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券商上半年謹慎增持 自營盤幾多歡喜幾多愁

盡管滬綜指年初跌至2638點後,上半年呈現出企穩回升趨勢,但這似乎並未能令券商自營盤完全恢複信心,對A股的增持仍保持謹慎。

僅從WIND資訊所統計的券商新增持股情況來看,截止8月28日,券商上半年新增A股持股僅為97只,新增持股數量較去年年報時繼續出現較大幅度回落。

增持謹慎但不乏亮點

券商自營投資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未來的走勢。

同樣觀察券商新增持股情況的變化,在2014年中報時,券商新增A股持股也是97只;而在2014年年報時,新增A股持股迅速增至197只,2015年中報則達225只。隨後的201年年報時開始回落至158只。而這期間,A股也經歷了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的大漲,以及2015年下半年的大幅下跌。

其實,僅從表面上來看,券商重倉流通股數量已經從去年四季度的凈減少轉為凈增加。在2015年四季度,券商自營盤重倉持有的股份數量減少了約1.71億股,而自今年一季度起,重倉持股數量開始回升。其中一季度末凈買入約3500萬股,二季度末截止8月28日數據,凈買入已達1.69億股。

但這一數據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上半年部分券商重倉股實施高送轉而導致的持股數量增加。如中信建投所持有的雛鷹農牧(002477.SZ),在實施每10股轉增20股後,持股數量由原來的約1566萬股增至約4695萬股,而其截止6月末的持股市值仍舊減少了約1168萬元。

根據目前券商的重倉持股,券商自營持股占流通股比例在5%以上的個股僅有5只,分別為海通證券持有的海利生物(603718.SH)和千紅制藥(002550.SZ)、中信證券持有的神州泰嶽(300002.SZ)、以及光大證券和華泰證券分別持有的美晨科技(300237.SZ)。

值得關註的是,截止6月末曾在美晨科技上分別出現逾2000萬元浮虧的上述兩家券商,截止目前已經轉虧為盈。進入7月份後,美晨科技開始放量上漲,近兩個交易日更是連續漲停。而這也與PPP業務給公司帶來的業績高增長預期有關。

盡管增持謹慎,但具有PPP概念個股已成券商自營盤中的亮點。券商上半年新增A股持股市值最大的一只同樣也是具有PPP項目的碧水源(300070.SZ)。

而據國開證券分析師孫征分析,資者整體風險偏好的提升,財政投資發力下PPP投資力度的加大或許能夠形成結構性機會。由於上半年固定投資增速逐漸下滑,民間投資低迷,貨幣供給維持高增速但經濟增長壓力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加大精準刺激,推進PPP項目,引導民間投資是下半年穩經濟的重要手段。因此,PPP投資重點項目中的基建、海綿城市、環保等板塊值得重點關註。

自營仍拖累業績

在WIND資訊所統計的在二季度持股未發生變動的券商重倉股中,按截止6月末的持股市值,總體仍較一季度末出現3.95億元的浮虧。其中,長城證券持有的東陽光科(600673.SH),在二季度末較一季度末市值就減少了逾8800萬元,至今該股也仍處於低位橫盤狀態。

自營盤難以盈利也對券商上半年業績形成較大拖累。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截至目前同比降幅最大的東方證券(600958.SH),便是受到自營盤的嚴重拖累。據公司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93 億元,同比減少81.09 億元,降幅73.70%。主要原因為受不利的市場因素影響,公司財富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證券自營業務收入大幅減少。

以自營業務著稱的東方證券,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投資收益 17.17 億元,同比減少 54.22 億元,降幅 75.95%;實現公允價值變動收益-5.82 億元,同比減少 11.61 億元,降幅 200.36%。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降幅最大的山西證券(002500.SZ),盡管自營業務盡管未出現虧損,但也成為公司營業收入及營業利潤率降幅最大的一項業務,同比降幅分別達89.71%和23.17%。

即使根據已經公布的上市券商7月份主要經營數據,國海證券也認為,自營業務仍是拖累券商7月份凈利潤環比下行的主要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379

基金公司“自營”37億A股背後:誰在持股?

近3000家A股上市公司中報披露季陸續收尾。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6月30日,17家基金管理公司出沒於25家上市公司股東名單中和另外3家新三板公司,總額累計市值高達37.43億元。《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上市公司中報同時發現,在公司股東(或流通股東)名單中確實出現了基金管理公司的名字。

然而,基金管理公司持股有違常理。2013年證監會發布的33號公告——《基金管理公司固有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基金管理公司以固有資金進行金融資產投資的,不得投資於上市交易的股票、期貨及其他衍生品。

基金公司自有資本有限,在基金公司自身條件限制和法律限制的雙重“紅線”之下,究竟是誰在持股?

