據檢測的數據做出相應的判斷,然後根據情況給出相應的治療建議。但是當我們有體徵感受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介入期。而對於可穿戴式設備來說,如果作為醫療服務模式的中一個設備環節,必然面臨兩大難題:1、醫護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可穿戴式設備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2、設備檢測精度的誤差帶來的誤報和漏報導致傳統醫療服務體系的排斥。

因此我們必須清楚的意識到,傳統醫療服務體系和穿戴式設備滿足的是兩種不同的市場需求。可穿戴式設備雖然在檢測精度上存在誤差,但是可以連續的獲取使用這體徵數據,連續的數據往往是對身體狀況的持續反應,這樣我們就能及時發現體徵的異常變化情況,在病症形成之前進行預警。因為面對的是不同的用戶需求,自然要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穿戴式設備的價值在於數據的連續性來解決用戶檢測的隨機性和檢測誤差的干擾,分析是建立在使用者規律的建立以及和同性別年齡人群基準值的對比來發現健康狀況的異常。

如何選擇切入點

從基礎理論和邏輯上都很清晰,如何形成產品?解決什麼樣人群的問題呢?這就成為我們面對的最大的挑戰。雖然我們的合作實驗室能對多種體徵數據進行分析,但是從哪裡入手,我們選擇了幾個標準來幫我們判斷選擇:

1、 此類體徵數據採集相對容易。

2、 採集的數據可以作為主數據獨立分析出中長期的健康狀況風險

3、 面對的需求人群足夠多,並且現在的工具和服務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

綜上所述,我們選擇了從血壓和心率的數據入手,上述3個特點得到較好的滿足。根據衛生部的報告,中國有2.6億高血壓患者,相當於35歲以上人群每3人中有一人有高血壓症狀,而病情知曉率只有30%,還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患病。這些高血壓患者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治療,就會得各種伴生性疾病:中風、老年痴呆、冠心病、腎病,而其中中風和冠心病引發的猝死情況佔猝死人群90%以上的比例。

因為體徵測量相對複雜,對一個創業團隊來說,重新去設計一款全新硬件產品並不現實,在沒有對市場和價格進行相關的測試,貿然投入上百萬的資金開發一款新的產品,也是對資金的不負責,於是我們對現有的血壓計進行改造,增加數據傳輸模塊,只有減少用戶的參與環節,數據才能更豐富,可分析價值才會越高。

誰在消費可穿戴設備

在完成了設備方向的選型後,我們進行FGI(Focus Group Interview用戶焦點小組訪談)。這是很多創業者會忽略的一步,雖然我們大致預判的消費者的需求,但是產品一個微小的設計在現實中就會造成用戶體驗上的千差萬別,在下文中我們會特別舉例來說明: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過,數據的密度決定可穿戴式設備的價值,所以我們想到的第一步就是解決數據傳輸問題。目前可以選擇的數據傳輸模塊大概有幾種:藍牙、wifi、GPRS或3G。wifi是我們第一個否定的,因為老年人多半不能自己操作。在藍牙和GPRS兩種方案中,我們最開始選定的是藍牙方案。因為我們做過市場上產品價格的詳細調查,選用藍牙模塊的增加成本能控制40元人民幣以內,相比300元左右的主流測量儀還算合理。但在跟老年人交流時,我們發現老年人回家後手機並不隨身攜帶,而是放到一個固定位置,這就使得用藍牙傳輸數據因為手機位置的不確定而無法實現,同時老年人並不習慣雙設備協同工作,所以公司最終選擇了GPRS的方案,成本雖然高出了許多,但是遵循了原則,讓老年人是用更方便是保證數據密度的基礎。

公司做的另一項判斷,則是在設備的選擇上,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出發保證老年人更高頻率的使用。在傳統的家庭式血壓計設備,老年人會偏愛台式設備,字體超大清晰,測量位置一般選擇上臂式的測量帶,因為數據更準確,但是上臂式測量帶在冬天使用非常不方便,隔著衣服帶來的誤差可能會更高,會非常明顯的降低使用頻率。最後我們確定了兩個版本,一個是台式的機體配腕帶,雖然精度比上臂式降低,但是高於傳統的腕式設備,並且字體超大超清晰;另一個是腕式設備,方便用戶隨身攜帶隨時檢測,還能和用戶交互,提示下一次的檢測時間,如果每天設置的服藥提醒,設備在檢測完血壓後還會提示用戶要按時服用藥物。

上面還僅僅只是開始,除了硬件,我們還做了大量的app開發的需求分析。其實前面就提到的類似設備國內很多廠家在做,但是為什麼國內看不到有銷售呢?因為這些產品多是銷往海外,這意味著不同市場存在的極大消費需求差異。在海外,老年人一直保有自我檢測的習慣,而且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醫生,他們的檢測數據都有醫生來分析,所以他們只需要改變傳統的單機血壓儀記錄和數據共享的弱點即可。在中國老年人使用血壓儀往往就是簡單的看一下數字,累積的大量數據無人幫助分析,所以只是單純提供數據傳輸和網絡存儲功能的設備無人買單。

同時這個市場的消費主體在發生變化,原來的市場是老年人去藥店自購的需求,而近3-5年已經被年輕人通過電商渠道給父母購買的需求遠遠超過。在這裡面有個大背景,那就是子女同父母分開居住的情況每年都在上升,並且父母的健康情況和生活質量直接影響到子女的工作、生活秩序和經濟狀況。所以子女們都希望給父母購買這類設備希望他們能及時發現身體的問題。

當子女在做產品選擇是,只能通過選名牌的產品:歐姆龍、松下之類的來表示自己的孝心,至於設備送給父母之後,他們有沒有測量,測量的數據多少,數據是否提示了身體的風險,他們一概不知。所以我們的app和設備定位是給子女購買給父母的需求的。他們通過手機app可以知道每天父母是不是按時檢查,檢查的結果如何,而且單純的檢測數字不能代表的問題,我們會結合父母檢測的全部數字來分析變化規律是否異常進行病症的風險提示,這樣就讓子女真正能做到對父母健康的一手掌握,避免父母生病帶來的措手不及。而市場上所有的與此類設備相關的app都是定位在用戶自檢和自我數據展示的需求上,這和中國現實社會的需求是完全脫離的,脫離了消費者的需求就不可能打開市場

你真的理解使用者麼?

在深入瞭解老年人在現有血壓計使用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我們發現老年人有如下的幾個共同特點:

1、在身體沒有體徵感受時,很容易忽視身體的健康,等到有體徵感受時才去醫院檢查,但是已經不是最佳時機;2、服藥也斷斷續續,身體難受時服用,難受症狀消失後就停止服用。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們也在app中做了單獨的設計,首先我們根據美國合作實驗室提供的分析模型,對所有的分析彙總成一個健康風險指數,用戶每次登陸會看到自己的健康風險指數和同齡同性別人群的平均風險指數,並且能明確自己健康風險在同齡人群的中的排位,這樣的設置極大的提高了用戶的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的判斷能力,並因此會產生規律化生活習慣的行為。並且在app中我們也可以讓子女為父母設置服藥的提醒,到時間可以通過手機app、短信和檢測終端進行綜合提醒,而服藥的時間選擇也是根據用戶檢測血壓波動規律選擇的最佳用藥時間,讓藥效大幅度提高。子女控制好父母的身體檢測數據和按時按量服藥兩個環節,父母身體突然出現意外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

整個調查中最有意思的環節往往和大家的想像不太一樣,那就是老年人對待設備的態度。在最開始我們跟老年人在做設備分享的時候,老年人會挑剔各種問題,可能是字體的問題,可能是設備檢測精度問題。但是當我們提到他們的子女每天會通過這個設備持續瞭解他們的身體狀況,這個數據會有美國頂級的醫學實驗室在幫助分析,任何異常都會提前提示,這時子女就會用電話的短信的方式和他們聯絡。這個功能讓他們覺得很溫暖,因為作為父母大概只有兩點能讓他們自豪了,一個是子女的成就,一個是子女對他們的關心。這也是他們在朋友圈裡聚會必須拿出來炫耀的事情。在我們的調查裡,子女不和父母時平均每個月打兩次電話,每次電話10分鐘左右。通過這個設備將極大提高他們電話溝通的頻率,而這是中老年人最看重的一點。

上文囉嗦了這麼多,實際想說明的就是一個概念變成一個產品有很多路要走。首先要判斷大環境是否改變,這個改變的過程中創造了什麼樣的需求,在本文中,醫療服務成本高企,子女負擔越來越重,所以需要一種能在醫院外及時發現身體異常的產品和服務;其次購買渠道和主體發生了變化,從老年人自購的需求轉向子女購買的需求,深層次含義就是能有效提前發現和預防產品和服務需求快速增長,所以產品著力為子女解決及時發現健康異常的狀況。而對使用人群的心理研究,讓產品不但提高了使用價值,也解決了口碑相傳的障礙。