持股者“基金公司”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6月末,17家基金公司累計持股37.43億元,較一季度的市值增長了12.52億元。持股市值最多者為泰達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泰達宏利”),累計持股11.88億元;最少的安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累計持股274.28億元。從持有公司數量來看,財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易事特等四家上市公司股份,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華建集團等三家上市公司股份。其他15家基金公司持倉1-2家上市或新三板公司股份。

17家基金公司中“持股規模”泰達宏利在2016年二季度買入2400萬股贏時勝(300377.SZ)股份,以8.14%的持股比例占據了贏時勝第一大流通股東的位置。整個二季度,贏時勝表現強勢,股價漲幅達到23.2%,從5月中旬到6月末,股價幾乎始終都在上漲,這也意味著泰達宏利二季度在贏時勝一役上斬獲頗豐。

值得註意的是,上市公司中報中披露的第一大流通股股東的名稱並非只是泰達宏利,而是“泰達宏利基金-工商銀行-上海昭煜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其持股市值高達11.88億元。但是,這樣的組合並非意味著持股者一定是基金公司本身

工商資料顯示,上海昭煜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昭煜投資”)成立於2015年6月末,註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

除了昭煜投資以10億級別的自有資金投資上市公司之外,另一種可能性是其發行的私募基金產品在二級市場買入上市公司股份。不過,據基金業協會信息,昭煜投資旗下僅成立了一只私募基金,名為弘煜私募投資基金,主要投資領域為山西銳鎂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股權收益權。因此,贏時勝的第一大股東絕非是私募產品或者私募基金本身。

“金主”到底是誰?基金公司本身同樣也是幾無可能。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本報稱:“從資本實力上而言,基金公司是輕資產公司,能拿出10億真金白銀買入一家上市公司股權的基金公司業內為數不多。就是在股災期間,最大的基金公司也只貢獻了億元救市金。泰達宏利業內排名中等靠後,顯然並不具備此等實力。”

除了基金公司自身條件限制,相關法律限制也約束著基金公司通過自有資金買入上市公司股份。

《基金法》第57條規定,基金管理公司管理、運用固有資金,應當保持公司的正常運營,不得損害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合法權益。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劉亦千對本報稱,基金管理公司自主投資上市公司股權可能會與旗下基金產品產生利害沖突,委托第三方管理則可規避這一矛盾。

然而,2013年8月2日,證監會發布的33號文即公布《基金管理公司固有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規定》則明確規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不得投資上市公司股份。33號文第八條規定,基金管理公司用固有資金進行金融資產投資的,不得投資於上市交易的股票、期貨及其他衍生品。

由此可見,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東也絕非是基金管理公司本身。

或為資管計劃持股

在排除持股者為基金公司本身,非私募基金及其產品的可能性之後,持倉者為公募基金的可能性也隨著基金中報的披露而排除。

最近出爐的公募基金2016半年報披露了截至6月末每只基金的具體持倉。據《第一財經日報》梳理數據,對比上述25家上市公司持股名單,與持股名單中涉及到的基金公司中報,其持股公募基金產品鮮有重疊。這也意味著,如果購買上市公司股權的資金來源於公募行業,那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基金專戶。

“應該是基金專戶買的上市公司股份。”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是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發行的資管計劃,即專戶產品。“如果是公募基金產品的話,是會披露具體的產品名稱,否則就是信披違規。”

上述市場部人士認為,持股邏輯應為基金公司發行一個資產管理計劃,即專戶產品。合作模式應該是基金公司做管理方,資管計劃是通道,銀行是托管行。以“泰達宏利基金-工商銀行-上海昭煜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樣的組合為例,實際應該是泰達宏利發行專戶產品,募集資金,交由工商銀行托管,昭煜投資做投資顧問。

也就是說,投資於上市公司贏時勝的“金主”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信息顯示的應該是泰達宏利專戶,而不是昭煜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25

炒股虧十億 東方證券依賴自營劣勢暴露

2016年上半年對於券商來說,日子過得不太容易。剛剛過去的中報季中,24家上市券商“實力比慘”,無論大哥還是小弟,在股市整體低迷之下,幾乎都面臨業績大倒退。而股市低迷之痛,對於半年炒股虧十億元的東方證券來說,感受尤深。

東方證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8.93億元,同比減少81.09億元,降幅73.70%;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83億元,同比下降達78.16%。對比來看,無論營收還是凈利,上半年東方證券的跌幅均大幅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第一財經日報》梳理發現,盡管上半年東方證券對自營投資結構做出調整,仍然未逃脫該業務利潤率同比下滑近兩倍的命運。

實際上,與大部分券商依賴傳統的經紀業務不同,東方證券一直以自營和資管業務著稱,尤其自營業務,長期以來收益占比總營收五成以上。長期依賴自營業務,造成業績大起大落,甚至曾一度影響公司上市,也成為業內對東方證券的主要詬病之一。

何以炒股虧十億

對於上半年業績的大幅下滑,東方證券表示,受不利的市場因素影響,公司財富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證券自營業務收入大幅減少。其中,自營業務降幅最大。東方證券披露,上半年投資收益17.17億元,同比減少54.22億元,降幅75.95%,而主要原因是金融工具投資收益減少。

就證券投資的情況來看,上半年東方證券炒股巨虧達10億元。

所持股份中,益盟股份虧損最多,上半年賬面損失達1.21億元。此外,麟龍股份損失0.95億元,老鳳祥損失0.18億元,史丹利損失0.75億元,中國國旅損失0.64億元。而在前十只重倉股中,僅有坤鼎集團、華圖教育、沃捷傳媒實現賬面盈利,三只股票合計盈利6207.8萬元,不及中國國旅的賬面損失。

《第一財經日報》梳理數據發現,老鳳祥等為東方證券第一重倉股,已給其帶來連續的虧損。2015年末,東方證券持有老鳳祥2769萬股,占期末證券投資比例16.03%,虧損0.21億元;同樣史丹利2015年也曾是東方證券偏愛的股票,期末持有454.56萬股,不過這只股票也由去年年末的盈利0.73億元變為虧損。此外,中國國旅2015年也曾為東方證券的重倉股,持有296.06萬股,曾在2015年末給其帶來0.28億元的盈利。

值得註意的是,在A股低迷之下,上半年東方證券自營板塊加大了對新三板的投資,但結局同樣“歉收”。在其上半年十大重倉股中,益盟股份、坤鼎集團、之江生物為新三板股份,總持股量為3110萬股,共計虧損6634萬元。

不止一位賣方分析師表示,東方證券上半年自營的虧損主要受一季度熔斷和市場大幅波動影響,一季度東方證券自營僅3.46億元,收益率0.51%,期末倉位815.38億元,較2015年期末顯著下滑12.36%;但2016年第二季度自營收入環比大漲200%,達6.56億元。

東方證券表示,上半年對於權益類自營交易業務,正在主動修正投資組合,大幅改善收益情況之中。另外,固定收益類自營交易業務保持穩定增長。截至報告期末,債券投資余額為375.5億元。

依賴自營劣勢再暴露

牛市時依靠自營打勝仗,而一旦行情低迷,收益率將會大打折扣。

“從收入構成來看,東方證券與行業內大部分券商不同,收入的主要構成來自於自營業務,而非傳統的經紀業務。一方面是因為公司的營業部數量較少,基礎薄弱;另一方面則是公司整體投研實力較強,在整體發展戰略上側重依靠自營與資管來帶動公司成為綜合型券商。”對於東方證券的業務特點,信達證券金融分析師王小軍如此表示。

對自營業務的依賴,一定程度讓東方證券的業績呈現大起大落的趨勢。不過,在2015年牛市,東方證券依靠自營業務實現業績大幅增長。

數據顯示,2015年東方證券實現凈利潤73.25億元,較上年增長了212.82%;營業收入達到154.35億元,較上年增長180.65%。從收入構成來看,公司自營業務、經紀業務和資管業務收益分別為80.55億元、52.7億元和21.91億元,占收入結構的52.19%、34.15%和14.2%,是收入結構中的前三名。

好景不長,上市不足一年半,東方證券業績就因長期以來自營的特點遭遇“滑鐵盧”。實際上,這已不是第一次暴露依賴自營的劣勢。

從2001年開始,東方證券就開始了漫長上市路。但一度因業績虧損暫停。2007年,東方證券重啟上市計劃。但2008年公司自營業務虧損逾21.21億元,最終致使公司全年業績凈虧逾8.83億元,依賴自營的劣勢,成為東方證券上市的“絆腳石”。隨後,2009年至2011年,東方證券實現連續盈利,卻在2012年年底遭遇了IPO史上最長的“停擺”。

對於東方證券而言,業務轉型任重道遠。王小軍就分析稱,從凈利潤規模和凈利潤率構成的格局來看,憑借自營業務和資管業務出色的投資能力,東方證券凈利潤率表現出色,但凈利潤規模仍不及海通等第一集團券商。可以看出,公司盈利能力較強,但過於依賴市場行情,且整體規模仍有待提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85

京東1號店自營店所售白糖不合格

9月27日,食藥監總局公布新一期不合格食品抽檢名單。其中不乏有消費者熟知的家樂福超市、京東和一號店等網售平臺。

名單顯示,2批次分為由一號店自營店在其網站銷售,標稱為山東省臨沂市怡神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綿白糖、單晶體冰糖,因二氧化硫、還原糖分超標被檢出。實際檢出值分別為22.8 mg/kg、0.10 %。比標準規定(不超過15 mg/kg和0.04%)分別高出52%和高1.5倍。

據了解,《綿白糖》(GB1445-2000)規定綿白糖的二氧化硫殘留量≤15 mg/kg。綿白糖中二氧化硫超標的主要原因有可能是生產工藝控制不好,導致二氧化硫殘留量超標,也可能是制糖原料和其他助劑含硫,造成二氧化硫殘留。

食糖的品質指標之一,反映了食糖中還原糖的含量,還原糖含量會影響食糖的口感、外觀等。《單晶體冰糖》(QB/T 1173-2002)中規定優級單晶體冰糖的還原糖分要≤0.04%。還原糖分超標與生產工藝、運輸儲存環境等有關。

此外,通報還顯示1批次來自京東商城自營店網站銷售,標稱上海威銘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白砂糖,色值檢出值為38 IU。比標準規定(不超過25 IU)高出52%。

食糖的品質指標之一,主要影響糖品的外觀,是雜質多寡的一種反映,也是生產工藝水平的一種體現。《白砂糖》 (GB 317-2006)中規定精制白砂糖的色值要≤25 IU。

此外,1批次由大連家樂福商業有限公司中山店銷售,標稱為大連三山島海產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海米,因檢出亞硫酸鹽(以二氧化硫殘留量計)被通報。

該公司生產的海米中亞硫酸鹽實際檢測值為0.378 g/kg。據了解,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規定海米中不得使用亞硫酸鹽。

對此,食藥監總局表示,海米檢出亞硫酸鹽的原因可能是海米加工過程超範圍使用該類食品添加劑。二氧化硫進入人體後最終轉化為硫酸鹽並隨尿液排出體外,少量二氧化硫進入人體不會對身體帶來健康危害,但若過量食用可能引起如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針對上述不合格產品,食藥監總局要求生產企業所在地遼寧、上海、山東等省(市)食藥監管部門責令企業查清產品流向、召回產品、進行整改;經營單位所在地北京、遼寧、上海等省(市)食藥監管部門要求有關單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風險,並依法予以查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54

蘋果稱亞馬遜自營配件90%都是假貨 供貨商被起訴

10月20日消息,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蘋果調查發現,亞馬遜上居然售賣蘋果專用的充電器和線纜的山寨貨。並且公然賣假的不止亞馬遜上的第三方賣家,它們的自營商城假貨也泛濫成災。