我們不能否認連續體徵數據分析這個新技術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它是整個「發現-處置-評估」閉環服務的核心環節,既解決了家庭式設備檢測誤差的問題,也能對身體異常狀況提前預警。但是這個價值是無法在消費者一開始就能體驗到的,而讓消費者產生購買需求,一定是從每個細節去琢磨消費者的需求,唯有這樣才有機會讓消費者願意去嘗試。在我們產品研發期間,我們也瞭解了很多硬件功能接近的產品,發現他們只是完成了硬件功能的疊加和羅列,從產品設計和使用體驗上根本沒有想清楚誰付費、誰使用和解決什麼需求以及使用習慣等細節問題,這樣的產品推向市場自然沒有用戶會青睞,那麼下一步怎麼做?繼續投入增加更多功能嗎?想一想英特爾著名的摩爾定律,ARM關於計算能力和功耗的判斷吧,這些著名的論斷決定了產品的方向和未來,大家如果不想清楚可穿戴式設備的發展方向,盲目的做產品前面就會是一堵接一堵的南牆。

在這個創業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問是什麼吸引了我去進入到這個陌生的領域。我說這是因為源自我自己的需求,在2011年的冬天,我和妻子去澳大利亞自駕游了一個月,回國後我姐告知,那段期間我母親因為突然降溫心臟病發住院,我姐陪的床,因為不嚴重所以沒有打電話告訴我。但是我一直都在後怕,我父親過世的早,我母親一個人獨立承擔我上大學,我工作後她一直堅持自己居住不願意成為我和我姐的負擔,所以她的健康狀況是我最大的擔心。當去年我現在的合夥人從美國給我打來電話,所以可以通過連續體徵變動規律分析來做疾病預警,我就毫不猶豫接受一起去做,並且在每個細節都去認真推敲。因為我有一個創業夢,這個夢想就是將來讓每個人都佩戴上各種體徵傳感器,任何健康的變化都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置,讓每一個人都儘可能遠離慢性病的困擾,生活的更有質量。治「未病」會比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更有社會價值和意義,我相信那一天離我們並不遙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47

從業者談3D打印:賣產品?賣服務才是真正出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401.html

【導讀】3D打印火了這麼久,能從中賺取的有多少?幾十萬、上百萬的設備利潤高,但研發有門檻;一萬上下的「桌面級」看著好玩,但市場有限——中國哪有那麼多創客?買上幾台設備來外包做服務吧,有人說這個更賺錢!

來源:i黑馬 作者:鄧超

有人吐槽中國的3D打印僅僅熱鬧在科技博客和創客圈,對產業的影響仍然是「欲說還休」,不過從黑馬哥近日瞭解到的一些數據來看,事實並非如此。在2012年,杭州先臨三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3D打印服務方面拿到了1000多萬的銷售額,而無錫一家3D打印服務中心則收入4000萬,北京上拓科技有限公司賣了2000多萬的設備,他們還另有1000多萬的服務收入,與先臨三維同城的杭州銘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雖然只有9個人,但也有400多萬的銷售。

這些賺產業錢的公司已經不僅僅屬於「小而美」的範疇,但缺乏億元案子的行業仍然不能算作大。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執行長羅軍曾表示,3D打印的概念雖然熱鬧,但大多數企業還持觀望態度,並不願意投入幾百、上千萬去採購設備,「技術如何與市場用戶結合起來,是3D打印技術產業化的關鍵」。羅軍認為,先做加工服務,待市場被真正教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著力做設備銷售,應當是該行業健康發展的一條可行之路。

「賣服務比賣設備賺錢!」——在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上,先臨三維副總經理趙東來這樣告訴黑馬哥。這家成立於2004年,從事三維數字化技術解決方案的公司,去年有7000萬的銷售額,其中有1000萬來自3D打印服務,而這只是其近年剛開展的業務。公司面向個人的的3D打印照相服務也吸引了很多創業者加盟,在大會現場錄製的央視《對話》節目,甚至還拿他們的產品來暖場。

3D打印熱鬧起來以後,一直有冷眼派認為用這種技術做模型、模具,成本上比不過手板,精細度又不及雕刻機。對此,趙東來回應,做立體雕刻比較成熟的5軸雕刻機售價上百萬,其優勢在於加工金屬材料,做一個數據包(類比於3D建模)都需要3000元,工業級的3D打印設備同樣可以達到雕刻機的精度。

怎樣「挑戰」手板?趙東來更有心得。他表示要跟客戶充分溝通,制定詳細的解決方案,根據對方的需求來選定精度和材料,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成本。「我們可以只打印手板難以加工好的曲面,剩下的部分都用傳統工藝」,「根據每個部位的功能不同,可以用多種材料組合:金屬+尼龍+ABS,不一定都要貴的材料」。他認為手板對工人的技藝、經驗要求高,而且不能保證一次性成功,「做十個甚至有五個不成」,但3D打印可以多台同時操作,品質、速度都能得到保證。

比起先臨三維,杭州銘展是做3D打印服務起家,而且最初面向個人,做得東西還很有趣——魔獸世界遊戲角色打印。創始人金濤認為市面上雖能買到網遊玩具,但每個玩家在遊戲裡都有自己的裝備、造型,而個性化、少量加工正是3D打印的優勢,因此便做上了這份生意。當時他採用了打印石膏材料的工業級設備,12釐米的模型大約收費四、五百元。比較便利地是,3D數據可以直接從遊戲中導出,簡單處理後便可使用,在2010年那一年間他們一共賣了三四百個,不過金濤表示國外類似的公司一年可以賣十萬個,「通過遊戲官方推廣」。
有從業者告訴黑馬哥,這種玩法實際對遊戲公司及運營方造成了侵權。2010年底金濤停掉了這份業務,他認為市場還不成熟,而版權問題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現在看來金濤當時的價格還算是便宜,在北京上拓和西安非凡士兩家3D打印照相館中,打印一個10釐米高的石膏人像均需要1500元左右,當然這其中還包括掃瞄、建模等費用。
顧忌於「WOW玩偶」的掣肘,金濤在2010年也開始其他的3D打印服務,主要是面向工廠、研究機構、設計公司進行研發的驗證,當年這塊業務整體收入有幾十萬。兩年來,其服務業務的營收增長不大,去年達到80萬,客戶類別也基本穩定。去年金濤告訴黑馬哥,做服務的毛利可以達到40%~50%(比做代理要高),今年他仍然認可這個數字。
雖然公司草創時只有幾十萬的銷售,但銘展當年即實現贏利,雖然其現在設備銷售收入是服務的4倍,但金濤表示從長遠看來,服務是公司的發展重點,這正如打印機和打印店的關係,快速成型服務是剛需,而設備卻並非人人必備,「現在設備賺錢是因為市場剛剛起步」。

趙東來的一句話令黑馬哥印象深刻:「材料問題在理論上是3D打印發展的瓶頸,但產業上我們都是有什麼材料做什麼事,市場空間同樣有。」為了提供3D打印服務,先臨三維採購了20多台進口設備,再加上自己研發的FDM桌面設備,可謂配備齊全、涵蓋面廣。不過,金濤對此的建議是,如果創業者資金有限,不必購置太多機器,根據自己的資源、領域,定位於一個細分領域就行,如醫療、建築設計等,他最初也只有兩台設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897

青年生技從業者如何找出路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0/59702.html

他們是把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概念搞混了。科學是發現自然規律,而技術則是利用所發現的自然規律造福人類。通常,科學發現離實際應用都有長長短短的距離,而技術則是使科學能夠得到實際應用的學問和技能。比如,愛迪生不是一個科學家,他沒有對電現象進行科學闡述,但是他把電的實用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

雖然我也做基礎科研(免疫組庫測序),但是我更感興趣的是做生物技術開發。

比如我所參與的生物技術創新是研發一個全自動的分子診斷技術平台—iCubate (www.iCubate.com)。之所以要做這個平台,是因為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大趨勢就是個體化醫療,而個體化醫療沒有個體化的診斷就無從談起。個體化治療是治療病因,而不是治療症狀。沿此邏輯,我們設計開發產品,滿足市場需求,這就是我在做的生物技術創新工作。

我們還學習IT產業,推出了一個全新的、開放性的商業模式:把我們最拿手的產品變成一個方便客戶使用的軟件,使廣大生物技術科技人員都能參與創新,開發市場上有需求的產品。產品開發出來後可以在我們的網上商店銷售,賣出後開發者拿70%,我們拿30%。開發者不用交前期技術使用費,知識產權歸開發者所有。

生物技術創新、創業並不複雜:創新的起點一般是找到一個沒有得到滿足的市場需求,創業的起點則是把滿足這個市場需求後給社會帶來的價值預支給投資者,然後利用投資者的錢來逐步體現這個價值,簡單來說,就是「找錢」(找投資)和「賺錢」。

不同於科學研究的「錢」靠政府,搞生物技術的「錢」應該靠市場。這就需要研究市場,找到需求,發明技術,然後寫專利申請,寫商業計劃書,向風險投資公司(或其他來源)搞錢,最後開發產品,做市場和銷售。搞技術的瓶頸是產品是否和市場需求對口。衡量一個技術「匠」的標準就看他的產品是否得到市場的認可。值得留意的是:產品開發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常常是不兼容的。