基本所有的電子產品原廠只配一套數據線或充電器,蘋果也不例外,這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在國外,亞馬遜是個用戶廣泛的配件售賣渠道,第三方賣家和亞馬遜自營都在這個平臺上售賣蘋果配件,很多標註說自己是原裝貨。

但是在過去的九個月中,蘋果負責打擊假貨的部門在亞馬遜自營商城上購買了100套標明為原裝正品的iPhone配件,檢測結果顯示,這些產品中幾乎90%都是假貨。隨後,亞馬遜供出了這些配件的供貨商Mobile Star。

現在,這些產品已經下架,蘋果正在起訴造假的公司Mobile Star。蘋果表示,Mobile Star不但非法竊用了它們的商標,其生產的所謂原裝正品配件也無法通過安全測試,因此很容易在使用中產生危險。

蘋果認為,這些假貨質量不達標,而且其內部材料質量差,有的甚至省去了關鍵的零部件,此外它們在絕緣上做的也不夠。消費者用了這種產品很容易出危險,因為它們很有可能因為過熱引發火災,嚴重者可能還會造成用戶觸電。

同時,蘋果表示,亞馬遜的自營商城淪陷後,第三方賣家更是混亂。

蘋果認為這些假貨給自己的聲譽造成了巨大損害,用戶會將這些產品的問題歸咎到蘋果的品質上,如果發生了危險蘋果還可能會被告上法庭。現在,蘋果正在向法院申請全面禁售Mobile Star的山寨產品,並對現有山寨產品進行全面銷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21

賣好車李研珠:B2B搞撮合+自營是錯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2/162912.shtml

賣好車李研珠:B2B搞撮合+自營是錯的
李研珠 李研珠

賣好車李研珠:B2B搞撮合+自營是錯的

B2B最該做的,就是安靜地做個支付寶。

賣好車最近在B2B方面的實踐比較多,想的也就多。我之前分享過,未來幾年的大浪潮之一就是“企業服務”,所以今天就這個話題做一個分享。這不是科普文章,少數人能看懂,對各位能有幫助就好。

B2B,從電子商務一開始,甚至互聯網一開始就有人談有人做,可是一直沒有特別大的起色。這是為什麽?我認為,如果一件事的終極方向是對的,但是卻覺得怪,那要麽是方法不對,要麽是時間不到。我們就從時間和方法兩個角度來說。

“電子商務”的最初提出者們,說的是先有B2B,再有B2C,再有C2C。可是真實的世界走了一條完全相反的路。如果沒有淘寶的C2C,阿里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整個世界是由To C轉到To B的過程,那麽自然的,To C的經驗和理論,被大量代入To B的領域。

很遺憾,To B業務被To C帶溝里去了

To C業務的基礎邏輯是:引流——轉化——做交易——建生態。淘寶如此,京東如此,所有都是如此。這里的核心是“做交易”,指標叫“線上交易量”。沒有線上交易量,就沒有跟上下遊的話語權,沒話語權怎麽建生態嘛;要有線上交易量,就要花大力氣引來更多UV,絞盡腦汁提高首單轉化率、拉高客單價、增加複購率。

事實上,幾年來大量的B2B都是照著這條路來走,走得很辛苦。B端客戶和C端客戶有極大不同,他們很難通過你的努力而多買一點,很少會因為你的推廣而轉投你的供應渠道。更煩人的,是他們很不願意告訴你他們的交易信息——交易信息是企業的命,而對C沒那麽重要。於是,B幾乎不會以面價成交,也不會真的用你提供的模板合同交易——但很多交易平臺說我只認線上合同就是掩耳盜鈴。

而大家的做法,常常是想辦法“把交易搞上來”。方法往往是“給點錢”,結果是,同一個訂單在同類的平臺刷了好幾次,中間的黃牛賺足了補貼。這其實對行業一點好處都沒有。

另一個做法,是“撮合”。前陣子一篇《撮合型B2B交易平臺,手撮腫都沒鳥用》的文章,標題寫的特別好。我至今不理解,強行在買賣雙方中間加一道有什麽價值,如果僅僅為了“這單是我拉來的所以請你走個訂單”那就太shit了。同時,很多“做撮合”的交易平臺,都轉去做“自營”了,因為自營有利潤,甚至,“撮合+自營”成了一段時間B2B的熱門模式。更逗的是,很多互聯網平臺的自營業務,還不如平臺上的大黃牛掙錢,黃牛還不用養這麽多開發。所以我敢斷定,撮合+自營永遠成就不了大平臺。

B2B最該做的,就是安靜地做個支付寶

我始終堅持,互聯網一定要有使命感,認清自己是幹啥的。互聯網是通過技術和運營手段,讓行業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的工具,所以安靜地做一個行業的支持者就很好,也可以很賺錢了。

討論B2B到底該幹嘛,就必須回到B端的交易本質:賣家把商品賣給買家。這里需要買家賣家能互相聯系上,買家認為交易環境安全可靠,能夠有安全可靠的物流,有方便快速和安全的支付方式。把這些東西解決了,事情自然就會好,效率自然也會高。至於接下來的生態,有交易數據,有基礎設施,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有沒有發現,所有這些東西,就是回歸最簡單的邏輯,解決B交易中的基礎問題“安全”,這和支付寶早期解決的買賣雙方問題的邏輯一模一樣。支付寶的發展軌跡大家都看到了,擁有最大量的準確交易數據和整個領域的基礎設施,馬老師說這是螞蟻金服的十年一點都不為過。