在生技創業過程中,申請專利、成立公司、集資、保障自我和團隊的生存等都是「頭等重要的第一步」。當創業環境不容許我們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去辦理一系列事情的時候,我們要有應變能力,把許多事情一起辦,或者把幾個關鍵事情先辦起來,然後再創造機會解決其他問題。創業者不能沒有規劃,也不能僅認定一個定死了的計劃。如果創業需要我們同時邁出四個「第一步」,那我們就要長出四隻腳來。

我們首先要能夠看到全局,知道都有哪些步驟要走,其次才能儘量讓每個步驟都能啟動,而且還要堅信每個步驟最後都能完成。這需要一定的積累、一定的運氣,更需要加倍的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09

法律電商從業者們:是反省自己的時候了!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76

在筆者看來,如今再從行業的角度試圖拉開自己與競爭對手的距離一家舉步維艱已不再是良策。法律電商各大模式各有各的長處,本質的一些事情尚未發生改變,外表包裝下的糖果炸彈的效果已經不再那麼明顯。在這樣的現狀下,法律電商經歷了初期的發展之後,已經達到了一個共榮共生的階段,從業者們也應該從公司、從產品、從個人開始自我反省,互相學習互相進步,以求法律電商大市場的發展空間不斷擴大。下面小謙將從筆者關注法律半年有餘所瞭解的一些案例,來給大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留下一個參考,並對整個法律電商行業的發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市場大不用再多說 你能覆蓋的市場有多大?

筆者最初關注法律電商領域的時候,也有引用過國家相關機構或者權威數據統計公司發佈的報告內容。在當時法律電商才剛剛進入大眾視野之時,引用這些權威的數據證明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能夠得到認可的很有必要,但如今法律電商已經經歷了初期的發展,在業內有一定的知名程度。誰不知道偌大一個中國,身處法治社會當中不會有法律方面的需求?人口基數直接決定了我國法律市場的龐大的規模,人人都能想得清楚的東西,在法律電商如今發展放緩的階段還有什麼必要?

因此,小謙認為法律電商從業們目前首要的自我反省任務,就是看看你為什麼還要不停的聲稱中國法律市場多麼龐大。法律市場很大,但這並非和法律電商的發展情況有和自己的聯繫,你需要說明的是你們法律電商目前能夠覆蓋的用戶佔據了整個法律行業市場的多少,這樣的數據是不是可以證明你們的模式要更加接地氣,受歡迎一點?


為什麼你覺得律師很傲嬌?

經常看的很多法律電商都標榜自己已經和幾千幾萬名律師達成了合作關係,但那些只是將律師的信息收錄了就算是簽約合作了的法律電商們,你這些律師在平台的活程度如何?他們是法律業界是處於哪個階段?他們是如何看待與你們平台的合作關係?

經常聽說法律電商業內的人說那些有名的律師很傲嬌,難談合作。的確也是啊,人家有證有名聲,工作多是人家主動找他,又不是他去求著案件打官司,你作為一個並不能在實際上的利益給他帶來多大好處的平台,他憑什麼要有事沒事就來作為律師一方來支持你呢?

法律電商一方面在喊著要「讓人人都打得起官司」,另一方面還只是在不停的拿出虛擬包裝後的資源來討用戶歡喜,本質上應該要不斷平衡平台發展中律師和用戶的發展關係的時候,卻並未有一個對律師而言比較客觀的合作標準,這讓處於法律電商後方的律師團的力量也變得有些空虛起來。

那些剛剛入行或者找單子不容易的律師,多一個渠道是一個渠道,被你們收錄他們的信息很自然,並且初期的時候也願意來關注關注,甚至在你和他們簽約之後安排他們沒事的時候給用戶普及一些法律知識,解答一些法律理論問題,在分享的過程當中律師也還是可以學到不少的。目前這樣的一個體系,綠狗網、法律貓、法鬥士、大狀網、華律網、匯法網、110網幾乎都有在做,但這只是滿足了律師團隊的一部分,宏觀上法律電商們的此舉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而這一完善的空間所需要的靈感,可能就來源於那些傲嬌的律師。法律電商本身是可以作為一種樹立律師個人品牌的媒體平台的,媒體所賴有的影響力幾乎是他們生存的根本。當一家法律電商平台自身擁有一定影響力之後,他們不僅可以為律師個人打造品牌,還能夠收錄律師的行業發展情況,對用戶參考該位律師提供更好的標準,這樣一種在網絡上難以刪除的記錄是一把雙刃劍,越是那些有名不愁單子的律師,他們崛起的過程中已經深知名氣和資源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如果法律電商平台能夠更多地給予他們個人品牌樹立的幫助,他們也將認為法律電商平台對於他們更有價值,也不會被表面的那些與錢直接打交道的單子所迷惑,從而誤判法律電商。說到此刻,不少法律電商從業人士一定會指著筆者鼻子罵:你這傢伙,平台品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為什麼你們法律電商的平台品牌做不起來?

品牌難做,人人都知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大多數法律電商行業真心是沒有在品牌上做出太多的嘗試,太大的努力,甚至一直被互聯網人看做是未來甚至當今主潮流的移動互聯網,他們也僅僅只是報以觀望的態度,或者只是加入卻不運營,這樣的舉動難道就是你們所說的品牌難做的理由嗎?

從《如何打造中國法律電商領域的legalzoom?》一文開始,小謙關注法律電商行業也有一段時間了,也採訪過易法通、法鬥士,並且和多位法律電商從業人士交流過法律電商的發展以及當前發展的一些困難。在這個期間,小謙也曾長期保持對法律電商業內發生的重大動態的關注,但發現已經傳得神乎其神的移動營銷,竟然被大多數法律電商們冷落。

當筆者在微信上搜索公眾賬號「法律電商」之時,只能搜索到兩個賬號,「法律電商」這一賬號竟然是沒有推送一條信息,至於後面的力格法律電商和「服務於中小企業的法律電商」,看到最近的一篇文章的推送日期之後,筆者真心懷疑我是不是已經穿越了。

誠然,法律電商只是一個代名詞,很多人做的法律電商的事情卻不叫法律電商。於是筆者在搜索「法律」的時候,還是發現了不少賬號,但卻似乎無法找到有特色的。縱觀筆者也聽說過的那些法律電商們,法律貓、法鬥士、大狀網、華律網、匯法網、110網、易法通、綠狗網,這麼多的法律電商當中竟然只有易法通、法律貓、110法律網、法鬥士、綠狗網開通了認證的微信公眾賬號。

至於長期能夠堅持更新,這五大微信公眾號中竟然只有一家。出於行業發展的角度,我真心希望法律電商們可以好好運營下微信,並結合移動營銷的其他渠道,更好的提高自己平台的品牌曝光,從而通過更好的提高法律電商平台的品牌影響力,更有利的搞定那些如今我們覺得傲嬌的律師,維護好平台中用戶和律師的平衡,制定出更加公平的合作標準。


我並非來砸場子 淺談我對法律電商品牌發展的建議

其實我對於法律電商行業的意見遠遠不止以上幾點,但我本意並非來唱衰法律電商發展,來砸場子,所以此次小吐槽到此為止。作為一個看好法律電商行業發展的人,我想結合以上我對法律電商的一些吐槽來談談我對法律電商品牌發展的一些建議。(主要是理念上的)


1、攜手共贏 先聯手做大行業影響力再發展

要說模式,目前來說法律貓這樣的淘寶式中介模式,好處是資金壓力相對小,可能是當前最有生存能力的模式,而法鬥士的垂直搜索模式,更是能夠結合用戶在搜索引擎以及去哪兒那樣的垂直搜索引擎的使用習慣的過程當中,更好的檢索到法律方面的線上信息,而綠狗、易法通他們目前賴以為生的主要業務可能還是模仿國外放出上市訊息,最終卻並未上市的legalzoom。

這三大模式,是如今新興的法律電商行業當中主要的模式,各有好處。但你要直接分出誰更好,真心困難。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律電商內鬥也是非常嚴重,整個法律電商行業都沒真正興起起來,內鬥自損精力和資源嗎?不要再說自己的模式與其他競爭對手的模式相比,如何如何好。沒有一個大的市場,再好的模式也是夢中蝴蝶,極易消失。

目前主流的法律電商平台,都是在燒著投資人的錢,你們拿著投資人的錢在內鬥,你當你背後的投資方是BAT那些巨頭,錢多沒地方丟啊。所以與其內鬥,不如合作共榮,先共同努力學習讓法律電商行業受到更多人的認可,而這一個,有意義的行業分享會是可以有的。


2、法律電商一定得嚴肅嗎?先嬉皮一點吧!

上述筆者在微信公眾當中搜索法律電商行業相關賬號的經歷,曾經和法律電商行業的從業人士有過交流,面對法律貓那種以賣萌的方式普法做微信,他甚至還想要譴責一番。

他覺得法律行業是一個氛圍嚴謹的行業,法律貓那種切熱點賣萌簡直就是在丟法律電商的臉,顯得自己不專業,法律電商要凸顯出自己的專業性。他說他們曾經也在微信上做過嘗試,但因為轉發閱讀效果不太好,他們人手也還不夠,就暫停了。

對此,我當時是覺得之所以法律電商們並不熱心的微信上和其他行業一樣過多的運營,就是因為覺得法律電商一定要做專業,凸顯專業的一些因素當中,嚴肅的品牌形象非常重要。

我不知道其他的法律電商從業人士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我覺得法律電商的專業性壓根就是扯淡。幫我們用戶打官司的是法律電商嗎?不是!法律電商作為一種中介,一個平台,要注重平衡。

這一平衡,我理解為帶著法律界的那些基礎知識,用接地氣得方式親近的傳遞給用戶。沒人喜歡那種板著臉皮的人,目前的法律電商是把律師界那嚴肅的氛圍都搬過來了,還要接一接地氣,弱化一些嚴肅的效應,讓用戶可以更好的知道你們平台是做什麼的,能給他帶來什麼幫助啊。

我曾經建議過法律電商從業人士要緊密地結合社會熱點,借勢營銷努力打造事件營銷,這樣的一種目標對於大多數並沒有專業的營銷團隊的法律電商而言,很困難。當時我提出這一意見的初衷,就是希望法律電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更好的走入用戶的心中,法律需求不是剛需,有些人一個月要用上數次,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用不著,但如果你能夠用最省錢的方式高效率的讓消費者們都知道用法律電商可以找到高質量的律師為其打官司,價格還要比線下律所更便宜,這就能夠擴大整個法律電商的覆蓋領域啊。

所以,我希望那些覺得法律電商應該要非常嚴肅的從業人士,你可以不用微信為其品牌助力,你也可以不學你競爭對手嬉皮點微信風格,你更可以完全忽略移動營銷對你法律電商發展的幫助,但你一定不可以太過嚴肅,你一定要弱化你嚴肅的屬性,通過嬉皮、搞笑等個性化形象的塑造,接地氣得走入人心。


3、法律電商的媒體曝光少不了

在線上做法律行業的事情,法律服務都價格的確是低了,如果你們可以保證法律服務的質量不會太多降低,但是你的用戶他們知道你的法律服務性價比要比線下高嗎?

產品是重要,抓住機會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一個人人都有可能是你潛在用戶的情況下,通過媒體等傳播優質渠道,讓你的產品你的服務你所能夠帶來的附加價值被更多人知道非常重要。但顯然,在現在的很多明明可以借勢的社會事件當中,不少法律電商縱然做出了法律公益事業,但著力點還未把握好,也沒有運用下借勢營銷對法律電商的幫助。

小米微博微信的社會化媒體營銷團隊有數百人,這在很多人分析小米成長過程的時候,看做是小米能夠打出這麼大聲勢的重要決策。但如今大部分的法律電商還沒有相對全面的營銷團隊,這或許受到很大的資金方面影響,可這個方面的確還是應該行動起來的。

法律電商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如果眾多從業者們可以在內部、外部都做出更多的分享和交流的話,攜手共進之下,或許大家活得也要更為容易些!經過了2013年的起步期,不少拿到了風頭的法律電商們並未給大家證明,證明他們拿到錢和沒拿到錢有什麼區別。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說阻礙大多數法律電商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已經並非資金問題,而在於整個法律電商行業內在的一些問題呢?筆者認為這幾個問題值得深思,也不禁想要感嘆法律電商從業者們,也許已經到了反省自己的時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55

一位傳統印刷行業從業者的互聯網化碰壁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9/148044.html

盡管中關村創業大街僅開張幾個月,但它已成為印刷廠老板孫小龍最常去的地方。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這位在而立之年已經擁有一個中型印刷廠的老板計劃把事業清零,主動迎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在印刷行業打拼十余年,孫小龍對印刷工藝、技術如數家珍,但是,在向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他變成一個十足的門外漢。盡管要接觸互聯網的想法已有一年多,做一個APP的想法也已經有半年多,但直到現在,他的互聯網技術團隊仍然沒有組建起來。
 

 
轉型已成必選項
 
“在我看來,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印刷廠已經站在懸崖邊緣。”孫小龍如此評價當下印刷行業的現狀。而讓它們站在懸崖邊緣的原因,就是來自互聯網的沖擊。
 
書報雜誌等出版物本是印刷行業的大客戶,但在互聯網時代,書報雜誌的信息傳播地位急劇下降,這一塊業務因此變得不景氣。而印刷需要的機器、人手及場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一句話,不接單大虧,接單也只是小虧。
 
生於1983年的孫小龍從20歲入行,在印刷行業摸爬滾打十多年後擁有一個有四臺大型印刷機、100多名員工、年流水在5千萬左右的工廠,然而近年來印刷廠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到10%到15%,今年更是已經出現虧損。越來越嚴峻的環境讓他不得不思考自己所處行業的未來。
 
不轉型就得等死,糾結了一段時間後,孫小龍計劃重啟創業,這一次,他要“擁抱互聯網”。
 
為此,孫小龍退出了印刷廠的所有股份。對於將要開展的新業務,他的具體策略是:做印刷廠和消費者(包括企業和個人用戶)之間的中介,與客戶聯系的方式通過網站及APP進行,特點是網站和APP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選項,通過返點盈利。簡言之就是線上下單,線下制作並配送的O2O模式。
 
定下基本策略後,孫小龍一頭紮進互聯網的汪洋大海。
 
但對一個極少觸碰互聯網圈子的人來說,這個過程之艱難超出了他的預期。
 
跨界是最大難題
 
雖然互聯網在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但對於一個已在傳統行業浸淫十余年的人而言,要想進入這個產業、從一個用戶變成一個服務提供者卻非常非常難。
 
為了能夠進入互聯網圈,孫小龍開始註意收集這方面的信息。得益於北京火熱的創業投資環境,孫小龍開始頻繁參加各類創投活動,聽創業者和投資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並希望在大會上拓展圈內資源。
 
但是到了真正組建團隊的時候,孫小龍依然覺得迷茫。
 
最初,他一直對別人說想要一個能和他溝通,能和技術溝通,能把他的想法變成產品的人。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學習幾個月之後,孫小龍才知道,他想要的那個人有一個特定稱謂:產品經理。
 
在一次活動上,孫小龍認識了一個產品經理,求學心切的他與人互加微信,會後,他在微信上與人聯系是否可以詳細交談,但是對方並無回應。
 
“我們做傳統行業的,找人習慣依賴熟人推薦,因為熟人推薦的知根知底,靠譜。我對互聯網對編程一無所知,找人很難。招聘網站試過,但效果不理想,簡單的說就是,一個技術人員坐在你面前,你不知道他的深淺。而且以後萬一技術人員遇到問題,我不知道該怎麽幫他。”
 
組建團隊受阻,孫小龍嘗試使用外包團隊。他最開始接觸那種兩三人規模的團隊,規模不大但報價便宜,然而對方做出來的東西並不能讓他滿意。“一是產品體驗不好,我想讓用戶點幾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二是團隊也不好,溝通有困難,不能把我的想法實現。”幾次下來,孫小龍深感外包不靠譜。
 
孫小龍把全部精力傾註於新項目上,為此配備了十余名市場、銷售人員,但互聯網方面的人才關卻成了一道大難題。
 
線下團隊出路何方
 
孫小龍只是傳統中小型企業在O2O大潮中謀求轉型的普通一員。
 
盡管此前他們離互聯網很遠,但是近幾年,互聯網對所屬行業的滲透和沖擊已經讓他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未來。轉型之路並沒有想象中容易,出身傳統行業,這個群體的思維與知識結構皆有欠缺。
 
內功不足導致新項目開局不順,外力也在擠壓著他們的轉型時間:O2O的龐大前景正吸引越來越多純互聯網團隊進入市場。
 
互聯網團隊的技術能力以及對用戶群體的敏感讓他們更易於得到認可,但孫小龍對線下團隊的能力保有自信,他認為,O2O畢竟要落到實體業務上,線下團隊的業務能力是必需品,這一點線上團隊無法代替。
 
這個優勢也是孫小龍新業務策略中的王牌,他計劃產品推出後,不直接面對個人消費者推廣,而是利用已有的企業用戶推薦他們的個人用戶使用產品做個性化定制,通過這種方式積累第一批用戶後,再逐漸擴大規模。
 
尚未成功的革命
 
最終,孫小龍決定放棄自建技術團隊的想法,使用外包方案。
 
他給技術團隊做出的預算是100萬一年。“如果自建團隊,至少需要一個開發、一個UI、一個產品經理吧,就算他們每個月工資給8萬,三個月就要24萬,還不一定能保證做出來的東西能用,外包團隊可以分期付款,看效果給錢,保險一點。”
 