所以,安靜的做個支付寶,就是最該做的事兒。

賣好車在汽車行業的實踐,也是這樣,而且我們的增速、利潤來源、利潤都從很大程度上驗證了這個想法。我們不做撮合,不做自營,幫助汽車經銷商解決最煩心的問題。回頭一看,一套流通的基礎平臺就這樣建成了。所以我才敢出來分享我們的想法。

小結一下,To C的方法論,在B端不合適。B端不用特別強調線上交易,而應該花精力在解決B的問題上去。不要花精力在引流轉化,更要強調整個鏈條的價值。

時間點和節奏比怎麽做更重要

事兒想明白了,怎麽做、什麽時間做、做什麽、分幾個步驟做,是更加重要的事兒。1688在B端不夠好,是方法問題,但很多行業的B2B沒有起色,大都是時間點的問題。我們說說這件事兒。

歷史特別有用,我們碰到的所有問題,歷史上都有人碰到過,所以從成功和失敗的例子中可以學到特別多的東西,我之前寫過的關於歷史大趨勢的東西就是這麽來的。

首先,什麽時間點做更有機會?

很明顯,我們要在B端交易有建樹,B端交易必須要有明顯的機會。老話說“亂世出英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看支付寶、看天貓、京東,甚至看找鋼,都能看出幾個條件:

1、供需關系發生大逆轉(Reverse)。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或者原來的供需雙方有一方發生變化,如天貓的誕生的時代背景是2008年出口危機,大量企業出口轉內銷,而天貓的主要功勞,就是給這些B提供了新的通路(那時候叫淘寶商城)。

2、信息嚴重不對稱(Asymmetrical)。原本壟斷行業,後來出現分散的買家,因此對貨源的渴求旺盛;或者原來集中的通路被打散,賣方需要找到更多的買方。

3、商家叠代明顯(Upgrade)。市場重構的過程中,一群老的參與者被新的更加有活力的參與者替代,商家有明顯的叠代潮流。遊戲規則由新的玩家制定,就會有新的服務者、新的基礎設施建設者加入進來,這就是機會。

4、新通路形成但基礎設施建設不足(Infrastructure)。原先的流通方式發生變化,新的流通無法使用原先的基礎設施,所以新的基礎設施會有大機會。而別忘了,基礎設施意味著大量的數據收集。

逆轉、不對稱、叠代、基礎設施,簡稱RAUI。這就是我說的四個B端的條件。

不得不說說我們所在的行業。我一直認為新車流通的B端領域比二手車更加有空間,就是因為這4個點:

• 新車市場以前主機廠主導,現在轉變成經銷商主導的“買方市場”——逆轉Reverse;

• 大量下沈渠道中的經銷商有極大的找車需求,主機廠也急需找到4S之外的吃車渠道——不對稱Asymmetrical;

• 大量新的專業的經銷商開始湧現,原先依靠房地產成長起來的土豪經銷商投資人退出舞臺——叠代Upgrade;

• 下沈渠道增速極大但缺少倉儲物流和交易擔保,急需基礎設施——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所以我們才去做這件事,所以我們才認為這件事有譜。換句話說,如果看不到RAUI這4個點,就慎重。

第二,是從哪開始做更快?

同樣看歷史,所有大型的平臺和複雜業務,都是一點一點做起來的。最初切入的那個點,一定是當時市場最痛的本質問題。

問題有很多, 我們一定需要往深了挖,才能找到最本質的那一個點。比如“找不到車”,事實上是如此嗎?隨便加一個微信群,就有幾十個上百個人在發資源,找到一個賣車的比找一個賣菜的容易多了。所以問題不是“沒有車”,而是沒有“敢放心買的車”。我們碰到最多的問題,是客戶來問我們“這家靠譜麽?”

這就是“安全”。安全,需要做很多文章,也有很多方法。大家都看到了支付寶現在主要靠“芝麻信用”來證明賣家是騙子還是誠信賣家,也用“芝麻信用”來證明買家是好人還是碰瓷的。可是如果我們現在就去做“芝麻信用”,那一定有問題。

在網上交易剛開始的時候,用戶最擔心的,也是“安全”,所以支付寶做的東西叫“擔保交易”,控制金流,錢在他那。然後他說“你敢用,我敢賠。”再加強買家信心。

所以,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麽了麽?在自己的行業里,做最最基礎的和急需做的東西。哪怕是“擔保交易”。

拿我們的業務來說,汽車經銷商買家擔心錢打水漂,賣家擔心車發出去被找事兒,所以出來第三方控制金流,這就是第一階層的擔保“錢不丟”。

但我們做到了第二層,控制物流。為什麽,因為行業特殊,汽車是動產,這是風險的核心。當我們做了物流,發現我們擁有了更多的客戶,也擁有了更多的交易信息。所以這樣的感受非常強烈。這是第二層擔保“貨不錯”。

只有這樣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我們才可以做到第三層,保證人不壞

回頭想,支付寶為什麽不控物流,因為他沒有行業屬性,一方面更能抓住共性需求,另一方面行業深度就會不足,也是垂直領域的大機會。

換句話說,行業領域支付寶的深度一定要更大,發展也會更有價值。

好了,我基本說完了。

總結一下是:

1、B端服務是未來的大趨勢,但是B端和C端不同,C的邏輯放過來一定錯。

2、B2B應該讓買賣雙方直接交流,平臺做服務者,安靜地做個支付寶才好。

3、B端服務需要十年努力,行業才能有巨變。控制節奏,不同層次的做法不同。

4、行業支付寶比支付寶需要有更深的服務,空間也更大。

5、錢不丟、貨不錯、人不壞,是行業支付寶的三個層次,只有都做到才能爆發。

電子商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01

汽車之家加速轉型 放棄自營更強調內容和智能化

汽車之家正努力由一家汽車垂直媒體網站轉型為以數據技術驅動的公司,但這種跨越能否成功呢?