出於“我雖然不懂技術,但我會比較,無非多花點錢”的想法,孫小龍接洽了十余家外包團隊,報價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孫小龍選定四家,並根據他們出的DEMO(小樣)來敲定合作夥伴。最後,其中一家做過類似APP的團隊贏得了他的信任,報價四十萬,三到五個月交付,現在APP仍在開發中,網站版半個月後將上線。
 
為了趕上年底印制禮品、臺歷的高峰,孫小龍正在做最後沖刺。他計劃著,到明年產品成型並積累一批用戶後,他將要接觸投資人,開始融資。
 
前路似乎已經清晰,但一切仍停留在想象階段,雖然對自己十幾年積累下的客戶和市場能力有信心,孫小龍內心依然忐忑:網站推出來實際效果如何,用戶的反饋會怎樣,外包團隊救了近火,但技術團隊還是要組建,100萬能撐多久,他也不知道。
 
每周,孫小龍依然要去中關村創業大街三四趟,那里有很多跟他一樣的創業者,大家互相交流。他開始加入越來越多的微信群,然後又逐漸退出。過去的老路他已決心不走,這條自我革命的崎嶇新路,他決定繼續蹚下去,盡管他並不知這場革命何時會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30

一位從業者眼中的未來零售業態:電商、便利店、體驗店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1/148068.html

i黑馬:未來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環節的精簡將對大超市和經銷商進行清洗。體驗店會成為O2O重要組成部分,感性的體驗店帶來的不僅僅是好的體驗,更將是品牌文化和精品上品的出處。本文是一位從業者眼中的未來零售業態。

\我作為傳統互聯網人,幹了零售業一年多,感觸很深,學費很貴,信心很大。跌得跟頭越大,反而信心越足,多少悟出些另類觀點,拿出來分享。

理性和感性只是我個人對零售店的簡單劃分:

理性:店除了貨架、商品、貨架、商品,沒有其他亮點東西,每寸空間都充分利用起來。簡單來說,就是目的性很強的銷售商品。以便利店超市為例。

感性:店除了貨架和商品之外,處處體現出一個文化,屬於這個店的品牌文化,整個店營造出來的氛圍會促成消費者很多沖動消費,以星巴克、優衣庫和宜家為例。廣州的太古匯的方所書店也是代表性之一。感性氛圍,打造一種消費方式。

大超市會消失、經銷商會消失,便利店會雄起

1、電商沖擊百貨超市類目。

天貓、一號店、京東對百貨超市類目的沖擊已經顯而易見。順豐嘿客也想要來分一杯羹,社區電商的如火如荼,會加劇這一現象。

2、一個人的經濟時代來臨。

在日本臺灣20-30歲的晚婚晚育問題,單身人口超過家庭人口。

30-50歲的婚姻離異,異地就業,周末夫妻等問題,單身生活人口超過家庭生活人口。50-70歲的晚年喪偶等問題,單身人口依然過半。中國一樣會出現這種情況,直接導致,單身人口不進超市,就算進超市也是買小包裝產品,而便利店成為了單身人口的大冰箱。

3、經銷商做不了A類客戶,小客戶的動不動就倒閉,貨款收不回經常發生的事。

4、電商直接要廠家,經銷商只能做淘寶,沒有進入平臺的資質條件。生存環境越來越差。這個群體低不成高不就的,必然被淘汰。

大超市的逐漸退去和經銷商的生存環境惡化,成就了便利店的雄起。便利店的便利性不是電商能比擬的。便利店會借助電商工具,讓便利店更加便利化。雜牌便利店也將無法繼續下去,被整合或者被收編。

大膽設想下:免費模式如果在便利店行業試水,不知道會發生什麽,比如免加盟費,采購進貨不加點,享受更多品牌政策等,那些便利店巨頭會怎樣?

電商與體驗店的互補性

1、現在電商高昂的營銷成本,其實比實體店還要貴。

各大平臺一直在欺騙我們的消費者和商家們,說什麽砍掉中間各個環節就可以降低成本,就可以低價競爭。其實不然,電商平臺都買流量,再把流量分散給各個商家,也是層層下來,都算消費者和商家頭上。

2、電商的虛擬性,天然就缺乏工商部門的監管。

假貨,過渡營銷,強大的PS技術,產品無法體驗性,選擇煩躁癥,很難買到高質量高性價比的商品。現在的電商拼的不是產品質量,而是營銷水平,這對消費者不利,也重新給了體驗店生存空間。

3、體驗店的品牌塑造和文化打造,加上O2O工具的武裝,一樣可以殺出一條血路。

沒有文化,沒有品牌的體驗店沒有出路。體驗店在追求服務的過程中,產品體驗性,品牌公信力,售後,小物流等都不是競爭的核心(這是吳館長交了學費學來的),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本來就不是什麽創新,而是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消費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特性。也就是一個感性的店,你如何設計的問題?O2O很美,其實真的也很美,但是店,它首先是一個店,其次才是它的O2O。O2O會讓體驗店變得更有競爭力,但它不是決定性因素。

4、體驗店選品上,走精品路線。

以淘寶為例的平臺,入口小,商家多,過渡營銷,已經讓消費者產生一個選擇煩躁癥。體驗店O2O,就可以給用戶做商品過濾,精品路線也是塑造品牌文化的關鍵因素,選品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消費者對你品牌認知。

最後,個人猜想,未來的零售業態三個主力依次為:網上電商零售,社區便利店,商業中心體驗店;依然非常非常看好體驗店借力O2O的模式。


【專欄】微信打造了HTML5“小生態”,但從業者要學會聽話才能生存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4/148558.html

i黑馬:HTML5如果顛覆了原生APP,不會是簡單的Web App崛起,而是意味著“大生態”系統的構建,包括新的操作系統、新的玩家、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品邏輯等等。但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這種顛覆會很快出現。,本文將闡述HTML5舊敵未消,新敵又起的未來。

微信打造了HTML5的“小生態”,但從業者要乖乖的!

HTML5如果顛覆了原生APP,不會是簡單的Web App崛起,而是意味著“大生態”系統的構建,包括新的操作系統、新的玩家、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品邏輯等等。但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這種顛覆會很快出現。

拋開“HTML5顛覆APP”這種駭人聽聞的說辭,業界已經看到一些構建HTML5 “小生態”機會的存在,例如微信已經融入原生生態並且構建了自己的HTML5小生態。但是融入生態意味著順從,微信亦要看更高等生態系統如Apple的臉色,遵循玩家規則。同樣微信“小生態”體系下的玩家亦要學會做個乖乖的順從者,上周張小龍的發言給HTML5遊戲重燃的熱情澆了一盆冰水,不知是有意或是失言,談話中對HTML5遊戲的明確拒絕讓業界好不容易重燃的希望再次受到打擊。

圍繞著微信生態筆者說過“與虎謀皮”的話,這是對應著HTML5膨脹的野心而言。回顧互聯網開放平臺,Facebook造就了Zynga也毀滅了Zynga,中國互聯網開放平臺打擊合作商出手的力度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市場數年前誕生過Zynga這樣的公司,中國出現過類似機會只是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微信馬力十足的一步步掌控電商和遊戲的流量、收編媒體,如果HTML5從業者剔除更多的野心,做個乖乖的順從者從微信的小生態內分得一杯羹還是十分現實,只是這里沒有構建“大生態”和“顛覆原生APP”的機會。

\HTML5是原生APP生態下的血管

移動瀏覽器眼下日落西山,微信這樣的“小生態”系統更是無法承載過大的野心,那麽HTML5和當下生態系統到底如何共處並且獲得發展?“融入”正在發生!市場不是不需要HTML5技術,只是不需要HTML5從業者的野心。

HTML5正在快速融入iOS與Android主導的原生生態系統!原生APP內嵌入webview訪問web頁面已經成為通行做法,用HTML5開發原生APP也早不是新鮮事。並且HTML5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解決了原生APP生態的一些痼疾,例如APP的“孤島效應”。

相比PC主導的web互聯網,APP主導的移動互聯網缺少了“流量促進規模化”的有效手段,“流量產生流量”即倒流的模式艱難的存在著。積分墻和廣告推薦APP有效果,但是相比web時代一個鏈接跳轉的高效模式效果又不那麽理想。

微信朋友圈分享讓HTML5產生了盤活移動互聯網流量的巨大價值,“將內容從一個APP快速、完整、高效的傳輸到另外一個APP”是HTML5最擅長的部分。在去中心化的用戶設備桌面上,HTML5像血管一樣連接了一個個的獨立的APP器官並且輸送血液到不同的APP中。這就是HTML5快速融入生態的表現之一,並且發揮自由流量的價值加速和逐步改造原生生態。

\HTML5想不到的未來,起爆點指標還要看美國

就在三年前,中國市場feature phone仍占據大半江山的時候,我們去談論“雲端趨勢”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速度這些話題,幾乎沒有人準確預期今天的終端市場格局。