“原來是以媒體為主,模式是廣告+線索。今年加了金融收入和數據業務收入,希望明年會更多。”陸敏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同時陸敏也發布了2016年執掌汽車之家之後的第二次戰略調整,對內容的強調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較為明顯的變化就是,汽車之家開始清除新車庫存,改變之前的自營自銷和自建庫存模式,鎖定輕資產發展的新向。陸敏認為,重資產模式對於風險和市場變化的把控要求嚴格,而汽車之家的優勢在於線上,做輕模式更好賦能合作夥伴。汽車之家全面放棄自營業務,行業普遍認為這是汽車之家媒體屬性的回歸。陸敏對此強調,之所以不再做自營業務,汽車之家是要專註於自己擅長的事情——內容生產和搭建平臺。

目前,從第二季度財報上看,“車媒體”仍然是汽車之家當前營收和利潤的主要來源。汽車之家其它業務的發展都是基於媒體業務所產生的流量作為支撐。具體來看,去年8月上線的“車家號”即為泛汽車領域的自媒體內容及服務平臺,其創作者超過8000人。

陸敏表示,未來汽車之家將更聚焦智能化,“人工智能將是汽車之家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我們從2.0平臺還要繼續完善,同時向3.0轉型。在智能化里面有很多布局。簡單講包括三個方面,用戶端的智能化、客戶端(主機廠、經銷商)的智能化和智能營銷(廣告粗放式投放到精準投放)。”

 

汽車之家的新業務也在不斷探索中。“金融隨著交易走,沒有一個人無緣無故到我這來買個金融產品、到4S店買輛汽車。雖然自營交易不做了,但我們還是要做交易。”陸敏對記者表示,汽車之家的金融業務還在起步階段,汽車之家整體戰略的推進將促進汽車金融發展。“汽車金融也是一個整體,隨著四個圈慢慢發展起來就能見到效果。轉型也需要時間,我們在繼續完善平臺化的路徑上再一步邁到這個過程,這個要走出去,預計用一兩年時間,到明年就可以見到很好的效果。”

就在兩個月前,汽車之家用1億美金戰略投資了天天拍車,打通C2B交易環節。近日,汽車之家攜手百余家二手車經銷商發布了誠信聯盟,這也是二手車行業首個標準聯盟。

陸敏表示,二手車業務是汽車之家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汽車之家做二手車平臺第一個優勢是“流量+線索”。流量是護城河,能夠為二手車經銷商提供業界更多精準的購車線索。其次是大數據,汽車之家將自身技術、算法、產品優勢運用在二手車業務中,通過大數據服務於經銷商、合作夥伴,幫助其改善經營,找準車源、找準客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邊長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46

券商自營盤盈虧探秘:弱市之下誰跑贏了大盤?

正在披露中的券商中報里,自營業務收益出現了有趣的分化。買股還是買債,決定了上半年券商自營盤的不同結局。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已披露中報的19家上市券商中,第一創業、華西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中信建投等10家自營收益同比飄紅,而國信證券、興業證券、國元證券等則自營收益同比較大幅度下跌,走出了冰火兩重天的分化。這種分化還表現在,踩中債券階段小牛者自營收益可觀,而重倉權益的則可能出現較大回撤。

弱市之下謀生存,券商也半推半就地加快了業務結構的調整,表現在自營上是除了傳統的固收和權益類投資力求押準市場周期波動,具備業務資質和資本金優勢的券商也已開始增加多元化投資策略,開啟了衍生品交易等非方向性的轉型。

自營兩重天

大勢低迷,自營業務越發成為劃分上半年券商業績好壞的“關鍵分子”,與收入的走向呈現出越來越大的正相關。

有證券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目前,行業研究通常是用投資收益與公允價值兩個科目相加,來比較各大券商自營的投資收益。但是投資收益科目里,大部分是金融工具持有期間的收益,相當於股息和利息的收入,體現不了券商主動管理能力。

更細節一點看,在老會計準則下,行業研究會以公允價值變動(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中的公允價值變動+利潤表里的公允價值變動)來更為客觀地衡量券商自營的主動管理能力。而新的會計準則下,則以利潤表中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其他綜合收益各項公允價值變動之和,作為整體公允價值的考量。

以中報披露來看,目前中信證券、興業證券、中信建投等A+H股上市券商均采用了新的會計準則,而這也導致了各家報表出現數據分化。

在此背景下,記者統計了各大券商的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並計算出自營投資收益率,以求更為客觀地比較上市券商自營賺錢功力。

數據顯示,截至記者發稿,已發布中報的19家上市券商中,第一創業、華西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中信建投等10家自營收益同比飄紅,而國信證券、興業證券、國元證券等則自營收益同比較大幅度下跌,走出了冰火兩重天的趨勢。

跟2017年上半年相比,大部分券商自營收益率並不那麽好看,國信證券、財通證券、興業證券、浙商證券等12家均出現了收益率不同程度下滑。

中信證券自營業務上半年拔得頭籌,實現收入53.3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8.33%。而同期中信證券總的營業收入共計199.93億元,也就是說中信證券每入賬四元其中一元就來自自營收入。按中信證券披露,上半年“證券投資業務”貢獻收入47.41億元,同比增長50.65%。而同期經紀業務雖總體收入51.08億元,量多過證券投資業務,但同比卻下滑1.45%。