所謂的顛覆,往往就是在我們不可預期的情況下以一種未知的形態撲面而來。最新的美國移動互聯網報告顯示,所有聯網設備中PC份額已經被嚴重擠壓到不足1/4並且呈現進一步萎縮的趨勢,移動支付手段也推陳出新,基於“雲端”架構的移動購物、商業等行為正在重塑各個傳統領域,例如星巴克2013年移動交易額超過60億元。HTML5顛覆APP這種假大空的話題不是今天才有人說,反而是說了很久。不能說HTML5顛覆APP的可能性不存在,但是就算顛覆也不會以我們目前可以輕易預期的形式出現,不會是移動瀏覽器,也不會是APP內訪問Web App,這些還都是適應原生生態的模式。顛覆意味著革命、革命意味著創新,只有行業積聚了足夠的創新人才、創新動力以及創新資源的時候,才會推動變革,只是目前這些創新的條件幾乎無一具備。

中國互聯網產業比較發達,特定的文化、政策甚至漢字都為中國互聯網設置了天然的保護屏障,給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創造了獨特的機會。但是中國互聯網發展模式絕大部分仍舊是所謂的C2C即copy to China,我們使用HTML5也好、打造HTML5生態也罷、亦或是去顛覆原生APP,這一切作為中國互聯網從業者更明智的做法是尋找美國市場的“對標”公司,筆者沒有任何否定中國互聯網從業人創新能力的意思,但是如果如此顛覆性的事件在更成熟的歐美互聯網產業環境下都沒有提前引爆,那麽在中國更是難以獨自突破。

作為一個建設性的參考指標,只有歐美HTML5市場催生了足夠規模的成功案例情況下,中國的HTML5大生態領域才可能出現類似的機會。但是目前來看,完全下賭註在基於HTML5技術的純Web模式下,機會渺茫。

HTML5確實有“三好”

APICloud劉鑫一直伴隨HTML5市場的成長、關註HTML5在中國的發展,更是HTML5技術發展的堅定支持者。但是在殘酷的互聯網競爭環境下,3年可以造就一個公司更可以消滅一個公司,中國互聯網更像“快餐經濟”,把發展的指望放在5年後才可能出現的機會就等於自取滅亡。當下用HTML5遠比賭HTML5更現實。APICloud劉鑫總結了使用HTML5的三點好處:

技術簡單

不管怎麽說,隨著時間推移HTML5的跨平臺屬性和低技術成本的優勢始終會進一步得到加強和發揮。這在融入目前原生生態的前提下,加速改造原生生態的價值完全不能小視,並且目前來看這方面優勢已經得到發揮,HTML5嵌入APP降低人力和時間成本已經成為行業一大趨勢。HTML5開發者應該積極利用技術簡單的特性。

傳播力好

近期關註HTML5遊戲的從業者,大部分是更看中目前生態模式下HTML5的傳播力,反而不是技術因素,尤其是基於微信朋友圈內的“富內容”快速傳播,充分利用了HTML5的強大“內容承載能力”和“流量促進流量能力”。HTML5從業者應該積極創新、發揮傳播力和承載力好的特性。

滲透力強

把一個HTML5的內容嵌入到任何APP中,技術工作量都很小,啟動webview就可以實現應用嵌套,這些都是HTML5滲透力強的表現,透過HTML5將服務輕松落地到APP中。不過這種滲透力也存在體驗的問題,並不是單純說HTML5的web app或者遊戲的技術性能,更關乎用戶使用的“感官體驗”,從一個APP點擊忽然啟動到另外一個感覺的用戶界面,用戶會產生不安全、陌生等感覺。在“體驗經濟”盛行的時代,簡單的滲透和傳播已經無法達到市場要求。

\縱觀歐美市場,相關使用場景並沒有獲得進一步的價值提升,反而一種全新的融入形式正在崛起——“API嵌套”。

在一個寬松的體系下,開放API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一種商業主流訴求,前一段時間一則新聞讓人耳目一新,“Uber開放API實現在星巴克的APP叫車”,這種不同APP之間通過API的方式融入和開放,讓“跨APP的流量”成為可能,並且結合開放API開發者可以隨意定制使用流程、甚至用戶UI界面,增強了用戶的體驗,也提升了流量的價值。API經濟一說由此崛起。並且API也存在技術簡單、傳播力好和滲透力強的優勢,HTML5又生不逢時的遇到另外一個強勁的競爭者。HTML5顛覆原生APP生態未果,又遇強敵抵消優勢,未來如何?APICloud劉鑫下文分析《HTML5和API,不相關的強敵》
 

作者簡介:劉鑫,APICloud移動應用雲服務創始人兼CEO,專註於國內外移動應用開發平臺領域的研究,系統的闡述過Web app的挑戰與Hybrid app的發展。憑借APICloud.com移動應用雲服務成功拿到北極光領投的500萬美金A輪融資,APICloud重新定義移動應用開發,幫助中國數百萬web開發者轉化成移動APP專家。


分享給可穿戴從業者:2014華米踩過的那些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4/148554.html

       本文作者為華米創始人&CEO黃汪,這家今年成立的公司與小米合作推出小米手環,在三個月內取得100萬的銷量,公司融資3500萬美元、估值超過3億美元。
 
\       2014年1月,華米科技悄悄成立,核心團隊停掉了2015年所有的平板電腦新品及智能手表新品的研發——而僅僅在6個月前,我們的投影平板電腦還獲得了美國CTIA平板電腦創新大獎,並在國內中高端平板電腦中保持熱銷。這一決策,導致高達數百萬元的多套新模具全部作廢,雪藏了“智器”品牌,僅保留部分銷售人員繼續銷售原有智器品牌的庫存產品並繼續為消費者提供售後服務。

  那一刻,我用盡自己的所有信譽和權威,hold住整個公司上百號人,讓兄弟們無條件服從,走上一條無法回頭、絕地逢生的道路。我賭的是自己所觀察到的中國消費電子產業已經發生本質的改變,同時也賭的是以華米這樣長達10多年實力積累的團隊,一定有它的競爭力和價值。

  我們停掉所有,放棄所有,是為了更專註,更聚焦,更極致。整個2014年,我們只做了一款產品,那就是小米手環。於是,才有了小米手環後面的故事。

  一、屏幕:手環是不是應該有屏幕?

  小米手環推出之後,有10%的用戶會說需要屏幕,他們要看時間。好吧,我們團隊內部真的激烈討論過,甚至找過多家LED/LCD供應商,打算定制屏幕。當然後面這些都沒有發生。

  豎屏還是橫屏?彩色還是單色黑白?

  屏幕顯示的方向如果是窄的橫屏,顯示信息極其有限。豎屏?你可以看到現在例如三星Gear手環豎屏產品的尷尬,顯示體驗極不好,大家都要側著頭看,或者接受每行只有幾個字符的效果。

  用Sharp memory LCD或者E-ink嗎?盡管很省電,但黑白屏是難以接受的。畢竟,好看是很重要的。

  最後小米手環幹掉了屏幕,我想這個產品不能因為10%的需求,帶來不美觀、不省電、成本高等一系列後果。實際上,這個決定最後並不難做。

  二、震動反饋:手環是否要必備?

  市面上的一些產品,例如Misfit Shine沒有震動,我想他們現在一定後悔了。不管是起床震動鬧鐘,還是來電震動提醒,都是需要震動功能的。

  現在小米手環iOS版提供的iPhone手機來電震動提醒,不知道打動了多少果粉的心,對於習慣於動輒數千元“賣腎”的果粉來說,79元能買到一個極其便宜的來電震動提醒工具,簡直是十分超值。

  震動功能,對於帶寶寶的母親來說,早上起床不會吵著寶寶;聽力不好的殘障人士,可以用通過震動反饋來接受信息提醒;機械加工行業的工人在吵雜環境下,來電震動更是不可或缺。小米手環給用戶帶來了很多人文關懷。

  為了提供震動功能,我們的產品設計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小米手環設計采用的震動器件,是整個智能手機行業供應商都沒有量產過的震動器件,它比所有的智能手機上的振子都小一號。無法共享智能手機產業鏈的資源,我們只好全行業第一個吃螃蟹,與供應商一起在振子零部件工廠一點一點把良品率提升起來,把產能爬起來,甚至介入器件來料本身的品質測試方法的設計。

  盡管如此,這個全行業最小的振子,還是占了整個小米手環30%的空間,讓小米手環的“米粒”增大了不少。但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它讓我們的用戶體驗大大提升。

  三、為極致外觀付出的代價

  小米手環“米粒”的底部殼體是聚碳酸酯,俗稱塑料材質,材質本身很普通,但能把這種普通材質運用到極致的,則不多見。如果你註意過各種塑料制品,就會發現“米粒”殼體上面各部分拼接的“斷差”是非常小的,摸起來非常光滑,在如此小的顆粒上,能夠做到這麽小的誤差,並且在視覺上渾然一體,這需要在模具技術上精益求精。燈罩、家電、手機的塑料斷差都遠大於“米粒”,越小的殼體上做這個,就越是需要精湛而嚴格的模具技術。

  這種極致的要求,大大地延長了改模具修模具的時間,對於一個有嚴格上市計劃的產品,會對產品團隊產生極大的壓力。

  “米粒”的另一面,為了在金屬裝飾片後面透出光,我們參考了蘋果MacBook的思路,用激光微穿孔技術,但我們為了產生更極致的顯示效果,在每個透光區域打了91個微孔。水進不去,光卻透了出來。平時肉眼很難發現金屬表面有任何顯示,僅有淡淡的三個點,只有燈亮起來,讓用戶一下子感覺到金屬透出燈光的驚訝。我們試驗了數百種不同的微穿孔數量組合、激光能量密度、預加工的工藝,從而得到更均勻的燈光,更消隱的外觀效果。

  用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方法,達到手工加工首飾的精度,這背後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從成本而言,為了三個燈能組合出256種不同的色彩,我們必須保證采用頂級的LED光源,任何一個燈的亮度和色彩都必須保持一致,為此我們還采用了額外的LED驅動芯片來解決問題。

  也許,僅僅為了顯示運動進度和狀態,在金屬片上挖三個孔把LED燈露出來,是很容易的做法,不需要那麽複雜的工藝和這麽高的成本,但我們采用設計首飾的理念,而不是開發一個功能性電子產品,所以我們毫不猶豫地否定了簡單粗暴打孔透光的做法,盡管這給我們帶來了15%的整體成本負擔。

  四、材料:為啥是TPSiV

  TPSiV是一種可以在嬰兒餵奶粉的勺子上用的材料。在全行業沒有人真正大規模使用在可穿戴產品上。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作為一個腕帶,我們有中檔的TPU、TPE,甚至用於手機保護套的普通矽膠,但為什麽我們選最頂級的TPSiV材料呢?因為可穿戴產品是戴在腕部的物品,24小時貼著皮膚。哪怕100萬人里有1位因為腕帶含有害物質導致皮膚過敏,都將是嚴重醫療事故。

  采用頂級親膚材料,盡管它是別的材料的3-5倍的采購成本,卻是任何希望打造品牌和口碑的團隊的必然選擇。

五、功耗:如何超出預期

  在小米手環設計之初,我們並沒有特別地考慮功耗問題,當時業內手環產品都是7天的使用時間,最多使用10天。作為十多年嵌入式系統設計經驗的團隊,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做到業界平均水準。

  但當我們調研發現業內多款主流產品都在使用1年多之前就出品的幾款藍牙芯片+智能手機常用的3軸傳感器,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用這些1年多之前的舊芯片實現的舊方案。

  在團隊進行了幾周的芯片及系統評估之後,我們找到了德國Dialog公司,它是蘋果的電源管理芯片供應商,它正在設計一款藍牙芯片,但這也是它第一次設計藍牙芯片,風險很大。當我們研究了這顆芯片的架構設計和芯片內部電源管理機制之後,發現是Dialog運用了很多它在設計電源管理芯片的經驗,使得它們正在設計的這款藍牙新品的功耗很低,讓我們開始對Dialog團隊產生了信心,在做了大量的電路測試之後,我們決定選擇它為主芯片。當然,為了避免整體產品風險,我們還采用另一個設計方案作為Plan B。

  盡管Dialog在藍牙協議棧研發方面經驗不足,也導致了後續合作中,發生過階段性的芯片固件bug導致研發延遲問題,但我們都通過快速反應、更改產品研發流程消化掉了。

  選定好的藍牙芯片之後,我們又調研了業內所有的3軸傳感器,發現手機用的所有主流傳感器,都沒有為可穿戴產品考慮過,因為手機的電池一般是2000mAh以上,相對於手環的40mAh電池,完全不需要去節省那點能量。於是我們只好跳出手機產業苦苦尋找,終於找到一款被所有智能手機設計者拋棄的傳感器,它很貴,但是極度省電,於是也僅僅用於美軍的智能作戰頭盔上。

  作為要求傳感器每天24小時永遠運行以檢測用戶運動及睡眠的需求,每一個uA的電流都是關鍵的。當智能手機在考慮mA級電流的消耗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小1000倍的uA級電流消耗。當我們團隊的設計考慮越來越極致的時候,發現整個設計不僅僅是藍牙芯片和傳感器需要省電,整個嵌入式軟件及電路系統設計都需要調整。

  越來越極致的追求,也讓設計團隊變得瘋狂和壓力巨大,讓供應鏈也陷入絕地,但幸運的是,我們在傾註了所有的精力和全部的經驗之後,成功了。我們的產品能達到100天的運動及睡眠檢測時間。在市場團隊測算了各種震動、亮燈等很耗電的場景之後,今年7月對外發布時宣稱的指標是足夠使用30天時間,但實際上,很多用戶能用到45天甚至60天。

  不要迷信前人,不要迷信國際大牌,其實,大家都是創業者,只要你追求極致,你一定能有所突破。

  六、代工廠:不要迷信大牌

  代工廠並不難找,但是好的代工廠就不好找了。如果你以為國際大牌的代工廠就是品質保障,那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全軍覆沒。所有的代工廠都會告訴你我生產過國際大牌可穿戴產品,你到我這里來生產吧。

  這里面有幾類,第一類是曾經有國際大牌可穿戴產品在該工廠談過、試產過,但未必最後選擇在此量產;第二類是大牌在該工廠也量產了,但是品質管理一直上不去、良品率一直很低、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大牌就轉到其它有競爭力的工廠生產了;第三類是大牌還在該工廠生產,但是它所獲得的訂單份額很低,僅作為應急補充。

  還有第四類,它在幫助大牌主力生產,所有團隊人力資源都投入在與大牌的合作中,請問你憑什麽能夠把這些資源拉出來為你這個創業團隊服務呢?如果工廠用內部二流的團隊在與你合作,請問它的成功案例又有何參考價值?

  對所有創業團隊來說,在尋找緊密的代工合作夥伴時候,不要偷懶,否則一定會死得很慘。尋找體量匹配、能夠緊密捆綁、真正投入資源的代工廠,才是關鍵所在。

  七、電池:從0到1的創造

  在我們設計這款手環的過程中,最難找到的就是電池。在2014年初,可穿戴產業剛剛起步,很多供應商都處在觀望狀態,不願意真正投入資源去做零部件。團隊在整個業內供應鏈苦苦尋找了一圈,沒有任何電池的尺寸能小到滿足我們的需求,手機電池大廠不願意研發小電池,因為利潤和訂貨量都沒有吸引力。

  有些手環團隊選擇了投機取巧,采用不能充電的紐扣電池。我們毫不猶豫地否定了這種思路,因為不可充電的電池給用戶帶來的不便,遠遠超過了我們的忍受程度。

  於是我們的供應鏈同學尋找過藍牙耳機的電池,尺寸超標了;尋找過各家聲稱能做小電池甚至異形電池、柔性電池的廠家,最後都失望而歸,這個江湖太多騙子和忽悠。我們還借助小米品牌的力量,尋找大型電池廠商進行苦苦談判,但畢竟量和金額都遠不如手機,最後是大廠願意做,但是報價驚人的高,條件驚人的苛刻。如果按照這樣貴的電池價格做出產品,小米手環的售價就不會是79元那麽超值了。

  最後是我們痛下決心,找到了一支中型業內資深團隊,和他們一起緊密合作,相互支持,最終研發出滿足要求的電池。

  魯迅先生說過,這世上本來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是的,智能可穿戴之路,剛剛開始,很多東西需要我們第一次創造,這種創造,往往不能寄希望於產業大佬,它們已經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往往不願意冒險投入,我們要找產業中希望突破格局的創新力團隊一起合作,才能創造新世界。

  八、算法與服務:買是買不來的!

  記步和睡眠算法,在我們開始做技術設計方案的時候,團隊中有一種意見是,我們還是花錢買一套國外成熟的算法吧,畢竟這個是定位百萬乃至千萬量級出貨的產品,我們從頭寫算法會不會太大風險?萬一到出貨時間,關鍵算法都不行,那一切努力就白費了。

  作為一個研發知識背景的CEO,我內心對此第一反應當然是極度排斥外購算法。但是這種決策壓力是極大的,因為這決定了產品的成敗,而外購算法會最大程度保障產品在現階段的成功幾率,避免產品風險。

  促使我做出堅定的自主研發決策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算法與大數據服務、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是未來業務的關鍵,甚至就是公司的未來。如果這個核心價值都靠買,那麽我們就啥也不要幹了,洗洗睡吧。想要未來,就要賭現在,而不是混著過現在。

  當然,這個決策後面付出的代價是極大的,除了不斷遭受質疑之外,投入是極大的,我們毅然抽調了團隊中最擅長算法的同學進行長達3個月的封閉開發,所有的團隊成員都每天24小時佩戴智能手表改裝的超大號“手環”采集原始數據,睡覺也不能摘。我也不斷尋找業內大牛加入,長達一年的時間,才組成了現在十多名博士為主的強大算法團隊,由業內資深機器學習大牛帶領,形成了華米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的計步和睡眠算法,盡管還有不少細節問題,但是已經在多項指標上超越了幾家國際大牌,在未來一年,我們將會有更多超預期的突破。