緊隨其後的另一家百億級券商——國泰君安自營收益和凈利潤同時出現下滑。國泰君安上半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40.09億元,同比下滑15.71%。自營投資收益為30.77億元,同比下滑了18.99%。

國信證券與興業證券則屬於大中券商陣營中自營收益跌幅居前者。國信證券上半年投資與交易業務共實現營業收入-2.40億元,同比下降了147.84%。數據顯示,國信證券上半年自營盤規模已縮水逾三成,跌至約440億元。

去年同期依靠投資業務業績亮眼的興業證券,今年也遭遇了同樣的情況。興業證券上半年自營收益約10.0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1.09%,主要系公司證券投資業務收入下滑。為破局,興業證券已加大債券配置,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同比增厚約三成,6月末達到了312.18億元。

弱市謀求多元化

“上半年股債開始分化,部分券商在上半年降低權益類配置、提高非權益類的配置,踩準了市場周期,自營收益就很可觀。但也有券商上半年的非權益類配置倉位不夠,或者甚至提高了權益類的倉位,按照上半年的行情走勢,自營收益就會差一點。”東興證券非銀研究員向第一財經表示。

這一觀點也得到自營業務人士的認同。某券商自營內部人士透露,公司自營收入在上半年出現大幅下滑,最主要原因就是權益類倉位較重,一度出現較大的回撤。“上半年行業里有券商自營收入大漲,一方面是因為去年自營收入基數低,另一方面是上半年債券收益不錯,增加了非權益配置的自營盤收入增幅就更加明顯。”

但值得註意的是,在憑借自營收入助力而實現業績增長的券商中,押準市場波動並不是唯一的策略。

以中信證券為例,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99.92億元,同比增長6.94%;歸母凈利潤55.65億元,同比增長12.96%,繼續在行業內領跑。具體業務方面,證券投資業務實現收入47.41億元,同比增長50.65%,自營業務成為業績增長最大驅動力。

衍生品交易和債券配置,是助推中信證券自營收入大漲的主要原因。中報顯示,中信證券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占凈資本比重,從年初的33.23%降低至31.78%,但非權益類占比從124.35%增長至172.5%。此外,在公司上半年公允價值變動收益32.39億元中,交易型金融資產虧損45.62億元,而衍生金融工具收益高達62.08億元。

“非方向性的自營投資是大的趨勢,持倉集中、股票偏好明顯等自營投資,慢慢不再會是行業主流。”東興證券研究員表示,以往券商自營呈現了明顯的方向性投資風格,即行情好則自營好、業績更好,市場差則自營差、業績更差。但目前很多大券商開始加強非方向性投資,比如利用場外期權業務和資本金優勢進行自營投資,減少市場周期波動對自營收益的沖擊和影響。

中信證券在中報里也強調,上半年股票自營業務根據市場變化,強化了倉位管理,嚴格管理市場風險,將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盡量控制在較低範圍。同時另類投資業務積極應對市場變化,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和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開拓多市場多元化的投資策略,有效分散了投資風險,克服了市場下跌帶來的不利影響。

上半年為數不多的凈利潤正增長的券商中,申萬宏源亦是受益於自營收入增長。中報顯示,申萬宏源投資收益與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合計實現21.66億元,同比增加5.86億元、增長37.06%。從收入結構上看,投資收益與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合計占比35.66%,同比增加了9.59個百分點。

“2018年上半年,公司投資交易業務繼續推進傳統自營向綜合交易、協同服務的戰略目標轉型。在可交換債券和ABS投資、策略多元化投資、大類資產配置組合、場外衍生品等方面進行了戰略布局。固定收益類投資把握市場變化,通過多品種交易增厚收益,增加低風險業務收入。積極籌備跨境業務、上交所場內期權做市業務、場外期權二級交易商資格備案和一級交易商申請、滬倫通業務資格準備各項工作。”申萬宏源在中報里稱。

東興證券研究員預計,未來券商自營將更多采用非方向性的投資,規模和杠桿都會出現齊升的趨勢。但這種轉型對券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資本金充足、具備高效的投研體系和交易能力等。相比而言,具備業務資質和資本金優勢的大券商將具備明顯優勢,中小券商自營表現可能會出現進一步分化。(第一財經記者尹婧霏對本文亦有貢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蘇蔓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07

方正證券中期凈利下滑75%,自營業務虧損2千萬

受今年股市下滑的影響,就目前已披露上半年業績的券商來說,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8月30日晚間剛剛披露半年報的方正證券(601901.SH)就屬於“慘淡經營”陣營的一員。

根據半年報,方正證券及其子公司在2018年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3.09億元,同比下降22.19%,同期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6億元,同比下降75.03%。其中,方正證券自身的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下滑較為明顯。今年上半年方正證券錄得營業收入12.77 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 32.89%,營業利潤僅為1.29 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 84.28%。

毋庸置疑的是,與2017年上半年相比,大部分券商自營收益率並不那麽好看,國信證券、財通證券、興業證券、浙商證券等均出現了收益率不同程度下滑,方正證券也是其中一員。

方正證券表示,2018年上半年,二級市場股指大幅下滑,各類板塊指數都出現了較大幅度下跌,公司自營投資也出現較大浮虧,在今年上半年末,其自營總資產規模達 259 億元,報告期內的自營業務虧損達2157萬元。

截至目前,方正證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為 7.54 億元,主要是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增加所致。 但是,不難看出,今年方正證券資金壓力不小,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7.28 億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券商評級中,方正證券由C類直接晉升為A類,方正證券在2016年受內幕交易、違反信息披露規定及HOMS系統違規接入等事項影響從A類降級至C類,在2017年仍維持C類評級,而同樣受到HOMS系統違規接入影響的廣發證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則在2017年恢複評級,今年方正證券終於重回A類。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杜卿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82

中報眼|銀河證券:自營大虧8億元,投行增長1.7倍

8月31日,銀河證券成為前10大券商中最後一家披露半年報的大型券商。截至今年6月30日,銀河證券營業收入43億元,同比下降 24%,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達13 億元,同比下降 38%。業績同比下滑,源自於自營業務“栽了跟頭”——自營及其他證券交易服務虧損8.19 億元。

“雙輪驅動,協同發展” 是銀河證券的經營模式。2018年上半年的戰績顯示,融合發展大經紀和大資管業務、發展大投行的雙輪驅動模式有一定成效。今年上半年,在可比的23家上市券商中,銀河證券經紀業務收入達44億元,僅低於中信證券的51億元,排名第二;就其資產管理收入為4億元,同比增長8%;投行營業收入3.45 億元,同比增加173%。

大勢下行,自營受累

截至8月的最後一天,A股上市券商均已披露2018年上半年年報。銀河證券成為前10大券商中最後一家披露半年報的大型券商。在券業整體遇寒冬的大背景下,銀河證券也未能打出漂亮的一仗。

截至今年6月30日,銀河證券營業收入43.07 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13.62 億,同比下降 24.03%,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達13.11 億元,同比下降 37.93%。

(銀河證券2018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 。圖片來源:銀河證券2018年半年報)

業績同比下滑,源自於自營業務“栽了跟頭”。投資收益同比減少人民幣 13.65 億元,降幅 131.74%;利息凈收入同比減少人民幣 2.68 億元,降幅 17.48%。單就自營及其他證券交易服務而言,其營業收入-8.19 億元,同比下降278.65%,主要是由於公司權益資產公允價值出現較大波動。

在大盤普遍下跌的大勢下,券商的自救行為很難見效。銀河證券權益類自營業務持有較多以前年度參與定向增發的品種,而這些品種報告期內普遍表現不佳,其權益資產公允價值出現較大波動。銀河證券表示,面對權益類投資虧損現狀,公司已開展一系列止損減損措施,主要包括暫停定增投資並將定增可流通股納入策略管理、改善持倉結構、實施風險對沖等。但從結果看,在A 股市場震蕩下行,銀河證券此類業務受到較大沖擊。

除了銀河證券被自營業務拖累外,在可比的20家券商的自營業務同比均出現下滑。其中東海證券、國信證券、國都證券、東北證券的自營收入均為虧損,分別虧損0.36億元、3.36億元、0.58億元、0.41億元,同比分別大降128%、120%、116%、114%。

雙輪驅動見成效

2017年,銀河證券經營模式由“一核兩翼,協同發展”調整為“雙輪驅動,協同發展”。其願景為實現“打造航母券商,建立現代投行”,即成為全能型券商。所謂“雙輪驅動”:一輪是財富管理,是大經紀和大資管業務逐漸走向融合發展,為客戶提供綜合的財富管理服務;另一輪是大投行,支持實體經濟、服務企業融資。

從銀河證券2018年上半年取得戰績看,雙輪驅動的戰略取得成效。相對於其他券商而言,經紀業務下滑幅度較小;資產管理收入同比上漲;投行業務收入大漲超過100%。

銀河證券在大經紀和大資管業務上的表現有一定的亮點。在可比的23家上市券商中,銀河證券經紀業務收入達44億元,僅低於中信證券的51億元排名第二。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未審計數據,該券商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單體券商口徑行業排名第3,市場份額4.70%。

就資產管理而言,今年上半年收入為4億元,同比增長8%。但與行業內其他券商相比,還具有一定差距。在銀河證券之上,中信、興業、光大和招商的資產管理收入分別為34億元、13億元、11億元、6億元。銀河證券的資管收入僅是中信證券的11%。

在投行業務上,銀河證券的投行業務逆勢上漲。2018 年上半年,在嚴監管形勢下,我國資本市場股權融資規模縮水明顯。根據WIND 資訊數據,2018 年上半年,上交所、深交所IPO 融資人民幣922.87 億元,同比下降26%;股權再融資規模人民幣6172.55 億元,同比下降18%。

在可比的23家券商中,投行收入高於去年同期的僅有6家,分別是銀河、南京證券、海通證券、太平洋、東興證券和中原證券。銀河證券同比上漲幅度排名第一,其投行營業收入3.45 億元,同比增加173%。銀河證券表示,在今年上半年,公司成功完成2 單IPO 項目,完成1 單並購重組項目,實現100%過會率。同時,公司在大中型項目儲備、早期項目培育、創新企業服務、綜合財務顧問服務等方面取得進展。在債券融資方面,公司承做多只綠色債券,完成公司首單創投中期票據;同時,加大與大型金融機構合作力度,借助龐大的營業網點渠道,建立起不同層次的銷售體系。

但銀河證券與龍頭投行還有一定距離,在可比的23家上市券商中,投行收入最多的為中信證券,營收達14.7億元,其次依次為海通證券、中信建投,投行收入分別是14.1億元、14億元。銀河證券的投行收入僅為中信證券的23%。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杜卿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