  我們最近還發布了結合手機的GPS地圖軌跡及距離記錄,這項功能在準確度和路線平滑顯示方面,遠超所有競爭對手。這也是華米算法團隊的發力之處。

  為基礎業務提供支撐的核心技術,永遠都要自主掌控、消化吸收,可以合作,但不能把命寄托在別人手里。

  九:服務:剛剛開始

  小米手環推出之後,我們逐步嘗試了一些運營活動。手環售出,是獲得用戶的開始,遠遠不是結束,而是服務的開始。

  小米跑跑團在華米馬拉松大神阿輝的帶領下,與小米全國各地的同城會開展了很多活動,甚至與薩馬蘭奇基金會、鄧亞萍等運動員做了很多互動。今年小米手環的發燒友與跑跑團一起,跑遍了全國各地開展的城市馬拉松。

  用戶的參與,是小米手環的核心價值所在。一款手環,如果沒有用戶的參與,是玩不起來的,也是沒有價值的。華米團隊對小米手環的用戶運營服務,才剛剛開始。

  十、產品定位:人體ID

  小米手環並不是在設計的第一天,我們就確立了“人體ID”的定位,我們沒有那麽神。但是不斷思考和嘗試的本身,讓我們逐步找到了思路。

  我們首先是拒絕做一款僅僅是運動記步的便宜的手環,不管它有多麽超高性價比。最開始我們為手環尋找差異化功能的時候,確立了作為小米手機的配件的思路。進一步我們確立了震動鬧鐘、來電振動提醒、為小米手機自動解鎖屏幕的三大功能。

  當我們內測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解鎖手機的功能粘性極高,從而發現:既然手環可以作為手機的認證工具,那麽,手環也可以作為其它所有智能硬件的認證工具。於是我們堅信:手環一定能在未來作為一個“人體ID”使用。

  有時候戰略和定位不是憑空思考出來的,而是不斷地向前奔跑,看到更遠和更廣闊的地方,忽然發現的。所以,一切預先制定好的所謂“戰略”都是不太靠譜的,只有專註於產品,才能找到未來。

  十一、開放,連接

  隨著小米手環量產銷售,並且在短短3個多月突破100萬枚的銷量,我們開始嘗試以開放的態度配合更多的合作夥伴。

  目前大家能看到的有微信的接入排行榜、QQ健康的接入、快的打車用手環運動步數兌換打車費、薄荷網19天減肥結合小米手環運動步數服務的接入。

  我們也將連接Yeelight的智能燈泡、小米電視、各品牌的手機、空調和家電產品。不管這些智能家居產品是否小米生態鏈投資的,也不管這些互聯網公司是否與小米有怎樣的合作關系,我們都以開放的態度,毫無保留地支持所有的合作夥伴。

  我們最近發布了iOS版本的App,最新的版本已經升級到支持蘋果的HealthKit,支持蘋果的數據接入。我們也支持谷歌Android L(5.0)的Smart Lock解鎖功能,任何品牌的智能手機只要升級到Android 5.0,用戶就能用小米手環設置自動解鎖了。

  華米的本質是一家開放、透明的互聯網公司,我們期待用手環來連接到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各種服務中,一起為用戶提供更多便利和價值。

  十二、創業,與小米同行

  我們從第一次與小米的夥伴們接觸,到與雷軍深入溝通,我都完全開放、毫無保留。而雷軍也是第一次見面就跟我談了小米未來的規劃和發展,談了小米的價值觀和理念,還談了小米內部很多完全沒有發布的新產品,這反倒讓我非常驚訝,因為每一款內部新產品,如果我告訴記者或者泄露給業內,這都是一連串的勁爆消息——當然,我沒有這麽做。

  在2014年初,縱觀整個業內,從經驗到技術,我認為華米都是一支強悍的團隊。我相信產品經驗和技術不可能在幾天的交談時間就能被“偷”走,如果幾天交談就能被“偷”走,那可以想見它的技術門檻有多低。而所謂的商業模式,我相信作為天使投資大牛級的雷軍和小米生態鏈的同學們,也不屑於從任何一家視野相對狹窄的創業團隊去套取。

  在我年初作出決定,不管損失多少錢,都要徹底停掉所有新業務、傾全公司之力去做小米手環的時候,我就很清楚必須有足夠的信任和勇氣,與小米的夥伴們一起走下去,未來不管有多少分歧和爭吵,我們都應該首先有相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目標。在整個2014年,華米團隊與小米的夥伴們不斷磨合成功,都是源自雙方擁有共同的價值觀。

  小米生態鏈和整個小米體系的很多同學們,整個2014年,華米在他們身上學到了無數的寶貴經驗。不管是夏勇峰、孫鵬還是李寧寧,還是其他很多無法在此一一具名的夥伴們,他們任何一位,都值千萬美元,而遠不是小米與順為資本所投資的那些資金。然而對我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他們都將成為我一生的朋友。有這樣一群具有相同價值觀而又是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我相信未來創業路上,有他們陪伴,再多爭吵,也還是快樂的。

  在華米B輪融資3500萬美元、估值超過3億美元的今天,我們覺得自己很幸運,但如果沒有開放與合作的心態,如果沒有對產業變化的深入思考,我們團隊年初不會做出這麽大的決定,接受小米和順為的A輪融資,也就沒有後來的小米手環。

  明年,華米將會發布全新的自主品牌。同時,我們還會繼續與小米的生態鏈同學們一起繼續打造小米可穿戴的系列新產品。

  風來了,你沒有膽子自信地站在風口,風可能很快就過去了。

  不管如何,未來的路,其實還是需要自己走。智能硬件產業,有很多的機會,未來屬於有自信的團隊。


遊戲從業者看金山軟件、飛魚科技、IGGInc 金子G11

http://xueqiu.com/4789725946/39738958
   這是自己會長期持有的3支股票,作為遊戲行業的從業者,目前也只看得懂遊戲公司的情況[害羞]
     關於這些港股上市的內地遊戲公司如何在業績優異的情況下被低估,已經有很多文章講過了,自己只想從遊戲從業者的角度談下對這幾個公司的看法。

1、金山軟件:
     2014遊戲渠道中成長最快的就是硬件廠商渠道(小米、oppo、華為),隨著手機出貨量的增大,這些渠道覆蓋用戶的能力越來越強,阿里投資魅族,360和酷派成立合資公司,都是為了從更上游佔領用戶。
     金山的優勢就在背靠整個小米生態圈,握有海量用戶,又有遊戲這個變現利器,西山居在手遊方面還沒發力,金山云是小米生態圈的基礎支撐,獵豹移動也在飛速發展,2015年金山的機會很大。

2、飛魚科技:
     飛魚在頁游時代就有現象級的遊戲《神仙道》,研發實力一流。轉型手游也非常成功,《保衛蘿蔔》《三國之刃》《大話神仙》這三款精品遊戲都是獨代給騰訊。騰訊對獨代遊戲的品質要求非常高,能夠入圍也再次證明了飛魚在遊戲研發方面的實力。騰訊2014年在國內手游市場佔了接近50%的份額,微信和手Q的海量用戶必然是飛魚科技這些遊戲取得好成績的保證。
     2015年,飛魚在國內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基礎上,還沒有發力的海外發行可以期待一下。

3、IGGInc:
     IGG是國內海外遊戲發行公司中的領頭羊,去年在海外發行方面交出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單。2014年國內遊戲的大盤子有1200億,其中手游270億,還有很大成長空間。手游概念的火爆帶來的是2014全年上線手游多達1.5萬款,競爭非常慘烈,出海可以給這些遊戲帶來更多的生存機會,這也給IGG這樣做海外發行非常出色的公司帶來了更多機會。
     2015年,必須出海是所有遊戲公司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而出海的能力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紮實積累的,和IGG這樣的公司合作就變成了短期必然的最好選擇。雖然上面一直在講IGG在海外發行方面的優勢,但也別忘了IGG自己還有很優秀的遊戲研發實力哦。

後記:
大家問 $博雅互動(00434)$  蠻多的,補充下對博雅的看法:
     博雅是一家很好的公司,個人認為在港股遊戲公司中僅次於上面3家。博雅專注棋牌類遊戲,棋牌類遊戲的優勢是相比其他類型的遊戲要更加穩定和持久。騰訊前段時間發佈會上宣佈2015要在棋牌遊戲方面發力,行業帶頭大哥發出信號要把棋牌市場做大,這對博雅來說是挑戰更是機會。
     博雅目前過於依賴德州撲克一款遊戲的情況是它需要突破的,2014年博雅斗地主的高速增長算是不錯的開始。實際上博雅還守著一塊金礦有待開發,就是它其實有很優秀的海外發行潛力,如果能夠突破固守棋牌類遊戲的能力限制,那博雅會大有可為。

另轉個心大的帖子:此仗結束後,港股是主戰場!
真切的感受到港股的大風要來了,尤其看好這些被低估的優質手游概念中小盤股[大笑]
http://xueqiu.com/2821861040/396748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